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与现代人谈因果报应 [打印本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12-15 00:48     标题: 与现代人谈因果报应

诸君可曾仔细的想一想:在这世界上,为什么有的人出生在富贵的家庭,而有的人却出生贫贱?有的婴儿生下来就很可爱,而有些婴儿却长得很丑呢?为什么有的人一出生就胖嘟嘟的,而有的人却瘦弱多病? .......这是为什么呢?
        
 俗语说:‘龙生龙,凤生凤。’’假如遗传就可以解释这些问题,为什么有些平庸的父母却生了聪明可爱的宝宝,而有些知识份子却反而生了白痴儿女呢?
        
  假如营养就可以解决健康的问题,为什么仍有许多富人家骨瘦如柴,一生多病?难道他们没吃过营养品?
        
 假如努力工作就一定能致富,那为什么有些人辛苦工作了一辈子,却仍然贫无立锥之地,而且还向人家租房子?可是那些出生在富贵家庭的孩子,却生来就养尊处优,终生财物享用不尽 .........
 如果我们深入地探讨上面几个问题,我们不难发现:有一种神秘而不可思议的因素存在。例如:为什么不能自由地选择诞生地点、家庭和父母兄弟呢?这种不可抗拒的因素和力量,一般人称之为‘命运’’。佛家称之为‘过去的业力’’—意即我们过去世在身体、语言和心念中的造作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力。
        
 孔子曾经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这个‘命’’字其实指的就是‘因果’’或‘业力’’。因为不知道三世因果,就无法了解命运的由来,就不能改变或创造命运。
        
  不了解命运的由来就会怨天尤人,不能随过而安
        
 不能改造命运,那再多的学问和知识又有什么用处呢

有人打开报纸,看到意外丧生的新闻,亦会在叹息之余,喃喃自问:“为什么他会遭到上天如此不幸的安排呢?”诸如此类的问题,一般相命学家都会用阴阳五行来解释:“这是出生的八字命理某某运,某某部位的不好所致。”
如果再深入地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人生出来就会八字好,有人生出来就八字坏?命运的主宰真的这样不公平吗?”
我们要想深入彻底地探讨这种“宿命’的根本渊源,就必须了解佛教中的三世因果。



  现在的科学认为:宇宙中每一件现象有它的原因的。心理学也强调:人类的任何行为都是有原因的。

  英国数学家、哲学家罗说素:“所有各派的一切哲学家都以为因果律是科学的基本公理之一


    在自然界和社会中,各种现象之间是普遍联系的,因果联系是普遍的和必然的联系,没有一个现象不是由一定的原因引发的;而当原因和一切必要条件都存在时,结果就必然产生。。所谓原因,指的是产生某一现象并先于某一现象的现象;所谓结果,指的是原因发生作用的后果原因有时是多层的,有些现象看起来似乎是发生作用的原因,但在它们的背后,却还有产生它们的原因。对于多重原因的事物,如果只停留在其中的某个层面上,把它当成最终因素,就可能不深刻,也难以把问题说透,这样的因果论证,其说服力是有限的。遇到这种情况,应当一层一层地追究下去,不可轻易罢休,要一直到提示出最终极的原因为止。一般来说,越是表层的原因,越是为大家所熟知的,其论证力也就越有限;越深层的原因,就越能说明问题的实质,就越有说服力,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它内在的因果关系。提示出这种因果的必然关系也就阐述了道理,明辨了是与非


     因果并非是某家宗派文化的独创,而是自古以来诸圣贤的共同认可,我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和道家也是以因果为根本,如论语中“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易经讲道“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道家《太上感应篇》的“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报应,如影随形”等;形成了特有的感应说、承负说和阴鸷说,基本上都是些朴素的善恶报应思想虽然是共同的认可,但是却存在着认识和层次上的差异性。所以,每种宗教固然都有自己的一套因果或类似因果理论,但是,其包揽性、容纳性却也明显存在着不同。自古以来,无论是宗教界、思想界或学术界,对于因果关系,各有不同的论点。一般而言,可分为下列四类:

1、神创因果;如古印度的婆罗门教,现在的ji 督教、yi si  lan教;

2、无因有果:主张现存的现象世界为果,由于此果的「因」难以探究,所以否定此果的起因。

3、有因无果:主张现存的现象世界为因,由于此因而结成的「果」难以探究,所以否定此因的结果。

4、无因无果:否定因果二者的存在,如共产党的“无神论”。


在某些方面来讲,无因有果和有因无果在唯物主义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因为他们只承认联系,不承认深刻的联系,如承认自然领域中的因果关系。但是在社会领域唯物主义却不愿去承认或面对这种联系(因果)。由于他们过分强调唯物,反而陷入了虚无。唯物论在历史上也反复出现过,但是从来都没有占领过主流的思想阵地,唯物主义者主张‘一世论’’认为人不过是父母和合而生的血肉之躯,思想和感觉不外是大脑和神经的运动现象。一死什么都没有了。他们处处都为这一生的物质享受和自己的利益打算。他们的生活充满着短视、残酷和功利的私欲,甚至为了个人的目标可以不择手段。 我们可以发现‘一世论’’和‘无神论’’、‘唯物论’’、‘自私的功利主义’’、‘以物质为中心的实用主义’’是相关连的。近代由于科学的崛起,人们过分崇拜外部物质世界表面的辉煌成就,由于唯物至上的偏执,障碍了对内心世界奥秘的认知。以往以因果观念为核心、随善恶标准取舍行为的方式,被随心所欲、颠倒善恶的盲目行动所取代,因果的观念正在逐渐泯灭。人们对于遍及一切时空、一切行为的业果相,茫然不知,反而认为三世因果是禁锢人性的宗教思想,清规戒律是压抑人性、使人性不能自由伸展的枷锁,只有把因果报应的学说彻底推FAN,才能解除精神上的禁锢,获得自由和幸福。由于对苦乐因果的愚昧不知,现代人的行为随意放纵,道德沦丧、人心日下

有些宗教进而主张二世因果,他们认为:好人死了上天堂,坏人死了下地狱。善人死了为神,恶人死了变鬼。这种思想当然比无神论或唯物论好多了,至少它可以鼓舞人心向上,阻止人们犯罪,对于安定社会实在功不可没。可是这种理论并不圆融,并同时也不完美。第一、它不能合理地解释:人是从何而来?为什么人一出生在体重和智力上就有种种差异?再者,难道一个人今生做了一点恶,来世就永远变鬼或者下地狱,而永不能翻身。万一他当鬼或在地狱时,改过向上,就没机会再转生到比较好的世界?.........这种理论当然显得十分死板。

