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大安法师《净宗法语大观》
[打印本页]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9-13 12:05
标题:
大安法师《净宗法语大观》
净宗法语大观
大安法师
第一编 净宗缘起
一、教起所因
无尽大悲,宣演净土
尔时世尊(1),诸根(2)悦豫,姿色清净,光颜巍巍。尊者阿难,承佛圣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3),长跪合掌,而白佛言:今日世尊,诸根悦豫,姿色清净,光颜巍巍,如明镜净,影畅表里。威容显耀,超绝无量,未曾瞻睹殊妙如今。唯然大圣,我心念言:今日世尊住奇特之法(4),今日世雄(5)住诸佛所住,今日世眼(6)住导师之行,今日世英(7)住最胜之道,今日天尊(8)行如来之德。去来现在,佛佛相念,得无今佛念诸佛耶?何故威神光光乃尔?于是世尊告阿难曰:云何阿难,诸天教汝来问佛耶?自以慧见问威颜乎?阿难白佛:无有诸天来教我者,自以所见问斯义耳。佛言:善哉阿难,所问甚快!发深智慧,真妙辩才,愍念众生,问斯慧义。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9),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无量亿劫,难值难见,犹灵瑞华(10),时时乃出。今所问者,多所饶益,开化一切诸天人民。《佛说无量寿经》
【注释】
(1)世尊:佛的十种尊号之一。佛陀具备万德,为世人所钦仰,故号世尊。(2)诸根:指眼耳鼻舌身五根。(3)偏袒右肩:披著袈裟时袒露右肩,覆盖左肩,便于服劳,听令使役。表示尊重的礼法。(4)奇特法:佛所得法,超世绝伦。(5)世雄:佛于世间最为勇猛。(6)世眼:能开启世人的慧眼,令见正道。(7)世英:佛于世间最为英胜。(8)天尊:天有五种:世天(世间人王)、生天(四王天乃至非想非非想天)、净天(须陀洹至辟支佛)、义天(诸菩萨)、第一义天(佛如来)。佛于如是五天中最为尊上,故称天尊。(9)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10)灵瑞华:又称优昙跋罗华,为隐华植物。此树开华则有特别之瑞应,故称灵瑞华。诸经论中又常以此华比喻佛出世之难得。
【译文】
那时,释迦世尊的眼耳鼻舌身诸根,洋溢着欢愉悦乐,姿态色貌清和净洁,容颜尊胜,光明明耀盛大。尊者阿难,承蒙释迦如来威神加被,即从座位起立,整理袈裟,偏袒右肩,长跪合掌,向佛禀白:“今日世尊,色身诸根欢愉悦乐,姿态色貌清和净洁,容颜光明盛大尊胜,如同清净的明镜,光莹内外,威德容貌明耀盛大。妙德超胜,无以伦比,不可限量。我从侍奉佛以来,从未瞻睹世尊这样殊胜妙绝的颜容光色。大圣!我内心所念是这样的:今日世尊住于超世绝伦的奇特法,今日世雄住于诸佛所住的涅槃常果,今日世英住于开导教化众生的妙行,今日天尊游入如来不思议度生功德。过去、未来、现在佛佛互相系念,想必今日世尊系念诸佛,否则何以现出如此殊妙的威神光明呢?”于是,释迦本师告诉阿难说:“阿难!是有诸天教导你来启问佛呢,还是你自己以智慧咨问佛何以现此殊胜奇妙的威神光颜?”阿难禀白:“没有诸天来教我,是我自己由所见的瑞相来向世尊恭问其中的道理。”佛说:“好啊,阿难!你的咨问非常合时称机,显发诸佛深邃的智慧,具有真切微妙的辩才,悲愍忆念苦难的众生,启问这样的慧义。诸佛如来以无有穷尽的大悲,矜怜哀念三界众生,所以出兴于世间,光扬阐发如来的教法,想要拯救拔济一切众生,以离生死苦、得涅槃乐的真实大利惠施给他们。如来出世,无量亿劫,难得遇上,难得见闻,犹如灵瑞华,动经久远,偶尔开放。你今日的启问,具有很多的利益,足以开导教化一切诸天人民。”
【按】净土法门,初始乃由释迦本师以悲愿加持,发光现瑞,以阿难尊者为启请者而沛然兴起,本质上亦属无问自说。吾人得闻念佛往生之法,首先得感恩释尊以及阿难尊者。
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1)、见浊(2)、烦恼浊(3)、众生浊(4)、命浊(5)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6),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佛说阿弥陀经》
【注释】
(1)劫浊:谓时节之浊乱。人寿二万岁时,即入劫浊。在减劫中,饥馑、疾病、刀兵等劫生起,衣食等资具衰损,是为劫浊。(2)见浊:末世众生执著于诸恶见而浊乱世间。主要为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等。(3)烦恼浊:谓贪、瞋、痴、慢、疑五种根本烦恼,能生其余枝末烦恼,惑乱众生之心。(4)众生浊:由烦恼导致色心并皆陋劣,名众生浊。(5)命浊:因心果报并皆陋劣,寿命短促,是名命浊。(6)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略称阿耨三菩提,阿耨菩提,意译无上正等正觉。乃佛陀所觉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圆满之意。
【译文】
舍利弗!如我现在这样,称扬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的利益,六方诸佛也称扬赞叹我不可思议的功德,而这样说:释迦牟尼佛能够成就极为困难甚为稀有的佛事,能在娑婆世界五浊秽恶的世间,即浊法聚会的劫浊、邪见炽盛的见浊、烦惑增盛的烦恼浊、身心粗鄙的众生浊、寿命短促的命浊中,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并为诸众生宣说这一切众生难以信受的法门。舍利弗!应当知道我在这五浊恶世,行持这样的两大难事,得到无上正等正觉,为一切世间的众生宣说这信愿持名往生净土的难信之法,实在是一桩很难很难的事情。
韦提希求生净土
时韦提希,被幽闭已,愁忧憔悴,遥向耆阇崛山(1),为佛作礼,而作是言:如来世尊,在昔之时,恒遣阿难来慰问我。我今愁忧,世尊威重,无由得见,愿遣目连、尊者阿难与我相见。作是语已,悲泣雨泪,遥向佛礼。未举头顷,尔时世尊在耆阇崛山,知韦提希心之所念,即敕大目犍连,及以阿难,从空而来。佛从耆阇崛山没,于王宫出。时韦提希,礼已举头,见世尊释迦牟尼佛,身紫金色,坐百宝莲华,目连侍左,阿难侍右。释梵护世诸天,在虚空中,普雨天华,持用供养。时韦提希,见佛世尊,自绝璎珞,举身投地,号泣向佛。白言:世尊!我宿何罪,生此恶子?世尊复有何等因缘,与提婆达多(2)共为眷属?唯愿世尊,为我广说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3)浊恶世也。此浊恶处,地狱、饿鬼、畜生盈满,多不善聚。愿我未来,不闻恶声,不见恶人。今向世尊,五体投地(4),求哀忏悔(5)。唯愿佛日,教我观于清净业处。《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注释】
(1)耆阇崛山:意译作灵鹫山,位于中印度摩羯陀国首都王舍城之东北侧,为著名的佛陀说法之地。(2)提婆达多:意译天热。为佛世时犯五逆罪,破坏僧团,与佛陀敌对之恶比丘。为世尊叔父斛饭王之子,阿难之兄弟。(3)阎浮提:阎浮,树之名;提,洲之意。乃盛产阎浮树之国土。此洲为须弥山四大洲之南洲,又称南赡部洲。(4)五体投地:佛教礼法之一,为所有礼法中之最殷重者。所谓五体,指两手、两膝、头顶。凡礼敬三宝时,必须五体投地,藉此以折服憍慢而表达虔诚。(5)忏悔:忏为梵语忏摩(ksama)之略译,即请求他人忍罪。悔为追悔、悔过之义,即追悔过去之罪。而于佛菩萨、师长、大众面前告白悔过,以期达到罪灭的目的。
【译文】
这时,韦提希夫人被幽禁闭锁在深宫里,心里忧愁,脸色憔悴。她遥向耆阇崛山,对佛行礼,这样说道:“如来世尊!过去您常常派遣阿难来安慰问候我。我现在十分忧愁,如来威德太大,我无缘见到,但望您能派遣目连和阿难两位尊者来与我相见。”说完这些话,韦提希悲伤得泪流不止,又遥向佛行礼。还没有抬头,这个时候,世尊在耆阇崛山,就知道了韦提希心中所想,当即令大目犍连与阿难,从虚空飞往王宫。世尊也从耆阇崛山隐没,在王宫出现。这时韦提希礼拜完毕,还没有抬起头的时候,就看见世尊释迦牟尼佛,身体紫磨金色,坐在百宝莲华之上。大目犍连尊者侍奉在左,阿难尊者侍奉在右。帝释、梵天、护世诸天在虚空中遍撒天华,用来供养世尊。这时韦提希见到释迦世尊,悲伤得扯断璎珞,扑倒在地,对佛号哭,然后说道:“世尊!我过去世有什么罪孽,致使今生生下这样凶恶的逆子?世尊又是因为什么因缘,而与提婆达多成为亲眷?希望世尊为我广说没有忧愁烦恼的净土,我愿求往生,不再贪恋这个充满五浊十恶的阎浮提。这个浊恶的世界,充满了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多是不善聚集。希望我未来听不到恶声,见不到恶人。我现在向世尊五体投地,祈求哀愍,忏悔罪愆。恳请智慧如日的佛陀,教我安心注想清净刹土。”
【按】国太夫人韦提希,平日养尊处优,突然遭遇到儿子阿阇世的恶逆,深感人世剧苦,顿生厌离之心,恳求往生净土,足证苦难即为良师。阿阇世王子的宫廷政变亦是成就其母亲往生极乐的逆增上缘。
念佛人不可思议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今当为汝演说西方安乐世界,今现有佛,号阿弥陀。若有四众能正受持彼佛名号,以此功德,临欲终时,阿弥陀佛即与大众往此人所,令其得见。见已,寻生庆悦,倍增功德。以是因缘,所生之处,永离胞胎秽欲之形,纯处鲜妙宝莲华中,自然化生,具大神通,光明赫奕。尔时十方恒沙诸佛,皆共赞彼安乐世界所有佛法不可思议,神通现化种种方便不可思议,若能有信如是之事,当知是人不可思议,所得业报亦不可思议。《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
【译文】
这时,释迦世尊告诉诸比丘:现今应当为你们演说西方安乐世界,今现在有佛,号阿弥陀。如果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众弟子能正信受持阿弥陀佛名号,以此念佛功德,临欲命终时,阿弥陀佛即与菩萨圣众到此念佛人住所,令其得见。此念佛人看见阿弥陀佛及圣众后,旋即生起庆慰愉悦心。由是倍倍增上功德。以这样的念佛因缘,神识所生之处,永远离开胞胎污秽淫欲的形体,纯然处在鲜白微妙珍宝合成的莲华中,自然化生,具大神通,光明朗耀盛大。这时,十方刹土恒河沙诸佛,全都一起赞叹西方安乐世界所有佛法不可思议,神通妙应变化,种种善巧方便不可思议,如果能有深信这样事的人,应当知道这种人不可思议,由信愿持名,所得往生彼土圆成佛果的业报也不可思议。
【按】净土事理因果,举体不可思议,闻信不疑者,也属不可思议。念佛法门难信,端在于斯。所以我们当在不可思议本位,信解净土法门。
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佛说阿弥陀经》
【译文】
为什么此经叫做《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呢?舍利弗!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听闻这部经,信受执持,以及听闻到诸佛名号,这些善男子、善女人,皆为十方一切诸佛保护怜念,都能不退转于无上正等正觉。所以舍利弗!你们都应当信受我的法语及十方诸佛所说的征信诚言。
佛陀之悬记
佛言:我哀愍汝等诸天人民,甚于父母念子。今我于此世作佛,降化五恶(1),消除五痛(2),绝灭五烧(3),以善攻恶,拔生死之苦,令获五德,升无为之安。吾去世后,经道渐灭,人民谄伪,复为众恶,五烧五痛,还如前法。久后转剧,不可悉说,我但为汝略言之耳。《佛说无量寿经》
【注释】
(1)(2)(3)五恶五痛五烧:五恶指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造五恶者,于现世之中,王法治其罪,身遭厄难,称为五痛。其于未来世三途受报,称为五烧。
【译文】
佛说:“我哀怜悲愍你们诸天人民,超过世间父母怜念他的儿子。现今我在此世界作佛,折服杀盗淫妄酒五恶,消除现世遭受五痛的华报,绝灭未来遭受畜生、饿鬼、地狱五烧的苦报。以善业祛除恶业,拔除轮转生死的苦楚,令众生获得五种德性(仁慈、守义、洁净、诚实、智慧)。我涅槃后,经书道法渐次灭尽,人民失去佛法的教化,竞相谄媚虚伪,故态复萌,又造作各种恶业,招致五烧五痛的剧苦,还与佛未出世前的状况一样。如此烧痛苦状,久后日益剧烈,其中种种苦相,难以用言语完全表达,我只是为你们略说罢了。”
【按】世尊悬记,触目惊心。环顾历史与现实,信夫真实不虚。吾等净业行人当生大厌离心,信愿持名,往生安养,才是一了百当之智举。
念佛法门,嘱累弥勒
阿逸多(1)!如是等类大威德者,能生广大佛法异门。由于此法不听闻故,有一亿菩萨,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逸多!佛出世难;离八难(2)身,亦为难得。诸佛如来无上之法,十力(3)无畏(4)无碍无著甚深之法,及诸波罗蜜(5)等菩萨之法,能说法人,亦难开示。阿逸多!善说法人,非易可遇,坚固深信,时亦难遭,是故我今如理宣说。汝等修习,应如教住。汝阿逸多,我以此法门及诸佛法,嘱累于汝。汝当修行,无令灭没。如是广大微妙法门,一切诸佛之所称赞,勿违佛教而弃舍之。当令汝等获不善利,沦没长夜,备众危苦。是故我今为大嘱累,当令是法久住不灭。应勤修行,随顺我教。《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
【注释】
(1)阿逸多:意译无能胜或无三毒,即弥勒菩萨。(2)八难:指不得遇佛,不闻正法的八种障难:1)在地狱难。2)在饿鬼难。3)在畜生难。4)在长寿天难。即色界第四禅中之无想天。5)在边地之郁单越难。即北俱卢洲,贪著享乐而不受教化。6)聋盲瘖哑难。7)世智辩聪难。8)生在佛前佛后难。(3)十力:指如来具足的十种力:1)知是处非处智力。2)业异熟智力。3)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4)知诸根胜劣智力。5)知种种解智力。6)种种界智力。7)知一切至处道智力。8)知宿命无漏智力。9)知天眼无碍智力。10)知永断习气智力。(4)无畏:又称四无畏。佛的四无畏即:诸法现等觉无畏、一切漏尽无畏、障法不虚决定授记无畏、为证一切具足出道如性无畏。(5)波罗蜜:意译为到彼岸,即自生死迷界之此岸而至涅槃解脱之彼岸。
【译文】
阿逸多!像这样一类具有大威德的菩萨,能够开显净宗以外种种法门,由于没有听闻念佛往生净土的妙法,有一亿菩萨退转无上正等正觉。阿逸多!佛出兴于世难;众生离八种障难身,也是难得。诸佛如来无上之法,十种力用、四无所畏,自在无碍无著甚深之法,及无量波罗蜜等菩萨自利利他之法,善能讲经说法之人,对上述佛菩萨的深妙之法,也难开示。阿逸多!善于宣说净土法门的人,不容易遇到;对念佛法门生起坚固深切的信心,这类时机也难遇到。所以我现在称性契理宣说念佛法门,你们信受修习,应当如佛的教敕而安住。阿逸多!我把这个净土法门以及其余佛法,殷勤嘱咐给你,你应当如教修行,不可令此法门灭没。像这样广大微妙的念佛法门,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称赞的,你们不可违逆佛的教敕而抛弃了它。否则,你们将不能获得出离生死的好处,业力所牵,沉沦埋没在无明长夜之中,备受众多的危险困苦。所以我现今为你们作殷重的大嘱累,你应当传承弘扬念佛法门,令此法久住世间,永不消失。你应当精勤修行,随顺我的教诲。
【按】世尊将念佛法门殷重嘱累弥勒菩萨,证知弥勒下生成佛时,龙华三会必将宣说。贤劫千佛,亦复如是。佛佛相继,同一悲心,欲令度尽一切众生。一言三复,老婆心切,吾人当随顺佛教。
为法忘躯,尊重听闻
阿逸多!是故告汝及天人世间阿修罗等,今此法门,付嘱于汝。应当爱乐修习,乃至经一昼夜,受持读诵,生希望心。于大众中,为他开示。当令书写,执持经卷。于此经中,生导师想。阿逸多!是故菩萨摩诃萨,欲令无量诸众生等,速疾安住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及欲见彼广大庄严摄受殊胜佛刹圆满功德者,应当起精进力听此法门。假使经过大千世界(1)满中猛火,为求法故,不生退屈谄伪之心。读诵受持书写经卷,乃至于须臾(2)顷为他开示,劝令听闻,不生忧恼。设入大火,不应疑悔。何以故?彼无量亿诸菩萨等,皆悉求此微妙法门,尊重听闻,不生违背。是故汝等应求此法。《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
【注释】
(1)大千世界:以四大洲及日月诸天为一小世界,合一千小世界为中千世界,合一千中千世界为大千世界。小千、中千、大千并提,即称三千大千世界。(2)须臾:表短时间。《俱舍论》载:须臾表一昼夜的三十分之一,相当于四十八分钟。
【译文】
阿逸多!所以告诉你及一切天人世间阿修罗等,现在这个念佛法门,付嘱给你。你们应当经常爱乐修习念佛法门,乃至于一昼夜,受持读诵此经,生愿往生心。在大众中,为他演说开示。应当教令众生书写、执持经卷。对此微妙经卷,生导师想。阿逸多!所以菩萨摩诃萨,想要让无量诸众生等迅速安住不退转于无上正等正觉,及想要亲见西方净土广大庄严景象与摄受众生殊胜圆满功德者,应当生起大精进力听闻念佛法门。假使三千大千世界充满炽猛的烈火,为了求此念佛法门,也将为法忘躯地穿过,不生退避屈服、谄媚虚伪之心。至心读诵、受持、书写这部无上经卷,乃至于短时间为其他众生开示、劝令其听闻,由闻信念佛法门故,不再生起忧愁悲恼。假设入大火中,也不应怀疑后悔。为什么呢?彼无量亿诸菩萨等,全都寻求这个甚深微妙的念佛法门,尊重听闻此法,随顺佛语,不生违背。所以你们应当寻求这个念佛法门。
【按】大千世界满中大火,亦要穿过听闻念佛法门,足见净土法门利益众生弘深。有智慧者,轻身似尘,获此妙法,顿超生死。吾人幸闻此法,应生大庆幸心,将此《无量寿经》,作出离生死险道的大导师。
世尊冥加,令选安养
尔时世尊放眉间光,其光金色,遍照十方无量世界。还住佛顶,化为金台,如须弥山(1)。十方诸佛净妙国土,皆于中现。或有国土,七宝(2)合成;复有国土,纯是莲华;复有国土,如自在天(3)宫;复有国土,如玻璃镜。十方国土,皆于中现。有如是等无量诸佛国土,严显可观,令韦提希见。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诸佛土,虽复清净,皆有光明,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唯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注释】
(1)须弥山:意译作妙高山,耸立于一小世界之中央,周围有八山、八海围绕,而形成一世界(须弥世间)。山形腰细上阔。(2)七宝:金、银、琉璃、水晶、珊瑚、玛瑙、砗磲。(3)大自在天:音译作摩醯首罗,此天原为婆罗门教之主神湿婆。
【译文】
这时,释迦世尊放眉间光,其光明呈紫磨金色,遍照十方无量世界。以光明照摄他方刹土,周匝遍照摄归还住于佛的头顶。化作金色的光台,形如腰细上阔的须弥山,十方所有诸佛清净微妙的刹土,都在光台中显现。有的国土,七种珍宝整合成就;又有国土,纯粹是洁净的莲华;又有国土,如自在天的宫殿;又有国土,如同明净晶莹的玻璃。十方国土,全都在金台中了了分明,有这样无量诸佛刹土,庄严焕丽,佛神力加持,令韦提希见到。这时韦提希夫人禀白世尊说:“世尊!这些佛土,虽然清净,都有光明,但我现今愿意往生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唯愿世尊教我观察彼国庄严,契入正定正受的方法。”
【按】韦提希夫人发言致请,即是广开净土之门。释迦本师善巧方便,先将他方佛国一一显现于韦提希夫人眼前,任其自选。同时世尊神力加被,密遣韦提希夫人别选西方极乐世界作为栖神之所,用作现在未来众生之究竟指归。
劝父王行念佛三昧
佛告父王:诸佛出世,有三种益:一者口说十二部经(1),法施利益,能除众生无明暗障,开智慧眼,生诸佛前,早得无上菩提。二者诸佛如来有身相光明,无量妙好。若有众生称念观察,若总相,若别相,无问佛身现在过去,皆能除灭众生四重(2)五逆(3),永背三途。随意所乐,常生净土,乃至成佛。三者劝令父王行念佛三昧(4)。父王白佛:佛地果德,真如实相,第一义空,何因不遣弟子行之?佛告父王:诸佛果德,有无量深妙境界,神通解脱,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劝父王行念佛三昧。《观佛三昧经》
【注释】
(1)十二部经:乃佛陀所说法,依其叙述形式与内容分成十二种类。即:1)契经。2)重颂。3)记莂。4)讽颂。5)自说。6)因缘。7)譬喻。8)本事。9)本生。10)方广。11)希法。12)论议。(2)四重:指比丘应远离的四种根本重罪,即大淫戒、大盗戒、大杀戒、大妄语戒。(3)五逆:又作五逆罪。指罪大恶极,极逆于理者,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4)念佛三昧:即观念佛德或称念佛名的三昧。
【译文】
佛告诉父王(净饭王):“诸佛出兴于世间,对众生有三种利益:一者口说十二部经,作法施利益,能除遣众生无明烦恼业障,开智慧眼,生到诸佛净刹,迅速成就无上菩提。二者诸佛如来有身相光明,无量妙好。若有众生称念观察佛身,若总相(观佛身全体),若别相(观佛身局部),无论所观的佛身是现在佛还是过去佛,由此观佛的功德,都能除灭众生四重五逆的重罪,永远背离畜生、饿鬼、地狱的三途苦报,随意所乐,常生净土,乃至成就佛果。三者劝令父王修行念佛三昧。”父王禀白佛说:“佛地果德,真如实相第一义空,为何不遣令弟子修行?”佛告诉父王:“诸佛果德,有无量无边甚深微妙的境界,其间神通妙用,解脱自在,不是凡夫所能行持的境界,所以劝父王修行念佛三昧。”
闻行法华经,往生安养刹
若如来灭后,后五百岁中,若有女人,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华中,宝座之上。不复为贪欲所恼,亦复不为瞋恚愚痴所恼,亦复不为憍慢嫉妒诸垢所恼,得菩萨神通无生法忍。《妙法莲华经》
【译文】
如果释迦如来灭度后,后五百岁中,若有女人,听闻这部经典(《妙法莲华经》),如说修行,在此娑婆世界命终,就能往生阿弥陀佛安乐世界,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在莲华中的宝座之上。不再为贪欲所逼恼,也不再为瞋恚愚痴所逼恼,也不再为憍慢、嫉妒等垢病所逼恼,获得菩萨种种神通无上法忍。
难行道与易行道
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1)者。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龙树:《十住毗婆沙论》
【撰者】
龙树菩萨:出生于公元二三世纪顷,为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的创始人。造论甚多,有“千部论主”之美称。在我国被推尊为八宗共祖。其《十住毗婆沙论》是约《华严经·十地品》经文之大意所作的诠释。
【注释】
(1)阿惟越致:又作不退转。即由所证得之菩萨地及所悟之法,不再退堕恶趣及二乘地(声闻、缘觉之伍),必至能成佛之位。
【译文】
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路,有难行道有易行道。陆路步行则艰苦,水路乘船则快乐。菩萨道也是这样。或有法门勤行精进,时间久远才能获得阿惟越致;或有法门以信心为方便,容易修行并迅速达到阿惟越致。倘若有想速至不退转地者,应当以恭敬心执持称念阿弥陀佛名号。
溺水之人,急须偏救
然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是以劝归净土。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济为?善导:《观经四贴疏》
【撰者】
善导大师(613-681):净宗二祖。著述有五部九卷,乃中国净宗教理集大成者。世传为阿弥陀佛化身。
【译文】
然而诸佛如来对一切苦难者施以大悲的救度,佛心偏急哀愍护念常沉没在生死苦海之中的众生,所以劝勉他们归投西方净土。这也如同溺水之人,急切地需要救助,以免其灭顶之灾;而站在岸堤的人,何须救济呢?
释尊见此行此说此
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设非本师来入恶世,示得菩提,以大智大悲,见此、行此、说此,众生何由禀此也哉!蕅益:《阿弥陀经要解》
【撰者】
蕅益大师(1599-1655):讳智旭,号西有,净宗九祖。宗说俱通,归心净土。临终跏趺而坐,面西念佛,举手而逝。一生著述宏富,其《弥陀要解》,印祖赞誉:“为自佛说此经第一注解,妙极确极,纵令古佛再出于世,重注此经,亦不能高出其上矣。”
【译文】
所以一声阿弥陀佛名号,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娑婆秽土五浊恶世当中,现量亲证的无上正等菩提妙法。现在释尊以无尽大悲,将此果地妙觉,和盘托出,毫无保留地授与我等浊恶凡夫。此念佛一法,乃是三世诸佛所行的境界,只有佛与佛方能究竟洞彻,不是九法界众生靠自力所能信奉理解的。……如果不是释尊本师来入娑婆世界浊恶世间,示现证得菩提,以一切种智、同体悲心,见证净土殊胜奇妙,修行念佛一法,并慈悲宣说这个念佛法门,那么我等众生怎么能听闻禀受它呢?
【按】蕅祖这段注释上段经文的法语,直诠净宗所因之奥旨。释尊于五浊恶世示现八相成道,乃是修持念佛一法、圆成佛道、现量亲证净土法门之原始要终,并以同体大慈悲心称性宣说念佛法门,饶益无量有情的。这一诠释可谓惊心动魄,吾人不可草草读过。
众生皆我弥陀愿力所持
阿弥陀佛慈悲愿力,遍周法界,普接众生,作大摄受,不令漏失。阿弥陀佛阴入界(1)身,遍同法界,普示众生,令彼了悟,不令退转。是故十方世界一切众生,皆我弥陀愿力所持。犹彼慈母,爱惜婴儿,怀抱乳哺,不令失念。父母爱儿,但止一世,报尽则休;佛念众生,世世不舍。以是义故,能于我佛大愿之中,一称其名,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信有旨矣。妙叶:《念佛直指》
【撰者】
妙叶:明代高僧,精研天台教,专修念佛三昧,著述《念佛直指》,弘扬净土功著。
【注释】
(1)阴入界:又作蕴处界,即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略称。通称为三科,为诸法分类的名目。
【译文】
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普遍周满法界,普遍接引众生,作大摄受,不令漏失任何一个众生。阿弥陀佛的身相,普遍等同法界,普遍示现在众生心目中,令众生了悟佛的愿心,不令众生中悔退转。所以十方世界一切众生,都是我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所摄持。犹如慈母,爱惜婴儿,怀抱乳哺,不令婴儿失却正念。父母钟爱儿女,只能止于一世,业报命终就停止了;阿弥陀佛怜念众生,生生世世不相舍离。因为这个道理,众生能在我佛的大愿之中,一称弥陀名号,灭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确实深有奥旨。
十大因缘兴起净土法门
先明总者:谓如来唯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则一代时教,总其大意,唯欲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今此经者,直指众生以念佛心入佛知见故。
别则专就此经,复有十义:一大悲悯念末法,为作津梁故;二特于无量法门,出胜方便故;三激扬生死凡夫,令起欣厌故;四化导二乘执空,不修净土故;五勉进初心菩萨,亲近如来故;六尽摄利钝诸根,悉皆度脱故;七护持多障行人,不遭堕落故;八的指即有念心,得入无念故;九巧示因于往生,实悟无生故;十复明径路修行,径中之径故。莲池:《弥陀疏钞》
【撰者】
莲池(公元1535-1615):讳袾宏,杭州仁和人。中年出家,参禅有悟。后专修净土,广弘念佛法门,预知时至,安详往生。有《弥陀疏钞》、《竹窗随笔》等,流通于世,被推尊为净宗八祖。
【译文】
首先应当明了佛法因缘兴起的总义,谓诸佛如来只为一大事因缘而示现于世间,那么释迦本师的一代时教,总括其大意,唯是希望众生全都能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现在这部《佛说阿弥陀经》,就是直指众生以念佛心入佛知见故。
兴起因缘的别义,则专门就此《佛说阿弥陀经》而言,又有十层深义:一者释尊以同体大悲心,悯怜末法众生,以此念佛法门作为救度的桥梁故;二者释尊特别在无量法门当中,拈选这个殊胜方便法门故;三者释尊广说西方净土依正庄严,激扬策励生死凡夫生起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之心故;四者能善巧化导执著偏空的声闻、缘觉二乘行人,令其念佛求生净土故;五者勉励劝进初发心菩萨,亲近阿弥陀如来故;六者以一法门广摄利根、钝根众生,都能获得度脱故;七者以弥陀本愿力,慈护摄持具有众多烦恼罪障的凡夫众生,不再因恶业堕落三恶道故;八者信愿持名,即凡夫生灭心,得入无念实相故;九者善巧开示因于往生事相,真实悟入无生理体故;十者反复阐明此念佛往生净土法门,乃成佛之中的捷径,而持名念佛往生,又是捷径中的捷径故。
三重大悲愍念末法众生
大悲悯念末法为作津梁者:佛成道时,已当浊世;况今末法,正入斗争,转展陵夷。后之又后,皆赖此经神力,救拔余生。岂非至极悲心,预垂济度?略而计之,大悲有三:一者佛在世时,怜此五浊,说难信法,是为第一重大悲悯念众生;二者佛灭度后,福慧日浅,罪障益深,故说此经,咸令未来虽不见佛,佛灭法存,但有信者,速超生死,是为第二重大悲悯念众生;三者如大本言,佛灭久远,当来之世,经道灭尽,独留此经住世度生,最后方灭,则知滔天之际,尚作慈航,大夜方沉,犹称法炬,是为第三重大悲悯念众生也。莲池:《弥陀疏钞》
【译文】
所谓释迦本师以大悲心悯念末法众生,以一句弥陀名号作桥梁,使众生度过生死苦海,是说:释尊在人寿百岁时,出兴世间,示现成道,此时已久经浊世(人寿二万岁时,即入劫浊),更何况值此末法,正入斗诤坚固时期,佛法日渐衰落,每况愈下。未来的时日(乃至人寿十岁的刀兵劫时),全都仰赖这部《阿弥陀经》的神力,救济jienan幸存的生命,这岂不是世尊以至极悲心,预先宣示济度的方法?概略言之,大悲愍念众生有三重涵义:一者佛在世时,悯念五浊恶世的众生,宣说一切世间极难信的净土法门,这是第一重大悲悯念众生;二者佛灭度后,众生的福德智慧日趋浅薄,罪障日渐深重,所以世尊宣说这部《阿弥陀经》,令未来所有的众生,虽然没有遇到佛世,见到世尊,但佛灭度了,其教法仍存在于世,只要有信受念佛法门者,便可迅速超越生死,这是第二重大悲悯念众生;三者如《无量寿经》所说:“佛灭度后久远的时代,未来的世间,佛的经卷道法全都灭尽,那时,佛以神力加持,唯独留下这部《阿弥陀经》(与《无量寿经》属同部经,一为小本,一为大本),住在世间广度众生,直到法灭后一百年才灭没。”就知道生死苦海恶浪滔天之际,净土法门尚能作为济运苦难众生的慈航,众生性天昏迷于无明大夜之时,六字洪名还足以称为法炬,这是第三重大悲悯念众生。
【按】莲祖阐述的三重大悲悯念众生之文,深契佛心。吾辈净业行人应知佛恩,报佛恩,随顺佛语,念佛求生西方,庶几报答佛恩于万一。
急救众生,唯恐不及
救世最急者:末世众生,根钝障深,解脱禅定,甚难可得。佛以大悲出此一门,横截生死。急救众生,唯恐不及,故不待请。譬如有人,卒患恶疡,命在呼吸。比有良方,依之修制,延缓日时,药未及成,命已先殒。现有成药,入口即活,有仁心者,即应速与。尚何俟其礼聘殷懃,然后投剂。佛救众生,意亦如是。
莲池:《弥陀疏钞》
【译文】
所谓念佛法门作为救济世人最为紧急者,是说:末世的众生,根性暗钝,业障很深,解脱烦恼禅定成就,很难得到。所以释尊以大悲心宣演这个念佛往生的法门,截断生死急流。佛急救沉沦的众生,援手唯恐不及,所以不待启请而宣说。譬如有人(喻六道众生),突然害上险恶的溃疮,生命在呼吸间(喻众生生死轮回,无常迅速)。按照已有的良方,依药方抓药炮制,程序繁多,延缓时日,没有等到药制成,病人或先已命终(喻其余法门,未易成就,功行未圆,无常已至)。现有已制成的良药,一入病人口中,就可活过来(喻念佛法门速超生死),有仁爱之心的人,就应该迅速给他。何须等待病人殷勤礼拜聘请,然后才给予治病的妙剂呢(喻如来大慈,即应速告,无须俟其殷勤启请)?佛救度众生,意思也是这样。
不说念佛法门,万古永同长夜
此之妙法,若如来曾不闻宣,则万古永同长夜,终无有人念佛求生,故叹其难信者。见不信者之自弃,能信者之有缘,令一切众生悲伤绝分,而欣幸得闻故。今之信净土者,皆因佛说而发起也。虽今不信,一历耳根,永为道种故。莲池:《弥陀疏钞》
【译文】
这个念佛往生净土的妙法,假若释迦如来不曾听闻也不宣说,那么娑婆世界万古永同长夜,最终没有一人能念佛生到极乐,所以释尊慨叹净土法门是一切世间极难信法。释尊见到不信净土法门即是自暴自弃,能信此法者乃是善根深厚的有缘者,令一切众生杜绝悲伤自弃,而油然生起欣幸得闻此法。现今能信受净土法门者,全都是因世尊宣说而发起。即使现在听了不信,但弥陀名号,一历耳根,永将成为成道的种子。
以折摄二门令起厌欣
激扬生死凡夫令起欣厌者:以诸众生沉迷自性,甘受轮回,旷劫至今,曾无省励,故示苦乐两土,爰开折摄二门,激之扬之,俾欣俾厌。胜心既发,净业斯成。于是无苦乐中,示苦示乐。苦以折伏,乐以摄受。折则激其顽迷,而令起厌离;摄则扬其懈怠,而俾生欣乐。然后久在泥涂,始嫌污秽;乍闻净妙,浚起愿求。此大火聚,彼清凉池,炎烧众生,不得不避此而趋彼矣。方便度生,法自应尔。莲池:《弥陀疏钞》
【译文】
所谓激扬生死凡夫令其生起欣求极乐、厌离娑婆心者,是说:因为诸众生无量劫来,自性沉没迷失于无明烦恼中,甘心遭受轮回之苦,旷劫以来以至于今,不曾有丝毫的省觉惕励,所以释尊宣示此娑婆实苦、安养极乐的真相,用以开出折伏与摄受二门,激活举扬,启发令众生欣极乐、厌娑婆之心。厌欣心既发,念佛往生的净业才能成就。于是释尊在无苦无乐中,示苦示乐。以苦厄来折伏刚强众生,以乐境摄受行人。折伏则激荡其愚顽痴迷,而令生起厌离心;摄受则扬除其松懈怠慢,而令生起欣乐心。欣厌心生起后,才能觉照到,曾长久地处在泥涂,今日才开始嫌其污秽;刚听闻净土胜妙,深心求愿往生。此土大火聚,彼国清凉池,炎烧逼恼众生,不得不避此土而趋向彼土。诸佛善巧方便救度众生,所用之法应该如此。
蒙佛护念不遭魔事
护持多障行人不遭堕落者:末世修行,多诸障难,一亏正见,即陷群邪。彼佛愿力加被行人,大光明中,不遭魔事,以阿弥陀佛及十方佛常护念故。从今发心,直至道场,自始至终,吉无不利。正念现前,智照精朗,一切天魔心魔不得便故。莲池:《弥陀疏钞》
【译文】
所谓护持多诸障难的行人不遭受堕落者,是说:末法时期发心修行佛道,有诸多的障碍魔难,一旦亏失正见,当即陷入群魔邪见,难以自拔。阿弥陀佛以大悲愿力加被行人,令其在弥陀名号光明当中,不遭受魔事,因为阿弥陀佛及十方诸佛,无时无刻不在护念行人故。所以使他们从初发心直至圆成佛果,自始至终,无不吉利。行人念佛,则正念自现,智慧朗照精明,一切天魔心魔,不能得便侵扰净业行人。
机教相应,易修易悟
教兴所由,约时被机,劝归净土。若教赴时机,易修易悟;若机教时乖,难修难入。是故《正法念经》云:行者一心求道时,常当观察时方便。若不得时无方便,是名为失不名利。何者?如攒湿木以求火,火不可得,非时故;若折干薪以觅水,水不可得,无智故。其圣道一种,今时难证,一由大圣遥远,二由理深解微。是故《大集月藏经》云: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道绰:《安乐集》
【撰者】
道绰大师(562-645):唐代净土宗高僧,早年修习讲演《大涅槃经》。后受玄中寺昙鸾和尚碑文所感,遂转入净土信仰。每日念佛七万声,专讲净土经典,倡导数小豆念佛,为唐代初期净土教开拓者。
【译文】
教法兴起的缘由,应契合时代与众生根机,所以劝令往生净土。如果教法适合时代与根机,就容易修行,容易开悟;如果根机、教法与时代三者乖违,就难以修行,难以证入。所以《正法念经》说:“修行人一心求道时,常当观察时方便。若不得时宜,没有善巧方便,这叫做过失,不能叫做利益。”什么原因呢?犹如积聚湿木来求火,火终究得不到,这是因为不是时候;若折干燥的薪柴来寻觅水,水终究得不到,这是因为没有观察时机的智慧。自力断惑证真的圣道门,现今时代难以证果,一是由于佛陀灭度,已经很久,二是由于佛典理路很深,凡夫悟解微浅。所以《大集月藏经》说:“在我的末法时代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没有一人能证道果。”当今正值末法,现是五浊恶世,这时唯有念佛往生净土的法门,可以通入涅槃解脱之路。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9-13 12:06
标题:
续 1
圆顿之法难思议
原夫诸佛悯念群迷,随机施化,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然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则莫若念佛求生净土。又于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则莫若信愿专持名号。是故净土三经并行于世,而古人独以《阿弥陀经》列为日课,岂非有见于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摄事理以无遗,统宗教而无外,尤为不可思议也哉!
蕅益:《阿弥陀经要解》
【译文】
推原十方一切诸佛,哀悯护念九法界众生,根据众生的根机,施以教化,虽然回归本元真心,没有二致,而所设教的方便,修证法门,别有八万四千。但在一切方便法门之中,拣择其最直捷、最圆顿者,则莫若持念阿弥陀佛名号求生西方净土。又在一切念佛法门之中(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等),求其最简易、最稳当者,则莫若深信切愿专门持念阿弥陀佛名号。所以净土三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并行于世间,而古人惟独推重《阿弥陀经》,列此经作为日课,岂不是古人有见于持名念佛一法,可以普被上中下三根,摄事相与理体而无遗,统宗门与教下而无外,与实相、观想、观像三种念佛相比较,持名念佛更为不可思议吗?
