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走出迷信,应对佛法升起坚定的信心! [打印本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12-11 13:34 标题: 走出迷信,应对佛法升起坚定的信心!
大多数的学佛人,在起初学佛时,总是把佛法与迷信联系在一起,因为诸多不顺的事或是其他原因,到处寻找有灵通的人或是找懂周易卦象的人去算自己的命运和前途,以及吉凶祸福等,刚刚学佛这也是正常现象,如果不通过一些因缘和过程,一个人也不可能走进伟大正信的佛法的,对于初学者我们可以理解这必然经历的过程。
我起初学佛时也是如此,不但到处算卦,事事都以迷信的眼光去看待,总以神通衡量学佛的高低,连上香时都要观察三支香的高低,是否有说道,带着这样的迷信色彩,我整整寻觅了一年之久!现在虽然知道过去所走的路是错误的,但我也非常感恩那一年的经历,没有一切善恶顺逆的推动,也不会拥有今天的一切。
记得2000年的时候,我到寺院去请佛像,也想请一些佛经看看,那时我对佛法是一无所知,所以我请教佛法流通处的居士,什么经书适合我,这位居士看我一副虔诚的样子,说道:“看你的佛根很深,可以诵一诵《金刚经》”,随后就给我拿一本《金刚经》,并介绍我每天必诵的《朝暮课诵》,大家也许不知道,我几乎就是一个文盲!当兵时给家写第一封信的时候,我只写了三四行字,就急的满头都是汗珠!勉强给家报个平安!看报纸根本就看不了,不认识的字太多了!所以说,让我读经就更难上加难了,于是我又询问这位居士,有没有讲经方面的光盘,她说有,是净空法师的讲经说法与开示,听到有这样的光盘,真是让我喜出望外!我不用分说的各请了一盘,其中有:《地藏经科注菁华》《佛法与人生》《阿弥陀经易解》《小城多福》《佛典故事》,还有纪录片《佛教四大名山》——4张,分别是:《五台山》《九华山》《普陀山》《峨眉山》,还请一些佛教影音,对我启迪最深的是香港电影《达摩祖师》共2集,真是太受益了!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12-11 15:09
请法完毕,走出流通处,望着出家人居住的方向,心中感到很神秘,感觉到那里一定不是我们随便观光游览的地方,因为无知,没有去各佛殿上香拜佛,也不知道寺院里都有什么设施,于是我赶紧乘车回家,想看光盘的心情非常急迫!到家后我马上接通VCD,开始聚精会神的聆听净空法师的讲经光盘,这一听,使我我茅塞顿开,犹如在黑暗的心灵深处点燃起一盏希望的明灯,又好像久别的亲人再次重逢,一句句经法就像一把把打开智慧宝藏的金钥匙,终于把我从迷信的色彩中,彻底引导到走向觉岸的大道上,这时我才知道,佛法不是迷信,也不可把佛法和迷信联系在一起,那佛法究竟是什么?净空老法师的这段话非常概括的阐明佛法的含义和宗旨,它使我刻骨铭心,此生不会忘怀!
