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虚云老和尚:习气去了就是佛

上海玉佛寺禅七开示 次七第一日 正月十六日(1953年3月1日)

  虚云到常住打扰一切,蒙和尚及各位班首师父特别优待,已深为抱歉。今天又要我做主法,这个名目,我实不敢承认。现在应慈老法师年高腊长,应归他来领导才合理。同时常住上的法师很多,都是学德兼优。我是一个水上浮萍,全然无用的一个人。今天以我年纪大,要加诸客气,这实在是误会了。在世法尚且不以年龄的大小而论,如过去朝中赴科考的人,不管你年纪多大,而对于主考者,总是称为老师,都要尊敬他,不能讲年龄的,在佛法中更加不能了。如文殊菩萨,过去久远,业已成佛,曾教化十六王子,阿弥陀佛是十六王子之一,释迦牟尼也是他的徒弟。到了释迦成佛的时候,他便为之辅弼。可见佛法是平等一味、无有高下的。故此请诸位不要误解了。

  现在我们在参学方面来讲,总要以规矩法则为尊。常住上的主事人发起道心,讲经打七,弘扬佛法,实为希有难得的因缘。诸位都不避风尘,不惮劳倦,这样的忙碌,也自愿的来参加,可见都有厌烦思静的心。本来你我都是一个心,只因迷悟有关,故有众生,终日忙碌,无一日休闲,稍作思惟,实乃无益。

  但是,有种人一生在世,昼夜奔忙,痴想丰衣足食,贪图歌台舞榭,唯愿子孙发富发贵,万世的荣华,到了一气不来,做了一个死鬼,还要想保佑他的儿女,人财兴旺。这种人真是愚痴已极。还有一种人,稍知一些善恶因果,要做功德,但是只知打斋供僧,或装佛像,或修庙宇等一些有漏之因,冀求来生福报。因他不解无漏功德的可贵,故偏弃不行。

  《妙法莲花经》云:“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因为静坐这一法,可以使我们脱离尘劳,使身心安泰,使自性圆明,生死了脱。一须臾者,一刹那之间也。若人以清静心,返照回光,坐须臾之久,纵不能悟道,而其正因佛性已种,自有成就之日。若是功夫得力,一须臾之间,是可以成佛的。故《楞严经》阿难尊者曰:“不历僧祇获法身。”但是你我及一般人,平常总是在尘劳里,在喜怒里,在得失里,在五欲里,在一切图快活享用里过活。而今一到禅堂中,一声止静,则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六根门头,犹如乌龟息六样的,任什么境界也扰你不动,这是修无为法,也是无漏法。故以金银等七种实物造塔,如恒河沙数之多,犹不能及此静坐一须臾之功德也。

  乌龟息六是一譬喻,因为海狗喜食鱼鳖,一见乌龟在海滩上爬,它就跑去吃它。乌龟知其要吃它,便把四只脚、一个头、一条尾,统统缩进壳里去。海狗见之咬它不着,空费一番辛苦,弃而他去,此时乌龟亦脱其险。我们人生在世,无钱的为衣食忙得要死,有钱的贪婪色欲不得出离,正如被海狗咬着。若知其害,便把六根收摄,返照回光,都可以从死里得生的。

  前两晚说过,宗门下这一法是正法眼藏,是如来心法,是了生脱死的根本。如讲经等法门,虽然是起人信解,但是大都是枝叶上的文章,不容易大开圆解的。如要想以讲经等法子来了生脱死者,还须要经过行证,是很为难的。故从来听到讲经等及其他法门中,显现神通与立地悟彻者,比宗门下少。因为宗门下不但说是比丘和居士有不可思议的手眼,就是比丘尼也有伟大的人才。

  昔者灌溪尊者,是临济的徒弟,在临济勤学多年,未曾大彻大悟,乃去参方。至末山尼僧处,其小尼僧告知末山。末山遣侍者问曰:“上座是为游山玩景而来,这里也有打鼓升座的法则。”遂升座。灌溪初揖而不拜。末山问曰:“上座今日离何处?”曰:“路口。”末山曰:“何不盖却?”溪无对,始礼拜。溪问:“如何是末山?”末山曰:“不露顶。”曰:“如何是末山主?”曰:“非男女相。”溪乃喝曰:“何不变去?”末山曰:“不是神,不是鬼,变个什么?”灌溪不能答,于是伏应,在该处作园头三年,后来大彻大悟。

