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空心无染 智慧妙达
[打印本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09-9-22 18:23
标题:
空心无染 智慧妙达
空心无染 智慧妙达
“心”,在佛教中有着最为丰富的诠释。认识自己的心,把握自己的心,自如地运用自己的心,最终超越一切束缚,得到涅槃寂静之乐,这是非常美妙的境界。当年佛陀证悟到了这个境界,便从内心流出无尽的悲悯,以圆满的智慧,向我们揭示了“心为法本,心尊心使”的真理。了解心,无疑就是了解了一切事理的根源,而智慧地运用此“心”,就能引导一切众生走向幸福美满的生活。
“心”本来是自然的、清净的,没有造作,不染纤尘。如同静静的湖水,内不涌动,外无波澜,映现万事万物,明明朗朗。而心的这个“本来”,被无明烦恼障蔽后,变得杂乱垢染,念念无常,如同湖面起了波涛。我们的心,时时刻刻在领受和觉知法尘,刹那刹那变化不停。在“心”的变迁中,如果可以清楚地看到善是怎么生的,恶是怎么起的,并通过有效的训练,使心不向外追逐,便可安住于平静中。这种平静离开了苦乐的对立,离开了善恶的造作,解脱了烦恼的束缚,超越了世人的日常感受。这对于从来没有受过有效心灵训练的人,是非常难以想象的。其实,它的内涵不过是通过种种正确无误的手段、方法,使人去掉无明烦恼,恢复本来的清净而已。
世人的心,因为对我及我所有的执著,通常处在“贪”、“嗔”、“痴”三毒中。贪得无厌,就会掠夺;嗔心大作,就会杀害;痴无智慧,就会加剧贪婪与仇恨。
颠倒的认识,使得众生不能看清因因果果的对应。现实的残酷,唤起了一部分人的思考,开始对人类自身的行为进行反省。然而智慧的陋劣,使人总是迷于现象,看不到始作俑者是“心”。纵然作一些补救的措施,也是在枝节上忙碌,不能真正解决根本问题。
人类社会出现的种种恶行,不出三毒的作用。佛陀教育我们修戒定慧,就是对治贪嗔痴。当人们开始按照佛陀智慧精神指导生活,心中有了“法”,人我的分别对立就会减轻,私欲的膨胀就会得到遏制,身口意三业的肆意造作就会收敛。人心才能从贪嗔痴三毒的扰乱中渐渐解脱出来,才能将纷乱无序的心念慢慢归于平静。保持这种安静祥和的状态,进入三摩地,并通过毗婆舍那的修习,开发出大智慧,便能对因果报应了如指掌,进而选择一种幸福美满的因行,最终达到自在无碍的境界。
平和的人心,必将造就平和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亲切,家庭会更加稳固,社会发展欣欣向荣,国家与国家之间不会再有尖锐的矛盾,更不会有战乱的苦难,而大自然也会因为人类合理的利用变得更加美丽。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了一种高度和谐的时候,地球将成为人类的天堂。
美好人生,从心做起。
遍看全世界各个宗教,除了佛教之外,没有一个宗教的教主不是以超人的“神”格自居的。这个神能够呼风唤雨,点石成金;他主宰着人类的吉凶祸福,它操纵着万物的生死荣辱。人类只有匍匐在他的面前,赞美与讴歌,把一切成功与荣耀归于万能的神,信仰他的才能上天堂,反对他的只有堕入地狱,绝无抗辩申诉的余地。
而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他来到人间的第一句话就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里要注意的是:“唯我独尊”的“我”字,并不是单指的释迦牟尼本身,而是指的全体人类的每一个人。这句话的正确解释应该是:人在宇宙中是顶天立地的,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宰,决定着自己的命运,而不必听命于任何人或任何超乎人的神。
