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如何做一個真正如法的好人(11-20集)

幸福人生讲座

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十七集)  

2004/11/24  海口市孝廉国学启蒙中心  




诸位朋友,大家早上好。我们昨天谈到「朋友有信」,这个信不只是要有信用,还要有信义,有朋友的道义,所以朋友之间我们要去尽一些本分。昨天讲到的就是劝朋友的本分,当朋友有所过失,或者朋友一些思想观念有所偏颇,我们应该去劝谏他,去引导他。当然不是只有朋友要劝、要引导,事实上我们人与人当中,不管父子关係、君臣关係、夫妇关係、兄弟关係、朋友关係,这五伦事实上都需要在对方有过失的时候,有错误的时候,我们尽心尽力去劝谏。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也可以感受到,常常我们在劝了之后,不只没有达到效果,很有可能还造成一些言语的冲突都说不定。我常常跟我的学生讲,「宁愿成功找方法,不愿失败找藉口」,我们劝别人没有成功一定是在态度、方法上有所不妥,所以我们应该进一步再自我反省去调整,而不是劝了没有用就自己生气,或者觉得对方不受教,很没善根,这样子我们的用心就不是很正确。

我们来思考一下,当我们劝别人以前,应该建立在什麽基础劝才有用?所以昨天提到了,一定要建立在什麽基础?信任的基础上,当我们的朋友信任我们,重视我们,我们讲的话他就会比较认真去听。一个人如何得到别人的信任?曾经我有一些好朋友,大家一起相处,因为我常常比较没空,所以跟朋友可能半年、一年才联络个一次,但是每次这些朋友跟我们相遇的时候,就好像几十年的老友一样那麽样的亲切。另外有些朋友跟他们一个月谈个三、五次都不止,但是每次跟他们相交往就没有像我这麽亲,所以他们就会很懊恼,他说我们花那麽多时间跟这个朋友相交往,都没有像你这麽亲切,问题在哪?问题在当我们面对朋友的时候是不是非常真诚,而不是客套,是不是常常能够看到别人的需要在哪裡,进而懂得去付出。当你对他的付出愈多,他能够去感受到你的关怀,自然对你的信任就深,一有信任,朋友的基础就扎得到很坚固。

但是很多人很会照顾别人,很会付出,但是对方觉得压力很大,觉得说「拜託你,你以后不要再来照顾我了」,有没有这种情况?因为付出都没有针对别人的需要,只想到我想做什麽就去做,别人都会觉得说你付出这麽多,我好像欠你很多人情,「不要了,你不要再对我这麽好了,拜託了一下」,这个就是付出的时候没有针对对方的需要去做。比方说刚好你的朋友、你的同事来了一些好朋友找他,刚好他人出去,这个时候你马上帮他接待客人,倒茶水给他的朋友,让这些朋友不会觉得很尴尬,不会觉得很陌生,等你的同事一回来,看他的朋友被你招待得服服贴贴,他的内心很舒服,这个就是他当下最需要的。而他的朋友也会感受到我的朋友在公司溷得不错,然后他也会觉得你们这个工作气氛很好,所以这是刚好针对需要的时候去帮助他,去关怀他,这个时候人家就感觉很舒服。我们要能够看到别人的需要,还要透过处处留心去观察。

我曾经带一个班级,在带这个班的时候是六年级,刚好他五年级的老师跟他们处得不是很好,所以师生关係很紧绷,因为前一位老师派作业都让他们写到半夜十一点、十二点,处罚学生也很凶,所以学生跟他距离特别大。结果我去带班的时候,第一天站在讲台前,学生看我的眼神很奇怪,好像对老师不信任,东看西看,前面还有一个学生第一句话就问我,「老师,你会不会打人?」我们要「听思聪」,听孩子的言语就知道他们的心声如何,就是已经对老师有没有信任?没有信任。这个时候你没有办法去要求,「你要相信我,我会对你好」,他一下子也不可能接受这个感受。所以我们一察觉这一点就要开始懂得看他们的需要去付出,进而关係就会慢慢建立。学生对我们的信任愈高,我们讲的话他才听得进去,他才欢喜去接受,去实践。

所以我一观察六年级的孩子在发育期间,所以肚子特别容易饿,所以我就去买完全不含防腐剂的饼乾,胚芽饼乾,放在我的桌子抽屉裡面,所以学生到十点多、十一点就会过来找我,走到面前来,「老师」,我们就知道,而且拿出来的时候只能吃两片,最多两片,为什麽?吃多了他中午又吃不下饭了,所以最多吃两片。然后我特别去买了一个电锅,每个礼拜五下午煮东西给他们吃,我记得我第一次煮的时候是煮红豆芝麻汤圆,那个味道怎麽样?现在快要吃中饭了,大家听了肚子都饿了。煮了一锅芝麻汤圆,我们一开始,其实带一个班就好像带一个军队一样,带一个小国家一样,老师是国王,要能够赢得民心,所以要先收买民心。这一锅东西煮完之后,打开来香味都扑鼻,结果很有趣的现象发生了,我说诸位小朋友,诸位同学来吃,结果一半的人不吃,一半的人要吃,这一半的人很有气节,不被收买,而很多孩子撑不住了,马上就冲过来吃了一碗,还说老师可不可以再吃第二碗。

所以这第一批被我收买的这些学生,我马上把他找过来了解整个班上的情况,了解每个同学的家庭情况,我们了解这个情况的重点在能够因材施教。你对他的个性、对他的家庭状况愈了解,你就愈知道怎麽去使力,所以我们收买人心的目的是要成全学生,绝对不是为了权谋,所以任何事情要看存心,看这分存心。

所以第二个礼拜煮,全班就过来吃了,到最后学生跟你感情特别好。结果这麽一煮下去,我心裡想,假如煮一个学期我不就累死了!所以已经达到信任的目的,我突然灵机一动,我就跟学生讲,老师这三个礼拜示范了一个态度给你们看,叫做为人服务,接下来我希望热心的同学能够把你最拿手的好菜、最拿手的食物,能够做出来带给同学,给同学服务。这句话一出来你不要担心,因为一个班级各种学生都有,所以一定有那个特别热心的会带头,他一定会举手来做。所以我马上说这位同学你登记一下,这个同学下个礼拜,另外那个同学下下个礼拜,然后就这样排了一个学期,把他排上去。

虽然是说我们这是做一个付出的动作给学生学习,我也没有想得很複杂,结果无心插柳柳成荫,我这个活动一办下去,学生学到非常多做事的方法,这是我教科书以外想不到的东西。学到什麽?因为第一个礼拜这位同学来,我就告诉他,我说这件事情让你全权负责,你这个礼拜要做珍珠奶茶,所以所有该找谁帮忙,该花的钱,该安排的这些东西,购买的东西,统统你要负责好,所以就训练他负责一件事情的方法。当然我们叫学生做事,你也要把方法告诉他,所以我就跟他讲,你计画一件事情一定要记住五个「W」,两个「H」,这个在西方叫「管理的方法」,西方还是很有值得学的。我们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国人最重的是德行,一定要有这个为体、为本,西方的科学技术来运用,这个很重要。

西方在管理、在计画一件事,会用五个W跟两个H来计画。五个W是哪五个?第一个,「为什麽要做?」做任何事为什麽做要搞清楚,这个特别重要,「为什麽」搞清楚你就做得很充实,也知道目标在哪。我们今天要做珍珠奶茶的目的在哪?希望同学吃了很欢喜。像我们在推展中国文化都是深入经典在学习,那到底深入经典学习的目的是什麽?为什麽要学经典?这个动机很重要。很多推展经典的人,他推展的过程当中陷在哪裡,陷在要让孩子背很多,请问让孩子背很多是不是当初的目的?当初的目的是什麽?学经典的目的在哪?在什麽?对,要扎孩子德行的根本,但是走到一半忘记当初的目的了,陷在哪?陷在追求要背很多,要为名,要为利了,所以带着孩子到处表演,「你看我们这些孩子能够背这麽多」,把当初的目的忘了。

我曾经到一个学校,他们邀请我们去参观他们学校召开的一个亲师会,结果有一个年级的孩子上台去念《弟子规》,我刚好坐在底下,结果在念《弟子规》的过程,两个孩子站在麦克风旁边,正在念「兄道友,弟道恭」,结果因为其中有一个孩子他就要抢这个麦克风过来,他就觉得不要让旁边这个人讲,就把他推一把,我在底下看,看不下去,到底是背出来重要?还是做出来重要?所以为什麽要这麽做,我们时时要记住,你才不会在这个过程迷失掉了,忘记了你的初心。所以我们在人生经营过程,在这个忙碌过程,到底有没有去思考到我忙的真正目的在哪。很多人这麽一忙下去,当初他是为了妻儿在忙,为了把家庭经营好在忙,忙到最后,统统搞到名闻利养裡面去了,搞到一些应酬裡面去了,到最后妻儿也没照顾好,身体也搞坏了。所以确实做任何一件事,第一个,「为什麽做?」你要时时很明白,不可以忘记。

第二个,「做这件事的过程需要哪些东西?」「what」,所以其实这个就是什麽?第一个,「为什麽做?」再来是人,需要什麽人;事,需要哪些东西;什麽时间完成,你要规画时间表;在哪些地点,人、事、时、地、物。这个「what」也可以包含需要哪些东西,所以你常常能够这样思考就不容易漏东漏西。

所以我们一看,他需要哪些,他就开始列出来,列出来之后去买,要在哪裡买他都能想到。比方说他需要第一样东西、第二样东西,他就会列出来,列出来之后他只要买上了,我们说你要怎麽样?这个勾叫做完成。假如这个东西没买到,我们说再追踪一下,谁去追踪可以写在后面,所以他小小的一张纸就可以计画整个工作。所以孩子的细心、孩子规画事情的能力从什麽时候学?是不是让他大学再学?所以孩子不是不好学,是我们大人不懂教,每个孩子负责这件事都是忙得不亦乐乎。

他需要哪些人帮忙他要清楚,比方说他们一定会找我干事情,我都閒不下来。他会说蔡老师要帮我拿一个瓦斯炉过来,我那天就得背一个瓦斯炉来,因为我说所有的人都听你的号令,你要负责,结果他就打电话到我家,刚好我父亲接的,我那时候刚好不在,他又跟我父亲说,麻烦您转告我们的老师,明天一定要带一个瓦斯炉,那他有确定了就打勾,还需要哪些人帮忙他就列出来。所以你看一个孩子在规画这件事,他开始能够运筹帷幄,在哪些地方买得到,他要去考察。再来,整个做这个食物的过程他要了解,然后方法他还可以去请教一些更有经验的妈妈,这个是「如何做」,「How to do」要精益求精。再来,「How much」,这个叫财务规画,需要花多少钱,他要写出来,然后来跟我要,跟我预算说要一百块还是多少钱,我再拿给他。

所以他就这样计画,然后一确定的事就把它誊到记事本上,所以他就开始一个礼拜就忙得不亦乐乎,我们就看到孩子在办事的能力就一直进步。后来我们班负责一些全校性的事务,其中有一件是全校的纸类回收,把一些可以用的纸回收,那个工程很大,但是我们班就做得很好,连那个管理的老师都跑到我班上来跟我说,「哇,怎麽清得一乾二淨,很好」。其实就是点滴慢慢做事磨鍊出来,所以孩子要磨,要训练。

结果除了做事能力训练出来之外,连做人的态度都有很大改变。第一次做好之后,他就拿东西来给我吃,幸好还懂得想到我,不然我就要哭了。拿过来的时候你不要马上就吃,你说饿死我了,赶快吃,那教育的机会就丧失掉了。学生拿过来,我们马上讲了一句话,我常跟学生讲话都没有讲透,为什麽不讲透?让他思考,你讲一他做一,讲二做二,他没有思考。我们就问他,除了想到老师之外,还要想到谁?我有没有讲答桉?没讲。这个孩子若有所思,咻,就跑出去了,我也不知道他跑去哪,结果后来好几个学生都跑出去了,过了差不多三分钟,隔壁班的老师跑过来,她说,这个东西谁做的?怎麽做得这麽好吃?这个蛋饼是谁做的?来来来,把那个小朋友叫过来,我问问看他怎麽做的。结果我就把一个小男生叫过来,他走过来的时候雄赳赳气昂昂,很有自信,你看女老师要请教我怎麽做,他就开始告诉她原料在哪裡买的,怎麽做。所以这个孩子纵使考试考得不是很好,但是他做事方面,他的细心提升起来,这是对孩子内心有一个很好的帮助,这是我始料未及的。

再来,所有的孩子出去之后,去送给他以前一、二、三、四年级的老师,还有连隔壁班的老师他们也都送去,所以全校都知道我们班在干啥。这个孩子五年级被老师压,所以本来是已经对人怎麽样?对老师已经有距离了,比较冷漠了,结果这个活动一办下去,他们常常都是拿着东西去送人,所有的老师看到他们都是什麽?都是笑脸迎接他们,所以我们班的孩子常常离老师还三公尺远、五公尺远,远远的就手举起来,老师好。所以他们对人的礼貌在这一段时间之内进步特别快,当他对人有礼的时候,他的恭敬心就出来,他对人细心关怀的心也就提升起来。所以当我们懂得付出,而是针对孩子的需要,就很能得到他们的信任,那也从付出当中自己有进步,然后学生也有很大的进步。因为他们懂付出,所以在对待人的态度上,还有做事的能力上,都同时得到提升。所以其实教育孩子在哪?不在书本,书本是方法,事实上要落实在哪?在生活当中,在与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当中,那个是学问,那个才是真实的东西。

