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空性的体悟】
[打印本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09-9-15 01:22
标题:
【空性的体悟】
【空性的体悟】
〖常念无常.精进求出离〗
学佛精进的人常会念及生命的短幻,因为我们从不知道未来将如何,或何时我们会过去。禅观死亡的种种及它何时将到来,会让我们学习并了解生命的无常,进而生起出离心,并减少对尘俗的一切执著。就像我们计划由这个地区搬到另外一个地区一样,聪明的人心里会先有个谱,娴熟的在心里计划,事先把琐碎的事处理好。这样,新房子准备妥当,就只等搬入:人一旦到达,马上就能全心安顿下来,不必再去操心刚搬离的旧房子。
同样的,了解生命的短暂和无常,可以让我们投入更多的精神去修行,这是一件比耽于物质享乐更有意义的工作,因为财富一件都带不走的大限,随时会到!那时我们连自己的一缕头发都带不走。现在朋友会很乐意帮助我们,但自己不修不行,将来即使朋友会帮忙或任何财富,都使不上一点力了。我们是佛法的修行者,这种因缘是稀有难得的,因为很多有名有钱的人,不见得就拥有像我们这样的学佛机缘。
〖三宝人天宝.佛法从恭敬来〗
由于我们的生命有限,因此,应把佛法和精神导师视为非常、非常珍贵的。精神导师和弟子之间的关系,是永远无法述说清楚的。过去的诸佛菩萨,开始时也是以凡夫之身接近佛法的,他们经过了正确的指导,完全吸收法教之后,才证悟成佛,他们获得了永不变异的偏知能力及永恒的喜乐。此等发心及利他的能力,唯有在与法师维持纯净的关系后才能产生。以虔诚和真心来敬待法师是最基本的,因为他引导我们,使我们对修行和体悟有了正确的认知。修行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圆满,不可能在一两天内,或几年内就有结果的。
〖心即是法.法即是心 当下无心,便是本法〗
心性可以就以下三点来加以说明:
我们的觉受、我们对这些觉受的想法或看法、以现象的本体(法性)。觉受、心灵的投射及现象,这也是心的组成要素。没有心,就没有感受,也不会知道外界发生了什么。我们之能看到各种东西的形状,甚至梦魇,都是有这颗心;若没有心,一切便都没有形体了。盲眼的人看不见,对他来说,根本就没有颜色的存在。当我们的眼识起作用时,才能感受到颜色的存在,我们以这种识来分别,并为不同的颜色贴上不同的标签。以究竟的实相来说,颜色与我们的心,或我们为颜色所按上的名称,与我们的心之间并无不同,是一体的。
同样地,声音并非与听到它的这个心是独立分开的两个个体,耳识所反应心和声是一体的。同样的道理,五根(眼耳鼻舌身)的特质也是由五识才具体显现出来的色、声、香、味、触。在究竟的实相上,感觉与经由它所名的东西,事实上是一体不分的,但我们未能接受这个概念,才把自己所感觉及被感觉的,归类为两种不同的东西。
〖万法乃心之投射〗
假设我们能体认到没有心,便无法感受到任何东西的存在,便会了解一切现象,都是依于心而运作的。被感觉的标或物(包括人)本身并非独立存在的,也没有恒常不变的,被贴上的标示与名字,也只不过是我们想出来支持自己的想法或觉受的一个参考点,譬如:好坏、悲喜、长短,冷热等的标签都是由心所造,其本身并无一丝具体的真实性。由于一切都是心运作的结果,因此,万法(现象)并非事物本身,而是即心即是,及心对它的反应。
体认万法只不过是心灵的投射,会让我们产生更大的出离心,因为并没有道理,要对一个表面上看似「如此」,其实并非「如此」的情况产生执著。更进一步的说,我们可以实际看入自己的心并检视它。它之无法捉摸,就像我们知道有一个能知的东西,但却无法指出它在那里,或给它一个名称说明它的特性。我们的神识无法为它找出一个固定的形状或颜色,因为心性本身就是虚幻不实的。那个能指认、可以反应投射,并替种种事物贴上标签或名称的东西本身,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实体。这个渐进的方法──检视觉受者与被觉受物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了悟万法与生命虚幻不实的特性。这样我们才能朝揭开一切事物的本质,也就是朝空性的里程走去。
