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佛经格言集萃 [打印本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1-24 17:02     标题: 佛经格言集萃

▲ 若人寿百岁,邪学志不善,不如生一日,精进受正法。(《法句经•教学品》)

 [今译]如果能活一百岁,却去学不好的东西,还不如活一天,却勤奋追求真理。

▲ 沙门夜诵迦叶佛遗教经,其声悲紧,思悔欲退。佛问之曰:“汝昔在家,曾为何业?”对曰:“爱弹琴。”佛言:“弦缓如何?”对曰:“不呜矣。”“弦急如何?”对曰:“声绝矣。”“急缓得中如何?”对曰:“诺音普矣。”佛言:“沙门学道亦然,心若调适,道可得矣。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恼,意若生恼,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净安示,道不失矣。(《四十二章经》)

 [今译]一个僧人夜晚诵读迦叶佛遗教经,声音悲切紧张,产生了后悔不想继续修行之心,佛问他:你过去在家里,曾作过什么事?回答说:喜欢弹琴。佛问:琴弦如果太松了怎样?回答说:发不出声音。佛又问:弦太紧了怎样?回答说:弦断声绝。佛再问:如果弦不松不紧正适中怎样?回答说:各种声音都谐调具备了。佛说:出家人学道也是也此,心意如果调整适宜,道就可得了。在修道过程中如果一昧地急躁冒进,身体就会疲倦。如果身体疲倦了,心意就会恼恨,恼恨如果产生了,自然会后悔而不愿继续修行。修行一旦悔退,罪业必定会增加了。只有心身清净安乐,道就不会失去了。

▲ 善男子,若能观怨一毫之善,不见其恶,当知是人名为习慈。若彼怨家,设遇病苦,能往问讯,瞻疗所患,给其所需,当知是人能善修慈。(《优婆塞戒经•禅波罗密品》)

 [今译]善男子,如果能看到怨家一丝一毫的善处,不追究他的恶处,这人就已学会了慈悲。如果怨家,假如有病苦,能前去问候,探望,治疗其病患,供给他所需之物,应当知道这个人能很好地修行慈悲。

▲ 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金刚经》)

 [今译]菩萨对于所作的福德,不应该贪恋执着,因为福德也是虚假不真实的,所以说菩萨不接受福德。

▲ 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金刚经》)
 [今译]如果菩萨心中执着于佛法而实行布施,就像人进入到暗室之中,什么也看不见。如果菩萨心中不执着于佛法而实行布施,就像人有双眼,在日光的照射下,能看见种种事物。

▲ 奉养父母亲,爱护妻与子,从业要无害,是为最吉祥。(《吉祥经》)

 [今译]奉养父亲母亲,爱护妻子儿女,从事无害的事业,这样才是最大的吉祥。

▲ 世间大地称为重,悲母恩重过于彼;世间须弥称为高,悲母恩高过于彼。(《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恩品》)

 [今译]世间大地被称作是最重的,悲母的恩情比大地还要重。世间须弥山被看作是最高的,悲母的恩情比须弥山还要高。

▲ 世间骂者,亦有二种:一者实,二者虚。若说实者,实何所嗔?若说虚者,虚自得骂,无豫我事,我何缘嗔?(《优婆塞戒经•羼提波罗密》)

 [今译]世间的骂,也有二种:一是骂的内容属实,二是骂的内容虚假。如果说的是真的,真的还有什么嗔恨呢?如果说的是假的,说假的人自得其骂,同我没有一点关系,我又为什么嗔恨?

▲ 佛言:有人闻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骂佛,佛默不对。骂止,问曰: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礼归子乎?对曰:归矣。佛言:今子骂我,我今不纳,子自持祸归子身矣。犹响应声,影之随形,终无免离,慎勿为恶。(《四十二章经》)

 [今译]佛说:有人听说我保守正道,以大仁慈对人,故意骂佛,佛却默然不答。等到骂完了,佛问:你送礼给人,别人不接受,礼物是不是还该你自己所有?那人说:当然是的。佛说:现在你骂我,我不接受,你自己把祸殃带给了自身。这就像回声跟着声音,影子跟着形体,是永远不可分离的。所以要谨慎,不要作恶。

▲ 怨亲等苦,先救怨者。见有骂者,反生怜悯。(《优婆塞戒经•自他庄严品》)

 [今译]仇人和亲人同样受苦之时,应先救仇人。别人来辱骂自己,自己心中反而要产生怜悯之情。

▲ 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已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已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已。(《四十二章经》)

 [今译]佛说:恶人害贤人,就像仰头向天吐唾沫,唾沫吐不到天上,还落到自己身上。又像逆风扬洒尘土,尘土洒不到别人身上,反过来污染了自身。贤人终不可毁,祸患一定害了自已。

