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要领
序一
虚云
云门老衲虚云序
佛法要领序二
演本
希有难闻之示导
一超直入之南针
一九五五,三,三十,演本敬志于 金马仑 三宝寿 退省关
刘洙源先生略历
弟子金弘恕谨述
佛法要领
四川中江刘洙源先生说
弟子王靖寰记
上编 四句要义
一为何事……明心见性
二依何义……依二空义
三修何行……修般若行
四悟何法……悟缘生法
中编 发菩提心
一 名义
二 意义
三 修法
修此法时分二:一趺坐,二观心,说明于下:
一趺坐 择清净处,结跏趺坐。(先以左趾押右股,后以右趾押左股,令二足掌仰于二股之上。手亦右押左,安仰跏趺上。此为全跏,名吉祥坐。或但半跏,右押左上亦可。又有降魔坐:先以右趾押左股,后以左趾押右股,手亦左押右,禅宗多传此坐,任人自择,年老者端坐亦可。)身体端正,不动不摇。手结定印,(二手仰掌,右安左上,二大指头相拄,安于脐下跏趺上。此名法界定印,能除一切狂乱妄想。)合眼断光,闭口合齿,舌抵上颚,鼻对肚脐。背脊笔直。两肩齐平,不偏不倚,如是而坐。
二观心 观心之法,先要休心息念。须将六尘万缘,一概放下:善事恶事,都不思量,过去未来,一概不想。直观当下念头,憧憧往来,起灭不停;勿执着他,勿随逐他,勿断除他。只管细细静看。妄念起时,一看不知去向:旋又复起,仍如是看:念若不起,只看着。久久纯熟,看到一念不生,即与般若相应,发菩提心论云:(妄心若起,知而勿随,妄若息时,心源空寂,万德斯具,妙用无穷。)心性之妙如是,吾人平日之不相应,是为妄念所遮,是无明心。无明何所依?依真如而起。观无明心即是观真如心,观心性即是观无明心。何以故?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故。观而得定,即是真如三昧,为三昧之王,故名上定。
问:此种发心,有异名否?曰:有。观上不念外境,故名无念行。一心不动,故名不动行。心无所缘,故名无相行。心不住境,故名无住行。用般若观照,(观时不起分别心)故名般若行。总之,常修此行,则离分别,离能所,即是离心意识,心意识离,真心自现。发心之能事,如是如是。
○ 事忙人,每日必须坐一次,每次至少半小时。若能坐二三次,每次一二小时者方妙。愈多愈久则愈妙。坐时须要宽衣松带,从容安详,不宜当风,不宜饱腹。坐毕缓动其身,徐开口眼,两手搓热,抚摩面目腰腹腿足,休息片时,然后下坐。
○ 平时须将唯心之理,自心是佛,二空之义,诸法无性,常常思维,以作预备。涵养省察,尤不可忽。当知世事如梦幻,人生若朝露,剎那无常,都是空忙。如能发起冷淡想,厌离想,最易合拍。以一念万年修去,即是。勉之勉之。
四 种类
发菩提心有二种:一世俗,二胜义。发悲愿心,是有为法,名为世俗。观自性清净心,是无为法,名为胜义。世俗不能摄胜义,胜义则能摄世俗。
问:大悲大愿,是佛法要行,何以此中拣去?曰:非拣去也。未见性人。悲愿甚狭,见性时,乃能广大,故见性为最急。所谓悲愿者,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耳。今求见性。原为成佛利益众生,即是大悲大愿,何必更发。
五 不发之失
发心为总相,其它观行为别相,别必依总,总能摄别。涅盘经云:「虽信别相,不信一体无差别相,(即菩提心)名信不具。信不具足故,所有禁戒亦不具足,所有多闻亦不具足故。」古德云:(无菩提心,三归五戒亦不成就,以不知佛法根本故。)其重要如此。今之人,学得一肚皮佛法,而于此茫然,何哉?