空性并非一种真空或虚无的状态。证悟的瑜伽士与我们看到同样一件东西,但他们接受了一切皆幻且不实和易变的特性,他们了解了心的觉受和投射并不会伤害自身和造成问题。而我们却错把自己的心理投射当成是真实的,相信这些就是支撑我们的东西全是真的。而蒙住了自己所感受到认为是真的东西,并对它起了攀执,这就使我们陷入了自己心灵的投射中去了。
如能超越知性上的理解,进入任运无饰的空性体验,便能了悟自心即是法身,它的化现偏满虚空。当行者的心融入法身之后,他虽然和以前一样的生活,但他能了悟万法之无常。他知道心是虚幻不实、不是任何物质所组成的。
〖大乐之心如实观世间〗
我们用来透视万法、感受而不执著的心称为「大乐之心」。这个时候,虽然我们不去作意分别,或把注意专注在任何固定的事上,但所看到的一切,却是十分了然分明的出现在意识中,不相互错乱,这就是「明性」。倘若我们看得够清楚,就能毫不费力地把心维持在一种喜悦的状态中,这在我们的传承里就称为「大手印证悟的生起」。当此明觉初现时,心的本身会显示出它是无生、非有的实体。
〖迷悟在一念间〗
倘若我们继续执持一个固定不变的实体,把万法认为是,与我们分开的另外存在的一个个体,这样就会给自己造成迷惑。因此,无可避免地,我们会渴望某些事,而拒绝其他的,这就是一种迷惑。悟者与凡夫之间的区别,不在于所见的东西,因为悟者与凡夫看的,虽是同样的东西,却因所见的方式不同,而有不同的结果。从一个证悟之心的观点来看,一切都是佛性、都是空性、都是虚幻不实的。了悟了这一点,放开、舍离就是觉醒。我们这些陷于迷惑的人,就是死握著一个分别与对立的观念,才把自己局限起来。
例如:当大人看到天空出现彩虹时,他们知道那是因缘的组合,也了解它是虚幻不实的;但小孩第一次看到彩虹时,便想抓住它,占为己有。这就是悟者与凡夫之间的差别。已悟的众生看到任何事,他们了解那都是心理的一种投射,对它既不讨厌,也不生欢喜;凡夫却认为他们所看到的,都是真实的、是永恒的,任自己的感受泛滥,好的就忍不住想占有它,不好的就想拒绝,无明就是这样堆积起来的。最高的体验,即是了悟实相并非永恒不变的。
〖执梦为真凡夫境 借假修真悟者境〗
梦也是如此。悟者的梦与我们的梦一样,但我们陷在自己习气的框框里,有些梦使我们感到害怕,有些则让我们高兴。不过,对瑜伽行者来说,梦的体验是不同的。他能够认出是梦境,认出梦并没有一个具体不变的特性,也知道这一切都是虚幻不实的;能体验到一种自在、流动的开放和宽阔,不会生恐惧或激动。因此,他们可以抓住梦,跟它玩几手,随便要怎么做就怎么做,不像我们。
生活就像一场梦。循著同样的习气,每天醒来就像梦醒一样,一切事情看起来都那么完整又真实,有些让我们喜,有些让我们爱。不过,悟者已放开一切,认为万法都是虚幻不实,因此没人会受到伤害,也没有什么事会引人狂喜,更没有什么原因会让人生惧。
中阴的体验也是一样的。通常在中阴阶段时,我们无法看得很清楚,因为我们的习气积弊已深,心灵的投射似乎是如此的具体存在。彷佛玩一个分别对立的游戏,包括自己与他人的矛盾和冲突,这种游戏就像我们跟中阴的经验过意不去,使事情让我们畏惧和迷惘。但对一个已彻见万法空性的悟者而言,甚至在中阴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的情况下,他们仍享有空间、开放及自在。
〖了悟空性涌慈悲〗
空性的体验是开悟的精髓,也是利益一切众生的发心──菩提心的根本。心智清明与不清明的分别,在于是否了悟一切皆幻,也就是万法之空性的本质。心性清明的人,对不清明的人所承受的痛苦,会感到同情,他会这样想:「我希望他会变得更好。」这样菩提心也跟著增长。同样的,悟者看仍未认知空性的人,紧抓著一些死念头不放,知道这样将会带来痛苦,就希望能尽自己所能去协助对方。了悟空性的人,知道空性的体验所带给他们的意义,也知道它同样对别人意义很重要。
只要了悟了空性就能利益他人,因为海阔天空之感无时不在。我们不再局限只做这么一点或那么一点,因为一切都是无可限量的,而能力与发心是无限大的。当真实的本性没有了坚实的障碍物时,空性的体验便变得非常纯净无瑕。如果没有一丁点初步的空性体验,要谈真正的慈悲是不可能的!我们只会在自己所锺爱的人有麻烦时,才会真正地去关心他,这只是一种占有的慈悲,因为它是有限制和有分别的,这并不是菩萨的慈悲。菩萨所生出来的菩提心,是平等的去对待一切众生,只有以这种无分别的发心,才能真正的去利益他人。由于已超越了一个固定的实体,克服了一切阻碍,因此,善巧的触角便能无处不到,不论何种状况或什么人,我们都有能力去帮忙。