净空法师的开示是:
【“佛”这个字,是从印度梵文音译过来的,它是“智能”.“觉悟”的意思。因为佛陀的含意,是无限的深广,我们中国字汇里的“智”.“觉”二字不能够全部包括。因此,就采用音译,然后再加以解释
“法”是佛教里面的一个代名词,是宇宙人生一切万法的总代名词。
佛法不是宗教,不是学术,不是哲学,那佛法究竟是什么呢?佛法就是佛法。为什么呢?因为哲学有能觉,有所觉,这是哲学。佛法也有能所,但是能所是一不是二,这是非常非常难懂的。能所是一不是二,所以佛法讲到高级的时候,万法一如,性相不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都是讲能所不二,这是我们现在在哲学里面所没有的。所以它不是哲学,它可以包括哲学,它在哲学之上。哲学不能包括佛法,佛法可以包括哲学。这两个字简单的解释,也就是我们对于一切万事万法,有智能,能够正确的认识,能够彻底的.究竟的.圆满的明了,这叫做佛法。所以常说佛法无边,当然是无边。因为一切万法没有边际,对于尽虚空遍法界一切法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这个叫做佛法。
*佛教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
*释迦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内容就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生就是自己,宇宙就是我们的生活环境。
*知觉名佛菩萨,不觉为凡夫。
*修行就是将我们对宇宙人生错误的看法.想法.说法.做法,加以修正。
*佛教的修行纲领是觉正净。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并以戒定慧三学,以求达到此目标。
*修学的基础是三福,待人依六和,处事修六度,遵普贤行愿,归心净土。佛之教化能事毕矣。】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12-11 15:10
知道这些后,首先方向正确了,方向不明确,我们将会误入歧途,适得其反的!我始终认为,修习佛法不用舍近求远和好高务远,能把最基本的东西落实好,对人,对事,对物,对待经法都能真诚用心,就是入道的最好手段!离开“真信切愿”是得不到真实利益的!因此,我又把印光大师的开示作为自己修行及做人的标准,立志学到做到,按此履行,至死不改!开示如下:
“无论在家出家,必须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他消灭。常生惭愧心及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我工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属凡夫。果能依我所说修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
看到这些,可能您会说:“真是老生常谈,这段话谁不知道!我都快背诵下来了!一看你就不懂太多的经典,还在重复这几句早就没人看的开示,我们已进入了高深的修行!”如果您这样想,那您对佛法还是停留在文字和知识的层面上,根本没有深入佛法的精髓,佛法不是空谈,不是您学了多少知识,而是将最基本的修行道理和做人道理,一一落实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之中,然后再从现实生活之中去领悟佛法的内涵,佛法和现实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是不可分割的一体!要想把佛学好,首先是要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工作,名利之心是否放下,关键时刻考虑的究竟是自己还是他人,是否仍然滞留在追求自我物欲享受之上!是否真正发起解脱的心愿,因为我执过重,总是生活在患得患失当中,心中有所欲所求,不知足于当下,因此滋生出重重无边的烦恼,而烦恼重,迷惑心就更重,迷惑的心又将灵智的心堵塞,心性堵塞,智慧的光明不会显露,用这样的心去看待问题和判断问题,肯定会一错再错!而带着错的知见去行使人生,未来的前途和命运是可想而知的!人不要只为了眼前的利益,而不顾未来生生世世的再度轮回和遭遇!宁可牺牲一切,也要脱离生死苦海!不能再沉迷在自我享受之上了,人身一失,万劫难复!可开不得半点玩笑呀!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12-11 15:11
