Board logo

标题: (真诚推荐)发菩提心——道证法师 [打印本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3-16 21:17     标题: (真诚推荐)发菩提心——道证法师


我们听经学佛,目的是要开发出佛性来用。在日常生活中,实际运用佛法,发挥佛的精神。用佛的慈悲和智慧,使我们不但现在生活清净快乐,同时也解决生死轮回的大问题,使我们永远不必再受生老病死的痛苦。如果我们听经和生活脱节了,这样就失去听经的意义,听经闻法也枉然。如果我们学佛、念佛是一回事,日常生活遇到状况又是另一回事,这样就是枉费白学了。

姑且不谈生死的大问题,学佛人如果遇到日常生活的小问题,常常就把学佛、念佛丢到一边,先就自己的心情、个性来发挥,凡事都依照自己的意思,我行我素。这样也是枉然,和不学佛一样。等于是时常去找医生,甚至送礼给医生,拿一大堆药回家,但是却不肯照医生的指示服药,嘴里还老是说自己病重难治,这是自己不真心想治好病,糟蹋自己的生命。去道场学佛,就像找医生看病;买东西供佛,就如送礼给医生;听经,请经本、录音带回家,就像拿一大堆药回去;而不肯真正修行,就是不肯照医生的指示服药;又老是说自己习气重,就是说自己病重。如果听经学佛已经很多年,但是平常待人处世、说话行动都没有改进,心地仍然自私,起心动念都先为自己设想,只顾自己的立场和意见,不考虑别人,这就是还没有发菩提心,还没有了解众生和我们的关系和真相。因为,发菩提心这是学佛最重要的起点,所以,我们在这里要用比较多的时间来说明、检讨。

    菩提心这个名词,我们时常听到,也时常使用。譬如,做课完毕,总是回向:“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希望见到、听闻到的人都发菩提心。但是,我们自己是不是知道什么叫做发菩提心呢?自己到底发了没有呢?我们总不能只希望见闻的人发菩提心,而自己却根本没发啊!我们共同学习“发菩提心”这个题目,主旨也就是要真正发起,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实际运用。若是没发起、没运用,就等于白学了。

讲到发菩提心这个“发”字,是很妙、很有意思的。会做馒头、面包的人都知道,面粉加上酵母、发粉去发酵,就会发得胖嘟嘟的。发酵了就会起变化,变得松柔,有空间,有弹性。发得足够就会软绵绵,否则就会硬梆梆。发菩提心也一样,发了,就会变化气质,心会柔软,柔软才可以了解众生的心,产生慈悲、拔苦予乐的功能。发菩提心发得足够,就会像海绵一样,有空间可以含水、吸水,才能吸收佛的功德水,才能体会佛法“空”的道理,开发智慧。菩提心真的发了,心就会松而空灵,学习佛法才能吸收。

发菩提心的“发”,也像发芽的“发”。曾经孵过豆芽菜的人就知道,一颗干的绿豆是不会发芽的,必须要浸足水分,才能发芽。一旦发了,它的内在就有一种力,能突破外层的壳。如果没发,我们硬要把它拨壳也不容易,那层壳就像我们自我的束缚和执着。绿豆一旦发芽就会产生很大的变化,会出芽,会生根、长枝叶。我们仔细看,每一部分都长得很有秩序,叶脉、细纹也都很美丽。当然,这个发的过程不可以离开水的滋润,没有水就发不下去。发菩提心也一样,不能离开法水的滋润,必须每天不断听闻佛法、读经、诵经。假如一天不浇水,芽的成长就会受影响。如果每天能喷些水,滋润一下,一颗绿豆没几天就会变大好几倍,营养也增加几十倍。若是种到土里,它就可以长得很大,令人不认得它本来只是一颗小小的绿豆。佛法说:“因小果大”。“因”只是小小的,而“果”却是很大。我们小小的一念心,若是有发——发菩提心,就有无限的生长力开发出来。如果是发一念要成佛的无上菩提心,结果就是成佛。我们不要小看现前这一念心。经典说,一颗树荫下可以停放五百辆马车的大树,它的种子只是像一粒芥菜子那么小而已。每一念心的好坏都决定我们的前途。佛法说,一念之间可以看到三世,也就是过去、现在、未来都能在这一念心中看见。我们仔细体会自己为什么现在有这个念头,它是来自过去所有的影响和累积,现在发了这个念头,也会影响所有的未来。就如丢一个石头到水中,由这一点产生的波动就会影响整个水面,每一个波纹都会影响下一个波纹。所以,有智慧的人会善用这一念。现在心念好,未来一定好;现在心不好,未来也不好;现在真念佛,一定会成佛。

    我们说“菩提心”,“菩提”这两个字是由印度梵文的发音翻译过来的,它的意思是觉悟。我们时常说“觉悟”,到底是要觉悟什么呢?怎样才叫做觉悟呢?“觉悟”很抽象,我们自己到底觉悟了没有呢?

我们先讲什么是“觉”。咱们中国字是很有智慧、很有道理的。这个觉悟的“觉”字,下面是一个“见”字。这不是普通的“见”哦!不是我们看东看西的“见”;这是看见真相的“见”,甚至是明心见性的“见”。因为我们都还没有到明心见性的程度,所以很难说出那种觉醒的“见”。只能以我们经验过的事来做比喻,以便揣摩我们还没有经验的“见”,试着体会明心见性的“见”。同样说是“见”,是有不同内容的。比如,当我们做梦时,闭着眼睛,是不是梦中也有所“见”哪,好像在看电影般。但是,一醒过来就知道那是梦。梦中所见的世界其实是假的影像。梦醒了,睁开眼睛,所见的又是另外一个世界。我们一般都以为这就是真实的世界。现在试问,同一个人在同一个地点,做梦时和清醒时所见的世界是不是一样呢?经验告诉我们:是不一样的。由这里也可以体会明心见性的“见”和我们一般所见的“见”是不一样的。平常我们所见的真实世界,若是对比我们更觉醒的圣人来说,也像梦境一样,并不真实,犹如做着另外一场白日梦。所以,我们还可以再进一步觉醒,进一步睁开另外一只智慧的眼睛,来看更觉醒的世界。若是真正大觉醒,还会有更进一步的“见”。虽然,仍是活在同一个地点,但所见的世界是完全不同的。我们要讲“觉”之前,先再谈一谈梦。藉由梦,仔细来体会我们的人生和世界。我们做梦时,梦中会看到人——其中有我也有别人,梦中也有各种东西和事情发生。可以说,明明是有一个世界。当时我们也看得很真,不知道所见的这一切根本是梦呓,是假相。我们还以为梦中的我就是我,梦中的别人就是别人,梦中的东西就是东西。我们会把他们当作是我以外的存在,以为那是属于外面的境界。在梦时根本就不知道那个别人啦、东西啦——所有的影像是从哪里来的,也不知道那些人、事、物的影像实质到底是什么。在梦中会把一切假相都当作是真的,这就叫作迷迷糊糊、不知又不觉。在不知不觉当中,误把梦境当真了。把假相当真,这就不是菩提,因为菩提是“觉”啊!不知不觉就不是菩提。一般人要醒过来才知道,原来还有一种清醒的“见”,才会承认在梦中的“见”是虚妄不实在的。能发现刚才做梦,就是有点醒了。能承认自己所见的是虚妄不实在的梦境,才有初步的觉醒。

    佛是由睡梦中清醒过来,更由白日梦又进一步觉醒的人。佛大觉醒所见的,才是正知正见。我们不要以为自己白天醒着就是“觉”。其实以佛的大觉悟来看,我们还像做梦般做白日梦,还在轮回的大梦境当中。这样讲,有人可能听了很不服气,会说:“我明明这么清醒,又没有打瞌睡,你为什么说我在做梦呢?我明明眼睛看得见、耳朵听得见、都有感觉,你为什么说我不觉呢?”要是说“不觉”嫌太难听,就改说“错觉”吧。现在的科学已经证明,我们看得到、摸得着的物质,其实都是由一些基本的原子组合起来的。若再分析下去,原子又由更小的原子核、电子、中子组成。科学家把物质一步一步地研究下去,研究到最后,竟然发现那些电子、中子里面根本就没有实质。可以说都没有东西存在啊,里面根本是空空的,只有能量,就好像只有电那样的场而已。科学研究的结论,可以说所有的物质其实都是好像电影的影像,只是有电又有个影子而已。而我们却都将它们当作是真实的存在,不了解他们的实质是空的。闽南语在形容某一件事是事实,就说那是wuyang——也就是有影的。这一句wuyang——“有影”,说得很对。确实,一切的事情、一切的物资都是只有个影像而已,根本没有实质。觉悟的“觉”就是不把梦幻泡影当真,知道我们一向所以为真实的世界也都好像梦一样,它的真相就是空无一物,只有影像而已。现代先进的科学已经证实,真相就是没有东西,空空如也。这正是佛所说的“万法皆空”。我们要了解佛经所说的“万法皆空”这个“法”字,是包括所有的物质、所有的事情和心理等等。一切的事物、心理现象都叫做“法”。现代科学已证明佛所说的“万法皆空”了,不过我们也仍然感觉万法都很真实,因为所有的东西拿起来有重量,摸起来又扎实。这样说来,岂不是全世界的人都有错觉吗!可以说都对真相不觉,而这一点很少人愿意承认。爱因斯坦是现代先进的科学家,他说了一句老实话,他说:“物质来自人类的错觉。”他研究到最后,终于承认,实在没有东西,“本来无一物”,只是人类自己的错觉,才看成有一堆物质而已。他能承认是错觉,就叫作开始有“觉”了。因为一般人正在做梦,都不承认自己是在做梦。喝醉酒的人也都说:“我没有醉。”一个人若肯承认自己刚才喝醉酒,那就是酒后清醒了。会承认做梦,就是梦醒了。现代科学研究的结果,真相是这样,和佛所说的一样。所以外国一些先进的科学家都对我们释迦牟尼佛心服口服。因为他们用一大堆机器、人力才研究出来的结果,竟然佛早在三千年前自己一个人盘腿坐在菩提树下就都知道了,而且也在佛经中讲得很清楚、明白了。佛在《心经》中早就讲到“色即是空”了。这里要说明:佛经所讲的“色”就是指物质,并不是世俗所说的美色。佛经的“色”是指一般用肉眼看得到、有形有色的物质。原来有形有色的物质本体是空的,而且又不是死死板板的空,在空当中同时又现出物质的影像和用途。所以又说“空即是色”。《金刚经》也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用这些来比喻形容是教我们要好好觉悟体会。我们以为是真实的世界,其实就仿佛梦境、幻象,又如水泡或电影的影像,也像露水像电。我们的人生境界就好像梦或是立体电影的影像,虽然看起来是有,也像真的,却刹那刹那变化,虚妄不实。就如同电一样,有作用,但是没有实体。佛教我们要觉醒,不要认假作真,整天被假相迷惑团团转。梦中的境界整个都是假的,所以梦中人哪有真实的出生和真实的老病死呢!只是种种的影像,看起来好像有生灭的剧情,其实本体上是空的。若能由境界中一念醒来,知道梦境根本是假的,这就是觉。道理是这样,大家都能听懂,但是,当我们面对境界,却又会被错觉迷惑,不能当下知道那只是影像,又认假为真。台湾人表示不知道是说:“wumsanyang”——“不知影”。这句“不知影”是很有道理、很有学问的。“不知影”就是不知道境界都只是影像而已。因为不知道世上一切只是影像,当然就不知觉悟之道,所以叫作“不知道”——不知觉悟之道。不知境界是影像就是不觉,知道只是影像就是觉。因为我们“不知影”,就处处很认真,但是所认的“真”却全是假相。若是当下能“知影”,知道眼前都是影像而已,不被迷惑,就是知“道”——知晓觉悟之道。“知道”就是“菩提”,“菩提”就是要有“知影”的智慧。我们活在这个世间,整天都忙着处理很多人事。如果完全不觉知那些都是影像,只在不知不觉中跟着团团转,这就不是“菩提”。假如能由不觉和错觉当中,发起一念心要觉醒,要了解真相,不要被假相迷惑,这就是一念发菩提心。发心要和佛一样,有觉醒的正知正见,发心要睁开另一只觉醒的眼睛,恢复本来的觉性,这就是“发菩提心”,要觉醒了。

    “菩提”是“觉悟”,以上我们是讲“觉”,下面讲“悟”。

    “觉悟”这个“悟”字,左边是“心”字旁,右边是个“吾”字。“悟”的意思就是“我的心”,悟就表示真正承认、了解一切原来都是我的心。有一部经叫做《大日经》,《大日经》用一句话解释“菩提”,叫做“如实知自心”。“如”就是如同的“如”,“实”就是实实在在的“实”。“如实知自心”就是实实在在、完全明白自己“心”的真相,也知道世间一切的境界就是我自己的“心”。世间的一切人啦、车子啦、土地啦、天空、星球、太阳都是我的“心”所变现的。豁!这一件事情实在是很难被相信承认的。

    我们再用“梦”作比喻来说明。梦中有山有水、有人有鬼、有生又有死。当在做梦时都卷入梦境而迷惑不止,哪里会承认梦中那个鬼就是我的“心”变的呢!哪里会了解梦中那颗石头就是我的“心”变的呢!必须要觉醒之后好好体会才能承认:所有的梦境都是我自己的“心”所变的,所有梦中的角色、布景和剧情都是我的“心”自导自演,仿佛自己拍片又自己观赏受用。觉醒时能承认梦是我的“心”变出来的假相,但是下次再做梦又会迷惑,仍然不知道梦中的世界都是我的心投射出来的幻影,不但没发觉那些都是假的影像,也不知道影像的本体就是我的“心”,这样就是不觉又不悟。有觉悟就会当下觉知那是影像,也承认那是我的“心”所变的。而我们凡夫没有觉悟,都错觉把影像当真,也错觉境界都是我以外的存在,所以就不能运用“心”来转变境界。比如现在有个人来骂我们,骂了老半天,我们会不会想到他是我的心所变现的影子来引导我觉悟呢?我们可能都会想,那个人既无理又无聊,所以就和他吵起来,或者是不想理他。这就是把他当作是外面的境界,也就是不承认、也不觉悟他就是自己的心影,所以才会和自己的心影斗争。以前有人看电视,看到扮演奸臣的人很可恶,越看越生气,拿起拐杖就朝他打下去,结果是打坏了自己的电视机。同样的情形,我们和众生斗争,也等于伤害自己的心影,结果是打坏自己的心影机,障碍自己的佛性,不但使自己不快乐,也不能成佛。反过来说,我们对众生慈悲,就是对自己的心影慈悲,结果当然是自己得利益呀。所以说,菩提是觉悟到:原来一切都是我的心啊!由着觉悟的智慧自然就会行出慈悲,自然而然就爱护众生,不会去伤害自己的心影,不会自找麻烦。所以菩提就是有智慧的慈悲,不是世俗感情用事的慈悲。

    我们以油灯作比方来说明菩提。菩提这盏大油灯,它的灯油是大慈悲,它的灯芯是大愿力,它所点出来的光是大智慧,遍照一切。菩提就是慈悲、智慧、愿力的结合,缺一不可。他们是一体不可分的。菩提是有智慧的慈悲,又是有慈悲的智慧,再加上坚定的愿力不断去实行,这慈悲、智慧、愿力的结合就是菩提。

接着再简单介绍菩提所觉悟的内容与道理。也就是要明白“万相皆空”,而当中仍有因果定律存在。了解这层道理才不会误会“空”,以为既然是空就没有因果报应了,于是就胡乱造业,结果受果报时又空不了,那就真苦了。或者只执著空的一边,而不肯度众生。能了解这道理,才会有智慧,又有慈悲、愿力。有智慧就是一方面了解世间一切如梦境,是“心”变出来的空影像;另一方面又可以领悟:就如电波和电视的影像之间有一定的转变规则,我们的心念和影像之间也有它变化的因果规律。影像虽然是假的,但互相之间的转变也有因果道理存在,因果律又是丝毫不差的。菩提就是要有知道是空、又知道有因果的智慧,还要有慈悲心能善用种种假相来度众生,发挥功能,并且也善用我们这身体的假相修行,来体会宇宙真相、圆满佛道。