  灌溪上堂有云:“我在临济爷爷处得半勺,末山孃孃处得半勺,共成一勺,吃了,直至如今饱不饥。”故知灌溪虽是临济的徒弟,亦是末山的法嗣。可见尼众中也有这样惊世的人才,超人的手眼。现在你们这样多的尼众,为什么不出来显显手眼,替前人表现正法呢?须知佛法平等,要大家努力,不要自生退堕,错过因缘。

  古人说:“百年三万六千日,不放身心静片时。”你我无量劫来,流浪生死者,只为不肯放下身心,清静修学,而感受轮回,不得解脱。所以要大家放下身心,来静坐片时。希望漆桶脱落,共证无生法忍。

 虚云法师,1840年出生于泉州,1959年圆寂于云居山。世寿一百一十九岁,戒腊一百年。

  “一身而系五宗法脉”之禅宗大德,曾任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

  法师重建南华,中兴云门,历任福建涌泉、广东南华、云门大觉诸大寺院住持,更重要的是为后世禅宗复兴而培养了大量的护法居士和弘法高僧。

  《楞严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谓一切圣贤,能转万物,不被万物所转,随心自在,处处真如。我辈凡夫,因为妄想所障,所以被万物所转,好似墙头上的草,东风吹来向西倒,西风吹来向东倒,自己不能做得主。

  《金刚经》云:“应如是降伏其心。”儒家亦有:“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的说法。

  儒家发愤,也能如此不被物转,我们佛子,怎好不痛念生死,如救头燃呢?应须放下身心,精进求道,于动用中磨炼考验自己,渐至此心不随物转,工夫就有把握了。

  做工夫不一定在静中,能在动中不动,才是真实工夫。

  黄打铁的故事

  黄打铁一家,全靠他一人打铁养家,生活过得十分艰辛。他常常一边打铁,一边哀叹:“唉,这种苦日子熬到哪天才是个头呢?”

  一天,一名僧人从黄打铁家的门前路过。黄打铁望着他潇洒自在的模样,很是羡慕,便问道:“师父,请问这个世上有没有不用受苦的法子?”

  僧人说:“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只有各种苦恼,没有真正的快乐。你要想永远不再受苦,只有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我教你一个方法,你打铁的时候,每打一下,就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只要你能这样一直念下去,临终的时候就能往生极乐世界,离苦得乐了。”

  黄打铁听后十分欢喜,立刻依言照做,打一下铁就念一句佛,从早念到晚。他的妻子问:“你打铁本来就够苦的了,再加上念佛,不是更苦了吗?”

  黄打铁说:“正相反。以前我站在火炉边时,热得受不了,但自从念佛后就不觉得热了;以前我打铁时,胳膊酸得受不了,但自从念佛后就不感到酸了。打铁念佛的法子真是好哇!”

  不知过了多久,有一天,黄打铁突然找到隔壁邻居,说:“我要走了,有几句话请你帮我写下来,给大伙留个纪念。叮叮当当,久炼成钢;太平将近,我往西方。”

  说完,他就手拿铁锤,面不改色,站着往生了。

  我们现在也是整天忙个不休息,若能学黄打铁一样,在动用中努力,又何患生死之不了呢!

  ▲具行法师

  具行法师的故事

  我以前在云南鸡足山,将具行法师剃度出家的事,说给大家听听。

  具行法师未出家时,吸烟喝酒,嗜好很多,一家八口,都在祝圣寺当小工。

  后来全家出家,他的嗜好全都断除了,虽然不识一字,但很用功,《早晚课诵》《普门品》等,不数年全能背诵。终日种菜不休息,夜里拜佛拜经,不贪睡眠。

  在大众会下,别人欢喜他,他不理会;厌恶他,他也不理会。常替人缝衣服,缝一针,念一句南无观世音菩萨,针针不空过。

  后朝四大名山,阅八年,再回云南。是时我正在兴建云栖寺,他还是行苦行,常住大小事情都肯干,什么苦都愿意吃,大众都欢喜他。

  临命终时,将衣服物品变卖了,打斋供众,然后向大众告辞,一切料理好了。在四月时收了油菜籽,他将几把禾秆,于云南省云栖下院胜因寺后园,他用三昧真火自 fen化去。

  后来被人发觉,他已往生去了。其身上衣袍钩环,虽皆成灰,还如平常一样没有掉落,端坐火灰中,仍然手执木鱼引磬,见者都欢喜羡叹。

  他每天忙个不休息,并没有忘记修行,所以生死去来,这样自由。所以,动用中修行,比静中修行,还易得力。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8-10-31 08:35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来源:《虚云老和尚开示录》

