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随念三宝经注疏──吉祥妙音》
[打印本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09-7-12 00:21
标题:
《随念三宝经注疏──吉祥妙音》
《随念三宝经注疏──吉祥妙音》
有人虽然心里赞叹随喜弘扬佛法,但都是称颂他人之语。一涉及到自己,往往喜言闭关,逃避社会,遁迹山间。莲池大师开示说:有修习静坐的人,独居一室。稍有人声便以为受到干扰。人声是可以禁止的,但如果有鸦鹊在庭中叫噪,那怎么办呢?鸦鹊还可驱除赶走,但如果有虎豹在林中号啸,那又当怎么办呢?虎豹犹可使猎人捕捉,然而风号水流,雷轰雨骤,那又要怎么办呢?所以说,“愚人除境不除心,智人除心不除境。”要想除境而境终不可除。境既不除,心不能静,这样,道就永远学不成了──学佛办道,不自我检讨,志向不坚,而嫌外境不寂静,那实在是谬误之至!
在《证悟历程──漫游者道歌》中也对初学之人教诲说:“在修法时,听到外面喧哗吵闹,流水哗哗,或者鸡鸣犬吠等嘈杂声音,感到心烦厌恶,心不由自主地被声音所吸引……自己觉得:应该马上离开,到比此地更为寂静的深山旷野去……要知道,如果自心没能驯服调顺,那么影响禅定的因素到处都存在,这就如同香叶树龙王的故事一样,是根本无法躲避的。”乔美教授师是在给弟子明示心性,弟子认知心性之后,才要求其远离人群,掩关而修的。汉地历代禅宗大德亦是在“得个消息”或“得个著脚处”(指初识心性)后,遁入深山,与鸟兽为伴,与日月同息,非要“得个桶底脱落”(指彻悟心性)。否则,誓不罢休……如此看来,汉藏大德在闭关修法问题上,的确是一个鼻孔出气(禅宗术语,指见解相同)!
当然,后学弟子应当学习前辈高僧大德为了解脱,忘我苦行的修法精神。但是,还要看看自己的资粮具足与否。在禅宗方面,是否已破初关,明眼人予已认可?在大圆满大手印方面,是否已认知心性,法师许可与否?……否则,匆匆然,奔入山林旷野,不久又奔回都市──来来往往,只落得白白辛苦!──这不是佛法所提倡的!《像法决疑经》中云:“佛言,若复有人,见他修福,及施贫穷。讥毁而言,‘此邪命人,求觅名利,出家之人,何用布施,但修禅定智慧之业,何用纷动无益之事?'作是念者,是魔眷属,其人命终堕大地狱,经历受苦。从地狱出,堕恶鬼中。从恶鬼出,于五百身,堕在狗中。从狗出已,五百世中,常生贫贱,受种种苦。何以故,由于前世见他施时,不随喜故。”对于初学者,莲花生大师警示说:“闭关九年,不如转一次fa lun的功德大。”
初学佛法之人,应当福慧双修,为将来真正掩关──克期取证充分聚集资粮。在福慧双修的修法中,这里所提倡的就是宣讲佛法、弘扬佛法──这是学修佛法之人最适宜的方便途径之一。
至此,不要落入另一个误区──自己智慧福报浅薄,岂是弘法度生的栋梁之材?要知道,弘扬佛法不一定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只要从点滴做起,去身体力行──对你所见的亲朋好友,念一句佛号、言一句法语、寄一本小册、发一封关心醒示的信函……或者,在你的视野里,凡是所见到的──空中飞的小鸟、地上跑的猫狗鸡鸭、水里游的鱼虾、昔日的仇敌怨家、来往而过的陌生人──你都善心发愿、诵咒回向──这无一不是弘法度生。慢慢地,你的愿菩提心成了行菩提心,随着烦恼心渐渐被菩提心所取代,你的周围已被菩提心涌溢出的博爱所笼罩,祥和与安宁环绕着你。过去的你不见了,你成了一位学修佛法真实的体验者──不仅自利,而且影响了周围,他人与动物都沉浸在你所修佛法的美妙与温馨之中……不久,就会咂咂称奇:这么渺小的我,居然、居然能感染世界?!