【按】蕅祖自述“名字位中真佛眼”,表证其见解与佛同齐。蕅祖在这段开示中,将持名念佛从层层比较拣择中独拈出来,帮助末法众生选择准一个无上妙法,吾人应以感恩心信受奉行。
华严奥藏,法华秘髓
此大乘菩萨藏摄,又是无问自说,彻底大慈之所加持,能令末法多障有情(1),依斯径登不退。故当来经法灭尽,特留此经住世百年,广度含识。阿伽陀药(2),万病总持。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
蕅益:《阿弥陀经要解》
【注释】
(1)多障有情:末法众生三障具足:一惑障(粗细烦恼之惑),二业障(有漏无漏之业),三报障(依惑业所感果报)。既具三障,故名多障有情。(2)阿伽陀药:又称不死药。此药灵奇,价值无量,服之能普去众疾。
【译文】
这部《阿弥陀经》是大乘菩萨藏所摄,又是释尊观察众生根机成熟,无问自说,是彻底大慈之所加被摄持,能令末法时期多诸障难的众生,依这部经所示的念佛法门,带业往生,直捷登入不退转地。所以将来经法相继灭后,特留《阿弥陀经》住世一百年,广度一切有情众生。持名一法如阿伽陀药,能治众生一切身心烦恼疾病。念佛法门,绝诸对待,圆融无碍。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可思议。《华严》深奥之藏(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法华》秘密之髓(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一切诸佛的心要,菩萨六度万行的指南,都不出这部《阿弥陀经》之外。
指归安养之三种原由
然十方诸佛,净土无量,经论偏指归极乐者,略有三意:一为彼佛与此土人最有缘故。无贵贱、无贤愚、无幼艾(1),皆知阿弥陀佛号,若有苦屈,启口发声,无不称其名者。二为法藏比丘愿力胜故。摄二十一亿清净佛土诸庄严事,总为极乐世界一刹庄严。发四十八宏誓愿,广接十方念佛众生,来生其国。盖诸佛果德,虽实平等,因中愿力,任运摄生,无差别中有差别故。三为阿弥陀佛即法界藏身,极乐世界即莲华藏海(2)。见一佛即是见无量佛,生一刹即是生无量刹,念一佛即是念一切佛,即为一切佛所护念。以法身不二故,生佛不二故,能念所念不二故也。
截流:《净土警语》
【撰者】
截流大师(公元1628-1682):讳行策,净宗十祖。专修净业,倡兴莲社,发起三年精进佛七,垂范后世。
【注释】
(1)艾:即苍白色。古代用为对老年人的尊称。(2)莲华藏海:又作莲华藏世界海,系毗卢遮那如来无量劫来所成就的清净庄严世界。其构造之宏丽、刹土之无量、众生之无数,不可思议。
【译文】
但十方诸佛,净土无量无数,千经万论偏指归极乐世界的原由,概略而言有三个意思:一者阿弥陀佛与娑婆世界众生最有法缘故。无论贵人贱人、贤者愚夫、幼童老人,都知道阿弥陀佛名号,如果遭逢苦厄屈辱,启口发声,没有不称念阿弥陀佛名号的。二者法藏比丘愿力殊胜故。摄取二十一亿清净佛土诸庄严事,汇总为极乐世界一刹庄严。发起四十八宏深誓愿,广接十方念佛众生,来生安乐国。诸佛果地功德,虽然确实平等,但因地中的愿力,自然摄受众生,无差别中却有差别。三者阿弥陀佛即法界藏身,极乐世界即莲华藏世界海。由一多相即故,见一佛就是见无量佛,生一刹土就是生无量刹土,念一佛就是念一切诸佛,即为一切诸佛所护念。因为诸佛所证法身不二故,众生与佛不二故,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号不二故。
一代时教总一大念佛法门
此一念佛法门,如天普盖,似地普擎,无有一人一法能出其外,不在其中者。总佛一代时教,三藏十二部,半满(1)、权实(2)、偏圆(3)、顿渐(4)种种法门,无非显示唯心自性,圆成无上妙觉而已,得非总一大念佛法门耶?不唯宗教两门如是,即普天之下,士农工商,诸子百家(5),纵不欲念佛、不知佛者,亦不能出于念佛法门之外。以彼去来动静,咸率此道,百姓日用而不知也。所谓一气不言含有象,万灵何处谢无私;夹路桃华风雨后,马蹄无地避残红。
彻悟:《彻悟禅师语录》
【撰者】
彻悟大师(1741-1810)讳醒际,号梦东,净宗十二祖。早年精进参禅,彻悟心源。后纯提净土,专一念佛。临终预知时至,面西合掌说:“称一声洪名,见一分相好。”手结弥陀印安详往生。众闻异香盈空。
【注释】
(1)半满:佛教中,以半字教引申为小乘声闻的九部经,以满字教引申为大乘方等经典。(2)权实:权教,又作方便教。即佛随顺众生意,以方便权宜所施设的教门。实教,又称真实教,即佛随自意内证之实义而发挥的教法。(3)偏圆:偏者,偏僻之理,偏于空乃至中。圆者,圆满具足一切。就大、小乘而言,则小乘为偏,大乘为圆。(4)顿渐:不依次第,快速到达觉悟的教法,称为顿教;依顺序渐进,经长时间修行而觉悟者,称为渐教。(5)诸子百家:先秦至汉初各个学派的总和。诸子指各派的代表人物,如儒家的孔子、孟子,墨家的墨子,道家的老子等,亦指他们的代表作。百家指各学派。
【译文】
这一个念佛法门,如天空普盖一切,似大地普擎万物,没有一人一法能出念佛法门之外,没有一人一法不在念佛法门之中。总括佛的一代时教,三藏十二部,半字教与满字教、权教与实教、偏教与圆教、顿教与渐教种种法门,无非显示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圆满成就无上妙觉而已,岂非通途八万四千法门总归一大念佛法门吗?不仅宗门教下两大行门是一大念佛法门,就是普天之下,士农工商,诸子百家,他们纵然不想念佛,还没有听到佛,但也不能出于念佛法门之外。因为他们去来动静,都要走这条路,正如百姓每日使用却浑然不知罢了。所谓一气默尔不言都含育万有之象,所有的众生何处谢绝这无私的庇佑?路两旁的桃华经风吹雨打掉落地面后,过往的马蹄无可回避残落的华瓣。
群星拱北,万水朝东
原夫诸佛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大事因缘者,无非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直下成佛而已。第以众生之根性不一,故如来之教法万殊。是以一代时教,随机演畅。法门虽浩若尘沙,而行人依教修持,究竟归元,皆证即心自性。然于尘沙法门之中,求其不离事修,全彰心性,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上根不能逾其阃,下下根亦可臻其域,高超一切禅教律,统摄一切禅教律,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最利末法,直出五浊者,无如净土持名念佛之殊胜超绝也。诚所谓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所以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往圣前贤,人人趣向。若群星之拱北,万水之朝东也。
印光:《印光法师文钞》
【撰者】
印光大师(1861-1940):讳圣量,别号常惭愧僧,净宗第十三祖。专修专弘净土,早证念佛三昧,以文字般若接引学人。道盛德隆,感人甚深。临终预知时至,面西端身正坐,在大众念佛声中,安详西逝。开示大众:“净土法门,别无奇特,但要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
【译文】
推原诸佛如来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间。所谓大事因缘,无非想要让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直下成就佛果而已。但由于众生的根性不一,所以如来施设的教法千差万别。因此释尊一代时教,随众生根机而演畅。法门之多虽然如同微尘恒沙,而行人依教修持,究竟指归心性本元,全都契证即心自性。但在微尘河沙法门之中,求其不离事相修持,便可全部彰显心性,上中下三根普被,利智钝愚全收,上上根的智者不能超越念佛的范围,下下根的愚夫也可进入净土领域,高超一切禅教律,统摄一切禅教律,下手容易而成功很高,用力很少而得效很快,最能利益末法众生,径直出离五浊恶世的法门,没有比净土持名念佛更为殊胜超绝的。诚所谓九界众生离了这个念佛法门,上不能圆满成就佛道;十方诸佛舍去这个念佛法门,下不能普遍利益众生。所以千经万论,处处指归西方;往圣前贤,人人趣向极乐。如同群星拱围北斗,好似万水汇归东海。
难行与易行之辨析
谨案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云:菩萨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道者,谓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此难乃有多途,粗言五三,以示义意: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者声闻自利,障大慈悲;三者无赖恶人,破他胜德;四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五者唯是自力,无他力持。如斯等事,触目皆是。譬如陆路,步行则苦。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1)。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则乐。
昙鸾:《往生论注》
【撰者】
昙鸾大师(476-?):南北朝时代净土教高僧。早年修习四论宗,后遇菩提流支授与《观经》,遂专精净业,修行瑞应甚多。临终蒙龙树菩萨告知往生时间,昙鸾集众垂示:“劳生役役,其止无日,地狱诸苦,不可不惧,九品净业,不可不修。”在大众念佛声中西向瞑目顿颡而往生。幡华幢盖自西而来,天乐盈空,瑞应昭著。
【注释】
(1)正定之聚:三聚之一,指众生中必定证悟者。菩萨阶位在十信位以上者。
【译文】
恭谨地依据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论》所示,菩萨求阿毗跋致(不退转位)有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道的意思是指:在五浊的世间(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在无佛出现的时代,行者求不退转位,十分困难。这样的困难有多种,概述五点,以显示困难的含义:一、外道(佛教之外的各类宗教)表现出行善的外相,实则心外求道,不能解脱生死大患,淆乱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萨法;二、小乘行人(声闻)唯求自己解脱,对庄严净土、饶益众生,心不喜乐,障碍大慈悲;三、不持戒律的无赖恶人,破坏正法比丘殊胜清净的戒行;四、颠倒善恶因果,能毁坏正法比丘清净的梵行;五、只是靠自力断惑证真,无佛力加持。如此等等的困难事相,触目皆是。譬如陆路,用脚行走则辛苦。所谓易行道,只以信佛因缘,发愿往生净土,乘托阿弥陀佛大愿威神力,便得以往生安养刹土。往生彼土后,乘托阿弥陀佛威神住持力,当即进入大乘正定聚。正定聚即是证入不退转位。譬如水路,搭乘大船则安乐。
能令声闻复生无上道心
声闻以实际为证,计不应更能生佛道根芽。而佛以本愿不可思议神力,摄令生彼,必当复以神力生其无上道心。譬如鸩鸟(1)入水,鱼蚌咸死;犀牛(2)触之,死者皆活。如此不应生而生,所以可奇。然五不思议(3)中,佛法最不可思议。佛能使声闻复生无上道心,真不可思议之至也。
昙鸾:《往生论注》
【注释】
(1)鸩鸟:传说中的一种毒鸟。喜食蛇,羽毛紫绿色,放在酒中,能毒杀人。(2)犀牛:体粗大,角是珍贵的药材,有凉血、解毒、清热的作用。传说燃犀角可使水中通明,显出真相。(3)五不思议:1)众生多少不可思议。2)业力果报不可思议。3)禅定力不可思议。4)龙力不可思议。5)佛法力不可思议。
【译文】
小乘声闻取证偏空涅槃,算来不应更能生长佛道的根芽。而阿弥陀佛以本愿不可思议神力,摄令此类声闻生到西方净土,必定当以威神愿力令那些声闻生起求证佛果的无上道心。譬如鸩鸟进入水域,其中的鱼蚌全都死亡;犀牛入水以角触之,死去的鱼蚌又都复活。如此不应生还而得以生还,所以可称为奇特。但五种不思议中,佛法最不可思议。阿弥陀佛能使小乘声闻复生无上道心,真是不可思议到极点了!
二、阿弥陀佛因地
弃国捐王,行作沙门
乃往过去久远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锭光如来兴出于世,教化度脱无量众生,皆令得道,乃取灭度……。尔时,次有佛,名世自在王如来。时有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寻发无上正真道意。弃国捐王,行作沙门(1),号曰法藏。高才勇哲,与世超异。诣世自在王如来所,稽首佛足,右绕三匝(2),长跪合掌,以偈赞佛已,而白佛言:唯然世尊!我发无上正觉之心,愿佛为我广宣经法,我当修行,摄取佛国清净庄严无量妙土。令我于世,速成正觉,拔诸生死勤苦之本。
《佛说无量寿经》
【注释】
(1)沙门:意译勤息,为出家者之总称。亦指剃除须发,止息诸恶,善调身心,勤行诸善,期以行趣涅槃的出家修道者。(2)右绕三匝:右绕是表示礼敬的行道方式,三匝表身口意三业。
【译文】
乃往过去久远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锭光如来(即燃灯佛)兴出于世间,教化度脱无量众生,皆令获证道果。化缘完毕,乃取涅槃……。那时有一尊佛兴出于世间,名世自在王如来。当时有一大国王,听闻世自在王如来说法,心开意解,法喜充满,随即发起无上菩提心。舍弃国土与王位,离俗出家,成为沙门,名叫法藏比丘。法藏比丘才能过人,勇猛精进,心明智朗,非世间常人所能企及。他到世自在王如来处,五体投地,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合掌,以偈颂赞叹佛的功德后,向佛禀白:“是这样的,世尊!我已发无上菩提心,希望佛为我广为宣说经典法要,我当信奉,如法修行,摄取十方佛国清净庄严无量妙土的精华,用以速成超胜的净土。令我在世间快速圆成佛果,教化众生,使其出离生死系累,拔除种种勤苦的根本。”
一切恐惧,为作大安
愿我作佛,齐圣fa wang。过度生死,靡不解脱。
布施调意,戒忍精进。如是三昧,智慧为上。
吾誓得佛,普行此愿。一切恐惧,为作大安。
《佛说无量寿经》
【译文】
愿我成就佛果时,与十方fa wang大圣齐等无二。
越过度脱生死急流,解脱一切烦恼系缚。
修持布施对治悭贪,以及持戒、忍辱、精进。
如此禅定三昧,般若智慧最为珍贵。
我誓愿成就佛道时,普遍平等地行持如此大愿。
在众生一切恐惧中,为其作大安隐、大安乐的慰藉。
度尽阿鼻苦众生
所有无边世界中,轮回诸趣众生类,
速生我刹受快乐,不久俱成无上道。
愿我精进恒决定,常运慈心拔有情。
度尽阿鼻苦众生,所发弘誓永不断。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译文】
所有无边无数世界中,
轮回生死中的种种众生之类,
疾速生到我的佛刹享受快乐,
不久全都成就无上佛道。
愿我精进不懈恒心决定,
常运慈心拔济有情众生。
度尽阿鼻地狱剧苦众生,
因地所发的弘誓永不中断。
具足五劫,思惟摄取
于是世自在王佛,即为广说二百一十亿(1)诸佛刹土,天人之善恶,国土之粗妙,应其心愿,悉现与之。时彼比丘,闻佛所说严净国土,皆悉睹见,起发无上殊胜之愿。其心寂静,志无所著。一切世间,无能及者。具足五劫,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
《佛说无量寿经》
【注释】
(1)二百一十亿:华藏世界中佛刹无量,共有二十重,其围绕刹数,即二百一十微尘数。故二百一十亿表十方无量国土。
【译文】
于是世自在王佛就为法藏比丘广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天人善与恶的行业(说一切诸刹之因),国土的粗劣与胜妙(宣一切诸土之果),随法藏的心愿,在广说过程中,全都显现给他看。那时,法藏比丘听闻世间自在王佛所宣说的严丽清净国土,全都亲眼看见,便舍去粗恶,摄取妙善,发起无上殊胜的四十八愿。其心湛然寂静,对一切法无所贪著。一切世间诸行人,没有能比得上他的。法藏比丘具足长达五劫的时间,思惟、拣择、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
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
第一愿:国中无三恶道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
【译文】
如果我成佛,国中还有地狱、饿鬼、畜生的话,我便不取正觉。
第二愿:不复更生恶道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1)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
【注释】
(1)国中天人:指带业往生的凡夫。
【译文】
如果我成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还会堕入三恶道的话,我便不取正觉。
第三愿:各得真金色身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觉。
【译文】
如果我成佛,国中天人身上的颜色不全是紫磨真金色的话,我便不取正觉。
第四愿:形色无有好丑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形色不同,有好丑者,不取正觉。
【译文】
如果我成佛,国中天人形貌颜色不同,有美丑之别的话,我便不取正觉。
第五愿:生者皆得宿命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识宿命,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诸劫事者,不取正觉。
【译文】
如果我成佛,国中天人不能够了知自己与他人多生多劫的宿命,最低限不能知道百千亿亿劫所发生的事情的话,我便不取正觉。
第六愿:皆得天眼彻视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天眼,下至见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译文】
如果我成佛,国中天人不能获得天眼通,最低限度不能见到百千亿亿诸佛刹土的事情的话,我便不取正觉。
第七愿:皆得天耳彻听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天耳,下至闻百千亿那由他诸佛所说,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觉。
【译文】
如果我成佛,国中天人不能获得天耳通,最低限度不能听闻到百千亿亿诸佛所说的法音,不能全部信受奉行的话,我便不取正觉。
第八愿:皆得知他心念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见他心智,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中众生心念者,不取正觉。
【译文】
如果我成佛,国中天人不能获得他心智通,最低限度不能了知百千亿亿诸佛国土众生心之所想的话,我便不取正觉。
第九愿:皆得神足飞行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神足,于一念顷,下至不能超过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译文】
如果我成佛,国中天人不能获得神足通,在一念的短时间内,最低限度不能飞过百千亿亿诸佛刹土的话,我便不取正觉。
第十愿:不起贪计身见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
【译文】
如果我成佛,国中天人不能以般若的空性,破除对身见的贪恋执著的话,我便不取正觉。
第十一愿:正定必至涅槃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
【译文】
如我成佛,国中天人不能安住于大乘正定聚,必定能证到大乘涅槃佛果的话,我便不取正觉。
第十二愿:光明遍照十方
设我得佛,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译文】
如果我成佛,光明有限量,最低限度不能照百千亿亿佛刹的话,我便不取正觉。
第十三愿:寿命同佛永久
设我得佛,寿命有限量,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
【译文】
如果我成佛,寿命有限量,最低限度不能有百千亿亿劫的话,我便不取正觉。
第十四愿:声闻广多无量
设我得佛,国中声闻,有能计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知其数者,不取正觉。
【译文】
如果我成佛,国中声闻,能够计算出来,乃至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有情众生,全都成为缘觉,在百千劫的长时间中,共同来计算校量,能够知道其数量的话,我便不取正觉。
第十五愿:寿命修短随意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命无能限量,除其本愿,修短自在。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译文】
如果我成佛,我刹土里的天人寿命没有限量,除往生者的本愿,寿命长短,随心所欲。如果不是这样,我便不取正觉。
第十六愿:国中无不善名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乃至闻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觉。
【译文】
如果我成佛,国中天人能见到不善之事,乃至能听闻到不善之名的话,我便不取正觉。
第十七愿:诸佛称名赞叹
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译文】
如果我成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全部赞叹称扬我名号功德的话,我便不取正觉。
第十八愿:十念皆生我国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译文】
如果我成佛,十方世界一切众生,听闻到念佛往生法门,发起至诚真实心,至极信乐心,想要生到我的国土,深信切愿念佛,如此乃至只念十声佛号,都能生到我刹。如果不能往生的话,我便不取正觉。唯有造作五逆重罪、诽谤正法的众生除外。
第十九愿:勤修我皆接引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译文】
如果我成佛,十方世界一切众生,发起上求下化的菩提心,修行菩萨六度万行功德,真诚发愿,想要生到我的国土,临命终时,若我不与观音、势至等菩萨大众环绕显现在此念佛人面前,接引其往生的话,我便不取正觉。
第二十愿:系念必得往生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译文】
如果我成佛,十方众生听闻到我的名号,便系念我国依正庄严,广修世出世间一切功德,至心回向,想要生到我的国土,不能实现心愿的话,我便不取正觉。
第二十一愿:各具三十二相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悉成满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觉。
【译文】
如果我成佛,国中天人不全部成就圆满三十二大人相的话,我便不取正觉。
第二十二愿:菩萨一生补处
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译文】
如果我成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生到我的国土,究竟必定达到一生补处的菩萨位,除其曾发愿,得到自在力后,便作教化众生的佛事。此往生者为救度众生,披上弘深誓愿的铠甲,积累功德根本,度化解脱一切众生,自在游化诸佛国土,修习自利利他的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导教化恒沙无量众生,使众生安立在无上正真之道上,超出常途修行位次,现前修习普贤十大愿王。如果不是这样,我便不取正觉。
第二十三愿:一时普供诸佛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承佛神力,供养诸佛,一食之顷,不能遍至无数无量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译文】
如果我成佛,国中菩萨,仰承佛的威神之力,飞行到他方世界供养无量诸佛,在吃顿饭的短时间内,不能分身遍至无量无边佛国的话,我便不取正觉。
第二十四愿:供具自皆如意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在诸佛前,现其德本,诸所求欲供养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觉。
【译文】
如果我成佛,国中菩萨,在十方诸佛前,显现功德智慧之本,华香伎乐、缯盖幢幡等无量无数供养之具,若不能应念如意,我便不取正觉。
第二十五愿:菩萨演一切智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能演说一切智者,不取正觉。
【译文】
如果我成佛,国中菩萨,不能演说一切智的话,我便不取正觉。
第二十六愿:菩萨得金刚身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得金刚那罗延身者,不取正觉。
【译文】
如果我成佛,国中菩萨,不能获得如金刚力士那样坚固的身体的话,我便不取正觉。
第二十七愿:万物悉皆殊特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一切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其诸众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辩其名数者,不取正觉。
【译文】
如果我成佛,国中天人,一切事物,都庄严、清净、光明与华丽,外形、颜色殊胜奇特,其细微之美,神韵之妙,不能用语言来称叹,也不能用心思去测量。那些众生,乃至具有天眼通者,如果有能明了、辩说安养刹土的形色、庄严、光明等名相数目的话,我便不取正觉。
第二十八愿:菩萨道树普见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见其道场树无量光色,高四百万里者,不取正觉。
【译文】
如果我成佛,国中菩萨,不仅是久修的圣贤菩萨,就是初发心的积集功德薄少的菩萨,不能亲知亲见极乐世界中道场树的无量光明与颜色及树高有四百万里的话,我便不取正觉。
第二十九愿:受经普得智辩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若受读经法,讽诵持说,而不得辩才智慧者,不取正觉。
【译文】
如果我成佛,国中菩萨,若受持读诵经法,或对他人演说开示,而不能得到胜妙辩才,开启一切智慧的话,我便不取正觉。
第三十愿:智辩无有限量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智慧辩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觉。
【译文】
如果我成佛,国中菩萨,智慧辩才若可限量的话,我便不取正觉。
第三十一愿:净国照见十方
设我得佛,国土清净,皆悉照见十方一切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译文】
如果我成佛,国土清净,在净土任何一个地方,都可照见十方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就像手持一面明净的镜子,照见自己的面像那样地清楚明白。如果不是这样,我便不取正觉。
第三十二愿:严饰超诸天人
设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虚空,宫殿楼观,池流华树,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严饰奇妙,超诸天人。其香普熏十方世界,菩萨闻者,皆修佛行。若不如是,不取正觉。
【译文】
如果我成佛,国土中从地面到虚空,有无量的宫殿楼阁,还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四周布满众多的宝树,国土中所有一切万物,都用无数珍宝和妙香合成,香光色彩奇妙映饰,庄严华美,超过天法师间。其香普遍地熏染十方世界,他方世界的菩萨闻到宝香,都能自然地修行一佛乘的佛行。如果不像这样,我便不取正觉。
第三十三愿:蒙光触身获益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蒙我光明触其身者,身心柔软,超过天人。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译文】
如果我成佛,十方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种种类别的众生,蒙我的光明照触其身体的,身心柔软,超胜天法师间所有的一切乐受。如果不是这样,我便不取正觉。
第三十四愿:皆得法忍总持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闻我名字,不得菩萨无生法忍诸深总持者,不取正觉。
【译文】
如果我成佛,十方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种种类别的众生,闻信我的名号,不能获得无生法忍,证入诸多深妙总持的话,我便不取正觉。
第三十五愿:信乐永离女身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其有女人,闻我名字,欢喜信乐,发菩提心,厌恶女身,寿终之后,复为女像者,不取正觉。
【译文】
如果我成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有女人听闻到我的名字,欢喜信乐,发起上求下化的菩提心,厌恶女人之身,寿终之后,还是女像的话,我便不取正觉。
第三十六愿:常修梵行成佛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译文】
如果我成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菩萨众,听闻到我的名字,寿终之后,恒常修习清净离欲的梵行,直至成就佛道。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便不取正觉。
第三十七愿:归依感动天人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天人民,闻我名字,五体投地,稽首作礼,欢喜信乐,修菩萨行,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译文】
如果我成佛,十方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天人民,听闻到我的名字,五体投地,虔诚作礼,欢喜信乐,修菩萨行,对这样的念佛人,所有诸天及世间人民,莫不致以恭敬。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便不取正觉。
第三十八愿:妙服自然在身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欲得衣服,随念即至,如佛所赞应法妙服,自然在身。有求裁缝捣染浣濯者,不取正觉。
【译文】
如果我成佛,国中天人,想要衣服,随念就能到来,如同佛在世的时候,对那些善根深厚求出家的弟子,说一句善来比丘,袈裟便自然在身。如果还要人工裁剪、缝纫、捶打、染色、洗濯的话,我便不取正觉。
第三十九愿:受乐同于漏尽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所受快乐,不如漏尽比丘者,不取正觉。
【译文】
如果我成佛,国中天人所享受的快乐,不如烦恼断尽的阿罗汉所受快乐的话,我便不取正觉。
第四十愿:随意见诸佛国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意欲见十方无量严净佛土,应时如愿,于宝树中,皆悉照见,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译文】
如果我成佛,国中菩萨,随其心念,想见十方无量庄严清净的佛土,当即就能随其所愿,在七宝树中间,全都照见,就像手持明镜,观看自己的面容一样。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便不取正觉。
第四十一愿:闻名诸根具足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至于得佛,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觉。
【译文】
如果我成佛,他方无量国土诸菩萨众,听闻到我的名字,生生世世,直到成佛,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缺少、丑陋不能具足的话,我便不取正觉。
第四十二愿:悉得清净解脱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清净解脱三昧。住是三昧,一发意顷,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译文】
如果我成佛,他方无量国土诸菩萨众,听闻到我的名字,都能证入清净解脱三昧。安住在这样的三昧中,在一念的短时间内,能分身无量,前往他方佛刹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不失寂定。如果不是这样,我便不取正觉。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9-13 12:07
标题:
续 2
第四十三愿:闻名生处尊贵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译文】
如果我成佛,他方佛国诸菩萨众,听闻到我的名字,寿终之后,出生在尊贵人家。如果不是这样,我便不取正觉。
第四十四愿:修行具足德本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欢喜踊跃,修菩萨行,具足德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译文】
如果我成佛,他方无量国土诸菩萨众,闻信我的名字,欢喜踊跃,勤修菩萨六度万行,具足一切功德之本。如果不是这样,我便不取正觉。
第四十五愿:皆得三昧见佛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于成佛,常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诸佛。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译文】
如果我成佛,他方无量国土诸菩萨众,闻信我的名字,全都得到普遍平等三昧。住在这普等三昧中,直至成佛之时,恒常看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如来。如果不是这样,我便不取正觉。
第四十六愿:自然得闻妙法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其志愿所欲闻法,自然得闻。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译文】
如果我成佛,国中菩萨,随其志愿想要听闻什么法,就自然地能听闻到什么妙法。如果不是这样,我便不取正觉。
第四十七愿:即得不退转地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译文】
如果我成佛,他方无量国土诸菩萨众,听闻到我的名字,不能即时获得不退转地的话,我便不取正觉。
第四十八愿:即得诸忍究竟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忍,第二第三法忍,于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译文】
如果我成佛,他方无量国土诸菩萨众,闻信我的名字,不能即时得到音响忍、柔顺忍与无生法忍,于一切诸法,不能即时得到不退转地的话,我便不取正觉。
【按】四十八愿由法藏菩萨从大慈、大悲、大智、大平等心所流现,乃建构西方极乐世界之蓝本,内蕴法界甚深奥秘,大畅诸佛惠以众生真实之利的本怀。净业行人宜常庄诵,以四十八愿作为自己发愿的参照系。
虚空作证当满愿
我若当证大菩提,如斯弘誓实圆满。
愿动三千大千界,天众空中皆雨华。
是时大地咸震动,天华鼓乐满虚空。
并雨栴檀细末香,唱言未来当作佛。
《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
【译文】
我如果当来证得大乘菩提佛果,
如此四十八弘深誓愿真实圆满。
祈愿震动三千大千世界,
诸天大众在空中皆雨妙华。
正祷愿时大地全都六种震动,
天上妙华鼓乐盈满虚空。
并适时洒下种种栴檀细末香,
虚空中唱道决定当来能够成佛。
【按】法藏菩萨于世自在王佛所称性发四十八大愿,乃法界一大事因缘,故感得殊胜瑞应。虚空作证,定当作佛,诚为不可思议之境界。
一向专志庄严妙土
法藏比丘,于其佛所,诸天魔梵龙神八部(1)大众之中,发斯弘誓。建此愿已,一向专志,庄严妙土。所修佛国,开廓广大,超胜独妙。建立常然,无衰无变。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不生欲觉、瞋觉、害觉,不起欲想、瞋想、害想,不著色声香味触法。忍力成就,不计众苦。少欲知足,无染恚痴。三昧常寂,智慧无碍,无有虚伪谄曲之心。和颜爱语,先意承问。勇猛精进,志愿无倦。专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恭敬三宝,奉事师长。以大庄严具足众行,令诸众生功德成就。住空无相无愿(2)之法,无作无起,观法如化。远离粗言,自害害彼,彼此俱害;修习善语,自利利人,人我兼利。弃国捐王,绝去财色。自行六波罗蜜(3),教人令行。
《佛说无量寿经》
【注释】
(1)八部:即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2)空无相无愿:又称三解脱门。观诸法空,是名空;于空中不可取相,空便转名无相;无相中,不应有所作为,无相便转名无愿。(3)六波罗蜜:即为六度。波罗蜜,到彼岸之意。六度乃大乘佛教中菩萨欲成佛道所实践的六种德目,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毁犯、忍辱度瞋恚、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智慧度愚痴。
【译文】
法藏比丘在世间自在王佛所,诸天、魔(欲界主)、梵(色界主)、龙神等八部大众之中,发起四十八弘誓。建立四十八大愿后,始终心志专一,以万德融成妙土。所庄严修饰的佛国,恢廓如虚空,广大无边际,超胜诸佛刹,最为精妙。一经建立,恒常如此,没有衰坏变异等相。在不可思议旷大久远的时劫中,积累培植菩萨无量德行。此菩萨从发誓之初,不可思议劫内,不生思财思色的欲觉,思欲瞋他的瞋觉,于他人所念欲加害的害觉,不起欲想、瞋想、害想,不贪著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能忍耐逆境违缘,为众生故,不以苦为苦。少欲(于未得之财不生贪心)知足(于已得之财不生贪恋),没有染欲、瞋恚、愚痴三毒烦恼。恒常安住于三昧寂静中,观照智慧自如无碍,没有虚伪谄佞邪曲之心。颜色和柔,言语亲和。安慰开导,下意接人。为圆成菩提大愿,勇猛精进,无厌无倦。专求大乘清白之法,用以惠施利益一切众生。恭敬佛法僧三宝,奉事师长。以五劫思惟的大愿,导引永劫的大行,如此愿行具足。为令诸众生功德成就,安住于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之法中。一切诸法,本来寂灭,无作无起,观照诸法如同幻化。远离粗恶的言语,如此粗恶的语言,能使自己他人一起受到伤害;修习诚实善语,能自利利人,他人和自己都得到好处。生生世世,抛弃国王之位,示现离俗出家,断绝财欲色欲。恒常自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波罗蜜,又能教令他人勤行六波罗蜜。
于一切法而得自在
无央数劫,积功累德。随其生处,在意所欲,无量宝藏,自然发应。教化安立无数众生,住于无上正真之道。或为长者居士豪姓尊贵,或为刹利国君转轮圣帝,或为六欲天(1)主,乃至梵王。常以四事供养恭敬一切诸佛。如是功德,不可称说。口气香洁,如优钵罗华(2)。身诸毛孔,出旃檀香,其香普熏无量世界。容色端正,相好殊妙。其手常出无尽之宝,衣服饮食,珍妙华香,缯盖幢幡,庄严之具。如是等事,超诸天人。于一切法,而得自在。
《佛说无量寿经》
【注释】
(1)六欲天:指欲界的六天,即:四天王天、忉利天、焰摩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2)优钵罗华:即睡莲,意译作青莲华。
【译文】
法藏菩萨称性发四十八大愿后,由愿导行,无量劫以来,积功累德。随着菩萨出生的处所,愿力福德所致,无量的珍宝之藏,自然而然地显发应现。以财物布施摄受众生令归正法,教育导化安立无数众生,住于无上正真的佛道。法藏菩萨在十分久远的时间内,或示现为长者居士豪姓尊贵,或示现为刹利国君转轮圣帝,或示现为六欲天的天主乃至色界的大梵天王。在作如此种种身份的示现中,恒常以四事(饮食、房舍、卧具、医药)供养恭敬一切诸佛。如此上供诸佛、下化众生的功德,不可称举述说。口中之气清香洁净,如同青莲华。周身诸毛孔中,散发出旃檀香。其旃檀香普遍熏染无量世界。容貌颜色端正,相好殊胜微妙。其手恒常现出没有穷尽的珍宝,以及衣服、饮食、珍奇微妙的华香、缯、宝盖、幢幡等诸种庄严之具。如此等奇妙之事,超越诸天人的福德。法藏菩萨于一切法而得大自在,游戏神通,度化众生。
彼国王即今阿弥陀佛
往昔过恒河沙等阿僧祇劫(1),此佛世界名删提岚。彼时有转轮王名无诤念,恭敬供养宝藏如来。复经大臣宝海善知识劝勉发心,静处思惟七岁,发愿愿成佛时,国中种种清净庄严,摄化众生。宝藏如来与授记,过恒河沙劫,西方世界作佛,国名安乐。彼国王者,今阿弥陀佛是;彼大臣宝海者,今释迦牟尼是。
《悲华经》
【注释】
(1)阿僧祇(qí):梵语,意为无数,无央数。阿僧祇劫,无法用数字来计算的时间单位。
【译文】
往昔过恒河沙等阿僧祇劫,有佛世界名叫删提岚。那时有个转轮圣王名叫无诤念,恭敬供养宝藏如来。又经由大臣宝海善知识劝勉,发起无上菩提心。静处思惟七年,发愿成佛时,国中种种依正清净庄严,摄受教化众生。宝藏如来与无诤念王授记,经过恒河沙劫,在西方世界作佛,国土名叫安乐。那个国王就是现在的阿弥陀佛,那个大臣宝海就是现在的释迦牟尼。
【按】阿弥陀佛在圆成大愿的过程中,应众生心,示现种种身份:或作比丘,或作法师,或作国王,或作太子,或作宰官等,广作菩萨六度万行。于兹略举一例,余不赘述。
第二编 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
一、依报庄严
1、地下庄严
七宝金幢,辉映地表
此想成已,见琉璃地,内外映彻。下有金刚七宝金幢,擎琉璃地。其幢八方,八楞具足。一一方面,百宝所成。一一宝珠,有千光明。一一光明,八万四千色,映琉璃地,如亿千日,不可具见。琉璃地上,以黄金绳,杂厕间错;以七宝界,分齐分明。一一宝中,有五百色光。其光如华,又似星月,悬处虚空,成光明台。楼阁千万,百宝合成。于台两边,各有百亿华幢、无量乐器以为庄严。八种清风,从光明出,鼓此乐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译文】
由水想、冰想到琉璃观想成后,观见净土琉璃地,内外明净映照。下有金刚七宝金幢支擎琉璃地。那金幢有八方,具足八棱。八方正面一一均以百种珍宝和合而成。一一宝珠,全都放射千种光明。每一光明又有八万四千种色。如此光色,辉映琉璃地面,犹如千亿日光的炽盛,璀璨眩目,不能全部看见。琉璃地上,皆以黄金绳作界,纵横间错;以七种珍宝分成的界标,整齐分明。一一珍宝中,有五百种色和五百种光。那些珍宝光色如华,又如星星与月亮,浮悬在虚空中,倏尔又化成光明宝台。周边又有千万楼阁,都是百种珍宝自然合成。在光台两边,各有百亿华幢和无量的乐器,用作庄严整饰。八种清风从光明中逸出,鼓动那些乐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的妙法音声。
【按】西方极乐世界具有无尽的依正庄严。天亲菩萨概述的三类二十九种庄严,本编为简洁计,类分为地下庄严、地面庄严和虚空庄严,略录法语陈述之,以期达到观澜知海之效。
德水香华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1),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池中莲华,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 se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佛说阿弥陀经》
【注释】
(1)八功德水:一者澄净,二者清冷,三者甘美,四者轻软,五者润泽,六者安和,七者饮时除饥渴等无量过患,八者饮已定能长养诸根,四大增益。
【译文】
舍利弗!西方极乐世界有七种珍宝所合成的水池,具备八种功德的水盈满池中。池底全用金沙铺地。池四边的阶沿、道路,都是金、银、琉璃、玻璃四种珍宝和合而成的。上面虚空有楼有阁,也都是用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七种珍宝来庄严装饰的。池中的莲华,像转轮圣王的车轮一样大。青色的莲华放出青色的光,黄 se的莲华放出黄 se的光,红色的莲华放出红色的光,白色的莲华放出白色的光,十分精微、奇妙、馨香、洁净。舍利弗!西方极乐世界,成就了如此的功德庄严。
德水说法
极乐国土,有八池水。一一池水,七宝所成。其宝柔软,从如意珠王(1)生,分为十四支。一一支,作七宝妙色。黄金为渠,渠下皆以杂色金刚以为底沙。一一水中,有六十亿七宝莲华。一一莲华,团圆正等十二由旬。其摩尼水,流注华间,寻树上下。其声微妙,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复有赞叹诸佛相好者。如意珠王涌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为百宝色鸟,和鸣哀雅,常赞念佛、念法、念僧。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注释】
(1)如意珠王:如意珠中最为殊胜的,所以称作王。
【译文】
西方极乐世界有无量无数不可说的宝池,宝池中有水,水有八种功德。每一池水,均是七宝所成。七宝体性柔软,全都是从如意珠王而生出,分作十四支流。一一支流,又有七宝奇妙的光色。黄金为池渠,池渠下皆以众多光色的金刚为池底之沙。一一水中,散布六十亿七宝莲华。一一莲华,团圆正等四百八十里。那些摩尼宝水,柔软轻扬,自然流注在莲华叶瓣之间,并循着宝树上下回流。池水流动,声音微妙,随往生者的根机好乐,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法,以及大乘诸波罗蜜;又有赞叹诸佛相好光明的音声。从如意珠中,涌出金色微妙光明。那些光明化为百宝色鸟,发出和鸣哀雅的声音,恒常赞叹念佛、念法、念僧的功德,令闻者自然生出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2、地上庄严
教主华座
欲观彼佛者,当起想念,于七宝地上,作莲华想。令其莲华,一一叶上,作百宝色;有八万四千脉,犹如天画;脉有八万四千光。了了分明,皆令得见。华叶小者,纵广二百五十由旬。如是莲华,具有八万四千叶。一一叶间,有百亿摩尼珠王,以为映饰。一一摩尼珠,放千光明。其光如盖,七宝合成,遍覆地上。释迦毗楞伽宝,以为其台。此莲华台,八万金刚甄叔迦宝(1)、梵摩尼宝(2)、妙真珠网(3)以为校饰。于其台上,自然而有四柱宝幢。一一宝幢,如百千万亿须弥山。幢上宝幔,如夜摩天宫。复有五百亿微妙宝珠,以为映饰。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处处变化,各作异相:或为金刚台,或作真珠网,或作杂华云,于十方面,随意变现,施作佛事。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注释】
(1)甄叔迦:宝石名,译为赤宝。(2)梵摩尼:译作净珠,又称大梵天王的如意宝珠。(3)妙真珠网:以殊妙的真珠所造的网。
【译文】
观想阿弥陀佛者,应当首先观想西方净土七宝地上有一枝莲华。观想莲华一一叶瓣上作数百种珍宝的光色;一一华叶上又有八万四千微细的叶脉,犹如天然的妙画;每一叶脉又放八万四千光明。这些都清清楚楚,皆令观见。小的华叶纵广也有一万里。这些莲华均有八万四千华。一一华叶间,有百亿摩尼珠王作为映饰。一一摩尼珠放数千道光明。那些光明犹如伞盖,都由七宝合成,遍覆西方宝地上。又有离垢宝珠合成的莲华台。此莲华台由八万金刚赤宝、如意宝珠,以及殊妙的真珠网来校饰庄严。在这莲华台上,自然而有四柱宝幢。一一宝幢耸立犹如百千万亿座须弥山那么高。宝幢上的宝幔犹如覆盖夜摩天宫的珠网。又有五百亿微妙宝珠辉映装饰这些宝幔。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种光明。一一光明中有八万四千各异的金色。一一金色遍洒安养宝土,处处变化,各呈种种奇异的相状:或为金刚台,或作真珠网,或作各种奇特的华云。这些奇异的光明相状在十方各处随往生者的心意而变现,施作种种善巧佛事。
华光出佛
彼佛国中,有七宝莲华。一一莲华,有无量百千亿叶。其叶有无量百千珍奇异色,以百千摩尼妙宝庄严,覆以宝网,转相映饰。阿难!彼莲华量,或半由旬,或一二三四,乃至百千由旬者。是一一华,出三十六亿那由他百千光明。一一光中,出三十六亿那由他百千诸佛,身如金色,具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好,殊胜庄严,放百千光,普照世界。是诸佛等,现往东方为人说法,皆为安立无量有情于佛法中。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
【译文】
阿弥陀佛国中,遍地都有七宝莲华。一一莲华,有无量百千亿莲叶。一一莲叶,有无量百千珍妙奇异的颜色,又以百千种摩尼妙宝加以庄严,上面又以种种宝网覆盖,莲叶与摩尼珠网转相辉映庄严。阿难!那些莲华的大小,有的方圆二十里,有的四十里、八十里、一百二十里、一百六十里,乃至若干千万里。如此一一莲华,放出三十六亿亿百千光明。一一光明当中,化现出三十六亿亿百千诸佛。这些诸佛都是身如紫磨真金色,具足三十二种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容颜殊胜庄严,佛身放百千光明,普照十方世界。如此诸佛等,现在前往东方世界,为人讲经说法,都是为了把无量有情众生安立在佛法中,令其离苦得乐。南方、西方、北方和四维上下,也是如此。
