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几个净土问题的答案 [打印本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2-21 23:42     标题: 几个净土问题的答案

      守住
(摘自《台州佛教》杂志)

    现在大家对净土法门有不同的看法,主要是在以下几个问题上意见有分歧:1、往生是否必须临终有正念?2、散心念佛能否往生?应如何看待一心不乱?3、净土法门是纯他力还是自他二力?4、信愿行是否必须具足才行?5、修净土法门是否必须舍弃其它一切如诵经、修福、持戒、持咒等?
     
这些问题都很重要,我们应该弄清楚。但我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也不是很清楚,因此,我把中国历代十三位净土宗祖师的著作差不多诵读了一遍,读了才知道,这些问题在历代祖师著作中尤其是在《印光大师文钞》中,都有明确的答案。现在我就把这几个问题的答案报告给大家。

一、往生需要临终有正念
    彻悟大师在其语录中有这样一则开示:“阿祈达王临终,为驱蝇人以拂拂面,一念嗔心,遂堕为毒蛇。一妇人渡河失手,其子堕水,因捞子故,与之俱没,以慈心故,得生天上。夫一念慈嗔,天畜遂分,则此临终之缘生一念。可不慎乎?苟以此心缘念弥陀。求生净土。得不见佛往生乎?但此一念。不可侥幸而致。必须存之以诚。操之有素。是故吾辈于此一句弥陀。千念万念。以至终日终年念者。无非为熟此一念而已。果得一念纯熟。则临命终时。唯此一念。更无异念。”
   
印光大师有关开示有许多,如:
1、“迨及有命终人,自家眷属,通为念佛,此人必能仗佛力生西方,纵不生西方,亦必生善道。有大利益,毫无损伤。若不如此,未死即为洗澡、换衣。若因搬动疼痛,则起嗔心。即不至起嗔,然一经搬动,心便不得清净矣。倘平素念佛求生西方之人,一经如此,定规打失正念,不得往生。”(复扬慧昌居士书二)
2、“自既修净业,当教眷属通修净业。一以利彼,一以防己临终,被不会念佛之眷属破坏正念,致不得往生。”(复德培居士书一)
3、“若到临终,切不可预为着衣、洗浴,及与哭泣,以致搅乱其清澄之心,令失正念。而与佛不相契合,莫由蒙佛接引,依旧轮回此三途六道之中”(与陈燮和居士书)
4、“临终能以念佛相助,则正念昭彰,随佛往生……倘或狃于习俗,不以成就正念为事,或预为洗澡,换衣,一经触动,心已纷动,若或疼痛,必生瞋恚。若或哭泣,必生恋爱。纷动,则正念已失,莫由往生。”(海门汲滨镇助念往生社缘起)
5、“若自戕(杀)其生,以期往生,则便成枉死鬼矣。以彼工夫未到而自戕,当其正戕时,已经心失正念。况其戕之之苦,苦不可喻。心失正念,何能与佛相应,蒙佛接引也?”(复吴沧洲居士书三)
   
由以上开示,我们可以知道,临终需有正念,才能往生。因此我们平时就要尽量让自己时时保持正念,临终重视如法助念。那种没有正念也可往生的说法不符合祖语,会让人平时纵意懈怠,临终不注重助念,以致最终不得往生。

  
以前有个玉峰法师主张不除妄想,不求一心。印光大师批评道:“不除妄想,不求一心,全体背谬。经教人一心,彼教人不求,夫不除妄想,能一心乎?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岂可因不得而不取法乎?若以不得而令人不取法,是令人取法乎下矣。大势至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彼极力教人散心念,不赞成摄心念。”(复丁福保居士书十)。印光大师又说:“至于证三昧,不可不发此心,实则今人绝少证三昧者,以能证念佛三昧,现生便已超凡入圣矣。”(复陈士牧居士书一)。
   
有人问蕅益大师:“散心称名,亦除罪否?”大师答:“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宁不除罪?但不定往生。……唯念至一心不乱,则如健人突围而出,非复三军能制耳”。(蕅益大师净土集)。“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同上)。由以上开示我们知道,一心不乱或念佛三昧难得,但我们应“志当存高远”,“取法乎上”,摄心念,求一心,求三昧,虽然可能得不到,但功不唐捐,也会向一心靠近。就会增大往生的把握,增高往生的品位。但千万不可急于求成,以免出毛病。求而不得,也不可退失往生的信心,虽然散心念不是决定往生,但只要我们平时尽量摄心念,临终又能有人助念,往生的把握也是很大的。正确的态度应如蕅益大师所开示的这样:“于此简单直接无上圆顿法门,勿视为难而辄生退诿,勿视为易而漫不策勤,勿视为浅而妄致藐轻,勿视为深而弗敢承任。盖所持之名字真实不可思议,能持之心性真实不可思议,持一声则一声不可思议,持十万、千万、无量数声皆不可思议也!”(蕅益大师净土集)