话好像是越说离题越远,其实不然!以上的种种,都属于是走出迷信和对佛法升起坚定信心的主要因素和命脉,如果不能依教奉行,说道而不做到,即使知道再多的知识也是枉然!这样仍然徘徊在自我意识之中,没有契入浩瀚的法海之中,不坚信佛法的作用力,不相信自己能做到转变,遇到磨难困境时,心中对佛法便更加生疑,于是违背佛陀的教诲,轻信外道言论,到处攀缘,迷于外相,被境所转,没有真正的从心上下功夫,我周围有许多学佛多年的居士,遇到难题不用佛法去开解问题,相反到处占卜,测算自己的成破厉害,于是自己就被这命运枷锁所束缚住,让命运牵着鼻子走!关于命理卦象是世间法,并非觉悟之道,有时我们觉得道教与佛法无二无别,实际这是错误的理解,当我们尚且还没有证得佛果地的时候,有些东西是不能相提并论,混为一谈的,从小看香港武打片《少林寺》,记得里面的一句话:“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三界”是什么?“五行”是什么?不就是筑造生死轮回的基本因素吗!也就是属于业障造作的载体,称为三界六道,阴阳世界!既然已经学佛,应当清晰的认识到那条路才是正确的,学佛究竟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跳出被“阴阳五行”所控制的尘世间,走出矛盾,走出相对,相对破除后,生死自然破除,从八卦图上我们见到,一阴一阳,一黑一白,由此展开就是整个大千世界,既然这大千世界是一阴一阳,一黑一白形成的,我们就可以以此了解到,是与非,美与丑,高与低,贫与富,男与女,老与少,上与下,东与西,苦与乐,悲与欢,得与失,爱与恨,生与死等等,皆属于阴阳对立相,只要您还受它摆布,您不是学佛人!我们知道的一句话:“当事者迷,旁观者清”只有跳出局外,并圆融全局,才能看清事物的真相,我们的命相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不是定数,而是变数,因为变数,我们才可以有机会修正自己,提升自己,转变自己,如果命运不可以改变,佛菩萨来到世间,苦口婆心,讲经说法,开导众生破迷开悟,了脱生死的大事岂不是多此一举吗!学佛的人,要信佛,不要迷信,请相信通过学佛修行,自己的命运一定会转变的,未来的前途一定会光明灿烂,克服眼前的困苦,勇闯一切风雨磨难,用心转境,勿被境转,若能转境,则同如来!回心向善,从心转变。破迷开悟,同归觉岸。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12-11 15:13
对于一个的学佛人来讲,虽经过多年的修行,但也难免患上疾病或遭遇难以接受的磨难和困境,这皆属于过去生以来种下的业习种子,到如今缘分成熟起了现形,而导致的疾病,这不一定就是坏事,相反会通过病苦,化解以往的冤仇和消除业障!同时使修行人能够看破世间苦,从中体会到世事的无常和人生的无常,而建立出离心,对待修行更加勇猛精进,树立起求生佛国净土的大愿,道心更加坚固。
其实,一切事物都在因缘之中,既然暂时患上疾病,不如就当做借此机会消除累劫的业障去想,正好修行,业障不除,终究是病,不如趁早化解这个业障,这对未来的人生和生生世世都有好处,这样去思维心情就不会低沉,心态平和对疾病的康复就有好处,因此,除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外,在这时最好至诚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尽可量别中断,(配合诵经也很好)或一心称念阿弥陀佛,除病人自己念佛外,家人最好也帮助念佛,坚信不疑,不要思维疾病!给病人创造出好的气氛和磁场,相信佛力的不可思议!佛号常起,佛光普照!疾苦远离。
再有就是到寺院如理如法的请求师父们或是找居士们,共同真发心帮助病人诵《地藏经》和放生,这样做是为了化解病人与冤亲债主的仇怨,实际有些病苦,大多数都是冤亲债主来报仇所致,所以要给他们诵经,念佛和放生,并把功德回向给他们,超度他们,这能大大缓解相互之间的矛盾,再有最好趁机劝病人在佛菩萨面前发大愿皈依三宝,吃素,发大愿从此一心走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大道,佛菩萨大慈大悲,众生有愿必成,愿力大过业力,一切至诚感通,相信在慈悲心,真诚心的感召下,一切定会转危为安,化难逢祥的,祝福您早日康复,常在法喜之中,祝福您全家吉祥如意。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
念佛安抚病痛处 慈悲心态来关注 化解冤业与疾苦 不再结怨相缠缚
念佛感得好磁场 疾病浊气难侵入 五脏六腑及周身 心是调控司令部
下达指令若和谐 堵塞混乱易恢复 身心清净皆畅通 从此走上健康路
善用逆缘为助缘 磨难来临心更坚 欢喜面对当下事 一切境界自转变
病源心起从心灭 清净平和似灵丹 化解冤业与疾苦 乌云过后见晴天
观音慈悲救苦厄 杨枝遍洒法无边 祛除一切病罪障 脱胎换骨不羡仙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12-12 17:26
佛教发源于印度,迄今将近有二千五百年的时间,传遍了世界每一个角落。由于时间的长久和地域的广阔,难免或多或少改变了它原有的面目。这种面目的改变,有的是为了适应本身的生存与发展而形成的自然变异;有的则是后世人们不明究竟,人云亦云。