  复星洲卓义成居士

  承问关于静坐之事。云亦是门外汉。今本同舟共济精神。略伸管见如下。

  (一)静坐不过是教行人返观自性的一种方便方法。简言其要。则在于系念一句佛号。(或阿弥陀佛。或观世音菩萨皆可。)心心相契。念念相续。由心而出。从耳而入。莫令间断。果能如斯。则更无余缘杂入矣。若能久久不退。弥勤弥专。转持转切。不分行住坐卧。岂觉动静闲忙。便可一直到家。永生安养。居士才觉得有些定明澄澈之境。便生心动念而执著之。宜其不能进步。

  (二)静坐宜取乎自然。身体有病。宜适当调养。不必勉强支持。修行用功不拘于行住坐卧也。

  (三)悟道不一定皆从静坐得来。古德在作务行动中悟道者。不可胜数。悟道仅为真正修道的开始。由修而证。则神通不待求而自得矣。若专为求得神通而修行。是魔见。为学佛人所不齿者。

  (四)参禅念佛持咒等一切法门。皆教众生破除妄念。显自本心。佛法无高下。根机有利钝。其中以念佛法门比较最为方便稳妥。居士受持佛说阿弥陀经。熟览印光法师文钞。若能依而行之。则净土现成。万修万去。

  (五)荤食造杀害生。大违慈旨。令人智昧神昏。增长贪瞋淫欲。身后业案如山。冤怨债报。宁有了日。静坐修行的目的。要了生死。荤食则增加无边生死。漏瓶盛油。虚劳精神。智者可以自审矣。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当熟览谛受。

  (六)静坐如法。可使四大匀调。促进健康。

  (七)“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八万四千法门。对治众生八万四千烦恼。莫不殊途同归。惟当择其契理契机者而修持之。

  (八)云居山目前尚无传戒条件。云颓衰尤甚。恐不克举行矣。

  (九)中国佛教在宗教政策保护下。提高了地位。纯洁了组织。大有发展气象。

  (十)请照归依证所示。随宜随分。遵行修持之。综观所问情形。以居士程度。最好熟览净土十要。印光法师文钞。龙舒净土文等。当可获得实际利益。常阅云栖法汇。可融会一切法门。再阅净土十要。龙舒净土文。使专门进步。万无一失矣。

三业之中,意业极重。凡一切善恶,俱起于意根。起念正,则为十善。起念邪,则为十恶。所以,端正其心,以为根本。

  学道者,学此心。修行者,修此心。参禅者,参此心。念佛者,念此心。

  凡一切应事接物,逆顺境缘,降伏此心。处众则温柔此心。临财则清廉此心。事上则忠诚此心。御下则宽和此心。待人则公平此心。分物则平等此心。

  乃至一切处,一切时,皆所以陶镕此心,炼磨此心,收摄此心,使其不得恣纵偏枯,贡高骄慢。若有一毫淘汰不净,则为魔障,无益于身,非所以学道也。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虚云和尚全集》 云居山方便开示 六月二十三日(1955年8月10日)

  办道这一法,说难也难,说易亦易。难与不难是对待法,古人真实用心,一点不为难,因为此事本来现成,有什么难呢?信不及就为难了。若真正为求了生脱死而办道,能把自身看轻,了身如幻,一切事情看得开,不被境转,办道就容易。

  人没有不想学好,谁也想成圣贤,谁都怕入地狱。但想是一回事,做又是另外一回事。很多人行起来就为难,何以呢?比如世人说好话“恭喜发财、富贵荣华”,谁都欢喜。若说你“家败人亡”等不吉祥话,谁都不愿意。可见人人都想好。但何以偏向坏处跑呢?这只由放不下罢了。

  古来各城市都有城隍庙,檐下挂一个大算盘,是要和人算善恶帐的。有一匾额写道:“你又来了。”两柱有一幅对联:“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又“天堂有路,人人不肯去;地狱无门,个个要进来。”凡人常动机谋、弄巧妙,吃不得亏,事事都计较合算不合算。恶人谁也不敢近,怕吃他的苦头,让他忍他散场了。但因果报应,天是不怕恶人的。

  我们坐禅念佛,本为了生死,由于无明贡高,不能忍辱,不除习气,虽有修行善因,还免不了苦果。生死不了,随业受报,所以说“你又来了”。本来在地狱受苦已毕时,十殿阎王吩咐过,叫你不要再来,再来没有好事。由于你放不下,所以依旧犯罪,去了又来。