只有三世因果的理论才是圆满的,它不但可以解释宇宙间的种种现象,而且可以使一个人不致埋怨命运而怨天尤人甚至还可以鼓励人们努力奋发向上,积极造福社会。 

培根曾说过:‘人们之所以成为无神论者,是因为对哲学没有深入的了解。如果一个人能研究精深的哲学,那就不得不归依宗教了。’(见培根论文集)


几乎所有的中国人对因果报应大都知道一二。但是社会中认识的因果和佛法却并不一样。普通人没有学习过佛法经典,因果的概念都是通过书籍的转述,他人的灌输这种途径得来。但这些见解鲜有真正依据佛法经典而来的。都是大家认为因果是怎么回事,是大家的依靠自己的认知来推测出的。这就造成了很多的误解。

普通人对于因果的概念多数就是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如果相信来世的则会认为这个结果可以到下一世才出现。大多数人都是这么认为的是不是?其实佛法讲的因缘果报、因果定律并非如此,佛法讲的因果,并不是简单的欠债还钱、杀人偿命那样。佛法讲的因果,是指出我们自身所遇到的一切事情是怎么运行的,都是因为有因、有种种缘的配合,最后形成的果报。

所谓“因果”其实是“因缘果报”的简称意思,而这四字其实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是佛教的基础,佛教其实就是佛陀的教育。
  
  一代高僧大德印光大师说:“因果者,圣人治天下,佛度众生之大权也。约佛法论,从凡夫地,乃至佛果,所有诸法,皆不出因果之外。”古话说:“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在因果法则面前,人人平等

1,因果是如何运行的

因果业力的作用是如同种子在适合的条件下逐步成长,最后结出果实一样。

因就是种子。我们从前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情、想过的内容都会成为种子,业因。

比如我今天想了,我想赚点钱、或者我要去某个地方玩。这都是因。我们说的话、做的每件事情,都会成为种子。

一颗种子,要有适合的土壤、阳光、水分才会成长、结果。在各种条件的配合下,种子逐步成长最后结出果实,这个过程就仿佛我们造作的业因,聚集各种助缘,最后得到结果。

什么是缘呢?同样是我们的身语意三业,做得事、说的话、思想的内容。这些不仅仅是种子,同时还是其它种子的缘、助力。

比如一个人想去某地游玩,这是个想法,正好他有钱、有福报、有时间、天气、环境都合适,这些是缘,于是就去了。没想到他从前欠了别人的赌债,结果在玩地方遇到债主了。被打了一顿。于是去游玩这件事情,虽然是他当初想法的果,这个果是各种条件聚集而形成,同时又成了他被打的缘,另一个果报的一个助力。


因果是贯穿一切事理的,例如,现在是过去的“果”,同时又是未来的“因”。业因既随时变迁,果报自然也能随时转变;人们所常说的“命运”,实际就是业因果报。

人一生的命运,看风水的说是受祖坟和住宅的影响,算命的说是受生辰八字的影响,看相的说是受面相手相的影响,普通人则说是性格和机遇造成的。其实最根本的因素是什么呢?是本人所造的善恶之业力。很多看风水的人因福报有限,却不能给自己找到一块风水宝地,即使找到也不一定能得到,即使得到也不一定有什么好处。

而如果心态改变了,则外境也会改变。所以很多修行的人,他的面相会朝好的方向转变,他的命运常常算不准,有的住在风水恶劣的地方,后来风水也跟着改变。如虚云和尚住在广东南华寺,寺庙前的河水在门口形成很不好的“反弓水”,后来竟然天降大雨,河流在一夜之间改道。
《三命通会》有一个故事,宋代有个人叫尹洙,顶骨凹陷,眼睛无神,牙垠露出,山根塌陷,按理应该贫贱短命。后听一个名叫蔡襄的相士劝告,多积阴德,还周济了很多灾民。忽然一天晚上浑身发抖,之后顶骨凸起,双目有神,牙根掩藏,山根隆起。后来不仅长寿,并且高官厚禄。
这些术数,只对一般凡夫有用。大善之人和极恶之人,这些术数都不管用。

明朝有一位袁了凡,碰到一位高人把他一生的情况都详细地推算了出来,前后都应验了,连细节都非常地准确。直到有一天,一位禅师教他积德改命的方法。从此他努力地改过积德。此后,命运就发生了变化。本来没有儿子结果生了两个儿子,并且都成了才;科举考试算来只考第三,却考第一;本来考不上进士,结果考上;本来作官只能做到知县,结果却上升到兵部;本来寿命53岁,却活到74岁。所以我们应该从心态入手,从根本入手,根本改变了,枝节就会随着改变。


弄清因果的道理,才能明白“命”、“相”之所以然。从十二因缘的道理解释,我们的身体就是由果报所生的,也是来受善恶业报的;所以叫做“报身”。一个人相貌的好坏、寿命的长短、命运的穷通,属于正报;家庭环境的好坏、亲属子女的优劣、生活享用的厚薄,属于依报。正报有福,依报自然也丰富满足;正报无福,依报也就困窘恶劣。我们今生所受用的正报和依报,都是过去种的“因”、现世结的“果”,并不是从外来,全是自作自受。一个人的“命”和“相”正是这些业因果报的体现。佛法从根本上揭示了“命”和“相”约原因及由来,却不教人去算命、看相、求签、问卜。因为这是舍本逐末,徒劳无益的。“命”和“相”算也是这样,不算也是这样;只有从根本上改变现在的“因”,才能转变未来的“果”。


佛在《佛说福力太子因缘经》讲:

 假使经百劫  不坏诸业因
 因缘和合时  有情随受果 

就是说我们造作的业因,种种因,哪怕是过了很久很久的世间,依然不会损坏,无论我们做得是善因、还是恶因。都会成为一颗种子,一旦和其配合的条件具备,那么就会有果报出现。


        为什么许多好人没得好报?

