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学诚法师:生处能熟,熟处能生

学诚法师:生处能熟,熟处能生

 
修行、学习、做事、吃饭,都要生处能熟,熟处能生。“生处能熟”,白米煮成熟饭。“熟处能生”,熟能生巧。就是说,煮饭,饭煮熟了,不等于饭就能够煮好;做事,事做完了,不等于事就做好了;说话,你话说完了,不等于话就说好了;吃饭,饭吃完了,不等于说饭就吃好了;上殿,殿上完了,不等于说殿上好了。这个好跟完是两回事情,完只是任务完成,好就是圆满,我们常常讲功德圆满。

  怎样生处能熟?煮饭烧火的时候,火烧大了不行,火烧小了也不行,菜烧焦了,或者菜煮不熟,它需要一定的火候,需要一定的时间。菜煮得太熟,饭煮得太烂,也很难吃,煮得不熟也难吃。要煮得刚刚好,吃起来才可口。放的调料也是如此,油、盐、酱油,各种调料,你放得适当才好吃,放得不适当也很难吃。什么菜放什么调料,都是有讲究的。生处能熟也就是说,你不懂得炒这个菜,那就要去看菜谱,要去请教厨师,同行之间要互相研究,慢慢菜就会炒,就越炒越好,就是生处能熟了。那么,熟处能生巧,最后他就能得心应手。一个好的厨师知道什么菜怎么配料才能够做好,他会非常清楚。

  但是熟能生巧也是要用心了,不用心,一样也做不好。就跟做录像一样,十分钟的拍摄,同学昨天晚上就开始调试,刚才又在调试。就是说,我们自己认为没有什么问题,我自己会,但客观条件是不听我们的,肯定要提早去做准备。否则的话,机器有时也会有故障,也很难保证一定能做好。我们常常会觉得这件事情我会了、我做过,我做过多少遍了,不会有什么问题,最后事情做不好。做不好的话,你就会怪别人不配合,又怪什么条件不具足,又会怪什么什么原因。如果我们事先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去做了,就不会造成这个事情不成功、不圆满。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生处能熟、熟处能生,哪怕你做过一百遍、一千遍,都要把它当成第一次做这个事情一样,才能够“生巧”,否则就是不用心。

  我们说话也是一样。我们可能到什么地方去参访善知识,善知识跟我们说了几句话,我们听了非常受用。但是你在庙里面,同样一句话可能听了一百遍、一千遍都不受用。为什么如此呢?就是说我们去参访一位善知识的时候,因为是生处,我们就很希求、很在意,就容易接受,有希求心,听了就很相应。我们平时天天听,听久了,熟处不能生,熟处不能巧,就完了。天天学,疲了,就学不下去,就学不好。听话也是如此,要很专注的听别人在讲什么,不是说我们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那我们这个心就会很成问题。

  与人相处也是如此,刚开始班里的同学大家不熟悉,因为不熟悉,说话做事很陌生,心里很不自在,或者说不习惯,刚刚开始,大家都是“生处”嘛。一天又一天,一个月又一个月,一年又一年下来,大家相处久了,熟了,也就无所谓,你也不过如此,他也不过如此,大家都差不多,都不怎么样。一旦熟了,对同行善友、周边的人都不以为然,我们常常说“观过”。观过,毛病是很大的。

  比如人去看一个东西,比如我们录像,它的镜头这样对着我们就刚好,正视。人仰视和俯视是不一样的,仰视就是向上看,俯视是向下看。向下看,不知不觉就会觉得我们要比别人高一等;仰视,就是说我们仰望,我们有对佛法僧三宝的希求心,努力追求进步的心,这是我们学佛法的一个最基本的心态。我们常常认为佛菩萨在他方世界,是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所以我们对着他方世界看不到佛菩萨产生向上仰望的心,实际上对日常生活当中具体的人和事,我们的心态、我们的眼光是往下看的。每个人的心态往下看,每个人的眼光往下看,无形当中每个人就生活在空中,生活在不是一个具体的现实生活当中,自然而然人就很难相处,这就是我们用心有偏差。