〖慈悲透过实践〗
学习慈悲是很重要的,但必须真正地去实修,才能了解法教的奥妙,并将它融入生活中。我们不是在谈几个月或几年的修行,而是不断地、持续地修行,直到获得大了悟为止。这点很重要,因为空性的体悟愈大,一切便愈能自然开展。
了悟了空性之后,修行就变得容易多了。如同天空多云时,会遮蔽了阳光,当云层移开时,阳光便又出现了。同样的,抛开「我执」愈多,在环境中创造的空间也愈大。有人相信证入空性的人都是超凡绝俗的,这并非全是真实;因为有了空性的体悟,我们反而更能亲近、尊敬他人,并能热心的去帮助他人。希望每一位都能开悟的心在增长,让我们感觉更接近众生。空性的体验越深刻,对一切众生的关爱也越大。
大瑜伽行者卓越不凡的特质,是超出我们的信念之外的。在xi zang有一位伟大的瑜伽行者,有一天他正在修一种DA法,一位强盗手拿刀子,爬到他背后,趁瑜伽行者正在摇手鼓和其他法器时,一刀割掉了他的头,头颅滚到地上。瑜伽行者毫不在乎地,把他的头捡起来,装回去,并且继续修法。强盗一语不发的瞪著他,直到瑜伽行者把法修完,他才说:「噢!我真想杀你,很想干掉你!」瑜伽行者答:「我死会让你称快吗?如果是,我马上就死在这里;而我唯一的愿望是将来有一天,我能砍掉你那个「我执」的颈子。」说完他马上倒地而死,这就是一个完全放下的例子。
那位瑜伽行者的一举一动,毫不造作,自然而发,临死前还替自己和强盗之间的将来结了一个缘。在后来的一世中,强盗成了他的弟子,藉著这个因缘,及强盗自己的祈求,他引导那位强盗走向了解脱之路。
大部份的人,都曾在梦中有过不自觉的举动。举例来说,当我们梦到火,要等到跳进去了,才了解到这只是一个梦,我们并未被烧伤;或一只大野兽正冲向我们,结果什么也没发生。悟者就像梦一样,被攻击的事就像做一场梦。同样的,你梦到发现一件稀世之宝时,你的第一个直觉是:哇!我得到了一件珠宝!但继之一想,就知道那只是自己的梦境罢了,你拿在手中把玩一下,就把它放掉,精进用功的修行者都能像前面的梦一样。
学习认知空性是很重要的,这样我们才能了解,一切感受、觉受都是与自心相对之后,被取名贴上标签的东西的本体,万法的本性(或在实相上,一切事物的本性),都是虚幻不实的。我们无法在没有到达一个或一点,就能说出心要往这个方向走,或心在这里、或它从那边来。就这一点而论,我们也无法说出它有什么特定的颜色或形体。了解了这点,我们便能除掉自己的迷惑,证悟佛果。
佛认为他人也可以了悟空性,因此也愿他们都可以成佛。证入空性的人,以自然生起的慈悲来为正在受苦的众生的解脱而努力。
建房子时,我们先要清掉地上物,而非把整座建物搁在地上。挖地基是建筑程序的一部分,同样的,清净烦恼障是开悟过程的一部分,也是我们在达到究竟的空性了悟上所必需的。帮助你认知自己的自心本性,老师并不是把一个新的心放进你身体里面,而是帮助你认出它的本来面目。这是噶举传承的一个深奥的教法,它是一条无间断的法道,因为这也是过去成就的大师们所遵循的同一道路,而我并没有把这个教法以精巧的包装、夸张虚饰的方式来介绍给你们;因此你们要知道,单单来听讲还是不够的,而观想本尊、持咒等修法,都提供了清净累劫恼障的技巧,它们可以产生功德以斩除业障,佛法的修行,是我们要冲破并进入了悟空性的工具。
作者:
宣真
时间:
2009-9-15 01:22
很多人认为眼睛看到的就是真实的,很多人都在盲目的追求,但却不知道追求的是什么。我们喜欢美的,讨厌丑的,但是我们没有弄明白什么是美,什么是丑。美与丑不是对立的,而是一样的,确切的说本质是一样的。美与丑是一,不是二,如果你认为美与丑是二,是对立的,那么就会生出很多烦恼,因为你会不顾一切的追求美,而抗拒丑。
很多人不能理解,美与丑为什么说是一样的,举个例子来说,我们会为穿在身上的衣服而烦恼,会认为这个好看,那个不好看,但事实上呢,是一样的,只要得体,就是美的。不要认为你新买的这件衣服是全新的,因为你并不知道它的前世也许是几块抹布。我举这个例子不是让大家误以为商店里卖的衣服是肮脏的,而是借此机会来让大家明白什么是“空性”。
