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承诺生命的决心--慈悲 寂相法师
[打印本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4-10 19:36
标题:
承诺生命的决心--慈悲 寂相法师
承诺生命的决心--慈悲 寂相法师
慈悲是充实了的生命,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
懂得了慈悲可贵的人,就懂得去善待别人、包容别人,更懂得如何去爱惜别人。如果一个人连身边的人都不懂得爱惜、去尊重,又如何能乞望他尊重于己无关痛痒的他人!“惜人者,人恒惜之”。
一个有慈悲心的人,才会有替人分忧的胸怀,能设身处地的替他人着想,感受他的喜悦,感受他的悲凄……,有了感同身受,你的内心才会生起毫不迟疑的奔涌澎湃的激情与忧威悲切,你的生命才充实而饱满。曾记得一句话说:“有泪水在,我感到自己仍然饱满”。换句话说:当你有了慈悲心、有了同情心,你才能体会到佛菩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伟大。
惜人如己,好比一粒粒金色的种子,有慈悲心的滋润下,心底的种子已悄悄开始萌芽,终有一天它会长成参天大树,茁壮了自己,荫护的苍生。一个丰翼的人,才能为众生遮风挡雨。
慈悲在本质上是一种意志行为,用自己的生命完全承诺不同生命的决心。她不是狭隘自私的心。反而会常常纠正人的狭隘性。当徘徊于迷途的时候,她会成为自己可靠的向导,是为众生谋福利的伟大情怀。
如观世音菩萨对佛言:“世尊!吾有大悲心者,当欲说之,为诸众生得安乐故;除一切病故;得寿命故;得富饶故;灭除一切恶业重罪故;离障难故;增长一切白法诸功德故;成就一切诸善根故;远离一切诸怖畏故;速能满足一切诸希求故”。菩萨的无尽慈悲,即是对众生的无限护佑、无限的柔情,是对所有生命承诺的决心,是通过慈悲与自觉开启的智慧之门,是转陋劣之心为明利之智、找回生命的活力与自信,是瓦解疯狂愤怒、驱逐黑暗、使生命产生奇迹,彰显生命里隐而不显的天赋。是给人生定位,找到价值和力量的源泉。
品格决定人生,它比天资更重要。丰子恺是弘一大师的学生,有一段时间大师时常到他家里去,一个奇怪的动作,吸引了丰子恺。丰定有个藤椅,每次来他都坐在上面。然而,每一次坐上之前他都要轻轻的摇动一下那把椅子。有一天,丰子恺终于忍不住了,他问这是为什么。大师说:“这椅子里头,两根藤之间,也许有许多小虫。突然坐下去,要把它他压死,所以先摇动一下,慢慢坐下去,好让它们走开。丰子听了,非常吃惊、感动。
生命是尊贵的,即使是虫子的生命。这就是大德的品格,非天资所能成就,那是菩萨利众的慈悲柔怀的品格。
我深深的敬仰着大师伟大、无私、承诺生命的决心。“为令众生欢喜,则诸佛欢喜”的品格,更喜欢以一切大众为利喜而令诸佛欢喜的清寂之心,他是那样的高山仰止,是那样的真实无欺,是那样的令人动容…………
生命里缺少了慈悲的人,他的视野里的一切美妙景象都将变得黯然无光。
给自己的人生定位一份品格吧,那是你人生旅途的向导。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4-10 19:36
时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越来越便利。当人们的物质生活达到一定程度时,精神上的追求也日有所趋,信仰各种宗教的人越来越多,信仰佛教的人也与日俱增。人们通过学习佛法,精神境界与举止言谈都有一定的改善与升华。但这是否是真实的信仰呢?目前,大多数的人到寺院烧香拜佛、找师父们问一些个人修学佛法的问题、交流学习佛法的一点心得。但一旦遇到与个人的利益有所冲突时,就对自己的信仰产生怀疑,甚至改变自己的信仰。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探讨什么是真实的佛法信仰。
