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化来老法师《<弘一大师文集>学习笔记》 [打印本页]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8-8 12:28     标题: 化来老法师《<弘一大师文集>学习笔记》





                              
                           《弘一大师文集》学习笔记



                                                                化来老法师




                                                                 前  言

    弘一律师,自号“晚晴老人”,盖取李义山诗“天意怜幽草,人间爱晚晴”句,律师晚年曾掩关福建福州西禅寺,并集藏经经文及祖师警语,编为《晚晴集》。本书乃化来老法师,学习《晚晴集》,作为其修行之明鉴,并将心得作笔记,陆陆续续多年,本无发表之意图。因弟子要求,将此笔记集录成书,与大众结缘。老法师一向不慕名利,韬光养晦,无意出书。此次乃因缘发起,诚为众生之福也。法师行文简朴,于切要处,更老婆心切,重复其语,使生警戒心。盖修行大事,心必生尊重,决不可悠忽之。阅师笔记,复肯定大德们之所以能成就,是抱着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言行一致、真实恳切的心境来走修行大道的。法师年届七十一,弟子们谨祈师父法体康泰,常转fa lun。愿读者们,深入细微,好好思维玩味其中之开示,依之而修,必于自己人格有所增上,真修戒定慧也。最后谨以老法师七十口占,与众勉之曰:
       吾年七十一  于世无所求
       行作归家计  心念一束休
       奉劝诸弟子  人生如幻楼
       虚度空后悔  早早觅归舟
                                                           编者郭家玲谨识


                                                         清风明月

                                                   ——记化来老法师

    一九九六年的夏天,后学拜访美国万佛圣城,时值宣化上人辞世一年,顶礼上人铜像,不禁悲从中来,痛哭不已。与上人虽只一面之缘,但他老人家开先河,弘法于异邦,创美国僧相之始,翻译经典,对佛教的贡献是巨大的。早期六零年代,又不通洋文,一切都得自己来,那种辛勤奋斗的坚韧毅力,一如东渡日本传戒法的鉴真大师,是值得后代敬佩的。上人走后,我在偌大的道场中徘徊,追忆其风,夜色中,明月星稀,红木高耸,树影幢幢,添了几分寂寞惆怅的气息。而化来老法师与我,也在这种气氛之下,展开了因缘。
  当时万佛城正在打观音七,后学也参加,在绕佛时,请恕后学心多浮动,一位老法师,身材高瘦,背稍弓驼,只见他行步平缓,履地飘然,面容古朴温和,绕到我前方时,不禁在心里顶礼恭敬。而法师似知吾意,略举头回应。如此一来,更加深我对他的注意了。当时,听熟人说,老法师不近女众,而万佛城男女界限严别,后学不敢找他说话,只好在远处默默地观看。老法师的一举一动,甚至连吃饭的样子,走路的样子,是那么的安闲自在,平平淡淡却又蕴味深远,看了就有一种安心的感觉,像个大磁场,收摄我躁动轻浮的心。不禁联想到永嘉大师的“常独行,常独步,调古神清风自高”,宛然活现在他的身上。观音七结束之后,我也离开万佛城了,但心中却常忆念着这位未交一言的长老。老子说:“不言而善应。”该可描述此理吧。
  后来老法师回中国,与家弟有书信往来,其开示内容,又颇为中肯,遽能对机。便不顾简陋,壮大起胆子,提笔写信给老法师,没想到才过十几天,就收到了老法师百忙之中,抽空写的回信。就这样鱼雁往返,也有五年了。其中对后学所提出的疑问,均回答得使后学口服心服,而开正知解。为报法乳之恩,便祈请老法师,征得同意,将回复弟子们的信函,及其修行之笔记,编纂成书,以分享大众。
  老法师出生于佛法盛地的江苏省,因家贫,小学没有读,小学未上,稍年长,就读中学,因此跟不上进度,后来又读年把私塾,打下古文学的底子。老法师一向沉潜杜默,少谈其生平,只是捕捉其回函,及诗文之片段,来揣摩他的一生,及学佛之心路历程。
  老法师年幼时,即负出世之志,十七岁时,父母双亡,身为长子,只好将出家的梦想,搁置一旁,挑起一家生计的担子,全心全意照顾三个年幼的妹妹。一个身无长技的少年,要担负家计,可真是走投无路。幸好,有人借了几把刻字刀,便习雕印章,赖以为生。后来,手工业社成立,招募为营业员,收入较多,从此生活有了保障,抚养妹妹们至长大成人,直至五十岁退休。这三十多年间,中国发生了不少变数,也吃了不少苦头。然老法师不改初衷,渡过时代的惊涛骇浪,安忍人事间的种种折磨与考验,依法而修,一如僧人坚守梵行,不愿随俗结婚生子。从事雕刻金石,一刀一琢,慢工出细活,全神贯注中,倒也磨出了心念专一的功夫。而看经书,全靠自己,不懂,多看几次,也能开得点智慧。年轻时,仰慕虚云老和尚之道风,曾欲追随虚公舍俗出家,奈何虚公不久辞世,而中国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只好秉志随缘度日。然虚云老和尚的四封回函,在这颠簸动荡的年代中,如慈母般教诲,抚慰了法师饱受沧桑的心灵。三十多年晃眼即过,法师也由青年中年而壮年,出家之志,经过了这么长久时间的磨练与考验,尚不退转,终于在五十岁那年,依止圆霖老和尚,于江浦狮子岭兜率寺剃度,夙愿得偿。回首前尘,能坚守初志,这都是虚公的精神,在支撑着他,一路引导着他。
  五十二岁,师于江西石城,如日山普照寺,受了大戒。即至五台山,知客安单方了,顿息万缘,二六时中,明明历历,不昧本来面目。因此作了一首“五台山安单之誓”,为当时心境写照,其文如下:
  遁念出家旨  着意在修持
  转换法王家  俗心无由辞
  因此来五台  顶礼诸佛师
  知客安单毕  万缘随念息
  起倒二六时  坐卧水清澈
  凉风飘柏子  寒鸦坠黄叶
  境界本来空  成败何欣戚
  但愿春与秋  旌旗振关隘
  塞外有消息  湫池映鸿雁
  未证菩提果  先发菩提誓
  不透祖师关  誓不出户限
  学佛十多年  故我未曾昧
  不进亦不退  得体诗无言
  此乃师初发菩提心之誓愿,曾登在《万佛城月刊》二三零期。宣化上人阅后,邀师至万佛城。过了三年,因缘成熟,于一九八九年赴圣城,蒙上人接见。一见面上人就对师说:“没有落款的不要(指画)。”又说:“师访徒三年,徒访师三年,相约六年以成其大事。”两人之间的对话,谁也猜不透是何义,而宣公真于六年后入灭,师作诗悼曰:“宣有宣无空泯迹,化来化去别有天。前人后人无古今,乃心乃日同了缘。”师徒两人之间,微妙的因缘,也算得上是一件公案,答案就待日后告白于世。师在给后学的信中曾言及:“六年中,蒙师(上人)谆谆教诲,恩惠并施,法乳之恩,没齿难忘。上人圆寂后,第二年,回国,闲暇中,翻开以前的笔记,及有关经典,才初步有点头绪,所谓佛法,刚刚才开始。”
  观师之修学,先是启蒙于虚云老和尚,而后参学宣公上人,其所得之境界,非是弟子们能猜测臆度的。一位与师一起生活过的近侍居士,告诉后学,师善观机逗教,明眼观察各人心中之死角及执着,能借他事以教己事,借己事以教他事,三言两语,就能对症下药,让弟子们心开意解。修行者,即修心也,能得遇善观心、运巧方便之过来人为师,何其有幸!师于去年,写了一张书法给后学,题曰:“牧童归来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是的,骑牛归来的修行者,横说竖说,语默动静,行住坐卧,穿衣吃饭,皆不离道矣,此莫非师之心境也乎?一位朋友,去年九月,回国亲近法师。这个朋友,是个禅和子根性,颇具悟机,也和不少修行人谈过佛理,学佛多年,尚未觅得师父。回来时对我说,化来法师是他这辈子,所碰到过,最无相的修行人,他说:“法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是那么的平淡,虽平淡却深远,也没和我谈佛理,只稍微闲话家常一下,看着他走路、喝茶,就觉得蕴味无穷,深深吸引着我,就发心皈依了。”我问他道一句来,他说只有老子的“见素抱朴,无名之朴,复归于朴”可以来形容这种感受。“朴”这一字,应该是一种脱落尘埃的表达吧!文豪苏东坡曾作赋曰:“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是的,明月清风,不染纤尘,朴之又朴,素之又素,应是每位众生的本地风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以清风明月来形容淡泊深远、谦光自牧的化来法师,该可谓神合道妙吧。
  感于末法,明眼善知识们相续辞世,正法的住持,就只靠少数真解脱者,作中流砥柱,而佛法现前虽盛,却多鱼目混珠者,若不具择法正见,很容易就堕入魔坑,难以自拔。而明眼过来人,确实能导引众生,得正解脱,离苦得乐,其光芒之不朽,也不是谤法者所能遮掩得了的。谨引虚云老和尚与禅修老人之间的对话为本文结尾,勉强作为今日佛法的写照:
  徒多鱼目  真难辨休  认虹霓是彩霞
  光含万象  无今古不  属阴阳绝障遮



                                                           一、戒嗔

       凡夫之人,所执着我,是以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所谓四大,即地、火、水、风。皮肉筋骨属于地大,痰唾精血属水大,出入呼吸属风大,周身暖气属火大。六尘缘影,即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眼以色为缘,即色尘;耳以声为缘,即声尘;鼻以香为缘,即香尘;舌以味为缘,即味尘;身以触为缘,即触尘;意以法为缘,即法尘。众生即是四大六尘,执为身心二相,以为假我。有我就有人,因为人我纷扰,便起贪嗔,顺我即贪,远我即嗔。但一切事情转眼即过,而亦空无所得。看破了一切皆空,放得下处处自在。所以说原无我,为哪个贪嗔呢?

