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人为什么要行善更要求慧 [打印本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8-13 00:13     标题: 人为什么要行善更要求慧


   
    大哲学家康德曾经说过一句名言:“无内涵的思想是空的,无概念的直觉是盲的。”(Thoughts without contents are empty, intuitions without concepts are blined.)笔者认为行善的道理很类似,我们可以这么说:“没有善行的理论是空洞的,没有智慧的善行是盲目的。”一个人如果仅能空口说白话,讲述如何行善,却始终做不出具体的善行,那么这些道理讲得再好也不过只是空谈,效果便很有限。
   
反之,一个人如果只知行善却缺乏智慧的引导,那么他的善行便往往是暂时的、冲动的、盲目的,不仅效果不彰,而且还可能误入歧途,走火入魔,结果不仅无益众生,反而造成了恶业。因此“西方的孔子”苏格拉底一再强调“知识即道德”(Knowledge is virtue.)。认为德行必须建立在知识(或智慧)的基础上,这样才不会发生偏差或弊病。最近笔者曾听到某些慈善团体,经常定期发动会员募捐,然后到慈善机关布施,每次布施的金额都非常庞大,动辄数百万元。这种热心行善的精神非常令人敬佩,然而非常令人意外的是,这个团体的一些负责人却认为他们长期行大善的结果,上天必将赐给他们一笔数千万的大财富,因此经常都在求神赐明牌和找明牌,并且鼓励他们的会员踊跃签大家乐和六合 C,以便接受这些财富后用来建道场。直到目前,这些天赐大财富不仅尚未签得,很多会员却已经为此“扛龟”了数百万。此外有些平常很热心布施行善的人,脾气却非常刚烈固执,经常与同事闹意见,在家里也经常与太太或家人争吵,对子女也动辄加以打骂,对父母更不知道孝顺。

   
有些人平常很认真做善事,一旦有事,却不断去问神、相命和改运,花了很多冤枉钱,结果也解决了不了问题。有些善心人士在拜拜时,为了表示对神灵的虔诚,竟不惜杀鸡买鱼,用非常“丰沛”的牲礼来祭拜,事后又烧了一大堆的金银冥纸。有些人一天到晚到各处去听经拜佛,却不知道在家照顾好自己的孩子,更不知道敬奉自家堂上的两尊活佛——父母……这种只知道捐款行善,却全然不知如何修持,如何用慈悲心来善待家人及其他众生,甚至屡屡犯戒,这种缺乏智慧的“行善”实在令人不胜感慨和叹息。
   
因此行善固然重要,然而如何行善,避免造业,进而获得快乐和解脱的智慧,更是不可忽视。笔者这几年来参阅了不少佛经善书,听过不少的演讲和录音带,深深感到佛法浩翰无边如大海,其中蕴藏着无尽的宝贵智慧和经验,这些智慧经验并不随着时间的改变而落伍,反而因为社会风气的日益败坏,道德民心的日渐堕落而显得弥足珍贵,发人深省,而益发值得国人的借镜。笔者由于学识和能力非常有限,无法将这些宝贵的智慧悉数加以详述,仅能将其中比较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故事寓言、譬喻或对话等等加以举隅,以供自勉和读者的参考。虽然这些智慧经验仅是挂一漏万,根本谈不上完整,然而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如果能够对这些宝贵的智慧加以细细体会,并且时时刻刻以此提醒自己,作为今后言行举止,待人处世和安身立命的指针,相信必有相当的助益。
   
△ 有人在祗树给孤独园问佛陀:“请问什么是最犀利的剑?什么是最剧毒的药?”
  
佛陀答说:“恶口骂人是最犀利的剑,因为它最能刺伤人的心。贪心是最剧毒的药,因为它最能败坏一个人的意念而无药而解。”
  
“世界上什么人获益最大?谁损失最多?”
  
佛说:“布施的人获益最大,因为上天会加倍奉还他的善行。贪心和知恩不报的人损失最多,因为不仁不义的人将永远被人所唾弃。”
  
“世界上最有力量的是什么?最令人厌恶的人是什么?什么东西最容易破坏友谊?”
  
佛说:“行善的人力量最大,因为它可以培养各种美德,而最令人厌恶的是做坏事,因为它会令人掉入堕落的深渊。同时嫉妒和自私最容易破坏人间的友谊。”
  
“什么是世界上最殊胜的东西?如何才能得到?”
  
佛说:“福德和智慧乃是世上最殊胜的东西,因为只要两者兼备,不仅可以使人脱离轮回,超越三界,还可以助人离苦得乐。不过一个人必须布施、守戒、勇猛精进,最后才能得到福德和智慧。”
   
△ 有一次佛陀对一个外道开示因果的道理:“你看前面那一个村落的农夫,如果在春天不去耕田和播种,而只是天天在神前祈求赐给他们丰收,你想秋天来时,他们会丰收吗?”对方答:“不可能的,因为不先耕耘播种,则不论如何求神,荒土上是不可能长出丰硕的作物的。”“答得好,再请问你,如果农夫在春天很认真地耕种、灌溉、施肥、除草,但并没有求神恩赐,将来会不会因此就没收获呢?”“我想他在秋天仍然会有收获的。”“再请问你,一个人如果不务正业,游手好闲,而且也不去运动,这个人家境会变好吗?身体会健康吗?”“我想这是不大可能的。”“这就对了,事实上世间一切的人和万物都无法违背上述自然的因果法则,因此每一个人都应相信‘人定胜天’,自己的命运都是自己创造出来的,千万不可以迷信邪说邪见。
   
△ 有一次佛陀向弟子开示:“伽弥尼!如果你把大石头丢进河中,而岸上有许多人虔诚地祈求天神使这一大石头浮起,你想可能吗?”弟子答:“不可能。”佛陀便说:“同样的道理,一个人如果做了大坏事,即使大家都祈求天神赐福给他,这也是不可能的。这个坏人不仅要受法律的制裁,死后也会坠入地狱受到应有的刑罚。”“我再问你,如果你把油倒在河上,许多人祈求天神使这些油下沉不浮在水面,可能吗?”“不可能。”佛陀说:“你说得对,一个人如果经常为善,则谁也不能害他,使他堕落,因为行善可以使人得到尊敬和喜爱,死后也会上天堂享福。由此可知行善的人将来会升天,为恶之人会下地狱,这些都是因果的法则,绝对不是祈求天神所能改变的。”
   
△ 菩萨有三种典型:第一种是悲增菩萨——富有慈悲心,但没有智慧,一心只想救人和度人,然而由于不知如何救度众生,结果自己也没能得到解救或解脱。正如一个人不会游泳,却一心想下水救人,结果人没能救起,自己也跟别人同归于尽,因此自己应当先具备智慧,学会救人的技术能力,这样才能达到救人的目的。第二种是增智菩萨——这一种与前面刚好相反,只想求得智慧以便自救自度,不想救度别人,因此只知独善其身,喜欢隐居在深山丛林,闭门自修。这些人最多只能修成阿罗汉,不能成佛。佛陀认为这些人只知有己,不知利他,乃是“焦芽稗种”实不足取。第三种乃是悲智常运菩萨——这一种能同时重视慈悲与智慧,能够“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正如鸟具两翅,人具两脚,两者兼顾并重均衡发展,而成为中道圆满,福慧双修之菩萨。这种修持方式最为可取。
   
△ 有一次佛陀看到一位八十岁的老翁,还在大兴土木建造豪华别墅,丝毫不知道无常即将降临其身。佛陀对于这一老者的愚痴非常怜悯,就前往拜访老者,要提醒他珍惜生命多种福田。没想到这位老者见到佛陀后,一再表示要监督工程进行,非常繁忙,无暇与佛多谈。佛再告诉他,人生有些事比建屋享受还要重要,希望他能拨空听一下,老者仍然表示现在很忙,以后有机会再听。佛陀第三次再提醒他,这些重要的事如果现在不听,将来恐怕就不容易听到,希望老者能拨十分钟听他说法。没想到老者就面呈愠色,表示很不耐烦,随即就离佛而去巡视工地。佛陀无奈地感叹一声便慢慢离开而去,不料十分钟后,这位老者便因建造中的大屋梁忽然坠下而当被压死,家属们立即嚎啕大哭,非常悲伤。佛陀对于这位老者再三不愿拨空闻佛法,以致无法适时逃过一劫,心中至感惋惜与悲痛。在回家途中,有一些外道遇见佛陀,便问佛从何而来,佛乃告知刚才往访富翁,富翁不愿拨空闻法,以致难逃一劫之经过。这些外道聆听之后,对佛陀的慈悲及佛法的宝贵,至为感佩,纷纷向佛顶礼拜谢。佛陀随即向弟子开示:“愚者牛饮不知茶味,智者品茗一闻即知。学道也与此相似。”
   
△ 宋朝大儒朱熹,有一次曾任福建崇安县知县,在这期间曾被一个刁民设计而错判一个盗葬墓地案件。事后发现真相,朱熹非常懊恼后悔,乃焚香向天祝祷:“此地若发,是有地理,此地不发,是有天理。”不料事后在一夕之间,天降大雨,雨水如注,该刁民所侵占的“绝佳”风水地,旋即被破坏摧毁,面目全非,成一潭浊水。由此可知福地唯有福人才能享用,无德之人虽然费尽心机,巧**夺,而一时占有,但也绝对无法由此获益。因此“地理”不如“人理”,“人理”不如“天理”,“天理”不如“人心”。因此“人心”还是最重要。一个人如能具备正知正见,发慈悲心认真行善,广植“福田”,将来必可获得真正的福报。如果舍此不由,只想寻找龙穴宝地,企图藉“好地理”来发展家业,庇荫子孙,则不啻是缘木求鱼,本末倒置,其结果自然可想而知,不问自得。
   
△ 韩国一位著名的禅师元晓大师,曾经说过一句非常发人省思的话:“我曾经尽一切的力量(包括神通)也无法阻止一朵花的凋谢,甚至集一百个神通力也无法阻止无常的来临,因此不管你愿不愿意,世间的无常是无法避免的。”花会凋谢,人会生老病死,美丽佳人会年华消逝,财富权势如过眼云烟,随时变易。“天下无不散的宴席”,“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这些无常的现象,任何力量都无法加以改变。有不少人企图运用神通力来阻止无常的发生,结果均徒劳无功。例如:印度琉璃王攻打释迦族时,目犍连曾运用神通将数百名男女置于钵中,放在天上,以便延续释迦族后代。战后将钵收回打开,钵中所有的人无一幸存,只剩血水。佛陀虽具六大神道,却也罹患严重的背痛和胃病,而且在八十岁的时候就涅槃(去世),号称神通第一的佛弟子目犍连后来也被仇敌杀害身亡。可见“神通”不敌“业力”,“业力”不离“因果”。因此一个人最重要的还是脚踏实地,老老实实,诚实作人,随时注意修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律,这样才是正确的智慧的作为。千万不要想用旁门左道,抄捷径或投机取巧的方式来作为我们的信仰或作事的指针,否则到最后发现错误时就“再回头己百年身”,这时就会后悔莫及,而己付出的代价也就未免太大了。
   
△ 奉献自己的财物、时间、力量和爱心去帮助一个需要帮助的人,表面上是付出给予,然而他所得到的回馈却是金钱所绝对无法买到的感受──内心觉得非常充实和愉快,这便是精神和心灵上的富足。一个人如果在物质上或财富方面很匮乏,但是如果能发心行善,纵然布施的能力很有限,然而也可以在精神上感到很富足,成为一位“贫中之富”的人。一个财力丰裕的富翁,如果也能发慈悲心尽量去帮助社会上一些不幸的人群,则其内心也必定感到很充实,精神上感到很富足,那么他也会成为一个“富中之富”的人。一个人唯有在精神上感到富足,才可以说是真正富足和快乐的人。反之,如何精神方面感到很空虚和苦闷,则不管拥有多少财富,住着豪华的别墅,开着进口的名车,吃着山珍海味或满汉全席,穿着名贵华服和钻饰,也会觉得这些一切都索然无味,毫无意义,甚至觉得非常无聊、孤独和痛苦。这些人便是典型的“富中之贫”。世界上最可怜和最痛苦的人乃是“富中之贫”及“贫中之贫”的人。亲爱的朋友,你想选择成为那一种人呢?
   