佛陀业功德
《现观庄严论》中宣说二十七种佛事业,《宝性论》中以帝释影像等九种比喻描述佛陀事业之相。本论从世尊任运不断饶益众生之角度,宣说佛陀业功德。
论云:业功德者,谓身语意业,由其任运无间二相,而正饶益一切有情。
业功德,即佛陀身语意业,由任运与相续不断此二相,饶益一切有情。
诸佛事业之相,即任运与相续不断。
其任运之相,如《宝性论》所说:“寂灭勤作是所立,无分别智是能立,为能成立自性义,喻为帝释影像等。”寂灭一切勤作戏论为所立,究竟现前无分别智为能立。为能成立佛陀事业任运之自性,比喻即帝释影像等九喻。
九种比喻中,以日轮说明诸佛事业任运之自性。余喻可参阅《宝性论》。《宝性论》说:“犹如日轮无分别,光明一时普照射,能令水花得增长,亦令他物得成熟。如是如来大日轮,放射圣法无量光,于诸所化众生莲,无有分别而照入。”如日轮无任何分别念,然一时放射无量光明,令水莲盛开增长,亦令无量庄稼圆满成熟。如是,佛陀日轮亦一时放射无量圣法光明,能增长众生心莲功德之花瓣,能成熟众生善根之庄稼,而此事业皆无分别、勤作,任运行持。
佛陀事业第二相即相续不断,《宝性论》说:“如是远离诸勤作,无生无灭法身中,乃至三有未空时,转入示现等事业。”即乃至三有轮回未空之间,诸佛事业相续不断转入,在无生无灭法身中不动移之同时,相续不断示现色身之变化、语之宣说教诫、意之智悲周遍等事业。
论云:此复由于所化之别,堪引化者,能仁无不令其所化会遇圆满,远离衰损,定作一切所应作事。
而且根据所化差别,对堪能引导度化之众生,能仁皆能令所化会遇圆满、远离衰损,决定成办一切所应作之事业。
《宝性论》说:“犹如如意宝珠王,虽无一切诸分别,一时同处诸有情,亦随所愿皆能满。”犹如如意宝,不同意乐之有情所祈求的衣食等物,如意宝同时满足彼等所愿。如是,相应所化差别,诸佛决定随众生根机意乐,将其安置在道之基础、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乃至佛地中。无归向者,令彼归向;未成熟者,令彼成熟;未解脱者,令彼解脱;未起定慧者,令彼起定慧;未登地、未得授记、未得授职灌顶、未得成佛者,亦分别令彼等得如是成就。
论云:如《百五十颂》云:“尊说摧烦恼,显示魔谄动,说生死苦性,亦示无畏所。思利大悲者,凡能利有情,此事尊未行,岂有此余事?”
如《一百五十颂》所说:“世尊您于所化,宣说须要摧毁苦因——烦恼及其道理,亦宣说轮回诸魔以谄诳方式欺骗,对彼须要谨慎,亦说生死自性具有无尽痛苦,亦说到达无畏处所之法。思利众生之大悲世尊,至行利生事业之时,必作此事,应作事业您若未行,此外岂有其余事业?”
论云:《赞应赞》云:“尊未度众生,何有是衰损?未令世间会,岂有此盛事?”
《赞应赞》说:“世尊岂有未度众生如是衰损之事?世尊岂有未令有缘众生会遇圆满之事?”
换言之,即世尊所作决定为度化众生之事,决定是令众生会遇圆满之事。
论云:应忆念之。
当如是忆念佛陀业功德。我等应至心归依具有任运无间利生之事业的佛陀。
以上将佛功德归摄于身、口、意、业四方面而作忆念,此具修行之关要。
作者:
宣真
时间:
2009-7-12 00:21
如何不让善业功德被摧毁?