  世人愚迷,作恶不行善,遂招苦果。出家人是不是想出苦呢?如不想脱苦,何必入空门?入空门则了无一物可得,万事皆休,还有什么天堂地狱?但如不证得四大皆空,五阴非有,就不算得入空门。要入空门,最好多多研读《楞严经》。全经前前后后,所说不离五阴,其中开五阴而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内而身心,外而器界,不出色受想行识五阴。经中说凡说圣,说悟说魔,皆是阐明五阴非有,教我们照破五蕴皆空,最后说知有涅槃,不恋三界,指出五阴魔邪。无一不是说五阴。色阴上,淫色是生死根本,杀盗淫妄是地狱根本。五阴照空,即脱生死,不复轮回。

  如何照呢?照是觉照,时时刻刻依经所说,用智慧观照五阴,照得明明白白的,就见五蕴皆空了。在观照之初,未能全无妄想,这不要紧。古人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若妄念一起,你能觉照,就不随妄转。不能觉照的,坐香怕腿痛,礼佛怕腰酸,躲懒偷安,天堂路不通,自然要进地狱。

  寒山大士诗云:“人间寒山道,寒山路不通。夏天冰未释,日出雾朦胧。似我何由届,与君心不同。君心若似我,还得到其中。”寒者寒冷,冷到夏天冰还未释,日出还雾。我这一片冰心,与君不同,君能似我,就能到寒山中,否则寒山路不通。学道之人,要见五蕴皆空,首先要灰心冷意,纵使炎天如烈火,难消冰雪冷心肠,才能与道相应。

  昔闾丘胤出牧丹邱,临途之日,乃萦头痛,医莫能治。乃遇一禅师名丰干,言从天台山国清寺来,特此相访,乃命救疾。师乃舒容而笑曰:“身居四大,病从幻生,若欲除之,应须净水。”时乃持净水上师,师乃噀之,须臾祛殄。乃谓胤曰:“台州海岛岚毒,到日必须保护。”胤乃问曰:“未审彼地,当有何贤,堪为师仰?”师曰:“见之不识,识之不见。若欲见之,不得取相,乃可见之。寒山文殊,遁迹国清。拾得普贤,状如贫子。又似疯狂,或去或来,在国清寺库院走使,厨中看火。”师言讫辞去。

  胤乃进途,至任台州,不忘其事。到任三日后,亲往寺院,躬问禅宿,果合师言。到国清寺,乃问寺众:“丰干禅师院在何处?并拾得寒山子,现在何处?”时僧道翅答曰:“丰干禅师院在经藏后,即今无人住得,每有一虎时来此吼。寒拾二人,现在厨中。”僧引胤至丰干禅师院,开房唯见虎迹。遂至厨中灶前,见二人向火大笑,胤便礼拜。二人连声喝胤,自相把手,呵呵大笑叫唤。乃云:“丰干饶舌饶舌,弥陀不识,礼我何为?”僧徒奔集,递相惊讶,何故尊官礼二贫士?时二人乃把手出寺,即归寒岩。胤乃重问僧曰:“此二人肯止此寺否?”乃令觅访,唤归寺安置。

  胤乃归郡,遂置净衣二对、香药等物持送供养。时二人更不返寺,使乃就岩送上。寒山子高声喝曰:“贼!贼!”退入岩穴,乃云:“报汝诸人,各各努力。”入穴而去,其穴自合,莫可追之。拾得又迹沉无所,乃令僧道翘等,具往日行状。唯于竹木石壁书诗,并村墅人家厅壁上所书文句三百余首,及拾得于土地堂壁上书言偈,并纂集成卷,流通世上。

  据寒山自己说:“五言五百篇,七字七十九,三字三十一,都来六百首。一例书岩石,自夸云好手,若能会我诗,真是如来母。”又云:“家有寒山诗,胜汝看经卷,书放屏风上,时时看一遍。”拾得诗云:“有偈有千万,卒急述应难,若要相知者,但入天台山。岩中深处坐,说理及谈玄,共我不相见,对面似千山。”寒山拾得的诗,流传到今,一向受人尊重,儒家亦多爱诵之。他两大士出口成文,句句谈玄说理,不要把他作韵语读,若作韵语读,则对面隔千山了。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我们不论已悟未悟,解悟证悟,一样的要修学,真实行持。

  所不同者,先悟后修的人,如识途老马,不会走冤枉路,比先修后悟的人较为容易;证悟的人脚踏实地,不像解悟的人浮浮泛泛,也较易得力而已。

  赵州老人八十犹行脚,四十年不杂用心看个“无”字,便是我们很好的模范。难道他老人家还没有悟道吗?他就是要指示我们,不要得少为足,不要我慢贡高。

  每见有种人看了几本经书或语录,便满口“即心即佛”,什么“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于本分上没有半点相应,诩诩然以再来的古佛自居,逢人称扬自己已经大彻大悟;有些盲从者,也附著替他吹牛,于是鱼目混珠,真伪莫辨,弄得乱七八糟,令人退失信心,甚至兴谤。近世禅宗之不振,多半就是败于这等狂徒之手。

  望各位痛下苦功,不要弄假,不要说口头禅,务要真参实悟,将来作法门的龙象,来重振宗风啊!