▲ 誉恶恶所誉,是二俱为恶。好以口快斗,是后皆无安。(《法句经•言语品》)

 [今译]称赞恶人和被恶人称赞都是邪恶的。一个人喜欢在言辞上同别人争斗是难以获得安宁的。

▲ 而菩萨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若自扬己德,隐他好事,令他受毁者,是菩萨波罗夷罪。(《梵网经》)

 [今译]菩萨应代一切众生受毁谤侮辱,恶事向自己,好事给别人。如果自己赞扬自己的功德,隐瞒别人的好事,使别人受毁谤的,是菩萨的极重罪。

▲ 若菩萨,为贪利故,自叹己德,毁砦他人,是名第一波罗夷处法。(《菩萨戒本经》)

 [今译]如果菩萨为贪图名利,自己赞叹自己的德行,毁谤他人,这就是第一重罪。

▲ 若闻讥毁,心能堪忍;若闻赞叹,反生惭愧。(《优婆塞戒经•自他庄严品》)

 [今译]如果听到别人讥讽毁谤自己,心中要能忍受侮辱;如果听到别人赞扬自己,反而要生惭愧之心。

▲ 观诸众生,是佛化身,观于自身,为实愚夫;观诸有情,作尊贵想,观于自身,为僮仆想,又观众生,作父母想,观自己身,如男女想。出家菩萨常作是观,或被打骂,终不加报,善巧方便,调伏其心。(《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无垢性品》)

 [今译]要把众生,看作是佛的化身,把自己看作愚夫。要把一切有情,都看得非常尊贵,把自己看成是仆人。要把众生都看成是自己的父母,把自己看成是子女。出家菩萨要常常这样观想,有时即使被打骂,始终也不加报复。用各种巧妙的方法,来调伏自己的心。

▲ 佛言:恶人闻善,故来扰乱者,汝自禁息,当无嗔责,彼来恶者而自恶之。(《四十二章经》)

 [今译]佛说:恶人听说有人行善,就故意来破坏扰乱。你应该谨慎,不要嗔恨责怪他,那么,来破坏扰乱行恶行的人自己就会有恶报了。

▲ 恚能自制,如止奔车,是为善御,弃冥入明。(《法句经•好喜品》)

 [今译]有了嗔恚却能自我控制,有如及时止住奔驶的快车,这就叫作善于驾御自己的心身,能够舍弃黑暗入大光明。

▲ 扬人善事,隐他过咎,人所惭耻处,终不宣说,闻他秘事,不向余说。(《优婆塞戒经•自他庄严品》)

 [今译]要赞扬别人的善事,不要宣扬别人的过失。对别人惭愧羞耻之事,不要宣讲。听到别人的隐秘,也不要向其他人讲说。

▲ 勿近愚痴人,应与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为最吉祥。(《吉祥经》)

 [今译]不要亲近愚痴的人,应该与智者交往;尊敬道德高尚者,这样才是最大的吉祥。

▲ 少恩加己,思欲大报。于己怨者,恒生善心。(《优婆塞戒经•自他庄严品》)

 [今译]别人对有我有一点点恩德,就应想着怎样大大地回报他。对怨恨自己的人,要总是怀着善心。

▲ 一切世间欲,非一人不厌,所有有危害,云何自丧己?一切诸众流,悉皆归于海,不以为满足,所受不厌尔。(《佛说生经》)

 [今译]一切世间的欲望,没有一个人不想满足,这些有着非常大的危害,为什么还要自找伤害?大大小小一切河流,全都流归大海。欲望不能满足,贪爱没有止境。

▲ 无害于天下,终身不遇害,常念于一切,孰能以为怨。(《法句经•刀杖品》)

 [今译]对天下没有一丝损害,自己终身也就不会遇害。常常以慈悲之心对待一切,谁又会对自己有怨恨呢?

▲ 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八大人觉经》)

 [今译]应该认识到,贫穷困苦的人往往怨天尤人,意外地结下了恶缘。而觉悟了的菩萨,不但不会埋怨、嫉妒别人,反而把自己的所有施舍给别人,对仇人和亲人都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不计较他们已往的过失,不嫌弃那些暂时还没有改正自身缺点错误、执迷不悟的人。

▲ 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八大人觉经》)

 [今译]应该认识到,太多的欲望就会带来无穷的痛苦。生死、疲乏、劳累等种种烦恼,都是由贪欲引起的。如果能减少欲望,顺应自然而不强作妄为,身体和心灵就会安闲自在。

▲ 万物为泡,意如野马,居世若幻,奈何乐此。(《法句经•世俗品》)

 [今译]万物如同水泡,心意好像野马,所居住的世间如同梦幻,为什么还要乐此不疲?