七重栏楯、罗网、行树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2)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佛说阿弥陀经》
【注释】
(1)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从事相上看,指一重栏杆围绕一行树林,一重网络遮盖一重树林。一重隔一重,总共有七重,都是排列得很整齐的。从表法的角度看,七表圆满,又表七科道品(三十七道品)。(2)四宝:指金、银、琉璃、玻璃,表涅槃常、乐、我、净四德。
【译文】
舍利弗!那个世界为什么叫做极乐世界呢?因为生到那个世界的人,没有种种的苦恼,只有享受种种的快乐,所以叫做极乐世界。舍利弗!西方极乐世界,有一排一排的栏杆,总共有七重,一层一层的网络,也有七重;还有一行一行的树林,也有七重。这许多的栏杆、网络、树林,都是四种珍宝成就的。那四种珍宝成就的一重一重的栏杆,把一重一重的树林四面围起来,那四种珍宝成就的一重一重的网络,也把一重一重的树林遮盖起来,所以那个国土,叫做极乐世界。
3、虚空庄严
宝树妙德
观宝树者,一一观之,作七重行树想。一一树,高八千由旬。其诸宝树,七宝华叶,无不具足。一一华叶,作异宝色。琉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璃色中,出红色光;玛瑙色中,出砗磲光;砗磲色中,出绿真珠光。珊瑚、琥珀一切众宝,以为映饰。妙真珠网,弥覆树上。一一树上,有七重网。一一网间,有五百亿妙华宫殿,如梵王宫(1)。诸天童子,自然在中。一一童子,五百亿释迦毗楞伽摩尼(2)以为璎珞。其摩尼光,照百由旬,犹如和合百亿日月,不可具名。众宝间错,色中上者。此诸宝树,行行相当,叶叶相次。于众叶间,生诸妙华,华上自然有七宝果。一一树叶,纵广正等二十五由旬。其叶千色,有百种画,如天璎珞。有众妙华,作阎浮檀金色(3),如旋火轮,宛转叶间,涌生诸果,如帝释瓶(4)。有大光明,化成幢幡、无量宝盖。是宝盖中,映现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国亦于中现。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注释】
(1)梵王宫:大梵天王的宫殿。(2)释迦毗楞伽摩尼:宝珠名,译为能胜,离垢。(3)阎浮檀金:阎浮指树,檀为河。阎浮树下有河,树叶入水,变沙成金,这条河的金就叫阎浮檀金。此金的颜色赤黄,带紫焰气,胜过他处的金。(4)帝释瓶:帝释天的宝瓶,能随人心愿自然涌出万物。又叫吉祥瓶。
【译文】
观想西方净土宝树时,应当一一仔细观想,首先作七重行树的观想。一一树均有三十二万里高。那些宝树上,七种珍宝自然合成的枝叶华果,一一具备。一一华叶有着种种奇异珍宝的光色。青色的琉璃中放出金黄 se光,黑色的玻璃中放出红色光,红色的玛瑙中放出白色的砗磲光,白色的砗磲色中放出绿真珠光。珊瑚、琥珀等一切众宝庄严映饰着宝树。树上覆盖有奇妙的真珠宝网,每棵树都有七重宝网。一一宝网间,又有五百亿妙华宫殿,如同大梵天王的宫殿那样殊胜庄严。五百亿妙华宫殿中,自然出现诸天童子。一一童子均有五百亿如意摩尼珠,以为璎珞来装饰自己。那些摩尼珠光,照耀数千里,犹如聚合了百亿个日月的光明那样炽盛,其光明灿烂盛大,难以言状。无数珍宝交错辉映,在一切光色中,最为殊胜。那些宝树,行行排列有序,叶叶对称,在众多的树叶间,生出诸多奇妙的华。华上自然生出七宝果实。一一树叶方圆平等一千里。一一树叶都有数千种光色,自然有百种图画,犹如天上的璎珞。众多的妙华呈阎浮檀金色,如同旋转的火轮,在树叶间展转飞舞。这些树华如同帝释天的如意宝瓶那样,自然涌生出各色各样的果实。宝树放大光明,光明化成无数的幢幡、无量的宝盖。那些宝盖中,映现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国的景象也在宝盖中显现。
乐器悬处虚空
众宝国土,一一界上,有五百亿宝楼。其楼阁中,有无量诸天,作天伎乐。又有乐器,悬处虚空,如天宝幢,不鼓自鸣。此众音中,皆说念佛、念法、念比丘僧。《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译文】
众宝合成的国土上,每一界域中,都有五百亿宝楼。那些楼阁中,有无量无数的天人鼓奏天乐。又有无数的乐器悬在虚空,犹如自然显现的宝幢,不待鼓奏,自然发出音响。这众多的音声,都在宣说念佛、念法、念比丘僧之法。
鸟宣法音
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1)、迦陵频伽(2)、共命之鸟(3)。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4)、五力(5)、七菩提分(6)、八圣道分(7),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道。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佛说阿弥陀经》
【注释】
(1)舍利:梵语,中国叫鹙鹭,也叫百舌鸟。(3)迦陵频伽:译为妙音鸟。未出壳时,音超众鸟。(3)共命:是两个头、两个心识合一个身体的鸟。(4)五根:信、精进、念、定、慧。(5)五力:由五根生起的力用,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6)七菩提分:又名七觉分,1)择法觉分。2)精进觉分。3)喜觉分。4)除觉分。5)舍觉分。6)定觉分。7)念觉分。(7)八圣道分:又名八正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译文】
舍利弗!那西方极乐世界,常常有各色各样奇妙的鸟,像白鹤、孔雀、鹦鹉、百舌鸟、妙音鸟、共命鸟等等。这许多的鸟,昼夜六个时段,不停歇地发出又和平又雅致的声音来。这些声音,都是演说宣讲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等种种的修道方法。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听到这许多的鸟所发出的声音后,都发心念佛宝、念佛所说的法宝、念依佛法修行的僧宝了。舍利弗!你不要认为这些鸟是因为受罪报而生为畜生的。为什么呢?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没有畜生、饿鬼、地狱三种恶道。舍利弗!那西方极乐世界,连恶道的名目尚且没有,何况实在的恶道呢?这许多的鸟,都是阿弥陀佛要使佛法的声音宣说流通开来而变化出来的。
树网宣音
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佛说阿弥陀经》
【译文】
西方极乐世界中,微细轻和的风吹动许多珍宝合成的行列整齐的树林以及珍宝合成的网络,发出很细很美妙的声音来,像几百几千种乐器同时一齐演奏起来。听闻到这种声音的人,自然而然地都会生出想念佛、想念法、想念僧的心来。
二、正报庄严
1、阿弥陀佛功德庄严
阿弥陀即无量光寿
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已来,于今十劫。
《佛说阿弥陀经》
【说明】
本章及以下各章描述西方极乐世界的正报庄严。正报包括教主阿弥陀佛的功德庄严,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的功德庄严以及西方净土中诸菩萨圣众的殊胜妙德。
【译文】
舍利弗!那尊佛为什么叫阿弥陀呢?舍利弗!那尊佛光明无量,能够照到十方一切诸佛的世界,不会被别的东西遮隔住,所以称他做阿弥陀。又,舍利弗!阿弥陀佛与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的人的寿命,都是无穷无尽,无法用数字来计算的,所以称他为阿弥陀。舍利弗!阿弥陀佛从成佛到现在,还只有十劫哩。
身相光明
当知无量寿佛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间白毫,右旋宛转,如五须弥山。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于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一一化佛,亦有众多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其光相好,及与化佛,不可具说,但当忆想,令心眼见。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作是观者,名观一切佛身。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作此观者,舍身他世,生诸佛前,得无生忍。是故智者,应当系心,谛观无量寿佛。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译文】
应当知道,阿弥陀佛身色犹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佛的身高有六十万亿亿恒河沙由旬(一由旬等于四十里)。阿弥陀佛两眉中间的白毫,右旋宛转,如五座须弥山那样长(须弥山高三百三十六万里)。阿弥陀佛的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在佛的圆光中,有百万亿亿恒河沙化佛。一一化佛,又有众多无数化菩萨作为侍者。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随形好中,又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的众生,摄取不舍。阿弥陀佛的相好光明及其光明中的化佛,其庄严功德不可用言语称举述说。行人应当忆念观想,令心见眼见。见到阿弥陀佛,即是见到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的因缘,得名念佛三昧。作这样的观想,又名观一切佛身。因为观佛身之故,也见到佛心。何为佛心?佛心就是大慈悲。以无缘大慈,摄取一切众生往生净土。作这种观想的众生,命终之后,必定生到阿弥陀佛前,证得无生法忍。所以,一切有智慧的众生,应当系心仔细观想阿弥陀佛。
神光妙德
世尊备言极乐世界种种庄严,告阿难言:汝起整衣,合掌恭敬,面西为阿弥陀佛作礼。阿难如教作礼,白佛言:愿见阿弥陀佛及极乐世界与菩萨、声闻大众。说是语已,阿弥陀佛即放大光明,普照一切世界。尔时阿难,见阿弥陀佛,容貌巍巍,如黄金山。会中四众,悉皆睹见,并见国土一切庄严。
无量清净佛放大光威神已,诸无央数天人民及蜎飞蠕动之类,皆悉见无量清净佛光明,莫不慈心欢喜作善者。诸有泥犁禽兽薜荔,诸有考治勤苦之处,则皆休止不复治,莫不解脱忧苦者。诸有盲者,则皆得视;诸跛躄蹇者,则皆得行走;诸病者,则皆愈起;诸尪者,则皆强健;愚痴者,则皆更黠慧;诸有淫泆者,皆修梵行;瞋怒者,皆悉慈心作善;诸被毒者,毒皆不行。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译文】
世尊详细描述西方极乐世界种种庄严后,告诉阿难说:“你起座,整理好袈裟,合掌恭敬,面向西方顶礼阿弥陀佛。”阿难如教面向西方行礼,至诚地禀白佛道:“希望见到阿弥陀佛以及极乐世界与菩萨、声闻大众。”说完这些话后,阿弥陀佛当即显现在虚空中,放大光明,普照一切世界。这时阿难看见阿弥陀佛容貌巍巍,光色如黄金山。与会的四众弟子,全都看见了阿弥陀佛,并看见了西方净土一切庄严景象。
阿弥陀佛放威神大光明后,十方世界无量无数诸天人民以及鸟兽虫鱼之类,全都看见了阿弥陀佛的清净光明。沐浴佛光者,莫不慈心欢喜,踊跃行善。凡诸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中,所有拷打折磨,令众生遭受剧苦之处,全都停止各种刑罚,不再拷治。所有恶道众生全都解脱忧苦。蒙佛光照触者,诸盲者复睹光明,诸跛者行路如常,诸病者健康长寿,诸孱弱者身强体健,诸愚痴者显发智慧,诸淫心放逸者都修离欲清净梵行,诸瞋恚易怒者都慈心作善,诸被毒物侵袭者毒皆不能奏效。
【按】阿弥陀佛光明有着深广的治疗众生身心疾苦的效用,其光明妙德凝聚在六字洪名中。阿弥陀佛大医王,六字洪名即阿伽陀药,万病总治。我等病人,投诚归命,恳切持名,诸疾得愈。
寿命长久,不可喻知
无量寿佛寿命长久,不可称计。假使十方世界无量众生皆得人身,悉令成就声闻、缘觉,都共集会,禅思一心,竭其智力,于百千万劫,悉共推算,计其寿命长远之数,不能穷尽,知其限极。声闻、菩萨、天人之众,寿命长短,亦复如是,非算数譬喻所能知也。
《佛说无量寿经》
【译文】
阿弥陀佛寿命长久,不可称量计算。假使十方世界无量的众生全都获得人身,又全部成就阿罗汉及辟支佛果,聚集在一起,禅定思惟,一心不乱,穷尽其智慧力,在百千万劫的长时间中,共同推演计算阿弥陀佛的寿命有多长,也不能穷尽知道佛的寿命终极。极乐国土的声闻、菩萨及天人大众的寿命长短,也同阿弥陀佛一样久远不可思议,不是运用计算所能推知或是用言语譬喻所能比拟的。
清净身口意三业
凡夫众生身口意三业以造罪,轮转三界,无有穷已。是故诸佛菩萨庄严身口意三业,用治众生虚诳三业也。云何用治?众生以身见故,受三途身、卑贱身、丑陋身、八难身、流转身。如是等众生,见阿弥陀如来相好光明身者,如上种种身业系缚,皆得解脱,入如来家,毕竟得平等身业。
众生以骄慢故,诽谤正法,毁呰贤圣,捐庳尊长,如是人应受拔舌苦、瘖痖苦、言教不行苦、无名闻苦。如是等种种诸苦众生,闻阿弥陀如来至德名号、说法音声,如上种种口业系缚,皆得解脱,入如来家,毕竟得平等口业。
众生以邪见故,心生分别,若有若无,若是若非,若好若丑,若善若恶,若彼若此,有如是等种种分别。以分别故,长沦三有,受种种分别苦、取舍苦,长寝大夜,无有出期。是众生若遇阿弥陀如来平等光照,若闻阿弥陀如来平等意业,是等众生,如上种种意业系缚,皆得解脱,入如来家,毕竟得平等意业。
昙鸾:《往生论注》
【译文】
凡夫众生身口意三业,旷劫以来造作种种罪业,所以轮转三界,没有停止的时候。所以阿弥陀佛以无量福德智慧庄严身口意三业,用以对治众生虚诳的身口意三业。如何用来对治呢?众生由于俱生身见,造种种业,所以受到三恶道的身体、卑贱的身体、丑陋的身体、八种障难的身体、流转三界的身体。像这样随业感报的众生,如果见到阿弥陀如来相好光明身,如上种种身业的果报系缚,都能得到解脱,入如来家,毕竟能获得平等如佛一样的相好光明。
众生由于俱生骄慢,造种种业,诽谤正法,毁辱古圣先贤,捐弃鄙薄父母师长及道德君子,这样的人,自因果报必定受地狱拔舌苦、人间喑哑苦、言教无人信奉苦、无有好名声苦。像这样的种种罪苦众生,听闻到阿弥陀佛的至德名号、说法音声,如上种种口业的果报系缚,都能得到解脱,入如来家,毕竟能获得平等如佛一样的深远梵音。
众生由于俱生邪见,造种种业,生出各种分别心,若有若无,若是若非,若美若丑,若善若恶,若彼若此,有这样的种种分别对待,所以长劫沉沦三界,遭受种种分别苦、取舍苦,在无明长睡大夜之中,没有出离的时期。像这样的众生,倘若遇到阿弥陀佛平等光明的注照,闻信阿弥陀佛如地水火风虚空的平等意业,如上种种意业的果报系缚,都能得到解脱,入如来家,毕竟能获得如佛一样的平等大慈。
眷属无量
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⑴,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
《佛说阿弥陀经》
【注释】
(1)一生补处:尽此一生就能补到佛位的意思,是最后身菩萨的别号。如观世音菩萨、弥勒菩萨等。
【译文】
阿弥陀佛有无量无边的声闻弟子,都是阿罗汉,不是用算法能够知道他们确切的数目的。诸菩萨众,也是这样。舍利弗!西方极乐世界如上所述的好处,都是阿弥陀佛的功德所成就的。又,舍利弗!凡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的众生,都是阿鞞跋致之位。这些人中还有许多一生补处菩萨,其数量很多,不是用算法可以知道他们实在的数目的,只能够拿无量无边阿僧祇这样的大数目来说说。
弥陀光音度地狱众生
彼佛相好神通,巍巍赫奕。至彼地狱最上之顶,垂臂弹指,慈音告敕。于其支体,放大光明。其音随光,直至地狱渊源之底。其狱所有铁城铁门、铁网铜柱,乃至刀山剑树、镬汤炉炭一切苦具,承光照者,无不摧碎灰灭,如影如风,了无踪迹。又,彼一切牛头马面、鬼吏狱卒、铜狗铁鹰、铁蛇铁嘴诸虫鸟等,承光照故,如菩萨相,慈视爱念。其受苦人,及同狱苦囚,忽得本心,增益善念。见彼光明,又闻告敕,如深井底,仰望云汉。举眼上视,见佛胜身,踊跃欢喜,头面顶礼,悔过自责,与同苦者,发菩提心,随光直上。至佛所已,摩顶授记。接足作礼,听佛说法,应念悟道。
妙叶:《念佛直指》
【译文】
阿弥陀佛的相好光明神通威力,灿烂盛大,巍巍特立。到达阿鼻地狱的最上之顶,垂金色臂,弹响手指,慈音劝告敕令地狱众生。从其身体四肢,放大光明。慈音随着光明一直到达地狱最深的底部。阿鼻地狱所有的铁城铁门、铁网铜柱,乃至刀山剑树、镬汤炉炭等一切苦具,承蒙阿弥陀佛光明照触,全都摧碎灰灭,如影如风,了无踪迹。又,地狱中一切牛头马面,鬼吏狱卒,以及铜狗、铁鹰、铁蛇、铁嘴诸虫鸟等,承蒙阿弥陀佛光明照触,面容如同菩萨相,慈视爱念众生。那些地狱受苦人,以及同地狱的苦囚,忽然明了本心,增益向善的念头。他们见到阿弥陀佛的光明,又听到阿弥陀佛的慈音告敕,犹如处在深深的井底,仰望高空。他们举眼见到阿弥陀佛的胜妙身相,踊跃欢喜,头面顶礼,忏悔罪过,深自责备,与地狱同受苦者,发起信愿求往生的心,当即随着光明一直上升。到达阿弥陀佛的刹土后,蒙阿弥陀佛手摩头顶,授成佛记。此地狱众生,虔诚接足作礼,听闻阿弥陀佛说法,应念悟入诸法实相,获得不退转位。
2、菩萨圣众功德庄严
观音势至最尊第一
彼佛国中诸声闻众身光一寻,菩萨光明照百由旬。有二菩萨最尊第一,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阿难白佛:彼二菩萨,其号云何?佛言:一名观世音,二名大势至。此二菩萨,于是国土修菩萨行,命终转化,生彼佛国。
《佛说无量寿经》
【译文】
阿弥陀佛国中,诸声闻众身上光明有四十里,诸菩萨的光明可照四千里。其中有两位大菩萨的身光最为尊胜第一,其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阿难禀白世尊:“那两位菩萨叫什么名号?”世尊说:“第一个叫观世音,第二个叫大势至。这两位菩萨在此娑婆世界修菩萨行,命终转化,往生到了西方极乐国土。”
观世音菩萨
此菩萨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身紫金色。顶有肉髻⑴,项有圆光,面各百千由旬。其圆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释迦牟尼。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萨,无量诸天,以为侍者。举身光中,五道众生,一切色相,皆于中现。顶上毗楞伽摩尼宝以为天冠。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
观世音菩萨面如阎浮檀金色,眉间毫相,备七宝色,流出八万四千种光明。一一光明,有无量无数百千化佛。一一化佛,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变现自在,满十方世界。臂如红莲华色,有八十亿微妙光明,以为璎珞。其璎珞中,普现一切诸庄严事。手掌作五百亿杂莲华色。手十指端,一一指端,有八万四千画,犹如印文。一一画,有八万四千色。一一色,有八万四千光。其光柔软,普照一切。以此宝手,接引众生。举足时,足下有千辐轮相⑵,自然化成五百亿光明台;下足时,有金刚摩尼华,布散一切,莫不弥满。
其余身相,众好具足,如佛无异,唯顶上肉髻及无见顶相⑶,不及世尊。作是观者,不遇诸祸,净除业障,除无数劫生死之罪。如此菩萨,但闻其名,获无量福,何况谛观?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注释】
(1)肉髻:佛顶上有一如髻状的肉团,名肉髻。即是三十二相中的无见顶相。(2)千辐轮相:佛的三十二相之一。佛的足下有千辐轮的印纹,标志驾御一切的fa wang相。(3)无见顶相:佛的三十二相之一,即肉髻相,以一切有情众生都不能见,所以称为无见顶相。
【译文】
观世音菩萨的身高有八十万亿亿由旬,身呈紫磨真金色。头顶有肉髻,颈的后部有圆光,面颊两侧各有千万里。观世音菩萨的圆光中,有五百尊如释迦牟尼的化佛。一一化佛,又有五百尊化菩萨以及无量诸天作为侍者。五道众生的一切色相,都在观世音菩萨的通身光明中显现出来。观世音菩萨的头顶上,戴有众多能胜摩尼珠宝缀成的天冠。其天冠中,有一站立着的化佛,高有一千里。
观世音菩萨的面容,犹如阎浮檀金色。眉间的白毫相,具备七种珍宝的光色,流现出八万四千种光明。一一光明有无量无数的百千化佛。一一化佛有无数化菩萨作为侍者。那些化佛菩萨,变现自在,遍满十方世界。观世音菩萨的手臂呈红莲华的颜色,有八十亿微妙光明用作璎珞。其璎珞中普现一切庄严事相。手掌呈五百亿丰富的莲华颜色,手的十个指端各有八万四千画,犹如印文。一一画各有八万四千色。一一色各有八万四千光。那些光明柔软,普照一切。观世音菩萨用这双宝手接引众生。观世音菩萨抬起脚时,脚下有千辐轮相,并自然化现五百亿光明台;下脚的时候,脚下自然涌现金刚摩尼华,那些宝华,布散四处,佛国中无不遍满。
观世音菩萨的其余身相,也是具足一切庄严妙好,与佛的身相没有差异,唯有头顶上的肉髻以及无见顶相不及世尊。观想观世音菩萨者,不会遭遇各种灾祸,能够净除一切业障,除灭无数劫生死之罪。只要听闻到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便能获得无量的福德,何况仔细观想观世音菩萨的身相呢?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9-13 12:08
标题:
续 3
大势至菩萨
此菩萨身量大小,亦如观世音。圆光面各百二十五由旬,照二百五十由旬。举身光明,照十方国,作紫金色,有缘众生,皆悉得见。但见此菩萨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光明,是故号此菩萨名无边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
此菩萨天冠,有五百宝华。一一宝华,有五百宝台。一一台中,十方诸佛净妙国土广长之相,皆于中现。顶上肉髻,如钵头摩华⑴。于肉髻上,有一宝瓶,盛诸光明,普现佛事。余诸身相,如观世音,等无有异。
此菩萨行时,十方世界,一切震动。当地动处,有五百亿宝华。一一宝华,庄严高显如极乐世界。此菩萨坐时,七宝国土,一时动摇。从下方金光佛刹,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刹,于其中间,无量尘数分身无量寿佛,分身观世音、大势至,皆悉云集极乐国土,畟⑵塞空中,坐莲华座,演说妙法,度苦众生。观此菩萨者,除无数劫阿僧祇生死之罪。作是观者,不处胞胎,常游诸佛净妙国土。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注释】
(1)钵头摩华:赤莲华。(2)畟(cè):快速。
【译文】
大势至菩萨的身量大小,也和观世音菩萨一样。身项圆光和面部之光各有一千里,光明照耀一万里。大势至菩萨的通身光明,照十方刹土,身呈紫磨真金色,与大势至菩萨有缘的众生,都能见到。只要见到大势至菩萨一毛孔的光,就能见到十方世界无量诸佛的清净微妙的光明,所以,便称那个菩萨叫无边光;由于那个菩萨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世界,令无量众生脱离三恶道,获得自性无上力,所以,便称那位菩萨叫大势至。
大势至菩萨的天冠上,有五百种宝莲华。一一宝莲华,又有五百宝台。一一宝莲台中,十方诸佛的清净微妙国土广长的境相,都在其中显现。大势至菩萨头顶上的肉髻犹如赤莲华。在肉髻上有一宝瓶,宝瓶盛满诸多的光明,光明中普遍显现佛事。大势至菩萨的其余身相,与观世音菩萨的身相平等,没有差异。
大势至菩萨行走时,十方世界中一切震动。在地动处,即刻涌现五百亿宝莲华。一一宝莲华的庄严高大,与西方极乐世界的宝莲华一样。大势至菩萨禅坐时,七宝国土一时动摇。从下方世界的金光佛刹,直至上方世界的光明王佛刹,在那些佛刹中,无量如微尘数的分身阿弥陀佛、分身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全都云集到极乐世界,很快地弥满空中。分身三圣各自端坐在莲华座上,演说妙法,救度苦难的众生。观想大势至菩萨者,能除灭无量无数劫的生死之罪。作这个观想的众生,不再投生胞胎,恒常游化诸佛的净妙国土。
颜貌端正
其诸声闻菩萨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但因顺余方,故有天人之名。颜貌端正,超世希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
《佛说无量寿经》
【译文】
西方刹土的诸声闻、菩萨以及天人,智慧高明,洞晓通达六种神通,全同一类,容貌没有美丑的差异,只是随顺他方习俗的称谓,所以有天人的名称。所有的往生者,都颜貌端正,超胜世间,希有难得。他们容颜光色微妙,既非天身,也非人身,全都是莲华化生,禀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
盛众妙华供佛
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1),雨天曼陀罗华(2)。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3),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
《佛说阿弥陀经》
【注释】
(1)昼夜六时:印度的计时,昼三时(日出、日中、日没),夜三时(初夜、中夜、后夜),总称昼夜六时。(2)曼陀罗华:译为适意,人见到这种华,心情快乐。(3)衣裓(gé):衣襟。
【译文】
西方极乐世界,经常演奏着美妙的天乐,是黄金铺就的地面。昼夜六个时段,天上不停地飘落曼陀罗华。那个佛土的众生,常常在清早的时候,各人用自己的衣襟盛着奇妙的天华,供养他方世界十万亿佛。他们清早前去,到吃饭的时候,已经回到自己本来安住的西方极乐世界来了。回来了,就吃饭,吃过了饭,就在佛前各处地方经行修道。
百味饮食,自然在前
彼佛国土,诸往生者,具足如是清净色身,诸妙音声,神通功德。所处宫殿、衣服饮食、众妙华香庄严之具,犹第六天(1)自然之物。若欲食时,七宝钵器,自然在前。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明月、真珠,如是诸钵,随意而至。百味饮食(2),自然盈满。虽有此食,实无食者。但见色闻香,意以为食,自然饱足。身心柔软,无所味著。事已化去,时至复现。彼佛国土,清净安隐,微妙快乐,次于无为泥洹之道。
《佛说无量寿经》
【注释】
(1)第六天:即他化自在天,为六欲天之第六天。此天借他所化之乐事以成己乐,故称他化自在天。(2)百味饮食:指种种美味的饮食。
【译文】
西方净土所有的往生者,都具足这样清净庄严的色身,各种微妙清净的音声,以及种种神通功德。所居处的宫殿、所享用的衣服饮食、众多的妙华妙香等庄严之具,犹如他化自在天自然享用之物。如果想吃饭,七宝钵器自然显现在面前。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明月、真珠,像这样七宝钵器,随念而至。种种美味的饮食,自然地盈满钵器中。虽然钵中有此美食,其实并没有真正吃的。所有的往生者都是见色闻香,意念想一想,就是吃了饭,自然地饱足。身心柔软,不会贪著耽味饮食。吃完了饭后,七宝钵器自然消失。吃饭的时候到了,又会显现出来。阿弥陀佛国土清净安隐、微妙快乐,安住在无为涅槃之道中。
虚空舍宅之因
无量清净佛国诸菩萨、阿罗汉所居七宝舍宅,中有在虚空中居者,中有在地居者。中有意欲令舍宅最高者,舍宅则高;中有意欲令舍宅最大者,舍宅则大;中有意欲令舍宅在虚空中者,舍宅则在虚空中。皆自然随意在所作为。中有殊不能令其舍宅随意所作为者。所以者何?中有能者,皆是前世宿命求道时,慈心精进,益作诸善,德重所能致也。中有不能致者,皆是前世宿命求道时,不慈心精进作善,少德少患,各自然得之。所衣被饮食,俱自然平等耳。是故不同,德有大小,别知勇猛,令众见耳。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译文】
西方净土诸菩萨、阿罗汉所居住的七宝宫殿,有的悬处在虚空居住,有的在平地居住。净土圣众有的想要宫殿最高,其宫殿便高;有的想要宫殿最大,其宫殿便大;有的想要宫殿安住在虚空中,其宫殿便安住在虚空中。如此种种,都随诸圣众的意愿而显现。其中也很有不能令宫殿随意所为的情况。原因何在呢?能够令宫殿随意而转的,都是前世宿命修行佛道时,能够慈心精进,广做诸多善业,善根福德深厚所致。有些不能令宫殿升到虚空者,都是前世宿命修行佛道时,慈悲心缺乏,不精进作善,善根福德薄少,随其自业力而自然感得的果报。除此之外,其它如衣被饮食的受用,都自然平等。之所以显现宫殿居处及大小的不同,是为了令往生者明白因地德行有大小,功不虚弃,从而策勉在净土勇猛修行。
菩萨圣众之妙德
智慧如大海,三昧如山王。慧光明净,超逾日月。清白之法,具足圆满。犹如雪山,照诸功德等一净故;犹如大地,净秽好恶无异心故;犹如净水,洗除尘劳诸垢染故;犹如火王,烧灭一切烦恼薪故;犹如大风,行诸世界无障碍故;犹如虚空,于一切有无所著故;犹如莲华,于诸世间无染污故;犹如大乘,运载群萌出生死故;犹如重云,震DA法雷觉未觉故;犹如大雨,雨甘露法润众生故;如金刚山,众魔外道不能动故;如梵天王,于诸善法最上首故;如尼拘类树,普覆一切故;如优昙钵华,希有难遇故;如金翅鸟,威伏外道故;如众游禽,无所藏积故;犹如牛王,无能胜故;犹如象王,善调伏故;如师子王,无所畏故;旷若虚空,大慈等故。
《佛说无量寿经》
【译文】
极乐世界诸菩萨圣众智慧如深广的大海,三昧定力如须弥山王。智慧光明清净炽盛,超逾日月之光。种种清白善法,具足圆满。心性犹如雪山,净照世出世间功德平等一相清净故;犹如大地,厚德普载,没有净秽好恶分别心故;犹如清净德水,洗除五欲六尘各种垢染故;犹如炽盛的火王,能烧灭一切烦恼薪柴故;犹如大风,风行于世间,没有留恋障碍故;犹如虚空,包容一切没有贪著故;犹如莲华,于诸世间没有染污故;犹如巨大的车乘,能运载迷惑众生出离生死险道故;犹如浓云聚集,震DA法雷觉醒酣梦者故;犹如大雨,洒甘露法雨滋润众生干涸心田故;犹如金刚山,众魔外道不能侵损动摇故;犹如大梵天王,在诸般善法中最为殊胜故;犹如尼拘类树,能普遍覆荫一切众生故;犹如优昙钵华,稀有出现多jienan遇故;犹如金翅鸟,威神降伏一切外道故;如悠游翱翔的候鸟,从未贮藏积攒财物故;犹如牛王,没有谁能胜过他故;犹如象王,善巧调伏刚强者故;犹如师子王,对一切无所畏惧故;其心量旷达如虚空,大慈平等故。
第三编 净土资粮----信门
一、就事相立信
有佛有净土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佛说阿弥陀经》
【译文】
这时佛告诉长老舍利弗:“从这个娑婆世界向西,经过十万亿佛土那么遥远的地方,有一个世界名叫极乐世界。其国有一尊佛,叫阿弥陀,而今正在演说妙法。”
【按】念佛法门乃一切世间极难信之法,非第一大智慧人,不能直下无疑。所以将此净土无上大因缘,特告智慧第一的舍利弗。正以不思议法,向不思议人宣说。
酬愿成佛,已历十劫
阿难闻佛所说彼作法苾刍菩萨之行,白世尊言:作法苾刍为是过去佛耶?未来佛耶?现在佛耶?世尊告言: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去阎浮提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刹,有世界名曰极乐,佛名无量寿。成佛以来,于今十劫。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注释】
(1)苾刍:即比丘。苾刍原是一种香草,因具含多义,如体性柔软、引蔓旁布、馨香远闻、疗治疾病、常不背日光等义,比喻出家修道之德。
【译文】
阿难听闻佛所宣说的那位奉戒求道比丘的大乘菩萨之行,向世尊禀白:“奉戒求道的比丘是过去已成佛,是未来将成佛,还是现在正住世的佛呢?”世尊告诉阿难:“彼佛如来,来无来处,去无去所,无生无灭,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只是为酬其因地所发的救度众生大愿,示现在西方。距离阎浮提百千万亿佛刹,有个世界叫极乐,佛叫无量寿佛。那尊佛成佛以来,距今已经十劫。”
一切世间极难信法
又,舍利子!于此杂染堪忍界中,五浊恶时,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闻说如是一切世间极难信法,能生信解,受持演说,如教修行,当知是人甚为希有,无量佛所,曾种善根。是人命终,定生西方极乐世界,受用种种功德庄严清净佛土大乘法乐,日夜六时,亲近供养无量寿佛。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所,闻法受记。福慧资粮,疾得圆满,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译文】
又,舍利子!在这样一个杂染剧苦的娑婆世界里,又遭遇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和命浊五浊齐集之时,如果有清净信心诸善男子或善女人,闻听此一切世间众生极难生起信心的念佛法门,而能生起信解,并能如法受持,广为众生宣说,按照佛所教导的信愿持名,当知此人十分希有难得,曾经在无量诸佛处培植过出世的善根。此人命终之时,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受用安养国土种种依正功德庄严以及清净佛土大乘法乐,昼夜六个时段,亲近供养阿弥陀佛。游历十方佛国,供养诸佛,在诸佛处,得以听闻正法,受成佛记。福德智慧资粮,快速得到圆满,速证无上正等正觉。
宿世善缘,乃闻正法
若人无善心,不得闻此经;清净有戒者,乃获闻正法。
曾更见世尊,则能信此事。谦敬闻奉行,踊跃大欢喜。
憍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宿世见诸佛,乐听如是教。
《佛说无量寿经》
【译文】
如果没有宿世的善心,就不能闻信这部净土经典;
曾奉持清净戒律者,才能获得听闻这个出世正法。
往昔曾经见佛闻法,就能深信念佛往生净土之事。
谦卑诚敬听闻奉行,身心踊跃生起大欢喜。
憍慢弊恶懈怠者,难以相信这个圆顿法门;
只有宿世见过诸佛,才能好乐听闻这个教法。
带业往生犹如大石置船
王问那先:人生造恶,临终念佛,得生佛国,我不信是语。那先答言:如持大石置于船上,因得不没。人虽本恶,因念佛故,不入泥犁。其小石没者,如人作恶,不知念佛,便入泥犁中。
《那先经》
【译文】
国王问那先比丘:“人在生前造作诸多恶业,临命终时念佛,便能往生佛国,我不相信这话。”那先比丘回答:“比如将大石放在船上,大石因此不会沉没水中。人虽然造了许多恶业,因为念佛而不堕入地狱。有的小石反而沉没水中,比如有人作了恶业,不知念佛,便堕入地狱中。”
善导二种深信
言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也。亦有二种: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善导:《观经四帖疏》
【译文】
所说的深心,就是深信之心。包涵两方面意义: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在正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在生死苦海常没常流转,没有出离生死的殊胜因缘;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发四十八大愿,遍摄九法界众生,没有怀疑与忧虑,乘托阿弥陀佛大悲愿力,一定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佛光唯摄念佛人之三种因缘
问曰:备修众行,但能回向,皆得往生,何以佛光普照,唯摄念佛者,有何意也?
答曰:此有三义:一明亲缘。众生起行,口常称佛,佛即闻之;身常礼敬佛,佛即见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众生忆念佛者,佛亦忆念众生。彼此三业不相舍离,故名亲缘也。二明近缘。众生愿见佛,佛即应念现在目前,故名近缘也。三明增上缘。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诸邪业系,无能碍者,故名增上缘也。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校也。是故诸经中处处广赞念佛功能。
善导:《观经四帖疏》
【译文】
有人问:广修众多的善行,只要能将功德回向,都能往生极乐世界,为什么阿弥陀佛光明普照,唯独摄护念佛人,这其中有什么深意呢?
回答:这里有三层含义:第一,表明念佛的亲缘。众生修行,口常称念阿弥陀佛名号,阿弥陀佛天耳通即能听到;身常礼敬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天眼通即能见到;心常忆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他心智通即会了知。众生忆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也在忆念众生。众生的身口意三业与佛的身口意三业不相舍离,所以称为亲缘。第二,表明念佛的近缘。众生愿意见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即时应念显现在众生面前,所以称为近缘。第三,表明增上缘。众生称念阿弥陀佛,即除灭多劫重罪。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众多的菩萨、声闻自然会来迎接,诸多的邪业企图羁束其人,由于佛力加持,不能构成念佛人往生的障碍,所以称为增上缘。其他众多的修行,虽然也是善业,但其功德利益若与念佛法门相比较,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所以,诸多经论中处处广赞念佛的功德。
随顺佛意名真佛弟子
又,深信者,仰愿一切行者等,一心唯信佛语,不顾身命,决定依行。佛遣舍者即舍,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者即去,是名随顺佛教,随顺佛意,是名随顺佛愿,是名真佛弟子。
善导:《观经四帖疏》
【译文】
又,谈到深信,仰愿一切净业行人,一心只相信佛的话,不顾身家性命,坚决依教奉行。佛叫舍弃的就当下舍弃,佛叫行持的就当即行持,佛叫离开的就当即离开,这才叫做随顺佛的教诲,这才叫做随顺佛的心意,这才叫做随顺佛的悲愿,这才叫做佛的真正弟子。
一滴投海,便同一味
是以我心实与佛心同一理故,故我弥陀愿力威德光明在我心中,承我心愚痴之力,作一切佛事,无时不引导于我;我心亦于弥陀愿力大心之内,修诸念佛求生一切善行,无一善行而不具含佛德。了彼佛德,成我三昧。故知弥陀愿力,始于发心,终于究竟,无一法而不直趣我心,以我心即佛心故;我心亦于无始至今,尽未来际,修一切三昧,无一法而不摄归佛海,成本来佛,以佛心即我心故。
如是依正色心,因果净秽,虽同一心,而实不妨一一自分,各住其位于一心内也。以一心故,虽净秽不同,所求不出于真心;以自分故,虽一心,而必舍秽取净也。舍秽取净,则感应道交,见彼本性弥陀;了悟一心,则净秽自分,可悟唯心净土。如是而修,譬如一滴投海,便同一味,方知大海即自己也。
妙叶:《破妄念佛说》
【译文】
由于我心真实地与佛心同一理体,所以,阿弥陀佛的愿力、威德、光明就在我的心中,承我心愚痴的力量,作一切佛事,无时无刻不在引导着我;我心也在阿弥陀佛愿力大心之内,修持念佛求生净土的种种善行,我的种种善行也无一不具含阿弥陀佛的功德。了达阿弥陀佛的功德,用以成就我的念佛三昧。所以得知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从初始发愿到究竟圆成大愿,其间没有一法不直接趋向我的心性,这是由于我心即是佛心的缘故;我心也从无始劫来到现在,以及尽未来际,所修持的一切三昧,没有一法而不摄归阿弥陀佛的大悲愿海,成就本来自性佛,这也是由于佛心就是我心的缘故。
这样的依报、正报、身色、心性、因果、净秽,虽然平等地内含在一心性中,然而,实在并不妨碍各自的区分,各住其位于一心内。由于同一心性,虽然有净土与秽土的不同,而所求生的净土并未超出真心之外;由于各自区分的缘故,虽然同等一心,而必然舍秽土、取净土。舍秽土、取净土,就能与阿弥陀佛的愿力感应道交,见到本性阿弥陀佛;了悟一心,则净土秽土自然区分,由此可以体悟唯心净土。这样来修行,譬如一滴水投入大海,便与海水等同一味,此时才知道大海即是自己。
谤无净土即谤诸佛
明智者当为世人决疑起信,在在处处,弘赞流通,即是代诸佛出广长舌,即是报佛深恩。如其违背圣言,故为魔说,其为罪也,何可言尽!今以喻明:于此有人,日出万言,以谤万佛,积满千岁,是人罪业,无量无边;而复有人出一恶言,拨无净土,阻人念佛,是人罪业,过于前人百千万倍,乃至无算。何以故?微尘诸佛,赞叹西方,惟欲人人成佛;汝独生谤,即是遍谤微尘如来,陷害众生,常沉苦海,不得成佛。故罪如是,其慎辞哉!
莲池:《弥陀疏钞》
【译文】
明智之人,就应当为世间众生释疑起信,令众生都发愿往生西方净土,无论身在何处,广为赞叹净土法门,广为流通净土经典,这样便是代替佛出广长舌,这样便是报答佛的深恩。如果违背经典圣言量,故意造为魔说,其所犯下的谤法重罪,怎么能够说得完!现在用一个比喻来说明:在此娑婆世界,有人每天用一万句话,诽谤一万尊佛,像这样日积月累,直至千年,此人所犯下的罪业,无量无边;而又有人口出一句恶言,诽谤净土,认为虚幻不实,阻挠他人念佛,那么这个人所造下的罪业,超过前面那人的罪业百千万倍,甚至无法计算。为什么呢?十方如微尘一般多的诸佛,全都赞叹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只想要众生念佛往生,个个成佛;而唯独你对净土法门加以诽谤,这样就等于遍谤十方如微尘一般多的如来,陷害众生,永远沉沦生死苦海,不能成就佛果。故意谤法之罪如此严重,说话能不小心谨慎吗?
念佛醒梦
今念佛求生净土,正返迷归悟,至圆至顿,概以梦幻扫之,可乎哉?今人于梦幻妻子家缘不能当下割舍,梦幻功名富贵不能当下远离,梦幻苦乐寒暑不能当下觑破,乃至梦幻诗文机锋转语不能当下唾弃,独于梦幻西方则不求生,亦大惑矣。夫依对待而论,娑婆活计,添梦者也;求生净土,醒梦者也,不可不求生也。依绝待而论,惑业感于三界,恶梦也;念佛生于净土,好梦也,亦不可不求生也。苟深思此理,净土之生,万牛莫挽矣。
蕅益:《灵峰宗论》
【译文】
现今念佛求生西方净土,正是迷途知返,转归觉悟,最圆融、最顿捷,一概以梦幻扫除净土,可以这样吗?当今之人对于梦幻妻儿家缘不能当下割舍,梦幻功名富贵不能当下远离,梦幻苦乐寒暑不能当下看破,甚至梦幻诗词文章、机锋转语不能当下唾弃,唯独对于梦幻西方极乐世界就不求往生,这正是极大的迷惑颠倒。若依对待法来看,娑婆世界的经营,都是梦中添梦;求生西方净土是使人从睡梦中醒来,所以不可不求往生净土。若依绝待不二法来看,烦惑恶业招感于三界,这是恶梦;念佛往生西方净土,这是好梦,所以也不可不求往生净土。如果深入思惟领会其中的道理,那么,愿意生西方净土之心是一万头牛的力量也挽不回的。
念佛报恩
知小而不知大、见近而不见远者,此众生之常分也。如阿弥陀佛,于诸众生,有大恩德,众生不知也。若以众生观之,佛则普为一切众生也;若以一人观之,佛则专为我一人也。称性大愿,为我发也;长劫大行,为我修也。四土为我严净也,三身为我圆满也。以至头头现身接引,处处显示瑞应,总皆为我也。我造业时,佛则警觉我;我受苦时,佛则拔济我;我归命时,佛则摄受我;我修行时,佛则加被我。佛之所以种种为我者,不过欲我念佛也,欲我往生也,欲我永脱众苦、广受法乐也,欲我展转化度一切众生,直至一生成佛而后已也。噫!佛之深恩重德,非父母所可比,虽天地不足以喻其高厚矣。非闻开示,安知此意?不读佛经,安晓此理?今而后,已知之矣,唯有竭力精修,尽报归诚,拼命念佛而已。复何言哉!
彻悟:《彻悟禅师语录》
【译文】
能知道小事而不能知道大事,能见到近的地方而不能见到远的地方,这是世间众生的常态。比如阿弥陀佛,对众生有大恩德,而众生却不知道。若站在众生的立场来看,阿弥陀佛普遍地为一切众生垂慈救度;若站在个人的立场来看,则阿弥陀佛专为我一人而施以救度。称合自性的大愿,为我而发;无量劫的菩萨大行,为我而修。极乐世界四种净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为我而庄严清净,阿弥陀佛的法报化三身为我而圆满。乃至时时现身接引,处处显示瑞相感应,全都是为了救度我。当我造作恶业时,佛就警觉我;当我遭受苦难时,佛就救拔济度我;当我一心归命时,佛就摄受我;当我信愿持名时,佛就加被我。阿弥陀佛之所以种种善巧方便为我者,其目的不过是希望我念佛,希望我往生净土,希望我永远脱离三界众苦、广受寂灭法乐,希望我展转教化度脱一切众生,直至一生成佛而后已。噫!阿弥陀佛对我等众生的深恩重德,不是父母的恩德所可比拟的,即使是天地也不足以比喻佛陀恩德的高厚。如果没有听到善知识开示,怎么能知道念佛往生之事?如果不是恭敬地读诵佛经,怎么能明白念佛往生的道理?从今以后,既然已经明白了这个道理,唯有竭诚尽力精进修行,尽此一报身,一心归命,拚命念佛而已。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可谈的呢!
虽佛祖现身,也不改其所信
若正修净业时,倘达摩大师,忽现在前,乃曰:吾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禅,汝但舍置念佛,吾即以此禅授汝。但当向祖师作礼,谓我先已受释迦如来念佛法门,发愿受持,终身不易。祖师虽有深妙禅道,吾则不敢自违本誓也。纵或释迦如来,忽尔现身,谓曰:吾先说念佛法门,特一时方便耳。今更有殊胜法门,超于彼者。汝当且置念佛,吾即为说胜法。亦只可向佛稽首陈曰:我先禀受世尊净业法门,发愿一息尚存,决不更张。如来虽有胜法,吾则不敢自违本愿也。虽佛祖现身,尚不改其所信,况魔王外道,虚妄邪说,岂足以摇惑之耶?能如是信,其信可谓深矣。
彻悟:《彻悟禅师语录》
【译文】
如果正在修习净业的时候,假使达摩大师忽然出现在面前说:“我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禅,你只要舍弃念佛,我就将此妙禅传授给你。”这时只应当向达摩祖师顶礼回答:“我已先信受了释迦如来的念佛法门,发愿受持,终身不改。祖师虽有深妙禅道,我不敢自己违背原来的誓言。”纵然释迦如来忽然现身说:“我先前所说的念佛法门,只是一时方便之说。现在更有殊胜的法门,超过念佛往生一法。你应当姑且放置念佛,我就为你宣说更殊胜的法门。”这时也只可向佛稽首上陈:“我先前禀受世尊的净土法门,发愿一息尚存,决不更改。如来虽然另有殊胜法门,我不敢自违本愿。”即使佛祖现身,尚且不改变对念佛法门的信心,更何况魔王外道虚妄邪说,岂足以动摇迷惑我的净土信心?能有这样的信心,才能算得上深信。
应具十种信心
一信生必有死(普天之下,从古至今,曾无一人逃得)。
二信人命无常(出息虽存,入息难保,一息不来,即为后世)。
三信轮回路险(一念之差,便堕恶趣,得人身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四信苦趣时长(三途一报五千劫,再出头来是几时)。
五信佛语不虚(此日月轮,可令堕落,妙高山王(1),可使倾动,诸佛所言,无有异也)。
六信实有净土(如今娑婆无异,的的现有)。
七信愿生即生(已今当愿,已今当生,经有明文,岂欺我哉)。
八信生即不退(境胜缘强,退心不起)。
九信一生成佛(寿命无量,何事不办)。
十信法本唯心(唯心有具造二义,如上诸法,皆我心具,皆我心造)。
信佛语故,则造后四;不信佛语,但造前四。故深信佛言,即深信自心也。修净业者,能具此十种信心,其乐土之生,如操左卷(2)而取故物,夫何难之有?
彻悟:《彻悟禅师语录》
【注释】
(1)妙高山王:即须弥山,为山中最高者,故曰王。(2)左卷:古代契约分为左右两联,双方各执其一,左卷即左联,常用为索偿的凭证。用来比喻充分的把握。
【译文】
第一相信有出生必有死亡(普天之下,从古到今,还没有一人逃过生死)。
第二相信人命无常(呼出的气息虽存,吸入的气息却难得保证,一口气不来,便是后世)。
第三相信轮回路险(一念的差错,便堕到恶道中,能保持人身不失者如同指爪上的土一样少,失去人身者如同大地上的土一样多)。
第四相信三恶道(畜生、饿鬼、地狱)的时间漫长(三恶道中的一次果报就是五千劫,再得人身就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
第五相信佛语不虚(这个日轮月轮可以令其坠落,须弥山王可使之倒塌,诸佛金口所宣的法语不会有丝毫的变异)。
第六相信真有西方净土(像眼前的娑婆世界一样,西方极乐世界确确实实也是真实存在的)。
第七相信发愿求生极乐世界便能往生(已经发愿便已经往生,现今发愿便现今往生,未来发愿便未来往生,经中明文所示,岂会欺骗我呢)。
第八相信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能证得不退转位(西方极乐世界境缘殊胜强大,不会生起退转之心)。
第九相信一生成佛(西方极乐世界中的众生寿命无量,任何道业都能成办)。
第十相信万法本来唯心所造(唯心有本具与造作二重含义,上述诸法都是我心所具足,都由我心所造作)。
由于相信佛语,便造作后四种的果(即:愿生即生、生即不退、一生成佛、法本唯心);由于不相信佛语,只造作前四种的果(即:生必有死、人命无常、轮回路险、苦趣时长)。所以,深信佛语就是深信自心。修净业的人,如果能够具足这十种信心,那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便有决定的把握,如拿取自己常用的东西,又有什么困难可言呢?
第三世堕落
苟无真信,虽念佛持斋,放生修福,只是世间善人,报生善处受乐。当受乐,即造业。既造业已,必堕苦。正眼观之,较他阐提(1)、旃陀罗(2)辈,仅差一步耳!
截流:《净土警语》
【注释】
(1)阐提:断善根无信仰的人。(2)旃陀罗:以屠杀为业的恶人。
【译文】
如果对念佛法门没有真信,即使念佛持斋,放生修福,也只是世间的善人,来世投生到富贵人家享乐。在享乐的时候,必定造业。造恶业后,必定堕落在苦处。用正眼观察此事,没有真信而念佛修善的人,比那些阐提与旃陀罗之流当生所受的下地狱的果报,仅仅差一步而已!
不应以目前所不见而不信
人骤闻净土之景象,多不信之,无足怪也。盖拘于目前所见,遂谓目前所不见者,亦如此而已。且如陋巷粪壤之居者,安知有广厦之清净?小器藜藿(1)之食者,安知有食前之方丈?弊箧(2)锱铢(3)之蓄者,安知有天府之充溢?
故处此娑婆浊世,不信其有清净佛土。所以生长于胞胎,不知彼有莲华之化生;寿不过百年,不知彼有河沙之寿数;衣食必由于营作,不知彼有自然之衣食;快乐常杂于忧恼,不知彼有纯一之快乐。然则佛之所言,不可以目前所不见而不信也。
王日休:《龙舒净土文》
【注释】
(1)藜藿(1íhuò):藜,蒿类,一年生草本植物,嫩叶可以吃。藿,香草。指粗劣的饮食。(2)箧(qiè):小箱子。(3)锱铢(zīzhū):指很少的钱。
【译文】
人们骤然听闻到西方极乐世界的景象,大多不相信,这并不奇怪。大凡拘碍于目前所见所闻的人,便认为眼前所见不到的东西不存在,这同不信净土者是同样的心态。比如在陋巷粪土中居住的人,怎会知道广阔大厦的清净?在小碗里吃一些蒿叶草菜的人,怎会知道还有摆满一丈的美味佳肴?在破旧的小箱子里蓄积些小钱的人,怎会知道有国库里充溢的财宝?