所以我们教孩子也要善用很多生活的情境去教导他,而这个能不能利用生活情境,也要取决于老师跟家长有没有这样教育的敏感度,而这个教育的敏感度也取决于我们为人长者正确的观念,到底教孩子什麽是一辈子重要的。当你正视到孝重要,当你正视到恭敬、礼貌重要,当你正视到一个孩子做事勤快的态度重要的时候,你就会抓住他整个成长过程的机会点去教。当我们都搞不清楚孝心重要,恭敬心重要,可能孩子都已经二十几岁了,这些东西一片空白,所以到底现在的孩子需要什麽样的思想观念,我们要清楚明白。

当信任都建立好之后,事情还没结束,所以「人情练达皆文章」,要能把一件事做圆满要有高度智慧,所以信任够了之后,当我们在劝的时候我们还要观察时机,而劝别人,你一定要先反观回来你的存心。我们常常,小朋友很喜欢告状,过来说某某同学怎麽样,某某同学又怎麽样。我们没有急着要去处理另外一个同学,我们会先问这位同学说,你告这个同学的状,你的存心是要帮他,还是幸灾乐祸?这个孩子想了一下,没说话。我们接着说,假如你是真心要帮助这个朋友,那你不需要来跟老师告状,你直接好言好语去劝这个同学。一些比较善良的学生他真的就听懂,他一过去之后,两个同学就手拉手走过来,因为你在平常的课堂都有给他一些引导,那一过来,这个被劝的朋友就说刚刚某某同学劝我,他很替我着想,那就一团和气。假如你不去引导孩子看自己的存心,那到时候这个来告密,那个来告密,蔚为风气,你会忙得焦头烂额,到最后你还会拍桌子,好了,不要说了,怎麽只看别人的缺点!所以劝别人,我们要先问自己的存心如何,是真实的希望对方好,那你这件事会做得圆满,因为人有真诚心,一定会想到好的方法,进而去做。

那劝谏的时机在哪?《弟子规》有没有教?劝谏的时机说「谏不入,悦复谏」,心情好的时候再劝,还有「规过于私室」,劝别人的时候要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不要,这样他面子挂不住。他每天想到这些人都知道我哪裡错了,他哪还有心思去改过,所以要规过于私室,私底下劝比较好,所以我们要洞察时机,比方说「交浅不言深」,这个也要看时机。

再来,你跟一个人劝的时候,你要看他的水准,进而调整你的言语,他的水平在中以下,你言语不能太深奥,不然他听了一头雾水。所以《论语》说「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中等程度以下,你不要用上等人的言语、态度跟他讲,他听不懂;「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所以除了时机点,你还要看这个人的水平到哪裡,当你都能观察到这些点点滴滴的差别,你劝人效果就会很好。

我们再来看态度、方法,劝别人要用什麽态度?在《弟子规》裡面说「怡吾色,柔吾声」,是不是对每个人都「怡吾色,柔吾声」?对大部分的人「怡吾色,柔吾声」很好,人家欢喜接受,尤其在对待父母,所以在「入则孝」说要「怡吾色,柔吾声」,纵使你再有理,对父母的时候能不能像在训斥晚辈一样?那你的父亲绝对不能接受,所以对长者一定是「怡吾色,柔吾声」。请问对晚辈的时候要不要「怡吾色,柔吾声」?看情况。有时候这个孩子很没信心,你跟他讲话很凶,他怕死了,这个时候可以比较轻声细语跟他交代。有些孩子很傲慢,你还跟他轻声细语,他都不把你当一回事,这个时候你就要有所威严。所以面对晚辈我们要看情况,面对长辈态度一定要好。面对平辈「怡吾色,柔吾声」也没有问题,但是有一些关键点的时候,当你的朋友刚好在颠倒的时候,这个时候你「怡吾色,柔吾声」,他会不会醒?他醒不过来,这个时候怎麽办?这个时候假如信任很够的时候,你该现怒目金刚你还得现怒目金刚。

我记得我有一个朋友,刚好他人生面临一个很大的一个冲突点,所以整个情绪非常不好,到我家本来是要念书,结果一坐下来苦水吐了半个小时,讲得很气愤,我静静的让他把苦水吐完。吐完之后,我又针对他吐的这些苦水重新告诉他,你就是哪裡做不好才会造成这个结果,结果我又还了他半个小时,很凶。因为他已经,我们说歇斯底里了,已经是失控了,这个时候你要用正气震慑他,所以我足足回敬了他半个小时,他这半个小时一句话也没有插进来,因为我太凶了,讲完之后,他回去了。

隔天一大早打电话给我,他说他活了三十几年,昨天接到了一个最好的生日礼物。我一听觉得很愧疚,人家昨天生日,我还给人家骂了一顿,但是我打从心裡佩服他,为什麽?朋友这麽样直言不讳,他马上能转变他的心态,所以这个人有大福。所以人的福在什麽?福在受谏,可以接受别人对你的规劝,那你后福无穷。我这个朋友本来人生走到几乎是已经是悬崖勒马了,现在反转过来,日子过得挺好。所以他的福在哪儿?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他有雅量接受别人的奉劝。那个时候也是因为我观察时机,因为确实他对我信任很够,我们才敢用这种态度去面对他,而这种态度绝对不是发脾气,绝对不是,我们清楚明白,还是为他着想。所以是发脾气还是为人着想,还要问问你自己。

假如你的存心对了,你的时机也没错,态度、方法也对,那还是没有效果,这个时候怎麽办?其实不是没有效果,我们来看一个图。人的生活行为都有一个惯性,一个习惯,不只人,万物都有一个惯性,所以在物理学当中叫做「惯性定律」。你要推动一个东西的惯性,比方说我们一杯水放在这裡,你要推它的时候,一开始力量太小会不会动?你力量要慢慢加大,大到突破了它的静的惯性,叫「静摩擦力」,一突破了就动起来,结果一动,你就不用那麽累了,所以推动的时候一定要到哪?到突破静摩擦力,它马上变到「动摩擦力」,就比较顺了。所以你要劝别人改变他的行为也有一段过程,那你推到这裡都说「你看我推都没用」,有没有用?有,是还没到那个力度,继续努力怎麽样?这个过程要耐性,等有一天突然动起来了,他就慢慢能自我要求,你就不用再推了,可是这一段过程,你不能推到这裡说「没用,不推了」,那前功尽弃了。所以万事万物的理都相容的,物理的原理跟化学的原理拿到人生来还是用得上。所以我们要观察,当时机还没到,要用耐性去推动,而耐性裡面要包含着你的真诚、你的关怀。

我们有一位老师,带一个小孩,这个小孩从小宠坏了,所以连吃饭的规矩都没有,所以这位老师下定决心要好好磨他,要让他自己吃,因为这个孩子从不自己吃饭,都是「茶来伸手,饭来张口」。诸位朋友,你在跟孩子讲这句话的时候要解释一下,因为我们有一个小朋友就说,「老师,茶来当然要伸手,饭来当然要张口,不然怎麽吃」,他不懂这个譬喻的意思,所以跟这一代小孩讲话你还要讲仔细,有时候他已经连这个领会力都没有。所以样样都是人家来侍奉他,这位老师下定决心就训练他自己吃。每天在那边喊,「我不行了,这个老师要害死我了」,用任何很尖锐的言语在考验这位老师的定性,用很刻薄的话在刺激老师。结果撑了一个礼拜之后,这位老师觉得很累,心裡面很想放弃,算了。突然礼拜一来上课,中午的时候,他还没叫这个孩子吃饭,这个孩子自己跳上去说,「老师,我要吃饭了」。这位老师在那裡突然觉得百感交集,逼他逼得要死,突然自己主动要做了,所以这个力量还是真不能中断。

所以从这裡我们就可以了解到,劝别人还有很多的功夫我们自己要去提升,当我们面面俱到之后,朋友可能会常常能够接受我们的劝告,进而对他的人生、对他的家庭有所助益、有所帮忙。

刚刚讲的是第一点,对朋友有劝谏的一个本分。第二个本分是关怀,关怀朋友,我们刚刚也有提到了付出这个部分,其实也就是关怀。古代的人很重朋友的情谊,而每次要关怀到朋友家裡,可能一走就是多久?可能一走就是三个月、六个月,而我们现在的人,朋友可能二十分钟的车程就到了,自己回到家裡沙发一坐,懒洋洋的,很可能很近的朋友,半年、一年都交往不到一次。中国话说的「见面三分情」,当人不常见面之后,有时候一碰面还觉得怪尴尬的,也不知道最近发生啥事,你根本没机会关怀。所以古代的人常常是为了一个朋友的情谊,他会赶一个山路三个月去看一个朋友。

在汉朝的时候有一位读书人叫荀巨伯,他赶这个山路去看朋友,结果他的朋友刚好生病了,他就留下来照顾这位朋友。结果一照顾这个过程裡面,他这个乡里有盗贼来肆虐,盗贼来掳掠,所有城镇裡面的人吓得半死,统统逃的逃,躲的躲。他的朋友一听到这个讯息就跟荀巨伯讲,他说「我病得这麽重,我已经走不动了,你赶快走,你赶快走」。你要不要走?诸位朋友,要不要走?你不走你的命没有了。所以从这个点上我们可以感受出来,古代的读书人时时念头裡面第一位不是自己的生命,第一位是什麽?是义、是孝,是圣贤的教诲,他提起来的第一念是这个,不是自己的生死,所以古代读书人是「杀身成仁,捨生取义」。由于他们都是这种存心,所以这一念心出来的时候,往往感动天地万物,所以多少孝子可以免于老虎的嘴下,原因在哪?原因在当他面临生死的时候,他不是先怕死,他是先想着我还有老母要奉养,所以当他这一念心一出来的时候,连最凶勐的老虎都被他感动,所以历史上免于虎嘴的孝子,这是太多太多了。

而这位读书人荀巨伯他不愿意弃朋友而去,所以就留下来,当盗贼冲进来的时候,他马上迎向前去,他说「我的朋友已经病得这麽重了,你们不要伤害他,你们要找麻烦、要伤害,就找我就好」。结果这个盗贼想说每个人都急着要逃命,你居然不逃,而且是可以逃而不逃,是为了朋友的道义,宁可损自己的生命,留下来照顾朋友。盗贼不是生下来就是盗贼,盗贼都是当时候的社会状况不好,生活很困苦的时候才会盗贼横生,太平盛世的时候很少有盗贼,所以他们也是趋于无奈,然后又没有得到一些圣贤教诲,挺而走险。但是他们每个人都有良知,所以当这些读书人用真诚的心把道义演出来,他们也会被唤醒,所以这个盗贼马上就说了,「我们自己这些是无义之人,怎麽可以来抢这个有道义的地方」,所以全部撤回去,所以一个人对朋友的道义挽救了一个地区的命运。

问:诸位朋友,这样的好戏古代演出来了,这样的好戏现代能不能演?能不能?

答:不能。

你们这麽没信心,要靠我们演。圣贤的经典绝对不能封在书本裡面,要靠我们这些后代子孙把它奉行,把它演绎出来,才能够让圣教的光芒照到更多的人,所以从我们自己开始做,把自己擦亮,把这个光芒散出去,古代的人做到,现在的人绝对也可以做到。

卢叔叔他有一位朋友,相交往了将近二十年的时间,刚好很巧,卢叔叔去找他这位朋友的时候,因为这位朋友跟我家很近,所以我就很欢喜载卢叔叔去找他的这位朋友。在找他的朋友的那一次机会点上,刚好卢叔叔拿了很多圣贤的书送给他的朋友,送完之后我又载卢叔叔去休息。在路上卢叔叔就跟我讲,他说这位朋友他认识了十七年,十七年前他就知道这位朋友一定会败下来。所以古代的人很厉害,有智慧的人也很厉害,看到他的言语行为就可以推断他往后可能会有什麽际遇发生。

因为他这位朋友年轻的时候一下子就飞黄腾达,资产就上亿,所谓「少年得志大不幸」,一有钱之后,恃才傲物,觉得自己很有钱,啥都可以办得好,所以一下子,事业这麽样飞黄腾达之后,自己的慢心一起来,别人的话听不进去。在这段时间之内,因为听不进,卢叔叔就静静的观察,等到他的事业摔下来,摔得很惨,从上亿的资产变成负债,而且还不是小数目。这个时候,当初在他飞黄腾达,每天跟着他趋炎附势的朋友,现在一个都不剩,所以人认假不认真,谁是真朋友,谁是假朋友,能认清楚的人还真是不多,所谓患难才见真情。

因为他摔得很惨,所以卢叔叔每个礼拜花几个小时坐车来帮他解决财务问题。卢叔叔在外面人家请他工作那个都要很多钱,他曾经在一个公司,这个公司请他当顾问,每个礼拜跟他谈三到四个小时,一个月就谈四次,总共十几个小时,诸位朋友,这个公司给他多少钱?一个月给他多少?两、三万块,只有十几个小时就要给他顾问费两、三万块。而这位朋友没有给他分毫,车钱、飞机钱他自己出,然后就这样几个月的时间帮他解决财务问题,在患难当中朋友对他的信任愈来愈高,这个时候这个缘扎了多久?扎了十多年了,然后再把圣贤教诲送给他。因为真正能解决他人生问题的绝对不是在给他多少钱,而是给他正确的思想观念,这个才能根本解决。而且送给他书之外,卢叔叔还跟我要了一些儿童教育的书,这些《弟子规》、《三字经》,因为卢叔叔还考虑到不只他要接受教育,还有他的小孩,所以这种感怀朋友的心,爱屋及乌,连朋友的下一代都放在心上。