印光大师说:作恶而得善报的,好比富家子弟,吃喝嫖赌,挥金如土,但不会马上冻死饿死,因为他的财产丰厚;行善而遇到灾殃的,是往世恶业成熟,比如犯罪的人虽然立了一些小功,但罪行不能完全消除,但可以改重为轻。
世人往往只看到表面现象,不知因果之理非常深奥。

人们常对现实中的一些事情愤慨,有人说,某官捞的钱,几代人都花不完,贪污受贿总该是恶行,他的官反而还升了。子女尽管学习不好,却用捞的钱出国留学,回来后定到工资高、福利好的工作单位,仍是出人头地,处处占尽了便宜,也没有见到他有什么恶报应。其实因果是贯通前生后世的,不能在一世一事上下结论。就是从现代来讲,也要有长远的眼光,要用十年甚至于二十年的时间来验证,不要看到眼前一、二年时间内发生的事情就下结论。我们也确实看到有的人贪污很多钱,用钱买官升职,捞的更多了。但另一方面,他的儿子吸毒,已经开始败家。还有的人钱没有少得,孩子却连大专都没有考上,为培养后代,花钱出国,几十万元进去了,连毕业证都没有拿到。这就是因果报应。同时,世上纯善纯恶的人太少了。有的杀人犯,临死前天良发现,捐献人体器官。有的强盗扶养孤儿,大恶之人也有善的一面。反过来。有的人扶弱济贫,但公款照样贪污。有的官员制定了一系列利民富民政策,却对与自己政见不合的人进行种种迫害打击。有的人表面行善,实在做恶。所以,不要只看眼前就下结论,更不要只看表面就下结论,要知道因果报应是微细而复杂的,是一丝一毫都不会错的。因果报应并不因为你不相信而不存在。就如一个人存了亿万元的钱,我们看到他不工作,却花钱如流水,还会因为造恶被罚款。但是他存的钱还有许多在银行里,不会立即就贫穷。所以,有的人造恶不但没有遭殃,反而还提升了官职,或者凭借生意的作大,成了社会名流。这是因为他们是过去生积的福报很大的缘故。


   印光大师文钞全集引述了一件唐朝玄奘法师记录下来的事:  唐朝时西域天竺国有位戒贤法师,德高望重,名震四天竺国。某一年身患恶病,痛苦极为惨烈,无法忍受,正想自杀以求解脱时,忽见文殊、普贤、观世音三位菩萨降临,指示他:“你在久远劫前,作过多次国王,做了许多迫害恼乱百姓的恶行,本应堕落恶道〔地狱、饿鬼、畜生称为恶道〕,长久受大苦报,由于你宏扬佛法的缘故,得以免除将来的地狱大苦报,将它转变成目前的人间小病苦,你要忍受。再过三年,有位大唐国僧人名玄奘,会到此拜你为师,求受佛法。”戒贤法师于是强忍病苦,力行忏悔,经过很久,终于康复。过了三年,玄奘法师果然来拜师求法。戒贤法师叫弟子述说病苦的情形,徒弟边说边哭,可见病苦的惨状。若非菩萨指明往世因果,或许有人会说,如此大有修行的得道高僧,尚且得到这样的惨病,佛法有什么灵感和利益呢?其实这全是往世业因,以及转“后报重报”成为“现报轻报”的缘故

     《清凉山志》记载,隋朝代州有豪富之家,姓赵,有两个儿子,哥哥叫盈,弟弟叫孟。父亲死后,哥哥把弟弟的家产全都霸占了。哥哥死后生到弟弟家为子,名叫环。弟弟死后生到哥哥家为孙,名叫先。一次他们来到五台山,走到偏僻处,环因为先的祖父霸占自己家的财产,想杀先。结果一个跑一个追,来到一个茅篷前。一个老僧人制止了他们,并给他们喝了一杯茶,于是两人都记起了前世的事情,大哭起来。后来都在山中出家修行。世人不明白其中的因缘,只看到表面上哥哥家强霸而代代不衰,弟弟家受欺而代代穷困,于是断言没有因果,而不知道实际上是环自己的前世霸占了自己家的家产。


     《华严经》讲:于一业分别知无量诸业种种缘造。如一业。一切诸业亦复如是。就是说,从单单一个业力来认识,就可以知道我们大家的无量业报、果报,都是由种种缘的聚合而成。就和这一个业力一样。我们自身的一切业力、果报都是如此的。

业的活动就是我们生死轮回的相续,我们日复日年复年的生活着,这就是业的活动。我们在受业报的过程中,又再造新的业因。比如说,我们有这样的身体,脑袋和思想,那是过去的业形成的;但是今生的我们仍然利用现世的身心继续造业,以总的六道而言,因业因的善恶差别,所感的果报有苦乐之别。比如:天人是以善业转生天趣感受乐报,地狱众生是以恶业堕入地狱而感受无量痛苦。其次,以同一道众生而言,虽然共业相同,但以个业的善恶差别,而须别别感受不同的苦乐。比如:一般的饿鬼每日都被饥火逼恼,而有些大力恶鬼却能享受天人般的妙欲。至于人道,如中国这样的泱泱大国,人口有十几亿之多,却无法找到两个命运完全相同的人。人类纷繁复杂的苦乐万象,唯一是由业的善恶差别所致。再次,即便是同一个众生,由于所造业的善恶繁杂,他的人生境遇也是有苦有乐。
  
如果非要用比喻来讲:每个人的因果都如同一片没有尽头的森林,无数的种子、无数的发芽、开花成长、无数的果实。而果实则继续变成种子。不同的植物之间又相互缠绕、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如《百业经》说:“众生诸苦乐,佛说由业生,诸业亦种种,造种种众生,漂泊于轮回,业网乃极大。”也可以比喻成一张没有边际的大网、上面纵横交错着种种因、种种缘、而这些条件聚集在一起就是一个交汇点:果报,无数的果报又继续和其它的因缘相交汇,层层叠叠无有穷尽。
因果就是如此运行,每个因都在适合的条件下发展,同时又对其它的因的发展起着作用,相互缠绕、相互影响。非常复杂。复杂到我们普通人是难以想象的。


《入中论》说:“有情世间器世间,种种差别由心立,经说众生由业生,心已断者业非有。”
《俱舍论》也说:“形形色色世间界,皆由众生业所生。”

      众生无量的痛苦与安乐,佛说唯一由业产生,善恶业也有无量种类,以种种不同业造就种种不同众生,各有各的性格、相貌、苦乐、遭遇。这张“业网”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遍及一切情器世界。不但是有情本身,乃至有情所依的器世间也是如此:下至风轮,上到色究竟天的天宫,这一切差别相,都是由众生业力产生

比如铁柱地狱里的众生眼里看到烧得通红的铁柱,是一个美女,等他去抱的时候,却被烧得冒烟。要知道根本没有人逼迫,那些刑罚都是罪人自己的业力所显现。不光地狱是业力的显现,人间同样也是,六道轮回都是。
如果能信解以黑白二业决定苦乐,以业差别决定苦乐差别,再以这条道理观照世界,便会发现万法本是那么井然有序,丝毫不乱,而贯穿其中的规律便是因果律

前面说了因果的运行。那么按照这个因果运行的模式,我们还需要了解因果的几个特点:

1 因果是自作自受的

因果的作用永远是自作自受,绝没有你造作的业果,导致别人承受的。或者别人造作什么业力,而你得到果报的。

<般泥洹经>讲:‘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不代受,善自获福,恶自受殃。’

哪怕是父子至亲,其造作的业因也不会因为亲缘关系而有一丝一毫的改变。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父亲造作了什么罪过,结果牵连到一家人都受到打击。于是很多人就误以为业力是可以传递的。甚至于发展出世俗中自己造福儿孙享用的观念。这是非常错误的想法。

一个人犯罪,全家受到牵连,依然是因为每个人都曾经有这样的因,故此会有果报。而不是因为某个人的所作所为,其它人得到果报

我们也同样看到,一样有很好的父亲却生出一个不幸的儿子,一个作恶多端的人,他的亲属竟然很好。用业力可以传递、可以代受的理论是解释不通的。


一个国王的儿子成为王子,并不是因为国王的原因,而是因为这个儿子一定造作了与此有关的业力。国王不过是助缘之一。


佛陀在世时,波斯匿王有个公主,聪明美丽,宫里上下都很喜爱她。父王对她说:“因为我的缘故,人们都喜爱你。”她说:“是因为我的业力,不是因为父王。”这样问三遍,她都这样回答。国王很生气,就把她嫁给一个穷人,说:“我看看你有什么业力。”后来公主跟着丈夫回到老家,意外地从地下挖出很多金银财宝。国王听说后,请问佛陀其中的因缘。佛说:过去迦叶佛时,有个女人想供养如来,他的丈夫阻止她。女人说:我已经发了愿,不要阻止我。她丈夫就同意了。现在的夫妻俩就是过去的夫妻俩,她丈夫因为阻止她供养,所以总是很穷困,又因为同意她供养,所以总是因为女人而致富。

2因果各业不同

《大庄严论经》讲:
复次我昔曾闻。有一国中王嗣欲绝。时有王种先入山林学道求仙。即强将来立以为王。从敷卧具人索于衣服及以饮食。时敷卧具人而白王言。各有所典。王于今者不应事事尽随我索。我唯知敷卧具事。洗浴衣食。悉更有人。非我所当。以此喻可知一切诸业。如王敷卧具人各有所典。业亦如是。各各不同色无病者财物可爱。智等诸业各各别异。有业得无病。有业能得端正色力。如彼仙人从敷卧具人索种种物终不可得。若生上族不必财富。诸业受报各各差别。不以一业。得种种报。若作端正业。则得端正色力。财富应从余业索。是故智者应当修习种种净业得种种报。

这里说曾经有一个国王,没有儿子,于是入山学道求仙,希望将来有个继承人。于是向跟随他的负责卧具的仆人要衣服和饮食。这个仆人就说,大家各有分工。大王不该什么事情都和我来要,我只知道卧具的相关事情。而衣服饮食则有其他人。不是我来负责的。

这个故事比喻的是一切诸业,如同仆人各有分工一样。各个不同。健康、财富、容貌、智慧这些业力都各个不同。


有的业因可以得到无病的果报,有的则得到容貌端正。如同那个国王一样向负责卧具的人索要其它的东西是得不到的。如果生为皇族或许便无须财富,各种业力的受报是不同的。不会因为一种业因得到各种果报。

就如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样,种什么因,就感什么果。杀生,感多病、短命、地狱等报;邪淫是不光彩的事情,所以极损功名、地位、名声,同时感配偶不贞洁、不守本份,多病、子孙不良、畜生、地狱等报;偷盗感贫穷、饿鬼等报。以安忍业感召相貌庄严,又以布施业感受丰富的物质生活


有人说:学生成绩好的就容易考上好的学校,这不是全靠自己吗?要知道,在一般情况下,有福报的学生成绩自然好,但也有不少成绩好的考不上好学校,而成绩差的却考上好学校。
另外,有人机关算尽、钻营投机,当上一个小官,比如局长,以为是自己努力的结果。殊不知,可能他正是因为心机太深,有损福报,才从县长降到局长。要知道,世间有能力的人多的是,很多人没有福报都当不了官,而当官的是因为他有这个福报,往世种了当官的因。如果出身、经历、机遇相同的话,并不见得他的能力比其他人强多少。
有人以为“风水轮流转”,人家发财当官是运气好,说不定下辈子我也会。要知道如果没有种福报,下辈子也是不可能的,甚至比这辈子更不如。佛经里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还有人说:我又没有损人偷盗,怎么还是没福报?须知不偷盗和种福报是两种因,我们现在有饭吃、有水喝,本身就是往世积了福的缘故。“有饭吃、有水喝”并不是每个众生最低的基本“权益”。那些因为没有种福报而千百万年没饭吃、没水喝的众生太多了!
有人觉得钱财是我的,自私自利是天经地义的,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要知道,只有“舍”,才能“得”

很多人认为大富靠天,小富靠勤。事实上我们所有的财富,无论小至粒米,大至全世界,都是从我们的福业而来,在过去世中,如造作了很多福业,那么现在就有富有的享受。反之,便只有小小的福报,甚至穷困到无以为生。过去世的福业,决定了我们现在的财富与享受,施舍财物是富贵的正因,拼命工作不过是导致富贵一种助缘罢了。假如过去(世)没有布施,今天不管你怎么努力赚钱,也是赚不到钱或无法积聚钱财的。我亲眼见过许多做多做生意很卖力的商人,甚至还节俭到舍不得住在旅馆而睡在自己的轿车里;也有做生意勤奋到数天才洗一次澡,可是最后还是负债累累,贫无立足之地,处处向人租借房子。这不是时也、运也,命也,而是因为前世没有布施,没有种财富的正因。所以今生虽然拼命工作,到头来还是穷困度日。有人不懂因果道理,他们会感叹地说:“生死由命,富贵在天”也许有人认为赚不到钱是找错了职业,运气不佳、人缘不好,方法不对等等因素造成的。事实上,这些因素都只是致富的助缘,而非真正的原因,布施才是将来致富的根本原因。

3 一业多果,多业一果.

