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蔡礼旭老师:教育是言教、身教、境教三位一体的配合 [打印本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9-12 12:36     标题: 蔡礼旭老师:教育是言教、身教、境教三位一体的配合

教育是言教、身教、境教三位一体,很好的配合。而且这一些观念,不只是父母教育孩子,我们当领导的其实都是一样,要掌握这些原理原则。你不能只有董事长在做,你得要底下的主要的高级领导都要配合,教育是合力。不然他们都不做了,底下的人一定不服气的。甚至于你这个教育合力还能推演到跟你合作的这一些企业,就更好了。上游下游、相关企业,大家形成一个共识磁场。最后这个言教,身教,境教。言教,就是及时地引导,机会点;身教,我们随时做榜样;境教呢,把每一句《弟子规》变成家庭的生活,变成家庭的情境,孩子在这个环境就潜移默化。看起来好像没有直接学,他每天这样看,就学会了。所以,以前的人他没有读过《弟子规》,他懂啊。因为他的家庭、他的长辈就是这么做的。所以待会儿,我们请这位熊学长给我们分享,他们就是《弟子规》、传统文化这些道理怎么落在企业、工厂的管理的细目上,这个就是境教。他每天就是这么做的,就学会了。 

用智慧来教育孩子。而我们这个恩威并济,恩,是无私的付出、无条件的付出。一个人很会跟人计较,往往是他的父母、兄弟的相处就是功利。假如一个人,他的家里的人相处统统是没有条件的关爱付出,这个人他的人格非常重道义,跟人相处,从来不利害关系,不谈条件。你叫他谈条件,他浑身不自在。真的,那个人格特质就从小的那个家庭环境形成的。大家可以从你们自己身边的朋友去观察。你觉得这个朋友真是太讲义气了,你可以改天到他们家去做客,他的父母一定也是这样的态度。
所以我是很感激父母给我的人格影响。父母对我们的付出完全是没有条件的,以至于我们三个孩子赚钱了,父母都说:我们有退休金,你们不一定要给。给不给?给还是要给啦,但是父母这一份心,这个是我们怎么报都报答不了。为什么?它不是有量的,它是无量的,它是无条件的,就不是世间的东西能够跟它去衡量的。所以我很感激形成这种人格,很欢喜呀。跟人相处,从来没想到要从人家身上拿什么,哪有什么烦恼?烦恼不就来自“求不得”。与人无争,与世无求了,那哪来的烦恼?好,这个“恩”我们要体会到付出、无私。

    “威”,道德的这种威信,以身作则的威信。还有这个“威”还是要讲究原则,不能放纵孩子,都包含在这个“威”字里面。这个字,我们也提到“君子务本”,教育孩子的这个“务本”,是“长善”。其实我们要很冷静了,父母教育孩子要长他的善,请问我们现在当老师的、当领导的有没有顾及到孩子他这一颗善心的发展?不容易。老板可能只盯着他每一个月的报表,“我要看到成绩”。而引导员工是不是正确的心态,那这个都要负因果责任的。

    我听说有那个应征会计人员,好像出的题目就是,一加一等于多少?是吧。那他学会计的几亿什么的他都做过了,一加一等于多少?听说那个没写答案的说:老板,你要我写多少我就写多少。这样的人可能会录取哦。那你看,他有没有在长善啊?他不是毁了这个孩子的人格吗?这是染缸啊!各个行业的领导人也有责任啊。当老师的假如很重视:哎呀,那个成绩不好,我多丢脸啊,影响我的收入。小朋友考试考到一半,上去上厕所,老师还跑过去给他讲答案,那你说这个孩子的心会怎么样?有时候还告诉他:你同学前面坐谁。还交待那个同学:给后面的人看一下。那不是都毁了吗?包含我们这些老师,上面要来检查东西了,统统赶紧临时抱佛脚全部赶出来。然后那个教学的时候,要上一堂课,学生都要套招,套半天。都是在应付啊。那我们的学生,他的心感受到什么?他学到什么?学到真诚吗?学到真实吗?所以我们都说,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会应付啊?孩子会应付是结果,原因是什么?原因是大人的行为都在应付啊,他怎么会不应付呢?所以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思考。

