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曦比丘《你的烦恼熄灭了吗?》 [打印本页]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11-20 09:29 标题: 曦比丘《你的烦恼熄灭了吗?》
你的烦恼熄灭了吗?
台湾 曦比丘
前 言
王静蓉
1983年3月,当我对佛法有了进一层的观照时,因缘和合地,认识了曦比丘,听到他所讲的《体会到苦集灭道的正见》,相当受用。那时曦比丘来台不久,有心将佛使尊者的法介绍给台湾的修行者,正想寻几位朋友翻译泰文版的《人类手册》,给台湾的修行者。
我参与了这样的工作。曦比丘从泰国为我们带来了他所体验的灭苦佛法,帮助我们看到北传国家流传的修行法中较疏忽的内观部分,内观的行持对自己的身心有很大的改革。
想将这份益处分享给人,便将曦比丘的开示录为文字,由不同的朋友整理,于是形成这本《你的烦恼熄灭了吗》的雏型。
这本演讲集收录的内容都是认识灭苦佛法的基础,关于正见,关于烦恼熄灭,关于如何修四念处,讲者均对我们做了仔细的阐述,相信藉由如斯口语化的解说,读者将对法有更明晰的认识。
盼望藉由本书的出版能为更多人带来心灵的福音,使更多的朋友逐渐步向精神的安乐,无忧惧无苦恼!
1984年1月22日
体验到苦集灭道的正见
吴宝原整理
“四圣谛”是指四种真理,我们叫做苦、集、灭、道;而“八正道”是属于道的真理。这些真理,我们现在的佛教徒大多数都把它当做是一种理论、一种哲学,或者是一种仪式上的事,其实已经错了。真理永远是真理,不管你知不知,你要不要,你懂不懂,它就是这样。好像说,人生的真理就是生老病死。你知道也好,你不知道也好,你要也好,不要也好,你都一定要生老病死,你避免不了。八正道也是一样,它是一种真理,这条真理的道路就是要走向解脱,而走到最后的目的地就是涅槃。
努力做灭苦的修行
我们每一个佛教徒都知道,学佛都必需要有戒、定、慧。八正道也可以说是戒、定、慧,只是把它分析出来,成为正见、正思维,正语—说话方面;正业—行动方面;正命—如何得到外在的事物来养活生命;正精进—要很努力地做灭苦的修行;正念—心念念住本性,不离本性;正定—安住在空性中。这是把它分析出来,其实这就是戒、定、慧。
虚云老和尚要入灭之前说过:“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这是一句很好的佛法。假如我们修了戒、定、慧,而没有熄灭贪、嗔、痴,那么他的戒、定、慧是不正确的。如果修了八正道,但是我们的烦恼增加,我们的痛苦增加,那就不是正确的八正道。所以我们要认清楚这一方面,认不清就没有用。
八正道是由八个条件组合起来,在这八个条件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见解方面—正见,也就是我们的看法、观念、信念。那怎样的“见”才是“正”的呢?
问:要有智慧,要有善恶,要有因果,要有苦行(众笑)。
问:有对有凡,有前世有后世……
答:有父亲有母亲(众笑)。这种见解也是正见,但是有漏正见、世间正见,知道这些还不能超越生死。所以佛陀开示过,这种正见,像你说的有圣人有凡夫、有是有非、有前世有后世,不是我们佛教的出世正见。
问:可是我曾经看到印顺导师这样说。
答:你还没看到完啊(众笑)!或者你断章取义。
而真正的正见,就是要体会到苦、集、灭、道。苦,什么是苦、集?什么是灭、道?这一方面,要清楚,要明了。然后是内在有所体验的,现在我所要强调的内在有所体验证明的才是正见,不是耳朵所听到的。耳朵听到的,你可以记住;或者有别人讲的一些话,比这个理论更好,你就会被转去了,所以它是内在体验的,内在体验到轮回的苦、世间的苦;体验到世间没有乐可谈,只有苦没有乐;体验到世间真是无常的,一直在改变;到最后体验到世间没有实在的我,没有实在的东西,全部都是因缘法,强求不来,做主不了,一切都是因缘所制造出来的。要这样去体验,体验到轮回就是无常、苦、无我,体验到厌倦离欲为止。假如还没有生起厌倦离欲的话,还不叫做正见,因为还是沉迷在世间,还是不想离开世间。那怎么样叫做正见?就是要看到世间很苦,苦到你已经厌倦它了,不想要有了,想要舍了,然后想尽办法把它放掉。只有这一种内在的感触,我们才可以称为已经有正见。
问:不过如果有些人他很富裕,他还没有体验过这些苦,他怎么可能产生这种厌倦呢?
答:有的,从早到晚我们都在体验,只是你没有在用心去观察。我们把苦海当乐园,把苦的当做乐的来享受。所以,正见的产生必须是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起、每一动、每一个接触,眼睛看到、耳朵听到、嘴巴吃到东西、身体感触到、鼻子嗅到、心里想到,对于这些接触,多多少少有一点体验,不是说很清楚、很圆满已经是阿罗汉了。然后对这些无常的、苦的、无我的真相的有所感觉,已经不必再听人来跟我们解说了,而是内心已经能自己证明就是这样。别人常说的、乐的、我的,我们都不会再相信他;对于外在的这一些学说,我们内心不会再动摇了。那时候,虽然我们会在世间生活,我们会吃饭,会跟人家说话,会看戏,但是我们在看的同时,我们已经不再迷了;我们会看,但是不迷。
现在我要分辨,什么叫“贪”,什么叫“迷”—沉迷。沉迷就是你还不懂得这条路怎么样走,就会迷失方向,沉迷在其中,陶醉在里面。但是有了正见的人,可能他还有贪心,还有嗔心,但是他不再迷,他已经真正的知道苦、集、灭、道;只是有可能在那个时候,他的定力不够,他的智慧还没有训练到最高超的境界,因为他不是一个完全解脱的圣人,但是他有正见,他已经知道贪心不好,只是控制不了。假设这个心被贪心所控制,但我清楚贪是从哪里来,我清楚贪要怎么样熄灭,我清楚熄灭了贪之后的内心感受是怎样,这些都已经清楚明了了,而且不需要人家教导说:“你的苦是怎么来,你的烦恼是怎么来。”他不再需要人家来跟他说了,他可以自己去修,去证,因为内心已经有了体验。
看到轮回之苦及涅槃之寂静安乐
所以在这里对于八正道的正见,要跟你们强调的是,首先必须要看到轮回的苦,第二要看到涅槃的寂静安乐。轮回也可以说是苦和集,涅槃可以说是灭和道,因为他必须要清楚体会到这两方面,知道轮回和涅槃的本质。其实涅槃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之中都有,只是凡夫、没有正见的人不懂,也不去注意它,不去把握它。
涅槃的状态就是当我们的内心没有苦。假如我们一个人从早到晚,整天不停地、苦恼地胡思乱想,你说这个人会怎么样?我敢保证,不出两天,他要住精神病院。对吧!连睡觉都不能睡,因为一直在想东西,你说他是不是不超过两天或三天,他一定精神会有问题。
所以,涅槃其实就是我们切身的事情,它一直维持住我们精神的寂静状态,它使我们在精神上得到休息;没有涅槃的话,我们的精神早就已经崩溃了,绝对不会活到今天,像我们在这里谈话。假如一个十多岁的孩子在读书的时候,整天思绪纷乱奔飞,不出三四天,我看十多岁的人也要送去精神病院;而我们现在都活到二十多岁了。所以你们要感激涅槃,没有涅槃,你绝对不会来学佛。所以精神上没有苦的时候叫涅槃。
问:那么睡觉的时候就是涅槃?
答:睡觉也可以说是涅槃,但它是昏沉的涅槃,它不是醒觉的涅槃,所以这种涅槃我们不要。但这是我们在修行上的不要,我们在肉体上还是需要。
在这里我想跟各位分析一下涅槃,也就是苦、集、灭、道的“灭”。在正见里面,假如我们对苦、集、灭、道不了解的话,不叫做正见。而且还要体验,体验到已经深信不疑。在这个里面就是涅槃,就是不苦的心态、不苦的感觉。我们可以分成三种性质的涅槃来谈。
第一,短暂的涅槃,每一个人的都有体验过的。现在你们各位都在涅槃中,假如你没有涅槃的话,我相信你不会静坐,不会安心的在这里。如果你的心烦恼,你怎么样坐?你一定会很不自在,想要起来啦,或者想要做什么啦,或者越听越烦,越听越痛苦,好像很受折磨的样子。所以现在你们已经体验到涅槃了,只是没有人跟你们提醒,你们就不知道。
好像一只小鸡,它看到钻石和看到一粒米,它也不知钻石是有价值的东西,它只知吃米。但是假如给我们懂得这种知识的人,我们会将这个钻石拿起来。或者简单说,现在我不知道高雄在哪里,有可能火车到了高雄,我也不懂得下车,因为我不知道高雄嘛!在我的印象中,在我的知识中,我不知道这是高雄啊!假如是这样的话,我就不懂得下车,就被载到另一个地方去了。这就是我们不懂涅槃,涅槃出现也不知如何把握。现在,假如我们有正见,我们就知道涅槃是这一种的状态,我们就会好好的去护持它,去掌握它,去把它发展起来,培养起来。现在心在没有痛苦中,我会仔细的把它掌握住,把它一直的保持下去。所以这个叫做短暂的涅槃,这个是每一个人都体验得到的,只是我们不知道,即使有所体验,也把它放掉。
问:只要没有烦恼,就属于短暂的涅槃。那像唱歌,这种短暂的快乐,那也是属于涅槃吗?
答:那一种,要看你的心是不是在紧张刺激当中,假如你唱的歌,使你的心很平静,那么那时候是涅槃。
现在我们把我们的心平静下来,我们大家静坐一下,两分钟或一分钟就够了,给你们体验一下涅槃。
好了!假如你们在刚才的时候,心里有散乱,你们就体验不到涅槃。假如你们一心一意地,定在佛号也好,或者把你们的心专注在某一个意境的话,心就平静,那时候就是涅槃,没有烦恼。
对外境清楚而明了
问:涅槃是一种无苦的状态,当有心事的时候,是不是就不在涅槃了?
答:可以有心事,也可以没有;要想也可以,不想也可以。明白吗?
问:怎样的一种想的状态,也可以说是在涅槃里呢?
答:就是他对他的“想”清清楚楚、明明了了。好像我现在站在路边,有很多车走来走去,但是我的内心不会依恋,不会跟着他,而且清楚自己的眼睛在看。
问:那如果说,有些时候是一个念头起来,但很快就不见了……
答:那时候不叫做涅槃,那已经散乱了。假如真正是涅槃的话,它还没有起,就被你看到了;假如你要给它起的话,你就看着它起,不是起来了才看到。假如是真的涅槃的话,你如果不要有念头,你就看着它,它就没有念头。明白吗!
问:《六祖坛经》里面,为什么六祖惠能讲说“对境心数起”?
答:可以啊!没有问题啊!
问:如果我们“对境心数起”的话,不是不叫做涅槃了?
答:你起了,但是你没有执著地看着它,你不攀缘。好像一个小孩走来,我看着他,看着看着,但是我没有去攀缘,没有去烦恼。就像我刚才比喻的,在路边看车一样,车来知道,车去知道,但是我们的心不跟着车来来去去。
问:那我们要怎样维持这个涅槃?
答:等一下我们会说到“道”—它的方法,现在是说它的感受。涅槃是一种感受,是一种状态,是一种境界。刚才所说的是短暂的、暂时的涅槃。
第二种,刚才我教你们静坐,就是要你们体验第二种涅槃。就是我们在修定,在控制着心的时候得到涅槃。假如说,我的眼、我的心,现在一直看着这个杯子,只有这个念,我的心没有散乱,没有五盖,那我那个时候就是涅槃。这是我们训练看的,控制出来的,勉强出来的。这是第二种。
或者有一个人来骂我,我一听到,我觉察到心不够定,我就把心放在一句佛号上。假如心一放,没有一个支持的境,我的心将有可能随着这一句话去,而在轮回当中。因为我知道自己的境界,所以我就把心放在一句佛号,或者是放在出入息上。那时候,我的心也是能够平静,也没有贪,也没有嗔;你骂我,我也不会嗔。那时候是被勉强出来的,是被逼出来的涅槃,也是没有烦恼,没有痛苦。
以上这两种都不是究竟圆满的涅槃,究竟圆满的涅槃是用智慧得到的。现在假如我们看到世间的真理,或者看到这一句骂人的话的真理,这一句话来了,心定下来,这一句话也就灭了。这一句话如果我们不去分析它,它就没有意义。用这个定,用这个真理照见它,同时就会突破它,那时候才是究竟的涅槃;这样子修也比较能够解脱,或者是真正的能解脱。如果我们用智慧去放下世间的一切,不要攀缘,不要执著,这就是圆满的涅槃。
修行的人,对这三种涅槃,我们必须要去认清,要去体验。第一种涅槃是我们一直在体验的,我们只是不了解它,不认识它,所以我们把它放掉。佛使尊者也一直强调,没有这个涅槃,我们早就已经疯了,因为精神太乱,连要说话都不能说。假如没有涅槃的心,很难做事;或者是做到一半,你的心乱想,可能你的手是在做,但是可能做错了,也就是你的心没有放在工作上。
涅槃—精神的休息站
这三种涅槃,第一是短暂的,第二是被勉强出来的,第三是智慧去突破它,去看清楚它。这三种的涅槃,味道一样,它的境界一样,就是内心没有痛苦,精神没有烦恼,而且是我们精神的休息站,也是我们人生所要追求的终点。人生在世,假如你没有得到涅槃,你就白过这一生,你就白白浪费你的人生。
问:是不是有这个涅槃的话,就不会有轮回?
答:有智慧的涅槃,你就可以超越轮回。
问:比如你刚刚提到苦、集、灭、道,有苦因就会有轮回,有生灭。那么如果是一个女人,她已经是怀孕生子的话,对她来说,胎教是不是很重要,可以避免这些苦因?
答:胎教,你认为重要,或不重要都无所谓。最重要的还是佛教(众笑)!婴儿在你的肚子里,他是不知道什么的,你怎么去教他。
问:可是他不是有意识吗?我以前就是看到人的出生过程,所以去看了胎教的书,我觉得很重要,现在医学也证明说蛮重要的。可是就你刚刚所说的,好像并不见得是这样。
答:你觉得重要就重要!不觉得重要就不重要啊!真正重要的是佛教,用真理来教导他是最重要的。必须要等他出生,懂得分是非黑白,再来教导他,比较能够受益,所以佛陀说出家人最小也要到七岁,七岁才可以出家做沙弥。为什么他一岁的时候不收?两岁的时候不收?为什么?
问:不过婴儿有感觉啊!虽然没办法辨别。
答:我们佛教最重要还是智慧啊!他七岁的时候,他有辨别的智慧了,所以你教他,他才能接受佛法。可是从一岁到七岁,那个时候还不懂事,只是纯粹被天性所转、本能所转,想吃就吃,想睡就睡,想哭就哭,想要就要。
问:可是那时候的教育影响会比较大,不是说“六岁定终生”吗?
答:不知道,要等我回到一岁到七岁的时候(众笑)。因为我不知道重要或不重要,我所知道的是佛陀说七岁之后才能够接受真理,所以七岁的时候才可以出家,他才懂得做人。
看到真理而产生的厌离
问:请教另一个问题,刚刚说到厌倦的心是对世间的一世感到无常。可是我发现,很多人在生起厌倦心的时候,他就越来越消极,象他看到好朋友死了,看到亲人死了,他就很无助,有的人想从厌倦心走到出离心,可是,如果是一个在家居士,他还要生活在这个世间里面,面对他的亲人、家人,他并不是马上就能出家;因此当他生起厌倦心的时候,他很痛苦,他就整个都消沉了。所以从厌倦到出离,要用怎么的清净心来面对,这中间的转折要怎样应付呢?
答:刚才你说的厌倦,不是看到真理而产生的厌倦。
问:他看到无常,无常就是真理啊!
答:他虽有看到,但是他已经沉迷执著了。他不是真正的看到内心的无常,他是看到外在的变化而沉迷执著。他受到很多的打击、各方面的折磨,使得他在精神上遭受很大的压力,压得他整个人都不知道要如何是好。这样不是在涅槃,那是在轮回,心里有很多烦恼。而他所看到的这一些不是看到真理的解脱自在,他看到外在的是这些变化,而且他内心执著于这些假相。
真正看到无常的人是假设现在外在有一些情况转变,我失去了父母亲,失去了妻子儿女,我也失业了。当我看到了这些,我就有感触,感到世间都贪不来、拿不到、不能自主的,然后对世间的执著也就放了。所谓的厌倦离欲,并不是说一个人很消极,那不是佛教的厌倦离欲。佛教的厌倦离欲,是看到这些真理,他就会对这一些东西放下,不是执著;刚才你说的那种,他已经执著在里面。如果是对真理执著也是不对的,这也不是我们佛教的正见,因为他没有智慧,他不知道他已经在执著了。
假如我看到人一定要老病死,我看到了就内心有所感触,害怕去攀缘,去贪,因为我已经经历过了。当一个人很爱他的父母,对父母亲的感情很重,他就要受很多的苦,有很多的烦恼。他从哪里?从他对父亲执著,不想要放下。现在被逼放下,因为父亲死了,被逼得很痛苦。现在他看到的苦,是因为去攀缘,去执著父亲。他已经看到内心那种轮回的苦,是内心而不是外在。所以他经过这一次的体验,他以后就不太贪世间,或者沉迷于世间,因为他知道贪就是苦。所以他就要放,要离欲。外在的事情,当因缘具足时,他就会放下,去做事时,身体去做,内心尽量地不要去烦恼它,内心尽量不要贪染,因为已经知道执著就是苦,去贪,去嗔就是苦因;所以他的身体还是照样去做,但他已经没有攀缘了。就是这么多,把它做好就算了,不必再去找其它的来做了;当他做完了,他就可以放下而去出家。他是这样的状态,而不是看到这个苦、那个苦就把工作都丢掉,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要,那个是已经沉迷了,他分不清楚还在世间,他分不清楚外在也不是方法,因为他内心没有放下。所以刚才你说的那一些人,是在沉迷当中;他不是有清醒的头脑,去看到世间的无常,然后内心不执著。
所以一个真正看到真理的人,他的人生观是更加安乐自在,因为他的烦恼减少了。对不对?他不像以前那么攀缘、执著,当然就比较安乐自在。虽然他的工作、事情还是一样的多,但是他的内心已经不一样了。这个才叫做真正的厌倦离欲。
所以,有一些人,他解释厌倦离欲,解释得太复杂,或者太会误导别人,让人觉得厌倦离欲就是要到深山去,要脱离人间,到一个没有人的地方去修。那个已经不对了,我敢证明已经解释不对了。因为真正的厌倦离欲是内心,是内心厌倦,内心放下,离开了欲望。现在他已经体验到欲望是这么的苦,他还生起欲望做什么?他还生起贪爱做什么?
我的意思是说,比如这一杯水很热,我已经碰到热了,那我还要去碰吗?不会了,因为已经体验了嘛!他的内心已经对世间放下,一点一点地放,一点一点地离开,到最后,他就完全放下。当他还没有到达最究竟的时候,他就是慢慢地在修行,慢慢地在训练,在每一个接触,他就以观照来看出真理。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11-21 13:19 标题: 续 1
用智慧去了解无常,了解执著即苦
现在假如有个人来苛责我一句话,如果我的智慧还不够,定力还不够,我有念头生起,会对这一句话有所反应,或者有所攀缘。他骂我,我就想要跟他顶嘴。念头一起,就马上看到内心很不自在、很烦躁;然而,如果自问:我还要执著吗?这么苦,要执著这一句话做什么?所以对这一句话也就放了。而且在放的时候,也清楚只要不管这一句话就没有事情了,那么这一句话也就没有了。去执著,去想它,是内心的事;其实不要管它,说了也就过了,是无常的嘛!这一句话是不实在的嘛!这一句话执著就会生起痛苦的嘛!所以我们要经常这样的去看清内心,去体会它。假如一直这样去体会,去修的话,就会对别人的话,慢慢地不会去攀缘。可能在一些因缘里,某些话真的很刺耳,而我真的是定力还不很高,起了一个妄念,但是我立刻又把心收回,然后用定,用智慧,更深入地了解无常,了解执著就是苦,也就不会觉得刺耳了。
假如说这一句话是真的不应该说的话,就要放下这一句话,并不是我没有动念,不是说我不会说话,我只是不会被这一句话转来转去,这样我的心就没有烦恼,但是我能想:“我要跟他解释一下,他不应该这样子说。”我可以有念头,可以有思考。在思考的时候,我内心已经看清楚这一句话了,而不是被烦恼转去,我的内心平静地看住念头,应该说这样,就说给对方听。在说的时候,内心还是很平静,不会攀缘这句话。
假如说了之后,对方仍跟我吵。我会知道,如果对方这么没有智慧,这么固执已见,那就算了,我也就不说了。我没有说:“你不可以不听!”我没有那一种急迫状态,这一种状态就是攀缘念头,就是一直想要跟他说,想得自己很烦恼,甚至最后跟他吵起来。这就是还有攀缘,这就不是涅槃也不是看到内心的苦的状态。
所以我们现在来看清楚,厌倦离欲不是身上,而是精神上、内心的。厌倦离欲接下来就是放松了,没有厌倦离欲就是拿着很紧,握着不放。当你感觉到苦,你就要慢慢放了。就等于说,当我们还没厌倦的时候,这个东西虽然是烧的(热的,烫的),但是我们的神经系统,没有感觉到它烧。这就是没有智慧、没有感觉,虽然是烧,却不知道,因为没有神经啊!但是如果有厌倦离欲,他一抓到烧就放了。所以有厌倦离欲的人,他的感觉很敏锐;不像凡夫烧到手已经烂了,还是没有“感觉”。
所以当一个人产生了厌倦离欲心,他就会松弛,他对世间开始慢慢地松了,松到对很多事情已经看开了,已经放了。那个时候,涅槃就在增长,在增加,所做的事也越圆满。他的慈悲也在增长中。因为有烦恼一定没有慈悲,有烦恼的慈悲不是究竟的慈悲,那是有污染的慈悲,只有涅槃的慈悲才是真慈悲。有烦恼的慈悲是逼人要行善的,别人不行善就去骂人;涅槃的慈悲是劝人家行善,教人家修行,但是别人如果不修行,他也不执著,但是会尽量的去教导他。
这个就是我刚才所说“灭”的这一方面。
有道而不行,也是没有正见
问:那我们要如何把涅槃观照出来?我们要用什么方式去矫正自己的心,使它慢慢地改善?
