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九十四岁大寿 梦参老和尚讲述楞严经

【四者、是人穷行阴空,以其所见,心路筹度,一切众生,一身之中,计其咸皆半生半灭。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边,一半无边。由此计度,有边无边,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四外道,立有边论。】
虽然是半无半有,他是偏于有边的多。在讲蕴魔的当中,在你修行当中行蕴,五蕴当中“色、受、想、行”,完了到识蕴,他的心里所见一切境界相,就在他自己一身之中半生半灭,一半有,一半无,落于有边一半,落于无边一半。穷这个行蕴,想蕴尽了,进入行蕴。行蕴,从名义上头大家就知道行是不停的,它运行永远不停的,迁流不息。

咱们离开文字相,当你想什么事情的时候,这个思想想他成功、想他不成功,自己思想当中没有决定性的。以生灭来计,一半落于有边,一半落于无边。想蕴尽了,行蕴迁流不息。这种“色、受、想、行、识”,前色蕴是有相的不说了,“受、想、行、识”就是你心里头作用,心里想一个问题,想完了就做,做就是行,这种行没有形相的。咱们经常讲第七识,它把八识的种子传给前六意识,它来回这样的传播而已,行动不停的,一半是有,一半是无。

一切众生在他的身中半生半灭,一半是有边,一半是无边;在他觉得生的时候是在有边,灭的时候是在无边,这叫行蕴本身是空的。五蕴,行蕴本身是空的。同时你从根本上说,色是有色相的,“受、想、行、识”全是空的,没有形相的。因为心法具足,所以把一身身体所做的半生半灭。这个世界究竟是有、究竟是无?一半一半,它有时候就是有,它无时候就是无,有中又有无,无中又有有。你自己用思想想,你想一些事物的时候,也许成功、也许不成功,也许做得到、也许做不到。

当你见不到,那就是无。能见得到、能认识到的,那就是有。有时候感觉着有,有时候感觉没有。所以一半一半,叫半生半灭。这是思想上计度,或者计度在有边、计度在无边。这个思想是外道思想,堕落外道。每一段都有个惑菩提性,对菩提迷惑就是惑菩提性,不是明了的,是迷惑的,就是第四外道。第四外道多数偏重于有边,所以这叫有边的外道。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知见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种颠倒,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在这个大定当中,又三摩中,一些修行的人,诸善男子是专指着修三摩地的人,产生一种矫乱的思想。本来心法坚定正心,就是正入定的当中,不偏不以,魔不得便。他在定心当中,魔不能进入。在四种颠倒见当中,他是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常扰动元就是犯错误了,这就落外道知见。在这知见当中,他生一种计度心,这叫坠入。坠入什么?四种颠倒。不死矫乱,遍计虚论,这叫四种颠倒。不死,外道生到无想天去,他叫不死天,从此永远不变了。到了无想天的外道,他认为叫不死天。

所以遇到有人问他,他说他从此而后不会再死了。这是他认为他八万大劫以前的事他知道,八万大劫以后的事他不知道,他就跟你答覆不死。因为他把无想天认为不死天。外道他不知道他还要死的、还要灭的,八万大劫以后的事他不知道,所以就称为不死天,就是不灭。因为他实际不知道,他就没办法答覆你,他答他不灭了。所以本来是不定的,他要把它定,这叫矫乱。以佛的知见见,说这是真矫乱者。

研究这种外道,大家要是真想了解,研究大毗婆沙论,专门讲这些问题的,一部论很多很多的。所以外道他计着,他的执着这个无想天是常时的、不死的、不生不灭的。这是错误的,所以就称为外道,这叫矫乱。因此他坠入这四种颠倒,不死的矫乱,遍计执知见。遍计,就是一种邪知见。分别性,所以叫遍计,他分别一切法都无实义、都是空虚的,故云虚论。四乱当中,一个一个解释。

【一者、是人观变化元,见迁流处,名之为变。见相续处,名之为恒。见所见处,名之为生。不见见处,名之为灭。相续之因,性不断处,名之为增。正相续中,中所离处,名之为减。各各生处,名之为有。互互亡处,名之为无。以理都观,用心别见。有求法人,来问其义,答言我今,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于一切时,皆乱其语,令彼前人,遗失章句。】
一者,是人观变化元,观一切事物的变化,见一切事物迁流不息不停的变,这是变化。他见一切法相续不断的变化,把这个变化相续不断的意思,他说这是永恒的,是一切变化的根元,恒常如是,他的体就是变化的。他所见处的所能见到的,就叫生。他见不到的,就叫灭。永远如是,这是外道的说法。前后相续,相续完了又前后相续,相续永远不断绝,他把这个就叫恒,名之为恒,因此就叫外道思想。就是见到所见之处,就叫生。他见到见不到之处,就叫灭。他说永远是生灭,永远如是。

再重复一次,他能见他所见之处,就是说一切众生生,这就叫生。八万大劫以外的事情他见不到了,见不到所见之处,他把那个就定为灭,名之为灭。这叫生灭一对。所以经文上说能见着就为生,他见不到的就叫灭,而且这种意义永远相续的。相续之因,性永远不断,名之为增。正相续中,中间有所离,名之为减。这就是他所认为的生灭、增减。

楞严经这个后头的经文要结束了,在你修行当中,你要认识你的知见,要经常修理你的知见,看着是正确的或者是邪知邪见。不正确的就叫外道思想,正确的就叫佛的知见。你以什么为标准呢?那就研究研究佛在楞严经最后,什么是断见,什么是常见,什么是见,什么是非见。你自己用功的时候,这都在定中,都是在修禅定的时候,禅定当中生起了思想的知见,你自己不能判断,就以佛的圣教义,佛告诉你怎么样来认识这些问题。这些讲的是外道思想,如果你有这种思想,那你就是这种外道。你没这种思想,你就不是他这种道。

你认得了,知道有这种思想,自己把它马上纠正过来,外道就变成正道。这是认识论。这个认识不是在平常的时间,是在定中所起的,“色、受、想、行、识”的五蕴,在定中的受蕴是什么样子表现、想蕴是什么样子表现,这是讲到行蕴。如果你行蕴的想法,就是外道想法,你把它纠正过来,纠正过来就是正定了;不纠正就是邪定,堕入外道思想。但是这种外道可不是一般的外道,天魔都不能入体的,是他自己的思想产生的,不是魔,魔不得其便了。因为他在定中,这种定魔没法进入了。他一到行蕴,天魔不得其便了。

在生,观一切众生各各生处,他就以生为有。各各亡处,以无为亡。生灭、有无来定。以理都观,用心别见。有求法人,来问其义,答言我今,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于一切时,皆乱其语。没有正确答覆的,就叫乱,问他的人没办法遵守、没办法理解。所以前头的行蕴以理来观之,行人用心他的差别来断别他的邪正,什么叫正知正见,什么叫邪知邪见。这类都说的是没有正知正见,是邪知邪见。

楞严经专门修理你禅定当中,在定中所起的见解,如何是邪,如何是正,什么叫正知正见,什么叫邪知邪见。像这种都叫邪知邪见。答言,用心别见,有求法人,来问他道理的时候,他怎么答覆的?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于一切时,皆乱其语。他不做肯定的答覆,两面他都有,表示他不堕偏执。但是没有主宰,语言是乱的。你说:对不对?他说:亦对亦不对。

就这样告诉你。到底是对不对?他不给你肯定的,表示他不堕偏执。为什么?他不知,他无可主宰。但是他不堕过,他不给你作主宰。说:对不对?他答:也对,也不对。究竟是对不对?他也不给你肯定,两可的话。咱们普通说人就是滑头,你拈不到他,他很滑头。这个事到底是对不对?也对,也不对。到底是对不对?这叫乱其语。令前人,你做善知识,你答覆人家,你这样答覆那个学习人没办法接受。这是一种。

【二者、是人谛观其心,互互无处,因无得证,有人来问,惟答一字,但言其无,除无之余,无所言说。】
这是矫乱当中执着无。他观他心的时候就是无,一切诸法皆无。他证得了是无,假使有人来问他,他只告诉你“无”,别的他不答覆。谛观他的心在行蕴,行蕴是不定的,所以就是无。如果要有人请他开示,他就给你答个“无”,别的话不说,这就叫矫乱。这是第二种人。他观心的时候观到无处,一切诸法皆无,他就证得这个无。所以有人来问,他只答覆你一个字,“但言其无”;除了“无”之外,他一律无有言说,不答覆你。因为他也不知道。这个叫矫乱。

【三者、是人谛观其心,各各有处,因有得证,有人来问,惟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余,无所言说。】
第三种矫乱,谛观其心,各各有处,因此他证得就是这个有。有人来问他,他也答覆你一个字,答覆“是”;除了“是”之外,无所言说。既有的众生,就是行蕴生灭的意思。你问他时候,他答覆你一个字,“是”。问他什么都“是”,再其余第二字他不说,无所言说。前头一个“无”,这个说“是”。还有第四种,这都是修道的。但是这都是在定中的事情,佛说这个是蕴魔,自蕴而生起的,不是外边的形相。

【四者、是人有无俱见,其境枝故,其心亦乱,有人来问,答言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矫乱,无容穷诘。】
是人有无俱见,其境枝故,其心亦乱,有人来问,他的答覆是亦有亦无,即是有无,亦有亦无。在亦无当中,不是亦有,一切矫乱,无容穷诘。在行蕴修道时候,在定中的生灭二相,生就是有,无就是灭。在定中他所修道的,就是一个有、一个无。能念的念处灭了,他心是不定有也不定无,是乱的,其心亦乱。倒是有、倒是无?不定。有人来请问他:倒是有、倒是无?他其心亦乱,答覆你就是亦无亦有。你问他:倒是有、倒是无?他就答覆你亦有亦无,别的就不答覆你了。这是一种乱象,这都是外道的论定。

【由此计度,矫乱虚无,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五外道,四颠倒性,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由这种计度,矫乱虚无,堕落为外道,他对菩提性是迷惑的,不是觉性。菩提性是觉,他是惑,惑就是迷惑。是则名为第五种外道,四种颠倒性,不死矫乱,遍计虚论。这一类的外道无论问什么问题都不一定,虚无的。他认为一切都是虚妄的,说有可以,说无也可以。有、无没有实义,就是堕落到外道。不了解菩萨的真性,所以这类外道叫第五种外道。就是在有无相上,始终不定有也不定无。为什么?因为他的定力,他所修习的功力,只能够知道八万大劫以内的事,八万大劫以外他不知道了,他不敢给定,他就是有、无,你问他什么问题两可之间,叫不定论。其实一切外道还有其他种种相,前头这是种矫乱。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无尽流,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有相,发心颠倒。】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坚凝正心,就是入定;魔不得便,魔进入不了的。这种外道他的定力,但是在八万大劫之内,魔进入不了的。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无尽流,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有相,发心颠倒。在有相当中起十六种颠倒知见,以下就是讲的这十六种。常扰动元,于无尽流。动元就是心,他那个心计度,就是他那个心所能知道的,能生一切的“色、受、想”这三法,他能够把它已经灭了,心法还没有,将来必定生。

所以说这个人坠入,何谓坠入?将来必定生,死后一定有相,所以这个叫发心颠倒。这个颠倒是什么?死后有相,死了之后还不死。现前虽然灭了,将来必定生,死后一定有相。咱们给他叫相续义吧!真正开悟的是悟得无生,这个大家都懂。真开悟的,真明了的,是诸法无生。他不,所以他叫外道,他死后一定有生,一定还有相,跟佛的空义相违背,所以他发心颠倒。佛就讲诸法空,讲空义。他不讲空,他讲有,死后一定还有生。

【或自固身,云色是我。或见我圆,含遍国土,云我有色。或彼前缘,随我回复;云色属我。或复我依,行中相续,云我在色。】
或者自固身,他说色相就是我,我就是色相。或者见我圆,他见他的灵性能遍一切国土,说我的色相,我大色相小,我小色相大。我在色中,我在一切色相当中,有缘的,无缘的,有色是我,离开色是我,我依色而建立的。一切色,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外道跟这个相反的,色是属于我的、是属于我,离开色也是我,有色也是我,依色为主;但是相续不断的。或者说我在色中,色大我小。色,就是一切有形有相的色法,我在色法之中。六十二种的外道,就是我见。无论分别好多,都属于我见。或者我在色中、色在我中,永远如是相续。

【皆计度言,死后有相,如是循环,有十六相。】
但是这一种外道,六十二外道都计度什么?他的执着是什么?我死后一定有相,相相循环。这一个相就有十六种相。

【从此或计,毕竟烦恼,毕竟菩提,两性并驱,各不相触。】
或者是我在色中、色在我中,以此来执着计度,这就是烦恼,这就是菩提,两个性平行的。菩提是菩提,烦恼是烦恼,各不相触。两性并驱,同时进的。

【由此计度,死后有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六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有相,心颠倒论。】
因为这种计度,死后是有的。不死,循环的。死后有,堕落外道。他对于菩提真性是迷惑的、是不了知的。这个是第六种外道,他在五蕴当中,“色、受、想、行、识”,这五蕴死后有形相的。死后有相的,就说他堕落外道。心颠倒论,从心里颠倒。因为颠倒而立的论,这叫心魔,魔论。六十六的外道都是有相论,死后也有相;生前有相,死后有相。

又一种外道跟这个相反的,这是有相外道,还一种无相外道。这些论调在我们中国在我们此土没有的,印度的九十六种外道,我们中国没有。但是我们中国像老道像儒教,那又一种说法了。外道那心理学,这属于心理学,不一样的。他们都执着死后生天,生天生到最高处天,无所有,非非想,生到那种天一定八万劫,他一定八万大劫时间很长了。还有八种外道,无相。前头是有相,另一种外道是无相的。其头讲的六十六相外道,这以下是无相的。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先除灭,色受想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无相,发心颠倒。】
又三摩中,都是在禅定当中的。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所有这些外道定力都非常强的,他修定都多少劫,魔进不来的。他在定中的时候,魔不能得便。他都是在定中的,都是魔不得便。但是是外道,不是佛教。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先除灭,色受想中,生计度者。计度,就是受蕴想蕴在这个当中坠入。他发明的死后无相,跟前头的相对的,前头的六十六种外道是有相的,这八种外道坠入是无相的;但是发的心是颠倒的,不是正确的。

【见其色灭,形无所因;观其想灭,心无所系,知其受灭,无复连缀,阴性销散,纵有生理,而无受想,与草木同。】
他见到色灭了,形消了。这个形因为什么灭的呢?观其想灭,心没有系缚了,知道所受的都灭了,不能相连缀,阴性销散,纵有生理,而无受想,与草木同。跟草木一样的,就是未来的果丧失了,八无相。无相,没有未来的相。涅槃、因果,凡事一切皆空,成断灭相,颠倒轮回,他说一切法都是断灭的。这种外道说四大的色相,说有形的,身体的形相,一切有形有色的形相,无因。咱们讲因果,这个外道讲无因,无因而生的,突然间就会来的。哪有这种道理?他想的是心的意根,心的思想相系属的,那个想一灭,心无所系了。

以前心想的系属于色,形相。那心一灭,没有了,就消失了。他的心时而在受蕴之前,时而在想蕴之前;时而色心可以连缀的,时而又消失的。色蕴跟受蕴两个是不相连的,各是各,色蕴一亡,受就没有了。因为一死亡就散灭了,一切形相行蕴都散灭了。有生无受,所有生而没有受,没有享受那个受,没有领纳的意思。人跟草木是一样的,人一死没有知觉了。受蕴尽了,没有知觉,没有感受了,跟那草木不是一样的吗?