“空性”的意思是“空无自性”,世间万物没有自性,都是因缘合和的假象而已。就像刚才举例的衣服,如果把衣服的一个袖子剪下来用来擦桌子,那么衣服就剩下一个袖子,那么我们大家出门就不会穿这件衣服,剪下来用来擦桌子的那个袖子将变成抹布,衣服也就不存在了。这就是空性,是由因缘合和的假象产生的。那么几块抹布到了工厂里,工人们将抹布进行融合洗涤处理加工,几块抹布将会重新变成一块崭新的布料出现在你的眼前,那么你会认为这是一块崭新的布料,然后服装设计师会用这块布料重新制作出来一件衣服,那么就会出现一件所谓的“新衣服”,其实这件衣服的前世是抹布。说到这里也许大家明白什么叫空性了,正因为有空性的存在,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世界才会正常的运转,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如果没有空性,一块抹布将永远是一块抹布,我们扔掉的抹布越来越多,那么这个世界总有一天我们走的不是柏油马路,而是“抹布路”。因为有空性的存在,抹布可以变成的布料,布料可以变成衣服,衣服可以变成裙子,裙子可以变成帽子,帽子可以变成手套......
因为有空性的存在,所以美与丑是一,不是二,只是显的象不一样而已,识质上是一样的。你可以说这件衣服的外形、图案设计的很漂亮,但不能说这件衣服本身是漂亮的,因为衣服的本身是因缘合和而成,它不一定是由什么材料和合而成的,你眼睛看到的只是你的幻觉而已。我举这个例子不是让大家不买衣服,而是让大家不要被眼前所看到的假象所迷惑,不要为了追求所谓美的东西而产生烦恼。
再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空性”,陶瓷的制作过程各位都见过,旋转的泥浆可以塑造成各种造型,比如碗、盘、花瓶、水杯等等,但本质没有变,不管被塑造成什么,其实只不过是一团泥而已,只是造型变了,本质没有变。碗打碎了,盘子打碎了后会被扔进垃圾站,垃圾站的工人们会把垃圾分门别类,然后送到相关的工厂,工厂把这些东西进行溶解,然后再把这些东西变成泥浆,工人们再把泥浆塑造成碗或者别的,当你在商店里买了一个新的碗时候,你又会认为你买的这个碗是全新的,这些都是你的幻觉而已。
最后,不知道你认为这篇文章如何,如果你认为好,那么你就错了,当然,你认为不好,你也错了,因为文章也是因缘和合的假象,其实并没有文章存在。文章只是句子相连,你认为句子好吗?其实没有句子,只是词组相连,你认为词组好吗?其实没有词组,只是字字相连。其实文字也是不存在的,只是人类定义的名词而已。字字相连可以组成词组,词组相连可以组成句子,句子相连可以组成段落,段落相连可以组成文章,文章相连可以组成书籍。
世出世间一切万物,没有自性,只有空性,希望大家认识到了空性后,不要被眼睛所看到的假像所迷惑,从而产生无明的烦恼。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8-8 19:43
一切法门都是断烦恼、开智慧的方法,都是为了转众生迷妄的意识成为佛的智慧。
但烦恼真能转化成智慧吗?先来看一些转识成智的例子。
佛陀是完全开悟的觉者,净除了一切烦恼,具足了圆满的智慧;或以菩萨为例,菩萨在登地以後,亦能依其高深的觉悟和定力,转烦恼成为般若智慧;此外,当一个人的修持达到四瑜迦的第二阶段—离戏瑜咖时,也能够净除诸烦恼毒而发出智慧,由这些圣者的成就可知,转识成智是绝对可能的,而这些成就者正
是我们最好的榜样,因为我们还是凡夫,无法即刻将烦恼转化成为智慧,而籍著效法佛菩萨的行径,便必定能逐渐达到开悟的境界。
然而要转烦恼成为智慧,首先必须认清烦恼是什么,这就好比要惩罚小偷,就得先要捉到人才行一样,如果人都提不到,那根本谈不上惩罚了,同样的道理,没有认清烦恼是什么,也就无法对症下药而将它转化成智慧了。
烦恼是很奇怪的,如果你完全放纵它,丝毫不加以约束的话,那它会变得强大无比而无法控制,但如果你愿意修持佛法予以对治的话,这些烦恼就会变得不实在,一点威力也没有了,所以烦恼有没有威力,完全决定在我们有没有修行。
