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闽商慈善何以传承四百年 作者:徐文彬
[打印本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5-25 12:40
标题:
闽商慈善何以传承四百年 作者:徐文彬
闽商慈善何以传承四百年 作者:徐文彬
在当今慈善界,闽商可谓是独领风骚。不仅所捐善款总额冠绝全国,涌现了诸如黄如论、曹德旺、陈发树等慈善大亨,更勇于开拓进取,倡领中国慈善新潮流:2002年12月,晋江成立全国第一个县级慈善总会,其理事多为本土企业家,七年筹资八亿惠民八万,被视为民间慈善机构典范。
2009年,曹德旺、陈发树的股捐,媒体热议、举国轰动。闽商行善,大则捐款上亿,造福一方,泽及后世,少则捐款数十成百,却能汇涓涓细水成江河,使穷人转危为安。闽商行善,助残助困、安老扶幼、赈灾济民,无所不涉,但以助学为主,使千万寒门学子完成学业,早日成才。闽商行善,心系桑梓,使慈善之花在八闽大地处处绽放,亦能抛弃地域隔阂,虽身在异国他乡,也热忱满怀,积极参与当地公益活动,行善不倦,成为“仁爱”象征。
海商领袖助万名饥民台湾垦荒
闽商“缘起于汉唐,鼎兴于宋元;绵延于明季,式微于晚清;重振于开放,勃发于当今。”与其他商帮相比,历史上的闽商虽不如晋商、徽商实力雄厚,霸气十足,也不若洞庭商帮钻天入地,极善钻营,却始终能坚持大爱为本,虽经沧桑岁月的洗礼,几度沉浮,亦毫不动摇。
明崇祯元年(1628年),福建大旱,赤野千里,民不聊生,海商领袖郑芝龙毅然捐资,“招饥民数万,人给银三两,三人给牛一头,用海舶载至台湾,令其芟舍开垦荒土。”不仅使人民免遭旱魔荼毒,更促进宝岛开发。清代迄始,福建慈善蔚然成风,善堂善会林立,如义仓、义塾、义渡此类的民间慈善机构多由闽商独力捐资设立,并受其管理。即使是官办色彩浓厚的育婴堂、普济堂,虽由官绅出资设立,但“商捐”却是其日常经费的重要来源,商人势力强大与否往往决定当地慈善机构规模。
翻阅史料,闽商“敦亲睦族”、“捐施贫乏”的记录随处可见,甚至还涌现了一批在全国颇具声望的慈善家。如晋江商人林瑞冈,早年曾参与上海“果育堂”创办,后又捐银五千两在家乡倡办“明善堂”,使“合镇贫乏家,孤寡有月资,病有医药,死亡有棺槽,行李困乏者助,济急扶危,遂以开一郡未有之善举。”除此之外,他还多次赈济灾民,名闻京师,被朝廷授予“乐善好施”匾额,并被赏戴花翎。
近代之后,由于地狭人多,许多福建人出海谋生,历尽艰辛,创业有成,成为侨商,他们虽有千万身家、却恋爱家乡、努力回馈桑梓,涌现了陈嘉庚、胡文虎等可歌可泣的人物,使侨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即使在抗战的烽火岁月,许多闽商不惜毁家纾难,捐款捐物,救济难民,为抗战胜利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由此可见,今日闽商彪炳善界,是历史的传承与发扬。
闽商世代“济世”传承
闽商之所以热衷慈善,源于福建深厚的人文底蕴。先秦时期,福建由于交通闭塞,远离中原,被视为蛮荒之地。汉唐之际,随着北方移民大规模南迁,福建得到开发,经济实力逐渐增强。北宋时期,理学大师杨时归闽,使洛学归闽,其三传弟子朱熹更在福建创立闽学,受到封建统治者推崇,成为一代儒宗。福建也因此人文鼎盛,素有“海滨邹鲁”之称。据统计“明清两代泉州的进士总数在全国位列第7名”,福州“在清一朝,即有进士547人,在全国进士最多的32个城市中排名第三,仅次于杭州与北京。”儒家崇尚“仁爱”,主张‘仁者爱人”,对福建社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尽管古代为“士农工商”四民社会,商人社会地位极低,然而福建人却勇于冲破思想束缚,主张儒者为贾,实现“济世”抱负。如明人李光缙在《景壁集》中:“士君子不居朝廷,必游市肆,此非羞贫贱而厌仁义,良亦欲有所行其志焉”。在封建社会里“用贫求富而仁义附,诚莫如贾”。大量知识精英的加盟,使闽商颇具“儒商”特质,他们重义轻利,以“经世济民”为己任,为行善而无怨无悔。
