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情缘与戒律 紫虚居士 [打印本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6-8 17:44 标题: 情缘与戒律 紫虚居士
情缘与戒律
很高兴有这个机会,可以与各位同修分享在过情缘与守戒律的心得,这也是我来到药师山学习的第一课。如果不够完善,还请各位师兄和善知识指导。我分二个部分来谈,首先是情缘的部份:我们知道,众生无始以来,因为不明白世间爱情,且以为实有,而有二大业障:
1.喜新厌旧
2.广造情
以下我会藉由故事的探讨来说明——
故事一:可以让我们更明了,众生是如何的广造情缘与喜新厌旧,其实也是目前社会上缩影的一部份。
包法利夫人,是法国大文豪福楼拜写于1856年的作品,被誉为法国最重要的其中一本文学作品,书中女主角包法利夫人是名年轻、相貌娟好的女子,一生所追求的是浪漫的爱情和物质,她很年轻就嫁了一名成熟稳重兼深爱她的医生丈夫,这个男人有完美的个性,可是不懂浪漫,又没有大量金钱满足她的花费欲。
自小,包法利夫人都爱读浪漫小说,向往女主角与贵族公子的爱情,亦对上流社会的品味生活有所憧憬。后来,她邂逅了一名有大志的法律系学生和一名花花公子型的贵族,她由他们身上得到爱情、激情、物质等等满足,可是,两个男人都无法给她将来,大家只志在玩游戏;最后,浪漫爱情落空又欠债累累,包法利夫人只好自杀。
上述的故事道尽了情与欲的苦空无常,在相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很执着,若无一颗觉醒的心,很容易在这个情欲的世界中迷失,还好,我们有幸能来到实修道场,博士、老师常教导我们,要我们学会观空,在我们碰到人生的转弯处时,也较能觉醒,这是观空的好处,好多人都像包法利夫人一样,不停的在相的世界里追逐,一但承受不了,如梦如幻的世界,就会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故事中的警愓:从这篇文章当中,我们可以厘清几个观念——
◎爱情观:将电视剧、言情小说、电影中浪漫情节,误认为是现实生活中的全部。
◎以爱情为实有:以为拥有了爱情,就拥有了一切,于是心随境转,就尽情地追求,并进而物化自己,到头来却是一场空。
◎偷情:运用自己外在条件,周旋于情色中,不但伤害自己,也伤害了其他人。
以上是属于情缘的部份,接下来是修行与戒律的部份:
故事二:石狮与石阶的对话
一般佛寺的大门,都会矗立二只威风凛凛的石狮与长长的阶梯。有一天,石阶心情不好,石狮就问它怎么了?石阶用嫉妒又称羡的语气说:人们看见你威武庄严的样子,总是对你称赞不已,而我也很努力在扮演我的角色,却未曾受人称赞,实在令人鼻酸。
石狮说:忆想当年,我们都还是一块巨石时,石匠原先想把你雕成石狮,但因过程冗长,且你怕痛,不肯让石匠雕塑,才将你做成石阶,而我选择承受,承担这个痛且勇敢的面对它,所以今日才能成为众人称赞的石狮。
会选这个故事,是因为它很贴近我们的修行状况与心路历程,在我们的修行道路上,心是苦而难转的,当我们灰心、沮丧、想放弃时,希望我们都能想起石狮的精神,勇敢的接受佛菩萨给我们的考验。
佛陀在涅槃时,告诉阿难要以戒为师,老师与博士,在山上也同样的再三告戒我们守戒律的重要性,戒律,不是要用来束縳我们,而是帮助我们身心安详与修行,不管以后我们是要回到净土或是行菩萨道,有了戒律的修持,才能做好渡生的工作,或者也能在净土待得比较久,所以:
渡过生死之河,要以“戒”为竹筏。
进入佛法之海,要以“信”为根本。
戒律,犹如水果的表皮,可以防护果肉之腐化。
信心,犹如机器的马达,是一切行持的原动力。
面对情缘戒
当我们有了原动力(信心),在人世间渡生就不会退转,有了防护网(戒),在渡生时也就不会挂碍了,在药师山,每个人都要守戒律,尤其是情缘戒,所以就这个机会再与大家一起温故知新,面对情缘戒的这个部份,我是以药师山的情缘戒为主,在内容上加入个人在修行上所了解的问题,接下来,就是我们药师山的十大情缘戒:
一、贪爱表相戒:
◎心的表现:看见喜欢类型的人,心跳会不由自主的加速且害羞,会特意或下意识的表现自己,引起对方的注意与好感。
◎心的守护:守护自己的六根,若无法抗拒心的起伏,则起身避开,避免接近对方。
二、攀缘心戒:
◎心的表现:
1. 喜欢参与活动或与人聚餐谈天。
2. 没自己的事,却随意与人搭话。
3. 无法独处,对自己没信心。
◎心的守护:
1.认同自己,看重自己,人非我不非。
2.时时反省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热闹的气氛,是否有意无意的表现自己,而期待着情缘的出现。
三、慈悲心夹杂情缘戒:
◎心的表现:
1.眼神、爱语的误用。
2.慈悲而没有智慧。
3.多情会让人误以为喜欢对方。
◎心的守护:不挟杂私情关怀对方,眼神不迷蒙,语调须庄重诚恳,不过度介入对方的感情。