众生都正受着种种的苦难、争斗与不和,然而痛苦的根源,就是对烦恼的放纵,烦恼毒能使国家社会产生仇恨与不祥和的气氛,但若我们能修持对治的法门,烦恼便失去影响力了,因为它们根本是不实在的,烦恼不但不实在,更不是永远不变的,它们是可以被改变的,只要我们能修持适当的法门,就能改变它,减弱它的威力,此外,经由修行,我们不但能将自己的烦恼转化成为智慧而得解脱,并且还能将这种种的方法分享给别人,就像诸佛上师传授三乘佛法给我们一样,使别人也能转烦恼成智慧,解脱轮回。
大致上来说,烦恼有五种,称为五毒,分别是:贪、嗔、痴、慢、嫉,当然事实上还能分得更细,这五种不过是最普遍、最常被提及的,导致众生受尽各种苦难的,就是这五毒烦恼,这些烦恼甚至会给国家带来苦难,有时连其他的国家也会跟着遭受不幸,最好的例子就是历史上那些数不清的大小战争,所以五毒烦
恼是很危险的,它们能为害的范围大到整个世界,并不只是小小的一个家庭或个人而已,此外,众生堕入轮回,亦是因为这些烦恼所致,五毒烦恼对我们的影响并非仅是一点点而已,其影响已是无穷无量的累积,所以我们常说从「无始」以来,亦就是这个原因,由於五毒烦恼,我们累积了无量的恶业和习气,故始终在
轮回中不断的受生。
五毒烦恼的生起是需要外缘的,它不是凭空出现的,烦恼必须在各种因缘条件配合之下才会生起,这些外缘包括五大和五蕴。
五大为地、水、火、风、空。无论体内体外,都有五大的存在,就体内而言,任何坚硬、固体的物质属於地大,而体内水份和湿气属水大,体温的属人大,呼吸气息属风大,而体内的空间则属空大。
在五蕴方面:任何有形像、有形体的东西皆为色蕴,而感觉四周环境的知觉为受蕴,分别敌友、好坏和善恶的为想蕴,对自己认为是好的事物产生贪著,对坏的产生排斥,甚至加以摧毁的是行蕴,觉知前四蕴之存在的是为识蕴。
谈到防止五毒烦恼的方法,以小乘来说,小乘的观念是以远离五毒的方式来防止烦恼的生起,也就是远离产生烦恼的原因。根据小乘的观念,所有引起我们产生五毒的缘,都被视为疾病,小乘行者十分谨慎地避免和病源接近,以防疾病的传染,而如果自己已染有「疾病」的话,他们也会加以防护,以免将疾病传染
给别人,总之,小乘主要就是远离产生烦恼的所有因素。
大乘的观念则是将烦恼产生的因转化成智慧,而在密宗的观念里,一切导致烦恼的情况或因素,甚至连烦恼的本身,都被用来作为获致开悟的途径。
大乘的修行人,都为利益一切有情而付出了极大的心力,他们一刻也不会忘记要帮助众生得离苦,令众生成佛,这种利益众生的心愿是修行人应常谨记在心的,修行人就好像一个立志行医济世的人一样,立志行医的人明白自己的目标,是要救护那些生病受苦的人,因此当他完成医学的学业时,便会从事利益病人的
工作,反之若一个学医多年的人,一旦见到病人却逃之夭夭,那他所有的知识便没有多大的用处了,所以修行人要心怀众生,使修行的成就能发挥作用,这样才称得上是大乘的行者。
就一个明了修行之法,并生起坚定信念要救度众生的大乘行者而言,当他快乐的时候,并不会把众生遗忘,他会祈祷一切众生都能和他一样快乐、一样免于任何苦难,这即是大乘菩萨道的转识成智之法,处于快乐舒适的状况时,若仍能心系众生,为众生祈福,自然就能转化心中对喜乐的贪执,并能克服自私的心。
身为一个众生,即使是大乘的修行人,也仍然会遭受诸种的逆境、疾病与苦难,但是依照大乘菩萨道的观念,逆境不会带来沮丧,大乘人也不会期望从苦难中解脱痊愈,他会祈愿无论任何的痛苦不幸的遭遇,都能代换众生所有的苦难,使众生因此能免於一切痛苦,虽然这个想法并不会消除现有的疾病或痛苦,但却
能消除内心的沮丧,通常人在遭受逆境时,会抱怨发怒,而事实上根本没有什麽好生气埋怨的,相反地,我们应以接纳的心情,来代替不满和烦闷,而心中期望众生都能因此而免除一切痛苦,这就是转识成智。
此外,我们必须牢记:小乘、大乘和金刚乘是分不开的,这些分别的目的不是要引领修行人走向不同的结果,每个人契合的法门会根据其能力和信心而有所不同的,如果你对佛法仍不够了解,那么就必须从小乘开始,小乘是基础,是绝对不容忽视的,佛陀乃是以随机教化的方式来利益众生,使每个众生都能循序渐进的走向开悟之境。
有许多人看不起小乘,认为小乘是粗浅的法门,因此不在乎小乘法门,他们要修最高深的金刚乘,甚至还有人以为修金刚乘能成就另一种不同的佛果,事实上,修行的最究竟成就只有一种,就是成佛。
但为什么有这样的修行次第呢?