记得佛经里有个故事说:
佛陀居住在祗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舍利弗尊者。
有一天,有三十位比丘祗树给孤独园礼敬佛陀,佛陀知道他们证得阿罗汉果的机缘成熟,就问舍利弗尊者:“舍利弗!你相信观身念住可以证得涅盘吗?”“ 世尊,观身念住可能证得涅盘这件事,我并不是只因佛陀这么说我就深信不疑,只有本身尚未证得涅盘的人才会接受别人的说法”。
大家不明白舍利弗尊者话中的含义,内心都想:“舍利弗尊者直到此时尚未放弃错误的见解,尚未信仰佛陀。”
佛陀向大家解释说:“舍利弗尊者承认观身念住可以证得涅盘,但他接受的原因,不是只因佛陀或其他人如是说的关系,而是经过他个人的亲身经验实证而来。真正的信仰是来自对真理的正确认知和了悟,不是狂热的宗教感情或盲目的信仰。”
这则故事给我们怎样的启迪呢?其一、佛陀说法不会无因而说,在《解深密经》里说到:“然因无事而有所说,何等为事?谓诸圣者以圣智、圣见离名言故,现正等觉;即于如是离言法性,为欲令他现等觉故,假立名相谓之有为”。 这是说一切圣者以圣人的知见、智慧证得了超越语言概念的宇宙人生的实相之后,为了让那些没有证得实相的众生,也能够觉悟,才安立名言概念说有为、说无为法。因为,圣人已经证得离言法性,凡夫却还不知道,佛陀为了让凡夫也能证得它,只好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把不能用语言概念表达的人生真谛,勉强的假立名言概念,目的无非是为了让众生都能证得离言法性。所以假立一种名相,叫做有为法,叫做无为法。这是凡夫众生不能了知佛陀自内证功夫的原由,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断除烦恼,有烦恼就会有所执取,有执取对甚深自内证的佛法也就没办法了知,解脱生死当然也就谈不上了。“只有本身尚未证得涅盘的人才会接受别人的说法”。说得有多妥贴!!
其二、舍利弗尊者已经证得了阿罗汉,自然对一切法不会产生迷惑,也不会因为别人说什么他就偏信什么,当然也包括佛陀的说法在内,这是因为他自己本身对佛法已没有一丝一毫的疑惑了,才会对自己如此的肯定。这也是符合佛法“依法不依人”的根本原则的。时下,大多数信仰佛法者,学习佛法者皆是“依人不依法”。究其原因,就是觉得这个人名气大、官位高,一定很有修行的。这倒让人有点觉得跟时下的追星族,超男超女们的粉丝有异曲同工之妙了!!这会使真实的佛法变质变味!看看舍利费尊者为我们作的表率吧!也许我们真应该反思点什么?!让我们看看古来大德们是如何理解佛法,实践佛法,肯定佛法的吧。
有一位法常禅师,去参礼马祖,问马祖何是佛?马祖说:即心是佛。法常禅师听到这四个字后,马上顶礼拜谢,离别马祖自己找一个茅蓬住了下来。他想:既然“即心是佛”我便好好地保任,历境炼心,看看自己之心与佛心是否相应。日久功深,果然他达到了大彻大悟的境界。他去住茅蓬后,多少年都不到马祖那里去。一天,马祖想起这位学人来,想考验一下,看他功夫是否真切,是否真正有正知见,具正法眼。于是,他叫另一位学人到法常禅师那里去对他说:马祖的佛法又变了,现在是“非心非佛”了。法常禅师说:这个老头子真会胡弄人,管他非心非佛呢,我还是即心是佛。学人回来后,把法常禅师的话向马祖禀告,马祖赞叹曰:梅子熟也!