四、妄想心贪爱异性戒:
◎心的表现:自恋,以为自己很美,很帅,只要与别人眼光四目交接或交谈,就自以为对方在暗恋自己,不由自主的将感情投入,进而主动追求对方。
◎心的守护:不妄想他人对你的关怀与帮助都是喜爱你,思多气血衰,欲寡精神爽。
五、玩弄感情戒:
◎心的表现:放纵自己享受被爱、被照顾的感觉,却不表明自己心意,让对方继续付出,将感情当游戏。
◎心的守护:洛水三千,只取一瓢,庄严自身,不给别人接近的机会,若查觉到别人喜欢自己时,一定要立即切断且表明自己的心。
六、入不净尘境戒:
◎心的表现:
1.好奇心重。
2.告诉自己:看看没关系。
3.人容易被情境所惑,心性散涣,易由淫欲产生情缘。
◎心的守护:不看se 情片、不到声色场所或较容易放纵心性的地方,若非去不可,也要专心念佛或持咒,要能摄心,善护一念。
七、一见钟情戒:
◎心的表现:“问天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在过去生中,彼此有很深的情缘,今生又相遇,自然会相互吸引,想再续前缘。
◎心的守护:
1、打断温柔的言语,坚定的决心,不再沉迷下去。
2、落花非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
八、不随便求助他人戒:
◎心的表现:
1、依赖心重,对自己没把握。
2、就算自己可以,也习惯找别人一起做。
◎心的守护:
1、培养自己能独当一面,不慌张求助。
2、找人帮忙,尽量不找异性或同一人帮忙,且要庄严身相面对,最公事公办,否则容易造情缘。
3、别人主动帮忙:若是自己能力所及,则先谢谢对方,再表明自己可以处理。
九、不因自己专业才能而放逸戒:
◎心的表现:喜欢表现来突显自己的重要性,这是因为自己专业的骄慢心,所产生独特的气质,使别人容易注意且崇拜他,而产生情缘。
◎ 心的守护:要随时收敛、警愓自己,不可沉迷于别人的赞美声中。
十、庄严身相戒:
◎心的表现:
1、言行态度不庄严:讲话挑逗,言论轻浮。
2、喜欢碰触异性肢体,同性之间若因肢体的碰触而产生的情缘则不亚于异性,果报亦同。
3、对别人的挑逗言语不拒绝。
4、穿不符合身份、年纪的衣服或打扮。
6、在大众面前骚手弄姿。
◎心的守护:
1、与人谈话时,避免两眼直视。
2、讲话时须保持距离,姿势要端正,声音要严肃。
学道之人,心无慧剑,情缘难斩,
花开一朝喜,花落一夕愁,不如无下种,不见何处忧。
~共勉之~
这段偈,是在年少不知愁的时期所抄下来的,纸已经泛黄了,当然我也忘了当时它带给我的感动与启示是什么了?如今再看,心有戚戚焉,有幸,能来到药师山,心比起以前自在多了,这应是修持戒律的好处吧!在这里与同修分享。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6-2 20:07
斩断情缘
讲述人:索达吉湛布
有一次在成都中央花园,正当我们一行人在花园的草坪上静静体味四周静谧、祥和的氛围时,两个年轻的姑娘绕过喷泉来到我们面前。一见面她俩就要皈依、出家、取法名。详细了解以后得知,两个姑娘一个来自山东,一个来自东北。来自山东的女孩当时穿着一身蓝套装,黑黑的长发披散在肩上,明亮的双眸让人一眼就能看出那里面蕴含着的朴实、诚恳。出家的事当然得另当别论,但皈依取法名的事我立刻就答应了。当时我手上正拿着一本书,一低头就瞅见了“观音”二字,于是两个法名自然就有了着落:一个叫圆观,一个叫圆音,那个来自山东的女孩就是圆观。
后来没过多久她们就来到了学院,几个月后圆观就出家了。两年多来圆观的闻思一直很精进,人也挺谦和。每日悄无声息地跟着大众一起听闻经论、修身修心,你根本看不出她是一个毕业于山东曲阜师范大学英语系的本科生。对她而言,舍俗出家并非易事,一般人中又有多少能斩断凡情羁绊呢?但就像我经常说的那样,佛法的伟大就在于,当它真的走入一个人的心地中后,一切在外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便都有可能在一个以佛法调伏了自心相续的人身上发生。
不信的话,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圆观的经历吧。
我自幼随姥姥生活,直到上小学后才离开。姥姥只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也不懂太多的佛法理论,但她纯朴善良、乐善好施,一生与人为善。在我们家乡,佛法并不兴盛,只能听闻佛名,难以见到法僧二宝,但姥姥的言行却自然而然地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学佛的种子。而且在姥姥年轻时,她就曾动过出家的念头,只因慈悲幼子而未能如愿。如今一生吃斋拜佛的她已年逾九十,但仍精神矍铄地每日念佛不已。