所以因为卢叔叔的这个模范,我往后面对朋友我也会想到,我们才劝一次、两次就不耐烦,人家卢叔叔劝了十七年都还锲而不捨,所以看到他们,我自己就觉得很惭愧,鞭策自己要继续提高自己的学问。

古今中外这种对朋友的关怀道义,比比皆是。我们看到红楼梦裡面有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叫刘姥姥,刘姥姥是不识字的人,不识字的人有没有受教育?不识字的人不见得不懂教育,教育是能够让一个人成为善人才叫教育。当他读了十六年的书,对人都不懂得去关怀,他有没有受教育?有没有?没有。所以我跟学生讲,跟一些小朋友,我说大学毕业有没有文化?他们都不思考,有。我说不孝父母有没有文化?小朋友说没有。我说大学毕业不孝父母有没有文化?有没有?没有,那你们刚刚不是说大学毕业有文化?小孩这麽被我一问都听懵了。文化的本质最重要的是什麽?是圣贤智慧,是做人道理,这个叫文化,这是教育裡面最重要的核心,他连这个都学不到了,学历再高也没受教育,学历再高,学的是知识,学的是技能,所以人真正要会去分辨什麽才是真正受过教育。

所以刘姥姥虽然不识字,但是他可能从小父母告诉她,对父母要孝,对朋友要有道义,她学的是真正的大道,伦常大道。所以当整个贾家,贾宝玉家,从飞黄腾达整个跨下来的时候,没有人再去拍马屁了,这些之前每天来,我们说的门庭若市的景象完全不见,没有人再来关怀,只有刘姥姥还煮了点东西来给他们吃,甚至于他们的后代还被刘姥姥接到乡下去抚养照顾,所以这样的人才是真正有信义、有道义。

诸位朋友,我们现在身旁有多少这种朋友?当然,假如现在我们想一想一个都没有,要不要伤心?要不要难过?你说都没有,我运气真差,是不是运气?不是,「爱人者人恆爱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我们希望朋友之间能够互相爱护,互相关怀,我们希望我们的朋友群是这样的状态,这是一种结果。朋友懂得互相关怀,互相尊重,互相照顾,这个结果要先种什麽因?一定要我们自己先主动关怀,主动爱护别人,当我们这个态度一出来,就把每个人关怀、爱护别人的那种本善的心唤醒,唤醒之后,朋友跟朋友之间的良性循环就会很自然的带动起来。所以要有朋友的情义、朋友的道义,从谁做起?从我们自己做起。

而一个人的道德学问在什麽样的状态提升最快?愈难行你能行,愈难忍你能忍,你的学问就提得愈快。而要训练自己有没有朋友的信义、道义,最好的地方在哪?在香港,为什麽?香港经济最发达,人们脑子裡第一个最重要的是什麽?是利、是钱,重利就轻道义,所以我们从这裡演出好戏来唤醒香港人的道义。好,这一节课先到这边,谢谢。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

幸福人生讲座

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十八集)  

2004/11/24  海口市孝廉国学启蒙中心 
 




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我们早上谈到朋友有信义,而朋友相处当中有五个本分要尽,第一个就是要能够劝谏朋友,当朋友有过失的时候,我们要劝导他,要引导他。
早上也有提到,当我们在劝朋友的时候,要能够观察自己的存心是不是真诚,还是幸灾乐祸,所以这个存心是根本,特别重要。当我们有这种真诚的心对朋友,就会去考量什麽样的时机劝他好,用什麽样的态度、方法才能够让他接受,进而还要用耐性,毕竟现在的人很难说你劝一次他就听。诸位朋友,有没有劝别人一次他马上就接受,然后还谢谢你说,真是感谢你,不然我会铸成大错,你身旁有没有这种朋友?假如有的话,请诸位朋友一定要通知我,因为这种人太希有了,他可能是颜渊转世的,因为颜渊是不贰过,犯一次过失,他就不犯第二次,这个不是普通人,您一定要介绍给我,我要找他出来弘扬中国文化,现在太缺人才了。所以在考量到我们的耐心,有具足这些条件,相信朋友会感受到我们的诚意,能够接纳我们的劝告。

第二个,当朋友的本分就是要关怀朋友,要处处关心,处处慰问,就能够感受到朋友彼此之间的这分爱护,这分情义。现在人与人当中人情比较澹薄,人情愈澹薄,人的内心觉得生活愈没有安全感,愈空虚,觉得好像没人可以怎麽样?可以信任,这样的人生没有味道。人生要有天伦之乐,人生要有恩义、道义,过起来才会觉得很踏实,很舒服。所以当我们主动去关怀别人,自然而然就会带动人与人当中的互爱互敬。常常我在谈到这裡的时候,有些朋友就说,那为什麽我先生不先对我好?为什麽我朋友不先对我好?人生假如常常在等着别人对我们好,那实在是太累了,而且又等得患得患失,每天情绪起起落落,这样很容易得忧鬱症,得内分泌失调。所以我们主动去关怀当中,你更能感受到施比受更有福,你的内心的一种状态更好,当你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当你看到别人需要的时候,你会更体会到我生命当中的价值,所以我们一定要主动关怀,而且交朋友不只要关怀他,还要关怀他的家人,他的亲友。

我在高中的时候有一个非常好的朋友,我们两个感情很好,他也是男的,诸位不要误会,他的母亲常常听到从他口中一直都谈到我,我想他母亲会想这个人到底是何方人物,不知道品德好不好,假如品德不好,那我儿子跟他这麽熟,一定会被他带坏。所以我有一个习惯,只要这个朋友跟我有相当的交情,我一定会主动去拜访他的父母,当他父母见到我们之后,就能够安他父母的心,不只安了他的心,原来是跟这位朋友交往,甚至于他会觉得很安慰,往后我孩子有这样的朋友,那他的人生一定会愈来走得愈正确。所以不只要想到朋友,还要想到他的家人的感受,所谓爱屋及乌。我这个高中同学的母亲为什麽这麽关注我跟他的交往?因为那个时候社会流传说有同性恋,所以他母亲特别紧张。所以为人父母确实不容易,处处担心小孩,所以当我们跟一个朋友相处,也要能够去体恤到他的父母的感受,这个相当重要。所以应该在谈对象的时候也要主动去拜访对方的父母,他的女儿在跟你交往,他的儿子在跟妳交往,你迟迟不露面,那他的父母做何感受。所以一个人的关怀、一个人的爱心,就在这点点滴滴当中要用出来。

为什麽现在这麽多年轻人交往都不敢去见对方的父母?为什麽?因为对方父母有人生历练,他们有火眼金睛,我们这些年轻人怕去了之后,被人家一眼看穿,所以自己没自信,又不懂得怎麽跟长辈互动,跟长辈嘘寒问暖,都没有这些学习。所以确实「不学礼,无以立」,不学这种应对进退,人生常常都怕东怕西的。所以经一事要长一智,假如真正要去拜访朋友,或者拜访对方谈对象的家裡人的时候,也是给我们历练的好机会,所以也不要害怕。

不管你学的多与少,人与人相处还是一个最重要的态度,就是要有真诚的心就好,至于很多的礼节可以透过每天的学习再提升自己的能力,但是这分诚心,这分对朋友及朋友亲人的关怀,我们不能没有。当你尊重他的父母,他就欢喜;你尊重他的兄弟,他也欢喜。所以《孝经》裡面有说「敬其父」,你尊敬他的父亲,「则子悦」,孩子会很高兴;「敬其兄,则弟悦」,敬他的兄长,弟弟都高兴;「敬其君,则臣悦」,你到别人的公司去,你很尊敬他的领导人,他的部属也会很欢喜。所以你懂得尊敬一个人的亲友,你就会让他欢喜,也会让他所有的亲友都欢喜,当你有这样的态度去与人相交往,那你走到哪裡都是受人欢迎。所以现在人都讲人际关係,人际关係的根本在我们对人的恭敬,跟对人的关怀,这才是重点。

而对人的恭敬跟关怀的能力,诸位朋友,什麽时候开始建立起来?什麽时候?从小,「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所以现在很多市面上的课都说可以让你快速提升人际关係的能力,有没有这种课?很多人一听,从小到大没有常常去与人交往,没有常常去关怀别人,现在看到这种课,五千块三天就可以学成,马上趋之若鹜,赶快跑去交钱,这种课很多人上。上的时候老师就会告诉他,你只要对人有礼貌,常常微笑,你的业务就会做得好,你的荷包就会愈来愈多。请问这样子引导,这样子教导,他所学的这些礼貌的动机是什麽?还是自己的利益,还是钱。能不能真诚对人恭敬、对人关怀?所以这样子学不只是钱白花了,甚至于还把自己的心性、学问往下降,而不是往上升。所以很多人学完之后回来,看到人就握手微笑,因为他已经几十年没微笑了,所以这麽一微笑,不只别人不觉得亲切,还觉得看了之后鸡皮疙瘩都起来了,因为笑得很不自然。所以这个连对别人关怀、恭敬都是要从内心生起来。

我有一个朋友,他们夫妻都跟我很熟,刚好我要去拜访他,因为现在年轻人都很怕朋友到自己家裡去,怕朋友不小心谈一些话把他一些底细露给父母听到,那父母会质问他们,所以很多人是不让朋友到家裡去。所以我去这个朋友家,我就想说他一定不让我上去,因为刚好那天要去放生,因为放生父母不见得会支持你。其实我们人都害怕太多事,很多事只要你循序渐进做好沟通,没有人会不接受的,所以重点在我们有没有把道理讲清楚,有没有顺势去引导亲人,这是我们的问题,不是亲人的问题。

那一天因为要去放生,所以我想这个朋友一定不会让我上去,我已经想像到他一定两个夫妻骑两台脚踏车,推一台出来准备让我骑,骑脚踏车。所以我算准之后,我就买了一箱苹果,为什麽买一箱苹果?製造机会,买了一箱苹果他就不得不让我上楼了,所以买了一箱苹果。他们两个果不其然,脚踏车都已经牵出来了,所以我马上抱着那一箱说,人都已经到了,怎麽可以不上去问候一下你父母!他们两个只好勉强为之,但是脸上露出担心的眼神。所以一上去之后,就跟他的父母寒暄问暖,跟他谈了一下话,其实老人家都很慈祥,谈了差不多五分钟,他还怕耽误你的时间,她说「来来来,赶快,你们要去办啥事就去办」,我就跟他夫妻俩就出去了。结果当天晚上,他就打电话给我,他说「我妈妈要请你吃饭」。要请我吃饭,我说「好,没问题」。

那个礼拜我就去他们家吃饭,他们家不吃素的,结果我一去,全桌都是素的,还特别煮。在这个吃饭的过程,我们说见面三分情,他的父母就跟我们愈来愈亲了,吃完饭之后,他的母亲就跟我坐下来聊了很多事情。因为他跟他母亲说我是一个国学启蒙中心的老师,刚好他的妹妹生了一个女儿,而这个女儿就是他的妈妈在带,所以在带孩子有很多的方法,他的母亲就跟我做探讨,结果我就跟她说,「这样子不行,这样会宠坏孩子」。这麽一讲,道理讲明白,他妈妈就说,「好好好,那我下次要修正过来」。结果我朋友在旁边就说了,他说「我早就告诉妳这样不对了,妳都不听」。所以你看朋友跟朋友有好处,你父母讲不听的地方,可能你的朋友一句话就听进去了,这个叫「易子而教」。因为毕竟他是你父母,你是他带大的,他说「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你还要训我!」但是其他的朋友一讲,他们反而接受,所以你身旁有一群好的朋友可以帮你说话,对你的家庭是一种很大的助力。

等你以后孩子大了,孩子有时候因为每天听你唠叨,对你的话可能有时候这边听这边出来,但是假如是你的朋友发自内心劝你的儿子,可能两、三句话他就怎麽样?他态度就修正了,他会突然觉得说,原来叔叔讲的跟我父亲讲的也一样,所以我爸爸还是对的。所以当我们主动的去关怀对方的父母,那对他的家庭就是一种助力,那朋友跟朋友之间都能够在家庭、在事业、在工作上能够互相帮助,互相提携,那整个朋友关係就会愈来愈好,所以我们说酒是愈陈愈香,朋友是愈老愈有味道,所以交朋友第二个重点要懂得关怀。

交朋友第三个重点要懂得朋友跟朋友之间互相讚歎,互相肯定,因为古代读书人有一个不是很理想的态度,叫做「文人相轻」,自己有学问,别人也有学问,就很容易不舒服,很容易嫉妒,这样好不好?这样不好,对他对你都很不好,怎麽说?当我们嫉妒别人而没有讚歎别人的时候,其实我们的道德、学问在往下堕了,学问是看一个人的心量,那才叫真学问,所以第一等的学问叫做处处为人着想,这个叫第一等学问。

范仲淹有一个儿子叫范纯仁。我们中国为人父母者,处处都是为孩子着想,连取名字也不例外,中国父母给孩子取名字是给他一生的期许,所以范仲淹给他的儿子取一个名字叫范纯仁。诸位朋友,从这个名字当中可不可以看出范仲淹对孩子的存心?「仁」是中国字,会意,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二」,两个人,哪两个人?自己跟别人,所以想到自己就能想到别人,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以范仲淹对他孩子的期许就是他纯是一颗仁慈之心,能处处替人着想,他的孩子真做到了,那是世间第一等的学问,会让人佩服,让人折服。