    而大家想,拿着不义之财来养自己的孩子,孩子会成气候吗?成不了气候啊。今天公务员没有尽心尽力,拿来的钱都是不义之财。是不是?对啊,不义啊,你没尽到忠义啊,你还混水摸鱼,那是不义之财啊。甚至于还拿公家的这些物品回来,不廉洁。难怪现在的下一代越来越糟糕。这个还包含,在公司上班,不可以拿公司的电话来办自己的私事,那个叫偷盗哦。哪有说你偷盗了,你的孩子还会好啊?再来,还逃税,那是欠全国人民啊!以前的人都是能为国家多做些什么事,代代出贤人啊。现在这个时代,这一些心境、这些观念都没有了,甚至于觉得能偷税的是厉害,真聪明!颠倒是非啊。“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嘛!所以整个那个下一代垮得非常严重。现在很多人在做传销,有没有?请问他什么时间在做传销?假如他上班时间还拿着公司电话做传销,这个都是偷盗。所以这个观念也要告诉社会大众,不然他们再怎么努力,统统都是肮脏的钱,不义之财。那不可能,努力有结果,不会有好结果。

    我们看,确实君、亲、师的心境都是相通的。所以,以前的当官的对这一点非常清楚,他知道“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老百姓的人心才是福祸的根源,叫“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我们现在面对zai 难那么多,明理的人都清楚,赶紧教化最重要。

    所以在春秋时代,孔子有一个学生叫宓子贱,他去治理单父县。结果有一次齐国军队入侵鲁国,刚好那个时候麦子熟了,所以底下的人就通报:是不是赶紧通知老百姓去割麦?割完了,才不会被齐军给拿走。通报了几次。宓子贱那个时候是县长,他都没有做。结果后来齐军入侵,真的把麦子都割掉,割回去了。

    这个消息就传到季大夫那里,结果这个季大夫就很生气,就来找他:底下都通报了,你还不割麦,你看损失了,还让齐军给拿走了。结果宓子贱就跟这个季大夫讲:这个时候,我们想一想,麦子被割走了,再种就有了。可是在这种兵荒马乱之际,假如通知人民去割,一定会很混乱,一定有人会趁这个机会去割别人的麦子,贪这个便宜,这个叫趁火打劫,一定会造成这个现象。而让老百姓贪图这个便宜,这一个风气一起来,就不见得是一代人能够把它改善的了,可能要几代的人才能再把这个人心、风气转过来。

    哇,你看,读书人看得深不深远?很深远哦。现在当父母、当老师的、当领导的,有没有这样的见地?人们都想:我管那么多,现在可以就好了。

    大家应该读过外国历史,路易十六上了断头台,他的父亲路易十五就干了很多荒唐事。人家说,那你以后你的那个王权就完蛋了,他说,我管以后什么洪水滔天,不关我的事了。你看,有这样的爸爸,就有上了断头台的儿子。

    结果宓子贱一这么从老百姓的人心的角度分析给这个季大夫听了,可贵在哪?以前的人懂,他纵使做不到,你一讲,他觉得,哎哟哟,对对对,有见地呀。所以这个季大夫说:哎呀,假如现在可以挖一个洞,我真的想跳进去,我实在愧对宓子贱大夫了。所以这个也是启发我们这个“长善”重要。 

好,而这个“悲智双运”当中,首先,我们要抓到教育的根本。教育的根本:长善救失。而这个“长善”当中,这个善最重要就是善心,就是这一颗心。救他的过失。

    而这个长善心就让我们了解到,成就孩子的这一颗善心才是教育最重要的根本跟目的。因为,父母、老师假如没有认知到这一点,可能会觉得,孩子身体长大、孩子成绩不错,都是看到表面而已,没有看到他心地的发展如何。

