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蔡礼旭老师:孔门为何能绵延二千多年而家风不衰 [打印本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3-6 19:57     标题: 蔡礼旭老师:孔门为何能绵延二千多年而家风不衰

一个家庭有孝悌可以绵延多久?我们在中国历代圣贤中,孔老夫子的德行最好,他的德行也感化了世世代代的子孙,所以他的家风两千多年不衰。假如今天突然你得到一个消息,你是孔老夫子的后代,你是否会觉得今天跟明天绝对不一样?突然会觉得我不能丢孔老夫子的脸,无论走到何处,言语、行为都会很谨慎。所以,德风可以影响如此之长久。


君子有九思

    做人,首先要学会做君子,如何做君子?夫子在《论语》里提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视思明

    “视思明”,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事情,都能清清楚楚的了解到是什么因所造成的结果,是什么道理才会呈现这样的事相。师长参加联合国的会议,会上师长问他们:“要解决世界的冲突,国与国、团体与团体的冲突,请问这些冲突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师长如此一问,这些与会的专家有没有答出来?答不出来!就像我们问家长:“孩子自私自利是结果,因在哪里?孩子不好学是结果,原因在哪里?”

    师长接着告诉他们,冲突在“家庭”。夫妻之间冲突了,孩子从小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怎么可能有健康的人
格?必然是自私自利。接着师长又提到,家庭还不是真正的根本,根本在哪里?自性跟习性的冲突,就是利己与利人之间的冲突。当人的存心都是自私自利,自然而然显示出来的就是竞争、斗争与战争;当人的念头是仁慈之心,处处为人着想,能有如此的存心,世间所有的冲突、战争就不会产生。唯有从因上下手,才能彻底解决问题。

    世界的局势如此,家庭的状况亦如是。当发现孩子跟我们距离愈来愈疏离,我们一定要想,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是不是我们关心得太少?如果我们的人际关系处得不好,绝对不能把责任推卸给他人,一定要回过头来想:“是我哪里做得不好,才会呈现这样的结果”。当我们都能把原因找出来,就会愈活愈明白,要学习做一个明白人。

    听思聪

    我们要从他人的言语中,听出对方的需要。譬如母亲打电话来,虽然没有叫我们回家,但是在语气当中,可以听出来她很想念孙子,很想看看我们。这时我们要“听思聪”,听出弦外之意,不等父母开口,就要主动回去探望父母。当我们听出这个团体已经出现是非人我,就不要卷入。甚至于我们在与人交谈中,能听得出来他现在思想、观念有哪些瓶颈,这一点也要训练自己。

    我们也要听出一个人的困惑或执着。曾经有一个老师,他听完我们的课之后很感动,他说在没听我讲课以前,他的思想很消极,有自杀的念头。五天听下来,他也有些人生体会,知道人生的方向,他说:“蔡老师,像你们这样才能为社会做这些事,我们都不行!”是不是不行?不是。其实他在学校教书跟我们做这个事根本没有两样,假如他教书几十年,能教出两、三个范仲淹,四、五个曾国藩,那他功德无量无边!人都有遇缘不同,只要在遇到的缘当中尽心尽力,都是功德圆满,不相上下。

    我跟这位朋友讲到:我们就像面对着大海,只要我们把这一滴水融入大海,就跟大海无二无别;我们不要像这一滴水一样站在旁边观看,“你好大,我好小”。这是“听思聪”,听出来别人的分别,我们就能引导他放下这个分别,融入整个世界一片的真诚、一片的慈悲、一片的清净之中。

    色思温

    “色”是指我们的容颜,我们的脸部表情。假如脸色看起来是苦瓜脸,给别人留下来的第一印象就是怪怪的。听说嘴巴翘起来的人会比较有钱,嘴巴凹下去的会比较没钱,所以人家说,看人的面相就知道他所遇到的是福气、还是祸患,有没有这种倾向?有!原来业障有人引,是引来善业,还是引来恶业?关键在你的心。俗话说:“祸不单行”,为什么?我们遭了祸以后,心就愈来愈消极,当然恶缘都来了。所以,转念很重要,相由心生。

