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达真堪布:佛在经中讲过,两种人可以解脱

达真堪布:佛在经中讲过,两种人可以解脱


修禅,要进入寂止的状态,真正要入定,也要断除对世间的贪着。对世间要看得淡一点,至少对世间八法要看得淡一点,这样你才有这个资格,才有这个希望。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一张嘴讲的都是禅,但是对世间八法却有强烈的贪着,内心的欲望在膨胀,这种人不可能有禅;虽然讲的都是道——茶道、香道、花道,全是道,但是这种人不可能有道。

  什么是道?道是通达无碍的意思。通达无碍是心灵的状态,没有任何疑惑,没有任何障碍。断证功德圆满了才能通达无碍,否则不可能通达无碍。

  我们是一步一步修上去的,刚开始是资粮道和加行道。“什么是资粮道?应该是积累资粮吧,积累资粮的时候可能是资粮道吧”。“加行道是不是修九加行的时候?”不是,道讲的是一个修行人的境界。相续中生起了利他菩提心,同时有相似的空性见解、见地的时候,才可能进入资粮道。资粮道也分上中下几个层次。

  加行是离见性近了,所以叫加行道。加行道分四个层次,四个境界,比资粮道高。资粮道和加行道都是相似的道,属于凡夫地,凡夫地只有相似的道,没有真正的道。

  见道是初地,一地菩萨最初的境界、刚见性的那个刹那是见道,之后属于是修道。第一个刹那属于见道,第二刹那开始属于修道,这个时候才有真正的道。一地到八地才是真正的道。见道、修道,修道的时候开始真正有修行了,有真正的道了。

  现在都讲道,都讲禅,但是不可能有真正的道,也不可能有真正的禅。禅定要放下对世间的贪着,也可以说是断除对世间的贪着。若是能彻底断除,能彻底放下是最好的。虽然没有彻底放下,但是跟普通世人不一样,对家庭,对工作等等,已经很淡很淡了,没有特别强烈的贪着、淡薄了,这样也许有资格,有希望,否则没有资格,也没有希望。

你要有惭愧之心。作为凡夫,肯定有很多毛病,肯定有很多犯错的时候,如果有惭愧之心,还是有机会,有希望的;如果没有一点惭愧之心,这个人就没有机会,没有任何希望了。所以,有愧是很重要的。

  佛在经中也讲过,两种人可以解脱,一种是不犯错误的人,一种是犯错误知道忏悔的人。我们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但是犯了错误以后,若是有惭愧之心,一切过错,一切所造下的恶业都能清净;若是没有惭愧之心,就没有办法清净,所以惭愧之心很重要。

  大家对自己所做的恶业和自己的很多毛病,有一种厌烦心,这叫惭愧之心。

  我们有很多毛病,但是自己根本没有发现,这个问题就更为严重了。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些经典、论典呢?第一,通过学习能发现自己的缺点和毛病;第二,发现以后可以改正。第一步是发现,第二步是改正。

  首先要发现。我们应当了知什么是坏事,什么是恶事。恼害自他的一切行为都是坏事,直接或间接给自他带来痛苦的都是恶事。若要仔细了知这些,还要学习更多的经典和论典。了知之后要返照,在自己的身心上去找这些:自己有没有做过坏事,心里有没有存这种坏心,自己有没有做过恶事,内心有没有恶念。这样去找,才能找到。

  在《二规教言论》中先讲智慧,后讲惭愧。之所以先讲智慧,是因为你得先有智慧,有这种分别善恶、好坏的能力啊!现在有些人把坏事当成好事,把恶事当成善事了,这就是缺乏智慧。这种人很难发现自己的过失,很难发现自己所造的恶业。

  为什么没有这种惭愧之心呢?为什么生起的惭愧心不强烈,一点力量都没有呢?主要是自己没有发现,或者发现得不彻底。一个凡夫不可能没有过失,不可能没有做过这些恶事。所以先要了知,这点很重要。

  我们要学习和研究经典、论典,这是很重要的。很多人不愿意研究经典、论典,不愿意闻思,这种人就像水里的石头一样,泡一百年也不会变软,这种人根本不了知,也无法发现自己的缺点和毛病,怎么能生起惭愧之心呢?

  其次要改正。只有你发现、了知了自己有问题,才会生起惭愧心。只有具足惭愧心,你才会改,最后彻底改掉了,就圆满了,这是改变命运唯一的方法。

  现在很多人想改变命运,因此而不择手段,诸如抢、偷、骗等各种手段。但是这些能否改变命运?不能!

  也许有些人会产生疑惑:“能啊,你看某某人通过偷盗的手段,挣了很多钱,现在有别墅,有奔驰、宝马。”这种行为会令他曾经积累的福报迅速耗尽。他今生今世得到了人身,说明他曾经做过善事,也积累过一些福德,否则不可能得到人身,肯定还在地狱。既然他得到了人身,说明他还是有点善根福德的。但这些善根福德现在被迅速耗尽,迅速穷尽。他这样随心所欲地享用、享受,这些善根福报耗尽之后,他的前途一片黑暗,出脱无期。之所以这样讲,因为善恶因果是自然规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丝毫不虚。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种瓜了肯定得瓜,你种豆了肯定得豆,这是自然规律,并不是通过其他渠道得到了豆。同样,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也是自然规律。所以,不要看眼前的境况,要有智慧。