答:所以现在我们应该来讨论一下“道”方面,否则有苦、集、灭,而没有“道”的话,我们还是很难得到正见;有“道”而不去行,也没有正见。刚才他问,我们要如何去保持这个涅槃的境界?就是要善用我们的正念,正定,正精进,精进地维持我们的正念,做什么都要有正念,不是只在静坐的时候有正念,要在工作,在说话,在做任何事的时候,都要尽量精进地维持正念,这样一直保持着,我们的心就能定,这种定就是正定,不是邪定,也不是没有智慧的定,而是有智慧的定,因为你的正念念在你的身、心、受、法上。就是保持这个觉念,眼睛看知道,耳朵听知道,念头起知道,全部知道得一清二楚;假如没有一清二楚,也半清半楚啦(众笑)!一半一半,再把它增长起来。
所以一直保持这个“念”(巴利文Sati),它的方法就是慢慢训练。不是说只从静坐方面训练,它的训练是没有限制的,要在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上训练。而且在这训练当中最重要的还是看着“念中的念”,也是看着心。现在眼睛看到东西,一个念头起了,看着这个念头起了,尽量的观察,为什么会起这个念头?当你一问到为什么要生起,它很快就消失了。我们看到了,而一直被转,是因为我们没有问它,问个究竟,所以它一直有藉口来跟你说话;当你有智慧来问它,它就没有藉口,它就死了,这个念头就没得说了,就已经消失了。所以就要一直训练这个正念,这个念很重要。在华文,我们可以说是“明觉的心念”,或者“清清楚楚、了了分明的念”。要保持住这个念,我们用各种的方法都可以。
我们在泰国,都是曾经这样教过。我们可以把我们的动作放慢一些,然后订下一些时候,静坐也好,在经行也好。经行的时候,起初的时候,就把你的心收回来,然后就对自己:“身体站着,身体站着,身体站着。”但清清楚楚知道是身体站,不是“我”。站过后,你就说:“要走了,要走了,要走了。”三遍之后,就对自己说:“脚上,知道脚上。脚前,知道向前。脚踏,知道踏。”又:“左脚上,知道上。左脚前,知道前。左脚踏,知道踏。”比如说,我们走一段路,大概两码,那要到最后的这个地方,我们就自己跟自己说:“要停了,要停了。停了,停了。停。身体站,身体站,身体站。”就这样。然后你可以观想,从头看到脚:“这个不是我,是一个身体;不是我,是一个身体;不是我,是一个身体。”
然后如果有一个念头,想去冲凉,还是要去打电话,这个念头起来,你就把这个念头提起来,比如说:“要去打电话。”你要是提起两三次,那念头就消失了,因为你知道为什么要去打电话。
假如我们没有这样训练的话,我们想要做,我们就去做,想要打电话就去打,想要做什么就去做什么,我们的心就会散乱。假如我们现在一直在训练,有一个念头想去打电话,我们就对自己说:“不要去打电话,不要去要打电话!”如果我们提起两次,那我们就会觉得现在不应该,念头就消失了。要这样子,订一段时间来训练自己。
认清念头是欲望的,还是需要的
假如我们没有这样训练的话,我们有时候很难发现这个念头是欲望的,还是所需要的、必要的,我们不是很清楚。大多数都是欲望的念头在跟我们说话,很少的念头是佛法,是智慧在跟我们说。所以我们这样去训练的时候,我们就会看到,这些念头在跟我们说话,大多数是欲望。当欲望跟我们说话的时候,我们的心很烦。好像说,要去吃东西,这个念头一起,你假如把它提起来了:“要去吃,要去吃!”你越是把这个念头提起来,你就越是要去行动,这个就是欲望,就是偏爱,已经执著了,这就是苦、集的“集”。那你就看,为什么一定要去吃?你就会看到,原来是欲望一直在推我。那你就要尽量控制住自己:“没有什么好吃的,没什么好吃的。”你一直用佛法提醒你自己:”没有什么好吃的,没有什么好吃的,一切是因缘的。“你一直提醒,欲望就会慢慢被你压下来。
假如我们没有这样地观察内心的感受,就没有办法熄灭欲望。我曾经在泰国的东北部,有这样九天的训练,有一段时间,训练自己在一小时之内,眼睛只往前看,不管东西南北,就是不要转头。有时,你看前面,你走路向前踏。可是你看到好像有什么东西走过,你就要去看一下。其实你已经跟自己说不要去看,但是那个欲望生起就是要想去看,这是好奇心的欲望:“要去看,要去看!”这个“要去看”就是苦因,我们众生根本分不清楚。假如是凡夫的话,他就很快地想要去看就去看,有什么好去观察它,这是普通的人、没有正见的人。如果说他有正见的话,那也只是知识上,而不是体会到、证悟的、所以可以说不是正见。当你眼睛只是看这些东西,可是你好奇心一起的时候,你就想看前面远一点;以前一直很习惯走走就要看一下,现在要控制自己不要看。当你控制的时候,那个想要看的念头一起,你就有一个“戒”来戒除念头。当你想四方看看、想要看,第二次“想要看”、第三次“想要看”的时候,它的欲望更强了,你就会觉得这么不自在,你就会把这个念头放了:“不要看了,没有什么好看的啦!”所以就会赶快的把它放下。放下了,你的眼还是照样的看在这里。越想就越想要看的时候,就是在轮回里,就是在痛苦中,很烦、很急啊!就是一直要看,不看就很不自在。那时候就是轮回,它的起因就是“想要看”的贪欲。
当你想要看、想要看,你提起这个念头,一提起你就更加清醒,你就知道,一有这种念头起,内心更加烦。所以你就会发现:“现在这么烦,我不如把它放下。而且外在一直在变,你现在看的,等一下又不一样了,都是无常,有什么好看的;即使看了,也是一下子就过了,有什么好看。”这个无常的真理一提醒你,你就会很镇定地又在涅槃之中。所以你一直这样去训练,你去分析苦、集、灭、道的真相。假如你没有这样去分析,去体会的话,苦、集、灭、道都只是知识。
“道”是什么?“道”是要把你的身心放在一举一动上而“不执著”。假如你有智慧,你就不会再攀缘,你的内心就是在正定之中。“定”就是涅槃,就是没有散乱的心。你就是要在苦、集、灭、道里面去修去证,假如没有这样修证的话,只是在书本上看,苦,苦是什么?集,集是什么?而涅槃是不死不生、不减不增……只是知道一个知识,而没有感受到,或者感受到也不知道。这样的话,学佛没有什么益处。
由理悟入知见,非由知识悟入
修行者,他将尽量地在“当下修行”,不会说要修行就一定要打坐,或者说要修行就一定要拿念珠,没有念珠就好像觉得很不自在,没有念珠就觉得好像没有定力,一定要找一串念珠来念。所以只有他的修行已经慢慢的不被仪式,不被外在所限制了,他的修行已经慢慢地可以普遍到每一个空间,甚至他在大便的时候,他也在修行,因为他一直在增长他的涅槃,他在减轻他的轮回。所以他的空间就慢慢扩充到每一个地方,在吃饭,在听经,在说话,在做事时都尽量地把他的心专注在动作上。如果我的脑子散乱,就把心收回来。在看书的时候就定下来看,如果我有烦恼,就要知道是什么原因,是因为我不喜欢看这一段句子吗?当我不喜欢看,就好像被逼得很苦,我会越看越烦。知道了这个原因,就会把这个原因舍掉,慢慢地放下,把心收回来。慢慢看,慢慢看;不要紧,不喜欢也得看。不是说:“很烦,不要看了,拿念珠比较好!”也不是说:“很烦,不要了,念经比较好!”他的心已经不会被这些形式所束缚,他已经慢慢地解脱了,他用什么都可以修行,看书也可以修行,听也可以修行,吃东西也可以修行,喝茶也可以修行,说话也可以修行。所以他可以慢慢推广,使他的涅槃一直地延续延续……
所以现在假如我们认清我们的道路,我们就可以得到真正的涅槃,真正的苦、集、灭、道;假如我们还不清楚我们的道路,还有形式上的束缚的话,那就还很难修行。
我有时看到有一些人,我可怜他们。当他们做了一些事情而很烦的时候,就说:“去静坐好了!”或者是听一些话,很乱,很烦,就说:“不要说了!不要说了!”跑到房间去躲起来。这不是真正修行人解决事情的方法,应该是当很乱很烦的时候,就尽量地把他的心收回来,把心定下来,然后继续做事。不是把自己关起来,这个还不是真正的修行人,还不是真正的有正见。
所以我们刚才要讨论的八正道,最重要的是正见。我们若思考什么,就是透过我们的见解。我们会不喜欢别人,是因为我们的见解有污染,有邪见。我们对人家好,因为我们有慈悲的知见。我们做事,我们说话,什么都是从见解而来的。
比如说六祖惠能有“正见”,当他一听到《金刚经》,他就开悟了。他有正见,他虽然不知道什么叫做正思、正语,但是我相信他在念头上、在嘴巴上不会违背正思、正语。我相信,而且也肯定是这样。虽然他在知识上也不知道正命是什么,但是在行动上,他却是在正命之中。虽然他可能不知道知识上,或者理论上的正精进是什么:“已生之恶要把灭了,未生之恶就不给它生,已生之善就要把它增长,未生之善就要令它生起来。”这些理论上的精进,虽然六祖惠能可能不懂,但是我相信他就是这样地在修。假如他没有这样地去修,那八个月的辛苦,他早就已经走了,哪还会得法证悟?如果是没有正见的人,他一吃到苦,你说他会不会逃?他一定会不满、厌恶:“来这里都是吃苦,有什么好处,不如去找另一间寺庙比较好。”他就不会再待下去了嘛!可是因为他有正见,他知道修行是在于戒、定、慧。
我相信,理论上六祖惠能也不知道什么是正念,但是我肯定他在行为上,在修行上就是在正念之中,就是每一举、每一动都在注意自己的起心动念,我肯定他是这样。虽然他不知道正定是什么,不知道理论上正定有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但是肯定的,他在日常生活里就是在正定之中,或者一定一直在培养,一直在训练。
正见是见到什么呢?刚才已经说了,是见到苦、集、灭、道。所谓的“见到”,不是什么眼睛看到、耳朵听到的那一些见,而是内心所感受的那一种“见到”、那一种的体验,我们要体验到苦、无常、轮回的原因就是贪爱、无明等等;而涅槃是没有苦的状态,它的道路就是保持正念,用真理来观察。然后我们的心就平静下来,就定下来,那个时候就是涅槃,有可能不是每一个时候都是在涅槃之中,但是我们已经体验到了。
真正的空,内心没有烦恼
真正的空,就是空掉一切,内心没有任何的烦恼。空有三种定义。第一种是物质上的空。像这个空间,因为空了,所以我们能够进来;假如这个空间挤满了东西,我们就进不来。这个就是物质上的空。
第二是世间的空,也可以说是名相的空。像现在我们这里称为“赵州茶房”,这是我们的一个名相,因为我们用它来喝茶。假如我们不把它用来喝茶,还是同样的这个空间,但是它的用处不一样,比如说它改为书店不再卖茶了,我们就不称它为“赵州茶房”。所以第二个空,是以名词假定的空,我把你称为是“果琳”,我把你称为是“美珠”、“明辉”,这个是假定的,其实是没有“明辉”、没有“果琳”。有可能别人不叫你“果琳”,别人叫你“爱琳”(众笑)。“果琳”是假的嘛!是一个代表。而且“果琳”这个身体是假的。为什么呢?因为“果琳”这个身体是四大和合,是因缘和合的,是因缘和合的一个假相,这个身体一直在变,小的时候有小的模样,长大有大人的样子,老的时候就有老人的模样,死了有死人的样子,甚至尸体腐烂了,不见了。所以你看外在这个世间都是因缘和合的,都是一直在变嘛!
外相都是所谓的“假名”,人们没有看到真相,没有看到这个是假的。所以当人家说到“明辉”如何如何的时候,他就:“哦!你说我啊!”我们就被这个“明辉”转了。因为我们没认清楚这个“明辉”是假的,是一个假设的东西。所以当人家叫你的名字,你的内心就跟着去了。如果直的看到这个名字是空,“哦!‘明辉’!你真的很好,你帮我很多事情”,那他的内心就不会被“明辉”这个名字所转动,他知道这些语言都是因缘生的。
假如我们观察得清楚一点,我们就知道,人对名字实在很执著。尤其是那一些没有修行的人,一讲到他的名,然后加上几句不好的话,他的心里就很烦了;如果是加上几句好听的话,他就很快乐了。他很执著这个名,“名哦!你看我的名字登在报纸!我是举足轻重的!”他很执著这个世间的假名。
当有我,就有烦恼;当无我,就没烦恼
所以,世间的空就是说,名字也是假的,身体也是假的。这个是第二种的空。
最后一种,是我们佛教所强调的,就是烦恼已经空了。当内心没有我,一切问题就解决了;当内心有我,感觉我要,问题就跟着产生。这个我们要慢慢去观察,而且这个就是真理;不论你相不相信这句话。实际上就是这样。不论你是ji 督徒,还是佛教徒,还是回教徒,还是印度教徒,你都是在这一种真理之中;不论你是泰国人、印度人、中国人……你也是在这个真理之中。
当有我,就有烦恼;当无我,就没烦恼。所以当感觉有我的时候,内心就不空,精神就不空;当没有感觉有我,内心就空了,心灵就空了。
譬如,我们现在在这里,有某一个人来,他说一句话:“你们这一些人,人家要卖茶,你们来说法,扰乱了人家,坏了人家的生意,你们出去啦!”假如内心不空的人,他就会有一个感觉:“是我!他是在说我。我造成别人的烦恼,我就不应该坐在这。”明白我的意思吗?他的内心不空,所以他就会被这一件事情所转。但是假如他的内心是空的话,当他听到“你们这些人”,他内心没有感觉到是我、有我,对这一句话没有产生我执,这一句话就不会影响他,就不会使他烦恼。
所以最后的这个空,空掉自我,空掉烦恼,才是我们佛教真正追求的空。假如没有到达空的境界,就没有体验到佛法的利益;假如我们体验到没有自我的境界,内心就是在安乐之中,就体验到涅槃。所以这个空非常的重要,而且是非常实在的一种修行法门,是人人能修行的道。不是有就是空,不是空就是有。好像这个房间,不是东西满,就是没有满。这是一个真理,不管你相不相信,知不知道,它就是这样。
刚才我所讲的空是这三种:空间上的空、世间的空(包括名相的空和本质的空)、内心的空。这些空是马上可以体验到,马上可以看到的。我们必须要了解,空是实在能用的,不只是书本知识的累积而已。从开始看到结束,人们可能读了一大堆,但是跟我们的日常生活好像都已经脱离了,越看就越厌倦。有些人就是因为这样而不想要学佛,他们认为佛法太深奥,深奥到摸不着,体验不到。
问:我想请问一下,我们说:北传佛教是回归到佛性,南传佛教是回归到涅槃。是不是涅槃等于空,也等于我们也等于佛性呢?
答:其实佛法最重要的是讲究体验内在的感受。现在我们拿一个比喻来说,我们喝这个茶,我相信我的味道,和英国人喝到的味道,和泰国人喝到的味道,这个“味道”是一样的。除非他的神经系统(味觉)有不正常。但是,我一喝到这个味道,因为我是华人,我就说是茶;他如果是印度人,他就有另外的说法;假如是西方人,就叫做TEA。所以各人的语言文字不一样,马来人的语言文字,印度人的、华人的、洋人的,都不一样。而实际上我们喝的是不是一样?所体验的是不是一样的味道?一样嘛!如果有两样,那我就说他的神经不对路了。
我们再拿另一件事情来说,例如我们说生病的发烧,我们华人是“发烧”,不同国家的人对发烧有不同的称呼,但是它的不舒服的感觉是一样的,而且治疗它的药物应该也是差不多的。
涅槃也是一样。涅槃是一种心境的感受。你跟我说原始佛教说是涅槃,北传的后期佛教是说佛性,还是更后期的佛教说是如来藏,还有再后期的,也有别的称呼,我也不知道是不是一样。是不是佛性也就是涅槃的感受?假如指的是同样的一种感受、境界,那就是一样。这个感受就是:你的心不再有烦恼,在不苦的状态下。现在我们学佛很喜欢往名相上去打转,而不想在体验上尝一尝。
(续问)
问:因为佛法分裂为南传、北传,两者追求的目标不大一样。我们在名相上可以不要追逐,可是要清楚的是那个道路。这个道路,可能在北传和南传,所指的“方向”并不是很接近。也许两者都一样究竟,是因为大多数的人都没有证悟到,所以才会产生分裂。
答:那你本身清楚了哦(众笑)!
涅槃,是心性的本来面目
涅槃有无余跟有余两种,这两种同样是在涅槃,同样没有烦恼,假如还有烦恼就不叫涅槃,而是轮回。
问:我一直搞不清楚,像释迦牟尼在人间成佛,他已经解脱了悟,那为什么他还要进入了涅槃呢?当他进入涅槃之后,他是整个消失掉,还是说……
答:其实涅槃不必进也不必出,它是人生的本来面目,不知真理的人就认为涅槃可进出。涅槃本来是常用的一句通俗话。在佛陀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印度的婆罗门外道已经常用“涅槃”这个名词,甚至在他们的生活中也一直使用着“涅槃”这个名词。例如说现在这杯茶很热、很烫嘴,我不能喝;等到这杯茶已经凉了,我可以拿来喝,我就说这杯茶已经涅槃了。再举一个例子,像一个时钟,它转来转去,我们说钟还没有涅槃;现在它走着走着,没有干电池了,就不能再走了,我们就说已经涅槃。我们再来说动物方面,那种很凶猛的动物,像老虎、狮子,假如我们抓它来,把它关起来,用很善巧的方法去训练它,到有一天,我们已经把它驯服了,它已经不会再咬人了,那我们可以说这一只老虎已经涅槃了。所以“涅槃”是很普遍的一句话,而现在的人却把它讲得太啰嗦了(众笑)。
刚才是说物质以及动物,然后我们来说人与人接触的那种涅槃。在悉达多太子还没有出家的时候,他们称:如果是悉达多太子的太太,他的太太就会涅槃;如果是悉达多太子的兄弟姐妹或是靠近他的人,这些人就会涅槃。这个意思是说悉达多太子的品行很好,也就是说如果是一个品行很好的人,我们跟他接触就会觉得很有好感,觉得很温馨。所以当人家在他父亲的面前提到悉达多太子:“你看你的孩子怎么这样好!”他的父亲一听到,是不是就在涅槃里呢?
在印度古时对“涅槃”的用词是很普通的。佛教也没有把这个名词丢掉,我们也拿它的状态来往内心去感受。涅槃可以说是已经冷了,火已经熄灭才会冷啊!火如果没有熄灭怎么会冷?这里的火是指贪火、嗔火、痴火。当嗔火起的时候,我们拿水去灭,也就是拿佛法来灭。等火真的灭了,只是它的温度还没有完全冷下来,还是热的,但是正在冷;这个时候,我们称为“有余涅槃”。当嗔火灭了,只是心还有一些分别心,还没有真正冷下来,我们就叫做“有余涅槃”,这时不会烦恼、不会痛苦,他已经没有嗔了。因为他以前经过嗔火烧过一段日子,所以他还留有热度,不过现在已经没有火了,因此他正在凉下来。当他真正已经凉了,可以用手摸了,我们叫做“无余涅槃”。
有余涅槃的状态是他还有分别心,他虽然没有嗔心,没有贪心,但是他会说这个好,这个坏,这是善,这是恶,这一句话好听,这一句话不好听,这个东西好吃,这个东西不好吃,他还有这些分别,这就证明他还不够冷。
问:那么,要到达无余涅槃,是不是一定要经过有余涅槃?
答:当然啦!从有余才能到无余。
问:不一定!像六祖惠能的情况是突然顿悟的啊!
答:那是你没有看到他在猎人队里十五年,为什么他要在那边十五年?假如他一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在无余涅槃,他就不必再去修行,他就可以当下到处弘法。这就是说,他当时可能还不究竟连有余涅槃都还不是究竟,更不要说无余涅槃。境界有两种,一种是悟,一种是证,悟是知道,证是已经走到。开悟就好像我在地图上看到花莲要怎么样走,然后肯定是这样走,但是我还没有真的到花莲。
现代人所认识的涅槃已经有错误了,但我不太想说啦!因为我怕得罪人(众笑)。但是真理是这样啊!有时得罪人,也不是得罪谁啦!而是得罪他的习气烦恼。比如在泰国,他们这样解释,假如已经成就阿罗汉,但是他的身体还没有死。好像说“明辉”现在已经证得阿罗汉,永远都没有烦恼了。但是现在他的身体还存在,我们就叫做有余涅槃。然后几十看之后,“明辉”已经死了,就叫做进入无余涅槃。—他们这样解释。
问:这真是泰国人的解释吗?
答:其实,我用泰国,是不想清楚的指出是你们啦!(众笑)!一般他们是这样说,你可以去找书来看。但是真正的解释,进入无余涅槃是火灭了,而且已经凉了,有余涅槃是火灭但还没有凉。
问:这样说来,佛陀在菩提树下开悟,是进入无余涅槃吗?
答:是进入无余涅槃。
问:那阿罗汉是不是还在有余涅槃?
答:阿罗汉也是无余涅槃,它的本质是一样的。
问:可是,人如果真的走了,那么是跑去哪里(众笑)?如果是无余涅槃,他就不再轮回,他就消失了吗?
答:还是存在的呢!
问:是遍虚空地存在?有时候来,有时候不来;有时候见,有时候不见?
答:很难去想象,你会越想越乱。还在想涅槃,你就已经离开涅槃了(众笑)。
问:如果说“定”能够引发“慧”,那么这个过程要怎样去掌握,怎样才不会掉入“空定”?是不是我们要先了解境界的次第?
答:了解内心的苦恼就够了!了解内心的苦、集、灭、道就够了!因为假如我现在有正见的话,我绝对不会再有退心,也绝对不会再对真理模糊。
问:要怎样才有正见呢?
答:最重要是你要听到正见的知识,也就是苦、集、灭、道;然后你要去实践,去体验,体验到能肯定自己就是这样修,已经不再退转了。所以起初我们一要从听闻佛法开始,像六祖惠能也要听到一句佛法嘛!根基好的人,他一听马上就拿来体验、实践,然后就肯定了,不再有怀疑;这样才叫做真正的正见,他的见解记住了,但是还没有修到圆满。
比如有一位信徒,他曾经结过婚,结婚之后很苦就离婚了。其实那个时候,他多少体验到占有的那种贪、嗔的苦。他所以会离婚,有可能他的太太跟其他的人私奔,还是有外遇,或他太太对他不好;以前他太太对他好,现在突然转变成这样,他就觉得很苦、很闷,才会跟他太太离婚。如果他太太一直对他很好,我相信他不会离婚。因为他太爱太太,突然间他太太转变,他就感到很苦,就离婚了。
后来他一听到某句佛法就开悟,是因为他本来就有所体验,当他听到这一句佛法就和他以前所体验的符合,他马上就能印证这就是真理。
每一个人都有经验过贪、嗔、痴的苦,每一个人也都经验过没有贪、嗔、痴的涅槃。当我们说到这些佛法的时候,有可能他对这些以前体验过的印象不够深刻,但是多多少少会知道。所以你说要怎样去增长正见,就是要听闻……再加上把最近的体验拿来对照一下,像昨天是否有贪有嗔,今天听闻佛法之后是否还有贪有嗔,相互对照一下,反省一下。
由于这一方面我们都忽略了,所以我们就学不到也无法增长正见;甚至只是一种知见而已,而没有体验。所以佛陀有一句很好的话,佛陀说:“假如一个人他还没有吃到苦头,你跟他讲佛法,他都听不进去。”也就是说,他还没有体验到苦,你跟他讲佛法,他还不会感兴趣。
假如你是勉强自己来接受佛法的话,那是不究竟的。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真正的体验苦的原因是烦恼,所以当他太没有钱的话,他将会不择手段地去找钱,因为他实在被钱转得很痛苦,他也不懂得如何去对付问题,他以为要解决眼前的问题就是去找钱,所以他被钱转了。但是假如是真正有体验到佛法的话,虽然缺乏钱,可是内心还是很清楚地知道钱是身外物,真的需要再尽力去找,找不到也不会去烦恼,因为找不到就没有办法了,只是烦恼有什么用?烦恼它又增加两种痛苦,一种是身体的痛苦,另外是精神的痛苦。我们最重要是不要有痛苦,身上没有钱也是没有办法。身体是世间法,受着世间的因缘所左右,而内心是可以超越世间的法。
所以在这有两种真理,一种是涅槃的真理,一种是轮回的真理;一种是非由因缘组合的真理,一种是由因缘组合的真理。由因缘所组合的真理,我们叫做无常、苦、无我;而非由因缘组合的真理,我们称涅槃寂静,就是没有苦的状态。非由因缘组合的真理,只有在精神上、内心上才有;至于这个身体是由因缘所组合,它一定是无常、苦、无我,这是肯定如此的。
所以他虽然没有钱也好,没得吃也好,身体生病也好,他尽量地控制住,使他的精神不苦。他尽量地修行,有可能他一时还做不到圆满,但是他会尽量地做。因为他已经认清楚:身体生病你去烦恼它做什么?当然,也不是说他认清楚了,就不去治疗,这是不对。他还是可以照样去找医生治疗,可以去吃药,可以去做一些对身体所应该做的事。
所以,一个要获得正见的人,他只有这样去修,除此之外,他没有更好的办法。因为佛陀说:“唯一的道路是八正道,古仙人是走这条道路,我现在是修这条道路而成佛,甚至未来的人要成佛也要这样修。”你不这样修,就是烦恼、苦;你如果这样修,你就解脱自在。
所以我们现在多多少少有听闻佛法,加上把反观我们过去的日常生活,对所听闻的话就会正视,然后并在当下一直体验,体验到不被物质所转;假如被转的话,他也清醒,也知道要怎么转回来。这个就叫做已经在醒觉中。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11-22 14:18 标题: 续 2
有些凡夫痛苦到跟人家吵架,甚至痛苦到要自杀。像有些家庭,太太煮菜不合先生的品味,因为这个吃的问题就闹。这就是凡夫,他以为乐就是肉体上的感受。但我们以真理来说,肉体上的感受是一种苦的状态。为什么我说是苦呢?假如我们感受到这个的味道很好,我们的内心就生起贪;如果这个味道不合我们的口味,我们的内心就生起不满。我们的心本来是很寂静的,但是我们被这些东西触到,我们控制不了,就忍不了,苦就这样生起。就凡夫而言,一切外在的感官刺激,只有增加爱和恨罢了;假如他有正见的话,他就会减少爱和恨。
外在感官上的感受,就好像是钓鱼的饵。因为这些感官上的感受,使得我们有贪有嗔。简单地说,凡夫会去吃这一道菜,是因为他有贪,而吃了这个饵,他就迷在这里面,就已经被钓上去了。被钓上去即是他认为美味可口,如此当第二次接触到同样的情形时,他那旧有“美味可口”的印象又再使他贪爱。如此,由于无明而生起贪爱,又随着贪爱去做事,来满足贪爱。那这样的话,贪心的生起是—“惑”,随着贪心做事是—“业”,满足贪心的感受是—“苦果”,惑、业、苦就是一种轮回的状态,也是当下就能体验到的。所以,希望各位能把当下的轮回给摧毁,那就是达到涅槃—不苦的状态,这是每个人所期望的。
—讲于赵州茶房
圣人和熄灭烦恼
钟苑文整理
今天所要和各位讨论的是“圣人和熄灭烦恼”。也就是说:圣人如何慢慢地超越苦恼?我们生而为人,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过一个没有烦恼的人生,不论是谁都好,不管他有没有学佛,认不认识佛教,或是什么种族:马来人、印度人、华人、洋人、黑人、西藏人……一旦他成为人,那么他唯一企求的目标,便是要过着没有烦恼、不痛苦的人生。这是肯定的!而我们要过着没有烦恼、不痛苦的人生,唯一的道路就是实践佛陀所说的正道—即八正道。不行中道却要得到不苦的人生是不可能的。
今天所要说的“圣人和熄灭烦恼“就是如何从有烦恼的凡人慢慢行,到达没有烦恼的圣人境界。若我们能真正到达没有烦恼的圣人的境界,那么我们的人生就是一个很美好、很理想、很安乐,同时也很自在的人生。这个人生就是最好的了,对不对?各位想不想要呢?