有一次他的孩子纯仁,范纯仁,接受父亲的一个吩咐,就押解五百斗的麦子回他江苏老家,那时候范仲淹在京城工作,结果范纯仁押送的过程刚好遇到他父亲的老朋友,他父亲这个老朋友刚好家裡出现一些窘困,父母亲死了没有办法安葬,女儿很大了也没有嫁出去,所以范纯仁一看到这个情况,马上就把五百斗的麦子就卖掉,把这个钱给了他父亲的老朋友,结果钱还是不够,范纯仁索性就把他坐的那条船也卖掉,刚好钱才够。后来回京城跟他父亲报告这个工作的情况,父子俩对坐在一个桌子下,范纯仁跟父亲报告,当报告到说,「父亲,五百斗麦子我卖了之后,钱还是不够」,范仲淹抬起头来跟他儿子说,他说「那你就把船也卖了吧」,范纯仁接着说,「父亲,我已经把船卖掉了」。所以父子纯是一颗仁慈之心,所以这种家道的传承比你传千千万万的银两更有价值。而因为范家的这种仁慈之心的传承,所以他的子子孙孙到现在将近一千年,家道不衰。所以确确实实这种替人着想的心,他才是真实的学问。

我们刚刚提到的,不去嫉妒别人,懂得欣赏别人的心那才是学问,所以当我们嫉妒别人,不讚歎别人的时候,我们自己的心量愈小,学问就上不去。而由于自己的这种嫉妒之心,也会让自己的情绪很不好,甚至于还会影响到我们家裡的人的心量,所以对自己一点好处都没有,所以要常常看别人的优点,欣赏别人。当我们嫉妒其他有学问的人、有修养的人,这样对别人有很大的坏处。当我们嫉妒这个有学问的人,甚至于用言语毁谤他,当然你毁谤这个有德行的人,他不会跟你计较,但是由于你毁谤他之后,很多跟他学习的人会怎麽样?会对他失去信心,到时候这麽多人求学问的机会被你怎麽样?被你这个嫉妒之心给障碍掉了,这个动作对自己是非常损阴德,很折自己的福分,所以不可嫉妒别人,你嫉妒了别人还障碍了一大堆人。

在春秋战国时代,秦国有一位宰相叫李斯,李斯就是嫉妒心太强,他有一个师弟叫韩非子,他嫉妒韩非子的学问,还设计把他害死,所以心胸很狭窄,甚至于到最后还焚书坑儒,建议秦始皇要把所有这些圣贤书烧了。所以这麽一烧,多少人往后不能闻圣贤教诲,他只想到我的学问要比别人高,所以这个嫉妒心,你看这一把嫉妒的火烧伤了多少人,烧断了多少人闻圣贤教诲的机会。因为他这个嫉妒心,他也没有好下场,所以他的孩子跟他都是被推到刑场腰斩而死,从腰部切断。

所以害人者到最后一定是被害死,嫉妒人的人一定也会遭人嫉妒。而当我们心量拓宽,常常懂得去欣赏别人的优点,讚歎别人的优点,那这种讚歎、欣赏的风气,见贤思贤的风气,就会带动整个社会的改变,家庭气氛的改变。所以我们要时时刻刻懂得「见人善,即思齐」,惟有这样,我们说惟有读书人跟读书人互相讚歎德行,这样正法、圣贤学问才能慢慢恢复起来。

诸位朋友,欣赏别人要不要学?要不要?也要从点点滴滴磨鍊起来。这个嫉妒也是很大的习气,我们有一个朋友,他非常有才华,也很聪明,二十岁就拿到数学博士,厉不厉害?很厉害,世间人都觉得他很厉害。二十岁拿到博士,一个知名大学破格直接让他进来当副教授,当了十年都没有升教授。刚好我有一位朋友也是博士毕业,跟他同一个办公室,就去了解为什麽这个人禀赋这麽好,跳级跳了好几级,二十岁就可以拿到数学博士的人,为什麽三十岁还是在副教授。结果发现他这十年来所有的论文,都是发表哪个教授哪裡不好,那个教授又哪裡不好,而且讲得很精闢,都能抓住人家最弱的弱点,所以他这十年来要升等的时候都被这些教授压下来。所以一个能欣赏别人的态度,影响一个孩子一辈子,而处处只会挑人家缺点的性格,也会障碍一个人一辈子。

后来我这个朋友就给他一个建议,他说你写论文就换一个角度写,你可能就升教授。哪一个角度?你就换一个角度说这一位教授哪裡好,你就换这样写写看。这个朋友一听建议,脸色很难看,因为他觉得很困难,因为批评别人二、三十年习惯了,一下子要欣赏别人还真不容易。结果后来论文写出来拿给我的朋友看,我朋友看完觉得全身不自在,为什麽?因为他称讚别人的时候,他听起来都觉得很不舒服,很不自然,看起来就觉得很故意,很造作。所以欣赏别人还要点点滴滴养成,你在讚歎别人,人家才会感受到你是打从心裡对别人的肯定。所以对待朋友第三点要懂得互相鼓励,互相讚歎,互相欣赏,这是第三点。

朋友相交第四点要「不言家丑」,不可以把朋友家裡的一些隐私讲给其他的人听,所以言语要谨慎,「话说多,不如少」。有时候你话说得太多,不经意把朋友一些家裡情况讲给其他人听,有时候你讲出来,一些有心人拿起来挑拨就麻烦了,这样会破坏你朋友之间的情谊。而且也要你信得过的朋友,才可以把一些比较隐私的话跟朋友讲,你还是要选对象,不然你会自取其辱,你讲给像播音员一样的人听,到最后大家都知道。很多的女性,或者很多的男性,很喜欢把家裡的事到处讲,每个人都知道她先生现在怎麽样,这样做好不好?妳先生听到了一定会气得半死,所以家裡的隐私也不可以轻易对人讲,所谓「交浅不言深」,所以你讲话要懂分寸,而我们是他的好朋友,听话也要有分寸,不可以把这些话再传出去,所以这是当朋友当中要谨慎去对待的。

其实说实在的,自己家裡的事最好不要跟人家讲,要提升自己的智慧,自己就可以解决了,因为这个嘴很难封得很密。而一件事愈少人知道,愈不容易被障碍,也愈容易成就。所以古代人说「慎言,慎言」,言语确实要很谨慎。不谈人家的隐私,你可以多谈人家的好事、德行,所谓「扬善于公堂」,我们愈肯定他,他就愈积极努力去做好。这是第四点「不言家丑,不言隐私」。

第五点,还要有「通财之义」,因为人生的过程难免会有顺境、逆境,会有起起落落,所以当一个人处于低潮的时候,当一个人处于逆境的时候,他最需要的是什麽?需要的是我们及时的帮助,所以这个时候就有通财之义。朋友在经济上突然很低潮的时候,我们这个时候不能吝啬,要赶快帮助他。在帮助朋友财富当中有一个原则要记住,就是要救急不救贫。什麽是急?他是突然间遇到了一个困厄,比方说父母突然身体出状况,需要一大笔钱,这个时候我们要懂得支持他。我的父亲在我小时候,有些亲友家裡有困难,他大部分会斟酌情况去帮助,有一种情况是绝对会帮忙,就是亲友的孩子付不出学费,这个时候我父亲二话不说,都会支持,因为孩子的学习不能等,所以一定都会把钱拿出来,而且当拿钱帮助这些亲友的时候,心裡面的态度是什麽?根本就没有想过要再拿回来了,所以这是看到紧急状况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好好的去支持他。

但是救急不救贫,一个人假如是思想贫穷,好吃懒做,那你要不要一直支援他?你再一直支援他,他会因为你帮助他而愈来愈堕落了。所以当一个人思想贫穷的时候,你不能一直用经济去支援他,你有可能是害了他,假如他拿了钱去赌博,你还要不要给他?所以帮助别人你也要看清楚,要用智慧判断,不然有可能你用善心行了恶事,促成了他去做一些坏事,拿着钱去吃喝嫖赌。所以求学问要懂得权变,不是叫你要拿钱帮助别人,你就谁都帮助了,那就学呆了。所以当一个人思想贫穷,你不能拿钱帮助他,你要从思想观念去去慢慢把他引导正确,当他思想观念正确了,他才懂得如何去改善他的生活。所以这个时候你可能拿一本《弟子规》送给他更好,让他先学做人,先学做事,从这裡开始做。你也可以引导他去学习一个谋生的技能,当他的能力,谋生的技能一起来,他就可以自力更生,所以你在工作当中的经验也可以协助他。所以通财之义不只通钱财,还可以用内财,我们的内财是指你的经验、你的智慧,也可以用内财去协助他,让他的能力有所提升。

所以这是朋友当中五件我们的本分事,应该去尽到朋友这个道义,这个情义。五伦关係我们在这裡告一个段落,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伦关係我们已经讲了十多个小时,这十多个小时所提到的这些态度、观念、方法,学了之后要能好好的来运用。

有一群鸭子,牠们非常羡慕老鹰能在高空当中飞翔,所以相约一群鸭子就去找老鹰学习飞翔,牠们也很好学,早上六点钟就起床,六点半就去找老鹰了,学到晚上六点半,整整十二个小时,学得很认真,终于学会了,每一隻都学会了。六点半牠要告别老鹰,就跟老鹰说,「谢谢你一天的教导,我们要走回去了」。「我们要走回去了」,诸位朋友,鸭子学一天学什麽?飞,结果学了一天,牠们怎麽回去的?走回去的,把学习的东西都打包起来,以后再说。

所以我们学习了圣贤给我们教诲的五伦关係,你就要马上用上去了。当然不是说你马上用就全部都学会了,那你也不是普通人了,但是一定要体会到学贵力行,最重要就是要做到。所以《论语》裡面有一句教诲,它说「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这句话最主要的意思,它点出了一个人的道德学问,它是有层次的,我们必须透过在日常生活当中去实践的过程,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也由这段话我们可以来观照一下,自己的道德学问是在哪一个层次,所谓「人贵自知」,我们知道自己的水准到哪裡,进而懂得继续勉励自己,往更高的层次去发展。

第一句话讲到「可与共学」,「共学」就是一起学习。所以诸位朋友,我们现在是处于哪一个状态,「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的状态,所以大家一起学习,学了之后,「适道」,这个「道」就是道理,你学完五伦的道理之后,有没有开始做,这又是第二个境界了。当我们学完夫妇有别,当我们学了夫妻之间要互相欣赏对方,你学了之后,一进门就忘记了,看到先生又开始嫌东嫌西了,那就没有「适道」了。古代有两个很有名的人物跟同一个老师学习,他的老师叫鬼谷子,这两位人物一个是庞涓,一个是孙膑,跟同一个老师学出来,两个人的情况一不一样?差很多。所以诸位朋友大家学是同样学,但是学出去的效果要看自己的存心、领受能力,都不一样。两个师兄弟学完之后,学成什麽样?学成互相残杀。庞涓处处嫉妒孙膑,所以把孙膑害得很惨,后来自己也是咎由自取,被万剑穿心。所以我们一起学习也要共勉之,大家一起走向正道,而且同学可以互相叮咛,互相鼓励,一起贯彻下去,可以适道。

当我们真正去做了,「可与适道」,但是「未可与立」,这个「立」叫做屹立不摇。你平常都说我很孝顺,我很忠诚,那是在太平时代很孝顺、很忠诚,当真正国家面对危难的时候,很多的读书人就变节了。在这麽纷乱的社会当中还能够坚持孝心的,这才是真正的孝子。所以现在孝子容不容易看?不容易,每个人都为自己的生活谋生计。所以老子《道德经》有一段话讲得特别好,老子说「国家昏乱,有忠臣」,真正国家在乱的时候,你才真正看出谁才是屹立不摇的忠臣;「六亲不合,有孝慈」。当很多社会,家庭的兄弟都不和的时候,你才能从中看到谁才是真正兄友弟恭,懂得孝顺的人。所以我们在人与人现在关係这麽不好的情况,你还能够屹立不摇去遵守圣贤教诲,那你的学问层次已经到第三层,可以屹立的状态。

古代在乱世当中,很多读书人都演出这样的精神给我们看。举一个唐朝的例子,当初唐玄宗因为认识了杨贵妃,所以从此君王不早朝了,所以朝政从盛世变乱世。所以一个为人君能不能修身,能不能把自己做好,那个不是影响一个人,影响整个团体跟国家。因为君王不早朝,整个朝政就荒废掉,所以一些乱臣贼子就起而造乱,作乱了,所以发生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唐朝在几个月的时间当中,大半江山都沦陷掉了。这些沦陷掉的城县,这些地区当官的人有没有读过圣贤书?有没有?有,没有一个不读,都是科举出来的,所以可与适道,他们当官也都当得很好,看起来也都满有学问的,但是真正遇到危难都变节了。

有两个忠臣死守他负责的这个县,叫睢阳城,死守了几个月,安禄山怎麽打都打不下来,所以唐朝的军队才得以缓和一下,重新整顿,再把天下,再把唐朝打回来。这两位读书人,一个叫张巡,一个叫许远,后来他们两个也被安禄山抓起来,安禄山对他们是严刑拷打,要叫他们投降,他们两个是誓死不愿意,当着安禄山的面一直骂他是叛臣,安禄山看了很生气,下令把他的牙齿都拔掉,结果当他牙齿都被拔掉的时候,他的正气不减,依然破口大骂安禄山。我在想安禄山那个时候表面上看是很凶,其实两隻腿在发抖,他一定会被这样的正气所震慑,所以张巡、许远的学问是能够屹立不摇。

「可与立」,屹立不摇还不是学问的最高境界,「可与立,未可与权」,这个权叫通权达变,要有通权达变的能力,不然有时候你会死守了一些原则。举一个例子「上天有好生之德」,所以我们要有仁慈之心,但是圣贤人也教导我们「凡出言,信为先」,所以要有信用。刚好有一个猎人走到你面前来,因为之前有一隻兔子往东边跑掉了,他跑过来问你说,「请问兔子往哪裡走?」

问:这个时候你应该怎麽说?往哪裡走?