  所谓“站得高,看得远”。你站得不高,看得肯定不远。你自己要有知识、智慧,这样才能看得广,看得远。什么叫知识,什么叫智慧?看得远,看得广。看得越广越有智慧,看得越远越有智慧。我们伟大的佛陀讲的是三世——前世、今世、来世啊。不要只看眼前的境况,不要相信眼前的所发生的这些,诸如某某人通过欺骗、诈骗的手段,获取了很大的利益,他发财了,他升官了……表面上看是这样,但实际上这不是什么好事。

  大家不要犯错误,一定要有智慧,有取舍的能力。首先要观察,要了知,看看自己有没有这些毛病,然后才会生起惭愧心。有惭愧心,就会改,改了就好了。所以惭愧心很重要。

  但是在惭愧心前面讲了智慧,智慧也很重要。智慧是根,若是没有根,是不会有惭愧心的,即使有了也不是正确的。现在很多人有时候也做善事,也做一些功德,但是因为缺乏智慧,所做的实际都不是功德,都不是善事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虽闻善理及善语,于此不起欢喜心”:虽然有这些好事、好话,还有这些善业、功德,但是对好人、好事却生不起欢喜心,不喜欢好人,不喜欢好事,这也是无愧者。

  不喜欢善知识,不喜欢善业。比如,不喜欢爱护生命,只喜欢杀生;不喜欢付出,不喜欢奉献,总是将他人的所属据为己有,很多时候通过偷、抢等方式占有。其实这些都是愚痴的做法。真正的福报、机缘,不用你这样不择手段地获得,这都是自然而然的。但是,很多人都不明白,“我也要拥有这些”,然后不择手段地获取这些。这是愚痴的做法!你只要存好心,做好事,这些殊胜的机缘、世间的福报,自然而然就会来,根本不用去求这些。但是,无愧者就不喜欢做这些善业。再如,不妄语,就是说谛实语。但是人都不愿意说谛实语,只愿意说假话,说谎话,说妄语。

  就像这样,这些人只喜欢恶事,不喜欢善事;喜欢坏事,不喜欢好事。现在社会上,很多人都不喜欢孝顺父母、恭敬师长,不喜欢具有功德的人。如果你不喜欢这些,对这些没有欢喜心,你就不可能去做,也不可能去学,所以你不可能获得或具有这些功德、善事。

  在佛法里讲“信心”,也是这个意义。你喜欢这些功德,尤其是喜欢这些无漏的功德,并且喜欢这些具有无漏功德的人,这叫信心。

  对这些功德,对具有这些功德的人生欢喜心。我们对上师、善知识要有信心。那么,你是因为什么而生起欢喜心的?因为他的名气大、长相比较好而欢喜?这不是信心,而是贪心!他有无伪的慈悲心,他有广大的智慧,他有摄受众生的能力,你因为这些而生欢喜心,这叫信心。贪心和信心不能混在一起。若是因为他有广大的神通,或者能救苦救难而喜欢,这都是贪心;若是因为他有智慧、慈悲,有无漏的功德,你因此而生欢喜心,这叫信心。

  信心很重要。只有生起这种欢喜心,你才能真正地追随他;只有生起这种欢喜心,你才会修学这些功德。信心就犹如发动机。一台轿车如果没有发动机,根本无法发动,就失去了交通工具的意义。同样,即使你念得再多,做的再多,如果没有信心,就像没有发动机一样,都会失去意义。

  为什么现在大家都得不到修法的功德和利益呢?因为学佛修行不如法。一讲功德和利益,很多人都不愿意听。我现在也不愿意讲这些了,因为他不相信,“我念了,我做了,但是我没得到啊,我没有改变啊。”尽管你做了,也念了,但是你念得不如法,做得不如法,所以你没有得到功德和利益!如果你如理如法地念,如理如法地做,不可能得不到这些功德和利益。

  佛不会欺骗众生,否则不叫佛,佛是不欺骗众生的。有没有这些功德利益?一定有!但是你自己得有修行,如理如法地去做,这样才能得到这些功德和利益。

  若没有发动机,车子无法前进。同样,如果你没有信心,不会有任何的提高或进步。所以信心很重要。

  也许有些人说,我不求什么解脱,我只想做个好人……即使是做好人,也要先喜欢好事,喜欢好人,这样你才能够成为好人,这是很重要的。

  “亦不依止善知识”:你要知道什么是好事,什么是坏事,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然后才会下决心“从现在开始,我不能做坏事,要做好事”。因此,你首先要依止一位善知识,依止一位好人,由他来指点你。

  断恶行善,说起来很容易,真正要做到是非常难的。这不是你想怎样就怎样的,断恶有断恶的方法,行善有行善的方法,你要有智慧,要有方式、方法,通过这些方式、方法,你才能断一切恶,行一切善。谁能教给你这些方法?就是佛,善知识。佛能告诉你,善知识可以教给你。

  “依止”,你之前没有辨别的能力,也没有取舍的能力,这时你一定要靠一个有能力的人。他可以教你,可以带你。这叫依止。

  即使你只想做个好人,也是一样。你依止一个好人,跟着他学,最后你也可以成为好人。否则也难啊!

  “此等亦是无愧者”:对好事,对善事生不起欢喜心,对仁义道德,对佛法里所讲的戒律生不起欢喜心,这也是无愧者。不喜欢好人,也不依止善知识,自己总是一意孤行,这种人也是无愧者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