第一佛教是智信而非迷信
在还没有讨论到本题之前,我们要对「智信」与「迷信」先下个定义。简单的说;凡不是经过慎密的思考与明确地观察之前,就盲目信仰的就是「迷信」。反之;凡是能经过「慎思」、「明辨」的功夫,才去信仰的就是「智信」。而现在一般人,在指责佛教为「迷信」之先,只要看到佛教一些肤浅的表面,或听到一些「先入为主」的谣言,就一口咬定佛教是「迷信」,其实他自己的脑海里存有多少智能与思想呢?没有深入探究,未经明确地观察,就盲从附和别人的话,他本身早就「迷信」了——迷信他人的胡说。释迦牟尼从不强迫弟子们盲从的信仰,同时鼓励他们发问。而外教的经典则是绝对的真理,不容辩驳,否则就是冒渎神。佛认为一个人不可以因为「他是我们的导师」而就对他所说的话深信不疑,而要求弟子们要依法不依人,佛教不认为怀疑是罪恶或愚蠢,反而认为怀疑是达到觉悟的途径,「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正可说明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所以梁任公先生说:「佛教乃智信而非迷信。」
第二 佛法是科学而非反科学的
孙先生说:「佛学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换句话说佛学不但合乎科学,而且可以对科学补偏救弊,改正科学研究的错误。在这儿我想随便举出几个大家容易了解的例子,来说明科学和佛学并不冲突,因为他们的目标都是在追求「真相」和「事实」。
(一)佛教的宇宙观
从前天文学家们有人假定宇宙是有穷尽的,有边际的,后经哥白尼和伽利略等人,力斥其说,为此;他们差点把老命葬送。但宗教的权势终于阻遏不了科学的证据,地球只是宇宙无数星球中的一个小角色而已,而且它不但会自转同时还会绕着太阳公转呢,现在我们来看看佛教所描绘的宇宙伟大组织,跟现代科学所叙述的不谋而合(甚且有过之)。
佛教以一千个太阳系为一个「小千世界」,以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个「中千世界」,再以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个「大千世界」。每一个大千世界称为一个「佛国土」(佛所教化的地区)。那么一个佛国土共有多少个太阳系呢?包括一千的三次方,即1000,000,000个太阳系,相当于天文学中的一座星云。(一个恒星由一群行星、卫星环绕着,构成一个系统叫做太阳系。如我们的太阳,周围就有地球、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等九个大行星,及廿七个卫星,和一千一百多个小行星)。 而宇宙中到底有多少个佛国土呢?我们仅就「阿弥陀经」中所说的:「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来说明就够了,就是说从我们地球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有十万亿个佛国土那么多,宇宙的浩瀚,由此就可见一斑了。所以释迦牟尼说:十方虚空无有穷尽,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在太空中有算不完的星球,太空是没有边际的。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伽利略用望远镜观察天空的群星,天文学才逐渐地进步,一直到今天,我们才稍为了解太空的广大无边,才了解我们的地球只不过是太阳系中的一个小行星而已,而太空中竟然有算不清的太阳系,有千千万万无数个太阳。但是在二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没有望远镜,却已经告诉我们太空的无边无际,而太空中的星球更是不可计算。(佛以「不可思议」来形容,意即不但不能计算得完,而且简直连想象都无法推测。)不是一个具有伟大深邃智能的先知先觉,描绘不出这样伟大、神秘、浩瀚的宇宙真象的。
(二)一杯清水有八万四千个众生
佛说法的时候,曾经明确地告诉我们,宇宙众生是不可数的,是不可想象的,除了我们所住的地球有众生之外,宇宙中无数的星球中也有众生存在;除了我们用肉眼所能见到的众生之外,还有许多我们用肉眼看不见的众生。他曾指着桌上的一杯水说,这一杯水中就有八万四千个众生存在。(当然「八万四千」在佛经中表示数目很多的意思。)今天随着科学的进步,科学家已经不敢否定宇宙其它星球中可能有生物存在。但我们相信总有一天科学家们会再一次地证明佛教假设的正确。(宇宙中尚有无数的众生存在。)而今日在显微镜底下,一杯水中的微生物何止千万?二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不用显微镜观察就能说出这样合乎科学的事实,能不使我们钦佩心服?