△ 每一位正信的佛教徒都了解,念佛的目的并不是在求福消灾(事实上这也是不可能的事,因为佛本身也不能消定业,公然违反因果的定律),而应该在以佛心来代替凡心(凡夫的心是贪嗔痴慢疑等等),使人心光明清净。所以念佛不应只是口念,而应心中常以佛为榜样,随时学习佛的大慈大悲心去救众生,使自己能提升境界,将来能成圣成佛才有意义。因此长时间念佛的人,如果心态始终未改,仍有贪嗔痴慢疑的习气,那么念佛便毫无意义。正如一个人如果整天诵读国父遗嘱几百遍,却不效法国父的精神去爱国救民,是一样的荒唐。我们知道,佛经是要我们去实践的,去身体力行的,而不是要念的(试问究竟是念给谁听?给佛听还是给自己听?每天需要念那么多遍吗)。如果每天都能虔诚地,全神贯注地念佛几分钟,是否要比心不在焉,只求每天要念几百遍,更有意义?因此念佛应该只是一种手段,一种提醒以便警惕自己和检讨自己的一个方式,最主要的目的,应该是在使自己成佛达到佛的境界。因此不应该将手段当作目的,而忘记了原来的目的。笔者发现有不少人,为了念佛每天都牺牲了睡眠,放弃了很多该做的家务及与家人聚会的时间,甚至也因此不再参加布施行善和替大家服务的活动,每天只是想在佛堂念佛几千遍,诵经几百次。结果夫妻的感情与家人的关系反而愈来愈疏远,孩子也由于疏于督导管教而造成了不少的问题,此外又减少了布施的活动而影响了福报。因此我们不仅要“念佛”、“礼佛”、“研佛”,更重要的是必须进一步去“学佛”、“成佛”,这才是比较正确的做法和应有的态度。
   
△ 佛陀的儿子罗睺罗,十几岁时随佛陀出家,很调皮,常喜欢说谎作弄别人,但因他的身份很特殊,因此僧团中无人敢加以纠正,以致日久渐生不良习气。佛知道后决心加以教训。有一天佛命罗睺罗端大盆水洗佛的双足,洗后就问他说:“这些水可以喝吗?”“不,不能喝。”佛说:“这盆水一旦变脏后就不再受人珍惜,而至被人丢弃。同样的道理,一个人如果常常说谎,以后也就不再被人信任,你知道吗?”罗睺罗听后立刻觉得惭愧。佛命他将水倒掉,再问他:“这个盆叫什么盆?”儿答:“这是洗足盆。”佛问他:“这个盆可以用来盛水洗米洗菜吗?”“没有人会用它洗米洗菜了。”佛说:“对。一个人如果心不清净,言而无信,则永远不会受人敬重。自甘作贱的人,只能被人踩在脚下成为低贱的用具,永远不能被人所重视。你如果不改错误的言行,就如同这盆。”佛陀说后又用脚将该盆踢到远处,问罗睺罗:“我现在踢掉这个盆,你觉得可惜不可惜?”“不大可惜,因为它只是一个粗盆。”佛陀说:“对。同样的道理,一个人如不学好,自居下流,令人失望,别人也就不会刻意去爱惜他。”佛指着被踢翻而覆盖着的盆子对罗睺罗说:“现在覆盖的盆子能装下水吗?”“不行。”佛陀说:“你现在正如这个盆,心口均不清净,屡说妄语,颠倒是非,指空为有,指有为空,一如此盆,不值人疼爱。”罗睺罗受到佛陀一连串的教训后,异常羞愧,随即向佛陀表示衷心的忏悔,今后决心痛改前非。后来佛陀赞叹罗睺罗乃“密行无碍第一”。
   
△ 香港一位小姐很小就因为家庭的关系而信了一个宗教,然而长大后对于很多的世事及人生的遭遇,都由于无法应用自己信仰的教义加以圆满的解释而常常心生疑问,始终无法释怀。有一次在无意中听到一位佛教法师的演讲,这位法师对于因果的道理阐述得非常精辟透彻,使她觉得心生欢喜,十分折服,后来也就毅然改信佛教,成为佛的三宝弟子。没想到改变信仰后不久,她的眼睛竟发生了毛病,虽然不断地到处求医,后来竟不幸日益恶化,终于完全变成盲目。许多过去的教友听到这个消息后都纷纷前往探望,而且在有意和无意中强烈地暗示她,这是背叛宗教信仰后教主给她的惩罚,因此大家都几乎异口同声地希望她赶快悔悟,放弃佛教早日恢复对原来宗教的信仰。然而这位小姐却冷静而坚决地告诉这些教友:“我的眼睛虽然已经变盲,然而我的心却不盲,我的双眼会变盲一定是有原因的,这原因与我信仰什么宗教并没有什么关系,因此我不会怨天尤人,也不会再盲目地相信宗教。我认为相信佛教是令人心安理得的,我不仅不会放弃佛教,将来更希望能进步加以深入研究,以便获得解脱和心灵的充实。”
   
△ 有一次一个外道对佛陀大声辱骂,非常无礼,然而佛陀均始终保持沉默,不加反驳。事后一位弟子就忍不住问佛陀,刚才有人骂您,您为什么都相应不理,不回一句话呢?佛这时反问弟子说:“如果有人送礼给你,而你不愿接受,那么这些礼物要怎样处理呢?”弟子说:“这时送礼的人就会把礼物带回去。”佛说:“对。如果有人骂你,你保持静默,不加反驳,那么这些骂人的话无疑的就由骂人者自行收回。因此有时候沉默乃是最好的抗议。”又有一次佛与弟子走到市场看到一个卖鱼的摊位,佛就命阿难将鱼下面的垫草拿起来,并要他闻闻是什么味道。阿难说:“这个闻起来好腥臭。”他们后来又走到一家檀香的袋子,并且要他闻闻看是什么味道。阿难闻后就说:“这个闻起来好香哦。”这时佛就向众弟子说:“一个物品如果与鱼接触便会有腥臭,如果与檀香接触便会有香味,虽然这些接触为时很短,然而却会立即产生完全不同的味道。人在选朋友的时候也一样,近朱者赤,近墨则黑。一旦与恶人相处,立即便会受到恶的感染;反之,与善知识相处,也会立即受到善德的薰陶,因此一个人在交友方面实在不能不慎重呀!”
   
△ 有一次一个婆罗门(印度社会中阶级最高的祭司僧侣)问佛陀说:“人一生下来便属于不同的阶级,可见众生并不平等,可是您一再强调众生平等,那么这种矛盾的现象,您如何自圆其说呢?”佛随即回答说:“你虽然是贵族,比社会上其他的人似乎更为幸运,不过我想请问你,你是否可以比其他的人少受一点因果的报应?可以比其他的人少受到生老病死的痛苦?可以比其他的人少一点定业?如果你做了好事或坏事,将来是否跟其他的人一样,都要接受报应?你的肉体是否跟其他的人一样常常会有病痛?将来是否一样会死?你一旦造了业,会不会因为你是贵族就可以受到上天特别地赦免而消除?”这位婆罗门听了佛陀的开示后异常佩服,就向佛陀顶礼答谢,并且皈依了佛教。
   
△ 有一次一位弟子问佛陀:“请问世尊,您一生中所有的教化能否用一句话来加以概括说明?”佛说:“可以,我所有的教化可以用一句话,‘一切都不可执著’来说明。”所谓执著即愚痴,无理的固执自己的见解或习性,使自己无法变通,无法客观和虚心,以便接受各种善知识,而提升自己的境界。自然界中有些动物非某种食物不吃,例如蚕非桑叶不吃,猫熊非箭竹不吃,无尾熊非某一种油加里的叶子不吃,结果严重地影响了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因此佛在菩提树下悟道时就说了一句非常令人深省的话:“一切众生皆有如来佛性,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正果。”由此可知妄想(对未来的想象)及执著(对过去的想念)是妨碍。此外金刚经上亦一再强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菩萨无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一个人如果要有效地破除各种成见,分别心、人我心、众生心、寿者心,不动辄认为你是外道我是正信,这个有用,那个没有用,一切唯我独尊,我的最好……那么最好的方式便是充实智慧,因为智慧乃是消除执著与业障的最佳利器。正如点灯便可以驱除千年的黑暗,业力一如稻草垃圾,只要点一把火即可将之燃烧净尽,是同样的道理。
   
△ 什么是智慧?名作家林清玄曾将它做一个很好的说明,他说智慧依字面的涵意是:正如“日”照大地,产生光明,使人“知”道世间一的真象、真谛、真理、是非、善恶、正邪、真假、美丑、性质和分野,使人的“心”对于各种“非”礼“非”我“非”善“非”德的事务能加“三”思,并能断然加以劝止,不再继续沉迷,而能回头是岸弃邪归正。此外还能深切地了解世间最重要的道理:①一切无常,②人身难得,③因果循环,④轮回痛苦。且能够以戒为师,时时刻刻注意身、口、意的修持,不断精进,如此终必获得无上的智慧。
   
△ 佛陀认为世间各种的知识学问均为“有漏学”,而佛法乃是“无漏学”,因为前者的知识,如物理、化学、政治学、心理学等等科学或社会人文的研究,虽然林林总总,内容很丰富,然而却非全然有益于人类或众生。因为它们一方面在造福人类,而另一方面也在为害人类或误导人生(虽然为害或误导的程度并不彼此相同)。然而佛法或佛教的知识却是般若的智慧,是去除自私而从内心获证的知识,与世间的知识大多由外在现象所归纳而得的结果不大相同。佛法强调慈悲、利他、净心、因果、无常、万法唯心造……使人获得真正的解脱和喜悦,因此是世人最值得开发、运用的智慧宝藏。
   
△ 佛陀曾经对弟子开示:每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都应该以慈悲心和感恩心来加以孝顺,使父母感到快乐和安慰。因为父母生我、育我,费尽无数的心血,是我们这一生中最大的恩人,因此必须认真报答父母的恩惠,千万不可忤逆父母,否则便是罪大恶极。……我回忆过去世时,曾经做过天帝、国王乃至现在成佛,我所以有这种福报,实在都是过去无数前世中诚心孝顺父母的功德所累积得来的。因此你们要记住——孝顺是做人最大的美德。百善孝为先,其道理也在此。反过来说:一个人如果不孝顺父母,其罪过也最大,佛教中最严重的所谓五罪第一个便是杀父母,犯五逆罪的人死后必然要下地狱。 因此一个人如果不孝,则不管做了其他什么布施或善事,都往往无法弥补因不孝所造成的罪业。
   
△ 《六祖坛经》上有一些发人深省的内容,很值得吾人的参考:佛陀说西方净土世界,分明去此不远。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里。如身犯十大恶业(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痴顽)与八大邪事(邪见、邪思、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者,西方便显得很远。人如能先除十恶,即行十万里,后除八邪即再行八千里。每一心念如果都不离开本性,所作所为也都很公平、正直,则至西方极乐世界便易如弹指,要见阿弥陀佛也在一刹那间。反之,口说修行但心中仍有十恶之心,佛如何能迎你至西方呢?总之,若能了悟心不执著,顿除妄念之法门,则“见西方只在刹那”;如果不领悟这个究竟法门,只想依靠念佛求得往生,则路遥如何得达?因此“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善知识!常行十善,天堂便至”!“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苦口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日用常行饶益(在日常生活中最好能处处助人,做有益社会之好事),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由这些开示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万法唯心造”,“为善为恶,成圣成凡,天堂地狱尽在自己的一念之间”。“心生慈悲者必登天堂,心生嗔恨者必堕阿修罗,心生贪欲者必堕饿鬼道,心生愚痴者必堕畜生道,心生嗔恶者必堕地狱”。
   