如果是以慈悲心来修习佛法,所修的善行将不会被瞋恨心所摧毁。重要的是我们在修持的时候,要包括皈依、发心,也就是要克服自身的烦恼。譬如我们现在正在做的善业有讲经、听法等等。如果后来起了瞋心,瞋心会摧毁这个功德,因此这是为什么我们讲法、学法之前,要皈依及发心,最后还要回向的原因;譬如我们造作善业所生起的功德像一滴水,如果把这滴水投入大海中,在大海未枯竭之前,这滴水永远都不会消失。我们发菩提心以及回向功德,就像把这滴水投入大海里,否则就像是把这滴水放在石头上,很快的它就会被风吹干。因此有发心与回向的话,就不会因为憎心而摧毁了功德 。
发心
我们接受了皈依戒,也闻思了四种无常,但仍不算是修习大乘佛法。只有发了心,而且有菩萨戒才算步入大乘。发心包括心的本质、内容、分类、及利益功德等方面。
发心的本质就是利益众生,舍弃伤害众生的心念,所观想的对象有二:一是对众生发心;一是对佛发心。并有两种动机,一是希望众生都能离苦得乐;一是希望都能获得佛果。譬如为了要能够成办利乐众生,所以我本身就要证悟成佛,自己没有证悟成佛就无法利乐众生,以这样的动机为发心。
发心讲起来似乎很容易,实际上却很困难。能发大悲心的“因”是有慈悲心,能发菩提心的“因”是有悲心。“悲心”是希望众生能离苦,所以当悲心发起时自然就能够生起菩提心,若以菩提心为因,将来在究竟上就能获得佛果。没有菩提心就没有佛果,将无法断除自身的烦恼及所知障,也无法了知一切的智慧。因此菩提心非常重要。
讲到菩提心所缘的对境以及它的根机、本质,如果对象是所缘念的众生,众生有这么多苦痛,想要救渡众生脱离轮回,这是世间的菩提心。如果他是缘念法,他能够与空性相应合,相应合的话就是生起了胜义菩提心。
根器有三种:国王式发心、摆渡者(船夫)的发心、牧羊人的发心。国王式的发心,就是他想要自己先成佛,再来救渡其他众生,为什么称国王式呢?是自己当了国王之后,再为人民谋福祉。第二个搬渡者发心,是自己及众生同时都证悟成佛,就像船夫将旅客渡到对岸时自己也到了对岸。第三种根器牧者发心,是把羊赶到前头,自己走在后面;先救渡众生成佛,自己最后成佛。这三种发心以牧者发心被视为最殊胜,但实际上非常困难。因为,为了成佛必须行六波罗蜜,而所缘的六道众生又要渡尽为止,所以行六波罗蜜就要经过很长的时间,经过很多很多的苦行,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虽然这么困难,但是我们必须要知道有这样的发心方式。
生起菩提心,要成办佛道,都是要依靠佛及众生。发菩提心应是对所有的众生来发心,如果没有这样的资粮就无法成佛。所以利益众生,发心是非常重要的。而佛及众生也是平等重要,并不因为佛是清静圆满,众生是烦恼深重而有高低差别。我们必须缘念众生,生起悲心及慈心,然后生大悲心,最后因由大悲心圆满而证悟成佛。因此,没有前面的众生,我们将无法成办佛道。当我们了解,众生对于我们是如此珍贵,我们就不该对他起憎恨心烦恼。因此,要尽量不对众生起烦恼或憎恨,渐渐修习下来,就能对众生起慈悲心。虽然众生具有烦恼,但无一不曾是自己的父母亲。关于众生,有三种想:第一个,无一众生不曾为自己父母;第二,所有众生都具足佛性;第三,根据密法,视一切众生为天人及天女的化现。
譬如我们现在已累积了很大的资粮,但资粮之所以会有,完全是因为有众生,众生就是我们的资粮,因此众生是珍贵的。既然众生对于我们成办佛道是如此重要,所以我们应尽可能减少对众生起憎恨烦恼,然后能渐渐的对他们生起慈心,悲心以及菩提心。我们为什么会起烦恼?是因为我们看到众生的行为。虽然这个烦恼是因由众生而缘起,但实际上是我们自心仍有烦恼之故。佛陀的心续已没有烦恼,所以他视一切众生没有过失。由此可知,正因为我们自心有烦恼及种种染垢,所以才会看到别人的过失。当我们看到别人的过失时,应当要想这是自心的烦恼、习性所造成的。知道以后,就要渐渐的把习性改过来,尽量看别人的优点。因为看优点,你自己会悦意,如此一来就能逐渐的对众生生起慈心、悲心及菩提心。
生起菩提心需要种种的因缘法,不是打打坐或闭眼睛思维就能够生起的。对于能缘的众生,我们要知道他们是非常重要的,而一切又都是自己的习性造成。如此去想,就能渐渐的转瞋恨心为慈心、悲心。除了金刚兄弟间要保持良好的友谊,互生慈心、悲心之外,对世间上其他的众生也要起慈心与悲心。