所以处在这个娑婆世界五浊恶世,便不相信有清净的西方极乐世界。由于生长于母体胞胎,便不知道极乐世界有莲华化生;由于在这个世界寿命不过百年,便不知道极乐世界有恒河沙数的寿命;由于在这个世界衣食必由劳作方可得到,便不知道极乐世界有随念而至的衣食;由于这个世界的快乐常常夹杂着忧愁烦恼,便不知道极乐世界有纯一的快乐。既然这样,那么释迦牟尼佛所宣示的西方净土,就不可以由于我们现前肉眼见不到而不相信呀!
呼引众生上大愿船
净土传云: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二菩萨,乘大愿船,泛生死海,就此娑婆世界,呼引众生,上大愿船,送至西方,如肯往者,无不得生也。若信心肯往,虽有罪恶,亦无不得生。
盖不慈悲不足为佛,不济度众生不足为佛,不有大威力不足为佛。为其慈悲,故见众生沉于苦海而欲济度;为其有大威力,故能遂济度之心、成济度之功也。此所以为佛也。经云:大医王能治一切病,不能治命尽之人;佛能度一切众生,不能度一切不信之人。以不信比命尽者,可谓极矣。
王日休:《龙舒净土文》
【译文】
净土传记上说: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乘坐大愿船,飘泛生死海,在这个娑婆世界呼引众生上大愿船,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如果愿意前往者,没有一个不能生到西方净土的。倘若深切相信,愿意往生,即使犯有罪恶,也无不蒙佛力加持,带业往生。
不慈悲不足以称为佛,不拔济救度众生不足以称为佛,不具备大威神力不足以称为佛。正是由于佛的大慈大悲,所以看见众生沉沦苦海而生拔济救度之心;正是由于有大威力,所以能够使拔济救度众生的心愿兑现成济度众生的功德。这就是佛之所以称为佛的原因。经中说:“大医王能治疗一切病症,但不能治疗寿命已尽之人;佛能救度一切众生,但不能救度一切不信之人。”以不信者比况寿命已尽者,可谓形容到了极点。
二、就理观立信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1),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2),从心想生。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说明】
这段经文不仅是净宗理论的心要,亦是一大藏教的总纲。
【注释】
(1)法界身:佛的法身。法身无形无相,周遍法界,众生有感,法身随缘而应,故名法界身。(2)正遍知海:佛之正遍知,深广而不可测量,故譬之于海。
【译文】
诸佛如来是随感而应的法界身,进入一切众生的心想中。所以,你们忆佛念佛时,那忆佛念佛的心就具足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忆佛念佛为始觉),是心是佛(念佛的心即是本觉),诸佛遍知万法的深广智慧,便从忆佛念佛的心中出生。
佛由心现
解脱长者对善财言:我入出如来无碍庄严解脱门,见十方各十佛刹微尘数如来。彼诸如来不来至此,我不往彼。我若欲见安乐世界阿弥陀如来,随意即见……知一切佛及以我心,悉皆如梦;知一切佛犹如影像,自心如水;知一切佛所有色相及以自心,悉皆如幻;知一切佛及以己心,悉皆如响。我如是知,如是忆念,所见诸佛皆由自心。
《大方广佛华严经》
【译文】
解脱长者对善财童子说:“我进出这个如来无碍庄严解脱门,见到十方世界各十佛刹微尘数如来。诸佛如来不来我这里,我也不往诸佛那里。我如果想见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念头一动就能见到……由此了知一切佛以及我心,全都如梦;了知一切佛犹如影像,自心就像水;了知一切佛与所有色相以及自心,全都如同幻化;了知一切佛以及自心,全都如同空谷回响。我就是这样了知,这样忆佛念佛,所看见的诸佛都由自心显现。”
自力他力之相状
当复引例示自力他力相:如人畏三途故,受持禁戒,受持禁戒故,能修禅定,以禅定故,修习神通,以神通故,能游四天下,如是等名为自力。又如劣夫,跨驴不上,从转轮王行,便乘虚空,游四天下,无所障碍,如是等名为他力。愚哉!后之学者,闻他力可乘,当生信心,勿自局分也。
昙鸾:《往生论注》
【译文】
这里再举例说明自力与他力的相状:譬如有人因畏惧三恶道之苦故,受持戒律,因持戒故,能修禅定,以禅定力故,修习种种神通,以神通现前故,能游历四大部洲,这样的修行叫做自力。又譬如愚劣凡夫,连毛驴都跨不上去,但随从转轮圣王而行,乘托轮宝飞行虚空,游历四大部洲,无所障碍,这样的情形叫做他力。愚昧啊!后世的学人,听到有他力可以托乘,应当生起信心,不要被一般情见所局限。
蕅益六信—信自
信自者,信我现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团,亦非缘影;竖无初后,横绝边涯;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是名信自。
蕅益:《阿弥陀经要解》
【译文】
所谓相自,意思是:相信我现前一念真心,本来就不是身内的肉团心,也不是第六意识攀缘尘境分别影事之心。这一念真心在时间上竖穷三际(过去、现在、未来),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横遍十方,没有边际涯畔;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十方虚空中微尘数的国土,原是我一念心中所变现的物境。我虽然昏沉迷惑,生起种种颠倒,但只要一念回光返照,专持佛号,决定能生自心本具的极乐世界,对此不再存有疑虑。这就叫信自。
蕅益六信—信他
信他者,信释迦如来决无诳语,弥陀世尊决无虚愿,六方诸佛(1)广长舌(2)决无二言。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志求生,更无疑惑。是名信他。
蕅益:《阿弥陀经要解》
【注释】
(1)六方诸佛:指东、南、西、北、上、下六方诸佛。(2)广长舌:在因地修行中不妄语所感得的果相。
【译文】
所谓信他,意思是:相信释迦如来决不会说骗人的话,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愿愿圆满,没有虚发,六方诸佛伸出广长舌相,异口同声的赞叹,句句真实。我们信奉诸佛的真实教诲,决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不再存有疑惑。这就叫信他。
蕅益六信—信因
信因者,深信散乱称名,犹为成佛种子,况一心不乱,安得不生净土?是名信因。
蕅益:《阿弥陀经要解》
【译文】
所谓信因,意思是:深信散乱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尚且能成为佛道的种子,何况一心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哪有不往生西方净土的道理呢?这就叫作信因。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9-13 12:09
标题:
续 4
蕅益六信—信果
信果者,深信净土,诸善聚会,皆从念佛三昧得生。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亦如影必随形,响必应声,决无虚弃。是名信果。
蕅益:《阿弥陀经要解》
【译文】
所谓信果,意思是:深信西方净土都是诸上善人聚集在一起,他们都是从念佛三昧得以往生的。犹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又如同影子必定随形,音响必定应声一样,功夫一定不会白费。这就叫作信果。
蕅益六信—信事
信事者,深信只今现前一念不可尽故,依心所现十方世界亦不可尽;实有极乐国在十万亿土外,最极清净庄严,不同庄生寓言。是名信事。
蕅益:《阿弥陀经要解》
【译文】
所谓信事,意思是:深信而今现前一念心性不可穷尽,依心所显现的十方世界也不可穷尽;在离这个世界十万亿佛土之外,确实有西方极乐世界,最为清净庄严,不同于庄子虚构的寓言。这就叫作信事。
蕅益六信—信理
信理者,深信十万亿土,实不出我今现前介尔一念心外,以吾现前一念心性实无外故;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现前一念心中所现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众生心性亦遍。譬如一室千灯,光光互遍,重重交摄,不相妨碍。是名信理。
蕅益:《阿弥陀经要解》
【译文】
所谓信理,意思是:深信距离本土十万亿佛刹之遥的西方净土,其实并未超出我现今的一念心性之外,因为我现前的一念心性广大周遍,其大无外;又深信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报与正报、阿弥陀佛教主与菩萨声闻圣众,都是我现前一念心性中所显现的影像。全体的事相即是真如理体,万法的虚妄相就是真性,全部的修德就是本具的性德,他人与外境即是自己。我的心性遍布一切法界,佛的心性也遍布一切法界,一切众生的心性也同样遍布一切法界。譬如一室内有千盏灯,每盏灯发的光互相渗透遍满.重重交相含摄,彼此不相妨碍。这叫做信理。
圣凡一体,机感相应
盖弥陀光明遍照法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圣凡一体,机感相应。诸佛心内众生,尘尘极乐;众生心中净土,念念弥陀。吾以是观之,智慧者易生,能断疑故;禅定者易生,不散乱故;持戒者易生,远诸染故;布施者易生,不我有故;忍辱者易生,不瞋恚故;精进者易生,不退转故;不造善、不作恶者易生,念纯一故;诸恶已作、业报已现者易生,实惭愧故。虽有众善,若无诚信心、无深心、无回向发愿心者,则不得上上品生矣。噫!弥陀甚易持,净土甚易往,众生不能持,不能往,佛如众生何!
杨杰:《念佛镜序》
【译文】
阿弥陀佛的光明遍照法界所有的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圣人与凡夫本自一体,根机与感通容易相应。诸佛心内的众生,尘尘都是极乐世界;众生心中的净土,念念都是阿弥陀佛。我因此观察:有智慧的人容易往生,因他们能够斩断疑根;修禅定的人容易往生,因他们心不散乱;持戒的人容易往生,因他们远离一切污染;布施的人容易往生,因他们没有我执;忍辱的人容易往生,因他们没有瞋恚心;精进的人容易往生,因他们道心不退转;不造善、不作恶的人容易往生,因他们心念纯一;已经造作各种恶业、果报现前的人容易往生,因他们能够生起真实的惭愧心。虽然修行个中善行,但如果没有至诚的信心,没有自他共成佛道的深心,没有回向发愿往生心,便不能获得上品上生。呜呼!阿弥陀佛名号很容易持念,西方净土很容易往生,然而众生却不去念佛,不能往生,佛对这些众生又有什么办法呢?
三种真信
所谓真信者,第一要信得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是未成之佛,弥陀是已成之佛,觉性无二。我虽昏迷倒惑,觉性未曾失;我虽积劫轮转,觉性未曾动。故曰莫轻未悟一念,回光便同本得也。次要信我是理性佛、名字佛,弥陀是究竟佛,性虽无二,位乃天渊。若不专念彼佛,求生彼国,必至随业流转,受苦无量。所谓法身流转五道,不名为佛,名为众生矣。次要信得我虽障深业重,久居苦域,是弥陀心内之众生;弥陀虽万德庄严,远在十万亿刹之外,是我心内之佛。既是心性无二,自然感应道交。我之苦切,必能感佛之慈悲,必能应如磁石吸铁,无可疑者。
截流:《净土警语》
【译文】
怎样才算具备真实的信心呢?第一要信得心、佛、众生三者没有差别。我是没有成就的佛,阿弥陀佛是已经成就的佛,我与阿弥陀佛的觉性平等无二。我虽然昏迷、颠倒、迷惑,但觉性没有失掉;我虽然多劫生死轮转,觉性未曾动摇。所以说,不要轻视未悟的一念,回光归元便同本觉无二。其次要信我是理性佛、名字佛,阿弥陀佛是究竟佛,性德觉性虽然平等无二,但修德阶位却有天渊之别。倘若不专心持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必定会随着业力流转生死,受苦无穷。所谓清净法身流转五道(天、人、畜生、饿鬼、地狱)就不叫佛,而叫做众生。再次要相信我虽然业障深重,长久以来居住在痛苦的娑婆世界,但我仍是阿弥陀佛心内的众生;阿弥陀佛虽然万德庄严,远在十万亿佛土之外,但仍是我心内的佛。既然众生与佛心性同体无二,自然会感应道交。我苦切念佛,必定能够感通阿弥陀佛的慈悲,必定能够得到磁石吸铁般的响应,这是无可怀疑的事情。
如来本愿力
问曰:有何因缘,言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答曰:论言修五门行,以自利利他成就故。然核求其本,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他利之与利他,谈有左右。若自佛而言,宜言利他;自众生而言,宜言他利。今将谈佛力,是故以利他言之,当知此意也。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
昙鸾:《往生论注》
【译文】
问道:众生有什么因缘,说能够迅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回答:《往生论》中讲到修持五念门(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能成就自己往生,并成就一切众生往生。但推究二利成就的根本,乃是以阿弥陀佛为增上缘。他力利益与利益他人,讨论起来有角度的不同。如果就佛的立场而言,应该表述为利他(利益众生);从众生角度而言,则应该表述为他利(佛力予众生以利益)。现在将讨论的是佛力,所以便表述为利他,净业行人应当明了这个道理。凡是往生到极乐国土以及彼国中的菩萨、天人所作的上求下化诸修行,都是由于阿弥陀如来本愿力加持所成就的。
慈母更念浪子
今且知佛以大慈大悲,于念念中忆念摄化于我,则我今者深感佛恩,故应念佛;一向长劫枉受罚众苦,欲求脱苦,故应念佛;已造之业,无可如何,未来之业,可更造乎?生惭愧心,故应念佛;同体心性,既曰本有,即今岂无?只欠悟证耳,求悟以性,故应念佛。以求悟心念佛,念佛必切;以惭愧心念佛,念佛必切;以畏苦心念佛,念佛必切;以感恩心念佛,念佛必切。我不念佛,佛尚念我,我今恳切念佛,佛必转更念我矣。
彻悟:《彻悟禅师语录》
【译文】
现在我已经知道了阿弥陀佛以大慈大悲,在念念中忆念摄受教化我,那么我现在深切地感受到佛的恩德,所以应该念佛;一向长远劫冤枉遭受轮转的刑罚与众多苦恼,想求得脱离苦难,所以应该念佛;往昔所造的恶业,不可扭转,未来之业,何敢再造?由此生惭愧心,所以应该念佛;与佛同体的心性,既然本自具有,现今岂能没有?只是欠悟证的功夫罢了,为求悟明心性,所以应该念佛。以求悟之心念佛,念佛必定恳切;以惭愧之心念佛,念佛必定恳切;以畏苦之心念佛,念佛必定恳切;以感恩之心念佛,念佛必定恳切。我不念佛时,阿弥陀佛尚且慈母般地怜念我,我现在至诚恳切念佛,阿弥陀佛必定更加怜念我。
佛祖诚言可凭
至于修行净土,有决定不疑之理,何必要问他人之效验?纵举世之人皆无效验,亦不生一念疑心,以佛祖诚言可凭故。若问他人效验,便是信佛言未极。而以人言为实,便是偷心,便不济事。英烈汉子,断不至舍佛言而取信人言。自己中心无主,专欲以效验、人言为前途导师,可不哀哉!
印光:《印光法师文钞》
【译文】
至于修行净土法门,有决定不可怀疑的道理,何必要问别人念佛修行的效验呢?纵然举世之人念佛都没有效验(感应),也不生一念怀疑之心,因为诸佛与祖师的真诚法语足以依凭。如果总是问他人念佛是否有效验,便是对佛的言语未能生起决定的信心。而以他人的话为真实,这便是偷心,以偷心修行念佛法门,便不能成就。英明决烈的男子汉,断断不至于舍弃佛言而取信于人言。如果自己心中没有主见,专门想要以他人的效验、言语作为自己修行路上的导师,岂不可悲!
如彼香树改臭树林
佛告父王:诸佛果德,有无量深妙境界,神通解脱,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劝父王行念佛三昧。父王白佛:念佛之功,其状云何?佛告父王:如伊兰林(1),方四十由旬,有一科牛头栴檀(2),虽有根芽,犹未出土。其伊兰林,唯臭无香,若有噉其华果,发狂而死。后时栴檀根芽渐渐生长,才欲成树(3),香气昌盛,遂能改变此林,普皆香美。众生见者,皆生希有心。佛告父王:一切众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亦复如是。但能系念不止,定生佛前。一得往生,即能改变一切诸恶,成大慈悲,如彼香树改伊兰林。
《观佛三昧经》
【注释】
(1)伊兰林:伊兰,树名,华可爱,气味甚恶,其恶臭飘及四十里。伊兰林比喻众生无边的烦恼。(2)牛头栴檀:又称赤栴檀。栴檀为香树名,出自牛头山,故名牛头栴檀。栴檀比喻众生念佛之心。(3)才欲成树:比喻一切众生,但能念佛不间断,道业自然成就。
【译文】
释迦牟尼佛告诉父王净饭王:“诸佛果地上的功德,有无量无边的深邃奥妙境界,种种神通解脱,不是凡夫的心量所行的境界,所以劝父王修行念佛三昧。”父王禀白佛陀:“念佛的功德,是什么样的相状呢?”佛告诉父王:“比如伊兰林,方圆有一百六十里,其中有一棵牛头栴檀,虽然有根芽,但尚未破土而出。这伊兰林唯有恶臭,没有香味,如果有人吃了树上的华果,便会发狂而死。后来,栴檀的根芽渐渐生长出来,长到快成树时,香气浓烈,于是便能转变伊兰林的恶臭,令此树林全都芳香美好。众生目睹这个情景,都生起稀有难逢之心。”佛告诉父王:“一切众生在生死流转中,念佛的心也是这样。只要能系心念佛不间断,决定能生到佛前。一旦往生到佛土,就能改变一切恶业,成就大慈悲心,如同那栴檀树的香气改变伊兰林的恶臭一样。”
此间念佛,彼土七宝池生莲华一朵
或者疑之云:人此间念佛,西方七宝池中如何便生莲华一朵?予告云:此不难知也。譬如大明镜,凡有物来便现其影,镜何尝容心哉?以其明而自然耳。阿弥陀佛国中,清净明洁,自然照见十方世界,犹如明镜睹其面像。是故此间念佛,西方七宝池自然生莲华一朵,无足疑也。
或者又疑之云:有修行精进,临终之时,佛与菩萨来迎。且如十方世界,有无量众生精进,乌能皆知其期而往迎乎?曰:亦自然耳。譬如天上一日,普照无量境界,岂不自然哉?况佛之威神不止如日月乎?
王日休:《龙舒净土文》
【译文】
有人怀疑说:“人在这个世界念佛,西方极乐世界的七宝池中,为何便生出莲华一朵呢?”我告诉他说:“这并不难明白。譬如大明镜,凡是有物到来便映现其影,明镜何尝有迎接之心呢?只是由于镜子明亮,自然可以显现事物而已。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中,清净明洁,自然照见十方世界,犹如明镜中看见其面像。所以,在这个世界念佛,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中自然出生莲华一朵,是无足怀疑的。”
又有人怀疑说:“修行精进的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菩萨众来接引。而十方世界有无量无数的众生精进修行,佛菩萨怎么能尽知他们的命终之期而前往接引呢?”回答:“这也是自然而然的。譬如天上有一轮太阳,普照无量境界,岂不是自然而然吗?何况阿弥陀佛的威神功德远远不止日月的功效呢?”
何谓多善根福德因缘
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而皆是已成,非今非当。此则以阿弥陀佛种种庄严作增上本质,带起众生自心种种庄严。全佛即生,全他即自,故曰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蕅益:《阿弥陀经要解》
【译文】
阿弥陀佛以四十八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无数劫的六度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令信愿持名念佛者,念念成就如此多善根福德,而都是已成就,不是现今才成就,不是将来才成就。这是以阿弥陀佛极乐国土种种庄严作增上根本质境,带动起众生自心本具的种种庄严。全体的佛德即是众生的性德,全体的他力即是自性之力,所以说成就这样的功德庄严。
念佛者心印不坏
譬有贫人,依豪贵衣食。时有王子出游,执大宝瓶,瓶内藏王宝印。贫者诈来亲附,拿宝瓶逃走。王子觉之,使六大兵乘六黑象追之。持瓶人走入空野泽中,毒蛇自四面来欲啮。持瓶者惶惧而东西驰走,见空泽中有一大树蓊郁,头戴宝瓶,攀树而上。时六兵疾驰至树下,贫人见而吞王宝,以手覆面。六黑象以鼻绞树倒之,贫人堕地,身体散坏,唯金印在宝瓶放光,毒蛇见光四散。佛告阿难:住于念佛者,心印不坏,亦复如是。
《观佛三昧经》
【译文】
譬如有一个穷人,投靠豪富家谋衣食。有一天,王子外出游玩,带着大宝瓶,宝瓶内藏了国王的宝印。这个穷人假装过来亲近侍奉王子,伺机拿起宝瓶逃跑。王子发现后,命令六个健兵骑六头黑象追赶盗瓶人。持瓶人跑入空旷野外的沼泽中,有许多毒蛇从四面八方围拢来,企图咬他。这个持瓶人见状极为惊恐,便东奔西走地逃命,看见空旷的沼泽中有一棵繁茂苍翠的大树,便头顶宝瓶,攀树上去。这时,骑黑象的六个健兵飞快地奔到了大树下,穷人看见情况危急,便将国王的宝印吞到肚里,吓得以手遮面。六头黑象用鼻子将大树绞倒,这穷人掉到地上,身体摔得散架了,唯有金印在宝瓶中放光,毒蛇见到光明便四处逃散。释迦牟尼佛告诉阿难:“安住于念佛的众生,心印不坏,也像金印放光一样。”
万亿人中一二知
娑婆生者极愚痴,众苦萦缠不解思。
在世更无清净业,临终那有出离时。
百千经里寻常劝,万亿人中一二知。
珍重大仙金色臂,早来携我入华池。
楚石:《西斋净土诗》
【译文】
生到娑婆世界的众生极为愚痴,
众苦萦回缠绕而不知道反思。
在世间更无持戒念佛的清净业,
命终哪有出离生死轮回之时。
无数经典中常常切劝念佛往生西方,
但万亿人中也只有一两个人信知。
珍重阿弥陀佛常垂接引的金色手臂,
愿佛早来提携我进入七宝莲池。
水火二河白道喻
又白一切往生人等,今更为行者说一譬喻,守护信心,以防外邪异见之难。何者是也?譬如有人,欲向西行,百千之里。忽然中路,见有二河,一是火河在南,二是水河在北。二河各阔百步,各深无底,南北无边。正水火中间,有一白道,可阔四五寸许。此道从东岸至西岸,亦长百步。其水波浪交过湿道,其火焰亦来烧道。水火相交,常无休息。此人既至空旷迥处,更无人物。多有群贼恶兽,见此人单独,竞来欲杀。此人怖死,直走向西,忽然见此大河,即自念言:此河南北,不见边畔,中间见一白道,极是狭小,二岸相去虽近,何由可行?今日定死不疑。正欲到回,群贼恶兽,渐渐来逼;正欲南北避走,恶兽毒虫,竞来向我;正欲向西,寻道而去,复恐堕此水火二河。当时惶怖,不复可言。即自思念:我今回亦死,住亦死,去亦死,一种不免死者,我宁寻此道,向前而去。既有此道,必应可度。作此念时,东岸忽闻人劝声:仁者!但决定寻此道行,必无死难,若住即死。又西岸有人唤言: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此人既闻此遣彼唤,即自正当身心,决定寻道直进,不生疑怯退心。或行一分二分,东岸群贼等唤言:仁者!回来!此道险恶不得过,必死无疑,我等众无恶心相向。此人虽闻唤声,亦不回顾,一心直进,念道而行,须臾即到西岸,永离诸难,善友相见,庆乐无已。此是喻也。
次合喻者:言东岸者,即喻此娑婆之火宅也;言西岸者,即喻极乐宝国也;言群贼、恶兽诈亲者,即喻众生六根、六识、六尘、五阴、四大也;言无人空迥泽者,即喻常随恶友,不值真善知识也;言水火二河者,即喻众生贪爱如水、瞋憎如火也;言中间白道四五寸者,即喻众生贪瞋烦恼中,能生清净愿往生心也。乃由贪瞋强故,即喻如水火;善心微故,喻如白道。又水波常湿道者,即喻爱心常起,能染污善心也;又火焰常烧道者,即喻瞋嫌之心,能烧功德之法财也;言人行道上直向西者,即喻回诸行业,直向西方也;言东岸闻人声劝遣,寻道直西进者,即喻释迦已灭,后人不见,由有教法可寻,即喻之如声也;言或行一分二分群贼等唤回者,即喻别解、别行、恶见人等妄说见解,迭相惑乱及自造罪退失也;言西岸上有人唤者,即喻弥陀愿意也;言须臾到西岸,善友相见喜者,即喻众生久沈生死,旷劫轮回,迷倒自缠,无由解脱,仰蒙释迦发遣,指向西方,又藉弥陀悲心招唤,今信顺二尊之意,不顾水火二河,念念无遗,乘彼愿力之道,舍命之后,得生彼国,与佛相见,庆喜何极也。
善导:《观经四帖疏》
【译文】
又禀白一切往生人等,今更为净业行人说一个譬喻,用以守护清净信心,以防止外道邪见异见所导致的厄难。是什么譬喻呢?比如有一个行人,准备向西方行走,到达目的地有百千里之遥。走到半路,忽然见到有两条河,一是火河在南边,二是水河在北边。两条河各宽一百步,河水的深度不可测,南北二河没有边际。在水火二河的正中间,有一条白道,宽有四五寸。这条白道由东岸至西岸,也有百步之宽。水河的波浪常常漫溢浸湿白道,火河的烈焰也常常来焚烧白道。水火相交侵扰白道,没有片刻的休息。此人既已到达旷野空阔之处,了无人烟。此时,有许多强盗与恶兽,见此人孤单一人,争着想来杀他吃他。此人害怕死亡,向西狂奔逃命,忽然见到这两条大河,自己思惟:此河南北不见边际,中间见有一条白道,极为狭小。东西两岸相距虽然很近,但白道狭小,如何能安全地过去呢?看来今日定死无疑了。此人一边如是思惟,一边想沿原路返回,不料后面的群贼与恶兽渐渐包抄上来。此人正欲向南北河岸逃避,而南北方向的恶兽毒虫,也竞相逼近。在东面、南面与北面三边受包围的情况下,此人只得向西面寻那条白道而走,但又害怕掉进水火二河之中。当时那人的惊惶恐怖之心,无以言表。此人端正心神,又自思念:我今日回头也是死,停住不前也是死,向两边逃也是死,现在只剩下一种侥幸逃命的可能,我宁可寻这条白道向前而去。既然有这条白道,必定应当可以度河而过。此人作此思惟时,忽然听到河东岸有劝说的声音:“仁者!只要下定决心沿着这条白道前行,必定不会有死难,如果徘徊不前就会死亡。”与此同时,又听到河西岸有人呼唤的音声:“你只管一心正念直行而来,我能庇护你,不要害怕堕入水火二河的zainan。”此人既听到东岸发遣与西岸呼唤的声音,即时端正身心,下定决心沿此白道直向西进,不生怀疑退怯之心。刚行走十分中之一二分时,东岸的群贼等便向着行人叫唤:“仁者!赶快回来!这条白道险恶,绝对过不去,再往前走,必死无疑,我们对你并无恶意。”此人虽然听到这些叫唤声,不为所动,义无反顾,一心直向前进,系念白道而行,很快就到达西岸,永远脱离种种厄难,与西岸上的善友相见,极为庆慰快乐。这是比喻之辞。
下面揭示上述比喻所指的意蕴:所说的东岸,即是比喻此火宅般的娑婆世界;所说的西岸,即是比喻西方极乐国土;所说的群贼、恶兽假装亲善,是比喻众生六根、六识、六尘、五阴和四大;所说的空旷无人的沼泽,是比喻此人经常随逐恶友,不能遇上真善知识;所说的水火二河,即是比喻众生的贪爱如水,瞋憎如火;所说的两河间白道宽约四五寸者,即是比喻在众生的贪瞋烦恼中,能生清净愿往生安养刹土的心。只是由于众生贪瞋烦恼强盛,就用水火来作比喻;愿往生的善心微薄,比喻如四五寸。又说水河的波浪常漫湿白道,是比喻众生常生爱欲心,能染污愿往生的善心;所说的火河的火焰常焚烧白道,是比喻瞋恚嫌恶之心,能烧法财功德林;所说的此人行走在白道上,一直向西而进者,是比喻回向一切修行德业,直接求生西方;所说的听到东岸有劝勉发遣行人寻白道直向西行之声者,是比喻释迦牟尼佛业已灭度,后人不得见佛,但有释迦佛的教法存世可依,即比喻如同声音;所说的或行一分二分,群贼等叫唤此人回头者,是比喻修行其他法门的行者,以其知见,甚至邪见之人等,妄谈见解,递相迷惑扰乱此人,以及自己造下罪业退失道心;所说的西岸上有人呼唤者,即是比喻阿弥陀佛大愿度众生;所说的须臾就到达西岸,善友相见欢喜无限者,是比喻众生长久沉沦生死苦海,旷劫轮回不休,迷惑颠倒,自相缠缚,无由解脱,仰蒙释迦本师发遣,指向西方,又藉阿弥陀佛的悲心召唤,而今信受随顺两土世尊拯济众生的悲愿,不顾水火二河的危险,念念相继,乘托阿弥陀佛以愿力所成就的白道,命终之后,得以往生彼安乐国土,得以与阿弥陀佛相见,庆幸欢喜无量。
【按】水火二河白道喻,寓意深刻,表达了娑婆世界修行人净土起信的普遍性的心路历程。对自力修行绝望之际,随顺两土世尊的发遣与呼唤,信愿求生净土,方是出离轮回险境的唯一出路。感恩阿弥陀佛为我等众生铺设的往生白道,感恩释尊慈悲的宣说。伏冀净业行人恒常玩味此喻,用以守护念佛信心。
第四编 净土资粮----愿门
一、厌离娑婆
易往而无人
宜各勤精进,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绝去,往生安养国。
横截五恶趣⑴,恶趣自然闭。升道无穷极,易往而无人。
其国不逆违,自然之所牵。何不弃世事,勤行求道德?
可得极长生,寿乐无有极。
《佛说无量寿佛经》
【注释】
(1)五恶趣:指天、人、饿鬼、畜生、地狱五道。对弥陀净刹而言,娑婆五道齐名恶趣。
【译文】
宜各自勤奋精进,努力持戒念佛,求生净土。
一定能超出三界,断绝生死,往生到安养刹土。
娑婆五道一时顿舍,五恶趣的因行自然关闭。
往生即升入无为涅槃道,没有穷极。
信愿持名即可往生,而无人修此净因。
极乐世界不逆违一切众生的心愿,
而娑婆众生久习烦惑,自然为之牵缚不去。
何不厌弃世间事务,勤勉修行,断恶迁善,至诚念持?
可获往生,得无量寿,快乐无有极限。
欣厌深切,方得往生
娑婆虽苦,处的已久,实不庸易离开;莲邦虽乐,概未曾到过,岂能遽往?必须真心彻到对于娑婆深生厌恶,对于极乐渴想甚深,方得往生。
善导:《观经四贴疏》
【译文】
娑婆世界虽然苦难,但是处身其中的时间已经很长,实在不容易离开;西方净土虽然快乐,但是从未曾到过,怎么能够顿然前往?必须对于娑婆世界心生深切的厌恶,对于极乐世界渴想极深,才能够往生。
魔乡不可停
归去来,魔乡不可停。
旷劫来流转,六道尽皆经。
到处无余乐,唯闻愁叹声。
毕此生平后,入彼涅槃城。
善导:《观经四帖疏》
【译文】
回归安养故园呀!娑婆魔乡不可停留。
旷劫以来流转不休,六道全都经历。
处处都没有快乐啊,唯闻忧悲愁叹之声。
毕此一生,深信切愿念佛啊,命终进入极乐涅槃城。
厌离行与欣愿行
问:今欲决定求生西方,未知作何行业,以何为种子,得生彼国?
答:欲决定生西方者,具有二种行,定得生彼:一者厌离行,二者欣愿行。言厌离行者,凡夫无始以来,为五欲缠缚,轮回五道,备受众苦,不起心厌离五欲,未有出期。发愿愿我永离三界杂食臭秽、脓血不净、耽荒五欲男女等身,愿得净土法性生身,此为厌离行。
二明欣愿行者,复有二种:一者先明求往生之意。所以求生净土,为欲救拔一切众生苦故。二者观彼净土庄严等事,欣心愿求,常行念佛三昧及施戒修等一切善行,悉以回施一切众生,同生彼国,决定得生。此谓欣愿门也。
智顗:《净土十疑论》
【译文】
问:如今发愿决定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不知道修哪些行业,以什么为正因,才能生到极乐世界?
答:要想决定往生极乐世界,应具备二种愿行,一定能生彼国:第一,厌离行;第二,欣愿行。厌离行意谓:凡夫无始劫以来,被财色名食睡五欲所缠缚,轮回五道(天、人、畜生、饿鬼、地狱),备受种种苦难。如果不生起厌离五欲之心,便不会有出离轮回之日。应当发愿愿我永离三界的杂食臭秽、脓血不净、沉湎五欲男女等身,希望获得西方净土的法性生身。这就是厌离行。
第二,说明欣愿行,含摄二种含义:其一,首先明了求往生西方净土的意旨,往生西方净土,是为救拔一切众生的苦难;其二,观察西方净土种种庄严等事相,欣心发愿往生,经常修行念佛三昧,以及将布施、持戒等所修的一切善行,都回向法界一切众生,同生极乐世界,如此决定能够往生。这就叫做欣愿门。
十种逆境为道场
一、念身不求无病。身无病,则贪欲乃生。贪欲生,必破戒退道。知病性空,病不能恼,以病苦为良药。
二、处世不求无难。世无难,则骄奢必起。骄奢起,必欺压一切。体难本妄,难亦奚伤?以患难为解脱。
三、究心不求无障。心无障,则所学躐等。学躐等,必未得谓得。解障无根,即障自寂,以障碍为逍遥。
四、立行不求无魔。行无魔,则誓愿不坚。愿不坚,必未证谓证。究魔无根,魔何能娆?以群魔为法侣。
五、谋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则志存轻慢。志轻慢,必称我有能。成事随业,事不由能,以事难为安乐。
六、交情不求益我。情益我,则亏失道义。亏道义,必见人之非。察情有因,情乃依缘,以弊交为资粮。
七、于人不求顺适。人顺适,则内心自矜。内自矜,必执我之是。观人妄为,人但酬报,以逆人为园林。
八、施德不求望报。德望报,则意有所图。意有图,必华名欲扬。明德无性,德亦非实,以施德为弃屣。
九、见利不求沾分。利沾分,则痴心必动。痴心动,必恶利毁己。世利本空,利莫妄求,以疏利为富贵。
十、被抑不求申明。抑申明,则人我未忘。存人我,必怨恨滋生。忍抑为谦,抑何伤我?以受抑为行门。
如是居碍反通,求通反碍。于此障碍,皆成妙境。……是以如来于障碍中得菩提道。
妙叶:《宝王三昧念佛直指》
【译文】
第一、念身体不求没有疾病。身体没有疾病,贪欲就会生起。贪欲生起,必定会破毁戒律,退失道心。了知疾病本性空幻,疾病便不构成恼害,因此以病苦为良药。
第二、处世不求没有患难。世间没有患难,骄奢之心就必定会生起。骄奢心生起,必定会欺压一切。了达患难本自虚妄,患难又何能伤害?因此以患难为解脱。
第三、究心不求没有障碍。心没有障碍,所学道业就会躁进躐等。躁进躐等必定会没有得到法益而自称得到法益。明白障碍本来无根,障碍就自然寂没,因此以障碍为逍遥。
第四、立行不求没有魔障。积累功行没有魔障,誓愿就不会坚固。誓愿不坚固,必定未证道果而自称证得道果。推究魔性无根,魔何能扰乱?因此以群魔为法侣。
第五,谋事不求容易成功。事情容易成功,就会志存轻忽骄慢。志意轻忽骄慢,必定会夸耀我多有能耐。考量事情的成败,都是随宿业而决定,成功并非取决于能力,因此以办事多难为安乐。
第六、人际交情不求有益于自己。交情有益于自己,就会亏欠道义。道义亏欠,必会常见他人的不是。察知交情厚薄总有前因,交情亲疏乃依缘而起,因此以亏己利他的交情为资粮。
第七、与人交往不求随顺适应自己。他人随顺适应自己,就容易引发傲慢心。内心傲慢,必定会执著我的正确。观察为人处世,种种虚妄行为,难以理喻,人人只是在酬还宿业果报,因此以冤家对头为功德园林。
第八、布施行德不要求回报。行善希望回报,就会意有图谋。意有图谋,必定会求取虚名。明了布施无自性,福德亦无实性,因此以布施之德为丢弃的鞋子。
第九、见利不求沾润分成。想要利益分成,痴心就必定蠢动。痴心蠢动必定玷污利益,毁损自己。了知世间利益空幻,利益切莫妄求,因此以疏淡利益为富贵。
第十、被人冤屈不求申明。申明冤屈,则人我未能忘怀。心存人我,必定会滋生怨恨。安忍冤屈为己谦德,冤屈又何能伤害我?因此以受冤屈为修行。
这样身居障碍之境反而通达,企求通达反而障碍重重。如能智慧观照,这十大障碍便都能成为修道妙境。……所以,一切诸佛如来于障碍中证得菩提道果。
素患难行乎患难
佛祖圣贤,未有不以逆境为大炉鞲者(1)。佛四圣谛,苦谛居初;又称八苦为八师(2)。苟稍存喜顺恶逆之情,终与夏草同腐而已,安能如松柏之亭亭霜雪间哉!美玉不琢不成器,顽金不煅不致精。钟不击不鸣,刀不磨不利。岂有天生弥勒,自然释迦?欲为圣贤佛祖,必受恶骂如饮甘露,遇横疾如获至宝,方名素患难行乎患难,方可于秽土植净业因,方如莲出淤泥,超登不退。倘无事则驾言念佛求生净土,一遇不如意,辄悔愠咨嗟,吾恐三昧不成,生西未保。须于此十大碍行,一一自验,果于病时、难时,乃至被抑时,唯增念佛心,明苦空观,不尤不怨,庶莲萼日滋,称三昧宝王矣。
藕益:《灵峰宗论》
【注释】
(1)鞲(gōu):即韛,火炉风箱用的皮囊。(2)八师:与八苦类照,为杀、盗、邪淫、妄语、饮酒、老、病、死。佛师此八法而修道。
【译文】
十方诸佛、诸宗祖师以及古圣先贤,没有不以逆境作为锻炼的洪炉的。佛所宣说的四圣谛,苦谛放在首位;又称八种苦患为八个老师。修行人如果稍存喜好顺境、厌恶逆境之情,其结局终将与夏天的野草一同腐烂而已,如何能像松柏那样亭亭傲立于风霜冰雪之间呢!美玉不经雕琢不能成器,顽金不经锻冶不能达到精纯。钟不击就不会鸣响,刀不磨就不会锋利。岂有天生的弥勒、自然成佛的释迦?如果志愿成就圣贤佛祖的德业,必须遭受恶毒谩骂如饮甘露,遇到横暴困厄如获至宝,这才能称之为身处患难而即患难修行,才能在此娑婆秽土种植往生西方的正因,方可如莲华出于淤泥,超登净土,入不退转位。倘若在平日无事时就高谈阔论念佛求生净土,一遇到不如意事,当即就后悔、恼怒、叹息,我恐怕其人念佛三昧不能成就,往生西方没有保证。净业行人应当对此十大碍行(如上段所详述)一一加以验证,果然在病患中、厄难时,乃至遭受贬抑冤屈时,唯增上念佛求生净土的道心,明了苦、空的慧观,不怨天,不尤人,这样,净土莲蕊日见滋荣,可称深得念佛三昧了。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娑婆,秽土也;极乐,净土也。娑婆之寿则有量,彼土之寿则无量矣;娑婆备诸苦,彼土则安养无苦矣;娑婆随业轮转生死,彼土一往则永证无生法忍,若愿度生,则任意自在,不为诸业转矣。其净秽、寿量、苦乐、生死如是差别,而众生冥然不知,可不哀哉!
杨杰:《念佛镜序》
【译文】
爱欲不重不会生到这个娑婆世界,净念不纯难以往生极乐世界。娑婆世界是秽土,极乐世界是净土;娑婆世界的寿命有限,西方净土的寿命无量;娑婆世界充满种种苦难,西方净土则安乐无苦;娑婆世界随着业力轮转生死,西方净土一得往生便永远证得无生法忍,如果发愿救度众生,则任意自在,不被诸业力所牵转。两土的净秽、寿量、苦乐、生死有这样大的差别,然而众生却冥然不知,这不是很悲哀吗?
拔除爱桩生净土
今时净业学人,终日念佛忏罪发愿,而西方尚遥,往生弗保者,无他,爱桩未拔,情缆犹牢故也。若能将娑婆恩爱视如嚼蜡,不管忙闲动静,苦乐忧喜,靠著一句佛号,如须弥山相似,一切境缘,无能动摇,或时自觉疲懈,惑习现前,便奋起一念,如倚天长剑,使烦恼魔军,逃窜无地,亦如红炉猛火,使无始情识,销铄无余,此人虽现处五浊之乡,已浑身坐在莲华国里,又何待弥陀授手,观音劝驾,而始信其往生哉?
截流:《净土警语》
【译文】
现在的净业学人,终日念佛忏悔发愿,而西方净土还相距遥远,往生没有保证,这没有其他的原因,只是由于爱欲桩子没有拔去,情缆还系缚坚牢的缘故。如果能将世俗恩爱视同嚼蜡一样感到索然寡味,不管忙闲动静,苦乐忧喜,靠着一句佛号,像依傍须弥山一样,一切顺逆境界不被其动摇,有时或者感到精神疲懈,惑业习气现前时,便奋力提起一念佛号,如倚天长剑,使烦恼魔军无处逃窜,又像是洪炉猛火,使无始以来的情识销熔得净尽无余,如果能这样念佛,此人现在虽然还处在五浊世界中,可是已浑身坐在莲华国里了,又何须等待阿弥陀佛垂手接引,观世音菩萨前来劝驾,才相信他往生了呢?
野狐之喻
野狐黑夜入厨房,饱食睡去。天明不能逃窜,乃佯死而待人弃去。未几,果有欲弃之者。一人曰:狐尾甚佳,待我割之而后弃。狐闻而惧,忍痛而听其割。俄有童子来,欲取其两耳,狐闻益惧,然思两耳犹无关于性命,仍复忍之。俄复有人曰:皮可补裘。狐大骇曰:若取我皮,必至断头剖腹,其可忍乎?于是奋然跳起,向外狂奔,而此狐竟走脱矣。人在三界牢狱,无异厨房。业已托胎为人,已难逃于一死。只有念佛往生,乃可死里逃过。错过强壮之时,狐尾已经割去。若到桑榆迟暮,已将断头剖腹矣。苟非立弘誓愿,奋不顾身,其能跳出迷途,蒙佛接引乎?
周安士《安士全书》
【译文】
一只野狐狸黑夜遁入厨房,饱餐一顿后便睡着了。睡到天亮,有人进出厨房,野狐狸逃窜不了,于是假装死亡,等待人将自己抛弃。不一会儿,果然有人想抛弃野狐狸,旁边有一个人说:“这只狐狸尾巴很好,等我割下后再抛弃吧。”狐狸听着害怕,忍痛任人割其尾巴。不一会儿来了一个儿童,说要割取野狐狸的两只耳朵。狐狸听了更为害怕,继而思忖两耳被割去尚不会致命,便仍忍痛让童子割取两耳。不一会儿又有人来说:“狐皮可补裘衣。”狐狸听了大惊,心想:“倘若剥我皮,必至断头剖腹而死,这怎可忍受呢?”于是奋然跳起,向外狂奔,这只野狐狸竟然跑掉了。人投生到三界牢狱,无异于野狐狸进了厨房。业已托胎为人,已难逃于一死。只有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方可死里逃生。错过强壮之时,类似狐尾已经割去。倘若延误到迟暮之年,已经将到断头剖腹之地了。如果不立大誓愿,奋不顾身,怎能跳出轮回的迷途,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呢?