时光飞逝,转眼间我已到了十七岁。那年我被本省的曲阜师范大学英语系录取了,从此成为了一名儿时就梦寐以求的大学生。记得上大学时,外系的同学都非常羡慕我们。想想也是,数学、物理系的同学每天有做不完的习题;生物、化学系的同学每天有做不完的实验。而我们——英国语言文学系的同学,整天都可捧着一本外国小说看。刚开始时,我也曾半骄傲半鄙夷地对一脸羡慕之色的外系同学说:“知道吗?这就是我们的专业!你以为看小说不头疼啊?那得用全身心去体验,多累人啊!”然而时间久了,便开始有些觉得小说所写的怎么越看越没味、越看越无聊。因为我发现这纸上的情感终究难以力透纸背,它们全是千篇一律的情感造作,全是作家或天才或平庸的以假乱真。我倒是很佩服那些作家们,一生都在抱着一些大同小异的爱情故事翻来覆去地变幻给我们看。同时,我渐渐意识到,人的情感原本很苍白,越是引无数作家竞折腰地去描摹它,越是让无数才子佳人堕泪纷纷地感怀它,就越证明了它的苍白,所以人们才会添油加醋、涂脂抹粉一番,为的就是掩饰。
不再为小说的情节哭天抹泪后,我又把目光转向社会科学及宗教方面的书籍。泛泛地浏览了一个大概后,我突然有了一个感觉:大概姥姥整天挂在嘴边的什么“缘分”呀、“因果”呀,可能的确是不虚吧。因为所有的书中,我唯独对《六祖坛经》印象极深,而且没来由地就想:“会不会有一天我也会出家专门精研佛法呢?”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山东德州市的某家银行从事国际结算部门的工作。这时可能是福报现前吧,银行丰厚的工资、奖金、福利待遇使我成为别人眼中的“白领丽人”。说“丽人”可能有点过分吧,不过周围的同事倒是对我一片恭维,什么“仪态端庄”呀,“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呀等等。这样,我的身边便很快聚集起一大群追求者。
但我想我一定会让他们失望的。因为自从看《六祖坛经》而萌生出尘之志后,尽管自己对佛法大意一窍不通,但冥冥之中似乎总有一种声音在提醒我,姥姥当初就是因为舍不下儿女才放弃出家念头的。我并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会怎样,但至少暂时还是不要自我拖累吧。况且在我心中,婚姻并没有什么意义、乐趣。女人除了结婚生子、维护家庭外难道就没有别的什么立身之处了吗?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我倒也不图什么经天纬地之举,但我总感觉自己的一生,特别是自己生命的潜能,应该不会在生儿育女方面来个大爆发吧?
但是一个单身女人在中国一个小城市的独身生活,肯定是不会让好事者们善罢甘休的,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强大的世俗压力,家庭和社会都不允许我不结婚。看来要想不委曲求全就只能远走他乡了。于是我选择了考研,到另一个城市去备考以躲开这闲言之海。
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开始了边工作边学习的生活。每日在卖力工作、点灯苦读之后,夜对静空皓月,总是不期然想到家乡,想到姥姥。一想到姥姥,便想起她天天念诵的“阿弥陀佛”圣号,于是,一种久已淡忘但又始终隐藏心间的佛教情结便悄然浮出了……
再把佛经拿出来看,一种从未系统接触过的崭新人生态度、世界观、宇宙观,便以令人目不暇接之势向我涌来。有些措手不及,但苦空无常之理头一次算是深深地在我心中扎下了根。
九七年香港回归祖国之日,在我也像是自己回归佛陀教化下的大家庭之始。这该是怎样的一个不可思议的缘起啊!一位居士告诉我,一个从四川色达喇荣佛学院回来的出家人在她家,问我要不要去看看。我不但去看了,而且还正式皈依了三宝!个中因缘我也说不清楚,反正总的感觉是:一看到他那一身我从未见过的红色藏传佛教的僧袍,我就禁不住在心里感叹道:太熟悉、太亲切了……
从此我开始真正闻思起来。
记得在看了福建莆田广化寺印行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经》后,我生起了很大的信心。为将法雨遍布,我将此经咒广传亲朋好友。结果有两人原先患有很重的疾病,在依法修持后竟都取得了非常明显的验相。原想与他们结个善缘,没料到受益最大的最后还是自己,因我的信心从此更加增上了,便天天按经中规定的仪轨持诵起大悲神咒来。
有一段 时间,我还经常把《金刚经》中的“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等揭示般若甚深空性义理的话放在心上、挂在嘴边,当作揭示人生无常、梦幻空花的一个座右铭。熏习得久了,有时真的是对名利地位、世间享乐视若浮云了。端起一碗饭我就在想,“是谁在吃它呢?如果是我在吃,一口气上不来,我又跑到哪里去了呢?如果不是我在吃,又是谁在吃呢?”不仅如此,每当撕下一页日历,我就会问自己:“如果无常此刻就降临,我做好准备了吗?”