第三 佛教是慈悲不杀生的
时常在报纸上看到:「菩萨生日,善男信女杀了一百多头猪公祭祀,表示他们的诚心。」不禁摇头叹息。有时在街头看到观世音菩萨面前,供奉着一条张嘴露齿、吐破毛光的大猪公,也忍不住要苦笑。谁都知道「不杀生」是佛教基本禁戒,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对于弱小的动物施救放生都来不及,怎么可能再加以残杀呢?佛教是主张轮回学说的,凡是没有得到「觉悟」的众生,都要在生死苦海中轮回不止。因此;除了今世之外,人还有千千万万的过去世,换句话说在过去世中,我们曾经有过千千万万的父母、兄弟姊妹、邻居、朋友、师长,但是由于我们还没有得到真正的觉悟,没有智能了解这些,所以不明白。如果今天我们随便杀害动物,可能就杀害到我们前生的父母、兄弟姊妹等亲戚朋友。所以佛教不杀生。(这也就是佛教吃素的理由之一。)当然有些人要反问我:「你又怎么知道的?如何去证明呢?」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请诸位看下面一段对话:甲:「请问有没有风?」乙:「当然有。」甲:「那么请用颜色、形状,来指出这个风给我看好不好?」乙:「这是不可能的事。」甲:「你既然不能指出这个风给我看,那么意思就是说没有风这样东西了?」乙:「不,风虽是用手抓不住,摸不到,但风还是有的,只是我不能把风指出来给你看吧了。」在宇宙中有许许多多的事实虽然我们不能指出直接有力的证据来证明,但我们并不能否定它的存在。再者,今天的科学限于本身的成就,尚不能解答的宇宙现象更是不计其数。而森罗万象、错综复杂的宇宙人生,难道又是一般人所能轻易了解的吗?释迦牟尼早就看穿了这一层道理,所以他对弟子们说:「我是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他希望佛弟子尽量去研究、了解可能被了解、被解释的部份,剩下的就只有暂时相信佛所说的了,因为有些道理不是用语言、文字所能解释清楚的。所以佛典上才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话。能够正确而清楚地了解过去世的情形,在佛法上叫做「宿命通」,这种能力(神通)是要经过努力修行才能得到的。对一个瞎子说这世界是多么桃红柳绿,他懂吗?对一个白痴说某某人就是他父亲兄弟的儿子——也就是他的堂兄弟,他能够了解吗?既然佛教是主张戒杀茹素的,因此;凡是常常杀生,用鸡、鸭、猪来拜拜的,同学们,记住!那绝对不会是佛教。
第四 佛教是积极乐观的
一般人批评佛教,总是说:佛教太悲观了,太消极了。为什么一般人会有这样的误解呢?我想这是因为:佛教揭示人生有生、老、病、死等痛苦;又说:「人生无常」。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因缘暂起的,都是瞬息万变的,所谓名、利、财、色都是虚幻的,因此劝人不要太过「执着」——即爱恋不舍。佛教亦认为「多欲为苦」,欲望太多,常是痛苦和烦恼的根本。因此劝人要知足少欲,每一个人都要衡量自己的才力以决定欲望的多寡,自己的才力不够,却整日空思梦想,岂不是自惹烦恼?但,请记住,佛教并没有要我们「绝欲」,而只说「少欲知足」。过分地节省,以致伤害自己的身体,是佛所反对的。他自己在廿九岁出家以后,就曾经依照当时外道的苦行办法,瞎炼盲修,每天祗吃一颗米,一粒麻,搞得骨瘦如柴,体力不支,结果并没有达到他所希望的觉悟。最后佛才了解虐待自己的身体,并不是达到解脱之道的方法,身体虽然不是真实的,总有死亡的一天,但修行却用得到身体,身体不健康,既不能思考、推理、也不能打坐,禅定。「少欲知足」就是一种「中庸之道」,四十二章经里,第三十四章有这么一段记载:佛问一个未出家前喜爱弹琴的和尚说:「琴的弦如果太松,拉得出声音吗?」