△ 最近回国演讲,提倡身心灵整体健康的医学家雷久南博士,曾经表示:宇宙是一大圆圈,你放出去什么,将来都会回到自己的身上,所以你要别人善待你,你首先就要先喜欢别人。你如果伤害了别人,将来别人也会回来伤害我们。因此佛教因果报应的现象是必然存在的。所以一个人如果希望将来有很好的福报,现在便应该赶快种善因,做善事,将来才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然而要如何做善事才好呢?佛教常称布施有三种:财施(用财物助人),法施(劝人为善净化民心),无畏施(安慰别人,使人不生惶恐)。此外,星云法师的建议也很值得参考,他说:“布施法门多,初品金钱与物质,中品发心力供养,上品随缘说好话,上上品恭敬与欢喜。”如果仅仅是出钱或捐献物品救助别人,这种善行就比较属于较低的层次;如果能进一步发慈悲心去救人,为行善而行善,不在沽名钓誉,则更为可贵;如果能随时劝人为善,鼓励别人上进学好,则功德更大(所以教师是行善机会最多的行业);如果能经常保持一个慈悲欢喜与尊重别人的心,随时对人作“语言的布施”(打招呼、问候),“容颜的布施”(含笑、慈颜、注目),“身行布施”(带路、代劳等),“心意的布施”(对人同情、同乐),则是最上乘的善事。
   
△ 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由于深具智慧和辩才,因此极受学生的爱戴。不过不幸却娶了一个凶悍泼辣的太太,学生常常为此替他感到委曲。苏氏有一次听到后就向学生说:“一个人如果娶到一个美丽而温柔的太太,那是他前生修来的福报,如果所娶到的是一个凶悍泼辣的太太,那么他可以成为一个哲学家。这有什么不好呢?”学生听后很疑惑连忙问他这是什么道理,苏氏答称:“一个人如果有一个蛮不讲理的太太,那么这是他修身养性培养耐心的最佳机会,因此,如果对这样的人都能够加以容忍,那么世界上还有什么人不能加以容忍呢?”一个人如果能够对自己的任何遭遇,都能够用幽默的态度泰然处之,并且加以“善解”,只想到好的、有利的、积极的一面,而不要只注意坏的、不利的、消极的另一面,那么不仅不会怨天尤人,大发脾气,而且还可以化阻力为助力,化逆境为增上缘,使自己更具成熟和智慧。老子著名的寓言“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便是最好的例证。最近有一位法师常向信徒表示,如果有人骂你,你不仅不应该生气或与他争议,反而应当好好谢他才是,原因是人家骂你是替你消灾,而佛寺消灾一次的费用大都是五百元,因此以后凡有人辱骂你,你都应该向对方说:“谢谢你替我省了五百元。”另有一位法师常勉励信徒说,如果一个碗有了一个缺口,我们在使用时不要看缺口,只要看其他完好的大部分,那么我们也会认为这个碗仍然是圆的。笔者有一同事,每天均由高雄驾车来嘉义上班,笔者很惊讶地问她,这样不会很累吗?没想到她竟很轻松地表示,她每天这样上班,不仅不会感到累,而且还是一个很好的享受,因为她每天都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来好好欣赏一些音乐及某一法师演讲的录音带,现在她对佛学有相当地认识,事实上都要归功于每天这样的上下班。由此可见,如果凡事都能加以“善解”或“善用”,则一般人所谓的“业障”或“逆境”都可以获得超越而成“境界”或“顺境”。
   
△ 元晓大师有一次因战乱与同伴一齐逃难至一个偏僻乡下,时已黄昏,两人又饥又渴,只好找了一个小庙暂时栖身。他们看到神案前的供桌上有几个糕饼之类的祭品,由于饥饿难忍,只好合掌向神佛禀告,然后两人就拿起这些祭品狼吞虎咽。后来觉得十分口渴,同伴又觉得肚子开始发痛,大师乃外出寻找水源,不久在蒙眬的月光下发现树林中有一个水池,大师连忙用钵取水,然后直奔回庙。同伴喝后不断称赞此水极为甘美,非常清凉舒畅。次日两人醒后,再度前往取水,他们探索不久便发现昨晚取水的水池,两人非常高兴,不料刚要取水时,无意中发现池中浮有一个腐烂的尸体,身上布满了蠕动的蛆,两人当场愣住,在惊吓之余,立即将昨夜所喝进之水悉数吐出。大师受此刺激,立即开悟“万法唯心造”的道理。同样的水,有时被人认为清凉甘美赞不绝口,有时却被人厌恶弃绝,大倒胃口。可见一切众生对世间一切在的事物或现象的好恶均为自己的心念所决定,也受心念的转动而变化。换言之,“心”常随“境”而转,外境无常自心也随着变幻无常,人生的各种苦恼大都由此而生。因此人如果能够由禅定而得到智慧,并重显如如不动的宝贵自性,领悟外境的一切都是缘起缘灭的幻景和无常的本质,则心不再受外境所迷,也不受世间名利荣辱所惑,如此必能了却生死,断绝烦恼,而得到真正的解脱。
   
△ 佛经上有一则“金丸打雀”的故事。一个大富翁的儿子喜欢用黄金铸造的弹丸去打鸟狩猎,许多人无不认为这是极端奢侈浪费,毫无意义和价值的一种愚痴行为。然而一般人却不知道自己也经常犯有“金丸打雀”的错误。我们知道,人间最宝贵的并不是黄金钞房地产,也不是名利地位权势,而是生命和时间。因为前者如果失去了我们还有机会赚回来,但是后者一旦失去便永远无法挽回,纵然有再多的财富,再大的权势,也无法使过去的加以复返。因此生命和时间是我们最应当珍贵爱惜的宝贝。然而一般的众生却很少能够爱惜时间,反而日复一日,经年累月地随意浪费和虚掷,完全不知道应早日清醒,做一些有益社会众生的事,实在令人十分惋惜。陶渊明曾经为此写了一首令人警惕的诗:“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普贤菩萨亦常常用一句偈来提醒生命的可贵:“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圆瑛法师曾向弟子勉励,修行一定要趁年轻的时候,他说:“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据说印光法师在自己的精舍从不挂佛像,只挂一个很大的“死”字,目的在时时警惕自己,一定要认为修行,不可浪费时光,否则一旦无常来临,就要后悔莫及。有一位法师常常提醒弟子说:“世界上有两件事不能等,一定要赶快去做,第一个便是孝顺,第二个是行善。”许多人都认为现在父母健康还好,来日方长,以后再来孝顺不迟。此外又常常认为自己现在能力还有限,等到将来赚了大钱再来回馈社会,帮助别人。其实这种“等以后再说”的态度,往往会令人后悔莫及。我们应当把握现在当下的时刻立即开始去做,去实践,倘能如此,则我们的生活将立刻充满了喜悦和温馨,我们的生命也将立刻脱胎换骨“立地成佛”。倘不如此,凡事蹉跎犹豫,则“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旦无常来到,那么就必然要悔之已晚,抱憾终身了。
   
△ 佛陀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即告示世人:一滴水中有八万四千虫(细菌),人是一个大虫窟(肉体内有几十种寄生虫),人出生前须经十个月的怀胎,宇宙间除地球外尚有三千大千世界(外太空含无数忆万的星球),这些说法现在都被最近的科学研究的结果所一一加以证明,确实有此事实,实在令人不胜惊异和佩服。此外佛陀又具备六大神通,能知过去五百世及今后五百世的因果,甚至更为遥远的过去和未来,都能了如指掌。因此无异地具有至高无上的,而且也可能是空前绝后的伟大智慧,因此实在值得我们的珍惜和重视。金刚经上说:“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佛陀为救度众生,不断地以最诚恳、最坦白、最真实、最慈悲的方式来弘扬佛法,以便使愚痴的众生能早日脱离烦恼的大海,而登上快乐的彼岸。“不信佛言,何言可信”?佛法既然如此的宝贵,我们更应当好好地加以认真研学,深切体会,而且努力加以实践才是。最后笔者想引述一些佛教法师开示之名言以供自修自励和共勉。
    △ 人要惜福,知福,再造福,还要惜缘,知缘,再造缘。
    △ 太阳光大,父母恩大,君子量大,小人气大。
    △ 吃苦了苦,苦尽甘来;享福消福,福尽苦来。
    △ 是非终日有,不听自然无,善恶无明界,但存一念间。
    △ 老时病痛均是壮时做来,衰时迹象均是盛时所造。
    △ 圣者先机而发,智者见机而作,愚者失机而悔。
    △ 自助而后人助,人助而后天助,唯人助天助究竟不如自助。
    △ 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人不转心转。
    △ 心被境所转是凡夫,如不被转或能转境,则是佛。
    △ 世间好话佛说尽,不听佛言何言可信?
    △ 一个人再大的罪过都抵不过一个“悔”字,因此放下屠刀可以立地成佛。
    △ 酒是穿肠毒物,色是刮骨钢刀,财是肇祸根苗,气是下山虎豹。
    △ 世上最毒之物只能毒人肉体,三毒(贪嗔痴)却能毒人法身,能除三毒是为阿罗汉。
    △ 大地及日月,时至皆被无常吞,离开因缘法,开悟永无期。
    △ 达摩东来无一字,全凭心意用工夫,若要纸上寻佛法,笔尖蘸干洞庭湖。
    △ 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 不要小看故事的作用,一分钱的蜡烛可以帮人找到一枚遗失的金币。
    △ 要改变别人(很难而且易生苦恼),不如改变自己(看得开放得下),先摆平自己(的心)才能摆平所有外在的一切。
    △ 有苦才有乐,才知乐,故烦恼即菩提,有污泥才有净洁的莲花。
    △ 能统领百万大军者不能称本领,能控制自己的本性者才是本领,能控制自己的心像如如不动的大地,不管逆境或顺境均能一心不乱,而且具平等心者才是真本领,才是佛菩萨。
    △ 具备菩萨慈悲心的人有三无—— 普天之下无有我不能原谅的人,普天之下无有我不能爱的人,普天之下无有我不能信任的人。
    △ 好汉不怕天来磨。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8-13 00:18


命运对于一个人来说,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既是平淡无奇的,又是神秘莫测的,有时好象触手可及,有时觅之不见踪影。套首古诗说:远看朦胧近成影,贫富穷通各不同,不识命运真面目,只缘身在命运中。虽然命运如此诡异难测,古往今来,人们从来没有放弃对命运的探索和认识。力图认清命运的真面目,摆脱被命运支配的被动局面,而真正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所以,世人对命运的种种见解和理论,层出不穷。虽不能完全揭示出命运之真相,也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命运的不同侧面,

我们要了解一个事物的真相,首先要清楚事物是如何发生的,是如何进展的,以及此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内在规律。认识命运的真相也是如此,最重要的要有正确的理论和方法。本文说试图提供这种新的认识途径和方法。作为大家认识命运和改造命运的借鉴。 

一,世人对命运的误解

作为一个所谓高级生命的人,无论从肉体和精神的层面来看,都是由很复杂的因素构成的,因此,人的命运也必然是由多种复杂的因素形成的,在这些因素中,有我们当下可以看得到的,即事件的原因和结果很清楚的让人看到,也即俗话说的现世报,如一个人帮助他人,就能得到他人的感谢。一个人伤害他人,就会遭到他人的报复。等等。也有我们当下看不到的,比如,一个人自以为聪明欺骗了他人,而由于这个人善于伪装,被欺骗的人没有识破他的骗局。而若干年后,此人的骗局方被拆穿。导致身败名裂。由于这件事的原因和结果,中间隔了若干年的时间,局外人很难从结果中找到原因。因此,命运对于我们来说,犹如浩瀚的大海,若误将一滴当作全潮,就会因小失大,命运也好似一头大象,而我们就如摸象的盲人,若将我们摸到的局部当作全象,便会以偏概全。常见的世人对命运的误解也大抵如是。