为了方便记忆,我们简单把上面所讲的道理叫作“知影”又能够“善用影”来度众生。度众生也就是度自己的“心影”都成佛,自己所有的“心影”都成佛了,当然就是自己成佛啦。这样叫作“知影”又“善用影”来“度心影”。

    比如,电视上有很多弘法的节目,电视节目当然也只是影像啦,但是善用那些影就可以度众生啊。不止是电视的影像,世间一切的事物也都是影,能够善用影就能度众生。前面讲到假的影像当中也有变化的规律存在,也就是说本体虽然都是空的,为什么会显现这种影像而不是显现另外一种呢?这其中当然是有道理存在的,比如我们种的是番薯,就会现出番薯叶的影像啊,若加施肥又加灌水的影像,它的叶子就会显现较大、较青翠的影像。当然番薯乃至叶子、花都是影像,但是这些影像之间也有因果的原则,因缘若是改变,果就会改变。所以说万相皆空——番薯也是空啊,但是番薯的假相变化也离不开因果定律。所以种番薯也要照因果道理来种,否则就不能利益众生。如果要种番薯,却拿石头去种,当然因果不符啰。再以电视的影像来比喻,如果电视台没有播放某种电波出来,就不可能现出相应的影像。所以影像也是有因有果啊。同样的,我们如果没有放出某种的心电波,当然就不可能现相应的影像和境界。所以,我们出门去,如果被汽车喷黑烟,也要了解一定是自己的心有喷黑烟的电波放射出去,才会感应现出这种境界。什么叫做心在喷黑烟呢?我们生气啦、贪心嫉妒啦——种种不平不满的心,都像是喷黑烟污染心灵。有这种喷黑烟的心念电波,当然就会投射出喷黑烟的影像。再来体会白米的假相要怎么变成饭的假相呢,这当然也有原则啊,若知道原则,就叫会煮饭。再说白米的假相要怎么变成焦黑锅巴的假相呢,这也是有原则的啊。你如果喜欢吃焦黑的饭,当然就照烧焦的原则去煮。由本体来讲,当然白米本体是空的,饭也是空,锅巴也是空。但同样是空,又有白米、白饭和锅巴等不同的假相。假相为什么有差别?其中也有因果存在呀!我们必须要懂得因果道理善用心,不可以说:“啊,反正都是空的。”所以轮到我们煮饭,我们就随便煮,煮得焦黑,让大家饿肚子。这就是没有菩提心的智慧和慈悲,不知道“万相皆空”却有因果律存在。假如我们不善用心,常去现焦黑的锅巴影像,让人没得吃饿肚子,当然以后因果回报丝毫不差,自然也会没得吃又饿肚子。有人听了以上的道理,感觉很为难。就问说:“这佛法,一下子说‘空’,一下子又说‘有’,到底‘空’和‘有’在生活中是要如何运用呢?”

        关于“空”和“有”的运用,祖师教我们一个原则,就是对待众生要由“有”来体会,对待自身要由“空”来体会。下面我们先用观世音菩萨的精神来体会这“空”和“有”的运用原则。我们知道“观世音菩萨”又有一个翻译叫作“观自在菩萨”。“观自在”就是他对自己是“照见五蕴皆空”,用智慧看清楚自己身和心原来都是空的,既然是空就没有痛苦啦。所以《心经》上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但是他对众生是“观世音”,众生有什么苦难,他就循声去救苦救难,由空变现出无限的功能。所以观世音菩萨对待众生是用“有”来行出慈悲。假如众生遇到大火灾,很困苦,菩萨可不会在旁边很自在地说风凉话——说:“反正万法皆空,那火是空,人也是空,火烧人烧光光也是空,管他去,我自在就好了。”若是这样就变成偏一边的空,这样的空既没有慈悲又没有功能,可以说只有取到“恶”的作用,所以也叫作“恶取空”,也就是取到“恶”的一面的空。如果执著这种空,因果是很坏的,好像坠入空的万丈绝谷。因此请大家特别注意,这空的道理不可以错用。若是用错了,执著偏一边的空,结果呢会比执著有假相、有因果还更坏。其实真正深入的空,是了解可以由空很巧妙地变出种种假相、善巧方便来产生无限的功能度众生,叫做“真空妙有”。

    就好像电,虽然不可捉摸,但是它通入电锅可以煮饭,通入录音机可以录音,通入电灯泡可以放光。观世音菩萨的功能就好比这样,众生有什么需要,他就现什么影像,但是他本身是“照见五蕴皆空”,所以很自在。这就是有菩提心的智慧,又有慈悲和救度众生的的愿力。我们说菩提心,就是这三者的结合,缺一不可。单偏空的一边就没有慈悲,单偏有的一边就没有智慧,这都不是菩提心。平常与人相处要由“有”来体会,要知道本体虽然是空,但众生还没有觉悟,所以都认假作真,就觉得真有生老病死,真有痛苦。因此我们要学习将心比心去体谅众生,既然大家都执著有身体,就和我们一样也有种种感受,有种种思想、心情。身体的感受、思想心情虽然都是幻化的,但是众生犹如梦中不知梦,所以都会执著、会痛苦。对众生来讲,种种痛苦都很真实啊,所以我们要好好体谅,善用因果的道理帮助他离苦得乐。这就是慈悲。以慈悲心念佛才会和阿弥陀佛的慈悲光相应。另一方面,对自己要用空的智慧来超越痛苦。仔细观察自己,由小时候到老,每一刹那都在变化,哪一个才是“我”呢?身心变化根本是空,只是假相的连续而已,所以不必要太在意。为了假相去起恶心、造恶业,又受苦报,不是太冤枉了吗?我们要觉悟“空”的真理,不但不要被假相迷惑,整天忙着追流行,反过来要善用假相修行,觉悟真相,才是智慧。这样念佛就会和阿弥陀佛的智慧光相应。如果我们用反了,对自己反而执著“有”的这边,每天都感觉身体哪里不舒服啊,执著要吃什么才好,要穿什么才漂亮,执著这身体太累了、太冷太热啊,越执著就越痛苦,而且又执著自己的心是爱怎样、又不爱怎样,很在乎别人对我有没有尊重、有没有伤害。像这样把焦点放在自我,一直执著自己有身心种种变化,就如做梦做得很累,不知道它实在是空的,这样就苦得很冤枉,这就是没有智慧、没有觉悟啊!

    前面说,对众生要用“有”的道理去体谅他们,发挥慈悲心,而在对众生慈悲的同时,自己心里也有智慧,很清楚一切是空,所以不会执著自己是在做什么功德,做得多辛苦、多疲劳,也不会想得到什么回报,也就是会用一种“无所得”的心去行出大慈悲。这就是佛法的般若智慧,“大悲心”和“无所得心”就是《大般若经》六百卷所讲的两大要点。我们不要说得太深奥,只讲日常生活就好。比如说我们自己要了解面粉的本体是空的,不要执著食物的假相。但是我们对众生要体谅他有他的苦衷。同样的面粉要给牙齿不好的人吃就要做成柔软的面包或泡面茶;若是有牙齿,爱吃松脆的人就可以做成脆饼;爱吃面的人我们就可以做成面条;爱吃水饺的就做水饺。这就是由面粉的“空”变现出种种的假相,善巧方便,利益众生。恩师上忏下云法师时常教我们要“依体起用”——依照本体空的道理,但是要晓得生起种种的善巧运用,不要拿小的引磬锤去敲大磬,也不要拿大的磬锤来敲引磬。再比方,铁锤和剪刀都是空的,但是你若要钉铁钉拿剪刀来钉,或者要剪指甲却拿铁锤,这就是用得不对。我们再以不同大小的汤匙来比喻,虽然汤匙是假相,本体同样是空,如果现在要舀大锅的汤,我们买一枝小小的咖啡匙让他去舀,就使他不方便,这就是对他不慈悲,也就是不会运用假相。必须拿大的汤勺给他,假相的运用才对,才能发挥慈悲的功能。这“空”和“有”的道理,如果懂得运用就可以生出很大的功德,发挥菩提心的慈悲和智慧。如果不会运用,颠倒使用,就会生出很大的问题,危害也很大。

    举个例来讲,我们不可以说:“反正什么都是空啊”,所以别人到你家,你就拿一碗大便出来请人吃,还说“反正饭和大便都是空,而且你吃下去的饭也是变成大便,不如直接吃大便就好了。”假使你真的证到空的境界,看东西都看到本体是空,知道大便只是假相而已,本体也是空,都不会起执著,那么应该你自己吃就好了,不要拿给还没有证到空性的人吃。因为对方众生如果还没有证到空,一定会执著假相,我们如果这样做,就会让他痛苦。要了解众生是我们自己的心影,若让众生痛苦,就伤害自己的心影,让自己的心影痛苦也是没有智慧,才会不了解众生的程度。让众生痛苦是没有慈悲,我们请人吃的东西虽然是假相——这是不错的,但是假相也是有因果、又有规律的,这一点大家要记得。再举个简单的例来讲,比如说,有人伤害我们、得罪我们,我们就要想,这个身心是假相、是空的,所以不要紧,不用生气、痛苦,也不用挂碍,有这种“空”的智慧自己就会快乐。但是反过来,如果我们做错事去伤害人、得罪人,就要了解对方的痛苦,必须要好好去向对方忏悔、赔罪,这样才能拔苦予乐、互相快乐、世界和平。如果把空和有用反了,当自己做错事伤害别人的时候,就安慰自己说:“反正他是空的,不要紧、不要执著。”但是当别人伤害我们时却说:“我的痛苦很要紧。”如果这样,就变成大家都很痛苦,世界也会大乱。我们要了解因果的法则是不空的,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我们如果这样对人,人家也会这样回报。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3-16 21:17

再举个例来说,车子是空的假相,我们人也是空的假相,假如开车去撞到人,为什么不可以说:“反正都是空的,空的撞到空的,那有什么要紧呢?”这就是又把空和有颠倒使用了。我们先要体会自己的程度,如果我们被车子压到,断了一支腿,到底是会痛还是不会痛呢?是感觉要紧还是不要紧呢?如果我们会痛苦,又觉得很要紧,就是还没有真正体会到“空”的道理,所以才会执著假相。别人的程度也是和我们一样啊,他还没有证到万法皆空,当然他也会执著假相,假相的腿断掉了,也是会痛会苦的,他当然觉得很要紧。所以我们必须体谅众生,用有假相、有因果、将心比心去处理,不可以说:“反正他是空的,他的手脚断光光也不要紧。”你如果真的程度很高,这种话也只能对自己讲而已。比如说,人家撞到我们,我们可以当下知道:啊,我的身体都是假相,假的脚、假的手断掉不会痛、不会执著,这样是最好。你如果能“照见五蕴皆空”,当然就不会痛苦,就“度一切苦厄”了。
     
以前,上开下参老和尚和一群人出去行脚,走过载沙石的大卡车旁边,刚好卡车的石头都掉下来,就把他压在下面,人家找到他的脚拇指,才将他救出来。他一爬起来第一句话就问:“大众平安否?”他都没有说他自己怎样。后来,大家送他到医院检查,才发现内脏全部碎掉,但是他都安详自在。医生感觉很奇怪,问他说:“你可有感觉怎样?”他就笑笑回答说:“好像脱掉一件衣服一样。”而且还要爬起来打坐。他是一位真正体悟空的修行人,所以内脏碎了,只觉得像脱掉衣服一样。他是用“空”的道理来对待自己,但是他起来的第一句话,问:“大众平安否?”就是以慈悲心、用“有”的道理来对待大众。而且,他在很早就预言他自己的往生会和石头有关系,他念佛很自在。在他八十三岁那一年,他写了一首偈,连自己往生的时间、日期以及助念的人数都早就写好了。为什么他可以预先知道呢?就是因为有因果不空的道理。以前曾经造那个业,所以在业缘成熟时会现出回报的影像。不过他已经念佛修成就了,可以真正体悟到空,所以受到果报时他都没有痛苦,当下知道这是假相,不会执著假的身体,而且念佛照着愿力去极乐世界,很自在,在这一生就解决生死轮回的大问题。他很懂得自在运用空和有的道理,和菩提心完全相应。

    下面再举一个例来讲。有人说:“反正动物都是空的,是假相而已,所以如果吃肉也是吃一些假相,那有什么要紧呢?何必那么执著吃素食呢?”这一种的讲法也是把空和有的道理用反了。假如我们已经有这样的程度,那么要吃肉就割自己的肉来吃就好了,反正自己的肉也是假相啊!割自己的肉岂不是比较方便吗,何必那么麻烦吃动物的肉呢!没有证到空性的众生一定会执著假相,被割肉时一定会痛苦,我们要将心比心,体谅众生,它们的痛苦和我们是完全一样的。众生是我们的心影,对众生慈悲就是对自己慈悲,伤害众生实在是伤害自己。我们前面说过,虽然是假相,但是心念和假相当中的变化也是有原则、有因果的。我们的心念电波会投影出种种的假相,而且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因此我们的心电波发射出去是发射出吃肉杀生的心电波,这样的电波也会反射过来,显出假相,显出什么假相呢?显出别人要来割我们的肉、或者要来吃我们的肉这样的假相,就好比医生宣布说:“我们必须开刀”,或者凶手要来杀我们,这些也都是假相,问题是当我们被人家割肉的时候能不能当下知道那是假相,能不能不痛苦、不执著呢?

