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研习报告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研习报告



(第七卷)


       请掀开讲义:

  经【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前面大势至菩萨将修学的方法以及修学的效果,都给我们说出来了。今天则要把这个法门的名称教给我们。诸位看小注:初二句是比喻,後两句把这个法门的名称说出来了,香光庄严。

  【身近佛身,心开佛心,如染香人。】

  人身体没有香气,现在是比过去方便太多了,现在香水、涂香、末香比古时候进步很多。古时候衣服要薰香,现在人都没有见过,用香料在衣服上薰,就像烘乾一样,薰久了衣服就有香气,好比「染香人」。佛法在经论里面常说的「五种法身香」,叫「五分法身」,这是大小乘经论里头常常看到的。哪五种?就是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这五种叫五分法身香。

  「身近佛身」,怎样接近佛身?诸位要晓得,绝对不是天天跟佛在一起,那叫近佛身,也不尽然。佛的言语、造作,把它记录下来就叫做戒律;换句话说,戒律就是佛的一言一行。佛的言行可以做我们世间人的榜样,可以做为世间言行的标准,这称之为戒律。佛是不是很持戒律?佛观念当中没有戒律,他所作所为就是这个样子,而是我们言行犯的过错太多了。人家从清净心里面流露出来的言行决定没有过失,我们以他的行为做榜样,修正我们自己一切行为上的过失,这叫持戒,叫守戒。也就是照着这个标准来学习,是这个意思,这叫真正亲近佛身。

  「心开佛心」。佛的心跟我们的心不一样,这个诸位要记住,如果讲真心、讲本心是一样的,佛心跟众生心无二无别。现在为什麽不一样?一个在迷,一个在悟。佛是完全觉悟,一丝毫的迷惑都没有。觉悟的相是定,迷的相是动。我们凡夫心是动的,一个念头起,一个念头灭,念头在起伏,这叫心动,动的心是迷。所以佛经上常讲「无明」,无明就是动相,明就是清净相,就不动了。

  心要做到不动,这就叫定,就是没有妄念。心在不动的时候,它的作用就是真正的智慧,真实的智慧。我们凡夫这个心是动的,心动有没有智慧?也有。那叫小智慧,不是大智慧,也不是真的智慧。这是佛在经论上常讲,凡夫这个聪明智慧叫「世智辩聪」,就是世间的聪明才智,不是真智慧。为什麽说不是真智慧?因为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并不了解。许多事情他想错了,他看错了,为什麽?他用思惟、用想像、用推理,都没有见到真正的事实,错误决定不能避免。

  定心像一面镜子一样,它没有分别、没有动摇,这面镜子照在外面就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定心见到的是事实的真相,哪里会有错误?不但眼前事实真相他见到,他能见到过去也能见到未来。也许我们就奇怪,怎麽会见到过去未来?过去已经过去,未来还没有来,他怎麽会见到?诸位要知道,凡是有过去、现在、未来,是我们生灭心里面的现象。我们一个念头起,一个念头灭,已经灭了是过去的,现在起来的是现在,还没有起来,底下一个念头是未来。因为你有生灭心,三世的现象显露出来了。

  假如你的心没有念头,换句话说,根本就没有过去、现在、未来的存在,不存在。所以三世十方,「三世」就是过去、现在、未来;「十方」,我们讲东南西北、四维上下是一个整体,因为你有分别、有执着,所以才产生这个现象。这个现象不是真实的,佛在《唯识论》里面说明这个现象的事实。他说这种现象是「不相应行法」,不能说没有这个事,事是有,究竟这个事真相如何,叫不相应行法。这是佛学的名词,要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一般人抽象的概念,「不相应行法」现在人称之为抽象的概念。不是有一个实体的东西真正存在,是个抽象概念。

  佛这样给我们解释,现在科学发达的确给我们证明了,时间确实是「不定法」。在我们这个地方,现在是八点钟,在台湾台北这个时候是十二点,中午十二点,时间真的不是一个定法。离开地球到太空,时间就没有了。佛在三千年前把这个事实的真相告诉我们,完全是从生灭心里面建立的一个观念,它不是事实。所以觉悟心当中,他能够了解事实真相,这就是真正的定与慧。戒、定、慧是佛学教学的纲领,也是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四十九年讲经说法的核心,这就是「佛心」。所以,我们有定有慧就是「心开佛心」。我们的言语、动作都能与戒经相应,那就是「身近佛身」。这就是「如染香人」,意思是在此地。

  【谓以如来法身香光,庄严自心本觉如来。】

  这两句话很重要。学佛决定没有迷信,我们是以佛做为我们的典型,做为我们的一个模样,我们要学得跟他一模一样,那你就叫成佛了,这个要知道。佛的样子在哪里?不是我们画的这个佛像,也不是塑造的佛像。佛的样子在经典之中,你要细细的去读,要细细的去领悟,然後把这些道理变成我们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的思想见解行为,这个叫学佛。佛给我们说得太多太多了,我们是不是全部都要学?没有必要。何况佛所说的一切法,因人、因时、因地不同,所讲的是无量无边,会学的人抓住它的纲领,掌握到它的中心,也就是讲原理原则掌握到了,我们的思想见解、一切言行自自然然与佛就相应。

  我们中国的古来这些高僧大德们,非常懂得教学的原理。中文翻译的经典不算少,我们现在在《大藏经》里面都有看到的。但是自古以来,中国人所学习的经典实在讲不多,一般算起来,就是最常选出来修学的还不到五十部。这就是极少数的这些经典足以代表整个的佛法,这就是我们抓住了纲领。像我们在现前,我们只抓住一部《无量寿经》,一切经里面所说的理论原则,《无量寿经》上统统都有,真是一经通,一切经都通了。因为它原理原则是不变的,这非常契合於现在这个时代。

  这个时代每个人生活非常的忙碌,不像从前农业社会,休闲的时间很多,忙碌的时间少,假期很长。从前农民,我们小的时候在大陆家乡过年,过年从哪一天过起?就是农历从腊八过起,这腊八是十二月初八。过到哪一天?过到二月二龙抬头。你仔细看这个假期多长!现在听到过年放三天假就不得了,这在从前人怎麽想都想不到,过这麽大的节气三天假,以前过一个半月、两个月,就差不多是将近两个月。所以假期长,休闲的时候多,大经大论他有时间涉猎;现在我们工作这麽繁忙,怎麽可能有那麽多时间去研读这些大经。所以在这个时代,《无量寿经》的分量就恰到好处,不算很短也不太长,而且内容的确包罗所有一切经论,这是《无量寿经》的特点。这就是要了解怎样以如来法身的香光庄严自己,这教我们要效法佛陀的心愿解行。

  【华严云:菩提心香,能除贪恚痴等热恼,令其具足智慧清凉。】

  我们一小段一小段来看。这是出自於《大方广佛华严经》,这是佛教里面最大的一部经典。经上说「菩提心香」,菩提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觉悟。换句话说,觉了的心,那个心就香,迷了,心香气就没有了,迷住了,觉悟的有。哪些气味是不香的、不好的?「贪」,瞋,「恚」就是瞋恚,愚痴,底下还有「等」,等哪些?骄慢,贡高我慢,对於圣教怀疑,贪、瞋、痴、慢、疑,这五种以外的,所有一切错误的思想观念合起来叫「恶见」,就是错误的见解。菩提心香能对治这些心理上的毛病,这属於心理上的心病。

  由此可知,菩提心才是最健康的心理。心健康,身就健康,身心健康,这个人自然长生不老。长生就是不死、不病、不老,确实可以做到。所以心理健康,我们一定要注意,要认真努力去学习。心要觉,不能迷。「令其具足智慧清凉」,智慧是样样通达明了,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清凉是没有烦恼,心里面没有烦恼、没有牵挂、没有忧虑、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你说这多自在!这是真正的福报,享福,那才叫真正的享福。心地清净,一尘不染。

  【菩提心香,一念功德,普薰法界。】

  这是说菩提心体用的广大。真心本来是包含虚空法界的,这原本就是如此。现在为什麽心量变得那麽小?心量变小就是我们有分别、有执着。一念分别心,它里面就划界线,就障碍了。如果你心里头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这个心里头没有障碍,没有障碍这个心量是尽虚空遍法界。大乘经上常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你的心有多大?包含了整个的虚空,比虚空还要大。心量有多大?十方无量无边恒沙世界都在你心量之中,没有离开心量之外。你就想这个心体、心量真正不可思议。我们今天心量变小,变小就是我执、法执,我执、法执就是分别执着。一念心起就分别执着,这个圈子很窄小。本来是无量无边的心量,现在变得这麽小小的,你说这冤枉不冤枉?菩提心就是觉悟的心,没有分别执着,所以他「一念功德」,这一念是小,时间也短,它就能够遍虚空法界,「普薰法界」。