越是照佛法的义理思维,越是感到人生太难得、佛法太难闻了。我真的是越来越搞不懂世间人了:难道你们的灵魂就已麻木到根本感觉不出生命每天都在无意义地流逝,我们的寿命也因之每天都在无价值地缩短吗?
不为探求真理,生存于此世间又有何益?
九八年的春节,我一人来到了观音菩萨的道场、四大名山之一的琉璃世界普陀山。在这里,千步沙的细软令我心旷神怡;大海的潮音让我彻夜难眠,在它力敌千军的澎湃之中,我的心帆一次次鼓荡而起,在这海天佛国纵横游弋。特别是在看到出家人调柔寂静的生活后,内心的长久症结被再次触动。我仔细地思考了一番这个问题,觉得既然已感到留恋世事凡情无义,那为何不干脆快刀斩乱麻,一把拔去这情缘之草,再不要让它在心头蔓延呢?也许我这一生没遇到过什么挫折,涉世也未深,当违缘到来时,可能自己出家修行会碰到很大障碍。但我想,假如一个人真的生起了出离心的话,那他一定会在厌离五浊恶世的情感催逼下,必定精进闻思修、护持正念,不懈地对治烦恼,而不可能在散乱中度日。特别是在一位具德上师的指引下,他的这种无伪的出离心一定会被上师调化成证道成佛的菩提悲智。
那么我对这个世间还有什么可留恋的呢?还有哪些尘情凡缘足以让我为之退失无上菩提心并心甘情愿地沉溺六道轮回呢?以前读《楞严经》时就曾发心出家以求偿还无始宿债。如果再蹉跎犹豫,旧债未还,新债又来,我一个小小女子在生死面前能担待得了吗?
轮船渐渐驶离了普陀,我的心还在观音像前徜徉着。低头一看,正见一道道轮船驶过时划出的波浪、浮泡。脑海里倏的一下就浮现出《金刚经》的尾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脑子里正想着这首偈时,天上突然降下万道阳光,抬眼一看,原先雾蒙蒙的天空此刻云蒸霞蔚,放眼一望,只见云开雾散日正来……
九九年藏历正月,我终于按照自己的心灵之约,如期奔赴了色达喇荣的佛学院。
在这闻思了一段时间的经论后,我下定决心在这里出家修道了。如今我在学院每天都畅游在佛法这深广浩瀚的慧海中,只恨自己不能一下尽饮其中之甘露妙味。同时也更加祈愿更多之有缘人,特别是有一定人格基础、一定分辨能力、一定知识积累的知识分子朋友们,也能跟我一道投身到佛教慈济众生的事业上来。
因为我总感觉,只有佛法才能让我们“天生我才必有用”;只有佛法才能让我们最终对得起自己的一生。
圆观在雪花纷飞的严寒时节来到圣地求学,并从此过上一种清净闻思的生活。对做出这种选择的人,我只能用“智者”二字来评议,而且我坚信他们也堪当这一称谓。这些年来,圆观一直在以精进心不懈修行,如果能持之以恒的话,我想她一定能成办自己今生来世的最大心愿——脱离轮回生死苦海。
佛陀在《宝积经》中说:“智者随功德,以此成诸事。”如果我们能随顺一切真正功德的话,那我们则可无事不办。我们所见到的很多城市里的年青人,尽管也说修行、修心、闻思之类的话,但一到实际境况当中,碰到关乎感情、家庭、工作、钱财之类的纠葛,他们的“修行”便马上转入口头学佛之列,心便一发而不可收拾地投入世间八法中。说实在话,城市里浊浪滔天的红尘景观实在很难造就一个修行人,所以我才在心里对圆观的斩断世俗情缘之举数数生起欢喜之心。
有一首表达我自己喜爱寂静生活心态的偈子,总是不由自主地就从心间流露而出:
忙忙碌碌人群中,无有修善之良机;前往寂静山林中,精进勤观自明心!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