六 发心功德
发心功德,说不能尽,于群经,广在华严,瑜伽,智度等论。兹举数条于下:
一受生利益。发此心已,得四种利益:一种子胜,以菩提心为种子故。二生母胜。般若波罗密为生母故。三胎脏胜,大禅定乐为胎脏故。四乳母胜,大悲长育为乳母故。
二得出家功德。居士不能得出家功德。维摩经云:(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是出家。)是居士发心,与出家等,亦能得此功德。
三具足佛法。维摩经云:(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一切具足。)毗婆沙论云:(此法门是诸佛之母,诸佛之父,诸佛之眼,无生法忍之母,大慈大悲之母,常常修习,功德无量无边,大般若经云:(如以箭射物,或中或不中,以箭射地,无不中者。)发心成佛,如箭射地,无不成者。
四入劫超劫。世人常嫌三大阿僧祇劫成佛,时期太远。不知汝修杂观行,尚在三大阿僧祇劫之外也。今日发心,未入劫者得入劫,已入劫者能超劫。
五诸佛授记,诸佛加被。初发心时,佛与授记,群经有明文。如出生菩提经,大乘心地观经,思益经,最广在华严经。诸佛加被者,楞伽经云:(十方诸国土,所有无量佛,悉引光明手,而摩是人顶。)是诸佛常常加被如是行者。
六能转女身。藏中有转女身经。佛说菩提心。八百居士妇,转为男身。
七往生上品。 世人念佛,不知发心,纵得往生,只得中品下品?如能念佛而又发心,则可希望上上品生。观经云:(不知第一义,不得上品生。)第一义即菩提心。他经尚多,兹不具引。
八远离灾横 毗婆沙论云:(劫火官贼怨,毒龙兽众病,侵是人者,无有是处。此人常为天龙八部诸佛皆共护念称赞故。)此论略举九种灾横:一jie nan,二火难,三官事,四贼难,五仇怨,六毒害,七龙难,八恶兽,九疾病。其实一切zai nan,无不消灭。广如华严,及瑜伽师地论。
七 不拣门阀
八 仪轨
九 结论
下编 略解楞伽
(依据唐译大乘入楞伽经)
华严经偈
若有欲知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远离妄想及诸取,令心所向皆无碍。
若有欲得如来智,应离一切妄分别,有无通达皆平等,疾作人天大导师。
佛法要领跋
一九四七年丁亥十一月十二日
弟子 金弘恕敬跋
刘洙源先生书札--书一
弟子金弘恕敬录
廿三年冬十一月廿八日
刘复礼顿首
刘洙源先生书札--书二
廿三率冬十二月廿四日
澹园贤弟左右:顷奉手书,洒洒千言,备述家世履历,及早岁入外道,近年憬悟,皈依三宝。希求为师弟。想见发心真诚,趣向勇猛,难得难得。如此求法,果能实行,断无不成之理,请谛听之。
佛法师弟,以道结合,与世间法微异。苟自信己心原是一尊真佛,闻而深信,用力进修,虽不列门墙,已为如来真子。如心外有境,祸福盛衰,名闻利养,常萦心念,虽修观念佛,终日侍侧,已是叛师背佛。 贤既欲叙师弟,(仆)自当摄受,般若因缘,非世俗势利之比,即使不以师弟相称,凡有问难,岂敢不以实告,勉之勉之。今将副所愿,竭诚相教:弟既皈依印光法师,是大好事。此师是方今国内正法眼藏,禅也净也,宗也教也,莫不深通。惟其愿力,欲以净土一法,普被群机,故专劝念佛。其教贤弟专心念佛,不必劳神研究经论。深有意趣。贤须努力奉行,此师知见极正,决不误人。 来书复请净土观,若(仆)有所吝者然。此念误也。佛法当机不授,为无慧眼,授非其人,为谤三宝。(仆)得足下勤垦。断无不言之理,所虑者,恐无益有损耳。足下志趣甚佳,如肯真信,岂止生西如操左券,成佛作祖,亦是吾侪本分内事,绝非意外。来书曾述上年入同善社,此最害事,尤须缓学止观,否则为害不浅。细绎来书,急求知解,此大难答复。相宗剖析最密,自谓不喜看,仍以少看为妙。又言喜阅台宗书,岂能读彼三大部耶?如果能读,彼中颇斥神通,何以震骇如此?今想得一法,于念佛之外,每日读六祖坛经数页。此书极精要,含义极深极富。虽未必能解,读之使知见端正,为益甚大。杨仁山列于佛学四书,其要可知。学法因地贵真。求了生死,求生西方,此正因也。求世俗果报,邪因也。求持咒灵验,亦邪因也。求神通,亦邪因也。戒之戒之!我弟子中,虽有发通者,吾力斥之,今已不敢再以神通炫惑人矣。贤问日课如何定?努力念佛尽之矣。四字六字俱可,跏趺坐最妙。暇时加念普贤行愿品。