在佛法中讲述的因果业报都提到过,一种因会得到不同的果报。但这些果报都是与此业因属于同类的。

比如不邪淫的果报,经中讲:邪淫有十恶事。何等十。常为其夫伺捕楚毒。室家不和善法消竭。不善法增。危败躯身。不检其妻。不守财贿。常为人疑。宗亲不信。种业如是。门不贞洁。身坏命终生地狱中。设得为女非独一主。设得为男驰骋邪淫。自失其妻。是十恶事。

所以种下一因,得到的可能是多种果报,这和我们自然界的种子发芽,成长、开花结果一样,果实总是比种子大,而且还不止一个果实。

再比如说杀生得到的果报,决不仅仅是被人杀这么简单。一命抵一命的说法在因果理论中是不现实的。

不要认为因果就是欠债还钱、杀人偿命那么简单。问题其实非常多。

在《鬼问目连经》就叙述了非常多的业力果报的例子,例如:

一鬼问言。我一生以来。恒患头痛。何罪所致。目连答言。汝为人时。好以杖打众生头。今受花报果入地狱。

一鬼问言。我一生已来。顽无所知。何罪所致。目连答言。汝为人时。强劝人酒。令其颠倒。今受花报果入地狱。

这里说的花报,就如同种子开花一样刚刚显示出样子来,真正的果实还没来到。

这些鬼问目连尊者(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痛苦,目连就告诉他们从前他们做过什么业因导致的,而这个业因并未完全成熟,刚刚才显现出效果。将来的果报是在地狱。

这里的鬼的痛苦之处,也并非是什么怨亲债主跟着它、陷害它、它已经是鬼了。而是果报如此。

从这里我们了解我们遇到的事情,有的未必是真正的果报,真正的问题恐怕在现世还未到来。

那么什么是多业一果呢?

这个很好理解了。那就是最终的果报是多种业力的集合。比如上面《鬼问目连》中说的一样,这个鬼为什么经常头痛呢?因为曾经喜欢用棍棒打别人的脑袋。它肯定打了不是一次,这些业力集合在一起导致了地狱的果报。如果它仅仅偶尔打过一次别人,果报则肯定不是这么严重。

如果你造作的同类业力特别多,结果也一定很大。就是这个道理。
  
一,唯物主义的动摇


二十世纪爱因斯坦发明的相对论开始揭示出了物质的实体观的谬误。首先,相对论证明质量与速度有关, 同一个物体, 相对于不同的参考系, 其质量就有不同的值。
  
   想象一个人在推一辆没有任何阻力的小板车,只要持续推它,速度就会越来越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质量也越来越大,起初像车上堆满了木柴,然后好像是装着钢铁,最后好像是装着一个地球……当小板车达到光速时,整个宇宙好像都装在了它上面——它的质量达到无穷大。这时,无论施加多大力,它也不能运动得再快一些。
  
  当物体运动接近光速时,不断地对物体施加能量,可物体速度的增加越来越难,那施加的能量去哪儿了呢?其实能量并没有消失,而是转化为了质量。爱因斯坦在说明物体的质量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时,提出了著名的质能方程: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不久后科学家们发现了核裂变和链式反应,把部分质量变成巨大能量释放出来。现在知道原子弹的人,都相信质量可以转化成能量。
  
  既然质量不再是不变的属性,那种认为质量是物质多少的量度的概念就失去了意义。既然物质与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能量并非“实体”,物质也就不能再被看作是实体。
  
  与此同时,科学家对物质结构的认识也迅速深入发展。在本世纪30年代以前,经典物理学一直认为: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砖块”。1932年,科学家经过研究证实:原子是由电子、中子和质子组成的。以后,科学家们把比原子核次一级的小粒子,如质子、中子等看作是物质微观结构的第三个层次,统称为基本粒子。1964年,美国物理学家马雷?盖尔曼大胆地提出新理论:质子和中子并非是最基本的颗粒,它们是由一种更微小的东西——夸克构成的。为了寻找夸克,全世界优秀的物理学家奋斗了20年,虽然一些实验现象证实了夸克的存在,然而单个的夸克至今未找到,人们始终不识庐山真面目。对此,粒子学家们的解释是:夸克是极不稳定的、寿命极短的粒子,它只能在束缚态内稳定存在,而不能单个存在。
  
  不仅如此,迄今人们所知道的300多种基本粒子中,除少数寿命特别长的稳定粒子(如光子、中微子、电子和质子)外,其它都是瞬息即逝的,也就是说,它们往往在诞生的瞬间就已夭折。例如,通过弱相互作用衰变的粒子有20余种。其中,π±介子的寿命大致为2.6 ×10-8秒,即π±介子经过一亿分之一秒就衰变成了其它粒子。通过电磁相互作用衰变的粒子共两种,它们的寿命就要短得多了。π0介子的寿命是0.84×10-16秒,η介子的寿命是3×10-19秒。比起π±介子来,它们的寿命竟分别要短8~11个数量级。寿命最短的,则要算通过强相互作用衰变的“共振态粒子”(如Δ粒子、∑粒子等)。它们的伙伴特别多,占基本粒子家族成员的一半以上,共200多种。它们的寿命之短达到了惊人的地步,以致于人们很难用确切的形容词来描述它们的衰变过程;粒子物理学家即使利用最优的实验手段也已无法直接测量它们,而只能用间接的方法推算出它们的寿命。它们只能生活一千万亿亿分之一秒左右,即寿命大致是10-28秒。
  
  为什么绝大多数基本粒子都如此短命?如何理解我们的物质世界就是建立在这些瞬息即逝的“砖块”上?
有人会想,天啊!物质都不是客观实在了,那么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是实在的吗?回答是,有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就是实在的。我们根据二十世纪自然科学的进展,可以用关系实在来取代绝对的物质实体, 即主张事物不是孤立的、由固有质构成的实体,而是多种潜在因素缘起、显现的结果。每一存有者都以他物为根据,是一系列潜在因素结合生成的。“现象、实在和存有被限定在一组本质上不可分离的关系结构中”
   


哲学家们在论述“关系实在”时使用的哲学词汇对你可能生涩难懂,我们还是用例子来解说。
  
我们看见一束红光, 这是一个事件, 是一个“果”。这个果是由多种因缘聚合而产生的。首先是光的波长值, 借用哲学家们熟悉的语言,这是“第一类性质”, 这类性质还有如物体的广延性等, 是物体自身内在所固有, 它既不依赖于观察者, 也不依赖它物,也就是说, 它是无对而自行确立的。我们把这些第一性质又称为“因”。其次, 我们还需要具备一些其它条作, 如眼睛正好睁开, 没有色盲, 往正确方向看, 以及眼与光源之间无障碍物,等等。我们把这些条件称为“关系参量”,又称为“缘”。这些因缘聚合产生了红光这个果。“红色”这类颜色性质是“第二类性质”, 其存在至少部分地依赖于观察者。“关系实在论”就是说,关系参量是不可消除的,没有它们, 就不会有“看见红光”这个果,因而是实在的。
  
  再举一个更清楚的例子。要得到一颗苹果树, 首先要有一粒苹果的种子, 这是“因”。但是单靠这粒种子也不会长成一颗苹果树,比如把种子放在仓库里,无论放多久也不会长出树来,所以单有因是结不出果的。一定要将种子放在土壤中,
  