【此质现前,犹不可得,死后云何,更有诸相?因之勘校,死后相无,如是循环,有八无相。】
现在虽然有,现在现的有五蕴有色心,色蕴现前,他说不可得。亦云死后没有诸相,因此死后相无。如是循环,有八无相。

【从此或计,涅槃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断灭。】
以这个来执着计度,涅槃因果,一切皆空,只是个名字而已,徒有名字,究竟断灭,断灭空外道。所以没有什么修因,也没有什么契果,死后的相是空的,没有证果可说。这是一类。又有执着计度世出世法是什么?一切皆空,徒有名字,没有实体,这叫外道的断灭论。就是断灭的,这叫邪知邪见,大断灭的,没有因果,断灭因果。他不能理解一切法不离开因果,他相反的,这叫拨无因果的外道。

【由此计度,死后无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七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无相,心颠倒论。】
假使说人要是没有因果,不怕未来受苦,什么坏事都做了。假使说什么都不畏惧,一死了之,叫断灭论。那他无所谓了,现生断灭了,现生做,做完了就了了,死后没有,什么都没有了,就是死后无相,心颠倒。这是第七外道,立五阴中,心颠倒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行存中,兼受想灭,双计有无,自体相破,是人坠入,死后俱非,起颠倒论。】
又一种于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他还是在定的,这些外道魔都不能进入的。他是邪定当中,所说这些都在定中,他的历练,他的宗旨,他在定中所求的也如是。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行存中,兼受想灭,双计有无,自体相破,是人坠入,死后俱非,起颠倒论。死后还是妄计无相,死后什么都没有了。在他生前行动当中,他的行蕴还没有灭,还在。受蕴想蕴都灭了,“色、受、想”三蕴已灭。三蕴已灭,体相全空。有时候遇有执说有,遇无执说无。他自体行蕴破除行蕴,“色、受、想”三个全没有,行蕴也不存在;行蕴现在有,一灭就没有,一坠俱非。这一类外道“色、受、想”三蕴灭了,行蕴也不存在,现在所入的行蕴亦会灭掉。

【色受想中,见有非有,行迁流内,观无不无。】
所以色受想中,也有是,也有非。所见到的有不是真有,是非有。随时迁流。若观无,那就是无。观有是无,观无就是无,他就是遣除一切法。由不证得空义,不承认;就承认没有了,消失了。

【如是循环,穷尽阴界,八俱非相,随得一缘,皆言死后,有相无相。】
这样子循环,穷尽阴界,五蕴十八界都是非的。尽,就是不成立的意思。“色、受、想、行”,这四种界限是有、是无?他答覆的是非有非无,有跟无全非。八相都非相,非“色、受、想、行、识”,又非无“色、受、想、行、识”,这叫不定。他所有的言论都不成立的,例如说死后还有没有?没有了,也不是有相,也不是无相。那就该非有相非无相了?也非有相非无相。

【又计诸行,性迁讹故,心发通悟,有无俱非,虚实失措。】
他所计度的就是一切没有了,一切法都不成立,有无都是非的。虚实的、真假的,虚妄的、真实的,不一定,全都不一定。不一定就是非虚非实,没有实也没有虚。“色、受、想、行”,这四蕴全没有。有也不对,没有也不对,有无俱非,就是没有个定论,虚实失措。例如说一切立论,这个论倒是有、倒是没有?或者是非有、非无?他跟你狡辩,狡辩不成立,你说有,他说无;你说无,他又说有;有无,全不成立。

【由此计度,死后俱非,后际昏瞢,无可道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八外道,立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因此等他死之后,死后俱非,除了昏瞢,什么都说不出来了。这叫这一类的外道,不承认菩提,惑菩提性。所以第八种外道,他立五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没有一个真正道理可讲,就是这么句话。死后俱非,从心颠倒而起的,死后还是颠倒。怎么叫颠倒?有无不定。定有定无就不颠倒,也不定有也不定无,死后昏瞢没道,就是颠倒俱非。还有一些外道叫断灭。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无,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七断灭论。】
于后后无,就是讲行蕴的念念销灭。后后无,过去就没有、过去就没有,所以人生七处都是断灭的。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无。死后什么都没有,今天在,明天就没有了。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七断灭论,一切法都是断灭的。

【或计身灭,或欲尽灭,或苦尽灭,或极乐灭,或极舍灭。】
在他生人当中,欲界尽了,他认为苦也尽灭,一切法都如是,七处断灭。身灭,人也好,天也好,生四大部洲,乃至六欲二处,生时有,一死都没有了。或者欲尽灭,初禅天,离生喜乐地,离了欲界之后,欲染全尽了没有了,全是断灭论。或苦尽灭,生二禅天,定生喜乐地,欢喜到极点无忧了,前头断灭了。乃至三禅天、四禅天。

【如是循环,穷尽七际,现前消灭,灭已无复。】
一切诸法循环断灭,现前消灭,灭了就再不有了,断灭论。所有一切法都是断灭的,断灭就是消失永远再没有了。

【由此计度,死后断灭,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九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断灭,心颠倒论。】
由此计度的死后断灭,堕落这种外道,就是断灭论。第九种外道,他说“色、受、想、行、识”五蕴法死后断灭了。这是一种颠倒论,叫心的颠倒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有,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五涅槃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就是能入禅定了。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有,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五涅槃论。于后后有,相续不断,念念迁流不住。现在不住,一定有灭。行蕴灭了之后还能复生,生了之后还要灭,念念相续,永远不断,永远无有间断。前头亡了,后头必定有。所以于后后有,在这个时候坠入了五涅槃论,常时的计五处,永远如是。

【或以欲界,为正转依,观见圆明,生爱慕故;或以初禅,性无忧故;或以二禅,心无苦故;或以三禅,极悦随故;或以四禅,苦乐二亡,不受轮回,生灭性故。】
或以欲界,为正转依,观见圆明,生爱慕故;或以初禅天性无忧,或以二禅天心无苦,或以三禅天极悦随故,或以四禅天苦乐二亡,不受轮回,生灭性故。这叫五涅槃相。这五种生处就是涅槃,涅槃即是生处。涅槃的意思就是不生不灭,这五个地方都是不生不灭的。六欲天就是欲界,欲界都是不生不灭的。总说,这是邪知邪见。

转生死变为涅槃,涅槃翻为不生死,把生死转变为不生不死。妄计是什么意思?把一切法都认为真正涅槃,一切法都不生不灭,把佛所说的生灭诸法就没有了。一切众生生在欲界,永远在欲界轮回不转,永远是涅槃的,就是永远是圆满的意思。

或以初禅天,离生喜乐地,这个天离欲界没有欲染了,心没有苦恼逼迫了,永远涅槃,就是现在涅槃。涅槃是不生不死,永远存在的。或以二禅,定生喜乐地,离了苦,忧愁就不逼迫了,永远涅槃。或以三禅,离喜妙乐地,极大喜悦,永远随顺,永远涅槃。或以四禅天,舍念清净地,没有苦乐,到了极乐,等于极舍,三灾不到,不受轮回,生灭永远断了,永远涅槃。

【迷有漏天,作无为解五处安隐,为胜净依,如是循环,五处究竟。】
这些外道各有各的思想,他在定中就如是观、如是思想,永远不受三灾八难,这叫迷。他所处的天是有漏的,不是无漏的,他要作为无为的解释,错了,是有为的,不是无为的,是循环的。这五个叫究竟处。在六欲天离开人间的尘秽了,六欲天有六欲天的境界,不是极乐世界,不是佛国土,他认为真净跟佛国土一样的。次于初禅、二禅离开下界了,也是虚妄认为这永远是喜乐的。总之外道的计度偏,离于中。偏于一边,离于中道,不合乎佛教,所以叫外道,心外取法。

【由此计度,五现涅槃,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十外道,立五阴中,五现涅槃,心颠倒论。】
所以计度,五现涅槃,堕落外道,惑菩提性,这是名为第十种外道,立五蕴法,“色、受、想、行、识”说是现行的涅槃,这叫心颠倒。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狂解,皆是行阴,用心交互,故现斯悟。】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狂解。佛到这跟阿难说,这上头我举的十种例子,禅那修定的狂解,不是正确的,虚妄的,都是行蕴。这十种外道都是在行蕴当中,行蕴是运动当中不停的,所有这种不是如来教,魔容易得其便。各种的魔难,这叫禅那狂解。这个魔可不是外魔,心魔。心魔从什么地方生的?从过去的宿业,深厚的业障。这种所谓的见道不是真实的,所以佛讲狂解,就是禅那狂解不正确的。为什么产生这狂解呢?行蕴用心交互。五蕴当中行蕴,“色、受、想、行”,行蕴是专门把八识由七识传播到前六识,就是中间这个行蕴的过程,这些都在行蕴当中。“色、受、想、行”,现在咱们讲的是行蕴,五蕴魔,现在所解释的都是行蕴的魔。

【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以迷为解,自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
因为众生的顽迷,不自忖量,就是观察力量不够。顽迷就是迷惑覆心,不自己忖量忖量,就是思量思量,把迷惑当成解悟,没证得说证得了,所说的魔话认为自己登了圣境,大妄语成,都犯了大妄语,这叫众生颠倒。不自己思量思量,因为你对圣教量,对佛所教诲的比对一下,是不是真正成道了?自言登圣,自己认为自己成了圣道。实际上是妄语,堕无间狱。

【汝等必须,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心魔,自起深孽,保持覆护,消息邪见。】
佛对阿难说,汝等必须将如来语,叫阿难弘扬佛教、弘扬佛所说的话,摧灭那些邪知邪见,不要让他迷惑世间。将如来的话,在我灭后传示给末法,传示给未来的弟子;遍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心魔,自起深孽。上来讲的蕴魔全是心里的,自心所起的错误念头,不是外来的,这叫心魔。应当保持覆护,消息邪见。把那邪见息灭掉,把它消失掉,不要被邪见所迷惑。

【教其身心,开觉真义,于无上道,不遭枝岐,勿令心祈,得少为足,作大觉王,清净标指。】
使修行者教他们的身心开觉真义,这样子才于无上道不会走到岐途去了,不会走到枝节去了。勿令心祈,得少为足。心祈就是求,心所求法的求。不要以少为足,要深入的学,作大觉王,清净标指,就是成佛。今天就讲到这里。【以上文字依梦老法音自行整理,仰请参考】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行阴尽者,诸世间性,幽清扰动,同分生机,倏然隳裂,沉细纲纽,补特伽罗,酬业深脉,感应悬绝。于涅槃天,将大明悟,如鸡后鸣,瞻顾东方,已有精色。六根虚静,无复驰逸,内外湛明,入无所入。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观由执元,诸类不召,于十方界,已获其同;精色不沉,发现幽秘。此则名为,识阴区宇。】
现在我们讲的识蕴魔相。五蕴的“色、受、想、行、识”,识蕴的魔相是最深的了。佛跟阿难说,在这个修楞严定的善男子行蕴尽了,“受、想、行”,行蕴已尽。行蕴尽了的现相是什么样子?诸世间性,幽清扰动,同分生机。就是众生的生死随着行蕴灭了之后,所以就要同分生机。行蕴灭了之后,观幽隐轻清。这个轻,不是很重,重轻那个轻。

这个轻已经清净了,就叫轻清。扰动你这个根元,这十二类众生都如是。同分的生机,就是一同生的根基,表生之处。同分生机,就是生起之处。换句话说,就是动的开始。静、动,就是动的开始。行蕴尽了,幽清的扰动。这个动很轻微的,不是像咱们很粗的,心习定的时候轻动。这个轻动就是同生一起,而叫同分生机。机是基础的意思,表你生的那个开始那叫机,机动的时候。