这是因为每个人根器都不相同,就像这里有很多人,而每个人的年龄也都不尽相同,有的年轻、有的年老,有些则是中年人,同样的,根器(或说修行能力)也是从小乘而至大乘循序渐进地发展出来的,这就如同每个人都一定要从出生婴儿时期开始成长一样,然而最後的觉悟则必是相同的。修行人对于佛法这种次第
阶段必须完全明了,了解了这些基本的道理,那么无论修行小乘、大乘或金刚乘都会比较容易。
大乘行者修菩提心,行菩萨道,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为众生带来喜乐,为众生承受苦难。大乘的修行人因为明了空性的道理,知道三界虚幻,所以他们能无畏无惧,毫不倦怠地利益众生,他们的菩萨道充满了喜悦和快乐,他们甚至不羡慕更高的觉悟境界,只愿不离众生,解救众生,他们早已
不将自身福祉放在心上,这就是明了空性,发大悲心的菩萨心肠。
接下来谈到金刚乘。在金刚乘中,所有的烦恼皆被视为智慧,金刚乘行者将整个轮回观想为本尊的坛城,观一切众生为本尊,因此,便毫无任何妄念去分别什么是清净的,什么是肮脏的,因为一切事物都已然清净无暇了,同时也没有必要去思考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因为一切都是美好的,透过这样的观想,便
能逐渐将五毒烦恼转化成为智慧。
要产生烦恼,则必须有五大、五蕴和五毒的配合才可。
首先我们来谈谈五大,我想再强调一次,五大并不只存在於我们体内而已,它们是充满宇宙之中的,我们只是五大的一部份而已。
根据金刚乘的教法,了悟地大的本质後,地大即是五方佛母之一的「洛卡那佛母」,因此宇宙中的一切地大便不再是不清净的了;同样的,了悟水大的本质後,它也不再是平凡的水大了,而是「玛嘛基佛母」,了悟火大的本质後,火大即是「文达惹.瓦西尼佛母」,了悟风大的本质後,风大亦不再是平常吸进呼出
的气息了,而是「三昧耶佛母」,了悟空大的本质後,空大也不再是平常的空大了,而是「达威须瓦利佛母」,当然我们现在无法真正地了解这种道理,但这仍然是一个基本的领悟。
在谈到中阴身时,曾提到本尊( 特别是五方佛) 的显现,我们都以为本尊是由外而来的,但事实上本尊就是我们自己,自身即是诸佛本尊,你之所以会感觉他们是外在的显现,是因为你有分别相对的心态,譬如分自我和他人、好和坏、大和小……等等,在根本上五方佛即是自身之五蕴,你若能体悟到五蕴之自然清
净的本性的话,五蕴就不再是五蕴,而是五方佛了,就像五大为五方佛母一样。
五蕴之首为色蕴,色蕴的本质乃为毗卢遮那佛,因此毗卢遮那佛不是外在的,他是自身的色蕴,受蕴的本质是阿阙昆佛,也是我们自身的一部份,同样的,想蕴的本质是宝生佛,行蕴是阿弥陀佛,识蕴为不空成就佛,因此在中阴身时,诸佛本尊的化现实际上就是自己的化现,二者亳无分别,但如果我们没有确认那正
是自身的本质,而作许多妄想分别的话,那就是愚痴迷惑了。
你可能无法了解五方佛如何显现?你如何能见到他们?为什么他们就是你自己?这里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由你自己来看你自己。你在做梦的时候,看到自己和别人聊天或是在散步等等,但是当你醒来後,才发觉其实并没有和别人聊天或散步,只是自己对自己说话而已,所以我们在中阴身的境界中,面对诸种景
象时,若能洞悉这一切的本质的话,这就是你能解脱的原因了。
在究竟实相中,一切都是清净的,如果我们明了万物的清净本性,就没有什麽需要被清除了,甚至於会带给个人乃至世界许多苦难不幸的五毒烦恼,事实上都是智慧。
无明是最具威力的「毒」,它能使众生产生妄想而无法觉悟万法之清净实相,但事实上,无明即是五智之一的「法界体性智」,所以没有什麽所谓的无明,一切就在于我们是不是能了悟其清净的本性,此乃唯一的关键,除此无他。同样的,嗔恨之毒是十分难以忍受的,但如果我们能体悟嗔的本质,就能明了它即是「大圆镜智」!大圆镜智是一种无所不知的智慧,就像一面镜子,一切事物都能在镜上显现出来,而不需藉助其它东西来显现影像,譬如只要你站到镜子前,你的脸孔马上就会出现在镜子里,大圆镜智的境界是遍知一切的,它即是嗔的清净本性。
贪能使众生堕入饿鬼道,但若能明了贪的本质,它便不再是烦恼毒了,而是「平等性智」,有了这种智慧,你便能视一切万法皆为清净,超越平凡心识的相对和分别,而到达一种平等无别的境界。执著会使众生堕入人道,受生、老、病、死、怨憎会、求不得及爱别离等种种痛苦,然而若明了了执著的本质,便能了悟
它即是「妙观察智」。而嫉妒之心能使众生堕入阿修罗道,它的本质却是「成所作智」,在成所作智之境,你能实现一切众生愿望,提供一切他们所需要的。你也许会奇怪,「我慢」呢?事实上一旦我们产生了智慧,超越了相对分别的心态,就根本没有所谓「我」了,那来的自大傲慢呢?