  (一)我若多嗔及怨结者,十方现在诸佛世尊皆应见我,当作是念:云何此人欲求菩提,而生嗔恚及以怨结?此愚痴人,以嗔恨故,于自诸苦不能解脱,何由能救一切众生?(《华严经·修慈分》)
  偈曰:
  十方诸佛常见我  此人嗔恨多怨结
  若求菩提又怀嗔  犹如蒸沙欲成饭
  这是诸佛教导我们修行的最好方法,时时想佛在面前,坏事自然一点也不敢做,哪里还敢想呢?古人说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就是这个意思。有十双眼睛看着我,有十双手指着我,我哪敢做坏事?做了,当时即被人抓住了。在佛的面前,自然不敢做坏事。
  我若多嗔及怨结者,十方现在诸佛世尊了如指掌,诸佛作是念,为什么此人欲求菩提,而又生嗔恚及怨结呢?菩提和嗔恚怨结是势不两立的。有嗔恚怨结,就不要求菩提。要想求菩提,就要把嗔恚怨结洗刷得干干净净。要想求菩提,而对嗔恚怨结又舍不得去,那只能自欺欺人。所以佛说此愚痴人,以嗔恚故,于自苦恼不能解脱。自己不能解脱而能度别人,未免是笑话了。我们发愿求生西方,想与诸佛共聚一堂,就要以善为友,以恶为仇,近善而远恶,便一步一步地接近诸佛,往生便有分也。

  (二)离贪嫉者,能净心中贪欲云翳,犹如夜月,众星围绕。(《理趣六波罗蜜经》)
  离开了贪嗔嫉妒的心,自然能净心中的云翳,云散天清,水清月现。心清水月现,意净天无云。你到了什么境界,自然见其殊胜意境,如开天眼,自然能见天上天下一贯没有见到的种种奇特的殊胜现象,了知一切心境如幻而不执着。
  偈曰:
  但离贪与嫉  天清云翳除
  长空万里碧  皓魄光自殊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8-9 11:20     标题: 续 1





          (三)生死不断绝,贪欲嗜味故。养怨入丘冢,虚受诸辛苦。(《大宝积经·富楼那会》)


  经云:“末世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为什么修行这么难呢?原因就是众生贪欲的缘故,嗜好其中的趣味,难以放舍,所以生死不断。故佛言:“生死疲劳,由贪欲起。”嗜好欲中的趣味,犹如养怨入丘冢,空空的冤枉受了很多辛苦。所以看破了,一日难留;放下了,何等自在!
  偈曰:
  看破身心乐  放下得自在
  贪欲入生死  作茧自缠缚

  (四)是身如掣电,类乾闼婆城。云何于他人,数生于喜怒?(《诸法集要经》)
  我们这个身体是像电一样快速,大家也许不相信这话。往事回忆,历历在目,犹如昨日,而时间却过去几十年了。以前有一个人遇到一位仙人,谈了几句话,回到家中,已经几百年过去了。现在我们许多亲戚多已离开人世了,而从前与亲戚会遇的事,宛然犹如昨日,计算年代已久远了。所以人世如梦如幻,如露如电,类似乾闼城一样。乾闼婆城是幻现的,犹如海市蜃楼、沙漠幻景,都不是真实的。既然都不真实,又何苦放不下来,争什么人我是非,斤斤计较,争得面红耳赤,拳胸拍桌,恶口相伤,又何苦?
  偈曰:
  人生如梦幻  名利皆是空
  李白捞水月  世人也为何

  (五)嗔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佛遗教经》)
  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也就是说你起了嗔恨心,别人都不愿意接近你,你办事没有人配合,怎么能办起来呢?所以说百万障门开。宣化上人教化弟子,起初也是用训责的方式,后改为劝导,效果比训斥好,弟子都摄化于老人座前。柔和善导比呵斥更利于引人入胜。故上人曾说修行之初步就是不要发脾气。

  (六)嗔是失佛法之根本,坠恶道之因缘,法乐之冤家,善心之大贼,种种恶口之府藏。(智者大师)
  上一偈说的世间法,若嗔心不除而修道法,则如破篮打水,漏船欲度,不仅不得成功,而且必堕恶道,与菩提大道相违,失之交臂也。有志的修行人可不慎乎?佛法以慈为根本,起嗔心即失慈心,故是失佛法的根本。又嗔心为恶道之种子,有嗔心必然堕恶道,法喜之乐自然谈不到,善心也不能发起,再则种种恶口都集聚在这里,嗔心恶口相互交织于一炉,怎能不堕落?

  (七)原无我人,为谁贪嗔?(圭峰法师)
  凡夫外迷执身,妄取四大为自身相;内迷执心,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四大若离,则心相不可得,因此身虚幻不实,犹如泡沫。诸佛证知诸法无我,身心清净,行法无碍,能够运无缘大慈,行平等大悲,施舍无吝。若能够明白一切法无我,贪嗔痴自然敛迹也。不过贪嗔痴三毒原是无始习气所染成,非一朝明白而顿舍初心,乃需要长期修练,磨光洗垢,才能入佛智海,心如止水,一片明镜,证无我之境。既了知无我,又有何嗔呢?

  (八)勿贪世间文字诗词,而碍正法。勿悭贪、嫉妒、我慢,鄙负习气,而自毁伤。(藕益大师)
  琴棋书画诗酒,风花雪月,世人都爱之。但是做一个修道人,爱好风雅之事,则耽误道业与身心。古时有一位禅师,非常宝爱其钵。有一天入定,无常鬼来找他,找不到,问土地神。土地神说:“他非常宝爱这钵,你一敲钵他就出定了。”鬼听了即敲钵,果然禅师出定了。无常鬼逮住这个机会说:“禅师,你的寿命到了。”他知道这钵坏了事,于是马上把它敲碎,火速入定。无常鬼便拿他没办法了。所以真正修道人应该一切法皆舍,没有丝毫挂碍,一切法空,无我无人,平等一如,明镜当前,不可言喻。
  偈曰:
  盘踞心头是毒蛇  信心清净即实相
  铁杵磨针非难事  功夫不负有心人

  (九)内不见有我,则我无能;外不见有人,则人无过。一味痴呆,深自惭愧,劣智慢心,痛自改革。(藕益大师)
  这几句话是修行的关键,若修行人能做到这样,修行的道路过半矣。宣公常教导人说:“眼睛要瞎,耳朵要聋”,也就是这个意思。所谓的眼睛要瞎,不是真的要眼睛瞎,而是不要老是看人的缺点,不看自己的缺点。六祖偈曰:“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即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
  偈曰:
  修行如撑上滩舟  暂歇篙时便下流
  若不乘此勤努力  何时撑得上滩头



                                                      二、知苦厌离苦

  (一)汝今亦可自厌生老病死痛苦,恶露不净,无可乐者。(《佛说无量寿经》)
  这句话是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中开示娑婆世界的实相,亦是古来大德常常提醒众生的警策,教导我们要厌离生死老病的痛苦。生活在世,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时时变幻侵袭我们,使我们无法自在,所以要厌离娑婆,求生极乐,这叫欣厌二法。能厌离这个世界,自然不被这个世界一些幻相所迷住,也就不生一点留恋之心。有留恋就是往生的障碍,没有留恋则洒脱自在。印公所谓撩起便行,阿谁无分。恶露是说我们的身体是冤家,是毒蛇,如恶露不净,是虚幻不实,故无可乐也。
  偈曰:
  戎马倥偬功敛迹  白头宿鸟暮归林
  人生百岁空回首  彼岸同登入化城

  (二)如何说得娑婆苦,苦事纷等如猬毛。(西斋禅师)
  前一偈是说娑婆世界苦,令我们生厌离心。这一偈更强调此娑婆世界之苦多如猬毛,激发确切厌离深心。刺猬身上的毛多如钢针一样,在人看起来可恶可厌,但它却安之如饴,为何呢?这是业力使然。如饿鬼腹大如山,咽小如针,整天、整年、整劫没有饱腹的时候。我们厌离娑婆,应该时时刻刻把痛苦摆在眼前,如囚出狱,永远不想再回牢一样。对娑婆厌离愈深,对极乐的欣愿才愈真切。有十分的厌离,才有十分的真诚。如念念不忘娑婆世界的俗事,丢不开舍不得,而求往生西方,不啻纸上谈兵罢了,因为没有真心啊!
  偈曰:
  修行全凭信愿真  纸上谈兵空费力
  多如猬毛娑婆苦  问君何苦不厌离

  (三)于此土声色诸境,做地狱想,做苦海想,火宅想;诸宝物做苦具想;饮食衣服如脓血铁皮想。(妙什禅师)
  耳听为声,眼见为色,于此娑婆世界所有的一切生活环境,作地狱想,火宅想。根据《地藏经》说,人死之后,先度第一重海,这海的水都是沸汤,“多诸恶兽,尽复铁身,飞走海上,东西驰逐。见诸男子女人,百千万数,出没海中,被诸恶兽,争取食啖。又见夜叉,其形各异,或多手多眼,多足多头,口牙外出,利刃如剑,趋诸罪人,使近恶兽。复自搏攫,头足相就。其形万类,不敢久视。”以上才是地狱的边缘,入地狱里,更有火柱、油锅、千刀山等,无量无边,如《地藏经》上说的:“阎浮提东方有山,号曰铁围,其山黑邃,无日月光。有大地狱,号极无间;又有地狱,名大阿鼻……”等等无量无边。如堕地狱,永难出期。有人说:“我没做过坏事,干嘛要作地狱想?”古语云:“常在江边走,难免不失足。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如作地狱想,对娑婆世界的一些乐境,心即不贪不染,净缘则增加一分。去染心、成净心,才与西方的道路靠近。若心不清净,整天想人我是非,净因如何能成?元优昙禅师曾说:“萎骸回视积如山,别泪翻成四海澜。世界到头终有坏,人生弹指有何欢?成男作女历千遍,带角披毛历万端。不向此生生净土,投胎一错悔时难!”
  珍宝饮食男女衣服等,是此世界之业缘,能使众生贪恋不舍,难断尘缘,使自己拔不开,实在是人生的枷锁,因此应对贪爱之境作苦具想、脓血想、铁皮想,渐渐离贪,如弃蔽屣。

  (四)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恶世也。(《观无量寿佛经》)
  娑婆世界一劫,西方极乐世界一天,一小劫是十三万九千六百年,只此一点已经是不可思议了。在西方极乐世界的寿命无量,一天的寿命已经是娑婆世界的无量年数,何况生西之后寿命无量。彼土之乐,此土望尘莫及。西方世界,黄金为地,四边阶道,皆以七宝庄严化成,又有八功德水、莲花化生等之殊胜,我能不求生吗?故说无忧恼处,我当往生。如何得生,根据观经上说:一者深心,二者至诚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此三心者,必生彼国。
  偈曰:
  念念真诚念念通  默默感应默默中
  直至山穷水尽处  逍遥法界任西东(宣化上人)

  (五)五浊恶世,寒热苦恼,秽相熏炙,不容一刻居住。(袁宏道)
  五浊即是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劫浊即以娑婆世界的观点来说,即是刀兵浊,每过几年世界即有一场战争,死人无数。兵刃相接,抢杀淫虐,更是屡见不鲜。故名之为劫浊。见浊即是各人有各人的见解,很难有沟通相容,表面上没有意见,而内心互相勾心斗角,互相倾轧,小则恶口相伤,大则拳足互量,头破血流,损命伤身,比比皆是,名之为见浊。我们这个世界烦恼重重,第个人都有,男人有男人的烦恼,女人有女人的烦恼,老人有老人的烦恼,小孩有小孩的烦恼,一家人各有各的烦恼,都溺在烦恼苦海中拔不出来,此名之为烦恼浊。众生浊即是人与畜同居,假如有人说没有看见过畜生,是不可能的。天上、水里、火里都有生物,人体里亦有生物,此为众生浊。命浊即寿命短促,刹那即老了、死了。虽说活了几十年,回忆起来只一刹那、一转眼,如光如电。往往有许多人,抱负虽远大,奈何志业完成不到一半就已身亡,此即命浊。若往生西方即寿命无量,有志之士应把臂一呼,发心同往西方极乐世界,享无为之乐。
  虚云老和尚念佛开示:
  念佛要细水长流,念念不断,念到一心不乱,心境一如。不过唯念佛需摄心观照,句句落膛,膛者这落实之谓也。句句落实,念念相应,久之自成一片,由事一心,进而理一心,能所双亡,自他不二,与参禅有何差别?

