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昌臻法师文集 (第三集)

以折服现行烦恼为修心要务

释昌臻




“以折服现行烦恼为修心要务”是净土士宗第十二代祖师清初的彻悟禅师提出来的,对我们的修行很有帮助,现分四个问题来讲。


  第一,修行为什么重在修心。


  修行,也可以说修正我们的三业,关键就是修心,就是要消除妄想执著,所以我们说修行应该修到起心动念头。这也是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的时候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正得。”所以,佛说种种法,都是为了对付妄想执著,一切法门都是解决这个问题。净土法门也很重视这个问题,直截了当地说念佛就是念心,就是针对这个问题。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我们念佛就是是心作佛。《四十二章经》佛陀告戒说,修行是一个人与一万个敌人作战。哪来那么多敌人?八万四千烦恼,就是八万四千个敌人。说一万个敌人害没有说够。何况这些敌人不是今天才有的,而是无始以来的烦恼习气。所以说这些敌人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我们必须十分重视,修行的关键就是修心,消除妄想执著。当代的净宗大德净空法师也说:“学佛是修心。修正行为容易,修心难啦!我们无始以来烦恼习气太重了,妄念从来没有间断过。心一动就是造业。《地藏经》上说:“阎浮众生,起心起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所以,赶快要把这起心动念转成阿弥陀佛,把我们的染业转变为净业。你会转,这就是修行,这是真正的修行。他还说:“修行不是一天到晚念经、念佛、磕头,不是在形式上,哪是做的表面工夫,在起心动念处下工夫。念头才起就转成佛号,这叫做从更本修。”这说明了修行的下手出在这里。我们平常注意了生业就是行为,注意了语业就是语言,一般都没有注意意业,所以我们往往满足与每天功课完成了,认为这个就是修行了。当然,不是说这样做不对,而是说只做这些就不够。因为没有抓住关键,没有修心,没有在起心动念处痛下工夫,这样就不能改掉我们多生累劫的烦恼习气,就不能消除贪嗔痴。


  我们不要轻视这些种种的念头,这个东西很细微,看不见,摸不着。有的同修认为,我只是想一下,这个不要紧,我没有做出来嘛!或者认为我心头想一下,有谁知道呢?其实不然,妄想这个字,下面一个心,上面一个相,它说明我们一动念头,就会有形有相。凡起心动念,作为信息贮藏起来了,这就是种子,就是业因。只要有这个种子,遇缘就起现行,就要受果报,要明白这个道理。古人说:“十目所视,十手所指。”那不只是十目十手呀!起心动念处逃不脱因果规律,逃不脱阿赖耶识比窃TING器还厉害,它用不着你说出来,你只要动一个念头就记录下来了。所以,我们千万不要轻视这些细微的念头,这是我们修行人尤其值得重视的问题。


  另外,我们对身、口、意三业还了解得不够,“三业”不是平列关系,意业是支配者,身业、口业是被支配者。《四十二章经》这样比喻:意业是当官的,身业、口业是它手下的喽罗、士兵,它是受意业支配的。所以我们只是行为上身业清净了,语言上口业清净了,还有意业不清净,绝对不可能真正清净。常言说:“擒贼先擒王。”你把意业抓住了,在意业上下工夫,意业真正做到清净了,身业、语业自然清净了。这个意业不可怕,有一首揭语说得很深刻:“毫厘系念,三途业因。瞥尔情生,万劫羁锁。”就是说,念头上有丝毫的牵挂,就是种下去三恶道的业因。眨眼间起个念头,就是万劫轮回的枷锁,你就出不来了。这十六个字,就把一切众生生死轮回的根本原因全盘托出,我们出轮回很难,就是这个原因。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猛省!妄心这个心字,古人有几句话来描述它,就是:“三点如星象,弯钩似月斜,披毛从此得,作佛业由它。”这就是说,心字的三点好象是星宿一样,弯钩似月斜,就是心字的弯钩象半边新月一样。它可以使我们披毛带角,坠入恶道;它就可以使我们证得佛果成正党。这几句话证说明十法界不离一念心,作圣作凡都是这个心。所以,《六祖坛经》说:“前念迷是凡夫,后念觉是圣人。”圣人与凡夫就是一念之转呀,一个觉,一个迷。梵文“佛陀”它两个字的意思,就是觉悟了的人,那我们这些凡夫,就是没有觉悟悟佛。我们的本性是佛,但是我们迷着的,什么东西迷着我们?三毒、五欲等这些无始以来的烦恼习气把我们迷着的。所以我们就不断地起惑、造业、受报,永远出不了生死轮回。由此可见,修心是我们修行的关键所在,它是关系我们能不能了生死,出轮回的一个根本问题。