「不能。」「如果弦调得太紧呢?」「弦会断了。」「如果弦调得恰到好处呢?」「就可以拉出各种美妙的乐音了。」所以佛教并不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纵欲主义者,也不是故意挨饿受冻的自我虐待主义者。佛教的「少欲知足」乃是达到幸福快乐的「中道」主义。(即不矫枉过正,中庸适中之意。)再谈到佛教不是消极和悲观的问题吧!佛教劝人要了解人生无常,生命短暂的道理,叫人不可浑浑噩噩,不要等闲白了少年头,这样人们才会爱惜光阴,努力去做一番有益世道人心、自利利他的工作。 佛教认为「四大皆空」。四大是指的地、水、火、风,这四种是一切世界和身体赖以成立的元素,故名之为四大。细言之:地是物质的固体,水是物质的液体;火是物质的暖性;风是物质的动性。就人的身体而言,皮肉筋骨是属于地大;精血涎唾属于水大,体温暖气是火大,呼吸运动是风大。人的身体就是由这「四大」元素组合而成,亦将因「四大」之分离而消灭,人根本没有一个真实的本体存在,所以说「四大皆空」。 因为「四大皆空」,所以说「无我」。有些读者又搞胡涂了?明明我在这儿,怎么说「无我」呢?诸位,所谓「我」只不过是上面所说的地、水、火、风四种元素暂时聚合体。而人的细胞每一秒钟都在不停地新陈代谢,换句话说一个人时时刻刻都在「脱胎换骨」,那么是前一秒是「我」呢?还是后一秒是「我」?(时间像瀑布找不出一点是「现在」。)或许有人说会「思想」的才是「我」,可是人的思想是剎那生灭,迁流不息的,又像海浪,前仆后继,前一念未灭,后一念又生起了,在念念不息中,到底前一念是「我」呢?还是后一念是「我」呢?(所以人的观念一直在改变,思想一直在迁换,昨天以为对的,以为好的,但今天你却认为是错的,是不好的。)因此;从「身体」和「思想」中根本找不到「我」的影子,所以说「无我」。佛教讲「无我」,并不是要人自暴自弃,错以为反正「我」没有了,胡作非为又有什么关系?反正「我」是假的,努力又有什么用呢?存有这种观念,其实是大错而特错了,佛教讲「无我」的道理,就是希望人们了解,一般世俗的人所认为真实的「我」,其实是四大暂时聚合的假相,总有一天会因四大散坏而衰老死亡的。因此不必要汲汲于名利的追求,不必与人斤斤计较,要以宽让容忍处世待人。唯其有「无我」的认识,才能牺牲小我,完成大我,对义之所在,才能赴汤蹈火在所不惜。一个人能做到「无我」,他就不会损人利己,不会假公济私,能拋头颅,洒热血去做救国救民的大事业了。所以佛教是以「无我」、「看破一切」为手段,去达到他服务社会,造福人群的目的。因为如此,他再也不会有名枷利锁的羁绊,能得到真自由、真自在,再也不会有患得患失的烦恼了。
第五 佛教不是逃避现实的
有人看到许多和尚都是索居山林,埋名隐姓地潜修苦炼,似乎对社会一点也没有贡献,就指责佛教是逃避现实的。其实这也是似是而非的论调。佛教是主张「悲智双修」的,单有救人救世之「悲」心,而无真才实学的「智能」还是没有用处。(有仁心拯溺,却不懂得游泳,有何用处?)因此真正的大乘修行者(乘是船的意思,船的大小决定载人的多少。大乘以「兼善天下」为目标,小乘以「独善其身」为目的。)隐居潜修,只是为将来弘扬佛法,普度众生作准备。(就像科学家们,苦心孤诣地,一天到晚躲在实验室中研究一样。)其实不只是出家人如此,在家修行的居士们也是要「福慧双修」的,不只要为自己将来的「幸福」打算,也要学习磨炼弘法济众的「智能」。以下我只想举出一位沟通中印文化的高僧——玄奘的故事,来说明佛教并不是逃避现实的。玄奘,俗姓陈,名袆,河南偃师人,生于隋文帝开皇十九年。他家是个书香门第,祖父是北齐的国学博士,父亲做过隋朝的江陵县长。玄奘出家后,人家推荐他当长安的一间大寺院——庄严寺的住持,但他婉拒了。