▲ 于诸世间,何者最富?何者最贫?慈母在堂,名之为富;慈母不在,名之为贫。慈母在时,名为日中;慈母死时,名为日没。慈母在时,名为月明,慈母亡时,名为暗夜。是故汝等,勤加修习孝养父母。若人供佛,福等无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恩品》)

 [今译]在世间,什么最富?什么最贫?慈母在的时候,称为富,慈母不在的时候,称为贫。慈母在时,叫做太阳在天中;慈母死后,叫做太阳落于西山。慈母在时,叫做月光正明;慈母亡后,叫做暗暗长夜。所以你们要殷勤地孝顺奉养父母。这样做同供佛所获的福报没有两样。

▲ 察友在为谋,别伴在急时,观妻在房乐,欲知智在说。(《法句经•多闻品》)

 [今译]观察朋友要看看他怎样为你计谋,分别伙伴要看看他在危急时的态度。了解妻子要看看她在家里以何为乐,想辨别一个人有没有智慧,首先要看看他怎么说。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1-24 17:02

▲ 如人水所漂,惧溺而渴死,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如人设美膳,自饿而不食,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华严经•菩萨问明品》)

 [今译]比如有人被大水漂流,因害怕淹溺不饮水而渴死,于佛法不亲自修行,就算懂得再多也是如此。又比如有人安排下美食,自己饿着肚子却不吃,于佛法不亲自修行,就算懂得再多也是如此。

▲ 假使干草积同须弥,投火于中,如芥子许,必皆烧尽。何以故?火能烧故。于如来所种少善根亦复如是,必能烧尽一切烦恼。(《华严经•如来出现品》)

 [今译]假如把干草堆积得像须弥山那么大,投一点点像芥子那么大的火种在里面,一定会将干草烧尽。为什么呢?因为一点点火也能燃烧。众生对佛所种的一点点善根也是如此,一定能烧尽自己身心的一切烦恼。

▲ 懈怠之人,犹如舂杵,有二种事,一者不能自使,日益损坏;二者不能自立,弃地即卧,渐不堪用。(《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

 [今译]懈怠的人,就像用来舂东西的杵,有二种事,一是不能自己支使自己,一天比一天使用损坏。二是不能自立,丢到地上就躺在地上,天长日久渐渐不能使用。

▲ 若多少有闻,自大以骄人,是如盲执烛,照彼不自明。(《法句经•多闻品》)

 [今译]自己懂了一点东西,就自高自大骄傲于人,这就好像盲人手执灯烛,照亮了别人自己却看不到光明。

▲ 学无朋类,不得善友,宁独守善,不与愚偕(《法句经•教学品》)

 [今译]在修学过程中,如果找不到真正的朋友,与其和愚痴的人在一起,还不如独守正道。

▲ 如人善方药,自疾不能救,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如人数他宝,自无半钱分,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华严经•菩萨问明品》)

 [今译]比如人善长医方药理,自己的疾病却不能治疗,于佛法不能亲自修行,就算懂得再多也是如此。又比如空数别人的珍宝,自己却没有半分钱,于佛法不能亲自修行,就算懂得再多也是如此。

▲ 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是故汝等当勤精进。譬如小水常流,则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佛遗教经》)

 [今译]如果勤奋精进地去做,那么事情没有难办的。因此你们应当勤奋努力。譬如小水滴常流不断,也能穿透石头,如果修行人的心里常常懈怠,譬如钻木取火,木头还没钻热就停下来,虽想得到火,也是不可能的。

▲ 沙门问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言:忍辱多力,不怀恶故,兼加安健,忍者无恶,必为人尊。心垢灭尽,净无瑕秽,是为最明。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十方所有,无有不见,无有不知,无有不闻,得一切智,可谓明矣。(《四十二章经》)

 [今译]僧人问佛:什么样的人有大势力?什么样的人最聪明?佛说:能够忍辱的人有大势力,因为他不怀恶心,而且安然健康。能够忍辱的人没有恶念,一定被人尊敬。心中尘垢灭尽,清净没有瑕疵污秽,这样的人最聪明。从没有天地时开始,直到现在,十方世界中的一切,没有未见过的,没有不知道的,没有没听说过的。得到了无所不知的认识(一切智),这样的可称得上是聪明的了。

▲ 佛言:夫见道者,譬如持炬入冥空中,其冥即灭,而明独存。学道见谛,无明即灭,而明常存矣。(《四十二章经》)

 [今译]佛说:见道的人,就像手持火炬进入暗室之中,黑暗就消失了,而光明独存。学道明见真谛,愚痴烦恼就消灭了,而智慧常存。

▲ 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八大人觉经》)

