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每个人都有自性之财

每个人都有自性之财



  (阿姜曼尊者对一位富裕的长者开示说)在你们每一个人里面都已经有着财宝,但你们必须身体力行,尽最大的努力去发掘它,把它挖出来,现在就运用它!在临终或死后要依赖比丘或宗教仪式是没有用的,那是搔不着痒处的。让我警告你,要搔就要搔着痒处,那才是正确的。这意思就是说,为了要脱离那些实际上是永远属于世间而绝不属于你的事物而全力奋斗,由于你自己的自我迷惑,你才企图拥有那些属于世间的事物,忘记了你自己内在真实而无价的财宝。这些财产本身是中性的,它们能赋予它们的使用者实际的利益,或给使用者招来麻烦和毁灭之火,这一切都决定于使用者的心态——他的智慧或执着。

  想想那些已经达到苦灭的人,他们已经成了我们的皈依处。你认为他们从未有过他们非常看重而曾经执着过的财富?你认为自己是现在唯一富有而享有这么多宝贵财产的人?那你为什么如此盲目地执着于它们?现在难道没有埋葬或火葬尸体的地方?如果还有这种地方,你为什么这么自负于生命?为什么你放纵于它(短暂)的欢乐和娱乐之中,而同时拒绝去观看和聆听并注意真理?

  如果不正是因为人类具备了思想,那他们跟动物有什么区别?若不是因为人类有思想,当被逼到绝境时,他们的处境不是比动物更可悲吗?对抗这个趋势的唯一方法,就是当你在能够这么做的情况下,就要完全地准备妥当。

  我必须为如此的粗率而道歉,但是如果劝告人们去行善避恶的教导,被认为是粗率的话,那么它就意味着法义或真理已经难以被接受了,而世界也接近末 ri了。纵容于招致痛苦的各种恶行而不能接纳真理,只把它看作像一些粗陋的东西,那世界还有什么希望?

  法师简介:阿姜曼· 布利达陀(Ajahn Mun Bhuridatta),泰国公认的阿罗汉成就者。1870年生于泰国乌汶省。阿姜曼年轻时拥有活泼的心智,在民俗艺术方面表现优异。成为比丘之后,追随森林比丘阿姜扫(Ajahn Sao)修习禅定,并严持戒律。当时,他所在地区的戒律已非常松弛,而禅定的力量更是受到很大怀疑。阿姜曼修行上的巨大成就,成功改变了人们对持戒、禅定的不解,他也因之成为僧团修行的典范。虽然所在寺院地处偏远,但阿姜曼仍成为受全泰国人民敬重的高僧。几乎二十世纪泰国最有成就、最受尊敬的禅师,不是他的弟子,就是受到他的深刻影响。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事出必有因,我们精进修行,就是在创造解脱的因。例如,一对经历过爱情与争吵的夫妻,当其中一人死亡时,就只剩下孤单的另一半。原本恩爱的一对,如今只剩下一个人,那个人很可能会向寺庙求助。就像一个人生病时,他很快就会想到要找医师;如果没有生病,他就不会有这样的想法。

像这样发生的事情就称为因,人们的情感运作也类似于此。如果我们的生活既安逸又舒适,就不会想到这些事,心也不可能会转向。同理,修行时也必须生起出离心,不过我们往往做不到。我们去听开示,尊贵的教师使用各种方法教导我们,就是为了帮助我们看清楚。

头发像什么?牙齿、皮肤与指甲的实相为何?瞧,它们像以前一样鲜嫩吗?它们有变老吗?和以前有差别吗?佛陀告诉我们,思惟自己的身体。向内观察,就像它染上病痛了一样,专注地看。此时,你只会想赶快找医师来治疗它,你会很自然想到医师与药方。这很自然。如果高烧与疼痛持续不退,这会变成你唯一关心的事。但是先前,在你生病以前,你根本一点也不关心这些事。如果有人叫你去找医师,你还会嗤之以鼻呢!现在,因出现了。  

我们的修禅也像这样。为什么我们要针对头发与皮肤,这些我们原本就有的东西进行思惟呢?它们是因之所在,是出离与行舍的因。它们可以产生智慧,也可以制造烦恼。智慧生起,烦恼则消退;反之,烦恼生起,智慧则消退。洞见生起,无明则消退……佛陀经常要我们思惟生、老、病、死,为什么?因为解脱之因就在这里。

法师简介:阿姜·查,泰国著名高僧,公认的阿罗汉成就者。生于公元一九一八年,一九九二年元月圆寂。童贞入道,年轻时研究过基础佛法、戒律,以及经典,后随当地禅定大师修习。他依苦行僧的传统方式生活达数年,曾和本世纪伟大的禅师阿姜·曼度过一段开悟性的时光。他的教导方式简明,善用日常周遭事物引出佛法实意,令弟子们开解,因此吸引了许多的东西方弟子追随他修行。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