  (六)如就刑戮,若在狴牢,怨贼所追,水火所逼,一心求救,愿脱苦伦。(天如禅师)
  往生西方应抱着什么样的心情,祖师再进一步向我们阐述明白,就好像囚徒面临被杀戮时,那种渴望被救的心情,又似犯人求出牢狱,亦如被强盗所追杀盼望有人相救,或似被水火所困而渴望拯济一般的心情。古人说我们求生的心愿,就是九牛二虎也不能拉转回来,所以信愿一定要非常迫切,希望各位同修共勉之,如救头燃,刻不容缓。
  偈曰:
  西方化主度迷情  佛力加持道易成
  随手便成无异路  最初一步要分明

  (七)归命大慈父,早出娑婆关。(藕益大师)
  大慈父即是阿弥陀佛,皈命阿弥陀佛,愿出娑婆世界求生极乐,这是许多学佛人的心愿,但根器也有良莠不齐。有贪此世乐一时放不下的,有心念不纯的。道理人人都明白,奉劝各位痛念生死路险、无常迅速,还是早一点安下心,勤求出离娑婆,不要一误再误,后悔莫及,舍极乐世界而无所归。试想离开五浊恶世生到净土,阿弥陀佛的家乡,和佛陀及诸上善人在一起,永不退转,一生成办了生死之佛法大事因缘。如有迟疑不信,岂不是大痴瓜?
  宋一元禅师西方咏:
  西方有路少人行  一句弥陀最上乘
  把手牵他行不得  但当自肯乃相应



                                                    三、达观真观平等观

  (一)将身心世界全体放下,作一超方特达之观。(藕益大师)
  身心世界即是一个人的人生观,这个观点本是虚幻的,随年龄差别或环境因素,而有不同之改变。譬如一个人贫穷时,处处节约,精打细算,到了有钱有势,自有不同的看法和手段。所以这些身心世界的假相,应全体放下,建立一个超方特达的佛教人生观,以菩萨知见来对待一切。什么叫作佛菩萨的知见呢?即是一切法空无所有,虽然空无所有,而能普利一切。所谓真空妙有即如此。
  偈曰:
  一切空寂法  是法寂不空
  彼心不空时  是得心没有

  (二)放开怀抱,看破世间,宛如一场戏,何有真实?(莲池大师)
  回忆童年,宛如大梦一场,其实青年、中年及老年时期无非是梦,昨日今日亦梦,刚转瞬的一刹那,一如梦般消失无踪。偏偏人看不破放不下,明明是活在虚幻当中,却牢牢抓住梦境中的种种,以为真实,而争名争利永无了日。其实诸佛菩萨也是作梦,不过诸佛菩萨知道一切是梦,不被梦转,能够在梦中大作佛事。凡夫之人为梦所转,放不下人我是非,争来争去,勾心斗角,一毫不拔,大作恶事。所以我们要学习佛菩萨看破放下,慈悲为怀,平等待人,以普利大众。
  偈曰:
  修习空花万行  宴作水月道场
  大作梦中佛事  降伏镜里魔君

  (三)达宿缘之自致,了万境之如空,而成败利钝,兴味萧然矣。(莲池大师)
  达者明达也,一个十分明达之人,无论遇到什么事,自然都能心境一如,不被境转,听任逆缘恶境自生自灭。佛说:“若见如来者,如来心自在,常在灭尽处,不出亦不入,内外平等故。”若能如此,自然如如不动,无忧无恼,兴味萧然矣。这几句明言,乃道人本怀,希各位同修玩味深思之,自有无穷受用。
  偈曰:
  西方故国早回还  人命无常呼吸间
  有限光阴当爱惜  今生蹉过出头难

  (四)报缘虚幻,不可强为,浮世几何,随家丰俭,苦乐逆顺,道在其中,动静寒温,自愧自悔。(佛眼禅师)
  昔日我与虚公通信,公回信云:“且宜随缘消磨,譬如种子下地,需借水土日光方能成长。”意思是说,我们随缘度世中,消除自己的烦恼障碍,使自己养成适应逆顺诸境的能耐。磨是磨光洗垢,每一个人无始以来所养成的习气,必须经过一番琢磨才能化掉。水土日光依因缘时节而各有不同,春天日暖土湿,万物生长,冬来天气萧瑟,万物枯败。明白此理,掌握两个环节,则事无不如意也。佛眼禅师之偈义岂不明耶?
  偈曰:
  西方急急早修持  生死无常不可期
  窗外日光弹指过  为人能有几多时(元优昙禅师)

  (五)琐琐含生,营营来去者,等彼器中蚊蚋,纷纷狂闹耳,一化而生,再化而死,化海飘荡,竟何所之,梦中复梦,长夜冥冥,执虚为实,曾无觉日。不有出世之大觉大圣,其谁与觉之欤?(仁潮禅师)
  人生在世,各有各的人生观,各有各的奋斗目标。富人不知穷人的事,穷人也不知道富人的事。富贵人家一场酒席,耗费百万元,可以供给穷人一年的生活。不管是穷人受罪,还是富人享福,归根到底,无非是梦幻一场,到头来一无所得。这个道理是佛告诉我们的。因佛出世,我们才有佛法供我们修学,真是百千万劫难遭遇也。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人生无常,佛法难闻,要宝贵佛法。既闻佛法,要赶快修持,不要在袈裟底下失却人身。那时懊悔不及了。
  偈曰:
  袈裟底下失人身  重得人身有几人
  逆水行舟把舵紧  念念谨慎护法城
  注:失却人身又失却人生之方向也,若不忏悔改过,重得人生光明,不失人身者,其几希耶!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8-10 13:00     标题: 续 2





     (六)离贪嫉者,能净心中贪欲云翳,犹如夜月,众星围绕。(《理趣六波罗密经》)


  离贪嫉者,能净心中贪欲云翳,这是修行的一个境界,《楞严经》云:“如澄浊水,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到这个境界,才能继续精进,“去泥纯水,为永断根本无明。”故藕益大师:“越得此关,方为大乘正因。”一般禅宗的开悟,就是这个境界,必须要有人印证,此境界犹如夜月,众星围绕,也就是自性时时现前。一念不现前,便与菩萨心得失意罪。《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耳,何况未发?各位同修大德,请尊重奋勉。
  偈曰:
  忘失道心成魔业  大德焉能不奋勉
  遥知涅槃雪掩路   前仆后继过雪山

  (七)轮转生死中,无须臾少息,犹复熙熙如登春台,曾不知佛与菩萨为之痛心而惨目也。(彭二林)
  众生生而死,死而又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像车轮一样,轮转还往,无有休息。虽然轮转往还,使自己受无量苦,而众生并不自觉,反而以苦为乐,日夜六时,但寻快乐,而没有一点求出三界之念。诸佛菩萨犹如父母一样,子女若不学好,为之痛心惨目也。希望大家觉悟大苦,勤求出离,了脱生死,而不要嘴光说,却不真修,亦如说食数宝,自己不得受用。又如银行会计,每天进出很多钱,而自己分文不粘边,一文也无。
  偈曰:
  众生苦恼不自悟  茫茫沧海自迷途
  日暮穷途无宿处  无常一到奈若何

  (八)若失本心,即当忏悔,忏悔之法,是为清凉。(《金刚三味经》)
  本心即自性,见性之人,自性时时在眼前,一刻也不离开,如忘失菩提心,而修诸善法,魔业。古人将心譬牛,曰:“如人牧牛,执杖视之,一回入芳草,却将鼻孔拽回。”时时管住自心,一刻也不放松。孔子曰:“道也者,不可须离也,可离非道也。”就是指此心。宣公上人教导我们时时回光返照,刻刻提起正念,若偶然失照,速即忏悔,痛彻鞭策自心,从念起处着手,把丝毫妄想净尽。
  偈曰:
  见性之人不失真  水清自有月映塘
  可怜不识真面目  不知何日得清凉

  (九)生弘律范,死归安养,平生所得,唯二法门。(灵芝元照律师)
  生在世时,一心弘扬戒律,死后归于安养,一生所得,唯此二种法门。这位律师所提倡的两种法门,不仅是他老人家毕生的愿望,也是每一个修行人应该怀抱的行愿。一个人能够以戒律严格督促自己,其言行必定为众人所尊敬,死后往生西方,心愿得偿。以戒律而言,持得清净也是很难,能有几人严持不犯呢?所以要细心检查,一丝不苟,戒律精严,方堪为人天师表,庶几往生有分。如戒律松弛,做人的资格都不够,还能谈往生吗?
  问曰:“临终十念却能往生,为什么有人一生修持,还有不往生之理?”答曰:“不在念佛多少,而在发心真实。如果心地真切,一念却超三界;心地如不真,念佛如何到彼?”
  偈曰:
  持律精诚出世因  一心不二往乐城
  可怜世有驰驱者  毕世艰辛付风尘
  注:心多攀缘驰驱之人,临终亦不得往生。

  (十)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一切众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以前苏东坡与佛印禅师有一段公案。苏问佛印禅师说:“你看我像什么?”师答曰:“你像一尊佛。”禅师反问苏东坡:“你看我像什么?”苏答:“你像一堆牛粪。”事后,苏东坡得意洋洋地对苏小妹说:“我今天赢了佛印禅师。”妹问:“何事赢得?”东坡遂举前事。妹妹说:“你输了。人家心中唯有佛,所以把你当作一尊佛,你心中唯有牛粪。”东坡恍然大悟,惭愧不已。
  菩萨恒顺众生,把众生当佛一样看待,承事供养,其心量确实是广大无边,故无量劫来,能为众生不惜身命。我们今天有幸学佛,亦是佛菩萨过去劫来,辛辛苦苦所造就的因缘。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法华经》中世尊所示现的常不轻菩萨,即是这样行道的。
  偈曰:
  视人为佛心即佛  视人为粪心垢秽
  常行普敬无挂碍  心行平等得菩提

  (十一)迦叶白佛:“我等从今,当于一切众生,起世尊想,若生轻心,即为自伤。”佛言:“善哉,快论!”(《首楞严三昧经·依宝王论》节文)
  佛在灵山时,分半座与迦叶坐,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亦传给迦叶尊者,为西天禅宗初祖。所以迦叶尊者说的话也等于佛说。何况佛亲自印可:“善哉,快说!”于一切众生,生世尊想。即不敢对众生起轻慢心,慢心尚不可,更遑论打骂杀害了。自己是众生之一,亦是未来诸佛。既是未来佛,即不可生一念罪恶之心,否则即是自伤。古德说:“内不见有我,则我无能;我不见有人,则人无过。一味痴呆,坚治慢心,痛自改革,深自忏悔。”
  偈曰:
  汝等观自心  念念常生灭
  如幻无所有  而得大果报(《华严经》)