答:往西边走。

那你说谎。不能说谎,好,往东边走,这样有没有对兔子好?有没有对猎人好?有没有对自己好?所以学问是活的,不是死的。当我们告诉猎人说往西边走了,这样子一来,兔子活了一条命,二来这个猎人少造一个杀业,所以对每个人都是好的。所以一个人有真学问的时候是处处能成就每个人,那是懂得通权达变,懂得去灵活运用,所以这个就是学问的功夫。

孔夫子有一次发现了一个地区,就是魏国有一个地区封给了一个臣子,而这个臣子正运用这个地区开始製造很多兵器,准备叛乱,准备推FAN魏国,刚好孔夫子经过被孔夫子看到,那夫子最讨厌的就是什麽?乱臣贼子,所以夫子就离开,准备赶快赶到魏国的首都去把这件事情揭发出来。结果这个臣子知道夫子要去把他的事情告诉他的国君,马上派大军把孔夫子团团围住,然后就跟孔夫子说,「你对天发誓,绝对不能把我的事情讲出去」。那夫子情急之下,就对天立誓,「我绝对不把你的事情讲出去」,讲完之后军队就撤了。因为他们说孔夫子是这麽有学问的人,言出必行,所以军队都撤掉了。撤完之后,夫子马上说「走,去魏国」。子路一听到就很不高兴,「夫子,你怎麽可以言而无信」。夫子就跟子路说,「一个人在被要胁之下的信,可以不用遵守。而信要跟义配在一起,信义信义,对于正义的事情你才要守信,所以要灵活运用。而且假如我不去揭发,又让一个国家的人民都受zai 难,我一个人受zai 难没关係,我一个人背信没关係,不能够让这麽多人民受zai 难」,所以这个学问才是达到通权达变。好,这节课先上到这边,谢谢。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

幸福人生讲座

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十九集)  

2004/11/24  海口市孝廉国学启蒙中心 
 




诸位朋友,大家好。我们刚刚提到学问的几个境界,所以求学问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那提升的方法莫过于要好学,要勇于改过,要能够不断力行,这样就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所以夫子在「中庸」裡面提到「好学近乎知」,「智、仁、勇」是「三达德」,您只要能够遵守这三达德去求学问,一定可以不断提升境界。所以好学的人离什麽就近了?离智慧就近了。

我们刚刚提到的「共学,适道」。再来,「可与立」,还有「可与权」,这四个境界一开始就是「学」,学习的「学」。所以「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你有学习不见得能够真正去落实走这样的正道,「未可」是告诉你不见得,但是它同样也告诉你,其实你只要肯好学就可以提升境界达到「适道」;你继续好学,就又可以从适道提升到屹立不摇的境界;你继续好学,又可以从屹立不摇提升到通权达变,所以这一句教诲的核心还在「学」字。一个人只要时时处处保持一个学习的心,时时处处观察别人的优点,提升自己,那他的学问一定可以不断提升境界,所以好学是一个人学问成败的关键。除了好学之外,也要勇于改过,所以「知耻近乎勇」。当我们不断的学习,然后自己的过也没改,那就好像你拿了一个水桶在装水,底下破了两个洞,水能不能装满?装不满,所以也要同时改正自己的过失才能够让道德提升,所以要「知耻近乎勇」。

「力行近乎仁」,惟有你真正去做了之后,去用圣贤的教诲去对待你的家人,去对待你的亲友,你才会发觉到别人的需要在哪裡。你不关心你的孩子的时候,你都不觉得他有很多需要;你真正接近他,真正替他设想,你才能感受到原来他有这麽多需要。常常很多老师都会问我,他说「蔡老师,你为什麽有这样的精神,这样的意志,不怕辛苦,去推展中国文化?」他们都觉得有时候冲劲很强,三天之后就怎麽样,又稍微气球又消下去了。我跟他们说,我说「你假如有被八十岁的仁慈的老者给你跪过,我相信你睡觉都不会睡超过七个小时」,为什麽?因为你去感受到别人的需要是这麽样的迫切。

因为我在杭州天目山讲课的时候,讲到第三天,中午吃完饭才刚走出来,一位八十岁的老者看到我,马上就跪下去了,我的动作还挺快,因为我以前是打羽毛球的,所以瞬间救球的习惯是已经不用思考了,所以我马上人就扑过去了,两隻脚也跪下去,刚好把他扶起来,我就把他撑住,我说「老人家,起来说话,别这样」。结果老人家一站起来,他说「蔡老师,你一定要答应我两个要求」,他说「第一个要求,我是新疆乌鲁木齐的人,新疆没有这麽好圣贤的教诲可以听,你一定要到新疆去讲课」。他都已经八十岁了:

问:他那一跪为谁跪?

答:为老百姓跪。

对。所以不是我在教他,是他在教我们这些年轻人。人家不为己,他的儿子已经在大学当老师了,他这一生是不愁吃穿,但是他念念是想着要为人民。

他说「第二个,一定要把你们讲课的碟送我一套,我还要去送给别人」。所以我跟我们一些在推广文化的老师说,我说当你真正在接触这麽多人群,当你从内心真的感受到他们的需要,他们对于圣贤学问的渴望的时候,你的那颗仁慈之心就会提升了。所以确实,当你愈去落实圣贤思想的时候,愈落实圣贤教诲,你就能够看到自己的责任在哪裡,这样子你就能够处处替人着想,处处帮助别人的需要。所以智、仁、勇(三达德)对我们提升道德是一个很重要的态度。

五伦关係最后我们可以用三个字来总结,而您只要处处能够用这三个字来观照自己的言语行为、起心动念,那您很快就能把这五伦关係做圆满。这三个字可以说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三宝,哪三个字?「君、亲、师」,君亲师与天地并列五尊,万物当中最尊贵的就是「天、地、君、亲、师」,而「君亲师」就是要把天地之德演出来,这样的君亲师才能真正让人尊敬。君亲师到底它的本质是代表什麽?在外在来看,「君」是代表领导人,「亲」是代表为人父母者,「师」是老师。而它深层的本质,「君」代表领导,代表以身作则,这是「君」重要的含义。「亲」是父母,用一份关怀,用一份爱护,这是亲的本质。再来,「师」代表处处引导他,教诲他,就是言教的角色,所以「君、亲、师」这三个角色对一个人一生特别重要。

现在有一个现象,就是为人父者、为人母者觉得孩子很难带;为人长官的人觉得员工不听话;为人老师者觉得学生不受教,不好教,所以是谁有问题?是孩子有问题,是学生有问题,是员工有问题,这样对不对?这样子就很难契入圣贤的教诲。我们中国圣贤教诲有一句心法,诸位记住了没有,「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其实为人领导者,为人父母者,为人老师者,只要把「君亲师」都做到了,那一定可以把孩子教好,把学生带好,把员工培养好。

我们来看一下,为什麽现在当老闆的人,员工不听话?因为他当君的时候,他有没有做到以身作则,他没有做到,他可能只是他有钱,怎麽样?要求部属,他有这个权位,拿权位压别人,这麽一压,表面上员工很听话,等你不在的时候,阳奉阴违了,所以不能用权势压人。我们《弟子规》说的「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你应该是用道理,用自己的好榜样去感化、去带动员工,这才是君的角色,所以领导者连君基本上没做好。

再来看看他有没有做亲,有没有把员工当做自己的亲人看待,当一个老闆把员工当亲人看待的时候,他的整个公司的气氛会怎麽样?那绝对是互相关怀,互相照顾。我们当领导者出外旅游,比方说到海口去,去玩了七天回来,你的这些部属都知道你去海口回来,结果你一回来,两手空空,代表你出去的时候也不会想到他们,他们本来想说还可以有椰子糖可以吃个一、两颗,结果都没半颗。假如我们一回来,马上把椰子糖、咖啡这些特产拿回来放在办公室裡面,说「来,想喝的时候自己泡」,他们时时刻刻可以感受到你对他的关怀,所以那个工作气氛就很不一样。当员工的工作气氛好,工作效率自然就好;假如气氛很不好,很多员工在这裡长期工作,可能连身体都搞坏了。所以工作气氛要靠领导者有对下属的这种关怀,这种以亲人对待的态度。

领导者假如又能够做到师,因为我们的部属,他不是一来什麽能力都会了,也是要透过你点点滴滴的指导,你的耐性,抓住一些机会点提升他的能力,当我们还有这种老师的态度对他,部属跟着我们就会觉得自己有很多的进步跟成长,他也会时时念着你教导他的这分恩德。所以当一位领导者做好君、做好亲、又做好师,那绝对会赢得部属的爱戴,所以领导者要看看自己有没有把君亲师做到。

再来,很多为人父母的觉得孩子不听话,那我们来看看他君亲师有没有做好。先看他是为人父母,请问他有没有爱护孩子?爱护孩子还要学习,不是你想怎麽教就怎麽教,这样会像《弟子规》说的,「但力行,不学文」,不学圣贤文章,「任己见,昧理真」,你都只是用你的想法去照顾孩子,结果不只对他没帮助,有可能害了他。所以要学为人父,学为人母,你没有正确的观念,很难在这个社会当中把孩子教好。比方说很多父母很爱护孩子,深怕他太疲劳了,深怕他太多压力了,所以啥事都帮他做得好好的,这样有没有爱护孩子?所以我们看看现在的年轻人能不能承担挫折?能不能承担压力?没有,当他没有这个能力的时候,他这个人生会不会走得顺畅?他这一生可能不知道会在哪一个关键就倒下来了,所以真正爱护孩子的人应该懂得创造很多机会让孩子磨鍊,让孩子历练才对。前几天我们举的例子,卢叔叔的小孩,他是创造很多机会给他孩子磨鍊,孩子出来找工作,居然是董事长说你要多少薪水自己开。没有之前父亲给他的这麽多磨鍊,他的能力能出来吗?所以爱护孩子你要有理智,你要能够深谋远虑,所以为人父母爱护孩子也要透过学习才行,不然你连「亲」这个角色都没做好。

再来,为人父母者要做君,也就是要以身作则给孩子看。我们常常举一个例子,父母都要求孩子要好学,然后自己坐在那裡看电视,然后说「你赶快给我去念书,我数到三,不然就打你」。孩子在那裡依依不捨还抱着牆壁、抱着柱子在那裡撑着,后来说「最后通牒」,他才走上去。这麽一走上去,脑子裡在想什麽?想那个女主角、男主角现在会怎麽样,他坐在书桌上能不能静心的看书?不行。所以我们为人父母的人都拿着圣贤的要求要求孩子,从来没有要求自己,所以当父母没有以身作则的时候,请问我们的孩子服不服气?不服气。不服气,那个怨气会开始积累,突然积累到他的身高跟你一样高的时候,他就不听你讲什麽了,你拳头大,我的拳头比你更大,这个时候就发生逆反现象就出来了。所以很多人说逆反现象是正常的,这句话对不对?现在社会上流传的这些观念很多都是似是而非,其实都是错的。

我们去参加一些初中、高中的亲师座谈,很多老师说,孩子到这个年龄出现逆反现象是必然的,有待商榷的话。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当中从来没有记载,小孩子从小在青春期的时候一定有逆反现象。这个是结果,这个结果在这几十年当中结出来,这个果子在几千年当中没结出来,那我们这一代的人还真厉害,把这个恶果瞬间结起来,我们中国几千年的老祖宗就没有结这种果子出来。所以原因在哪裡?原因在几千年的老祖宗很重视教育,而教育当中首重的是孝道,为人父母的都把孝演给孩子看,所以他的孩子从小就有孝顺、尊敬长辈的态度,从小对父母就有孝敬之心,哪来的逆反效应?哪来的逆反现象?所以不把真正原因找出来,只在那裡每天担心我儿子以后一定会逆反,不知道吓出多少病来。

我父亲那一代哪有什麽逆反现象!父亲那一代父母这麽辛劳,时时想着把书念好,能够奉养父母,哪有一个逆反?像我这个年纪就差不多有百分之六、七十有逆反了,我没有,我还去跟我母亲求证说「现在都说有逆反,我有没有?」我妈妈想了一下说「没有,还算合格」。所以当我们从小对父母有敬畏之心,从小父母都是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在我们的内心对父母只有敬、只有畏,敬畏而已,哪来的逆反!