1,宿命论

世间有很大一部分人认同宿命论,他们以为人是有命运的,而且人的命运早已被上天或某种不可知的力量注定。人只能被动的接受命运的安排和驱使。而没有丝毫的主动性。宿命论者实际上是对自己无力认识命运真相的一种妥协和无奈。他们确实感受到了命运的存在,但却不知命运是如何形成的,如何发展的,故有大家熟知的“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一切都是命,半点不由人”的说法。笔者的一位朋友,在他不惑之年时,曾感叹道,活到今天,才似乎刚刚看到命运的影子,和感受到命运的一点消息,但命运到底是什么样子,还很难看清楚。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大都接受宿命论。如著名的改造命运宝典《了凡四讯》中的袁了凡先生,年青时遇到了得邵康节真传的孔先生,请孔先生为他算了一生的流年,后来的若干年,袁了凡的功名利禄一一被验证,而且毫发不爽。面对耸立在自己面前坚如磐石的命运之手。袁了凡被彻底折服。于是便落入宿命论之中。整天心如止水,无所作为,安分守已,消磨时光。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认为自己此生的命已经定了,再去努力追求功名也是徒劳无功的。后来,他有幸遇到了南京栖霞山云谷禅师,得知命运的真相后,方知孔先生命算的虽准,但他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其然者,即仅了知命运的轨迹,不知其所以然者,即不知命运何以形成,何以转变。从此,袁了凡便全力实践云谷禅师授予的改造命运的方法。不久,即将原来算定的命转变了过来。比如,孔先生原算定他的寿命是五十三岁,而实际活了七十二岁。原算定他命中无子,后来却生了一个儿子。故宿命论者只知有命运,而不知命由何来,命因何改。

2,虚无论

虚无论者否认命运的存在,也反对宿命论。而且还将宿命论斥为封建迷信,指责相信宿命论的人是愚昧无知。持此观点的人,大都是所谓的知识分子。他们崇尚科学,自诩为无神论者。但是,他们虽说崇尚科学,而他们的思想方法却背离了科学的精神。因为真正的科学精神,是对自己没有了解和证实的事物,不能轻易地下肯定和否定的结论。而虚无论者在没有认识命运真相的前提下,便武断地给相信命运的人戴上愚昧迷信的帽子。以不知为知。由于他们不相信命运存在,对未来充满了不可知的担忧和不安。故他们的人生观和生活态度往往是一次性的消费心态,和及时行乐的自我放纵。由于如此,在他们的生命进程中,必然会出现更多的坎坷和波折。

因为,宿命论者的心尚可安顿于认命之中,而虚无论者的心很难找到安定之处,故虚无论对于人生的伤害是很大的,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大都被这种不良的人生观所误导。其表现为,今朝有酒今朝醉,不管明日何处去。满足现前的人生欲望是最大的追求。从而导致了当前社会人欲横流的局面,由此,种种社会丑恶现象也应运而生。他们之所以如此胆大妄为,是因为他们认为。命运是虚无的,生命是断灭的,人死之后,一切都归于无,何必为身后之空名担心,故为满足自己的欲望,既使是恶行累累也无所顾忌。

3,不可知论

此类人认为命运是不可知的。他们之所以有如此认识,一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认识和了解命运,或者由于认识命运的方法不正确,导致了命运不可知的错误结论。二是接受了前人不可知论的观点,人云亦云,不加分别。此类人的特点是心无主见,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摇摆于宿命论和虚无论之间。

当他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和不如意时,就会不自觉地倒向宿命论。此时宿命论就象他们受伤心灵的避难所,因为他们无力承担不幸给他们带来的重压,就无奈地将现前的境遇推给命运,感叹自己的命不好。而不知从自身去找原因。而当他们得到功名和利益,春风得意时,就会忘乎所以,对宿命论者不屑一顾。夸耀自己高人一筹,聪明能干。若他们再次失去名利地位后,就会再次落入宿命论之中。

4,命相论

如今世面上流行的面相,手相,测八字等。持此种观点的人也为数不少。他们认为,人的外部特征和生辰八字与命运有直接的关连,通过这些外在的相征可以推测人的命运,从古至今,这个学说形成了纷繁复杂的体系。带着神秘莫测的色彩,对于不明就里的外行者来说,确实有很大的吸引力和很强的迷惑性。再加上一些民间高手的准确预测,如《了凡四训》中的孔先生。故命相论在民间始终有很大的市场。

其实,命相论没有走出宿命论的范围,准确的说,他是宿命论的一个分支而已。他只是将宿命论技术化和表象化了。他通过具体的形象(手相,面相),和手段(依生辰起卦)将人的命运展现出来,使人容易了知。其之所以给人以神秘的感觉,是因为一般人很难明了一个人面相和手相形成的原因,以及生辰八字和命运的内在联系。真实的情况是,一个人外在的相(包括出生时间)和命是互为表里,一体二面的关系,古人所谓“相由心生”,即是对此的高度概括。心也就是命运的代名词。反过来推度,也就是说,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心,就会有什么样的命,就会现什么样的相。

明此可知。目前大家看到的各种预测命运的方法,总括来说其原理就是由表及里的推演技术。这种技术不但不是迷信,而且是相当高明的,他可以说是西方现代科学的老祖宗。我们的祖先早在五千年前就发明和完善了这个预测体系。而现代人借助计算机建立数学模型来推演事物的发展趋势,即是从中国古代预测方法中得来的。其原理很简单,就是先建立一个认知命运的数学模型(各种不同的预测方法),而后再将个体的信息(生辰八字,各种动象)输入进去,即可推算出此人过去,现在,未来的命运。在具体事物的运用上,如现在的天气预报,即是将各种天气参数输入到天气预报数学模型中,通过计算机运算即可得到近,中,长期的天气形势。而命相论的局限性是仅停在认识命运的层面。

5,天命论

宿命论者认为命运是注定的,而没有认识到是谁注定的。而天命论者则进了一步,认为命运是自己造作,经上天裁判后确定的。也即命运是自己和上天共同完成的。这就比宿命论者前进了一步,因为他至少承认命运是自己造作的。他们认为,一个人一生的功名利禄,既来自自己的作为,又不离上天的认定。比较有代表性的如《俞净意公遇灶神记》中的俞净意,每年除夕都将自己一年来的所作所为写成疏表,在灶神神位前焚烧,请灶神上报给上天,再由上天判定他的功名利禄,荣辱得失。这就是典型的天命论者的心态和作为。

天命论者对命运的认识对的地方,是知道命运是自己造作的,而不对的地方是将上天的作用扩大化了。而事实的真相是,上天和鬼神(即生活在另一个空间的生命体),由于他们具备一些神通,能够了解人类生活空间的人的起心动念,所作所为。俗话说的:头上三尺有神明,即是指的他们。故这些身有司过之责的鬼神(即民间所说的阎罗王等)就将人的功过善恶记录下来,来判定某人的贫富穷通。需要强调的是,他们对人们的善恶行为,只有执法权,而没有决定权,好比世间的司法部门,只有你犯了国法,他们才能依法审判你,若一个人没有犯法行为,他们是无权对你进行惩罚的。也无权决定你的命运。天命论者之失是将他们的执法权当成了决定权。若了知此真相,能坦坦荡荡做人,就不怕半夜鬼敲门了。

二,命运的特征

前面所说的世人对命运的误解,皆浮在命运的表层,他们仅看到了命运的表面现象。为何命运如此难以了解和把握,就是因为命运有其特殊性,我们通常认识和分析事物,习惯于在能观的主体和被观察的客体相互分离状态下进行。如此方能深入的观察分析,进而得出结论。而命运的特殊性即表现在主客体是一体的,是很难分离的,人既是命运的创造者,又是命运的载体(即承受者),既是能认识的主体,又是被认识的客体。所以要理智客观的认识自己的命运,就必须自觉地从自己的命运中抽离出来,反过来分析自己的命运。故能将自己的命运当作客体来观察,方是认识命运的下手处和正确途径。由此发现,命运有如下特征。

1,一次性

就一个人的一生来说,命运是一次性的,是呈线性发展的,是不可逆的,比如,人有青年,中年,老年等不同的生命阶段,过了青年阶段,就不可能回头再来一次,再比如,一个人四十岁时,回想二十岁时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会觉得有很多遗憾之处,如果以现在的人生经验处理当时的问题,一定会做的比原来好。但这已是不可能的了,这就是人常感叹的无回天之力。故当我们站在命运的制高点上,回视往昔命运的轨迹时,显得束手无策,毫无办法。唯一能做的就是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把握现在,着眼未来。否则,不是追悔莫及,就是报憾终生。或者空有“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浩叹了。需要指出的是,此处所说的命运的一次性特征,不是指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性。若一个人错误的认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就会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是非判断等,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当今的社会,之所以出现人欲横流的现象,除了一些表层的原因外,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生命只有一次的错误观念造成的。

2,复杂性

人的命运从我们看得见的层面来说,就受到很多因素影响,比如,不同的家庭出身,文化背景,教育程度,自身性格等,给人带来的命运也大不相同,而这些因素,充其量只是影响人的命运的很小一部分原因,就象浮出海面的冰山的一角而已,比如就人的性格来论,在不同的人身上,就可以找出形成性格的不同的原因,而相近性格的人,各自的命运也有很大差别。由于此复杂性,仅从一个角度,一个侧面,一个条件,一项指标,是很难真正的了解和把握命运的全部和本质的。

再比如,现在大家都认同的所谓“知识改变命运”的说法,分析起来,也大有问题,因为一个很明显的现象是,那些有知识的人,命运也大相径庭,有的人靠着知识名利双收,生活优裕,有的人虽满腹经纶,却无用武之地,一生穷困潦倒,郁郁不得其志。笔者的一位朋友,学富五车,天性聪慧,但始终摆脱不了贫贱的命运。由此得知,知识只是影响一个人命运的外在因素,而不是决定性的因素。这就是一个影响命运的因素,会导致不同命运的复杂性。同时,我们在追溯命运的源头时,也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此也是命运的复杂性造成的,因为如果追溯的方向不正确,就不可能了解命运是如何产生的。我国著名的易学大家邵伟华先生,之所以后来深入佛教,就是为了解决追溯命运源头这个大问题。

3,作受一体性

如果把一个人的命运比作一场戏,一部从生到死的连续剧,那么我们每个人既是剧本的编著者,又是戏剧的导演者,既是戏剧的表演者,又是戏剧的观赏者。由于角色不停的转换,有时我们会不自觉地迷失自己,假如我们演的太过投入,就会忘记自己编著和导演的角色。假如我们仅停留在编著剧本的角色上,只知道设计自己的人生,而不去实施演出,那么我们的人生将一事无成。由于命运的这种作受一体性,当我们陷入命运的旋涡而不能自拔时,就没有能力再去导演自己的人生。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和看到有人埋怨命运不公,自己怀才不遇,怨天尤人,牢骚满腹。就是因为他已经迷失在自己命运之中了。若了知命运作受一体的真相后,就会知道,如今所遇到的命运不公,诸事不顺的局面,完全是自己一手造成的,怨天即是怨已,尤人不如求已。