我们是否也要具足这样的勇气与决心呢?是否对自己应该肯定?否则:可能就如五祖弘忍大师所讲的:“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了。
其三、我们自己本身对佛法认识不清、不知学佛到底为何事那才是最要命的事。犹如上面的比丘对舍利弗尊者的认知时想的那样,“舍利弗尊者直到此时尚未放弃错误的见解,尚未信仰佛陀。”呵呵……,当下学佛的人当中还有多少呢?
先不要去管别人是否对佛法已生起决定的胜解,还是先问问自己当下的一念心是否能安住在真实的佛法吧?这才是紧要当头的事呢!古人说:“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还有两句话,叫做“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又有经典上讲“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所以说,学佛最终的目的是从认识我们自己当下的一念心开始的,不断的扩大我们的心量,逐步的安心才能包容一切。因为,心能包含一切万法。把心的问题解决了,学佛的事也就算大事了毕。法门无量,但是不管哪一法,都离不开心,因心外无法故。
就让我们从认识自己当下的一念心开始学习吧!《法句经》中说:“无错信知无为,断一切系缚者,放弃一切欲念,是真尊贵人士”。就让我们朝着真正尊贵的人——佛,开始迈进吧!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4-10 19:37
佛经中有这么一则故事──有两个商队准备出门经商,但因人数众多,为了避免秩序混乱,两队的领队就商议分梯出发。其中一位很有智慧的领队说:“既然要分梯出发,我让你先选择。”另一位领队心想:如果先出发,运送货物的牛只便可以先吃到一路上的青草。而且到达目的地后,就可以先做生意,便决定选择先走。
第二队的人感到很不满,觉得好处都被第一队的人占尽了。那位有智慧的领队却对同伴们说:“没错!先出发的队伍,可以让牛只先吃到青草。不过,草被吃过之后,还会长出鲜嫩的新草;我们慢一点再出发,牛只正好可以吃到鲜嫩的新草。其次,市场有了他们的投石问路,我们再去会比较安全。”
传说在沙漠地区,有很多专门吃人肉、喝人血的夜叉恶鬼。当第一批商队来到时,夜叉的首领立即叫夜叉众各拿一朵青翠的莲花,然后将身体淋湿,化身人形前去引诱商队走入缺水缺粮的地方。
当那些夜叉出现时,第一批商队的领队看他们手上拿著莲花,身上又湿湿的,就问他们从何处来?夜叉回说是由南边而来。领队再问:“请问南边是不是有水?”夜叉回答:“那儿不只有清澈的泉水,还时常下雨呢!”
那位领队听了很高兴,就告诉队员们说:“距离此地不远处,时常下雨又有流泉,我们何必如此辛苦地载水同行呢?各位可以把水倒掉,这样行走比较轻松。”大家听了他的话后,纷纷将水倒掉,然后轻松地往南走去。
可是当他们到了那里之后,发现仍是一片寸草不生的空旷沙漠。由于当时天色已暗、大家又疲惫不堪,只好决定在此过夜。几天之后,他们因为缺水缺粮而体力不支,无法再继续前行。那些夜叉便趁机吃他们的肉、喝他们的血,留下一片白骨。
过了几天,第二批商队也来到这个地方。在尚未来到夜叉的地盘之前,这位有智慧的领队就告诉队员: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境界,心念都不可以动摇。即使前面有流泉或雨水,所带的水都要守好、不可以浪费。到了晚上,为了让队员能够好好地休息,他还亲自在周围巡逻。
后来,他们同样遇到一群手上拿著莲花、身上湿淋淋的人前来引诱。但是他们毫不理会,继续向前走去。当他们来到第一批商队遇难的地方时,发现人畜都已经成为枯骨,不过牛车上的货物都安然无恙。于是,他们将车上的货取下,继续朝目的地前进。
这个故事寓意很深,教我们修行或处事,切不可半途起心动念,也不要投机取巧,那是很危险的行径。而且,“待人要退一步,爱人要宽一寸。”若能够时时宽心待人,凡事都能让一步,在人生道上就可以过得很快乐、自在!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