倏然隳裂,就是沉细那个纲纽,行蕴最深的、极微细的那种轻动。功夫到达这个地方了,一切修定的人他的执着取着于未来的受生。感应悬绝,感应就是因果,这个感应是指因果说的。悬绝,行蕴已尽了,甚深潜在的脉络已经断了,因也亡了,果也丧了,不复受生,所以就叫悬绝。感应悬绝,就是行蕴已尽。

这个时候于涅槃天,将大明悟。五蕴的黑暗把这个涅槃天都覆盖了,在这个时间非常长,说生死长夜。色蕴已经破完了,“色、受、想、行”,色蕴已破了,于涅槃天究竟的生死将大明悟。就像天要亮没亮时候,那个小鸡就叫唤了,它看那东方将要发明还没发明,鸡先鸣。形容的意思,拿鸡鸣,鸡后鸣。瞻顾东方有精色,那个小鸡叫的时候,看见东方已经要放光没放光。

拿这个形容我们“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虚静,不向外边驰逸了。在这个时候约内约外湛然寂静的,是明的,没有出入相,入无所入。

十二类众生受命的根元,就是受命的元起,这个时候行者,修定的人观由执元,诸类不召。诸类不召,就是明悟之前兆。在十方界,这个十方界是指着不分哪一类,东西南北十方,一切世界当中,已获其同。精色不沉,发现幽秘。这叫识蕴的区宇。这一个句子幽秘,识蕴非常幽秘的,但是又不是沉寂的。

就是当你六根已经消失了,犹有一未亡,一未亡就是这个识蕴将尽没尽,识精现前,不是昏暗的。不昧,就是很明了,我们修道人开始明心见性。这是往圣者说。外道他的知见不同,境界跟修道者相同的,这个是修道必经的过程,就像天虽然是还没大亮,开始明了。凡是咱们鸡叫几遍几遍,就形容天明时候。这个时候他能见到前所未见的,假使能看见暗中的物件,就是天已经微微要放亮了。虽然他还没大彻大悟,他已经见到这种境界了。这是形容开悟或者入定,定中时候境界相。这以下就分正教跟外道了。

【若于群召,已获同中,销磨六门,合开成就,见闻通邻,互用清净。十方世界,及与身心,如吠琉璃,内外明彻,名识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命浊,观其所由,罔象虚无,颠倒妄想,以为其本。】
若于群召,群召就是一切众生的果报。召是召感的意思,召感能牵引你受生,这叫群召。已获同中,你六根的境界相消灭在六根门头之中。销磨六门,就是在“色、声、香、味、触、法”这六门,或者合,或者开,或者见,或者闻,互相的作用。这个就是唯识所观十方,本是一体的,但一起了变化,销磨六门。若是合就成,若是分就是散,这叫加功用道。

销磨,就是销镕磨化。六根合则一,开则六。现在是说合。六根为一根,怎么讲呢?“眼、耳、鼻、舌、身、意”,你用眼也能听到、也能接触到。“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一根都能见,六根为一根用,用一根就可以了,以一根为六根用。我们说凡夫眼睛唯独看色,这时候眼不但能看色,眼也能闻、也能(鼻+臭)、也能尝、也能触、也能觉、也能知,一门放光,六门动地,就是这样意思。一根如是,根根都如是。

若于群召,已获同中。这文字非常深奥的,等你销磨六根了,合也可以,开也可以。“眼、耳、鼻、舌、身、意”合也可以,合到一根,别的根都不作,就一根。眼根,眼根能闻。所以合开成就了。见能闻,见闻都通了,见闻通邻。为什么?互用清净,六根都清净了。在这个时间十方的世界跟你的身心就像琉璃一样光明透彻的,内外都能明照。

这就是识蕴尽了,五蕴的识蕴尽了。这个能够超越命浊。浊就是命根不清净。这个时候这个修行的人能可以命不浊,掌握自己的生死,生死身命自己掌握。这时罔象虚无,就是无障无碍,颠倒妄想都不存在了。罔象虚无,颠倒妄想是这个罔象虚无的根本,不存在颠倒妄想了。

什么叫颠倒、妄想?违背真性,就叫颠倒。元无别法,就叫妄想,为此识蕴就是妄想。这个时候识蕴的根本,能够达到一切妄都是空的。妄想尚且没有,识蕴还有吗?不存在了,这叫识蕴空。所以叫识蕴虚妄,虚妄就是达到空义的。识蕴本来是依如来藏性而起的,群召当中就是认识自己的本体,以你观察的力量研究六根的和合、障碍都消失了,销磨六门合成一体了。因为合成一体了,隔碍都没有了。如果这个当中不起执着向前进修,那就可以成到阿罗汉了。但是执着是外道,他跟如来的正教不同,这里就开始分别了。在定中,所以外道的知识跟佛弟子的教义就不一样了,那叫邪知。他在这个蕴魔当中,识蕴当中起邪知。因为因执堕了外道,要没有这个执,不会。

【阿难当知:是善男子,穷诸行空,于识还元,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所以佛跟阿难说,阿难当知,是善男子,穷诸行空,于识还元,已灭生灭,而于寂灭,能够把已灭生灭了,生灭灭已,而得到寂灭。外道就不同了,精妙相同而未圆。本来应该圆的,未圆。识蕴的十种邪知邪见,这是第一个妄计。每一蕴有十魔,这叫妄计。因为他执着这个因,问题就在这执着这个因。研穷,穷尽的意思,研究这个行空,研究空,一切诸行皆是空。穷,就是研究到究竟。所谓至于空,空了是什么?行蕴已尽。“受、想、行”的行蕴已尽,进入识蕴。于识还元,行尽了,识就现了。行蕴尽了,识蕴就现前,就叫于识还元。已灭生灭,就是前头的七识迁流生灭那个性,已进入八识返本还元。已灭生灭,就是返本还元。而于寂灭,精妙未圆。未圆,就是外道。寂的意思是常德,离开生死。灭是净德,灭除烦恼,烦恼灭了。精是我德,是真体。妙是乐德,那是用。自体的德用,这叫涅槃。但是一定得透过识蕴才能圆满,没透过识蕴的不圆满。

【能令己身,根隔合开,亦与十方,诸类通觉,觉知通(泳-永+曶)吻,能入圆元。若于所归,立真常因,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因所因执,娑毗迦罗,所归冥谛,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能令己身,根隔合开;能使自己的身六根可以合,合成一个;可以开,开为六个。能与十方的诸类通觉。通,就是与十方一切诸类都能合,都能圆元,圆满,圆成一个。这就是观照圆明,能令自己的身六根合而为一,能够观照,能够互用,根根互用。观十方一切诸类唯识所现,就是万法唯识,离开识都没有了。觉知通(泳-永+曶),能入圆元觉性。

这个观照的力量就叫究竟,能入圆元。因为要通达识蕴了,能够立真常。虽然是妄,妄立真常,依着真常而住。因,就是依赖的意思,以为极果而生殊胜之解。但是这个功力达到灭五蕴的识蕴,那都很长的路了。咱们楞严经一路上讲来,达到灭识蕴的时候很不容易了。

【是名第一,立所得心,成所归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外道种。】
发生问题了。因为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外道种,就是行尽识现。你修行的功力到这尽了,八识显现了,就是识现。与前六根或者合,或者隔开,或者是不合,将近圆通,能立所立。这个时候心为所观就是能立,心之所得为能立,违背涅槃,那就变成外道种。就这一念之差,正道跟外道一念之差。于涅槃自性的天特别明悟,明、悟,明是开了大悟;违背它,入了生死路。一个是涅槃路,一个是生死路。你觉心发起为佛子,觉心产生邪见,外道知见,断佛种子。看如何向。

参禅的人在这个知见当中,就在这个时间,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一念成了外道邪见。妄心一起,单纯一点的知见没有亡的时候,若有能知所知,在参禅的时候生出这么一念的知见,堕落外道邪见。如果一念不生,万法俱寂,这就是正道。只要一生邪念,一起妄计,一念妄计,一执着;这个跟我们讲大乘起信论“一念不觉生三细”,但是它不停,不停就是“境界为缘长六粗”,这跟大乘起信论相合的了。对这个问题(行蕴),行尽识蕴的时候,他的行识蕴尽,识蕴而起的执着妄计。

【阿难!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佛又跟阿难说,阿难,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他修行达到空义了,完全都空了。行蕴虽空了,穷诸行空。这个善男子在行蕴行空,穷诸行空。寂灭的这个心已灭生灭,寂灭的这个心(空义)未能圆悟,就落到这个精妙未圆。未能圆悟,于寂灭精妙未能圆的时候,就堕入外道。这一念非常的微细,错误的解,心里生了二念,那就落入邪道了。你或者念佛,或者修大乘,这有三昧有三宝加持力的,你不会落于外道。这只是参禅。

【若于所归,览为自体,尽虚空界,十二类内,所有众生,皆我身中,一类流出。生胜解者,是人则堕,能非能执,摩醯首罗,现无边身,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若于所归,览为自体,所归就是识性,把这识性认为自己的自体,认为这个识性圆满遍虚空界,十二类众生都如是。其实不能够真实进入,而妄计为能,这是能非能执。这个意思就是若于所归把它当为是自体,忘身观妄识,在这个时候见识体无有边,不见有身相。识体无边就不见有身,这就是识心,这个时候非常重要。这叫识心的自体,这识心什么相状呢?

尽虚空界,十二种类,所有众生,同是一类流出,没有差别。假使以这个认为殊胜,皆我身中一类流出,如果生胜解感,这就是最注意的,是人则堕。以我所归的览为自体尽虚空界,十二种类所有众生皆是我身中一类流出。这正确的。如果生胜解感说“这个了不起了”,堕落了,能非能执。摩醯首罗,现无边身,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这个就是见识的性圆满虚空界,十二类众生都是从此而流出。假使能非能执,这是起的执着,这叫妄计。妄计为能,这个能非能,所以能非能。能非能就是能非能执,就是这个意思,千万不要在这起妄执。

这个时候摩醯首罗现无边身,摩醯首罗是色界的顶天,大自在天。大自在天他计执这个天是常的,摩醯首罗执着这个天的常能生一切诸法、能够现无边身。这个意思就是大自在天他执着在他身上能现出无量众生,为什么有这样想法呢?这是五蕴的识蕴行人,他说十二类众生都由识蕴而生起的,这是执着。在这个时间要警觉,这叫什么?

【是名第二,立能为心,成能事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大慢天,我遍圆种。】
是名第二,立能为心,成能事果,违远圆通。落到外道,立能为心,成能事果。因为见到识蕴能摄能生,就把这个识蕴立为因心,十方一切众生都是从我流出的,成就能事之果。因为既为能闻,果就成为能事,不是正知见,违背了涅槃,称我遍圆种。违远圆通,失因地心。背涅槃城,则亡果地证。这就叫生大我慢天,摩醯首罗天称为大我慢天,我遍圆种。

这个主要是计识,拿这个八识作为自体,从自体之中流出来一切的诸法,众生吧!看着与佛是万法唯识,实际上是错谬的,违背圆通。佛说的万法唯识是缘生的,缘生一切诸法如幻,生即无生;不是实在计生的,错就错在这。佛说诸法缘生如幻,生即无生,跟这个立能为心、能成事果是不相合的。佛说诸法缘生如幻,生即无生,这个是计着实生,不一样了,两个就错谬了。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这个灭识的外道看来跟佛所说的相似,错那么一点点就不是了,就完全变了。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看来是与佛所说的相似,实际不然,精妙未圆。这是标题,下头就解释了常非常执,把常作为非常执着,这叫妄计。这妄从什么产生的?从识蕴产生的。这讲识蕴,万法唯识,在识上头所起的与佛不同的见解,就是看问题的看法。

【若于所归,有所归依,自疑身心,从彼流出,十方虚空,咸其生起,即于都起,所宣流地,作真常身,无生灭解。在生灭中,早计常住,既惑不生,亦迷生灭,安住沉迷。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常非常执;计自在天,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若于所归,有所归依,自疑身心,从彼流出,十方虚空,咸其生起,即于都起,所宣流地,作真常身,无生灭解。在生灭中,早计常住,既惑不生,亦迷生灭,安住沉迷。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常非常执。常作非常的执着,非常作为常执着,这叫大自在天;计自在天,成其伴侣。不是佛的菩提,迷佛的菩提,亡失知见。

若于所归,有所归依者,就有归。那么所归依是什么体?就是八识的识体,把所归的八识识体当为自体。因为所归的当成自体,把所归的又当成他体,就是对自己的身心产生怀疑了。若于所归,有所归依,那么所归的就是识体。所归既为识体为自体,又认为所归为他体,从彼流出,这不是错误的吗?自己疑自己的身心从彼流出,自心跟一切法它的生起。假使说十方虚空咸能生起空中所有一切事物,十方虚空如果能生起空中一切事物,能有这个事吗?既然虚空不能生起,虚空不生一切法。

认为一切法由虚空生的,那你身心流到什么地方?所以把真常的身,把这个身作为真常的,是没有生灭性的,把这个来归给识蕴,又这个识蕴终不见生灭。不见生灭,就说他这个身是真常的,永远不生灭的。佛说的这个身是生灭的,不是真常的,真常里头没有生灭相,生灭的不是真常的。

因为外道把在生灭中他计着有个常住的,是什么呢?识蕴。识蕴不是常住的。他认为识蕴是常住的,跟真如同了。我们大乘起信论讲真如,真如是不生不灭。真如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这个叫和合识,就是八识,生灭与不生灭和合。真如是不生不灭的,与生灭和合,成了第八识。因为这个八识不生不灭,是和合识,要破这个和合识就灭相续心。这个和合识要破了,把这相续心灭了。有相续心不是常住的,灭了相续心常住真心才能显现。生灭中没有常住的,常住的是不生不灭的。