4,因果异时性

因就是一件事性最初的起因,果就是由于此原因再加上其他外在的条件而形成的结果。一个人的思想言行的造作是命运形成的主要因素,当造作时,或造作完成后,恰如在自己的心地上播下了一粒种子,这粒或善或恶,或不善不恶的种子(因),在造作时,外部若具备其成熟的条件,这粒种子就会当下产生结果,此即为因果同时性,因果同时性一般人都看得见,比如口喝是因,喝水解喝是果。杀人者偿命等等。若造作时,不具备此种子成熟(产生结果)的条件,这粒种子(因)就会寄存在命运的进程之中(俗话称灵魂,佛教称神识),随着时间的推移,或长或短,当这粒种子遇到合适的条件时(自己当下的心行和外在的环境),就会产生或善或恶的相应结果。这种现象即为因果的异时性。此时当事人或者外人,能感受到或者能看到的只是善果或恶报,而对自己或他人往昔埋下的,导致今天善果恶报的前因,却联系不上,或茫然无知。更难发现和认同往昔造作的前因,与现在遭受的善恶果报之间的必然联系。由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易见结果,难知原因,故我们经常被因果异时性所迷失,此也是目前很多人不相信因果的原因之一,

若我们真正了解,世间任何事物,都不可能脱离于因果率之外而存在,都是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若见因不见果,则果必在将来,若见果不见因,则因必萌于往昔。若知有因必有果,就不敢种下恶因,遗灾祸于未来,若知有果必有因,会欣然种下善因,冀福寿于将来。妄求无因之果,等于痴人说梦,欲造无果之因,便是自欺欺人。故行险侥幸者,尽是瞒因昧果之人,循规蹈矩者,多为明因识果之士。故佛经上有“菩萨畏因”的明训,而一般人虽昧于因,但却免不了果报的惩罚,故佛经上还有“众生畏果”的叹息。

5,同果异因性

即同一种结果,可能是由不同的原因造成的,比如同是为官之人,有靠自己真才实学,名实相符得来的,有靠祖宗福德庇护,轻而易举获得的,有靠投机钻营,趋炎附势取巧来的,有靠行贿通关,买官卖官骗来的。此为不同人之间的同果异因。还有一个个体的同果异因现象,比如一个富人,每笔金钱的获得,也不尽相同,有通过知识获得的,有通过艰苦奋斗获得的,有通过投机取巧获得的,等等。由于命运同果异因性的存在,会出现,相同的结果,人人都能看得到,而不同的原因,却知之甚少的现象。

6,同因异果性

即同一种原因,可能会造成不同的结果。比如有人一贯以真诚心处事待人,但在不同的环境,面对不同的人时,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有的人会还以真诚,有的人会利用你的真诚去达到他的目的,有的人会利用你的真诚欺骗你。此外还有不同人之间的同因异果现象,比如,几个人各自去做同样的生意,有的人经营的很好,会赚钱,有的人经营的一般,会保本,有的人经营的不好,会赔钱。

三,命运的真相

上面所说的命运的特征,已经对命运的不同侧面进行了描述。也部分地揭示了命运的真相,下面,我们借助于中国古代圣哲的慧眼和佛教的大智,来帮助我们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对命运作进一步的分析。

1,命运的内涵

就字面上说,命运是指一个生命体运行和发展的轨迹。具体分析起来,命运是由命和运二部分组成的,所谓命,即是指生命中的既成部分,看得见的如一个人的家庭,父母,地域,性格,相貌,智愚等。所谓运,则是我们当下可以把握和改变的部分。若问我们能不能真正发现,人的命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命和运之间的关系,在人的努力下,命能不能转化为运。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一个生命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既是命运的内在动力,也是转变命运的根本力量。而外在的条件和环境,只起到辅助的作用。

就个人的一生来说,对此生的命若不主动去改变(运命),命就会是前面所说宿命,运的部分也不会起作用。若有意识地去改变他,或者去转变他,就会在命的基础上,突出了运的作用,若方法得当,还可以不同程度地转变命的部分。比如当代佛教大德净空法师,年青时被人算定的命是,一生贫贱,既无财库,又无官印,寿命四十五岁。后来他出家修行,渐渐改变了命运,如今他已八十多岁,跟随他学佛的弟子,遍及海内外,接受的供养不计其数。最大的一笔供养近一亿元,赠送给中国大陆寺院和大学的佛教《大藏经》就有一千多套。

但仅从人的一生去论命运,是有很大的局限的,也不可能真正了解命运的真相,若以佛教的三世因果论来说,一个人此生的命,若推到前世,则变成了运,现世的运,若推到来世,则又变成了命,从这个角度看,命和运皆是可转变的。

2,命运的形成

前面所说的命运的作受一体性,其实已经简明扼要地说明了,命运是如何形成的。下面,我们从中国传统的儒释道三家的角度,来看命运形成的原理。中国古人在对人的命运的观察方面,有很高的智慧,有很详明的论述。只是由于近代以来,中国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失去了信心,唯西方科学的马首是瞻,造成了如今科学发达,物质丰富,道德沦丧,人欲横流的局面。若一个人真正明了命运是如何形成的,就会驾驭自己命运的航船,趋吉避凶,生活在平和安祥之中。

孔子的答案: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孔子在《易经》坤卦文言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古代读易之学人,对此话都有很深的体会,而且身体力行,遵而守之,因为古人有三畏,畏圣人言是三畏之一,故对圣人之言,都会终生奉行。而现代人对古人的教诲,大都不屑一顾,甚到当作糟粕。而不知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远察天命之微,近立五伦之常,观天地之象而知兴替,明鬼神之幽而知进退。故用显明易晓之言语,说明难以觉察之命相。意思是:积德行善的家庭,必有吉祥和福庆,而且还会福荫子孙。积累恶行的家庭,必有祸殃,而且还会殃及子孙。若将家庭换成个人,即是:积善之人,必有吉祥,自有吉祥,福及子孙,积恶之人,必有祸殃,自有灾殃,殃及子孙。

孔子这句名言,指出了命运形成的过程,和不同命运所带来的不同结果。比如,积善,积不善是因,也就是说,当一个人作善或作恶时,他已种下了善的命运和恶和命运的种子,当他作善作恶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余庆或余殃的果。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命自我作”,此四字揭示了命运形成的根本原理。孔子用命运中起主导作用的善恶二种因素,高度概括了命运的真相,了此真相,就不会被命运中繁杂的事相所迷惑,就不会对自己不负责任地轻易造下恶因,就会主动而且自觉地多造善因,因为今天若造下恶因,将来我自己一定会承受恶果,今天若造下善因,将来我自己一定会享受善果,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铁律。若有人问,为何看到有的人造恶而不得恶报,有的人作善而不得善报。古人答到:不是不报,时间未到,时间若到,一切都报。

老子的观察:祸福无门,唯人自召

老子在《太上感应篇》首句就讲到: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老子的观点,实际是孔子答案的翻板。此即为我们常说的,英雄所见,大致相同。而二位圣哲所见,可以说完全相同。如果说,一部《易经》,就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详说的话。老子五千言《道德经》就是“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这句话的注脚。老子这句话的意思是:祸福本来无有形象,在祸福不起作用时,我们无法了知他在何处,但是当人以善恶行为将其感召来时,他就会在人的命运中展现出来,而人们善心善行感来的善报,和恶心恶行感召的恶报,就象人的身体和影子的关系一样,是无法分开和消除的。

此地的唯人自召是因,也即每个人的善恶心行,祸福是果,也即由善行或恶行带来的结果。此即说明了有福的命运,是善心善行感召来的,多祸的命运是恶心恶行感召来的。孔子,老子不约而同的用祸福来说明命运是如何形成的,是因为祸福这二种现象最易被人感受到,也对人的影响最大。

佛教的透彻:三世因果,六道轮回

孔子,老子论命运,说善恶祸福,虽然也揭示了命运的基本特征,命运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命运的真相。但他们只是从人的现生论命运,对涉及命运的深层次的问题没有论及,如前面所说的“命”的部分,若说命是此生一定的,不易改变的,“运”是命运中可改变的部分,这种说法仅限于人的一生,是有局限性的,若继续追问,那不易改变的“命”是由何而来的,甲为何命好,生在富贵家,乙为何命不好,生在贫穷之家。这种差别是从哪里来的,孔子和老子就存而不论了,故将此指为“天命”。而此处,我们若引入佛教的智慧,就能很圆满地回答这些疑问。因为佛教对命运的观照,打破了现世的束缚,佛教将人的命运放在更为广阔的人生背景上去分析。用三世因果来阐明命运的来陇去脉,从而彻底揭示了命运的真相。

佛教中著名的三世因果偈说:“若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一个人前世的作为是因,今生的贫福穷通是果,而今生在承受前世果报的同时,又造作了新的业因,故来世的荣辱得失是果。我们一般的人,没有神通(佛教所说的他心道眼),无力看到自己的前世是何状况,但佛大慈大悲,教给我们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以果推因。故说“若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就是说,观察分析一个人今生的贫富贵贱,就能推测出此人前世的所作所为。而“若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则是让我们从因推果,就是若要了知来世的结果,就看此人今生干了些什么。如此推演下去,前世的作为是因,今生的境遇是果,今生的作为是因,来世的祸福是果,因果的链条环环相扣,串连起来,不断延伸下去,就清晰地构成了一个人的命运。

由此可知,儒家所说的天命,世人所说的宿命,即是三世因果中的前世的因,也是自己往昔造作的,并非上天强加和安排的,印光大师也曾讲到:“前因俗(称)所谓天,天定者胜人,谓前因之难转,人定者亦可胜天,谓兢业修持,则前因不足恃,是以现因为因,而消灭(转变)前因也,若恣意妄为则反是,了此则欲愚者贤,庸平者超拔,皆在自己之存心修德与随时善教而已”。

而“六道轮回”即是指一个人命运的起伏升沉。佛教将宇宙中的生命状态分为十个层次,从上至下为(或由高至低),一佛,二菩萨,三缘觉,四声闻(以上为四圣),五天,六人,七阿修罗,八畜生,九鬼,十地狱(以上为六凡)。所谓六道轮回就是指我们的灵魂(佛教称神识),由于每个人善恶业力的作用,在六凡之中不断的轮转。这六道之中,天,人,阿修罗又称三善道,畜生,鬼,地狱又称三恶道。一个人的心行善多恶少者,生在三善道,而恶多善少者,生在三恶道。

四,命运的改造

前面说的命运形成的原理即“命自我作”,所以说,命运既不是偶然的发现,也不是侥幸的巧合。既不是上天的恩赐,也不是鬼神的安排。其改造命运的自主权完全操之在我,其原理可概括为“福由我求”。

1,改造命运的原理

在讨论如何改造命运之前,我们先认同一个事实:我们每个人以前(或者前生)都曾经做过好事,也曾经做过坏事(这是一定的,只要是人,谁也不能例外),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当我们做过以后,它就象一颗种子,寄存在每个人的命运进程之中,这些种子的集合体即是命运的主体(俗话称灵魂,佛教称神识),

一颗植物的种子,只要具备土地,水,肥,阳光等条件,就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储存在我们命运中的善恶种子,也是如此。当一个人存好心,做好事时,往昔种下的善的种子就会发生作用。此人就会得到善果,如遇贵人扶持,诸事顺利,离苦得乐,心想事成等。反之,当一个人存恶心,做坏事时,往昔种下的恶的种子就会发生作用,此人就会得到恶报,如遭人报复,诸事不顺,损财得病,牢狱之灾等。

若一个人此生没有善恶之作为,循规蹈矩,安分守已,就会象《了凡四训》中的袁了凡先生一样,落入宿命论中,便不能引发善恶种子的成熟,原来种下的善恶种子仍会随命运流转下去。人的命运中虽然还蕴含着其他类型的种子,如各种不同的才能等,但起决定作用,力量最大的是善恶种子。故改造命运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就是为往昔或现在所种下的善种子成熟创造适当的环境和条件,此环境和条件概括来说就是: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反之,尽量不为恶种子创造成熟的条件。