    《无量寿经》教我们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大家嘴巴同样念阿弥陀佛,各人的存心是不一样的,存心不同,心电波发射出去方向、频道就不同,必须要发菩提心,发起要和阿弥陀佛相应的觉悟、智慧和慈悲。要了解“阿弥陀佛”翻作中文是“无量觉”,就是无量的觉悟,意思是面对无量的境界都能觉悟,知道是假相,不会被境界拖着转,而且也觉悟境界是自己的心所变现的。如果只是嘴里念佛,心都迷迷糊糊、不知不觉,时常被境界迷惑,这当然和“无量觉”是不同频道的。在日常生活无量的境界中,随时都要念“阿弥陀佛”,就是在提醒自己:不要被迷惑,要觉悟,要“知影”,回归到我们清净的佛性。若是心没念佛,就会跟着眼前的假相团团转。如果回心念佛,就是觉悟,就是菩提心起作用,使我们明白假相和因果,又善用假相。阿弥陀佛是我们本性无量的光明、无量的寿命。无量光明里面当然还有智慧光,也有慈悲光。我们若发菩提心,老实诚心念佛,心电波就和佛的频道相应,当下本性的光明就显现出来,接受到佛光的照耀,也开发出智慧和慈悲。

    菩提心简单地讲就是觉悟的心,是想要成佛、和佛相应、甚至是要和佛一模一样的心。以前,我在当医生时,曾经亲近过上广下化老法师,学习菩萨戒。老法师很慈悲,当时他应我们的祈求,请诸位菩萨比丘为一位阿甘菩萨和末学两个人在美农雷音寺办了一个传授菩萨戒的授戒仪式。老法师开示我们:“学佛持戒最重要有三点,第一点就是发菩提心,第二点也是发菩提心,第三点还是发菩提心。”后来,我经过很多的困难和挫折,才了解他老人家为什么这样讲。因为我们假如没有“发菩提心”,“再发菩提心”,“又再发菩提心”,学佛的路上时常会走不下去,世间的种种痛苦和困难都可能使我们灰心。当颓丧时就想到他老人家拄着一根拐杖,很坚定地向我说:“第一,发菩提心,第二,发菩提心,第三还是发菩提心。”老实说,有时候也会发不出来、走不下去,但是想到他老人家行动很困难,撑着拐杖也还要走下去的心,我也只有擦擦眼泪再发心、再走下去。

    《无量寿经》告诉我们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管是上品、中品、下品都应该要发无上菩提之心。这句发无上菩提之心很抽象,大家都若有若无,时而有时而无。到底我们是不是真的发心了呢?我们日常生活的所作所为具体上是不是和菩提心相应呢?这就得好好对照菩萨戒来检讨,并不是口头上讲“我发菩提心”就算数了,而是必须在言语行为上有相应的表现,才算是真正发菩提心。假如平常生活都和菩提心不相应,却希求临命终时能忽然和佛相应,这样的机会虽然有,但毕竟不多,所以还是要平日用心。我们凡夫每天都在用这个心,却不知道心的真相,好像会做梦,却不知道梦从那里来,也不知道梦的真相,又梦得醒不过来,所以我们平常用的都是糊涂不觉的心,并不是“如实知自心”的菩提心。要觉醒才能实在知道自己心的真相。

    下面再用看电影这件事来比喻。一个迷而不觉的人看电影,只能看见银幕上的假相,心情随着剧情糊涂地起起落落。而另外一种人不但能看到影像,也能看到影像后面的银幕、及影像的来源、光线的来源。同样是看电影,他对来源很清楚,所以不会被影像所迷惑,而能得到启示,这就是觉醒的人。佛是觉悟者,学佛就是要学习觉醒,不要被眼前的假相迷得团团转,不知回头。我们念佛——念阿弥陀佛,就是在提醒自己要回头觉醒,由眼前变化无常的影像当中回过头来,回到自性本源的真相,在日常生活中练习睁开我们智慧的眼睛去看真相,念阿弥陀佛就是当下睁开智慧的眼睛,不要再做白日梦、一直被眼前的假相所迷惑。菩提这个词很不容易用语言来形容,就好像融入水中的盐,我们吃了就知道滋味咸咸的,一定是放了盐,但是却看不到盐的形状。假如有一个人从来都不知道盐是什么,也不曾吃过,那我们用言语要描述到让他听得懂是很不容易的,必定是要吃过了,才会真正知道。菩提心也是这样。前面说过,有人将菩提心比喻成一盏油灯,灯芯是大愿力,灯油是大慈悲,它的火光是大智慧。灯芯、油和火光合成一体,它的光就遍照一切。话是这样说,而重要的是检讨自己是否和菩提心相应。古大德教我们检讨的方法,也就是首先要了解怎样是随顺菩提心,怎样是违反菩提心,也就是要先知道什么是“顺菩提门”和“违菩提门”,由随顺和违反这两方面来检讨自己是不是和菩提心相应。我们要时时检讨自己的想法、言谈和行动是不是顺应菩提心,如果发现有违反,就得时时调整到随顺。既然我们每天念回向文都希望见闻的人都发菩提心,总不能自己所作所为还去违反菩提心哪!

    我们在这里要用比较多的时间来分析讲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检讨菩提心,因为我们学佛的目的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佛法,随时修正我们的心念、言语、行为,处处发挥佛的精神。如果听经学佛几十年,而待人处处世、讲话、心念都没有改善和进步,这样就是学佛和生活脱节了,变成枉费白学。下面我们照《安乐集》所说的先来了解三种违反菩提心的情形,这三种我们都要明白并且记清楚,以便随时作检讨。第一是贪著自己的身体。第二是令众生不安。第三是恭敬供养自己的身心胜过恭敬别人。如果有以上三种违反菩提心的情况发生,我们就要警觉立刻改正过来,就是随顺菩提了。以下分别说明。

    第一种违反,就是贪著自己的身体。一旦有了这种贪著就是违反菩提心的智慧门,因为不了解这个肉体并不是真正的我,肉体只不过像大海中的一个水泡,是空的,是一时幻化的影像,真实的我是好比整片的大海。但是我们一向都认错了,错把一个水泡认作是实在的我,而不知整片大海才是我,整片大海才是我的本体——佛性。因为我们没有佛的真实智慧,不了解自心的本体,所以大家都一直执著错误的见解,就宛如整个村庄的人全都错把南边当作北边,若没有人点破就永远不知晓。我们大家几乎全部都认为这个身体是实实在在的我,如果身体死掉,我也就完了,因此所有的人每天都拼命在照顾这个身体,希望把这个水泡般的身体照顾得很坚固、照顾得漂漂亮亮,希望它永远不会破灭。于是就贪吃好的,贪穿漂亮的,贪开好车子,贪住好房子,为了贪爱这个水泡,什么事都敢做,甚至还会去伤害别的水泡,哪里知道其它的水泡原来也是我佛性大海中的水,结果伤来伤去,反而伤到自己,这就是没有智慧,不知道真相。所以祖师提醒我们要用菩提心的智慧,不要贪著这个水泡般的身体,只要稍微有贪著,就犯了基本见解上的错误,也就是违反了菩提的智慧门。

    接着再说第二种违反,就是令众生不安。做任何让众生不安的举动,都是违反菩提心的。前面提过,菩提心含有大慈悲,愿让一切众生都安乐,所以任何让众生不能安乐的心念、言语和行为都违反了菩提心的慈悲门。

    以前,有一位修行人身上长虱子,有一天半夜里被虱子咬到,又痛又痒,一气之下就把它抓起来,摔到地上。当他把虱子摔到地上的时候,有一位正在寺院门外打坐的高僧就大喊了一声:“跌伤佛子!”大家听了觉得很奇怪,打开寺庙的门去看个究竟,那位高僧就向大家说:“那只虱子被摔到地上,跌断了左边第三只脚,正在那儿哀叫呻吟呢!”那只虱子也是佛所怜悯的孩子,他摔断了腿哀叫的声音,在有天耳通的高僧或佛菩萨听起来是如雷贯耳呢!那位高僧说:“假如不信的话,你们大家去看看就知道了。”大众听他这么说,就提着灯火去看,果然在地上发现那只虱子,它左边的第三只脚真的断了,还在那儿挣扎,难以动弹。那位高僧的心很静、很安定,所以可以听到很远的一只虫跌断脚的哀叫声,他知道把虫抓起来摔的动作是会使众生痛苦不安的,而我们凡夫的心很粗又很乱,所以体会不到众生的不安和痛苦。通常我们只知道自己若是车祸摔断了腿会很痛苦,却不能体会到众生被我们摔断腿或切掉腿,它们也是会痛苦不安的,所以才会去做一些粗鲁的举动使众生痛苦不安。一切的众生都是佛子,以佛的眼睛来看大家都是平等的,都是需要慈悲的,他们的苦也是佛所怜悯的,如果我们让众生不安,就是违反佛心。或许有人会说:“是它先咬我,我会痛,才把它抓起来摔的。”我们试着想想看,我们体形这么大的人,被一只那么小的虫稍微咬一下,稍微一痛,就忘了佛心、菩提心,就把它丢出去摔断腿,这样的报复行动会不会太过分了呢!比如,你在搭公车的时候不小心踩到别人的脚,只踩了一下,对方就把你抓起来并且摔到公车外面,让你摔断腿,你一定很不服气,觉得他很不讲理,根本就像是无赖或流氓的举动,甚至你还会去告他呢。同样的情形,被我们摔出去的虫,它也会去向佛菩萨告我们一状,告我们太过残忍。一只虫咬我们,它只是肚子饿,或许它根本就不知道我们是什么,它只是咬咬看到底能不能吃,而我们就生气,要报复,把它摔断脚。这样的行为严格检讨起来不但是违反菩提心、和佛不相应,甚至可以说这种心简直比跳蚤蚊子的心还要坏、还要低级,也可以说这是一念冲向三恶道的心。我们如果不用心观照,可能会认为:是它先咬我,我才摔它,这哪有什么不对呢?假设你是发愿要投身到三恶道去当蚊虫,用这种心当然是很对的,必定会让你满愿的。假如你真决定要去三恶道,也没有人能说你不对。但是如果你是要修菩萨行,发菩提心要成佛道,用这样的心就不对了。倘若医生今天宣布说:“你必须要开刀。”相信你多少会烦恼不安的,因为自己的肉要让人家切啊割啊总是会怕的。同样的道理,我们杀害众生,比如杀鸡杀鱼,都会使它们很不安哪!或者我们想踩死蟑螂、弄死蚂蚁,也都会使它们很不安的!甚至于搬走一个鸟巢,使得小鸟飞回来时找不到它的家,也会让它们很惶恐、很不安的!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条件来讲,表面上并没有明显说不可以吃肉、要吃素食这样的文字,但是如果我们贪爱吃肉就一定会让众生不安,这就违反了菩提心,和佛心就不容易相应。用违反慈悲的心来念佛,当然频道就不容易和佛相应了。一面要念佛,一面又爱吃肉,这已经是两种心了,当然念佛就不容易一心。这是我们讲到菩提心,顺便附带作个检讨。

    下面再举个例来说,大部分的人房子都装铁窗,而且出门时都要把门窗锁好,就是怕屋里的东西丢掉,怕有人会来偷窃或侵犯,大家都很怕找不到东西,所以如果不事先征求别人的同意,就随便把他的东西拿来,或者任意移位,令人找不到而起烦恼,这样也是让众生不安,也是违反菩提心的行为。有些佛教徒在佛教团体里面很热心,很肯发心服务做事,对莲友也很慈悲体谅帮忙,但是在自己的家里却很任性,并不用相同的菩提心去对待家人,一向自己要怎样就怎样,所以家人对学佛就很反感。

    比如说,他今天自己想要大清扫,就完全照自己的意思任意把公用的东西搬移开,也不征求家人的同意,也没有考虑别人的方便与否。为大家打扫本来是件好事,但是却因为没有先尊重、恭敬别人的意思,就会让人找不到东西,找得团团转而感觉很不方便、很不安,这样的做法虽然是很费力、辛苦,但是令众生不安,也会变成违反菩提心的行为。如果我们能先了解随顺菩提心的原则,处处用心,注意由随顺菩提的门走进去,这样修行不但省力气,而且又有好结果。

    有些人很粗心大意,做事马马虎虎,办个小事也出差错,不但没观照,又不专心,甚至都不用心。假如我们要和这样的人一起做事,是不是会很不安呢。比如说,负责烧开水,中途就忘记,把水烧干了,甚至连茶壶都烧红了还不知道。若是由他负责管火,是不是大家会不安,担心酿成火灾。所以说做事若不用心、不负责任,这也是违反菩提心的。

    再比如说,以前我在医院当医生曾经遇到一些比较粗心的工作人员,他配药时看药名、剂量都随便瞄一下,有时会拿错药,有时药量也看错、差了十倍,有时会把某甲的药拿去给某乙吃。当病人需要输血时,血型一定要正确,但是有些工作人员一边工作却一边和旁人聊天,不专心,结果把血型看错了,一注射下去就可能会害死人。如果要说他存恶心害死人,他又没有严重的恶心,只不过是习性散散慢慢、糊里糊涂,只一眼没看对,血型A型看作B型就会害死人。我相信如果今天你是病人,遇到散散慢慢又糊涂的医护人员心里一定会很不安,我作同事的人也会很不安。由这里就可以了解,做事如果不用心、很散漫、随便就会让众生不安,这也是违反菩提心。所以,我们不可以小看任何一件事,养成自己马马虎虎、散散慢慢的习惯,这种习气一养成就会使人很不安,使众生不安就违反了菩提心。大家不要轻视任何一件事,因为做任何事的心态都和菩提心有关,做事如果不用心观照,就不能开发出观照的智慧,这也算是一种愚痴、黑暗,用愚痴、黑暗的心态要如何和佛相应呢?如果我们自己常这样糊里糊涂、出差错,替人办事也散散慢慢、让人担心,以后因果回报,回到自己身上,可能就会遇到很糊涂的人使我们也很不安。比如说,我们生病时拿错药给我们了,帮我们烧个开水、煮个菜就煮得烧焦着火了,让我们不能吃就得刷锅子。所以我们平常种因的时候就要处处用心观照,才不会违反菩提心,障碍自己成佛,也障碍众生。平常健康时就糊里糊涂的人,到临命终那一刻要突然清楚明白、正念分明起来,恐怕也不容易。因此,平日就要锻炼,用清楚明白的觉性办事,才合乎菩提心。

    倘若有人每天脸臭臭的、眉头皱皱的,用很不喜悦的表情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和我们讲话,我们是不是会觉得很不安呢。所以要反观自己,如果有不愉快、不满的脸色或表情也会导致众生不安,这也是违反菩提心。当我们有病或zai 难时,假如别人对我们不体谅,没有以慈悲心来帮忙,我们是不是会觉得很痛苦不安,所以当别人有病苦或zai 难时,如果我们不真心去帮忙,就会令众生痛苦不安,这也是违反自己的菩提心。

再举个例来说,假如有人存心欺骗我们,我们是不是会难过呢,说不定从此以后听他讲话都会不安心、不信任,那么反过来说,我们若是打妄语、骗人,对方也会不安,这也是违反了菩提心。有人做错事以后,为了怕被责备,就会赶紧说一堆不老实的话,希望能逃避责备,殊不知这一念不老实的心就是一片乌云,只会障碍自己的佛光和福报而已。而且这种心念的电波是发射到三恶道的电波,人家一感觉到这种不老实的电波,从此就不会再信任了,而且内心都会觉得不安,他自以为骗得很圆满没人发现,其实佛菩萨都替他担忧。越会骗人的人大家越不信任,结果是别人的心里都清楚,根本没有人受骗,他终究只是骗了自己而已。说实在,骗人之后就要担心被发现,自己内心一定是不安的,这是何苦呢!为了怕一时小小的责备而不肯改过自新,宁愿为了保护一个假相的我,而付出长久痛苦的代价,试想这是聪明还是愚痴呢?其实违反菩提心自己也会不安的。

    又比如,我有一位亲戚,很乐善好施,但是因为做生意要应酬,时常会喝酒,他酒量大,所以一向都不认为喝酒有什么不好。我常劝他不要喝酒开车,他都一笑置之,他对自己的酒量和开车技术很有把握。有一次他非常认真地向我说了一番忏悔的话,他说他有一次酒后开车和人家相撞了,对方车内五个人虽然大致平安,但是其中有一位孕妇已经怀胎七个月,对方说要等到胎儿出生后平安无恙才肯和他和解。这一段期间他非常不安,一直等到胎儿出生后完全正常,彼此才安心下来,对方也才愿意和解。他真诚流露地说:万一出生的孩子有什么三长两短的话,让对方全家痛苦一辈子,他还真不知如何是好呢!幸好孩子平安,否则他也不知道要如何忏悔、弥补呢。他毕竟是很善良,体会到了喝酒真的会让人不安,所以马上就警惕,放下这种令众生不安、违反菩提心的行为。我们要了解,让众生不安的事回到自己身上一定自己也会不安的。

    以前我当医生的时候,有些同事医师会接受药商的招待去应酬喝酒,喝了酒回来值班吐得很痛苦,精神也迷迷糊糊,半夜里和喝醉酒的医生一起开刀,实在是令人为病人捏一把冷汗,万一酒后眼睛看不清,手又一抖一抖的,下刀稍微有偏差,病人的生命就会有危险,家属也会很可怜,有些过失是无法弥补的,相信大家都不敢让喝酒的医生开刀,所以自己也不要喝酒,以免让众生不安。有些人认为有时喝点酒不要紧,只要不喝醉就好了。但是我们试想,一个人喝酒,不止他自己开车危险,也会使得整条路上的人都增加危险性和不安,还会让真正爱护他的人为他的健康而担忧,这是很令众生不安的。还有我们的社会习俗,喜庆宴会常会请人喝酒,其实请人喝酒就是让整条路上的人都增加不安和危险,所以不要小看请喝酒是小事,这可是违反菩提心、违反慈悲的大事哦!每天都有许多酒后开车肇事的悲剧发生,但愿大家能合力来改善请人喝酒的习俗。