我们目前所拥有的东西,是由于自己过去生所造的福报。这一世我们则要来祈求,祈求我们将来能在究竟上证悟成佛。菩提心的本质分为:愿菩提心、行菩提心两部分。愿菩提心:是希望能利乐众生,所以我要学佛,要成佛。行菩提心:是我要成佛,所以我必须要修习六波罗蜜:持戒、布施、忍辱、禅定、精进、智慧等六波罗蜜。了解菩提心之后,要受菩萨戒(菩提心戒)。可以到一位法师lama面前去领受,或是自己观想前方虚空中有佛菩萨圣者,我们向他们领受菩萨戒。
作者:
宣真
时间:
2009-7-12 00:22
十月二日,一个风和日丽的黄金周之夜,当大多数人还沉浸在节日的轻松愉快中的时候,却有人选择了追求法喜。在慧日禅寺,传喜法师以一场创纪录的、长达近五个小时的蒙山施食法会,又一次生动地诠释了佛教与科学的关系,令天地间光亮四射,也令在场百余位信众回味无穷,感受到佛法的不可思议。
在这个时代,一些科学家已经证明佛教是正确的,也在为佛教的甚深法意与大自然的圆融相通而震憾。当代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家霍金先生,甚至呼吁大家,要重视、认识东方文明,深入佛教,启迪内在的无量智慧。
前不久一位八十高龄的我国一位著名物理学家,对慧日寺进行了一次造访,老科学家与传喜法师一场现代科学与佛教的对话,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老科学家经过几十年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没有没有物质的空间,没有没有运动的物质,没有没有运动的空间”,也令修行者感受到极大的欢喜、庆幸。这其实就是《金刚经》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境地。
所以作为一个专心研究科学的学者,当他思维到正确的方法,就会得到一种能量的加持——宇宙的能量。这种能量能够改变原子的结构,甚至再造太阳。
文化知识的力量也是不可估量的,谁恭敬长者,谁尊敬有知识的人,谁就能得到这股力量。
于此同时,我们古代修行人讲的子午卯酉打坐,安住在风水宝地里,巧用“地利”;乃至从政治家的拉票到修行人的所谓行大乘佛法,这股“人和”的力量,也是非常之大。
但是所有这些力量都不究竟,因为宇宙场的磁力线是属于引力场范围,它与我们肉体的磁力场共振,这还是属于有生有灭的凡夫境界;文化知识的能源,包括现在讲的科技的力量,也是拆东墙、补西墙,把有限的物质拆来拆去,不断地制造着垃圾能源,令生态恶化。现在科学前所未有的发达,但现代人类却面临着更大的困难
佛教中修行的力量才是一个没有污染的、绿色的力量。修行人没有出定、入定的相,真正地与真理相契合,这样空性的能量是超越地理风水的。
安住在《大圆满》修法里最高的即身成佛的法去修的时候,这种境界下,不是说大脑才是电磁场,身体也可以成为电磁场,阿罗汉走路可以离地,以至一代代的大德高僧们,身体每一个部分都能变成光进入到高级文明的世界,这就是虹光身的殊胜现象。
在佛教中,还有一种力量——三依怙,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大悲观世音菩萨、大力大势至菩萨,代表大悲、大智、大力,势至菩萨是代表力量的,所履之处,三千大千世界,为什么会震动,因为这是我们地球上解脱众生的力量。
通过学习科学知识,再来研究佛法,有它的好处;学习了佛法,再听科学知识,也有非常殊胜之处。作为科学家,正好可以拿到学佛的入门券,可以智信地学佛,既是实践,又是信仰。
当我们明白了这个理论之后,要遵循着去做,同时也告诉芸芸众生,告诉大家都可以修行,都有这样一个真理之道可以去走。这样我们才有资格告诫这个世界,教化这个世界。早皈依佛门,早明白人身的真谛,早迈开脚步走,步步都走在光明里。所有的生命和这个宇宙是息息相关的,没有一个独立存在的。一个人学佛变好了,整个世界就好一点,一个人变坏了,整个世界就变坏一点,这也是一场拔河赛。
[
本帖最后由 宣真 于 2009-7-12 00:25 编辑
]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