将死字贴在额颅上
欲心不贪外事,专志念佛,亦无奇特奥妙法则,但将一个死字贴到额颅上,挂到眉毛上。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则虽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极乐,即是极乐之嘉宾。
印光:《印光法师文钞》
【译文】
想要心不贪恋外事,专心致志念佛,也没有什么奇特奥妙的法则,只要将一个“死”字贴在额颅上,挂到眉毛上。果真能生死心真切,信得及,不生一念怀疑迷惑之心,那么,这样的念佛人虽然现今还没有出离娑婆世界,但已不是娑婆世界之久客;虽然目前还没有生到西方净土,却已是极乐世界的嘉宾了。
二、欣求极乐
殷勤劝愿
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1)俱会一处。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2)福德(3)因缘(4)得生彼国。
《佛说阿弥陀经》
【注释】
(1)上善人:上等的善人,指彼土一生补佛位的大菩萨。(2)善根:指发菩提心、持名念佛的正行。(3)福德:受持禁戒,广作善事的助行。(4)因缘:善根就是往生的因,福德就是往生的缘。
【译文】
舍利弗!众生听到了上述西方极乐世界种种好处,应当发愿,情愿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为什么呢?因为能够与这样许多最上等的善人都聚会在一块儿。舍利弗!不能够凭着少善根福德因缘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往生即得成就愿王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
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于胜莲华生。
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
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
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
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
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
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译文】
希望我寿命即将终结之时,
一切障碍消除得干干净净。
亲自见到阿弥陀佛,
就能往生安乐佛国。
我往生安乐国土以后,
现前成就这十大愿王。
一切圆满没有丝毫欠缺,
使各界的所有众生都得到利益和安乐。
阿弥陀佛法会全都清净无染,
我那时就在殊胜奇妙的莲花中出生。
亲自目睹了无量光如来,
无量光如来现前就授我成佛的记莂。
承蒙阿弥陀佛授记以后,
我就化身无量无边。
我的智慧力量广大遍满十方法界,
普遍地利益各界所有众生。
乃至虚空世界穷尽了,
众生以及众生的罪业和烦恼也都穷尽了,
我的大愿才会穷尽。
但像这样的一切都是没有穷尽的,
我的大愿终究也不会有穷尽。
我这个普贤菩萨殊胜妙行,
所获得的无量无边殊胜奇妙的福德都回向给所有的众生。
希望沉溺在生死苦海中的所有众生,
迅速往生到无量光佛的国土。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9-14 11:36
标题:
续 5
劝勉往生即名真报佛恩
欲得舍此娑婆生死之身、八苦、五苦、三恶道等,闻即信行者,不惜身命,急为说之。若得一人舍苦出生死者,是名真报佛恩。何以故?诸佛出世,种种方便劝化众生者,不欲直令制恶修福,受人天乐也。人天之乐,犹如电光,须臾即舍,还入三恶,长时受苦。为此因缘,但劝即舍,求生净土,向无上菩提。是故今时有缘相劝,誓生净土者,即称诸佛本愿意也。
善导:《观经四帖疏》
【译文】
如果有众生要舍弃此娑婆恶世生死苦恼之身,舍离此世间的八苦、五苦和三恶道轮转等苦逼,听闻到念佛法门,能信奉修持者,我辈当不惜身家性命,不失时机地为他宣说。如果能令一人脱离生死往生净土者,这就是真报佛恩。什么原因呢?诸佛如来示现世间,以种种善巧方便而劝导教化众生,不是仅仅为了令其断恶修福,享受人天乐果。人天的福乐,犹如电光石火,刹那间便消失。天福享尽,还是要随业堕入三恶道中,长时受苦。因为这个缘故,只劝众生当下舍离娑婆,求生净土,求取无上菩提佛果。所以现在有机缘劝导众生,誓生净土者,即是称诸佛本怀的行为。
凡夫菩萨,宜求净土
问:诸佛菩萨以大悲为业,若欲救度众生,只应愿生三界,于五浊三途中救苦众生,因何求生净土,自安其生?舍离众生,则是无大慈悲,专为自利,障菩提道。
答:菩萨有二种:一者久修行菩萨道,得无生忍者,实当所责;二者未得已还及初发心凡夫。凡夫菩萨者,要须常不离佛,忍力成就,方堪处三界内,于恶世中,救苦众生。故《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者,无有是处。
智顗:《净土十疑论》
【译文】
问:诸佛菩萨应该以大悲为事业,如果要救度众生,就应当发愿生在三界内,在五浊三途(即三恶道)中救度苦难众生,为什么要求生西方净土,只图自身的安乐呢?舍离众生,便是没有大慈悲心,专为利益自己,障碍菩提道。
答:菩萨有两种:一种是久远以来修行菩萨道,已经证得无生法忍的菩萨,这类大菩萨如果舍离众生,那么以上责备,实当成立;另一种是没有证得无生法忍以下的菩萨以及初发心的凡夫。凡夫菩萨应该常不离佛,成就无生法忍力后,才有能力在三界内,在浊恶世间救度苦难众生。所以《大智度论》说:“具足烦恼缠缚的凡夫,有大悲心,愿意生在恶世,救度苦难众生,毫无是处。”
彼土无八苦
彼国莲华化生,则无生苦;寒暑不迁,则无老苦;身离分段,则无病苦;寿命无量,则无死苦;无父母妻子,则无爱别离苦;诸上善人同会一处,则无冤憎会苦;所欲自至,则无求不得苦;观照空寂,则无五阴炽盛苦。
莲池:《弥陀疏钞》
【译文】
西方极乐世界众生都在莲华中化生,就没有入胎出生之苦;国土没有寒来暑往的迁变,就没有衰老之苦;身体离开分段生死,就没有疾病之苦;寿命无量无边,就没有死亡之苦;没有父母妻儿亲眷,就没有爱别离之苦;恒常与诸上善人同会一处,就没有冤憎会之苦;资生用具应念自然而至,就没有求不得之苦;智慧观照诸法空性,就没有五阴(色受想行识)炽盛之苦。
宰相求生安养
自叹身居相位,意乐空门。思此世界五浊乱心,众恶杂性,无正观力,无了因力,本性弥陀,唯心净土,不能悟达。谨遵释迦世尊金口之教,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求彼世尊大愿大力加被摄受,待报满时,往生极乐,犹如顺水乘舟,不劳自力而到矣。
张商英:引自《角虎集》
【译文】
自叹身居宰相之位,心中好乐佛法。思惟这个世界,五浊(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令心散乱,众多恶业混杂心性,致使无正念观察力,无照见本性的了因力,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不能了悟通达。所以恭谨地遵循释迦世尊金口所宣的净土教法,专门持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祈愿阿弥陀佛以大愿大力加被摄受于我,待到业报寿终时,往生极乐世界,犹如顺水乘舟,不须劳烦自力而到达彼岸了。
修净土者不妨世务
譬如人入大城中,必先觅安下处,却出干事,抵暮昏黑,则有投宿之地。先觅安下处者,修净土之谓也;抵暮昏黑者,大限到来之谓也;有投宿之地者,生莲华中,不落恶趣之谓也。又如春月远行,先须备雨具,骤雨忽至,则无淋漓狼狈之患。先备雨具者,修净土之谓也;骤雨忽至者,大命将尽之谓也;无淋漓之患者,不至沉沦恶趣受诸苦恼之谓也。且先觅安下处者,不害其干事;先备雨具者,不害其行远途。是修净土者,皆不妨一切世务,人何为而不修乎?
王日休:《龙舒净土文》
【译文】
譬如人到大城市中,必须首先安顿好住宿,然后才出去办事,这样到天暮昏黑时,就有投宿的地方。首先安顿好住所,好比修行西方净土;天暮昏黑,好比死亡到来;有投宿之地,好比在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托生莲华中,不再堕落到三恶道。又比如阳春时节去远方旅行,首先必须准备好雨具,遇到暴雨突然下起来,便不会有淋漓狼狈的忧患。先准备雨具,好比修行西方净土;暴雨忽然来到,好比大命将尽;没有淋漓的忧患,好比不会沉沦恶道遭受诸多苦恼。况且首先寻觅安顿住所,并不妨碍办事;首先准备雨具,并不妨害行走远路。如此看来修行净土法门,全不妨碍一切世间事务,人们为什么还不去修持念佛法门呢?
以娑婆之苦,遥观净土之乐
如此信已,愿乐自切。以彼土之乐,回观娑婆之苦,厌离自深,如离厕坑,如出牢狱;以娑婆之苦,遥观彼土之乐,欣乐自切,如归故乡,如奔宝所。总之如渴思饮,如饥思食,如病苦之思良药,如婴儿之思慈母,如避怨家之持刀相迫,如堕水火而急求救援。果能如此恳切,一切境缘,莫能引转矣。
彻悟:《彻悟禅师语录》
【译文】
这样相信了以后,愿乐往生的心自然会恳切。更进一步以西方净土的乐,来对比娑婆世界的苦,厌离心自然会深切,就像远离坑厕,如同逃离牢狱一样;将娑婆世界的苦来遥观西方净土的乐,欣乐心自然会真切,就像回归故乡,如同奔向藏宝的地方一样。总之,愿往生心,像口渴想喝水,像肚饿想吃饭,像病苦想良药,像婴儿想慈母,像躲避冤家持刀相逼迫,像掉在水火之中急待援救。如果真能这样恳切念佛的话,那么,一切世间事缘都不能引他退转了。
信愿真切,波平月现
念佛一法,重在信愿。信愿真切,虽未能心中清净,亦得往生。何以故?以心中有佛为能感,故致弥陀即能应耳。如江海中水,未能了无动相,但无狂风巨浪,则中天明月,即得了了影现矣。感应道交,如母子相忆,彼专重自力、不仗佛力者,由不知此义故也。
印光:《印光法师文钞》
【译文】
念佛这个法门,重在信与愿。如果信愿真切,即使功夫未能达到心中清净,也一定能往生净土。为什么呢?因为志心念佛为能感,所以致使阿弥陀佛即能回应。比如江海中的水,不能没有一点水波微动之相,但没有狂风巨浪,则中天明月,也能在江水中清清楚楚地影现出来。感应道交,犹如母子相忆,那些专门注重自力修持,而不仰仗佛力加持的人,是由于不知晓这个道理的缘故。
附:1、庐山莲社发愿文
惟岁在摄提格(1),七月戊辰朔,二十八日乙未。法师释慧远,贞感幽奥,霜怀特发,乃延命同志息心贞信之士,百有二十三人,集于庐山之阴,般若云台精舍阿弥陀佛像前,率以香华敬荐而誓焉。
惟斯一会之众,夫缘化之理既明,则三世之传显矣;迁感之数既符,则善恶之报必矣。推交臂(2)之潜沦,悟无常之期切。审三报(3)之相催,知险趣(4)之难拔。此其同志诸贤,所以夕惕宵勤,仰思攸济者也。盖神者可以感涉,而不可以迹求。必感之有物,则幽路咫尺;苟求之无主,则眇茫何津?今幸以不谋而佥心(5)西境,叩篇开信,亮情天发。乃机象通于寝梦,欣欢百于子来(6)。于是云图表晖,影侔神造。功由理谐,事非人运。兹实天启其诚,冥运来萃者矣。可不克心,重精叠思,以凝其虑哉!
然其景绩参差(7),功福不一。虽晨祈云同,夕归攸隔。即我师友之眷,良可悲矣。是以慨焉,胥命整襟法堂(8),等施一心,亭怀幽极,誓兹同人,俱游绝域(9)。其有惊出绝伦,首登神界(10),则无独善于云峤(11),忘兼全于幽谷(12)。先进之与后升,勉思策征之道。然复妙觐大仪(13),启心贞照。识以悟新(14),形由化革(15)。藉芙蓉于中流,荫琼柯(16)以咏言。飘云衣于八极(17),泛香风以穷年。体忘安而弥穆,心超乐以自怡。临三途(18)而缅谢,傲天宫而长辞。绍众灵以继轨,指大觉(19)以为期。究兹道也,岂不弘哉!
刘程之:转自《慧远大师文钞》
【注释】
(1)摄提格:战国秦汉时代的一种星岁纪年法。认为有一速度和木星平均速度相等而运动方向相反的天体叫“太岁”,当木星在丑位时,太岁在寅位,这一年叫摄提格,后来进化为干支纪年法。本文的摄提格指庚寅年,即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五年,公元390年。(2)交臂:两臂相交,喻指亲朋好友。(3)三报:即现报、生报与后报。现报者,今生此身造善恶因,即今生此身受善恶果。生报者,今生此身造善恶因,来生便受善恶果。后报者,今生此身造善恶因,或经二生、三生、百生、千生乃至百千万亿劫然后乃受善恶果。(4)险趣:意为畜生、饿鬼、地狱三恶道。(5)佥(qiān)心:一致归心。(6)百于子来:众人趋奉,不召自来。(7)景绩参差:道业功绩参差不齐。(8)法堂:演布DA法之堂。(9)绝域:极远的地方,喻指西方净土。(10)神界:喻指极乐世界。(11)云峤(jiào):古代神话传说中海上的仙山。此处喻指净土。(12)幽谷:幽深的山谷。喻指娑婆秽土。(13)大仪:佛的相好。(14)识以悟新:转八识为四智。(15)形由化革:业报形躯于莲华中转化为净土清虚之身。(16)琼柯:宝树秀枝。(17)八极:八方极远之地。喻指他方刹土。(18)三途:畜生、饿鬼、地狱。(19)大觉:指佛果。
【译文】
惟岁在太元十五年七月二十八日,释慧远法师,至诚感格幽玄奥藏,特发净洁超迈之心,殷切眷顾同心正信的一百二十三位同仁,齐集于庐山西北山麓般若云台精舍阿弥陀佛像前,一齐敬荐香华,而立誓愿。
惟此同会大众明了因缘幻化之理,则三世轮转之真相得以彰显。因果变迁感应的规律既相符,则善恶报应之事便无疑滞。推察至亲好友默然辞世,随业流转,切悟生命之危脆无常。审究现报、生报与后报相续催迫,深知靠自力难以济拔三恶道的剧苦。所以与会诸贤朝夕惶惧,勤勉思惟解脱之道,自力怯弱,唯仰佛力救拔。但神妙的存在可以至诚感格,却难以在事相上去攀求。必定至诚感通,方知幽玄神境原来不离当处;如果感求没有回应,则渺茫无主,何处得以度脱?所幸今日大众宿世善根发露,不约而同地一致归心西方极乐世界。恭诵净土典籍,开发信心,愿慧油然启发;寝梦中现出种种瑞象,对高贤莲友的趋奉自来感到十分欢欣。于是图写佛容,莹煌光晖,出神入化,俨若神人所造。这是冥符净心法尔显现,确非人力造作所能为。这实在是佛天开启同仁的至诚,冥冥加持,令大众不约而集会。这样殊胜的机缘,大众应该倍加珍惜,慎思专一,正心诚意,成办往生净业。
但大众各自的道业功绩参差不齐,功夫福德也不相等。虽然大众清晨祈祷的心愿大致相同,但到了晚上,因烦恼习气的袭扰常常生起疑悔放逸。这就是我师友眷属,深感悲痛的事情,因此而扼腕浩叹。于是相从肃穆齐集于法堂,发起平等至诚心,以幽邃玄远的襟怀,誓愿与此众莲友,共同求生西方净土。莲社中如有出类拔萃,首先径登安养的莲友,愿不违安养入娑婆,拯拔尚未往生的同仁,用以圆成自利利他的初衷。先往生者与后往生者,共勉思惟同登极乐的妙道。蒙佛愿力,带业往生,就可莲华开放,亲觐阿弥陀佛圣容。因为见到阿弥陀佛,便开启心光,转识成智。在莲华中诞育紫磨金身,如佛相好,这是何等尊荣的胜事呀!藉莲华徜徉于宝池德水的中流,在宝树琼枝下畅咏赞佛的心曲。云衣飘飘分身于八方极远的佛土,恒常披拂温雅的香风。身体不求安逸而更显庄敬盛美,心神超越苦乐对待以禅悦自怡。念佛往生离开畜生、饿鬼、地狱的轮转,莲华托质长辞天堂的幻乐。绍继菩萨圣众的芳轨,成就佛果乃莲友共期的目标。究寻此念佛往生的妙道,其义理境界何其弘大难思!
【评述】
刘程之居士的《莲社发愿文》,是依据慧远大师念佛旨意而撰写的。这是古印净土教在与本土文化的碰撞融合后所结晶的第一篇净宗文献。全文432字,行文流畅,言简义丰,以和美的赋体诠释净土信仰的心路历程,依据《无量寿经》等净土经典的义理境界,展示出震旦国人神往的至极善美境界。其由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观照,觉悟到无常险途的可惧,由阿弥陀佛大悲愿力的净信,获得稀有的安心安乐,深知懈怠放逸,信根难固,非良师益友,无以增进净业,所以建立莲社,依众靠众,相互策勉,定于今生,仰凭佛力,往生乐邦,出离轮回,以成就佛果为最终目的。全文运思,契理契机,字字玑珠,豁人心目,祈冀净业行人潜心玩索,依教奉行。
2、西方发愿文
稽首西方安乐国,接引众生大导师。
我今发愿愿往生,惟愿慈悲哀摄受。
弟子某甲(众等),普为四恩三有(1)、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2)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我及众生,旷劫至今,迷本净心,纵贪瞋痴,染秽三业,无量无边;所作罪垢,无量无边。所结冤业,愿悉消灭。从于今日,立深誓愿:远离恶法,誓不更造;勤修圣道,誓不退惰;誓成正觉;誓度众生。阿弥陀佛以慈悲愿力,当证知我,当哀愍我,当加被我。愿禅观之中,梦寐之际,得见阿弥陀佛金色之身,得历阿弥陀佛宝严之土,得蒙阿弥陀佛甘露灌顶,光明照身,手摩我头,衣覆我体。使我宿障自除,善根增长;疾空烦恼,顿破无明;圆觉妙心,廓然开悟;寂光真境,常得现前。至于临欲命终,预知时至;身无一切病苦厄难,心无一切贪恋迷惑;诸根悦豫,正念分明;舍报安详,如入禅定。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诸圣贤众,放光接引,垂手提携。楼阁幢幡,异香天乐,西方圣境,昭示目前。令诸众生,见者闻者,欢喜感叹,发菩提心。我于尔时,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生极乐国。七宝池内,胜莲华中,华开见佛,见诸菩萨,闻妙法音,获无生忍。于须臾间,承事诸佛,亲蒙授记。得授记已,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量百千陀罗尼门,一切功德,皆悉成就。然后不违安养,回入娑婆;分身无数,遍十方刹。以不可思议自在神力,种种方便,度脱众生。咸令离染,还得净心。同生西方,入不退地。如是大愿,世界无尽,众生无尽,业及烦恼,一切无尽,我愿无尽。愿今礼佛、发愿、修持功德,回施有情。四恩总报,三有齐资。法界众生,同圆种智。
莲池:《云栖法汇》
【注释】
(1)四恩:指父母恩、众生恩、国土恩、三宝恩。三有:欲界、色界、无色界(2)一乘:指能令人成佛的大乘教法。
【译文】
稽首西方安乐国,接引众生大导师。
我今发愿愿往生,惟愿慈悲哀摄受。
弟子某人(众等),普为四恩三有、十方无量世界一切众生,欲使其得度解脱,使其都能获得一乘无上菩提之道故,一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名号,期望生到净土。又由于我罪业重福德轻,魔障深智慧浅,贪瞋痴的染污心容易炽盛,戒定慧的清净德难以成就,现在谨在佛前,恭敬恳切五体投地,一心发露,至诚忏悔。我与法界众生,旷劫以来,迷失本有的清净心,放纵贪瞋痴三毒,造下的染污不净的身口意三业,无量无边;造作的五逆十恶,无量无边。与众生结下的杀盗淫的冤业,祈愿全都消灭。弟子自今日起,启立菩萨四宏誓愿:远离一切恶法,誓愿永不再造;精勤修持无上佛道,誓愿永不退转懈惰;誓愿成就无上正觉;誓愿普度法界一切众生。阿弥陀佛以慈悲愿力,当证知我,当哀愍我,当加被我。祈愿在禅观净土依正庄严之中,睡梦之时,能够亲睹阿弥陀佛金色之身,能够亲历阿弥陀佛七宝庄严之土,能够承蒙阿弥陀佛甘露灌顶,光明照摄我身,手摩我头,袈裟覆盖我的身体。使我惑业苦三障自然消除,戒定慧善根渐次增长;疾速融化烦恼,顿然破除无明;圆觉妙心,开悟现前;寂光真境,洞然明白。至于临命终时,预知往生时日,身无一切病苦厄难,心无一切贪恋迷惑;眼耳鼻舌身五根愉悦,意根无贪无惑;安详地舍离业报身,坐脱立亡。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两大菩萨及净土诸圣贤众,放大光明接引,垂金色臂,提携于我。虚空中现出楼阁幢幡,异香馥郁,天乐悠扬。西方净土的圣境,明白地展示在眼前。令耳闻目睹的在场众生,欢喜感动,称扬赞叹,发起信愿往生心。我在此时,乘金刚莲华台,随从阿弥陀佛之后,如弹指间,生到极乐世界七宝池内,在胜莲华中化生,莲华即时开放,见阿弥陀佛与诸大菩萨,闻听微妙法音,获证无生法忍。在须臾间,承事供养十方诸佛,亲蒙诸佛授成佛记。得佛授记后,三身(法、报、化)、四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六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无量百千陀罗尼门,如此一切功德,全都得以成就。然后,法身安住安养刹土不动,化身应现娑婆世界,分身无数,遍满十方佛刹。以不可思议的自在威神之力,以种种善巧方便,度脱众生。令他们离开烦恼染污,证得自性清净心,共同往生西方净土,入不退转地。如上所立大愿,世界不可尽,我愿不可尽;众生不可尽,业及烦恼不可尽,我愿不可尽。若四种可尽,我愿乃可尽。发愿将此礼佛、发愿与修持的种种功德,回向布施有情众生,总报四重深恩,齐资三界离苦。普令法界众生,共同圆满成就佛的智慧。
【按】莲祖这篇发愿文,事理周备、行愿深广。净业行人宜恳诚日诵,可收自他俱利、因果皆成之实效。
三、发菩提心
菩提心之妙德
菩提心者,犹如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犹如良田,能长众生白净法故;犹如大地,能持一切世间故;犹如净水,能洗一切烦恼垢故;犹如大风,普于世间无所碍故;犹如盛火,能烧一切诸见薪故。
《大方广佛华严经》
【译文】
菩提心的功德犹如种子,因为能够生出一切诸佛法;犹如良田,因为能够长养一切众生的清净善法;犹如大地,因为能够载持一切世间;犹如净水,因为能够洗涤一切烦恼尘垢;犹如大风,因为能够普拂世间没有障碍;犹如炽盛之火,因为能够烧毁一切诸见柴薪。
三种随顺菩提门法
菩萨远离如是三种菩提门相违法,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满足故。何等三种?一者无染清净心,以不为自身求诸乐故;二者安清净心,以拔一切众生苦故;三者乐清净心,以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故,以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是名三种随顺菩提门法满足。
天亲菩萨:《往生论》
【译文】
菩萨应当远离这样三种菩提门的相违法,便可得到三种随顺菩提门法的满足。是哪三种呢?第一,没有染著的清净心,以不为自己求种种快乐故;第二,安清净心,以拔除一切众生的苦难故;第三,乐清净心,以令一切众生证得大乘菩提故,以摄取众生往生到极乐世界故。这就叫做三种随顺菩提门法所需的必要条件。
二种回向成就大悲心
回向有二种相:一者往相,二者还相。往相者,以己功德回施一切众生,作愿共往生彼阿弥陀如来安乐净土;还相者,生彼土已,得奢摩他毗婆舍那方便力成就,回入生死稠林,教化一切众生共向佛道。若往若还,皆为拔众生渡生死海。是故言回向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昙鸾:《往生论注》
【译文】
回向有两种:一者叫往相回向,二者叫还相回向。往相回向,就是把自己的功德回向布施给法界一切众生,共同作愿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还相回向,是指往生净土之后,蒙佛加被,获得止观定慧等方便力成就,以同体大悲,不违安养,回入娑婆世界生死密林之中,教化度脱一切众生,共同趋向佛道。若往相若还相,都是为救拔拯济众生渡过生死苦海。所以说,修行回向门为五念门之首,因为行此回向法能成就大悲心。
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
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由此而执持名号,乃为正行。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定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
蕅益:《阿弥陀经要解》
【译文】
深信发愿求生净土就是无上菩提心。信愿二门确为净土法门的指南;以深信切愿执持弥陀名号,乃为净业正行。倘若信愿坚固,临命终时,只要念佛十声乃至一声,也能决定往生彼国;倘若没有信愿,纵将名号持得绵绵密密,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般一样,也不会有得生净土之理。修净土法门者,不可不知道这个道理。
修道以发心为首
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
省庵:《劝发菩提心文》
【译文】
我曾听说,进入佛道的要门,发菩提心为首;修行佛法的急务,建立大愿居先。大愿建立便可以救度众生,菩提心生发足以成就佛道。如果不发广大心,不立坚固愿,那么,纵然历经无量尘点劫,依然还在六道中轮回,即使也有修行,最终只落得白白地辛苦一番。所以《华严经》说:“忘记、失掉了菩提心,修持各种善法,都属于魔业。”忘失菩提心,尚且得到这个结局,况且未曾发菩提心呢?由此可知,要学大乘佛法,首先必须发起普度众生的菩萨愿,这是不可以延缓的。
菩提心愿之相状
心愿差别,其相乃多。略而言之,相有其八:所谓邪、正、真、伪、大、小、偏、圆是也。云何名为邪、正、真、伪、大、小、偏、圆耶?
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养,或好名闻,或贪现世欲乐,或望未来果报,如是发心,名之为邪。既不求利养名闻,又不贪欲乐果报,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
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如登万仞之山,必穷其顶;如上九层之塔,必造其巅。如是发心,名之为真。有罪不忏,有过不除。内浊外清,始勤终怠。虽有好心,多为名利之所夹杂;虽有善法,复为罪业之所染污。如是发心,名之为伪。
众生界尽,我愿方尽;菩提道成,我愿方成。如是发心,名之为大。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怨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是发心,名之为小。
若于心外见有众生,及以佛道,愿度愿成,功勋不忘,知见不泯,如是发心,名之为偏。若知自性是众生,故愿度脱,自性是佛道,故愿成就,不见一法,离心别有,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亦无虚空之相可得,如是发心,名之为圆。
知此八种差别,则知审察;知审察,则知去取;知去取,则可发心。云何审察?谓我所发心,于此八中,为邪为正,为真为伪,为大为小,为偏为圆。云何去取?所谓去邪去伪,去小去偏,取正取真,取大取圆。如此发心,方得名为真正发菩提心也。
省庵:《劝发菩提心文》
【译文】
菩提心愿的差别有多种相状。简略地说,其相状有八种,即是:邪、正、真、伪、大、小、偏、圆。为什么叫做邪、正、真、伪、大、小、偏、圆呢?
世间有些修行人,一向修行,不参究自心,只知道向外寻求,或希求他人的供养,或热衷于名声,或贪恋现世的欲望快乐,或希望未来的果报,这样的发心,就叫做邪。既不求名闻利养,又不贪图五欲福乐的果报,只是为了解脱生死,为了获证菩提,这样的发心,就叫做正。
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听闻成佛路途长远,而不生退转怯弱之心;观察众生刚强难以度化,而不生厌倦心。比如攀登万仞高山,必定穷其峰顶;比如攀爬九层高塔,矢志到达巅尖。这样的发心,就叫做真。有罪业不忏悔,有过失不除灭。内心污浊,外显清白。初始勤奋,最终懈怠。虽有好心,但大多夹杂着名利;虽有善法,却又被罪业染污。这样的发心,就叫做伪。
众生界尽,我的菩提心愿方尽;菩提道果成就,我的菩提心愿才算成就。这样的发心,就叫做大。观三界如同牢狱,视生死如同怨家,只是希望度脱自已,不想度化他人。这样的发心,就叫做小。
倘若在心外见有众生愿度,心外见有佛道愿成,修行的功勋不能观空,诸多知见牢结于胸。这样的发心,就叫做偏。了知自性即是众生,所以发愿度脱之;自性即是佛道,所以发愿成就之。不见一法能离心性而单独存在,以虚空般广大之心,发虚空般广大之愿,行虚空般广大之行,证虚空般广大之果,同时也没有虚空的相状可得。这样的发心,就叫做圆。
知道以上八种发心相状的差别,便知道审察;知道审察,便知道取舍;知道取舍,便可以发心。如何审察呢?审察我所发的心,在这八种类别中,是邪还是正,是真还是伪,是大还是小,是偏还是圆。如何取舍呢?即是去邪、去伪、去小、去偏,取正、取真、取大、取圆。这样的发心,才称得上真正发菩提心。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9-14 11:36
标题:
续 6
下菩提种,耕以念佛之犁
云何求生净土?谓在此土修行,其进道也难;彼土往生,其成佛也易。易故一生可致,难故累劫未成。是以往圣前贤,人人趣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末世修行,无越于此。然经称少善不生,多福乃致。言多福,则莫若执持名号;言多善,则莫若发广大心。是以暂持圣号,胜于布施百年;一发大心,超过修行历劫。盖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发,则虽念奚为?发心原为修行,净土不生,则虽发易退。是则下菩提种,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长;乘大愿船,入于净土之海,西方决定往生。
省庵:《劝发菩提心文》
【译文】
为什么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呢?因为在这个娑婆世界修行,道业很难进步;往生极乐世界,便容易成就佛果。彼土容易修行,一生便可圆成佛果;此土很难进道,累jienan成道业。有鉴于此,往古的圣贤大德,人人趣向净土;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安乐佛刹。末法众生修行佛法,没有哪个法门能够超胜净土法门的。但《佛说阿弥陀经》说少善根的人不得往生,多福德的人才能成办。这里所说的多福德,莫过于执持阿弥陀佛名号;所说的多善根,也莫过于发上求下化的广大心。所以,暂时称念弥陀圣号,便胜过百年布施的功德;一发大乘菩提心,便超过历劫的修行。念佛本来是为了成佛,如果不发大菩提心,虽然念佛又为了什么呢?发菩提心本来是为了修行,如果不往生到净土,那菩提心即使发了也容易退转。所以播下菩提种子,耕以念佛之犁,菩提道果才会自然增长;乘坐阿弥陀佛的大愿船,入于净土之海,西方净土决定可以往生。
第五编 净土资粮----行门
一、名号功德
以名号度众生
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亦以大悲心,利益诸群品。
《佛说无量寿经》
【译文】
我若成就无上正等菩提,就立名号叫无量寿。
法界众生闻信此名号,全都来生我刹土中。
具有如佛一样的金色身,三十二妙相全部圆满。
也以如此同体大悲心,利益法界所有众生。
【按】阿弥陀佛因地考察他方世界众生的根基,为实施平等普度一切众生的宏愿,思惟五劫,最后启立名号度众生的妙法。我等净业行人当仰体佛心,老实专持名号,成办往生大事。
佛号即真实智慧无为法身
观察庄严佛土功德成就,庄严佛功德成就,庄严菩萨功德成就。此三种成就,愿心庄严,应知。略说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谓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
天亲菩萨:《往生论》
【译文】
正念观察庄严西方极乐世界的功德成就,正念观察庄严阿弥陀佛的功德成就,正念观察庄严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等诸菩萨圣众的功德成就。这三种庄严成就,是由阿弥陀佛的清净愿心所庄严的,应当知道。将这种种庄严成就浓缩到一法句中。这一法句即是清净句。这一清净句,即是真实智慧(无量光)无为法身(无量寿)。
佛号如摩尼珠
譬如摩尼珠,置之浊水,水即清净。若人虽有无量生死之罪浊,闻彼阿弥陀如来至极无生清净宝珠名号,投之浊心,念念之中,罪灭心净,即得往生。又,是摩尼珠,以玄黄币裹,投之于水,水即玄黄,一如物色。彼清净佛土,有阿弥陀如来无上宝珠,以无量庄严功德成就帛裹,投之于所往生者心水,岂不能转生见为无生智(1)乎!又如冰上燃火,火猛则冰解,冰解则火灭。彼下品人,虽不知法性无生,但以称佛名力,作往生意,愿生彼土。彼土是无生界,见生之火,自然而灭。
昙鸾:《往生论注》
【注释】
(1)无生智:此指大乘菩萨证无生之理的智慧。
【译文】
譬如以摩尼宝珠放在浑浊的水中,浑浊的水即时得以清净。若人虽有无量生死罪业浊染,闻信阿弥陀如来至极无生清净宝珠名号,投之于浊染心中,念念佛名之中,重罪消灭,心净体凉,就能往生极乐国土。又,这颗摩尼宝珠,若以黑色或黄 se的缯帛包裹,投放在水中,水也随之变作黑色或黄 se,一如所裹的缯帛的颜色。那个极乐清净国土,有阿弥陀如来无上宝珠,裹以无量功德庄严成就之帛,投之于所往生者的心水中,岂不能转生灭见为无生智!又譬如在冰上燃火,火势猛烈,冰就自然会融解,冰融解火就自然会熄灭。那些下品往生的人,虽然不了知法性无生,只是以称念佛名之力,作往生想,愿乐往生彼土。彼土乃是无生法界,生到彼土,则生灭见之火自然熄灭。
持名即如实修止观
奢摩他云止者,今有三义:一者一心专念阿弥陀如来,愿生彼土。此如来名号,乃彼国土名号,能止一切恶。二者彼安乐土,过三界道。若人一生彼国,自然止身口意恶。三者阿弥陀如来正觉住持力,自然止求声闻、辟支佛心。此三种止,从如来如实功德生。
毗婆舍那云观者,亦有二义:一者在此作想,观彼三种庄严功德。此功德如实故,修行者亦得如实功德。如实功德者,决定得生彼土。二者一得生彼净土,即见阿弥陀佛,未证净心菩萨,毕竟得证平等法身,与净心菩萨,与上地菩萨,毕竟同得寂灭平等。
昙鸾:《往生论注》
【译文】
奢摩他是梵语,意谓止,这个止有三层含义:其一,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圣号,愿意生彼安养刹土。此阿弥陀如来名号乃至彼极乐国土名号,能止一切恶。其二,彼安乐净土,超胜三界。如果人一经得以往生彼国,自然止断身口意三业之恶。其三,阿弥陀如来无上正觉住持之力,自然止住诸往生者求声闻、辟支佛的小乘心。以上三种止,都是从阿弥陀如来如实相的功德中生出来的。
毗婆舍那是梵语,意谓观,这个观也有两层含义:其一,行人在此土作观想,即观察彼佛国土庄严功德、阿弥陀佛庄严功德、彼诸菩萨庄严功德。由于这三种功德如实相故,修行者也获得如实相的功德。获如实功德者,决定能生彼极乐国土。其二,行人一得生到彼极乐净土,就能华开见阿弥陀佛,未能证到清净心菩萨,或当下或最终当证平等法身(八地菩萨所证),与诸清净心菩萨,与八地菩萨,毕竟同得寂灭平等(圆成佛果)。
念佛十种功德
若人受持一佛名号者,现世当获十种功德利益:一、昼夜常得诸天大力神将并诸眷属隐形守护。二、常得二十五大菩萨,如观世音等,及一切菩萨,常随守护。三、常为诸佛昼夜护念,阿弥陀佛常放光明摄受此人。四、一切饿鬼,若夜叉、罗刹,皆不能害;一切毒蛇毒龙,悉不能害。五、一切火难、水难、冤贼、刀箭、牢狱、杻械、横死、枉死,悉皆不受。六、先所作罪,皆悉消灭,所杀免命,彼蒙解脱,更无执对。七、夜梦正直,或复梦见阿弥陀佛胜妙色身。八、心常欢喜,颜色光泽,气力充盛,所作吉利。九、常为一切世间人民恭敬供养礼拜,犹如敬佛。十、命终之时,心无怖畏,正念现前,得见阿弥陀佛及诸菩萨圣众,手执金台,接引往生西方净土,尽未来际,受胜妙乐。
永明:《万善同归集》
【译文】
如果有人受持一尊佛的名号,现世就当获得十种功德利益:一、日夜恒常得到诸天大力神将及其眷属暗中守护。二、恒常得到二十五位大菩萨如观世音等以及其他一切菩萨随行守护。三、恒常为诸佛日夜保护怜念,阿弥陀佛恒常放射光明,摄受此人。四、一切饿鬼、夜叉、罗刹等都不能伤害,一切毒蛇、毒龙等都不能伤害。五、一切水灾、火灾、冤家贼害、刀箭之伤、牢狱之灾、枷锁之苦、横死、枉死,全都不会遭受。六、以前所造作的罪业,全都消灭,所造的杀业,免除命债,因为被杀者承蒙杀者的修行获得解脱,不再有纠缠讨命之事。七、晚上做梦都是正直的好梦,或者又梦见阿弥陀佛殊胜美妙的色身。八、心中恒常欢喜,脸色光润,气力充足旺盛,所作吉利。九、恒常被所有世间的人民恭敬、供养、礼拜,如同礼敬佛一样。十、寿命终结之时,心中没有恐怖畏惧,正念现前,能够见到阿弥陀佛以及诸位菩萨圣众,手拿金台,接引往生西方净土,从此一直到永远,享受殊胜美妙的快乐。
持名即持心
心本无念,念起即乖。而众生无始以来,妄想惯习,未易卒遣。今教念佛,是乃以毒攻毒,用兵止兵。而念佛一法,复有多门。今此持名,是为径路之中径而又径。因佛有无量德,今但四字名号足以该之。以弥陀即是全体一心,心包众德,常乐我净(1)、本觉始觉(2)、真如佛性、菩提涅槃,百千万名,皆此一名摄无不尽。众生学佛,亦有无量行法,今但持名一法足以该之。以持名即是持此一心,心该百行,四谛六度,乃至八万四千恒沙微尘一切法门,摄无不尽。
莲池:《云栖法汇》
【注释】
(1)常乐我净:涅槃的四种功德。(2)本觉始觉:本觉指一切众生本来就有的觉性。始觉谓今始觉悟。修诸功德始觉究竟,即成佛也。
【译文】
真心本自无念,念头生起即是乖违清净自性。然而众生无始劫以来,妄想习气,不容易马上遣除。如今教导众生念佛,乃是以毒攻毒,用兵止兵。而念佛一法,又有多种。如今这个持名念佛的法门,是修行捷径中快捷而又快捷的法门。因为佛有无量的功德,现今只以阿弥陀佛四字名号足以该摄。由于阿弥陀佛即是全体一心,心性包容一切德能,诸如涅槃的常乐我净、本觉始觉、真如佛性、菩提涅槃等,百千万自性功德之名,皆此阿弥陀佛一名摄无不尽。众生学佛也有无量的修行方法,现在只要持名念佛一法足以该括一切行门。由于持佛名号即是持此一心,心性该摄百行,四谛、六度,乃至八万四千恒沙及微尘一切法门,摄无不尽。
方便中第一方便
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故释迦慈尊,无问自说,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谓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故云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也。
蕅益:《阿弥陀经要解》
【译文】
持名念佛一法,摄收的根机最广泛(上至等觉菩萨,下至悠悠凡夫),下手修持最容易(只要持佛名号),所以慈悲的释迦牟尼佛,不等弟子启问而自己主动宣说,特地向智慧第一的大弟子舍利弗拈出。净土法门可以说是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所以古德说,清水珠投入浑浊的水中,浑浊的水不得不清澄;佛名号投入散乱的心里,散乱的心不得不转为佛心。
佛号与众生心同构
当知光寿名号,皆本众生建立。以生佛平等,能令持名者,光明寿命同佛无异也。当知离却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何处有阿弥陀佛名号?而离却阿弥陀佛名号,何由彻证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愿深思之。
蕅益:《阿弥陀经要解》
【译文】
应当知道,无量光寿的名号,都是本着众生的一念心性而建立的。由于众生心与佛心本来同一体性,平等无二,由此能令持名念佛的众生,获得与阿弥陀佛同等的光明与寿命。应当知道,离却众生现前一念无量光明寿命之心,哪里会有阿弥陀佛名号的建立?而离却阿弥陀佛名号,又怎么能彻证现前一念无量光明寿命之心?愿行人深入思量此事。
念佛具足六度
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起贪瞋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试自简点,若身心世界犹未放下,贪瞋痴念犹自现起,是非人我犹自挂怀,间断夹杂犹未除尽,妄想驰逐犹未永灭,种种他歧犹能惑志,便不为真念佛也。
蕅益:《蕅益大师全集》
【译文】
真能念佛,放下身体、妄心与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再生起贪瞋痴三毒烦恼,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较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没有间断与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再以妄想心驰逐外境,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被其他修行法门所迷惑,即大智慧。请常自检查自己:设若幻妄身心及世界犹然未曾放下,贪瞋痴的念头犹自起现行,是非人我犹然挂在心怀,念佛时间断与夹杂犹未能遣除干净,妄想驰逐外境犹未能永远灭除,种种其他法门犹能迷惑心志,具备以上一项或多项,便不能视为真念佛者。
持名乃入道之玄门
切不可谓持名一法浅近,舍之而修观像、观想、实相等法。夫四种念佛,唯持名最为契机。持至一心不乱,实相妙理,全体显露;西方妙境,彻底圆彰。即持名而亲证实相,不作观而彻见西方。持名一法,乃入道之玄门,成佛之捷径。今人教理观法皆不了明,若修观想、实相,或至著魔,弄巧成拙,求升反坠。宜修易行之行,自感至妙之果矣。
印光:《印光法师文钞》
【译文】
切不可认为持名念佛一法浅近,舍此持名念佛而修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等法。这四种念佛中,唯有持名念佛最契众生的根机。持名达到一心不乱,那么实相微妙之理,全体显发呈露;西方奇妙之境,彻底圆满彰现。即以持名而亲证实相理体,不作观想而彻见西方净境。持名念佛一法,乃是契入佛道的玄门、成就佛果的捷径。今人的教理和观法都不明了,倘若修观想念佛、实相念佛,或许会著魔,弄巧成拙,求超升反倒坠落。应当修持易行的行门,自然会感应至妙的道果。
二、念佛方法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大势至fawang子,与其同伦(1)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2),斯为第一。
《大佛顶首楞严经》
【注释】
(1)同伦:伦,相等意。谓志同道合者。(2)三摩地:意谓等持。离开掉举为等,心不散乱为持。
【译文】
大势至fawang子,与五十二位同行同志诸菩萨,即从座席而起,稽首顶礼佛足后,向世尊报告说:“我回忆往昔旷大久远恒河沙劫前,有一尊佛出兴于世,号无量光佛。共有十二尊如来在此一劫中相继出兴于世。最后一尊佛,名叫超日月光如来。超日月光如来传授我念佛三昧的修持方法。譬如亲友二人,一人专门恒常地忆念对方,一人专门忘怀对方。这样二人,若对面相逢,专门忆念者了知,而专门忘怀者不知。专门忆念者可看见那人,而专门忘怀者浑然不见。如果专门忘怀者一念回光,也起心忆念亲友,那么二人互相忆念,立时得以沟通互应。如此互相忆念一天天加深,今生或能相见,乃至他生尽未来际,都能如同形体与影子一样,不相乖违离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就如同慈母忆念儿子。倘若儿子丢下母亲逃跑,慈母纵然恒常忆念,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倘若浪子一念幡然醒悟,也来忆念慈母,如同慈母忆念他一样,这样母子天性相关,经历多劫也不会违背疏远。若众生心中忆佛念佛,那么或现世或当来,必定能见到阿弥陀佛,离佛不再遥远。念佛法门无须借助观想、参究等方便,一门深入,自然心开意解。好比长时从事染香工作的人,身体服装自然熏染香气。托彼名号,自然显发行人自性本具的戒定真香与智慧光明,这就叫做香光庄严。我自己在因地修行时,以念佛心,契入无生法忍。而今在此娑婆世界,专门摄取念佛人回归净土。世尊敕问契入圆通的方法,我对各种修行方法并没有分别选择,只是把六根都统摄住,专注于佛号,令佛号的净念相继不断,获得三摩地(定慧等持),这念佛一法最为第一。
【按】势至圆通章乃净宗行法最上开示,以如子忆母的心态执持名号,都摄六根,念念相摄,便可获致现前当来必定见佛的效用。伏冀净业行人各自勉旃。
持名为往生正因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佛说阿弥陀经》
【译文】
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的名号,就念起阿弥陀佛来,或是一日,或是二日,或是三日,或是四日,或是五日,或是六日,或是七日,念到一个心专门在佛号上,不夹杂丝毫的别种念头,那个念佛的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许多菩萨,都显现在他的面前来了。这个人命终的时候,心里头清清楚楚,不会颠倒迷惑,立刻就能够往生到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去。
昼夜持名,必得往生
至要当斋戒一心清净,昼夜常念,欲往生无量清净佛国,十日十夜不断绝,我皆慈愍之,悉令生无量清净佛国。殊使不能尔,自思惟熟计,欲度脱身者,下当绝念去忧,勿念家事,莫与女人同床,自端正身心,断爱欲,一心斋戒清净,至意念无量清净佛国,一日一夜不断绝者,寿终皆得往生其国。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译文】
最重要的是应当受持八关斋戒,一心清净,昼夜常念弥陀圣号,想要往生极乐佛国,十日十夜不间断念佛,我都慈悲怜念这念佛人,全让他们生到极乐刹土。假使有人做不到如此十日十夜念佛,就当认真思惟反省,想要度脱生死轮回者,最低限度要做到杜绝世俗的杂念,去除忧患,不要挂念家事,不要与女人同床,应当自己端身诚意,断绝爱欲,一心斋戒清净,至诚忆念极乐世界,一日一夜不断绝者,寿终都能往生安乐刹土。
高声念佛之十种功德
高声念佛诵经,有十种功德:一、能排睡眠;二、天魔惊怖;三、声遍十方;四、三途息苦;五、外声不入;六、令心不散;七、勇猛精进;八、诸佛欢喜;九、三昧现前;十、生于净土。
《业报差别经》
【译文】
高声念佛诵经,有十种功德:一、能够排遣睡眠;二、天魔惊惶怖畏;三、音声遍及十方;四、三途(血途、刀途、火途)止息苦厄;五、外面的音声不会进入;六、令心不散乱;七、勇猛精进;八、一切佛闻声欢喜;九、正定正受现前;十、成就往生净土。
五念法门
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行成就,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何等五念门?一者礼拜门,二者赞叹门,三者作愿门,四者观察门,五者回向门。云何礼拜?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故。云何赞叹?口业赞叹,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云何作愿?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云何观察?智慧观察,正念观彼,欲如实修行毗婆舍那故。彼观察有三种。何等三种?一者观察彼佛国土庄严功德,二者观察阿弥陀佛庄严功德,三者观察彼诸菩萨庄严功德。云何回向?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心常作愿回向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菩萨入四种门,自利行成就,应知。菩萨出第五门,回向利益他行成就,应知。菩萨如是修五门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天亲菩萨:《往生论》
【译文】
倘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修习五念门行成就,毕竟得以往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什么叫五念门?第一礼拜门,第二赞叹门,第三作愿门,第四观察门,第五回向门。什么叫礼拜门呢?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供、正遍知,为求往生阿弥陀佛国故。什么叫赞叹门呢?口业赞叹,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契合阿弥陀佛的光明智慧之相,契合阿弥陀佛名号的义蕴,意欲如实修行,与阿弥陀佛的愿力相应故。什么叫作愿门呢?心中常发愿往生,一心专念佛名,毕竟得生彼安乐国土,为了如实修行奢摩他(止)故。什么叫观察门呢?正念观察西方极乐世界,意欲如实修行毗婆舍那(观)故。观察的境缘有三种。是哪三种呢?一者观察极乐国土庄严功德,二者观察阿弥陀佛庄严功德,三者观察彼诸菩萨圣众的庄严功德。什么叫作回向门呢?不舍弃一切苦恼众生,内心经常发愿,将功德回向一切众生同登极乐为首,由此得以成就大悲心。
菩萨入前四种行门,得以成就自己往生的利益,应当知道。菩萨出到第五回向门,回向利益他人往生成就,应当知道。菩萨这样修习五门行,自利利他,便能疾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最忌夹杂
大凡修净土人,最忌是夹杂。何谓夹杂?即是又讽经,又持咒,又做会,又好说些没要紧的禅,又要谈些吉凶祸福、见神见鬼的话,都是夹杂也。既夹杂,则心不专一;心不专一,则见佛往生难矣!却不空费了一生的事?你如今一概莫做,只紧紧持一句阿弥陀佛,期生极乐。日久功成,方不错却一生。
觉明妙行菩萨:《西方确指》
【译文】
大凡修净土的人,最忌讳的是夹杂。什么叫夹杂呢?就是又诵经,又持咒,又做法会,又喜欢说些没要紧的禅,又要谈一些吉凶祸福、见神见鬼的话,这些都是夹杂。既然夹杂,心就不专一;心不专一,往生见佛就难了!这样岂不空费了一生的大事?你如今一概都不要做,只紧紧执持一句阿弥陀佛,期望往生极乐世界。日久功夫成就,方能不致错过一生。
只贵真实修行
学佛者无用庄严形迹,只贵真实修行。在家居士,不必定要缁衣道巾,带发之人,自可常服念佛;不必定要敲鱼击鼓,好静之人,自可寂默念佛;不必定要成群做会,怕事之人,自可闭门念佛;不必定要入寺听经,识字之人,自可依教念佛。
千里烧香,不如安坐家堂念佛;供奉邪师,不如孝顺父母念佛;广交魔友,不如独身清净念佛;寄库(1)来生,不如现在作福念佛;许愿保禳,不如悔过自新念佛;习学外道文书,不如一字不识念佛;无知妄谈禅理,不如老实持戒念佛;希求妖鬼灵通,不如正信因果念佛。以要言之,端心灭恶,如是念佛,号曰善人;摄心除散,如是念佛,号曰贤人;悟心断惑,如是念佛,号曰圣人。
莲池:《云栖法汇》
【注释】
(1)寄库:生前焚烧纸钱,或作佛事寄属冥吏,以冀死后享用。
【译文】
学佛的人没有必要庄饰外在的形迹,只贵真实修行。在家居士,不必定要披缁衣戴道巾,带发修行的人,自可穿平常的服装念佛;不必定要敲木鱼击铃鼓,喜欢安静的人,自可寂默念佛;不必定要成群结队做法会,怕事的人,自可闭门念佛;不必定要到寺庙听讲经,识字的人,自可依照教理念佛。
千里烧香,不如安坐家里的佛堂念佛;供奉邪师,不如孝顺父母念佛;广交魔友,不如独自清净念佛;寄库来世享用,不如现在作福念佛;许愿供奉食物,不如悔过自新念佛;习学外道文书典籍,不如一字不识念佛;无知妄谈禅理,不如老实持戒念佛;希求妖魔鬼神的灵通,不如正信因果念佛。以要言之,端正心性,断恶修善,这样念佛,名叫善人;摄心去除散乱,这样念佛,名叫贤人;悟证心源,伏断烦惑,这样念佛,名叫圣人。
莲池:《莲宗诸祖法语集要》
一切境缘,正好念佛
《弥陀经》言:若人念佛,临命终时,必生彼国。又《观经》言:念佛之人,生彼国者,莲分九品。盖此念佛法门,不论男女僧俗,不论贵贱贤愚,但一心不乱,随其功行大小,九品往生。故知世间无有一人不堪念佛。若人富贵,受用现成,正好念佛;若人贫穷,家小累少,正好念佛。若人有子,宗祀得托,正好念佛;若人无子,孤身自由,正好念佛。若人子孝,安受供养,正好念佛;若人子逆,免生恩爱,正好念佛。若人无病,趁身康健,正好念佛;若人有病,切近无常,正好念佛。若人年老,光景无多,正好念佛;若人年少,精神清利,正好念佛。若人处闲,心无事扰,正好念佛;若人处忙,忙里偷闲,正好念佛。若人出家,逍遥物外,正好念佛;若人在家,知是火宅,正好念佛。若人聪明,通晓净土,正好念佛;若人愚鲁,别无所能,正好念佛。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念佛;若人看经,经是佛说,正好念佛。若人参禅,禅是佛心,正好念佛;若人悟道,悟须佛证,正好念佛。普劝诸人,火急念佛。九品往生,华开见佛。见佛闻法,究竟成佛。始知自心,本来是佛。
莲池:《云栖法汇》
【译文】
《佛说阿弥陀经》言:若人信愿持名,临命终时,必定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又《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言:念佛之人,往生极乐世界,莲华分为九品。如是念佛法门,不论富贵、贫贱、贤良、愚痴,只要信愿持名,一心不乱,随其念佛功夫行持的大小,悉可获得九品往生。
如此看来,世间各色人等都可以念佛:若人富贵,种种资生受用现成享受,正好念佛;若人贫穷,家庭小拖累少,正好念佛;若人有儿子,祖宗祭祀得以奉托,正好念佛;若人没有儿子,一身孤单自由,正好念佛;若人的儿子孝顺,安然接受供养,正好念佛;若人的儿子逆恶,避免生起恩爱,正好念佛;若人无病,趁着身体康健,正好念佛;若人有病,深切迫近无常,正好念佛;若人年老,寿命光景无多,正好念佛;若人年轻少壮,精神清爽利落,正好念佛;若人处身闲暇,心中无事干扰,正好念佛;若人处事忙碌,忙碌中挤出闲暇,正好念佛;若人出家,逍遥世俗之外,正好念佛;若人在家,深知家是火宅,正好念佛;若人聪明,通晓净土教理,正好念佛;若人文化低心眼实在,一无所能,正好念佛;若人奉持戒律,戒律是佛所制,正好念佛;若人读诵佛经,经是佛所说,正好念佛;若人参禅,禅是佛心,正好念佛;若人悟道,悟道须经佛印证,正好念佛。普劝一切人等,十万火急念佛。九品往生极乐世界,莲华开敷亲见阿弥陀佛,见佛闻法,究竟成佛。伊时方知自心,本来是佛。
十念法门
每日清晨服饰已后,面西正立,合掌,连声称阿弥陀佛,尽一气为一念,如是十气,名为十念。但随气长短,不限佛数,唯长唯久,气极为度。其佛声不高不低,不缓不急,调停得中,如此十气,连续不断,意在令心不散,专精为功故。
遵式:《往生净土忏愿仪》
【译文】
每天清晨,严整服饰后,面对西方端正站立,合掌,连声称阿弥陀佛名号,尽一口气为一念,这样念十口气,名为十念。只随气长短,不限佛号数目的多少,吸气尽可能长久,以尽一口气为限度。念佛声要不高不低,不缓不急,调停适中,如此念十口气,连续不断,意在令心不散乱,专注精一成就功夫。
十念记数法
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默念虽不动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如或犹涌妄波,即用十念记数。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
印光:《印光法师文钞》
【译文】
应当摄耳认真倾听佛号,无论出声念、默念,都必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默念虽然不动口唇,然而意地之中,也仍然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这样摄心念佛,妄念自然息灭。如果还有妄念像波浪一样翻涌,就用十念记数法对治。在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必须声音念得分明,仍须记数记得分明。念至十句后,又须从一句到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地念。随念佛的声音而记数,不可掐珠,唯凭用心默记。纵然一日念数万声佛号,全都如此记数。这样念佛,不但去除妄念,也最能养神,随快随慢地念,丝毫没有滞碍。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9-14 11:37
标题:
续 7
掐珠记数念佛
只贵信得及,守的稳,直念下去,或昼夜十万,或五万三万,以决定不缺为准,毕此一生,誓不改变。若不得往生,三世诸佛便为诳语。
要到一心不乱境界,亦无他术,最初下手,须用数珠。记得分明,刻定课程,决定无缺。久久纯熟,不念自念。然后记数亦得,不记亦得。若初心便要说好看话,要不著相,要学圆融自在,总是信不深,行不力。饶汝讲得十二分教,下得千七百转语(1),皆是生死岸边事,临命终时,决用不著。珍重!