    又比如说,我们如果不注意礼貌,三更半夜还打电话给人,打搅别人休息,也害得人家的小孩被铃声惊醒,整夜哭得睡不安稳。像这样虽然只是打一通电话,也是违反菩提心的行为。菩提心这个名词不是让我们口头念着玩的,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实行出来、处处替众生设想的,如果做一件事,不用智慧去观察众生的需要,不去了解众生的不安,就会违反菩提心而和佛不相应。同时,也要了解事情并不是做越多就越好,如果是违反菩提心的事,做越多是越不好。

    以前当医生的时候,有一晚值班,有一家人全家都被送来医院挂急诊,这家人同时都精神失常、发狂起来,很暴动,蹦蹦跳跳、又哀又叫,不得已要将他们绑起来,否则会发生危险。调查原因,原来他们本来只是稍微感冒、咳嗽,那家的妈妈听说某一种草药很有效,就去煮了一大锅给全家人吃,结果药物过量,就发生这种特殊的状况。幸好当时有一位很有经验的精神科医师帮忙指导,大伙搞了大半夜才使他们安定下来、恢复正常。像这位妈妈她煮草药给全家吃当然是好意,但是她对药性完全不了解,也不知道正确的用量,一听说有效就胡乱用,这就是缺乏智慧,缺乏智慧的好意时常会在无意中伤害到人、使人痛苦。当时如果救不回来,是不是就是一锅药害死全家人呢!她本意是要慈悲拔苦予乐的,而缺乏智慧却变成拔乐予苦了,所以我们学佛是不可以缺少智慧的。往往有很多人热心过度,一听说什么药有效,自己根本就没经验也没有研究,随便听一句就四处去宣传、劝人家吃,甚至很好意买去送人。这样的本意是要人家健康,但是不用清楚、明白的心,经常就会在无意中伤害众生。这不仅是违反菩提心的智慧门,会障碍佛性的光明,甚至也会由自己的无知和愚痴带给众生痛苦,结果也违反慈悲。因此我们要特别小心,不要随便推荐自己尚未真正了解的药物、食物,自己不了解就要别人吃,这是糊涂不负责任的举动,并不是慈悲。种糊涂的因和智慧的佛是不相应的。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3-16 21:19

下面讲一件有趣的事作例子。在我读医学院的时候,曾经有三位亲戚都时常患肚子胀气的毛病,很痛苦,所以我就介绍他们到系主任于立中教授那儿看病。第一位亲戚去看病时,于教授告诉他三贴药吃一吃就好了,果然,他三贴药一吃完,常年的胀气就全好了。第二位亲戚看他吃得那么有效,就自作聪明借了那张药方去抓药来吃,结果完全无效,后来这第二位亲戚自己也去找于教授看病,教授看了就开另外一张药方给他,他一服用也痊愈了。后来那第三位亲戚肚子胀气的时候,他又自作聪明拿第二位亲戚的药方去抓药服用,结果服了反而很痛苦,要吐又吐不出来,要泄又泄不出去,赶紧去找于教授处理。后来我就请教教授这其中的缘由,为什么同样是肚子胀气,三位亲戚的用药完全不同呢?而且交换药方吃也无效呢?教授听了就哈哈大笑,他说第一位亲戚是女众,她是妇科问题所引起的胀气,所以用的是妇科的药物;第二位亲戚是男众,他根本不明究理,完全没有了解病因,就拿别人妇科的药去吃,这是不是很好笑呢!这第二位亲戚是因为肺结核、肝又不好影响到肠胃引起的胀气,所以用的是治疗肺结核和肝病的药才对,他乱吃妇科的药当然是无效啊;而第三位亲戚虽然同样是胀气,但他是因为要参加大专联考,精神太过紧张才导致消化不良引起胀气,却胡乱吃治疗肺结核、肝病的药,当然反倒痛苦不堪。大家听教授一说,都觉得很好笑。我们众生时常都这么糊里糊涂、没智慧,不知道事情当中的道理,也不了解因和果中间的种种条件,就会时常心怀好意,却做不出好事,如果只是闹一些笑话还不要紧,若是闹出人命就不妙了。所以口里说要慈悲、利益众生,必须用有智慧的菩提心,而不能单用好意。

    佛有一个名号叫作“明行(heng第四声)足”,有些人读成“明行(xing第二声)足”,也就是有智慧很明白,又有实行的功行(heng第四声)。“明行(heng第四声)足”也就是“明”和“行”两方面都具足圆满,不像我们众生常不明不白地团团转,不知道如何修行才好。我们就好比想拿药给人家吃,却根本不知道对方是什么病,也不明白自己拿的是什么药,结果可能反而令人更苦。也好比买鞋子送人,却不清楚对方脚的尺寸,结果人家还得要切掉脚趾头才能合我们买的鞋。我们既然要学习“明行(xing第二声)足”的佛,当然凡事要“明”了才“行”。先要学习用冷静的智慧去观察清楚,而不是路还没有看清楚就拼命地往前冲。有些人一听说吃什么对身体好,就马上四处去宣传,到底吃了是不是真的好,他自己也不明了。或者一听说练什么气功好,就马上去练,甚至还叫很多人一起去练,到底练了好不好,他自己也不清楚,都是不明就乱行一通。或者一听说某某医生很会舒放经络,听了就赶紧带一大群人去排队,而到底有没有效呢?他自己也不知道。或者一听说修某种法门很好,或是有某某活佛来为大家灌顶,就立刻要大伙去,到底灌顶是什么意思呢?他也不明白。

    像上面所举的种种做法都是出自一片热心和好意,可是却缺乏一份冷静的智慧,所以常都浪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向外追求,跟随人家流行这个、流行那个,结果都没有获得真实的利益,甚至还散播不正确的知见给人,令人浪费最宝贵的生命,像这样不把生命用来老实修行,是会误众生的法身慧命的。所以缺少冷静的智慧,反而会违反慈悲度众生的本意,违反了佛心。以上是举例说明第二种违反菩提心的情形——也就是令众生不安。

    接着再说明第三种违反菩提心的情形,也就是对自己的心意比较注重,对别人的心意比较不尊重,而且对自己的身体比较照顾,对别人就比较疏忽。古大德将这种情形叫作“恭敬供养自身心胜过恭敬供养他身心”,也就是说对自己的身体和心意这两方面都比对别人更尊重、更维护。这种情形我们时常都有,只是不太警觉而已,下面举日常生活中很简单的事来说明。比如说,人家现在刚好急需要我们的帮忙,请我们出手协助一下,而我们却回答说:“好啦,我正在做什么,你等一下啦。”其实,当时自己手上并没有急事,像这样的心念和回答就表示要先顺自己的意,然后才肯去帮助别人、顺别人的心,宁愿让他等、让他不方便、让他着急。这就是比较尊重自己的心意,比较不尊重别人。虽然这只是回应一句话而已,也是违反菩提心的表现。有时会听到一些老人家感慨地说,他吃年轻人煮的饭,都看得到却吃不到,因为年轻人牙齿很坚固,爱吃硬的、脆的、有弹性的,爱吃刺激的、辣味的,而老人家牙齿不好,粗纤维的菜咬不断,太硬的东西又嚼不动,吃到辣的胃和眼睛都不适应。可是如果向年轻人反映,拜托煮烂一点,年轻人就会说:“奇怪!为什么要吃烂的!煮得烂烂的有什么好吃!”因为年轻人还没老,还不能体谅老年人的苦衷,所以这些老人家很为难,要说嘛,怕人家生气,不说嘛,实在没东西可吃。听到这种感叹,我心中就深深体会,煮一餐饭虽然是有付出力量,也很辛苦,但如果不用菩提心,只任性自己爱吃怎样就煮怎样,不了解别人身心的需要,可能也会令人觉得很痛苦又不敢讲、非常委屈,所以说菩提心是任何时候都不能缺少的,稍一不用菩提心去待人处事,可能就会令人受苦。古大德告诉我们说,让人觉得痛苦又不敢向我们表白,这就是损福的地方。

曾经有一位媳妇向我说:她在家庭中很尽力付出,又去学料理,三餐饭都很认真煮,但是不知怎的,她的婆婆都不喜欢她。有一次和她们一起吃饭时,我就了解其中的原因,这位媳妇确实很会烹饪,每一道菜都煮得色香味俱全,现代的媳妇像她这样认真照顾家庭的实在也很少见、很难得。但是她的婆婆却吃得皱眉头,因为媳妇所煮的都是照她年轻人的兴趣,她爱吃辣的就煮得很辣,也不管婆婆吃了会舌头破皮、流眼泪,她爱吃咸的就煮得很咸,也不管医生吩咐说婆婆的血压高,不可以吃咸。像这样每一餐她的确都很辛苦地料理,却没有一样是为体谅婆婆的需要而煮的,没有一道菜是高血压的老人可以安心受用的,当然婆婆吃得很苦,就欢喜不起来了。所以说这位媳妇即使参加烹饪比赛得冠军,她的婆婆也会摇头不能肯定她,因为她所煮的菜只是表现她自己煮菜的技术而已,并不是发菩提心,在恭敬供养她的婆婆。如果换另外一个人,用另外一种顺菩提心的做法,要煮菜以前先去尊重、请问婆婆要吃什么比较适合,请婆婆指导什么菜应该怎么煮比较好,可能只费很少的力,很简单煮一煮,婆婆就会笑眯眯、很欢喜了。

    我们再举例来说,如果今天请你上台去讲课,当你上了讲台,看到台下的听众,一个在看外面,一个拿扇子在扇风,一个在说悄悄话,一个在旁边抽烟,一个翘二郎腿,一只脚还在那里晃来晃去,一个在搔头,一个在抓痒,又一个跑进跑出。你在台上讲课,心中会不会觉得不安呢?会不会担忧自己讲得不好?如果我们从旁观察会不会觉得这种听众的态度很不专心,也表现出没有恭敬别人的态度。接着我们再交换角色,反过来体会一下,如果今天是我们在听讲,心都不体谅对方,只顾自己的心意,眼睛爱看东就看东,爱看西就看西,喜欢凉爱扇风就扇风,要抓痒就抓痒,甚至听一半想到什么事要出去就冲出去,完全不体会对方的感觉,也没去体会讲者的感受和心意,这就是只恭敬自己的身心,完全没有恭敬别人的身心,这是违反佛心、违反菩提心的。

    《普贤行(heng四声)愿品》第一大愿教我们要“礼敬诸佛”,众生就是未来佛,对人没礼貌、不恭敬就是没有“礼敬诸佛”,就违反菩提心。这对别人的影响可能不大,别人顶多觉得你没礼貌、没水准而已,但是障碍自己修行成佛影响就很大了。我们佛教徒经常要拜佛,拜佛就是要培养礼敬诸佛的态度,学习恭敬别人的精神,也就是在培养菩提心,如果有拜佛却没开发出恭敬的精神和有礼貌的态度,这样就只有拜佛的形式,而没有达到拜佛的效果,也等于是有吃药但是病没治好。拜佛是礼敬诸佛,也是一种觉性的提醒和练习,为什么要时常拜呢?就是要时常锻炼,把拜佛时的谦卑、恭敬、柔软的心带到日常生活中,并不是拜佛一回事,生活又另外一回事。有人拜佛时是很有礼貌,五体投地,而走出佛堂和人谈话就把头抬得高高的,又爱顶嘴、插嘴、没礼貌,处处只想到自己的意思,不管别人的立场和心意是如何,这就是没有将拜佛那份礼敬的心带到日常生活中,这也是违反菩提心的。如果是真正发菩提心拜佛,是所有的行动言语都会转变的。因为我们一向都只有关心自己,又妄念很多,胡思乱想,所以我们的心不清楚、不明白,当然就看不清别人身心的需要,做很多事都违反菩提门,冤枉费了很多力气,结果却和佛不相应。因此日常生活中练习交换角色、将心比心,用清楚明白的心去观察,是我们修行上很重要的课题,平常就必须老实检讨自己待人处事有没有违反菩提心,才不会将发菩提心变成一句口头禅,或者变成做课完的唱诵用语。

    最近,听一位菩萨说,有人送一只猫给他儿子,他儿子很高兴,当要开始养猫的时候,他第一步就先去买一本关于养猫的书回来读,以便了解猫的身心需要和猫的特色,然后用心饲养,而且他们养那只猫都让它吃素不杀生。那只猫很喜欢和佛像对坐,自己还会去按录音机放佛号,只要有人把佛号关掉,它就会再去放。我听了以后很钦佩,也有很深的感慨,众生都有佛性,这位公子即使是养猫都会用菩提心去恭敬供养它身心,都懂得用智慧先去了解猫。如果能将这份心普遍运用到每一众生身上,那修行一定会成功的。一般人不但养猫会随便用一些剩菜或者拿自己不要的东西丢给它吃,根本就不会先去研究,即使是在对待人方面也是很随便、很任性的,甚至于对父母、师长,对先生、太太,对亲戚、朋友,对儿子、媳妇等都是自己要怎样就怎样,不管别人的心意是怎样,也不管别人身体的需要是怎样。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仔细来体会,凡是我们做失败、费力又让人不高兴的事,详细检讨起来多半是没有用菩提心、没有先尊重别人的心意、也没有先交换角色去体会对方的缘故。假如不用菩提心,连日常生活的小事都不能做好,更不用提成佛的大事了。

    在这里补充说明,方才举养猫的例子主要是强调我们对待众生要先用心去了解对方的需要,并不是鼓励大家都去看书养猫,请大家把握这个重点。因为菩萨戒有规定:受戒的菩萨不可以故意蓄养猫、狸、猪、狗等等,我们要了解并不是佛不要我们对动物慈悲照顾,而是因为世间人饲养动物多半是有其它目的的。比如,养猫是为了捉咬老鼠,养猪养鸡是为了要杀来吃或者卖给人杀来吃,可以说全部和杀业有关系,最起码也有间接的杀生,很少人是纯粹秉者慈悲心来蓄养动物。况且饲养动物心中难免产生贪爱而有挂碍,多少会妨碍我们的道业,因此佛陀教菩萨不可以这样做。

    我们都知道如果想要收到某电台所传送出来的电波,必须把电视机的频道调对,才可以现那台的影像,所以我们日常生活必须要将自己心念的电波调得准确,发菩提心就是发和佛相同、觉悟又慈悲的心,这样频道才能相通、相应。佛的电波是充满整个虚空,也洋溢在我们的身边四周,然而,如果我们的频道调得不对,当然就现不出佛的节目、影像来;如果频道调对了,马上就会相应,所有的好节目都会显现。我们平常生活要随顺菩提门,随时改掉违反菩提的做法,才能体会佛的精神内涵,念佛也能相应而吸收到佛的慈悲智慧,犹如吃饭能吃出饭的香气和滋味,吸收到其中的日月精华,每一粒米都让我们增长气力。

    娑婆世界的路虽然很复杂,但是只要分清楚“顺菩提门”和“违菩提门”两个方向,阿弥陀佛的佛号又能提得起,不论车子怎么开都会顺着菩提路开到西方去。假如“顺”和“违”这两个方向分不清,一出门可能就开错路,不但不能开往西方,反而会坠入六道轮回的深谷中。在日常生活中路该怎么走,每一步都关系着能不能到达西方,违反菩提的路越走就会离佛道越远,到临终时是否有机会回头就很难说了。所以日常生活中如何与人相处、谈话,如何孝养父母师长,如何侍奉公婆,如何对待先生或太太,如何教育子女,如何对待朋友、同事、同参道友等等,这一切都和我们修行往生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必须要提高警觉来检讨、改进。一般人不但对待众生不会先研究,连供养佛也很少先研究了解:佛是应当如何供养。我们平常都听说“供养佛”、“供养法”,“供养”的“养”读作第四声。自古这个“养”字,对上要读作“供养(yang第四声)”、“孝养(yang第四声)”——第四声,对下才读作第三声“养(yang第三声)”,比如“教养”、“养育”。前面说过顺菩提门要恭敬供养他身心,这个“他”也包含了佛,所以供佛也要先尊重了解佛希望我们怎样,一个小孩要养猫尚且要先看书、好好研究,何况我们要供养佛,哪能不先了解合于佛心的供养方式呢!有人以为只要每个月初一、十五煮一些自己比较爱吃的十二碗菜来拜佛,就是供佛了,其他时候都是自己要怎样就怎样,根本不管佛的教导,有些行为甚至还和佛唱反调,这就是只供养自己、不是供养佛。若要供佛当然就须顺佛的心来供养,佛认为供养什么最好呢?就是“法供养”。什么是“法供养”呢?在《华严经 · 普贤行愿品》讲到七种法供养,以下简单介绍七种法供养。