    经教也谈到“面上无嗔供养具”,我们时时欢喜待人,就是在广修供养,你在无畏布施,不会让人家起烦恼。“面悦常德”,一个人的面容常常很喜悦、很欢喜,那是德 行的流露。当然你不要从今以后看到每个人就一直笑,过与不及要谨慎。“色思温”也要符合中庸之道,不可太过,就是不可太诙谐,也不可太严肃。

    《论语》提到学生觉得夫子“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就是远远看起来很有威严,亲近的时候觉得夫子很好相处,这就做到了色思温。这其中的尺度如何去把握,我们可以在生活当中历事炼心。当你的新朋友过来跟你说:“我怎么看到你就觉得很亲切”,这样你的“色思温”就修得不错。假如新朋友说:“好像是我欠了你的钱一样,脸色真难看”,这时你就要修正一下自己的表情,因为言语还没有互动、沟通以前,实际上已经在交流了。

    记得我第一年教书,是到一个客家村庄去教。我不会讲客家话,所以怕跟家长有距离感。我的几位同事已经有小孩,每天早上他们还要赶来当导护,送这些孩子进学校,他们比我忙很多。我们要广修供养,要行布施,就要给同事方便,又给自己有布施大众的机会,还可以拉近同事间的距离,一举数得,何乐而不为!那时我住在学校,星期六、日才回家,我就欢欢喜喜帮助他们做导护。

    我站在学校门口就开始修布施、修持戒、修忍辱,车子开过来了,我就主动去帮孩子开车门。开了车门,很多孩子们的书包还没有背好,我顺手帮他拉好。我虽然跟学生的父母在语言上没有交流,请问学生的家长看到这一幕会有什么感受?距离就开始拉近了。有些家长第一天骑摩托车来送孩子上学,面无表情。当他载到第三天、第四天,我还没说“早上好”,他们已经说“老师好”。所以,人与人之间,我们要懂得伸出友谊之手。

    有一天,一个学生来找我说:“老师,我跟你说一件事,你不要生气。”我说:“什么事?你说吧!”他说:“我妈妈觉得你好像在选议员,好像去跟人家拉票,你好、你好!”这是“色思温”,我们的面容就是人际关系的
第一步。

    貌思恭

    “貌”指的是我们所有的肢体语言,表现出来给人的感觉,要很恭敬,不要粗鲁,不要急躁,否则会给人压力。在儒家的教诲中说到“威仪三千”,都是让我们能“貌思恭”。如何让自己的举止、行为谦恭谨慎,从何处下手?
我们有一个朋友说,他学了《弟子规》以后,只要是第一杯热茶一定是端给妈妈喝。他的同学常常到他家作客,有时他刚好走到旁边去,他的朋友就拿起壶来倒茶,他的朋友第一杯也送给谁?也送给他妈妈。所以,德行的感化是潜移默化的,我们在家中就要不断训练对长者的恭谦,对他人的恭谦。

    而心行一如,当我们的心时时能真诚、清净、慈悲,行为就会与之相应,言语、行为在无形中也会愈来愈缓和,
愈来愈温柔。

    言思忠

    言语一定要中肯。“忠”是会意字,一个“中”,一个“心”,代表心不能徇私,不能偏颇。当我们的言语徇私、偏颇,朋友、亲人听起来就不敢苟同,所以言语还是要廓然为公,一定要以公正、公平的心态来发言才好。只要言语、行为有徇私,到最后一定会有怨怼,会有怨恨产生。所以,言语,我们也要忠诚。

    事思敬

    “敬”字与“恭”字互为表里,敬在内心,恭是表现于外的行为。对于我们该做的事情,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非常恭敬地去完成,所谓“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要做个有信义之人。我们答应别人的事唯恐会忘记,一定要记下来,这样才能表现出我们对待任何事情的谨慎态度。信义除了言出为信之外,对于五伦的本分,五伦的道义、恩义,不等对方要求,我们也要尽心尽力去做,这才是“事思敬”。