圣人,看清了缘起法,认识三界
现在要明白,一个圣人的心很高超,高超到能超越烦恼痛苦。初级的圣人虽然还不能完全解脱烦恼,但是他们已经能够认清楚,并且很肯定,不再怀疑烦恼与痛苦的缘生缘灭。也就是知道“苦的因缘”是怎么样生的,“苦的因缘”是怎么样灭的。他们已经对它一清二楚,不再怀疑了。假如还有怀疑,还不能完全肯定的话,那就不能称为圣人,甚至还不是初级的圣人。当他们的心很高超到不被烦恼痛苦所控制,即已经超越苦了;他们看清楚世间的真相,看透世间:“哦!就是这样的!”假如他能看清楚“哦!就是这样的!”也就是能看清楚缘起法。因缘和合即是生,因缘离散就是灭,生-灭-生-灭,一切都是生灭法,所以是苦的;由于一切都是因缘法,所以没有一个实在的我;既然没有一个实在的我,又如何去执著“我”、“我所”呢?我们根本执著不了,对不对?所以他已经看清世间的真相—就是因缘法则:无常、苦、无我,然后进入空。
体验自己的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我想藉着这个机会和各位谈谈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对我们的修行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修行的目标不就是要解脱烦恼,超越“自我”,进而达到圣人那种没有烦恼也没有自我的境界吗?“三界”就是圣人与凡人相隔的那一条界线。凡夫的心中有一个自我,因此他不论怎么跑,也跑不出三界,都在这个界线的范围之内;圣人则突破自我的牢狱,也就是不再被三界所束缚,不再有烦恼了。然而我们却常常忽略三界,只把它当作一个名词来研究,或者将色界和无色界当作是死后的世界,是以无法在每一天的生活中去体验。这是很可惜的。佛陀在世所教导的法,一定都是能够证明和体验的,否则岂不是落入玄学的陷阱之中了吗?今天我对三界来做一点分析,让我们能够随时随地体验自己的三界。
欲界众生,即是他还对于色、声、香、味、触、法等感官上的感受,觉得非常美好、好痛快、好过瘾,以为他的乐都是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法所造成的。他看颜色,觉得很好看;吃东西,觉得很好吃;听到的,觉得很好听;鼻子闻到的,觉得好香;身体触到的,觉得好舒服;心里想到的世间五欲、男男女女,都觉得很好,讲来讲去都觉得世间尽是美好,只觉得好、好、好……却不知道这些世间的好吃、好看、好香、好听、好味道、好的接触,或是想到好的男男女女,全都是苦因。他一点都不知道,而以为是乐,是真的乐。他的人生就一直往这种感官上的乐去追求,同时还很满意于这种感官上的乐,还很欢喜这种感官上的乐。这就是欲界众生。不要误会欲界众生只有男女的欲望罢了,它的含义已经包括人对五欲的贪爱、喜欢,即对色、声、香、味、触的贪爱、并沉迷于其中。
第二种是色界众生,各位不要以为色界和无色界是我们死后的另一个世界。我们应该要把色界和无色界当作是每一天的生活中所能体验的一个境界。若离开生活而谈色界或无色界,则可能只是一个理想而不能被实践,被证明。那么学来学去,都不能认识自己到底是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中的哪一界;只因为我们以为三界中的色界和无色界是死后的,因此无法在生活中体验自己在哪一界。
简单地说:色界是我们的心贪爱着一些外在的物质,但不是因为它好看而贪爱;而是看到它很有艺术感,很有古典美,很舒服。举个例子来看:当我们在观看佛像时,看到了佛像庄严安详的形象,我们觉得:哇—很庄严、好慈祥,很喜欢!因而执著这个庄严安详,感觉好喜欢,沉迷于“悦乐”之中,这就是色界众生。另外有些人到山上居住,一到山上觉得:哇……人生真是美好,山上的风景很幽美,气候很清凉,不被世间的事物所纠缠,觉得在山上隐居的生活真的很舒服!贪执著这个好舒服的感受,感受我好舒服,这也是一种色界众生,也就是藉用外在的东西来满足自己的精神生活。这种人对世间之五欲(在眼、耳、鼻、舌、身的享受)不再感到兴趣,也不去追求;只追求清幽而不被五欲束缚的生活,他对五欲已经厌离了。
接下来谈无色界,无色界的心境更高超了,它已经超越前二界—欲界及色界,才到达无色界。当我们的心只是追求精神上的生活,并且没有藉用外在的物质来满足精神,而只是以精神满足精神,就是生在无色界。好像我们有慈悲的佛法,有忍辱的佛法,有精进的佛法,有布施的佛法……而觉得很满足,很美好,觉得学佛之后很有智慧,可以解除人生很多的痛苦烦恼,因而对这些法执著了。一直认为自己很好:“我有佛法了,我很好!”一直有一个“我”,这时候已经执著了这个“法”。这就是无色界众生。
体验三界
譬如我们修定时,将心定在某一个东西上:倘若我们是色界众生的话,我们就将心定在一个色相之上,例如看着佛像,我们藉用佛像来把心定下来;然后在定下来的时候,我觉得很舒服、很自在、很轻安;接着我又对这种舒服感到很满意,而且执著于这种舒服感,感觉我好舒服。这就是色界众生—执著于色界定的乐。或者也可以说我们不是在观佛像,而是在观火,观一根蜡烛上的火,看得入神而专注;专注在火,专注到产生一种很舒服、很悦乐的感觉;然后我对这种感觉执著。当我一执著,便出生在色界,成为色界众生。不论是藉着什么色尘来修定,他的心对于这个色尘—物质的东西专注,定在那里而产生内心的舒服,进而对这种舒服贪爱,那时便生色界,生长在色界,成为色界众生。所以我们不必想象死后的事情,而可以在当下印证。我相信今后各位都能够体会出色界众生的味道,及其生活。
那么无色界呢?若要以修定来解说也可能。譬如现在观空,就是把外在的人我空掉,仅仅保持一个觉念、一个空的觉念;没有什么,只是在空虚、空虚、空虚……但是却又对观“空”产生愉悦舒服感,贪爱了,执著了。那个时候我就生长在无色界。另外,当我们以念经来修定,譬如背《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而对经文里面的含义感到很满足,感觉得舒服愉悦,然后对这个愉悦执著,感觉我好舒服,这也是已经在无色界了。这样明白了吗?各位可不可以体会到自己在无色界的味道?应该可以吧!当你的心定下来……你自己去试试看……念《心经》也好,一句圣号也好,也就定在那里,就越来越舒服。在“看”的时候也可以体会,譬如我们在看书,直到我们的精神很专注、很专注,此时我们不是贪着色尘而是满意于书中的含义与智慧,感觉很满足、很舒服,而贪执于舒服,感觉我好舒服,那时候也是无色界众生。所以无色界也是在我们生活之中可以体验到的。它比较高超一点,因为它已经远离五欲,已经远离色、声、香、味、触的美好,对五欲已经不再沉迷。
超越三界
凡夫不管什么生活都好,都是在“自我”的牢狱中,也就是被自我所束缚,不论怎么样都冲不破,因为他还以为有一个自我,所以他不论遇到什么问题,都用自我来解决,却没有看清楚:当他放下自我,当他洞察自我的假相,问题就已经解决了。他完全不知道这些!所以还在自我的牢狱中。这个界线可以说是牢狱,更可以像前面所说过的:这一条界线就是“三界”,凡夫不管怎么样都有一个自我在三界之中。这个“界”的意思就等于说是有自我,所以他跳来跳去都有一个自我。他在欲界也有一个自我,在色界也有一个自我,在无色界也有一个自我。因为有自我才可以在欲界,有自我才可以在色界,有自我才可以在无色界。
三界众生由“我”所生
圣人的心境超过三界;而凡夫却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究竟之下,生活都离不开三界,也不知道自己就在三界之中。因为他在每一个时空之内,都存有无明的“我”、“我所”,及由“我”、“我所”所发展出来的贪爱。然后便时时跟随着我、我所的贪爱去做一切事情。无论怎样跑来跑去都跑不出这个我、我所的贪爱。有时没有贪爱的出现,但是在意识中还存有着我、我所的观念,还认为“有一个我”。“是我”。这是三界众生的性质,有无明的我、我所,然后由无明的我、我所发展出贪爱,而且他们根本不知道这就是苦因。三界众生无明,不知道“我”的真相—是缘起、性空、虚妄不实的。
至于圣人则已经看清楚,明了地认识;三界众生就是一种满足欲望的生活,三界众生的生活跑来跑去就只有“我”、“我所”,充满着痛苦。有“我”,有“我所”,有爱欲,又有什么乐可谈呢?他已经看清楚,已经能肯定,已不再怀疑这种道理了。他知道没有乐可谈,那么他还会沉迷在这个世间吗?他明白世间只有苦,那么他是不是就一直要去找解脱苦的道路?肯定的!他看来看去都是苦,因此会想办法,设法修持解脱苦的道路,设法远离烦恼痛苦。而且他也清楚世间没有一个实在的“我”,一切都缘生缘灭,那么如何去执取呢?如何去贪爱呢?贪爱不了,拿不到了!这就是圣人的性质。
相信各位今后多多少少可以体验自己三界的滋味;也时时刻刻可以清楚自己正处于哪一界的境界之中。或许还可以进一步从中体会出圣人和凡人的差异。圣人看清世间三界的现象纯粹来自“我”、“我所”,而有了“我”、“我所”之后便贪爱这个,贪爱那个……脱离不了,充满痛苦!进而努力地训练自己;不论身体在什么地方都好,在什么时候都好,就这样一直地、逐渐地提升自己的心,培养自己的心,发展自己的心境,努力超越“我”、“我所”,直至完完全全地解脱烦恼。
凡夫的心在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之内;而圣人的心境和凡夫的心境则完全相反。
圣人也有四个阶段,不同的层次阶段熄灭不同层次的烦恼—苦结;而至于凡夫则纯粹被十结所束缚着,紧紧地绑着,使自己很痛苦。简单地说,十结就是让我们众生无法脱离世间的系缚。一个凡夫或三界众生都在十结之中,任何一结都打不开。
认识自己的苦结—破除“身见”
佛陀曾经这样宣说,凡夫就是完完全全被十结束缚,而没有能力解开的人。“结”的意思就是和我们的苦恼打结,也可以说我们现在被十种烦恼所束缚着,而且虽被束缚着,还认为是乐的,是好的。假如我们对十结还不了解,还不明白的话,就证明我们还是凡夫,因为我们还不懂得如何去解开。我们不仅要懂,还要去体会这十种结具有“苦”的本质,才有办法真正清楚明了烦恼。
十结分别是:身见结、疑结、戒禁取结、欲爱结、嗔结、色爱结、无色爱结、慢结、掉举结、无明结。
凡夫完完全全地被十结所束缚,而初果圣人“须陀洹”则已经解开了三结,但是他还有七结,然而这七结不是初果所能解开的,必须到四果圣人“阿罗汉”才能完全解开。因此初果还有七次轮回,七次生死;二果圣人“斯陀含”也还是有七结,但是已进一步地减轻了贪与嗔,所以二果的另一个名称是“一来”,只有一次的生死罢了。三果圣人“阿那含”剩下五结,而到了最后四果阿罗汉的圆满境界则已经完全解脱,解开十结了!阿罗汉的意思就是远离烦恼,熄灭烦恼。而“圣人”在巴利文的解释则是远离敌人,这初级三种圣人多多少少都已经远离敌人了。
可怕的敌人—烦恼
藉着这个机会,我想先和各位谈谈第一个结,“身见结”。而在进入讨论之前,我们先要知道:最可怕的敌人要已经离开了,剩下那些是不可怕、不会伤害别人,也不至伤害自己的敌人。这里谈的敌人,若以一般的语言来说,即是外在那些会障碍我们,会伤害我们,会得罪我们的人,一般通称为敌人。但以法的语言来说,敌人是我们内心的一些烦恼,会伤害我们的心情,会伤害我们的行动,甚至我们的行动也会伤害自己同时伤害别人。就法语的敌人而言,初果已远离了最可怕的敌人了,他一远离了这些最可怕敌人,必定是戒清净了。最少已五戒清净。假如他还有其中之一戒还不圆满的话,就证明他还不是圆满地远离这些敌人。例如偷盗,会分割别人,使别人痛苦;杀生,无疑亦使别人痛苦;又如邪淫,也是使别人痛苦,同时侵害自己;再如妄语,也等于在侵害别人,侵害自己;最后看喝酒、抽烟,不也是在侵害别人,伤害自己吗?所以这些烦恼是最严重的烦恼。这种严重的烦恼、最可怕的敌人,初果已经远离。这五戒总括来说,是“恶念”,初果圣人已经没有邪恶的念头,他绝对不会说:“我要得罪你,我要侵害你,我必使你痛苦。”他守着五戒,心中绝不会有这样的想法!
一远离这些可怕的敌人,“恶我”便已经灭除。“恶我”一经断除,五戒便清净了,当然能守六戒、七戒则更好,但是第六戒、第七戒不会伤害别人;我过午吃饭,也不会伤害他人;我睡在舒服的床上,也不会得罪别人。这都远离了五戒侵犯他人的本质。五戒远离了之后,接下来要有某一种的定力。这个定力就是可以自我控制,不像普通人,脾气爆发,就把它发作出来,不分时间地点,凡夫一直跟着情绪做事,情绪不好就马上发泄,哪里管得了你!而发泄出来的时候便无意中得罪了人。即一直跟着情绪做事。初果圣人则能够控制自己,虽然他可能有“嗔”,有不满的心意,但是他这种不满的心意绝对不会发泄出来,使在场的人不会受到伤害。他有控制能力,也可以说已经有某一种程度的定力了。接下来他必须破除十结中初的三结,“身见结”、“疑结”及“戒禁取结”。如果“恶我”已不再生起,又能控制自己,但这三结还不能解的话,还是凡夫。为什么非等到这三结破除了才能称为是圣人呢?因为这三结就是分别苦、集、灭、道的真相,即是看清烦恼的如实相。所以就能看清世间的真相—不是“自我”,全都是缘起性空,虚假不实。因此不再迷醉于世间的假相,心识就逐渐超越“自我”,直到熄灭一切“我”,“我所”。
三结的内容
第一个结即是“身见结”(Sakkyayaditthi),这是最重要的一个结:“认为有一个实在的我。”Sakkaya是身体,或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我的意思;ditthi是见解、相信,或信念;合起来便是认为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我。巴利文的另一个解释是,我们的心在说话。心对我们说:“有我”、“我是”。这种观念见解是错误的,然而凡夫却十足地认为,百分之百地相信它的正确性。甚至有些人说:“没有‘我’哪里能生存?没有‘我’如何生活?假如没有‘贪心’又如何进步?”这些人都很愚痴,认为必须有烦恼才能生活,没有贪,没有嗔,没有痴便无法生存。身见结就是认为有一个“我”,从这个“我”又发展出个贪与嗔,“我要”是贪,而“我不要”是嗔。如果没有我,哪里还要、还会不要呢?没有我了,还要什么,还不要什么?都空了!哪里还有贪?哪里还有嗔?
天生的自我感
这个结是每一个人都与生具足而解不开。譬如一个小孩子,生下来肚子一饿,母亲就给他牛奶喝,牛奶喝了,他便对牛奶的味道感到很满足、很满意,而一满意牛奶的味道,他就开始贪爱;爱了后就会执著,执著后便以为自己已存在这世间,而有“我”的感觉,生起一个“我”,我、我、我……我存在这世间!虽然是小孩子,也在于身见结之中。当他一直长大,又没有“无我”的知见,这个身见结就越长越大,越来越严重。
身见结也可以说是我们一般习惯上“有我”、“是我”的感觉。无论在什么时空下都存在着,认为有一个“我”,却不知道这个“有我”、“是我”的感觉就是苦因,更不知道这是一种愚痴的见解、无明的看法。而解开身见结的人,就是已经清楚:世间哪里有一个我?哪里有我?身体吗?身体也不过是五蕴罢了!五蕴是色、受、想、行、识!都是因缘法,由各种各样的条件而组成。它们都不是永远存在的,只是生-灭-生-灭……一直在生灭,没有一个我。破除身见结的人一直有这样的观念;没有一个实在的我。
破除身见结的人,不表示已完全断除了“有我”的念头,而是知道这种念头是错误的。有时这种观念还是会产生,但心中清楚明了那绝对不是正确的。可能偶尔在某种情形之下,失去了正念,或外缘太多,定力衰退,心散乱了,“自我”便跑出来,进而控制着身心,主宰着身心。无明跟他说:“唉!是我”“对!有我!”“咦?在叫我吗?”“什么?你在说我吗?”那时定力不够,还认为有一个我。然而当他醒觉过来,定力一生起,就马上知道刚才各式各样的痛苦与烦恼,是因为“自我”在作怪。是不对的!方才因为“有我”、“是我”,才有了一些烦恼。其实刚才那些“认为有我”、“认为在说我”、“认为我在做事”、“认为我在吃饭”……“有我、是我”的“认为”是错误的观念。他一醒觉就知道错了,也清楚明了苦是什么?集是什么?但是一个未破除身见结的人却不知道这是错误,以为这就是对,以为原本就是这样的。
举个例子看,现在有人骂我,假如此时我没有定力,失去觉察能力,必随着这一句话转,生起自我感:“哇!被批评了,一定是自己不好,好自卑!”而破除身见结的人,不一会儿便清醒过来:“哦!刚才我有苦恼,是因为我有一个‘自我’,才会在那边受苦,其实这不是正确的,不是有一个我,只不过是一种感觉罢了!”他清楚明了“自我”不是真实的,而是虚假的,是因缘所造成的。但是一个没有破除自我的人,尚未解开身见结的人,根本不知道这些,根本没有一个“不是我、没有我”的念头。各位不信可以去问问一般人。
这个关键很重要,我们必须清楚。要达到四果阿罗汉,才能完全没有自我感。不是破除了身见结就完全没有了这种自我感,不是这样的!他只是将“我”、“我所”的信念破除,但还不能修到究竟“无我”的境界。简单地说,当他有定力、清醒的时候,就有“无我”的生活。然而如果外缘太多,定力就散了;定力散了,无明便生起,无明一起,便认为有我。不过当他一醒觉,便知道刚才那个“认为有我、感觉是我”不但错误、而且无明!此时他清楚了。但是当他定力不够或是太散乱的时候,仍然有一些很细微的“自我感”。他的智见已能接受“无我”,可是还不能完全做到,尤其当外境影响他的时候,又做不到了,又有习气生起,令他跟着习气做事情。但纵然当下跟着习气做事情,很微细的情绪化可能还是难免,但是不严重,亦不会伤害了大家。
我们更要了解,破除身见结的人的自我感,已经没有恶了,这是肯定的。前面所谈的“恶我”这时已经不再出现了,只有微细的“善我”。我要害他、我要杀他、我要欺骗他、我要使他痛苦、我要使他烦恼,我要使他……种种“我要”而使得他遭遇各样痛苦与伤害的“恶我”已经不再出现了。因为他的五戒清净,根本没邪恶的念头,又怎会有“恶我”出现呢?所以跟一位破除身见结的人在一起,所得到的尽是好处,绝对不会被他所害。各位说这种人好不好?杀、盗、淫、妄、酒,各种犯戒的念头与心意已经不再有,可以做到吗?可以吧!没有问题啦!只要一直修慈悲观,这一关—“恶我”就很容易突破了。而就慈悲观言,即使还一直认为“我在慈悲”、“我在帮助众生”这就不要紧,那是“善我”,绝对不会去害人的。有慈悲,哪里会害人?但是心中了了分明:当执著于慈悲而产生“善我”的感觉,也还有微细的烦恼痛苦。因此就要继续不断地培养自己不执著于慈悲,也就是做善事的时候不要去想起“我在行善,我在助人”,而只是“身在做、心知道、不是我”,于是逐渐地超越慈悲的“善我”,进入绝对圆满的无我境界。
各位学佛一定要重视“闻”、“思”、“修”的过程。在听闻佛法之后,更深入地如实观照—彻底看清身心是缘起性空,而不是“我”、“我所”,进而不再想起“我”。最后要精进地修持,唯有如此,这些佛陀所教导的无上真理,才能真正为我们所受用,如《阿含经》所载,佛陀在告诫诸比丘的:“彼朝行如是,暮必得升进;暮行如是,朝必得升进。”相信各位只要精进修持,或七日,或七月,或七年,必能破除自己的身见结。
认识自己的苦结—破除“疑”
一个人不论是什么种族、什么宗教,或没有宗教信仰,也不管他是男女老少,如果还对自己内心的烦恼和痛苦带着怀疑的观念:咦?苦从哪里来?苦是怎么样的?我不苦吗?我烦恼得半死,要怎么样解决呢?这样的话,此人还不认识自己,还是个无明、愚痴的人,是个非常可怜的人。学佛就是要来认识自己,直到对自己的苦、集、灭、道的现象不再怀疑,那才能算是真正的佛弟子。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11-23 11:23 标题: 续 3
现在我们来谈十结中的第二种苦结—“疑结”(Vicikiccha)。简单说就是还怀疑自己的修行方法,不能肯定是对还是错。也就是说,对于如何解脱苦还没有信心,还怀疑着。还不能肯定,这叫做“疑”。各位自己想一想,心中还有没有疑呢?我不知道啊!各人的心态,各人知道喔!一个破除疑结的人,就好像在黑暗中有了一盏明灯;在迷途中发现指南针和地图,不再怀疑了。已经肯定:“喔!这样走去不再错了!”他不会走到一半,又觉得对不对呀?目标是不是在那边呢?方向是不是这样走啊?已经没有这些问题了。而是肯定:我们的目标就是“涅槃”;我们的道路就是“八正道”;我们修行主是要认清楚“苦、集、灭、道”,把苦、集熄灭,把灭、道增长,已经看得一清二楚了,也不必谁来开导了。倘若还需要指导,或者内心还在想着:“哎呀!不知道修得对不对?还是等师父开示吧!还是等某一位法师来开导吧!或是找书来看看吧!”像这样还不知道对不对,想要去请教别人,或者想要参考书本,就还有“疑”。因为你还不能自信,还不能自归依,还要归依书本,还要归依师父,还要归依外在,还是“疑”。
对佛的不疑
疑也包括对三宝—佛、法、僧的怀疑。大家可曾思考过:什么才是对三宝不再有疑呢?一般人没有彻底体验,并看清内心的苦、集、灭、道,就无法了解或不能确信所谓的对三宝有疑是怎么一回事。我相信他们认为对佛不再怀疑,就是相信二千五百年前是在印度出现一位佛陀,或对一切佛像都虔诚供奉。
然而这还不是对佛破除疑结。“佛陀”以巴利文解释为智者、觉者、不苦的人。那么所谓的智者究竟是什么?又是谁呢?实际上是已经彻底了悟苦、集、灭、道的我们自己。若是把佛当作是外在,却还不能如实观照自己心中的苦、集、灭、道,便还不是智者。而所谓的觉者究竟是什么,又是谁呢?觉者就是已经有着光明智慧的自己,能突破黑暗的人生旅程,也可以说已经从睡眠中醒觉。做什么事情都尽力增长戒定慧,来灭除贪嗔痴及烦恼,而不像睡觉的人,愚痴地做了一大堆烦恼的事而不知觉。接着来谈谈不苦的人,也就是佛的第三种特性。我们有时也有不苦的生活,但若没有智慧,就不懂得维持这种不苦的状态—涅槃,并且懂得如何维持不苦的心境,懂得守护六根的接触,不要让烦恼的因缘助长无明、爱、取、直到产生我、我、我……的感觉,就具足了佛陀第三种不苦的状态。所以对佛不再疑,也可以说自己已如实体验内心中苦、集、灭、道,并且已经是一位有智慧、醒觉、不苦的人。所以希望大家能真正了解所谓的对佛不再怀疑。
对法的不疑
接着谈谈对法不再怀疑。有些人认为能确实相信三藏经典所记载的一切或某某法师所说的一切,不再怀疑就以为对法已不再怀疑。实际上,还早得很呢!别太天真!正确地解说对法不再怀疑,必须是已能如实体证缘起性空,已深深认清心中的苦、灭苦都是缘起的辗转相依;而不会认为是外在的妖魔鬼怪,或者有某一个超能力的神在主宰着我们。再重复一次,对法不再怀疑就是彻底体验心中的苦纯粹来自缘起:无明、爱、取、有、生—“我”的感觉,即所谓的此有故彼有,无明有故行有,直到生起“我”的感觉,我的生、我的老、我的病、我的死,陷在痛苦之中。也体验到心中的不苦纯粹是缘起:守护着六根,内在有着戒定慧的辗转相依,即所谓的此灭故彼灭,无明灭则行灭,纯大苦聚集灭。苦的生或苦的灭都没有一个主体或自我,只是缘起法而已。对苦集灭道的状态已如实知道,只是缘起法而已。对苦、集、灭、道的状态已如实知道,是缘起—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的自然法则,是无常、苦、无我的自然定律。
对僧的不疑
对僧不再怀疑,一般人都以为:我对一切的僧众,不论是南传、北传都虔诚礼敬;法师所讲的话,我都听信,没有一点怀疑。哦!就以为我对僧不再怀疑了。但事实上,僧的定义即是一切圣人,他们已经下定决心跟随着佛陀的道路走,那所指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我们是不是已经能如法如律,直截了当地灭苦,朝向涅槃的境地,过着正道的生活了?这里想特别说明:正道的生活即是生活在不让烦恼滋长的情形下,也可说认清烦恼的真相,而决心把内心的苦、集—即把所谓无明、爱、取、有、生(我的感觉)灭除掉,自己已经不再怀疑自己能不能做到,做得对不对,踏上灭苦之道好吗?总之,自己已有十足的信心,确保已抵达涅槃流,并一定能涅槃,这就是对僧不再怀疑了。
迷时师度,悟时自度
破除疑结的人,就好像六祖惠能说的:“迷时师度,悟时自度。”他已经开悟自度了。也清清楚楚:苦是什么、集是什么、灭是什么、道是什么,然后清清楚楚地知道如何熄灭苦,更清清楚楚地认识:苦的来源就是无明、烦恼;灭苦的方法,只有精进且念念不忘保持着正念、正见、明了世间没有一个实在的“我”。更洞察世间一切的苦都是由内心所造作,绝不是外在给予的。因此他便一直往内心去修证。所谓修证,即是证明内心的苦因就是贪嗔痴,于是慢慢地设法熄灭;同时可以证明内心的烦恼慢慢地少,苦也慢慢熄灭了;也可证明他所用的方法很正确,肯定不会假了,他已经对自己有很大的信心,并体验到涅槃的味道……哇!涅槃就是这样,没有烦恼,心很安乐,很清静,这就是我人生唯一要到达的目的。他清楚明了苦、集、灭、道,不再怀疑了。