  【菩提心香,若一发时,即令一切善根,永出三界。】

  「三界」就是常讲的六道轮回。六道轮回从哪里来的?从迷来的,从执着来的。你迷,你有执着,你就有六道轮回。如果哪一天我不迷了,我执着没有了,那个时候就是觅六道而不可得,哪还有轮回!永嘉大师在《证道歌》上讲得很好,说「梦里明明有六趣」,六趣就是六道轮回,梦是什麽?梦是迷惑颠倒才作梦。「觉後空空无大千」,醒过来了,不迷了,不迷大千世界找不着了,也没有了。

  可见得佛法所说的,真正讲到关键核心就是迷悟。迷了叫凡夫,悟了叫佛菩萨,只换个名词,实际上没换,换个名词而已。为什麽有佛、有菩萨?悟的程度有浅深不同,所以有佛、有菩萨、有阿罗汉,这都是觉悟的人。为什麽有六道?六道是迷的浅深不相同,迷得浅的是天道,迷得最深的是地狱。六道是从迷的程度不同而现的现象。如果觉悟,真正觉悟了,「永出三界」,三界就是六道轮回,就是永嘉所说的「觉後空空无大千」,超越了大千世界,大千世界就是讲六道。

  【清凉疏钞结成十香。】

  十香不必一样一样解释,我只把这个名词念一念:

  【第一发菩提心香,第二忍香,第三精进香,第四戒香,第五定香,第六慧香,第七解脱香,第八知见香。】

  我刚才讲的五分法身,就是从第四到第八,这叫五分法身香。

  【第九称法界香,第十忘能所香。】

  给诸位同修说一个事实,这个香是真的,真有,决定不是假的。过去在大陆上(现在因为我去的时间少,接触也不多,不太了解),像虚云老和尚、像印光法师。虚老和尚,我们知道一年洗一次澡,一年理发一次。出家人头发都剃光,他老人家不剃,他一年只剃一次,所以他的头发很长,你们在照片上都看到的。一年剃一次头,洗一次澡,衣服也不常洗,你看那衣服领子後面,都好像很脏很脏的油腻,但是他身上有一股清香,那个味道很好闻,不会觉得闻得很难过的。那个香从哪来的?你念这段文就知道了。不但他身体有香气,他的衣服都有香气。当然他绝对没有薰香,这就说明这个香是真的,不是假的。笼统说一句,他那个香是菩提心香,这是事实。明白这个道理,我们这个身体三天不洗澡,身上气味就很难闻,我们的心香跑到哪里去了?被烦恼、妄想盖覆住了。虽有心香,透不出来,它有障碍,烦恼妄想是障碍。

  每个人身体都有味道,一般人讲体臭。这个味道也能够看到一个人宿世今生的心性。我们世间人,那个算命看相的说,人有贵人,那个贵人跟普通的人真是不一样。不但相貌端正,他身体清香,这个有福。或是过去、或是今生修福修慧,他有香气。不但他身上有香气,衣服有香气,甚至於居住的房子都有香气。他并没有烧香,你进入他居住的环境,他环境都有幽香。像这些地方我们要知道,我们自己功夫究竟有没有进步,功夫得不得力,这些地方也能够勘验出几分。下面说:

  【若能於嗅香时,起如是十种观照,则名入香光室者。】

  我们这个法门叫「入香光室」,诸位要是看到有些寺院道场,就是修行的场所,它这个房子要叫香光室,或者叫香光庄严,我们知道它一定是念佛的。所以念佛的道场叫香光室,叫香光庄严。所谓「观照」,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提起警觉。香是对鼻根的,我们鼻闻到香就能够想到香光庄严,就能够想到这十种修学的原则。我们要发菩提心,我们要修忍辱,我们要修戒定慧,乃至於忘能忘所,能所双忘,你的心才真正清净。心净则土净,这是真正实实在在的在修净土。再看底下一句经文:

  经【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

  大势至菩萨在此地为我们现身说法,前面所讲的教我们怎样修学,修学得什麽样的好处。只是在理事上说,还不够亲切,最亲切的你拿出证据来,那这个就说得非常亲切了。这一段他把证据拿出来,以身作则,他本身就是个证据,「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

  【本因,因也。无生,果也。次句,彻果该因。】

  这个法门,我们在《弥陀经》、在《无量寿经》里面深深的了解它。这个法门修学与任何一个法门不相同,不相同在哪里?一般法门都是修因证果,换句话说,因果不同时,先有因,後有果。念佛这个法门是因果同时,因中有果,果中有因,所以叫「彻果该因」,这是不一样的地方。因为这一句佛号,不仅仅是阿弥陀佛果地上的德号,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所证得的果号。我们今天用它来做因,以果做因,所以修因就是证果,因果同时,因果不二。这是与任何一个修学法门都不相同的,这是念佛人一定要认识清楚的。

  【念佛心。】

  着重在念佛的心。由此可知,不是着重在口念,着重在心念。口念要不要紧?口念也不能废掉,心口要相应,心口要一如,这是真正念佛。如果口里面念佛,心里面与佛讲的这些道理完全违背,不相应,这种念佛没用处,也就是古德所说的,你喊破喉咙也枉然,得不到效果。一定要口念,心行相应,所以着重在「念佛心」。这个地方讲的境界就高了。

  【述己非用分别意识而念,乃六根都摄,一心不乱念也。】

  他这个念佛心是有相当程度的标准,不是泛泛而说的。我们念佛,实在讲《楞严经》前面在经题上略略的跟诸位介绍过,这个经上所讲的境界是法身大士的境界,不是普通人的境界,二十五位菩萨都是圆教初住菩萨,换句话说,都已经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叫法身大士,所以他们念佛跟我们念佛不一样。为什麽?他们妄心没有了,真心显露了。我们今天完全用妄心,真心虽有,一丝毫都没有透露出来。所以他这里念佛,他的标准是「一心不乱」而念的,这是我们向往,但是现在不能做到。虽不能做到,要想方法去做到;你不想方法做到,你永远达不到这个境界,那我们这一生又要空过,太可惜。方法很多,经典里面有,古来祖师大德说的也多,但是如果将它归纳起来,最重要的一句叫「老实念」,这个很重要!

  过去苏州灵岩山寺,墙壁上有一块石碑写的有几首偈子,那几首偈子也是教人念佛的方法,不晓得什麽人写的,印光法师非常赞叹。他那个方法,我们要采用的话也挺好。他不要记数,他是观想莲花的色、香、光,根据《阿弥陀经》所说的,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中四色莲花,「青色青光,黄 se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他教人念佛,第一句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想青色莲花,青色的花香,颜色像这个;第二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想黄 se的花;第三声想赤色的,就是红色的;第四声就是想白色的;第五声,又想前面第一个。就是这四种颜色轮流去观想,他用这个方法来「都摄六根」。换句话说,我们一面念佛,一面还在打妄想,麻烦在此地。如何教念佛不打妄想,念佛不打妄想就是都摄六根。念佛还打妄想,你这念佛功夫不够,你摄不了六根。所以他这个方法好,他也不要记数,不必记数,就是你一面念,一面心里观莲花。印光大师说,这个法门与经典所讲的相应。我们此地讲(前面说过)忆佛念佛,「念佛」是口里念佛的名号;想四色莲花的色香光,这是「忆」。单单忆想莲花,很好,这是一个好方法。

  【入就是悟入。】

  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成道证果,入就是有这个意思。

  【有解悟、证悟之分。】

  解悟是理明白了,没有怀疑了,但是没做到;换句话说,解悟还是不管用的。解悟确实帮助你断疑生信,虽然断疑生信,你的烦恼习气没有断。换句话说,这些东西还是障碍,障碍你清净、智慧,你现在心不能清净,智慧也透不出来,这是对现前的障碍,就是这一生当中的障碍。再往远去,障碍你往生成佛。由此可知,解悟是不够的,一定要证悟,要真真实实契入佛的境界。

  【本经三渐次至十信位,解入也。】

  《楞严经》,古人称为开智慧的《楞严经》。这个话说得不无道理,《楞严》里面讲宇宙人生的真相,讲修行的理论方法与次第,可以说比任何一部经典都讲得详细。《华严经》上只讲了五十二个位次,《楞严经》里面总共讲六十个位次,这就是说的比《华严》还要细。它这个位次怎麽会多出来?它在十信位之前,有一个「三渐次」,这是其他经上没有的。三渐次,实在讲是修行的基础,好像我们读书读大学,三渐次是预备班,还没有上一年级,在一年级之前进修的去进这个预备班。其他经上是没有讲这个阶段。这个阶段要不要紧?很要紧。