    疑思问

    有疑惑要懂得求教于人,而求教于人一定要问对了人。但是一般人在问问题时,往往都是问一些可能会认同他自己想法的人,这样可能就无法得到中肯的劝诫,因此一定要问真正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才能帮助我们解答疑惑。亲近仁者首先要虚心受教,自己先要归到零位,也就是先把杯子里面的水倒空,慢慢把道理听明白,很多疑惑就会迎刃而解。千万不要还没有开始听课,就已经把十个疑惑、二十个疑惑都排好了,果真如此,就是胡思乱想,到时一边听课一边还在想问题。

    当遇到疑惑无法解除,我们可以“心有疑,随札记”,先记下来,遇到适当的时机赶快请教,“就人问,求确义”。我在跟师长学习的过程中,也没有机会请教发问, 但很奇妙的,每次心里有些疑惑,或者生活中有些无法解决的问题,只要观看师长讲经,不超过十五分钟就会迎刃而解。为什么?第一是我们恭敬的用心受教;第二是师长的言语是自性的流露,当我们能用心去领受时,我们的自性也会被唤醒,心量也会拓宽,心量一拓宽,本有的障碍自然就破除了。其实这都是因为自己的分别、执着所障碍,只要把分别、执着放下,问题就不存在了。开始学习的前两、三年都是如此,屡试不爽,后来慢慢就掌握了圣贤教诲的纲领,就在历事炼心,而且是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当念头一起,立刻能观照就能转念。我们没有太多时间在自找烦恼,有太多的正事要我们去做。

    忿思难

    “言语忍,忿自泯”,一定要掌控好情绪、脾气。俗话说,能控制情绪才能掌握未来,假如我们的情绪、脾气掌控不了,很多事可能都在盛怒之下而搞砸了。“一念嗔心起,火烧功德林”,“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这个怒气就把我们所有的善根都遮住了,不只伤了自己,嗔恨的言语一出去,也伤了交情。所以,三年交情可能一语寒心,温情就全部失去了。明白愤怒之后难以收拾,就要赶快节制自己的愤怒。

    如何节制愤怒?要历事炼心,当你快要发脾气时,一看到那个人就忍受不了,怎么办?这时不要勉强,先缓和一下,离开现场,“对不起,我去上厕所”。然后赶快出去深呼吸,但是你出门的时候不要把门关得很大声,进退之间,可以视情况而定,不可勉强。

    见得思义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你所要获得的任何东西,要想到应不应该收,是否合乎道义、人情、国法,假如不应该就不可以接受。《礼记》也提到,“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古代读书人都是“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面对现实,提起来的都是道义,而不是财富,不是生命,可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辨仁

    “仁”是个会意字,意思是两个人,一个代表自己,一个代表他人,想到自己就要想到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处处都能以同理之心去感受他人的需要。

    1、仁德之人存心仁厚

    有一天,我们跟着杨老师去买水果,一位老人推着一车的水果,杨老师就买了一些明后天不吃就会烂掉的香蕉。我们一看觉得很奇怪,一般人都要挑好一点的!回到家里,杨老师就说:“这个水果再不买就坏了,就糟蹋了,老人家也就没钱可赚,我们既然要吃,就不要浪费。”我们可以从很多小事中,去观察有德有行之人的存心,我们要善学,才会有所收获。

    有一次我们在北京举办演讲课程,到第四天杨老师从山东赶过来,坐了好几个小时的汽车。但是老师一到北京立刻就赶到上课的地点,那时已经是晚上八点多了,这也是长者对我们晚辈的关爱,来看看我们,也去看看参加课程的同学们。这些同学见到杨老师很欢喜,就打了招呼,老师跟他们说:“我们这几天的课程,假如老师们讲得不好,你们一定要帮我们提意见,多批评。”老师又说:“这几天吃饭、睡觉,假如安排有不妥之处,请你们要提出来,我们立刻改进。”最后又说:“上课很辛苦,你们要好好休息。”老师提出这三点,确实处处是替人着想。所以,我们要效法学习,从每次与人交谈当中,在言语、行为上都要考量到他人的感受。