真常的身无生灭的,决不要做生灭解,有生灭决不是真常身。这个是最后最重要的这个识,认知这个八识,八识不是真常常住的,不是真如法身。若把八识执着为真如法身,那就错了。在生灭之中计为是真常,把生灭计为真常,就不知道真无生义。真无生义是常的。如果把生灭计着为真常的,不了真如。为什么?真如是不生灭性,识蕴不是真如。我们现在讲这个识蕴它有微细生灭,以这个生灭认为不生。既惑不生,犹迷生灭。这就把不生迷了,生灭性也迷了。大自在天就是魔王天,他是计为永常的,其实他是属于生灭的。

【是名第三,立因依心,成妄计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圆种。】
执我为圆,能生万物。大自在天,摩醯首罗天,他执着,他圆满,能生万物,都是大自在天生的。因为执彼为圆,生我身心,这个是倒执。这叫颠倒见,把生灭的计为不生灭,生倒圆种。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第四种妄计,知无知执着,执着知无知。

【若于所知,知遍圆故,因知立解,十方草木,皆称有情,与人无异。草木为人,人死还成十方草树,无择遍知。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知无知执,婆吒霰尼,执一切觉,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若于所知,知遍圆故,因知立解,十方草木,皆称有情,与人无异。把草木看成跟人没差别,草木也有知,草木也能解,草木为人,人死还成十方草木。这种外道我们都不会信的,草木是无知的。这种没选择的就是遍知性,无择遍知。因此而生胜解,这个人则堕入知无知执,执着无知。婆吒霰尼,执一切觉,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十方草木本属无情,这种外道把它称为都有情,与人没有差别。草木为人,人死了变成草木,十方草木又还转成之为人,这是外道计执。假使你所知的是遍圆,就是遍一切处,是圆满的。因为这个知来立解,就是十方草木都是有情,草木都有灵性,跟人无异。人死了成为草木,草木生为人类,这种知见是邪知邪见。执着无知为知,草木是无知的,因为草木跟人无异,执着无知为知,违背佛菩提,佛不是这么样教导的,那就知见亡失了。

【是名第四,计圆知心,成虚谬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知种。】
这是第四的计圆知心,虚妄,成虚谬的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这叫倒知种。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生无生执着,执着生无生。

【若于圆融,根互用中,已得随顺,便于圆化,一切发生,求火光明,乐水清净,爱风周流,观尘成就,各各崇事,以此群尘,发作本因,立常住解,是人则堕,生无生执。诸迦叶波,并婆罗门,勤心役身,事火崇水,求出生死,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若于圆融,根互用中。在六根圆通的时候,根能互用,眼睛能听,耳朵能见,这叫根互用。圆融根互用中,已得随顺,便于圆化,一切发生,求火光明,乐水清净,爱风周流,观尘成就。就是地水火风。各各四大种,各各崇事,以此群尘,发作本因,立常住解,是人则堕,生无生执。诸迦叶波,并婆罗门,勤心役身,事火崇水,求出生死,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印度有很多外道,事火婆罗门、事水婆罗门,乃至于拜地、拜火、拜风,认为这都是神。这是六根在互用的时间,错误谬解。他不能六根互用,而谬解成圆化一切发生。怎么谬解?在六根互用中,已得随顺圆化。圆化的意思,就是火可以知、可以变,火能变水,水能变火,那就圆化了。在火的光明,又乐得水的清净,喜欢风的周流,观尘的成就;风是动性,尘是定性,各各崇事,拜火的,拜风的,拜尘的,拜土地的,以此群尘,发作本因。拿这个立常,这个人生无生执。诸迦叶波,并婆罗门,勤劳其心,役使其身,事火的,崇水的,求出生死。能办得到吗?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一切众生在他修行当中,虽然六根还不能互用,但是能随顺六根,这四大渐渐能圆化。这圆化的发生了,把四大计为能成圣果。举个例说,我在印度时候看见事火婆罗门,烧一大堆火,这转圈围着人就拜,对那个火拜。拜完了,说这个拜火就能成道、就能生天。例如崇拜牛教的,这我亲眼见到的。这条街,把那条牛挂的珠宝有红的绿的,这条牛在这大街上走,这牛它不走,你的汽车不敢撞它。你再按响,你不敢撞它,你汽车就得退回去。你走这个街道,你到那个地方,我去了,那个华侨弟子告诉我说:这条牛你可不能撵,你可不能踢它一脚,或者给它一巴掌,那这条街道人都跟你拼命。为什么?他们拜牛。为什么?他看牛死了生天了。这个牛的功德很大,人因此就拜这个牛,因为死了能生天。看到火,看火升了。火本来是往上升的,有些火升到空中没灭,这个火成神了,围着火拜。这是印度有九十六种外道。

这个形容圆融的根互用,根不但能互用,还能随顺。拜火,求火的光明;水是能洗一切尘垢的,乐水清净;风是周流不息的,轮动的,周流的;尘,一切物质生长都在大地生出来的。因此拜火的、拜地的、拜风的、拜尘的,说这些个神能成道,能够作为本因,立常住解。这是印度的风俗,到处都有。这种是堕落元因,各各崇事,崇事什么都有。以此群尘,发作本因,立常住解,是人则堕。

这不堕吗?绝对堕落。生无生执,生起无生的执着。迦叶波外道和一些婆罗门勤心役身,拜火的,拜水的,求出生死。妄计能生,就是虚妄计度这些能生善根,可能吗?这叫执着。这种执着在法上,他想求火的光明,求水的清净。要想求光明、求清净,不修,就拜火拜水;周流不息,就拜风。

【是名第五,计着崇事,迷心从物,立妄求因,求妄冀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颠化种。】
是名第五,计着崇事。邪知邪见,什么都崇拜,这种崇是执着的。把心迷了从一切物,把这虚妄的来作为能成就的因,能办得到吗?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颠化种。这就是颠倒见,颠倒妄想。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第六妄计,计着什么?归无归执,执着归无归。

【若于圆明,计明中虚,非灭群化,以永灭依,为所归依。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归无归执,无想天中,诸舜若多,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若于圆明,就是若跟着识蕴。前四蕴都尽了,识蕴,“色、声、香、味、触、法”这个六尘境界跟这四蕴相结合。前四蕴尽了,现在是识蕴。非灭群化,观照研穷,认识这个性的虚明,见前四蕴已经灭,一切永灭。非灭群化,非就是毁灭了。于圆明性中,计明中虚。计是执着,执着明是空的。

非灭群化,以永灭依,就是依止依,不灭依。那又依着什么?以永灭依这个依是群化的,非依执依,在这个生胜解,归无归执。这是无想天的思想。舜若多是空性,把空性成为他的伴侣,不是佛菩提。这种众生他灰身泯智,把他身体灭化了,把他一切知见消灭了,说这个就归依空处了。这个空处不是所归依处,所归依处是虚空,虚空能依托吗?

把虚无不实的境界作为他归依的依处,这些都不是该归依的依处,虚妄。
于圆明计明中虚,计明是假的,是虚妄的,是灭群性的。

不立一物,永灭依止的,就是无所归依。把无所归依当成归依,而且在这个时候生胜解,那这个人归什么?无归,没有所归,归无所归。这是无想天,究竟是什么为主?舜若多是空性,归依空。佛菩提不是这样讲的,迷佛菩提,把空的当成他的伴侣,亡失知见。

【是名第六,圆虚无心,成空亡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断灭种。】
是名第六,圆虚无心,成空亡果。虚空得果,得空果,背涅槃城。这个意思是断生灭的,断生灭种。一切诸法无生也无灭,妄图虚无的心以断灭为因。断灭为因能产生什么果?空亡。断灭因产空亡果,断灭的因心将来就得断灭种子。那很简单,什么因结什么果。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识蕴的第七个妄计。

【若于圆常,固身常住,同于精圆,长不倾逝。生胜解者,是人则堕,贪非贪执;诸阿斯陀,求长命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这跟前头对照的,前头是空,灭空;这个就是有,执着这个身体能够常住在世,永远不消失,这样的执着身为主。识蕴的圆常,常是常住的,常住不变化的,就叫识精圆明,长不倾逝。就是我们中国道教所说的长生不老,在这个上去贪求,贪求不死。我们中国称长寿仙,求仙道的,长住世间。

【是名第七,执着命元,立固妄因,趣长劳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妄延种。】
执着命元,就是执着这个识蕴,八识识蕴。爱命的根元,就是执着命元。立一个顽固的、没有的、虚妄的、幻化的这个色身,说它长住不坏。这是修仙的,就像我们长住不死,这个方法可多了,咱们中国道教就是求这个。长恋尘劳,永远在这个世上,亡失本修,这个是不正确的。这个是在生死而求长生不死,跟佛说的涅槃不一样的,虚妄延年,就是这个意思。这段很短,就这么几句话。一般都知道这种执着是不可能达到的,哪有不死的?没有。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这是第八个妄计,执着真无真。第八真,没有,执着。妄执,把虚妄不实的东西执着不舍。

【观命互通,却留尘劳,恐其销尽,便于此际,坐莲华宫,广化七珍,多增宝媛,恣纵其心。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真无真执,吒枳迦罗,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这是有一类众生他想长久住世,妄计说我命要尽,众生命也就尽了;我要不尽,众生命也不尽,让一切众生永留世间享受娱乐,意思就是我生命永远久住。观最初寿命怎么来的?就是观识蕴来的。一切身命以识蕴为本,也懂得学一切众生就是识蕴为根本。尘劳,世间一切相跟身命有关系,长留世间尘劳当中,使我身命依托世间尘劳,使它永远不要销尽,行尽识现,一切圆融变化随我心的自在而成就。这就是留恋尘劳,尘劳是什么?贪欲为根本。他所想的所行的坐莲华宫,庄严美丽,微妙香洁,广化一切的宝女七珍。

这就是意外的吒枳迦罗,天魔异名。这是魔王他说他要永远不死,永远存在,把无常当成真常。吒枳迦罗就是天魔的异名,他以所有的尘劳结缚,就是他的本钱吧!怎么讲呢?他把一切尘劳束缚当成他资生的工具。魔,他的知见不是正知正见,产生一种邪知邪见,他想让他的命永远留在尘劳当中,永远不让他消失,坐莲华宫,广化七珍,多增宝媛,恣纵其心。生胜解者。这样怎么能办到?不可能。吒枳迦罗都是魔,让一切魔为他伴侣,跟佛的知见相背的。

【是名第八,发邪思因,立炽尘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天魔种。】
是名第八,发邪思因,立炽尘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这叫天魔外道,生天魔种。下回再讲吧!【以上文字依梦老法音自行整理,仰请参考】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上回我们讲的要具足有警觉性。因为邪思就是不正的想法,邪思多数是纵之五欲的,因心纵欲,所以产生了邪思。邪思若是严重了得到什么结果呢?生为魔种,就是堕落魔道。意思是执着因心,就是本修的因心执着不肯舍。要舍弃,因为执着就背涅槃城。若是不断欲,修习禅定,一定落魔道。以断欲为主。

如果你在修定的功力很成了、很强了,但是夹杂里头有邪思,还锻炼世间就堕于魔道。
从这个开始讲定性声闻,在楞严经上,佛把定性声闻都打到魔道去了。这证了四果阿罗汉,证到独觉,定性二乘,佛把他们都划为魔道。凡是不发菩提心的,不行菩萨道的,绝对不能成佛。凡是不能成佛的都属于魔道。现在开始讲定性声闻,不肯回小向大的叫定性声闻。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十种,这是第九种,十种的定性都属于邪道。本来在我们说要证得阿罗汉果,证了独觉果,就是二乘,是圣人。但是在我们楞严经上讲是邪道,叫定性声闻。

【于命明中,分别精粗,疏决真伪,因果相酬,惟求感应,背清净道;所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居灭已休,要不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声闻。诸无闻僧,增上慢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这一类的行者,他以他观照的功夫认识到精真之体,粗惑没有了,但是尘沙惑在。精粗二种因果他都能得到,就是断了见思惑,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修道已成,他得到了证得的方便,证得二乘果位认为就满足了。于命明中,识蕴显露,就是能通达。对于咱们一般人所认为的佛所说的初步教义说,他对于圣道,圣道就是二乘果位确实是证得了,证得二乘的果位,认识正道或者邪道。

以他果位的相酬,世出世间皆是依因感果,他的修得到果的酬达。佛对这类众生说他背清净道,背是违背,违背清净道。这个清净道是指着一乘的实相,背清净道就是背于一乘实相的教义,所以他能够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成了,知道一切三世间的苦,悟得寂灭的道理。但是悟得寂灭的道理、证得寂灭的道理他更不前进,所以迷菩提,妄失正知正见。这个正知正见是指不求成佛果的。

【是名第九,圆精应心,成趣寂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缠空种。】
这是第九种,圆精应心,成趣寂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缠空种。这是佛批评的,沉空趣寂,定性小果,没有圆通之因心,获不到菩提的极果,不能证得真正的涅槃。把这类众生叫做生缠空种,永远缠于空,没有超脱的志向。所以圆精应心,成就沉空趣寂定性的小果,就叫持空断寂,持于空中。这是定性声闻。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生灭是灭了,得到寂灭,精妙未圆,未圆是趣着佛果还很远。这是定性的辟支佛。前头是定性的声闻,这几句是定性的辟支佛。总说是二乘。

【若于圆融,清净觉明,发研深妙,即立涅槃,而不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辟支。诸缘独伦,不回心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若于圆融,清净觉明,发研深妙,即立涅槃,而不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辟支。就是声闻、缘觉。辟支佛就是在无佛的时代自悟开悟的,自悟的。缘觉乘,是缘一切诸法而悟道的。独觉乘,是无佛出世他悟得了缘起的道理,但是他不回小向大,迷佛菩提,对这类的知见没有成佛的知见。