释迦牟尼将他的觉悟、成就及造诣,完全归功于人自己的努力与才智。释迦牟尼认为,一个人的吉凶祸福、成败荣辱,决定于自己的行为之善恶与努力与否。没有一个人可以提拔我上天堂,也没有一个人可以把我推入地狱。赞美与讴歌不能离苦得乐,只有脚踏实地去修心养性,才能使自己的人格净化、升华,使自己享受到心安理得的快乐。
释迦牟尼也不能像变戏法似地点石成金。他主张“要收获什么,就先要栽种什么。”他不能使一棵莲雾树长出苹果来,你若想收获苹果,就先要播下苹果的种子。释迦牟尼只不过是告诉你如何栽培,以便来日有丰硕的收获,但栽培的工作还是要你自己动手。
梁启超先生在《学问的趣味》一文中,不是也做过这样的比喻吗?他说:“冬天晒太阳的滋味舒服透了,太阳虽好,总要诸君亲自去晒,旁人却替你晒不来。”
释迦牟尼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次,无非是为我们指出一条“成佛之道”,自己创造最彻底圆满的智慧与人格。但这一条路却是要自己凭着毅力、智慧、恒心去走完它。所以佛说:“工作须你们自己去做,因为我只教你们该走的路。”
成佛没有捷径,修行是点滴功夫,“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
佛法一会儿说空,一会儿谈有,应病与药,对症下药,方便对治不同根机众生的烦恼习气。佛说一切法,不出空与有。或侧重于空,或侧重于有,旨归空有不二、圆融不偏的中道。
侧重于空的佛经,主要有般若部的经典。没有学佛的人,因为有所求,所以攀缘心很重,烦恼重重。譬如,为了捞名捞利、求取财色,违心地巴结奉承相关的人,承揽相关的事,求到了是苦,求不到是苦,求到了而又丧失了,更苦。般若经典告诫你,有求皆苦,万法皆空,只有空慧不空,受用无穷。
侧重于有的佛经,以《地藏经》、《妙法莲华经》为代表。有一类众生,虽不攀缘,但散漫放任,甚至不信因果,持断灭之邪见,与人为恶。《地藏经》告诫你,万法皆空,但因果不空。对于学佛之人,《妙法莲华经》告诫你,“佛种从缘起”,欲成就佛道,必须正确发心与认真修法,培植善根福德因缘。要广结善缘,珍惜善用因缘。
惜缘要适度。过度了,说明你有所求,就变成了攀缘。有了因缘,不加珍惜,也不可取。这时,你要念无常。现在遇到了他(她),哪怕只见一面,说一句话,下回还能见面说话吗?当知,佛说,人命在呼吸之间。
作者:
宣真
时间:
2009-9-22 18:23
有一天,一位经常跟随佛陀到处弘法的弟子忽然对佛陀说:“佛陀!您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老师。”
佛陀听了这话,丝毫没有露出喜悦之色,反而问弟子:“你见过世界上所有的伟大老师吗?”
“当然没有。”弟子回答。
“那么你认识现在活在世界上所有的老师,或未来将出生的老师吗?”
“我不认识。”弟子再次回答。
“那么,你说我是所有老师中最伟大的,这句话毫无意义,因为你没有办法知道你所说的话到底是真是假。”
“我只想称赞您,因为您的教示这么高明。”弟子辩白道。
佛陀说:“假如你认为我的教示对你有帮助,那么实行我的教示,遵循我的教示,这比谄媚更能使我高兴。”
佛陀接着问身边的另一位弟子:“如果你要买贵重的黄金,没有试验之前,你会付钱吗?”
“当然不付,因为万一是假的,那不就白花了冤枉钱。”弟子如此回答。
“这就与我所教的事情完全一样。”
佛陀继续说道:“你们不要认为我所说的,就一定是正确真实的,你们应该自己去试验我的教示,看看是否真实不欺人;如果你发现它是真实而有用,那么就去实行,不要只是因为尊敬我,才实践我的教示。此外,不要批评别人所教的,说别人的教示不好,世界上有很多伟大的教师,他们自己都有帮助别人的办法。因此,对他们任何一个都不可心存轻慢,他们教得好不好,这不是你的事,你的事只在使自己离苦得乐,同时帮助别人离苦得乐。”
弟子们听了佛陀的教示,从此更能以理性、客观的尊重态度看待任何的人和事。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