    2、仁德之人以身作则

    杨老师在北京时,她的生活非常有规律,都是早睡早起,两、三点睡,六、七点起床。有个同修很年轻,刚好有机会要到大方广去服务,临去之前师长告诉他一句话说:“杨老师假如两点睡,你就不能在两点之前睡。”这位同仁去了以后,也相当勇猛精进,真的跟杨老师不相上下,很奇怪他也不累。确实,忘我的工作气氛无形中会影响每个人,而最重要的是杨老师做出榜样给我们看。

    海口有位朋友,他本来是个比较懒散的人,结果调去北京工作之后,每天也是七、八个小时都不用休息。他自己也觉得很奇怪,为何到那里工作,他的整个细胞、神经都调动起来了?确实一个团体的领导人至关重要,如果我们是一位领导者,一定要身先士卒,以身作则。

    我到台中莲社参观李炳南老师的纪念馆,在纪念馆的玻璃桌里看到一支教鞭,第一个念头是李老师拿来管教学生用的教鞭。旁边的人说:“不是!那是有一次李老师在上课,下面的学生有点吵杂,下课之后,这些学生感到自己有过失,就拿着一根棍子到老师面前说:『老师,学生不好学,希望老师管教』。”李老师马上把这支棍子握在手上,往自己的身上打,他说:“是我没有德行,是我教得不好。”学生都觉得很惭愧,就把这支棍子保留了下来,时时提醒自己,对老师要恭敬,上课一定要专心。所以,有德行的人时时都是自我反省,时时都是为人表率。李老师有一句诗写到:“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但能光照远,不惜自 fen身”,老人家悲天悯人,未改心肠热,时时刻刻想着大众不要走到歧路、不要走到暗路,只要能照亮他们的前程,只要让他们不再堕落,他会不惜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所以,李老师到九十七岁还在讲学,这给我们做出了非常好的榜样。

    在台中期间,我很幸运能去求教很多长者,其中也求教于徐醒民老师。记得那次跟杨老师到徐老师家,因为是第一次开车去,不认识路就慢慢找。刚好又是过年前夕,菜市场是车水马龙,一路上都遇到堵车的情况。好不容易找到路口,但已迟到一段时间,徐老师是一位七十多岁的长者,生怕我们找不到路,早就在路口恭候我们。我当时很受感动,体会到学问绝对不是说出来的,真正的学问是要做出来。他对人的那种恭敬,不会因为他的地位、年龄而有所改变,这就是以身作则。

    3、仁德之人处处谦卑

    仁德之人很谦卑,绝对不会居功。孔夫子在《论语》里,说自己是“述而不作”,他只是把古圣先贤的精神、智慧传递下来,他绝不居功,绝不自视甚高。仁德之人最重要的是时时看到自己的本分,所以他在做事时,都觉得是应该的,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他们时时契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中。右手帮左手抓痒,右手会不会跟左手说:“你要跟我说谢谢?”都是自然而然,做得心安理得,绝对不会要求回馈,也不会要名闻利养。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3-6 19:58

为人领导者,公司一有错,不要先责怪很多的员工,要先回过头来反省自己,这样才能得人心。当臣子的应该用什么态度?忠,臣子这个态度就很重要。要忠,忠就是要把本分做好,而且要懂得劝谏领导人。所以这“劝”是大学问。诸位朋友,谁要劝?谁需要劝?其实不只是领导人要劝,五伦关系都要劝,父子要相劝,君臣要相劝,夫妇要,相夫教子;兄弟要规劝,朋友要规劝。