亡失知见者,这是佛的知见,他自己寂居的观一切事物的成长,生、住、异、灭,这叫观察因缘而所生,悟一切法都没有自性,缘境而悟道的。这类都叫缘觉。胜解是得道。这个胜解是指他悟空性,也证得空性,就堕落叫定性辟支佛,定于空性当中。这是不求发心、不求证果的,这叫二乘,声闻跟独觉。这一类把他打到跟凡夫、天魔都是一类,是名第十,第十种。

【是名第十,圆觉(泳-永+曶)心,成湛明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觉圆明,不化圆种。】
是名第十,圆觉(泳-永+曶)心,成湛明果,违远圆通;跟圆通佛的境界违背,距离很远;背涅槃城,不能证得佛果,生觉圆明,不化圆种。觉是独觉,无佛出世叫独觉,缘因缘法叫缘觉。

这二种的果位,圆明就是他悟证的境界,无师而自悟,缘觉能缘生灭性。他不能悟得一切诸法皆空,一切诸法无我,这个做到了空性的一半,佛把他化成外道之内。前头八种外道,加上声闻、缘觉,这十种不能成佛。但是仅是楞严经,佛是这样批评,这是按着禅定功夫来批评的。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中途成狂,因依迷惑,于未足中,生满足证,皆是识阴,用心交互,故生斯位。】
到这里佛总结一下,对阿难说,阿难,如是十种禅那,以上十种修禅定功夫的人,就是“受、想、行、识”,行的十境,禅那是善境。把这积极的回向,修禅定功夫的时候,有这十种生起邪计。因为邪计的当中,中途没修成功,成狂。但是这里头有两种圣人,声闻跟缘觉是圣人。佛是这样批评是批评,说他没有起缘觉,但是实际上他生死是了了,他出了三界了。这是佛刺激他们,让他们回小向大的意思。把这十类,把定性声闻跟独觉,二乘人定性的缘觉,把这个定性声闻、定性缘觉他们合到前头的邪魔十类之中。都叫顽迷,迷菩提,迷佛知见。

【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各以所爱,先习迷心,而自休息,将为毕竟,所归宁地。自言满足,无上菩提,大妄语成。外道邪魔,所感业终,堕无间狱。声闻缘觉,不成增进。】
所以佛对阿难说这十种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各以所爱,先习迷心,而自休息。因为独觉跟缘觉,跟二乘不发大心的声闻,他们满足了,把他所证得的当成了无上菩提。如果这样认为这样称谓,就是大妄语。如果是外道邪魔,他所感的业堕无间狱。如果是声闻、缘觉不成精进,叫定性声闻、缘觉。不前进了,都是持空成寂,在空寂当中。

这是他过去无量劫所积修的,所得到的邪知邪见的种子,迷暗自心,把他定中所现的境界相,跟他自己以前发心的相似,这就是一切的外道跟声闻、缘觉他的病根,未得言得,未证言证。外道他认为他成就了,他认为他永远不生不灭了,这叫大妄语;大妄语一定下地狱。声闻、缘觉他们证的是无漏惑,已经不再漏落了,没有地狱,没有三灾。只是不精进而已,不向前求佛,把化城当为宝所,化城不是究竟的。这是同中的不同,二乘人不能跟那些天魔外道一样的。因为那个要下地狱的,二乘人不会再下地狱了,永远断绝了。但是佛批评他们跟外道等,把他们十类划到一等。

【汝等存心,秉如来道,将此法门,于我灭后,传示末世,普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见魔,自作沉孽,保绥哀救,消息邪缘。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始成就,不遭歧路。】
前头那十类众生,包括定性的声闻、缘觉,加上定性声闻、缘觉一共称为十类。那十类众生失佛知见,入到歧途。佛就嘱咐阿难,你要宣扬此法门,专指这楞严经,在我灭后,传示末法之世,让一切众生明白这种道理,不要堕于天魔外道,不要堕于持空成寂的二乘,让他们消除这种邪缘,让他们入佛知见,从始成就,不遭歧路。

【如是法门,先过去世,恒沙劫中,微尘如来,乘此心开,得无上道。】
如是,就是指着法门说的,现在这个法门是指着要辨别什么是魔、什么是正道。为什么讲五蕴?五蕴最后这一蕴是识蕴,如果堕了识蕴不超出,乃至于二乘声闻、独觉不发大心,认为这就成就了。二乘人还没破见思烦恼,还在八识当中,所以佛让他们超离,发菩提心。如是法门指楞严法门说的,这是过去的无量诸佛依此而成道的,得的无上道。这是专指着楞严法门说的。

【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从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干慧,圆明精心,于中发化。】
“色、受、想、行、识”的识蕴如果没破除,成不了佛的。转八识成四智,得把八识转成智慧。识蕴若尽了就成功了,究竟成功了,证明真正证得了。你现前根根互用,体性圆融,六根之用没有间隔,一根即具足五根。互用当中就能得到金刚慧,叫金刚干慧。这个得识蕴尽,识蕴尽了,诸根互用,在互用中这才行菩萨道,能入菩萨金刚干慧。

圆明精心,就是不生不灭,生灭和合,寂灭现前,超越世间一切魔外,超过出世间二乘小乘的圣人。金刚干慧是破你最后的惑,无明惑,金刚慧是能破生相无明的。不破生相无明,不能成佛。发了菩提心才能有这种金刚智,有这种金刚智才能够破除最后的惑。所以现在一切菩萨,能入菩萨金刚干慧。圆明精心,这个是把这个会了就得到圆明精心。精是不杂,圆满是无碍,明净圆满无碍。

【如净琉璃,内含宝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萨所行,金刚十地,等觉圆明。】
这是讲真心世界的。真心世界是一切诸佛众生圆融无碍,互相交彻,发菩提心,证得菩提果。“初发心时成正觉,如是二心初心难”。你刚一发菩提心就成佛了,成佛的心跟你最初发菩提心,这两个心。如果你不发菩提心,你成不了佛心。到了成就佛果,跟这初发菩提心,成了佛果的佛心跟初发菩提心的心,这两个心哪个心难?如是二心初心难。只要你一发菩提心了,决定能成。但是你发了心之后,时而发,时而退,时而隐,你发了这个心一定增长的。

我们从凡夫,我们现在起,我们发了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不是马上就能成佛,不是一发菩提心生死就了了,这个还经过好长好长劫。这一生发菩提心了,来生又把发菩提心忘掉了,不能相续。但是这个菩提心是金刚种子,永远不会变灭的,它会相续的。只要你发了菩提心,一定能成佛。为什么?因为它时而隐,时而现。一发了菩提心,你这个心永远不会变灭、不会坏。因为你营养不够,缺乏营养;就是你不行菩萨道,它就缺乏营养了。

或你这一生迷了,没行菩萨道,你的菩提心这一生没增长,诸佛菩萨一定来援救你的,一遇缘,菩提心就长起来了。这是在信心位时候,摇摆不定。一到住心,咱们前头一再讲初住,你那个菩提心发展的住在菩提心上,永远不失了。这个时候经历十住,十信心满,初发心住,这回再不退了。十住、十行、十回向,这叫三十心;再经过四加行,完了之后登入初地,这回再不退了,叫金刚十地,就是不坏的意思。一直到等觉、妙觉,究竟成佛,圆明了。成佛还是这个心,你最初发的心成就的还是这个菩提心,乃至到等觉、妙觉,那个成就了菩提心。所以顿超十地,就是一生。圆教的利根,一生成佛。善财童子,法华经的龙女,都是一生成佛的。

【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妙庄严海,就是你历生所修的万德庄严你的佛果,因所修的积累的德,庄严佛的果海,就说妙庄严海。福德智慧都圆满了,圆满菩提,证得一切种智,这是究竟了。证得菩提跟真如本性和合为一了,跟你自性,佛本来的真如性,这是理;你修的一切事,事回归于理,一切心回归于佛心,圆满了,究竟无余了。归无所得,自己的心行契合你本俱的真如体性,不是外来的,全是内心所俱的,这叫理究竟。理究竟了,还是原来所具足的。圆满菩提是智慧究竟。那我们现在做的什么?

我们培我们福德。先培我们福德,长养我们的智慧,必须得福德智慧两足尊,才叫成就佛果了。等到你成就了,从性起修,还归于你的真性。离开你的自俱的体性,没有一法可得。全性起修,乘着你全体的性体而起的修行,所有修行还归于你体性,乘性起修,还归于体性。我们又有另外两句话,“狂心顿歇,歇即菩提”,你那个妙明的真心把那狂妄的狂惑清净下来,还回你原来的妙明真心。

【此是过去,先佛世尊,奢摩他中,毗婆舍那,觉明分析,微细魔事。】
佛跟阿难说,此是过去一切诸佛世尊,在这个奢摩他的止当中,毗婆舍那观的当中,止观觉了,分明无碍,觉明分析微细的魔事。因此一切魔事销灭了,直至菩提,心不迷悟得大利益,觉明分析微细的魔事,一切魔业全部消失。这叫楞严大定,修习大定。

【魔境现前,汝能谙识,心垢洗除,不落邪见。】
魔境现前,汝能谙识。魔境现前,你的心中了了分明,不被魔所沾,心不着垢染,把这魔事给它洗清楚。你身上所有的垢染就是魔,魔不是外来的,心里头所有的垢染就都是魔。你把它认识到,不被它所沾染,心垢洗除,不落邪见,那魔无法奈何!不落邪见,直至成佛了。

【阴魔销灭,天魔摧碎,大力鬼神,褫魄逃逝,魑魅魍魉,无复出生。】
到蕴魔销灭,蕴魔、心魔、见魔,蕴魔之上有心魔、有见魔,属于心的垢染,把它洗刷干净。蕴魔销灭,天魔摧碎,大力鬼神,褫魄逃逝。一切魔鬼魔神,魑魅魍魉,莫奈如何,无复出生。所以咱们上来讲的五蕴魔,就是你的心跟你的见,就是两种。心洗清楚了,一切天魔外道莫奈你何。

【直至菩提,无诸少乏,下劣增进,于大涅槃,心不迷闷。】
因此一直到了菩提,无诸少乏,一点不缺什么,极小的毛病也没有;对于下劣的思想没有,增进菩提的心随时在增长;于大般涅槃心不迷闷,对于佛的果位心里清清楚楚的,直至成佛。下劣是二乘,如果是回小向大,把下劣心蠲弃了,进入大乘心,心不迷闷也不颠倒。

所以在我们禅宗修禅定的道友们,他讲大凡胜小圣。一发菩提心,修无上禅的时候,就这个心已经胜过小乘的圣人了,胜过二乘果位。这个地方就讲的是这个。如果已经证得声闻、缘觉果位了,乘空持寂,不发菩提心,在楞严经魔说是魔,划为魔的十道之内。不过这个魔他总是超出三界外了,不受生死轮回了,只是心量不大,不肯利益众生,所以大凡胜小圣就在这个里头。

【若诸末世,愚钝众生,未识禅那,不知说法,乐修三昧,汝恐同邪,一心劝令,持我佛顶,陀罗尼咒。若未能诵,写于禅堂,或带身上,一切诸魔,所不能动。】
若像我们现在末法,若诸末世,愚钝众生,我们都在这个范畴之内了,我们都是愚钝众生。未识禅那,对于这种奢摩他的止不了解,也不知道说法,喜欢修三昧,喜欢习定,但是容易入邪,容易入外道。如果你要害怕恐怖入于邪道,怎么办?自己恐怖怎么办?持我佛顶陀罗尼咒,这就是楞严经的楞严咒。你怕修定招邪,那你就念楞严咒,持我佛顶陀罗尼咒。

若不能念不能诵,怎么办?你在禅堂写上,在你修定这个禅堂写上我楞严咒,写这个楞严咒魔不来,避魔的。另外一种,现在有把楞严咒缩小印得很小,带在身上,缝个小口袋,就带楞严咒,把它带在身上。起什么作用?你修禅定时候,魔不能来,魔不能入,魔不能动。你不能念诵,把它带到身上。

我们一般的出家人刚出家就念楞严咒,要念上半年,差不多。我没有念过,因为我出家不同,我出家就受戒,我都没停过。等一学华严经,不要念楞严咒了,华严经本身都是楞严咒。这种境界就讲到这里,就是带上楞严咒,你不能读诵,楞严咒保护你,佛力加持。这是佛亲口所说的,楞严经就是这样教授我们的,就持佛顶陀罗尼咒。不能诵,把禅堂写上,一切魔进不来。或者你带在身上,一切魔不能动你。楞严咒功力非常大,凡是一说咒语,就是大悲咒也如是,一切咒都如是,地藏菩萨灭定业真言也如是。凡是咒就是浓缩。楞严咒就是一部楞严经,浓缩了。你要带一部楞严经多大?带一个咒不大了。

【汝当恭钦,十方如来,究竟修进,最后垂范。】
佛所教这个楞严经最后浓缩到楞严咒的时候,这是十方一切诸佛从始至终究竟修行的法门,你如果恭敬钦承,能够以此自利利他。例如说我们学楞严经,我们要习定,要修禅定,要断一切魔事,自己感觉自己的力量不够,怕飞魔入侵。那你就把楞严咒带在身上,写到身上,或你住那个房子(禅堂),把楞严咒贴到那上头,魔进不来。为什么?此是十方如来从始至终修的法门。十方一切诸佛从修到成佛,如是修,依着楞严经而修,这就是自利利他。你把五十种蕴魔学会了,什么是魔,什么是法,什么是佛菩萨加持,就知道了。这是自利利他两面的。