    第一,如说修行供养。佛教我们要照他所说的道理来修正自己的心念、行为,如佛所说的法修行就是对佛最好的供养,叫作如说修行供养。
    第二,利益众生供养。佛最关怀、爱护的是众生,若能用心去做对众生确实有利益的事就是对佛最好的恭敬和供养,叫作利益众生供养。
    第三,摄受众生供养。佛希望众生都成佛,才能永远解脱,快乐自在。我们若能牵引众生一起学佛、一起快乐成佛,这是最合佛心的,这叫做摄受众生供养。摄受的“摄”是提手旁右边三个耳朵,本意是以手牵引,把三个耳朵凑在一起,引申为牵引此与彼接近,牵引众生与佛接近。
    第四,代众生苦供养。佛最不忍心众生受苦,如果我们能为众生拔苦予乐,就等于把众生的苦代换掉,这也最合佛的心,叫做代众生苦供养。
    第五,勤修善根供养。佛最希望众生善根增长,早日成佛,所以我们自己精进修行、勤修善根就是对佛最好的供养。说到善根,一般讲三大善根,就是:无贪、无嗔、无痴。本来贪的不要再贪,本来生气的不要再气,本来事理不明、愚痴之处不要再愚痴下去,这就是在种大善根。同时,《阿弥陀经要解》提示我们:念阿弥陀佛就是多善根又多福德的大因缘,是善中之善、福中之福,不是小善根小福德,是不可思议的大善根大福德,也是不贪、不嗔、不痴同时总修。念佛表面上好像没去做什么大事,实际上,因为阿弥陀佛就是无上菩提,是万德修成的名号,所以一持名,万福万德都具备。有念佛的大善根,才能成就佛的智慧花果。我们勤念佛、勤修善根是真正供养佛,叫做勤修善根供养。
    第六,不舍菩萨业供养。佛希望我们行菩萨道,帮助一切众生觉悟。如果我们时时记得慈悲帮助众生觉悟、离苦得乐,做菩萨该做的事,不舍弃菩萨的事业,这也是佛认为最好的供养,叫做不舍菩萨业供养。
    第七,不离菩提心供养。就如前面所说,在日常生活中处处都要用清楚明白的心,常提醒自己顺菩提门,这也是佛最欢喜的供养,因为不离菩提心,才能自度度他、同成佛道。假设我们常用财力、煮好菜供养佛,佛当然也会欢喜接受,不过日常生活中如果都糊里糊涂,常放任自己堕落,总要佛替我们担忧,这也不算是真正恭敬佛、供养佛。因此,要用觉性、不离菩提心的智慧、慈悲、愿力才是合于佛心的供养,叫做不离菩提心供养。

    由以上七种法供养就可以体会:佛是具有圆满菩提心的人,他并没有要求我们去侍侯他,他只希望我们能觉悟,好好修行、解脱自己的烦恼,也帮助众生觉悟、离苦得乐。法供养一个念头的功德就比长久用无量珍宝供养无量佛更大无限倍,能这样才是真正顺佛的心,顺菩提门才能开发出佛性无限的功德。假如不了解其中的道理,却只照自己的意思杀猪宰羊供佛,就等于是杀死佛的孩子来请佛吃一样,或者刻意用一些素食的材料塑造成鸡鸭的形状拜佛,那都是自己想自己爱吃的,是供养自己不是供佛。

   《华严经》上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意思是我们若忘失了菩提心,即使修各种的善法都会变成折磨身心的事,甚至变成障碍我们成佛的魔业。因为忘失菩提心,就等于是车子一出门方向就错了,方向一错那么越勤奋、开越快离目标就越远,这样的开车当然只是折磨而已。所以我们必须随时检讨到底自己的身口意是顺菩提门或违菩提门。

    下面就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有一天甲乙丙三位莲友要到丁的家共修,丁想到他们三个人远道而来,就事先冲泡了家中最好的茶叶,又担心他们肚子饿,炒了一盘自己种的花生,炒得香喷喷的准备要请客。其中甲这位莲友是老人家,他一坐下来看到丁端出茶和花生就皱着眉头说:“我没有牙齿不能吃花生,我胃也不好不想喝茶。”乙是一位年轻人他赶紧说:“我不口渴啦,你不用忙啦,我很怕吃花生,怕脸上会长青春豆,你不要请我吃花生。”丙一看到丁所做的,就合掌向丁行礼说:“阿弥陀佛!真感谢你慈悲,事先就辛苦为我们炒了这么香的花生,花生代表花开见佛悟无生,你花生炒得真漂亮,连一粒都没焦黑,可见你炒的时候非常专注用心,你好意的茶就像八功德水,我们快来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一切众生,一人喝一杯,同向西方飞,我们吃了会很有力气念佛,同生极乐国,永远欢喜度众生。”丙讲完就笑眯眯开始吃起来。像这样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俯拾皆是。提这些琐碎的事做什么呢?就是要来作借镜,检讨菩提心,检讨自己的起心动念和言谈行为是随顺或违反菩提门。

    首先我们以例子中的甲来做借镜检讨。甲一看到茶和花生不合他的意就把阿弥陀佛丢一边儿去,他的心只想到自己没牙齿又胃不好,身表现出来的是紧皱着眉头、不高兴的脸色,口又说出只顾自己的话,一点都没有体会到丁那方面的好意和辛苦。而且他只想到自己爱与不爱,没有体谅别人的好心好意,这就是尊重自己胜过尊重别人,依照祖师教我们的方式来检讨,像甲这样心念一动、话一出口就违反菩提门,等于是一出门方向就错了。假如我们有像甲这种情形,就要特别注意改进。

    接着再用乙作个借镜来检讨。乙说:“我不口渴啦,你不用忙了。”这是常可听到的客气话。但是我们必须了解,如果丁还没有泡茶,我们不忍心他太忙碌辛苦,是可以这样说的,如果他已经泡好了再这样说,就是没有体谅他的好意,而只有想到自己的立场,意思变成——我又不会口渴,你泡茶只是白忙一场,毫无必要。这也是没有尊重别人,大家将心比心,换个立场看看,如果是自己事先就好意准备老半天要请客,客人却这样说又不肯吃,我们心里会有什么感受呢?另外,乙又说“我怕吃花生脸上会长豆子”,就叫丁不要劝他吃,这样的表现也是只想到自己的身心——怕长豆子、怕脸不好看,并没有体会别人的身心为我们所付出的辛苦,也没有体谅人家不忍心我们挨饿的好意。所以乙的话也只是注重自己,完全没有想到恭敬、供养他身心。依照祖师教我们的原则来检讨,又是一桩违反菩提门的事。假如我们日常生活都是用这种心态待人处事,那念佛就只是口念,心和佛是不相应的。修行人若用这种心、说这种话,就是走错方向、越偏越远。大家都知道会发出绿豆芽的一定是绿豆,如果用一堆小麦壳想要发出绿豆芽是不可能的,倘若平常种的都是违反菩提的因,却想求得无上菩提的果,那也是绝对不可能的。不要小看平常的每一件小事,每一件事当中的用心、言语、行为都是我们的因,对未来的果报都有影响,也都关系着会不会往生西方、会不会成佛。

接着再以丁作为借镜检讨自己。丁,他的发心是要恭敬供养他人,也真不惜成本又卖力,用心炒花生、又泡上等的好茶,这应该是比较随顺菩提门的。但是他没有事先了解朋友的需要,到底什么才适合,他没想到,老人家没牙齿嚼不动花生,也不了解朋友是不是都适合喝茶,其实花生随时可以磨碎捣成粉,茶叶也可以换成白开水或果汁,只要有一份柔软的体贴,随时都可以变通。但丁没有预先用智慧了解对方的状况。我们说过,菩提心是智慧、慈悲和愿力结合的心,缺乏智慧就不够圆满,虽然原本是好意,也有愿力,又费力地做出来,结果却有人因无法受用而皱眉头,若要勉强人家受用,可能又令人难受而不合慈悲拔苦予乐的本意。丁因为没有先恭敬、了解别人,只依照自己的心意去做,结果就无法真正供养他人的身和心,而不能完全顺菩提门。

    或许,有人听到这里会想:“啊!连请人家吃花生、喝茶都得这么麻烦,了解这么多,还得要检讨菩提心哪!”的确,在修行当中,不但请吃东西要发菩提心,甚至连大小便也要发菩提心。读过《华严经 · 净行品》的人就知道,佛说:“大小便时,当愿众生,弃贪嗔痴,蠲除罪法。”就是说连大小便也要发菩提心,发好愿,愿一切众生都能将心中的贪嗔痴丢掉,将所有的罪法都驱除干净。假如你不想到西方极乐世界成佛,而打算留在娑婆世界做个没有人缘的凡夫,那当然没话讲了。假如你想到西方,就必须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当然要随时检讨改进,不能嫌麻烦,不但是请客做菜得顺菩提门,做大大小小的事都要顺菩提门,心念电波发射出去才能射入佛的功德门,如果没有瞄准就会射到别的频道去、又搞六道轮回。菩萨得学习了解众生才能度众生,还要不断提升能力、克服困难,这是不能嫌麻烦的。《无量寿经》上提到,从前阿弥陀佛在因地修行时,他对人都很谦卑柔软,先去恭敬请问人家的意思,尊重奉事众生,经上说:“先宜诚问”。他的心很柔软,就像水,进入方的杯子就变成方的,进入圆的杯子就变成圆的,处处顺众生的需要来度众生。佛的心也没有我相,就宛如云彩,随意自在变化、遍满虚空,让众生清凉,随意化雨,滋润大地。他不会想:“为什么要我先尊重你啊?我爱怎样做就怎样做,合不合意是你的事我才不管那么多呢!”佛也不会说:“我一向都习惯这样,哪里知道他是那样。”有这些想法,就是被傲慢心绑住了、被自己的习气绑住了,不能开发出佛性的光明。凡夫的心就像冰块,冷冰冰又硬梆梆,不知转变、不会流通又不能顺人意。凡夫都很喜欢坚持,“我的个性本来就是这副样子,我就是最行的啦。”这就是坚持“我相”,好像定形的一块冰,不肯溶化成水。若碰到别的冰块就格格不入,在互相碰撞中又容易受伤。可以说硬梆梆反而不坚固。其实我们学佛就是学习将内心的冰溶化为水,将业障的冰溶化为功德水。业障和功德实在只是冰和水的差别而已。如果了解道理就可以把业障变成功德。若不了解,那么,即使本来想做功德,也会变成业障。

下面,再以丙这位莲友作为借镜来检讨。丙一看到丁所做的,就念“阿弥陀佛”,很快将心电波发射到佛的频道。而且又向丁和掌行礼,修“十大愿王”第一大愿:“礼敬诸佛”。众生就是未来佛,礼敬众生就是礼敬诸佛。同时,他又马上体会丁的慈悲和辛苦而表达感谢。这就是实践“地持菩萨戒”第三十四轻戒:接受人家的恩惠必须报答谢恩。他用感恩的心和言语来恭敬供养对方,并慰劳对方的辛苦。当他看到丁的布施,就随喜称赞,称赞他的慈悲和炒花生的专注用心,这就是修“随喜功德”、“称赞如来”,照“十大愿王”来修行,用佛法供养大家。在吃东西之前,他也没忘记先“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一切众生”。这是实行第三大愿:“广修供养”。另外,丙在喝茶之前,就提醒大家“一人喝一杯,同向西方飞”,喝茶也不忘往生的愿力。同时修《观经》所说的“三福”——“劝进行者”:勉励大家“花生代表花开见佛悟无生”,劝发上品的愿。他认为“吃了会很有力气念佛,同生极乐国”。他懂得将吃东西这件事也回转向西方,这就是回向发愿的心。他看一杯水就忆念西方的“八功德水”,这是修“忆佛”的功德,忆念西方依正庄严。身虽然活在娑婆世界,心随时忆念西方的一切。然后他就欢喜、笑眯眯地吃,这是“恒顺众生”,接受丁的好意又布施欢喜,随顺丁请客的心。这也是实行“地持菩萨戒”第三十八条,没有违犯“不随他戒”。丙的做法,在身口意三方面都是尽量尊重对方、随顺对方,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恭敬、供养对方的身心,这就是“顺菩提门”,而且又会把握机会修“十大愿王”,连吃东西也常拿佛法出来用。这就是请心中的佛常转说法,符合“请转说法”的普贤大愿。他把菩提心照顾得很牢固,不像一般人一看到食物,佛就丢了,只想到爱吃不爱吃、合意不合意。他能在待人接物当中自然念佛念法,不把佛丢掉,不让佛灭度,这就是“请佛住世”、“常随佛学”。他的心念电波都对准菩提门发射,射中佛的频道。所以说,懂得修行的人,连喝茶、吃花生,心念电波都顺菩提门发射到西方,让人家请吃东西也可以修功德,处处赚“功德法财”。不会修行的人就认为只有在佛堂做功课才是修行,一出了佛堂与人相处,佛法马上摆到一边儿去。心念电波都只顾自己,只考虑自己的爱与不爱,这可以说不但赚不到“功德法财”,甚至,随时损福又“亏本”,亏掉西方的老本。





    再举例说,有的居士一到佛寺就很有礼貌,看到佛、看到法师就顶礼,遇到同参道友就问讯、弯腰鞠躬,可是一回家,先生才问一句话,她就凶巴巴地说:“你不要吵不要吵啦,我正在做什么你没看到吗?”像这样,一开口就违逆菩提门,完全都没有恭敬供养对方。婆婆如果多说她几句,她就很不耐烦,嫌老人家唠唠叨叨,妨碍自己念佛,还向别人埋怨说:“可能是老年变痴呆了,一句话重复那么多遍。”这就是内心对长辈没有真正的恭敬,这是很损福、折寿的。小孩儿假使多问她一些问题,她就说:“小孩子不要罗里罗唆。我很累了。”一旦孩子做错事,就破口大骂说:“你是白痴、智障啊,头脑坏掉了。”果然,万法唯心造,骂久了之后,都照她的心念,如她所骂的实现。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3-16 21:21

我们一一来检讨,家中的人也是“他人”啊,这种表现是不是完全没有“恭敬、供养他身心”呢?也正大大违反菩提门。李炳南老师在临终之前,一直提醒大家一句话:“念佛不改心没有用。念佛不改心没有用!!”“改心”就是改掉这种违反菩提的心。日常生活对人对事,如果没有一分恭敬的心,在佛法中是连一分利益都得不到的。一份恭敬,一份利益;十分恭敬,十分利益。所谓“恭敬”,并不单指对佛经、佛像的恭敬,而是对一切人、事、物都恭敬。


    印光大师说过,念佛真实的大利益,都被一些老太婆得到了。什么是印光大师所说的“老太婆”呢?要注意,并不是所有的女众老了,就是印祖所谓的“老太婆”。古时候,老太婆大多“三从四德”:在家顺从父母,对父母十分恭敬;出嫁之后顺从夫婿,也都是恭敬、供养他身心;夫婿过世了,就顺从儿女。无形中都“顺菩提门”。这样的老太婆一生都没有自己的意见,未曾为自己设想,自然“我执”的烦恼就比较轻,更能与“无我相”的真理相应。她们一辈子受了很多折磨、历炼,学会柔顺地放下自我。所以一念佛就能顺“无我相”的真理,和佛相应。“一份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而她从小对人对事就“十分恭敬”、“三从四德”,所以,念佛也有这份恭敬,自然得到“十分利益”。