儒家的根本经典《易经》,以乾坤二卦为眼目,以谦卦为归趣,总的宗旨即是引导我们效法天而自强不息,随顺地而厚德载物,归于谦而趋吉避凶。也即是教人们如何改造命运。也许熟悉《易经》的朋友会说,六十四卦是以未济为归趣,此处何以说以谦卦为归趣呢。其实,未济是表,谦德是里,何谓未济,意思是尚有欠缺,还不圆满,正因为如此,唯有心存谦德,不自满足,方可不断进步,故此三卦,也说明了改造命运的原理。

佛经上说:历时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聚会时,果报还自受。此偈所说的“业”,即是以前的善恶种子,“因缘”即现在自己的善恶心行,和外在的环境条件。“自受”即享受善果或恶报。这首偈也说明了因果转变即是命运的转变的道理,明白了改造命运的原理后,我们相信,没人一个人不愿意亲手缔造自己命运的春天。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8-13 00:18

2,为善得祸,作恶得福的真相

看了改造命运的原理后,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有好人会遭遇不幸,坏人却春风得意的现象,这种现象在社会中,在我们身边,时有耳闻和发生,若对命运的了解不够透彻,很自然的有此疑问,之所以有好人不幸,坏人得福的现象,一是因为一个人善恶业相互交织排列复杂,二是因为善恶业中的强者先报。三是因为善恶报应存在着时间差。由于每个人造作的善恶业大小先后不同,故祸福报应有远近迟速不定。所以有作恶业当下就得恶报的,有作恶业隔一段时间或来生后世方受恶报的。有作善业现生得善果的,有作善业来生后世得善果的。有今生行善,而因前世恶业延至今世仍受恶报的,有今生作恶,而因前世善业延至今世仍享福报的。由于存在着如此千差万别的因素,才导致为善得祸,作恶得福的现象存在。

净土宗第十三祖印光大师曾对此作出了明确的回答:“世间愚人,不知因果,见为善而得祸,便谓善不可为,见作恶而得福,便谓恶不可戒。今设一喻,以期易知,作善作恶,如种谷然(即下种),其人现在虽善,以前生所作,不能无过,故今日所受不能无逆(即灾祸),今生之身,名为报身,以今生为男为女,以及寿夭,贫富,智愚,康病等,乃前生之所作所为所感之报,故名此身为报身。谓其为前世所作之果报之身。以前世之因,为今生之果,今生虽善,因前世之(恶)业重,不能即得其(今生)为善之报,而先得其前世之恶报。

如人去年未种谷,今年虽勤劳耕种,于未收获之前,亦不免于无粮。此无粮,非因今年之勤劳而无也,今年之无粮,乃去年不下种所致,今年既勤耕种,则收获后,及明年则有粮矣。(现在)为恶之人,尚未受祸,以有余福未尽,如人去年勤劳耕种,今年不耕种,而仍不至饥饿,(所吃的粮)乃去年之所余,(若)吃完,则(因为)今年未种,将无所食矣。须知善人得恶报,(假)使不为善,其恶报当更甚,由(于)作善,而恶报随之减轻。恶人得善报,(假)使不为恶,其善果当更大,由(于)作恶,善报亦随之减轻”。(括号中文字为作者所加)。

由此可知,人所作的善恶业,有现报,有来生报,有后报,现报大家都可看到,来生报一般人看不到,而有修行的人和一些鬼神可看到,后报即今生作善恶,至第三生,乃至十百千万生方受祸福。古大德对此曾有过精彩的总结:为善不昌,必有余殃,余殃若尽,为善必昌。作恶不殃,必有余昌,余昌若尽,作恶必殃。(昌即指昌盛发达)。明白这个道理后,既不会认为改变命运是一蹴而就的,也不会在遇到挫折时丧失改造命运的信心。

3,改造命运的方法

明白了原理,就要付诸实施,见诸行动。而要行之有功,就必须要有正确的方法,只有方法得当,力行而不懈怠,才能达到离苦得乐,趋吉避凶的目的。

(1)要发三心

一是要生惭愧心。

长久以来,我们被命运的表象迷惑,而无力认识命运的真相,从而造下了很多既伤害自己,又伤害他人的恶业,自己给自己命运的路途上布下了重重障碍和陷井,而我们却浑然不知,一想到如此愚痴的行为,便惭愧得无地自容,恨不能立即跳出自己布置的命运的迷宫。不再干看似利已,实为害已的蠢事。

其次,中国古代圣贤,早已将改造命运的方法告知了我们,希望他们的子孙都生活得幸福美满,但由于自己不知亲近明师,不知选择善友,或自诩才高,视先贤若粪土,或邪正不分,观道德若草芥,或沉迷于私欲,以造恶为高明,或拘泥于浅见,以小人度君子。不但不能体会古人的慈悲之心,而且还经常误解他们,诽谤他们,就象不孝子孙,不但不报父母养育之恩,反而还伤害他们一样,故在他们面前,更应生惭愧心。人的惭愧心若生起,其他一切善心善行,则会随之而起。

二是要生畏惧心。

如今的世人,特别是年青人,受到西方不良文化的熏染,强调张扬个性,追求自由。由于他们没有受过如何做人的教育,不具备作为一个人的最基本的修养,所谓张扬个性,追求自由,其实就是放纵欲望的代名词。台湾著名文化学者曾士强先生,对现代年青人的心理行为弊病作了一针见血的论述,他说:现代的年青人是:“不自由,勿宁死,有自由,就堕落”。笔者经常听到一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年青人说:我什么也不信,什么也不怕。稍有人生阅历的人都会感到,说什么也不怕的人,是让人最可怕的人,说什么也不信的人,是让人最不可信的人。因他们什么也不怕,必然会干出危及他人的可怕之事,因为他们什么也不信,必然会做出失信于他人的背信之事。最后落得个谁都怕他,谁都不信他的下场。

如果我们留意身边做事好走偏锋,或者狂妄自大的人,下场都不会太好。其原因就是没有畏惧心。故生起畏惧心,是一个人真正自省的起点和发端。古人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君子何以有此三畏,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遵循圣人之言的利益,违背圣人之言的害处。故一个人有此三畏,便不会放纵自己的不良言行,便会象孔子的弟子曾参那样,一日三省吾身,便会在做人处事时,常存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警觉心。便会出现德日进,过日少的可喜现象。国学大家南怀瑾先生,在谈到君子有三畏时,曾风趣地说:如果一个人谁也不怕,我建议你回去怕你老婆,因为有所畏惧的人,才是可教可造之才。再者,唯有生起对自己以前所造恶业的畏惧心,方能真正树立后不再造的坚定信心。

我们平常人有一个通病,就是看得破,忍不过。就是说道理时都象个明白人,是非曲直皆看得很表楚,什么事可为,什么事不可为,心中有一条是非的界线,此即为看得破。但若遇到利益得失或者诱惑现前时,就会忍不过,就会不自觉地突破是非的底线。此即所谓的“利令智昏”,平时道貌岸然的人,当面临美色的诱惑时,情欲就会忍不过,如蝇驱腥一样干起男盗女娼之事。此即所谓“情生智隔”。若我们面对利欲的诱惑时,能提起畏惧心,知道自己恰如站在欲望的深渊边缘,随时都有落下去的危险。如此,就会消恶业于起心动念之间,故畏惧心是我们命运洪流的防护堤,有此心,不合理的欲望就不会泛滥成灾。

三是当生勇猛心

人的命运是由性格决定的,性格是由习惯决定的,习惯是由行为和思想决定的,若一个人按照自己的思想观念,形成行为习惯后,是很难改变的,此即我们常说的思维定式。若习惯进一步深化为成见,那便是所谓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了。根据人的大脑认知功能的发展规律,人在十二三岁以后,就基本形成了相对固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这些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旦固定下来,就很难改变。故面对自己铜墙铁壁般的不良习惯,要想撼动他,就必须发起勇猛心和决断心,套用一句广告词:男人要对自己狠一点。故对不良习惯也要狠一点。

打个比方,我们的不良习惯和过失,就象进入家中的窃贼,以前,由于我们敌我不分,甚至认敌为友,不但不知其是贼,还反过来为其提供方便,故导致自己的家财日渐贫乏,福德日渐减损。如今,既知其是贼,当奋力操起棍棒,将其赶出家门,以保家产不再损耗。

此外,还要生起持久心,因多年养成的不良习惯,不可能一下都改过来,有时不良习惯很狡猾,会变幻不同的面目来迷惑你,故要生起持久心。《易经》上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就说明唯有持久的积善,才能逐渐的改变命运(即成名)。

(2),应明次第

改造命运如一项系统工程,是要循序渐进的,是有先后步骤的。著名的改造命运宝典《了凡四训》中,将改造命运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察过改过(明什么是不应作),二是培福行善(明什么是应当作)。三是智慧观照(明如何作)。

第一步是察过改过

若要改过,就必须有的放矢,故首先要察过,就是要检察自己的过失在哪里。比如要消来敌人,首先应知敌人在何处。察过也是如此,即检察自己的思想行为哪些属于过失。著名的佛教居士夏莲居先生在谈到他的修行体会时说:“若见得自己满身过失,修行方有下手处”。真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孔子在《论语》中也告诫弟子:“行有不得,反求诸已”。意思是,事情做得不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原因不在别人,应该反过来从自己身上找过失。此也即察过之意,可知古圣今贤,皆为我们点出了察过是改造命运的关节点。

笔者曾经见过有人说:“我找了半天,好象觉得自己没有什么过失”。在社会中,在我们身边,有这种心态的人还为数不少。说这样话的人,如果心地纯净,行为中正,遵纪守法,人人称道,那么我们要向他学习。但说此话的还有另外一种人,即满身是病的人,由于满身是病,所以他找不到自己的过失。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其实这种看不见自己过失的人是很可怜的人,因为他们得了很重的病,不但不自知,而且还感觉良好,他们一旦发病,即是扁鹊再世,也无能为力,故过失就象身上的毒瘤,时时危害我们的身心健康,知此,谁不愿立即去之而后快,故若能察出过失,了知过失的危害,改过就会水到渠成了。

第二步是培福行善

要想改造命运,仅改过还是不够的,还要随分随缘,培植自己福德的根基。因为命运好的人,就象是在肥沃的土地上播种,命运不好的人,就象在贫脊的土地上播种。而培植福德有很多途径和方法,归纳起来最有效的就是行善。改过好比是播种前深翻土地,除去杂草,清理石块,施肥浇水,只有做好这些工作,播下的种子才能茁壮成长,获得好收成。而培福行善就是在心地上播下优良的种子,将来一定会得到丰厚的回报。

在现时社会中,对培福行善能改变命运持怀疑态度的人,大有人在。有此怀疑,也不奇怪,因为中国自清末民初以来,中国传统的智慧渐渐被遗弃,而西方的价值观大行其道,原来中国人普遍认同的道德观,是非观,在推崇物质享受和价值观混乱的现代人面前,变得一文不值。现代人不相信为善得福的原因,一是超出了自己的常识和认知能力,在现实社会中,我们看得见的致富发财途径是,聪明能干,深谋远虑,人事关系,投机钻营,坑蒙拐骗等。而没有听说和见过行善布施发财的。这种已见不及便否定的心态,是很常见的。二是把行善的教导当作一种说教,而没有实际意义。就好象国家号召身雷锋学习一样,认为这样的号召与自己没有关系,只是徒存形式而已,而不知,若每个人都象雷锋一样,我们的社会就不会是现在没有安全感的社会。三是把不正常的当作正常,把正常的当作不正常,而可怕的是,这种反常早已成为大部分人,正常的价值观和生活习惯。比如最明显的,抽烟有害,人人皆知,但抽烟的人,为了满足抽烟时短暂而虚幻的“享受”,不惜花钱伤害自己的身体。把不正常通过自我欺骗当成了正常。笔者认识一位外科医生,当他每次做手术,看到抽烟病人的肺时,就会生起恐惧心,几个月都不敢吸烟,但时间长了,恐惧心慢慢淡化后,又恢复了抽烟的不良习惯。这种大家司空见惯的心态和作为,正反映出人最大的弱点或者劣根性,即见近不见远,见假不见真,听骗不听劝,见小利而忘大害。欲利已反害已。