  (十二)鼻有墨点,对镜恶墨,但揩于镜,其可得耶?好恶是非,对之前镜,不了自心,但尤于镜,其可得耶?洗分别之鼻墨,则一镜圆净矣,万境咸真矣,执石成宝矣,众生即佛矣。(飞锡法师)
  本文所说的道理,皆起于心,心若不生,万法皆净。现在之人,但除其事,而不究心。因此前事刚息,后事又起。所谓治标不治本,烦恼还自生。又可以说是舍本逐末,缘木求鱼,徒劳无益也。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偈曰:
  自身有病自心知  身病还须心自医
  心若静时身亦静  心生还是病生时



                                                      四、少欲知足静默养道

   (一)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佛遗教经》)
  宣公上人在美国提倡不争、不贪、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语。但是美国人,特别是总统一级的人物,认为很难办到。其实这也不过是五戒的范本。世尊曾说过,若世界上有五个人能把五戒持得圆满,佛法就不灭,可见戒律的重要。有人问虚公:“和尚得传法人吗?”虚公答:“觅一个看门人尚不可得。”所谓看门人,即是能摄心在定,妄念不起也。《八大人觉经》云:“心无厌足,唯求多得,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唯慧是业。”修行的根本当务实也。同修们当看破世界,万缘放下,一心念道,勤求出离。
  偈曰:
  蜗牛角里争何事  石火光中寄此身
  谁富谁贫且谁善  不开口笑是痴人

  (二)身语意业不造恶,不恼世间诸有情,正念观之欲境空,无益之苦当远离。(有部律周利槃陀伽尊者,三月不能诵得,即此伽陀也。)
  在美国时,宣公上人常教人:眼睛要瞎,耳朵要聋。即教修行人不要管外头事,不要尽替别人洗污垢衣服,累得一身是汗,结果自己的衣服却还很污浊。白居易在杭州做太守时,曾拜访一位住在树上的鸟窠禅师,问曰:“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曰:“这两句话,三岁小孩也说得。”禅师答:“三岁小孩能说得,八十老翁不能行。”佛法贵在实行,不贵能说,讲得一尺,不如行取一寸,愿勉之。
  偈曰: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三)名誉及利养,愚人所爱乐,能损害善法,如剑斩人头。(有部律)
  《百喻经》中有一则故事,昔有愚人,往大池所,见水底影有真金像,以为真金,即入水底掘泥求觅,疲极不得。为什么不得呢,因为他看到的是影子,真金不在水里。世上的人也是如此,以为荣华富贵、妻财子禄是真的,忙忙碌碌,一世也不休息,到头来两眼一闭,一场春梦梦醒了,两手空空。所以世上的人不念佛,不修心,虚度韶光,实在太可惜了。
  偈曰:
  莲花火里生  世人谓稀有
  不是火生莲  唯在心离垢

  (四)种种恶劣境界,尽情看作真实受益之处;名利声色,饮食衣服,赞誉供养,种种顺情境界,尽看做毒药毒剑。(藕益大师)
  一九五九年我写信给虚云老和尚,当时虚公的处境,我一点也不知。时公处恶势力被严刑拷打的情况是:先用木棍打,继而铁棍,打昏了,还用皮鞋踩踏,肋骨打断几根,看看人死了,呼吸断了,然后呼啸而走。虚公被抱上床后,稍停,呼吸恢复正常,再遭楚毒,反复多次。有一回昏死了几天,但身上还有暖气,这时虚公定中到兜率天去见弥勒菩萨。就在如此情况之下,公坦然自在地回我四封信,奠定了我日后出家献身佛法的信念。纵遇恶劣环境,却能不屈不挠,铸成坚忍毅力。而出家后,日子也顺遂多了,然不能成道,深愧之。以上所说无非说明顺境修道难,若不鞭策自己,恐一生空过。
  偈曰:
  师父明诲记心头  犹似明灯常在前
  返照秋渊净水月  回观冬日艳阳天
  蠲除贪毒心眼正  净尽欲豁沃良田
  明白因果毋失机  落日如鼓心道圆

  (五)世间色声香味触,常能狂惑一切凡夫,令生爱著。(智者大师)
  世间人所好者有二:一食欲,二物欲。食欲者色声香味,俱谓是好。但食欲没有声和触之感受。物欲者,歌舞游乐场所,满足一切物欲,但没有味觉之享受。其实所谓欲,动物与人的要求却有不同,人与天人的要求也有别,天与天之间亦有别。欲界天有欲;色界天无男女,就没有淫欲;无色界连色也没有,但有想;非非想天,无想,但存个空见。
  就如蛋一样,蛋黄是欲界,蛋白是色界,空头即是非非想天,蛋壳就是三界。修行人要超出三界,三界里有六道: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三界外有四圣道:罗汉、辟支佛、菩萨、佛。三界内有分段生死,即是死了又投生,生了又死,谓之为轮回。初果七生人间天上,证阿罗汉;二果一去一来证罗汉;三果为不还果,不来人间,在天上证阿罗汉。三界外没有生死,所以人在世间,虚幻空花,电光石火,瞬目即逝,有何值得留恋?
  偈曰:
  凡夫贤圣人  平等无高下
  唯在心离垢  取证发反掌

  (六)畏寒时欲夏,苦热复思冬。妄想能消灭,安身处处闲。草食胜空腹,茅堂过露居。人生解知足,烦恼一时除。(莲池大师)
  《佛遗教经》云:“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稳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犹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悯,是名知足。”世尊对知足,讲述得非常详细,可以作为座右铭,时常玩味。如果真正明白,心无厌足,唯得多求,增长罪恶的道理,那么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是增长智慧的前方便。
  偈曰:
  南台静坐一炉香  终日凝虑万念忘
  不是息心除妄想  只缘无事可商量

  (七)悲哉众生!欲念未除,道根日坏,佛之视汝,将何以堪?(彭二林)
  昔日五台山有位老修行,独住茅蓬,一天天冷,一个讨饭的女人来借宿,起初拒绝了她,此女苦苦哀求,说实在冷得难受,如没得住,一定冻死。这人一想,救人一命功德很大,怎能见死不救呢?便同意。起初让这女人睡在地上,到了半夜,此女爬到床上。再过一个时辰,便钻进他被窝里,老修行一时动了丝淫念。就在这瞬间,此女失踪了,才知道是菩萨示现来考验他的,于是痛哭不止。忽然空中有声曰:“佛道你已无缘进入,但仙道还有可能,明天床前会有一棵灵芝,你吃了即可成仙。”此人吃了后,便化成飞仙,飞升而去。
  佛言:“夫为道者,如被干草,火来需避。道人见欲,必当远之。”


  (八)何不趁早放下梦幻尘劳,勤修戒定慧。(藕益大师)
  幻是虚幻,如海市蜃楼、沙漠幻景。说到梦,大家都知道梦里没有实在的东西,但是又有几人知是梦而能放下呢?没有。世人虽活在梦中,仍执牢不放,被假相所缠累,劳碌一生,临死不悟。何不趁早放下梦幻尘劳,勤修戒定慧。佛之所言,如父母关心子女般,是船师慈济溺水者的方便。《法华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但愿大家同处世俗中,快快回头,勤修戒定慧,一心念佛,专求西方,早日脱离苦海。有些人明白这个道理,但又为了一些俗事,脱不开身。此指的不是家庭俗事,而是护持常住,免不了要做一些事情。能够放弃小我是菩萨,即使忙到无法上殿,也要持十念法,要回向,这样亦可往生西方的。
  偈曰:
  一念西方心不差  纯真即能开奇葩
  无我无人真佛子  已占春池宝莲花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8-11 14:31     标题: 续 3




    (九)凡夫学道法,唯可心自知。造次向他道,他即反生诽。谛观少言说,人重德能成。远众近静处,端坐正思惟。但自观身行,口勿说他短。结舌少论量,默然心柔软。无知若聋盲,内智怀实宝。头陀乐闲静,对修离懈惰。(道宣律师)


  凡夫学道法,自己获了什么成绩,只要自己明白,不是同道的,不用与他理论,谈多了,他不相信就要毁谤。毁谤就造罪,其罪是很重,其因果也很可怕,凡夫人不知道。除了自己不毁谤别人,也不使别人有毁谤的因缘。经上说善护他意,其意思是不给别人造犯罪的原因。不开口,即教别人无机可趁。宣公上人生前常教弟子,眼要瞎、耳要聋,只管自己、不管他人。真正少言说的人,是受到别人尊重的。古人说:“沉默寡言,道貌俨然。”古代中国大诗人陶渊明云:“闲静少言,不慕名利。”不仅佛教如是,儒家及君子人也是以少言为处世上策。
  远众静处坐。佛尝说:“独处闲居,静处之人,帝释诸天所共敬重。是故当舍己众他众,空闲独处,思灭苦本。”所以远众静处是修行的关键。端坐正思惟是入佛之阶梯。登上阶梯才能升堂入室。昔南岳示道一云:“汝为学坐禅?为学做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做佛,佛无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汝若做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达其理。”以前六祖批评神秀禅师的住心观净、长坐不卧。曰:“住心观净,是病非禅;长坐拘身,于理何益?”既然许多大德曾批评坐禅,为什么道宣公又提倡端坐正思惟呢?道公所谓端坐,是藉端坐来正思惟的,其实端坐也不只坐,也通行住坐卧四威仪,即是行住坐卧中观察思惟,来鞭策,使纳入修行之轨道。思惟正,身业语业也就能正,三业清净,也就能正精进。正业、正定、正命,更进一步达到正念、正见。这都是经过观察及正思惟才能得到的。
  经云:“自觉圣智究竟者,一切法相无所计著,得如幻三昧。”《涅槃经》云:“澄汀清净,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明矣。”修行不是言下就可悟入的,要经过长期的磨炼。理可顿悟,事须渐修。宣化上人告诉修行人,要把舌头藏起来,少批评别人长短,常回观返照自己。昔日虚公赐信曰:“随缘消磨”,四字意义无穷。随是指能随缘、随众、随事、随处安息。果能如此,心与道日渐合一了。缘是说应酬众缘,和光同尘。消是把一切尘劳杂念消除干净,磨是把习气毛病,磨得光洁。若达到此境界,便是上文说的:默然心柔软,无知若聋盲,内实怀珍宝。假如还有一点习气未除,嗔恚之火未灭,能够内怀珍宝吗?
  偈曰:
  内怀珍宝心常悲  万念如灰入道悍
  形异众非宣养晦  谦谦君子自牧卑