他当时看到国内的佛经太少,而且义理晦涩,不能令人心服。于是发誓要:「舍命西行,求取佛法,来宏化中土,不仅要大量译经,而且要解决今日佛法上的症结,替我国文化,作一件神圣伟大的工作。」玄奘在唐太宗贞观三年,开始了他多彩多姿的求经生活,他走过炎热沙漠,翻过崇山峻岭,经过九死一生才来到印度。玄奘在释迦成道的菩提树下大哭印度佛教的衰微,立志要努力精研佛法,后来在曲女城大会中,一席宣告(即真唯识量颂)震得全印度小乘的教徒哑口无言。玄奘饱受各国国王的尊崇礼待,大家为了争相引请他去讲经,甚至不惜大动干戈。就在「功名富贵」达到最高峰的时候,玄奘却决定要回国了。他当时对他师父戒贤大师所讲的话,二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听了还是不禁要万分感动:「师父,我求学的目的,不是为了个人的幸福和才学,如果仅仅为了这些,我就不会冒着生命的危险了。现在我已在贵国学到了不少东西,应该回国去传道,解救苦难中的同胞,如果我久留不归,我就对不起苦难的同胞了。」这是何等抱负!何等胸襟!这才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这才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这种伟大的精神,值得同学们效法啊!在张起钧和吴怡先生合着的「中国哲学史语」书中,对玄奘有着这么一段的评语:「这一代的高僧,一半生涯在求经,一半生涯在译经,他有着游历家的多姿生活,有着宗教家的殉道的精神,有着思想家的救世热情。他为了佛教,为了中国文化,为了世界人类,贡献了他的一生,如今已心安理得地离开了人世。他手中的笔掉落了,他的那颗心停止跳动了,但他在沙漠中印下的足迹,却永远留在人类的记忆里,他一手翻译的千卷经书,也永留在中国文化的宝库内。」谁说佛教是逃避现实的?谁说佛教是消极、悲观、厌世的?
第六 佛教否定宿命论
什么叫做「宿命论」?简单地说就是人一生的吉凶祸福,都是前生注定的,不是人力所能改变的。再简单一点说,相信「宿命论」的人,就是「听天由命」的意思,以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很多人有这样的思想,很多的宗教也有这样的主张。他们以为:命中注定考不取大学,就是再努力也考不取;命中注定不会穷,骄奢浮华,再挥霍也不会穷。佛教却彻底地反对这种论调,肯定有一分辛劳,就会有一分收获。套用佛家说的话就是「功不唐捐」——意思是说努力不会白费的意思。佛教认为一个人未来的前途,都是一个未知数,其好坏由自己现在的作为而决定,自己的前途掌握在自己手中。没有所谓命中注定考不取大学的,自己肯努力,大学之门永远为你敞开;也没有命中注定富贵的,奢侈浪费,不知持盈保泰,不知开源节流,最后一定落得贫贱下场。所以佛教不是「宿命论」者。这里还想再讨论的是佛教对于「因果报应」的说明。虽然我们经常听到的是「种瓜得瓜」的说法,但佛教的因果说,详细一些,应该说是:「因缘果报」。那就是说佛教在因与果之间,十分重视一个「缘」字。什么叫做「缘」呢?「缘」有什么作用呢?比如说我们种下了一颗瓜子在地下(因),但如果没有日光、水份、肥料、或人工的辛勤培育(缘),它就会影响到种子的萌芽、茁壮、和开花结果了。因此假若一个人前生虽然种了善因,但他今生若不继续修持,行善以为助缘,就会影响到善果的成长,也不见得会有丰收。(惟所作的善因并不消灭。)假若一个人前生做了坏事,他如果今生能改过自新,反恶为善,就可能不会招受恶果了。朋友们看到这里,一定会有怀疑发生,那就是:一个人做了坏事,如果能反恶为善,就「可能」不会招受恶果,而会反问我说:「那不就是说,他仍然『可能』招致恶果吗?」