故把不正常的当作正常,是一个积非成是的过程,把正常的当作不正常,则是一个将是变非的过程。我们每个有志于改变自己命运的人,要对积非成是的现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同时防止将是变非的现象发生,坚守内心正确的道德是非标准。遵守古圣先贤行善得福,作恶得祸的教导,实践佛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训诫。把我们从不正常的状态(我们自以为的正常),回归到正常的命运轨道上(我们自以为的不正常)。若一旦明了唯有行善培福,是我们改造命运的正确途径,谁还不尽力去做呢。

第三步是智慧观照

即以智慧和理智的高度,辩析察过改过和培福行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知,改造命运的过程,就是不断察过去习,培福行善的过程。在改造命运的初期,我们只要善于反省,会比较容易地觉察到,我们身上存在的很明显的不良习惯和过失,并有的放矢地改正之。如此不断的察过,不断地改过,慢慢会觉得,原来那些比较粗重的,很明显的过失,好象越来越少了。这说明我们改过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此时,假如我们认为差不多了,自已满足了,便放松了进一步的功夫,就会出现旧习复萌的现象。甚至会产生贡高我慢之心。看不起那些不懂改造命运原理的人,若出现了这些问题,就要及时提起智慧的观照,纠正自己的不良心态。再者,我们有的不良习惯是很狡猾的,当你对治他时,他会改头换面,以其他形式出现。比如笔者以前有说人是非的不良习惯,当学习了改造命运的原理和方法后,此不良习惯慢慢得以改正,当几个人坐在一起谈论他人是非时,自己就会提起警觉心,但由于缺乏智慧的观照,虽然不再议论他人是非了,但却将此不良习惯,转移到对学佛修行人的议论,如批评甲见解不正确,乙修行走错了路等,此即是坏习惯的改头换面,若此时能提起智慧的观照,就能将此不良习惯彻底消除。

其次是对培福行善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进行观照。因为人的善心,善言,善行若用之不当,轻者可能造成别人的误解,重者可能会出现反面作用。最普遍的现象有,当我们满怀慈悲之心,对需要帮助的人,给以金钱和物质上的布施和救助后,有时会发现我们救助的对象,没有将钱用到我们希望用到的地方,或者受助人存在着欺骗施救人的现象时,就会生起后悔或埋怨之心,此心若生,就减损了我们布施的功德。此时若能提起智慧的观照,了知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以不求回报之心布施,则布施的功德最大,就不会因此而停下培福行善的脚步。佛在经典中说:持戒(即断恶修善)是重要的,但正见(智慧观照)比持戒更重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故我们在改造命运的过程中,改过行善好比人的双足,而智慧观照犹如眼睛,有智慧之眼的正确指引,才能避免步入歧途,落进坑堑,而从容地迈向生命的坦途。

(3),流行病的对治

改造命运,就象治病一样,人的命运千差万别,病症也各不相同,只有对症下药,才能达到治病的目的。下面列举现在社会上的流行病及对治方法。

流行病之一:被欲望奴役之病。人生有三个层次,一是生存层次,二是精神层次,三是道德层次。生活在生存层次的人,主要追求的是吃、穿、住、玩。而且把这些当成人生的重要目标。若一个人的一生仅为此而活着,把满足自己的吃喝玩乐当作人生的最高理想。那么他就很容易患上被欲望奴役之病。如果一个人患上此病,而不知是病,用孟子的话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意思是,人若仅为了满足物质欲望而生活,就同禽兽差不多。作为人,追求正当合理的物质生活是无可厚非的,但十分遗憾的是,当人的欲望作主时,就会突破“正当合理”的界线。就会糊里糊举塗地,干出很多满足了欲望,折损了福报的事情。就会把自己的命运,误导入多灾多难的险道,故此病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而且还会越来越多。

对治方法:观照自己命运,选择与自己福报相符的生活状态,和人生财富目标。了知今生的富贵穷通,是自己以前的善恶行为造成的,要保持现在的富贵,就要为富行仁,要改变现在的穷困,就要培植福德。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严格将自己的欲望控制在正当合理的范围内。所谓正当合理的标准就是,外不违天理国法,内不悖人伦道德。如此之人,必有后福。

流行病之二:被成见活埋之病。所谓成见,就是一个人内心形成的,固定的价值观和行为标准。成见一旦形成,是很难改变的,故古人有“人过三十且莫劝”的说法,意即过了三十岁的人,很难听取他人的意见,如果强劝,就会造成相互的对立和怨恨。如果说前面的被欲望奴役之病,还在表层的活,成见之病则更深了一层,故此病有不易察觉、一旦形成就根深蒂固的特点。比如,笔者曾劝一个朋友的儿子,让他学学《弟子规》,因为朋友的儿子,既不愿学习,又不听父母的话,追求的是吃肯特基,穿外国名牌,当我把《弟子规》送给他时,他不屑一顾地将书扔到茶几上,不耐烦地说:“这是要求圣人的,我做不到”。朋友的儿子只有十几岁,就已患上此病。还有一个故事,一个朋友一家都学佛,只有他父亲不学,不但不学,还强烈反对,反对的理由很简单,就是他自称自己相信科学,而佛教不是科学,佛菩萨在何处,不能证实让他看到,故他断定,佛菩萨的境界只是神话而已,是无法让人相信的。这种心态相当普遍,他们的逻辑是,只要科学无法证实,只要自己不能做到,只要超出自己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就统统否定和排斥。朋友的儿子自以为《弟子规》中做人的标准太高,自己做不到,便排斥之,朋友和父亲自以为佛教中对佛菩萨的描述,超出了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便极力破斥之。故成见犹如看不见监狱,若无力打破,我们的智慧就象被判无期徒刑的囚犯,永远无法解放出来。故被成见活埋之病的症状是“自以为是”。以浅见破深理,以无知为聪明,是其共性。

对治方法:反省自己的成见是如何形成的,是不是正确可靠的,通过学习和亲近有修有学的人,增加自己的见识,扩大自己的视野,了知自己成见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否定自己成见的狭隘性和偏执性。成见就象我们给自己建筑的牢狱,若不走出来,我们的命运就无法走出黑暗和蒙昧。成见就象我们给自己戴上的枷锁,若不打破他,就无法开拓命运自由广阔的空间。成见犹如井底之蛙,跳出来方知天地之大。

流行病之三:自是人非之病。此病流行最广,而且最易发病。人人皆有,个个难免。古人说的好,哪个人前不说人,哪个不被他人说。意思是,没有一个人不在人面前说他人是非长短的,也没有一个人不被他人背后说是非的。此病也可能是有人类以来病史最长的病,女人得此病,则表现为长舌妇,到处挑拨是非,男人得此病,表现为因观点不同相互斗争,甚到反目成仇。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当几个人聚在一起时,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议论自己周围人的是非长短,若不说他人是非长短,好象没有话题可说,而且心中不时地涌动着说他人是非的冲动,而当他人的是非与自己发生连系时,皆是自是人非,即自己对,他人非。此病往小处说,破坏人际和睦,往大处说,妨害社会安定。试看人与人,国与国发生冲突时,从来没有主动承认自己是错误的,都是指责对方对不起自己,其实谁对谁错,很难有定论的。

若追究自是人非的病根,就只有借助佛教的智慧了,佛教认为,人有五种根本烦恼,即贪心,嗔心,痴心,慢心,疑心。其中的慢心,就是自是人非的病根所在。所谓慢心,说通俗点就是,我比别人强的观念,慢心大致可分三种,一是对比自己强的人,比如我们经常听到人们说,他当官有什么了不起,他不就有几个臭钱吗。二是对同自己差不多的人,三是对不如自己的人。

对治方法:远离好说是非之人,当听到他人说是非时,反省自己说他人是非的次数是不是日渐减少了,当有人在自己面前说他人是非时,牢记:“来说是非者,定是是非人”的明训。见人非,即自省,见人是,即效法。能如此,人际关系调整好了,命运中的不利因素就会消化于无形之中。了知我慢之心,是破坏人际关系,折损福报的一个重要原因,故要时时提起警觉心。

(4),常见命运的对治

常见命运之一:贫穷的命运。世间的贫穷,有时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人找不到消除贫穷的正确方法和途径。造成贫穷的病因是,过去或前生,曾有偷盗的过失,常常以悭吝心和贪心对待他人,故偷盗和贪心是因,贫穷是果报。偷盗分有形的偷盗,和无形的偷盗,有形的偷盗可见易防,无形的偷盗难见难防,无形的偷盗即指自己经常有占别人便宜的念头。或者通过投机取巧的手段获得利益的行为。

对治的方法:忏悔自己往昔偷盗的罪过,下决心从今以后不犯偷盗。见别人获得利益时,当生欢喜心,看见贫苦的人,布施财物,给以救济。不取不义之财,常怀怜苦之心。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8-13 00:19

常见命运之二:多病的命运。病因是过去或前生,曾打骂和伤害过他有和动物。或者经常对他人生起厌恶和憎恨之心。

对治的方法:下决心不再做打骂和伤害众生的事,恭敬孝顺父母,照顾有病的众生,经常布施医药给病人。开阔自己的心胸,扩展容人之量,不因小事自寻烦恼,容忍他人缺点过失。

常见病之三:不聪明的命运。病因是过去可前世,曾经诽谤圣贤和有道德修养的人,或者在教授知识和技能时,有所保留。常有贡高我慢之心,或有设计骗人之举。

对治的方法:从今后,主动亲近有智慧有道德的人,将自己所知的,无代价的教导别人,人疑问即请教师长,不说师长的过失和缺点,相信三世因果,印佛经和善书送人,不讥笑不如自己的人。不搞阴谋诡计。

常见命运之四:人缘不好诸事不顺的命运。病因是过去或前生,曾做过妨碍他人的事情,阻碍他人得到利益。看到别人得到好处就心生嫉妒。

对治的方法:今后不再做损人利已的事情,尽量成有之美,见到别人得到名利,心生欢喜,愿一切众生都有好人缘,关心他人,多替他人着想,只看别人优点,不说别人过失。多做修桥补路事,莫存设置障碍心。

(5),平常之中理甚深

也许有人看了以上对治命运的方法后,会有这样的想法,这些方法太平常了,都是老僧常谈,既没有高深玄妙的决窍,也没有神奇特异的高招。既没有立竿见影的特效药,也没有起死回生的万应丹。这些想法代表了现代人的二种心态,即急功近利心和投机取巧心。所谓急功近利,就是今人在做一件事时,要尽快的得到功利。由于这种急切的愿望太过强烈,就会生起投机取巧心,即以违犯常规的手段快速谋取名利。此即是如今社会乱象的原因之一,若我们在改造命运的过程中,也存这样的心,那必然会落得个,求升反降,欲进反退。得小利而损大本,成近名而养遗患。好比治病,急则先治标,缓则须治本。治标虽当下见效,但病根犹在,治本虽循序渐进,但可去病根。如今世上之人,遇到不如意的事情,解决不了的问题,便去找人算命,或者看风水,此皆治标之方,而此文所列对治的方法,皆为治本之方。古人说:本立而道生,知所先后,则近道也。

总之,当一个人遭遇不好的命运时,一定要认识到,现在的命运都是自己以前所作所为造成的结果,而不是他人和环境使然,他人和环境,只是影响你命运的外在条件,起决定作用的是你内在的因素,由此可知,改造命运最关键的是改造自己的心行。所以我们要常存这样的心:我虽贫穷,而愿天下人富足,我虽多病,愿天下人健康,我虽与人失和,而愿天下人和睦相处。我虽不聪明,而愿天下人都有智慧。