  (十)处众外独,宜韬宜晦。若哑若聋,如痴如醉。埋光埋名,养智养慧。随动随静,忘内忘外。(翠严禅师)
  祖师说和光接物,亦名和光同尘,光者即是本性也,一大光明藏也。和光者即是性与心合的境界,养道要如龙养珠,也像妇女怀胎,需善保养。处众处独,随缘自在,如切如蹉,如琢如磨。昔四祖大师经年在闹市中养道,六祖十五年在猎人队中养道。以前福建省一座大寺的大寮里,有一位烧火僧,一天有个行脚僧教他参话头,不久开悟了,便到附近的山洞中潜修。过了十多年,时机成熟,便出山洞,在大路边烧开水给来往过客喝。这时刚死的京城太后娘娘托梦给皇帝,请福建高僧超荐。帝不知是谁,只好命请福建所有僧人进京。这位烧水僧看到许多僧人挑行李上路,便问他们到何处去。曰:“到北京去为皇上超荐太后。”他说:“我能一起去吗?”从答:“你这老人去有何用?”他说:“我不会超荐,替大家挑行李总可以吧?”众僧答:“那倒可以。”皇帝为了分别谁是真正的高僧,事先在在宫门口埋了一部《金刚经》。到了京城,其他僧人不知地下有经,都大步跨过去,惟有他在门口一跪。守门的问他为何不进来,他答:“地下有《金刚经》,不能跨过去。”皇帝知道这位就是太后要请的高僧,于是说你翻筋斗进来吧。便倒头翻进去了。皇帝问他超荐需用何物,僧答只要搭一台子,一张桌子,一个小幡就够。皇帝照办。他上台一举幡说:“我本不来,你偏要爱,一念不生,超出三界。”说罢,把幡一放就下台。皇帝觉得太简单,这时太后现身拜曰:“已经超脱,望皇上礼谢法师。”于是,皇帝亲自陪他吃饭,饭后游御花园。皇帝问他要什么礼物,僧注视皇帝身上穿的裤子。皇帝便把裤子脱下来给他,封他为“龙裤国师”。
  所以学道人不管是和大众相处,或独自一人时,都要心境一如,二六时中,如痴如醉,做一个老实人,对一切法相无所计著,知道心虚幻无实,常使虚明朗彻,离生住异灭,即是法忍现前也。

  (十一)虚公说:“念佛要细水长流,念念不断,念到一心乱,心境一如,深潜不露,是名持戒。若浮于外,未久必败。有口若哑,有耳若聋,绝群离俗,其道乃崇。”(《西方确指》)
  五九年,我与虚云老和尚通信,蒙公回函四封,犹如久旱甘霖,茫茫大海中的灯塔,奠定我出家之决心,由此而能坚持信念,不为顺逆两种风所改弦易辙,直到依愿出家。但当时我并不知道虚公的处境,后来才得知原来虚公时在一批狂徒的疯狂虐待毒打之下,仍置生死于度外,回我四封信,不啻字字血泪,句句金光,像慈母抚慰乳儿般,频频叮嘱,虚公真不愧人天师表也。
  回忆当时,现在的出家生活犹如天堂。但有不少人却抱怨,早知佛法像今天这样腐朽,我也不出家了。是的,末世出家人,讲修持、谈戒律的少,追逐名利、执权仗势的多,但佛陀的修行正范、三藏教仪仍丝毫不差,修行人有觉末法而发菩提心,有畏三界而助精进,人生无常,何不自念生死而助于道,反心恶别人懈怠。生死茫茫,盼各位痛切念道!
  偈曰:
  茫茫大海虚公灯  指我迷津出尘纷
  已舍尘劳超三界  深潜不露如妙明

  (十二)当屏人独处,自办道业,以设像为师,经论为侣。(袁宏道)
  古来大德悟后,都要经过一番修练,并且以经作鉴,时时对照熏修。二祖悟后,初祖传下《楞伽经》以为印证。六祖会道后,五祖传《金刚经》以为鉴照。一番大修实证之后,才可出山,开场接众,大阐心灯,全心在法,无名利之心。
  偈曰:
  古来大德立规范  代代相承道径孤
  黄严梅花惊绝世  谁怜枯木用心苦




                                                  五、忍辱精进一心向道

  (一)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梵网经》)
  我出家不久,写了一篇小诗,题曰“五台山安单之誓”,登在《万佛城月刊》二三零期。宣化上人根据此偈,发出邀请函,因此得以去美国七年参学。此偈是初发心人的心境。莲池大师说:“僧人要心愈大而胆愈小。心大故并包十界,荷负万灵而化度无量;胆小故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持之不敢怠慢。”这个就是初发心人的心境。虚公云:“宜本无我利他的精神,多做社会服务。”又大乘经云:“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此菩萨境界也。普贤十大愿王,如来八千返娑婆,又观音大士倒驾慈航,皆诸佛之境界也。
  偈曰:
  初心菩萨在发心  中等菩萨心与行
  无我利他十大愿  诸佛圆融妙难论

  附五台山安单誓如下:
  遁念出家者  著意在修持  转换法王家  俗心无由辞
  因此来五台  顶礼诸佛师  知客安单毕  万缘随念息
  起倒二六时  坐卧水清澈  凉风飘柏子  寒鸦坠黄叶
  境界本来空  成败何欣戚  但愿春与秋  旌旗振关隘
  塞外有消息  湫池映鸿雁  未证菩提果  先发菩提誓
  不透祖师关  誓不出户限  学佛十多年  故我未曾昧
  不进亦不退得体诗无言

  (二)纵宿业深厚,不能顿断,当方便抑制,自劝自心。(妙禅师)
  理可顿悟,事须渐修,古来大德都是这样,就如六祖大师,开悟后尚隐居猎人队中十五年潜修。开悟之后想要作大通家,开堂接众,那是不可能。古语说一盲引众盲,相续入火坑。修行人一定要韬光晦迹,仔细熏修,一番大修,方有一番大悟。方便抵制,自劝自心,即是自己估计自己,不要冒失,自以为了不起,古人说初生之犊不畏虎,则自伤也。
  偈曰:
  虚怀君子德  恬淡岁寒心
  耻作俗付庸  喜看波水平

  (三)善友罕逢,恶缘偏盛,非咬钉嚼铁,刻骨铭心,何以自拔耶?(藕益大师)
  回忆我一生所遇的善友,父母、亲戚、师长,对于我的爱护,我对他们的真诚,当然非一般泛泛之交可比。所谓爱有世、出世之分,俗家的亲友们所爱的,无非是婚姻眷属。出世则化爱为慈悲,以了脱生死的DA法,为最尊最上。世上友直、友谅、友多闻,又如凤毛麟角般难值遇,大多数都是恶缘之友,势利之交,谈不上什么道义。行出世道,想了生死,幽然授业师直下针砭、痛彻骨髓地教化,如不能承受,反生恶心。像这样不肯用心谦下学习,是得不到真正受益的。今生有幸修道,若堪受善友的教诲,能刻骨铭心,昼夜思量玩味,如咬钉嚼铁般坚定,则无边法益大喜也哉!
  所以路是人走出来的,若自己不去仔细琢磨,而想要有一条光明大道,是难啊!
  偈曰:
  回忆善友与恶缘  唯有修行须誓坚
  蒲团坐穿非难事  顶门一针几人圆

  (四)当主敬存诚,于二六时中,不使有一念虚浮怠忽之相,及与世人酬酢,唯以忠恕为怀,则一切时、一切处,恶念自无以而起。(印光大师)
  这是古人的用心处,也是今人之学处,二六时即日夜不辍。主敬是指对佛(不对佛时对心)毕恭毕敬,不杂一丝一毫虚浮狂妄的心念。虚云老和尚能日夜用功,但有四时放松,即使放松不在功夫上,也没有虚浮杂念,二六时中不杂用心。不怕念起,但怕觉迟,如念起即觉,觉之即无,这样观照用功,早也如此,晚也如此,久之功夫纯熟,自然打成一片,方不负有心人矣。
  与人交往也该开诚布公,推心置腹,不应怀有一丝欺诈。学佛就得学菩萨心肠,若不改自私自利的坏习气,只知有自己不知有别人,这样要学什么佛呢?
  学佛即是学自己,自己的心要时时明白,没有一点隐私,无一点不可告人的,那就对了。能如此,则一切时、一切处,恶念无从而起,有此用心的功夫,往生西方必矣。但还要至诚恳切地用功,否则中途怠慢,依然宝山空回,请各自珍重。
  偈曰:
  二六时中勤用功  功夫不负有心人
  若果中途生懈慢  宝山未至功也空

  (五)伊庵权禅师用功甚锐,至晚,必流涕曰:“今日又只恁么空过,未知来日功夫如何?”师在众,不与人交一言。(莲池大师)
  这位禅师用功甚锐,可见日日、时时、刻刻,都在用功,并且不与人交往,可见其用功之程度,到了每天晚上,必痛哭流涕曰:“今日又这么空过,不知来日如何?”由此可见,他勉励自己的功夫,律己甚严,如此用功,进步必速。今天有几人能这样时时督促自己呢?所以真精进者自然进功速,不真正用功而盼望成就,岂非空想,说食数宝而已!
  偈曰:
  各人吃饭各人饱  各人生死各人了
  黄泉路上无老少  阎王面前无情讨

  (六)闻教便行,奚待更劝?(妙什禅师)
  听到净土法门,即便修行,这是上等人,如良马见鞭影便行,中等马鞭抽上身才行,劣马就是抽打亦不行。净土行人应该要如良马般,撩起便行,阿谁无分?相信西方是我们的家乡,大家高高兴兴、欢欢喜喜的日夜祈祷回家。
  偈曰:
  净土法门闻即行  娑婆何堪生依情
  待到临终归去日  莲花胎里性即真

  (七)惟名闻利养,甜爱软贼,及嗔心嗔火,虽有佛力,不能救焉,行者当深加精进,以攘却之。(妙什禅师)
  这里指的名闻利养,恩爱牵缠,及嗔火时燃之人,即使佛力也不能相救,所以应及早反省,明了自己的习气毛病,天天忏悔消除,做一个真实的修行人。
  偈曰:
  名闻利养恩爱牵  嗔火猛烈洗心田
  若不自忏早剔除  莲池恐被染缘遮

  (八)世之最可珍重者,莫过精神。世之最可爱惜者,莫过光明。一念净即佛界缘起,一念染即九界生因。凡动一念即十界种子,可不慎重乎!是日已过,命亦随减,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可不爱惜乎!苟知精神之可珍重,则不浪用,则念念执持佛名。光阴不虚度,则日日熏修净业。(彻悟禅师)
  世间最值得爱惜的,就是活在当下的精神,我们好好想想,每天把这宝贵的精神,用到什么地方去了?若任光阴虚度,等于把生命当儿戏,白白浪费了一样。就如把黄金做的弹子,拿去打麻雀般可惜。每晚要思惟反省,今天又过去了,自己一点也没用功,不知来日功夫如何。如能这样天天策励自己,勤求不息,则可说是光阴不虚度也。
  偈曰:
  言必忠良听必聪  出入行藏礼仪恭
  心下了然俱洞彻  光明如日正当空

  (九)莲花种子,荣悴由人,时不相待,珍重!珍重!(彭二林)
  西方莲池的莲花,实在是生长在我们的心水中,依个人心中之善恶,而转变荣枯。我们心向善,时时培植功德,西方池里的莲花,就欣欣向荣。如果我们心中都想罪恶损德之事,西方池里的莲花,也就枯萎无光,所以说荣悴由人。轮回路险,无常迅速,时光是不等人的,赶紧努力,莫教虚度后悔。
  偈曰:
  胜年不常来  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  岁月不待人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8-12 11:25     标题: 续 4