我父母在我们小时候吃完饭休息一下,两个夫妻就进房间看书了,那我们这三个孩子会不会坐在沙发翘着二郎腿看电视?不敢,乖乖的去看书了,所以我们家是从来没有叫孩子看书的,我母亲每次上楼都是叫我们赶快去睡了,不要再看了。所以常常我母亲脚步声听到了,还没上楼,我的姐姐就已经把她的声音传出来了,「去睡觉了,不要再看了」,因为父母以身作则,所以孩子很自然就效法。古人说「身教者从」,身教,他就跟从你做;「言教者讼」,你只是在嘴巴上要求,自己都没做到,到最后家裡的人一定吵起来,孩子一定不服你的指导。所以现在为什麽孩子教不好,因为大人以身作则没做到,甚至于孩子在劝妳,「妈,不要打麻将了」,妳还给他打一顿,以后他听不听妳的话,根本不可能听妳的,也根本不可能尊重妳。所以父母「亲」没做到,「君」没做到,「师」没做到,有一些该教诲他的时候都视若无睹,这样也没做到教诲孩子的责任。
还有的家长更夸张,很没有教育敏感度,有一个陝西的教育官员说,他有一个朋友有一天跟他说,我儿子真聪明,因为有一天他跟我要两块钱,我拿了一张两块钱的给他。他说:爸爸,我要两张一块的。他爸爸就问他:那不是一样吗?为什麽要两张一块的?他跟他爸爸说:因为两张,我可以送去给教务处、训导处两次,每次可以加十分,拾金不昧。他的爸爸很高兴,你看我儿子这麽聪明。这位教育官员听了时候在那裡「唉呀」。父母教育的敏感度有没有?没有,他还想说我儿子脑筋真好,他的孩子已经开始说谎,不老实了,要的是那个虚名,所以为人父母该教的时候可要好好教。所以为什麽现在的孩子教不好?我们为人父母的人没有做到君亲师。

为人老师的人有没有做到君亲师?所以老师常常拍桌子,学生真不受教,其实我们要回过头来想想自己哪裡做不好。我们看现在为人师的人好像有在教诲小孩,每天只看你为什麽考这麽差,手伸出来,统统只抓分数,你只抓分数,不教孩子做人,孩子不会尊敬你的。我从小在初中、在高中都算是很好的学校,在初中的时候那真是逼得不得了。我记得有一次我考英文考了一百分,我很高兴,高兴没三分钟,我们老师讲了一句话,下次月考退步一分打一下,我从高兴变成忧伤,因为我下次铁定被打,后来考了九十一分,被打了九下。

因为我从小有父母的教导,所以常常都是对人都很厚道,所以从来不责怪别人,因为我父母从小到大没有在我们面前讲过哪一个人的是非,所以往往我们姐弟发生事,第一个反应先检讨自己。但是其他的同学就不这样了,当老师常常都是这样恶言相向,都是这样子打,对他们的自尊心伤害很大。我很多的同学智商都超过一百五,一百四、一百五的大有人在,我才一百一十八,所以他们的头脑反应都比我好很多,结果因为老师常常都是骂、都是打,他们开始出现厌学的现象,到最后高中也没考好,很多同学连高中都没念完就退学了,所以教也要教对。你这样子为人老师的教错了,伤了孩子的心,当孩子对老师没有恭敬之心的时候,你同时把孩子一生的学问、道业都砍断了。所以我看到我这些同学,我内心都觉得很惋惜,但是我想想我们这些老师,我也觉得他们很可怜,他们确实「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整个大环境就要求他们什麽?你就是把分数逼起来,当考上好学校的学生愈多,我们学校就愈成功。

要慎思、慎思,现在人要的成功到底是不是真的成就孩子的人生?我们为人师的人真正要静下心来思考。到底我们几年、几十年的教学是不是成就了孩子?不可以在这个洪流当中迷失掉了。现在大半的人对人生的追求方向是偏颇的,我们可要谨慎,不能随波逐流。

当我们为人师的人真正抓到了成就孩子一生正确的思想观念,才是为人师最重要的事,那你这个「师」才开始走上正确的方向。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要传真正正确的做人之道,要能解孩子人生的疑惑,这才是真正的老师。我们在杭州演讲,那位武警四十岁了,他才知道人生的对错,假如他是十几岁的时候就懂了,他的人生绝对截然不同。我们为人师的人不能再让很多人人生的遗憾,继续在我们学生的人生发生,这是为师者的一个良知。所以从这个「师」当中我们要先抓到「教什麽」。
再来,为人师的人也要思考我们自己有没有以身作则,当一个老师好学,当一个老师讲课的时候都能旁徵博引,举很多历史故事,学生光看到我们这种教学的态度就会深深的吸引他,所以当我们好学,学生自然好学。再来,「亲」,我们为人师的人有没有处处把自己的学生当自己的亲人、小孩一样看待?当我们有这样的态度的时候,孩子对我们的信任就会很深,而你所讲的教诲他也会吸收得很认真、很用心。所以当一个老师真正做到君亲师,他绝对把他的老师工作做得很圆满。所以我们时时刻刻在五伦相处当中去思考自己有没有做到君、亲、师。

父子关係,我们当父亲有没有做到君亲师?再来,孩子对父亲可不可以做君亲师?可不可以?「大道不器」,宇宙人生大的道理是放诸四海皆准,你要把你儿子的这个角色本分做得很圆满,你也要做君亲师。所以你当君的时候,你以身作则,你用德行去感动你的父母,你希望你的父母也能够得到圣贤教诲,让他的晚年身心能够轻安。那你的道德学问要怎麽样?要比你的父母还好,所以你要做君。再来,你要做亲,要时时处处关怀父母;你要做师,你对于很多道理要能融通,要能懂得抓住时机来引导父母,因为一个人思想观念的成长绝对不是一朝一夕。所以你在引导的过程,当然我们孩子演这个师,态度可不能像老师骂学生一样,那你就没有学得灵活,这个师是有一种抓住机会引导父母,但是在态度上还是要「怡吾色,柔吾声」,态度要对,所以父子关係要做君亲师。
君臣关係可不可以做君亲师?你说「我是部属,我怎麽做君亲师?」其实你只要很有德行,你的上司会向你学习,你处处为上司着想,把他当一家人一样看,那你们就惺惺相惜,该劝谏他的时候,该用言教的时候,你要抓住时机劝导他,那你也做到师,那你的领导人、你的上司一定会非常珍惜你这种部属,也会好好提拔你。所以父子关係要做君亲师,君臣关係做君亲师,那夫妇关係呢?同样做君亲师,当你的另一半打从心裡佩服你,你都以身作则,你的话就很有分量。时时关怀,做到亲的角色;抓准时机开导他、劝导他,这个就是师的角色。兄弟也一样,最后,朋友,甚至于同事,也可以做君亲师。

我们常常听到一些朋友说,我进了这个公司就是因为有这个同事在生活面、在工作面给我很多指导,甚至于在我的人生价值方面也有给我很多启发,你有没有听过你的朋友谈他的另外的朋友是这麽样谈出来的?有没有?没有。我有听过,我一些朋友就说,我就是遇到我这个同事,我的人生才这麽不一样。为什麽他对这个同事有这麽深的感受,这麽深的感谢?一定是他的朋友有做到君亲师,有在工作、在生活当中给他当好榜样,然后在生活当中有给他很多关怀。在他工作不明白,很多能力有缺失的时候,他还会主动教导他,所以他才会对这个同事有这麽深的感谢。所以当我们在任何一个人与人关係当中都能够做到君亲师,那每个接触你的亲友都会对你佩服,见到你都会很欢喜讚歎。所以「君亲师」这三个字,这三个态度,我们时时拿起来观照自己有没有做到,假如能这样去观照,保证你的道德学问会提升得很快。我们五伦关係到这边告一个段落。

接下来我们要进入的是学习的次序。学问学什麽?学道德,学五伦大道。我们前面的整个课程就是讲解了这个五伦大道,当道理明白之后要进而去落实,所以整个学习的顺序也是很关键。在我们的讲义裡面有写到「学之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最后一个是什麽?「笃行」。那我们来看一下「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这四个步骤,其实它最重要的就是要把道理搞清楚,道理搞清楚,这个叫「知」的部分。最后一个步骤是要把搞清楚的道理要做到,要落实,所以叫「笃行」,这样才能「知行合一」。

学问最重要的就是要知行合一,当你知道的很多,但是都没有做,这样有没有学问?这样不只没有学问,而且有害处。知道愈多,愈不做的人,一定会很傲慢,所以《弟子规》裡面有两句对求学问很重要的开显,我们一定要记住这两句话,「不力行,但学文」,不去做,只是一直读书,一定会「长浮华,成何人」,绝对不可能成就学问。但是只是去做,都没有学习,「但力行,不学文」,那就「任己见,昧理真」,就只朝着自己的想法、看法去做,结果做下来事情也没做好,自己还很多抱怨,那就是「任己见」,没有去顺从圣贤教诲。所以很多人人生也很认真,也很努力,但是他人与人的关係始终没有处好,这个就是没有学习。所以我们一定要透过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把道理搞清楚,进而去落实笃行。

而落实的时候要落实在三个方面,哪三个方面?第一个立身,修身方面,这是自己修养的提升。第二个方面要落实在处理事情当中,处事上。第三个方面要落实在接物,就是与人相处当中。所以学问要在你的生活,在你的工作,在你的处事待人接物当中去真正做到,甚至于会修学的人还在自己的存心、自己的起心动念当中去观察自己、去要求自己。

古代人求学问的态度如何,这个我们值得来学习。很多人求学问都很有意愿,常常听朋友劝告也好,或者听一场演讲下来,觉得道德学问很重要,马上回到家裡就把书柜裡面那些书赶快拿下来,一摆,七、八本书都放上去,说这一次我一定要好好的把这些书读完,这个热度持续几天,可能三天以后又不知道到哪裡去了。所以我们常常立志要好好读书,但是也常常就荒废掉,所以古人说「君子立常志,小人常立志」,君子一下定决心一定要成就学问,他就终身不改,很有恆心的、很有决心的坚持到底。没有这种态度的人常常在那裡说,我这一阵子一定要把书好好读好,我的人生一定要从现在开始好学,但是后来怎麽样?又不见了,这种志向常常会不见,到最后自己对自己有没有信心?就没信心了。当然一个人的志向能够坚持下去,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你要先立定好志向,你这个学习才能够贯彻下去,人生没有目标,你很多的努力到最后就没有动力了。

其实我是常常立志的,常常下决心要好好念书,每次我记得高中考试也好,或者大学考试也好,每次考完试,我总会说下次以后我一定好好念书。我还记得大学考试,考试卷后面老师都会有一行写到说,「您对这个学期的学习有什麽样的感受?」我们就会开始发露忏悔,开始说我们不够认真,这个暑假我一定会用功读书,然后写一写,老师看了还有点欣慰,就没有把你当掉。所以也是常常立志,但是始终没有真正坚持下来。我到外面出社会开始工作,也换了七、八个工作,所以我父亲看我觉得我都是三分钟热度,你们看得出来吗?你们太仁慈了,都没有给我难堪,我就是三分钟热度,热一下就冷了。但是诸位朋友,我为什麽会冷掉?因为我每次热爱一个东西,后来发现它不是我想要的,我就又离开了。

我曾经在教育训练机构待了两年的时间,专门办很多课程给人家来上,结果一来上都是几千块,甚至于有上万块,我很热衷,为什麽?因为他们假如接受这些课程而改变一生,这种工作很有意义,所以我是我们公司业绩最好的。但是做了几个月下来,我发现很多上完课的人,人生有没有变?没有变,不只没有变,他们更辛苦,因为花了那个钱,经济压力更大,所以我看不下去了,我赚的钱是製造他们的痛苦,后来我就离开教育训练界。当然在这个过程我们也看到一些现象,就是演讲的人说一套做一套,所以后来我们也不愿意继续这样子做下去。当我离开的时候,因为还有这分良知,所以离开之后,可能是老祖宗冥冥当中的祝福,我就翻开圣贤经典,结果一翻开,那个情绪无法形容,坐都坐不住,站起来拍桌子,说这麽好的教诲,双手奉送给你,你不要,还去花一大堆钱,所以觉得自己实在是很愚痴,也很庆幸终于打开了,那更有一份使命,要让圣贤的教诲利益更多的人。所以我的三分钟热度从此消失了,因为找到真正人生一生值得追求的目标。

我在一开始学习的那几个月,我的父亲常常进到我的书房看看我,然后就跟我说,这几个月你读的书比你这十多年加起来还多。我父亲很惊讶,这个三分钟热度的儿子怎麽变了,我就看看我父亲,也没答话,因为我们要表现到某种程度才是我们说话的时机,话不要太多,要沉得住气,所以我笑一笑,继续看我的书。所以就在这整个接触的这五、六年,方向目标就没有再换过。那也深入经典当中可以感受到,古代人对于求学问的态度确实我们是跟不上,只要下定决心,终身不改。

所以「中庸」裡面有一句话就提到了我们圣贤人求学的态度,我们来看一下。「有弗学」,真正要学了,「学之弗能」,学了之后没有学到会,「弗措也」,绝对不中断,很有决心,所以学一定要学到能、会,他才肯罢休。所以这一段教诲对现代人,常常都是阳奉阴违,真正是最好的对治方法,因为我们最缺乏的就是恆心,而恆心就是求学问成败的一个重要关键,所以博学一定要学到能。「有弗问」,有去请教别人,「问之弗知」,问了之后没有知道,没有搞清楚,「弗措也」,这个措就是不放弃。所以你问别人,请教别人,一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一定要问到懂,很多人问别人没问懂就算了,所以学问常常是一知半解。一知半解不打紧,别人问你,你还随口给他说说,那又害到别人,所以问的话一定要问到知道。所以我们看看古代人的那种求学态度,确确实实我们要学。

再来,「有弗思」,有去思考,慎思,思考,「思知弗得」,思了之后没有定论,没有考虑清楚,怎麽样?也不放弃,「弗措也」,一定要思考到有定见,思考到知道自己要如何下手才行,不然像我们很多会议开了两、三个小时,想到最后说,好了,下次再说,哪有那麽多时间在那裡下次再说?所以思考一定要有所获得,有所定见才行。再来,「有弗辨」,有去辨别,「辨之弗明,弗措也」,你去分辨一些人,分辨一些事物,一定要分辨到明白了才可以放手;你没有分辨明白,绝不放弃,不然你不就白分辨,白去判断了吗?最后,「有弗行」,你有去力行圣贤教诲,但是「行之弗笃」,就做得不踏实,不够扎实,这样也不行。你不能圣贤教你要孝顺父母,你才做二十分,这样行不行?这样不行,所以一定要做到非常扎实,笃行,笃实,才能够算是把学问扎好。