  
第二,为什么说折服现行烦恼是修心的要务。


  佛法就是用来去妄想执着的,妄想执着就是烦恼,一切法门都要从断烦恼下工夫。净空法师说:“修学首先就是除烦恼,古德修学先从断烦恼下手。”可见,出烦恼在学佛修行中占着首要的地位,要从解除烦恼下手,才能真正入得门,能不能认真解除烦恼,又是检验是否真正修行的金石,这也是修行中一个带方向性的问题,因为烦恼不断,就不可能了生死,出轮回,成佛道,度众生。当然断烦恼很难,阿罗汉都要经得起七番生死,才能破除见思惑,还有沙尘惑还没有断,可见断烦恼之难,那不是一生一世可以办到的,所以说要修三大阿僧祗劫。古人比喻说,要段烦恼如象切断四十里河流那样,当然是很难的事。佛陀的大悲心,宣将了净土法门,不要求断烦恼,只要你伏住烦恼,也就可以带业往生,这是净土法门最殊胜的地方。所以,彻悟禅师提出“折服现行烦恼是修心的要务,”这真正抓住了要害。净空法师也开示我们:“念佛一定要伏住烦恼,不能伏住烦恼,念得再多,那不叫功夫,喊破喉咙也枉然。我们能伏住烦恼,念佛功夫才能成片,功夫成片就决定往生。”因此,能不能伏住烦恼,是检验我们功夫能否成片的一个标准。那么,烦恼伏住时是什么样的状态呢?就是说,当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心不被外境所转;财、色、名、食、睡这些东西出现了,我们能够不动心;对世间法也不被它转移,能够伏住烦恼。从出世间法来说,你选定了净土法门,对于其它的法门不动摇。彻悟禅师举了两个例子,他说,如果达摩祖师自来对你说应该修禅,一定可以开悟。我向他说,我已经选定了净土法门了,不动摇。如果释迦佛来说,还有一个法门比净土法门更好,我也不动摇了,我已经选定你老人家金口宣讲的净土法门,我不再动了。只要有你这个境界,对世出世间法心都定了,这才是功夫成片的境界,对世出世间法心都定了,这才是功夫成片的境界,这样,往生当然就有把握了。从这个意义来说,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每天念了多少声佛,这就要看你念的佛能不能够伏住你的烦恼。我们应该明确,念佛是手段,不是目的。念佛的作用,就是以一念代万念,我们要把千千万万的妄念,归到一个念上,把一切妄念都归到这一句佛号上去,这样,才能把烦恼伏住,才能功夫成片;这样,自然感应道交,临命终时才能带业往生。