    劝人怎么劝?你觉得现在劝人成功率高不高?不高!劝都劝不听,这个人没有善根,他没福气,都没有想到自己劝不对,因为操之过急。劝很重要。我有一个朋友,听完课知道说,吃太多肉对身体不好,所以她回去马上就跟他先生说:“从今天开始,我不煮肉给你吃,我是为你好,你要可以接受,听到没?”结果怎么样?一个礼拜以后她很生气,来到我们办公室说:“我老公真不受教,我都为他好”,为他好都很好听,其实强加于人,自己觉得好,就马上“你要给我吞下去!”都没站在对方的角度看事情。所以我们没站在对方角度看,就很难把他劝动,往往好心都做坏事。你劝他来学圣贤,把他推得太紧,反而让他不要,这个东西不好。

    所以这位朋友来了,她抱怨了一会儿,抱怨完,我说:你一定很口渴。倒一杯水给她喝,喝完,我跟她说:你先生假如有外遇,你要负责任。她吓一跳。“你先生假如得高血压,得心脏病,你要负责任;你先生假如跟儿子愈来愈不亲,你也要负责任。”她觉得好像很委屈,怎么会这样?我接着问她:你不煮肉给你先生吃,请问他吃不吃?她说:吃!我说:到哪里去吃?她说:到外面去吃。我说:对!外面很多野花野草,不小心摘了一棵怎么办?所以你要负责任。再来,外面都那么油,吃起来都很不健康,所以你先生吃了三年以后得高血压,你要负责。再来,人家是鼓励爸爸回家吃晚饭,你却把爸爸赶出去,那你儿子没有得到父亲的关爱,那也是你害的”。

    所以人在做一件事不够冷静,不够理智,当初她要让她先生不吃肉,动机是什么?健康,对!这是对还是不对?对的,好事!做到中途,忘记这个目标,只要逞一时之气,都忘记当初了。有没有达到当初的目标?没有,愈弄愈糟。所以老祖宗说要“道法自然”,那很有学问。

    我接着跟她说:你要让一个人改变,你就要让他自然而然,你要按兵不动,让他不知道你已经在把事情办起来。比方说,这个礼拜你煮三样肉,过两个礼拜就变成两样,再过两个礼拜变一样。但是有一个条件,你那个素菜要愈煮愈好,要不然他吃得很痛苦,你要慢慢愈来愈好。“这个素菜也不难吃”,慢慢一步一步来,欲速则不达。再来,你有空就把他带来,我们中心上完课,中午大家一起吃。大家都吃素,旁边的这些老师会说:陈先生,你看吃素不错!她先生都说:对、对、对。用团体的力量影响,让他觉得说吃素的人也不错。吃素的人,蔡老师额头还亮一点,也不会气色很难看,增加他的信心。

    所以很多事你要做好,一定要让对方可以接受,而不是你想怎么做,而是他怎么样才能接受。当你有这样的态度,你的心就会愈来愈柔软,愈来愈慈悲。所以修行就在与人相处当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

    所以你要劝上司也要有智慧。你不要去上班一个礼拜,马上就说:“老板,我列出十大罪状,你看看这就是你的缺点”,他会说:“很不好意思,你明天不用来了”。交浅不言深,而且在劝的时候“扬善于公堂,规过于私室”,你不要在别人面前说他的不是,那他面子顾不住。所以怎么劝人?你只要把《弟子规》学好就会劝。《弟子规》里面有一句话说:“亲有过,谏使更”,用什么态度?“怡吾色,柔吾声”,这个就是态度。什么时机?态度就是怡吾色,柔吾声,人都不喜欢口气不好,谁都不能接受。

    “谏不入”,第一次劝没效怎么办?“悦复谏”,还是要劝,为什么?他接不接受是他的事,我要规劝是我为人子,我为人臣,甚至于为人夫、为人妇的本分。这我应该要做的,不是他喜欢接受,我才要做。该做的事,不管对方有什么反应,我们都要坚持做到底,那是做人的道理。你假如他不接受,你就跟他翻脸,那你又高他多少?那你不就跟他一般水平,都意气用事?所以假如劝一次他就听了,那假如你先生你劝他一次,他就听,那你一定要把你先生介绍给我,我怀疑他是颜渊转世,“不二过”!现在有这样德行的人,真的找不到,所以你要介绍给我,因为我们推展文化很不容易,要有人才出来。所以要“悦复谏”,复就是重复,“悦”是看他心情较好的时候,时机来了再劝告。你不要他气的要死,你劝他,那当然没效。所以悦复谏看对时机,要用对态度,用对方法。