    反观现代的女众,很少有这种“顺菩提门”的基础,所以,上了年纪,也无法变成印祖所说的那种“老太婆”。一般时下的女众,往往都强调自己最大,在家她最大,管父亲母亲;结婚以后,也是她最大,管先生管孩子;甚至有人说要学佛,一到寺庙,不但管道友、管师傅、连佛也管在内,嫌这尊佛像不庄严、那尊不合意。处处都是她最大。一直都不肯“顺菩提门”去恭敬别人。连一分恭敬也没有,要得一分利益就很难了。或许,大家都可以强调自己是最老、又最大的。不过,很不幸,“大”到最后,堕落的机会也最大。末学在为人临终助念时,发现最有障碍的,就是平常“最大”的那种人。因为“大”习惯了,凡事都不必忍耐,自然没有忍耐的功夫,临终也耐不了苦。而且平常又是他最大,心中不尊重任何人,以至临终起烦恼不想念佛的时候,也没有人劝得了他。况且,可能平常念佛也没有真正用心。听别人念佛,不是嫌太快、就是嫌太慢,不是嫌太大声有压力、就是嫌太小声听不清楚,要不然,就嫌法器打不好。总之,没有一样是令他满意的。甚至还把来助念的人赶出去。一生气,连佛都不在乎。反正他最大。大到最后,堕地狱的危险性最大。所以,印光大师教我们,向最没有地位的“老太婆”学习,顺菩提门来念佛。虽然在娑婆世界没有地位,但是往生西方的品位可能是最高的。这样的“老太婆”,世间人可能不懂得尊敬她,可是祖师最称赞、佛菩萨也尊重她。

    请大家听佛法要听清楚、听周全,不要单记一方面却疏忽另一方面。举例说,前一阵子,有一位青年过世。这位青年一向不喝酒。朋友常刺激他、勉强他,他也不肯喝。他的姐姐就骂他说:“拒绝人家邀请就是不礼貌,不顺人情就对不起人家。”后来他为了尊重姐姐就听话勉强去喝酒。哪里知道一喝就死掉了。因为他的脑部有一颗血管肿瘤,平常没有发现,一喝酒,血管就爆开,当场死亡。像这样,等于是被他姐姐和朋友的无知和强迫害死的。他死了以后,他姐姐很后悔,却也没办法赔偿挽救。像这位姐姐,只想到要“顺人情”去喝酒,却不顾酒对身心的危害。这就是没有智慧,结果害死人当然也不慈悲。我们要谨记,菩提心的三大要素,是慈悲、智慧和愿力。缺少智慧,就是没有“顺菩提心”。我们要恭敬供养他人,要用智慧了解、兼顾众生的身和心。又比如说,如果有心脏病或高血压,就不可以吃太咸、太油腻的荤腥,也不能吃太饱。若是一味顺着人家爱吃的心,也有可能会害他没命。所以我们要用智慧判断,不要只顾他爱吃的心,不顾他的身体和他的佛心。如果爱护他的身体就劝他不要吃油腻,同时劝导的时候要用恭敬心,说让他心请好又欢喜接受的话。才不会只顾身体又坏了心情。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是菩提心的考题。如果能用智慧和慈悲去做,这辈子就会成功。以上是讲三种违反菩提心的情形。再复习一遍:第一种是贪著自己的身体,第二是让众生不安,第三是恭敬供养自己的身心胜过恭敬供养别人。假如有这三种违反,就要警觉、赶快修正过来,就是随顺菩提了。

    再举例说,台中莲社有一户莲友,开了一家书局。他们很慈悲又用心,做生意也顺菩提门做。他们详细检查所有的书,凡是对大众心理有不良影响的黄 se书刊、杂志,或者引导大众做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等种种不好的书,即使能赚较多钱他们也不肯卖。甚至连教煮荤食的料理食谱,他们也不愿意出售。他们了解佛法,懂得照顾大众的身心。不希望只顾自己赚钱而毒害大家的思想,宁可少赚钱也不愿意违反菩提门。因为他们明白因果道理,知道如果引导大家走光明的路,自己必然也会处在一片光明中。如果引导大家走黑暗的路,自己一定也黑暗。


   讲到菩提心,净土宗祖师省庵大师有一篇《劝发菩提心文》。他将菩提心的表现、相貌写得非常清楚、明白。他以八种相,也就是“邪、正、真、伪、大、小、偏、圆”八种,来教我们检讨修正自己的菩提心。这篇文章大家都应该用心细读。

  八种相的第一是“邪”。邪就是歪斜不正。怎样的发心是歪斜不正的呢?祖师告诉我们,有些人修行都没有自我检讨,不向内心的本源去用功,都在忙外面的事情,只知道追求外境。比如:求发财、求升迁、求考试顺利、求身体好,讲究吃好、穿好、住好、开好车;还有人希望别人称赞自己很有修行、很持戒、很会度众生;又有人是求来生的福报好。发菩提心若有这种动机,都叫做“邪”,也就是歪了、不正确了,应当要调正。
  怎样发心才“正”呢?第二就要讲正确的菩提心。是要真正为了解决生死的大问题,并彻底了解“心”的真相,为了要开发出本有的佛性,度众生都成佛。这样的发心才是正确的。

  第三项是“真”。怎样的菩提心是真实的呢?也就是每一念都想要“上求佛道”、要明白宇宙的真理,每一念都想要度化众生。虽知佛道又漫长又遥远,也决不退缩;虽见众生又刚强又难度,也毫不生起疲劳厌烦的心。好比登万仞高山,再难也要到巅峰;又如上九层佛塔,再苦也要至顶楼。像这样的发心就是真的。
  那么怎样是假的呢?接着第四项叫“伪”,也就是虚伪、虚假的菩提心。就是有罪时不想承认、忏悔,有过失就找理由掩饰不想改正。外表像很善良,内心却隐藏很多反面的想法。外表清净、内心却污浊。在开始修行时很勤快、精进,久而久之就懈怠了。或许也曾发好心,但是别人若没发现、没鼓励,就心灰意冷了。才做点好事就自鸣得意,但若看不到好报和利益就又没兴趣做了。这是在好心当中还掺杂了求名、求利、希求人知的骄慢心。像这样,虽然行善,其中却也有罪业的污染。这样的发心就是假的、虚伪的。这就像菜汤中掉入了老鼠屎,整锅汤气味都变了。我们如果有这种情形,就要切实革除,使菩提心变得真实。

第五讲“大”。怎样的发心才广大呢?就是愿意度众生,直到众生都度尽了,我的愿才尽;直到佛道修圆满了,我的愿才圆满。这种发心才是广大的。
    第六讲“小”。怎样的发心算是小呢?就是只有想到自己要出离三界、解决生死轮回的大问题,而不想度别人。这种发心就是太“小”了,应该要放大心量,发起慈悲、愿度一切众生都脱离生死苦海。


  八种相的第一是“邪”。邪就是歪斜不正。怎样的发心是歪斜不正的呢?祖师告诉我们,有些人修行都没有自我检讨,不向内心的本源去用功,都在忙外面的事情,只知道追求外境。比如:求发财、求升迁、求考试顺利、求身体好,讲究吃好、穿好、住好、开好车;还有人希望别人称赞自己很有修行、很持戒、很会度众生;又有人是求来生的福报好。发菩提心若有这种动机,都叫做“邪”,也就是歪了、不正确了,应当要调正。
  怎样发心才“正”呢?第二就要讲正确的菩提心。是要真正为了解决生死的大问题,并彻底了解“心”的真相,为了要开发出本有的佛性,度众生都成佛。这样的发心才是正确的。

  第三项是“真”。怎样的菩提心是真实的呢?也就是每一念都想要“上求佛道”、要明白宇宙的真理,每一念都想要度化众生。虽知佛道又漫长又遥远,也决不退缩;虽见众生又刚强又难度,也毫不生起疲劳厌烦的心。好比登万仞高山,再难也要到巅峰;又如上九层佛塔,再苦也要至顶楼。像这样的发心就是真的。
  那么怎样是假的呢?接着第四项叫“伪”,也就是虚伪、虚假的菩提心。就是有罪时不想承认、忏悔,有过失就找理由掩饰不想改正。外表像很善良,内心却隐藏很多反面的想法。外表清净、内心却污浊。在开始修行时很勤快、精进,久而久之就懈怠了。或许也曾发好心,但是别人若没发现、没鼓励,就心灰意冷了。才做点好事就自鸣得意,但若看不到好报和利益就又没兴趣做了。这是在好心当中还掺杂了求名、求利、希求人知的骄慢心。像这样,虽然行善,其中却也有罪业的污染。这样的发心就是假的、虚伪的。这就像菜汤中掉入了老鼠屎,整锅汤气味都变了。我们如果有这种情形,就要切实革除,使菩提心变得真实。

第五讲“大”。怎样的发心才广大呢?就是愿意度众生,直到众生都度尽了,我的愿才尽;直到佛道修圆满了,我的愿才圆满。这种发心才是广大的。
    第六讲“小”。怎样的发心算是小呢?就是只有想到自己要出离三界、解决生死轮回的大问题,而不想度别人。这种发心就是太“小”了,应该要放大心量,发起慈悲、愿度一切众生都脱离生死苦海。


   第七项讲“偏”。怎样的发心叫作“偏”呢?我们在尚未体会真理前,所发的菩提心见解上总会有偏差,以为众生和佛道都是心外的,而不知道生死轮回像做梦,一场又一场。也不知道所有的众生像梦中的影子,其实都是我的心投影出来的假像。更不知道所有的境界不管是人、事、物都像梦境,全体是我的心所变现。即使面对境界,当时的感觉很真实,终究只是虚幻的假像,根本不可得。还没有体会到这真理的人,都像梦中人,总把梦中的众生当作是“我”以外的众生,不知道整个梦中的他人和自己其实全是自己的心变现的,才会误以为众生是我心外的存在,也误以为佛道可以向外求得,总以为有什么可得。因为不知道人生如梦,就对自己所做的一切功德记得牢牢地,对于种种的知见也都抓得紧紧地,不知道那些也都是梦中的影像,根本不可得。一般凡夫的见解几乎都有这种偏差,因此所发的菩提心也就有偏差。所以我们必须常听闻佛的正法,用佛的知见来修正我们凡夫的知见,才能发出真实、圆满的菩提心。
    第八项就讲“圆”,也就是圆满的菩提心。和真理完全相应的菩提心才是圆满的。也就是知道一切万法都是自性。自性就是众生,所以发愿度脱。又知自性就是佛道,所以发愿成就。这个道理很深,我们还是用梦来体会。人生如梦,而梦中所有的人、事、物,都是自己的心变现、投影出来的,没有一样不是自己的心。因此,要度脱梦中的众生成就佛道,其实就是唤醒自己。真正体会到“万法唯心造”的道理,所以看任何人、事、物都知道是自心所变,没有一样是心外的存在。而以虚空般的心发虚空般宽广无边的愿、行虚空般的行、证虚空般的果,甚至连虚空的形象也了不可得。像这样经由体会真理而发出来的菩提心,就叫做圆满。

    省庵大师教我们对照这八项来检讨菩提心,使发心能正确、真实、广大又圆满。将所有歪斜的、假的、小的、偏差的心念都改掉,菩提心才会真正大圆满。这样的菩提心就是一切善中之王。我们现在是初发心的凡夫,不过佛性是人人本具、永远不会遗失的。只不过一时迷惑、不知道自己本来是佛而已。譬如一个人睡到动弹不得,迷迷糊糊没有什么功能、只会做梦。但一旦醒过来,所有的功能又都可以恢复。凡夫与佛,就是梦人和醒人的差别。又如一颗小绿豆,如果没有泡水的因缘就不会发芽,一旦有缘发芽了,就有无限的生长力。无上菩提也是由凡夫一念发心来的,所以不要小看自己的发心。日常生活如果肯发心唤醒自己的佛性,每一个人都可以恢复本来清醒的佛面,证到无上菩提。说实在,菩提并不是另外得到的,只是恢复本来的功能而已。

    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里教我们:深信和发愿往生西方就是无上菩提。这是怎么说呢?因为真正的“信”,不但要信“佛”还要信“自”,信自己本来就有和佛完全一样的本性,信一切虚空世界都在我的一念心当中。当然,西方极乐世界也不例外。纵然我昏迷糊涂,但如果一念心回转,决定可以生到自心中本来就具有的极乐世界。又要坚信:西方的菩萨,都是信、愿、念佛,而往生的。所以我们信愿念佛,当然也会往生。不但如此,还要确信“万法唯心造”的真理。就犹如全部的梦境,其实都是自己的心,所有的佛、菩萨、众生和世界,也完全是自己。就像屋子里有许多盏灯,每一盏灯的光明都可以互相辉映、重叠交涉却不相妨碍。我的心就像灯光,可以广大而遍满一切处,佛的心也是,一切众生的心也是。能有这样的信心就是“深信”,以这种深信来发出往生的大愿。怎样才是真正的大愿呢?了解这个五浊恶世并不是外面的境界,而是我自己黑暗、不好的心念电波所感应的影像,我真的愿意舍弃种种不好的心念、妄念。而极乐世界是我清净的心显现出来的快乐世界,也是我的心念电波频道和阿弥陀佛一样时所感应的世界,我真的愿意生活在那儿。而且,心中的垃圾坏念头,我都愿意舍掉;心中的清净美德,我都欣然开发展现。娑婆与极乐的选择,就在自心的一念“愿”之间。有这种信愿,一定有老实念佛的行动。这辈子就会往生成佛,乘愿再来度众生,才能真正最快圆满菩提愿。否则,老实检讨一下自己的身口意,常常都是不知不觉中就走错方向、违反菩提门。如果不靠这一念念“阿弥陀佛”的光带领我们回头,回到本性故乡,像我们这样老是在黑暗中乱闯,可以说永远达不到目的地。行不到、梦不醒,菩提就变成一句口号而已。所以必须有往生西方的信愿,才是这一生可以实现的无上菩提。我们以信愿念出一句阿弥陀佛,就是发无上菩提的心。这是蕅益大师很重要的开示。

    《大智度论》又提到五种程度的菩提。也就是:一“发心”,二“伏心”,三“明心”,四“出到”,五“无上”。莲池大师把这五种层次的菩提配合持名念佛来讲。第一,发心菩提。就是凡夫在生死中发起大菩提心。而持名念佛,就是凡夫生死心中起大觉。第二是伏心菩提。也就是降服内心的烦恼。我们持名念佛的心,如果提起来,自然伏灭烦恼,就是伏心菩提。第三是明心菩提。真正明白了悟实相的真理。而持名持到证一心,即此一心就明了自心的实相。第四是出到菩提。“出”是出离三界,“到”是到达的到,到哪里呢?到一切智。持名可以得一二三忍,很快的超越生死,就到一切智。第五是无上菩提。这是佛的圆满觉悟。而持名念佛往生西方,就保证直到成佛,永不退转,也就是直达无上菩提。由完全恢复清净的本性,而生出无限的功德妙用。

    如蕅益大师说的,我们以信愿念出一句阿弥陀佛,就是发无上菩提的心。念念当下就可以伏心,甚至可以念到“明心菩提”、“出到菩提”,乃至靠一句佛号,一直念到“无上菩提”。这全都看我们心怎么用、怎么念。一念相应,这一念就是佛了。