这里说的破除疑结,并不代表他已经证悟究竟的果位,不必再修了。他清楚明了,但还须一直修下去。只是对这一条道路(八正道)和这种正见不再怀疑罢了。我相信各位对于破除疑结的人已能清楚明白了:他清楚学佛的目的,不是为了要到哪里去,或者为了来生,或为了要熄灭过去世的罪业、业障;只肯定学佛、修行的目的纯粹是为了要灭苦,能得涅槃、安乐,不再烦恼,只是为了这个罢了!对这个目标已经不再动摇了。如果你对他说:修其它的法门,譬如念佛法门很好,是易行道;修禅宗很好,可以即刻开悟证果;持咒很好,像大悲咒,能有感应;念《地藏经》好,很有功德,能消除业障……再怎么跟他说,他也不会动摇,然而他也不会争执辩论,你说好是你的事,他肯定什么才是真正的修行,因为外在的方便法门是随人而有所不同的。
修什么法门好
记得有一次在马来西亚,有一位女听众跟我说:“师父,我以前修持《金刚经》,觉得我的生活非常好,简单说,就是烦恼比较少。最近因为我的孩子生病,我听了一个人的话,他说:‘孩子生病,大概是因为业障,你应该去修持《地藏经》,去拜地藏王,你孩子的病就可能会好。’”而后她就去修持《地藏经》,拜地藏王。真的!他孩子的病便好起来,她心中觉得实在不可思议,有感应!于是她对这个不可思议与感应就放不下了,觉得不错了。于是她就有了疑问:要修持以前的《金刚经》好,还是现在的《地藏经》好?修持了《金刚经》,就没有时间修持《地藏经》;修持了《地藏经》,又没有时间修持《金刚经》,到底修持什么好呢?这个“到底要修持什么好呢?”就是她心中还有疑,不知道怎么去修。却不知道不管修持什么都好,只要能熄灭烦恼、只要能熄灭得了贪嗔痴,时常增长涅槃,这就够了。为什么要去管它是《金刚经》,是《地藏经》,是《心经》,是大悲咒……什么都不要管它,因为他知道这些外在的行持方法只不过是一种方便,而不是究竟,只是藉着外面,来得到内心的涅槃,熄灭烦恼罢了!对不对?既然他已经清楚了,又何必去争执外面的好不好,他也肯定他的根基是怎么样,他应该怎么样修。他的根基是适合修持《金刚经》,或者念《心经》他就去念!或者他的根基适合去静坐,他就去静坐!他自己可以肯定自己,为什么要去跟着别人?别人说哪一部经很好,他就去跟,跟,跟,跟……跟到自己也迷失了方向,这就是“疑”。他不会因为你说好,他就去跟了。不会了!他的好,就是肯定着:可以熄灭烦恼,得到涅槃,可以减轻贪嗔痴,这个就是好,这个就是道路。肯定了,不再怀疑了,不再被外在所动摇了,已经认清楚方向,肯定这一条道路应该怎么样走,目标也肯定了。我所要强调的就是这一些。
举个例子来说明,有疑结的人好像在茫茫的大海中,而没有罗盘,不知道往哪一个方向好,看来看去都只是一片大海,怎么办?走、走、走、不对!改变方向走、走、走,还不能靠岸!怎么办?怎么办?很徘徊的心情。又可比喻为迷失在森林之中,不知道哪一条才是出路,怎么样才能离开这片森林?一会儿走这里,一会儿走那里,一直碰钉子,撞来撞去,撞得头破血流,他心中觉得好像应该往西方走,走、走、走,越走越觉得不对,越走越怀疑:“咦?对不对?”改来改去,不知道怎么样走出森林。这就是凡夫,还有疑。而没有“疑”就好比当时有一间寺庙在敲钟。当!当!当!他依稀听见钟声是哪里来的,认为应该是这条路才对,于是他一直朝着那钟声的方向走,越走越听得清钟声的嘹亮,他心里知道这条路一定对了。越走声音越大,直到达到目的地。
未破疑结的人,或者也可以比喻在十字路口,他不知道要往东西南北走。要去高雄是往东边还是往西边走,好!好!好!就往西边走好。他自己却不知是好还是坏。这就是疑。而被除疑结的人,突破迷途的障碍,看到目的了,知道东就东,肯定西就西。他已经有一个明确的道路与方向了!也知道现在已经走到哪里了,也知道还有多长的路程。现在已经走了某一段路了,还有多少的路,已经很清楚明了,于是慢慢走,慢慢走,并且在走的时候,他的目标就越来越明确,越来越清楚,越来越看得到,越来越能体验到:“喔!越来越靠近……喔!到了!”已经没有烦恼了,到了!已经完完全全涅槃了,到了!已经没有痛苦了。所作皆办,梵行已立!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皆办,自知不受后有。
人生的大道
我们的人生、生活的方法,就好比一条道路,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生活方法。一个凡夫的生活方法会一直靠外在,小的时候依靠父母亲;大的时候读书,靠的是学业、文凭;接着靠事业、金钱,他的生活方法一直靠外在,而且不知道他的人生应该怎么样去过,不知道人生的目标在哪里,不知道这一世出世来做什么?有得吃就吃,有得玩就玩,有钱赚就多赚点,没有正确人生观,一直为世间的名利追求。那些都是疑结,他们不清楚人生道路应该怎么样走。真正解除疑结的人生则清楚地知道他所要得的是涅槃—完全不苦的生活。他更知道涅槃只有向内心去追求,也知道人生一生下来就是苦的现象,因为世界的一切都靠不住,能靠的只有内心的安详、宁静,这种寂静就是涅槃。他的人生不管做什么就是为了寂静,他的道路就一直往这个方向去,而且他也一直体验这种寂静、不苦的状态与感受,比一切都好。有名有利,内心不寂静,也没有用啊!所以把寂静看得比一切都重要,所以他一定一直远离外在,往内心去追求,往内心中的苦、集、灭、道去追求。如果他真正确定人生就是这样,他就破疑结了。他绝对不会再追求世间的东西了,他只追求内在的宁静、内在的不苦。
好!说了这么多也该结束了。希望大家能了解自己的疑结,然后精进坚持到底,把苦的疑结完全打开,能真正的活在正道中。成为一位法归依、自归依、莫依他的人。心中有痛苦就能自己解决,不必依靠外在,那将是最崇高美好的事。最后让我们互相勉励,多多观察自己,进一步对自己的“圣谛”—苦、集、灭、道不再怀疑。
认识自己的苦结—破除“戒禁取”
再来看看第三结—“戒禁取结”(Silabbatapramasa),戒禁取结也可以说是对行持、戒律、生活的条规,抱着不正确的目标。也就是说以不正确的方法灭苦,生活在迷信之中,在错误的因果观中过日子。譬如一个有戒禁取结人,迷信并相信风水,认为我家里出事,是因为风水不好,为了要解决这烦恼,就要去改风水。却不知家庭有问题而只要去除烦恼,内心的问题便消失了。生病,遭受一些祸害,就相信是因为得罪了鬼神,因为鬼神在作祟,在处罚我;为了要解除这种病痛苦恼,就必须要去祭拜鬼神,要去求他。而后他就跟着这种错误的观念去做事,去行持,这就叫做戒禁取结。
另外,例如有些人相信过年扫地会把“财”扫光,便不敢去做,因为他们怕做了之后“财”全部散光了,这也是迷信。一个破了戒禁取结的人,绝对不会相信这些,他相信“财”的失去绝对不是扫出去的,而是因为不懂得如何去应用,他已经有正确的因果观念,绝不迷信。有了问题便往内心去解除。譬如当他生病,不会相信那是因为触犯到神鬼,也不认为那是因为风水不好,或是因为出生的日子不好,名字取得不好,这些念头绝对不出现在他的心中。他只知道身体生病是自然的现象;他相信大自然的定律,相信生、老、病、死;相信无常、苦、无我。他知道当他生病的时候,该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心空”,自己尽量不去烦恼这件事情,因为身是身体,心是心,身体虽病,但是可以保持心不生病。心的生病是因为没有佛法,而不是因为身体生病,所以首先要照顾好自己的心。至于身体需不需要吃药,应该如何解决,他会用一个很理智、很清醒的脑袋去思考,是小病,还是大病?需不需要看看医生?自己会去判断。也不会那么容易深信别人说的:“哎呀!这种药吃了一定会好!”他只会带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情。把身体的问题交给医生:而心中彻底地相信佛法、自然法则、无常、苦、无我。
戒禁取结并不像某些人或某些书所说的—破戒禁取结就是没有受持外道的羊戒、狗戒,像羊一样生活,像狗一样吃粪便般地修苦行;或者不去修各样无意义的苦行,好像睡在有刺的地板等等,这样就是破除戒禁取结。其实不是这样。若以修无意义苦行来讲,各位没有修这样的苦行,我也没有修这样的苦行,那么我们岂不是都破了戒禁取结了吗?对不对?所以人真正地破除戒禁取结不是这样解释。
简单说,有戒禁取结的人就是不明白修行目标是为了灭苦。不但不明白,还用一个错误、不正确、迷信的方法来灭苦。生活上遇到问题,不知道其实一切问题都是唯心所造,只要往内心的烦恼去熄灭,就没有苦了。却老是往外去设法熄灭,一外求就以为有鬼神在作怪,因而要灭苦便是去求各种感应。我们的苦哪里可以在求感应中解除呢?假如修行了中道,将无明与烦恼熄灭,当然就没有苦了。当然有时候生活上会缺少金钱,曾有病痛,曾有各种各样的不理想,要知道这一切是因缘法。应先往内心去灭除烦恼,然后慢慢地解决外在的问题。钱不够,就以身体的力量去赚钱,内心没烦恼。不像凡夫,认为没钱就是苦,圣人没有钱也不会苦!凡夫因为时常用钱,所以会认为没钱就是苦。
破除戒禁取结的人知道苦怎么样去熄灭,对于行持、修行的方法已经肯定了,也破除了不必要的行持。我们也可以看到,有一些人持戒,认为持戒有很大的功德,可以死了生天或出生在有钱人的家庭,这种也是戒禁取结。其实持戒只是为了修定,因为戒是增上定,而修定只是为了增上慧,要发展智慧。他却以为持戒可以得到未来的功德,以便来生可以出生天堂,或另一个美好的地方,若为了这种目的而去持戒,这种持戒就是戒禁取结。破除此结的人知道持戒也好,修定也好,修慧也好,是为了“灭苦”,而不是为了功德,不是为来世,或是为了给人供养。
初果圣人就是已经破除了这三结—自我的信念已经破除了;对于修行方法的怀疑也已经破除了,信心十足,不必依靠别人或听取指导,不会再去做那些迷信的事情。就好比刚才说的,以为布施给鬼,鬼会来吃,鬼来吃了,我便得到功德;我拿这些水果饭菜去供养佛菩萨,而佛菩萨会来吃,我就会得到功德,他已经不会有这样的行持了。因为知道功德就是在灭苦,苦没有灭怎么叫做功德,就好像达摩禅师对梁武帝说的,即使建很多庙,或帮助很多僧众,也没有功德,那是福德!
“须陀洹”—进入涅槃的主流
破除这三结,就是已经进入了初级的出世境界了,叫做“须陀洹”(Sotapanna),须陀洹义为“预流”的或“入流”,意思就是进入涅槃的主流,即证得入流果位。简单地说,当进入了这个果位,就一直往涅槃那边去了,一直走向涅槃,肯定有一天他会到达涅槃,完全地进入涅槃。各位说这种人还会有退心吗?不会有退心了!做这种人好不好?想要吗?初果圣人只是灭除了方才所讲过的三结罢了,还是会有微细的贪与微细的嗔,然而他知道这种微细的贪和嗔是不好的,不对的,于是他会一直在灭除,在不断地灭除。虽不是完全地灭了,但是已经正在熄灭之中。不像凡夫却相反地在增长贪与嗔。同时他一直在熄灭自我,也不像凡夫一直在增长自我,我执就越来越多。因为初果圣人已经拔除了身见结,知道自我是假的,不是真实的。所以他每一天都在拔除“自我”。我执就越来越减轻,减到完全地没有我执了,完全地进入无我了。我曾经问过一位师父,初果的性质是什么,他很简单地给我一句话:“须陀洹的‘我执’一直在减轻,‘自我’一直在熄灭。”
就像前面所说过的,初果有时定力不够,有时心会散乱,便还会贪爱世间,这个美丽、那个漂亮……这个女孩子很美,那道菜很好吃,那首音乐很好听……他有时还会有这样的贪爱,但是当他定力恢复或是当他清醒的时候,他会了解:“喔!刚才我已经在三界了!”他清楚!心中一清楚,便能脱离了。因为他清楚这三界是一个“我”,不实在的,一看清就脱离了。他的心不执著。所以不要以为初果就完全没有欲望,他有,但是心知道欲望不好,有些因缘会让他的欲望生起,但是他知道这个欲望的坏处,他不会发展出害人的欲望,因为如方才所说过的,他已五戒清净。当然也还可以结婚生子,因为他还有性欲:然而他能够的话,他就不会结婚了,因为确信结婚对解脱有好大的障碍。所以也不要把初果看得很高,他只不过是看清了世间的真相,并破除了三结而已。
所谓的七次生死
《阿含经》在谈到须陀洹果之时,有这么一句话:“不堕恶道,必定正趣三菩提,七有人天往生,然后究竟苦边。”所谓七有人天来往生死,就是在天道有七次的生死轮回。假如以人的语言来说,就是当须陀洹死了绝对不会堕入四恶道,而只在人、天之中轮回修行,修到七次之后便得到究竟的涅槃、究竟的无漏解脱。但是我们更究竟、更完满地来说—以法的语言来解释。我们心中“我”的生起就是一次的轮回,而当“我”灭之后,这一世就已经死了;等一下“我”生起又灭,就是第二世……简单说,七次的生死轮回就是他不会为一件事情苦恼超过七次,换句话说,他不会为一件烦恼的事生起“我”七次,最多也是七次的“我”。
譬如母亲辞世,他觉得很伤心,非常伤心,当他清醒的时候,知道母亲是因缘所生,不是我的。他拔除苦的根源,而不会为了母亲的过逝的难过去往外祈祷。拔根的意思是,他知道自己有伤心痛苦是因为有“我执”,有“我”、“我所”,以为母亲是我的:当母亲是我的,我就有伤心。当他清醒便知道刚才为了母亲这么伤心,是因为执著母亲是我的,接着他去观照真理,哪里有一个我?甚至这个身体也不是我,那么母亲哪里是我的?母亲也是因缘法,因缘和合所生,因缘分离就散,现在母亲的因缘已经分享,就散了!算了吧!所以他最多为了母亲生起“我”、“我所”七次罢了。
不论再伤心的事最多也只生起“我”、“我所”七次,不论多么快乐的事,“我”、“我所”最多也只是生起七次。所以他绝对不会患精神病,精神病是实在太严重了,一直想,千想万想,想到晚上也不能睡觉,为了一件事情,“我”、“我所”不知道生了几百世、几千世都有,这实在是凡夫。而如果是个初果圣人,则最多最多七次,不论怎么样令到他很生气,怎样做到他很伤心,他也不过为这件事烦恼七次。这是以法的语言来说,内心“我”、“我所”的生起及坏灭就是一次的生死轮回,而生灭七次就是七次的生死轮回。须陀洹已经超越了凡人的性质、世间的性质。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11-24 10:43 标题: 续 4
保障的人生
假如一个人能断除三结—身见结、疑结、戒禁取结,他的人生就是一个最有把握的人生。对圆满的人生有信心,也就这样一直做下去。相信这样的人生每一个人都喜欢,这样的人生已经有了保障,这个保障不是向保险公司买的,而是自己向佛法,向大自然买的,跟大自然买来这个真理,而后就把这个身体交给大自然。这个真理也不是我的,是借用来的,要清楚没有我,全部都是借用来的,这样慢慢去做,做到将一切都交给大自然,只剩下一个借用罢了,只有使用权,没有占有权。一切都不是我的,而是借用的、暂时的,短暂的。这就是能修到初果须陀洹。
希望大家能更清楚的认识“大的苦结”,进而能慢慢的用佛法来解开苦结,时时活在“不苦”—涅槃的生活中,这才是人生最理想的日子。
四念处
冷雪芬整理
今天很高兴又有机会跟各位聚聚谈谈。我们学佛,除了要懂得佛法,要懂得理论,还要懂得修行,这才是比较完整。如果以前烦恼很多。现在的烦恼很少了。以前的苦很多,而且也不懂得如何的去解决苦,不懂得如何的去打开这些苦结,现在已经自己懂得如何去解决,不必再依靠别人了。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说已经享用到佛法的好处,或者说是果报。假如还没有尝到这样的话,以前有一大堆的烦恼,现在学了佛,烦恼更多,这样就不必来了。因为没有用,佛法对你的人生没有用,学佛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不要有烦恼,能解决痛苦。
我们现在出生为人,已经做人了,我们也必须来了解我们为什么要来生为人,假如我们不知道为什么的话,我们这个人生一直被外境转,一直随着外面转,而且漫无目的。在这里我们要掌握到,我们做人,目的也是为了不要有痛苦的人生,对不对?若没有痛苦,就是活在安乐自在之中。今晚来跟各位来讨论的这些四念处是非常重要的。
苦在失去正念时生起
四念处可以帮助我们减少及熄灭苦恼,那么我们现在要来说明这些苦,它是时常有,还是偶尔有?我们要认清楚它。如果我们真正去看清楚内心的苦,他只是有时有,偶尔有,不是时常有。我们的苦,它是怎么生起的?其实,苦是在我们失去正念的时候生起的,若我们保持正念,苦和烦恼就不会生起。这是绝对的真理,肯定了这句话,你们可以自己试试看。那什么叫正念呢?什么叫做已经失去正念呢?那我们也要认清一下。
失去正念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的念已经离开空心,或者说已经离开心的本性了。我们的心本来是空的、没有烦恼的,当我的心离开心的本性,就会攀缘外在,攀缘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法。一攀缘,我们就被外在转,一转的话,就生起各种各样的烦恼。那假如我们的心没有离开本性,安住在空心,我们就时时常常在涅槃之中。有一句话希望你们能记住,就是,“心本清净(或者心性清净)为客尘染”,我们的心性本是清净的,被客尘来污染了。客尘是外在,烦恼是客人,当我们失去正念,它就进来。当我们保持正念的时候,它就跑了。
所以,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要如何的去保持正念?一般人都很难保持正念,当眼睛看到,耳朵听到了,正念一失去,又去攀缘了,我们又在生烦恼了。所以,当我们攀缘时,“触”的发生非常重要。就是眼睛看到的那个触,耳朵听到的那个触,这个触就是问题的关键,这一点是最重要的。假如我们能掌握住这一点,我们将能活在涅槃安乐之中。如果我们不懂得掌握,不懂得保持空心,不懂得保持空心的本性,而远离本性,失去正念的话,在触的时候,我们就生起烦恼,生起“我”,“我所”的观念,又去攀缘一切,使得痛苦生起一大堆,烦恼生起一大堆了。
为什么我刚才一直强调这个部份,因为我们的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这一关。假如这点没有掌握住,不必来修行;或者不论你修了多少时间,都没有成就。如我刚才所说,我们要如何保持正念,就是时常将心安住在本性,就是要时时保持一颗念念分明,清清楚楚,明明了了的一个触,就是要保持一个觉念,一个警觉,这个警觉心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假如每个警觉心我们都能只是一个知道,知道眼睛已经看到,知道耳朵听到,知道鼻子嗅到香味,知道了,知道舌头尝到这味道,知道身体触到,没有加任何的想蕴的一些认识、分别,如果想蕴没有加任何的认识、分别或者以前有的种种经验,我们当下就解脱了,当下就不被转了。不被外界所转,当下可以安乐自在。所以,这个“触”我们就只是保持一个念念分明,明明了了,不离本性,保持本来的面目,没有烦恼的那种面目。
所以在今天我们就要来谈四念处,就是要帮助我们训练或者培养我们的心识或者发展我们的心识,要安住在这个不离本心,训练安住在不离本心中,所以这四念处是非常的重要。不懂得修四念处的人,我觉得很可怜,或者我说他的修行方法已经不对了。
当然,四念处最主要是说他的一举一动,他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不离他的身心,他一直往内心去观照,四念处只是把他分为比较广一点,他做每件事的意念不忘他的身,意念不忘他的受,意念不忘他的心,以及意念不忘法,法就是真理;不忘真理,那这样的话,他的生活就非常好过了。他的生活就觉得是很自在,很安乐,没有烦恼了。所以在佛陀还没有灭度之前,佛陀曾经这样的跟阿难陀说:“阿难!此时或世尊入灭后,不论谁都好,必须是自己为明灯,法为明灯;自己为归依,法为归依,莫依他人。”“阿难!这种比丘是‘超越黑暗的人。’阿难!如何才叫做自己为明灯,法为明灯,自己为归依,法为归依呢?”“阿难!安住在正法律的比丘们,他们精进不懈,有正知正念,了了分明的观身如身,脱离了世间的喜欢和讨厌;他们精进不懈,有正知正念,了了分明的观受如受,脱离了世间的喜欢和讨厌;他们精进不懈,有正知正念,了了分明的观心如心,脱离了世间的喜欢和讨厌;他们精进不懈,有正知正念,了了分明的观法如法,脱离了世间的喜欢和讨厌。”所以,佛陀就跟阿难陀说:“假如有谁可以安住四念处—观身如身,观受如受,观心如心,观法如法—的话,他呢,可以在七年之内,或者六年,或者五年,或者四年、三年、两年,或者他更精进的话,一年、七个月,或者四个月,或者七十天,七个星期,或者七天,或者七个小时,他就能证得无上法的果位,就是得到阿罗汉,已经是属于一个没有烦恼的人。所以在这里,他讲得很清楚,只要我们跟随四念处去修,一定保证我们可以完全地脱离苦恼,一定可以的,这是佛陀所说。
所以四念处,就是我们要以它为归依,以它为明灯,我们的生活就会安乐自在了。所以四念处非常的重要,不明白,不了解四念处,学佛没有意思。有人可能不明白理论,但是他实际上是在修行四念处。好像六祖惠能,他只是听到《金刚经》罢了,他就悟到心法了。然后到最后,他听到“应无住而生其心”,他就大彻大悟了。他已经彻底地明了四圣谛修行的法门了,就是要往内心修,就是观照,在身心和外面接触的时候,一直地观照到不再被外面所转。刚才我也说到四念处,观身是身,观受是受,观心是心,以及观法是法,这就是四念处,那当然我们等一下讲解四念处的时候,我们会慢慢地把每一个怎么样去观身,怎么样去观受,怎么样去观心,怎么样去观法,来做一个深入的分析、解释,那以后呢,对我们的修行有帮助。
心往内住是灭道
杨达法师曾经说过一句话,他说:”心往外住,即是苦集;心往内住,即是灭道。“假如我们慢慢地去观察,他就是这样,对不对?那么,你们自己去看。我们现在已知道四念处非常地重要,我们也知道我们为什么要修四念处了,对不对?不是为了神通,不是为了别人来供养,不是为了名(你修得很好啊),不是为了这些;不是为了要人家赞叹,也不是为了要来世生天,更不是为了以后成佛菩萨。我们修四念处,只是为了当下灭尽我们所有的烦恼痛苦。假如修了四念处,不是为了要灭除烦恼痛苦的话,我们的目标错的话,修来修去也没有成果的,对不对?所以我们必须要先把握住我们的目标,然后在这里一直去用功,下功夫,去实践,实践到某一个程度,四念处就是我们生活不能缺少的修行法门。为什么我刚才说的四念处这么重要?在我们佛教,现在有各种各样的法门对不对?在泰国有很多法门,有一些观水晶的,有一些人观肚子,有一些人是观火的等等各种各样的法门。然后我们在北传的台湾法门也很多,有一些是念佛的,持佛圣号的;有一些人是修观音法men的,念《普门品》的也有;有一些是地藏法门。有各种各样的法门。但是总说一句,每一个法门都要归向四念处,假如没有朝向四念处去发展的话,他的法门也是已离开佛所要教导我们的真正修行的目标。
四念处,是一种生活上的修行法门,所以真正懂得修四念处的人,他的生活就是修行,修行就是在生活,绝对不会离开他的生活,而自闭于某一个时间去修行的。你明白我的意思吗?现在一些学佛的人,他修行要某一段时间,或者某一种地方。在那个地方,那段时间,觉得修得很不错,觉得很有心得。但是离开了那个地方,那段时间,他就觉得他的心很乱很烦,好象没有修行,习气一大堆跑出来了。这种修行方法,我感觉到好象是上课(学)一样,上课读书就用功读;下课了,就把书丢掉了。上课的时候,就认为学问很好,只是很好就对;下课就忘了学问的用处,就是把他丢掉了。那这样的话,我都不知道他修行是修来做什么?也没有帮助到生活。生活还是照旧的话,那修行根本没有益处,所以我们必须要知道四念处就是一种实实在在,在我们生活中要体验、要实践的修行法门。
这里在我们谈到身念处,谈到第一个阶段的时候,当我们没有其他的事情做时,我们可以找一个不吵乱、不烦、不热,比较清凉的地方,我们坐下来,观察或注意我们的呼吸,注意呼吸,清楚明了是在进出,清清楚楚,明明了了。我们知道现在呼吸很长,很细,我们也知道这时呼吸是很短的,很粗的,我们必须要知道“进、出”,假如我们慢慢这样修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必须要直,然后我们的头也要直,那比较舒畅,不要歪歪的,血液循环不好,也不舒畅,会使我们很快就昏沉,所以我们坐的时候,就坐直一点,然后一直注意“进,出;进,出”。在修行的时候,假如忽然间有其他的念头升起,我要去打电话,还是要做其他事,这个念头一起,我们必须要跟自己说,现在不是打电话的时候,现在不是去做事的时候,现在的时间是要观呼吸“进、出”。假如我们指定的那段时间,就不要有任何来骚扰了,明白吧!