  三渐次,第一个是「修习」,修行的修,练习的习,实习的习,修习,这是第一个。它的目的是把烦恼习气的这些助缘,先把它除掉,先把这些恶缘断掉。譬如,举一个例子,《楞严经》里面说到,一个真正修行人一定要断五辛。五辛就是五荤菜。五荤菜包括什麽?很多同修都知道,葱、蒜、荞头(荞头叫小蒜,我们台湾有的,那个叫荞头,跟蒜性质差不多的)、韭菜,这四种我们中国有,还有一种兴渠,我们中国没有。兴渠是印度梵音翻过来的,实际上就是现在美国的洋葱这一类。这五种东西,这也是蔬菜,蔬菜为什麽不能吃它?这个蔬菜叫荤菜。诸位知道,这个「荤」不是肉,肉叫「腥」,荤腥。荤菜就是这五种叫荤菜,这个我们要搞清楚。吃肉叫吃荤的,那就大错,外行!荤是草字头,草头下面一个军队的军。「荤」,它是植物,它不是动物;动物叫「腥」,叫荤腥。《楞严》上跟我们讲得很明白,它是一个非常不好的助缘,我们要远离它。佛说生吃它会刺激我们的生理,生吃容易动肝火,容易发脾气。换句话说,它能够帮助你引起你的瞋恚心,它有这个作用。熟吃,它是增长荷尔蒙容易引起性冲动,原因在此地,这是诸位同修统统要知道的。所以五荤菜要断,这是助缘,除掉恶业的助缘,目的在此地,它的性质不好。

  可是有很多同修找我问到,这遇到过,他说:我们过去吃肉,现在叫我不吃肉要吃素。吃素的时候,这些东西等於是香料一样,配配佐料,都不需要,这个素菜一点味道都没有,这就吃不下去了。大家要知道,佛家的戒律条条戒律都有开缘,这叫开戒,不犯戒。你们知道葱蒜要吃到一定的分量才会产生作用,一盘菜里头切一点点配味道,绝对不起作用,这个可以。出家的寺院要用这个,会引起别人说闲话,所以乾脆不要了,在家没有关系。这是我告诉诸位,不能过量。实在讲大蒜,我们一般人吃不下去,生吃你能吃得下去?辣得不得了。像山东人吃它就起作用,他吃大蒜瓣就跟吃花生米一样,一次他就吃一大碗,那个起作用。所以佛教戒,是戒那一种的,不是教你一盘菜以一两瓣蒜瓣配佐料的,那个不起作用。

  正如同酒是大戒之理,酒本身没有罪过,杀盗淫妄这是罪过,这是性罪。酒叫遮罪。什麽叫遮罪?是预防的。酒喝醉了,乱性。在美国晚上开车,听说明天晚上开车要小心,为什麽?有很多酒喝醉了出车祸,害自害人。所以说,酒如果不喝醉没有过失,不会产生过失。你要明理,佛是很讲理的,佛不是不讲道理的。你们在家里做菜,菜里面放一点料酒,那个料酒会醉得了人吗?不会。所以料酒可以用,料酒不单是清酒,一般做料酒的清酒,好的酒都可以做料酒。但是洋酒不太行,我们中国有名的,像茅台这些好的酒都可以做料酒,取它这个香味,它不起作用。这些一般常识我们要懂,然後我们才真正知道怎样学佛。五荤菜这是决定不能够过量,做佐料来用决定不犯戒的。这是三渐次第一个,就是你要知道防御。我们自己有恶习气、有毛病,凡是能够助长、促长这个缘,我们统统要把它断掉,这是举一个例子来说。

  第二是「真修」。修行一定要认真,要用真实心来修,真实心修一定要持戒。《楞严经》里面给我们举的是「四重戒」,可见得它的的确确是抓住修学的总纲领。四重戒就是杀生、偷盗、邪淫、妄语。妄语里面不是小妄语,叫大妄语。什麽叫大妄语?你没有证果,自己胡造谣言说「我已经成佛,我是什麽菩萨再来的」,这就大妄语,这是绝对不许可的。现在我们常常听说,这是什麽佛再来,那是什麽菩萨再来。古时候有,古时候人家一说出来马上就走。

  古时候真有,像永明延寿大师,他不是自己告诉人,是别人说出来的,他是阿弥陀佛再来的。身分一露他老人家就圆寂,这是真的。弥勒菩萨就是布袋和尚,这是出现在我们中国南宋时候,出现在浙江奉化,他是自己说出来的,自己是弥勒菩萨来的,说完他就往生,就走了,这是正确的。说了就要走,说了还不走这就有问题,说了不走就有问题了。这叫大妄语,这是我们要知道的。重戒里面,妄语是指这个大妄语。我们念佛的人没有得一心,说自己得一心不乱,这属於大妄语;自己没有证得,说自己证得,这是妄语。

  第三是「增进」。你能够断恶的缘,能够真正发心修,不断求进步,这是以定慧的力量,把自己的烦恼、妄想、习气远远给它离开,这是修行的预备功夫。然後才入十信位,才能契入到十信位。纵然证得十信圆满,还是属於解位。为什麽属於解位?你没有见性。没有见性,用现代的话来说,宇宙人生的真相你没有亲自见到。初住以上,这是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见一分真性怎麽说?宇宙人生的真相他看到了,他所看到的真相跟诸佛菩萨看到的真相是一样的,这叫「证悟」。那个时候对於佛经上所讲的,完全肯定的相信。为什麽?见到了,佛所说的我统统见到,我不是听说的,我是真的见到了。初住以上是实证。

  【住、行、向、地、等、妙。】

  这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他们这些人叫做:

  【证入。有浅深地位不等。】

  他一共有四十二个位次,这四十二个位次,在《华严》里面讲四十二位法身大士。为什麽有四十二个位次?他证悟的境界浅深不相同。到妙觉,那是究竟圆满的证得,我们一般讲成佛,成佛就是究竟圆满的证得。等觉以下虽然证得,同样证得,但是不圆满不究竟。

  【小圣悟生空,破人我执,亦是证入生忍也。】

  这个地方讲「入无生忍」。无生忍包括大乘与小乘,这个范围讲得很广,不像有些经典里面讲得很窄狭,这个说得很广。不但初住以上是入无生忍,就是小乘四果阿罗汉、辟支佛也算他是入无生忍。他们悟入「生空」,换句话说,「法空」他没能悟入。「生空」他是证得,「法空」他能够理解,没有入。所以,对於「法空」他是解悟,对於「生空」他是证悟。所以他能够「破人我执」,能破我执,他不能破法执,但是也算是证入无生法忍。这个地方的无生法忍,标准是相当的宽。

  【仁王经云。】

  这是举一个例子,《仁王经》是般若部,它里面讲「无生法忍」,那标准很高,不像前面所说的。前面所讲的,连阿罗汉也算他证入了;如果用《仁王经》的标准,那就不行了。

  【无生法忍菩萨,所谓远、不动、观慧。】

  这个境界高了。「远」是远行地,就是七地菩萨;「不动」地是八地菩萨,「观慧」是九地菩萨。我这个地方小注都注出来了。换句话说,六地以前都没有能证得「无生法忍」,七地是下品无生忍,八地是中品,九地是上品。《仁王经》上这个标准就相当高了。无生法忍再往上去叫「寂灭忍」,寂灭忍也有三品,下品是法云地的菩萨,就是十地菩萨;中品是等觉菩萨,上品就是佛。每部经上说的不一样,但是它确实有开合不同。

  【谓以真正净念,除灭邪妄浊想。】

  这是以真正的真实的净念,本经末後提醒我们修学最重要的念佛的纲领,就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是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的,是真正的净念。除灭邪见、妄想,浊就是染污,我们心理的染污、精神的染污、思想的染污、见解的染污,都叫做浊想。换句话说,我们有这些东西在,我们的念就不净。那你要问,什麽叫真正净念?邪见、妄想、浊想统统没有了,那就是真正的净念。所以念佛,修学纲领不能不知道,必须要把握。

  我们怎样用功?在念佛的时候,什麽都不要想。但是我们很想什麽都不想,偏偏要打妄想,怎麽办?有些人告诉我,我不念佛的时候没有妄想,愈念妄想愈多。这是事实。实在讲,不是不念的时候没有妄想,不念的时候,你妄想这麽多,你没有觉察到。当你一念佛的时候,你才发现原来有这麽多妄想。绝对不是妄想是因为念佛而来的,那你就搞错了。平常你疏忽了没注意,现在一念佛就注意到了,发现了它,可见得妄想原来就这麽多。