二者,十方如来哀愍最后末法众生。末法众生业障重,修道的就是这个禅堂也不清净,又缺乏明师指导,怎么办?就把楞严咒贴上,可以避诸魔。这是十方如来慇懃教化众生,这是修止的、修三摩地的、修禅那最初的方便。但是你要生信,由生信而开解,由开解而能进入,这个咒就达到你耳根圆通。这上没说,我心里想,耳根圆通法门是观世音菩萨的法门,你念大悲咒也一样的,你就念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是你一门深入,从耳根深入。法法相通,你念普门品也一样的。

【阿难即从座起,闻佛示诲,顶礼钦奉,忆持无失。于大众中,重复白佛:如佛所言,五阴相中,五种虚妄,为本想心,我等平常,未蒙如来,微妙开示。】
在这个时间佛教授之后,阿难就从他座位起来,听佛的开示教导,顶礼佛,忆持楞严咒、忆持楞严经无失。他在大众当中向佛顶礼之后,他就向佛表白说,如佛所言,五蕴相中,佛上来跟我们讲的五蕴境界;这五蕴境界全是虚妄的,五种虚妄;为本想心,我等平常,未蒙如来,微妙开示。我跟着佛这么久了,佛从来没有像这一次法会当中开示五蕴。五蕴怎么来的?妄想安立的,五蕴是妄想安立的。妄想以什么为根本?这是阿难第一问,问佛。

五蕴它是依着妄想而安立的,什么是妄想的根本?这是妄源,阿难请佛说说妄的根源到底是怎么来的。所以他问佛五蕴相中,在讲五蕴当中五种妄想,如色蕴中坚固妄想,受蕴中虚明妄想,想蕴中融通妄想,行蕴中幽隐妄想,识蕴中虚无妄想,这五种妄想的根本想心。五种妄想都是虚妄的,当体全空的,但是它的根本究竟如何来的?我平常给大家说过,鱼朝恩请问国师就是这样子。他问:妄想从何起、何者是妄想?这无明从何起、何者是无明?阿难现在就问佛:什么是妄想的根本?妄想从何起的?五种妄想“色、受、想、行、识”,什么是五种妄想的根本?

【又此五阴,为并销除,为次第尽?如是五重,诣何为界?】
要把妄想销除,次第让妄想渐尽,有没有个界限?我现在把色蕴消失了,完了又开始受蕴,我把受蕴又把它消失了,“色、受、想、行、识”一蕴一蕴,它的开始到它的还灭,到它销灭的浅、销灭的深,为并销除,还是次第渐尽?五蕴一下都销除了,还是一个一个销除,这叫次第,五蕴集体销除。色蕴跟受蕴中间有界限没有,诣何为界?我证明我色蕴销除了,现在我受蕴又起来了,问的意思是这个意思。它们的界限,每一蕴的边际,这个阿难向佛请求说我还不明白。

【惟愿如来,发宣大慈,为此大众,清明心目,以为末世,一切众生,作将来眼。】
惟愿如来,发宣大慈。你再大慈大悲给我们大众,使我们心里清净,眼目明白,以为末世一切众生作将来眼,就是做他们指导的方针。

【佛告阿难:精真妙明,本觉圆净,非留生死,及诸尘垢,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
什么是五蕴的根本?妄想,都是妄想生起的。一切尘垢,一切生死,全是由妄想生起的。我们说打妄想、打妄想,妄想就是生死的根本。你不打它也存在,打它也在,并不是你想不想。一切根本就是妄想,都因妄想而生起的。

【斯元本觉,妙明精真,妄以发生,诸器世间,如演若达多,迷头认影。】
佛答覆的意思就告诉他了,这个妙觉明心就是五蕴。你还要再问五蕴差别之相,就是妙觉明心迷了之相。一切法建立在空中,空中没有,空中无色。五蕴,咱们念心经,心经就跟你讲的五蕴皆空,“色、受、想、行、识”是真空的,实相之中没有,都是无相的。虚妄发生,在本觉妙明精真妄以发生,根本没有,虚妄发生。像演若达多说把脑壳丢了,认影子说把头丢了。

这个比喻我们大家都懂了,但是在实际上我们认为五蕴是真实的,我们并没有把五蕴当假的。现在我们每天的受用,一天生活当中,我们不是把假当成真的吗?如果你认成假的不就成道了,你苦集灭道就没有了。简简单单说,我们这个色身现在我们学佛都知道它是假的,我们哪一天、哪一时、哪一刻、哪一念,你没把你身体当成真的?你就当成假的,脑壳痛也不痛了。没当成假的,当成真的了。我昨天还这么想,我现在九十五岁了,真的老了吗?假的。

一想到,“唉呀!九十五岁了”,你心里先打个颤,“唉哟!九十五岁,老了”。如果没这个思想,也没什么老,也没什么小。妄想,每个人都这想。所以就像演若达多似的,他脑壳就在他脑袋上长着,就在身上长着,他说脑壳丢了,一样的。

咱们一切众生你真正要是明白了,但是遇事就不行,在理上我们都能知道这是假的。是假的,但是你假不了。人家往你脸上吐口唾沫,你马上就火冒三丈,不管谁吐你。不是这样子吗?如果你知道是假的,跟你毫没关系,你吐就吐吧!

人家把你脑壳砍掉了,那不是我,我就看着别人被人脑壳砍掉了,那你永远不死了。就是假不了,问题很简单。就像人家蒙一张纸,纸那边你什么也看不去了;拿手把它捅个洞;就是没捅这个洞,你看不见外边。斯元本觉,妙明精真,妄以发生。一切世间相,一切影子,原来就没有,头上安头,就像演若达多把脑壳丢掉一样的。

【妄元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迷因缘者,称为自然,彼虚空性,犹实幻生,因缘自然,皆是众生,妄心计度。】
找元因,妄元无因。佛就答覆阿难,你要找一个妄的元因,找妄的原来,没有,有还叫妄吗?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妄不是真的,没有。于妄想中,立因缘性。在没有当中立个有,这个有就是因缘。因为什么缘起?把这个因缘迷了,不称因缘,是自然的。世间上没有自然的,哪一法是自然的!虚空该是自然的吧?虚空对着有说的,没有有,虚空还有吗?

谁还立个虚空干啥?彼虚空性,犹实幻生,是幻化的,因缘、自然都是众生自己计度的。咱们这张三李四,你是计度的,假名。你不计度,什么都没有。所以你没计度,哪有五蕴!五蕴牢固不可破的;五蕴根本就没有,你要认为有,你也破不掉。原来就没有,它根本就不成立,都叫妄想颠倒,没有一个事实给它依赖的。

像我们大家都可以观,你坐着想吧!这个世间你所见到的,哪样是真实的?哪样是不坏的?没有真实的。或许你会答覆:虚空是真实的。既然叫虚空,根本就不是真实的了。虚空还是真实的吗?真实,它还叫虚空吗?

那你再举别的例子,哪样是真实的?没有不坏的,没有永恒的,这就要修观了。所以一切法因缘假合,迷了因缘,说一切法自然的。它的虚空性,虚空性是什么样子?幻生的,因缘的,自然的。幻生、因缘、自然,众生的计度;妄心虚妄计度,也没个幻生,也没个因缘,也没个自然,你来给它安的。诸法如是。彼虚空的性不动不坏,虚空有体吗?幻妄所生的才叫空。迷了,迷妄有虚空,依空而建立世界。所以空里而建立世界,在世界里头所产生的因缘、自然是众生的妄心计度。这要想,不是在语言上你能够悟得到。你用事实观想,想哪样是真实的,这个世界上没有不消失的东西。

【阿难!知妄所起,说妄因缘。若妄元无,说妄因缘,元无所有。何况不知,推自然者?】
阿难,知妄所起,妄从什么地方起的?知妄所起,说妄因缘。妄怎么起的?说妄因妄缘。妄因妄缘从哪来的?妄无元,原来就无有。妄既无元,说妄因缘。原来没有说它有,这不是头上安头吗?推为自然有。什么是自然有的?没有一法是自然有的。

【是故如来,与汝发明,五阴本因,同是妄想。】
是故如来,与汝发明,五蕴的本因,“色、受、想、行、识”同是妄想。咱们讲了很久的五蕴,五蕴的本因,因为什么有五蕴的?妄想。那这不是五蕴没有吗?五蕴本空,妄想不是实。妄想本身就是妄,还有什么实吗?二计俱非,两个都是假的。假的是对真的而说的,因为你认为真才说假的;真都没有,假立不起来,说假做什么!

原来无一物,还有什么假的可安吗?有什么真假吗?原来本来就没有,那真假从何立?所以这一切的问题,在六祖答覆那个偈子,“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原来无一物”,原来什么都没有,哪里还要惹尘埃!“何处惹尘埃”,没有。众生妄计。众生一妄计,这一执着,不但有,愈有愈无边了,无法无尽。是故如来,与汝发明,五阴本因,同是妄想。说了半天,完了说的是妄想。“色、受、想、行、识”,什么是它的因?妄想。答覆了。

【汝体先因,父母想生,汝心非想,则不能来,想中传命。】
汝体先因,你的身体是因为你父母想生个儿子,父母想生。汝体先因,你阿难的体因为什么?你爸爸妈妈想生个孩子,把你生出来了。那你的心呢?你非想,若是不是想,你会来得到吗?是你想的。汝心若是非想,你不能投生。就是想。你心里一想,你爸爸妈妈又想生个儿子,你就来了,就这样子来的。如果你心没有想,你来不到,你不能来。你那在想,等着呢!等到一传达,因缘成熟了。这也是个因缘成熟。你的身不是有,汝身非有,是你爸爸妈妈的妄想把你想出来了,打妄想把你打出来了,就是这样子。

【如我先言:心想醋味,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足心酸起;悬崖不有,醋物未来,汝体必非,虚妄通伦,口水如何,因谈醋出?】
如我先言,心想醋味,一想醋口里就酸了。从这个我想到我看三国演义时候,曹操行军的时候;东吴失败了,跟东吴打仗,火烧战船,失败了下来,大路上没水喝,渴得不得了,怎么办?都走不起来了。

曹操很聪明,他说:前头有个梅树林,快点走,到梅树林吃梅子,一吃就好了。大家精神都来了,口里就冒酸水。一说梅子,口里就冒酸水,一冒酸水就不渴了。虽然这是故事,因为我们学佛的人,看见什么小说也好什么事也好,你往佛教的道理想,你拿佛教道理一讲,微妙得很!就是如是,一切法如是。佛说我心想酸味,你一想酸口里就流口水。心想登高,腿就发怵,腿就酸起了,所以足心酸起。如果没有悬崖,醋物未来,你体也不会感觉到,对不对?虚妄通伦,不论想什么。

【是故当知,汝现色身,名为坚固,第一妄想。】
所以假事真事,一切都是如梦幻泡影,一切法如梦幻泡影。咱们金刚经上,大家都记得吧?那不是一句话,你遇到任何事,愈烦恼时候,“唉呀!一切法如梦幻泡影”,你心里就解脱了。一切法如梦幻泡影,你跟它执着什么?心里想什么,想的睡不着觉。如梦幻泡影,假的。当你一想假的,什么都放下了,一来就困了,乏了,那不睡了!

好多问题都如是,如梦幻泡影。所以佛教授我们好多成道的方法,你随时你一天生活当中,好多你都开悟了,你一想确实是这个道理。等你想不通,想不通是你钻牛角尖。你在牛角尖跳出来,到台怀镇去就通了。你钻到牛角尖里,当然不通了。所以佛告诉他们,跟阿难说,如我先讲味道时候,我一说醋,你口里酸就起来了,流口水。一说酸梅,一说甜,这就是反应,物质反应。咱们任何事情都有这种想法,都有这种反应。

【即此所说,临高想心,能令汝形,真受酸涩。】
想登高,这都是讲受蕴的,受蕴的时候遇到什么境界,如果你以前受过的,你知道;你没受过的,你反应不大厉害。如果你受用过的,你就知道了,一说,你那虚妄玄想它就现前了,你感觉酸涩,这是心理作用。咱们一听到火就感觉烤得很,它是上升的;一说到水,水是向下流的。

【由因受生,能动色体,汝今现前,顺益违损,二现驱驰,名为虚明,第二妄想。】
因为这样的关系,你的受身,能动的色体,跟汝现前的顺益境界,违境界,逆境界,你心里一想。但是这些想法,告诉你全是妄想。妄想能引起你身体,能引起你生理,你生理就是这个妄想成的,所以你一想你那个身体就有感觉,它就是这妄想成的。它若不是这个妄想成的,它没感觉。还有语言思想,想的心是因,但你领受;色蕴是因,领受的受蕴它就生起了。

因为受必须有东西,必须有别的物质你才受。想是没有,打个妄想,一想就到了。你现在,不说神通,就你妄想,你想太原,咱们说咱们最熟悉的大乘寺,你这么一想,你到了大乘寺了,都现前了。如果没到过大乘寺的,你跟他说大乘寺,他想了半天,他还是不知道。为什么?他没去过。的去过的才熟悉。跟你们大家说监狱,你们没住过,你怎么想那个味道不一样。他要跟我说,我就清楚了,监狱什么样子。懂得吧!得由因受生,才能动你的色体。顺益违损,相顺的你感觉高兴,违背你思想的,你感觉有损减,这两个都相互驱逐的,全是虚假的,这叫虚明妄想。好了,咱们明天打个最后妄想。【以上文字依梦老法音自行整理,仰请参考】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由因受生,能动色体,汝今现前,顺益违损,二现驱驰,名为虚明,第二妄想。】
继续昨天讲的。能想的心是因,想的心能动色体,这就是缘了。能动色体,就是五蕴身受生的时候,由你想心这是因,受蕴生起,所以能动色体。能动的色体是苦乐二相,苦相、乐相它们驱驰不息,驱役你的心驰流不息。因此你现前的这个色身,能受生的这个色身,它怎么来的?它是由想心,由受因,由这个形相而生汝现前这个肉体。有顺缘,有违缘。顺缘,就增长,就受益。违缘,就是损伤。这是苦乐的二境。二现驱驰,就是苦境跟乐境。驱驰就是能役你的心,你的心就被苦乐所驱驰的,这样永远不息。但是这个所生的心是虚明,全是妄。违境、顺境没有真实的,虚假的。这叫第二个妄想。

【由汝念虑使汝色身,身非念伦,汝身何因,随念所使,种种取像,心生形取,与念相应。】
由汝的念虑念处使你这个色身,但是色身不属于念,身非念伦。由你念处使你的色身,但是你的念处没有因,汝身何因,如何被念所驱使,这种种的取像生心,心生形取,与念相应。这一段经的意思说你的妄想,妄想是“色、受、想”想蕴,五蕴之中想蕴,想蕴在驱使你身心的实;这个实不是真的,有虚假,是可坏的。

为什么不是真的呢?想蕴所成的,想蕴的妄想。由你的念虑,这个念虑就是想蕴,就由你这个想蕴的念虑所起一些浮想。浮是空的,浮不是扎实的,由念虑使我们这个色身生长。但是身不是念伦,身跟念跟思虑两回事。能思的是想,想是属于心,如何驱使色身,心生了,取形相了,跟你心的念相应,就是跟想相应。想蕴是妄想。由想跟身念相应,成立这个想蕴。

【寤即想心,寐为诸梦,则汝想念,摇动妄情,名为融通,第三妄想。】
寤即是心,寐即是梦,作梦,则汝想念,摇动妄情,名为融通,这是第三个妄想。想心,能想的心跟你寤寐所做的梦,想念跟你的妄情融通在一起,这叫妄想。咱们经常说打妄想、打妄想,妄想怎么来的?