蕅益:《灵峰宗论》
【注释】
(1)千七百转语:即禅门的千七百公案。禅家指点学人,在言语或动作上所作的垂示,叫做“公案”。
【译文】
念佛法门只贵信得及,佛号守得稳,直念下去,或昼夜十万声佛号,或昼夜五万、三万声佛号,以每天决定不缺数为准,毕此一生,记数念佛,誓不改变。像这样还不能往生净土者,三世诸佛便是说假话。
要念到一心不乱的境界,也没有其他的妙术,最初下手修习念佛法门,须用数珠记数。所念数目要记得分明,计划好每日定课,决定不要缺课。这样日子长了,工夫自然纯熟,渐渐达到不念自念。到此境界后,仍旧记数也可以,不记数也可以。如果初发心念佛便要说玄妙话,要不著相,要学圆融自在,这总是信心不深切,行持不得力的表现。纵然你能讲三藏十二部经教,下得禅宗千七百公案中的机锋转语,这些都是生死岸边的事,临命终时,决定派不上用场。珍重!
念佛百万遍决定得生
如经说:若人念阿弥陀佛,得百万遍已去,决定得生极乐世界。绰禅师捡得此经。若能七日专心念佛,即得百万遍也。由此义故,经中多导七日念佛也。
迦才:《净土论》
【译文】
如经中所说:“若人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念满一百万遍后,就决定能够往生到极乐世界。”道绰禅师曾经捡阅到此经。如果能够七日专心念佛,就能念满百万佛号。因为这个缘故,所以经中多劝导众生七日精进念佛。
【按】由此圣言量依据,应现代人的根机,东林祖庭每月定期进行十日百万佛号闭关持念,效果甚佳。愿诸有心人,推广此法,广利众生。
历缘系心念佛
凡公临私养,历涉缘务,虽造次而常内心不忘于佛及忆净土。譬如世人切事系心,虽经历语言、去来、坐卧及种种作务,而不妨密忆,前事宛然。念佛之心,亦应如是。或若失念,数数摄还,久久成性,任运常忆。
如此系心,任运常遮一切恶念。设欲作恶,忆佛之故,恶不能成。纵使随恶作恶业时,心常下软,如身有香,自然离臭。又复觉心微起恶念,即便忆佛,以佛力故,恶念自息。如人遇难,求彼强援,必得免脱。又若见他受苦时,以念佛心怜悯于彼,愿其离苦。若断刑狱,以念佛故,生悯念心,虽依王法,当密作愿云:我行王法,非我本心,愿生净土,誓相救济。凡历一切境界,若善若恶,由心忆佛,皆心念作愿。故普贤愿王云:作一切恶,皆不成就;若作善业,皆悉和合。即此意尔,如是相续念佛在心,能办一切净因功德。
遵式:《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
【译文】
无论为公事还是作家务,经历旁涉诸多缘务,虽然种种忙碌而内心常不忘记念佛以及忆念西方净土。譬如世人有切身大事挂在心上,虽然经历交谈、去来、坐卧以及做种种事务,而不妨碍潜密忆念,那件切要大事宛然在心。念佛之心也应当是这样。倘或失掉念佛之心,应当赶紧将念头摄回到念佛上。如此时间长了,成为习惯,便自然恒常地忆佛念佛了。
这样地系心念佛,上等根机的行人常会遮遣一切恶念;中等根机的行人如果想造作恶事时,由于忆佛的缘故,恶事便做不成;下等根机的行人纵使随恶缘而造作恶事时,心也会比较柔软,如同身上染上香气,自然会离臭气。又复觉察到内心稍微生起恶念时,就赶紧念佛,由于佛力的加被,恶念自会息灭。犹如人遇到危难,急忙寻求他力的强援,必定得以脱免危难。又倘若看到他人遭受苦难时,以念佛心怜悯当事人,希望他脱离苦患。假若审理案件,由念佛故,生怜悯心,虽然依照王法断案,但内心潜密作愿:“我执行王法,并非我的本意,愿我往生净土后,誓来救济你。”
凡是历涉一切或善或恶的境界,由于忆佛念佛,都应当心念作愿。所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中说:“众生作一切恶,都令其不能成就;若是作善业,全都和合成就。”就是这个意思。这样相续地念佛在心,就能成办一切净业正因功德。
正行与杂行
然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是名为正。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若修前正助二行,忆念不断,名为无间;若修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也。
善导:《观经四帖疏》
【译文】
但修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所谓正行,就是专依诸往生经来行持,这就叫正行。什么是正行呢?一心专门读诵这部《观经》以及《弥陀经》、《无量寿经》等净土经典,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佛国土依正二报庄严。如果礼拜就一心专礼阿弥陀佛,如果口称就一心专称阿弥陀佛名号,若果赞叹供养就一心专门赞叹供养西方三圣,这就叫做正行。在此正行中,又分为两种: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管时间长短,念念不离佛号,这就叫正定之业,随顺彼佛愿心故。其他如礼拜、读诵等行持,就可叫做助业。除此正业、助业二行门之外,其他的诸善行业,都称之为杂行。如果修前面所说的正行与助行,忆念佛号不间断,这就叫无间修;若行持后面的杂行,念心就会经常间断,虽然也可以回向功德得生净土,但总称之为疏远夹杂之行。
专修与杂修之差异
若能如上(1)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不违教故,随顺佛语故。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希得一二,千时希得三五。何以故?乃由杂缘乱动失正念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系念不相续故,忆想间断故,回愿不殷重真实故,贪瞋诸见烦恼未间断故,无有惭愧忏悔心故。
善导:《往生礼赞偈》
【注释】
(1)如上:指此文前述之四修法:恭敬修、无余修、无间修、长时修。
【译文】
如果能如上面所说的,至诚念佛,念念相续,以一生为期限者,十人修持就可十人往生,百人修持就可百人往生。为什么呢?此专修念佛者没有外面杂缘干扰能获得正念故,与阿弥陀佛本愿能相应故,不违背如来教敕故,随顺佛语故。倘若想要舍弃专修,而修杂业者,那么一百个人中难得一二个人往生,一千个人中难得三五个人往生。为什么呢?乃是因为杂缘乱动失去念佛正念故,与阿弥陀佛本愿不相应故,与如来教敕相违背故,不随顺佛语故,系念佛名不相续故,忆佛想佛常常间断故,回向发愿不殷重真实故,贪瞋诸见烦恼未间断故,没有惭愧忏悔心故。
勿以躁妄心求感通
窃谓座下此心,实属不可思议。然于关中用功,当以专精不二为主。心果得一,自有不可思议感通。于未一之前,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一心之后,定有感通。感通则心更精一。所谓明镜当台,遇形斯映,纭纭自彼,与我何涉?心未一而切求感通,即此求感通之心,便是修道第一大障。况以躁妄格外企望,或致起魔事,破坏净心。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敢为座下陈之。
印光:《印光法师文钞》
【说明】
弘一律师致函印光大师请教闭关念佛的法要,以冀亲证念佛三昧,印光大师回函以答。
【译文】
自忖座下(指弘一律师)这种闭关精进修行之心,实属不可思议。然而在关房中用功,应当以专精不二为主。如果能得到一心不乱,自然有不可思议的感通。在没有得到一心之前,千万不可用浮躁妄动之心先求感通。得到一心之后,必定会有感通。感通后心就更为专精纯一。如同明镜安放在台座上,遇到身形来便映现,身形离开镜中就空了。纷纭杂沓的景象来自那些形体,与我(明镜)有何关涉?没有得到一心而迫切追求感通,这求感通的心便是修道的第一大障碍。况且以浮躁妄动之心格外企望境界,或许会引起著魔之事,破坏清净心。大势至菩萨所说的把六根全部收摄住,净念相继不断,要获得三摩地,这种修法数第一的开示,敢为座下陈述之。
念佛著魔之因
魔事之由来,其由有三:一者教理未明,二者不遇善友,三者自不觉察。今夫人适千里之路,苟不按舆图,又不逢引导,复不识前路通塞,莽莽然而进,吾知其难免于错误之患矣。参禅念佛,譬如行路,经教如舆图,善友如引导,觉察之心如识路通塞。虽两条途路,夷险不同,俱不免错误之患。
省庵:《省庵法师遗书》
【译文】
念佛人著魔,有三种原由:第一,教理不明白;第二,没有遇到善友;第三,自己不觉察。假使有人行千里之路,如果不依据地图,又未遇上向导,再加上不认识前面道路的通畅与阻塞,鲁莽前行,我知道这人难免陷入错误的困境。参禅念佛,譬如行路,经书教理如地图,善友如向导,自己的觉察之心如同识别道路的通畅与阻塞。虽然参禅念佛这两条道路有平坦和艰险的不同,但都难免有走错路的患害。
如磁石吸针
我心感诸佛,弥陀即悬应。天性自相关,如磁石吸针。
诸佛众生,同一觉源,迷悟虽殊,理常平等。正由一理平等,天性相关,故得任运拔苦与乐。但当深信忆念,数数发愿,愿生西方,如磁石与针,任运吸取。然磁能吸铁,而不能吸铜;针能合磁,而不能合玉。譬犹佛能度有缘而不能度无缘,众生易感弥陀而不易感诸佛,岂非生佛誓愿相关者乎!是以求生净土者,信行愿三,缺一不可。
传灯:《净土生无生论》
【译文】
我心感弥陀,弥陀即悬应。天性自相关,如磁石吸针。
阿弥陀佛与我等众生,同一觉性本源,迷惑与觉悟虽然有别,理体恒常平等。正是由于诸佛众生同一理体,平等无二,天性相关,所以阿弥陀佛可以自然拔生死苦,与涅槃乐。修学者只要深信忆念阿弥陀佛,常常发愿,愿生西方乐邦,便可如磁石与铁针,自然吸取。但磁石能吸铁针,而不能吸铜器;铁针能迎合磁石,而不能迎合美玉。譬喻犹如佛能度有缘众生而不能度无缘众生,众生容易感通阿弥陀佛而不容易感通十方诸佛,这岂不正是众生与弥陀誓愿密切相关吗?所以求生西方净土者,信愿行三资粮,缺一不可。
声声唤醒本来人
念弥陀佛贵专精,念到功深念自纯。
念念圆明真性体,声声唤醒本来人。
婴儿堕水频呼母,荡子还家始见亲。
却话从前离别事,翻令呜咽泪沾巾。
省庵:《劝修净土诗》
【译文】
持念弥陀名号贵在专一精纯,
念到功夫深时念头自然会纯净。
念念都是圆通光明的真如性体,
声声佛号唤醒本来人。
落水的婴儿频呼慈母援救,
荡子回家才始晋见慈悲的父亲。
执手述说从前别离故园之事,
不禁泣不成声,泪涌沾巾。
三、持戒修福
净业三福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乃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译文】
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应当修行三福:第一,孝敬赡养父母,恭敬奉事老师长辈,心地慈悲,不杀生命,修行十种善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第二,求受奉持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受持比丘具足戒,行住坐卧等威仪不出现错失;第三,发上求下化的菩提心,深信世出世间苦乐因果,读诵大乘经典,劝导策进众生修行念佛法门。以上三福的修行,就叫作净业,这是三世诸佛成就净业的正因。
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普贤菩萨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宣法音,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或复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愿受持读诵,乃至书写一四句偈,速能除灭五无间业(1)。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大方广佛华严经》
【说明】
《华严经》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后的称性之谈,素有众经之王的称号。其结局乃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西方极乐世界,寓意深远。《华严经》广说念佛法门,由此乃见。
【注释】
(1)五无间业:造作堕入五无间地狱的恶业。五无间是:一、受苦无间;二、身形无间;三、罪器无间;四、众类无间;五、时间无间。
【译文】
普贤菩萨告诉华藏海会诸菩萨及善财童子说:“善男子!如果希望成就这个功德门,应当修持十种广大行愿:第一,礼拜恭敬十方三世诸佛;第二,称扬赞叹一切如来无尽的功德;第三,广修供养(财供养、法供养);第四,忏悔业障;第五,对一切众生的善根德行生随喜心;第六,常时请佛说法;第七,请佛长久住世;第八,常以佛陀为修学的楷模;第九,恒常随顺众生;第十,所有一切功德,普遍地回向一切众生,愿成佛道,愿证真常。
如果有人以深切的信心,对这十大愿王,信受奉持,读诵思惟,乃至书写一四句偈,便能迅速除灭五无间狱的罪业。其人临命终时,最后的时刻,身形根器全都散坏,唯有这十大愿王不相舍离,一切时都在前面引导其神识,一刹那中,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为善去恶修福德
汝等能于此世,端心正意,不作众恶,甚为至德,十方世界,最无伦匹。所以者何?诸佛国土天人之类,自然作善,不大为恶,易可开化。今我于此世间作佛,处于五恶五痛五烧之中,为最剧苦。教化群生,令舍五恶,令去五痛,令离五烧,降化其意,令持五善,获其福德度世长寿泥洹之道。
《佛说无量寿经》
【译文】
你们能在这个娑婆世界,端心正意,不造作各种恶业,实在是最高的德行,十方无量世界的众生,都无法与你们相比。什么原因呢?他方诸佛国土天人之类,自然而然地作善,很少为恶,容易开导教化。如今我在这个娑婆浊世示现作佛,这个世界的众生处在造作杀盗淫妄酒的五恶、经受五恶所导致的现世刑罚的五痛以及来生堕在三恶道的五烧的苦境之中,果报是最为剧烈痛苦的。我现在教化这些众生,令他们弃舍五恶,消去五痛的折磨,脱离后世的五烧,降伏教化他们的心意,让他们都受持五戒,获得福德资粮,在世间度日,寿命长久,最终证得涅槃之道。
如来子孙,为众所尊
曼佛世时,其有信受佛经语深,奉行道德,皆是我弟子也;其有甫欲学佛经戒者,皆是我弟子也;其有欲出身去家,舍妻子,绝去财色,欲来作沙门,为佛作比丘者,皆是我子孙。我世甚难得值,其有愿欲生无量清净佛国者,可得智慧勇猛,为众所尊敬。勿得随心所欲,亏负经戒,在人后。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译文】
在佛灭度后,如果有能信受佛经甚深义理,奉行道德准则者,都是我的弟子;如果有发心奉持佛经求受戒律者,都是我的弟子;如果有能志心辞亲割爱出家,舍去妻子,断绝财色,来作沙门,为佛作比丘者,都是我的子孙。我应现出世,很难遇上,如果有希望往生彼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者,可以获得智慧勇猛,为大众所尊敬。你们不得随心所欲,亏损辜负所受的经教与戒律,修道落在他人之后。
当断五种辛菜
佛告阿难:是诸众生,求三摩提,当断五种辛菜。熟食发淫,生啖增恚。是食辛之人,虽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销,长无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现作佛身,来为说法,非毁禁戒,赞淫怒痴。命终自为魔王眷属,受魔福尽,堕无间狱。
《大佛顶首楞严经》
【译文】
佛告诉阿难:这些众生,求三摩提(定慧等持),应当断除五种辛菜(葱、蒜、韭、薤、兴渠〈中土没有兴渠〉)。这五种辛菜,熟食使人催发淫欲,生吃使人易生瞋恨。这些吃五辛的人,虽然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都嫌其臭秽,全都远离他。诸饿鬼等,因其吃五辛后,舔他的嘴唇,因此这些吃辛菜的人常与饿鬼在一起,福德日渐销除,长期修行得不到利益。这些吃辛菜的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以及十方善神,不来守护。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现作佛身,来为这些吃辛菜的人说法,毁谤禁戒,赞叹淫欲、瞋恚、愚痴。这些吃辛菜的人听而信受,命终自然便成为魔王的眷属,魔福享尽,便堕无间地狱。
不食肉之缘由
佛告大慧:有无量因缘,不应食肉,然我今当为汝略说:谓一切众生,从本已来,展转因缘,常为六亲,以亲想故,不应食肉;驴、骡、骆驼、狐、狗、牛、马、人、兽等肉,屠者杂卖故,不应食肉;不净气分所生长故,不应食肉;众生闻气,悉生恐怖,如旃陀罗(1)及谭婆(2)等,狗见憎恶,惊怖群吠故,不应食肉;又令修行者,慈心不生故,不应食肉;凡愚所嗜,臭秽不净,无善名称故,不应食肉;令诸咒术不成就故,不应食肉;以杀生者,见形起识,深味著故,不应食肉;彼食肉者,诸天所弃故,不应食肉;令口气臭故,不应食肉;多恶梦故,不应食肉;空闲林中,虎狼闻香故,不应食肉;令饮食无节故,不应食肉;令修行者,不生厌离故,不应食肉;我常说言,凡所饮食,作食子肉想,作服药想故,不应食肉。听食肉者,无有是处。
《楞伽经》
【注释】
(1)旃陀罗:在四种姓之外,下等种姓,以屠杀为业。(2)谭婆:食狗肉的人。
【译文】
释迦牟尼佛告诉大慧菩萨:“有无量的因缘,不应该吃肉,但我现在只为你简略地说说:一切众生,从本以来,展转因缘,彼此常为六亲眷属,从曾是六亲的角度来想,所以不应吃肉;驴、骡、骆驼、狐、狗、牛、马、人、兽等肉,屠者混杂在一起卖,所以不应吃肉;动物都是从不洁净的气分(指精卵结合)中生长出来的,所以不应吃肉;众生闻到肉食者的气味,都生恐怖心,犹如狗见到屠户与吃狗肉者,便生出憎恶心,惊惶恐怖群起吠叫,所以不应吃肉;又肉食使修行者不能生起慈悲心,所以不应吃肉;凡夫愚痴,嗜好臭秽不净,在众人中没有好名誉,所以不应吃肉;使修行人修持一切咒术,全都不能成就,所以不应吃肉;因吃肉而杀生者,看见了动物形体,便生起杀生的意识,深心贪着滋味,所以不应吃肉;那些吃肉的人,被诸天所厌弃,所以不应吃肉;肉食令口气臭秽,所以不应吃肉;肉食者多做恶梦,所以不应吃肉;肉食者如果在山林旷野中,虎狼闻到他的身上发出的香气,就前来伤害,所以不应吃肉;肉食会令饮食没有节制,所以不应吃肉;令修行者不生厌离心,所以不应吃肉;我经常开示,凡所饮食,作吃子女肉想,作服药想,所以不应吃肉。许可吃肉者,绝无是处。”
净业八事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是学道通途;二、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为净土正宗;三、以摄心专注而念,为下手方便;四、以折伏现行烦恼,为修心要务;五、以坚持四重戒法,为入道根本;六、以种种苦行,为修道助缘;七、以一心不乱,为净行归宿;八、以种种灵瑞,为往生证验。此八种事,各宜痛讲,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
彻悟:《彻悟禅师语录》
【译文】
一、真正为了生脱死,发上求下化的菩提心,这是学道的通途;二、以深信切愿,执持阿弥陀佛的名号,这是净土的正宗;三、以摄心专注而念佛为下手修行的方便;四、以折伏现行烦恼为修心的要紧之事;五、以坚持四重戒法(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为入道的根本;六、以种种苦行为修道的助缘;七、以一心不乱为净业行持的归宿;八、以种种灵感瑞相为往生的验证。这八种事,每一条都应当反复透彻地宣讲,修净业者,不可不知道。
三皈五戒为入佛法之初门
三皈五戒,为入佛法之初门。修余法门,皆须依次而入,况即生了脱之至简至易、至圆至顿之不思议净土法门耶?不省三业,不持五戒,即无复得人身之分,况欲得莲华化生,具足相好光明之身耶?
印光:《印光法师文钞》
【译文】
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不邪淫、不饮酒),是进入佛法的最初一道门。修其它的法门,都必须依三皈五戒的次第而进入,何况当生了脱生死的最简单、最容易、最圆满、最顿捷的不可思议的净土法门呢?如果不省察身口意三业,不持五戒,就不可能再有获得人身的机会,何况想要到西方净土莲华化生,具足光明相好之身呢?
持戒念佛,本是一门
持戒念佛,本是一门。净戒为因,净土为果。若以持名为径,学律为纡,既违顾命诚言,宁成念佛三昧?多缠障垢,净土岂生?夫如海无涯,岂不广大?保任解脱,岂不简易?故一心念佛者,必思止恶防非;专精律学者,方能决定往生。而一心念佛,现在绍隆僧宝,临终上品上生。法门之妙,孰过于此!只一大事,何得乖张,取笑识者?
蕅益:《重治毗尼事义集要》
【译文】
持戒与念佛,本来就是一门。净心持戒为因,得生净土为果。若以持名念佛为捷径,修学戒律为纡曲,既有违释尊临涅槃时留下的以戒为师的遗命,又如何能成就念佛三昧?业障尘垢重重缠缚,净土岂能得生?戒律如同大海没有边际,岂不是法门广大?持戒就能担保解脱烦恼,岂不简易?所以一心念佛者,必定会想止恶防非,从而专精于律学,用以清净身口意三业;专精戒律者,才能决定往生净土。而一心念佛,现世则绍继兴隆僧宝,临终上品上生。修持法门之妙,还有哪一种能超过它呢!只此一大事,怎么能在其中硬做分离,而贻笑于有见识的人呢?