    我们在前面说过,菩提心里面包含有“知影”的智慧,而且还要有慈悲和愿力,善用影像来度众生。古德教我们修习菩提心必须依照次第来修习。假若先由“空”的那方面进入,常会堕入“空”的万丈深渊而发不起度化一切众生的慈悲和愿力,也生不起愿意度众生都成佛的使命感。所以,我们要遵照古德所教导的次第来修习菩提心,才不会掉落到“空”的万丈绝谷而比较容易修成功。如果一个人真发了菩提心,对众生就会慈悲、愿意去度化,而且有大愿作为动力就会精进而能忍耐种种的艰苦,舍己为人。而在舍己为人当中,“我执”的障碍自自然然就减少,而容易开发出佛性的智慧、来体会“空”的真理。照古德所说的修行次第来修习,比由“空”方面进入来的安全,而且也更容易体会到佛法“空”的圆满道理。

    自古以来,讲菩提心的经论很多。有一部叫作《菩提道次第论》,这本《菩提道次第论》,是西藏宗喀巴法师的著作。“宗”是宗教的宗,“喀”左边是一个“口”字,右边是一个客人的“客”字,“巴”是巴西的巴。宗喀巴出生在明朝时代。他是西藏佛教的改革者。他提倡不论是显教或密教的修行,都必须遵守戒律。宗喀巴法师本来的法名是罗桑扎巴(LuoSangZaBa)。而宗喀巴的“宗喀”两字,是他出生的地名,在大陆的青海省。因为他修行非常好、贡献很大,他的弟子和信徒们都把他当作是阿弥陀佛或文殊菩萨的化身。大家都很尊敬他,于是就用他出生的地名来称呼他。他的弟子再传下去,就是后世的嘉瓦la ma和班禅la ma。一般人都普遍尊称宗喀巴为第二“能仁”。(能仁是指释迦牟尼,“释迦”两字是“能仁”的意思)

宗喀巴三岁时,当时西藏的法王看到这孩子气质非凡,立刻就传授他居士的戒。他七岁就出家受沙弥戒,修阿弥陀佛的“莲花步法”。后来又进入雪山修苦行。他看到当时西藏有些佛教徒不守戒律,不但教理不明,而且几乎变成持咒的邪教。宗喀巴看了很痛心,就发愿改革,提倡持戒、清净德行,才能成就莲花步的清净光明。他所教的原则就是以护持菩提心为主。有很多人误以为密宗持咒的修行是不必持守戒律的。这是很大的错误。佛教不管是哪一宗、哪一派,都是以戒律为基础的。宗喀巴是密宗真正修成就的人。他大力提倡要持戒、要发菩提心,否则,因不正,果一定不正。如果因错了,不管是修密宗或是其他任何一宗,都不会成功的。

    宗喀巴所著的《菩提道次第论》,是说明佛道修习的次第。他有两本,讲的比较宽广的叫作《菩提道次第广论》,讲的比较简略的叫作《菩提道次第略论》。在《略论》里提到:小圣的修行人即使证到三果、每天都安住在空性当中,还是不如一个凡夫在发菩提心以后刹那间所证到的空性。因为发菩提心所面对的,是十方尽虚空、遍法界的广大境界。由于发心大,力量就大,忏悔、灭罪的力量也大。而且,发菩提心以后所修积的福德资粮也超过小圣的修行人。因此,我们都应该发起广大的菩提心。

    以下,根据《略论》来说明修习菩提心的方法。修习,就是修改和练习。为什么要修改又练习呢?因为我们凡夫起心动念时常都不符合菩提心,常会起自私、我执的念头。假如一发现起了不相应的心,就必须赶紧修改,并且用功地练习,发起和菩提心相应的心念,这样叫作“修习菩提心”。修习菩提心的方法有两大类。第一类是用七重因果的方法,七重因果,下面我们会一一解释。第二类是用自他相换的方法,也就是将自己和对方的角色互相交换来体会的方法。

    先讲第一类七重因果法。七重因果,是宗喀巴根据西藏阿提沙尊者所传授的。阿提沙,大家可能比较生疏,他是西藏方面的祖师。阿提沙,“阿”是阿弥陀佛的阿,“提”是菩提的提,“沙”是恒河沙的沙。“阿提沙”也有另外一种翻译,叫“阿底峡”,“阿”一样,“底”是彻底的底,“峡”是台湾海峡的峡。我们要说的七重因果,就是宗喀巴根据阿提沙尊者的教义所传授下来的。再讲发菩提心的第二类方法:自他相换法。这是照寂天菩萨所说的。寂天菩萨的“寂”,是圆寂的寂,“天”是天空的天。寂天菩萨是印度七、八世纪时候的论师。他曾做过《寂菩提行论》,在中国的翻译本,叫作《菩提行经》,“行”就是实行的行。

    以下先简单介绍发菩提心七重因果的顺序和修法。我们必须注意,在修七重因果之前,先要练习修平等心。先修平等心再修七重因果,才会成功。平常,我们对待众生都有不平等的心。对喜欢的人就比较好、比较关心,对不喜欢的人就不可能有多好,这就是不平等的心。一般,对自己觉得亲密又重要的人常会生起贪爱的心,总希望他们也能多尊重我、多关心我,这就是“贪”,又希望他们要如我的意,这也是一种贪心。

举例来说,有些太太明明很在乎先生对她的态度,又偏不肯主动先向先生打招呼,却期待着先生先来招呼她,这就是贪爱对方尊重的贪心和傲慢心。她以为这样才能表示自己在对方心目中很重要,其实这只是表示自己骄慢心很重、不懂礼貌而已,也表示自己缺少这份先去恭敬别人的美德,而且又被贪心的乌云遮住了。假如有这种心态,就会遮住佛性的智慧之光,也障碍自己的福报。有这种心,对别人的影响或许不大,但是自己一定会吃亏,我们要特别留意检讨。

    再比如说,有些人口说要学佛,却时常掉入世俗情感的深渊,往往都会计较师父对某某人比较好、比较器重,对我比较不好、比较不器重。这都是在培养自己的贪心,贪爱得到师父的器重,这根本不是在学佛。像这样的心态是在贪求别人对自己好、贪求被器重,这是准备要轮回,哪里是在学佛、修行呢?我们要了解,起贪心等于是发射往饿鬼道去的电波,如果贪得到,也是轮回去做鬼而已;如果贪不到,常又起嗔恨和埋怨的心,结果,反而把亲人变成冤家。比方说,别人家的孩子联考没有考上,你根本就不会动心,也不会责怪他、埋怨他;但是如果是你自己的孩子联考没考上,你可能就会觉得很没面子,就会怪他、怨他。这就是由“亲”而生出嗔恨的心,这就是不平等的心。我们时常会听说“怨亲债主”,“怨”时常是由“亲”而来的,不亲的人就如火车站的一群人,我们和他们没有亲戚关系、没有机会相处,也就没有因缘起埋怨的心。如果我们心中分有“亲”和“怨”,都是不平等的心。发菩提心,首先就要扫除内心对亲人生贪爱、对不满的人生嗔恨,种种的垃圾。

   
   《菩提道次第略论》教我们修平等心,必须要先由与我们关系不好也不坏的人入手。比如说一个过路人,他不先向你打招呼,你并不会生气、也不会动心,这就是一种很平常的心。对不认识的过路人,我们可能会先向他打招呼,但是不会要求他一定要对我们好。所以,我们可以透过观察自己这种平常心来体会不贪求的平等心该怎么修。再说,一个陌生人,如果向我们说,他联考没考上,我们也会觉得很平常,根本不会生气、也不会责备他,可能还会很冷静地安慰他说:“考试本来就是有人考得上、有人考不上啊。这次没考上,下次再努力就好了。这次让别人考上、让别人高兴一下也是很好的。你若能随喜别人考上,就会很有福报、也是大功德呢。人并不一定要考上联考才有价值和意义,我们可以仔细检讨一下,在我们心中,真正尊敬的人,可能学历都不很高,他未必是联考考得很好的人。比如释迦牟尼佛、广钦老和尚,他们也没有参加联考啊,但是他们有慈悲心肯为众生付出、为众生服务,肯修行开发出自己的智慧,他们活得比一般人更光明、更有意义。我们也看到,社会上很多有成就的人未必有多高的学历,但是他们一定都有很多美德和优点。我们自己也有很多善良的优点可以发挥,不一定要受世俗考试或名利的观念束缚。联考考不好,我们照常可以过一种对众生有帮助又有意义的生活。”别人的孩子没考上,我们可能会这样劝导,这就是一种平常心。我们好好观察自己的平常心,因为不贪求他一定要考上,所以他没考上自然也不生气。这种不贪求、不生气的心,就是我们要时常培养的平等心,也就是我们学习发菩提心的初步功课。经由和我们不好也不坏的人入手,来体会不贪求也不生气的平等心。这种平等心并不是教我们待人要像对过路人一样漠不关心,而是教我们从内心将对亲的人起贪求、对怨的人起嗔恨的贪、嗔垃圾丢掉。

    以上是说明在修习七重因果之前要先修平等的心。接着讲七重因果。七重因果就是教我们依照七个顺序来学习发菩提心。这七重因果的每一个层次之间有因果关系,有前面的因才有后面的果。

   
   七重因果法,第一:“知母”。首先要了解,生命并不是这辈子才开始的。这生之前有前生,前生之前还有前生,我们已经轮回投胎无数次了。在这个无限长久的生命中,每一生我们都有父母,算起来就有数不尽的父母,可以说,每一众生都曾经当过我们的父母亲,都曾经疼喜过我们,为我们牺牲吃苦。这种认识与了解,叫作“知母”,知道一切众生都曾经当过我母亲,都曾忍耐着手臂酸痛把我抱进抱出,让我吸吮母奶、将我抚养长大。这样的认识与了解在学佛中是非常重要的,使我们体会到,我们和一切众生是息息相关、血脉相连的。这个体会可以让我们打破自己一向自私、不肯关怀众生的心。一般人都比较自私、只顾自己,很少打开心去关怀别人。假如今天是自己的妈妈生病要开刀,就会很着急很在意;倘若是别人的妈妈要开刀,听了就不太在意,不会有同等关怀的心。这就是尚未体会佛法所讲的“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都曾经当过我的妈妈”这层的道理。我们学习发菩提心,第一步必须要先有这种体会和认识,透过思维真正肯定。每一个人不管是好人或坏人,在无限的过去生中,一定都曾经当过我的母亲,甚至连一只蚊子,也有可能在过去生中做我的妈妈。这是第一重因果“知母”,知道众生都曾是我的母亲。

   
   接着讲七重因果的第二,就是“念恩”。念恩就是忆念一切众生在当我母亲时,为我所付出的恩惠。当我在妇产科见习,第一次学习接生的时候,心中有很深的感触。当时那位产妇因为是生第一胎,比较困难,她足足阵痛了十几个小时。一开始她还可以走来走去,勉强忍痛,后来她躺在床上,拉着床栏杆大声叫痛,叫到嘴唇都变白了、冷汗直流。胎儿出产道时,医生解开她的皮肉,更是痛苦。又伴随大出血,整条床单沾满了血,可以说是拼死拼活才把孩子生出来。在这生产过程中,看到那位产妇痛到流眼泪、甚至都快喘不过气来,但是,当孩子平安出生,她一看到可爱的孩子,立刻就笑出来了。我一面当助手,一面忍不住流眼泪,接生以后,一出产房,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打电话给妈妈,向妈妈表示感恩。因为我以前只是“听说”生产很痛苦,只是看到佛经说生老病死苦,还没有亲自体会。直到那天,我才亲眼目睹。我有一个感想,觉得每一个人,都应该要看看自己的妈妈当时生产痛苦过程的录影带,这样才能体会妈妈为我们所忍受的艰苦、为我们所流的血汗。可以说,每一个孩子,都是由妈妈身体上割下来的一块肉。我相信每一个有心的小孩只要看到生产这一幕,就会了解为什么一定要孝顺妈妈的道理,也了解为什么对妈妈不好、不顾念妈妈的恩惠是大不孝、大罪过。假如每一个人都知道自己的生命是妈妈付出很大的代价换来的、是得来不易的,相信大家都会好好珍惜自己的生命来行善,而不会去为非作歹。俗话说:“养儿方知父母恩”,我们若能好好观察一般人带小孩的过程,就可以了解,妈妈的心,如何时时刻刻都悬挂在孩子身上。据说,我的妈妈刚生第一胎我哥哥时——当年煮饭并不是用电锅,而是要自己起火烧柴——妈妈煮饭时一听到孩子的哭声,舍不得孩子受苦,宁愿让整锅饭都烧焦也要赶紧去抱小孩。我在小儿科实习时,发现:只要是孩子需要打针或者要开刀,那位妈妈的表情都会比自己需要打针或开刀来的忧愁。当医生时也发现,只要是孩子生病,妈妈几乎都彻夜不眠照顾小孩;可是当妈妈生病时,却很少小孩会念及妈妈的恩惠,而用同样的心情来照顾妈妈。这种不顾念妈妈的心,是和佛心根本不相应的。假如连亲生妈妈的恩惠都无法忆念感谢,那么对其他关系较疏远的众生当然就更无法感恩了。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3-16 21:23

我们学佛发菩提心,念恩、感恩是一个很重要的功课。每天早上一起床,就要学习处处念恩、感恩。假如没有人做闹钟、电池,我们可能每天上班、上课都会迟到。所以,做闹钟的人也好像是我们的妈妈,每天都很亲切、准时叫醒我们。一下床得穿鞋子,没有人做鞋子给我们穿,我们可能会踩到玻璃碎片受伤,所以做鞋子的人也像是我们的妈妈随时在保护我们的脚,使它不受伤。现在,刷牙洗脸,水龙头一开就有水,大家都觉得理所当然。如果没有水,反而会怪:“今天怎么没有水啊?”其实,一打开就有水是应该要感恩的。因为如果没有人装水管、做水道、设水厂,我们就要像古人,得走很远很远的路去挑水,挑得肩膀酸痛才有水用。所以,为我们装设水电的人也好像是我们的妈妈,每天替我们挑水照顾我们。世上如果没有人做锅子、茶壶,我们就无法烧茶、煮饭菜,就得口渴、饿肚子。平常,我们可能会以为:是自己会赚钱而能过生活的。其实,在台风、地震、水灾等种种zai 难中,就可以体会出:并不是有钱就有办法的。比如说,如果没有电力公司的菩萨为我们服务,如果不是他们肯冒着生命危险在台风天为我们修复电路,我们就得忍受没水没电的不便,夜晚也会是一片漆黑。哪里可能手一按开关,灯就会亮;一觉得燥热,就有冷气吹。世上如果没有人肯耕种,即使有钱也买不到饭菜吃。如果没有人肯制造车子、修理车子,我们要出门就很不方便。当我们发现屋子里某些设备有故障,或某些地方会漏水、漏雨,一觉得不方便往往会埋怨,而很少人住在屋子里懂得感恩念恩。试想,如果没有人愿意为盖房子而忍受风吹日晒、忍受全身沾满泥浆的辛苦,我们哪里有房子可以住呢?我们能不必受日晒雨淋,就是他们代我们受苦而让我们享受安稳,他们也等于每天都在当我们的妈妈,甚至是菩萨在帮我们遮风挡雨呢。我们穿衣服、盖棉被,可能都只注重花样合不合自己的意、颜色喜不喜欢,很少用心体会、感恩。世上如果没有人纺织,缝制衣服、棉被,我们就得受风寒的侵袭,冬天半夜里会冷得瑟瑟发抖睡不着觉。所以纺织、做衣被的人也像我们的慈母,每天默默温柔体贴地照顾我们,给我们温暖。所以仔细一体会,我们实在是仰仗一切众生的恩惠在过生活。我们每一时、每一刻都是活在众生的恩惠当中。所有的众生不但过去生都当过我们的妈妈、对我们有养育之恩,连现在这生也都像妈妈一样,处处照顾着我们。如果我们深入去体会,常念恩感恩,生活就会快乐,而且自自然然就会生起要报恩的心。所以七重因果的第二是“念恩”。