自己的任何念头起了,都把它打掉,都把它丢掉,即使是很重要的念头,也要尽量的把它丢掉。比如这十分钟之内是一定要观呼吸,这样我们就比较有成就,要这样慢慢去观,要保持一个念念分明。身念处是念着我们的呼吸,要念念分明,明明了了“进、出”,什么念头起,丢掉,打掉,不要烦恼。这样的话,我们的感觉会慢慢平静下来,我们的心念安住在一个固定的地方,我们就会平静下来。我们的心慢慢平静的话,我们的心就已经在休息了,没有烦恼了。
我们坐好了十分钟过后,我们要去做事情就会比较清醒;就好象已经睡觉,睡醒的人一样很清醒,再去做事情。假如我们在做的时候,我们觉得很困难,打瞌睡,然后在坐好十分钟以后,还是觉得很昏沉的话,那你这个十分钟就浪费了,浪费了,没有真正得到什么。那真正做得好的人,他十分钟过后,他的精神比十分钟前要好得多,这是休息的力量,这个你们必须要知道。
假如他没有这么空闲的时间,他的身念处必须用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举每一动,每一个接触,甚至穿衣、吃饭、进去厕所、大便、小便、洗衣服,什么都好,跟人家谈话也好,写字也好,看书也好,全部他必须要念住,要念住他的一举一动,念念分明,明明了了一举一动。例如,现在口渴,有一个念头要去拿水,手要出去,念头就必须要念住了,这身念处是要念住手,去了、去了、去了,要清楚明了,去了、去了、去了;当动到了,要明了动到了,拿上来了,进来了,进来了,要清楚明了,身体的每一起伏运动;然后,当拿到了,喝的时候,知道张开嘴,喝进去的时候,也知道吞进去,保持一个清清楚楚,明明了了的念。念在我们的身,日常生活中不论做什么也尽量去保持这种念,是身念处。
那么,假如我们这样训练的话,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生活比起以前平静得多。有时我们很紧张就发现不到,或者做事情很快的话,很难做身念处,因此我们初学时,就训练自己速度减慢,放慢,要喝的时候,就慢慢去拿;看东西的时候,要知道在看,那假如我们的耳朵在听人说话,我们就念住耳朵,明白吗?把精神注意在耳朵。假如现在跟你们说话或者跟一个人说话,就把精神专注在这里。所以每一举每一动,哪一方面比较强烈的,我们就去注意念住他,集中我们的注意力在那边,明白吗?这就叫做身念处,假如我们这样一直去修,我们进一步很快就会发觉我们的烦恼、心的变动的真相。
曾经有一次,我慢慢地这样去修,修到早上起来的时候,第一个念起来,我就发觉到第一个念头起来,这个念头叫手去拿东西,手要出,手还没有出的时候,就知道拿了,清楚拿了,拿了,去了,去了,去了,很清楚,很明了,没有其他的杂念。拿到了,就是拿到了东西,等下你的眼睛又被外境转了,它还没有看那边的时候,你已经知道,喔!要看了,都很清楚明了我们的六根。假如我们慢慢去训练的话,就有这种效果。假如有这种效果,对修行有很大的帮助。
现在我们修行很难进步,或者进步得很慢,就是缺少身念处,或者没有对身念处下功夫。没有对身念处下功夫,做什么事情紧紧张张,想到就去做,没有先念着想要看了,看了,要拿了,拿了。假如起初我们放慢速度,让我们的觉察力增强,我们就可以把速度恢复正常。我们的行动快,但是不离开我们的念住。所以,我们就可以活在当下之中,当下,我们不会想到过去,也不会想到未来。
有一次,外道去问佛陀:“我看到比丘们只是一天吃一餐,可是他的精神很旺,精神很好,这是什么原因?”佛陀就答复他说:“比丘们没有妄想,没有留恋过去,对未来也没有追求。比丘们的生活只是在当下每一个接触,清清楚楚,明明了了,当下没有烦恼,所以,比丘们精神很好,虽然吃得少,但是精神也很好。因为他一直念住当下,没有烦恼,没有浪费精神。”能这样去修,我们也不必被时间控制了。不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可以修,不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可以修,不被时空所限制。也不必指定说,我什么时候要修,这些全部不必要了。
受,虚幻不实,随心意而现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受念处。受念处就是在修比身念处更细微的部分。当我们眼睛看到的时候,就会起感受。“起感受”,这个受,佛教分三种,我们叫做苦受、乐受、不知苦乐受(就是不是苦、亦不是乐的感受)。这三种感受就是当我们眼睛接触到,假如说我眼睛看到一种东西、一件衣服,而没有“身念处”,我就进一步有另外一个想蕴,我以前的观念记忆、印象,它跟我说,这一件衣服很美丽,假如它跟我说这一件衣服美丽,就合心意,那时,我们就有一种“乐受”。那假如我们在这里坐,我们,坐、坐,坐到觉得很闷,很不自在,很闷!这个很闷就不符合我们的心意。我们心意不要,所以当不符合我们的心意的时候,我们就叫做“苦受”、苦的感受。假如那个时候我们保持身念处,只是知道是很热、烦热、烦热、就不去想,没有任何的心意,苦受或乐受就不会出现。
各种各样的受的出现是因为我们对身念处没有清清楚楚,明明了了,然后那个时候加上我的旧有的想蕴,想!想就是我们的记忆、观念,我们的印象来跟我们说话。然后这个想蕴跟我们说话,当外在符合想蕴,符合我们的心意,我们就叫做乐受,当外在不符合我的心意,我们就叫做苦受。对外在心意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这就是一种不知苦乐的受。那时候就疑,就怀疑这是什么?所以,我们现在必须要有正知正见。要学佛法要有正知正见,没有正知正见,学不了佛法。要有正知正见,每一种的感受,苦也好,乐也好,不知苦乐的感受也好,它都是来自我们内心,来自内心的烦恼、欲望,绝对不会是外在给我们乐,给我们苦。明白意思吗?假如我们对这一项认不清的话,就很难学佛。譬如说,现在这很热,自己觉得热,别人不会觉得热,是你自己已经习惯说要有冷气了吗!你已经习惯了,所以你在这里,你就觉得很热,不符合你的心意,那你就很苦,很苦了,你就要把这个环境改变,你不懂得改变内在,因为你以为说苦乐是外在给你,你没有正见;以为说苦乐是外在给你,就要改变外在,当你要改变外在的时候,你去开冷气但别人不要,别人说:“我很冷了,你还开冷气?”就会乱,就会吵了,对不对?你说热,他说冷,就吵来吵去,就为了要改变这个环境而吵,对吗?
但是,假如有正知正见的人,他就不会往外面修改,他就往内心修改。满足内心是无明、烦恼、欲望,把它修改,把它去除,去除了,他没有心意,他的心已经空,已经在空性。就是在不离本性的时候。外面虽然热,内心没有苦的感受;没有苦的感觉,当然他坐得很自在了,对不对?他也就不会跟人家吵架,也不会跟别人乱了。
所以,这个受,我们必需要清清楚楚,明明了了它的生起是怎么样生的,以及它是怎么样灭的。它的生起是因为我们对身念处做得不很完美,不很周到。然后,当接触的时候,就有想蕴,渗进去,符合想蕴,符合我们的心意,就乐;不合意,就是苦,想蕴没资料,不知这是什么,这就是不知苦乐。然后当我们清楚知道这些,喔!这个受的起源、来源是这样来,对不对?然后要灭呢,你改变外在不是永远灭的,是暂时。你灭外在,是要满足我们的欲望,对不对?我们的欲望要求这样,你改变外在是等于满足我们的欲望,那这样我们的欲望就更加强烈。假如你欲望满足了,以后就更难对付这个欲望了。所以,我们必须看清楚它们的真相。所以,我们灭除这个受,要去灭除它,我们就必须改变内在的心念、我们的想蕴。改变一下我们的心意,苦的感受马上就要消失了。所以,苦受、乐受、不知苦乐受,都是随着心意来决定,它们是虚幻不实、虚假不真,它生起了,就慢慢的淡了,是无我,直到它灭了,生了就灭,而且外在不是真的苦乐,真正的苦乐是我们内心的欲望烦恼,对吗?
这里我也想要举一些例子给你们看。在眼根方面,譬如,在泰国有一个原住民族,他们很奇怪,他们的女孩子是缠颈项。为了缠颈项,他们放颈圈。从一出世,懂得走路就放。假如小女孩能走路,好就放颈圈,放,放,放,放到好大了,一年放一个,十年就放十个,她们却认为说,这样很美丽、很美丽,可是我们却觉得很难看,为什么她们看得美丽,因为她们时常接触这种的相,然后这种想蕴一直认为这就是美丽,这就是美丽,所以一直这样去熏习,这样慢慢就习惯了。就认为这样就是美丽,美丽就是这样。我们不习惯,我们就认为不美,对不对?
在舌根的食物方面,泰国人的食物喜欢很辣、很咸、很甜。这些,我们华人都受不了的,我们又来看看华人的食物,油很多。那些泰国的师兄弟第一次来到台湾的时候,吃两口,就腻了。吃得油,又没有酸,又没有辣就觉得不好吃。所以他们对于食物,认为酸酸辣辣很可口,很好吃。但是,台湾人却不是这样,对不对?我们认为有油才好吃,明白吗?为什么他们认为酸酸辣辣才好吃?因为他们从小就一直吃酸酸辣辣,然后就上瘾了(编案:这在心理学上叫做“去敏感现象”),也就这样熏习,慢慢地去熏习,然后就习惯了,习惯了,不酸不辣就不好吃吧!对不对?酸酸辣辣才好吃,所以有一种习惯,习惯有酸有辣才好吃,没酸没辣不好吃。所以,有酸辣就有乐的感受,没酸没辣不符合他的心意,就有苦的感受。但是,就我们来说,有酸有辣却不是乐,因为我们的心意不是这样,对不对?那没酸没辣有可能不是苦,也不是乐了。所以,这些都可以说是我们的一种习惯。
有一次,我在泰国出家不久,带一些比丘、沙弥去到一个小乡村,信徒供养很多,那些青菜都没有煮过,我觉得生菜哪有什么好吃?因为以前我从小到大都很少吃到生菜,大多数我们都要煮过,我觉得生的应该不好吃吧!可是看到他们却吃得津津有味,非常可口。我就叫一个徒弟说:“你去采那些芒果叶,嫩的芒果叶。”我看他们吃得很好吃,我就想试试看。然后,我在吃的时候,我没有给旧的想蕴来做事,我只是保持一个清楚明了的心念,在吃的时候,我注意我的手拿。吃的时候,我注意吞、吞、吞进去,觉得不是所谓的很好吃,很不好吃啊!明白我的意思吗?然后,我就慢慢这样吃,吃到我失去这个正念,失去正念,吃,吃好像上瘾了,好像很好吃,不错啊!起初,我觉得不好吃,但是现在我却觉得好吃了。我现在已经习惯,虽然只是三四分钟罢了,就好像已经习惯觉得好吃了。我这心意转得很快,想蕴转得很快。所以,你的好吃未必是我的好吃,对不对?这方面,我们要清楚说,我们的眼睛,我看到的好看,未必是你看到的好看,对不对?我听好听,未必你听好听;我嗅得好香,未必你也觉得好香。我的身体接触到很舒服,未必你接触得很舒服,对吗?
所以,事情因人而异,有些人说是乐的,有些人说是苦的,就看我们的心意,我们旧有的想蕴,习惯的是什么。你习惯这样,当然你这样的时候觉得很好,很不错。我们再看看音乐。我从小到大也时常接触马来人,他们的风俗音乐,咚咚呛呛咚咚咚,我们听久了,就觉得很不错,可是别人,外来的外国人,他们没有听过,觉得吵得半死啊!但我觉得很不错呀!所以,我们觉得很不错,我们就会觉得很乐,越听越乐。他呢?就越听越苦。为什么他越听越苦?因为这不符合他的心意,所以,他觉得苦,这些音乐符合我的心意,我就越听越乐。所以苦乐不是外在的,是内心的心意,我们的想蕴,习惯的记忆力里面的经验,这些来判断苦和乐,这方面我们必需清楚明了,我们就知道什么叫做苦,什么叫做乐,什么叫做不苦不乐。
因此,我们必须清楚,现在我们人都是因为苦、乐或是不知苦乐的感受使到我们的人很痛苦或者觉得这个人生很快乐,我们一直在这轮回中。譬如,现在我的心意认为这个食物很不错,接下来一生起一个念头,好吃,那时候信心会生起来,对不对?所以这个受是制造贪心的来源。这个乐受是制造贪心的真面目或主要的来源。苦的受是制造嗔恨,不喜欢。不喜欢当然就嗔,就要把它放掉了。苦受是制造我们嗔恨的来源。不知苦乐的受是制造愚痴,是要?还是不要?乐的时候是我们要占为己有,苦的时候是要把它毁灭掉,把它拒绝掉,对不对?不知苦乐的受是要还是不要?是要吃还是不吃?要拿还是不拿?明白吗?这个就会使我们有各种各样的心念生起,心念生起的来源就是这“受”。
苦乐之受乃想蕴在作怪
那现在我们再把受讲得清楚一点。我一直强调苦乐的受就是我们的想蕴在作怪。譬如现在我在写字,我觉得我一定要把它写好,忽然间有一个人来说:“走,跟我去一下,一下就好了。”那时候我就觉得他来烦我,打扰我,其实我们真正来看清楚的话,他没有来打扰你,只是你执著于你要写字罢了,对不对?你一执著,你一想要这样,外在的外境跟你违反,外境不合心意你就觉得他来烦乱,很痛恨,很烦恼,很苦,那时候,如果我们没有控制自己,我们就有嗔火,啊!你不要来乱嘛!假如没有修行的人就把情绪发泄出来,就会骂或打。
所以,假如我们对这件事情做的时候知道做,慢慢做。他来的时候,我们知道他来,根本我们没有执著这些,我们会有苦乐的感受吗?没有,没有苦乐的感受就没有贪念、嗔念,痴念。内心还是很平静啊!就是这样,对不对?今天我观察自己,想要看一些书,看我指定的一些佛书,但是一会儿一个电话来,那会儿又一个电话来,唉呀!你们来打扰我了,我的时间已经很宝贵了,你们一直跟我谈那些不重要的事,一直谈,那时候,我们的心就会觉得很烦闷,对这些我们不想要或不符合我们心意的事情,我们觉得很闷,当然就谈得很急躁,对吗?我们就是很不喜欢外在,为什么呢?因为那个时候,我的心想要看书,现在别人却把我的时间拉去,这不符合我的心意。不符合我的心意,我就对境不喜欢、不满,就苦,是一种苦的感受,对不对?苦的感受就生起嗔心、不满的心态。
所以,我们要清楚说受蕴它是这样,所以我们必须要观察受念处,时常看着,喔!苦的感受生起了,乐的感受生起了,不知苦乐的感受生起了,它怎样生起,清楚明了它的因、根源,清楚明了它来了,苦的感受是如何控制着我们,或使人们有怎么样的感触,要明了它的状态及我们的感受是怎么样灭的,要清楚明了。我们要观受念处,对于苦也知道,对于乐也知道。而现代人呢?对于乐就比较难观察得出,对不对?因为已经很习惯了。看到好吃就好,很习惯了,所以这样就造成我们对于乐认为是外在的。
我们学佛了,要清楚万法唯心造,什么都是我们的心生的,心生种种生,心灭种种灭。要清楚这些,这样对我们学佛有很大的帮助,不要去怪外面,不要指责外面。你要知道苦、乐、不苦不乐的受都是内心的问题罢了,内心没有问题,苦乐也就没有问题了。要清楚这些,要明明了了,去肯定了这个原因,去肯定这个真理。别人所谓的好吃、不好吃真正的是在我们的内心。
我们要清楚,我们不要被别人的语言所转。这个声音很好听呀!你来听听看。假如没有修行的话,喔!真的吗?一听到就被外在转了。但是有修行的话,就知道好听,不好听是我们的心意在作怪,你的心意习惯就好听,你心意不习惯、不符合就不好听,要清楚明了,谁都改变不了我们了,就叫做有受念处的实践了,或者已经深信不疑了。因为我们知道它是贪、嗔、痴的来源,所以我们就要把它慢慢地灭除,我们要灭除,我们不是灭外在,我们要灭里面的想蕴,明白吧!所以到现在,我们再来看这个心念处—受念处再接下来的念处。
心念,念着烦恼与清净
心念处,我们比较简单的来说,念着两种心境罢了,一种是有烦恼的心境,一种是寂静涅槃的心境。
清楚明了念着它,清楚明了现在有烦恼了,有痛苦了,感受如何,痛苦烦恼的来源是什么,它住在我们内心的时候,那种感受是怎么样,然后烦恼一灭的时候,它是怎么样灭,它的苦灭是怎么样灭?要清清楚楚内心的感受。
现在我们的内心平静在涅槃之中,要知道涅槃是怎么样来的,清楚明了,念念分明,内心安住在涅槃的时候,他的感受是怎么样?要清楚明了。涅槃不见了,它是怎么样不见的?因为是有烦恼进来,它就不见了,要清楚明了,要清楚明了这个涅槃以及痛苦。涅槃也可以说是不苦的心境,就是跟苦的心境相反,要去明了这两种心境。
假如清楚明了这两种心境,我们就是在修心念处。我们也可以说现在要知道心有贪心吗?还是现在没有贪心?现在有嗔心吗?还是现在没有嗔心?嗔恨心是怎么样来的?要清楚明了,念念分明,然后嗔恨心出现了,它在我们的内心是怎么样的感受?要去清楚明了,然后这个嗔恨心灭了、灭了、灭了,我们要知道它在灭的时候,他是怎样的感受?清清楚楚,明明了了这种慢慢灭的那种感受。明白吧!灭了,没有嗔恨心,我们要清楚明了它已经灭了,叫做心念处。我们也要知道我们的心有没有愚痴,痴心是怎样的一个面目,然后当没有痴心的时候,我们也要知道,清楚明了它是怎样的。
然后再接下来,我们的心念很散乱,东想西想,要明了散乱的时候是怎样的一个感受,为什么会有散乱,然后要灭它。当散乱被灭了,我们的心念比较集中,比较专注,那又是怎么样比较能专注呢?要清楚明了。
那接下来,这个心比较广大、轻松,我们现在谁都可以包容,事情看来没有问题,要清楚明了。或者,我们现在心胸很狭窄,一点点都容纳不了,我们也要清楚明了,清清楚楚它是怎么样的;然后,接下来,我们要知道现在我慢的心生起的时候,它是怎么样的?目无尊长了,谁都不尊敬了,甚至他以前是我的老师,当我慢生起的时候,也不把他看在眼中,要清楚明了我慢,当我慢灭的时候,它是怎么样灭?