并且要有适当的水分、阳光、温度、肥料等等的配合, 种子才会发芽长大, 最后长成一颗苹果树,结出苹果来。这里的土壤、水分、阳光、温度、肥料等等, 就是“缘”。所以“因”一定要配合适当的“缘”,在因缘和合之下,才能生出果来。 缘是许多的配合条件。 缘有好缘,也有不好的(“恶”)缘。因此即使是同样的种子,结出的果也就很不相同了。比如, 把种子放进贫瘠的泥土里,或者施肥不够,苹果树必然长得不大, 结出的苹果也不会好吃。 假如把种子放在肥沃的土壤中, 加上细心照料, 结出的果实就会香甜好吃。由此可见, 同样的因遇到不同的缘,结出的果便会很不相同。同时,由于缘是由很多条件配合而成的, 所以缘会不停地变化着。既
然缘会影响果,而缘又在那么多条件配合下产生作用, 假如某个条件改变了, 甚至消失了, 那么果便可能不再存在。在苹果的例子中, 如果天旱缺水, 苹果树便会因之枯萎。所以当因缘散尽之时,果就会灭。换句话说:“因缘和合而生, 因缘散尽而灭。”



“缘起论”是佛教的基本原理,是佛教和其它一切宗教、学说的根本区别所在。它揭示了世间一切都是以相对的依存关系而存在的。
“缘起”的极至,叫做“性起”,就是指诸佛在自受用境界中绝对自由,完全无碍。
   
 由“缘起论”可以演绎出许多义理规律,如“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生,是说世间万有的生灭变异都是各种因缘和合而成,本质都是空。因是事物发生的原因,而缘则是辅助条件。

在佛法上说,宇宙万有的生成与还灭,皆由于因缘二字。因与缘,佛法有着多重含义。从相对的差别言,因约指特性说,缘约指力用说。因指一件事物生灭的主要条件,缘则为辅助条件。因缘二字,若用现代语言来说,约相当于条件或关系两个名词。那就是说,宇宙间每一事物的生灭,必须具备某些条件;每一事物的存在,也必须与其他事物有著互相的关系。所以凡使一件事物生灭,或使一件事物存在的条件或关系,就称为此事物的因缘。 


四阿含经中对因缘二字常作如下的解释:‘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意思是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没有绝对存在,都是以相对的依存关系而存在。这种依存关系有同时的异时的两种,异时的依存关系,就是‘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此是因而彼是果。同时的依存关系,就是‘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是主而彼是从。前者是指纵的时间,后者是指横的空间。因此,所谓宇宙,在时间上说,是因果相续,因前复有因,因因无始;果后复有果,果果无终。在空间上说,是主从相联,主旁复有主;没有绝对的中心;从旁复有从,没有绝对的边际。以这种继续不断的因果,和重重牵引的主从关系,而构织成这个互相依存,繁杂万端的世界。



因缘生万法的奥义

法国科学家曼德尔布罗特发表“英国的海岸线究竟有多长?”一文,指出海岸线的长度与测量工具有关,尺子愈小,测得的海岸线长度愈长,愈精细地观察海岸线,便能发现愈来愈多的海湾和海岬,并且悉为“自相似结构”,事实上是无法测定海岸线的长度。


世间一切法相都来源于人们我执,比方说我们用光学显微镜可以观察到细菌,用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分子,用透射式电子显微镜又可以观察到原子,有一万种显微镜就会有一万种结论,就会有一万种概念,任何的概念都是片面的

好比说人用鼓锤敲鼓,发出声音,声音是从人发出的吗?没鼓出不了声,声音是从鼓发出的吗?没人产生不了声音。万法就如同声音一样,是因缘和合生的。你想得到声音,追求人得不到,追求鼓也得不到声音,万法都是缘合故有,缘尽则灭




龙树菩萨所造的《中论》讲道:“因物故有时,离物何有时?”
爱因斯坦的 时间相对论  阐释说    时间是由于物体的相对运动而产生的,时间不是实在本身具有的,只是人解释世界的工具。换言之,时间是人的错觉,时间描述是相对的。对于一个观察者是同时发生的事件,对于另一个观察者来说却不是同时发生的,对时间的感受(读数)随参照系的不同而不同,时空相互渗透与转换。在相对论的宇宙观中,时间、空间不是绝对的,在我们的参照系看到事情的“相”,只是事情无数相之一。“相”依赖于观测者的运动状态,没有独立存在性,这就是佛法上的“自性空”。是故《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此偈指出了佛法的空、假、中三观。《金刚经》云:“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比如 O2 和O皆无气味,化合成臭氧O3则产生臭味。故此臭味不从内来,不从外来,而从因缘和合来,并无实体。但体性虽空,现象却有,这就是中道义。科学界觉得这种臭味来源是个谜,而佛陀早就在《般若二万颂》里告诉我们:只要因缘聚合,就会产生因业力所显现的轮回妄相。


因缘果报的运行由心调控

《占察善恶业报经》讲:现在苦乐吉凶等事。缘合故有。缘尽则灭。业集随心。相现果起。不失不坏。相应不差。


现在我们遇到的各种事情,有苦有乐,都是各种缘聚合在一起产生的。这些缘如果没有了,则不会再有这种结果。

而这些业力都是随你的心聚集的。不会有一点的误差。
《占察善恶业报经》中还讲过:起妄想相应心计我我所。造集诸业受生死苦。

就是说起妄想心,执著我、和我所有的这种心念,导致造作聚集各种业力,受生死轮回。
  
华严经讲「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这句话之意是:一切法都是众因缘在生灭,它的本性不可得,起行本空,没有自性,不是永恒存在,是无常的,这是万法的实相,就是空相。这个业也是万法,除了一些少数的无为法以外,一般的法都是业的作用。业是因为众生执著而有;我们迷惑,在这缘生缘灭的万法中执著而做种种行为与造作,使他向前延续,这其中一无所得,没有东西在生灭。一个有智慧的人去寻求业的生灭相,其实是不可得的,因为它没有一个完整的自相,自体,故业没有自性。”