  熟处不能生,熟处不能善巧,与同行善友相处就会有障碍,就会觉得好像又很熟悉,但是又越来越陌生,好多同学都有这样的心态。这是一个什么心态呢?就是说,处在一种半生不熟的状态。刚刚开始没有进入佛门,完全对佛法、对寺庙不了解,觉得寺庙好,出家的生活好,很希求,有仰望的心。慢慢熟了,就不用心了,没有希求心了,不能“生”。就是说,每天不能很好的发心,每天不能很好的用功。熟了不能巧,例如你现在负责典座,负责大寮,你认为:反正把饭煮熟就可以,把菜煮熟就可以,就变成这样一种心态。这种心态持续等流,一天又一天下去,慢慢慢慢,我们这种心态就会带到任何一件事、任何一个人(上),在任何时候。慢慢慢慢,我们的心就越来越麻木,越来越难以认清自己,就越来越无奈,越来越难以超越自我。这也是我们真正去用功、去用心、有体会,我们才会觉察得出来。

  如果没有的话,在日常生活当中,越是周边的人越是观过,越会有事;很远的人,跟自己没有关系的人,不是同一个部门,不是同一个组别的人,关系很好。不是同一帮的人,关系很好;同一帮的人,关系不好,就会变成这样子。就是熟了以后不能再“生”,他要去找另外生的人。不找熟人,再找生人;熟了以后又再找生人……这个就有毛病,用功出了问题。为什么他会不断去找生人?就说明我们的心比别人高,就是刚才谈到的俯视的心理,喜欢给别人讲,喜欢给别人开导,都是这样一个毛病。

  昨天我们几位同修回来,他看到其他法师——出家比较久的同学,都顶礼。沙弥看到法师回来,都顶礼,这就非常好。为什么呢?这样熟了还能生,有恭敬心,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心态,不是做出来给人看的,是发自内心的,所以修行就是修心。

人活在世上,不应只领受别人的照顾,而要成为一个能照顾别人的人。人有了承担、有了责任,就不会畏惧孤独。

:“依法摄心,以心摄法”。

  什么叫做“依法摄心”?什么叫做“以心摄法”? 这个有不同了。

  比丘,一般来讲有三义:乞士、破恶、怖魔。

  乞士,上乞佛法,以资慧命;下乞饮食,以养色身。只有佛法才能够滋养我们的慧命;饮食,才能够保证我们的色身不坏,活下来。这是比丘对佛法、对饮食的态度,而不是说我们出家了,住在庙里就有法;或者说坐在斋堂就有东西吃。这样的话,你的希求心就没有了。

  我们对饮食,就可以看出我们对佛法的一种态度、一种心情。你觉得所有这些都是自然而然能够来的,就是“无因生”。我们延承这种“无因生”,最后就是无因无果,就没有果报。如果我们能够思维到这些饮食来之不易,我们要吃到这些饭菜需要很多程序,这就是法了,饮食本身就变成佛法。你这么去作意、思维、观察、用心,那就是法了,饮食就能够让自己心摄受住,就变成“法”,能够摄受住我们的心。如果不是如此去作意的话,你天天想:“今天吃什么?今天吃白菜。有没有馒头?有没有包子?”都是在起分别心,都是在打妄想、起烦恼,但我们自己不知道。

  法并不是非常抽象的概念,它是非常具体的,在日常生活中、工作中、行住坐卧、同行之间,都是能够体现“法”的。法就是轨则、法就是有序、法就是规矩、法就是戒律,它是体现一切的。如果不照这种程序做,不照这个规矩做,不照这个办法做,就是乱了,外在的乱就会导致内在的乱,内在的不能摄心。

  有时候,同行之间,一个同学这么做,另外一个同学又那么做,各执一词,就没有考虑说:我们两个人、三个人,或者我们这一个组十个人,应该怎么做才是恰当的、才是符合这个程序的。如果你认为这么做才是正确的,他认为那么做才是正确的,如果大家都认为这么做才是正确恰当的,这个答案就有了。甲方认为要这么做,乙方认为要那么做,甲方认为这么做才是对的,乙方认为那么做才是对的,这个就是各自站在自己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的一种主观,也是一种烦恼、一种妄想。只有找到一种方法,引导大家说:应该怎么处理这件事情,首先处理的方法、标准是什么,答案才会有。如果方法不对头,无形当中我们就会以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结论去要求别人,别人就不容易接受,我们更加容易起烦恼。

  反过来说,我们不能摄心的时候,就是没有法,没有用法。没有用法就是内心当中没有法,所以心才会乱,才会妄想多、烦恼多。对佛法的希求是时时刻刻要有的,就如我们的身体一样,每天都必须要吃饭。