    所以有一个故事讲到,一个小偷,光天化日之下到了一个大家族去偷金子,他也挺有天份的,好像能够感觉得到金子放在哪,真的去给人家偷。拿到金子很高兴,就要走了,可是他是在光天化日之下,那个大家族这么多口人,当场就把他给抓住了,然后把他拉到衙门去。这个县太爷就很不能理解,他说:这大白天,你去偷人家的金子,你难道没有看到旁边有很多人吗?结果这个小偷说:有吗?有人吗?我只看到金子而已啊。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大家细细去感受,“欲令智迷,利令智昏”。人啊,汲汲于名利,汲汲于某种追求的时候,他整个精神统统被它给控制住了,其他的感受能力会越来越弱。所以这个欲,很厉害啊。

    你比方说,虚荣心上来了,只希望孩子成绩给我好,给我得奖,到底孩子痛不痛苦,顾不上了。真的哦,我们不能体恤到身边人的心啊,一定是我们的虚荣心越来越重。因为柔软的心、感同身受的心是本有的,怎么现在不能用出来?它有障碍。
包含夫妻相处也是这样。今天我们虚荣心起来了,常常:哎呀,你穿这衣服,让我很没面子。就开始先生可能拿着太太去跟人家比来比去的,也感受不到太太在这种情况也是很难过的。你说,“你看人家身材这么苗条,你赶紧去减肥吧”,“你看人家都是双眼皮,你否赶快去割双眼皮吧”,不断地去要求另一半,虚荣心在作祟,那太太就很累啦。假如太太常常拿先生去跟人家比,“人家都赚多少钱了,你才赚这么一点点儿”,“人家都买房了”——真的,就是有一个大学的教授,而且他是那个领域顶尖的哦。顶尖的不代表赚很多钱。结果太太每天在那里唠叨:你看人家又赚多少了,你还在这里干嘛。结果,她的先生最后受不了,跳楼自杀。太太有没有感觉先生这么痛苦?感觉不到。为什么?被虚荣心障住了。这个东西害死人啊。

    今天我们能够保持那一份耐心跟爱心,迟早人的潜力会发挥出来的。不要去比较。为什么?每一个人的整个成长、发展,他是不同的嘛。所以要坚信“人之初,性本善”,这一个态度非常地重要。

    好,刚刚跟大家举到的,不能只看到一个人,“哎,他的成绩越来越好,成绩很稳定”,还要看到他的内心是什么样的状态。为什么这么分析呢?假如一个人从小的成绩统统都是名列前茅,其实这样的人很可能得失心是非常重,他输不起。所以父母、老师面对孩子的学习成绩,都要去引导他的心态:成绩好了,不能对人骄傲;成绩不好了,不要自暴自弃、不要气馁,要“见人善,即思齐”。成绩好了,不要嫉妒别人,也不要觉得自己高,别人低,要懂得去付出,去帮人,“己有能,勿自私”。假如老师、家长没有这些心理的引导,那在这种这么重视成绩的社会风气,坦白讲,所有的孩子全病了。成绩好的傲慢,成绩不好的自甘堕落。全部都生病了,然后在这个成绩当中患得患失,太严重了。我们教育的目标是让孩子是(有)健康的人格啊,而不是只有看到那个成绩啊。

    请问大家,哪一个成功人士说“我今天成功,就是因为小学三年级我的数学考了九十八分”?有没有?人生啊,什么是根本?孰轻孰重啊?是这一个健康的人格最重要。他在成绩当中都懂得自我反省,懂得学人之长,他一定有出息的,不用担心啊。所以一直逼,逼到最后,一定是“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什么是“小利”?眼前的分数就是小利。没有顾及到孩子的心灵是不是健康、正确地成长。

    我常常看到那个大学联考考完了,高中毕业生从三楼、从四楼就把书包、课本,“欻”,丢下来,“砰”。记者也没学《弟子规》,尽照这些镜头,这些镜头不要照了。可是我们当老师的比较敏感,每一个动作的背后,我们在想,孩子是什么心理状况?他对读书厌恶成那个样子,请问他考上大学了,人生一帆风顺了吗?考上大学正是他最需要学习的时候,结果他已经对学习这么样地厌恶了,那他以后能学到什么东西?所以这么多大学生去读大学,这四年都是玩。他们有一个说法叫“university,由你玩四年”。是啊,他的心坏了,那一些曾经拿到的奖状、奖杯又有多大的意义呢?