三、念佛法门自力、他力二皆具足
    善导大师开示道:“亦是弥陀佛三力外加,致使凡夫念者乘自三心力故得见佛。”(善导大师全集.依经明五种增上缘义)
    莲池大师说:“唯兹念佛,带惑往生,以己念力及佛摄受大神力故,一生彼国,即超三界,不受轮转。”(弥陀疏钞)
    省庵大师说:“一切法门,皆自力出生死故难,唯念佛兼仗他力故易”(《东海若》解)
    这类开示在《印光法师文钞》中有许多,下面选录三则:“一切法门,皆仗自力,念佛法门全仗佛力,亦兼自力。”(南通余东袁家庙佛教净业社缘起)。“念佛法门,自力、佛力二皆具足”(栖真常住长年念佛序)。“此是佛力,又兼自力,谓信愿持名是自力能感于佛,誓愿摄受,垂慈接引是佛力能应于我,感应道交,故得如是”(净土问答并序)
   
由以上开示我们知道净土法门是佛力兼自力,自他二力。历代祖师没有一位讲过净土法门是纯他力,那种纯他力无有自力,否定自性的说法不符祖师言教。

四、信愿行缺一不可
   
往生是否需要信愿行具足,这个问题和上面一个问题是联系着的,有些人认为往生是纯他力,无有自力,因此认为往生和自己的修行毫无关系,主张不用发菩提心,不用持戒,不用诵经,也不用念佛,不用有任何行持,认为只要有信心或信愿即可往生。而中国历代祖师认为往生是自他二力,同时也认为信愿行需具足,不可没有念佛等行持。如善导大师说:“若欲往生者,要需行愿具足,方可得生,但有其行,行即孤,亦无所至。但有其愿,愿即虚,亦无所至,要行愿相扶,所为皆剋”(观经四帖疏)。莲池大师说:“又复此三(信愿行),如鼎三足,或俱无或具一缺二,或具二缺一,皆不可也。”(弥陀疏钞)蕅益大师说:“信愿如目,众行如足,信愿如牛,众行如车,信愿如棋之有眼,众行如棋之有子,故信愿行三,虽缺一不可。”(蕅益大师净土集)。印光大师说:“信愿行三,乃念佛法门宗要。有行无信愿,不能往生,有信愿无行,亦不能往生,信愿行三,具足无缺,决定往生。”(与陈锡周居士书)。
   
蕅益大师有这样一个开示:“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这个开示中的“全”字如果理解成是“仅仅”或“只是”或“全部”的意思,那么这个开示的上半句就会理解成往生仅仅看有无信愿,不用管有无念佛等行持,有信愿则可生,无信愿则不生。下半句就会理解成品位的高下仅仅看持名的深浅,不用管有无信愿,持名深则品位高,持名浅则品位低。这样理解显然都是有错误的。我认为这个开示中的“全”字是“主要”的意思,而不是“仅仅”或“只是”或“全部”的意思。印光大师有的开示中的“全”字也是这样的用法。如“念佛法门,全仗佛力,又兼自力。”(净土问答序)

五、专修圆修皆可往生
   
中国历代净土宗祖师的思想主张可以说是一脉相承,基本一致。但因对机不同, 为契机故,其所说法也有差别之处。如善导大师强调专修,而永明延寿大师则主张圆修。对此,印光大师有这样一个开示:“净土法门,修有专圆。由众生根器不一,致诸祖立法不同。善导令人一心持名,莫修杂业者。恐中下人以业杂致心难归一,故示其专修也。永明令人万善齐修,回向净土者。恐上根人行堕一偏,致福慧不能称性圆满,故示其圆修也。”(增广文钞•复永嘉某居士书二)
     
善导大师据说是阿弥陀佛的化身。永明延寿大师据说也是阿弥陀佛的化身(十一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日即是永明延寿大师的生日)。他们所说的法都是正确的,专修圆修都可往生,我们每个人怎么修,应根据自己的情况做选择。
     