在究竟的层次上,五大、五蕴和五毒的本质各为五方佛母、五方佛和五智,这也就是金刚乘的修行观念,但要如何修持才能达至这样的境界呢?修行人要注意到,如果心中仍然厌恶轮回的污秽,而贪恋涅盘的清净的话,那就仍然不能了解金刚乘的修行,因为金刚乘的修行是要超越相对之心,而我们若视轮回为污
秽、涅盘为清净的话,就已经产生了相对之心了。
同样的,如果我们觉得男身本尊比较具威力,而女身本尊比较柔弱的话,那我们也不是遵照金刚乘教法修行的行者,我们只不过是依照着自己的分别妄想在修而已,因为感觉男性强壮、女性柔弱的心态,即是相对分别的心境。
在金刚乘的修行中,任何有形的、形而下的事物,都被视为觉悟之阳性能量,而任何虚幻、形而上的.则被视为觉悟之阴性能量,为了将此两者形象化,在金刚乘的某些佛像彩绘或塑像中,有时我们可以看到男身本尊与女身本尊作性交结合的双身相,许多人就很容易因此而误解它的意义,以为性关系可以导致开悟,
然而事实上,如果性交能导致开悟的话,那就所有的众生早就成佛了,因为众生不是都一直沈溺在性欲的喜乐当中吗?但众生却从未曾因此而了悟原始本然的佛性,所以千万不要以为性交就是金刚乘的修行之道,这些双身本尊的形像乃是开悟之阴阳两种能量的象徵。
你若能明白这种种道理,就能很正确地修持金刚乘。当你在打坐的时候,你可以观想无论你身在何处,那里即是一佛净土,而自身即是本尊,记住,不要认为这只是自己一厢情愿的想法而已,事实上此地非净土,自己也不是本尊,要知道只要你坚信这儿是净土,它就是净土,只要你认定自身即为本尊,你就是本尊,这并不是捏造的妄言,而是符合佛法的真实语,因为藉此你可尝试着认出你的本来面目!而这正是超越相对分别之执著心境的金刚乘法门。
金刚乘十分高深,威力也十分强大!但我们都是初学者,故应该依照自己的根性来修,修金刚乘,第一步就是要明了我们自心究竟的本性,经过上师在自心本性上的引导後,我们便可开始修习金刚乘基础法门,切记!不要滞留於「主客、自他、好坏」的分别对待中,初学者一定会生起许多的烦恼妄想,但若能适当地
运用对治之法,一切就会比较简单,这有效的对治法就是不要对妄念下辨断,不要因辨断它是好的,就贪执,不好的,就压抑,若烦恼妄念生起,在当下就直观其本性,不要去作分辨。
这种直观的能力,即是经由修习「直观自心」的禅定而来,如果你常修此法,就能明白直观妄念之本性的意义,当念头生起,直观它的本性,不作任何辨断,念头会立刻消失,这就是转识成智之法,就像用手在水面上写字一样,当你手离开水面时,字亦立刻消逝了,同样的,当心中生起烦恼妄念时,如果贪执和压抑皆离开,烦恼妄念也就消失了,然而毕竟我们都仍有习气,烦恼妄念随时都会出现,但应试著去不执著、不拒绝,而直观它的原来面目。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0-8-8 19:44
◎ 一切思想、烦恼、恐惧、不安,都只不过是心所投之影而已。
◎ 梦是一连串的心影。依俗理说有其暂时的真实性,但究竟而言并不真实。我们对醒时所感知的世界也可做如是观 ~ 它们只不过是因某些外缘而引发的心之不断投影而已。我们所经验者,皆是自心对自心所投之影的感受。
◎ 冲突的情绪,正如“我” 的概念,都是由心而来。而心本身无形,无色,也无物,也就是心即是空。既然心即是空,其所产生的情绪当然也是空。当我们认清其空性,它们的力量也就随之消散了。