那接下来,我们也要清楚明了心得到安静,安静下来了,安稳了,这个心怎么样安稳下来的?然后心没有安稳的时候、很恐惧的时候、很害怕的时候、不安静的时候,它是怎么样?为什么会害怕?为什么会恐惧?要清清楚楚,明明了了,念念分明。到最后,我们要知道我们的心是在解脱吗?还是在轮回之中?在痛苦之中?还是在不苦之中?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11-25 13:51 标题: 续 5
现在你们都没有痛苦,你们的心都很专注,我们要清楚明了,要念念分明,让心在涅槃之中,对不对?如果还有对心疑问的,就是对我们的心念处修得不够,或者功夫还不到家,还不能肯定现在的心念是怎么样,心境是怎么样还不清楚,也不知道它生起是怎么样生起,它灭是要如何的灭?还是它会自然灭?这样的话就要多修行心念处,没有修的话是很可悲的。
贪心起的时候就怪外在,嗔心起的时候就怪外在,没有清楚明了它真正的起因,所以这些人就一直往外面攀缘执著,因为他没有正见,他不清楚一切唯心造,一切都是来自我们的无明烦恼,不清楚有无明烦恼,就会有苦、乐、不苦不东的感受。他以为苦乐是外在给的。他以为贪心、嗔心是外在给的,这样他就很难修行,甚至他怎么样修都没有用,因为他一直往外去改良,去处理,都没有往内心。
现在,我们再来看心念处的重要性。我拿我以前的一个故事来举例。我以前有一次在马来西亚结夏安居的时候,我想专心用功,认为时间这么宝贵,我应该好好去学好我的泰文。可以说除了吃饭,除了一些寺院的功课,早课或晚课,其他时间我不跟别人谈话,也不要去帮别人,我觉得是这样没有时间,我的一位师兄说:“章积师很自私,整天就躲在那边读书罢了,寺院有什么事情,他却没有来帮助,真自私。”我后来听到这句话就很不满,我就很不喜欢,对不对?不满、不喜欢,接下来就嗔恨了,觉得这个人不好,有一句成语可以形容:“仇人见面分外眼红”,就有这样的感受。我很不喜欢看到他,想要逃开他,一看到他,就想跟他辩白:我不是这样啦!很乱啊!我的心很乱,因为我不满就嗔,我对这句话放不下,对不对?这就是我的想蕴在作怪。
过后,我就静一下观察:不对了,我现在的心是嗔恨心,嗔恨心的感受是这么样,它的起源是这么样,我都清楚明了。我就去观察师兄的德行,就是这位师兄他曾经帮助我的,他对我有恩惠,都把他的德行想出来了,以前当我在泰国的时候,我要什么,他就帮助,他是我的大恩人。还有我会看佛使尊者著的《人类手册》,也是他介绍的。他介绍我看这么好的佛书,对我有这么大的恩惠,我觉得我在佛法里,在修行里面有很多不懂,一问他,他都会答,会很用心的跟我讲,他这样好,我哪里应该嗔恨他?这是不应该的事了,我一想到这样,我的嗔心全部灭了。然后,我接触到他,就觉得他很好啊!哪里是我不满的人?哪里是我嗔恨的人?马上就能接受到他。当我用好的方面去观察,我就能接近他。当我用不好的方面去观察他,我就觉得他很不好,就会远离他、不满他。
七菩提分,苦到不苦的过程
我刚才谈到的是嗔心,我们懂。在这里,我也想要跟你们解释这个七菩提分,七念支。
七菩提分就是从我们的烦恼到达涅槃,从痛苦到达不苦的心中历程。假如没有七菩提分,永远都不能到达涅槃,或者永远不能从苦到达不苦的境界,我们就时常在烦恼痛苦之中。
七菩提分,第一是念菩提分;第二是择法,选择佛法;第三是精进;第四是喜悦;第五是轻安,很平静;第六是定;第七是舍。
譬如说,我现在嗔恨心起了,如我刚才说的:我很不满他了,这样碍手碍脚了。我刚才有念,心念处:现在我很嗔恨他了,对不对?不好了,所以我就清楚明了我现在的心是这样,这叫做“念菩提分”,有了念菩提分,我知道这个是不好的。有正见了,就知道这个心念是不好的,心境是不好的,所以我就去“择法”,去选择佛法。然后,我就选择慈悲,慈悲的佛法:“生气他,我热恼;慈悲他,我清凉”。这个慈悲一选来的时候,我就精进地把这种心境增长,这个嗔恨心是不好的,它是恶的,我就必须要把它除掉,没有起了其他各种各样不好的念头,我也就不要再躲开他(指师兄)了。那慈悲的心境或好的念头,这是善的,我就一直要把他增长,还没有增长的善法,我就给他生起来,所以我们一直要精进,有了念,有了择法,选择佛法,知道怎样对付我们的心,我们就要精进。精进了,我们就得到喜悦。喜悦了,刚才有嗔恨了,就很烦。现在呢?哇!内心觉得很好。不错,很舒服,心中有一种满足感、快乐感,战胜烦恼,觉得我们胜利了,已经战胜烦恼了,这叫做喜菩提分。假如我们没有得到喜悦这个法喜,我们的修行很难进步。
我们很少体验到慈悲的法喜、布施的法喜,或是忍辱、忍耐的法喜的话,如此我们就会退心,不太用功。假如我们对这些有法喜的话,我们就要去增长它,对不对?法喜啊!很好啊!所以必须要有法喜。喔!慈悲战胜烦恼了,那时候,我们心就慢慢地平静下来了,轻安了。当冷静下来,我们的心就能定了。心定下来,我们就能对恶法舍掉,不会再被恶法所污染了,我们也可以放下刚才执有的这些观念。放下了,就是舍。然后,那时候,我们的心就是涅槃了。在我们平静下来,我们的心就慢慢定,慢慢定的那种心就慢慢地远离烦恼了,远离恶法,到我们的心定下来,我们的心就清静了,没有烦恼了,没有菩提分就无法清净。
清净的心,是很坚强,是不被外境所转动的,不被外在所动摇的,然后,那时候的心也是适合于工作,就是很敏锐,很active的心,因为心不受影响。他也是可以放下外在的心。因为我们得到这个放下外在的心,然后我们才能修法念处,就是观察真理。
假如我们对外在不能放下,那怎么样观察真理?要修法念处。刚才我谈到嗔恨,现在我谈谈害怕、恐惧。害怕、恐惧就是心不安宁,心不安稳的状态。有一次,我跟我的师兄弟们到坟场去睡觉。坟场很大,我们要睡远一点,你睡你的,我睡我的。我睡在一个华人的坟场,比较恐怖,泰人的坟场就不恐怖了。我就选在坟场的上面,还没有睡之前,我就静坐,静坐经过一下子了,不想要睡,就在坟墓前那边走来走去,忽然间,就有怕鬼的观念出现了,就陷入恐惧害怕心境中。过了一阵子,有所察觉心境的状态—心念处,也可说念菩提分,接着我就选择说佛法的观空来克服恐惧感,这个身体不是我的了,色、受、想、行、识五蕴罢了。假如没有心,没有受、想、行、识,意识、身体就已经死了。身体死了,身体就跟死人一样,其实这个身体也没有怎样,也是四大。这样去观,这样去观了。这个身体不是我的,刚才那个恐惧感,也是我的想蕴,想了就有“行”—心的造作,不知道去哪里好了,不知如何是好。有正见就知道这也是想和行在作怪,五蕴罢了,全部是五蕴罢了。全部想来想去只是五蕴,有什么好怕?五蕴是空的,没有实在的,因缘和合的。当我想到这里的时候,那种恐惧感就慢慢消失了。更精进地维持这种法,在维持着它的时候,那种恐惧感、害怕感就慢慢地减轻、减轻了,就觉得很喜悦,没有什么害怕了。得到那种喜悦、法喜,然后我们的心就可以慢慢很轻安了,能平静下来了,我们的心就越来越清净了,到达止息就清净了。必需要清净、坚强,才不会再被外在所波动了。这就是止定,我们的心都不再波动了。那时候我们的心就可运用来慧观了,就是“舍”,就可以放下外在了,所以这就要来谈七菩提分,从念、择法、精进、喜悦、轻安、定和舍,所以是要经过七菩提分来达到解脱的。
所以在泰国有一些法师说:“佛陀一出世,他走七步就停止;然后就一只手指天,一只手指地说:‘天下地上唯我独尊。’”有些人就拿这些开玩笑,佛陀是不是不敢走第八步了,走了,佛陀就掉下水了,会不会这样不敢走了,只有七步罢了。他们这样开玩笑,但是也有一些人说:“佛陀每走一步就一个莲花。”对不对?莲花也可以说是菩提!所以佛陀只走七步,就是说佛陀的修行只是在修七菩提分,对吗?你看佛陀从一出世到他成道,他都是在修七菩提分。
他在家做太子的时候,他出去外面看到生老病死,他就一直念着生老病死,念着这些真理—法念处。然后他去参学的时候,他也一直以七菩提分来观照,知道现在的心还有没有烦恼;择法,要去选择,这样对不对呀?因为他一直选择法,当选择了各种各样的修行方法之后,还是觉得不能完全的舍掉一切。只是在入禅定的时候,到达非想,非非想最高的定,那时候你的心真的很自在了,很舒服、很安稳。但是一出定,一想到妻子还是依依不舍,国王还是依依不舍;一想到五尘的色、受、想、行、识的五欲也依依不舍。还是贪恋着。太子觉悟到一要对付烦恼,所以就有择法,择法了更精进地去修,精进修得喜乐,然后才能轻安,定下来,然后才能舍掉一切。所以,太子一出世,走七步。
有人也说,他只是在他这一生在修七菩提分,每一步就一朵莲花,到第八步他就不再走了,就已经够了。这当然谈到的是心念处。心念处你们明白了吧!明白了,你们就要去修。刚才说很多了,有贪、有嗔、有散乱、有昏沉、有愚痴,这都是心境,要去清楚明了,贪、嗔、昏沉是怎么来?然后念住,知道了,清清楚楚。现在的心境是怎么样,明明了了。就去选择佛法,然后对付烦恼,精进地去修。有喜悦了,慢慢地静下来。平静了,轻安了,达到定,就会清净、坚强,不被动摇,然后属于很activeactive的心就适合于工作,适合于观察真理,那时候就舍。没有修七菩提分的话就不能进步,所以要去修七菩提分。
现在我们再来讨论最精彩的,也是最后的法念处。法念处很重要,这个法我们也可以说是真理、真相。刚才我们有说,假如我们要活在没有烦恼的、解脱的、不苦的生活中,我们就必需要对我们的每一个接触:眼睛看到、耳朵听到、鼻子嗅到、舌头尝到、身体触到、心想到的每一个接触,都必需保持不失本心,不失我们的本心,保持正念。保持正念的同时,我们就对每一个触观察出它们的真相,它们的本来面目。每一个触其实是无常的、一直在变的,听到声音,等一下声音没有了。每一接触,眼睛看,等一下这个东西就没有了。就一直观察他们无常的真理。
苦的感受生起了、灭了。乐的感受生起了,它怎样生起,清楚明了,它符合我们的心意就是乐,生起,看着它,乐的感受灭了,清楚明了,看着它的真相,我们叫做法念处。我们看到我们的身体,身念处的本来面目,身体的本来面目还是无常的。等一下我的手要去拿,等一下我的脚要走路,跑来跑去。身体比较容易观,坐得太久就必需要站,为什么不要再坐下去,因为屁股痛,脚酸了。站太久也是无常的,站太久也脚酸,就走,走太久也要停,这个身体一直在变,一直要变。吃太多,肚子太饱,那饱的时候就要把它放掉。喝,喝太多也要把它放掉,你不放也不能,真麻烦。所以这个身体看来看去都充满着无常的本性或无常的真理,而且它的本来的面目就是无常。
这个身体也是苦的,为什么我说这个身体是苦的?坐太久了,也忍耐不住了;站太久了了,也忍耐不住了。想要小便,也忍耐不住不要小便。肚子饿,你也要拿东西来吃,忍耐不住,是不是苦?也是苦的那种状态,你忍耐不住,承受不住,那一直要驱使我们去做的,就是苦的状态。然后看来看去,这个身体也不是我们的,不吃食物,就没有力了。不吃的话,做事情就不能控制自己了。
这个不能主宰的身体,是因缘和合,五蕴的色、受、想、行、识,它是因缘和合的,太冷的时候,也会生病;太热的时候,也会生病,没有一个实在的我,全部是因缘和合的。因缘这样就产生这样,因缘那样就产生那样,没有一个实在的我,那你说你在哪里呀?没有我了,我们就会放下这个身体,也看出没有我,就没有执著了。就不会执著是我,有我。那就会放下。那要慢慢的去往身体看出它的法,它的真相。
接下来是受,对这个感觉,苦的、乐的、不苦不乐的,它也是无常的、苦的状态。了解这个东西合心意,我就乐,乐了,你看那种合意的状态就会产生贪爱,就会驱使我去做,去拿,去取。这种贪爱,是一种忍受不住的驱使力,忍受不住就是一种苦性,忍不住就要去做。我们去做,其实都不是我们的,是贪心在做。那怎样有贪心呢?就是看到外在,有了想蕴来和合。符合想蕴,就有乐,就有贪,所以贪心也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我要去做,也没有一个我,贪心在驱使这个色身,然后一直去观察,观察这个乐也是一种不实在的,只因为有合意就乐,也不实在的,只要把我们的心意、观念,改变一下就没有乐受了,是无常的、苦的,它也不是实在的。看出我的本来面目。看出了它本来的面目,我们就会放下受蕴了。
然后再观察我们的心的生灭、生灭,等下贪起,等下嗔起,看出它的生灭,无常的、苦的、无我的,我们就清楚明了贪嗔是无常的、苦的、无我的。当我们看清楚它的时候,我们就不会执著这些东西。贪心起,我们就一下子放下了。因为我们不会执著,或者甚至它会不起了。然后假如我们一直保持这种无常、苦、无我的真理,这是法念处。到了最后,我们就清楚一个人不是要有贪,要有嗔才能生活,用佛法,用涅槃的心也可以做事情的。我们会突破很多不正确的观念。有很多人说,没有贪心要怎么样去赚钱?没有贪心,做生意一定会亏本的,一定会失败的。有一些人是这样的观念,对不对?这些邪念,我们能突破了,然后我们知道,没有贪心,我们可以用智慧去做事情,用佛法去做事情,不会死啊!没有心也不会死啊!我们就会看清楚,这种贪嗔,这种心是无常的,它本来的面目是涅槃寂静,心的本来面目是涅槃寂静。我们观察无常、苦、无我,观到最后连法也不执著了,因为脱离一切的烦恼了,放下。所以我们时常去观照这些真理,我们就叫做法念处。
对每一个色、香、味、触、法接触到眼、耳、鼻、舌、身、意,去观这些真理,这样子的无常,我们就不会执著,不会有受,就不会贪嗔。没有贪嗔,就不会有烦恼,烦恼就会断绝,那时候我们看到真理了,有法念处了,进一步我们对这个世间,已经慢慢的脱离了。远离了。我们就看到,我们的贪心在慢慢的减轻熄灭,贪嗔痴就在慢慢地减轻熄灭,到达最后,我们就没有执著了,就没有我了,没有我、我所了,那时候我们把身体贡献给大自然,归还给加大自然,回归大自然了。那时候,这个是我的,那个是我的念头,已经不会生起,我们知道这些都是大自然的,没有一个我,我们会突破这个我,我所的观念,或者我,我所的感觉。然后一突破这种我、我所的观念或感觉,我们就真正在解脱之中了,真正在解脱之中了。
现在我们就是一直是有我,做什么都有我,我们就一直被我所束缚,被我所控制,被“我”、“我所”所折磨,所以是很痛苦。当我们看到真理,哪里有我?我们就把这些交还回归大自然了,佛使比丘说:“愚痴的人!这个身体本来是大自然的,身体的定律,就是生老病死,成住坏空,他本来就是这样的。”但是愚痴的人却把它执著为我的身体,我生病,我老了,我要死了,执著这个身体为我、我所的时候,他就在痛苦之中。他在痛苦,也是他活该的,因为他偷拿大自然的东西,这身体是大自然的,你偷来,你内心就要被处罚,所以你内心就痛苦烦恼。
大自然是很公平的,你把他交回大自然,你就没有痛苦烦恼。没有我、我所,就没有痛苦烦恼,所以我们愚痴的人一直执著这个是我的,那个是我的。观到最后,全部是因缘和合的,是无常的,没有一个实在的我,那你就全部放下了,舍了,回归大自然了,你就觉得很自在了。
刚才说,观无常,而且要时常提醒,就是说:没有一个我,只是身心,眼睛看不是我看,耳朵听,心知道,都知道不是我。耳朵听,假如没有心念去注意,也就不知道什么;耳朵听,心去注意,也要想蕴有资料,这些认识分别,我们才知道他在说一些什么话。全部都是五蕴在活动。五蕴色、受、想、行、识,要这样一直去观,一直观;身体做事,眼睛看,心知道;耳朵听,心知道。不是我,一直这样提醒自己,这个“我”就慢慢被突破,对不对?慢慢突破,甚至别人叫一个名字,这个名字是假名的,《金刚经》有说:“不是众生,只是名叫众生;不是人,只是一个名叫做人。”这些不是法,只是一个假名法,亿的,我们制定下来的。
有一位修行的法师教我们一个很简单的修行方法,他教我们说:“眼睛看,心知道,不是我;耳朵听,心知道,不是我;身接触,心知道,不是我;你一直这样修,就可以达到涅槃。”现在法念处就是这样去观。看到真理,我们就要远离它,就不会苦、执著了,就会慢慢放下。放下了,就慢慢会把无明烦恼熄灭了,把无明烦恼熄灭了,最后,就把一切都归还给大自然,我们的内心就没有执著了,到达最后就是涅槃。涅槃是不苦的生活,没有烦恼的,永永远远都没有烦恼。
刚才有谈到的修行法,我们只是在接触就看着,就知道,心知道这是无常,这样去修,佛使比丘就比喻说:“我们在这个地方养一只猫,老鼠就不会出现了。”明白吗?所以,我们内心有真理,烦恼就不会出现了。我们内心没有真理,远离本性,我们烦恼就会出现了。所以,只要养猫,老鼠自然而然就会消失了。不必杀老鼠,只要有猫就够了。另外有一个比喻说:“譬如现在我们要把这只老虎杀死,我们不必这么辛苦地把老虎杀死,我们只要把这个老虎关在一个笼子里,我们不给它食物吃,水也不必给它喝。这只老虎就慢慢的衰弱了,到最后它就死去。我们只要不给它食物,我们尽量用佛法来把它包围,久而久之,这些贪心、嗔心就会消瘦,它就慢慢地死去了,不必真正去对付它,要用佛法把它围起来,把我们的六根围起来,用真理把它围起来。”这个烦恼没有食物吃,眼睛也没有食物吃,耳朵也吃不到食物,鼻子也吃不到食物,舌头也吃不到食物,就是欲望不能得到满足,在身体方面,烦恼也吃不到食物,在意方面也吃不到食物,所以这样的话,烦恼就会慢慢的消瘦、死亡。这种修行方法很不错,我认为保护好我们的六根是种非常重要的修行法门,尽量的不要给我们的烦恼食物吃,烦恼说要,我们说不要。烦恼说拿,我们就说不拿。是这样的,跟它作对一下,不要满足它。这样的话,我们慢慢的更进一步把它杀死。
我要讲的四念处法门,可以在生活中去修,离开生活没有办法修成。看清楚这些真理,我们就在生活中往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去下功夫,以七菩提分来证明,来修持,我们就能符合佛陀所开导的:“阿难!此时或世尊入灭后,不论谁都好,必须是自己为明灯,法为明灯;自己为归依,法为归依,莫依他人。”“阿难!这种比丘是‘超越黑暗’的人。”“阿难!如何才叫做自己为明灯,法为明灯,自己为归依,法为归依呢?”
“阿难!安住在正法律的比丘们。他们精进不懈,有正知正念,了了分明的观身如身,脱离了世间的喜欢和讨厌;他们精进不懈,有正知正念,了了分明的观受如受,脱离了世间的喜欢和讨厌;他们精进不懈,有正知正念,了了分明的观心如心,脱离了世间的喜欢和讨厌;他们精进不懈,有正知正念,了了分明的观法如法,脱离了世间的喜欢和讨厌。”那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活在真正安乐之中了。那现在有一些人说:“师父呀!您说的太高了,太难了。这样我会觉得很难呀!”应该是说我还没有真正去做吧!我们慢慢地去做就不难了。慢慢地去做,时常地去训练,他就会觉得很不错呀!很容易呀!可是我们要慢慢来,一步一步去做,不是一下子就能爬到天上,要按部就班,观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一直保持,就这样去观察,慢慢去做,我们将会肯定自己有一天就能解脱自在,肯定自己。那假如没有这样去做,就对自己没信任,啊!看到这么难啊!不要啦!那永远都到不了。只要对自己有信心,慢慢地去做就会有成就了,就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今晚,我就讲到这里,我希望你们好好去修四念处。在你们的生活中,每一天都逐渐地安乐自在,没有烦恼,就会有成功的一天。
—讲于中华佛教青年会
病
许如瑶整理
医院是个很好的修行道场,人生的真理全部都在这里。假如你们懂得好好的去把握这个道场,利用它来修行的话,相信你们的修行一定会比在外面的道场进步得更快,因为,佛陀的说法就是在说人生的真理。在医院里已经看清了生老病死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执著五蕴的苦,好多好多的苦,所以,我在这里,也祝福各位,也感觉各位有这么好的福报,能在这里学佛,希望各位好好的坚持到底的修下去,学下去,到最后,学到无学了,修到无修了,已经不必再学,不必再修,已经进入涅槃之境,没有痛苦,没有烦恼,那时候我们才放手,现在还不可以放,现在你们还要学。
今晚是三月十二日,我们也应该互相来讨论一些佛法,互相的鼓励、帮助。今天要跟各位谈谈的,是有关于“病”的,单单“病”这个字的。在这里,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为各位做一简单的分析:
病,地水火风失调了
第一种就是肉身、身体的病,这方面我也不必多说,因为在座的有一些是护士,有一些是医师,已很明了什么是身体的病。简单说,就是身体觉得不舒服,没有精神,那时候就有病了。一般而言,病的原因有各式各样,但是假如我们以佛教的眼光来看,只是四大不调合,当地水火风不协调的时候,我们就生病了。假如把这四大调协,肉身、身体的病就好了。
我们现在来看这个社会、这个世间,我们的空气可以说太被污染了,我们依靠地、水、火、风来生存下去,假如这空气被污染的话,我相信会影响我们身体的健康。而且,又有一些愚痴的人,为了一时的过瘾去抽烟,污染自己也污染别人,而且还会导致患上各种各样的病。
第二,现在水也被污染了。我觉得我们是个学佛的人,所喝的水应该更清净,就是尽量不要有化学成分的,也不要有染色的,像汽水一样最好少喝一点,那些对身体都不太好,要喝的是比较清洁、比较干净的白开水或者矿泉水。
接下去是地—食物方面。我们一天最少也吃两餐,早餐一餐,千餐一餐。晚餐要吃的话不要吃太多,我觉得吃太多没有用,反而会导致昏沉,没有精神。所以吃也要吃得刚刚好,体力需要用多少就吃多少。吃的东西最好是新鲜的,那些罐头的,掺有化学物的,最好少吃。
火,我们可以说是气候、温度。现代人太依赖外在的的冷气、热气,太冷的时候就找热气,太热的时候就找冷气,我们一直依赖外在。我曾经在飞机上和一位台湾商人谈过,他说在台北气候会突然的上升或下降,就是因为我们用了太多的空调。我们看大自然的循环,假如里面冷,外面一定热,所以里面一直使用冷气,外面气温就会上升。而且,我们因为有冷气,出去外面很热,我们就适应不来,就生病、发烧,所以最好是依着大自然,跟着大自然的节奏生活。
身体的病有各种各样,也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也可以好好的去研究,然后把那些不必要的,会导致生病的原因都除掉。假如生病,就来医院找医师商量,所以,医院就是治疗身病的地方。
接下来看看第二种的病,就是心理的病—心病。心病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心里不舒服,就是当我们的内心不能安静,不能止定下来。佛陀也曾开示:我们的心病有五大种类。第一种是贪心,假如贪心一起我们的心病就来了,那时候我们的心不自在、不舒服,一定要跟着贪心去做事,对不对?不去做就好像对不起贪心一样,为了满足它而奔波、追求,很痛苦,很烦恼。所以,我们要学习去治疗贪心,假如没有治好,我们永远被贪的心病打扰得不安乐、不舒服,所以一定要去治疗贪。
第二是嗔,嗔心一起,我们坐也坐不好,睡也睡不好。有一些人因为别人说了一句话,他听了不满意,不喜欢,就一直放在内心,放久了,就会引起嗔恨、嫉妒,甚至要睡之前也要拿这句话来想,想得整晚睡不着,这就是嗔恨。想着明天要怎么样去报复,要怎么样去找他算帐,这样想,使得我们的内心很不自在,这是第二种心病,叫嗔心。
第三种就是我们的昏沉、懒散、懈怠。懒散一起,我们做起事来总是提不起劲,好像没有力量,好像没有精神。有人说:“快一点。”他回答:“不要啦!”“做什么?”“不知道,好像什么都不喜欢做。”其实你就是已经有心病了,就是昏沉、懈怠、懒惰。这第三种的心病对我们的修行有很大的障碍,你们说对不对?比如我们在听经,愈听就愈觉得不感兴趣:“不好听!章积师(曦比丘)不知道在说什么,说话又好像要死不活,没有力量,不知道他今天晚上有没有吃饭?”这就是昏沉。有时我们念经,念经,念到愈来愈觉得不知道自己这么念是为了什么,不如拿这一段时间去找钱,不是更好?或者拿去做别的事情,不是更好?我们要好好的去治这种现象,不然我敢担保,你们修到死都不能修好,也不能成功。这个昏沉,这个懈怠,要去治它,它生起的时候,就马上找办法去治它。
接下来是胡思乱想的心病。这时的心也许比猴子更懂得逃,更懂得飘,乱跑,乱跳;比如人在这里,心已经回去家里了,一阵子又心回到朋友那边,等一下心又从朋友那边回来这里,等一下又想到昨天的事。想来想去,这个就是散乱、掉举。这种心病对我们修行也是很大的障碍,假如不懂得的话,别人在二十分钟内能很认真的去看一本书,或者能定心的去念一部经。在这二十分钟里,你也跟着念,但是你却白白的念,因为你念到最后不知道在念些什么,嘴巴念心不念。所以散乱非常的可怕,假如我们散乱的心病一出现,我们的修行就很难进步。而且,也有可能会发生意外。好像驾驶汽车的人,散乱、胡思乱想的心病一发,等到发生意外了,才知道来不及了,对不对?这个心病非常的恐怖,要好好的去对治。
接下来就是痴病。痴病也是非常恐怖,对我们的修行障碍很大。痴心一起,我们看不清楚,是要做,还是不做?要去,还是不去?在那边犹豫不决,三心两意,就一直想:要?还是不要?不能看清楚我们的方向,不知道要这样修,还是那样修。尤其是一些人学打坐,修到某一个程度,他又:“是不是对啊?又在那边疑,很怀疑。所以我们也必须要去对付它。
假如我们要五种心病,佛陀有教我们,以不净观去贪心。我们会贪婪一切,因为我们认为它很美丽,很好看,很好用。我们看不清楚,其实这些都不美丽,哪里好用?用来用去还不都是一样?有的价值比较高,未必好用,所以我们就用不净观去它,尤其是身体贪染,我们贪染这个身体,他可以观生老病死,想着:“过几天就要死了,去看看医院的病人这么多,不是老,就是病,不是病,就是死,一大堆,你贪婪做什么?世间的东西,你能带得去吗?你有这么多钱,你能拿得走吗?”自己问自己,自己提醒自己,拿这些人生的真理来提醒自己,我们的贪心就慢慢减轻,熄灭。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11-26 12:40 标题: 续 6
何必再增加他人的苦
接下来,我们来看嗔心的心病。嗔心要用慈悲来对治。我们对人有嗔恨,想要报仇,就是我们没有慈悲,或我们的慈悲还不够圆满。简单的说,譬如有人骂我一句,骂得很严重,在骂的时候,假如我的慈悲心生起,我就会说:“你看他,他在骂我的时候,他已经很烦了,很苦了,我又为何要去增加他的苦呢?”他内心的嗔火已经燃烧得让他很苦了,他被折磨得很苦了,我们应该原谅他。他跟我们都是生老病死的朋友,他有可能是由于一时的误会、一念之错,这个念头过了,他还是会好好的对我们,所以我们不要因为他的这句话而生气,而烦恼。这就是我们有慈悲,能将心比心,站在别人的立场去为人家想。假如没有慈悲,他绝对不会为别人想,只是以自己为中心,为自己的情绪、心情有而做、嗔心一生起,就想些不好的念头。慈悲就绝对不会有嗔心,这要你们好好去证明,好好的去看清楚,这是佛陀说的。
至于昏沉、懒散、懈怠,是因为不知道修行要做什么。这些就是属于退心,修行退了。对治的方法,就是念佛、念法、念僧、忆念佛陀、忆念佛法、忆念出家人—修行的僧伽。比如我们想起佛陀在他没有出家之前,他是个太子,他为了追求无上的真理,为了解脱生老病死,为了解决世间的种种占有、种种的灾害、处种的问题,他出家修行,从一个充满着世间俗乐的享受,到达面对修行的种种困苦。当我们忆念起太子的决心,自然的就不会退心。
我有时候修行也会有退心,但是大部分时候我一有退心,我就会想念佛陀,就没有问题了。一想起佛陀,假如想愈久的话就愈精进,就会跟佛学习了。
忆念法。一想起佛法:“你看真理,这么好的佛法,我为什么要这么懒惰?为什么?你看佛法这么好,所说的都是真理,能让我的人生安乐、自在,一直思维念法的功德,念法所得到的利益、好处,我们就会好好把握修行的机会。”
你们看广钦老和尚,他为了修行,躲在山洞十二年,有时甚至什么都不吃,一粒番薯吃了一年多。忆念起祖师大德们,就使我们增长信心,勇猛精进的心,然后一直的要修行下去。我也是一样,我有时有退心,我就念起泰国一些良好修行者:“你看他们为了要解脱生老病死,他们抛弃一切,过着这么辛苦的生活,我们也要学佛,我们也跟他一样吗?我们应该要跟他一样。”如此就会增进我们的道心。所以,假如我们懈怠、懒惰、退心,昏沉一起,我们马上想起要忆念佛,想起佛;忆念法,想起法;忆念僧,想起僧;我们就会赶快站起来了。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这散乱的心病,就是我们已经很习惯把心放掉了,放失我们的心,放它到处乱跑。现在我们学习训练自己做什么事情就一心去做。当我念书,看书,念头一跑,马上捉回来;在念经,想到过去未来,就马上捉回来;这样时间一久,心就觉得:“我跑出去做什么?我一跑出去,主人就把我捉回来,不跑才好。”我们的心就会听话了。假如我们没有这样去对付它,它跑得习惯了时,你叫它,它都不听了,它不听从我们的指挥了。所以,现在我们要对付它,它一跑,就捉回来。它有时有些借口:“去看一下。”你问它有什么好看?它说:“有啦!好精彩,好美丽!”假如我们不能控制这个散乱的心,我们就跟它去了。所以我们就要说:“现在不行,现在是要静坐,二十分钟静坐,有什么好看的,等二十分钟过后再谈。你不要打扰我,请你避开一点。”它一来,你就说:“你走开,你走开,我没有空和你谈话。”我样我们能慢慢的修,我们的心就能定下来。假如没有的话,很难。决定坐二十分钟,一想到就跟着想,再想就要去做了,就要去行动了。所以我们现在学习去把它捉回来,一出去就捉回来,一妄想,一有杂念,就马上把杂念灭掉,把妄想去除掉,这样我们的心就慢慢的能定下来了,就能对治散乱。
最后一种的心病是痴心,我们可以以观因缘法来对治。假如我们不知道应该做,还是不应该做?要去,还是不去好?这就是痴,就三心两意。我们应该要去就去,不去就不去;要做就做,不做就不做。只要做了不伤害别人,不犯戒。要做什么必需以戒律来判断。过后要做就做,不做就不做,不要在那边三心两意,怀疑,要去观这个因缘法。等一下去了怎么样?那是等一下的事,现在不必多想,等一下去了,才能打算。现在很多人被痴心欺骗,而且一直在痴心之中,有很多的烦恼,所以有很多的痛苦。
当我们的心病被治疗到好的状态,就是我们的心能平静下来,我们的心很坚强,我们的心不受外在所影响,我们的心就没有烦恼了,我们的心就可以是个能被我们利用的心。要做什么,它就能去做什么;要看书,就能全神地看书,一心一意的去看书;要说话,就能一心一意的去说话,这是有定力,没有定力就不能这样。
精神的病,执著“我”
最后我们要认识的病,就是意识上的、精神上的病。我也相信这种病,只有我们佛教才谈到了,而且也只有佛陀觉悟出来的修行方法才能治疗。第一种病—身体的病,可以到医院找医生治疗;心理的病,贪、嗔、痴、昏沉、掉举等等,外道也是可以短暂治疗的。如果,心病太严重了,就是他的贪心一直贪,一直想、想、想,晚上也想,白天也想,他的心没有休息,所以不出两三天,他的精神、心失去平衡,心已经不健康了,所以有些人就会被送去精神病院。
精神的病,人人都有,如此我们现在身体没有病,内心也没有病,而我们的精神却有病,假如我们的意识没有真理,没有看到真相,我们的精神就有病。我们从一出世,我们精神就在病了,意识就生病了。为什么我说我们一出世意识就生病了呢?因为你看小孩子,他一出世就懂得有一个感觉:“我”,假如他没有“我”的感觉,他绝对不会再出世投胎了。所以这个“我”的感觉,是我、有我,它存在我们的意识中,在我们的精神上,使我们有意识上的病,有精神上的病,这种病,只有我们佛教才谈到,其他的宗教,其他的学说,其他的教育绝对找不到。你们可以慢慢去找找看。这个精神上的病、意识上的病,非常危险,而且,它已经是一种天性、本能,天生的一种本能。无论是人也好,动物也好,都有一种共同的感觉:有“我”。这种天生的感觉是一定有的,一生下来就有的。所以我们说,意识的病一生下来就有,这是一种天性和本能。
因为他感觉有我,感觉是我,所以他到最后可以发展四种精神或意识的病,我们称为是“我执”。有一个“我的感觉”,感觉有我,感觉是我,然后就发展出“执著”。执著这个身体是我,对身心执著了,我们就叫做“我执”。我们告诉自己:身体必定会老、病、死、对不对?但是当他一执著身体的时候,身体一生病,他就说:“为什么我要生病?”一直在那里烦恼:“我到底做了什么,是我的业力呢?还是我欠了某一些人债?或者欠了阴魂、鬼神,赶快去忏悔,赶快去回向,赶快去超度。”其实身体的病是自然的,但是当他执著的时候,就不自然了,就变成精神、心理不平衡了。所以,我们甚至可以看到,当我们的身体受伤,被刀割着的时候,我们就会很不自觉的说:“喔!我的手痛,我的手流血!”“我的手”,其实是身体被刀割伤而不是“我”被刀割伤。错觉,错误的感觉“我的”,实际上真理不是你的。
而我们可以再进一步观察,身体是四大和合:地水火风,假如没有空气的话,生命早就死了,对不对?哪里是我的?若是我的我就可以控制它,我就可以主宰它,我就可以操纵它,但不是这样,我不能没有呼吸,不能没有喝水;不能没有吃饭、没有休息,所以这个身体不是我们的。但是我们愚痴的人生,有这个错误的感觉,有我、是我,而且当这个感觉生起,我们就执著:“这个身体是我的。”生病的时候:“我生病了,我痛。”其实不是你,对不对?当他痛的时候,没有佛法的人,更会一直执著这个身体。老的时候也感觉:是我,“我老了。”“老了,不中用,孩子也不要我,我在家里只给我的的孩子带来负担,我要离开这个家,又不知道要去哪里。”所以,就一直在烦恼这个身体老了,没有用了。其实,老了当然是自然的,为什么你要一直去执著“我的身体老了?”不要去执著嘛!你把它看成是大自然的,老了是自然的;孩子不要我,也是自然的;孩子要我,也是自然的,为什么要去烦这么多?