    而且,我们还要想到的,孩子不是拿个大学毕业生的证书而已,请问:他的人格能不能事业有成?他的心灵能不能组织一个健康、美满的家庭?“悲智双运”啊,这个智慧要看根本,要看得很深远啊。所以我们冷静去观察一个现象,这一代的孩子读书要逼呀逼呀,上一代的孩子不用逼呀。上一代的孩子不只读书不用逼,以后他工作,以后他组织家庭不用让父母操心。而现在的状况是读书操心到工作,工作操心到以后组织家庭,都提心吊胆。我们忽略了最根本的就是这一颗责任心、这一颗孝心、这一颗善心,这个才是根本,它是学习的根本动力,它也是一个人努力生活、努力工作的根本动力。有责任心了,他的工作跟家庭你也不用担心。所以我们从这里感觉到,经典《礼记·学记》讲的“长善救失”,很高的智慧啊。一句话就把教育的根找到,教育孩子、教育学生、还有教育我们的员工,都要从这个根本开始。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9-12 12:37

再来,防微杜渐。我们有一些俚语,像我们有一句闽南话,跟大家分享一下。因为闽南话应该是唐朝的国语,唐诗用闽南话可以念出来,用北京话念不出来,因为它有押韵,叫“平、上、去、入”。所以现在可以念唐诗的,客家话、闽南话,可以念唐诗的最起码都是几千年了。这句俚语叫,小的时候偷葫芦瓜,大的时候偷牵牛。翻作一般讲叫:小时偷针,大时偷金。闽南话:小时候去摘人家的那个葫芦瓜,你长大了就是偷牵人家的牛了。这个都是防微杜渐的态度了。

    所以,有一个孩子刚好有一天偷摘人家的水果,结果刚好被他爸爸看到了。这个父亲可能看孩子年龄也不小了,马上给他教训,旁边还有人,他很难堪,就没当场指责他。回到家,拿了一本书,《华盛顿传》,就把华盛顿砍断父亲的这个樱桃树,那一页翻出来,放在孩子的床边,希望孩子自己看,自己来认错。结果当天吃完晚饭,他儿子没有任何动静。这个父亲一看,他好像不承认他的错,又写了一张纸条,说:孩子,你今天有做什么错事吗?放在床头边。还是没动静。

    隔天,看他没反应了,当然,这个教育孩子还要抓住时机,这个父亲就过来跟这个大男孩谈话了。“儿子,今天啊”,(因为他的父亲也是当老师的)他说,“今天有一个老师跟我讲,说他看到有那个孩子,爬墙过去摘人家的水果吃。”然后他的儿子就很紧张,他说:“那那个老师有没有看清楚是谁?”他说:“好像看得不是很清楚。”然后他看他儿子就松了一口气。结果他接着说:“该不会是你吧?”他儿子就矢口否认:“不是我。”结果他父亲接了一句话说:“他们都说是你,我就说不是你嘛,我看我的看法没有错。”先不给他难堪,然后接着父亲讲了,他说:“儿子啊,这个爬上去偷人家果子的孩子的父亲,假如知道了这一件事情,这个父亲会非常非常地担忧跟后悔。”孩子就问了:“他担忧什么?”“因为他爬墙不小心摔下来了,身体会受严重的伤害,他父亲会很担忧。而且他的父亲会担忧,小时候就偷拿人家的水果了,以后怎么办呢?他以后又犯更大的错就麻烦了。所以这个父亲会既担忧又后悔,后悔没有买苹果给孩子吃。假如我是那个孩子的父亲,我会买一箱苹果给孩子,让他不要去偷人家的东西。”结果这父亲一讲完,就去把他准备好的那一箱苹果拿来,就放在儿子的前面,他就出去了。