  第三,这样才能伏住现行烦恼。


  首先,要弄清楚伏烦恼与断烦恼的区别。比喻说,断烦恼有如铲草除根,伏烦恼有如石头将草压住;当然,伏住烦恼就容易得多了。李炳南老居士有一段开示很好,他说,修其它法门带业绝不能了生死,只有净土法门才能带业往生。但是我们很多同修对于带业往生缺乏正确理解。造业,尤其是造恶业。身口意所造的十恶业:身业杀、盗、淫;口业妄语、恶口、两舌、绮语;意业贪、嗔、痴。这些业是从有体相,虚空都不能容纳,既然造了罪业,就要在六道中还债,就债未了清,又造新业,怎么能了生死呢?有人说,至心念佛一声,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我们念了那么几年,为什么没有消除呢?李炳南老居士说:你造业的时间好长,是无始以来,你念佛的时间好短,充其量念了几十年。比如有一座房子起火了,靠你一个人提一两桶水去救火,当然无济于事。但是,有些同修因此就误认为念佛无效,甚至退失道心,乃至诽谤佛法,这是非常错误的。


  专修净土法门能伏住烦恼,可以了生死,自然烦恼还存在,怎么办呢?就要时时刻刻用佛名来压服,时间久了,功夫纯熟了,到了临命终时能提得起正念,能伏得住妄想,自然就能带业往生了,往生以后要断烦恼就容易了,”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关键是你现在能够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这个是带业往生的真实意义。绝不能有半点错误的理解,好象是我在念佛,就有保障了,一边造点罪业没有关系,这样做就不能往生。你不能怪佛说得不正确,只能怪自己理解错了。李炳南老居士有一首《佛惑偈》很好,对每个修行人都很有受用。他说:“一念毒心生,急压一声佛,恶言不出口,损人事莫作。久久成自然,往生可带业。是名伏惑法,真实秘诀。”毒心,我们起得念头都是超不出贪嗔痴和财色名食睡。三毒是一切罪恶的根源。所以,“一念毒生心,急压一声佛,”赶紧压一声佛号,这是关键,你能这样子做,下面就好解决了。“恶言不出口,”我们经常能将毒心伏住,烦恼就伏住了,当然就不会犯口业了。“损人事莫作,”行为上当然就不会去做杀、盗、淫、妄那些事了。这说明意业伏住了,身业、口业自然就不会继续做恶了。“久久成自然,往生可带业。”经常用佛号来压烦恼,久而久之就成自然了,随时提正念,恶念就生不起来了。这样,临命终时就可以带业往生。“是名伏惑法,”这个就叫做降伏惑业的方法。“真实秘密诀,”这是很真实的秘诀。


 
 第四,用佛号怎么伏住烦恼。


  净空法师说了一个念佛的秘诀,他说:“不怕念头起,只怕觉悟迟。阿弥陀佛就是觉悟。我们不管是起的善念、恶念,只要念头一起来,立刻换成阿弥陀佛,这要换得快。念头一起,很快,第二个念头就换成阿弥陀佛,不要让第二个念头仍然师妄想杂念。这是念佛的秘诀,能这样念法,这样用功,你用上一个月,自己就晓得,你的心清净了,你烦恼少了。用上三个月就上轨道了,功夫得力了;用上两、三年,纵然不能得一心不乱,功夫成片决定能够得到,这时,虽然烦恼得根还在,还没有拔掉,烦恼决定不起作用,不起现行。有了这样的功夫,决定往生。”净空法师将的这个秘诀很好,我们大家都应该照着这样做,这对于减少妄念,伏住烦恼,可以得到很大的受益。圆瑛法师说:“一句佛号能治一切烦恼心病。”他谈他自己的体会,他说,遇到逆境来了,心理生起,马上就经行念佛,走四步念一声六字洪名,这样转上几圈,慢慢心境就清凉了,烦恼就消除了,这是一种方法。第二种,他说,有些时候事情很紧,心头焦躁,甚至于深夜都睡不着,也是采取一心称念佛号,经过一段时间,身心就安定了,这样就容易入睡,而且没有梦魂颠倒的现象。还有在写经的时候,写一笔,一句佛号,使我们的精神始终凝聚起的,妄念起不来了,写得很长的时间也不觉得辛苦。他说了这三种情况,用念佛的方法都能够伏住烦恼,使我们念佛得到受用。这些方法也值得我们学习。