最后提到了「人一能之己百之」,别人一次就做到了,没关係,我们不气馁,勤能补拙,他一次做到了,我有做一百次也要做到的决心,「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人家做十次做到了,没关係,我做一千次也要把它做到。当人有这样的决心求学问了,「果能此道矣」,虽然愚笨也会明白,开智慧;虽然软弱也必能变成一个刚强、一个很有行事原则的人,所以这段话提供我们很重要的修学态度。下一节课我们就进入整个学习顺序,先到这边,谢谢。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

幸福人生讲座

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二十集)  

2004/11/24  海口市孝廉国学启蒙中心 
 




诸位朋友,大家好。我们刚刚把学习的次序做了一个说明,它是经过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的过程。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如何博学,博是广博的学习,在《三字经》裡面又提到「教之道,贵以专」,教跟学是一件事,教要专,所以学也要专,所以这裡讲博学,那为什麽《三字经》又说要专?我们就必须要了解到《三字经》讲的「教之道,贵以专」,「学之道,贵以专」,最重要的是求学问的方法一开始一定要专,要一门深入。当你整个掌握圣贤教诲德行的纲领之后,你在这五年当中就能够达到某种程度、某种智慧、定性,有这样的定性、有这样的根基之后再开始博学,再开始广泛去跟人家探讨,所以这个根基五年要专注。

为什麽我们会有这样的体会?一来是自己在接受圣贤教诲的过程,这五、六年我都是只跟一个老师学。那反而感受到因为五年来都跟一个老师学,所以很多的思想观念就建立起来,一遇到其他的说法,马上能够辨白,分辨他讲的是对还是错。除了从自己的学习经验当中体会到之外,我在中国最重要的教育哲学裡面,就是《礼记.学记篇》,这篇教诲裡也同时提到,学五年之后才可以「博习亲师」,才可以广博的学习。所以确确实实圣贤教诲,在深入道德学问当中一开始一定要专注,跟一个老师,专注抓住一本经典一门深入,打好根基之后才广博学习,所以在求学问方面,博学是等打好根基才开始。

而在生活方面,我们说的生活教育,那就可以广泛的学习。比方说孩子在生活当中如何吃饭,要不要学?要。他假如吃饭的时候吃了满地都是,然后吃的时候声音很大,别人跟他一起吃饭,全身不对劲,那这样就很失礼,一失礼,别人对他印象就不好,甚至于会轻慢他,瞧不起他。所以孔夫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不学习如何与人相处的礼貌就很难在社会当中立足。所以我们刚刚说的吃饭要学,穿衣服要不要学?要。穿衣服不学,在穿的时候不懂得爱惜衣服,本来可以穿五年的衣服被我们一穿,三个月就撑破了,这个穿衣服要学,如何爱惜东西。还有,甚至于走路要不要学?行住坐卧要不要学?现在人不学行住坐卧,所以一大堆人发生嵴椎侧弯,有没有?很多,站没站相,长期下来嵴椎都弯掉了。很多人有骨刺,这个都是因为行住坐卧的姿态不对所造成。很多人在现在这个社会就喜欢睡很软的床,好像觉得睡软的床是享受,其实对自己有没有好处?睡得愈软,你的整个骨骼、嵴椎都受影响。所以我常常坐沙发都很不自在,好像愈坐精神愈差,头都昏昏的,因为整个骨骼都没有正,血液循环就愈来愈下降,所以你就觉得浑身不自在,所以花钱不见得会有健康。

我曾经在海南的博鳌去做了一场企业演讲,是在黄金海岸,那个旅馆住一天要好几千块,结果我那天晚上都睡不着,我们说没有那个命还是不去睡好。因为它的床实在是太软了,我们睡硬床睡习惯了,所以那天我就整夜翻来覆去,幸好隔天演讲还算正常,不然就对不起别人花那麽多钱。

所以我们从这裡可以体会到,连行住坐卧都要学习,因为它代表你的威仪,人家不容易轻视你,它代表你的生活习惯,也能够影响你的健康。所以整个生活面要学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所以我们要抓住各种机会让孩子学习如何独立,如何照顾自己,如何与人相处,话怎麽讲,事怎麽做,礼貌怎麽打,招呼怎麽打,客人来怎麽接待,客人要走怎麽送:

问:这要不要学?

答:要。

我记得我有一个高中同学,他的成绩非常好,他初中只念了两年就直接考高中,而且还高中考上第一志愿。我那时候跟他同学三年,感情也挺好,大学时候我去他家找他,后来我要离开的时候,我说「我要走了」,他说「再见」,那我就一个人走出来,结果他爸爸看到了就骂他,他说「你连送客人都不会送」。他的智商高不高?他聪不聪明?能够跳级那是太聪明了,但是人情世故一窍不通,他爸爸在那边说「你怎麽不去送?」其实想想我们为人父母有没有教?没教。所以当一个为人父母的人了解到,一个孩子人情世故一定要懂的时候,孩子才有机会在生活点点滴滴当中学,所以一个孩子能不能博学还真是受父母影响。

我有一个学生,她一年级到六年级统统学业成绩都是第一名,这样的学生好不好?你们羡不羡慕?

问:这样的孩子在你家好不好?

答:好。

不要「好」那麽快。一到六年级学业成绩都是第一名,但是在家从不做家事,所以在家都不做家事,会不会突然到学校去变成一个很勤快的人?不可能。后来因为分配的工作都没有认真做,所以同学的埋怨就愈来愈多,怨声载道,已经威胁到我这个老师的威信了,我假如不去处理,其他的同学说,你看老师偏心,所以这个时候不得不出马,我就打了一通电话给她母亲。当然,我们与人相处要抓住一个原则,见到别人就要先夸,夸他也好,夸他的孩子也好。你不能见人第一句话就是,你的孩子真差;你见到人说,你今天为什麽没把这事做好?你第一句话下去,他的心情就很不好了,所以讲话要不要学?

孔夫子的教诲是有四件很重要的事,第一件事叫「德行」,夫子教学四大重点,「德行」。再来,讲话,「言语」。「一言兴邦,一言丧邦」,话讲得好可以让一个国家兴盛,话讲错了可以让一个国家遭殃,所以话要很谨慎。一个国家可以因为言语而败丧,一个家那更是不用说。再来,「政事」,这个「政」,是管理众人之事叫「政」,所以政事我们广泛的来解释就是孩子做事的能力,处理事情的智慧,这个属于第三个重点,「政事」。现在的家长都不让孩子干活儿,他能不能办事?「玉不琢,不成器」,所以现在孩子处理事的能力一直下降不是没原因,因为我们没教。第四个,「文学」。这是孔门四科。文学在我们古代叫「三不朽」当中的「立言」,留下名垂千古的文章能够利益后人。其实立言的前提在哪?任何基础不离德行,没有德行,留下来的文字是不会让人家受益的,所以德行为要。所以人生三不朽,第一个「立德」。

再来「立功」,真正对家、对国、对社会有真实的帮助,你有这样的德行,又有这样的作为,你自己不写,人家帮你写。所以「义田记」是描写范仲淹的,请问是不是范仲淹自己写的?不是。很多歌颂历代圣贤人的文章,都不是他亲自写的,都是别人佩服他写的,所以能立德、能立功的人必然有言可传。

现在我们要来思考这四个重要的学习,我们在生活当中教了没有?所以做家事的能力是培养他做事的一种人生智慧。所以我打电话过去,我就先跟她的母亲说,这个孩子最近有什麽好的表现,又代表学校出去比赛,也很认真练习。她母亲听了之后就说没有、没有,老师您不嫌弃。当夸完之后,我们再话锋一转,我就跟这个家长沟通,我说孩子有很多的态度会影响她一辈子(我没有说她孩子怎麽样,我们只是话锋一转,做一个引导),就像养成做家事的态度,会让孩子形成很多很重要的一种为人处事的互动的态度,哪一些?我就分析给她听。我说孩子懂得做家务,第一个,会感恩。当她去拖地,妳叫她把客厅都拖好,她一拖才知道拖地辛苦,她突然想一想,妈妈早上出去上班,下午回来,晚上回来还要煮饭,还要收衣服,我拖这样就那麽累了,那妈妈更累。妳让她真正做了,她才能够有所感受,妳都不让她做,每天在那裡看电视,她哪知道妳辛苦在哪。所以圣贤教诲,习劳的人才知感恩,常常能够劳动,能够付出的人,他才能感谢别人的付出,习劳知感恩。

曾国藩先生很有治家的智慧,他虽然权位已经到达四个省的总督,在清朝几百年的历史,从来没有一个汉人拥有这麽大的权位,但是曾国藩先生要求他所有的子孙,基本的生活,衣服也好,一些家活也好,都不能给底下的人干,都要亲自自己做,这样他的子孙才不会好逸恶劳,所以深谋远虑。所以曾国藩先生说看这个家族会兴还是会败,看三个地方,第一个,子孙睡到几点,假如他都睡到太阳都已经不知道照得多亮的时候他才起来,那代表这个家族会慢慢懈怠下来,所以第一个看他睡到几点;第二个,看子孙有没有干家活,勤劳、劳动的习惯影响一辈子;第三个,看后代子孙有没有在读圣贤的经典,「人不学,不知义,不知道」。曾国藩先生有这样正确的观念,所以他现在的子孙还很兴旺。在聂云台先生写的《保富法》裡面,还屡屡提到曾国藩先生的后代在那个时候都还很好,他也举到了林则徐先生,这些清朝非常有学问的读书人,确实是把他的道德学问承传给了他的后代。所以一定要让孩子多干活,才会感谢。

有一个孩子因为老师教导他,生日是母亲的受难日,所以生日不应该是想到麦当劳,不应该是想到一大堆礼物,而是应该想到什麽?想到母亲的辛劳,想到母亲生育的辛苦,养育的这些功劳,要记在心上,要时时想着知恩报恩。所以他们班的孩子生日的时候不是去要求买一大堆东西,而是自己主动会干家活。所以有一个女孩她就决定要煮一道菜给她妈妈吃,她那天要煮一道炒黄瓜,结果这小女孩身高不高,站上去的时候很不方便,她就自己搬了一个椅子跨上去,跨上去身高够高了,拿起铲子把油倒下去,结果油溅起来,没有去炒过的人都不懂,结果一溅起来,她马上去找了一个大手套套住,继续全副武装。结果黄瓜一放下去,溅得更高了,她马上灵机一动,去把她爸爸的安全帽找过来,然后戴在头上,费尽千辛万苦把她的黄瓜完成,然后端出来给她妈妈吃。我相信这个孩子炒完这个黄瓜之后,以后她吃菜会不会乱挑?会不会?不会了,她知道辛苦了。
我们常常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飧,粒粒皆辛苦」,念归念,你假如真正去种一季的稻子,我跟你讲,你吃米的时候都不一样,真的,真正让你去干四个月的活,真正把它收割了,你吃每一粒的时候都会嚼得很碎。因为我自己干过这个事,倒不是我去种稻子,我种红萝卜,结果我种了一、两个月,他一餐就把我全部吃完了,所以感受到农民的辛劳,我们那个感恩心、惜物的态度就上来了。

我们说出门在外的游子常常都会思念起父母,所以我刚到海口去的时候也常常会想到母亲真伟大,为什麽?因为我到海口去,所有的活都要自己干,衣服自己洗,地自己拖,所有的家务自己干了之后,才知道妈妈真不容易,持一个家可是真学问。饭也要自己煮,所以自己在切菜的时候才知道切菜的辛苦,所以我们说习劳才知道感恩。而当一个孩子能够生起感恩的心,他才能念别人的恩,他才能处处想到别人付出,进而去回馈别人,去关怀别人。所以第一点,做家事很重要,要感恩。

第二点,他会养成勤劳的习惯。我教书的过程看到很多孩子,你交代他事他就办得很俐落的,都是在家裡常干活。在家裡不干活的孩子看起来就这样怕生怕生的,你交代他事情,他就考虑东考虑西,然后做起事来你就觉得慢吞吞,教他那个拖把把它拧乾淨,你就看起来就笨手笨脚,不勤劳。其实我也笨手笨脚,因为我小时候干活干太少,我是长孙,又是长曾孙,所以我假如走过去要洗碗,家裡一定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因为我奶奶一定会走过来,我奶奶一走过来,我妈妈又走过来,我妈妈走过来,我两个姐姐又走过来,所以我没有机会去洗碗,不过这也是找藉口。在家裡活就干得少,所以看起来动作就不俐落。

我到澳洲去学习半年,有一次我轮到要洗碗,刚好卢叔叔走过去,他本来要走过去,突然回过头来看着我讲了一句话,他说看你洗碗就知道你太好命了。真正有智慧、有人生历练的人,光是看我们这些年轻人讲话,看你的一个动作,就知道你几两重了。所以您希望你的孩子以后有出息,现在就要把他的本事扎好了,一个学历是骗不了这些有智慧、有经验的人,所以你要为你的孩子的长远做打算,就要从小磨鍊好他做人、做事的能力。