有些人他老了还不罢休,就是还想要整容一下。老了就接受嘛!还要去拉皮,还要去干什么的,一大堆。总而言之,你们都知道。老了就算了,还要吃什么补药?怎么样补都是没有用的啦!对吗?一老的时候,耳朵的听觉模糊了,眼睛的视觉模糊了,身体上的感觉也模糊了,甚至我们的记忆力也模糊了,我们的头脑也迟钝了,这是自然的,为什么你要怪:“糟糕,我的眼睛看不到;糟糕,我的耳朵听不到。”认说是你的?身体不是你的,是错觉在说:“我的身体”,“我的身体老了”,所以就苦恼了。甚至到了最后,这个身体要死的时候,他还一直的执著着:“我不要死!我不要死!”到了要断气的时候,还执著这个身体;“我不要死!我不要死!”不死也得死啊!
现在我们学佛,我们看清真理,身体本来就生老病死,哪里有我?哪里是我的?有什么好去感觉是我,感觉有我?那本来就是大自然的,便我们去感觉这个身体是我的,身体生病就苦,身体老了也苦,身体要死时也痛苦。然而,我觉得这痛苦是活该的。为什么活该?因为你自己要去执著,本来是大自然的,你要去占有,你去占大自然的东西,欺骗大自然。本来是大自然的,但是你欺骗的说:“我的,我的。”现在你老了,你生病了,你会受苦,是你自己的事,因为你不听从大自然的话。大自然说:“不是你的。”你就听从了:“不是我的,是大自然的。”那你的意识就没有痛苦。
我们还有一个“我执”的病,“我执”的病也可以说我们执著我们的名字,以为这个名字就是我。其实,名字是假设的。你在这里有可能别人称你“护士小姐”,但是你回去你的家,你的妈妈有没有叫你“护士小姐”呢?我相信不会。假如你结婚了,你的丈夫会不会称呼你“护士小姐”呢?我相信也不会。所以,这个名字是一直在改变,没有一个我,它是不实在的。在这里,人家给你一个名称;你回去家里,有你在家的名字;跟朋友接触,有你跟朋友之间的名字,所以名字是假的,不是我。我们有一个错觉,错误的感觉,当人家叫到名字,你就说:“你在叫我吗?”其实不是,他只不过在叫一个名字罢了,为什么你要把它当真?当作是真的?但是假如我们当作:“你在说我啊?”那我们就会烦恼,就对着这句话烦恼,甚至会紧跟着它。所以,我们要知道名字也不是真的。不要以为名字是我的,身体是我的,要看透身体是大自然的,名字也是假设的,不是实在的。
我的感觉,也是“病”
接下来我们看第二种意识的病,从“我”的感觉,是我,有我的感觉发展出来的,就是“我见”的意识的病。“我见”也非常的明显,每一个人都执著自己的见解,我的对,你的错;我的好,你的不好,我所相信的是正确的,你所信的是不正确的;我所信的是有的,你所信的是没有的。我们拿一个简单的例子说,现在有很多人都想争论,也看不清楚谁对谁错,有还是没有,譬如我们说:鬼、神、灵魂,你们说有吗?你们说没有吗?有些人说:“我相信有。”有些人说“我相信没有。”假如我们执著我们的信念、我们的见解,我们就吵。那个说有的说:“有啦!你看人死了一定有轮回的,一定有鬼的,一定有灵魂的,没有灵魂怎么轮回?”那个说没有的就说:“那你拿给我看,你证明给我看,我说有灵魂、有鬼,你拿给我看!”假如我们有我执,对我见执著,我们就争吵、争论,到底要争论什么呢?争是小孩子的事情啊!我们会争,就是因为有我见,我见怎么样来?就是执著有我,是我的,我这个见解一定是对的。有一个感觉:有我,我强烈的感觉,然后就以自己的主观、自己的立场去决定一切,这就是“我见”。
另外,就是争论修行的。我的修行对,你的修行不对,我修得这样好,你修得一大堆乱七八糟。因为我见,我认为我的好,我认为我的对,就去说别人的不对,别人的不好,这也是我见。甚至,我们的思想、看法、观念也被我见所束缚、控制了。有一些人分明知道他的理由已经错了,但是他放不下他的脸,或者放不下他的见解、看法,他就要跟你争到底,到最后也不认输,不认命。假如两个都执著各自的见解,等到最后就乱成一团了。所以我看这方面,就是对我们的相信,执著是我的,对我们的心念、见解也执著是我的,对我们的看法执著是我的,以“我的”、“我的”来解释一切,这就是我见。
接下来我们来看“我慢”的意识的病。当我慢一旦生起,很麻烦。我慢一起,就自高自傲,轻视别人,甚至毁谤别人。“你看,你们都不懂,这么容易的事,你们都不懂!”就会批评,无意中就会得罪别人,对不对?这就是我慢。我慢也可以说是自尊心,当别人说到我们的名:“你这个人真不好的,看你做了什么事情!”我们就会说:“他不给我的面子,伤了我的自尊。”假如赞叹我们的时候,就膨胀了:“你看我多么好!"这就是我慢。然后在那时候,可能就目空一切了,就乱说话、乱批评了。所以,我慢一起,被人家赞叹,被人家说他一声好,他就会飘飘然,好像没有地心引力一样,飞上天空了。我慢一起,假如别人看不起他,批评他,他会觉得:“他在说我,我觉得我没有这个能力做了,我没有本事去做了,以后我不要去做了。”这也是我慢,但是这一方面是“减”的,刚才高傲自大是“加”的。我慢一起,我们就很烦恼,很痛苦,所以我们也必须去对治它。
第四种是我爱。我爱一起,因为感觉有我,感觉是我,然后就生起我爱,这是我的爸爸、我的妈妈,我的亲戚、我的孩子、我的朋友等等。当爸爸死去的时候,就在那边痛苦、烦恼;妈妈一不见,或者离开几天的时候,就在那边痛苦、烦恼,就是爱别离苦,这些都是从“我爱”来的,执著亲戚朋友,执著爸爸妈妈,怕失去他们。
“我爱”一起,就对我们的财产执著,财产一不见了,就痛苦;财产被别人偷去,也痛苦。钱不见了,也痛苦。这就是我爱。我爱也可以发展到对我们的色声香味触法的贪爱,就从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执著于外在。眼睛看到美丽的事物就贪爱,就“我要!我要!我要占有它”;鼻子闻到香味就要去占有;耳朵听到好听,就“我要,我爱,我喜欢”;舌头尝到好吃的、美味可口的东西,也贪,“很好吃,我要吃,我要吃多一点”;甚至我们的身体接触到那些很好的、舒服的触感的时候,我们就会爱上:“你看多么舒服,多好,坐在这里软绵绵的,不想起来了。”坐到硬硬的地方,就不想坐,这就是我爱。想到我们的爱人,亲戚、朋友、孩子、财产,想到外在的东西,一想到就一直在执著,这就是我爱。为什么有我爱,因为感觉有我。
所以,现在我们知道我们学佛,只是为了对付心病及精神上的病。身体上的病,有时候也可以以佛法来治疗。但是佛陀觉悟到真理,它真正的就是为了要去治疗我们意识的病,意识有病是因为我们没有看清真理,我们有无明。无明一起,我们就认为有我、是我,感觉是我、感觉有我,一个自我感。所以,我们就要看清楚,哪里有我?哪里是我?一切都是大自然的,一切只是因缘和合的,要一直这样去观察。然后,我们念念不离本心,不要离开真理,本心,就是空掉自我,内心本来清净的面目,就是没有自我,没有我了。当我们远离本心,有妄而没有正念的时候,就想有我,然后从有我是我的感觉发展到有我爱、我慢、我痴、我见,四种病出现了,那我们就在我执那边而痛苦、烦恼,这就是意识上的病、精神的病。
这意识的病,只有在有佛陀的法和道场才有方法治疗,其他的没有办法治疗。大家也知道,我们都有意识的病,我们应该赶紧的去治疗,不然,人生很痛苦,这个我执,或者这个感觉是我,是什么时候生起?它虽然是一种天性,是一种本能,但它也没有时常生起。“我”的感觉一生起,就是当我们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到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一接触到的时候,我们没有好好的安住在本性中,我们失去本性,没有看清楚真理;我们无明,我们不知道真理,我们认为有我。“你叫我吗?”“我爱,我赞叹,我在说,我在吃”,认为有我,认为是我,感觉有我,感觉是我,那时候就已经精神生病了,意识生病了。
所以现在我们要时常的训练自己,眼睛接触,就要提醒自己说:“心知道,眼睛看到,不是我看到。”身体在做事,就说:“心知道,是身体在做,不是我做。”嘴巴在说话,就说:“心知道,是嘴巴在说话,不是我说话。”耳朵听到,就说:“心知道,是耳朵听到,不是我听到。”一直的这样提醒:不是我、不是我,走路的时候,提醒自己:“心知道,是身体在走,不是我在走。”假如我们这样一直在训练,甚至在吃东西的时候:“嘴巴吃,不是我吃。吃的是这个身体,为了要给这个身体生存,不是我要生存。”这种错误是我,有我的观念,把它去除;这种无明的观念,不明白真理的这种观念、见解,把它去除,那我们的意识就没有生病。意识的病很难治疗,世界上最难治疗的,就是意识上的病,只有佛陀说出的治疗方法才有办法治疗。
现在的心理学,人们研究心理学,却没有研究到这一方面。他们去治疗心理的病,或者精神上的病,但是他们却没有完全的把“我执”拔除,把这个我的感觉拔除。当你没有拔除,没有熄灭我的感觉,是我的感觉,自我感,我们的意识永远生病,精神永远生病。所以,现在我们是一个学佛的人,就是要完完全全在意识上没有生病,在精神没有生病。那就要时常观察这个宇宙是没有我的,不是我的。说话也好,唱也好,听也好,吃她好,身体接触到东西也好,想到也好,尽量的保持本性,空掉自我,没有我的感觉,这是一个身体、一个身心在做事,不是我做事。
在马来西亚有一种修行方法,他们叫做Vipasana禅,Vipasana就是修习智慧,智慧禅就是修行不要有我的感觉生起,做什么都要“心知道,是身体在做,不是我在做”。譬如说,我们的心有受想行识,当听到一句话,“想”蕴有资料,想的资料告诉你这是什么样的一句话,确定这话之后就去“行”,就决定要怎么去做,身体就去做。怎么是我做的?怎么是我?纯粹是五蕴色、受、想、行、识,身体接受“它”,然后去感觉,然后想、行、识。所以,做什么也好,在什么地方也好,尽量的控制自己,把这个我的感觉灭掉。我的感觉一没有生起,我敢保证你们绝对没有贪,没有嗔,没有痴,心病也没有了。心病就是因为还有我。感觉有我就有贪,有我就有嗔,有我就有痴,有我就有错觉掉举。对不对?假如你的心没有我的感觉,身心安置在涅槃,安置在不烦恼、很清静、很安乐的一个觉念,简单的说,就是清清楚楚了,了了分明的心。
心和身在做事,没有我,这样我们就能到达最后的解脱的阶段,就不再来轮回了,不再来出世了。这里的出世,这里的轮回,我要向各位解释一下。我所谓的出世轮回,不是说身体死后的出世、轮回,而是我们精神上、我们意识上的出世、轮回。什么叫做出世?就是我们感觉有我,感觉是我,我的感觉一生起,就一世了,一次的投胎;当这个感觉有我,感觉是我熄灭了,就灭一世了。第二次,假如我们听到一句话:“阿辉?”“我啊!你在叫我啊?”就出世了;然后一句:“我听错了,不是我。”就灭了,我感觉灭了,是我灭了。所以,现在我们已经轮回了好多次、好多世。出世,我们是往内心去说,往内心去感受。假如我们能看到真理、没有我,“你说什么?”心很平静;“你叫谁?”你叫这个名字是代表这个身体,不是代表“我”。知道他在叫这个身体,这个身体就做事,这个身体就有所反应,但不是我。这个名字影响不了我,这个名字也不能使我来轮回,来投胎,来出世,因为我们已经照见,看清真相了,没有我。所以,佛教的空,没有轮回就是空,空就是解脱,真正的空就是空掉了自我感,空掉了我的感觉。
“我”的感觉是颠倒梦想的
懂得修行的人,只是将“自我”逐步的减轻、消灭。相反的,没有“正知正见”的行者,若是越用功,越勇敢,自我感就越强烈,离开解脱道就越远。“我”的感觉其实就是虚幻的,是颠倒梦想的。所以我们看到《心经》里面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没有我了,照见它是空的,空掉了我。没有我的感觉,也不是我。照见五蕴皆空,那个时候已经没有苦了。假如我们能一直保持下来,一直的训练,就能解脱、脱离这个世间,解脱这些烦恼,我们的精神,我们的意识的病,就慢慢的被治疗了,慢慢的好了,最后我们的意识就没有病了。意识没有病,就纯粹只有真理了,没有无明。简单说,就是没有我的感觉,没有我了。别人说我们,或骂我们,可以跟他笑笑,但是内心没有任何的波动,因为没有我了,不是我了,你骂的是这个身体,所以甚至到最后,身体生病,身体老了、死了,也是自然的,都没有我,“没来没去,没代志”(台语)。若我们“有来有去,全代志”,就是因为有“我”。
今晚我跟你们分析的是,我们人生有身体的病;内心,有心里的病,还有一种,我们很少注重的,就是意识的、精神的病。意识的病就是有“我”,感觉是我。感觉有我,就是意识已经生病了,精神已经生病了,要去治疗。要怎么治疗?就是别产生“我”,做什么事是身体做,心知道身体做,不是我做;心知道嘴巴说话,不是我说话。这样一直去观。一直去观,那你意识的病就慢慢被治疗,治疗到它全部没有了。
所以,今晚要讲的,就讲到这里为止,我也希望你们听得懂,听不懂也没办法,也委屈了各位,辛苦了各位,接下来你们有问题可以提出来,我们互相讨论。
见性,见到烦恼的本性
问:请说明“见性”是怎样的状态。
答:见性是已经看到本来的面目,本来的面目就是本来没有我的,“我”只是一时的无明、烦恼制造出来的。有无明,有烦恼,“我”就出生,有“我”的感觉,是“我”的感觉,那时候就离开本性。要见性就是当我们内心没有我的感觉,很舒服,很自在。你们现在假如真的能够体会到这种内心的感觉,你们就是见性了,见到没有烦恼的本性,空掉自我的本性。见到空,感觉空,体会到空,空的味道怎么样?它的滋味怎么样?空要怎么样去体会?空要从内心去体会。空是什么?空就是没有烦恼,精神没有痛苦,精神没有压力,内心没有压力,那时就是空了。假如我们去感觉它,那就是见性了。在这里的“感觉”不是肉体的感觉,而是内心的。你如何去感觉烦恼?就是内心去感觉。没有烦恼你如何去感觉?就是内心去感觉,去体会。所以见性就是体会没有烦恼的涅槃之境的滋味。
问:我们一般来讲“见性成佛”,所谓“见性成佛”的佛是不是等于究竟佛?应该不等于,见性成佛是见到我们本体的佛性,和究竟佛有什么不一样?
答:假如他是“佛”,那他的本质就是一样。简单的说,咸鱼和盐都带有咸的味道,我们才叫做咸鱼和盐;或者,我们说这个是乌龙茶,那个是包种茶,假如它有一个“茶”那它的味道大概是一样的;假如它称为牛奶,有的是木瓜牛奶,有的是苹果牛奶,它只要有一个“奶”,它的味道一定是一样。假如他是佛,不论你是究竟佛,还是不究竟佛,都是佛。究竟佛就是已完完全全从早到晚都不离本性,保持着无执无着,念念不离本性,不离本性,就是空性,空性没有自我感。究竟佛一直安住在“空性”中,而不会再中断了,不究竟佛有可能他会再中断。但是假如是“佛”,它的本质、特性是一样的。
问:因为我们常在经典上看到,佛是眉毛放光,或是从哪里放光,但是以我们来讲,还是说是因为我们是凡夫,所以没有看到?
或是他可以说上身出火,下身出水,或是可以变大变小,但是我们体会见性成佛,本身却没有这种能力。
答:这种都是外在的,好像你说的放光、一大堆的神通感应,那都是外在的。但内心都一样的,就是没有烦恼、涅槃之境,外在有可能不一样。外在的你的面目和他的面目都不一样,对不对?但是实际的感觉,我敲你或敲他,我们感觉一样,但外在不一样,所谓“见性成佛”是说内心的体证、内心的感受,外在有可能不一样,但他内心的体验绝对一样的。外在我就不大清楚,因为有些经典说有,有些经典说没有,我要相信有好,还是相信没有好?我相信有的,就我见;我相信没有的,也是我见。我见就是以我的感觉去说话,以自我为中心点。经典有时不要太过相信(编案:因经典是应机宣说的),因为太过相信我们都会沉迷于神通感应,本来是件好事,却变成不好的事。
我觉得我们学佛更应该比较实际一点,你学佛为了什么?为了要学神通广大吗?神通广大又没有尝到解脱自在,那你神通广大又有什么用呢?对不对?那解脱自在,是身体吗?还是内心?是哪里?内心。内心可以解脱自在,但神通还是不可以解脱身体啊!身体坐太久还是要痛,坐太久脚还是要麻痹,对吧?时间一到,肚子饿了,又要吃饭,等一下口渴了,又要喝水,身体没有办法解脱自在,要靠“因缘”。因为这个身体是地水火风四大和合的,我们必须给它吃饭,才能维持下去。但是有一种可以不受因缘和合的,我们可以解脱自在,就是意识、精神、内心。内心不要攀缘,不要执著,就不被因缘和合了,就属于涅槃,解脱自在;内心要攀缘外在,执著外在,就已经因缘和合了,内心就有无明烦恼,所以我们要寻找解脱自在还是要从内心。
而且,我们更要理解的就是,其实真正的佛陀还是像我们一样,他的身体还是会老,也会病,也会死。释迦牟尼佛,二千五百年以前的佛,他老的时候,他走路走不动了,他也要拿拐杖慢慢走,甚至要人家拉,要人家扶,甚至他生病的时候,也要拿这个药物—外在的药物来治疗;口渴,也是要喝水。佛陀曾经跟阿难说:“阿难,我口渴,请你拿水来。”为什么佛陀还会渴口?因为口、身体还是个因缘和合,还是要依靠地水火风啊!所以,身体大家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不要太沉迷于外在,太沉迷于身体。身体得到什么神通,那都是不实在的。最重要的是,内心的、精神的没有生病,那比较好。假如你给我神通而有烦恼,我宁愿不要。有钱却带来烦恼,我宁愿不要。没钱,没烦恼,那更好。
问:那再请教师父,在一般来讲,我们在医院常常看到病患他痛苦、生病,这种痛我们常说不要执著,但实际上他还是痛。请教师父,他如何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答:很容易,你只要把他的心拉出来。心要怎么样拉?就是教他佛号、圣号,他的心被我们拉出来,他就不会感到痛苦。
问:但是我们一般都拉不出来。
答:那你就要慢慢跟他说。好像推销员一样,你说得让他动心,他就会被你拉了。
问:所以心一旦拉出来,痛是不存在了?
答:当然了,你没有心去感觉,怎么会有痛?对不对?现在,假如你们在静坐的时候,你们的心就会观想佛菩萨,或是念佛的圣号,一直念,一直念,念到最后,没有脚痛的感觉。为什么刚才你念的时候脚不会痛?因为我们没有去感觉它,你的心没有去注意。当然就不会感觉到痛。很简单,现在我们在说话,如果我没有注意你的话,我不管你的和衣而卧,你的话根本像没有一样,好像是不存在的。但是,假如我去注意这句话,我去感觉这句话,它就存在,或者就会被影响。身体也一样,这个筋痛或脚痛,心不去感觉它,心不去注意它,它就没有痛。或者它有痛,也好像没有痛,或者等于没有痛。
问:刚刚有说“意识生病”,或许有碰到病人,他的意识生病了,可能身体方面不能去控制,在旁边也是放佛号给他听,像师父刚才说,佛号可以把他的心拉回来,可是像这种生病,佛号也是二十四小时一直听,那是不是有什么方式让他早走,或是他的果报一定要一直承受下去?因为他已经住院将近两年了。
答:意识生病必须要他自己开悟治疗,就是有个“觉醒”去接受这句话就是真理,他必须要去接受这句话是真理,然后他就把这句话实践出来,才能治疗他的意识病。明白我的意思吗?假如他没有办法接受这句话就是真理,绝对没有办法治疗意识的病。身体的病很容易治疗,不必他接受,他只要跟就够了;不必去了解他,只要有佛号念就够了;而意识的病,除了要接受这个身体不是我的,而且一直要把真理实践出来,把它修行下去,意识的病才能断根。
问:像这样的病人是不是没有办法去转变他的业报?
答:身体生病是自然的,要说是业报也好,不是业报也好,总而言之,生老病死是人的必经之途,我们把它当作是自然的。他病得久了,要说业报也可以,就他的业报来决定。要治疗人的意识的病很难,不是那么容易,连我们这么清醒的人都很难治疗了,何况那些模模糊糊的、昏昏沉沉的人,他哪有那种觉知去接受这种真理?所以,要治疗意识的病,佛陀说小孩最少要到七岁。到了七岁他就有分辨是非、好坏的本领,他知道这个美、那个丑,这个好、那个坏,这个是、那个非,分辨这是无我的真理,然后就接受,接受这个真理,然后意识的病就慢慢被治疗。
问:身体的病当然就交给医生,那心病的话,是不是可以对病人有所帮助?
答:我吃饭我当然饱啦,我不吃饭我就不饱啦!
问:像念经功德的回向,对病人是不是也有所帮助?
答:这一方面很难说,有可能说给予他的家属精神上的安慰,病人精神上的安慰。假如病人心灵被安慰,就会慢慢好起来。可是假如你要说那种看不到的神通感应,这我很难说。是有,还是没有?很难肯定,因为我没有神通,等我修到神通,等我修到有那种感应了,我才跟你说:有,还是没有。因为我说有,有人说没有的话,也不好;我说有,有人说没有的话,也不对,因为它不能被证明,它不能被实践,很难被证实。而且它对我们治疗意识的病也没有什么帮助,根本治疗不了意识的病,所以佛陀就不去强调,不去提倡,假如你要试试看也可能,你就让家属念经回向给他。
问:请教师父,刚刚师父说要把病人唤醒,那师父的意思是说,就是这个人的这一世或过去世,他曾经种下这种子,知道佛号是好的,去提起他的正念,是不是这个意思?
