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在生活中观自在 [打印本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6-22 20:52     标题: 在生活中观自在

建设禅意的生活,实现禅与生活的不二,这是生活禅的主旨;空色不二,空受不二,乃至空识不二,总之,存在(生活)与超越(自在)不二,这是《心经》的主旨。生活禅与《心经》表达同一个主题:在生活中观自在,实现自在。                                                                    
        一、《心经》的精髓是”生活与解脱不二。
      《心经》简短的260字直指般若的心要:不二。“二”是什么?“二”是矛盾。凡夫因为有执著,所以有分别,因分别而有种种的矛盾(其实矛盾本无所谓有),烦恼由此而生。人类生活的世界里矛盾是很多的,这些矛盾都是“二”:人与自然是矛盾;个人与集体、社会是矛盾;权利与义务是矛盾;人的感情和理智是矛盾;精神与肉体是矛盾。很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一方面雄心勃勃,想建功立业,另一方面又时或想逃离,逍遥自在,“归去来兮”,这也是矛盾,人世与出世的矛盾。总之,我们的生活里充满矛盾。这些矛盾中有一个根本性的矛盾,那就是生活与解脱的矛盾,用哲学术语说是存在与超越的矛盾。
        我们一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在一种强大力量的推动下,在生活的轨道里转开了:上学、考试、升学。就业、婚配、生儿育女,一环接一环,没有喘息的机会,总是要你往前走,总是要选择,或者这样或者那样。选择后有一系列的后果要承担,比如职业,选择了教师,那就要备课、吃粉笔灰,跟着找对象,自我介绍第一句就是:我是教师,由此你的婚姻就一定会按一种路线发展。这就是人生,就是生活,有人形容像是背着石头唱戏,很累很累。法国存在主义作家萨特用“虚无”描述人的存在,这种虚无是巨大的重量,沉甸甸地压在人身上,无法逃避,因为你总要选择,总要往前走,想开小差是不可能的。你能什么事都不做,但不能什么都不想。
        面对这样的人生,很多人都想:能抽身到另一个星球上歇几天假就好了。这就是超越的问题,解脱的问题。人们生活的问题无非是要解决吃、穿、住、行以及家族、种族的繁衍,而解脱和超越则是人的终极关怀。生从何来,死往何去?我是谁?如何获得自由?这些都是宗教所要解决的。几乎每一个民族。每一种文化都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或者是巫术,或者是发育完备的宗教。ji 督教许诺幸福圆满的千年王国,yi si  lan教提供真主安拉的庇荫。而佛教说:人生是苦的(空虚),充满烦恼,但如果放下执著,苦当下就是空,烦恼就是菩提,人生就是解脱,是谓现证涅槃。禅宗最充分地发扬了佛教的解脱说,它要我们当下放下、无分别,凡夫就是佛,娑婆世界就是净土,在繁忙的人生中就能实现最大的自在。
“生活禅”高扬禅宗现证涅槃、见性成佛的主题,提倡在生活中观自在,在繁忙中证解脱,在纷纭尘世中实证自在无碍、空灵澄澈的禅境,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心经》从理论上深刻阐述了这一点。《心经》开头一句:“现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一句是《心经》的总纲,后面从不同角度反复解释什么是“五蕴皆空”。这句里“照”字译得十分传神。什么是“照”呢?本来存在的事实,因为没有光明,就乱分别,瞎摸索,开关打开,光明显现,露出庐山真面目:哦,原来是这样,是五蕴皆空。可见“五蕴皆空”是一贯的,不是观自在菩萨的创造发明。“五蕴”与“空”本来就是不二的,它们不是两样东西。前面讲过,因为执著和分别,凡夫的世界处处是矛盾,而《心经》劈头一句就把一个最大的矛盾弥合了:五蕴皆空。五蕴即空,空即五蕴;五蕴不异空,空不异五蕴。五蕴是色、受、想、行、识,概括了人的感官、知觉、思维、情感、意志,这就是人的生存的全部内涵。空是超越,是解脱,是觉悟,是自在无碍。五蕴皆空就是:存在与超越不二,生活与解脱不二,入世与出世不二。《心经》把许多宗教家头痛的问题化解无遗。它劝导人们趋向当下最真实的解脱。空就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只要不分别不执著,则当下还家,净土就在目前。所以观自在菩萨照见了五蕴皆空,就度过一切苦厄。其实这时是“本来无一物”(“无天明亦无无明尽无苦集灭道”),无所谓苦不苦,无所谓自在不自在,因为心无挂碍,也就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了。《心经》将“生活禅”的旨意揭示无遗。禅本来就是生活的,它要我们在行住坐卧、搬柴运水中证解脱得自在。只要我们勇于认取承担本有的佛性,那么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是禅、时时是禅。生活在现代物质文明中的现代人,五蕴不空(执著),心有挂碍,在狭窄的盒子楼中,在污浊的工业废气中,在各种人际关系的紧张中累得喘不过气来,毫无自在可言。“生活禅”告诫人们,不离生活观自在,以清凉的心态建设真善美的人生。

                                                                       
       二、观世音与观自在——奉献的生活是禅
      “名以昭德”,佛菩萨圣号耐人寻味,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先贤圣觉的道德成就。《心经》中的“观自在菩萨”给我们的印象是自在洒脱,无牵无挂。这位菩萨还有一个名号广为人知:观世音。观世音与现自在,从字面上看,这两个名号表达了两种矛盾的风范。《妙法莲华经》上说,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观世间的音声而令解脱。可是茫茫苦海,会会众生,求救声不断,于是菩萨于一身心,现千手眼,照见法界,护持众生,千处祈求千处应,无一爽约。以凡夫眼观,观世音菩萨纵或千手千眼也该是应接不暇,东奔西忙,又何以能“现自在”?
    这就是菩萨悲智不二的境界:既观世音又观自在,在观世音中观自在,在无我的奉献中现证涅槃,以无尽的慈心悲愿救度众生,予人自在,己也自在,是为真自在。观自在,并非对他人的苦难视而不见,对他人的救告充耳不闻,也不是脱离人群,逍遥山水,或嫦娥奔月,乘风归去,更不是冷眼旁观,作高姿态。这不是生活禅,而是“枯木禅”、“石头禅”。“生活禅”提倡的观自在不是要我们在生活中心如冷灰死水,而是以超越的心态投入生活,以出世的精神作入世的事业,或者克尽人伦,或者忠于职守,或者是发慈悲大愿,利乐有情。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未经战斗的妥协是轻佻的,未经苦难的超脱是虚假的。《楞严经》上有两句偈:“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而佛恩就是众生恩。“生活禅”的行者勇于承担众生的患难,他的生活是无我奉献的生活,因为无我奉献,同时又是自在的生活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