慈心不杀
夫人物虽异,佛性原同。彼以恶业沦于异类,我以善业幸得人身,若不加悯恤,恣情食啖,一旦我福或尽,彼罪或毕,难免从头偿还,充彼口腹。须知刀兵大劫,皆宿世之杀业所感。若无杀业,纵身遇贼寇,当起善心,不加诛戮。又况瘟疫水火诸灾横事,戒杀放生者,绝少遭逢。是知护生,原属护自。戒杀可免天杀、神鬼杀、盗贼杀、未来怨怨相报杀。
印光:《印光法师文钞》
【译文】
人和其他生物形体虽然不同,佛性原是相同的。其他生物由于造恶业而沦堕于异类,我因为造善业而侥幸获得人身,我们对异类若不加以怜悯同情,反而纵情吃它,那么,一旦我的福报或享尽,对方的罪业或酬毕,难免从头偿还命债,以饱对方的口腹。须知世间刀兵大劫,都是宿世的杀业所招感的。倘若没有杀业,纵然身遇贼寇,贼寇也自当生起善心,不会加以诛戮。更何况瘟疫水火等灾祸横事,戒杀放生者,很少遭遇。所以应该知道,保护生物,原来是在保护自己。戒杀动物可以免于被天杀、神鬼杀、盗贼杀、未来怨怨相报杀。
念佛人当吃长素
念佛之人,当吃长素。如或不能,当持六斋或十斋。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为六斋,加初一、十八、二十四、二十八为十斋。遇月小即尽前一日持之。又正月、五月、九月为三斋月,宜持长素,作诸功德。由渐减以至永断,方为合理。虽未断荤,宜买现肉,切戒家中杀生。
印光:《印光法师文钞》
【译文】
念佛的人,应当吃长素。如果条件不允许,应当奉持六斋或十斋。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为六斋,加初一、十八、二十四、二十八为十斋。遇月小,月底斋日就挪前一日奉持。另外,正月、五月、九月为三斋月,应该吃长素,广作功德。荤腥应由渐渐减少最后达到永远断除,方为合理。虽然未断荤腥,应当买现成的肉,切戒在家中杀生。
谨防杂毒之善
欲明一切众生身口意业所修解行,必须真实心中作,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贪瞋邪伪,奸诈百端,恶性难侵,事同蛇蝎。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业也。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纵使苦励身心,日夜十二时,急走急作,如救头燃者,众名杂毒之善。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
善导:《观经四帖疏》
【译文】
要明白一切众生身口意三业所修的解行,必须从真实心中作出,不得外面表现出贤善精进的样子,内心却怀着虚假、贪欲、瞋恚、邪恶和伪造,种种奸诈邪恶之性难以更改,所行之事如同蛇蝎一样阴险歹毒。如果是这样,虽然也修行身口意三业,却只可叫做杂毒之善,又可叫做虚假之行,不可称为真实的德业。倘若以这种心态来修行,纵使苦切激励身心,一天十二个时辰,如同头颅被炙烤燃烧那样,急迫地修行,也只可叫做杂毒之善。想要用这种杂毒之善回向求生阿弥陀佛的净土,这是必定不可能实现的。
恭敬得实益
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无恭敬而致亵慢,则罪业愈增,而福慧愈减矣。
印光:《印光法师文钞》
【译文】
要想获得佛法的真实利益,必须向恭敬中求取。有一分恭敬,就消除一分罪业,增加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就消除十分罪业,增加十分福慧。倘若没有恭敬而导致亵渎轻慢,那么罪业更加增加,而福慧更加减少了。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9-15 13:52
标题:
续 8
结交净友
一切悟机,非友不发;一切恶法,非友不止。如车二轮,去一则蹶。是以行道求友者,当严别净秽。一、山林闲适之友当近,能止躁心故;二、严持戒律之友当近,能淡诸欲故;三、智慧广大之友当近,能出迷津故;四、总持文字之友当近,能决疑难故;五、寂寞枯槁之友当近,能恬进取故;六、谦卑忍辱之友当近,能销我慢故;七、直心忠告之友当近,能抑诸过故;八、勇猛精进之友当近,能速道果故;九、轻财好施之友当近,能破大悭故;十、仁慈覆物、不惜身命之友当近,能摧人我等执故。若无如是净侣,即当屏人独处,自办道业,以像设为师,以经论为侣,其他嬉戏之徒,宁绝勿通。如入园中,虽无佳华,不植臭草,以无益赏心,徒增厌秽故。
袁宏道:《西方合论》
【译文】
一切开悟的契机,非良友不能发起;一切邪恶之法,非诤友不能阻止。修行人与良友如车子的两个轮子,去掉一个轮子就会扑倒。所以学道求友都应当严格甄别净友与秽友。第一,隐居山林,心闲高逸之友应当亲近,因为能抑止躁妄心;第二,严持戒律之友应当亲近,因为能淡泊各种贪欲;第三,智慧广大之友应当亲近,因为能指点迷津;第四,通达经纶、总持文字之友应当亲近,因为能解决疑难问题;第五,甘处寂寞、身心枯槁之友应当亲近,因为能恬淡世间进取心;第六,谦卑忍辱之友应当亲近,因为能销除贡高我慢心;第七,直心忠告之友应当亲近,因为能抑阻诸多过失;第八,勇猛精进之友应当亲近,因为能疾速成就道果;第九,轻财好施之友应当亲近,因为能破大悭吝;第十,仁慈爱物、不惜身命之友应当亲近,因为能摧毁人我是非等执著。倘若没有这样的清净道侣,就应当屏绝人群,孤身独处,自办道业,以佛像为师,以经论为友,其他嬉戏玩闹之徒,宁可绝交,不可来往。譬如进入园圃中,虽然没有佳美华卉,但不应种植臭草,因为对心灵快乐没有好处,只是增加厌恶臭秽。
摒弃恶念,守护善心
若念佛之人,尘垢未净,恶念起时,须自检点,或有悭贪心、瞋恨心、痴爱心、嫉妒心、欺诳心、吾我心、贡高心、谄曲心、轻见心、能所心及诸逆顺境界随染所生一切不善之心。设或起时,急须高声念佛,敛念归正,勿令恶心相续,直下打并净尽,永不复生。所有深信心、至诚心、发愿回向心、慈悲心、谦下心、平等心、方便心、忍辱心、持戒心、喜舍心、禅定心、精进心、菩提心及一切善心,常当守护。更要离非梵行,断恶律仪。鸡狗猪羊,慎毋畜养;畋猎渔捕,皆不应为。当随佛学,应以去恶取善为鉴戒。
优昙:《莲宗宝鉴》
【译文】
若念佛之人,尘劳垢染尚未清净,恶念生起来的时候,必须自己检点,或许有悭贪心、瞋恨心、痴爱心、嫉妒心、欺诳心、人我心、贡高心、谄曲心、邪见心、轻慢心、能所心以及由各种逆顺境界随染著所生起的一切不善的心。假如不善心生起时,急须高声念佛,收敛恶念归于正念,不要令恶心相续,直下将不善念打并干净,永不再生。所有深信心、至诚心、发愿回向心、慈悲心、谦下心、平等心、方便心、忍辱心、持戒心、喜舍心、禅定心、精进心、菩提心以及一切善心,应该经常守护。更要远离非清净梵行,断除邪恶的律仪。鸡狗猪羊不要畜养,打猎捕鱼都不应该去作。应当效法佛的言行,以去恶取善作为鉴戒。
净业行持总则
无论在家在庵,必须敬上和下。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他消灭。常生惭愧心,及生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我工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汝果能依我所说而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
印光:《印光法师文钞》
【译文】
净业行人无论在家、在寺庵,都必须恭敬长辈,和睦下属,忍耐他人所不能忍耐的人事,行持他人所不能行持的道业,替代他人的辛苦,成全人的好事,静坐时常常思惟反省自己的过失,处众闲谈中不说他人的是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早朝到暮夜,从暮夜到早朝,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不令其间断,或小声持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生起其他的念头。若或妄念一生起时,当下就要念佛,教妄念消灭。
净业行人应常生惭愧心及生忏悔心,纵然自己有修持,总觉得我的工夫很浅薄,不要自己矜持夸耀。日常修持生活中,只管自己念佛,不管人家行为如何。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在是苦恼凡夫。你果真能够依着我所说的话而奉持,决定可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
第六编 往生品位
一、三辈往生
上辈往生
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寿终时,无量寿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转,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无量寿佛,应发无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愿生彼国。
《佛说无量寿经》
【译文】
佛告诉阿难:“十方无量世界诸天人民,如有发起至诚恳切之心愿意往生西方净土者,总共有三辈。其上辈往生者,舍弃家缘爱欲,行作沙门,发起信愿往生成佛度众生的菩提心,一向专心持念阿弥陀佛名号,修行六度万行各种功德,回向愿生彼极乐净土。此等念佛众生,临到寿命将终之时,阿弥陀佛与彼净土菩萨圣众,显现在其人面前垂慈接引。此念佛人就跟随阿弥陀佛往生极乐净土,即刻便在净土七宝胜莲华中自然变化而生,即安住于不退转位,智慧开启,精进勇猛,获大神通,逍遥自在。所以阿难!如果有众生想在今世见阿弥陀佛者,应发无上菩提之心,广修功德,至心切愿求生彼安乐净刹。”
中辈往生
佛告阿难:其中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多少修善,奉持斋戒(1),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然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其人临终,无量寿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功德智慧,次如上辈者也。
《佛说无量寿经》
【注释】
(1)斋戒:清除内心的杂欲妄想等叫做“斋”,禁止身业的过失等叫做“戒”。斋戒就是守戒以杜绝一切嗜欲之意。
【译文】
佛告诉阿难:“其中辈往生者,十方无量世界诸天人民,如有发起至诚恳切之心愿意往生西方净土者,虽然不能出家行作沙门,广修功德善本,也应当发信愿往生成佛度众生之心,一向专心持念阿弥陀佛名号,随分随力,修善植福,奉持斋戒,建造佛塔佛像,饭食供养沙门僧众,在寺院丛林悬挂幢幡,燃点油灯,布散鲜华,焚烧檀香,用以供养三宝,以此功德回向愿生西方净土。如此念佛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以应化身与净土诸圣众,现在其人面前,化佛光明赫奕,种种相好,全都如真佛一样庄严。此念佛人就跟随化佛往生极乐净土,安住于不退转位。其功德智慧,比上辈往生者次一等。”
下辈往生
佛告阿难:其下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
《佛说无量寿经》
【译文】
佛告诉阿难:“其下辈往生者,十方无量世界诸天人民,如有发起至诚恳切之心愿意往生西方净土者,假使不能够广作诸多功德,也应当发起信愿往生成佛度众生之心,一向专心持念阿弥陀佛名号,乃至最低限度念十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愿生彼佛刹土。若遇机缘听闻到这念佛往生的深妙法门,心生大欢喜,信受好乐,不生起丝毫疑惑,如此至心信乐,乃至一念,念于阿弥陀佛,以至诚心,愿生彼佛刹土,此念佛人临命终时,梦中见到阿弥陀佛,如此念佛人也能往生彼佛净土。其功德智慧,比中辈往生者次一等。
二、九品往生
上品上生
上品上生者:
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1),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2),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
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
是名上品上生者。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注释】
(1)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2)金刚台:金刚合成的莲台座。
【译文】
上品上生者:
如果有众生愿生到阿弥陀佛的国土,发起三种心,就能往生。是哪三种心呢?第一,至诚心;第二,深信心;第三,一切功德回向愿往生心。具备这三心的众生,必定生到西方极乐世界。
又有三种类型的众生,能够生到极乐世界。是哪三类众生呢?第一种是慈心不害物命,奉持各种戒行;第二种是读诵大乘方等经典;第三种是修行六念,以上述修行的功德,善巧回向,愿生西方极乐世界。具备以上的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临终将生西方净土时,由于这念佛人生前修行精进勇猛,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无数的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的诸天以及七宝宫殿等一齐来临。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共执金刚莲台,来到念佛人面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光明注照在这念佛人的身上,即与化佛等同时伸出手来接引这念佛人的神识到金刚台。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与无数的菩萨,同声赞叹这念佛人,劝慰鼓励其心。
这念佛人见到如此殊胜的境相,生大欢喜,身心踊跃,自见乘托金刚台,随从在阿弥陀佛之后,如弹指间,便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生到西方净土后,亲眼见到阿弥陀佛的紫磨真金色身,无量相好,一一具足福慧庄严;又见到诸菩萨圣众的色相,也一一具足微妙庄严;又闻到光明宝林,演说微妙法音,初闻法音就悟证无生法忍。经很短的时间,就能游历十方世界承事诸佛,蒙诸佛次第授记。得授记后,便回到安养本刹,证得无量百千总持法门。
这就叫做上品上生者。
上品中生
上品中生者:
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1),善解义趣。于第一义(2),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
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此紫金台,如大宝华,经宿即开。
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宝莲华。佛及菩萨,俱时放光,照行者身,目即开明。因前宿习,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即下金台,礼佛合掌,赞叹世尊。经于七日,应时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应时即能飞行遍至十方,历事诸佛。于诸佛所,修诸三昧。经一小劫,得无生忍,现前受记(3)。
是名上品中生者。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注释】
(1)方等经典:大乘经典的总称。方等意即方广平等。(2)第一义:般若毕竟空无所有之义。(3)现前授记:四种授记之一,见菩萨根性成熟,现于一切大众前授成佛的记。
【译文】
上品中生者:
这类念佛人或读诵或不读诵大乘经典,闻诸法一切皆空之义,其心坦然,不生怀疑滞碍。深信世出世间苦乐二种因果,对此等因果及大乘佛法的各种道理,不生怀疑诽谤。以这些功德回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作这种行持的念佛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及无量大众眷属围绕,侍者持紫金莲台,到这念佛人面前。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同声赞叹:“法子!你修行大乘佛法,悟解诸法空性,所以我现在来迎接你。”即时阿弥陀佛与千尊化佛,同时伸出手来。
这念佛人既蒙佛伸手接引,自见己身坐在紫金莲台上,合掌叉手,赞叹阿弥陀佛及圣众。如一念顷,就能生彼净刹七宝池中。这紫金莲台如大宝华,经过一夜,就能开放。那时,阿弥陀佛及诸菩萨同时放光,光明照触在那往生者身体上。那往生者的眼目开启明亮,因顺先前宿世的习性,普闻水、鸟、树、乐等众多声音,纯说甚深空有不二的中道义谛。那往生者就走下紫金莲台,亲自到阿弥陀佛座下顶礼合掌,歌扬赞叹佛的功德。经过七日,即于无上正等正觉证得不退转位。应时就能够飞行自在,分身遍至十方世界,一一承事供养诸佛。在诸佛的道场,修习各种三昧。历经一小劫,证得无生法忍。一一佛前,现前得蒙授记。
这就叫做上品中生者。
上品下生
上品下生者:
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与诸菩萨,持金莲华,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时授手,赞言:法子!汝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见此事时,即自见身坐金莲华。坐已华合,随世尊后,即得往生七宝池中。一日一夜,莲华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虽见佛身,于众相好,心不明了。于三七日后,乃了了见。闻众音声,皆演妙法。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前,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1),住欢喜地(2)。
是名上品下生者。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注释】
(1)百法明门:菩萨证到初地果位时所得的智慧门。智慧能通入百法的真性,所以名为明门。(2)欢喜地:圆教十地果位中的初地。初得圣性,生大欢喜,所以称欢喜地。
【译文】
上品下生者:
或信或不信因果,信心虽有间断,但不诽谤大乘佛法。唯发厌苦乐生净土成佛度众生之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世界。此念佛人在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及诸菩萨众,拿着金莲华,阿弥陀佛光明化作五百尊佛,来接引此念佛人。五百化佛同时伸手,赞叹道:“法子!你现今罪灭清净,发往生净土的无上道心,我来迎接你。”那念佛人见到此事,就见到自身已坐在金莲华上,莲华缓缓闭合。闭合后,就随佛身之后,得以往生到极乐世界七宝池中。在七宝池中,经过一日一夜,莲华才开放。七日之中,才能见到阿弥陀佛。虽然见到阿弥陀佛身相,但对佛身的众相妙好,心不明了。经二十一日后,才能清晰地见到阿弥陀佛的各种相好光明,闻到众多的音声,都在演说妙法。游历十方世界,供养诸佛。在诸佛的座前,听闻甚深微妙之法。这样历经三小劫,证得通达百法真性的智慧,得到欢喜地的圣果。
这就叫做上品下生者。
中品上生
中品上生者:
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1),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华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莲华寻开。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2)六通(3),具八解脱(4)。
是名中品上生者。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注释】
(1)八戒斋:是主要为在家人所制的斋戒法,令其居尘得以修习出家法。一、不杀;二、不盗;三、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坐高广大床;七、不作倡伎乐故往观听,不着香薰衣;八、不过中食。(2)三明: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3)六通:宿命通、他心通、天耳通、天眼通、神足通、漏尽通。三明六通是阿罗汉所具的功德。(4)八解脱:以八种禅定解脱烦恼的系缚。一、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二、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四、空无边处解脱;五、识无边处解脱;六、无所有处解脱;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八、灭受想定身作证具住。
【译文】
中品上生者:
如果有众生受持五戒和八戒斋,修持诸戒,不造五逆重罪,不毁犯戒律,没有各种过错,以此善根戒行回向愿求生极乐世界,那念佛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就与诸比丘众围绕其人,放金色光明,注照在他的身上,又为其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法,赞叹出家,自在修道,得以脱离众苦。那念佛人既见佛闻法,不胜欣喜,就见自身已端坐在莲华台上,长跪合掌,低头向佛顶礼。还没有抬头之时,便已生到了极乐世界。一经生到彼土,莲华即刻开放。当莲华开放时,那往生者便闻到众多的音声,同时赞叹苦集灭道四谛之德,当时便获证阿罗汉果,得三明六通,具足八解脱的禅慧。
这就叫做中品上生者。
中品中生
中品中生者:
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1),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2),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戒香(3)熏修,如此行者,命欲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华,至行者前。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赞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故,我来迎汝。行者自见坐莲华上,莲华即合,生于西方极乐世界。在宝池中,经于七日,莲华乃敷。华既敷已,开目合掌,赞叹世尊。闻法欢喜,得须陀洹。经半劫已,成阿罗汉。
是名中品中生者。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注释】
(1)沙弥戒:沙弥十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非梵行(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著香华鬘,不香油涂身;七、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视听;八、不坐卧高广大床;九、不非时食;十、不捉持生像金银宝物。(2)具足戒:比丘、比丘尼应当受持的戒。比丘为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为三百八十四戒。(3)戒香:戒德熏于四方,以香为喻。
【译文】
中品中生者:
如果有众生或一日一夜受持八关戒斋,或一日一夜受持沙弥戒,或一日一夜受持比丘、比丘尼具足戒,身口意三业威仪没有缺失,以此持戒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世界,这念佛人临命终时,见到阿弥陀佛与诸比丘众,放金色光明,随行比丘拿着七宝莲华,来到念佛人面前。此人听到佛声从空中传来,赞叹道:“善男子!像你这样的善人,能随顺三世诸佛的教敕,所以我前来迎接你。”那念佛人既蒙佛赞叹,就自见坐在莲华座上,坐上后莲华闭合,瞬间便生到极乐世界七宝池中。经过七日后,莲华才开放。莲华开放后,这往生者睁开眼睛,合掌顶礼,赞叹阿弥陀佛的恩德。初闻妙法,心生欢喜,当即证得须陀洹果。经半小劫后,方证阿罗汉果。
这就叫做中品中生者。
中品下生
中品下生者: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闻此事已,寻即命终,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经七日已,遇观世音及大势至,闻法欢喜,得须陀洹。过一小劫,成阿罗汉。
是名中品下生者。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译文】
中品下生者:
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修行世间的仁爱慈善,此人临命终时,遇到净业善知识,为其广泛详说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乐事,并述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的功德。此人听到这些法音后,很快就命终了,譬如壮士屈伸臂膀的时间,就往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经过七日后,莲华开放,得以遇到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为其说法。此往生者听闻到二大菩萨讲经说法,心生欢喜,当即证得须陀洹果。经过一小劫,成就阿罗汉果。
这就叫做中品下生者。
下品上生
下品上生者:
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赞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作是语已,行者即见化佛光明,遍满其室。见已欢喜,即便命终。乘宝莲华,随化佛后,生宝池中。经七七日,莲华乃敷。当华敷时,大悲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住其人前,为说甚深十二部经。闻已信解,发无上道心。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
是名下品上生者。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译文】
下品上生:
或有一类众生,曾造作众多的恶业,虽然造作了这么多罪业,但对大乘经典不生诽谤。此等愚痴之人,造作恶业,没有惭愧心。如此造恶人在临命终时,遇到善知识,为他赞叹宣说大乘十二部经的首题名字。那恶人由于听闻佛经,当下除却千劫极重的恶业。善知识又教那人合掌叉手,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因为称念阿弥陀佛名号的缘故,就能消除五十亿劫生死罪业。行者正称念佛名时,阿弥陀佛就派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应声来现在那行者面前,赞叹道:“善男子!因为你称念佛号,诸罪得以消灭,我来迎接你。”说完这些话后,那行者就见到光明遍满自己的住所,心生欢喜。既蒙光明注照,当即命终,乘宝莲华,随在化佛的后面,生到极乐世界七宝池中。经四十九日后,莲华才开放。当莲华开放时,大悲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住立那人面前,为他宣说十分深妙的十二部经教。那往生者闻法后,信悟领解,发起无上道心。历经十小劫,证达百法真性的智慧,得以证入欢喜地。
这就叫做下品上生者。
下品中生
下品中生者:
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1),盗现前僧物(2),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业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3)。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华之内。经于六劫,莲华乃敷。观世音、大势至,以梵音声,安慰彼人,为说大乘甚深经典。闻此法已,应时即发无上道心。
是名下品中生者。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注释】
(1)僧祇物:僧祇意为大众。是比丘、比丘尼大众共有的财物,又称十方僧物。(2)现前僧物:属于一法界中现在众僧的财物。(3)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又称五分法身。戒、定、慧为修因,解脱、解脱知见为证果。这五种法是佛的身体,所以称为法身。
【译文】
下品中生者:
或有一类众生,毁犯五戒、八戒斋及具足戒,如此愚人还偷盗僧物,并盗窃现前众僧的财物,或邪命说法,没有惭愧心,用种种恶业来庄严自身。这样的罪人,检验他的罪状,应当堕入地狱。此罪人在临命终时,地狱众火一时齐来。这时,遇到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他赞叹宣说阿弥陀佛的十力威德,广赞阿弥陀佛悲愿光明神力,又赞叹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五分法身的功德。那罪人既听闻阿弥陀佛名号,当即除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既蒙罪灭,地狱猛火当即化为清凉风。清凉风吹着天华纷纷飘坠。华上皆有化佛化菩萨,来迎接此罪人。如一念顷,此罪人就能往生极乐世界,在那七宝池中的莲华之内,经过六劫,莲华才能开放。莲华开后,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以清净梵音,安慰那往生者,为其宣说大乘甚深经典。那往生者听闻此法后,信悟领解,当即发无上菩提心。
这就叫做下品中生者。
下品下生
下品下生者:
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
是名下品下生者。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译文】
下品下生者:
或有一类众生,造作不善业,五逆十恶等,无所不为。如此愚人,因为犯有极重恶业,决定堕入阿鼻地狱,历经多劫,遭受无穷的剧苦。如此愚人,在临命终时,遇到善知识,以大慈悲安慰其心,为他宣说净土妙法,教令他忆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那罪人被临死的苦痛所逼,慞惶散乱,不能忆念阿弥陀佛。善友知其苦痛失去正念,便转而教他:“你若不能忆念阿弥陀佛的话,便应口称阿弥陀佛名号。”那罪人即以至诚恳切心口称佛名,如此具足十念,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因为称佛名号,在念念中,除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到犹如日轮的金色莲华,应声现在罪人面前。在如一念的短时间内,就能往生极乐世界。在莲华中满十二大劫后,莲华才开放。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以大悲音声,为那往生者广说诸法空相的妙法,以实相忏法灭其罪障。那往生者闻听此妙法后,开解欢喜,当即发无上菩提心。
这就叫做下品下生者。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9-15 13:53
标题:
续 9
九品往生皆是凡夫
又看此《观经》定善(1)及三辈(2)上下文意,总是佛去世后,五浊凡夫,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何者?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恶凡夫。以恶业故,临终藉善,乘佛愿力,乃得往生。
善导《观经四帖疏》
【注释】
(1)定善:《观经》十六观,前十三观以定心观想净土依正二报,名之为定善;后三观以散心修三福九品之行,名之为散善。(2)三辈:指《观经》后三观的九品往生章。
【译文】
又,探究此《观经》定善十三观以及三辈九品章上下文的意蕴,总是彰显佛寂灭后,娑婆世界五浊恶世的凡夫,只是由于所遇缘分的差异,而导致往生品位有九品高下的不同。为什么这样说呢?上辈三品往生者是遇到大乘佛法的凡夫,中辈三品往生者是遇到小乘佛法的凡夫,下辈三品往生者是遇到恶因缘的凡夫。因为平生造恶业,临终凭藉善知识的开导,信愿持名,乘托阿弥陀佛大悲愿力,因此得以往生极乐净土。
三、边地疑城往生
中辈疑城生者
其人奉行施与如是(1)者,若其然后中复悔,心中狐疑(2),不信分檀布施作诸善后世得其福,不信有无量清净佛国,不信往生其国中。虽尔,其人续念不绝,暂信暂不信,意志犹豫,无所专据,续结其善愿为本,续得往生。其人寿命病欲终时,无量清净佛则自化作形像,令其人目自见之。口不能复言,便心中欢喜踊跃,意念言:我悔不知益斋作善,今当生无量清净佛国。其人则心中悔过。悔过者,过差少,无所复及。其人寿命终尽,则生无量清净佛国,不能得前至无量清净佛所。便道见无量清净佛国界边自然七宝城,心中便大欢喜,道止其城中,则于七宝水池莲华中化生,则受身自然长大。其人于城中五百岁乃得出,往至无量清净佛所。是为第二中辈。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注释】
(1)奉行施与如是:指经中所言中辈往生者所须具备的善德,即“当持经戒,无得亏失,益作分檀布施,常信受佛语深,当作至诚忠信,饭食沙门,而作佛寺起塔,烧香散华然灯,悬杂缯彩等”。(2)狐疑:即怀疑,由狐性多疑而来。
【译文】
其人奉行布施、供养等功德善业,如果中途又生悔吝,心中生起怀疑,不再相信布施、供养,作诸善业,其后世能够得享善果福报,也不相信实有阿弥陀佛极乐净土,也不相信念佛就能往生。即便这样,这个人仍继续念佛,虽然念佛,对净土法门的因果事理时而相信时而不相信,心志犹豫徘徊,对专一念佛求生净土缺乏坚固的信解依据。但尚能延续以前的善愿为根本,由于接续此前功德力,得以往生西方净土。其人世寿将尽、百病缠身之时,阿弥陀佛就自变化为佛的形像,令其人亲眼目睹。这时其人口不能说,但心中明了,欢喜踊跃,心中思惟:我真后悔中途退转,未能进一步奉持斋戒。但佛慈悲不舍,就能往生阿弥陀佛国。此人就在心中忏悔。因为忏悔过失,罪过得以减轻。其人世寿结束,就蒙佛力得以往生阿弥陀佛刹土,但不能直接到达阿弥陀佛处。在往生途中,见到极乐净土界边自然有七宝城池,心中便生起大欢喜。于是中途止步,在城中七宝水池莲华中化生,所受的清虚之身自然长大。其人在此边地疑城经过五百岁后,方可出来,前往阿弥陀佛所。这是中辈疑城往生者的情形。
下辈疑城生者
其人作是(1)已后,若复中作悔心,意用狐疑,不信作善后世当得其福,不信往生无量清净佛国。其人虽尔,续得往生。其人寿命病欲终时,无量清净佛则令其人于卧睡梦中,见无量清净佛国土。其人心中欢喜,意自念言:我悔不知益作善,今当生无量清净佛国。其人但心念是,口不能复言,则自悔过。悔过者,过差减少,悔者无所复及。其人命终,则生无量清净佛国,不能得前至。便道见二千里七宝城,心中独欢喜,便止其中,其人亦复于城中五百岁。五百岁竟,乃得出至无量清净佛所。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注释】
(1)作是:指经中所言下辈往生者具备的德行,如“当断爱欲,无所贪慕,慈心精进,不当瞋怒,斋戒清净。如是清净者,当一心念欲生无量清净佛国,昼夜十日乃至一昼夜不断绝者”。
【译文】
其人曾斋戒清净,行持过乃至一昼夜的精进念佛,如果在中途又生后悔心,意地开始怀疑,不再相信作善后世得享福报,也不相信念佛能往生阿弥陀佛国。即便如此,其人尚可接续以前念佛的善根,往生西方净土。其人世寿将尽、百病缠身之时,阿弥陀佛令其人在卧床睡梦之中,目睹西方极乐世界。其人心中生起大欢喜,内自思惟:我真后悔中途退转,未能进一步斋戒念佛。今当往生阿弥陀佛安乐刹土。其人这时只能心念,而口中不能言语,就在心中忏悔以往的罪过。因为忏悔罪过,罪过得以减轻,所忏悔的过失也不再造作。其人世寿结束,就蒙阿弥陀佛愿力加持,得以往生极乐世界,但不能直接到达阿弥陀佛处。便在道旁见到方圆二千里的七宝城池,心中独自欢喜,便停止在城中。其人也在城中居住五百岁后,方能出来,到达阿弥陀佛处。
胎生与化生
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不思议智(1)、不可称智(2)、大乘广智(3)、无等无伦最上胜智(4),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此诸众生,生彼宫殿,寿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是故于彼国土,谓之胎生(5)。若有众生,明信佛智,乃至胜智,作诸功德,信心回向,此诸众生,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须臾之顷,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具足成就。
《佛说无量寿经》
【注释】
(1)不思议智:佛之智慧,深广而不可思议。(2)不可称智:佛之智慧众多无量,众生称说不能穷尽。(3)大乘广智:乘有运载义。佛之智慧威力广大无边,能运载一切众生至究竟涅槃彼岸。(4)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佛智为最究竟,一切菩萨圣众皆无法比拟。(5)胎生:极乐国土有胎生、化生二类,或生边地,或生莲内而华不开,不能见闻三宝,恰如胎生之人在胎内,故名胎生。
【译文】
如果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行诸多功德,发愿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然而不能明了阿弥陀佛的一切种智、深广难思之智、不可称说之智、大乘广度一切众生之智、最上无比胜妙之智,对阿弥陀如来甚深智慧功德,疑惑不信,但尚能相信善恶罪福的因果,由此修习六度福慧,愿往生彼佛净土。这一类众生寿终之后,就能往生在边地疑城的七宝宫殿之中,五百岁常不见阿弥陀佛,也闻听不到经法,不能看见诸菩萨声闻圣众,所以称此类往生者为胎生。如果有众生明了深信阿弥陀的智慧,乃至深信阿弥陀佛无等无伦最上胜智,广积功德善本,深信切愿回向求生西方净土,这一类众生寿终之后,便在极乐国土七宝莲华中自然化生,跏趺端坐。须臾之间,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净土诸菩萨同样地具足成就。
第七编 禅宗与净土
念佛即是无上深妙禅
求无上菩提者,应修念佛禅三昧。偈云:
若人称念阿弥陀,号曰无上深妙禅。
至心想像见佛时,即是不生不灭法。
《大集经》
【译文】
求无上菩提的行者,应当修习念佛禅三昧。偈语说:
倘若有人称念阿弥陀佛,
这就叫做无上甚深微妙禅。
至心观想佛像见到佛身时,
即是不生不灭法。
尽形修习,造极为则
心行处灭是诸佛常住真心,心行处有是众生生死业心,其间不容丝发。若汝等能绵密加工,使此心无些子空隙,方得几分相应。莫略做半年十月,便谓我能苦心修道。不知正障道处,切宜慎之。又,功夫虽加,若未到铜山铁壁推不倒、移不动处,犹未是打成一片。切莫见些影响,便即歇手。是为半途而废,必至弃其前功,毫无所益。此又学道人大病,不可不知。要知佛法如大海,转入转深,断非小小知见之所能尽。应尽形修习,造极为则,切莫作容易想。
觉明妙行菩萨:《西方确指》
【译文】
心之行蕴寂灭之处就是诸佛常住真如妙心,心之行蕴还幻出色相就是众生的生死轮转的业心,这二者容不得丝毫的讹误。如果你们能够绵密用功念佛,使这心性不存留一点点空隙,这才能获得几分与真心的相应。千万不要稍微做了半年十个月的修行,便自炫我能苦心修道。不知道这矜夸心正是道业的障碍,千万要谨慎避免。另外,功夫虽有增进,但倘若念佛未念到铜山铁壁推不倒、移不动的地步,就还不是功夫打成一片。切切不要修行见些浮泛的消息,便歇手不再加工用道,如果这样就叫做半途而废,必定会导致前功尽弃,而最终得不到丝毫利益。这又是学道人的大病,你们不可不知。要知道佛法犹如大海,越进入就越觉得深邃,决不是小小知见所能穷尽其奥旨的。你们应当终生修习念佛法门,以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为准则,万万不可将这念佛法门作容易想。
不离秽土而生净土
又以愿门广大,贵在知先;观法深玄,尤应守约。知先则务生彼国,守约则惟事持名。举其名兮,兼众德而俱备;专乎持也,统百行以无遗。从兹而万虑咸休,究极乎一心不乱。乃知匪离跬步,宝池涌四色之华;不出户庭,金地绕七重之树。处处弥陀说法,时时莲蕊化生。珍禽与庶鸟(1)偕音,琼院(2)共茆堂(3)并彩。盖由念空真念,生入无生。念佛即是念心,生彼不离生此。心佛众生一体,中流两岸不居。故谓自性弥陀,唯心净土。
莲池:《阿弥陀经疏钞》
【注释】
(1)庶鸟:一般的鸟。(2)琼院:精美的庭院。(8)茆堂:茅草堂。
【译文】
又由于阿弥陀佛的愿门广大,所以贵在了知首先应办何种大事;观想念佛法门的深妙幽玄,尤其应当抉择简约的方法。了知首先应办的大事,便务必往生极乐世界;抉择简易的方法,就会专一持名念佛。举出佛名,阿弥陀佛的万德就无不兼备;专一持念,就能统摄菩萨众行而无遗漏。从今以后休止各种思虑,精进念佛直至一心不乱。这时就知道,不离寸步,七宝池中,涌出青黄赤白四色莲华;不出所居的庭院,黄金地上环绕七重行树。处处都是阿弥陀佛演说妙法,时时都有莲蕊化生。彼土珍禽异鸟与此土众鸟同鸣法音,彼土精美的殿庭与此土粗陋的草堂齐放光彩。这种境界是由于念佛念到极处,能所不二,即念即佛,从有生契入无生。念佛即是念心,往生西方实则不离生于此土。心、佛、众生本来平等一体,娑婆此岸、西方彼岸,以及无念中流,一概不住。所以这念佛三昧又可称为自性弥陀,唯心净土。
禅净修证之差异
禅与净土,理本无二;若论事修,其相天殊。禅非彻悟彻证,不能超出生死。所以五祖戒又作东坡,草堂青复为鲁公,古今宗师,彻悟而未彻证者,类多如此。良由惟仗自力,不求佛加,丝毫惑业不尽,生死决不能出。净土则具信愿行三,便可带业往生。一得往生,则永出生死。悟证者顿登补处,未悟者亦证阿鞞。所以华藏海会,悉愿往生;宗教知识,同生净土。良由全仗佛力,兼自恳心,故得感应道交,由是速成正觉。
印光:《印光法师文钞》
【译文】
禅与净土,从理上说,本来无二无别;若论事修,其相状的不同却有天壤之别。修禅宗不到彻悟彻证的地步,就不能超出生死。所以五祖师戒禅师转生而为苏东坡,草堂青和尚转世而为曾鲁公,古往今来的禅门宗师,彻悟而没有彻证的,大多属于这一类。这是由于只仗自力,不求佛力加持的缘故。如果有丝毫的惑业还没有断尽,决定不能超出生死。净土则只要具备信愿行三资粮,便可以带业往生。一得往生,就永远超出生死轮回。悟证者顿登一生补处位,未悟者也可证入不退转位。所以华藏海会诸法身大士,全都发愿往生;宗门教下诸善知识,一起往生净土。这是由于全仗佛力加持,加上自己的诚恳心,所以能够感应道交,由此迅速成就无上正觉。
参禅念佛,相辅相成
古谓参禅不碍念佛,念佛不碍参禅,又云不许互相兼带。然亦有禅兼净土者,如圆照本、真歇了、永明寿、黄龙新、慈受深等诸师,皆禅门大宗匠,而留心净土,不碍其禅。故知参禅人虽念念究自本心,而不妨发愿,愿命终时,往生极乐。所以者何?参禅虽得个悟处,倘未能如诸佛住常寂光,又未能如阿罗汉不受后有,则尽此报身,必有生处。与其生人世而亲近明师,孰若生莲华而亲近弥陀之为胜乎?然则念佛不惟不碍参禅,实有益于参禅也。
莲池:《竹窗随笔》
【译文】
古德曾说参禅不妨碍念佛,念佛不妨碍参禅,又说不允许互相兼带修持。然而也有参禅兼修净土的人,例如圆照本、真歇了、永明寿、黄龙新、慈受深等诸位禅师,都是禅门大宗匠,而留心净土,并未妨碍禅修。由此可知,参禅人虽然念念参究自己的本心,而并不妨碍发愿,愿临命终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要发愿往生呢?参禅虽然得到开悟,倘若不能如同诸佛一样安住常寂光,又不能像阿罗汉那样断见思惑不再受后身,那么,这个业报身命终,必定又有随业投生之处。与其生在人世间而亲近明师,怎么能比得上莲华化生亲近阿弥陀佛为殊胜呢?可见,念佛不仅不妨碍参禅,实在有益于参禅。
且缓谈过量境界
若一味说无相话以为高,则资性稍利者,看得两本经论,记得几则公案,即便能之,何足为难!且汝既了彻自心,随处净土,吾试问汝:还肯即厕溷(1)中作住止否?还肯就犬豕马牛同槽而饮啖否?还肯入丘冢(2)与臭腐尸骸同睡眠否?于斯数者,欢喜安稳,略不介意,许汝说高山平地总西方。其或外为忍勉,内起疑嫌,则是净秽之境仍分,憎爱之情尚在。而乃开口高谈大圣人过量境界,拨无佛国,蔑视往生,可谓欺天诳人,甘心自昧。苦哉!苦哉!
又汝若有大力量,有大誓愿,愿于生死海中,头出头没,行菩萨行,更无畏怯,则净土之生,吾不汝强。如或虑此土境风浩大,作主不得,虑诸佛出世难值,修学无由,虑忍力(3)未固,不能于三界险处度脱众生,虑尽此报身(4),未能永断生死,不受后有(5),虑后有既在,舍身受身,前路茫茫,未知攸往,则弃净土而不生,其失非细。此净土法门似浅而深,似近而远,似难而易,似易而难,他日汝当自知。
莲池:《云栖法汇》
【注释】
(1)溷(hùn):厕所。(2)冢(zhǒng):坟墓。(3)忍力:忍辱之力。又谓安住真如实相之力。(4)报身:业报之身。(5)后有:未来之果报,后世之心身。
【译文】
倘若总是说一些无相无念的话以为高妙,那么天资稍为敏利的人,看了几本经论,记得几则禅宗公案,就可做到这一点,这并不足为难!你既然彻悟自心,随处都是净土,那么我试问你:你还肯住在厕所中否?还肯与狗、猪、马、牛同槽饮食否?还肯入荒山坟墓与发臭腐烂的尸骸一起睡眠否?如果对这几项欢喜安稳,一点都不介意,方许可你说高山平地总是西方净土。如果外表忍耐勉强承受,内心生起疑虑嫌恶,则仍有净秽境界的分别,还存在憎爱的情感。以此心态而高谈阔论大圣人超情离见的境界,否定佛国的存在,蔑视往生净土,这就叫是欺天诳人,甘愿蒙昧自己的心灵,苦哉!苦哉!
另外,你倘若有大力量,有大誓愿,愿在生死海中头出头没,行菩萨道,不再有畏惧怯弱,那么我不勉强你往生净土。如果或是忧虑这个娑婆世界境风浩大,自己作不了主,忧虑诸佛出世难值难遇,修学佛法无门可入,忧虑忍力未能坚固,不能在三界险难处度脱众生,忧虑尽此业报之身,未能永断生死,不再有后世的身心果报,忧虑既然还得受来生的果报,舍此身受他身,前路茫茫,不知向何处去,那么,摒弃净土而不往生,其损失就不是细小的了。这个净土法门看似浅显实则深奥,看似浅近实则邃远,看似艰难实则容易,看似容易而又艰难,今后你自会明白其中的奥妙。
一心不乱即禅
又,此一心即达摩(1)直指之禅故。寻常说禅者讳净土,今谓达摩说禅,直指灵知之自性也。此理一心(2),正灵知自性故。门庭施设不同,而所证无两心也。善哉,中峰(3)之言曰: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也。有味乎言之也。
莲池:《弥陀疏钞》
【注释】
(1)达摩:全名菩提达摩,印度人。梁武帝时泛海到达我国,因与武帝话不投机,遂渡江入魏,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中国禅宗之始祖。(2)理一心:莲池大师将“一心不乱”之一心判例为事一心和理一心,云:“理一心者,获自本心,故名一心。此纯理观,不专事相,观力成就,名理一心。属慧门摄,兼得定故。”(3)中峰:元朝钱塘人,名明本,号中峰。由天目山高峰妙和尚处大悟彻底,说法无碍,著书若干。
【译文】
又,这个一心不乱就是达摩祖师西来所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禅。一般的参禅者都忌讳净土法门,现在提及达摩祖师所传之禅,乃直指无念灵知的自性。而念佛达到理一心不乱,正是离念灵知的自性。禅净两宗修行理路方法不同,而所证的并没有两种心性。说得好啊,中峰禅师的开示:“禅是含摄净土之禅,净土是融渗禅之净土。”当细细体会这句话中的意味啊。
念佛比参禅直截痛快
《观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语,较之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尤为直截痛快。何也?以见性难而作佛易故。何为见性?离心意识,灵光迸露,始为见性,故难。何为作佛?持佛名号,观佛依正,即为作佛,故易。经云: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岂非以想念于佛,即为作佛耶?夫成佛、是佛,理无二致。而见性、作佛,难易相悬若是,岂非念佛较之参禅,尤为直截痛快也哉?
彻悟:《彻悟禅师语录》
【译文】
《观无量寿经》中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两句话,比起禅宗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更为直接了当,痛快淋漓。为什么呢?因为见性困难而作佛容易。什么叫见性呢?离开心意识,内在灵光迸露,才可叫作见性,所以很困难。什么叫作佛呢?持念阿弥陀佛名号,观想阿弥陀佛的正报(佛的相好光明)与依报(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功德),这就叫作佛,所以很容易。经上说:“你们心里忆佛念佛时,这忆佛念佛的心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这岂不是由于忆佛念佛,就是作佛吗?成佛与是佛,在道理上没有两样。然而,见性与作佛,二者的难易却悬殊很大,这不正说明念佛比参禅更为直截痛快吗?
念佛可以开发智慧
问:今一意念佛,能发慧否?
答:看教如读医书,心地用功如服药,先明教自是正理。学道人贵在审辨邪正、大小、偏圆而已。无暇遍览,可只看《楞严》。既修净土,其净土诸书,俱要看过,却放下文字一心念佛。所云慧者,通晓经教,善演说而空谈诸口,无得于心者,狂慧也;真参实悟,乃名正慧。明教后,一心念佛,当发此慧。
莲池:《莲池遗稿》
【译文】
问:如今一心一意念佛,能否开发智慧?
答:看经教如读医书,心地用功如服药,首先弄明白教义自是正理。学道人贵在审辨邪正、大小、偏圆而已。没有闲暇遍览经书,可以只读《楞严经》。既然修持净土,净土各种经论,都要看过,然后放下文字,一心念佛。所说的智慧是什么呢?那种通晓经教,善于演说,空谈玄妙,而心无证悟的,属于狂慧;而真参实悟的,才可称为正慧。明白经教义理后,应当一心念佛,便可开发这种智慧。
念佛以净想转染想
今果能以妄想心转为念佛,则念念断烦恼。若念念能断烦恼,则是念念出生死。果能以念佛之一念不移,一心不乱,比参禅更有下落。总之,惟在一念真切耳。但参禅定要死尽世心,不容一念妄想。念佛是以净想转染想,以想除想,乃转换之法,就吾人根器易为耳。
憨山:《憨山老人梦游集》
【译文】
如今果真能以妄想心转而念佛,则念念可以断烦恼。倘若念念能断烦恼,就是念念出离生死。果真能以念佛的一念坚固不移,一心不乱,这比参禅更有下落。总之,念佛贵在一念真实恳切。但参禅却一定要灰心灭智,不容存有一念妄想。念佛则是以清净之想替代染污之想,以想除想,乃是转换意念的方法,这对我们的根器来说,是比较容易下手行持的。
两镜交光,相含互照
原此一念,本是法界。从缘而起,缘无自性,全体法界,故得横遍十方,竖穷三际,离过绝非,不可思议。法尔具此威神,法尔具此功用。今以此念,念于西方阿弥陀佛,求生极乐净土。正当念时,西方依正,在我心中;而我此心,已在西方依正之内。如两镜交光,相含互照,此横遍十方之相也。若约竖穷三际,则念佛时,即见佛时,亦即成佛时;求生时,即往生时,亦即度生时。三际同时,更无前后。帝网珠光,难齐全体;南柯梦事(1),略类一斑。此理悟之最难,信之最易。但能直下承当,终必全身受用。可谓参学事毕,所作已办矣。
彻悟:《彻悟禅师语录》
【注释】
(1)南柯梦事:事见唐人李公佐小说《南柯太守传》。侠士淳于棼醉酒梦游大槐安国,被招为驸马,任南柯太守,尽享荣华。因遭外敌入侵,兵败,加之公主病死,辞职回京。后交结豪贵,威信日涨,为国王所忌,遂限其自由,继而遣令归家。入家而梦醒。梦境历二十余年。后与友人寻梦中国度,乃庭院槐树下之蚁穴耳。喻虚幻非实之事境。
【译文】
推原此现前一念,本是一真法界。从种种因缘和合而起,缘生之法自性本空,全体乃即法界,所以能在空间上横遍十方,时间上彻通过去、现在、未来三际,离四句,绝百非,不可思议。此一念心,法尔自然地具足如此威力神通,法尔自然地具足此功德妙用。现在就以这一念来称念西方阿弥陀佛,求生极乐净土。正当念佛之时,西方净土的依正功德庄严,便在我心中;而我此念佛的心,也已在西方净土依正庄严之内。这正如两面镜子相对,其光相互含摄与映照,这是心性遍融十方的相状。若从时间上竖穷三际来论,那么我们念佛时,也就是见佛时,也就是成佛时;一念求往生时,就是往生净土时,也就是度脱众生时。过去、现在、未来三际同时,更无前后的分别。这种神妙因陀罗网珠光映彻,难以比说其全体;南柯太守荣华得失之梦事,也大略类似一星半点。这种奇妙从理上彻悟最难,但从信心而入则最为容易。只要能够直下承当此事,最终必定全身获得受用。如此才能够称得上参学事毕,所作的生死大事已经成办了。
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
师尝修净土,勤以励人。室中问学者云:若言舍秽取净,厌此欣彼,则是取舍之情,众生妄想;若言无净土,则违佛语。修净土者当如何修?众无语。复自答云: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又云:譬如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绝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
天衣义怀:引自《角虎集》
【译文】
(天衣义怀)禅师悟道之后,曾精勤修持净土法门,并常常以此策励学人。一次,在室内问诸参学弟子说:“如果说舍离污秽,欣取清净,厌离此界,欣求彼土,则是有了分别取舍的情见,属于众生的妄想;但如果说无净土可生,则又违背佛的法语。如此,则修持净土法门者应该如何修呢?”大众无言以对。过了一会儿,禅师自己答道:“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禅师又说:“就好像大雁掠过长空,影子沉入寒潭之水,大雁绝对没有留下踪迹的意思,潭水也没有留下大雁影子的想法。”
了他即自,法门深妙
此之法门,全在了他即自。若讳言他佛,则是他见未忘;若偏重自佛,却成我见颠倒。又悉檀四益(1),后三益事不孤起。倘不从世界深发庆信,则欣厌二益尚不能生,何况悟入理佛?唯即事持达理持,所以弥陀圣众现前,即是本性明显;往生彼土,见佛闻法,即是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法门深妙,破尽一切戏论,斩尽一切意见,唯马鸣、龙树、智者、永明之流,彻底担荷得去。其余世智辩聪,通儒禅客,尽思度量,愈推愈远,又不若愚夫妇老实念佛者,为能潜通佛智,暗合道妙也。
蕅益:《阿弥陀经要解》
【注释】
(1)悉檀四益:悉是华言,檀是梵语。悉是遍意,檀为施意。佛以四法,遍施众生,故名悉檀。世界悉檀顺应世间众生之机,予欢喜益;为人悉檀启发众生善根,生善益;对治悉檀针对众生烦恼加以对治,破恶益;第一义悉檀直指心性本元,入理益。
【译文】
念佛往生的法门,全在了达他力即自力。如果忌讳谈他佛,则是他见未能忘怀;如果只是偏重自性佛,却成了我见颠倒。又佛说法普施的四种法益,后三种益(生善益、破恶益、入理益)之事不会无缘孤立而起。如果不随顺世谛,而说世界之法,令闻者深切地生起庆喜信心,则欣求极乐(生善)、厌离娑婆(破恶)二种利益尚且不能生起,何况证悟入理即佛呢?只有通过事相的修持才能达到理观的修持,所以阿弥陀佛与诸圣众齐现念佛人眼前,即是本性的彰显(自性弥陀)。往生安养净土,见阿弥陀佛讲经说法,即是成就法身慧命,本自具足,不由他悟。这个念佛往生法门深邃奥妙,摧破一切戏论,斩尽一切知见,唯有马鸣、龙树诸菩萨,智者、永明诸祖师等上根利智者,才能当下担荷得去。其他世智辩聪的学者、自认通达儒学者以及浮光掠影的禅客,绞尽脑汁去思惟揣测念佛法门的义理,则越推究偏离越远,又不如那些愚夫愚妇老实念佛者,能潜通阿弥陀佛的智慧,暗合实相的奥妙。
禅佛二门,到家一著
禅佛二门,发行虽异,到家一著,其理是同。当知所以发行异者,如参禅拈来即是,不著佛求。然若自不能具正知见,又不遇正知见人,纵不退转,多入魔道,无佛力救护故也。若念佛,一切不取,惟念彼佛,虽无正解及师友开发,但直信有佛身土,发志即生。纵滞偏小,亦还于正,有弥陀愿力救护故也。是名发行有异,非谓法门地位深浅有异也。是知参禅即念佛,念佛即参禅。禅非佛不得往生,佛非禅不得观慧。念佛参禅,岂有二致?
妙叶:《念佛直指》
【译文】
参禅与念佛两种法门,其下手修行的方法虽有不同,回归自性本源的目标其理则是相同的。应当知道禅净下手行持不同的原因,比如参禅一法,头头是道,拈来即是,不著相以求佛。但是如果自己没有具备正知正见,又没有遇到具备正知正见的善知识导引锤钳,则参禅功夫纵然能不退失,也大多流入魔道,这是因为没有佛力加持救护的缘故。而念佛法门无须借助其它方法,只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虽然行者没有正确的知解,也没有良师益友的劝示引导,但只要能深信有阿弥陀佛、西方净土,发愿往生,无不蒙佛接引。纵然开始滞于小乘偏真涅槃,一得往生,最终还能归于大乘正道,这是因为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加被救护所致。这是说禅净在下手行持上有差异,并不是说禅净所证的果位有浅深优劣的不同。由此可知,参禅即是念佛,念佛即是参禅。参禅不念佛不得往生净土,念佛不参禅则不能获得观照的智慧。念佛与参禅哪里有什么不同呢?
念佛普摄华严法界
又问:华严法界,密义重重,以无量修多罗而为眷属,云何唯一念佛门而能普摄?
答:诚如所说,教指宏深。但入道初心,自然方便。入此一门,乃能遍彻无边法界。又清凉疏(1)分四法界(2):一心念佛,不杂余业,即入事法界;心佛双泯,一真独脱,即入理法界;即心即佛,大用齐彰,即入理事无碍法界;非佛非心,神妙不测,即入事事无碍法界。是知一念佛门,无法不摄。故此经以毗卢为导,以极乐为归。即觐弥陀,不离华藏。家珍具足,力用无边。不入此门,终非究竟。
彭际清:《华严念佛三昧论》
【注释】
(1)清凉疏:指清凉国师所著《华严疏钞》。(2)四法界:华严宗所立。世间万法差别之相,各有其不同,不能混淆,名事法界;真如平等的理体,为万法所依,名理法界;真如能生万法,故万法即是真如,理体事相,互融互具,无碍通达,名理事无碍法界;诸法互摄,重重无尽,不相妨碍,一多相即,大小互容,举一全收,具足相应,名事事无碍法界。
【译文】
又有人问:《华严经》中所宣说的一真法界,其秘密义理,重重无尽,以无量的契经作为眷属,为什么说只此念佛法门就能够普摄一切呢?
答:果真如你所说,《华严》教理宗旨博大精深。但初发心修道者,自然以方便法门为应机。契入此念佛一门,就能普遍贯彻无边法界。清凉国师在《华严疏钞》中类分四法界:一心念佛,不夹杂其它的行业,即是契入事法界;既而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双泯双亡,真性灵觉迥脱根尘,即是契入理法界;即心即佛,自性作用一齐彰显,即是契入理事无碍法界;非心非佛,神妙不可测量,即是契入事事无碍法界。从此可知,一个念佛法门,没有哪一法而不摄受。所以此《华严经》以毗卢遮那为引导,以极乐净土为归宿。诸往生者即面觐阿弥陀佛,却并未离开华藏世界。自性家珍圆满具足,神力妙用无边。不入此念佛法门,终究不是学佛求道的究竟。
真应一际,从真流化
问:心无外佛,见佛是心,云何教中说有化佛来迎,生诸净土?
答:法身真佛,本无生灭,从真起化,接引迷根。以化即真,真应一际,即不来不去,随应物心。又,化体即真,说无来去,从真流化,现有往还,即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也。不来而来,似水月之顿呈;不见而见,犹行云之忽现。此乃是本愿功德力故,令彼有缘众生专心想念,能令自心见佛来迎,不是诸佛实遣化身而来迎接。但是有缘,时机正合,能令自心见佛来迎。则佛身湛然常寂,无去无来;众生识心(1),托佛本愿力,一念变化,有去有来。如镜面像,似梦施为。镜中之形非内非外,梦中之事不有不无。但是心生,非关佛化。
永明:《万善同归集》
【注释】
(1)识心:指第八阿赖耶识之心王。
【译文】
问:心外无佛,所见的佛即是自心,为什么经教中说有阿弥陀佛的化身佛来迎接念佛人往生西方净土呢?
答:诸佛的法身,本来没有生灭,从法身生起化身,接引迷惑的众生往生净土。因为应化身就是法身,法身与应身平等一际,即不来不去,随众生心而感应。又,应化身的体性即法身,文字表述没有去来;从法身流现化身,示现有往有来,即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不来而来,就好比水中之月顿然呈现;不见而见,就好比空中行云忽然出现。这乃是阿弥陀佛大悲本愿功德之力,能令有缘众生专心称念阿弥陀佛,能令自心见到阿弥陀佛来接引,并不是阿弥陀佛真的派遣了应化身来接引。只是佛与众生有缘,时机正好吻合,能令自心见佛来接引。佛的法身湛然常寂,如如不动,无去无来;众生的阿赖耶识仰托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力,一念感通变化出有去有来之相。犹如镜中所映的面像,又似梦中的施设作为。镜中的影像不在内不在外,梦中之事没有真实不能说其有,但历历在目不能说其无。一切都是识心所生,与佛的化身并无关联。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9-15 13:54
标题:
续 10
以佛知见为知见
夫见道而后修道,修道而后证道,此千圣同途,千古不易之定论也。然见道岂易言哉!若依教乘,必大开圆解,若依宗门,必直透重关,然后得论修道。否则便为盲修瞎练,不免撞墙磕壁,堕坑落堑矣。唯净土一门则不然。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但发愿持名,即得往生。此乃佛心佛眼,亲知亲见之境界,非彼三乘贤圣所能知见也。但当深信佛言,依此而发愿持名,即是以佛知见为知见,不必别求悟门也。
彻悟:《彻悟禅师语录》
【译文】
由明心见性而后修行六度万行等,由修菩萨道而后证悟实相,这是千圣修因证果的相同之路,千古不会改易的定论。但明心见性岂是容易之事!若依照教下来看,必须大开圆解,若从禅宗来看,也当直透重关,至此才有资格谈论修道。除此之外便为盲修瞎练,不可避免地会撞墙碰壁,堕入坎坷,跌落深坑。唯有净土这一法门不是这样。从这个娑婆世界向西方,经过十万亿佛刹,有世界名叫极乐,其国土有一尊佛,号阿弥陀,而今正在讲经说法,只要深信切愿执持名号,就能蒙佛力加持,往生彼土。这是诸佛以实相心智慧眼,亲知亲见的境界,不是三乘贤圣(声闻、缘觉、菩萨)所能知见的深妙境界。只要深信佛语诚言,遵依佛教,信愿持名,这就是以佛的知见为自己的知见,不必另外去求开悟之门。
念佛普摄无量法门
洞下一宗(1),皆务密修,其故何也?良以念佛法门,径路修行,正按大藏,接上上根器,傍引中下之机。又云:宗门大匠,已悟不空不有之法,秉志孜孜于净业者,得非净业之见佛,尤简易于宗门乎?又云:乃佛乃祖,在教在禅,皆修净业,同归一源。入得此门,无量法门,悉皆能入。
真歇清了:引自《角虎集》
【注释】
(1)洞下一宗:即曹洞宗,乃禅宗五家之一。
【译文】
曹洞宗的行人,虽然都以参禅为主,但无不密修念佛往生净土法门,原因何在?由于念佛法门,乃捷径修行法门,正依照大藏经的纲要宗旨,接引上上根机者,兼带接引中下根机的众生。又说:禅门的泰斗龙象,已经悟入非空非有的心法,仍专志精勤修持净土法门,难道不是证明了以念佛往生华开见佛,尤其简便易行,超胜于禅宗?又说:三世诸佛,历代祖师,宗门教下诸行者,无不修持净业,同归心性本源。能入念佛一门,则无量法门全都能摄入。
禅净四料简阐微
大藏之纲宗,修持之龟鉴
汝还知永明《四料简》所示禅净有无、利害、得失乎?夫永明乃弥陀化身,岂肯贻人罪薮,谤正fa lun,疑误众生,断灭佛种乎?
