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太桥旦曾堪布:我们缺乏的不是佛法知识,而是身体力行

太桥旦曾堪布:我们缺乏的不是佛法知识,而是身体力行


将所学的佛法知识落实到生活的点点滴滴中非常重要。当我们生起烦恼时,佛法能起到解决烦恼的作用,有根除我执的力量,这样佛法才对我们有加持、有帮助。佛法的八万四千法门归根结底要表达的都是同样一个要义——降伏内心、断除我执。各种法门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讲,从不同的角度来降伏和断除。

  末法时代人的寿命短、工作繁忙,再加上福报不具足,所以听闻了佛法后,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如法的修持。学习佛法不应成为一种知障和学术,而是应该让佛陀所宣说的每一个字都成为修行上的窍诀。佛法浩如烟海,我们又不知道自己何时会离开人世,所以最要紧的是学习佛法的精髓和窍诀,这样的学习对我们来讲是最有效的。

  佛陀说过,他在末法时期会以文字的形象来度化众生。冈波巴大师也说过:“法不如法,法反而会成为堕入恶趣的种子。”“法不如法”是指:法没有起到对治烦恼的作用;而“法如法”是指: 学到的佛法对治烦恼起到了作用。我们通过学佛修行越学越和善,越修越无私、包容、恒顺众生、充满慈悲和智慧,越乐于付出和奉献,这就是“法如法”的具体表现。

  现在有些学佛人,学习了佛法知识后,反而变得我慢心加重、自私、常发脾气,修行时间久了,反而脱离生活、不顺应众生,变得僵硬、自大、固执、成见……这都是“法不如法”的表现。法的作用就是让我们的心胸宽广、和善、慈悲和充满智慧,推FAN我执、去除烦恼。

  所以,我们现在缺乏的不是佛法的知识,而是缺乏身体力行和实修。

《占察善恶业报经》里面说:

  「应知善男子!」应该知道啊,你这位善男子:「若未来世诸众生等」,如果是未来一切的众生,「欲求度脱生老病死,始学发心修习褝定智慧者」,想求著自身不被情业牵累,破迷启悟,超脱生老病死等等苦厄,开始发心修习褝定与智慧功夫的学人,不要遽然就去学,「应当先观宿世所作恶业多少,以及轻重」,应当先行观察过去世所造作的恶业是多是少,是薄而轻或是厚而重。

  若是恶业少且薄而轻的,自然容易见功,「若恶业多厚者,不得即学褝定智慧」,如果恶业多而且厚的,不能立即修学褝定智慧法门,「应当先修忏悔之法。」应该在未修学褝定智慧功夫以前,先求消除宿生业障,这消除宿生业障最好的方法就是忏悔。

  「忏」是梵音忏摩的简称,发露先前罪恶;「悔」是华语,改往修来,后不再作的意思,华梵合起来名为忏悔。惟有修忏悔,才能消业,业障消了,才能透出本性上的智慧光明。所以行人在发心修学褝定智慧之前,应当先修忏悔之法,「所以者何」?为什么呢?「此人宿习恶心猛利故」,因这位修行人,宿生习气太重,造作罪恶的心,非常猛利,这样的缘故。

  「于今现在,必多造恶」,在今生现前行为上说,必定多造作恶业,「毁犯重禁」,毁犯根本重戒。根本重戒,就是杀盗淫妄四种重罪,若是犯了,就被弃舍于法外,情形很严重,所以修行人应特别注意。「若不忏悔令其清净,而修褝定智慧者」,假若是不把宿世所造种种恶业发露出来,至诚忏悔,使本身得到清净,遽而修学褝定智慧。

  「则多有障碍,不能克获」,因本性上所染恶业习气,既多又厚,恶业多,行为常被烦恼缠缚,心绪纷乱,障碍褝定。习气厚,心理多被欲念迷惑,神识不明,障碍智慧,有这两大障碍,自然修行不能很快成就。

  「或失心错乱,或外邪所恼」,或有自信心较强的行人,不相信不忏悔就不能修学褝定智慧的论调,而勉力去用功修学,但多因距离太远,用功过猛,也常常会发生失去正常心理,形成神经错乱的现象。或者侥幸没有错乱,而因知见上发生偏差,容易为似是而非的外道邪说困绕,而起烦恼。

  「或纳受邪法,增长恶见」,或者竟接受了邪法,放弃原有的正知正见,增长了邪知邪见。「是故当先修忏悔法」,基于以上的理论,所以在修褝定以前,必定要先修忏悔法。「若戒根清净,及宿世重罪得微薄者,则离诸障。」如果你修行忏悔见了功夫,戒的根本得到清净,心地除了不被新的恶业习气染污以外,而且宿世所造恶业重罪,也渐趋微薄,这样就离开了一切影响褝定智慧的障碍,做到这样地步,再来修学褝定智慧,自然容易成就。这段经文是介绍忏悔的重要性,使学人知道在修法前应当先修忏悔。

大家都想开智慧好学佛。但修道和学习知识有些不同。学习是读书,靠你的大脑的能力。但道则不同。一个高材生,大脑能量强大,不代表他修道就厉害。修道是生命的东西,这里要问生命的特质是什么?