    这个是属于年龄大的孩子了,他要面子,你给他难堪了,反而形成情绪的对立了,反效果。你跟他分析清楚,让孩子能够去体会他父亲的心。这个才能达到什么?父子之间有真正交心啊,不是指责,不是情绪冲突了。

    结果后来这个儿子还很有出息,很有成就。然后他在他那一天的日记就写到,他说,本来他还瞧不起他爸爸,因为他爸爸是个教书的,又赚不了多少钱,可是经过这件事,他爸爸是这么样的用心良苦去引导他,他很感激他爸爸。

    人佩服父母,他就有一个动力:我不能给我父母丢脸。所以这个父亲他抓住了慎于始,防微杜渐来引导他的孩子。他有没有用教训的?有没有用道理压下去?没有。“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这个用《礼记·学记》来讲,他父亲教的方法,“当其可之谓时”,刚好发生这一件事,及时教育他的孩子。而且他父亲是循循善诱,“导而弗牵”,引导他,并不是填压他,然后这个就能让孩子比较容易接受。

    而这个防微杜渐,其实我们在《弟子规》当中就可以深刻体会到。“斗闹场,绝勿近”,“非圣书,屏勿视”,包含其实每一句都是防微杜渐。“父母呼,应勿缓”,他不可以长傲慢,不可以长不耐烦;“置冠服,有定位”,不长他随便、散漫,要整洁,甚至于对物品要恭敬。这个你不教他好的,他就学坏的,叫“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今天“已有能,勿自私”,你不教他,他就不帮别人,是吧。甚至于他还觉得:我考得高,我比他厉害。长傲慢,长冷漠。我们有没有防微杜渐到他的心性的发展?

    有一个故事大家不知道熟不熟悉?有两个姐妹,那个姐姐今天在学校有同学问她问题,结果回来之后,她就跟她妹讲:今天我同学问我一题数学,我不告诉她。可能这个姐姐还觉得好像这么做了,心里怪怪的,问问她妹妹的意见。结果她妹妹说:姐姐,假如是我,我会告诉她,我会把错的告诉她。现在孩子真的心胸狭窄会这么干哦。我以前读高中的时候,这种情况就发生了。我们班那个前几名的人,到学校都“哎呀,我都没念书,然后都一直玩”。然后我们就跟着他玩,结果一考出来,他成绩都比我们好很多。不过告诉大家,这样的同学,那个相貌都很没有福报,脸都是凹下去的。

    所以呀,“修小礼,行小义,饰小廉,谨小耻,禁微邪”,这个是管子治国的一段教诲。此是“励民之道”,“治之本也”。所以我们看到这一段,治理家庭,治理社会跟中医一样,不治已病治未病,要禁于未发,防微杜渐,深谋远虑。

    所以我们看这“小礼”,任何一个小的动作它不符合恭敬的态度,父母马上要导正。哪怕只是跟长辈打一个招呼,都不能够是随随便便。你说现在那个家长都讲,连起来都没起来,就是头,这样,笑一下,又回来。大人觉得很好玩啊,他慢慢的那个恭敬就不见了。我们这一个时代,长辈来了,都不起来打招呼了,只是转个头笑一笑,请问下一代是什么?再下一代会怎么样?再下一代就是长辈要过来:“小朋友好,吃饱没有?”就倒过来了。

    “行小义。”人的这种道义就是什么,从这很多细微之处,他有没有一种本分?有没有一种承担?你说,为什么那个长子都特别有担当?小时候在很多细节处,爸爸妈妈就,“你当大哥的人要怎样怎样,当大姐的人要怎样怎样”,他就从这很多的生活细节他就提起道义了。甚至包含我们对自己的小区有没有道义?小区脏乱了,我们有没有责任?你说,一个人在自己住的小区里面,底下的垃圾从来视而不见,你说这个人会有道义呀?打死我,我都不相信。“行小义。”甚至于带着孩子坐公交车,让座给老人,这不是一件很大的事,生活的细节,都在长孩子的义。今天坐在车上,就让这六七十岁的老人站在孩子前面,你说他有道义呀?他怎么培养?