彼曰:永明《料简》,语涉支离,不足为法。何以言之?彼谓:“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若如所说,则今之禅者,类多皆看念佛的是谁,又有住念佛堂长年念佛者,彼皆现世能为人师,来生即成佛祖乎?又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今之愚夫愚妇,专念佛名者,处处皆有,未见几人临命终时,现诸瑞相,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也。故知永明《料简》,为不足法。
余曰:汝何囫囵吞枣,不尝滋味之若是也!夫永明《料简》,乃大藏之纲宗,修持之龟鉴。先须认准如何是禅,如何是净,如何是有,如何是无,然后逐文分剖,则知字字皆如天造地设,无一字不恰当,无一字能更移。吾数十年来,见禅讲诸师所说,皆与汝言无少殊异。见地若是,宜其禅与净土,日见衰残也。
印光:《印光法师文钞》
【译文】
你还知道永明大师的《四料简》所开示的禅宗与净土的有与无、利与害、得与失吗?永明大师乃是阿弥陀佛的化身,怎么肯遗留给后人罪恶的渊薮,毁谤正fa lun,疑惑耽误众生,而断灭佛法种子呢?
他(那位参访禅人)说:永明禅师的《料简》,言语显得支离破碎,不足以作为修行的法则。为什么这样说呢?他说:“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如果像他所说的那样,那么如今参禅的人,大多是看“念佛的是谁”这个话头,又有安住在念佛堂中长年念佛的,那些人都能现世为人之师,而来生成佛作祖吗?他又说:“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如今专门持念阿弥陀佛名号的愚夫愚妇到处都有,却未曾见过有几个人临命终时,现出种种的瑞相,承蒙阿弥陀佛接引,往生西方净土。由此可见永明禅师的《料简》是不足以作为修行的法则的。
我回答说:你为什么囫囵吞枣,像这样地不知仔细品尝滋味呢?永明大师的《料简》,乃是大藏经的纲要宗旨,修持者的明镜准绳。首先必须认识清楚如何才是“禅”,如何才是“净”,如何才是“有”,如何才是“无”,然后随其文句进行分辨剖析,就知道字字都如同天造地设一般,没有一个字不恰当,没有一个字能改动。我数十年来见到禅宗和讲经的诸师所说的,都和你所说的没有一点差异。大家的见解境地像这个样子,难怪只见禅宗和净土一天天地衰败残缺了。
禅净、有无之辨
问:何名禅净及与有无?请垂明诲。
答:禅者,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宗门所谓父母未生以前本来面目。宗门语不说破,令人参而自得,故其言如此。实即无能无所、即寂即照之离念灵知、纯真心体也(离念灵知者,了无念虑而洞悉前境也);净土者,即信愿持名,求生西方,非偏指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也。有禅者,即参究力极,念寂情亡,彻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明心见性也;有净土者,即真实发菩提心,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也。禅与净土,唯约教约理;有禅有净土,乃约机约修。教理则恒然如是,佛不能增,凡不能减;机修须依教起行,行极证理,使其实有诸己也。二者文虽相似,实大不同,须细参详,不可儱侗。倘参禅未悟,或悟而未彻,皆不得名为有禅。倘念佛偏执唯心而无信愿,或有信愿而不真切,悠悠泛泛,敷衍故事,或行虽精进,心恋尘境,或求来生生富贵家,享五欲乐,或求生天,受天福乐,或求来生,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待,宏扬法道,普利众生者,皆不得名为有净土矣。
问:出家为僧,宏法利生,又有何过,而亦简除?
答:若是已断见思,已了生死,乘大愿轮,示生浊世,上宏下化,度脱众生者,则可。若或虽有智愿,未断见思,纵能不迷于受生之初,亦复难保于毕生多世。以虽能宏法,未证无生,情种尚在,遇境逢缘,难免迷惑。倘一随境迷,则能速觉悟者,万无一二;从迷入迷,不能自拔,永劫沈沦者,实繁有徒矣。如来为此义故,令人往生净土,见佛闻法,证无生忍。然后乘佛慈力,及己愿轮,回入娑婆,度脱众生,则有进无退,有得无失矣。未断见思,住此宏法,他宗莫不如是,净宗断断不许也。世多谓参禅便为有禅,念佛便为有净土,非但不知禅净,兼亦不知文义,孤负永明古佛一番大慈悲心,截断后世行人一条出苦捷径。自误误人,害岂有极!所谓错认定盘星,毫厘有差,天地悬隔也。
印光:《印光法师文钞》
【译文】
问:什么叫做“禅”和“净”以及“有”和“无”?请您垂慈明白地教诲我。
答:所谓“禅”,就是我们本自具足的真如佛性,宗门中所谓的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宗门中的话不明白说破,让学人参究而自己悟得,所以其言就是如此。其实就是无能无所、即寂即照的离念灵知、纯真心体(所谓离念灵知,是指完全没有分别思虑,而十分清楚当前的境界);所谓“净土”,就是真信切愿持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是偏指理体的唯心净土、自性弥陀。所谓“有禅”,就是参究的功力到了极点,分别念虑寂灭而情执消亡,彻底见到自己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明心见性;所谓“有净土”,就是真实地发出上求下化的菩提心,生起信心,发起誓愿,持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禅”与“净土”,只是就经教就理体来说的;“有禅”与“有净土”,乃是就众生的根机就修行来说的。经教和理体恒常如此,即使是佛陀也不能令其增加,凡夫也不能令其减少。众生的根机和修行必须依经教发起而行,修行到了极致便可证得理体,自己确实有所获得。“禅净”、“有禅有净”二者的文字虽然相似,实际上却是大不相同,必须仔细地参究审察,不可笼统模糊。倘若参禅而没有开悟,或者虽然开悟了却没有透彻,都不能叫做“有禅”。倘若念佛偏执唯心净土而没有信愿,或者有信愿而不真实恳切,悠悠泛泛,像应付敷衍惯习之事一样,或者修行虽然精进,可是心中贪恋尘俗境界,或者求来世生在富贵人家,享受五欲的快乐,或者求生在天界,享受天人的福报,或者求来生出家为僧,一听闻到佛法就能获得千般开悟,得到佛法的大总持,宏扬佛法正道,普遍利益一切众生,都不能叫做“有净土”。
问:出家为僧,宏扬佛法,利益众生,又有什么过错,而也要拣选排除在“有净土”之外呢?
答:如果是已经断除了见惑思惑烦恼,已经解脱了六道生死轮回,乘着广大的慈悲愿轮,示现出生在五浊恶世,上宏下化,救度解脱众生,那是可以的。如果是有些人虽然有智慧和愿力,可是还没有断除见惑思惑,纵然能够在出生的时候不迷惑,也很难保证一生或多生不迷惑。因为他虽然能够宏扬佛法,可是还没有证得无生法忍,情执种子仍然存在,遇着境界和因缘,难免迷惑。倘若一旦随着境界而迷失,那么能够迅速觉察醒悟的,一万人当中没有一两个;从迷惑进入更迷惑,不能自我超拔,多生多劫沉沦生死苦海的,实在是非常多的了。释迦如来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叫人往生西方净土,见到阿弥陀佛,听闻佛法,证得无生法忍,然后托乘阿弥陀佛的慈悲之力,以及自己的本愿之轮,回到娑婆世界,救度解脱众生,这就只有前进没有后退,只有利益没有损失了。没有断除见惑思惑,留在这个娑婆世界宏扬佛法,其他的宗派没有不是如此的,净土宗则是坚决不允许的。世人大多以为凡是参禅的便是“有禅”,凡是念佛的便是“有净土”,这不但是不知道“禅”和“净”,同时也是不懂得《四料简》的文义,辜负了永明古佛的一番大慈悲心,截断了后世修行人一条出离苦海的捷径,既误了自己,又误了他人,其祸害岂有穷尽!这就是所说的错认定盘星,相差一毫一厘,就出现了天地之别的的结果。
有禅有净土
彼曰:禅净有无,略知旨趣,四偈玄文,请详训释。
余曰: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者:其人彻悟禅宗,明心见性,又复深入经藏,备知如来权实法门。而于诸法之中,又复唯以信愿念佛一法,以为自利利他通途正行。《观经》上品上生,读诵大乘,解第一义者,即此是也。其人有大智慧,有大辩才,邪魔外道,闻名丧胆,如虎之戴角,威猛无俦。有来学者,随机说法。应以禅净双修接者,则以禅净双修接之;应以专修净土接者,则以专修净土接之。无论上中下根,无一不被其泽,岂非人天导师乎?至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上品。一弹指顷,华开见佛,证无生忍。最下即证圆教初住,亦有顿超诸位,至等觉者。圆教初住即能现身百界作佛,何况此后位位倍胜,直至第四十一等觉位乎?故曰来生作佛祖也。
印光:《印光法师文钞》
【译文】
他问道:禅和净土的有无,我大略已经知道了旨趣。《四料简》偈颂的玄妙文句,请您详细地训解阐释。
我答道:所谓“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意思是:这个人已经彻悟了禅的宗旨,明心见性,又能够深入佛法经藏,全面地了知释迦如来一切权教实教法门。而在诸法当中,又唯有以信愿念佛这一法,作为自利利他的通途正行。《观无量寿佛经》上品上生中所说的“读诵大乘经典,解了佛法最究竟的真理”,就是这种人。这种人有大智慧,有大辩才,邪魔外道听到其名字心惊胆裂,就如同老虎戴上锐利的双角,威武勇猛,没有能与他相比的。有前来修学的,能根据来者的根机而宣说佛法,应当以禅净双修来接引的,就以禅净双修接引他;应当以专修净土来接引的,就以专修净土接引他,无论是上根、中根、下根,没有一个人不蒙受其恩泽,这难道不是人天导师吗?到临命终的时候,承蒙阿弥陀佛慈悲接引,上品往生,在一弹指的短时间内,就莲华开放,见到阿弥陀佛,证得无生法忍,最低的就证得圆教的初住位,也有顿即超越诸般位次,直接证得等觉位的。圆教的初住菩萨,就能够现身于一百个大千世界作佛,更何况在初住位之后,一位比一位倍加殊胜,直至第四十一位的等觉菩萨呢?所以说“来生作佛祖”。
无禅有净土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者:其人虽未明心见性,却复决志求生西方。以佛于往劫,发大誓愿,摄受众生,如母忆子,众生果能如子忆母,志诚念佛,则感应道交,即蒙摄受。力修定慧者,固得往生;即五逆十恶,临终苦逼,发大惭愧,称念佛名,或至十声,或止一声,直下命终,亦皆蒙佛化身,接引往生,非万修万人去乎?然此虽念佛无几,以极其猛烈,故能获此巨益,不得以泛泛悠悠者,校量其多少也。既生西方,见佛闻法,虽有迟速不同,然已高预圣流,永不退转。随其根性浅深,或渐或顿,证诸果位。既得证果,则开悟不待言矣。所谓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也。
印光:《印光法师文钞》
【译文】
所谓“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意思是:其人虽然没有明心见性,却又坚决立志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因为阿弥陀佛在过去劫中,发下广大的誓愿,摄受众生,就如同慈爱的母亲忆念儿子一样。众生果真能如同游子忆念母亲,恭敬虔诚地忆念阿弥陀佛,那么必定可以感应道交,就能蒙阿弥陀佛摄受。努力修行禅定智慧的,固然可以往生西方净土;即使是曾经造作五逆十恶的人,在临命终时,被痛苦所逼迫,而发起大惭愧心,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或者达到十声,或者只有一声,当下生命结束,也都蒙阿弥陀佛的化身接引往生净土,这不是“万修万人去”吗?然而这种人虽然念佛没有几句,却因为他的心力极其猛烈,所以能够获得如此巨大的利益,不得用那种泛泛悠悠修持的人,来与之比较念佛数量、功德的多少。这种人往生西方净土后,见到阿弥陀佛,听闻佛法,虽然有缓慢和迅速的不同,但是他们已经高登净土而进入圣人的行列,永远不会退转,随着他们根性的浅深,或者渐次或者顿时证得各种果位。证得各种果位后,那么开悟就不用说了。这就是所说的“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有禅无净土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者:其人虽彻悟禅宗,明心见性,而见思烦恼,不易断除。直须历缘煅炼,令其净尽无余,则分段生死,方可出离。一毫未断者,姑勿论。即断至一毫未能净尽,六道轮回依旧难逃。生死海深,菩提路远,尚未归家,即便命终。大悟之人,十人之中,九人如是,故曰十人九蹉路。蹉者,蹉跎,即俗所谓担阁也。阴境者,中阴身境,即临命终时,现生及历劫善恶业力所现之境。此境一现,眨眼之间,随其最猛烈之善恶业力,便去受生于善恶道中,一毫不能自作主宰。如人负债,强者先牵;心绪多端,重处偏坠。五祖戒再为东坡,草堂清复作鲁公,此犹其上焉者。故曰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也。阴,音义与荫同,盖覆也。谓由此业力,盖覆真性,不能显现也。瞥,音撇,眨眼也。有以蹉为错,以阴境为五阴魔境者,总因不识禅及有字,故致有此胡说巴道也。岂有大彻大悟者,十有九人,错走路头,即随五阴魔境而去,著魔发狂也!夫著魔发狂,乃不知教理,不明自心,盲修瞎炼之增上慢种耳。何不识好歹,以加于大彻大悟之人乎?所关甚大,不可不辩。
印光:《印光法师文钞》
【译文】
所谓“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意思是:其人虽然彻悟禅的宗旨,明心见性,而见惑思惑烦恼却并不容易断除。必须经历种种境缘加以锻炼,令其见思烦恼断除得干干净净,没有丝毫余留,那么三界的分段生死,才能够出离。见惑思惑烦恼一毫都没有断除的,姑且不论。就是断除到只剩下一毫还没有干净的,六道轮回依旧难以逃避。生死的大海极为深广,菩提的道路极为遥远,还没有回到解脱之家,生命就终结了。大彻大悟的人,十个人当中,有九个人是如此,所以说“十人九蹉路”。“蹉”的意思是蹉跎,就是世俗所说的“担搁”。“阴境”是指中阴身的境界,就是在临命终时,现生以及历劫以来,种种善恶业力所显现的境界。这个境界一现前,眨眼之间,随着最猛烈的善恶业力,便到善恶道中去受生,一丝一毫也不能由自己主宰。如同人们欠债一样,必定被最强的债主先拉去偿还;心念千头万绪,哪一个心念最重就首先坠落在哪里。五祖戒再投生而为苏东坡,草堂清再投生而作曾鲁公,这些还是其中结局比较好的。所以说“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阴”,读音和含义与“荫”字相同,覆盖的意思。是说由于此善恶业力,盖覆了真如自性,使其不能显现。“瞥”音“撇”,是“眨眼”的意思。有人把“蹉”字当作“错”字,把“阴境”当作是“五阴魔界”,总是因为不懂得“禅”字和“有”字的含义,因此导致有如此的胡说八道。岂有大彻大悟的人,十个人中有九个人错走了修行的路头,就随着五阴魔界而去,著魔发狂呢?著魔发狂,乃是不懂得教理,不明白自心本性,而盲修瞎炼的增上慢种性。为何不知好歹,而将著魔发狂之事,加在大彻大悟的人身上呢?这个关系很大,不可不辩说清楚。
无禅无净土
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者:有谓无禅无净,即埋头造业,不修善法者,大错大错!夫法门无量,唯禅与净,最为当机。其人既未彻悟,又不求生,悠悠泛泛,修余法门。既不能定慧均等,断惑证真,又无从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以毕生修持功德,感来生人天福报。现生既无正智,来生即随福转,耽著五欲,广造恶业。既造恶业,难逃恶报。一气不来,即堕地狱。以洞然之铁床铜柱,久经长劫,寝卧抱持,以偿彼贪声色、杀生命等种种恶业。诸佛菩萨,虽垂慈愍,恶业障故,不能得益。昔人谓修行之人,若无正信求生西方,泛修诸善,名为第三世怨者,此之谓也。盖以今生修行,来生享福,倚福作恶,即获堕落。乐暂得于来生,苦永贻于长劫。纵令地狱业消,又复转生鬼畜。欲复人身,难之难矣!所以佛以手拈土,问阿难曰:我手土多,大地土多?阿难对佛:大地土多。佛言:得人身者,如手中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犹局于偈语而浅近言之也。
印光:《印光法师文钞》
【译文】
所谓“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意思是:有人认为既无禅又无净,就是指只知埋头造业,不修任何善法的人,这种说法大错特错!佛教的法门无量无边,唯有禅宗和净土最适合众人的根机。无禅无净土的人,既没有大彻大悟,又不求生西方净土,只是悠悠泛泛地修持其他法门。既不能靠自力修持而禅定智慧均等,断除烦惑证得真如自性,又无从仰仗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带业往生极乐世界。用一生修持的功德,感得来生的人间或天上福报。现生既然没有纯正的智慧,来生就随着福报境界而转,沉溺执著五欲,广泛造作恶业。既然造下恶业,便难以逃避恶报。一口气上不来,就堕落到地狱之中。以地狱当中烧得通红的铁床铜柱,经历漫长的时劫,睡卧其上,抱持在手,来偿还他从前贪声好色、杀生害命等种种恶业。诸佛菩萨虽然垂慈怜悯想救拔他,可是这种人因为被恶业障碍,不能得到利益。前人说修行之人,如果没有正信求生西方净土,而泛泛地修习其他各种善行,叫做第三世怨,说的就这种情况。因为今生修行,来生享受福报,倚仗福报又造下种种恶业,就获得第三世的堕落。快乐只在来生暂时得到,可是痛苦却永远遗留于长久的时劫之中。纵使地狱的业报消尽,又转生到鬼道、畜生道中,想要再次得到人身,可以说是难上加难了。所以释迦牟尼佛用手拈起地上的土,问阿难说:“是我手上的土多,还是大地上的土多?”阿难回答佛说:“大地上的土多。”佛说:“得到人身的,如同我手上的土;失去人身的,如同大地上的土。”所谓“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还只是受偈语的形式和篇幅所限,而浅近地说说“无禅无净土”的情况罢了。
迷津宝筏,险道导师
夫一切法门,专仗自力;净土法门,专仗佛力。一切法门,惑业净尽,方了生死;净土法门,带业往生,即预圣流。永明大师,恐世不知,故特料简,以示将来,可谓迷津宝筏,险道导师。惜举世之人,颟顸读过,不加研穷,其众生同分恶业之所感者欤?
印光:《印光法师文钞》
【译文】
一切法门,专门仰仗自力;净土法门,专门仰仗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一切法门,要贪瞋痴烦恼及由此引起的善恶业种断除干净,才能够了脱生死;净土法门,只要带业往生西方净土,就能进入圣人的行列。永明大师恐怕世人不知道这种情况,因此特别进行拣选抉别,用以垂示给将来的众生,可以说是迷津中的救生宝筏,险道上的指路导师。只可惜整个世上的人,都是漫不经心地读过去,而不加以研讨穷究,这大概是众生共同的恶业所招感结果吧?
附录:临终饬要
善导和尚临终往生正念文
知归子问曰:世事之大,莫越生死。一息不来,便属后世;一念差错,便堕轮回。小子累蒙开诲念佛往生之法,其理甚明。又恐病来死至之时,心识散乱,仍虑他人惑动正念,忘失净因。伏望重示归径之方,俾脱沉沦之苦。
师曰:善哉问也!凡一切人,命终欲生净土,须是不得怕死。常念此身多苦,不净恶业种种交缠。若得舍此秽身,超生净土,受无量快乐,解脱生死苦趣,乃是称意之事,如脱弊衣,得换珍服。但当放下身心,莫生恋著。凡遇有病之时,便念无常,一心待死。叮嘱家人及看病人、往来问候人,凡来我前,为我念佛,不得说眼前闲杂之话、家中短长之事,亦不须软语安慰、祝愿安乐,此皆虚华无益之语。若病重将终之际,亲属不得垂泪哭泣及发嗟叹懊恼之声,惑乱心神,失其正念。但一时同声念佛,待气尽了,方可哀泣。才有丝毫恋世间心,便成挂碍,不得解脱。若得明晓净土之人,频来策励,极为大幸。若依此者,决定超生,即无疑也。
又问曰:求医服药,还可用否?
答曰:求医服药,初不相妨。然药者只能医病,不能医命。命若尽时,药岂奈何?若杀物命为药,以求身安,此则不可。余多见世人因病持斋,方获少愈,复为医者以酒食鱼肉佐药,其病复作。信知佛力可救,酒肉无益也。
又问曰:求神祈福如何?
答曰:人命长短,生时已定,何假鬼神延之耶?若迷惑信邪,杀害众生,祭祀鬼神,但增罪业,反损寿矣。大命若尽,小鬼奈何?空自慞惶,俱无所济,切宜谨之。当以此文贴向目前,时时见之,免致临危忘失。
又问曰:平生未曾念佛人,还用得否?
答曰:此法僧人、俗人、未念佛人用之,皆得往生,决无疑也。余多见世人于平常念佛礼赞,发愿求生西方,甚是勤拳。及至临病,却又怕死,都不说著往生解脱之事。直待气消命尽,识投冥界,方始十念,恰如贼去关门,济何事耶?死生事大,须是自家著力始得。若一念差错,历劫受苦,谁人相代?思之思之!若无事时,当以此法精进受持,是为临终大事。
引自《龙舒净土文》
临终三大要
世间最可惨者,莫甚于死,而且举世之人,无一能幸免者。以故有心欲自利利人者,不可不早为之计虑也。实则死之一字,原是假名,以宿生所感一期之报尽,故舍此身躯,复受别种身躯耳。不知佛法者,直是无法可设,只可任彼随业流转。今既得闻如来普度众生之净土法门,固当信愿念佛,预备往生资粮,以期免生死轮回之幻苦,证涅槃常住之真乐。其有父母兄弟及诸眷属,若得重病,势难痊愈者,宜发孝顺慈悲之心,劝彼念佛求生西方,并为助念,俾病者由此死已,即生净土,其为利益,何能名焉。今列三要,以为成就临终人往生之据。语虽鄙俚,意本佛经,遇此因缘,悉举行焉。言三要者,第一、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第二、大家换班念佛,以助净念;第三、切戒搬动哭泣,以防误事。果能依此三法以行,决定可以消除宿业,增长净因,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一得住生,则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渐渐进修,必至圆成佛果而后已。如此利益,全仗眷属助念之力。能如是行,于父母,则为真孝;于兄弟、姊妹,则为真弟;于儿女,则为真慈;于朋友、于平人,则为真义真惠。以此培自己之净因,启同人之信向,久而久之,何难相习成风乎哉!今为一一条陈,庶不至临时无所适从耳。
第一、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者:
切劝病人,放下一切,一心念佛。如有应交代事,速令交代。交代后,便置之度外,即作我今将随佛往生佛国,世间所有富乐眷属种种尘境,皆为障碍,致受祸害,以故不应生一念系恋之心。须知自己一念真性,本无有死。所言死者,乃舍此身而又受别种之身耳。若不念佛,则随善恶业力,复受生于善恶道中(善道即人、天,恶道即畜生、饿鬼、地狱。修罗则亦名善道,亦名恶道,以彼修因感果,均皆善恶夹杂故也)。若当临命终时,一心念南无阿弥陀佛,以此志诚念佛之心,必定感佛大发慈悲,亲垂接引,令得往生。且莫疑我系业力凡夫,何能以少时念佛,便可出离生死,往生西方。当知佛大慈悲,即十恶五逆之极重罪人,临终地狱之相已现,若有善知识教以念佛,或念十声,或止一声,亦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此种人念此几句,尚得往生,又何得以业力重,念佛数少,而生疑乎?须知吾人本具真性,与佛无二,但以惑业深重,不得受用。今既归命于佛,如子就父,乃是还我本有家乡,岂是分外之事。又,佛昔发愿:若有众生,闻我名号,志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以故一切众生,临终发志诚心,念佛求生西方者,无一不垂慈接引也。千万不可怀疑,怀疑即是自误,其祸非小。况离此苦世界,生彼乐世界,是至极快意之事,当生欢喜心。千万不可怕死,怕死则仍不能不死,反致了无生西之分矣。以自心与佛相违反故,佛虽具大慈悲,亦无奈不依佛教之众生何。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如大冶洪炉;吾人多生罪业,如空中片雪。业力凡夫,由念佛故,业便消灭。如片雪近于洪炉,即便了不可得。又况业力既消,所有善根,自然增长殊胜,又何可疑其不得生与佛不来接引乎?如此委曲宛转开导安慰,病人自可生正信心。此系为病人所开导者。至于自己所应尽孝致诚者,亦唯在此。切不可随顺俗情,求神问医。大命将尽,鬼神医药,岂能令其不死乎?既役情于此种无益之事,则于念佛一事,便纷其诚恳,而莫由感通矣。许多人于父母临终,不惜资财,请许多医生来看,此名卖孝,欲世人称我于父母为能尽孝。不知其天地鬼神,实鉴其心。故凡于父母丧葬等事过于张罗者,不有天灾,必有人祸。为人子者,宜注重于亲之神识得所,彼世俗所称颂,固不值明眼人一哂,况极意邀求,以实罹不孝之大咎乎?
第二、大家换班念佛,以助净念者:
前已开导病人,令生正信,然彼病人心力孱弱,勿道平素绝不念佛之人,不易相继长念,即向来以念佛为事者,至此亦全仗他人相助,方能得力。以故家中眷属,同应发孝顺慈悲之心,为其助念佛号。若病尚未至将终,当分班念。应分三班,每班限定几人。头班出声念,二三班默持。念一点钟,二班接念,头班、三班默持。若有小事,当于默持时办,值班时,断断不可走去。二班念毕,三班接念,终而复始。念一点钟,歇两点钟,纵经昼夜,亦不甚辛苦。须知肯助人净念往生,亦得人助念之报。且莫说是为父母尽孝应如是,即为平人,亦培自己福田,长自己善根,实为自利之道,不徒为人而已。成就一人往生净土,即是成就一众生作佛,此等功德,何可思议。三班相续,佛声不断。病人力能念,则随之小声念,不能念,则摄耳谛听,心无二念,自可与佛相应矣。念佛声不可太高,高则伤气,难以持久;亦不可太低,以致病人听不明白。不可太快,亦不可太慢。太快则病人不能随,即听亦难明了;太慢则气接不上,亦难得益。须不高不低,不缓不急,字字分明,句句清楚。令病者字字句句,入耳经心,斯易得力。念佛法器,唯用引磬,其他一切,概不宜用。引磬声清,听之令人心地清净。木鱼声浊,故不宜用于临终助念。又宜念四字佛号。初起时,念几句六字,以后专念阿弥陀佛四字,不念南无,以字少易念。病人或随之念,或摄心听,皆省心力。家中眷属如此念,外请善友亦如此念,人多人少均如此念。不可一起念,歇歇又念,致令病人佛念间断。若值饭时,当换班吃,勿断佛声。若病人将欲断气,宜三班同念。直至气断以后,又复分班念三点钟,然后歇气,以便料理安置等事。当念佛时,不得令亲友来病人前问讯谕慰。既感情来看,当随念佛若干时,是为真实情爱,有益于病人。若用世间俗情,直是推人下海,其情虽可感,其事甚可痛。全在主事者明道理,预令人说之,免致有碍面情,及贻害病人,由分心而不得往生耳。
第三、切戒搬动哭泣,以防误事者:
病人将终之时,正是凡圣、人鬼分判之际,一发千钧,要紧之极。只可以佛号开导彼之神识,断断不可洗澡、换衣或移寝处。任彼如何坐卧,只可顺彼之势,不可稍有移动;亦不可对之生悲感相,或至哭泣。以此时身不自主,一动则手足身体,均受拗折扭挒之痛,痛则瞋心生而佛念息。随瞋心去,多堕毒类,可怖之至。若见悲痛哭泣,则情爱心生,佛念便息矣。随情爱心去,以致生生世世,不得解脱。此时所最得益者,莫过于一心念佛;所最贻害者,莫过于妄动哭泣。若或妄动哭泣,致生瞋恨及情爱心,则欲生西方,万无有一矣。又,人之将死,热气自下至上者,为超升相;自上至下者,为堕落相。故有顶圣眼天生,人心饿鬼腹,畜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之说。然果大家至诚助念,自可直下往生西方,切不可屡屡探之,以致神识未离,因此或有刺激,心生烦痛,致不得往生。此之罪过,实为无量无边。愿诸亲友,各各恳切念佛,不须探彼热气,后冷于何处也。为人子者,于此留心,乃为真孝。若依世间种种俗情,即是不惜推亲以下苦海,为邀一般无知无识者,群相称赞其能尽孝也。此孝与罗刹女之爱正同。经云:罗刹女食人,曰:我爱汝,故食汝。彼无知之人之行孝也,令亲失乐而得苦,岂不与罗刹女之爱人相同乎?吾作此语,非不近人情,欲人各于实际上讲求,必期亡者往生,存者得福,以遂孝子贤孙亲爱之一片血诚,不觉其言之有似激烈也。真爱亲者,必能谅之。
顶圣眼天生等者,谓人气已断,通身冷透,唯头顶独热者,则必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也;眼天生者,若眼及额颅处独热,则生天道;心处独热,则生人道;肚腹独热,则生饿鬼道;膝盖独热,则生畜生道;脚板独热,则生地狱道。此由人在生时,所造善恶二业,至此感现如是,非可以势力假为也。是时若病人能志诚念佛,再加眷属善友助念之力,决定可以带业往生,超凡入圣耳。不须专事探试征验,以致误事也。至嘱至祷!
印光:《印光法师文钞》
病中痛策
夫念佛固贵乎清净,故无病无事之中,正宜趁早念佛,整顿自己资粮。若一经大病,尿屎遗床,知秽污身体,恐有罪过,便不敢念,或因痛苦等情,便不敢念,则大误特误。须知大病将死,正犹撑上水之船,务在努力撑篙曳纤,方能有济。篙若稍停,纤若稍歇,其舟必覆。是以人当将死未死之际,全贵乎一心念佛,决意往生。若怕污秽而不念,痛苦而不念,凄惨而不念,无力调治忧愁而不念,乃至妄想不念,贪恋不念,情爱不念,昏迷无知不念,岂非一生可惜,枉为修行耶?念佛之时,又要信愿真切。若悠悠然者,即念到慈氏下降,亦难生彼。故必须平日信愿精确,临终益加真切,如出厩良骥,顺水张帆,捷之甚矣。次则平日信愿俱切,临终复请善知识助念,令佛声入耳,纵有痛苦自不能念,亦知其为我念佛助程,令我性入于佛号之中,亦决可随佛光明,摄受往生。切忌自惭形秽业重而致退却疑阻也。当思佛大慈大悲,定无不济之理。譬如日悬中天,宁分高下贵贱;海纳百川,安论清净垢秽。而佛无苦不拔,无难不救,只愁尔信愿不切,自生障碍。若果信愿真切,则必随信愿往生。设不然者,诸佛与阿弥陀佛便为妄语。试问有此理乎?《华严经》云: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但愿汝心造如此深信切愿笃行可也。
莲根:转自《饬终津梁》
一函遍复
(语虽拙朴,义本佛经。若肯依行,其利无穷。)
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乃如来普为一切上圣下凡,令其于此生中,即了生死之DA法也。于此不信不修,可不哀哉!此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信,则信我此世界是苦,信极乐世界是乐,信我是业力凡夫,决定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信阿弥陀佛有大誓愿,若有众生,念佛名号,求生佛国,其人临命终时,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愿,则愿速出离此苦世界,愿速往生彼乐世界。行,则至诚恳切常念南无(音纳莫)阿弥陀佛,时时刻刻,无令暂忘。朝暮于佛前礼拜持诵,随自身闲忙,立一课程。此外,则行住坐卧及做不用心的事,均好念。睡时当默念,不宜出声。宜只念阿弥陀佛四字,以免字多难念。若衣冠不整齐,或洗澡、抽解或至不洁净处,均须默念。默念功德一样,出声于仪式不合。无论大声念、小声念、金刚念(有声而旁人不闻)、心中默念,均须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耳中听得清清楚楚。如此,则心不外驰,妄想渐息,佛念渐纯,功德最大。
念佛之人,必须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即教我之师及有道德之人),慈心不杀(当吃长素或吃花素。即未断荤,切勿亲杀),修十善业(即身不行杀生、偷盗、邪淫之事,口不说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之话,心不起贪欲、瞋恚、愚痴之念)。又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恪尽己分。不计他对我之尽分与否,我总要尽我之分。能于家庭及与社会尽谊尽分,是名善人。善人念佛求生西方,决定临终即得往生,以其心与佛合,故感佛慈接引也。若虽常念佛,心不依道,或于父母、兄弟、妻室、儿女、朋友、乡党不能尽分,则心与佛背,便难往生。以自心发生障碍,佛亦无由垂慈接引也。又须劝父母、兄弟、姊妹、妻室、儿女、乡党、亲友,同皆常念南无阿弥陀佛及南无观世音菩萨(每日若念一万佛,即念五千观音,多少照此加减)。以此事利益甚大,忍令生我之人及我之眷属,并与亲友,不蒙此益乎?况且现在是一个大患难世道,灾祸之来,无法可设。若能常念佛及观音,决定蒙佛慈庇,逢凶化吉。即无zai nan,亦得业消智朗,障尽福隆。况劝人念佛求生西方,即是成就凡夫作佛,功德最大。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必满所愿。
凡诵经持咒、礼拜忏悔及救灾济贫,种种慈善功德,皆须回向往生西方。切不可求来生人天福报,一有此心,便无往生之分。而生死未了,福愈大则业愈大,再一来生,难免堕于地狱、饿鬼、畜生之三恶道中。若欲再复人身,再遇净土即生了脱之法门,难如登天矣。佛教人念佛求生西方,是为人现生了生死的。若求来生人天福报,即是违背佛教。如将一颗举世无价之宝珠,换取一根糖吃,岂不可惜!愚人念佛,不求生西方,求来生人天福报,与此无异。
念佛之人,不可涉于禅家参究一路。以参究者,均不注重于信愿求生。纵然念佛,只注重看念佛的是谁,以求开悟而已。若生西方,无有不开悟者。若开悟而惑业净尽,则可了生死。若惑业未尽,则不能仗自力了生死;又无有信愿,则不能仗佛力了生死。自力佛力,两皆无靠,欲出轮回,其可得乎?须知法身菩萨未成佛前,皆须仗佛威力。何况业力凡夫,侈谈自力,不仗佛力?其语虽高超,其行实卑劣。佛力自力之大小,何止天渊之别,愿同人悉体此义。
念佛之人,不可效愚人做还寿生、寄库等佛事。以还寿生不出佛经,系后人伪造;寄库是愿死后做鬼,预先置办做鬼的用度。既有愿做鬼的心,便难往生。如其未作,则勿作。如其已作,当禀明于佛,弟子某,唯求往生,前所作寄库之冥资,通以赈济孤魂,方可不为往生之障。凡《寿生》、《血盆》、《太阳》、《太阴》、《眼光》、《龟王》、《胎骨》、《分珠》、《妙沙》等经,皆是妄人伪造,切不可念。愚人不知念大乘经(即《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心经》、《金刚》、《药师》、《法华》、《楞严》、《华严》、《普贤行愿品》等经),偏信此种瞎造之伪经,必须要还寿生、破地狱、破血湖方可安心。有明理人为说是伪,亦不肯信。须知做佛事,唯念佛功德最大。当以还寿生、破地狱、破血湖之钱,请有正念之僧念佛,则利益大矣。
念佛之人,当吃长素。如或不能,当持六斋或十斋(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为六斋;加初一、十八、二十四、二十八为十斋。遇月小,即尽前一日持之。又正月、五月、九月为三斋月,宜持长素,作诸功德),由渐减以至永断,方为合理。虽未断荤,宜买现肉,勿在家中杀生。以家中常愿吉祥,若日日杀生,其家便成杀场。杀场乃怨鬼聚会之处,其不吉祥也大矣。是宜切戒家中杀生也。
念佛之人,当劝父母念佛求生西方。然欲父母临终决定往生西方,非预为眷属说临终助念及瞎张罗并哭泣之利害不可。故欲父母临终得眷属助念之益、不受破坏正念之害者,非平时为说念佛之利益,令彼各各常念不可。如是,则不独有益于父母,实有益于现生眷属、后世子孙也。临终助念,无论老少,均当如是,详看《饬终津梁》自知(上海佛学书局、苏州报国寺均有出售)。
女人临产,每有苦痛不堪,数日不生,或致殒命者;又有生后血崩种种危险及儿子有慢急惊风种种危险者。若于将产时,至诚恳切出声朗念南无观世音菩萨——不可心中默念,以默念心力小,故感应亦小,又此时用力送子出,若默念,或致闭气受病——若至诚恳切念,决定不会有苦痛难产及产后血崩并儿子惊风等患。纵难产之极,人已将死,教本产妇及在旁照应者,同皆出声念观世音,家人虽在别房,亦可为念,决定不须一刻工夫,即得安然而生。外道不明理,死执恭敬一法,不知按事论理,致一班念佛老太婆,视生产为畏途,虽亲女亲媳,亦不敢去看,况敢教彼念观音乎?须知菩萨以救苦为心,临产虽裸露不净,乃出于无奈,非特意放肆者比。不但无有罪过,且令母子种大善根。此义系佛于《药师经》中所说,非我自出臆见,我不过为之提倡而已(《药师经》说药师佛誓愿功德,故令念药师佛。而观音名号,人人皆知,固不必念药师佛,而可念观音也)。
女人从十二三岁至四十八九岁,皆有月经。有谓当月经时,不可礼拜持诵,此语不通情理。月经短者二三日即止,长者六七日方止。修持之人,必须念念无间,何可因此天生之小恙,竟令废弃其修持乎?今谓当月经时,可少礼拜(宜少礼,不是绝不作礼也),念佛诵经,均当照常。宜常换洗秽布。若手触秽布,当即洗净,切勿以触秽之手翻经及焚香也。佛法法法圆通,外道只执崖理。世人多多只信外道所说,不知佛法正理,故致一切同人不能同沾法益也。
观世音菩萨誓愿宏深,寻声救苦。若遇刀兵水火、饥馑虫蝗、瘟疫旱涝、贼匪怨家、恶兽毒蛇、恶鬼妖魅、怨业病、小人陷害等患难者,能发改过迁善、自利利人之心,至诚恳切念观世音,念念无间,决定得蒙慈护,不致有何危险。倘仍存不善之心,虽能称念,不过略种未来善根,不得现时感应。以佛菩萨皆是成就人之善念,绝不成就人之恶念。若不发心改过迁善,妄欲以念佛菩萨名号,冀己之恶事成就者,决无感应,切勿发此颠倒之心也。
念佛最要紧是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力能为者,认真为之。不能为者,亦当发此善心,或劝有力者为之。或见人为,发欢喜心,出赞叹语,亦属心口功德。若自不能为,见他人为,则生妒忌,便成奸恶小人心行,决定折福折寿,不得好结果也,宜痛戒之!切不可做假招子,沽名钓誉。此种心行,实为天地鬼神所共恶。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世有女人,不明至理,或不孝公婆,欺侮丈夫,溺爱儿女,虐待婢仆;或属填房,虐待前房儿女。不知孝公婆,敬丈夫,教儿女,惠婢仆,教养恩抚前房儿女,实为世间圣贤之道,亦是佛门敦本之法。具此功德,以修净土,决定名誉日隆,福增寿永,临终蒙佛接引,直登九莲也。须知有因必定有果,己若种孝敬慈爱之因,自得孝敬慈爱之果。为人即是为己,害人甚于害己。固宜尽我之职分,以期佛天共鉴也。
小儿从有知识时,即教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之道及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事,令彼知自己之心,与天地、鬼神、佛菩萨之心,息息相通,起一不正念,行一不正事,早被天地、鬼神、佛菩萨悉知悉见,如对明镜,毕现丑相,无可逃避,庶可有所畏惧,勉为良善也。无论何人,即婢仆小儿,亦不许打骂。教其敬事尊长,卑以自牧。务须敬惜字纸,爱惜五谷、衣服、什物,护惜虫蚁。禁止零食,免致受病。能如此教,大了决定贤善。若小时任性惯,概不教训,大了不是庸流,便成匪类。此时后悔,了无所益。古语云:教妇初来,教儿婴孩。以其习与性成,故当谨之于始也。天下之治乱,皆基于此,切勿以为老僧迂谈,无关紧要也。
光老矣,精神日衰,无力答复来信。但以邮路大通,致远近误闻虚名,屡屡来信。若一概不复,亦觉有负来意;若一一为复,直是无此精神。以故印此长信,凡有关修持及立身涉世、事亲教子之道,皆为略说。后有信来,以此见寄。纵有一二特别之事,即在来信略批数字,庶彼此情达,而不至过劳也。若欲大通经教,固当请教高竖法幢之大通家法师。须知大通经教者,未必即生能了生死。欲即生了生死,当注重于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也。
《印光法师文钞》
后记
三年前,余在支提山华严寺方便掩关时,曾答应方思圻居士,将《净宗法语大观》修订后,交付流通。讵料业风吹荡,来到东林寺接手东林大佛建造工作,便无暇料理这部书稿了。期间方居士亦曾电话催问过几次,余都支吾稍等稍等。直至2005年底,方居士来了一个“最后通牒”,云:“我已等了三年了,我们准备按《大观》原版印刷了。”余听了,一则感到食言的惭愧,二则深知在1993年辑译的书稿,无论在法语选择上还是在译文的准确上,悉有诸多缺憾,便下定决心,推辞一切事务,专心修订《大观》书稿,经过一个来月的努力,终于在除夕日完稿。
在本书修订前,余曾提出两个问题:一,这本书是给谁看的?答:主要是给净业行人阅读的。二,本书拟达到什么目的?答:为净业行人作修行指南,增上信愿行。明了本书的的对象与目的后,余便对原书作了根本性的改造,主要突出三个特点:其一,纯正:入选的法语悉为佛言祖语,《佛说无量寿经》文句悉以五种原译本为准,用以帮助净业行人建立正知正信。其二,实用:针对现代净业行人的根机好乐,提供具有指导作用的法语,间或以按语的形式加以点示。其三,简洁:摒去大而全的思路,对众多的佛言祖语,精益求精,忍痛割爱,这样便由原书的38万字减少到现在的20万字以内。配上相关的插图,给大家提供一个图文并茂、雅俗共赏的文本。对本书的修订,令我再次沐浴于佛祖的文字般若之海,庆幸欢喜。愿共诸净业同仁,共沾法味,同登极乐。
最后对参与本书修订、打印、校对与流通的德亮师、张毅居士、徐冉居士、朱光明居士与方思圻居士致以衷心的感谢,尤其是朱光明居士,悉心校改了三遍,并对某些法语的调整增删提出了良好的建议。印祖的“禅净四料简阐微”是朱居士建议添加并译白出来的。这些法师与居士发菩提心,作如来使,劝进行者,续佛慧命,功德无量。
岁次丙戌元月东林沙门大安和南识
------完------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