书中更有应答者:一。学大乘法,以了一心为根本,念佛求生为专业。足下生计不裕,即营他业,未尝不可。所谓治生产业,不碍圆宗,但不可犯十恶业耳。 二。了解一心之义,是大乘最上乘总纲,其义高出发愿生西,不止万万倍也。 贤持咒诵经,于四悉檀中,尚在世界悉檀范围内,我此两书开示,俱属第一义悉檀范围矣。珍重毋忽。 三。律藏千言万语,只有二义。一离恶行,二离欲行。离欲行复有二:一不邪淫。二断正淫。邪淫是地狱因,佛所不许。正淫为嗣续计,居士无妨。除淫戒外,一切皆是离恶行。足下曾受五戒否? 四。修观持名,二法平等,修观者能明白见,持名者至一心不乱时,乃明白耳。 五。三明六通,二乘与大乘不同。不求自至者,所谓但得母,子自至也。 六。凡学法与文字无关,不识字人,一样成佛,何况生西。 七。贤问平常日课有效验否?凡念一声佛,俱有功德,那得无验。经中所言,都是千真万确,佛无妄语,切勿生疑。又已发愿即莲花开,是确实说,毫无虚诳。吾弃大学教授,退居深山,已三年矣。近无著述,向年钞撮,皆粪土也,可以不问。坛经一书,诸佛心要,不可妄解。逐日读去,种佛乘种子,不可轻视。昨夜得书,今午作覆,近年山居,外间绝少书札,尤不喜作长函,感君七千里外来问,眼花手颤,草率已甚。吾与君廿年以长耳,颓唐如此,可悟无常迅速,宜及壮年努力前进。
刘洙源先生书札--书三
廿四年春二月十五日
昨日得书,问法恳切,令人起敬。措〔惜〕所陈之义,尽是邪知邪见,此由以前问津佛法,未得一个明白人,故贻害如此。今于所问数端,修加驳正。从前知见,务希扫除净尽。附佛外道书籍,屏之远方,或付丙丁。一心念佛,莫求义解。如是积以岁月,或于净宗有入门处。幸听我说,善思念之。
君问如何了解一心,高出发愿生西万万倍?此义是净宗最上乘说,亦是净宗常谈,经中分明具有。大弥陀言三辈往生,俱以发菩提心为本。又言不明四智,只生边地疑城。观经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乃至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云云,何尝不以了一心为根本耶?如此修去,一生可望得无生法忍。常途信愿行三字,固不可非,然于菩提心未注重,即使生西,难期上上品,何以故?未了一心故。一心难信,了尤不易。能了,则入无学位矣。然大乘法义,当从此入手,始为发心。君但信万法俱在心内,诸佛众生亦在心内,净土秽土亦在心内,如是极力念佛,用功一年半载再问,莫凭口说。寻常念佛,不明此事,虽得往生,亦是下品。吾教君第一义谛,入手从了心趋入,自然高出万倍,盖吾为根器较好者,勉以了义之教,以发菩提心为基础故也。教下言发心之书,文广义博,猝难领解。吾用简单法门相训,但了一心,即摄诸义,即是真正发心。不了一心,虽发愿往生,总滞边地疑城。此种较世间法固优,终非我佛接引众生本怀。吾之劝足下阅坛经者以此,此书未尝言发心,而句句的指人心,言言都是究竟了义。足下自从容理会,此书发明无余蕴。云何更问胜义谛耶?了一心,即真胜义谛也。胜义谛者,一心是也。谓之佛性,谓之真如,谓之法身,谓之法界,皆真心之异名,皆是我之自心。诸佛众生,平等无二。如再不达,老实念佛,终有明白之日。但逐语言,则无希望。吾劝君常看坛经者,即以此书启君菩提心耳,谁谓欲君参禅哉?参禅DA法幢,近今浊世能建立耶?足下一闻坛经,便指出某种批注,及心灯录。呜呼,此种断人善根之书,岂可寓目耶?大抵宗门之书,一概不需批注,凡作批注,皆是荒谬绝伦,附佛外道。何以故?宗门直指本心,令人自悟:一入义解,便塞悟门,永断善根。故中峰大师于信心铭,证道歌,皆有辟义解之作,所以中峰为正法眼藏。夫坛经何需注?如欲注,吾且告君,五灯会元、尊宿语录、指月录等,皆坛经绝妙批注也。应将前注,急急舍去。每日阅坛经,宜直心自悟,不解者阙之。十万八千语,存而不论可也,万勿穿凿,以求义解。