以佛法来说,业是五蕴法因缘生灭的相生相续的幻相,既是五蕴之间的种种法互相作用--相生互相一个接着一个的延续下去,就形成了幻相。好像瀑布形成这个例子:水一滴一滴的从高处相生相续地泻下来,就形成了一个我们以为“瀑布”的幻相。同样的,在我们五蕴身心相生相续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幻相,因为我们有执著,我执,就以为有造业者,有受业者,而实际上业与制造者,只不过是因缘生灭的幻相。既是说造业者,受业者只不过是五蕴的生灭,也就是因缘的生灭幻相罢了。我们再以瀑布这个幻相来做比喻:有一个瀑布,下面有一块石头,经过长年累月的小滴冲击,石头变得光光滑滑的,你就会说瀑布把石头冲的光光滑滑的。同样的道理,里面并没有瀑布,只不过有很多很多的水滴连续的泻下来,经过了很久,石头就光滑了。并没有一个单一的个体使石头光滑,而是不知几千万滴的水把石头冲的很光滑。同样的道理,五蕴形成我们这个身心,而它又把我们向前推动,使得我们以为有人在造业。业的造作者并不是单一的个体,并不是一个“我”在造业,它的主谋是五蕴当中的“行蕴”。这个“行蕴”就是造作的种种心。五蕴的“行蕴”当中包含着我们的种种烦恼,这些烦恼没有主人,烦恼本身就是烦恼,并不是有一个主人说他有烦恼,也不是有一个人有烦恼,当中没有一个“我”,他没有一个主宰者。假如我们有修行,断除一些因缘,那烦恼就没有了,故造业者实在是不可得。但是认为没有“东西”在造业也不对,它是五蕴当中的行蕴中的烦恼在造业。比如说天下雨,大地潮湿了,这是因为雨水弄湿了它,这当中没有主宰者使它潮湿。同样的也没有人在造业,而是烦恼驱使“业”向前继续活动。我们过去造种种的业形成力量(业力),加上过去与现在种种烦恼的引发,使我们所做的行为向前继续推动。
   
    “若诸世间业,从于烦恼出,是烦恼非实,业当何有实。”这话之意是:世间的一切业报都是由于烦恼而生,但它本身是不实在的;现在烦恼,待会儿就快乐了,明天又烦恼了。它是变化无常,不实在的。不实在的东西做出来的东西,怎么是实在的哪?因为业与烦恼幻生幻灭,所以我们才可证悟到解脱。既是说:如果业是实在的,我们就不可能解脱。因为业本身是如幻如化的生灭,它没有自性,是不实在的,没有人束缚你,一切都是我们迷惑,执著而认为实有,当我们把这个执著放下,我们就解脱,不会被这个业所转;如果业是实在的,有自性的,我们把执著放下的话,那么这个业还是存在,阿罗汉就不可能解脱生死了。”


因缘果报的运行是跟随心的操纵。而我们只要明白这个关键,就可以运用它转变我们的因果运行。让它向我们希望的方向前进。而不是被业力推动。


明白了三世因果的道理,有什么用呢?安乐的源泉是善,如果能透视安乐和善的必然关系,从而生起胜解,就能打开通往安乐世界的大门。不论是暂时的健康、长寿、财富、和谐的家庭、社会、生态,还是未来长远的安乐,都可以通过把握因果而取得。佛法叙述的道理其实在现实中有非常强的实用性。因为因果的道理是叙述世间运作的真正规律,所以我们能利用这个规律给自己造福,为自己带来利益。

大家学习佛法,并非有很多人一开始就是为了求得无上智慧,或者求得解脱轮回,并不是为了这样的目的。大部分人是为了现生、甚至来生得到一些现实的福报、利益。仅此而已。这样的想法对不对呢?

对的,严格来说学习佛法本质就是如此,就是为了令自己更幸福、更有福报、更有智慧。虽然有人的目的有些局限,但本质是一样的。

《大般涅槃经》讲:一切圣人所以修道。为坏定业得轻报故。不定之业无果报故。

什么意思呢?所有学习佛法的人,有成就的人,他们为什么修习佛法?是为了能让从前的恶业减轻,定业减轻,轻微的业力不再受报。

我们大家从前都曾经在身语意上做过这样或者那样的业力,这些业力有善有恶。这些业力都会导致相应的果报。而果报就是我们现在现实中所体现出来的贫富、贵贱、吉凶、平安或灾祸、健康和疾病等等情况。这就是果报。

我们学佛就是为了改变这种果报,让坏的果报不再出现,让比较严重的恶果,变的轻微。这就是目的。

所以我们不必以为自己学佛的目的是为了现实中能得到什么利益而觉得忐忑不安,相反这恰恰是我们学习佛法的原因。当然我们得按照佛法中叙述的来做。不能道听途说,仅靠自己从社会上听闻来的一知半解来指导自己。真正的佛法是在释迦牟尼佛讲述的经典当中。

果报有好有坏,我们怎么样能够让坏的果报不再出现呢?

《大般涅槃经》讲:

善男子。譬如二人于王有罪。眷属多者其罪则轻。眷属少者应轻更重。愚智之人亦复如是。智者善业多故重则轻受。愚者善业少故轻则重受。

比如有两个人犯了王法,那么一个眷属众多,来帮助他开脱,可能就会得到更轻的判决。比如现在如果你有钱可以请个好律师,那么打官司的结果可能不一样。
而有智慧的人,因为善业多,就和眷属众多一样,可以得到比较轻的果报。而愚痴的人,因为造作的善业少,就和眷属少一样,造作的恶业可能会收到比较严重的果报。
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例子,假如一个人从前做过很多善业,得到各种福报,那么哪怕从前造作了一些恶业,其果报并不严重,甚至可以承受。试想一个人有很好的福报,果报是亿万富翁,那么从前他造作的些许财富损失的恶因,不会导致很大的影响。体现的并不明显。
释迦牟尼佛用了更多的比喻来和我们谈这个问题
善男子。譬如二人俱多饮浆。一火力势盛一则微弱。火势多者则能消化。火势弱者则为其患。

又如,两个人都饱食,一个因为年轻气盛可能就完全消化了。一个则恐怕年老体衰会因为一顿饱饭而得病。

善男子。譬如二人为王所系。一有智慧一则愚痴。其有智者则能得脱。愚痴之人无有脱期。

又比如,两个人被国王抓住,有智慧的人可能会想办法逃脱,而愚痴的人可能就没有逃脱的时候了。

善男子。譬如二人俱涉险路。一则有目一则盲瞽。有目之人直过无患。盲者坠落堕深坑险。

又比如,两个人都路过危险的道路,眼力好的人可能过去没什么事,平安度过,而另一个眼力不好,则可能坠落悬崖。
复有二人为贼所劫。一有宝藏一则无藏。有宝藏者心无忧戚。其无藏者心则愁恼。