  前面我们讲的,用四色莲花观想的方法能对治。我念阿弥陀佛,想青莲花青色青光;第二句阿弥陀佛,想黄 se黄光,你能够这样想,其他的妄想没有了。把所有一切妄想,想一个东西,想哪一样?随诸位自己的愿。有人想佛的白毫,有人想佛的无见顶相,这个方法教你想莲花。总而言之,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都可以观想,你只要想一样东西,慢慢把它想成习惯。就是用一个念头,把其他所有一切杂念、妄念都打掉,这是一个手段,是一个方法。目的是要清净心现前,是要真正把这些邪见、妄想、浊想去掉,那才叫真正的功夫。

  【内想不起,外境自寂。】

  这是真实的功夫,里面没有妄想,外面这个境界就清净了。你看外面这个世界,看一切人、看一切事、看一切物,你会跟从前看法完全不相同。为什麽不相同?以前观察这个世间确实是五浊恶世,现在看法,这个世界是清净世界。可见得外面境界确实是随心所转,心清净不但身清净,世界也清净。我们从这个地方可以证实,佛在大乘经上常说「一切法唯心所现,一切法唯识所变」,又说「一切法从心想生」。心清净,一切法都净;心染污,一切法都污染了。心是一个主宰,心是枢纽,我们必须要认清楚。

  【内外法空,一切无生。】

  这是真实的无生法忍。这个境界必须是《仁王经》上的标准,才能够显现得出来,那就是七地以上的境界。

  【得无生忍。又无生忍,亦名无灭忍、无住忍。】

  《金刚经》上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由此可知,真正做到无住生心,也是七地以上的境界。最後一节,我们引用《华严经》上说的:

  【华严云:无生忍者,不见有少法生,亦不见少法灭。】

  这一段是《华严经》上的经文,说明无生法忍的现象,也就是我们常问:无生法忍是个什麽样子?你什麽时候能看到尽虚空遍法界没有一法生,也没有一法灭,你就证得这个境界了。无生无灭,给诸位说,这才叫事实的真相。我们看到一切法有生有灭,那是个幻相,那个看法是看错了,看走了眼。一切法不生不灭,这个话很难懂,很不容易接受。为什麽?我们眼前看的,动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就是地球也有成住坏空,怎麽说不生不灭是真相?实在说,我们很难接受佛这两句的开示。为什麽难?不是我们眼前亲证的境界。

  实在说,我们的心跟佛菩萨的心不一样,原因在此地。佛菩萨的心是定的,是不动的;我们的心是动的,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从来没有止住过。我们用的是生灭心,看到外面的境界相是生灭相;佛菩萨的心定下来,不动了,看到外面一切现象不生不灭。不生不灭是真相,不动心是真心,真心见的是真实相;心里头有念头,会动的这叫妄心,妄心所见的相是妄相(虚妄相),道理在此地。如果我们想像这个道理,能相信、能接受,我们就修定。到我们把一切妄想分别执着统统舍弃掉,我们的心也定下来了,再看看宇宙人生是不是像佛讲的不生不灭。假如真的看到不生不灭,那果然没错,我们也证明事实的真相确实是不生不灭。

  所以佛法的好处,不是说佛说了就算数,佛从来不讲这个话的。佛说了,你们自己亲证了才算数。佛只是把他自己亲证的境界告诉我们,让我们自己明白这个理论,依这个理论做基础认真修学,早晚也有一天证到这个境界,亲见了,这才算数。所以大乘经上常说「佛不度众生」,就是这个道理。佛为什麽不度?证入这个境界是你自己做到的,佛没有帮你忙。佛不过只是把这个事实真相说明,是你自己亲证的,这是自己度自己,不是佛度自己的。下面它的经文很长,我是节录的:

  【无生,无来,离欲,无作,无愿。】

  这几种说法,给它总结就是:

  【空也。】

  「空」是从理上说的,从本体上说的,所谓万法皆空。

  【无灭,无尽,无去。】

  这些讲法都是从事上讲的。事上是不空,事是有。事虽然是有,体是空的,这是佛跟我们讲出宇宙人生事实的真相,事有,体没有。这事从哪里来的?佛所讲的「万法因缘生」,缘生的。缘,用现在的话,就是许许多多的条件,产生这些现象。这现象绝对不是单纯几个条件所生的,是《华严经》上「无量因缘」,任何一法的兴起都是无量因缘,决不是那麽单纯的。既是因缘所生,就没有自体;没有自体,自体是空。所以佛法讲「空」是从体上讲的,空不当作「无」讲,空是「有」,如果说无,无中不能生有,所以它这个空不当作无讲。为什麽说空?因为我们六根接触不到,眼看不见,耳也听不见,鼻也闻不到,身体接触不到,心里也想不到,只好叫它做「空」。它是真有,真正存在,所以「有」;遇到缘的话,它会变现,会变现成万法,这叫「不空」。如果把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我们生活就自在了。自在在哪里?我们用中。佛法讲中道,会用中,用中什麽?既不偏於空体,也不偏於假相,那你的生活就得大自在,就真正快乐了。

  儒家也懂,也知道,但是儒家讲的没有佛法这麽透彻。儒家讲「中庸」,你看朱熹编的《四书》,我对於他老人家这一招,我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朱熹是宋朝人,他也是一个学佛的,在佛门里面真的下了不少功夫。他编《四书》,我没有证据不敢肯定,但是我常常想,他一定受了《华严》的启示。因为《四书》架构跟《华严经》非常相似,他这个灵感一定有地方来的。《华严经》最大的特色是有理论、有方法,还带表演。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是表演,把理论方法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做出来给你看。所以《华严》在一切经是最圆满的一部大经。《四书》的架构也是如此。《中庸》是理论,《大学》是方法,《论语》、《孟子》是表演。

  《论语》是孔老夫子,记载孔老夫子的一生处事、待人、接物,孟子代表贤人,圣贤如何把《中庸》、《大学》的理论应用在自己日常生活当中,妙不可言!都带表演的,这是它非常像《华严》,都懂得用中。《论语》里面孔老夫子一生为人、处事、待物,他都守着中庸之道。所谓「致中和」,又给我们说明「礼之用,和为贵」,唯独以中、以和,那他这个生活就自在,真正得到幸福美满。这种教学,为中国古代教育接纳成一个中心的理念。

  我们到北京,你去看那个皇宫,皇宫里面三个最主要的建筑物,这三个大殿,太和、中和、保和。才知道古时候帝王以什麽来治天下?和。什麽时候不和,他就要亡国;什麽时候能和,他的国家是最强盛的,真正能「致中和」就强盛。所以家和万事兴,一个国家上下能够和睦,这个国家怎麽会不兴旺?我们反看历史,清朝末年不和,内里面不和,外里面也不和,朝野都不和,导致於亡国。一个家庭跟一个国家,乃至於世界,都出不了这个原则。

  【离垢。】

  「垢」是污染。我们今天讲到环境的保护,但是只讲到物质,没有讲到精神,没有讲到心理。如何能保护心理的污染?这是「离垢」。

  【无别。】

  是不分别。

  【无处,寂静,无住。】

  这都是空不空,这些开导是教我们「用中」,既不偏於空理,也不偏於假相,你能够得其中。

  【空、不空,是理事实相。】

  「空」是理的真相,「不空」是事的真相。

  【贵在用中也。】

  你能够得到「中」,那就解脱、就自在。所以,贵在用中。今天时间到了。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研习报告



(第八卷)


       诸位同修,请掀开讲义:

  经【今於此界,摄念佛人,归於净土。】

  这三句是说菩萨到这个世界来,他究竟为了什麽?他要来做些什麽?前面所讲的属於自修,自己的成就;这三句是说度众生,也就是说帮助一切大众开启这个法门,使人人都有机会在这一生当中,超越三界,圆成佛道,这是佛菩萨的大愿,也是菩萨的事业。佛门当中常说「如来家业」,如来家的事业,就是帮助一切众生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看小注:

  【此界,五浊恶苦世界也。】

  这就是讲我们这个世界,我们这个世界,经上说得很清楚,尤其是《无量寿经》给我们讲的「五痛五烧」,比其他经上都要说得详细。经典里面所说的,实在说,在过去很难体会到浊恶的严重性。而我们生活在现在这个时代,浊恶的程度加深,而且还在不断的加速度的加深。特别是常常在各地区旅行,会很明显的感觉到这个世界,无论是中国、外国,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年年让我们感触到这人性的贪瞋痴慢在不断的增长。其严重性,如果冷静去想想都感觉到非常可怕,确实是浊恶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浊恶後果就是zai 难,这个zai 难不容易避免,这也是我们现代人应当有的警觉性。