  净空法师还提倡念佛要活念活用,不要死念,我觉得很有受用。他说,我们念佛,就是要用阿弥陀佛佛号把我们无量觉心念出来。我们的本性就是无量觉嘛,无量觉就是真心,我们用一心来办事待人接物,就是念佛嘛。这样做,我们念佛在生活上就排上用场了,这就是活念活用,不要死念。如果你死念,这样就得不到受用。能够活念活用,我们就生活在觉而不迷的境界里,那当然就能往生嘛。我们终日念佛,终日在念心,念佛就是念这个觉而不迷的心,念正而不邪的心,念净而不染的心,把我们内心本来的觉、正、净都念出来了,然后又把这个觉、正、净用在生活当中,这就得到了念佛的受用了,就把这一句佛号念活了。我们的心就与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觉、正、净心心相印了。这样,你念佛往生就是活着往生的。往生是我们的心,这个躯壳是去不了的,所以说,身在娑婆,神归极乐,这就是活着往生嘛,并不要等断气以后。他这一段话,使我们心开朗乐,很有受用。懂得这个道理,就对于二六时中佛号不间断,才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二六时就是二十四小时,佛号不间断。如果理解错了,把它理解为不休息不睡觉,一切事情不做,这样把身体搞坏了,这是我们理解上的错误。现在有工作的,一天到晚拼命念佛,又要想到做工作;或者一面做事,一面念佛,结果是佛没有念好,工作也没有做好,这也是理解上的错误。净空法师说:“当你工作来的时候,就把佛号放下,专心去办事;事情做完了,佛号提起来,这样叫不间断。”


  对于什么叫一心不乱,净空法师有一个很明确具体的开示,可以帮助我们认清这个问题,他说:“所谓一心不乱,不能错解了。一心不乱,就是处事、待人、接物,作什么事情都是一心。我们在念佛上得到一心不乱了,要把它应用在社会上,应用在日常生活上,这才管用呀!做什么事情专心去做,那就叫一心不乱。吃饭、穿衣、接待客人,你都一心不乱去做,世出世间法样样圆满,这个是念佛,对于整个社会才有贡献!念佛,念念相续,无有间断。那个念,是什么念?觉念、正念、清净念,样样都觉而不迷,就是阿弥陀佛呀!我不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也是念佛,我觉而不迷嘛。我处事、待人、接物统统不迷、不邪、不染,一句佛号不念,这叫真念佛。你把佛号放下,去办事的时候,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你办事还是念佛。我在办事,没念佛呀。你一心不乱地办事,一心不乱,就是佛嘛!所以你二六时中,真的没有间断。念佛人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是专心,都是一心,自己能成就,也能感到别人。有些人很执着,念经时有人来了,理都不理,不打招呼,不接待,这是小乘人。大乘则不同,有人来了,马上把经卷起来,接待客人,等客人走了,继续再念。李炳南老师说:‘行菩萨道,利益众生第一。’不要使人觉得学佛人架子很大,给人反感。” 他这番话教导我们念佛要应用道日常生活中,在日常生活中达到一心不乱。大家也不要理解错了,这不是叫我们不念佛。修行当然不能满足于每天念了多少声佛号,必须看我们对治烦恼习气收到什么效果。如果我们一边念佛,一边脾气一点也不改,这个没有用处呀!念佛就是要改烦恼习气、改毛病,把清净心念出来,才能了生死脱死呀。如果做不到这点,就说明我们没有放下,就是障碍。什么叫修行?放下就是修行,放下就是功夫,放下,首先就是放下烦恼习气。这从那里下手呢?从知过改过下手,这就是修行。