                                    六、福慧始闻老实念佛



  (一)问:人不信净土,恐只是本来福薄。答曰:此言甚是。(莲池大师)
  世人图利,闻某处有工程开张,有很多人参加,为赚点小钱还起早贪黑,贩卖吃食,汲汲求之。净土DA法,一生了脱生死,永远摆脱轮回之苦,为什么反而不努力勤求?所以莲池大师说本来福薄,因为他没这福根也。
  偈曰:
  月到天心处  风来水如丝
  一般清凉味  古来少人知

  (二)若善男子、善女人闻说净土法门,心生悲喜,身毛为竖,如拔出者,当知此人,过去宿命已作佛道来也。(《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依迦才净土论》引文)
  听到净土法门,心生悲喜,悲的是一贯不知,喜的是今天才听到。身毛为竖,即感到惊奇;如拔出者,即是身上有刺,急待拔出。如能这样深信不疑,一心一意地求生西方,可谓善根成熟,故说过去世中已作佛道来也。
  偈曰:
  闻法即不疑  悲喜身毛竖
  求生如拔出  此人善根熟

  (三)今见好心出家在家四众,多是好高骛远,不肯认真专修净业。总由宿世善根浅薄,今生未遇通人。(印光大师)
  又见印公法师如下:
  无论在家出家,必须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行住坐卧,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唯念佛外,不起别念。忽妄念一起,当下就教它消灭。常生惭愧心及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我功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是凡夫。果能如我所说修行,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印公为莲宗十三祖,以上所说实在是修净业的恳切叮咛。又云净土法门,别无奇特,贵在至诚恳切,无不蒙佛接引往生。
  偈曰:
  汝当观自心  念念常生灭
  如幻无所有  而得大果报

  (四)余下劣凡夫,安分守愚,平生所务,唯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今老矣!倘有所问,必以此答也。(莲池大师)
  这是莲池大师说的,平生所务只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倘有问,亦以此答之。是不是千篇一律作是答呢?不是的。如印公说,凡有来函,皆以一函遍复之,但如有提问的,还会在回函中略作答复。可见祖师们对问题的回答,并非千篇一律,而是依不同的因缘情况,作不同的答复。
  五九年,我与虚公通信,蒙公回函四封,当时公被狂徒迫害之处境,前文已述。然虚公婆心恳切,一字不苟,教导我的信函,如苦海明灯,陪我渡过了生命中的险浪,走过逆境重重,出家之梦终于如愿以偿。后来因缘所至,到美国万佛圣城,有幸参学于宣化上人座下。宣公是虚云老和尚的传人(虚公肩挑五叶,为沩仰八代祖,传法于宣公,是为沩仰第九代祖)。曾与宣公谈到回函之事。宣公说:“那不是虚老写的。”我辩道:“那信的语气,别人说不来。”公回:“那是虚老说的,别人写的。”其反应之迅速,令人无法窥其端倪。总之,这四封虚云老和尚的回函,令我刻骨铭心,永难忘怀其教诲。而因缘所致,一去美国,宣公就跟我约定六年,他说:“师访徒三年,徒访师三年。”六年中,蒙师谆谆教导,恩惠并施,虚公引导在前,宣公教化在后,两位善知识法乳之恩,没齿难忘。
  宣公圆寂后,第二年回中国,闲暇中,翻开以前的笔记,及有关经典,才初步有点头绪,所谓佛法,刚刚才开始。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所以发菩提心的行人,必要自身经过一番大修实证之后,才可出山大阐心灯,利益来者。如自己功夫德行都还不够,尚无善巧方便观机逗教,就出来开堂接众,岂能不负如来家业哉!
  偈曰:
  真传绝密祖师傅  直线单传未绝响
  有人效伊效不得  东施千古成笑谈

  (五)当生大欢喜,切勿怀忧恼。万缘俱放下,但一心念佛。往生极乐国,上品莲花生。见佛悟无生,还来度一切。(莲池大师)
  四祖信心铭曰:“欲得现前,莫存顺逆,违顺相争,是为心病。”莲池大师说:“不拔万行,不受一尘,终日不空,终日不有。”前后祖师如出一辙,行能相应,名之为祖,绝对没有不明心见性开悟的祖师。
  偈曰:
  前后祖师道可秉  一念相应为道品
  遥知空有不碍处  空行任运妙难穷

  (六)念阿弥陀佛心觉圆满之名,观极乐世界清净庄严之相,如此滞著,只怕未能切实,果能切实,则世间种种妄缘自当远离。(悟开禅师)
  这位大德所言,念阿弥陀佛正觉圆满之名,观极乐世界清净庄严之相,此指中下根人有执著,故曰未能切实。果能切实是指明心见性、会道之人,悟达世界种种幻缘,本来空寂,在有不有,在无不无,不碍万法,不有万法,一切时处,自在无碍,没有尘劳可念,是真逍遥自在人也。
  偈曰:
  念念真诚念念通  默默感应默默中
  真至山穷水尽处  逍遥法界任西东(宣化上人)

  (七)随忙随闲,不离阿弥陀佛,顺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印光大师)
  上一章破净土行人执有,此章则是破空执之病,而实相却是空有不碍的。实相之旨,并不碍执持名号。执持名号,一念不离,何尝不是实相?佛说,去有之法,以空治之;去空之法,无法可治。切记不能执空,生断灭见,地狱种已下矣。
  偈曰:
  随忙随闲念弥陀  顺逆二境心念明
  西方当于心下现  归去来兮金莲尊

  (八)业障重,贪嗔盛,体弱心怯,但能一心念佛,久之自可诸疾咸愈。(印光大师)
  古语云:“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宣公上人说:“修道就有魔,无魔不成道。”所以修行人切忌认为没有业障。业障是自己招来的,心平自然遇业而安受之。若不能安忍,则嗔恚烦恼浪起,还能心平气和吗?如果大家每天能点检自己,心平气和,不发怒,不贪婪,一念不生,专心念佛,自然进步神速。
  偈曰:
  自古修道魔力高  心平气和少烦恼
  万法归一一归合  莲池金台死有托


  (九)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余裕,不学他法又有何憾!(印光大师)
  所谓念得熟,即专一不移也,能万缘放下,自然能专一不二了。如此念去,哪有不成熟之理。所谓成熟,即打成一片也。古人念佛,锁在房内,念着念着,人忽然走出来了,才发现关房的门还锁着。如每天能学莲池大师持十万声佛号,就可算是精进了。这样纵然不学他法,但心能专一,如再学他法,心难专一也。
  偈曰:
  念佛容易专一难  心不专一总是闲
  口念弥陀心散乱  喊破喉咙也徒然(德清憨山大师)



                                                       七、净业警策

   (一)学道人逐日但将检点他人的功夫,常自检点,道业无有不办,或喜或怒,或静或闹,皆是检点时节。(大慧禅师)
  学道的人,每天将检点他人的功夫,用到自我检查上,自己检点自己,这种人所修的道业一定是大大进步的。这话讲得非常实在,的确是修道人的关键。宣公说:“修道就是倒过来修,不管他人,只管自己。”把自己管到见思惑净,尽尘沙无明,当下清凉自在,三身四智则应念圆明。若修行无法突破,只因为自己错用功。尚祈大家善检点之。
  偈曰:
  澄汀清净,即真解脱。
  真解脱者,即是如来明矣。(《涅槃经》)

  (二)修行人大忌,说人长短是非,乃至一切世事非干己者,口不可说,心不可思,但口说心思,便是昧了自己。若专炼心,常搜己过,哪得功夫管他家屋里事?粉身碎骨,唯心莫动。收拾自心,如一尊木雕圣像坐在堂上,终日无人亦如此,幡盖簇拥、香花供养亦如此,赞叹亦如此,毁谤亦如此。修行人常常心上无事,时时体究自己本命元辰端的处。(盘山禅师)
  这里说的是修行的关键,很难得的宝贵开示,真修行人大忌说人是非长短,乃至一切世事非干己者,口不可说,心不可思,若口说心思,即使自己心里蒙上一层阴霾。专练心的人,常检点自己的过错,不去管他人的事,使自己的心里平静,如止水般,收拾自心一念不生,像一尊木雕的佛像。即使遇幡盖簇拥,香花供养,赞叹和毁谤,好像没有听见一样,始终不为外境所动,于心无事,于事无心,终日守真。时时刻刻体究本命元辰,可谓真实修行人也。
  偈曰:
  不说是非守本真  喜怒哀乐不为动
  心如止水身为雕  时刻体究本来人

  (三)我且问你,忽然临命终时,你将何抵敌生死?须是闲时办得下,忙时得用,多少省力!休待临渴掘井,做手脚不迭,前路茫茫,胡钻乱撞,苦哉!苦哉!(黄檗禅师)
  临终之事,学禅人多愿往生兜率天,但得靠自力,比较难办,没有净土宗靠佛力,把握比较大。尤其末法时期,若禅若净,皆崇向净土的多。平时要多念佛,一心回向净土,一切事缘丢开,痛念生死路险,无常迅速,务期一生了办,庶毋忝于己灵矣!
  偈曰:
  看破放下  自得真自在
  迷津点破  深处新幽径

  (四)人之过恶深重者,亦有效验,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或无事而常烦恼,或见君子而赧然消沮,或闻正论而不乐,或施惠而人反生怨,或夜梦颠倒,甚至忘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苟一类此,即须奋发,舍旧圆新,幸毋自误。(袁了凡)
  有以上这些现象的人,有的昏三倒四,失头忘尾。有的一天到晚生烦恼,见别人都不顺眼。也有的见到正人君子都无所适从,惭愧得低下头来。也有人不愿听别人谈真理道德,反毁谤空言道理又不值一文钱。有的人你布施他,不道谢反责怪。有的经常作恶梦,有的夸大其辞,大话累累。像这些都是罪孽之相,发觉自己有,即须认真改过,发奋图强,弃旧圆新,不要自甘颓堕,自失为人一场。
  偈曰:
  三心迷悟分凡圣  四相非空判智愚
  五欲不生即心灭  清天无云水月明

  (五)强顺人情,勉就世故,八个字,误却你一生大事。道业未成,无常迅速,急欲敛迹韬光,一心向道,不得再误。(《西方确指》)
  有的人喜欢攀缘,喜欢说闲话,一天到晚没完没了。所以说强顺人情,勉就世故,误却你一生大事。真实修行人,应韬光养晦,一心向道,不得再误。古有大梅禅师,独居山林修炼,遗有偈曰:
  一池荷叶衣无尽  数树松花食有余
  刚被世人知住处  又移茅舍入深居

  (六)幸赖善缘得闻法要,此千生万劫转凡成圣之时,尚复徘徊岐路,乍前乍却,则更历千生万劫,亦如是而止耳。况辗转沦陷,更有不知者。(彭二林)
  家父年轻时即信仰佛法,皈依圆瑛法师,可说是因缘殊胜,然而未能放下,虽然做了很多善事,但也做了些坏事,心未决下,难免徘徊岐路,乍前乍却,生死未了,可惜也。所以一闻佛法,即要把万缘放下,生死路险,无常迅速。如此蹉跎下去,何日才能了却生死,跳出轮回之外呢?大众,可不畏耶!
  偈曰:
  唯以一事实  余二则非真
  常了一切空  无一物当情
  是诸佛用心处