  【净土,是指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

  当然这个世界不在我们这个地球上,也不在我们太阳系里面,甚至於也不在我们这个银河系之中。佛给我们说这个世界距离我们这个世界;佛讲的世界是讲银河系,这是我们一般的说法,如果照黄念祖居士的说法,这个范围就更大,黄老居士认为银河系不过是一个单位世界而已。大千世界究竟有多大?照经上一般的讲法是十亿个银河系。十亿个银河系,这麽大的范围是一尊佛的教化区(教区),这个范围就太大太大了。这是过去人没有说过的,但是黄老居士说的也很有道理。他这篇文章就在现在《无量寿经注解》的後面,附录在後面,他有他的见地。

  西方世界是距离我们这个大千世界之外,在我们这个大千世界的西面,当中间隔十万亿个佛国土。那边有一个广大的世界,这是阿弥陀佛的教区。照佛这个说法,那个距离是天文数字。我们用什麽方法能够到达?诸位如果稍稍读一些大乘经典,你就会觉得这不是一个难事。因为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我们自己心性变现之物,西方极乐世界虽然远,还不是很远,不能超越心性。既然在心性之内,那一念之间就能到达。所以「念力」那个快速周遍,不是任何物质所能够相比的。

  譬如今天用电、用光,电跟光的扩散的能力相彷佛,一秒钟能够扩散到三十万公里,我们觉得这已经很不可思议了。我们心的念力,一刹那之中,这不要一秒,一秒的亿万分之一还不到,它的力量,扩散的能力能够周遍法界,无尽的虚空法界它统统都达到,所以过去现在未来都包括在其中。说这个话,也就是佛告诉我们,我们的本能如是,这是属於本能,本能人人都有,可惜我们将自己的本能迷失了。佛法没有别的,说实在话,佛是讲老实话,佛没有一样东西给我们,佛教给我们的是我们自己恢复自己的本能而已。如果说佛有一样东西给人,那是佛欺骗人的话,决定没有。诸位查遍《大藏经》,佛绝对不会说,我有什麽东西可以给你的,没有,都是教给你恢复本能的方法。由此可知,佛法里头确确实实没有一丝毫的迷信。大势至菩萨在此地也是这样教给我们。

  【摄,加持,接引也。归,回归也。】

  「摄」是加持,也就是接引,用现在话说,指导我们、帮助我们、教导我们,是这个意思。「归」是回归,这完全从事相上说。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每个人活动的空间绝对不是只一个地区。现在由於交通便捷,资讯发达,我们的活动空间已经遍及全球了。这个地球在太空当中非常渺小,信仰宗教的人,他希望生天国,天国不在这个地球上,天上,他的活动空间就比我们地球上人要大一些。但是天国有很多,不是一个,这是一些宗教家们还没有搞清楚的事情。我们佛法里面讲,释迦牟尼佛这个教区之内,天就有二十八层天。到底是哪一层?每一层天里面也相当复杂,也不是单纯的。这是范围比较大一点。

  实际上,佛告诉我们,我们真正的活动空间是尽虚空遍法界。换句话说,这太空当中,每个星球与我们都有关系。说不定我们从那里来的,说不定将来我们会到那边去。这些事情,西方最近的科学家也逐渐证实了。我听同学们告诉我,说西方科学家用科学的方法追溯一个人的过去,现在他们相信,人确确实实可以转世。有些人前生是某个地方人再来的;有些人是从畜生道来的,前世是畜生。有些人很奇怪,不是我们这个地球上的,现在就是说那是外太空来的,别的星球上到我们这儿来投胎的,来作人的。别的星球上,假设那边有灵性的动物会到我们地球上来投生;我们地球上的人也可能到其他星球去投生,一样的道理。这是近代科学证实佛经里面的讲法,我们活动空间是无限大!所以,佛必须把虚空法界的真相告诉我们,因为它与我们有密切的关系。从事相上讲:

  【此界的是旅居,净土的是家乡。】

  旅居跟家乡,在我们一般观念上来讲,某一个地方我们住得时间最长久,这地方是我们的故乡;住的时间很短暂,我们在那里是旅居。以整个法界来看,你要是到西方极乐世界,那个时间就长。为什麽时间长?寿命长。那个世界人的寿命是无量寿,其他任何世界寿量都不能跟西方极乐世界相比,这是从事相上讲。生在西方极乐世界人,居住在那个地方的时间最长,那个世间最极清净,这是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的。换句话说,迷了才会乱跑,迷失了方向,迷失了故乡,到处流浪。觉悟了,没有一个不回头的。真正觉悟的人,觉悟的二乘,觉悟的菩萨,统统会去找阿弥陀佛。

  【念佛人现前蒙菩萨以大势力加持,令念不退,临终以愿力接引,令得往生。】

  在此地我们首先要知道,菩萨本愿威神的加持,这个力量固然是很大,可是我们自己想一想,想想自己,想想周围念佛的这些同修,依然有烦恼,依然有退转,依然还有变心的。这是什麽缘故?这不是佛菩萨愿力有了问题,而是自己的业障习气太重。这也是前面提醒同修的,佛菩萨绝对没有力量去强迫一个人,去勉强一个人,佛没有这个意念。佛要有这个念头,他的心就不清净了。佛只能教我们,我们接受的程度多少,完全是自己的事情。如果我们很听话,完全接受,那他给我们加持的能力就圆满了。他虽然教导我们,我们不相信,或者我们接受的,只接受几分之几,而不能全部接受,他教给我们许许多多的好处,我们就得不到了。

  要记住,佛是我们的老师,菩萨也是老师,也是学长。我们跟佛菩萨的关系要搞清楚,这样才不至於迷信。换句话说,不要说其他的这些大经大论,就是这一章经,这一章经总共只有二百四十四个字,如果我们真正明了它的含义,依照这些理论、方法来修学,这就是大势至菩萨加持我们,保佑我们,是这个意思。果然依照这个理论、方法来修学,你当然不会退转,自然功夫得力,天天有进步,临终时他必定来接引。第三段:

  【有五法门,见五土佛。】

  这一段是古大德有这麽一说,我特别节录在此地,提供大家做参考。要不要学它?不一定,不一定要学它。知道有此一说,往後听到别人讲,我们不陌生。我们自己修行一定要依佛所说的,这是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里面,非常剀切的告诉我们,一定要依照佛的话去做,佛的话就是经典。第一个:

  【忆想外境念佛。】

  外面的境界,有些人把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当作我们外面的境界,有自、有他,有这样的分别执着,这就叫「忆想外境念佛」。

  【生变化土,见化身佛。】

  这样念到功夫成片,甚至於念到一心不乱,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凡圣同居土,见阿弥陀佛的化身。第二种:

  【摄境归心念佛,生劣受用土,见劣受用身佛。】

  这个功夫比前面要高一点。为什麽?他懂得「摄境」,能够转境界回归到自心。他比前面这个功夫要深,因此他见的佛、生的土也不一样,但是这个土与佛还是凡圣同居土里面的。凡圣同居土里面,依正庄严也随着每一个人程度不一样,你感受的不相同。譬如,经上讲得很清楚,每一土都有九品,前面忆想外境念佛的品位低,凡圣同居土的品位低;这个能摄境归心的,他生的虽然是凡圣同居土,他品位高,这个就是品位不相同。

  【心境互融念佛。】

  「心境互融」,这个功夫就更高了。心、境已经能合成一片,这差不多是达到一心不乱的境界。到这个境界,他生的是:

  【生胜受用土,见胜受用身佛。】

  这就是讲的四种净土第二种,方便有余土。这是真正达到事一心不乱,也就是见思烦恼统统断了,入这个境界。第四种:

  【心境双泯念佛。】

  跟下面第五种:

  【圆融无尽念佛。】

  这都是生实报庄严土。这两种就是《华严经》上清凉大师所讲的,「理事无碍」的法界,「事事无碍」的法界,到这样的境界了。心地清净,确确实实一尘不染。所以他跟法性相应,实报庄严土是法性土,他见法性佛,就是见自性佛。後面讲「见法界无障碍佛」,那就是见十方一切诸佛。自性佛跟十方一切诸佛,无二无别。这是古人有这个说法,我们节录在此地。再看底下一段:

  【具信愿行三资粮,闻思修三妙慧,始名念佛人。】

  大势至菩萨接引的对象,「念佛人」不是指口里头念一句阿弥陀佛,心里头胡思乱想,这个大势至菩萨不会理会的。念佛人也有个标准,什麽标准?就是对於修学净土的条件,他真的具备了。净土的条件就是此地讲的「信愿行」这三个条件。你要真信,完全肯定的相信。你要真正愿意学佛,要真愿意学佛!当然我们学佛是以阿弥陀佛为榜样,真正学阿弥陀佛,要有这个愿。真正愿生净土,要把这个事情搞清楚、搞明白,坚定决心。行,依照佛教给我们的方法,要去做到,这是行。行里面包括正行、助行,「正行」就是称念这一句佛号,这一句佛号不间断、不夹杂,这是正行;「助行」是我们日常生活,日常生活都必须与佛教给我们的这些教训教诲一定要相应,这叫做正助双修。所以要具备三个条件,三资粮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三个条件。