    第三是“报恩”。报恩,也就是体认到:我可以说是每一位众生的子女,处处受到众生给予的恩惠,我应该尽心尽力来报答众生的恩惠,不能将报恩的责任推卸给别人。说到报恩的方法,当然可以随时随处努力让众生方便、快乐来报恩。但不论是给他们物质或者生活上的帮助,都是一时而短暂的。如果我们想要彻底报恩,必须设法让众生永远快乐。想要使众生永远快乐无忧,就要让他了解佛法,找到心的本源,才能免除他生老病死的轮回痛苦。

    以上,我们是说:第一“知母”,第二“念恩”,第三“报恩”,三层的体会和用心。

    接着再讲第四“修慈”以及第五“修悲”。“慈”和“悲”一般都合在一起说成“慈悲”。其实“慈”和“悲”的意义不同。“慈”是给予众生快乐,“悲”是解决众生的痛苦。按照七重因果的修法,是先修慈再修悲。修慈,要由培养随喜的心开始。众生快乐我们就欢喜,处处都想让众生欢喜快乐。修慈心的功德很大。我们都知道,在对十法界的供养里面,以供佛的功德最大。但是,如果能发起慈心,修慈心的功德比供佛还要大。佛经告诉我们,即使我们用很多珍贵的东西去供佛,而且是供养无数的佛,甚至又供养很久,如无量劫般长久,这样供佛的功德还不如修慈心的一分功德。这是《三昧王经》里说的。为什么呢?因为当我们发起慈心、要让众生快乐的一念之间,就是突破了一向自私的束缚、突破了我执的障碍。如果,我们不发起这念慈心,就好像一直笼罩在乌云当中。一旦发起要让众生快乐的心,就好像太阳穿透乌云射出光来。我们知道,只要能透出一道光芒,长久的黑暗就消失了,而能开显本性的光明福报。

    有些人很不喜欢别人快乐。比如说,看对面人家考中了状元很荣耀,心中就生气嫉妒,若不利用三更半夜到对方的门上去涂一堆烂泥巴,心中就会因很不平衡而睡不着觉。或者听到别人被称赞,心中就很不高兴。这就是被嫉妒的乌云障碍住了,本性的光明慈心就透不出来,别人快乐他反而自愿懊恼倒霉。如果不好好地修慈心,随喜和众生一起快乐,一定是自己吃亏受苦。因为,我们内心的乌云并不会挡住别人,只会挡住自己的光明和福报而已。前面说过,众生只是我们自己的心影,人生就像是立体电视机上面的影像。如果我们拿烂泥巴去涂电视上的人影,也只是把自己的电视机弄脏而已。

    再说修慈心的次第,是要由身边较亲近的人开始练习,希望他们快乐也想办法让他们快乐,接着再推广到关系较疏远、交情比较平淡的人,然后再提升到对怨家或曾伤害我们的人也要生起慈心,打从内心诚恳希望他们平安快乐。当然其中要对仇敌生慈心、希望他快乐,是比较不容易做到的。但是如果我们发得出这样的心念,就是修行当中的一大进步,也表示心渐渐清净了,佛光不再被我们心中的乌云挡住了。试着这样一层一层地提升才能真正对广大的一切众生有慈心,否则只是闲来无事时口头上讲讲“要让众生安乐”,一碰到事情、一遇到众生得罪我们、伤害我们就会起懊恼,慈心就不见了。古德说过,当我们的冤家遇到不幸的时候,就是我们心地的大考验。如果我们觉得:那种人遇到不幸是应该的,或者心中幸灾乐祸、偷偷欢喜他受报应,这样就表示我们根本没有发起希望他安乐的慈心。这时,我们就要格外小心了。因为不幸的是自己,并不是对方那个怨家。因为没有发起慈心就表示心很黑暗,心黑暗当然命运就黑暗,也表示我们的心离佛还很遥远。这是我们自己不幸,必须要好好改进,修正自己的心。有很多人不遵照古德教的次第来修慈悲,时常弄反了。对不熟的外人很亲切很好,但在家里却很霸道很任性,舍不得给家人一点的欢喜、快乐和尊重。看到外人可能是笑眯眯、很有礼貌地问讯,但是一看到家里的人却一脸臭臭的,开口就嫌东嫌西,嫌儿子太胖、嫌女儿成绩不好、嫌薪水太少,一肚子不满意,让全家乌烟瘴气。既不点个头也不笑,更别说问讯那么有礼貌了。如果,先生要求她照顾公公婆婆,她就说:“那是你的爸爸妈妈,你自己去看好了。”先生如果不先对她有礼,她就昂起头不理他,还理直气壮说:“他不先邀我,我干吗要理他。”很懒得先给对方快乐、不愿意布施欢喜给家人。家里的人问话也懒得好好回答,讲话口气都很硬、很令人难受。说实在,连对自己最亲近人都不肯布施快乐,对其他人的慈悲哪里会是真实的呢?七重因果的第四“修慈”,就是说我们起心动念如果不是要让众生快乐的慈心,就必须注意修正过来,让自己发起要给予众生快乐的心。

    下面再说七重因果的第五“修悲”。“悲”就是希望众生免除一切痛苦。修悲的次第和前面修慈一样,也必须由最亲的人开始,然后推广到交情平淡的众生,再提升到敌对的人。如果我们对亲人都没有真正的慈悲,并不想让他们离苦得乐,甚至还故意和他们抬杠、让他们生气,这样,说要对一切众生慈悲就可能只是一个口号罢了。

    比如说有些人自己的父母或公婆生病,行动不方便、很痛苦,她都不愿意照顾,可是却肯去当义工照顾其他的人。如果问她为什么,她就说“我的爸爸妈妈很会嫌我”,或者说“我的公婆很会对我唠唠叨叨”,甚至说“我照顾他们都没有什么趣味,不但没功劳,也没有什么成就感”等等。我们要特别注意,虽然大家外表上看起来都是在当义工为人服务,但是内心的想法若是有偏差,果报是会相差很大的。像刚刚所说的那种观念,她当义工不是为了慈悲要让众生离苦得乐,而是要获得别人对自己的肯定和称赞,和追求自己的成就感。所以,没称赞她的人她就不想照顾,宁可不顾他们的痛苦而去做比较能得到别人称赞的事。像这样的想法和做法,即使是去当义工,可是修悲心没有按照次第,同时,内心的动机也不全然是为众生服务,而是为了自己要获得肯定和好名声。这就是在布施善心当中还掺杂了求好名声的杂念——名利心,这就像一锅好汤里掉进了一颗老鼠屎,整锅汤的气味就变了。因发得不正,果当然就不正。这就是有偏差的悲心,属于省庵大师所说“八种菩提心”中“斜”的菩提心。斜的菩提心就是发心不正确,好比射箭,箭在弓上若放歪了,这支箭射出去绝对不能中靶的。请大家注意我们说这些的目的并不是劝大家不要去当义工,也不是劝大家只顾自己亲人就好,而是在提醒大家:修悲心必须要慎重检讨自己的心念和动机,发心要清净、真正为令众生离苦得乐,而且要修前面所说的“平等心”,去除对亲人的贪心和责怪的心。我们的因如果发得对,果自然就对。《菩提道次第论》教我们修慈、修悲要由最亲近的人开始,如果不照次第来修就自以为是对一切众生慈悲,结果是连最起码的一念慈悲心都没有发过。自以为学佛又参与佛教团体,然而可能只是一直在做一些表现自己、希望得到称赞和肯定的事而已。如果没有人称赞或肯定的工作就不肯发心做,不肯默默为人拔苦予乐。这样的心态和佛是不相应的,甚至只是在增长自私的我执而已,对佛性的开发反而是障碍。

要培养悲心,先要观察世间的痛苦。这世间处处都可以看到众生受苦,尤其到医院就更能体会。很多人会觉得那是别人的苦,和自己无关,不痛也不痒。其实每个人都可能遇到,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体会就会有深一层的发心。有人说,他没见过地狱众生也没见过饿鬼,所以无法相信佛经中所说的地狱和饿鬼道众生的痛苦,其实我们由人世间种种苦就可以体会。我们看医院里,有人正在受开刀、割胃肠的痛苦,有人在受锯腿、补皮的苦,有人在受断手、割舌头的苦。以前在外科实习的时候,曾经值班,一夜总共开了七刀。有的割盲肠、有的开脑,脑部开刀时得用电据把头骨锯开。那个病人在吃晚餐时人还好好的,也不知道自己过一会儿就会脑中风,头骨就得被锯开。有人脚断了必须接骨,有人大出血得剖开肠胃。有时整个晚上被病人叫过来、叫过去,看这个也苦、那个也苦。我一个人两只脚跑来跑去,跑到不知道该先去救谁才好。那时才猛然了解,为什么佛菩萨化身无数亿去救苦救难。晚上值班急救,忙得分身乏术时,真渴望能顿时化身千百亿。不管我跑得多么快去看病人,病人都还是觉得他已经等了很久。因为痛苦的时间一分钟也很难熬,一分钟也感觉太久,每个人都想要早点儿停止痛苦,早点儿解脱、离苦得乐,每个人都渴望救助的人赶快来,希望有人能拔苦予乐。我们自己痛苦时也是一样,需要人家的慈悲救助,所以慈悲是每个众生都需要的、都渴望的。所以我们要时时培养慈悲心。

    曾经有一位小姐,她的爸爸做心脏手术时,她进开刀房去看,看到自己的爸爸胸腔被用电锯锯开,又把肋骨移开。她非常哀痛,从此就发心吃素食了。她流着眼泪告诉我,她到市场看到人家在杀鸡,剖开鸡胸时,就会联想到爸爸开刀的那一幕。她深深体会那只鸡的痛苦。她说:“我哪有资格去吃鸡呢?我哪有资格让它那么痛苦呢?”她发起了“不忍众生苦”、要救众生的悲心。佛菩萨的慈悲,是看每一位受苦的众生都宛如最慈爱的妈妈看到唯一的孩子受苦一样,甚至是感同身受。我们培养慈悲心也要如此。起初要特别用心交换角色、将心比心,培养到自然而然、时时处处都可以体会众生的痛苦而发起悲心。

    接着讲七重因果的第六,“修增上心”,或说修“增上忆乐”。“忆”是忆念的忆,“乐”是快乐的乐,读作“yao(第四声)”。在第四“修慈”、第五“修悲”以后,还要发起一种“增上心”。什么叫“增上心”呢?就是慈悲一直增长,往上发展、自然发起一种决定的心。决定要让众生免受痛苦、让众生都快乐乃至究竟成佛、永远离苦得乐。因为只有成佛才能够永远快乐。一旦发起这种决定心,就会产生责任感,感觉让众生离苦得乐就是我的使命,不会把责任推卸给别人。因为“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所以愿意发心挑起重担。菩提心也就是这种增上心的结果。修增上心,不但在佛堂做课发心,乃至出了佛殿,在日常生活中都时时刻刻想让众生离苦得乐。即使是单单和一个人相处聊天,也都没有离开这种心,诚恳希望她也了解佛法的殊胜,很想帮助她开发佛性。我们凡夫的烦恼习气很重,很不容易发起真正的慈悲。因为烦恼习气不是一时就能降服的,所以我们得时时注意培养慈悲来降服烦恼。或许有人会说:“世上佛菩萨那么多,高僧大德也很多,苦难的众生有他们度就好了,哪有我的责任呢。”这种想法就好比自己的父母在挨饿受苦,却想:“世上慈善机构很多,让他们去救就好了,我没有责任啦。”大家要了解,从无始以来,我们就曾经领受一切众生的恩惠,所以报恩的责任当然是落在我们自己身上,总不能自己受恩惠却推托叫别人去报恩哪!我们将报恩、慈悲当作是自己的责任,是应该做、而且是欢喜做的,又觉得不做不行、不做过意不去,这就是修增上心。综合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不但理不可却、责无旁贷,而且情不自禁。

    接着说七重因果的第七,就是“菩提心”,也就是求无上菩提的心。前面说到修增上心,是很愿意挑起救度众生的责任。但是实际上我们没有这个能力,那么怎样才有这个能力呢?就是要成佛才有能力。佛的身口意三业有无限的功德,才能度化无限的众生。如果我们快些成佛,就可以圆满度众生。那时,从我们身口意都可以放光,有能力帮助每一个众生。所以,为了度众生,我们就会很精进,愿意用最快的速度来累积功德,愿意去做任何一件可以成佛的功德,也会专心、尽力深入去修成佛的法门。犹如灌溉于树根,自然得花果一样,在我们帮助众生、利益他人的过程中,自然会成就我们的慈悲、智慧而圆满佛道。这是为了彻底度众生,由前面第六的增上心再发起要究竟成佛的菩提心。我们要时常思维佛的功德,才能够生起决定的信心。佛的身口意各有什么功德呢?佛的化身具足三十二种好相,而且每一种相里面又有八十种随形好,也就是每一好相都含有八十种维系的好形,这是无量的功德所成就的。此外,佛的语言方面,可以说,“世间好话佛说尽”,佛有六十种妙音,每一种音声都可以演说无限的佛法,不论是何种语言的众生,听闻佛的音声都能了解佛理。经典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只要用一种音声演说佛法,众生随它自己的种类都可以得到理解并且由了解佛法而得到解脱。佛的心包含了无限的慈悲和智慧,他不但了解宇宙的真理,也了解一切众生的心理,佛的智慧是能了解每一道众生的状态、因果,佛的慈悲是“怨亲平等”又“不舍一人”的,不论你过去曾骂佛、毁谤佛甚至害佛,或者曾是他的亲人,佛都平等慈悲包容救度,设法让你得到最大的好处。能常思维佛身口意的功德,就可以生起决定的信心,决定要成佛度众生,这就是“发菩提心”。

    以上是说明修菩提心的次第:七重因果。第一“知母”,第二“念恩”,第三“报恩”,第四“修慈”,第五“修悲”,第六“修增上心”,第七“发菩提心”,发求无上菩提的心。

    下面,简单介绍修菩提心的第二类方法:自他相换,也就是以爱护我自己的心转作爱护众生的心。这并不是执著,而是用平等心来爱护。比如说,我们很不喜欢被欺骗,那么就交换角色,了解别人也是一样。所以,就以体谅、爱护对方的心来说老实话,不要骗人。再比方说,我们很不喜欢在需要用东西时却找不到的不方便。那么就交换角色,爱护别人,不要随意把别人的东西移位,令人找不到很着急。而且动用别人的东西之前,一定要经过许可。再举例说,我们自己绝对不喜欢出车祸而断一条腿,更不愿让人家把自己断的腿拿去秤斤秤两地卖,或者让人家吃“红烧人腿”、“烤人肉”,所以,我们就交换角色,体会众生,他们也很不喜欢断一只腿,让我们吃“烤鸡腿”或者“卤猪脚”啊。如果,有人将你儿子、孙子的肉剁去红烧,还边吃边喊着:“好吃啊好吃,这孩子肉很有营养,很补血耶!”你是不是会很痛苦,觉得他们很残忍,甚至会怨恨想报复呢?因此,我们就要交换角色体会众生,他们也很不愿意自己儿子、孙子的肉或尸体让我们煮来吃还边说“好吃、补营养”。当吃的人叫好时,死者的亲属会咬牙切齿啊。我们如果时常交换角色来体会对方的立场,自然就可以了解众生的心,也了解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该做的就用慈悲心去做,不该做的就马上改掉,才能和菩提心相应。

    发菩提心是如虚空不可思量的大福德,不是人天有漏的小福德。莲池大师说,是“善中之善,福中之福”。而阿弥陀佛就是已经圆满的无上菩提,也是具足一切福德的名号,所以持念“阿弥陀佛”名号,持得口和心深深相应,心与佛步步不离,处处学和阿弥陀佛一样,这样的持名就是“善中之善,福中之福”,也正是“发菩提心”,正是往生西方的大因缘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