    “饰小廉。”这个“饰”其实就是懂得在很多细节之处避嫌。你哪怕是一张纸,公家的东西都不可以拿。所以师长曾经讲到,好像是周邦道老先生,非常廉洁,公家的电话都不用,私事不用公家电话,自己出去公共电话打。然后只要是公家的车,自己私人的事情不坐,搭公交车。我们光听这个故事就非常感动,我们今天真正遇到了周老,那真的他那种德风就感染我们了。包含俭以养廉,所以要让孩子以后是廉洁的,首先他一定要是很知足,很俭朴。甚至于我们没有贪污,没有这种行为,可是这个动作还会造成人家误会,都要避嫌,这个就是“饰小廉”。就好像陶侃,他当一个渔业的官员,他哪怕是自己买的那个鱼罐头寄回家里去,他妈妈可能都会叫他不要这么做。是不是?避嫌啊。这个不知道李老师讲《常礼举要》有没有讲到:“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这个都是很多细节处就懂得去避嫌。

    最后,“谨小耻。”一个动作不妥当了,都会觉得耻辱,这样人他就不会放纵了,很注重自己的形象,很注重自己的德行。就像好像《德育故事》里面,比方说女子,于妇德、妇言、妇功、妇容,是吧,做得不妥了,都觉得是耻辱;不孝不悌不忠不信,无礼无义无廉,都觉得是耻辱。甚至于做出来的动作都觉得会给父母丢脸,哇,这个人就“谨小耻”了。

    你比方说这个孩子到国际机场,在那里吵吵闹闹的,那个多丢脸啊,把华人的脸都丢光了。我们出来就是代表父母,代表单位,甚至代表学习传统文化,所以这个举止都要妥当。你比方说打呵欠的时候这个手要捂一下,不然我们那个打呵欠、挖鼻孔,都如入无人之境。真的,我们这个学,学到最后,这些细节都关注不到,全部都是记问之学。真的,为什么?读书贵在变化气质。假如学了老半天,几年了,这些细节统统根本就观照不到了,那全部都是纸上谈兵的东西了。变化气质,心性一转,言行自自然然就变了。

    “禁微邪。”一开始的,很细微的都懂得要去调整、去对治,去引导孩子改过来。这是劝民之道,治理家庭,治理国家、社会,应该从这些地方下手,防微杜渐,从人心不要起邪念下手。 

教育方面我们有提到,第一个,信心。当然对自己要有信心,要信任所有的孩子、学生、员工。“人之初,性本善”,而且我们要很有耐心。而人有信心之后,就不偏心,相信每一人都可以。偏心的话,就是只对哪些人好,另外都不信任他们,排斥他们。一偏心了,这个家庭败相就露了。心一偏,人心就不平,所以可能兄弟姐妹、孩子之间就有对立,就有隔阂了。都比较疼弟弟,妈妈一不在了,这个哥哥马上报仇,是吧。

    告诉大家,我两个姐姐从来没有偷捏我,我感觉那个兄弟姐妹那种情感真的是太可贵了。我随时一想都会想到一幕,就是我基本上从小就这么瘦,然后小时候又长不高,我是高中的时候才算长上去了。念初中的时候,我们那些女同学动不动就走过来跟我比身高。不能怪她们,她们不知道这对我是很大的压力,信心的打击。所以小时候长得又矮又瘦,那些年龄比我长的男生,有时候就要欺负我,围过来。当我姐姐发现的时候,不管是大姐还是二姐就冲过来。不管他有三个人还是五个人,她一个人就单枪匹马,像赵子龙救阿斗,怒发冲冠,真的。过来之后,那些男的都被她吓跑了。你说,她那个时候哪想说打不打得过人家,就是那种没有其他的念头,就只是:不能欺负我弟弟!所以我的父母没有偏心,所以我们兄弟姐妹之间情感非常好。红包都一样,这些都一样,所以父母、爷爷奶奶都是这种公平,才不会造成这个被宠爱的人人格就有问题了。不只被宠的人有问题,被冷落的人心里也会有问题。所以为什么说要修身齐家,首先要诚意正心,这心不能不平啊。