  还要具「闻思修三妙慧」,这叫真正的智慧,菩萨所修的。「闻思修」这三桩事情,我们也要搞清楚。什麽叫闻?这三个字都是表法的。闻代表接触,耳接触声音是闻;眼接触外面的色界,也用这个字,也叫闻。所以「见闻觉知」就用一个字来做代表,就是说接触。思,不是叫你去思考,这思考是妄想,这个东西,佛法是思不得的。思是第六意识,落在第六意识那就迷了,就不是叫悟;思是代表明了。一接触就明了,从接触叫闻,从明了叫思。修是决定不迷,你明了当然就不迷惑;从不迷,就叫做修。

  由此可知,闻思修是一桩事情,闻思修同时完成,没有先後的。不是说,我先听,听了之後闻,听了以後回去再想,想了以後再去怎麽做法,不是这样的。这个样子,这哪里是菩萨修的。诸位要晓得,「信愿行」是从初级到最高级统统都有的,这是基本的条件;「闻思修」是菩萨才有的,我们凡夫没有。加上「闻思修三妙慧」,那是已经念佛念到一心不乱的人,是他们的境界,这些人念佛往生大概都是实报庄严土,都是属於理一心不乱,这我们要搞清楚。这个法门的殊胜,古德给我们说得很清楚,像蕅益大师所讲的,我们从「有念」最後一定到「无念」,从「事念」最後一定自自然然而入「理念」,这是这个法门的殊胜处。所以只要认真老实念下去,不要去问事理,自自然然会达到这个境界。

  【净宗学会要求念佛人,要具五德。】

  这是我们这些年来提倡的。这一句佛号念到底,刚才讲是正行。我们这个身体还在这个世间,尤其面对着浊恶的世间,我们要用什麽样的心态与这些大众相处,依然教我们心地清净无染,成就智慧功德,这是当前很重要的课题。我们依据本宗的经论提出了修学的重点,也就是我们生活的规范。我们起心动念,处事待人接物,要遵守哪些原则?这个地方提出几条原则。

  第一,一定要修「五德」,五德是做人的大根大本。五德不是印度传来的,是我们中国本有的,就是孔老夫子他老人家一生处世做人的态度。我们後人尊称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先师就是老师,他是我们第一个模范的老师,他的言行就是我们修学的标准。《论语》上弟子们大家对於老师有一个共同的认知,共同承认老师有五种德行,「温、良、恭、俭、让」,这是五德: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是必须要学习的。时时刻刻要提醒自己不能忘记。我们以儒家这个基础来建立无上的大乘佛法,佛法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然後再去学:

  【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

  「三福」,人不能没有福。我们在皈依佛的时候,「皈依佛,二足尊」,这个「二」就是福慧,「足」是满足、圆满的意思,佛是智慧圆满、福德圆满。所以学佛的人不能不修福,不可以没有福报。那是世间第一等的大福报,所以学佛的人要修福、要修慧。「三福」出在《观无量寿佛经》,不仅修净土的人要以这个为基础,所有一切大、小乘佛法都不能够离开这个基础。好像建房子一样,这是地基。一共有三条,第一条里面有四句话,「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第一福。我们常讲,哪个人不想求福报!福从哪里来?福不是天上掉下来,福也不是佛菩萨可以给你的。你拜神、拜鬼,说鬼神赐福给你,那是你的妄想,那不是事实。福要自己修,你能够修因,你才能得果报。所以佛法到中国来,为什麽被中国朝野所欢迎接纳,而且尽心尽力把它发扬光大,有道理。

  佛法的基础是「孝亲尊师」。三福里头第一条,第一句是孝亲,第二句是尊师。在我们中国儒家的教学,也是建立在孝亲尊师的基础上。这是外国跟中国不谋而合。儒家讲的多半讲原则;佛法经典丰富,讲得非常详尽,足以补儒家之不足,所以儒佛是相辅相成。这真正是难得!所以中国自古以来,不管历代帝王他作为如何,他所标榜的都是「以孝治天下」,可见得他对孝道非常重视。

  中国这个民族能够在这个世界上绵延五千多年而没有被消灭,没有被淘汰,原因在哪里?我们在历史上读到,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都灭亡,唯独剩中国还在,三个都灭亡了。它之所以不亡,就是在「孝亲尊师」这个理念上,维系这个道统最具体的就是祠堂,祭祖。古时候「祭祀」是世间第一桩大事,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祭祀的目的「慎终追远」,它的效果是「民德归厚」,培养社会非常朴实厚道的风气。人心真诚、厚道,这个社会怎麽会不祥和?这个意思就说我们的远祖,当然没见过面,听也没听说过,几千年前的祖先,我们还不忘记,我们每年春秋还纪念他,眼前的父母怎麽会不孝顺?没有不孝顺的。远祖都没忘记,都还念念於怀,眼前这个父母一定非常孝顺。

  孔老夫子我们尊他为老师,二千五百年以前的,我们听说孔老夫子都毕恭毕敬,我眼前的老师哪有不尊敬的?做父母,没有一个不希望儿女好;做老师,没有一个老师不希望学生好。子女、学生都能够听话,都能够听教导,这个教育是成就了。所以这是个人一生的幸福,家庭的美满,社会和谐,国家富强,世界大同,那个大根大本就在「孝敬」。孔夫子教导我们的,我们在历史上看,哪一个朝代能够将孔老夫子这个教训,不是百分之百做到,能够做到两成、三成,这个国家就大治;如果与夫子教诲相违背,这个社会一定动乱。

  诸位如果细细的去读历史,你就会发现,我们中国也是,中国跟印度都是如此。在历代国家最强盛的时候,是佛法最普及,修行人最认真最多的时候,国家最强盛。轻视佛法,毁灭佛法的时候,社会必定动乱,这个可以由历史做证明。所以三福是以孝敬为基础,然後我们把孝敬扩大,将孝顺父母之心,扩展到能够孝顺一切众生,把敬重师长的心,扩展为敬重一切众生,这叫大孝。把这个心量拓开,这是佛教导我们的。由孝敬才会真正生起大慈悲心,修十善业道。

  第二福这才入了佛门,「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皈」是佛教导我们修行的三大纲领,要用现代的话来说,第一个修学的纲领是「觉而不迷」,佛教我们时时要觉悟,处处要觉悟,事事要觉悟,不可以迷惑颠倒。第二要「正知正见」,就是我们的思想、见解要纯正,不可以有错误,不可以有邪念。第三是我们心地要清净,决定不能有污染,心清净,精神、思想都要求清净,「净而不染」。这是修学的三个根本的原则,必须要遵守。

  如果人家问你,我们现在一般说是佛教是宗教,其实佛教是教育。但是现在误会的人深,我们也不能一个一个跟他解释,太麻烦了。你们是佛教徒,你们修的是什麽?一句话要能答得出来,我们修的是觉正净;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我们学的是这个。你用什麽方法修?这方法就很多了,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方法、门径很多,我们采取的是「念佛」这个方法。像《楞严经》,我们这是《楞严经》的一段。《楞严经》二十五位菩萨就标榜二十五种不同修学的方法。我们采取大势至菩萨的方法,就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我们用的是这个方法。「戒律」就是生活的规范。「威仪」用现在话来讲就是礼节,我们处事待人不失礼,要懂得礼节。第三福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不但是自己做,而且要劝别人,劝勉别人。这是三福,三福是属於自己,自己知道怎样修福。

  「六和」是团体大家相处的一个原则。世出世间法都建立在和睦的基础上。六和第一个是「见和同解」,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建立共识。我们大家的想法、看法都很接近,这就好处;如果想法、看法距离太远,必然产生摩擦,必然有斗争,甚至於发生战争、zai 难。一定要建立共识!特别是在近代科技突飞猛进,交通跟资讯的便捷,不是前人能够想像的。因此,六和对於现代的世界是非常迫切的需要。以前老死不相往来没有关系,我们两个意见不同,看法想法不一样,在一生不相往来没有关系,不太容易起摩擦。现在是天天见面,这个麻烦就大了。

  如何能够建立共识,实在讲是今天世界和平最重要的一桩大事。在过去英国的历史哲学家汤恩比,曾经在日内瓦会议当中说过,「要建立今後世界的共识,最好用中国孔孟的学说跟大乘佛法」,这是汤恩比说出来的。他在日内瓦应邀发表讲演,我们中国天主教的于斌枢机主教参加这个会议,听了他一番演讲之後,回到台湾提倡祭祖。所以天主教祭祖这个观念从哪里来的?到以後我才明了,是听汤思比一番演说,才知道中国固有文化真正有价值。为什麽?孔孟的思想跟大乘佛法是温和的。你讲这个孝亲尊师,我想没有人会反对,不管中国、外国,哪一个国家民族说「你的儿子会孝顺你,你反对吗?」没有人反对。「你做老师,你的学生很尊敬你,你会反对吗?」不会反对的。所以这种思想,能够跟全世界各种不同国家民族建立共识。我们的想法、看法都接近了,才能真正达到世界和平。所以大乘佛法非常非常重要!