闽商之所以热衷慈善,得益于福建民间信仰兴盛。由于种种原因,福建民间信仰极其发达,庙宇多、信徒多,不仅为佛教、道教、ji 督教传播重镇,还产生妈祖、陈靖姑、保生大帝等地方神邸,有“村村皆有庙,无庙不成村”之说。民间信仰多有劝人行善的内容,如佛教的悲悯情怀、道教的善恶观念、ji 督教的爱人思想,均对信徒的价值观产生巨大影响,使他们将施善默化为内在品格。除此以外,由于信仰发达,宗教活动也极其频繁,每逢节日庆典,许多村落都要举行盛大的游神庙会,所需经费均有村民捐助,这也为慈善活动的开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故土难离回报桑梓
闽商之所以热衷慈善,因其有强烈的乡土情结系。北方汉民南下时,为聚集力量,抵御外敌,多是聚族而居,使福建宗族势力强盛。福建的祠堂数量之多和规模之宏丽可称得上是中国之最。人们对家族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家族利益而不惜生命。因此许多商人常常倾囊购置族田,专门用于改善族人福利。据建国后统计,闽西闽北各地的公有田,占总耕地面积的50%以上。近代以来,许多闽人奔赴南洋创业,原先的家族观念便扩展为乡土情结,人们以方言为纽带,组成地缘商帮。当他们创业成功后,眷恋故土,回馈桑梓不仅成了他们实现对人生价值自我肯定的主要方式,也是提升海外商帮凝聚力的重要途径。如陈嘉庚创办厦门大学,不仅改写了家乡历史,更成为万众景仰的侨领,影响至今尤存。
闽商之所以热衷慈善,亦是其创业艰辛的体现。闽商为了创业,常常漂洋过海,前往异域开拓,不仅要承担商业风险、抵御风暴侵袭、更要克服文化隔阂和民族歧视,忍他人所不能忍,稍有不慎,便有可能客死故乡。因此闽商极富有抱团精神,常常结成商帮,设立会馆,以便在恶劣的环境下求得生存与发展。每当商帮会员有难,其他商人便会积极伸出援手,捐钱出力,助其渡过难关,形成互助互恤的良好传统。由于创业艰辛,闽商成功后对穷人更具体恤之心,因此对施善常常倾全力为之,这也使他们能较好消除与其他族群的对立,更好溶入当地的主流社会。
闽商热衷慈善,勇于倡新,与其地域性格有关。福建地处东南沿海,蓝色文明铸就崇尚拼搏、勇于开拓的闽人个性。闽商信奉“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推崇“争气不争财”。传唱很广《爱拼才会赢》堪称其精神代表。他们讲求实际,甚至敢于冒险犯禁,冲破统治者“海禁”政策束缚,纵横海疆。此种“拼”并非蛮拼,闽商更懂得“善观时变、顺势而为”,根据具体形势作出灵活判断。正因有如此海纳百川的胸怀,所以闽商才能闯荡天下,在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扎根创业,数量达1100多万人,享有海外第一大商帮美誉;才能在改革开放后迅速崛起,成为国内商界主力,为施善奠定雄厚的经济基础;才能洞悉慈善事业在新形势的重要意义,积极吸收各种新式慈善理念,敢为天下先!
爱是人类共同语言,是成功的真谛,是人性的无私体现。正是因为大爱,闽商才能广受欢迎与信任,在千年岁月中屹立不倒,成为国际商界的璀璨之星。虽有极少数恶徒打着慈善旗号,招摇撞骗,但最终不为闽商群体所容,声败名裂,备受唾弃。在新的历史时期,闽商不仅能秉承大爱本性,竞仿先辈,更能推陈出新,成为时代弄潮儿。相信在末来,闽商还将继续扬帆善界,为和谐社会构建、海西建设发挥更大贡献,开创中国慈善新时代。
(作者简介:徐文彬:福建松溪人,福州闽都文化研究院研究人员,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慈善史、闽台文化史研究)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