君又有放下最难之问,当知放不下时,一心念佛,便能放下。净宗珠清浊水之喻,正如此。心若驰散,便以佛号抵制之,久久自静。凡学法。那个不用苦功夫,如不用功,而遽能放下,何须学耶?念佛工课,足下可自订之。吾意凡作一事,当以全力注之。如念佛。则尽日系念于是,无有休歇。若订时间,其休歇时多多矣,岂有成功之日,努力念,无间念,勉之勉之。念佛之外,所持诸咒,既曾学过,亦不必废。只要知心为根本,一切法门,皆入第一义谛。
足下有二女而无子,当知观音普门品云:「设欲求男,便生福德智慧之男。」 贤夫妇何不常念彼经,持观音名号耶?既于净业有益,又于愿求有补,何事不作?佛法是一家言,但达心宗,而勤念佛,功德不可思议。其无效者,不肯长时修,心外有法,或作或辍耳。(如教奉行。已生四子。恕注)
足下既修净土,五戒宜受。凡不作十恶业者,皆可受五戒。何以故?五戒十善业摄。瑜伽菩萨戒,六度四摄摄尽。君如真正发菩提心,不惟五戒宜受,菩萨戒亦宜受,当知菩萨戒,有在家出家两种,瑜伽戒是在家出家公共之戒。能受,则于净业为益极大,莫怕莫怕。当知能发大心,即应受菩萨戒,此戒以菩提心为根本,故于治生产业,生男育女,绝无妨碍。但受戒时,于己一面,只是发心,及明持犯开遮之义,在外缘方面,须得高行阿阇黎,为之羯磨,否则不能得上上品戒。
刘洙源先生书札--书四
廿五年夏六月廿四日
刘洙源先生书札--书五
廿六年秋七月七日
刘洙源先生书札--书六
廿六年冬十月初九日
刘洙源先生书札--书七
卅五年冬十一月初三日
刘洙源先生书札--书八
卅六年春正月初三日
昨接手书,重问修无念行。夫无念一法,成佛正因,经中分明屡说,不止起信论有之。论中止观门,言真如三昧,即修无念行之法。不此之务,而止解篇首数语,那有是处!弟如用功,请多读起信论贤首义记,于经则读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久久熟诵,当有理会。学法必先具二条件:一不务外,二心要沈寂。违此百劫不成。 贤弟诚心学法,吾有警惕者三:一,佛法以心地为本,不可舍本逐末。二,方便乃是行门,不可忘本体而执手续。三,世事虚假,不可认真。倘以为真,何能与法空相应?怎得入理?此外则常发菩提心为要。来书又索讲稿,兹寄广汉讲录,略具大概,勿必示人,吾风烛残年,余生复几,望贤昆仲媲美袁中郎,吾愿斯满。令兄藕村处,但告他:「至心念佛,时时有弥陀加被。」观法未成,自不知耳。
刘洙源先生书札--书九
卅六年春闰二月朔日
君闻我说真如三昧,不知与观无念是一事,可知元明以来,马鸣宗虽在人口,其学荒矣。起信论以真谛本为定,何也?贤首依此疏故,龙树依此造论故。唐译止作参考,裂网疏不佳。善说法性者,法相融归法性。此疏多涂附名相,教初学差可,通法性有碍。起信以贤首为正宗。不可以难解而置之。(商务印书馆有义记讲义)此论是吾国佛法第一导师,不可忽。来书述所学无念观,全不是。君当知学观为种善根。我今问汝,以何者为种子?种在何处?如何播种?吾今教汝曰:种在法界心上。(法界心即汝无明心是、其体即真如。)法界心如田,信自心有佛性(即汝觉性)是种子,以般若观心是播种。(不分别而观心不体、自然明白。)久观则定慧生,是善根生。再观是善根增长。大彻悟是善根成熟。君修无念,而分别心多,怎得与般若相应?吾念君求法甚殷,今当教以发胜义菩提心:
劝发真正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甲、事前自省四件。 (不是静坐时用的、在事前应先知之。)
一、为何事? (如为利益愿求、则因不正。当求明心见性。)
二、洗旧解。 (应将旧见旧闻、洗涤净尽。)
三、用何心? (当远离觉知之心、所谓离心意识、不用心 。)
四、修何行? (不杂法相、唯观心。守心不动一法。)
乙、正行法。 (此法依据达摩大师所传四句。有真信者俱可学、不信则勿学。)
一、外息诸缘。 (把根尘事,抛撇净尽。)
二、内心无喘。 (喘者动也,言心不动。)
三、心如墙壁。 (言分别不起,离能所也。)
四、可以入道。 (此句是果,用功只在上三句。)
每日跏趺坐,照三句观心。心念若起,亦不制止,亦不随逐。须观妄念无性,其体是空,心自寂矣,妄念息时,心源空寂,般若相应,真性始现。此法即是无念行,无住行,不动行,即是真如三昧;与起信论一鼻孔出气,一念顿证。(观中不宜现境界,至要。坐之次数与久暂,随便。)
丙、受法仪式 须沐浴已,礼佛白言:「弟子某某,今从某大德所,学发菩提心,信乐欢喜,终身奉行,誓不敢忘。」如是三白,三顶礼。以后但行,不须启白。从此不得懈怠一日。诵念可减少,金刚经可诵,孰谓凡经皆日日诵。今但发菩提心,直入圣城〔域〕矣,何必贪多?
来书又问:起信论云:「若观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习,毕竟得生,住正定故。」彼佛即弥陀乎?真如法身又如何观?答曰:彼佛即弥陀,亦即自心。何以故?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自他不二故。观真如法身,即是观自心。何以故?无明实性即佛性,(佛法即真如)幻化空身即法身故。(法身即真心。)
附指月录初祖说法记
刘洙源先生书札--书十
卅六年春三月朔日
刘洙源先生书札--书十一
卅六年夏四月十三日
刘洙源先生书札--书十二
卅六年夏五月十一日
刘洙源先生书札--书十三
卅六年夏五月廿一日
刘洙源先生书札--书十四
卅六年秋七月廿日
刘洙源先生书札--书十五
卅六年秋九月十九日
刘洙源先生书札--书十六
卅六年冬十一月朔日
秋间吾在成都广汉德阳,淹留讲演,每逢佳士。归来得弟函,何慧昭君函附焉。嘱我批答,则所不敢。绎何君意,约有三疑,兹略答之:一、疑发心法太高,宜于上根,不宜于中下。答云:不高。不发心,不真实。华严云:譬如服药,药不对症,可数数换,唯水一味,则不可换。水,譬菩提心也。后师说念佛法,不说发心,一为愚人不知,二则其法未备。夫净土三经,大弥陀及观经,俱有发心之文:谓小弥陀无之者,非也。此经有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语,使先未发心,对何说不退转乎?此义从无人道,思之自明。二、疑念佛人,兼修发心,惧其夹杂。答云:不杂。夫念佛。非求一心不乱乎?(一向不观心者,何从而知一心不乱。)发心一法,直入一心境界,恶得谓杂?且吾人念佛,从朝至暮,身口意三业,能念念不离于佛乎?处事接物,能剎那不离于佛乎?如曰未也,离佛时多。然则于此脱离,不病其杂;一度发心,独病其杂,可乎?学法人而拒绝发心,恐无是处。三、疑上根人少。答云:甚多。吾谓万人之中,九千九百九十九人是上根,下下根不过一人耳。曰:何以都不成?曰:彼不信也,非根器坏也。试观贤劫经中所举六种人,未发心时,谁能定其是上根乎?金刚经云: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儒门理学家,不准说世间无好人。佛门圆顿家,不准说众生是劣根。(未经雕琢故,琢则成器矣。)或曰:何以宗门常说须上上根耶?曰:此是警惕之词,策励向上之意。宗门发言,都是活句。若执为实,则是偏计,便是死句,岂为知言!以上三义,请婉达之。