  大概天主教深受其影响,所以天主教在大公会议之後,教皇向全世界的天主教负责人提出一个要求,要主动找佛教对话,就是跟他们交谈,吸收他们的经验。我正好适逢其会,于斌主教早年曾经在台湾办了一个「东亚精神生活研究所」,里面的研究员是他们教会里面的神父跟修女。他的学生选拔是一定要大学毕业,神学院毕业,曾经服务三年以上,优秀的挑选出来进入这个研究所,请我去讲「佛教精神生活」。我在他们的研究所是教授的身分,我跟他们的关系非常融洽。研究生虽然不多,可是上课旁听的人很多。因为他的学校就在辅仁大学後面,辅仁大学後面,多玛斯修道院。我们上课就在多玛斯修道院上课,所以大学里面的学生,我上课的时候旁听的差不多有八、九十人,那个大教室挤得满满的,这是他们主动要求要来研究佛教。我曾经听说,台湾最初印《大藏经》,在台湾最初出版《大藏经》,第一部向印经会订购《大藏经》的,第一个订《大藏经》的是东海大学,ji 督教的,他们第一个来订的。由此可知,宗教如果不再坚持、不再固执、不再排斥异教,对於世界和平才真正有帮助。

  六和,第一个是「见和同解」。第二个是「戒和同修」。「戒」就是生活规范,团体一定有团体的规矩,每个人都守规矩,这是佛教我们,对我们的要求。第三个是「身同住」,「口无诤」、「意同悦」、「利同均」,末後这一条很重要,末後这一条就是生活享受大家要平等,没有特殊的。所以我在大陆上对共产党很多高干谈到佛法,我说:佛教是真正共产主义,佛教是最原始的共产:利同均。如果要反对佛教,换句话说,绝对反对共产主义。他们听了也笑起来了。真的,佛教三千年前就提倡我们生活要平等、利益要平均,但是这一直实现在僧团里面,并没有要求到整个社会,佛没有要求社会,佛是要求僧团。所以「六和」是团体兴衰的关键,一个团体、一个家庭真正能够和睦,决定会兴旺。如果不和,你内部就腐化,不必外在逼迫,本身就垮了。

  三学是戒定慧,六度,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这是诸位都非常熟悉的。佛教修行是以三福六和为基础、为根基,是以普贤十愿到登峰造极。普贤十愿实实在在讲太伟大了,他是心广大,心清净,所以愿行就广大无边。第一个「礼敬诸佛」,这一条就是孝亲尊师的扩大,扩大到尽虚空遍法界,没有一个人、一桩事情不尊敬,都以这个孝敬的心来看待。诸佛,一切众生都是佛,这是华严境界。怎麽说一切众生都是佛?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既有佛性,他当然会作佛。虽然现在没有成佛,我们要把他当作佛一样看待。这个心推广了,不但一切有情众生是佛,一切无情众生也是佛。无情众生是什麽?我们今天讲的植物、矿物,包括桌椅板凳都是的。这一切万物,万物怎麽说它是佛?物有法性,植物、矿物有法性,动物有佛性,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同一个性,那怎麽不成佛?《华严经》上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圆是圆满,种智就是成佛,情与无情统统都成佛了。所以佛要求我们,以清净心、平等心孝顺一切众生,礼敬一切众生。

  无情众生,我们对它怎麽孝敬法?像这张桌子,对桌子的礼敬,不是对它行礼,那你就搞错了。你把这个桌子摆得很整齐,擦得很乾净,这就是对它的恭敬。这个书本,你看的时候好好的翻,看完之後把它合起来,这是对它的恭敬,看完之後把它摆到书架上,也摆得整整齐齐的,这是对它的礼敬。如果随便丢、随便放,这对它不恭敬。由此类推,对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事是认真负责,把它做到尽善尽美,这是对它的恭敬。以孝敬之心对人、对事、对物,这是普贤行,是修行达到最高峰、最圆满的现象。这一共有十条,不能在此地说,在此地说任何一条,一个半钟点都讲不完。这些是我们处事待人接物的原则,学佛的同学一定要认真去学习,把这个条文的含义要搞清楚,要晓得应用在日常生活之中。

  【一向专念,求生净土。依佛为境,心愿解行。】

  我们的存心,我们的愿望,我们对於一切诸法的明了,解就是明了,行是行为,都要以佛做标准。佛在哪里?我们学起来比其他宗派简单,这个道理就是净宗经典少,教科书少,其他宗派都很多,多了就难学,少就容易学,我们只要依照《无量寿经》修学就行了。《无量寿经》里面所记载的内容,就是阿弥陀佛的「心、愿、解、行」,我们依照这本书修学,我们的心愿解行就能够跟阿弥陀佛一样,这叫「真念佛人」。大势至菩萨接引的对象是这个。

  经【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前面这一句话,这一章经里头没有,诸位看小注第一条:

  【楞严五经云。】

  《楞严经》总共有十卷,「五」是第五卷。第五卷的开头,这一卷经文也很长,我们现在念这个「大势至圆通章」是第五卷最後,最後的一段,「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到第六卷去了。这是第五卷最後的一段经文。这个事情在第五卷开端,佛有几句话问大家:

  【我今问汝。】

  这是佛说完法之後,问他的弟子们,问他的学生们。

  【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

  叫学生一个一个来回答,这一段是大势至菩萨回答的。总共就是有二十五个人来回答,二十五个是代表,把无量的法门归纳成二十五大类,每一大类一个人来代表,来答覆。大势至菩萨代表念佛法门,所以他说「佛问圆通,我无选择」,我没有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是老实念佛,我就用这个方法,用这个方法「得三摩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是修行的方法,得三摩地是证果。

  「斯为第一」,我这个法门是第一。诸位要知道,二十五个法门,各个人都说他第一,没有人说第二的。为什麽各个人都说第一?我用这个方法明心见性成佛了,他的方法当然第一。由此可知,法门没有高下。好像人生病了,药很多,这药一吃了病就好了,这个药第一。每个人害的病不一样,每个人吃的药也不一样,但是病都好了,身体都恢复健康,哪一种药都是第一。所以一定要对症,对症就第一,不对症就不是第一,不对症就有害处。佛法这方法门道亦复如是,这个方法门道契机,非常适合自己,修学起来轻松愉快,那这就是第一。我们看底下注解,先讲名相,「佛问圆通」,圆通两个字是什麽意思?

  【包含众妙,总摄万化,不滞一隅,曰圆。】

  由此可知,「圆」是圆融的意思。

  【遍入诸有,统生一切,无有间隔,曰通。】

  「通」是通达无碍,简单的讲「圆满的通达」,圆满通达,没有一样不通,这是真的。一般大乘佛法里面讲「大彻大悟」,大彻大悟就是圆通的意思。真正彻底觉悟的人,一切法他没有不明了的。无论他学过、没有学过,学过的当然明了,没有学过的也明了,也是当然明了;不但这一生的事情明了,过去、未来都明了;不但自己学的明了,别人学的也明了。为什麽别人学的也明了?因为别人那个心性跟自己的心性是一个心性,因此到这个境界能力完全恢复了。这能力恢复了,我们一般人讲神通,神通不希奇,神通人人都有,问题就是你的通现前没现前?你要现前了都一样。

  这个通有六种,里头有一种叫「他心通」,他心通是什麽?别人心里头起心动念,你都知道。你问为什麽知道?因为心性是一个不是两个,现在圆满融通了。现在为什麽别人起心动念我们不知道?这个里头有隔、有障碍。这个隔碍是怎麽产生的?是妄想分别执着,就是这些东西产生的。好像水一样,佛经常用水比喻心,水起了波浪;起了波浪,照外面的东西它就有障碍,就照不清楚了。一个波浪里面一小片,像一面镜子,它只照一部分,它照不到全体;水要是定了,不起波浪,水平了,就像一面镜子,没有障碍,就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所以只要你心地清净,这个能力就恢复。这个能力是本能,不是修来的,不是学得来的,是每个人统统都有,只要你心定下来,你的能力就恢复了。所以佛法讲的,没有一样东西是新得来的,全是自家旧有的。《楞严》上说,最後结论说得很好,「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为什麽?到最後你一样也没有得到,你所得到的全是你本有的。你本性里头没有的东西,你一样也得不到,全是自性圆满具足的。这叫圆通。