因为你想心跟一切梦境,想念的摇动你的妄情,妄情跟想心融通,这就成了第三个妄想。你的身体跟你的想相应了,想跟你的肉体相应了,由你这想念不停息,想念它不停息,动摇你的妄情。想念不息,动摇你妄情,你睡觉要作梦,这梦境所以由来。五根,“眼、耳、鼻、舌、身、意”的五根,跟外头“色、声、香、味、触、法”就互相融通,身心互融而成的妄想。互融这个色身又随你念头驱使,所以才摇动你的妄境。这是妄境跟你的妄情结合在一起,想蕴跟你的妄境结为一体。梦寐之间,摇动你思想的妄情,妄情融通你的一身。

【化理不住,运运密移,甲长发生,气销容皱,日夜相代,曾无觉悟。】
想是属于心理作用,身是肉体,身体的作用得受妄想支配,想支配你的身体。但是你这里头随时的变迁,你不觉得。因为这个是变化的,你想是变化的,它不住的,所以化理。化理不住,运运密移,甲长发生,气销容皱,日夜相代,曾无觉悟。想蕴过了是行蕴,“受、想、行”,现在讲行蕴。行蕴是潜妄的根本,想由行生,行蕴很微细的、很幽隐的。行蕴本来没有,因为你心的生灭不停,行蕴就是你那个心不停的想,那个不停的想不是前头的想蕴了,它不停!

行就是不停的意思。行蕴很微细的、很幽隐的、很难知的,是心理生灭不停。不停的这个生灭,就叫行。这个行使你约身约心迁流不住。人怎么老的?就这么迁流不住老的,你并不觉得。你觉得吗?就像一种变化的东西,它不停在那动脑子,其实是心理,他心里不停的动。你能分出来你心的生灭相吗?这就是生灭相。所以说密移,你没办法能了解。还有咱们指甲的生长,头发的长,筋脉的摇动,这都是行蕴在那不停的变化、不停的行动。

行蕴的理体是什么?就是变化,不停的变化。完全是用,或者说事,事情的事。咱们这肉体心理,心理是生灭不停的念念在想,身体不停的变化。不是一下就老了的,它在不停歇的变化,迁流不息,念念迁变。但是这种动相你没办法理解,幽深难测,这就是运运密移。像头发的长,指甲的生,甲生发长,但是你人渐渐就变老了,容颜也起皱了。每个人如果你每年照一张相片的话,你自己看一看吧!但是你平常没有感觉,感觉到吗?微细的密移,秘密的推移。但是你的相貌渐渐就消失了,发也白了,面也皱了,这都是日夜相代变化来的。你有觉悟吗?所以这叫生灭不息,念念迁变。

【阿难!此若非汝,云何体迁,如必是真,汝何无觉?】
你知道这个变化吗?这肉体是你、不是你?若不是你,我在何处?辨别虚妄无体,说它念念不停的迁变,不是一下就老的,但是你不觉得。假使说真,你就不该变,变就不真。变的时候,若真正是你,你掌握它变,你应该有觉悟。你知道你变吗?你前一个钟头、后一个钟头就变了,没有谁感觉到。谁感觉到了?它念念不停的迁流变,不是十岁孩子,一下就变六十岁、九十岁老头,那你有感觉。但是它念念的变,你没感觉。等它变成了,你感觉到了,你自己也知道今年五十了,不是去年了,去年四十九。这是粗的。前念过去了,后念生起了,变了,老了一念。感觉到吗?前一念跟后一念,在一念间你感觉不到,若隔上一年,你就感觉到了;隔上十年,那你当然感觉到了,它是念念的迁流不息。

你的身体迁变,它要变,不是真的,你何必认真呢!真的,那你就不变了。若是真的,你应该有感觉,前一念,后一念变了前一念了,这一念间变了。心理能可以发生,大家看过小说吧!伍子胥过昭关,这个关不好过,要检查到了就是死亡,他这一夜间愁得不得了,如何过这个昭关?明天就要过。第二天,眉毛头发全白了。这叫伍子胥过昭关。还不用化妆了,也不用藏了,胡子头发全白,当然不是他了。这是故事。人有时候忧愁相貌就变了,这不是化妆,思想的化妆。佛问阿难:现在你的身体是不是你?你的肉体的变迁是真的、是假的,你有感觉吗?就是这么句话,说是你、不是你。是你,你的体迁变,那就不是你了,不是真的。若是真的,就没有迁变。你自己没感觉。

【则汝诸行,念念不停,名为幽隐,第四妄想。】
一切法都是没有真的,迁流不息,行蕴。时而受、想、行、识,这是行蕴,都是妄想。则汝诸行,念念不停。这个念念不停非常秘密、非常幽隐,名为幽隐,这叫行蕴第四个妄想。

【又汝精明,湛不摇处,名恒常者,于身不出,见闻觉知,若实精真,不容习妄。】
真不容妄,真绝不是妄,妄也绝对不是真。咱们说五蕴境界,“受、想、行、识”的识蕴,这个识蕴是一切妄的根本。识蕴有没有?识蕴在哪里?识蕴就是心。若说真的,就是我们达到成佛了,妙明真觉或是妙明的真心;但是我们堕落为凡夫、堕落为众生,受妄想熏习把它盖覆了,妄想熏习盖覆真性。识蕴藏着真心,识把真心给盖覆了。就是你真心给打妄想给打掉了,就是妄想了,没有真实的了。

心如果不摇动,湛然常住的,恒常的,那你身上就没有“见、闻、觉、知”了。身体的“见、闻、觉、知”从何处来的?妄想,妄想生的,生的妄想。若是真的,真的不容妄。但是这个是真妄和合的,像那八识不是真妄合的吗?真不容妄,而妄里含着有真。修行到这种境界,登地菩萨了。这是讲妄分,不是讲精明分。

【何因汝等,曾于昔年,睹一奇物,经历年岁,忆忘俱无?于后忽然,覆睹前异,记忆宛然,曾不遗失。则此精了,湛不摇中,念念受熏,有何筹算?】

佛有举例子跟阿难说,何因汝等,曾于昔年,睹一奇物,经历年岁,忆忘俱无?于后忽然,覆睹前异,记忆宛然,曾不遗失。则此精了,湛不摇中,念念受熏,有何筹算?假使你这个识体,识的体,识有体吗?识没有体。咱们认识一个事物,要找我认识这个体,这个体在哪儿?就现实来讲,真不容妄,真绝不容妄,那妄由哪来的?妄由真起的。无明熏真如而产生妄,这个道理我们学教义都知道。你经历年岁,忆忘俱无。你很小睹到一件奇怪的物,等你经历年岁了还记得,永远记得。

我在备这段经文的时候,我想到我大概是五岁,我们那县里头产生一个奇异现象。什么现象呢?猪生了九个小猪仔,有一个是象,就是大象的象。那全县都轰动了,大概我爸爸带我也去看,就一只象,是大象,象的鼻子。马生麒麟,猪生象。但是当时的人不懂得,生下三天,象死亡了。要懂得怎么样呢?拿刀子割,拿那小刀在那象皮上割,一割那象就长,一割那象就长。

这个后来我到印度,我一直记到这个印象,到印度那个大象生小象的时候,那个大象就拿它那舌头舔那小象,那小象一会儿愈舔愈长、愈舔愈长,愈舔愈大,它把它那个皮,那个象皮坚固,包着它,象生不起来。咱们没有大象,如果猪生的象,如果你要懂得拿小刀割,一割那象一会儿就长大了。马生麒麟,猪生象。我当时小孩看到的,后来我这个印象还记得,印度象多,我到印度特别到那养象生象的地方,他们看见了那象一生下来,那个象它的妈妈去舔,小象就长。你不舔,那象的皮生下来就很厚,它把它包着长不起来,急死了。

所以一切事物,当有一个奇怪物,你很早年记到,经过这种事你就知道前的记忆宛然,那记忆里很清楚很清楚的,绝不会忘失。能记得这个精明念念受熏,有什么筹算?就是恒常怎么思惟的,有何筹算?这是反难的问题。若是所有的一切情感,实在有一个真实的,真实的就不容习妄。不容习妄,过去习惯的习,就是习惯了,不容妄想的意思。那什么缘故呢?就像你这个记忆力多少年他也忘不了,睹一个奇怪事或奇怪物,经历。因为念念受熏,筹算就是心里想。所谓筹算者,就是你的想法。

这个识蕴的识体若真正是真的,就容不得习妄,不受外边的熏染而起变化。我几岁看见那个猪生的象,这脑子里头永远有这个记性印象,什么缘因?就这句话。昔年睹一个奇物,经历好多年,忆念都不失掉。再遇到前头那个变异象,你又把你旧的想法一下就现前了。

咱们每一人回忆一下,你脑子里头,从你记事那一天,你脑子里积了好多东西了,这东西要把它摆出来有形有相的,它寄存在什么地方?储藏在什么地方?咱们每个人都记得很多事,储藏在什么地方?假使以前那种影子一现,你脑子马上就反应出来了,就记忆宛然,跟现前一样的,曾不遗失。那这个精了的心,湛不摇中,念念受熏,有何筹算。何因何缘还不失掉?就是湛然的真知。

【阿难当知: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静,流急不见,非是无流,若非想元,宁受妄习。】
所以说到这,佛跟阿难说,阿难当知,此湛非真。这个不是真的,就是静下来。佛举个例子说,如急流水。急流的水本来流动非常之快,但是没风没浪,恬静的。流的很快,你看不见流,恬静。那个急流你看不见,水流急看不见,还在流,非是无流。若非想元,宁受妄习。不是想的,这是想蕴的,完了在行蕴当中,含藏到识蕴当中。“受、想、行、识”五蕴,其实是一念间。

另外我自己举个例子,我在加拿大,加拿大温哥华水向上流。人家水都是向下流,但是那个地方,就这么一个山坡上,水向上流。还一个奇怪的,凡是这些游鱼,鱼就在那个平水流上来。凡是到过加拿大到过温哥华,都看过这个奇异。那鱼冲着水往上流,流到那个山顶上。山上有个大池,到那产子,产完子了又下去了。每年不论流到海里到什么地方,每年一定要回来,等它产子的时候顺水上流。

你看到很清楚,但是水向上流,鱼向上流很困难,它一点点往上冲。那是一种奇景,都去看。台湾也有这么地方,我忘记叫什么名字了,水倒流。它是一个沟,好像人工修的一样,地名我忘了,看到水上流。水向上流,顺底下往上流。真的吗?真的,是现前实物。你说水向下流,它这水向上流。

这个地方,此湛非真,当知这个湛然不是真的。如急流水,急流水你看见很平静,没有流,实际它流得非常急。流得急了,反倒平静。形容想元,想的元不受妄习干扰。说识,这完全形容识的。世间相有很多,跟咱们的智,咱们的识平常一般的看见相反的。类似这类事,大家如果到过天台山的也有这个,那叫“一行到此水西流”。一行大师到这个地方,那个水本来是顺流的,到那它上流去了,向上流。一行禅师到天台山,天台山有股水本来这水是向下流的,“一行到此水西流”。水向东流的,一行禅师到这,这水顶上去向上流。所以那有个碑刻到石头上,“一行到此水西流”。一股水本来向东流的,一行禅师到那一打坐向西流了。这是神力吗?地理上的位置。台湾也有这么一个,可能那个是人工,水向上流。一个沟,水向上流。这叫反常。

此湛非真,就是湛然的湛,不是真净的的真寂。若是真的,不变;变的,不真。很恬静的,流急的不见了,非是无流。若非想元,宁受妄习。这句话如急流水,波浪很平的急流水,很恬静的,没有波涛的掺杂。恬静的,为什么它起了变化?佛拿这个举例子说想元,就是四蕴妄想的根元,“色、受、想、行”,这四想的根元是妄习所熏染的。你看着很恬静,实际上是妄习熏染,并非无流,所以它变化。这是形容想元的,形容什么?