刘洙源先生书札--书十七
卅六年冬十二月廿七日
吾平生无师,而先学经学,经学重师法,不杂乱。吾用其法,以读性相两宗之书,以治台贤两家之学。后入禅宗,门庭不紊,遂于无师中得师。回看古人,莫不如此,岂如弟之杂乱无章哉!弟好法虽切,而似杂货摊,难成在此:无师之故也。莫作过水田,始得!弟病因看书太多,坐时用力之故。看书可以节制,静坐要一切放下,何须用力?用力即是执着,执着焉能观心。应力改,则病易愈,观易成。(信心铭云:一切不留,无可记忆,虚明自照,不劳心力。传心法要云。息念忘虑,佛自现前,直下无心,本体自现。皆明放下观心之法。弘恕附录。)弟问更有法否?此太不理会法味之言。达摩三句,括尽一切。六祖之不思善不思恶,即是外息诸缘。正与么时,即是内心无喘。文句不同,岂有二致?做到正与么时,只是一味不动,一念万年做去,那更有法?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是问句,谓之发机。(教下谓之常机。佛法以心为机,故曰一念回机,便同本得。)宗门云:凡夫玄关紧闭,识锁难开。机即玄关,胜者以一言投之,击发其机,彼即顿悟耳,然此公案最重要者,是与么时三字,(即不思善恶时。)是禅宗秘诀。发心人能如是住心,则悟不远矣。祖师云:与么时,谓之佛未生时。又谓之居顶,贵重无比。一日中能有数小时如此住心,始合法。自有发机因缘,不必要人指导。祖师云:但能与么时,不愁不彻悟。此属心法秘要,可力行之。某君不知即心是佛,而谓观心未仗佛力,恐难生西,随他去持名可也。先德云:菩萨初发心,(即观心)诸佛即摄入净土去了。(此句要牢记。)世人重持名,而轻观心,或分为两事,抑何可笑!编校宜少,观心宜勤,(随处可观,不只限于静坐。一味观去,不必多看书籍)以悟为期,不相赚。
刘洙源先生书札--书十八
三十七年数函节录
弟一味求多闻,不努力观心,去佛法太远。迅速回头,犹未为晚!最可笑者,问见性后如何?此诵文而不知义。夫见性成佛,常语也,弟全不知,何也?言见性,即成佛矣。佛者智也,菩提也。永嘉语,即智成之相。欲得智成,必须观心,汝不观心,而但诵其语,岂不可笑?学法应有大志操行,何必问人见性,只形顽懦。弟之病:第一自用。第二想开杂货店(欲集佛法,成一验方新编,果可如此,前人早为之矣。)。第三不用功。今劝从容观心两三个月,看有瘥否?不然,难医。用功时,须要一切事都放下,放下才能观心。不必看书,反乱人心。日日做调伏工夫,心念澄清,智慧便生,此为入理方便,不可以其少而忽之。观心者,心是净土,观之即是信愿行,即生净土矣,心是真如佛性,即土也。故发心为第一义念佛法门。成都来请,不久出门,又有数月之游。(春二月二十日)
弟宜悉心修发心法,此关不通,猝难入门。此法一往观心,万事万缘一齐放下,久久自然入手。勿将迎,勿索效。心空及第归,思之思之。弟好在文字上推求,不在心念上观察,入理稍难。只要一念回机,又有何难,春暮多雨,善自调护。
吾于廿四抵省,开讲楞严,用正脉疏,此经唐人疏已亡尽,惟宗镜录中略见一二,此外皆宋元诸师所作。明僧依违其间,俱未善。惟交光师着正脉疏将旧说一概驳尽,不惟明人不及,宋元诸师皆不能望其项背。因此师是学华严者,解此经为入华严方便,所以卓绝。弟问有无记录,有即寄来。无则不必悬望。又问阅何书最好,圆悟心要最好,后当寄赠一部,此次印书,累弟太甚。印书事完,弘法之愿已了,以后专望从容修法,勿间勿断。观心与养身是一义,彻悟则诸病自愈。(四月五日)
愿一切资助者。见闻者。读诵者。
宿业清净 恩亲怨对 同生净土 时和年丰
兵戈永息 家给人足 共证菩提 同登佛地
(三宝弟子谢普扬添同登佛地一句)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