答:就是说这个人的邪念不要很深重。邪念、恶念或者无明不要太深,假如太深的话就没有办法。我们也不用解释得太明,譬如说这个人从出生到现在,一直的去杀生,一直去做些犯戒的事,做到现在,你跟他说:杀生不好,他一定很难相信,因为他习惯了。除非你的口才好,用你的头脑善巧的去跟他解说,假如他说:“不对,没有理由。”他不能接受,那就没办法。但是我们不用灰心,我们尽量用一些理由,一些正确的道理去跟他说,看看他能不能接受。他不能接受佛法,就要慢慢骗他,要给小孩子吃药,你以为拿整粒药给他,他就要吃吗?他不要,你必须要包上糖衣,然后说:“这个吃了很好。”孩子才愿意吃。至于你刚才说的,他前世有没有种下佛因?那我不清楚,大概可以说,他没有种下去,没有办法,大概也可以说,他有种下去,有办法,因为我很难肯定说前世有没有,明白我的意思吗?我很难肯定。
—讲于长庚医院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11-27 11:40 标题: 续 7
心的监牢·心的解脱
许如瑶整理
各位非常有福报,很幸运来这里听经,学习佛法。为什么我说你们来这里听闻佛法非常幸运呢?因为在人生中,我们必定要死,然而我们到底要来找些什么?有人知道吗?其实最重要的是要得到不要有烦恼、安乐自在的生活,对不对?
我相信你们都不想要来监狱里,可能因为某一种的因缘,使你们进来了。但是我今天自愿的进来,很高兴的进来,跟你们不一样,我们的心境是不一样的。你们进了监狱,我觉得可把它当作是自己的家庭一样来生活,大家好像兄弟姊妹、亲戚朋友一样互相照顾。假如你们因为某一些事情一念之差,错了,而进来这里,然后在这里又产生一大堆的问题烦恼,那进来做什么?进来了就好好的生活下去,安心的、没烦恼的生活下去,那才有一个很好的人生,对不对?
佛教是一个教我们明白人生真理的宗教,假如你们明白了这些真理,我相信你们在监牢之中有可能比外面的人更舒服自在,因为在监牢之中不必工作,不必去上班,又有人服侍你们,多好!而且去哪里都好像有保镖在看着你们,多好!人家绝对不会打扰你们,也不会捉你们,所以这里非常安全、非常自在。因为没有人会来打你们,也没有人会杀你们,所以你们的生命非常安全,没有危险,有什么不好?我也想要来呀!只是你们的院长不喜欢让我来,因为我没有犯错。我今天来是自愿的,我的心愿也想是要见见你们。我在马来西亚那边也进过监牢,跟他们谈谈天,大家互相的交流,如此大家的精神就会比较安乐、自在一点。
刚才我也说过,我们的人生就是不要有烦恼,不要有痛苦。进来监牢这里,其实就是住在一个大家庭,我们把它当作这样,我们就没有烦恼了。假如我们进来了,觉得不自在,精神又有压制,被强迫的感觉,那真的是监牢。当你在指责别人,你在埋怨的时候,你自己就在折磨你自己,你自己就在烦恼之中,对不对?一直的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那我要问你,为什么你的头脑这么笨要去听他们的话?假如你的头脑聪明一点,你的耳朵重一点,你就不会被骗了,你就不会进来这里。
所以,你们进来这里,不要紧,没有问题的,因为我们的身体在监牢之中,但是我们的精神、我们的心可以不坐监牢啊!对不对?你们说可以不可以。(可以)可以的,因为我们的心、我们的精神是掌握在我们的手中;身体就没有办法,身体就被大自然这个地方关起来了;但是我们的精神可以自由发展,现在我们的心要想家就想家,要想谁就想谁,要做什么都可以。心和身体,这要从这两方面去看。所以你们应该用一种很开朗、很自在的心情,把这里当做一个大家庭。我们在监狱里面,心不要被束缚着,因为我们的心没有执著我们的身体。
现在我们来看什么叫做监狱、监牢,就是我们处在于一种被压制,不自在,不能自由自在,被关、被管,甚至要被处罚,要捉去哪里打屁股都不知道;或者去哪边被询问、被问话、问的时候要说又不对,不说又不对,不说等一下要被罚,说后出外的时候有问题又不知道怎么跟他们说。假如你们的心、你们的精神一直执著外在的这些,那你们就真正的身心在监牢之中。假如你们的身体是真正的在这里,但是你们的精神、你们的内心没有执著,没有去烦恼它,那时,你们不是在监牢之中,你们真正是在天堂。天堂的意思就是一个很舒服、很快乐的地区,你们现在就是在天堂,你们知道吗?你们现在的心,尤其是那些懂得听闻佛法的人,他的心是很开朗的、很自在的,但是有可能我在这里说话,他的心想到外面去,想到等一下的事情,想到未来的事情,想到过去的事情,那你们好像自己在折磨自己,在痛苦的状态,我们就叫做地狱。假如你们懂得控制心,不要烦恼,身体被关,身体不自在,但是精神、内心自在,这是不执著身体。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要受到时间的控制。有些人一进来监牢,他就说:“糟糕了,这一次进来一定要两年才可以出去,把我活活的关在这里,好像是死人样,要做什么都不能,真是活活的受苦。”假如你们有时间上的观念,你们很痛苦。我们人生最难过的时间,就是等待,等待着一件事情。现在你们是“等待两年后出狱”,一直等待,这两年日子怎么过?住在这里,想到环境全部变了,亲戚朋友也不见了,所见的都是陌生的人,不认识的人,你看我,我看你,而且以前的事被迫要放掉,舍掉。进来这里,可能还会遇到一些仇人或不喜欢的人,就跟别人吵,跟他闹,所以假如我们在时间的控制之下,你说痛苦吗?如果我们想:“两年就两年吧!算了啦!认命了啦!谁教我们要做那些事情呢?”或者:“谁教我们要这么轻信别人的话,要这么笨呢!现在聪明就够了,过去的事就已过去了,过去的事去烦恼它做什么呢?”未来的事还没有发生,也不要去想太多,所以,我们就活在现在,不要被时间控制。明白吗?(明白)。
你们现在好好的安居,就没有问题。现在你们在这里,内心去想到两年后出狱的事情,那我觉得你们真的是傻瓜!假如你们懂得,把你们的心全部放在这里,尽量的定下来,当想到过去一些使得我们很烦恼的事,赶快“不要烦恼了,算了,”把它放下来;想到未来两年的事:“算了,还很久,还很久!放下,放下!”这样的话,我们的心就可以收回来,我们的心就不被时间控制,对不对?我们的心就可以安乐自在,精神就不被监牢所束缚。所以,我们虽然身体在监牢,但是我们的内心、我们的精神还是自由自在,逍遥法外。对吗?所以,还是希望你们好好去注意。
另外一种,该去注意的,其实就是在于我们的感觉。我们一个人的感觉非常的重要,你们说对不对?譬如说,有人说一句话,我不要去感觉,不要去管它,这句话就变成没有价值、没有意义。对吗?但是,往往我们就被我们的感受骗去,人家说一句话:“喔!你看这些女孩子都是没有用的女孩子,不纯洁的女孩子。”你们就会想:“说我不纯洁,你又多么纯洁?”你就会很不满,甚至假如我们的嗔心很重,就说:“这个人要注意一下,要记起来,以后有空就跟他好好算帐!看谁比较纯洁?”别人说一句话我们就被他捉住心了,我们的心被他控制了,那我想要问你们:你们想不想做一个自由自在、没有烦恼的人,内心不要有痛苦?你要,我也要,人人都要。而且,最重要的就是,我们要知道我们的感觉,就是指我们的内心烦恼,人家说:“你们不纯洁。”你说:“他不是说我,他说他,不是说我。”我们要把这些感觉拒绝,把它推掉,我们没有去感觉这句话,这句话对我们没有任何的作用,没有影响到我们,我们就可以超越这句话,对不对?内心是自在的,假如我们不能超越它,我们会很痛苦。
而且,我想比喻说,你们在这里,你们没有钱赚或赚得太少,有些人就不满:“我做得半死,只有这么少钱,我在外面做,一晚就赚多少了!”叫我做这些工作,我不要做!你逼,强迫我,我可以硬!但是你能硬多久?所以我们还是不要跟他们对抗,还是安分守法的跟着他们去做。钱赚多,赚少,没关系,只要吃得饱、穿得够暖!你钱赚多了,很危险的,就好像女孩子要去化妆、做头发,做得很美,然后去引诱别人,那怎么办呢?等一下别人对你下手,你要怪谁呢?假如你穿得破破烂烂,很难看,你说谁要你?对吗?所以,当然没有人要你,没有人要你就没有烦恼嘛!我们要自己,自己爱自己就够了,为什么我们要打扮得很美,戴金链子、金戒指,然后引来一大堆的蜜蜂、苍蝇?那时候他要对我们下手,我们要怪他,要责怪他吗?我觉得我们应该检讨自己,我觉得是我们的错,我们不能怪别人,对吗?所以,我们在这里,这些蜜蜂、苍蝇不能影响我们了,我们很自在了,所以,你们应该觉得很幸运,减少许多的麻烦、苦恼,你们知道吗?所以要好好的珍惜。只可惜我不能长久的跟你们生活下去。假如可以的话,也是很好。我们在这里—我刚才就跟你们说了,又有保镖,又没有人来打扰我们。三餐一到时间就有人送饭来,没有人送的话就有人给我们准备好了,不必为三餐,为吃、住而烦恼。而且又不必出钱,真好!所以,应该要好好珍惜。希望你们没有任何烦恼,精神没有压力、痛苦,也希望你们活在监牢之中,而不被束缚,不被压制,能自由自在的,逍遥法外,对吗?那你们就慢慢的去要安分守己,好好的做人。知道错了,改过。我们说:“浪子回头金不换。”大家都可以回头,所以也不要去烦恼它,过了,就重新做人,没有问题的,只要自己给自己信心,自然给自己鼓励。
我们在这里生活,要互相恩爱、互相照顾,不要把它当作是战场一样,你打我,我打你;你骂我,我骂你。不要这样。我们大家都要当作是兄弟姊妹,互相帮助,有什么事情不能解决,就慢慢的解决,总有一天或总有一个办法能够解决的。我们要互相忍让,看到他嗔也就暂时离开他,不是我们认输或是怕死,而是要减少问题,减少事情,减少烦恼,对不对?别人嗔火起、痴火起的时候,我们赶快逃走。离开他,要聪明一点,然后慢慢的等他的心平静下来的时候,没有火了,很清凉,我们就靠近他。这是比较理智的。我们要过着互相慈悲、互相照顾的生活。最后,希望各位在监牢中过着不被束缚的生活。最后,祝福各位,身体健康,没有烦恼,谢谢!
—讲于桃园监狱
附录:
如 何 修 空 观
法灯法师讲
曦比丘译
如何在生活中修空观
物质空与心空
佛陀说:“别礼敬我,但礼敬法;别相信我,但相信法;别皈依我,但皈依法。”在南传三藏经典里,法有八万四千个名字,“空”可以涵盖一切名字。“空”是佛教的心要,它存在每个地方。佛陀发现它,并宣扬公布出来。佛陀说:“我所宣说的全部都与‘空’有关”。有人曾问佛陀:“您怎样安住?”佛陀说:“我安住在‘空’中”。
要了解“空”就得把本来认为有个“自我”的感觉反过来,就是空掉“自我”,让我们的心安住在“空”中。
一般人不知如何学“空”,以为“空”是什么都没有。“空”有两个层次:第一个是什么都没有,譬如我们的口袋空了,就是口袋中没有东西,这种“空”我们称为“物质空”,以眼睛判断,把东西拆开或毁灭时就是空了,一般人理解的就是这种“空”。第二是“心空”,这种“空”要用心里的眼睛—慧眼来看,空掉自己的身体,甚至一切。眼、耳、鼻、舌、身、意接触时不会乱动,看清楚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执著,我们的心就能放下诸行,永远在平常心中。
身、心皆安住在“空”中
现在让我们来观察“空”。人能生存是因时常安住在“空”中,但我们不知道“空”,就像我们吃饭之后,还不知道这些食物叫什么名字。假如没有“空”的地方,身体就不知道要住在哪里,甚至一切东西也没有安住的地方,所以“空”接受一切并让一切得以安住。
看看这身体如何生活在“空”中?假如母亲的肚子不空,我们就不知道住哪里;整个身体若不空,不能容纳各种器官;血管必定是空的,血液才能循环;鼻子必须有空间才能呼吸,不然立刻就会死亡;耳朵也要有空间,否则就听不到声音;如果肚子不空,食物吃进去要放在哪里?这教室若不空,我们就不可能在这里座谈了;马路如果不空,我们也不能开车到这里来;煮饭的锅必须空,我们才能煮饭;假如水不空的话,我们无法将它喝进嘴里,也不能拿来冲凉;假如食物不空,我们不能咬碎吞进肚子里,所以我们的身体时常安住于“空”中。
生命可以生存下去,是因为我们的心安住在“空”中。有人以为内心永远有烦恼,所以他不认为心安住在“空”中。另外也有人认为心本来就安住在“空”中,烦恼只是偶尔生起,扰乱我们的心罢了。其实我们的心原本就已经“空”,但由于我们产生各种烦恼,心就不再“空”了。
大家看看自己的心,现在有没有嫉妒别人,喜欢或讨厌某种东西?目前的心是不是中性的?举例出来说,假如现在突然有个人跑进来,用粗戾的语言责骂我们,若有人具足智慧保护心,心就能安住在本来的“空”中,若有人对那人生起嗔心,他的心就不“空。这股情绪可能持续一两年,虽不常生起,但当缺乏智慧或失去正念时,嗔恨又再生起,心仍然在苦恼中,这是自己可以证明的。
修行空观秘诀—别听信别人
修行时要结合戒、定、慧,心才可能“空”,缺少任何一个是不可能的。小心谨慎就是戒,专注就是定,观察思维就是智慧。如现在大家很谨慎地听,这就是戒律;很细心、专注地听,就是有定力;听时观察、思考它,就是智慧,如此我们的心当下就“空”了。假如我们没有修行戒、定、慧,心就不“空”,愈听就愈乱,愈听就愈不懂。
修行空观的秘诀—别听信别人,心自然就会常在“空”中。但假如认为什么都不听,就会生起顽空,这是会出问题的。我们必须遵守这社会上所制定的许多规律,假如不随着去做,心会因此混乱,如泰国比丘来到台湾,若不遵从这里的规矩,相信会产生很多问题,心就无法“空”了。
佛陀在《噶拉玛经》里有十种教导,它说明当我们听到任何一种说法应该持有的态度。这部经是为那时印度的某个种族而说的,他们住在噶拉玛村,每个宗教导师会经过这地方,而他们都很坚持自己说的才是究竟,别人的不究竟,噶拉玛人就很迷惑,不知要相信谁,所以佛陀就跟他们宣说《噶拉玛经》:
一、不可因为他人的口传、传说就信以为真。
二、不可因为奉行传统就信以为真。
三,不可因为传闻就信以为真。
四、不可因为宗教经典、书本就信以为真。
五、不可因为根据逻辑就信以为真。
六、不可因为根据哲理就信以为真。
七、不可因为符合常识、外在推测就信以为真。
八、不可因为符合自己的预设、见解、观念就信以为真。
九、不可因为演说者的威信,就信以为真。
十、不可因为他是导师,就信以为真。
总结:不可听信别人,但要听信自然定律,因缘法则—无常、苦、无我。
经典不是不可相信,而是我们要在学习后去修行,看看是不是可以止息烦恼。假如可以止息烦恼,它就可以相信,假如不能止息烦恼,就不要去管它,因这部经会使我们更加迷惑。
为什么说不要听信别人?因为他们所说的并不真实,都是假名、假有。且看看达摩祖师如何宣扬空,他闭关在山洞里九年,什么都不说。慧可向他求法不得,最后砍掉手臂表示虔诚求法的信心,他告诉达摩禅师说:“我心不安,请求师父帮助。”达摩就说:“你把心拿出来,我帮你安。”慧可当下就开悟了。因为心本来就是“空”的,是我们组合、造作出来的,我们相信外在的语言,心才会很迷惑。
举例来说,有些人说盐是咸的,我们必须去吃盐,真正感觉是咸的之后才相信它。这样我们就不是相信那个说的人,而是我们相信盐里面所具足的咸味,同时这种咸味很难解释给别人知道,谁吃到盐,他就感觉到咸,大家都有同样的感觉。我们的心会混乱,是否因相信别人,忘掉无常、无我,而制造出很多问题,你们应该自己去观察。
在禅宗里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位小姐和某某男士发生关系而怀孕了,父亲问她那孩子是谁的,她说是师父的。父亲非常生气,带很多人到寺庙去咒骂、诽谤。师父不为自己辩护,只说一句话:“他们这样说的,是吗?”他的心不再起造作,因他不相信别人说的话,而使心常在“空”中。直到这位小姐生下孩子,父亲把孩子带到寺院丢给师父,他愤怒地说:“你使他生下来,你就抱去养!”师父仍然说:“他们这样说的,是吗?”就把孩子收下抚养。而那小姐因造恶,心常苦恼,最后受不了内心的折磨,向父亲坦承那孩子是跟某位男士生的。她的父亲大吃一惊问:“为什么你要说是师父的?”小姐回答:“因为我害怕父亲会杀死那个人,那我就变成寡妇了,我相信父亲最尊敬师父,不敢杀死师父,所以我便说是师父的。”这父亲到寺院跟师父道歉,师父仍然只说那句话:“他们这样说的,是吗?”
这是很特别的修行法,它使我们接触一切事物,而心却在“空”中。
不是什么,不成为什么
佛陀如何安住“空”中?有个婆罗门问佛陀:“你是不是天神?”佛陀回答说:“我不是,也不成为天神。”“你是不是人类?”佛陀说:“我不是,也不成为人类”;“你是不是梵天神”;“你是不是乞丐?”佛陀说:“我不是也不成为乞丐。”婆罗门迷惑地站着反问佛陀:“你到底是什么啊?”佛陀说:“婆罗门!我不是什么,也不成为什么。”
那就是一个清净的“空心”,只做好自己的责任而已。佛陀一生都在尽社会的责任,到处度化众生,不要求任何回报;也修行以尽身体的责任,如必须要吃饭、洗澡、大小便;他宣扬佛法以尽嘴巴的责任;而于菩提树下成道时,佛陀的内心已经“空”了,完全结束内心的责任。佛陀常说:“不是什么,不成为什么。”因为在空性里我们不可能成为什么,没有实体,那就是本来的心。
有个婆罗门名叫莫格纳,他非常怕死,前来问佛陀:“要怎样脱离死?要怎样超越死?”佛陀说:“莫格纳!你必须要有智慧,看到一切是空的,除掉内心‘我是这样’、‘我成为这样’感觉,就可超越死了,死神不会找到这些看到世间‘空’的人。”莫格纳当下看到法的真相,心就“空”了,解脱成为阿罗汉。
“空心”就是一颗“不是什么,不成为什么”的心,但外在还是随缘,以便在社会上做好责任。当佛陀进入这个真理之后中,佛陀跟谁生活在一起都没有问题,甚至有些时候吃三个月的马麦、有时剩下的食物,但他“不是什么,不成为什么”,心常在空性中,佛陀就会说:“阿罗汉的境界没有高也没有低,全是一片清净,他的内心已不再攀缘、造作,因为已空掉一切了。”
举例来说,身体是中立的,要这身体“是什么”或“成为什么”是不可能的。现在我们正专注地听,不感觉我是什么、我将成为什么。等一下妈妈来找我们,我们就成为孩子;哥哥、姊姊来找,我们就成为弟弟、妹妹;老师来找,我们就成为学生;学生来找,我们就成为老师。实际上,我们“不是什么,也不成为什么”。所以心必须安住在其上,这就是阿罗汉的心—空心。
有些人嘴巴受持阿弥陀佛的名号,但内心不知道阿弥陀佛是什么;有些人希望死了以后到极乐世界去。我问各位,如果现在你们没有跟阿弥陀佛住在一起,死了之后,阿弥陀佛如何接受你们?假如现在我们跟阿弥陀佛住在一起,死了我们就可和阿弥陀佛住在一起。所以不论我们做什么都好,要有一个感觉—“我不是什么,也不成为什么”,只是做好责任,以“空心”承担一切责任,心就不会再挂念、紧张或忧悲苦恼了。所以把“不成为什么”挂在心中,去哪里都会跟阿弥陀佛在一起。
如何掌握“我”与“无我”的关系
是“我”坐在这里吗?
“无我”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它跟“空”所不同的只是名字,因“无我”没有一个实体,它就是“空”。
一般人对“我”的见解有两种:一种是“常见”,认为有个实体—“自我”,现在有“自我”,死后也有个“自我”。另一种则是“断见”,认为现在和死后没有“自我”,于是就不接受善恶,也不相信有生死轮回。这样主张“有我”的人生就跟主张“非我”的人争吵。而佛陀的观念是中立的,他看清楚“无我”,不跟任何人争吵。
“无我”就是没有实在的主体,我们接受自己及这世间一切,但要清楚它没有一个实质的“自我”。如我们坐在这里,大多数的人都会坚持:“我坐着”,但经过训练的人,他们认为坐着也是“无我”,因为等一下就会起来。我们时常感觉我坐、我站、我走、我动,这种“我”的感觉要改为—不是我坐、不是我站、不是我走、不是我动。如此念念不忘,才以进入“无我”。假如还感觉坐是“我”,站是“我”,感觉是“我”,你们的心就不是“无我”。假如我们问:坐着是谁?是身体在坐或者“我”在坐?感觉的是“我”,还是心在感觉?头有“我”吗?手有“我”吗?脚、心脏、耳朵、鼻子有“我”吗?这些都没有“我”,那么我在哪里?实际上没有一个“自我”。
由于大自然因缘条件和合,有地、水、风、火、空、识六大,我们就执著有“我”、“我所”,因此心就不“空”了。我们的嘴巴可以照样说有“我”,是“我”,但内心要知道是“无我”,无论想或做都不可以有“我”的感觉。
什么是“生”?什么是“死”?
佛陀教导我们须以三个原则思维苦:一、它是真正的问题;二、它能被我们看到且能被证明;三、它能透过我们自己的智慧去解决。假如不属于这三原则的问题就不要去管它,假如我们去注意它,我们的心将去造作,陷入痛苦之中。
佛陀里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字—生、死,假如不明白生、死,我们就无法明白佛陀的真理。佛陀开悟时感觉没有一种语言、文字可以把他所知道的表达出来,因为那是个人内在的体验,所以他就借用已在社会上应用的语言—生、死,表达出内心的感受。现在我们就用上述三个原则来思维生、死。
一般人认识的“生”,指的是从母亲的肚子生出来。当从母亲肚子生下来时,我们什么都不知道,就没有任何问题,所以也不会有问题;最后这“生”的过程是不是在你生下来时就结束了呢?显然“生”的问题在生下来时也解决了。所以母胎的“生”是不苦的,因它不是真正的问题。
现在我们来看看“死”。每个为了解说死亡的人都还未死,听的人也都活着,他们只是用一些分析来解释,其实听者、讲者都仍在黑暗中搜索,人可以看到他自己死吗?死了还可以避免死吗?躺着的尸体会有苦恼吗?真有轮回吗?佛教因人的智慧不同而有适应根机的教法,如基本的道德,教人止恶行善—假如这一世做好,下一世就出生在善趣;假如这一世为非做歹,下一世就出生在恶趣。每个宗教都有这样的教法,但那轮回不知要在何时结束。佛陀就是因对生、老、病、死有疑问而出家,若光明能解除黑暗,生、老、病、死到底要用什么解除?他到处去跟当时的宗教导师们学习,也没有一个人能给予答案,最后他自己顿悟了“无常”、“无我”的真理,当时佛陀就说:“假如有谁和我成为法友,他就不再生、老、病、死了。”
解除内心的生死轮回
有个茶帝比丘原来是婆罗门,他原有的见解还未消除,就向居士说人死有个识从身体离开而到外面投胎,佛陀便问:“什么是从前世到今世的识的起因?什么是今生的识的起因?什么是今世到来世的识的起因?”他都不能回答,因为他听信以前所说的—人死后离开身体去轮回,这是一般人的见解。我们无法看到自己死,而且我们也还没有死,更不能避免死,所以这不是佛陀所要教的。
佛陀所教的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些识有因缘就生起,刹那生灭,它是无常、苦、无我的。如眼识生起就必须要眼睛接触物体,当眼睛看到这种景色时,就生起喜欢、讨厌,它使我们的心起了各种造作而产生苦,这是自己可以看到,可以解决的。这六种识我们有办法去避免、解除或禁止它生起,其他的识就没有问题了,因为假如不能保护这六识,每一识都会带来苦恼,假如能控制这六识,现在就不苦了,来生能控制或解决它,那也不会苦。这就是佛陀自己开悟的识。
至于别人所说的常见、断见的识,佛陀没有接受也没有拒绝,谁要去相信都好,如能熄灭烦恼就是对的,不必浪费时间争吵;因为我们的问题在苦或不苦罢了,有和没有不是问题,我们争来争去就生起苦了。佛陀说一切事物没有实在的“自我”,只跟随自然的定律生灭,所以,以后你们不必跟别人争吵这一方面的问题。至于死后识从身体离开到外面投胎,这种教导是为根基浅的人而说,使他们接受善恶果报轮回,就不会做恶,但相信这种识的人还是会担心现在与未来,烦恼依然不断。假如我们能真正知道“无我”的真理,我们的心就停止造作而完全止息烦恼了。
由三个原则来看,一般所讲的“生”其实不是佛教所要探讨的问题,佛陀的“生”指的是内心的感受—有“我”或“我所”的感觉。内心有烦恼就会产生痛苦,这痛苦是自己可以看到、解决的。佛陀所说的“死”,其实指的也是内心的感受,佛陀认为人有苦恼就等于是个死人,他的心起造作就是死人,生起喜欢或讨厌的情绪就是死人,因为他的智慧已经死了。身体会老,假如内心没有苦恼就不老,因内心不起造作;身体的病痛是顺自然律,是无法解决的,但心理的病痛可以解决。第一位解除烦恼的人是佛陀,佛陀内心没有烦恼,不再继续“生”了,他一直安住在“空”中。
身体的生死我们不能避免,自己也看不到,更无法解除,但是内心的生、老、病、死轮回是自己可以看到、可以解除的。佛陀的心已不再生死轮回,至于身体就随着因缘解决它,因它是因缘的组合—无常,无我、空。一切都是无常的,法谁作谁得,让别人帮助我们是不可能的,去祈祷也不可能,必须要用个人的醒觉心,智慧来修行。
—讲于香光尼众佛学院
------全文完------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