 [今译]要觉悟到,由于迷惑无知,才使自己沉沦于生死轮回之中。而觉悟了的菩萨则常常认识到,只有博学多闻,才能增长自己的学问智慧,使自己获得宣讲佛法圆通流畅,无所滞碍的才能,教化一切众生,使他们都能够得到远离生死,彻底解脱的大快乐。

▲ 譬如有人,渴乏须水,于彼高原,穿凿求之,犹见于土,知水尚远。施功不已,转见湿土,遂渐至泥,其心决定,知水必近。菩萨亦复如是,若未闻未解,未能修习是《法华经》者,当知是人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尚远。若得闻解思惟修习,必知得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华经》)

 [今译]譬如有人非常干渴,想喝水,到一个高地上挖坑求水,看到干土,就知道离水源还很远。象这样不停地挖下去,就会见到湿土,渐渐地又见到湿泥。他以坚定的信心挖下去,就会知道已经离水不远了。菩萨也是这样,如果没有听闻了解和修行《法华经》的教法,这人离无上正等正觉(成佛)还远得很。如果能够听闻、了解、思惟、修习《法华经》的教法,他就离成佛不远了。

▲ 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佛遗教经》)

 [今译]懂得知足的方法,就是处在宝贵、快乐、安隐的地方。知足的人,即使睡在地上,也觉得很安乐。不知足的人,即使身处天堂,也觉得不满意。不知足的人,即使物质上很富有也是贫穷的人;知足的人,即使在物质上很贫穷也是富有的人。

▲ 在家菩萨应受善戒。彼应不杀,放舍刀杖,不杀一切诸众生等,不恼一切,常行慈心。彼应不盗,自财知足,于他财物不生希望,乃至草叶,不与不取。离彼邪淫,夫妻自足,不希他人。应离妄语,如说如作,不诳于他,先思而行。随所见闻,如实而说,宁舍身命,终不妄语。彼应离酒,不醉不乱,不自轻躁,亦不嘲哗。(《大宝积经•郁伽长者会》)

 [今译]在家菩萨(指修道人)应受善戒。他们应该不杀生,舍离刀杖,不杀害一切生物,不恼恨一切众生,常行慈心。他们应该不偷盗,对于自己的财物知道满足,对于别人的财物不产生羡慕希望的心理,甚至一草一叶,别人不给自己不取之。远离邪淫,夫妻二人即感满足,不应该再求别人与之**。应该远离妄语,怎样说就怎样做,不欺骗他人,先思后行。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如实述说,宁可舍弃生命,也不妄语。他们还应该远离酒类,不喝醉乱性,不轻浮躁动,也不吵嚷喧哗。

▲ 能行说之可,不能勿空语。虚伪无诚信,智者所屏弃。(《法句经•教学品》)

 [今译] 如果能做到的,说出来还可以,如果根本做不到的,千万不要说空话。要知道虚伪不讲信用,正是聪明人所鄙弃的啊。

▲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沙门问曰:此福尽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四十二章经》)

 [今译]看见人行布施道,应该高兴地帮助他,这样做的福报很大。一个僧人问佛说:这种福报会被分尽吗?佛说:譬如一支火炬的火,数千万人各自拿着火炬来取火,用来做饭照明,而这支火炬依然如故。布施的福报也是如此。

▲ 而菩萨见一切贫穷人来乞者,随前人所须,一切给与。而菩萨以恶心、嗔心,乃至不施一钱、一针、一草。有求法者,不为说一句、一偈、一微尘法,而反更骂辱者,是菩萨波罗夷罪。(《梵网经》)

 [今译]菩萨见一切贫穷人来乞求施舍,要随前面说的人所需要的东西施舍给他们。如果菩萨以恶心嗔恨心,甚至不施舍给他们一分钱、一根针、一根草;有来求法的人,却不为他们说一句经、一首偈子、一点如微尘那么少的佛法,反而辱骂、羞辱的,这些都是菩萨的极重罪。
▲ 若菩萨,自有财物,性悭惜故,贫苦红尘无所依怙,来求索者,不起悲心,给施所求,有欲闻法,吝惜不说,是名第二波罗夷处法。(《菩萨戒本经》)

 [今译]如果菩萨,自己有财物,生性吝啬,有贫苦众生,没有依靠,来乞求施舍,却不生起大悲之心,施给他们所求之物。或者有想听法的人来求法,却吝惜不说,这就是第二重罪。

▲ 布施好品德,帮助众亲眷,行为无瑕疵,是为最吉祥。(《吉祥经》)

 [今译]布施是良好的品德,要尽力帮助亲戚朋友,行为上没有一点污点,这样才是最大的吉祥。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