    “号泣随,挞无怨”,所以劝人最后要有耐性。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有一些人要劝两个月才劝得动,有些人要劝三年才劝得动,有些人要劝三十年,有些人要下辈子,你都要不厌其烦。这个叫“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所以君臣关系,臣子很重要。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3-6 19:58

自私是结果 原因在哪里

    我跟孩子的家长说,孩子很自私是一个中心问题。一个孩子很自私,他处处就会无礼、傲慢,只要我喜欢的东西就不给人;他会懒惰,会不孝,他所想的都是为自己。我再跟家长说:“我们回到孩子小时候,他一、两岁的时候,跟爷爷、奶奶还有你们夫妻俩一起吃饭,请问你第一口菜夹起来先给谁吃?有没有找到问题根源?”我每次这样一说,孩子的妈妈们都笑成一团。

    “大学”里有一句话:“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做事情的先后顺序错了,为人子之道就错了,为人父母之道也错了。夹菜夹错了,孩子的孝道就建立不起来,因此做事的先后顺序特别重要。人要有智慧,才能懂得事物的先后顺序、轻重缓急,所以做人要认真学习圣贤之教,才能增长智慧。我们把根源找到了,就要教育孩子孝顺长者,对长者要有礼敬的态度,时时刻刻为长者着想,他就不会自私,也不会贪心。

    自私是宠出来的

    “但力行,不学文”,不学习圣贤的教诲,就会“任己见”,只会随着自己想怎样做就怎样做,就会“昧理真”
就做错了。所以,菜一夹起来,“小明,妈妈特别为你炒这盘菜,赶快多吃一点”。爷爷、奶奶都很疼孙子,不甘示弱:“乖孙子,这两盘菜也很好吃!”谁的菜是满满的?孩子的。所有的家人都为谁服务?为孩子。所以,小皇帝出现了,小公主出现了。中国俗话说“伴君如伴虎”,侍奉皇帝就像陪伴老虎一样,随时都怕它吼叫起来,所以小皇帝的脾气特别不好。现在十个孩子有几个脾气不好?七、八个都不好,有没有找到原因了?

    我的师范院校的老师,有一次站在师范院校的附属小学的校门口,这个小学大部分的学生都是讲师、教授的孩子。那天下雨,刚好有一台名贵的轿车开过来,车门打开了,一位妈妈拿着雨伞从车里快步走过来,她的女儿站在校门口对着她说:“你白痴呀!现在才来!”我的老师正好在这个小孩的旁边,突然听到她用这样的口气对妈妈讲话就愣住了。结果更夸张的话出来了,她的母亲说:“对不起!对不起!我来晚了。”所以,为人长辈一定要很谨慎,不能把孩子宠成这般模样。

    自私是学出来的

    还有些妈妈买了好的水果,回到家里还要很谨慎把它藏起来,等公公、婆婆都睡觉了,才把水果拿出来,拿出来以后,还跟她儿子说:“这是妈妈特别买给你吃的。”孩子一定会学得很彻底,以后他买了水果会给谁吃?我们用好恶的心教孩子,他所养成的就是好恶的心,他往后买水果一定给他女朋友吃、给他自己的孩子吃,不会给父母吃。所以,人算不如天算,天算就是要循正道而行,这样才是最正确、最省力的教导。

    孩子自私是能转变的

    因此,为人夹菜要有智慧,先后顺序不能颠倒。在我记忆当中,父母把水果拿出来,一定是先给爷爷、奶奶吃。那时候我们年纪还小,当父母做出来的是孝、是德行,孩子看到内心会很欢喜,进而就会模仿。当我打开冰箱的时候,自然而然就把拿出来的水果先给爷爷、奶奶吃。所以,我现在很感谢我的父母,从小对我的耳濡目染,不然我就无法从事于教育事业,肯定也是一个很自私的人。因为我是独子又是长孙,我的爷爷也是长子,所以我是长曾孙,三千宠爱于一身!幸好我的父母、爷爷、奶奶都很有教育先见。