又比如:两个人都被盗贼劫夺,一个人另有宝藏,一个没有。那么前者不会担忧,后者则被洗劫一空,十分忧愁懊恼。

愚智之人亦复如是。有善藏者重业轻受。无善藏者轻业重受

有智慧的人,有善业如同宝藏,即便有恶业,受报也会轻。没有善业的人如同没有宝藏,一旦受报会果报严重。


很多人的一生,基本上都是围绕着赚钱、享乐而展开的。要知道:吃苦就是了苦,享福就是消福。我们今生所享用的东西,无一不是前生种福所感的果报。一个人的福报好比银行的存款,如果只取不存,就会有透支的时候。如果不培福报,只知道享乐,当福报享尽,zai 难必然会接踵而来,命终还会堕入恶道。

朝最后一个皇帝叫崇祯皇帝,他前世是个小沙弥,在庙里盖房子时不慎摔死。师傅明白他的前后因果,想帮他了苦,就叫弟子用马把他的尸体拖散。但师兄弟不忍心,悄悄地把他埋了。结果他后世作皇帝时,天下大乱,没过一天好日子,最后只得上吊而死。

前些年编者家乡来了一个术士,有人请他测一个人,他问这个人有没有当官?人家问当官怎么讲?没当官怎么讲?他说:如果没当官,则他还活着,如果当了官,则他已经死了。果然,此人是一个小电站的站长,刚刚死。因为他的福报小,当一个小官就把福报折损完了。

有人千方百计地想出名,其实如果没有实际的功德和福报,出了名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功德和福报太薄而出了大名的,不但容易招惹灾祸,而且如果灾祸还抵不了名声的话,还要到恶道中去消业。

西藏有一位老婆婆念了1亿观音心咒,她到处跟人讲,后来请一位仁波切给她作回向。仁波切说:你的功德已经没有了。为什么?因为这么多人的称赞,再加上自诩功德,功德里夹着傲慢,已经消耗掉了。

世间很多人都想当官,然后贪污受贿,不知道这是愚蠢至极的做法。即使是自己本该有的福报,如果享用太过,都容易招灾,何况是不义之财?而且贪污千万人的财产比贪污一个人的财产,罪报要大千万倍。他失去的福报、得到的灾祸,比得到的不义之财,不知要多多少倍!简直不可想象!所以,真正的聪明人是绝对不会去干贪污这种愚蠢的事情的。
俗话说“吃亏是福”。吃了亏之后,比如说被人冤枉,被人诽谤,要是心里很坦然,不起怨恨,则是消了业,就是福报。要是怨恨不平,则又造了业。

我们的民族有惜福、积福的传统,比如吃饭要吃干净,不要浪费,不然会折损福报;要爱惜字纸,不要用有字的纸垫坐,特别是上厕所不要使用有字的纸;上物不要下用,下物不要上用。比如水桶用旧了不要用作粪桶,袜子用破了不要用来抹桌子,帽子不要用来垫坐;要孝顺父母,恭敬长辈;佛像佛经要放在较高的、干净的地方。而相反,如果长辈溺爱孩子,会很快地消耗掉孩子的福报。
很多地方的人喜欢给小孩或老人做寿,大办酒席,殊不知这样也非常折损福报。很可能老人可以活十年,给人这一拜,只能活五年。况且做寿时一般都要杀生,这些命债除了杀生的人和指使的人之外,自然也要他本人来承担。如果亲人死的时候这样做,则是直接把亡人往恶道火坑里推。

《百业经》里有个例子:佛在世时,有位罗汉弟子到一个地方去教化。有一次,国王打猎经过,带着随从来见他,他没有起身,国王当时就很不高兴。国王打猎返回时,发了恶愿:“我再去,如果他还是那样,我就砍掉他的头。” 尊者知道国王发了恶愿,就向前走了六步去迎接国王。这时,大地一瞬间裂开,国王的身光也立即消失。国王非常害怕,马上向尊者顶礼并求忏悔。当时地缝闭合,国王的身光也复原了。尊者说,您的生命没有危害,但因为我走了六步迎接您的缘故,您将在六个月中失去王位,但因为您忏悔的缘故,王位会失而复得。后来都应验了。国王是有大福德的人,尚且受不起尊者的迎接,要是没有福德的人,恐怕连命都保不住。


佛法讲:诸恶莫做、诸善奉行。这就是我们改变命运的不二法门。不再造作恶业,减少恶果的缘,造作各种善业,添加善报的缘,那么我们现实生活就会逐步好转,恶果消失、善果日增。


现在有许多知识份子激烈地反对‘因果报应’和‘因果法则’,他们从没有仔细地想一想这种见解给社会留下了多大的祸害。我们打开报纸瞧瞧,几乎每天都有杀人、抢劫、邪淫或欺骗的事情发生,干这种事的人都是不相信‘因果报应’和‘因果法则’,所以他们才敢挺而走险,以身试法。一个深信因果的人,绝对不会做出这种凶恶的事情。因为他恐怕别人的指责和评论,也畏惧将来的报应和自食恶果。可是不信因果的人就没有这份敬畏和惭愧心,他既然不相信后世和因果,所以做起坏事必然肆无忌惮。他只顾目前的利益,而不考虑将来。甚至为了获取现在的利益,不择手段,再凶狠的方法他都敢冒险尝试。假如社会上人人这么做,天下岂不是要大乱吗?所以这种心狠手辣的厚黑思想实在不能提倡。只要不信因果的人越多,这社会上的问题就越复杂。不信因果的程度越强烈,社会上的问题也就越严重。看某一个地方的民俗好坏,只要看该区域的民众是否信因果法则就差不多了。举个例子来说,我曾去过一间非常令我怀念的寺庙,寺里的人相处得极为融洽,而且真正做到了‘路不拾遗’的地步,在那种地方,洗澡时忘了带手表回寝室,隔了一两天想到再回头去浴室找,包准你能找到遗失的手表。可是在一般大学堂的宿舍可就不同了。记得我读大学二年级时,有位学弟带劳力士的手表,去洗澡忘了拿回来,吓得脸发青。这两个地方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差别?理由很简单,在那寺庙里大家都相信因果,可是大学堂里相信三世因果却少得可怜。深信因果的人不会贪图占别人的便宜,因为他知道将来会因为眼前所占的便宜,重重地付出更可怕的代价。所以从长期的观点来看,占别人的便宜其实就是自己吃大亏。假如这个社会大家都不占别人的便宜,那么天下岂不是就太平了。

再者,深信因果的人通常愿意自己吃眼前亏,而把好处让给别人。因为他知道学习吃亏对自己的将来大有益处,学吃亏不但可以使别人欢喜,更可以藉此机会砥砺自己的坚忍和仁慈的品德。从长期的观点来看,吃亏就是占便宜。眼前所吃的亏将来必定能得到更大的报偿。所以说因果法则对社会稳定繁荣也是非常重要的。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