    不只是父母是这样,当老师的也是这样啊。心不平了,不公平了,孩子马上很难受的,学生很难受的。包含领导,你也要公平啊,公平才能让人家佩服、服气。这是第一个。

    有信心,而这个信心还伴随着耐心,不疲不厌帮助孩子,帮助学生、晚辈、员工。再来,不偏心。有一些老板讲了:我这么尽心尽力教他了,之后他又离开了,那我多吃亏啊!是不?人生首先第一课要学吃亏啦。福气不是握在你手中叫福气,福气不是说他都定在你的公司不走叫福气,福气是来自于你的爱心,来自于“福田心耕”。你念念为他好,你的福气就越来越大了,这个不关他以后留不留在你的公司。而且说实在的,人都想得太短浅了。为什么?自我太重了嘛。私心放不下,人哪可能会有多大的福啊。

    所以刘总她尽心尽力照顾很多人,她的员工也有离开的哦。可是她说,好奇怪,最近这一年左右,她也是太辛苦了,到处奔波,给人家讲这个女德的课,她说,很奇怪,怎么最近进来公司的都很优秀的一些孩子,进来做她的助手。

    这一点都不奇怪了。我们每天念《大学》,“有德此有人”,有没有说“有钱此有人”啊?没有啊。所以整个企业界的思维,他没抓到这个自然轨迹,他觉得:我高薪可以找到好人。“方以类聚,物以群分”,高薪都找到什么人?都找到要钱的人嘛。

    很多企业界的老板都说,奇怪了,这个……好像松下幸之助,他有一次好像是想要静一静,就到佛寺去。结果他发现,这个到佛寺里的人工作又没领薪水,干得比有领薪水的还努力,他就觉得很纳闷。所以,什么是他努力的动力?这个要找到啊。他是义工,可是他觉得他做的那件事有意义,他在这个佛寺尽心尽力了,让每一个人闻正法,都能真正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他觉得在这里服务、付出有价值,快乐,哪怕没钱,他都高兴。

    所以松下幸之助得到这个启发,他回去之后就规划了一个他公司的愿景,好像是两百五十年还是多久的愿景,他的员工是为了让人类得到生活的便利、幸福而努力。这个目标很远大,都是为了人民。你看,他的员工都是想着为人民,他的企业做得怎么样?越做越好啊。来的人跟他是磁场相应,都是为了这个理念而来的。

    所以人不要怕吃亏,吃亏是福。施比受更有福,不只心里高兴,福报更大。财布施当然得财富,其实整个宇宙它就像一个圆一样,你今天付出,不管你对哪一个员工付出,他也是宇宙的一部分,他会像一个圆一样又回到我们自身。“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你们的表情好像没有听过这一句,上次好像有解释。“出尔反尔”的意思,事实上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大学》里面也都是讲到这个,“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你用不法的手段,迟早要吐出来的,那不是你的。所以有一句俗话叫:打人就是打自己,骂人就是骂自己。这个是很符合逻辑的。你今天揍他一拳,“他没打我,他不敢打我。”可是还有下一句话等着我们,“君子报仇,三年不晚”。他三年以后打你,保证加利息,“嘭嘭”。然后,假如我们还不了解,又去愤怒又打他,那叫冤冤相报,没完没了。所以你打人,看起来这一拳不见了,那个影响,你造的业随时在等待机会再回到自己身上,叫“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打一拳是这样,给人家一个鼓励也是这样,给人家爱心,给人家帮忙,终究会回到自己的身上。

    所以以前的徽商都明白这个道理。当别人很落难的时候,他们不会落井下石,帮人啊,“援人以手,必得他人相援助”,这个都是商道里面讲的。所以其实人生假如明白这些道理,就变得思想很单纯,不复杂了,不耍小聪明了。“欲知将来结果,只问现在功夫”,“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人为什么能活得自在?他明白道理,他明白因果,他明白种瓜得瓜了,他对人生不会患得患失,不会忧虑以后了,他就很自在了。这个是我们讲到信心、耐心。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