在澳洲的半年,我体会很多事情,有一点体会就是,一个人一生该干多少活是注定的,你假如趁年轻不干活,老了你就不好命了,老了再来干活就很痛苦了,所以趁年轻多造福,多服务人群,你老了就享福。因为去学习的有七、八十个人,所以七、八十个人的碗都要我们洗,我曾经洗那个这麽大的桶子,是拿来煮汤的,要这样刷刷刷,所以我几十年没干的活那半年要补回来。然后做馒头,一次要做八百个到一千个,揉得我的腰都快站不住了,但是也从这裡干活的过程体会到很多做事的方法,也感受到别人付出的辛劳。所以一个人一天要多少人的付出才能成就你一天的生活,所以你真正去干活,你那个感恩心自然而然就油然而生,自然而然就不糟蹋别人对你的服务了。进而要养成勤劳的习惯,而勤劳的孩子特别有福气,特别容易得到贵人相助。

我在教书的时候,刚好那一年教自然科,下完课之后有很多器材还摆在桌上,三、四个孩子你连叫都没叫他,他已经主动帮你排好,还很有秩序,两个扫地,两个排,你看到这样的孩子怎麽样?心生欢喜,你对他会不会多加关怀?会。我们老师是不偏心的,但是遇到这麽乖,又这麽体贴,又这麽受教的孩子,我们会打从心裡想要去好好提拔他,所以勤劳的孩子特别容易遇到贵人相助。

做家事第三个优点,促进他的人际关係。诸位朋友,你喜欢跟什麽样的人合作?喜欢跟勤快的还是懒惰的?所以我们在大学时代,当同学在找伙伴组成一组写报告的时候,哪些人人家最喜欢找他?特别勤快的;那个懒惰的,人家都赶快跑,不想跟他同一组。我们看到很多大学生去念了几个月的大学,后来被学校退学,为什麽?生活能力太差,把寝室搞得乱七八糟。假如我们的孩子到了宿舍,到了团体裡面,一进去就主动打扫,看到别人在忙也会走过去说,有没有我帮得上忙的地方,给同学、给师长第一个印象是什麽?很勤快,很舒服的感觉,所以他人际关係自然就会很好。但是假如他不干家活,生活规范又很差,不只帮不上人的忙,还会怎麽样?还会给人家添很多麻烦。摆在那个地方的东西给人家用完又没有物归原位,到时候人家一找,找半天,结果一看,在你的房间,人家是敢怒不敢言,到人家那个怨气积到某种程度就爆出来了。所以这些大学生会退学,就是跟同学、跟老师相处都不懂规矩,到时候又被学校给他劝退了。

其中有一个深圳的例子,一个大学生,同学都不愿意跟他住在一起,连老师都很怕他来找,因为他一到老师家裡,有时候中午就给老师按门铃,老师还在睡觉都被他吵得要死,然后一进去,在那裡打电脑还一边吃零食,零食掉满地,那手上的油还打到键盘上去,所以他的老师看到他都很害怕。所以到最后,学校把他退学。结果深圳的报纸画了一幅画,就是画这个学生带着一个博士帽,然后他母亲在喂他吃饭,什麽能力都不会。为什麽画他母亲喂他吃饭?因为他母亲跟他是死对头,他母亲不喂他吃,他就不吃,一个大学生有这样的行为,怎麽造成的?所以他母亲在喂他可能会很怨恨,很哀怨,但是问题为什麽会搞成这样?从小对孩子百依百顺才会造成这个结果,所以觉悟的人要找原因,迷惑的人在那边害怕结果。所以一个孩子人际关係要好,一定要很主动去帮助别人,这个关键在他平常勤不勤快,有没有做家事的习惯。

最后,对于孩子的意志力影响很大,多做事才有担当,才有负责任的一些经验,你让他做事了,他才会考虑东考虑西,怎麽把这件事做好。像我交代我学生去做一个工作,可能还要好几个同学跟他配合,他自然而然会去找方法。卢叔叔小时候,他的母亲有时候会叫他去帮隔壁家阿姨家的水缸的水填满,是不是他家的水缸?不是,是隔壁家阿姨的。你会不会叫你的孩子去帮隔壁家的阿姨干活?以前的人是敦亲睦邻,远亲不如近邻。记得在几十年前的农村,这一家的人收成,其他的邻居统统一起来帮他干活,那个时候的社会风气,人与人的关係就非常互助,非常和谐。那现在呢?听说现在农村纵使是自己家裡的人干活,兄弟、堂兄、表兄干活还要算工资,一个小时一个小时跟你算清楚,所以人跟人现在已经没有情义了,只有利益、利害。假如我们现在大人都演出这样的模样出来,下一代都是唯利是图,下一代都唯利是图,那谁第一个遭殃?为人父母的人第一个遭殃。人算不如天算,还是要遵循圣贤教诲,长养孩子仁慈之心,处处欢喜助人。

所以卢叔叔那时候他母亲叫他去干,看看四点多了,这一来一回还要两趟,因为水桶挑一趟要一个小时,一个多小时,因为要到河滨提,那来回一小时还要两趟,就要两个多小时,所以他这麽一干活回来都要八点多了,饭都凉了。您肯让你的孩子这麽干吗?捨得吗?卢叔叔他们那个时代对父母都是很恭敬,「父母命,行勿懒」,讲了之后就要做,不能懒惰,所以他就去扛,把水倒好,倒满了,自己才吃饭,能屈才能伸。孩子在这个做事的过程,他的意志力、他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上来。当他扛着这麽沉重的东西,他要想着我要跨过去,一步一步跨出去才能把这件事办好。所以卢叔叔说他这几十年在商场上承担这麽多的责任跟压力,为什麽他扛得过来?他说每次他承受很多压力的时候,脑海裡都会浮现一个景象,他在干嘛?他在挑水,你看那种意志力的磨鍊对他的心灵有很深的体会,所以当他觉得撑不过去的时候都会想到要跨出去,再突破就行了,所以不退缩就成就了他一生的事业。所以让孩子多干活才能够形成他的忍受挫折力,形成他的意志力。

当我们这样跟家长讲完了,那个家长就说,蔡老师,你的教育观念很不一样。可能她的孩子遇到这麽多老师,也从来没有老师去关心说孩子要做家事,所以她听完之后,隔天就叫她孩子做家事。她的女儿跑过来说,老师,都是你害的,我妈妈今天就要叫我做家事,我都不做,我妈妈就处罚我。我说妳活该,对的事就要做,要听话。所以母亲能接受,再跟老师配合,孩子的行为转变就会比较快。

所以生活教育重要。所以第一个「进退应对」很重要。「洒扫」就是做家事,多劳动。应对进退就是与朋友、与长辈相处的时候应该用什麽样的态度,这个就很重要。我们来思考一下,应对进退也可以包含在礼貌这一点上,礼仪,所以礼貌是人与人当中最优美的距离,所以你从小要教孩子礼节。比方说孩子见到长辈应该怎麽样?打招呼,那打招呼怎麽打?有没有教?现在我们跟很多朋友在交流,他说现在孩子还跟你问好,能对你笑一笑就不错了。当我们为人父母教孩子都降到这麽低的标准,请问能教出什麽孩子?
所以我们在深圳这些学习中国文化的孩子,光是鞠躬鞠了两、三个月,诸位朋友不要小看这个鞠躬,当他这个腰真正能够弯下去,弯得很真诚的时候,他的恭敬心出来了。圣贤人的学问最重要的是「主敬存诚」,时时恭敬,时时真诚,这叫真实学问的根基。请问他的恭敬跟真诚什麽时候提起来?当然是跟人相交往的时候提起来。所以面对长辈,一遇到了,怎麽打招呼?我们说鞠躬。鞠躬要注意距离,你总不能走到长辈面前,然后鞠躬下去还把长辈撞开了,所以这一些细节你教他,他在学礼的过程他就很细心。这是打招呼的礼仪,所以差不多两步的距离,然后鞠下去,这感觉就很好。那鞠下去的时候还要怎麽样?问候,这个时候说「叔叔好」,这个整个整体动作就让人家很舒服。除了鞠躬的动作跟讲话之外,还要什麽?眼神。你不能说「叔叔好」,那没看叔叔,所以鞠下去以前要看叔叔,「叔叔好」,上来的时候还再看一下,这个就是跟人打招呼的礼仪。

比方说我们成人见面了,怎麽打招呼?所以现在人真的连大人都不懂礼,所以怎麽教小孩!所以我们怪小孩很无礼,那要先回过头来问问自己。中国的礼是闻名全世界,所以叫做「礼义之邦」,你们现在听到这句话有什麽感受?这不是光荣,我们现在是因为有老祖宗的庇荫。请问现在的外国人是尊重你,还是尊重你的老祖宗?我们现在的中国人能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不行。我们现在还不会让人家瞧不起,是因为祖宗的光芒还给我们撑一下,所以中国确实是礼义之邦。而中国的礼,现在跑到哪裡去了?跑到日本去了,跑到韩国去了,有没有?你看那个韩国剧「商道」,一见面怎麽样?「你好」,你看那个感觉多舒服,一进人家的门,「将入门,问孰存」,一定是先喊「都房大爷,我是尚沃」,让裡面的人知道了,然后再回应你,裡面的人说「你稍等一下」,他就站在那裡等,处处有那个跟人相处的分寸,所以学礼的人就会变成一个懂得与人相交有分寸的人。

请问现在人跟人相交的分寸我们懂不懂?这个要教。一个无礼的人一生不知道会造成自己多少障碍!所以为什麽很多人办事很顺利,为什麽我们办事就一大堆问题,这些都不是偶然的。当你平常处处有礼,你已经积累很多的善缘,很多的助力;当我们处处在言语、行为失礼,就形成很多阻力,这个阻力当你在办事的时候,它就开始冒出来了。
所以我常常问我们中国人说,假如五十年之后,韩国人跟中国人打一个国际法庭的诉讼桉,说孔老夫子是韩国人的祖宗还是中国人的祖宗,诸位朋友,谁会打赢?当中国人都失礼,韩国人都处处有礼,人家国际法庭都说,这摆明了中国文化在哪裡?那到时候我们就欲哭无泪,因为我们是不肖子,不肖子孙。所以「知耻近乎勇」,我们要知道羞耻才能够勇勐精进,赶快来承传老祖宗的文化跟智慧。

所以打招呼要教,我们成人握手怎麽握?(李老师,我们示范一下)握手要注意些什麽?所以点点滴滴细节都是关键。(过来一点,你不来,我怎麽握?这个时候要恆顺众生)比方说握手,「你好,你好」。很多人在握手,跟这个人握手,就又看到另外一个人,你这样都不看人,这样握手「你好,你好」,他是什麽感受?马上又过来握,「你好,你好」。所以握手的时候,眼神一定要看着对方,所以握手的时候一定是这样,「你好,你好」,这样让人家觉得很受到尊重,所以眼睛很重要。

再来,在握手的时候,「你好,你好」,这样好不好?人家觉得怎麽样?没有诚意。现在很多,我看很多人真的握手,「你好,你好」,也不握,手就伸给你,我们就觉得好像你乾脆别做了。再来,力度要适中,假如你握得很紧,把人家握痛了,所以我们中国说中庸之道,连这个力度都要注意,所以要正视对方,然后手要把你的诚意传递过去。然后握的时间也不可以太长了,不然人家在那裡不知道你啥时候放手,假如她是一位漂亮的女性,「妳好」,结果都不放手,这个就很失礼。好,我们掌声谢谢李老师。所以你看,一个打招呼的礼仪也是学问,点点滴滴你要学会。

握手也要看情况,能不能一看到人,手就握出去?行不行?你看一个小朋友看到大人就要跟人家握手,「你好,你好」,那不是很奇怪吗?握手的礼仪当中一定是长者对晚辈伸手的时候,晚辈才伸出手。我到人家的公司裡一看到他董事长马上就「你好,你好」,那很失礼。因为我们是晚辈,我们是下属,所以面对长辈,我们鞠躬,「您好」,那长辈伸出来了,我们再伸手握手,上司先伸手,长官先伸手,我们再伸手。假如这个长官来了,你伸出手来,长官不跟你握,你不是很尴尬吗?所以你不懂礼,你就常常会出现一些很难为情的事情。再来,男女之间谁先伸手?男的伸出来,人家女孩子很保守,你不是很尴尬吗?所以一定是女方先伸手,男方再伸手,所以这个就是应对的道理,才不会失礼,所以这是跟人家打招呼要学。

再来,接待客人也要学,比方说我们《弟子规》裡面说,「长呼人,即代叫」,以前长辈来你们家要找你爸爸,你要怎麽做?现在的孩子说「爸,有人找你」,有没有这样?或者人家来找他的老师,「老师,隔壁班老师找你」,这个动作好不好?老师都被你呼来唤去,很失礼,有没有人教?没人教。所以接待客人,「长呼人,即代叫」,人家来找我们的主管,找我们的上司,马上说「你先请坐,我去找我老闆,再回来跟您报告」,这个时候要先去看看,问问老闆要不要接。很多人就说我老闆在那裡开会,你自己过去,结果刚好开会一进去,会议开到一半,人都走进来了,要接待也不是,不接待也不是,所以一大堆窘况就出来。所以今天你假如要提拔一个人是提拔哪种人?能够处处办事都让你放心的人,你才会提拔他。一个常常失礼的人,你敢不敢用?不可能,也不敢用。所以这个接待之礼就很重要。

比方说人家来找我们父母,我们一定是先请人家喝杯水,赶快去请我父母亲过来。刚好长官不在,父母不在,怎麽办?接着怎麽做?一定是请教他来这一件事,「人不在,己即到」,赶快把事问清楚,然后交代说,「我一定会交代我父母,叫我父母再跟你联繫」,才把这件事情做圆满。所以这些做事能力,这些礼仪特别重要,我们一定要在生活点滴当中指导孩子。这个整个礼仪部分我们明天接着再讲,谢谢大家。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