如能常存此善心善念,再加上力行改过行善之事,不好的命运会在不自觉中得以转变。此外,改造命运还 有特殊有效的方法,即在力行改过行善的同时,经常以至诚心念诵“南无阿弥陀佛”或“南无观世音菩萨”。念诵佛菩萨名号能改变命运的道理很深,以后有机缘再说,但只要真诚恭敬念,皆可得益。

4,改造命运的效验

真正如理如法的实践改造命运方法的人,力行一段时间以后,命运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转变,自己就会感受到一定的效验。

效验一:原来经常陷入烦恼之中,无烦恼时还会自己找烦恼,情绪低沉,心事重重,而通过实践改造命运的方法后,渐觉心地清净,身体轻安。

效验二:以前常常心绪混乱,坐卧不安,学习成绩不好,而今渐觉智慧顿开,心地平和,诸事顺利。

效验三:以前做事丢三忘四,顾此失彼,而今渐觉有条有理,诸事也能融会贯通。

效验四:以前常常与他人对立,甚至结有怨敌,而今与人对立的念头渐淡,见怨对不生嗔恨,能坦然面对过去看不顺眼的人。争强好斗之心渐趣平和。

效验五:以前常做恶梦,而今恶梦渐少,或梦中口吐黑物,或梦中飞行空中,此即是过消罪灭的现象。

以上效验,说明改造命运初有成效,但更应努力持之以恒行之,以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五,结语,珍惜机缘

一个人若了解命运的真相,认同“命自我作,福由我求”的改造命运的原理和方法,若不孜孜以求,从自我反省开始改造命运的活,用印光大师的话说:此人非愚即狂。所谓愚,即说此人对古圣先贤的教诲不能领会,心昏眼昧。所谓狂,即自以为是,我慢贡高,不见自己满身过失,唯见他人是非长短。不知遇事反求诸已,反而处处责备他人,故有志于改造命运的朋友,当以此二种人为戒。

一个有志于改造命运的人,应存对古圣先贤的感恩之心,若无这些明白人为我们点出命运的真相,我们永远走不出命运的迷宫,若无这些过来人为我们指示改造命运的原理和方法,我们就无从得其门而入,只有在命运面前,空自长叹而已。

一个有志于改造命运的人,应对父母家人生起感恩之心,若无父母家人的养育辅助之恩,我何以成人,何况改造命运,唯有从改善与父母家人的关系下手,继而再扩大至朋友同事。方是正确的途径。舍此,若脱离自己的生活环境,改造命运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就会流于空谈。

一个有志于改造命运的人,不但要对有恩于我的人存感恩之心,也要学会对曾经伤害过我的人生感恩心,因为我们明白,因果报应丝毫不爽的事实真相,今天他之所以伤害我,其原因是过去,我也曾经用同样的态度伤害过他,就好比我曾欠他一笔钱,今天他伤害我,等于我还清了这笔钱,明此,对于伤害我的人,不但不心生怨恨,还会心生感激。

一个有志于改造命运的人,不但要对顺境生感恩心,也要对逆境生感恩心,顺境为我扬起顺风之帆,逆境更能激发改造命运的斗志,顺境是自己过去善行造成的,逆境是自己过去恶行造成的,既然皆由我造,那就应坦然承受,俗活说,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故一个明白人,在改造命运的过程中,应当学会如何在逆境中安身立命,从容应对。

佛经上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今天我们 得到了人身,听闻到了改造命运的良方,故要珍惜这千载难逢的机缘,断然了结被命运奴役的过去,真正做自己命运的主人,告别自损损人的昨天,迎来自利利人的明天。此也是笔者著此文之初衷所在。

六,问答

1,问:为善得福,作恶得祸的根椐是什么?

答:根据有三,一是古今正史及其他典籍中有大量的为善得福,作恶得祸人和事。即是证明。若善于观察,我们身边也经常有这样的人和事。二是为善是随顺人性的,故得福,作恶是违背人性的,故得祸。中国古圣先贤,通过智慧的观察发现了这个规律,故《三字经》第一句便是“人之初,性本善”,说的就是此理,再者可以从我们自己的感受证明,世上没有一个人愿意与坏人交往,而都愿意与好人做朋友。作善事时都会大张旗鼓,作恶事时都会偷偷摸摸。三是佛在经典中告诫我们,一个修行人若要得到福慧圆满的果报,就必须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做起。即是根据。

2,问:为什么有人行善求福的效果不明显,是什么原因?

答:首先看他做的是否如理如法,如理即是明白改造命运的原理,如法即是按照改造命运和方法老老实实去做。不要有速成之念,也不要存投机之心。就好比登山,只有一步一步向上攀登,才有望达到山顶,若想一步登天,便是不切实际之想法。其次是往昔所造之业障深重,佛在《华严经》中说:假如我们以前所造的恶业有体相话,三千大千世界不能容纳。知此,更要加倍努力,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三是要反省自己的用心是否存在问题。即有些人虽然行为上看似在行善求福,但忽略了察过改过这个最基本的环节,由于过失依旧,就如将种子种在缺肥少水的薄地上,是很难长出好苗的。由于自以为做了一点好事,便生起居功自大之心,不但原来的过失没有改正,又增加了新的过失。故导致其效果不明显。四是对改造命运的原理方法,没有生起真正的信心,虽然也觉得有道理,但以将信将疑之心,行浅尝辄止之事。故效果不显。

3,问:有人说,世上的规矩和道德是束缚人的,世间本来没有善恶是非,只要顺其自然,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何必用这些约束自己呢?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答:要回答此问题,首先要弄清什么是“自然”,自然这个词来自老子的《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的意思是:道本来就是这样,佛经上叫“法而如是”。故顺其自然就是顺道。什么是道呢?道即是儒家说的性,故儒家经典《中庸》里说:率性之谓道。即顺性而为就是道。那么“性”又是什么样子呢,性表现出来的样子就是“至善”。故儒家经典《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由此可知,顺其自然,就是顺性而为,就是止于至善。若明此理,一个顺其自然的人,就会自觉遵守世间规矩,坚守道德防线,明辨是非,从善如流。因为他知道,规矩道德,善恶是非,是维持世间秩序的常法。因为他知道作为人,本来就应当遵守这些常法的,所以他不会感到是束缚,因为他知道,古人早就说过:“纲常堕,妖孽兴”的预言。因为他了解,这是完成至善所必经之路,所以他会义无反顾,一往无前。

而提问中所说的“顺其自然”,则是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中的“习”。即由于后天的染污,覆盖于本性之上的不良习惯和各种欲望。提问题人不明白本性之自然,和习性之自然之不同,所说的顺其自然,就是要随顺自己的不良习惯和欲望。一个人若以满足各种欲望为目标,那么,世间的规矩、道德,善恶,是非,当然会束缚他,因为他的言行常常违犯这些人类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原则。所以他们要打破这些东西,达到自己放纵欲望的目的。故若随顺本性之自然,就会转凡成圣,以至于至善。若随顺习性之自然,就会身败名裂,遗患无穷。本性,习性,虽只一字之差,而天堂地狱立判。明此理,能不慎之又慎也。

4,问:有人发愿来生还做人,来生做人要具备哪些条件?

答:佛在经典中说:具足五戒的人,来生才能生在人道,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中前四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是性戒,不饮酒是遮戒。所谓遮戒,是指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开戒,比如,有病时若需酒作药引子,或需用酒配药,即可以用酒。在这种情况下使用酒为开戒,不为犯戒。现在的人,由于自己的业障深重,外在的环境浊恶,无缘明师指引,多有恶缘牵累。真正能做到五戒的人实在不多。故印光大师曾对有此想法的弟子说:“要知道,来生做人比往生极乐世界还难”。由于这个原因,印光大师苦口婆心地劝他的弟子们,放弃来生再来做人的想法,信愿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何以来生做人,比往生极乐世界还难,此中的道理只有深入佛教之后,才能了解。

5,问:现在很多人相信风水,风水真能改变人的命运吗?

答:风水学在中国有很悠久的历史,古称堪舆学,若对风水学下个定义的话,就是研究外在物质环境对人的影响的学问。当然外在的环境对人的影响有好与不好二种,风水学的目的,就是选择或营造对人有益的环境,改善或避开对人不利的环境。因为环境对人可以产生影响,这是尽人皆知的道理,此为风水学得以建立和发展的合理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历代人的努力,总结出很多实用的技术。形成不同的体系。故风水学即不是迷信,也不神秘玄妙。用现在人的说法,可以说是一门科学。

但随着风水学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偏差,一是将风水神秘化,人为地附加上装饰性的色彩,掩盖了其原本的面目。二是夸大了风水的作用,给人的感觉是,若一个人找到了好的风水,人生遇到的问题都可以解决。若客观地评价风水的作用,那就是,风水可以影响人的命运,而不能改变人的命运。何以故,道理很简单,用大家都能认可的话说,无论何人何事,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和条件。就人来说,人的思想言行是改变命运的内因,外在的人和物(风水)是辅助的条件。举例说明,假如一个命中既没有财库,又没有官印的人(没有发财做官的内因),让他住在风水好的地方,他就能发财和做官吗?反之假如一个既有财库又有官印的人(具备发财做官的内因),既使住在风水不好的地方,他就不能发财和做官吗?此即古人说的:“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的道理。

从佛教的观点看:一个人由于前生善恶行为不同,今生所感的正报(即人的命运),依报(所处的环境),各不相同。而正报(人)和依报(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正报为主,依报为从,正报决定依报。用佛教的话说,依报随着正报转,意思是:有福报的人所感得的环境即福地,无福报的人所感得的环境即无福之地。人可以改变和影响环境,好人可以将不好的环境变好,坏人也能将好的环境变坏。所以要想改变命运,首要的是先做一个好人,努力修德培福,当福德培植到一定程度时,所处的环境自然会随之转好,若一个人盲目地相信风水,不从改恶修善,修德培福下手,既使是拆墙改屋,开窗移灶,改造了原来的风水格局,在得到一些良性心理上的暗示的同时,也可能改变一些现状,得到某些好处,但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命运的。

6,问:有的人只要手中有钱,就会发生家庭失和,家人有病和破财的事情,这是什么原因?

答:人由于以前的道德修养的不同,今生感得的福报也不同,福报大的人好比是大而坚固的容器,里面能装很多东西,供其享用,所谓富大量大者即是。而虽有福报但却保不住的人,好比是漏了一个洞的容器,所以会出现边装边漏的现象。还有一种经常因为钱和家人发生斗争的人,好比是一个有毒的容器,装进去的都变成了有害东西。在佛教看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论是夫妇,父子等,大至可分四种,即报恩,报怨,还债,讨债。若人有钱后即发生家人有病和破财之事,说明此人以前欠家人债,如今以治病的方式还债。如明此理,就会坦然承受。若人有钱后即与家人为钱发生争斗,说明家人是报怨,讨债而来。也说明此人过去曾与家人结怨和欠其债。如明此理,就会以此消除怨恨,还清欠债。

还有一种情况,若此人得到的钱不是通过正当手段挣来的,当得到钱后,就会发生家庭失和,家人生病和其他破财的事情,将此人挣到的钱花掉。这种现象就是孔子在《论语》中说的:“货悖而入者,必悖而出”。意思是,若一个人从不正当的渠道,用不正当和手段得到的财富,必然会以不情愿的方式花销掉或损失掉。按照因果报应的原理,这笔钱本来是应当属于你的,但你以不正当的手段得到时,也折损了你的福报,所以你无福享用这笔钱,而以你不愿意的方式失去它。

总之,当一个人发生得到财富后,即便耗散掉的现象时,其根本的原因是自己的福报不够,无福消受。因为你周围的亲友,也是你命运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你与他们之间发生的恩怨纠葛,利益冲突,都是你以前所作所为导致的结果,故当此情况发生时,首先要坦然承受,其次是主动地去弥补命运的漏洞,和洗涮原来有毒的容器。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