  (七)汝信心颇深,但好张罗及好游,好结交,实为修行一大障,祈沉潜杜默,则其利益无量,戒哉!(印光大师复某居士函)
  昔日虚公回我信曰:“迭蒙来函,知居士为法至诚,志慕澄寂,欣慰。道无不在,岂分僧俗?若论修证,出家尚且不宜,况在家乎?是知处不染,化烦恼作清凉,苟非忍证无生者,恐终不免渐退。”此信与印公所言意旨相近。
  出家尚且不宜(不容易),况在家乎?在家人通病既是好张罗交游,好结交。沉潜杜默,即处尘不染也。沉即澄寂,深入也。杜即杜绝外缘。默即寂灭也。亦即化烦恼作清凉之意。修行人于此处要用功,善于观察之。古语曰:“一念缘起无性,超彼三权等学。”若如此,则一切世界皆幻住也。
  偈曰:
  若见陂泽  当愿众生
  疾悟诸佛  一味之法(《华严经》)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8-13 10:38     标题: 续 5





      (八)汝是何等根机,而欲法法咸通耶?其急切纷扰,久则或至失心。(印光大师)


  印光大师指导人用功要专一,不可涉及太广,否则终身无成。失心者,心无定止无所依之意。有些人讲起法来,夸大其辞;做起来,又莫衷一是。这样的人怎会成就呢?还不如一个老实头,一句佛号,抱一守终,往生毕矣。
  偈曰:
  法界为体有何外  虚空是用无不穷
  万物平等离分别  一念未生绝言宗(宣化上人)

  (九)真须将一个死字(此字好得很),挂到额头上。(印光大师)
  人死了,刚死时僵硬地躲着,有眼睛看不到,有耳朵听不到,想动亦动不得,妻儿哭叫也无法代死,一生辛苦积累,此时一毫也无法用得上。尸身颜容渐渐腐臭,家中放不得,黄土一埋,从此伴荒郊。若修行人常能作此观死想,贪心自然日渐停息,淫欲及嗔恨种种等烦恼亦灭退。所以观死是修行的良药。昔日印度就有很多人修不净观来息灭恶念。

  (十)凡闻恶声则念阿弥陀佛以消攘之,愿一切人不为恶行。凡见善事则念阿弥陀佛以赞助之,愿一切人皆为善行。无事则默念阿弥陀佛,常在目前,则念念不忘。能如此者,其于净土决定往生。(王龙舒)
  修行人律己甚严,不起一点邪念,能这样已可说是很难得的。如看到别人邪行邪念,该怎么来处置呢?不管说不过去,管又要生烦恼。王龙舒居士说得很好,念阿弥陀佛以消攘之,继则发愿一切人不为恶行。烦恼消攘即是清净心,常常保持清净心不为外界所动,即是如来。发愿是菩萨慈悲的表示。这是龙舒居士教导我们对外在处境善恶,对应的方法。无论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种种施为,皆把一句阿弥陀佛想在眼前,念念不忘,如此功夫,名为净业。
  偈曰:
  善恶听闻念弥陀  愿诸众生开心河
  阿弥陀佛常在前  春光明媚心平和

  (十一)人生能有几时?电光眨眼便过。趁未老未病,抖身心,拔世事,得一日光景,念一日名,得一时工夫,修一时净业。由他命终,我之盘缠预办,前程稳当了也。若不如是,后悔难追。(天如禅师)
  人生于世,光阴原不多,虽然七八十年,但如石火电光一样,一闪即失。所以应趁有限的光阴,做些功德,念佛名号,修习净业,不要等到老来身体衰败,要修却有病来扰。亦不要等到临终时来修,应该早点预办资粮,因为临命终的因缘很难说。所以资粮还是早点预办的好,趁精神健旺,把一切世事丢开,得一日光景,念一日佛名,得一日之功,即修一日净业,切记不能蹉跎,以免后悔来不及。
  偈曰:
  或闻法界若有无  过去未来今现在
  菩萨于此一切法  寂然观察心不动
  注:临终时一生习气,种种好恶境界一时幻化现前,若无法正念分明,则随业力牵引受生。

  (十二)此界释迦已灭,弥勒未生,贤圣隐伏,众生奔波苦海,犹失父之儿,若不以极乐为归,谁为获救?(妙什禅师)
  佛涅槃后,第一个五百年解脱坚固,此时为正法,了生死得解脱者多。第二个五百年,禅定坚固,谓此时修禅解脱者多。第三个五百年,多闻坚固,谓此时真修实行渐渐废怠,唯尚多闻。第四个五百年,塔寺坚固,谓此时真修益少,唯尚修建塔寺。第五个五百年,斗争坚固,此时杜三学,唯以斗争为事,增长邪见。
  《法灭尽经》云:“法欲灭时,众生不事修学佛经,唯日营俗事,养妻育儿。女人精进,恒作功德。男子懈慢,不用法语。眼见沙门,如视粪土,无有信心。法将殄没,诸天护卫,月光出世,菩萨、辟支、罗汉,得相遭值,共兴佛道。”
  法欲灭前,月光菩萨住世,众圣共相助理佛事,佛法最后再兴一次,譬如油灯临欲灭时,光明更盛,于是便灭,名存实亡。佛法无人住持,要修也无从修了。
  偈曰:
  生来念念贪五欲  老去凄迷赴三途
  梦里明明觉有趣  觉后空空无大千

  (十三)娑婆有一爱之不轻,则临终为此爱所牵,矧多爱乎?极乐有一念之不一,则临终为此念所转,矧多念乎?(幽溪大师)
  娑婆有一爱之不轻,则临终时为此爱所牵,诚实之语也。昔台湾有一人临终,助念团来助念,劝他放下万缘,一心念佛,此人闻之即信,随着大家一起念,不久有感应,告诉旁人说已见佛来,将往生西方。他的妻子在旁一听,知道他快死了,悲哀不已,大哭大闹,舍不得他走。此人情爱一动,正念打失,心神散乱,放弃佛接引往生之愿,失此良机,为爱所牵。也可说是业障所覆,情爱之业也。
  偈曰:
  凤侣鸾俦,恩爱牵缠何日休?活鬼乔相守,缘尽还分手。喳,为你俩绸缪,披枷戴纽,觑破冤家,各自寻门走,因此把鱼水夫妻一笔勾。(莲池大师)

  (十四)若生恩爱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情爱,何当往生净土?远离此爱。若生嗔恚,当念净土眷属无有触恼,何当往生净土?得离此嗔。若受苦时,当念净土之乐,无央无待。凡历境皆以此意而推广之,则一切时、一切处,无非净土之助行也。(幽溪大师)
  佛法虽广,不度无缘之人,往生西方也要结西方缘,缘熟自然往生。度众生也要有人缘,没人缘,说法没人听。真修行人的一举一动,都对别人起深远的影响,即使不开口说法,也可教化众生。所谓身教胜于言教,而潜移默化哉!
  若想往生西方,平时遇到苦乐之境,即观想西方之种种,则此间之种种苦乐自消。触缘遇事,若能提起此观,日久功深,人虽在娑婆,而心神游极乐莲池矣。故凡历境,皆以此意而推广之,则一切时、一切处、无非净土之助缘也。
  经云:
  菩萨摩诃萨入一切法平等性故,不于一众生而起一念非亲友想。设有众生于菩萨所起怨害心,菩萨亦以慈心视之,终无恚怒。普于众生作善知识,演说正法。

  (十五)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活计轻一分,生西方便有一份稳当。弹指归安养,娑婆不可留。(藕益大师)
  天平一头放世情,一头放佛法。世情若轻,佛法即重。世情重,佛法即轻。学佛的人要时时反观自己,是在作什么?是在搞世情,还是在钻研深入佛法。
  所谓得力,即是心与佛相应,能够心佛合一,心中时时有佛,是谓得力也。稳重者,二六时中,行住坐卧,穿衣吃饭,打成一片,谓念佛三昧也。心中不着一毫杂念,如红炉片雪,境界转深,凡圣情忘,动用无心,是谓真实无心道人也。
  偈曰:
  恰恰用心时  恰恰无心用
  无心恰恰用  常用恰恰无

  (十六)子等归向极乐,全须打得一副全铁心肠,外不为六尘所染,内不为七情所锢,污泥中便有莲花出现也。(彭二林)
  若欲求生净土,就须具备一副全铁心肠,心如铁石,千圣兴来惊不起,万般魔妖不回头。这是如如不动的境界。净土宗所谓一心不乱,外不为六尘所染。六尘者,色声香味触法,前五尘属见惑,后一尘属思惑。见惑一住,思惑三住,尘沙无明一住,共五住烦恼。见惑八十一品烦恼,思惑八十八品烦恼,见惑断尽即入初果,然证初果如断四十里洪流,所以很艰难。
  自觉圣智究竟相者,一切法无所计著,得如幻三昧。七情者,喜怒哀乐爱恶欲也。
  偈曰:
  如来普知见  明了一切法
  佛法及菩提  二俱不可得
  导师无来去  亦复无所生
  远离诸颠倒  是名为正觉

  (十七)上品见佛速,下品见佛迟。虽有迟速异,终无退转时。参禅病着相,念佛贵断疑。实实有净土,实实有莲花。
  上品人往生,即见佛悟无生,下品人因尘劳未尽,见佛较迟。无论迟速,一往生后皆不退转,这是极乐世界的殊胜因缘。参禅开悟和习教的大开圆解,都是不容易的事。无始习气一毫未尽,终是生死边事。唯有念佛法门,比较简单,只要深信不疑,恭恭敬敬念去,无有不往生的。所以净土法门,以信愿行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西方净土是实实在在有,莲花七宝池也是不虚的。祈大众如是信,如是愿,如是往生。
  偈曰:
  念佛念心,念心念佛。佛不外心,心不是物。自性光明,心心照烛。妄想潜踪,形骸空廊。净土不离目前,现前不出不入。此是普光三昧,只在当人一簇。

  (十八)诚与恭敬,实为超凡入圣、了脱生死之极妙秘诀。(印光大师)
  这是修行的根本话,一个修行人不诚实,一脸虚假相,光会说,做得不好,心、口、行不一致,任何有真修行的人都能看穿,绝对隐瞒不了。何况佛菩萨有他心通,对于你的起心动念,是了如指掌的,做假只能自欺而已。所以很多人修行,得不到感应,可不要错怪佛菩萨,自己得反躬自省,是不是做人诚心恭敬,不怀虚伪?如果实在真诚不虚,不需担忧,久久功深,道在遐尔。
  偈曰:
  自心取自心  非幻成幻法
  不取无非幻  非幻尚不生
  幻法云何立  是名妙莲花
  金刚王宝剑  如幻三摩提
  弹指超三学  此阿毗达摩
  十方薄伽梵  一路涅槃门

  (十九)佛固不见弃于罪人,当承兹行以往生耳。(印光大师)
  佛不见弃于罪人,应当努力求生西方,不要认为自己有罪,造孽太多。千年黑暗,一烛即明。有罪的人,只要好好忏悔,不复再造,恭恭敬敬念佛,依然可以往生的。有一生造恶,临终遇善知识,教伊念佛,能满十念即往生,亦有此事例。所以净业行人,信愿行三事俱足,无有不往生的,我们应感谢印公苦口婆心的教导,深信不疑,念佛发愿求生西方,如此,莲花池早已有你的名字标上。
  经云:
  弥勒菩萨言:汝等比丘,当思惟无常之想,乐有苦想,计我无我想,实有空想,色变之想,青瘀之想,膨胀之想,食不消想,脓血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