  【因中修行无选择者。】

  这是因为其他的菩萨都有选择,就是许许多多的方法、门径摆在这里,他都有所选择。

  【外不选六根相,内不择六根性。】

  这是讲大势至菩萨他为什麽答覆说「我无选择」。「六根相」跟「六根性」就包括了所有一切的法门,他不选择这些,这是他都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根都摄者有二,眼不取色,乃至意不缘法。】

  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缘」是什麽?不向外境攀缘,这是一个方法。

  【唯依一精明心,不行六根用故。】

  前面一条是相上摄,後面这一条是性上摄,那功夫就真高了,真正高明了。我们後面这一条还做不到,前面这一条努努力还行。怎麽做法?我们看底下:

  【余念不生曰净,念而无念故。】

  怎样「都摄六根」?就是用「净念相继」,净念相继成就了,都摄六根就圆满了。这两句是相辅相成,这两句可以互相注解。人家要问什麽叫都摄六根?你就可以答:净念相继。什麽叫净念相继?都摄六根。互为因果,互为表里。「余念不生」,没有一个杂念,只有一句阿弥陀佛,这个心清净了,念久了,这一句阿弥陀佛也不执着了。不执着,念不念?念。依旧这一句佛号不停的去念,这叫真正的「无念」。无念是什麽?无「有念」,也无「无念」。有念跟无念都无,才叫做无念。假如你说一切都不念了,不念,你无「有念」,你还有「无念」。你还有个「无念」,不行!你还是有念,你有个「无念」。所以有念、无念统统都没有,叫「念而无念」。我念,可见得我不是无「无念」,我念了。我虽然念了,我心清净,我并不执着,我是无「有念」,有念、无念统统离开,这叫真净。空、有两边都不落。一般讲凡夫执着有,落在有边,什麽都有,执着有;二乘落在空,阿罗汉、辟支佛,他什麽都不执着,他落空;菩萨空有两边都不执着,这叫中道。昨天跟诸位讲「用中」,贵在用中。

  【一心系佛曰念,无念而念故。】

  我们一心只念佛,就广义来说,念佛的教诲,佛教给我们的理论,教给我们的方法,给我们所说的境界,念佛的智慧,念佛的恩德,常常想这些,这就好,这都属於「念佛」。他得的果是三摩地,什麽叫三摩地?

  【梵语三摩地,此云等持。】

  翻成中国话叫「等持」,「三摩地」是梵文音译的。

  【谓平等持心。】

  换句话说,他的心是平等的,这就叫三摩地。凡夫的心不平,有人我、有是非、有高下,就是说他有分别执着;离开一切分别执着妄想,这个心平静了,心平静那就是等,就平等了。跟谁平等?跟一切诸佛菩萨平等了。因为一切诸佛菩萨心是平静的,我心要平静了,我跟他就一样,就平等。以这个清净平等心就照见一切万法,你对於一切万法真相就会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会有一点差错,那叫做真实的智慧。所以平等心也叫做禅定,三摩地也是禅定的别名,它正翻为「等持」,也就是《无量寿经》上讲的「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可以做为三摩地的注解,就是清净心、平等心。

  【事则成念佛三昧,理则显本性如来。】

  从事上讲,我们叫它做「念佛三昧」,从理上讲就是你自性,就是你的真如本性。说自性佛,就是自性如来。

  【蕅益大师云:念佛法门,别无奇特,只深信力行为要耳。】

  只是深信努力去做,这是蕅益大师教给我们的。

  【佛云:若人但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

  这句话是出自《大集经》上的,《大集经》上佛这样跟我们说。由此可知,念佛跟参禅只是在方法不一样,方法不相同,其成就是无二无别。因此,真正念佛人不必去羡慕参禅,也不必去学习参禅。为什麽?这一句佛号是无上深妙禅。

  【天台云。】

  天台就是智者大师所讲的。

  【四种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

  都是赞叹念佛法门殊胜、高超、玄妙。

  【莲池大师云:一句弥陀,该罗八教,圆摄五宗。】

  「八教」是天台家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的教学,把它分类,分成「化仪、化法」八大类,这八教。八教的意思,就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门。「五宗」是禅宗,达摩袓师传到中国来之後,禅宗分为五派,像临济、曹洞,分为五家,叫五宗。这个意思就是讲,无论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的教学,达摩袓师传到中国来的禅宗,这一句阿弥陀佛全部都包括了。

  【只贵信得及、守得稳,直下念去,誓无改变,决定得生。】

  莲池大师的语气非常肯定。莲池大师出生在明朝末年万历年间,距离我们现在大概有五百年了。他老人家最初是学教,以後是参禅,他可以说是通宗通教,而且儒家的底子非常深厚。儒家、道家的基础都非常深厚,世出世间法都通达。到晚年他专心念佛,所有一切世出世间法他都舍弃了,专心念佛,这是我们净土宗第七代的祖师。他教给我们这些教训,都是非常坚定,非常肯定的。

  【一得往生,永无退转,种种法门,咸得现前。】

  这不仅是一句安慰话、勉励话,完全是事实。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要想证得圆通不容易,那是实实在在的。但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圆通立刻就得到了。永明所讲的「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你见到阿弥陀佛,这个圆通法门就能当时证得,这是不思议的法门。

  【又云。】

  这还是莲池大师说的。

  【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

  「布施」是行门里面最重要的一个手段。我在年轻的时候,我二十六岁学佛,接触到佛法,因缘非常好,我遇到的都是真正的高手,所以我学佛没有走冤枉路。我的佛法,方东美先生介绍的。但是一接触到经典,我就认识章嘉大师。我第一次跟他老人家见面的时候,那时候很冒失,年轻,所以礼节什麽都不太懂,向章嘉大师请教说:我知道大乘佛法非常好,有没有方法让我很快的就入进去?我向他要求这个方法。章嘉大师听到我提出这个问题了,他老人家看着我,一句话也不说。

  第一次见面,在他家客厅里头,介绍我的是个蒙古的亲王,满清时代的後裔敏亲王,他陪我去的,夫妻两个陪我去的。他老人家看我差不多看了半点钟,一句话不说。他看我,我也看他,我们两人瞪着眼睛对看,半个钟点看下来,真的定了。所以他那是一种方法,这个教学方法是非常高明的,不给你解释,不给你讲,一直就是叫你这个心浮气躁让你静下来定下来。半个钟点之後才说一个字,「有」!这一个字说了之後,又不讲话了。我又再等,很注意专心在等,这时没有那麽长,大概等了五分钟,说了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他说没有我这麽快,他说话很慢。所以你看到他,确实他能摄受人。他整个形态都在定中,叫人见到不能不敬仰,走路也很慢,非常稳重,说话也很慢,都在定中。

  跟我讲六个字,我就是没有他那个功夫,我一听了之後,接着就说,我就请教他:从哪里下手?看得破、放得下,那个意思我有点懂,我怎麽做法?我从哪里下手?这又等了很久的时候,他才告诉我两个字:布施。我这是第一天跟他老人家见面,差不多有两个小时,就说这麽几句话。最後辞行,他老人家送我到门口,很爱护我,拍着我的肩膀告诉我:我今天给你讲六个字,你好好的去做六年。我就真听话,就真的去照做,做六年,那真有受用,确实有受用。

  所以,菩萨六度法门布施摆在第一。布施教你舍、放下,什麽都要放下。所以给同学们讲,你不是有烦恼吗?为什麽不布施掉。你不是有牵挂吗?为什麽不布施掉。你有病苦,要布施掉,你有生死,统统布施掉。全布施掉了,你就不生不死!这个方法妙绝了。所以菩萨修的是什麽?可以说从初发心到成佛就是修个布施。不断在舍,什麽都舍,舍尽了,身心清净就圆满菩提了,道理在此地。放下身心世界,就是大布施。

  【不复起贪瞋痴,即大持戒。】

  持戒就圆满了。

  【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

  忍辱波罗蜜圆满了。

  【不间断,不夹杂,即大精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

  不被别的意见、别的理论所迷惑,这就是智慧。这一段开示非常重要!如果我们一句佛号,念到真正莲池大师所说的这些纲领,我们统统都达到,菩萨行就圆满了,可见得这个法门确确实实不可思议!我们这个课程到这个地方圆满了。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