  第二,破恶。破恶、生善,断恶修善。讲起来破恶生善很简单,但实际上,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破恶就是断烦恼。我们烦恼起来了不能止息,观过心去不掉,同行之间有业障,互相看不惯对方的做法,这个“恶”破不了了。破恶,不仅仅说你去杀人放火,这才叫“恶”。有障碍都叫做“恶”,恶的因缘,那就有障碍,有业障。生善就更不容易了,一般的情况下,我们都是无记心,无记心就是内心没有着落,善心生不出来,不能生善。如果你能够生善,你内心会很有力量。我们内心没有力量,内心疲软,就是因为善法起不来,不能自然地生出善法。就如我们人的身体一样,内在的免疫力很差,身体就会有毛病。如果免疫力一直在增强,自然而然就一直会生善。所以,破恶才能够生善,否则我们内心有恶法,善法就起不来;有烦恼,所有的善法之门都会关闭,就没办法生善。不能生善,那我们就会痛苦。

  第三,怖魔。我们出家了,修道了,受戒了,所有的魔军害怕。

  在因位来讲是乞士,到果位,阿罗汉的时候,是应供,有这个福报,接受人天的供养;在因位是破恶,到果位是杀贼,杀烦恼贼,完全杀掉;在因位是怖魔,在果位是无生——比丘与阿罗汉,是对仗好的。

  反过来说,比丘对饮食、对佛法、对断恶,一天到头要把这三件事情放在心里。对于饮食,比较容易作意、修观、用心,因为一天不能离开的。吃饭的时候想到佛法,吃饭的时候就想到要破恶,才能够生善,这就是一种用功的方法。

  一个人身体有病需要治疗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增强免疫力,免疫力增强了,自然而然病就退了;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吃药,吃药就是破恶、断恶。增强免疫力,就是修善、生善。反过来说,我们善生了,恶就去了,恶就破了;善法起不来,恶法就去不掉。这两个都是相对的。

  所以要通过外在的法来摄受我们的心,就叫做依法摄心。

  什么叫做以心摄法呢?心就是菩提心,用菩提心来摄持万法。菩提心是什么呢?就是觉悟的心。觉悟,首先要有觉照的能力,时时刻刻都要有觉照的能力。觉照的能力现前,万法都能够归一,归到我们的心,归到菩提心。如果我们有菩提心,所有的众生、所有的事,所有的业,都会变成善法,就不可能有违缘,时时刻刻我们能够拿得起佛法,用佛法去观照当下,用佛法去观照一切,观照自己、他人、众生。

  所以,这是更不容易的事情,“以心摄法”比“依法摄心”更难。 我们通常认为自己能够用功,就是能够“以心摄法”,其实根本就做不到,这不是很简单的事情。我们所谓的心,都是妄想心、颠倒心、狂妄心,又怎么能摄到法?妄想、散乱、分别、狂妄,所有的法到我们的心也变成烦恼,变成烦恼的助伴。也就是说,我们的心本身有问题,比如碗里面有了毒药,饭菜放下去,虽然饭菜是好的、水是干净的,但是碗里有毒药,你吃下去,一样,不死也半活,对身体有很大的损害。

  佛门里所谈的“心”,在各个场合、各个时候,它的用意是不一样的。我们常常说发心,就是发菩提心,实际上我们连善心都发不起来,都不能生善,那怎么能发菩提心呢?善心都起不来,举手之劳,很简单的事情、很容易办的事情,我们都没有去利他的心,都不能持续、广大、任运,菩提心怎么起得来?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佛法的用功,在理路上、在方法上、在实际的下手处,都是有次第、步骤的,不是随便能够乱用的。乱用,最后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办。

  我们常常有很多的困惑,都是对依法摄心、以心摄法这些概念、下手处搞不清楚,所以造成心跟法的对立,自己跟别人的对立,个体跟团队的对立,现在与未来的对立。这些对立造成自己不能安住,自己困惑、迷茫,感觉不到生活的意义、当下的意义、生命的意义,所以就不容易进步很快。

  佛法跟我们的心时时刻刻都是相关的,无论是依法摄心也好,还是以心摄法也好,都是跟我们的心有关的。只有让我们妄想、烦恼、分别、散乱、狂妄的心慢慢静下来,止息下来,佛法才能现前。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