    慷慨的心才能品尝施舍的乐

    “物虽小,勿私藏”,我们教导孩子不要吝啬,不要把很多东西都视为自己的,要懂得施舍。假如孩子从小将任何东西都只想到归为自己,那他长大就会非常自私自利。有位母亲送牛奶到学校给她的孩子喝,她来的时候很神秘,不敢让其他同学知道,她对她的儿子说:“儿子,你一天喝一罐,自己喝”,然后就走了。这样教孩子好不好?刚好老师察觉到这件事,就跟孩子们讲,我们有东西一定要与同学一起分享,不然你独自而饮,就算喝了也不见得痛快。孩子一听也觉得很有道理,当场就把所有的牛奶拿出来,分给同学喝。当每个同学在接受牛奶的时候,都对这位同学说:“谢谢你,谢谢你”。在倒牛奶的过程中,这些同学也唯恐自己倒得太多,别人就得不到,还会说:“好了好了,我的够了。”一个孩子的慷慨之心,让所有的同学都学习到了。当天这个小孩在日记上写道:“这杯牛奶喝下去又香又浓”,因为他是欢欢喜喜的供养大家,所以他也喝得格外欢喜。

    我们用这件小事,教导了孩子不要吝啬。后来他的母亲看了他的日记,也觉得很惭愧,孩子竟然有这种施予别人的心。

    制止任性自私要慎于开始

    孩子不自私,自然就能为人着想;假如孩子自私自利,他就处处要别人顺从他,如果不顺从他,他立刻就会发脾气,会很任性。当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当孩子提出无理要求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教育有个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关键的一句话是“慎于始”,就是当孩子一开始犯错误的时候,就要立刻给予导正,他下次才不敢胡来。有个孩子上街看到玩具就要买,不买他就在那里吵闹。因为当场人很多,这位母亲也很会观机,在这里教不方便,就把东西买给他。一回到家里,就教训他一顿。这个教训是要提醒他,绝对不能用情绪威胁父母、威胁大人,这种手段绝对达不到目的。之后孩子再到商场,看到玩具就不敢吵闹,这是慎于始之故!

    教育方法要善巧

    有个小女孩把自己的桃子让给弟弟吃,弟弟很欢喜,就一口一口的吃起来,弟弟吃到超过一半的时候,她终于按捺不住,突然把那个桃子抢过来。她的母亲没有当场指责她,而是打了一通电话把这件事报告给老师。因为在学校学了《弟子规》以后,这个学生确实回家也礼让了桃子,可是让到一半就撑不下去了。到了学校,老师也没有当场指责她,老师只是讲了一个故事。

    汉朝有一对兄弟,哥哥叫赵孝,弟弟叫赵礼,他们兄弟非常友爱。很不巧,弟弟赵礼被盗贼抓去了,盗贼打算把他煮了吃。他的哥哥知道后,就跑到山寨里面去,一看到弟弟命在垂危,就冲过去说:“你们不要吃我弟弟,我弟弟又瘦又有病,我长得比较胖,比较好吃,你们就吃我好了。”他弟弟立刻又冲向前,对着盗贼说:“我被你们抓到是我的命,跟我的兄弟没有关系,吃我好了。”两个兄弟就在那里争着要死,争到最后两兄弟抱头痛哭,盗贼在旁边看了很感动,立刻就把他们两个都放了。皇帝知道这件事之后,就封这两位兄弟作官。皇帝这样做明不明智?明智。一者把兄友弟恭的风气带动起来,二者懂得孝悌的人一定爱护人民,一定是好官。

    老师接着跟孩子说:“赵孝、赵礼连生命都可以为兄弟而舍去,我们能不能因为一个水果就跟兄弟起冲突?”讲话不要直接指责,点到为止,她就觉得内心很惭愧了。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