◎ 不论升起何种情绪,都必须有所认知,不论是贪嗔痴慢疑等都是由自心生起的,而心的本质,即是空性,所以由心所起的情绪也空,经由这样的认识就能从当中解脱出来。
◎ 一旦我们藉禅修而得见心性根本是空时,我们自会感到心影亦空。这些心影犹如海面起伏之波浪,无论起伏,皆不离于海。
◎ 当某种情绪浮起,它是从一个具有空性的心所产生的。这种情绪出现之时,它的本质亦是空的。此种情绪要是消失,会再度被心的空性所吸收。你可以到海边,看看那些海浪的潮起潮落,当海浪涨潮时,有时候变得相当巨大。海浪形成时,构成它们的物质不过是海水。当它们退潮之后,又再度回到海水之中。同样的,冲突的情绪都是心中的一部分,它们来自此种空性,其存在也就是空,然后再回到空性之中。事实上,它们从未存在过。
◎ 从空性之心所起之念与烦恼并无实体。心象跟心一样空而无实。
◎ 心是空性的,念头和心理的苦恼自心中生起。因此,念头和心理的苦恼即从空性中生起的。如果你了解了此点,你便了解了佛法的所在。
◎ 当我们的身体被解脱为外相与空性的,语被解脱为音声与空性的,意被解脱为觉知与空性的,这就是佛果。
◎ 我们的心是“空”的,没有一件事物能够填满它。这就是为什么永不知足,欲望无穷无尽的原因。
◎ 上士与凡夫间的差别,在于上士能觉察微细之苦,而凡夫则不能。例如你若把一根头发放在手掌上,你不会感到它的存在;但若把它放在眼睛上,你就会觉得难受,立即感到它的存在。
◎ 受戒是为了简化生活及令自己趋向修行。受戒极其重要,因为它能使我们成为修行正法之法器。做为容器之碗,显然必须是清洁不漏的。若非如此,不管倒入的是什么,都会变质、变坏或流失。
◎ 如果你认识了一切的迷惑外相皆自空性之心生起,而形相、音声、味道、口味和触觉的对象物,都只是迷惑之外显而已,那么你将会了解到一切现象都像是一个幻想、一场梦、一道彩虹、水中倒映之月,或是镜中的影像罢了。假如你认识了这点,那么即使是如执著等心理烦恼的生起,你也不会被其力量所支配。每个心理的烦恼,都将如同天空中生出的彩虹般地出现而已。彩虹自空中生起,亦融入于空性的天空中。当执著或嫌恶生起,它们将单纯的如上述般,而不会真实的出现。
◎ 如果地面充满了尖锐的针刺,而有人想在上面走走,他必然要设法去拔出每一根针。在他拔出一根针之后,还有另外的针必须拔出,拔针将永无止尽。而心理的烦恼就像这样。那些认识到念头与烦恼都是空性的人,就像穿了厚靴在遍布针刺的世界中行走,无论他走到那里都不会被针刺伤。假如你认识了心是空性的,因此念头和烦恼也是空性的,那么无论你是否待在轮回中,万物都将像弥陀的快乐净土般。
◎ 心不仅在本质上为空,它同时还具有明性,以及无碍的智慧。这是心的三特质,三者一体不可分。
◎ 大手印的主体是自然现起而不造作的,去思维心如空性仍是相当造作的。将心放松在它本然状态,既不散乱也不昏沉。它不是一种寻找心或专注心的客观经验,是看而非凝视,是住于体验中而非盯住体验。行者并不是向内寻找任何东西,也不是向外寻找任何东西。只是单纯地让心安住于本然状态中。如果我们能安住于毫无造作的赤裸知觉状态中,未曾丧失直照的灵光,心的清净本性便会现前。
◎ 从究竟的层面来看,能见本尊之心,与所见之本尊,本质上是一非二。但只要我们未获直接证悟,心就自以为是能感受之“我”,而所感受者是 “他”。
◎ 生死的经历,事实上都不是真的,它们不过是心所产生的幻相。
◎ 死后当识能证悟其经验不外自心时,即可解脱。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