有的人说只能念佛,如果还诵经、修福、持戒、持咒等就是杂修,就不能往生,这种说法不符合佛言祖语。不仅不符合永明延寿等大师的言教,也不符合善导大师的言教。      

佛在《普贤行愿品》、《法华经》等经典中说持诵这些经,命终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佛在《楞严经》、《大悲心陀罗尼经》等经典中说持诵楞严咒、大悲咒等咒,命终可随意往生十方佛国净土。佛在《观经》中说净业三福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欲生彼国,当修三福。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中说:“今言三福者,第一福,即是世俗善根。曾来未闻佛法。但自行孝养仁义礼智信。故名世俗善也。第二福者此名戒善。就此戒中即有人天声闻菩萨等戒。其中或有具受不具受,具持不具持。但能回向,尽得往生.第三福者名为行善.此是发大乘心凡夫,自能行行,兼劝有缘,舍恶持心,回生净土。又就此三福之中,或有一人单行世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单行戒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单行行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行上二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行下二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具行三福,回亦得生。或有人等三福具不行者。即名十恶邪见阐提人也。”
      阿弥陀佛因地第十九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使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第二十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修诸功德、福慧双修,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是中国佛教历来的优良传统。莲池大师劝作福念佛诗言:“作福不念佛,福尽还沉沦;念佛不作福,入道多苦辛。无福不念佛,地狱鬼畜群;念佛兼作福,后证两足尊。”
      
蕅益大师说:“念佛求生净土,乃一门圆摄百千法门,非举一废百也。但必一门深入,念佛为正行,余一切戒定慧等为助,正助合行,如顺风之舟,更加板索,疾到岸矣。”“然或一门深入,或余行助成,未许执一。一行三昧,一即是多,万善同归,多即是一。”(蕅益大师净土集)
      
印光大师有关这方面的开示有许多,下面是其中几则:
   
“修行唯随己身分而立功课,非可执一以论。但决定不可不依信愿念佛,回向往生一法耳。一门深入,万善圆修均可。若弃舍净土,于别种法门,一门深入,并万善圆修,均不可。”(复谢慧霖居士书七)
   
“念佛之人,各随己分。专念佛号亦好。兼诵经咒,并广修万行,亦好。但不可了无统绪,必须以念佛为主,为正行。余皆为宾,为助行。则善矣。”(复沈授人居士书)
“随分随力,执持佛号,决志求生,凡有力能及之种种善事,或出资,或出言,为之赞助。否则发随喜心亦属功德,以此培植福田,作往生之助行。如顺水扬帆,更加橹棹,其到岸也,不更快乎!”(复宁波某居士书)
   
“譬如吃饭,须有菜蔬佐助。亦如身体,必用衣冠庄严。何于长途修行了生死之道,但欲一门深入,而尽废余门也?“一门深入,尽废余门”,唯打七时方可。平时若非菩萨再来,断未有不成懈慢之弊者。以凡夫之心,常则生厌故也。天之生物,必须晴雨调停,寒暑更代,方能得其生成造化之实际。使常雨常晴,常寒常暑。则普天之下,了无一物矣。况吾侪心如猿猴,不以种种法对治。而欲彼安于一处,不妄奔驰者,甚难甚难。人当自谅其力,不可偏执一法,亦不可漫无统绪。”(增广文钞•复周群铮居士书三)
   
“凡夫妄想纷飞,若不加经咒之助,或至悠忽懈怠。倘能如丧考妣,如救头燃之痛切。则于一行三昧,实为最善。若以悠忽当之,久或懈惰放废,固不如兼持经咒为有把握。”(开示五则)

    对以上五个问题,历代祖师都有明确开示,按说我们不应该有疑问,有争议,我们之所以有疑问有争议,原因之一是我们没有好好地去读祖师们的著作,对他们的开示不是很清楚。比如《印光大师文钞》因为内容稍多一些,大部分人一遍也没有读过,多数只是读过《精华录》或《嘉言录》。
   
蕅益大师临终示居名字位,名字位人,大彻大悟,大开圆解,见与佛齐,所说当与佛说看。中国历代祖师可以说都是名字位以上的人。他们的开示准确无误,圆融无碍,没有争议,完全可靠。多读他们的著作,我们就能树立正确的知见,就能明辨是非,不会误入歧途。建议大家多读中国历代祖师的著作,也建议各佛教刊物多刊登中国历代祖师的文章,给读者提供更多的学习中国历代祖师著作的机会。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27 00:00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