  (二十)须信娑婆实实是苦,极乐实实是乐,深信佛言,了无疑惑。(印光大师)
  娑婆是苦,这个事实,很多人还愿意相信,因为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确尝到了苦的滋味。但也有不少人不认为苦,因为他有钱财权势,故深乐此中趣味,求之不以为足。但只要有一天,名利权位散失时,便相信是苦了。
  其实争权夺势何尝不苦。名利权势中人固然是苦,无财无势之人更苦。所以说娑婆世界八苦交煎,苦是坏苦,乐是成苦,不苦不乐,念念迁流是行苦。极乐是乐,没有众苦,时常见佛闻法,诸上善人聚会一处,衣食自然,无老病死,其乐非言说可尽,愿大家谛信无疑,待往生后,亲自印证。
  偈曰:
  譬如虚空无量刹  无来无去遍十方
  生灭变异无所依  佛遍虚空亦如是

  弘一大师晚晴集学习笔记终

作者: 弥迦使者    时间: 2009-8-14 14:58     标题: 续 6





                                                                               心月颂



    玉兔升晴空,毫光布十方。
  顷刻被云遮,良辰不久长。
  从少瞬至老,弹指头飞雪。
  人生本无常,镜花无可恋。
  宜速求真理,燃眉却生灭。
  会性应明空,修道当守中。
  清净皓魄升,照破黑境云。
  豁然曙光照,灿烂布彩云。
  于事而无事,心明实相通。
  会性不离本,实相贯始终。
  自守清净戒,骄儿不离母。
  戒定三具足,如如不动真。
  二六心常寂,四时意晴空。
  守道亦无道,豁然会有无。
  山窗镶青翠,月临地如水。
  胸怀清凉意,呼吸不思议。
  五戒先戒口,是非心自守。
  勿说他人丑,先自识心垢。
  善友善提携,恶朋慎勿求。
  道德作家常,鉴镜常自正。
  细择忘自息,深怀圣心楼。
  若会无言旨,但将意念休。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曲径通幽处,大道远长安。
  石破惊天地,玉成贯古今。
  洁白玉易染,清越瑕不留。
  道成心平常,恬淡意悠悠。
  悲心济世疾,慈愿护法城。
  真我无为智,妙用神通流。
  慈悲法自在,喜舍智龙游。
  有忍入道本,无得即菩提。
  君若忘把捉,心用常离沾。
  天智亦无得,生死双皆圆。
  分别观自身,此身谁是我。
  若能如是解,彼此我有无。
  谛了是身者,于中无所著。
  草食胜空腹,茅蓬越露宿。
  人生解知足,何有烦恼生。
  旭日千山坳,山雀空觅食。
  松湾山佬筇,雪平天帝毡。
  真心虚空海,慈心明月珠。
  法空本应舍,师智解中殊。
  若会道人意,双舍即常如。



 
                                                                                                           秋水鸿雁


   某某贤者:来信收到,因外出至今才回,迟复为歉。学佛无他,贵在一心,苟能专一尽心,无论信甚么法门都行,不过要专一,不能朝秦暮楚,则与学佛相违矣。末世学佛以念佛为至简至要,所以应该一心一意称念佛号(即阿弥陀佛),不要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恳切至诚,自然与佛相应,与佛感应,自然万事如意,临终莲花化生,往生佛国,岂不快哉!多看佛经,多看净土书籍,自然理路清楚。理路清楚,写出来的东西,才能明确,不然叫人看了,啼笑皆非,莫衷一是。如“修道人,人道修”不能讲通,“出家人,人家出”不能明确何义。在人道里修道,也要讲清楚修行的方法,才能有所受益。你但照上说去做,久久功夫纯熟,一心不乱,则受益深也。修行人贵在行,不贵口头谈论,勉之。
  某某贤者:你的信及日元四万,及某居士的一万日元均收到,希毋念。由于在外面东奔西走,人不在家(常住),所以到今天才给你回信,以后在家不出去了,可以经常来信。你既然愿意以我为师,那就如你的愿吧。不过“我”是千百年的障碍,造罪是他,造善也是他,能够把“我”除了,就可以成佛。《金刚经》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宣化上人说:“扫三心,除四相。”三心即《金刚经》说的过去心、现在心、及未来心,三心不可得。三心都不可得,四相也就空了。一切时、一切处、一切事,都自在无碍了。三心空了,师父也不可得,徒弟也不可得,念到心空佛也忘了,连佛也空了。此时唯有一灵真性,灵灵不昧,了了常知,所谓赤裸裸,净洒洒,扬眉瞬目,皆是佛事,翠竹黄花,无非般若。这时甚么是你的师父呢?实相是你的师父。懂得实相的人,才叫明眼善知识,但我罪根深重,于此尚差一着,只好滥竽充数。
  某某贤者:来信收到,下次不要寄钱来,我在此地有钱用,生活过得去。有事,尽量通通信来联系,以免多花不必要冤枉钱,现在赚钱难。“扶桑再度总相同”,指你再回日本,但生活习惯没有改,还是老习惯,也可以说没有进步,不过也不能说没有进步,只是进步不大。所以“唯问大事已明否”,大事包括多方面:未悟时,以悟为本。已悟,则以修道为大事。已修道则以证道为大事。已证道则以成道为大事。已成道则以证果为大事。成道证果的差别很大,由小乘企盼大乘,菩萨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四十二正位,每进一位,无不是慎重精进,废寝忘食,辛苦得来。佛菩萨的乐趣,与人间不同,人间的乐事,一瞬即消失,而佛菩萨证了果位,能长劫受乐,永不退转。什么是永不退转的法?自觉圣智相者,一切法无所计著,得如幻三昧。一切法即是每天穿衣吃饭,都归纳为一切法,只要无所计着,汝等观自心,念念常生灭,如幻无所有,而得大果报。念念生灭即是妄想,也即是一切法,念念不生不灭,也就是无所计著,好坏善恶,与自己无关,不必管别人,管自己为要,逐步深入。要知一失人身,再要回头,大难!大难!古人说大事未明,如丧考妣。你信上说,过一段时间,回来看我,我看不必了,因路费太贵,金钱得来不易,不必造成浪费,未免得不偿失,你看如何?万里无云天一样。
  某贤者:你信上说心情七上八下的状态,修道人的心情也无他,平常心是道,就是你平常起心动念,即是道。有一条,“放下”,心无所住,即是你的平常用心处,会去。所谓努力今生须了却,莫教累世受余殃。能够在平常心处,念念无着,无好无恶,无苦无乐,自然自在无碍了。无处住心,妙不可得,如此在三界,而心游极乐。虽然如此,但修道归宿也是重要,不然,末后将何所归?所以净土法门,就是最后安身地,以免豁达空,最后没有落足处。学佛的人要相信因果,相信佛菩萨的力量。相信因果,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严持戒律,律己紧严,丝毫不敢偏差,小事违犯,尚觉恐惧万分,况大者!兢兢业业,如履薄冰。要相信佛菩萨愿力如海,神通无量,如我父母,我投靠,心常念佛,自然能获得感应。有佛菩萨冥熏加被,我还有什么恐惧?真待临命终时,决定往生,于此庶无后顾之忧。
  某居士:来信中感叹佛法式微,其实佛法本依因缘时节,非是人力使然,乃众生业务所感,末法时期,本应如此。各人自己专修,务期一生了脱,但得往生,便不退转,然后可随力度生,满菩提愿,此乃上智之为也,宜勉之。余虽正忝列宣公门下,而实平庸一介凡流,不够资格称“公”,仅以法师称已惭愧。至于学佛方面,但以至诚心,恳切心,专心一致,称念佛号,发愿往生,一得生西,万事毕矣。切莫好高骛远,涉猎太广,使一生空过,后悔莫及也。
  某贤者:关于上次来函,所付诗偈,实相无相,但也不是离开现实的,即色即空,即此目前现在本空,而不是说“不说”,谓之空。空和有,本是一件事,切记不要说是二。我佛说法三藏十二部,说法明白,一法不遗,如何曰“三藏说不清”呢?佛说的经典,昭如日月,金刚护持,诸天顶戴,若说为虚幻,岂非谤经谤法?实相无相,而不碍有相,不以音声来显本体,谁也无法契得实相,到岸不需舟,无舟如何能到呢?虽然实相是一体,但亦不碍其中差别层次,岂能囫囵吞枣,颟顸其事。又说“一切合理皆自欺,结构过程整体悟”,其不是自相矛盾吗?鲜说“实相了了明”,其实未明。真实明人,明即不得,实无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金刚经》说得非常明白。“一切定论皆束缚”,经上说的,初悟的境界,悟后的修持,如按图索骥,如无明师指点,没有经书作证明,佛已预计尽是邪魔外道。不是经上说的是虚妄,你依什么作为自己的依据?如乳孩走路,没有大人牵扶,是必要摔跌,跌得头破血流,这样的说法,还要推敲推敲,否则要走火入魔。慎之!慎之!
  某居士:你对真如实相,是有研究的,只是还没有真正开悟,所以所说的,不是偏空,就是偏有,落在一边。若问你离空离有,非空非有,道一句来。多少修行人,以为开悟了,到这却不知所措。真开悟时,见一切如雨后烟云过,晴阳照耀,明明历历,湖光山色,没有一丝模糊。不过我也没有开悟,只是滥竽充数、鱼目混珠而已。尚望贤者多阅经论,开圆解智慧。祝精进。
  某居士:谢谢你的邀请,因为暂离广福寺,来到无锡梅园开原寺,此地老和尚,殷勤挽留打佛七,所以迟复为歉。现在我已在广福寺起单,长住在开原寺,你的盛情,由于种种原因,暂不来日。修持方面,我可以在信上指导,你在日本也有经书阅读,如发胜解,即智慧无量。如在经书能得一两句受用,即自观察,默持不移,必须心与经合,心与道合,身心与道合为一,即受用不尽矣。经云“身安住”,即此谓。昔日虚公指导我云:“盖学道,贵在素其位而行,离自分外,岂别有所谓佛道者耶?”
  可见佛道不是离心别有,心外无法,莫错用意。六祖说:“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除三障。”三障者,贪嗔痴也。学佛切忌口是心非,言行不一,学佛人表里如一,才能得真正如如不动境界。所谓佛者,诸法如也,你能遇到什么境界,而心能恒一,不为境转,还忧什么佛道不能通达?勉哉!至于皈依的人,可以在佛前,或者请一个人代我言:遵照化来法师指教,皈依佛。你们即应一声,皈依佛,一拜。其次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两足尊,皈依法离欲尊,皈依僧众中尊。皈依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也同皈依佛一拜,一唱一和一拜。生珍重心,至诚恳切,自然获得上等戒体。道在自己,不在他人。望各位努力。我年老体哀,诸多不便,非是我自骄,而不应缘,实身体使然。请各位居士原谅。


                                   ------完------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