【非汝六根,互用开合,此之妄想,无时得灭。】
微细那个妄想什么时候才能销灭?等到你六根互用的时候,根跟识它们开合之际。根跟识的开合,根跟根的隔离,就是妄想。永远如是,没有时候销灭的,它不会销灭的。等你修行成道了,根解圆通,六根互用,妄没有,真显现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互相开合的时候,什么时候?生灭灭已,寂灭现前;等到寂灭现前的时候,六根互用。这个阿罗汉都能做得到,六根互用。眼根没有了,用其他的根能看;耳根没有了,用眼根能闻,这叫六根互用。

【故汝现在,见闻觉知,中串习几,则湛了内,罔象虚无,第五颠倒,微细精想。】
说到这,佛跟阿难说,故汝现在,见闻觉知,中串习几,则湛了内,罔象虚无,第五颠倒,微细精想。六根未尽的想元,就是你现在的见闻觉知,串习历来的习惯。六精之性是什么?就是八识它的互相熏,见闻觉知互相熏习,在八识中念念受熏。六识的精性在八识当中,八个识神互相通了,根根互用,就是互相串连起来了,眼也能听,耳朵也能看。这必须得到湛了内,湛然寂静,罔象虚无,这微细的精想达到这种地步。

【阿难!是五受阴,五妄想成。】
我们经常用思惟的观照,楞严经是让我们修行的,观照!在你受想的根,就是阿难,是五受蕴互相的妄想所成的。“色、受、想、行、识”五妄,五种妄想,他受报之地,把那个真性给你盖覆了。这叫五受蕴,又叫五取蕴,就是补特伽罗一切众生的数数取,都在这里取。这就是自体,五蕴的躯,咱们这五蕴成就的幻躯,五蕴身,观你的五蕴身。这里头深浅微细不同,每个人跟每个人的不同,但是都是妄想所成的。真心没有,真里头无妄,五蕴法都是虚妄不实的,没有一样是真实的。等你妄尽了,还源了,成为一真法界了。你看到华严经妄尽还源观,专讲这个五蕴妄尘,回归于原来一体的。

【汝今欲知,因界浅深:惟色与空,是色边际。惟触及离,是受边际。惟记与忘,是想边际。惟灭与生,是行边际。湛入合湛,归识边际。】
这五识以何为界?就是它的因界。想就知道因界的浅深,因的界义就是把它分开。既是界,那色是色、受是受、想是想、行是行、识是识,把它分开。有相的为色,无相的为空,色单立一边,“受、想、行、识”无相的,无相的离开色相,空!就是色空二法,“受、想、行、识”是一边。色蕴,有相就叫色,无相就叫空。若离开色相了,就叫尽色,色尽了;色尽了,都是空。出乎色的边际,在色的边际是因为色蕴所生,出开色的边际,色就受不到了。

受蕴,它的取着触,触是触合意思。触,一接触你才有受。有你乐接受的接触,你高兴接触的。有你不愿意接受的,像打你肉体,你不愿意接受。或是你享受时候,洗澡很舒服,两性相配,这都舒服了。这叫高兴的、喜欢接受的,乐受;不高兴的,苦受。受蕴当中,取着的触合在一起,触合有违境、有顺境,不高兴的想离,高兴的想触。这个我们在境界相上都可以想到,这是受蕴当中有违有顺境。

色、受。想蕴,有念的,记得起来的就叫记,有念的为记。无念的为忘,无念,记不起来了。在诸念而不忘无念,有念时候想到无念,因为想到它相对的时候,有的是尽想,有的是尽忘。全想不起来了,有的全能记起,记起很清楚。想蕴的边际,什么也想不起来,那就叫边际了。无想了,想断绝了,想蕴边际。就是在你静下来什么也不想的时候,什么都忘了,一不想什么都忘了。现在我开始有了,突然间过去的什么都忘了,就看到眼前的,记不得了。很熟的人,突然间说不上他的名字,他是谁?这个就叫忘。现在开始有。本来这种的忆力在八十岁就开始了,我已经过了十五年了,现在开始。因为有佛法熏习的力量,所以这种的妄想就像一刹那过去了,又恢复原状。想记得念,就想得起来。念忘了,记不起来了,想断了。这是想蕴。

行蕴,迷了。这个行蕴心里头散心杂念的粗相,这一切行为就像瀑流一样流下去了,迷。如果是修,心很细的,行为很密的,形容像什么似的?像你看山林里头,看电视那野马跑的时候,形容着就像那野马跑的时候,一下就过去了。现在不要用飞机形容,如果用飞机形容那极细了,一分钟飞了多少里了,特别那航天的,太空飞行的。拿这个来形容行蕴。咱们思想比这快,行!咱们一念间,上海、美国纽约,这一作意,这边说话,那边一想,到了纽约去了。这都叫行蕴。

“色、受、想、行、识”,识就是把一切所想的灭前境界相入于识,无入就合湛,有入内外湛明,识。识是入无所入、出无所出。大家回想我们这个识,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现在说是心,是八识的体湛然生灭,你能分析出来。你的思想能分析出来吗?分析不出来。你醒的时候在识蕴当中,由行蕴而进入识蕴,或者是你精明了湛的时候,还可以辨别。

在你梦中呢?你梦里识的运动跟你醒的时候一样的。这个是若存若亡。八识我们认识不到的,确实是我们都认为绝对是有,就是我们的心,一切身命生灭之相都由这流出来的。我想到了咱们楞严经里的一句话,“妙赞总持不动尊”,形容什么?形容咱们这个八识的体;“首楞严王世稀有”,但是得把八识体的妄销除;“销我亿劫颠倒想”,把你所有颠倒想(就是八识)销灭了;“不历僧劫获法身”,不经过好久,一念间,八识灭,法身显,就显露法身来了。

假使说识蕴尽了,到什么地位?一般的大乘经义说到地上的菩萨,灭无明,证法身。楞严经上说初住,住心向地,初住时候就可以了,初住就获得法身了。初住证得圆通,这是楞严经特说的。到你十信位满心,进入初住,圆通了。为什么?蕴尽,识尽。五蕴尽的时候都清净了,到了何位?入初住位。为什么?六根互用开合,六根分开,六根合成。咱们把这个叫妄想,妄想灭得证。

一般的得到十地,得到地,楞严经讲达初住就可以了。空也是色;色界浅的,浅显说知色为色;应当知道空亦是色。楞严经上,知空色皆是色,空也是色。色界浅的,空是空,色是色。色界深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咱们念心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和合义。

【此五阴元,重叠生起,生因识有,灭从色除。】
这是五蕴元,“色、受、想、行、识”的元,它们互相重叠生起。生,怎么生的?因为识有。识有名为生,识无名为灭。

【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理则顿悟,乘悟并销。这个道理一顿悟了,事非没有了。乘跟悟并销,事非顿除。这是因次第尽。

【我已示汝,劫波巾结,何所不明,再此询问?】
佛在前头第五卷当中,就跟阿难结解次第、次第结解。我跟你说得很明白,为什么你还问我这个问题?这是呵斥阿难的。因为今天我们要讲圆满,还有一刻钟,多讲一下。

【汝应将此,妄想根元,心得开通,传示将来,末法之中,诸修行者,令识虚妄,深厌自生,知有涅槃。不恋三界。】
汝应将此,妄想根元,心得开通,传示将来;叫阿难宣扬楞严经,很简单。佛到这就说完了,我现在跟你讲的什么是妄想根元,你现在明白了吗?你不要明白就算了,要传示将来,你要弘扬楞严经。在末法当中,一切修行者让他们认识什么是虚妄,别把这个身心当成真实的,全是虚妄,不要求生,要厌离自生,深厌自生;不要恋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不要贪恋,应该求有涅槃。就是这个含义。

【阿难!若复有人,遍满十方,所有虚空,盈满七宝,持以奉上微尘诸佛,承事供养,心无虚度,于意云何,是人以此施佛因缘,得福多不?】
阿难,若复有人,遍满十方,所有虚空。有这么样一个人,财富非常大,尽十方虚空都是七宝,拿这个七宝供养十方微尘数诸佛。这个供养,这个财物,你说这个人施供养佛的因缘多不多?福报大不大?

【阿难答言:虚空无尽,珍宝无边。昔有众生,施佛七钱,舍身犹获,转轮王位,况复现前,虚空既穷,佛土充满。皆施珍宝,穷劫思议,尚不能及,是福云何,更有边际?】
阿难答言,虚空无尽,珍宝无边。若有这个众生拿这个来供养佛,那功德不可思议。往昔,佛说以前讲的,施佛七钱,施七个钱供养佛,他舍身了之后得到转轮王的位,投生为转轮王。现在这些个七宝来供养佛,穷劫思议,尚不能及,那这个福德无边无际。这是比哪个福德最大。念楞严经的福德最大,无论楞严经的一字一句福德都无边。

【佛告阿难:诸佛如来,语无虚妄。若复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罗夷,瞬息即经此方他方,阿鼻地狱,乃至穷尽十方无间,靡不经历。】
佛告阿难,诸佛如来,语无虚妄。一切诸佛说的话,没有半句是假的。若复有人,假使有这么个人,身具四重,犯了四重罪,“杀、盗、淫、妄”都犯了。菩萨的十波罗夷,犯了十波罗夷。

若能念楞严经,这个罪过顿时销灭,瞬息之间销灭了,也不下阿鼻地狱了,也不堕十方无尽的无间地狱了。楞严经的消业非常快,但是你要想学楞严经障碍也非常多,我们大家要念个楞严咒起码要楞半年,人家说楞半年、楞半年,半年还背不会,并不是天天念的;乃至能听一遍楞严经,功德无量,就是不可思议了。

【能以一念,将此法门,于末劫中,开示未学,是人罪障,应念销灭,变其所受,地狱苦因,成安乐国。】
若是有人犯了“杀、盗、淫、妄”四根本,乃至大乘菩萨犯了十波罗提木叉,这种重罪在一般经上不通忏悔的。在楞严经可不是这样子,能于一念;还不说咱们学几个月了,以前不算,现在咱们也学七十天了,两个月零十天,咱们是八月一号开讲的,这不是一念了。将此法门于末劫当中,就是末法时代,开示未学,是人的罪障应念销灭。咱们可别做这想,经上这样说,咱们还要忏悔,不要满足。佛说你受持楞严经,所有这么多的大罪,不通忏悔的,在楞严经应念销灭;

就是你学楞严经这一念间,把这个罪都销灭了。不但罪销灭了,把地狱的因成了安乐国的因了。地狱苦因,成安乐国,转苦为乐。如果你经常的能念楞严咒更好,不能念楞严咒,就大佛顶首楞严经念一遍,功德也是如是,转苦为乐。这部经的功德力量相当的强,你学一遍等于销无量劫的罪恶。经前“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劫获法身”,就能够成佛了,不要经过无量阿僧祇劫。

【得福超越,前之施人,百倍千倍,千万亿倍,如是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得福超越,前头人供养十方一切诸佛,那功德多大、福德多大。但是有一个人能念念楞严经,他所得的福德超过以前布施的人,一百倍,一千倍,千万亿倍,如是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这就是说你能遇见楞严经,受持一遍,学习;乃至念一遍楞严咒,那个福德不可思议。假使约佛说,是财施为重、法施为重?

当然以法为重,财施虽然重,不如法施。能于一念间,这个是悟,开了悟了,圆顿法门。咱们没有开悟,这就是开悟的因,种了圆顿法门的因,将来一定能成佛。约修行说,是自行为要、化他为要?你自己去照着楞严经修重要,还是帮助别人讲解楞严经,让别人也能知道,使那未学楞严经的让他懂得这个道理,开示未学。这是第二种功德,约行。

修行,以什么修行为重要?行菩萨道,利益众生。利益众生,以什么法门为最要?楞严经。这是佛所讲的,嘱托的。约佛、约行、约福报。有漏的福报跟无漏的福报两个相比,能够遇到楞严经,读诵楞严经,乃至称个名,永脱轮回,再不堕三涂了,这是无漏的福报。譬如摩尼,一颗摩尼珠,胜过你供养多少千般海里的宝贝,就是一颗摩尼珠超过以前的。这就说是特别殊胜。

【阿难!若有众生,能诵此经,能持此咒,如我广说,穷劫不尽,依我教言,如教行道,直成菩提,无复魔业。】
阿难,若有众生能诵此经,若有人能诵一遍楞严经;能持此咒,乃至能持楞严咒;我们上早殿一定得念楞严咒,大家都能持楞严咒;功德穷劫不尽。我若广说这个功德,经过一劫也说不完。前头是略说。同时照着楞严经,佛所教授的去修道,直至到成佛不会受魔业的,一切魔不能入侵。

【佛说此经已。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及诸他方,菩萨二乘,圣仙童子,并初发心,大力鬼神,皆大欢喜,作礼而去。】
佛说此经已,佛把楞严经讲完了,在会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还有他方的,他方是指不是娑婆世界的,他方的菩萨,他方的二乘;还有圣仙童子,圣仙童子他修外道的,现的是外道的身,是仙人的身,但是他必须内修圣道,指这一类的仙人,在这法会当中有这些童子,圣仙童子来听经的,来护持楞严咒的。还有一些初发心的大力鬼神,这种鬼神多分是菩萨化身的,立志护法的,具大神力。皆大欢喜。经完了,作礼而去,表示谢法的意思。

我现在跟大家念了一遍。讲,不敢说讲,我也不会讲,老了,脑壳也颠倒了,说错的,没有说对,向大家忏悔。祝大家吉祥!
     【以上文字依梦老法音自行整理,仰请参考】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