我是一个闲人,常住什么事都与我不相干,与大众有缘,在堂里摆摆闲谈。百丈大智老人,以禅宗肇自少室,至曹溪以来,多居律寺,虽别院,然于说法住持未合规度,于是别立禅居。古人一片婆心,为了培育人材,而定规矩、立次序。时至今日,认为这一套是老腐败,压制人材,要铲除他、**他,若留恋旧规矩的就是脑筋未醒。新旧二法彼此冲突,今古不相容。佛世制戒,为除习气。法流东土,因时制宜。百丈创清规,用以辅助戒律而设。既有规矩,得成方圆,一举一动,不越雷池一步。一切威仪次序,人情礼节,动止施为,勤除习气。百丈清规,至今千多年,水久虫生,法久成弊。世道不古,借清规舞弊,所以有人起来反对,另创新规矩。

  究竟是规矩不好,还是人不好呢?若人不好,有再好规矩也无用。若人好,何用更立什么新规矩呢?可见规矩本无好丑,只是人有好丑罢了。禅和子参禅,禅是静虑,要在静中思虑好歹,择善而从。一切在我,法法皆妙。我若不好,什么法都会成弊,世间法也是一样。法本不坏,由于人心坏、习气多,好法都成为坏法了。凡事能三思而后行,就不致于胡作妄为。

  立法不是死的,如医生一样,要对症下药。药不对症,就要吃死人。所以医生治病,死执古方是不行的。古云:“药不在贵贱,愈病者良。”先圣建丛林,立清规,定次序,安职位,如国家立法一般,非常周密。今天七月初八日。诸位职事首领,照丛林规矩,要到方丈,向和尚客客气气的退职。

  这里不是丛林,又无钟板,何以要搅这套把戏呢?我是一个野人,什么事都与我不相干,还和你颠倒什么?你们说也有理,认为职事有请就有退,是老规矩。每年正月初八、七月初八都是退职日子。初十请职,十二复职,十三送职,十六出堂,当职当了一期,辛辛苦苦,退了职,好歇歇气。丛林下小请职、大请职等等规矩很好,初发心的可以参学参学。请职有序职、列职先后次序,又有有请有退、有请无退之别。肯发心的人,不管这些。

  古来丛林住持,由国家送的多,公举的也有,但不多。现代没有这把戏,住持一当就不退,就在方丈养老,当家也是一当当几十年。天宁寺定老和尚,传几位法徒,高朗当家当到死,冶开和尚当监督许多年,光绪廿一年当方丈当到死。英与和尚光绪十二年当方丈当到死。霜亭和尚,光绪二十二年受戒,直到方丈,几十年没有退职,还不是由你发心。妙湛当司水廿一年,当维那十八年,后升首座没有退。湖南超胜,在江天当僧值十三年,别人退职他不退,常住大众欢喜他,说他是活菩萨。丛林下的把戏会用就好,不会用就变成死法。大家有缘在一块,有粥吃粥,有饭吃饭,出坡开田,如自己小庙一样,有什么职可请,有什么职可退,有什么班首班脚呢?

  放下吧!不要玩这套假把戏了,还讲什么方丈、扁丈等等空话。我只是吃空饭,和你们一样,向我退职做什么?昔一老宿,畜一童子,并不知规则。一日,有一行脚僧到,乃教童子礼仪。晚间老宿外归,遂去问讯,老宿讶,问童子:“阿谁教你?”童曰:“堂中某上座。”老宿唤僧来问:“上座傍家行脚,是什么心行?这童子养来二三年了,幸自可以生。谁教上座教坏伊,装来装起。去!”黄昏雨淋淋地被赶出。

  法眼云:“古人恁么显露些子家风甚怪,且道意在于何?”一有动作威仪,就不是本来面目了,圣也不可得,何凡之有?腾腾任运,动静无心,圣凡能所,智慧愚痴,烦恼菩提,皆是如如之道。大众会得么?执着便刺手。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