这里我要打一个比喻来解释:一个人如果吃了毒药,送到医生那儿救治,这僧人的下场也有两种:一种是化险为夷;另一种是死亡。为什么这个人吃了毒药(恶因,比如做坏事),送到医生那儿医治(善行,比如做好事),却也「可能」死呢?回答这个问题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解释得通的,这最少牵涉到三方面:(一)他中毒的深浅。(做坏事的多少,犯的罪是那一类等等。)(二)他送医的快慢。(悔悟的迟早。)(三)救治的得法与否。(行善的多少,行善的种类与以前所造的恶因之间的关系。)以上这三点都可以决定这一个人是否会招致「恶果」。不过在这儿我要请同学们千万不要误会,我这个比喻是不得已而说的,目的在帮助大家了解因果的真义而已,诸位千万不能钻牛角尖,因为所谓「比喻」并不「等于」事实,祗能说是「相似」而已。佛教的因果说,纵横无穷的宇宙人生,包括无尽的空间和时间,其中的错综复杂、千头万绪,除了具有真实智能(佛教称作「般若」)的觉悟者之外(如佛、菩萨等),平凡的我们还不能窥其奥妙的。就好象拆开一架电视机,里头的线路千条万条,除了专门的技术人员之外,谁能看得清楚?又有谁能够了解呢?因此我的比喻不能涵盖万千的因果关系,就像一条腾空而下的大瀑布(佛教谓之「因果大相续流」),又怎么可能从中截下一段来观察,来说明呢?好了,底下我想说明的就是这种「前世做坏事,今世虽努力行善,也可能招致报应」的问题,佛教对此持何种态度呢?佛教对此所抱持的态度是:(一)继续更积极地行善,因为这些善行仍然在来日会有美满的收获,千万不能灰心。(二)对这种不可能改变的「恶果」(佛教称之为「定业」),佛教安慰人们要勇于忍受,因为君子敢做敢当,既然做错了事,如同犯了法律就要安心、忍耐地接受处罚,怨天尤人或蓄意逃避,都是弱者的表现,都是一种不敢自我负责的行为。(这一点常被世人误会为听天由命,其实是大错特错的。)(三)要从这些痛苦的报应中,切实地反省,从此更加地谨慎小心。知道因果报应丝毫不差,就要「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一句是刘备临死前对他的儿子说的,用佛教的话说,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因此;佛教的人生观是积极向前的,对于以往做错的要勇于认错,安心忍受,藉以磨炼人格节操。同时为了来日的快乐与幸福,只有努力奋发,千万不可消极、泄气、或自暴自弃。 最后要谈的是:为什么有人今生行善,却反而潦倒不堪?或濒临不幸?而一些坏人终生做恶,却反而逍遥自在,富贵命长的问题。「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如果不报,时候未到。」这句话已经很明白地告诉我们「如果不报」,只是「时候未到」罢了。行善而遭恶报,做恶反遭善报,并非「因果报应」脱了轨,失了真,而是这个行善的人以前曾做了坏事,到了这一世就先尝到了恶果了,而他的善行却要在来日才能有善报,同理,行恶而报善者亦然。佛教又认为因果报应,有的是今世做今世即报,有的却要经过一世或好几世才能有所报应的。这是为什么呢?请看举例说明:(一)今世做今世报应——如种蕃茄一个月就能收成了。(二)今世做经过几世以后才报应——如种苹果、葡萄要经过几年以后才会有收成。古人说:「善恶终有报,天道本轮回,不信抬头看,苍天饶过谁?」朋友们,记得「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的话吧?一切恶事就是芝麻小的坏事也不可以去做,因为一个小小的癌细胞,可能就会攫去你的宝贵的生命,带给你极端地痛苦了呀!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