  古人把人和天地合成三才,天地是如何的伟大,人又如何渺小,那人为什么会并称三才。是因为人比较聪明吗?不是大脑比较聪明,而是人能“替天行道”。天地是不说话的,天地的道,可以通过人来展现。

  天地的道是什么?就是奉献之道。你看宇宙万物都在奉献之中。老子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法地,你看大地,他滋养人类,给人类所有的东西。人死后,骨灰还是归于大地。你一切都来自大地。这就是大地无私的奉献。人的目的也要无私奉献。

  所以要开智慧,先要有奉献的精神。没有奉献,只有自私,哪怕懂了三藏十二部,那也是个人的小聪明而已,不算体悟大道的人。体悟大道后,只有一个事情可以做,就是去奉献。

  有些人学佛,总觉得自己找不到善知识,找不到好的道场。其实天下哪个出家人不是善知识,又哪个道场不好呢。如果不是善知识,他怎么能出家,能受三坛大戒。不是好道场,怎么会有人护持。那你为什么发现不了他们的功德呢?因为你没有去为道场奉献。

  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现在资讯发达,你想要什么样的法,网络一找,到处都有。但为什么你根据网络来学,却学不好?我终于明白了,当你听这些法时,如果没有发心去供养三宝,你听到的法,都属于盗法。既然是盗法,这个法在你身上就不起作用。

  我感悟很深,我的一点智慧,其实是来自在庙里扫垃圾出来的。我想,为什么扫垃圾能开智慧。因为扫垃圾也是一种供养和奉献,我就得到了法的真意。当你听一个法时,你有没有供养,得到的法喜,是不一样的。如果没有修义工的供养,和财的供养,我想,我是很难得到法的利益的。

  我以前对僧宝的功德认识不够,后来我发起供养后,越来越发现僧宝的不可思议。后来也明白了,其实你看不到功德,只能是自己的业障。而修供养时,你就慢慢得到功德。就像你去听讲座,乃至社会上成功学的讲座。你有交钱和没有交钱,两种效果是不一样的。钱代表一种能量的转移。

  以前人修道,先从供养寺院开始。不是马上想着老法师传给你一个法,你就修成佛了。不可能的。包括道家的。有个真实的故事。有个老道,八十多岁了,他师父一白多岁。他五十岁出家修道,每天就帮师父煮饭,种田。师父没有传给他一句话。三十年后,师父要圆寂了,跟他说,我的考验你已经过关了,现在就剩下老天爷来考验你了。这三十年来,他就做一个事情,就是供养庙,供养修道人。

  以前人出家,也是先修供养。帮常住煮饭,扫地,以前出家人什么事都要自己亲力亲为。吃饭就是一个大关,没有义工,都要自己动手。煮饭的师父叫典座。管菜园的园头,负责水的叫水头。负责香火的叫香灯师。总之什么事都要做。都要出家人亲力亲为。这就是修供养。供养够了,智慧就开了。

  现在很多学佛人,供养不够,佛法知识又懂太多,结果烦恼断不了。知识都变成小聪明了。很是可惜。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现在这个时代,很多人对佛教有很大兴趣,然而大部分的人都会这样说:“我对佛教很有兴趣,我对于佛教的真理很感兴趣,我也对此表示欢喜,但我不想皈依佛门,因为我觉得「皈依」只是一种传统、一种仪轨而已,因此,我也不想去依止上 师。” 有这样想法的人只是对佛教表达敬佩之情、只是对佛教心生欢喜之心,他们只想凭借自己的能力去学习,不想依靠任何 人,他们会说:“我只要能守护一份善心,就会比那些口说皈依佛门者更为殊胜,这样不是更好?”很多人会这样说, 或说“三宝之中,我只想依止法宝,不想 依止上师,也不想做任何的皈依。”

  对于这样的观点,我们无法去评论对或 错,但我们真的应该好好思维一下,譬如当我们得感冒这样小病时,我们会在网路或书中去搜索资讯,例如该吃什么药等,遇到这些小病时,我们可以自行去医治、解决这些小病小灾。

  但一旦得到重病时,譬如像是心病等疑难杂症时,是即使在网路、书中也找寻不到解决之道的,此时就必须要投奔医生。因为这些疑难杂症超乎我们的能力范围, 因此我们不得不去寻找专业人士,一位懂得医治疾病的医生。一定要具足这样助缘时,我们才能从大病中得到解脱,病情才能有所好转。

  同理,修法时,有时我们也会觉得自己藉由看书来修行或学习时,会有一些效果,自己有时也觉得有一些感应等等,但佛法的所有利益,是无法通过自学就能呈现在我们心中,我们也无法依靠自学来打下扎 实的基础。

  当然我们最终目标都是为了获得解脱,但 这最终目标,并非只是像是我们得到暂时性的快乐一样,只是一种感受,「获得解脱」并非只是一种感受,而是对心性的究竟。对心性果位的修证。

  心、本性的真理究竟是不能透过自学就能了知的, 更别提获得佛陀的果位了。

  因此一定依止有经验的上师、善知识,并与善友同行,这样自己才能够成就最终获得佛果的大目标、大愿望,要将这道理记在心里,这是非常重要的。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每个人都有一颗如意宝珠,你们发现了没有?这颗宝珠非常非常的珍贵,大家一定要小心翼翼地守护,不要让这颗宝珠上面落灰。

  事情没有大小之分,全在于我们的发心。我希望大家都能积极地来做义工,这是非常好的积累福报的方式,但你们的发心要对,往往刚开始还像那么回事,过了一阵子,烦恼习气全冒出来了,弄得大家都不开心,小心翼翼地向您赔不是,这就说明你修得有问题,本来是在做义工的过程中消除我执我慢的,为什么到后面我执我慢却更强烈了?这个积累不是质变,而是一点一点地变化,只是自己没有发觉。

  如果你们遇到困难就逃,问题还在,烦恼依旧,这不是修行人处理问题的方法,先要学会冷静和克制,再去想办法解决。凡事不能由着性子来,学佛是学佛陀的智慧和慈悲,不能这边四加行修完了,那边习气依旧,这功夫都用在哪里了?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轮回中,人生短暂,生命无常。

  现在,与我年纪相仿的,人生已过去大半,剩下的寿命或长或短。回忆以往的经历与作为,造作恶业甚多,真正为佛法付出的却很少。

  尤其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生活压力大,诱惑多,大部分时间不是追求功名利禄,就是吃喝玩乐,对修行佛法所付出的时间实在少得可怜。所以,我们要时常检视过去,这对自己的修行是大有益处的。

  印度圣者拉玛克里胥曾经说:“如果把追求女人或赚钱这类让人分心的时间,抽出十分之一用于修行,几年内定能开悟。”

  我们应趁着死亡未至,身体还算健康,从当下开始,放弃追求世间名利,言行举止都依佛法而为,让佛法融入自心。若是能这样,身口意就会渐渐清净,不造作恶业的同时幸福地生活。

  如果我们发现自己造作的恶业少了,行持的善法多了,那就说明我们离佛更近了一些,脱离轮回的机会也更多了。

每天上上课、闻闻法,我们以为这就是学佛,就是修行了。每天抽出一两个小时打坐念诵,就觉得自己已经很精进了,就满足了。这种心态是错误的!应该是无论上座时候,还是下座期间,无论是生活工作的时候,还是吃饭睡觉的时候,都不停地去学佛修行。当你将吃喝玩乐都变成了修行的方法,行住坐卧都变成修行的过程的时候,你离成佛就不远了。

  我们天天念《普贤行愿品》,“普能清净诸行海”,海代表无量无边,就是一切行为都变成修行了,都变得清净了,不是只在打坐、诵经的时候。“圆满一切诸愿海”,佛菩萨所发的愿犹如大海,也是无量无边的。

  “修行无倦经劫海”,在无量无边的劫中修行,没有间断的时候,没有疲倦的时候,也不会有满足的时候。因为你真正学佛了、修行了,学佛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修行本身就是一种快乐。而我们现在是这种状态:“四外加行什么时候能学完?五内加行什么时候能修完?是不是三年?哎呦,时间太长了。”就想懈怠了。这里说的是“经劫海”,不是一年两年。

  “是不是成佛了还要念啊?”是要念的,但是念的时候是轻松的、自在的,是一种无比的享受,那有什么难的啊!“哎呦,我要走捷径,我要走方便道。”就是想偷懒嘛!你以这种心态去修行,永远也不会成就。

  修行要靠毅力,靠坚定的信念。若是你真正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有坚定的信念,解脱、成就也许就在当下。所以大家的心量不要总是这样缩着,目光别那么短浅。心量大点,目光放远一点!“修行无倦经劫海”,在无量无边的劫中修行,无有疲倦。有这样的心态,也许成就就快了,就在眼前了。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