  大家见过《了凡四训》,第一部就谈知过改过,这就是下手处。净空法师说,一个真正修行的人,天天能够发现自己的过失,发现了才能够改,改过就是修行修行啦。如果你一天没有发现自己的过失,你这一天就没有修行。所以古人提出记“功过格,”自己的言行、心念都把它记录下来。我们想错了,看错了,做错了的事,能够及时地修正过来,这就是功夫。修行是一人与万人作战,当然是很艰巨。王阳明有句话,他说:“治山中之贼易,治心中之贼难。”心中之贼就是贪嗔痴,杀睡淫妄酒,财色名食睡,这些烦恼的习气,正是我们心中的强盗,要治心中的强盗的确很难。虽然三毒五欲人人都有,但各人的重点不同,每个人的主要敌人是什么,要靠自己把它找准,“擒贼先擒王,”这是要我们抓住主攻对象,找准主要敌人,集中火力,痛下功夫,消灭主要敌人。这样我们这一生了生死出轮回的愿力就会大大增强,愿力就会大大增强,愿力就会超过业力,烦恼习气自然就伏住了。这样念佛功夫就会得力,功夫当然也就容易成片了。


  
就当前来讲,影响我们修行,影响我们功夫成片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个问题:


  
(1)贪嗔痴慢疑中的贡高我慢的现象比较突出。


  有的同修,习惯于用自己的优点去比别人的缺点;或者把别人的缺点看得多、看得重,又不能真诚地去帮助他。有的同修接受意见不够虚心,对过头意见不能正确对待,甚至觉得冤枉了自己,心里放不下。有的同修只喜欢听人家赞赏的话。这都反映出对自身的烦恼习气、缺乏严格要求,对自己知过改过还没有认真下功夫,或者,对自己的主要敌人是什么还缺乏了解;更未认识到这正是严重影响念佛功夫成片的主要障碍。


  
(2)分别心较重。


  有的同修看问题、看人,总是习惯于用分别心来看待,使自己经常陷入人我是非,造成种种烦恼,身心部清净。比如分彼此,分界限、分亲疏,这种现象比较普遍。有的受点委屈惑听了过火的意见,就想不通,受不了,甚至背上思想包袱,造成内心长时间不能清净。有的同修喜欢对自己合得来的人就关心照顾,对于合不来的就疏远讨厌,这些人我是非的观念,经常在脑子里头,而在待人接物上,无意中就反映出来了。


  
(3)喜欢背后议论别人的过失。


  背后议论别人过失,就当今影响佛教界内部合同修之间团结的一种普遍现象。局外人看到也很惊异,认为你们都在学佛了,为啥子还是经常的不团结?给佛教带来了很大的损失。严格地说,这就是以身谤佛,我们的身业作出来的事,让人家诽谤佛法,这当然也直接影响自己的修行。有的同修喜欢用佛法、用戒律去衡量别人,去指责别人,这很不号。印光大师说:“我们应该把别人看成是菩萨,只有我一个人是凡夫。”他是这样教导我们,也是这样做的。宣化法师这样开示我们:“真认自己错,莫论他人非,他非即我非,同体名大悲。”我们应该真诚地检查自己承认自己的错误,看到别人犯错误,自己要感到痛心,这才是菩萨心肠,菩萨的同体大悲在这上面就体现出来了。而我们不是这样,而是喜欢背后议论别人的过失,看到别人做错事了不但没有悲悯心,反而觉得我不错。这是遭罪业呀!净空法师说得好,他指出,佛法是教训我们自己一个人的,跟别人不相干,戒律也是教诫我们自己一个人的,跟别人不相干,戒律也是教诫我一个人,要我一个人遵守的,也与别人不相干,你这样想你的心就清净了。他还教导我们要学会“历事炼心,”我们在一切事务当中,办事情当中,日常生活中炼心,炼什么心?就是要把经纶上说的,戒律上说的统统用来约束自己,而不是用来指责别人。他说,佛法会用就成就自己,不会用就毁掉自己。还有,在居士菩萨戒中,把不说四众过失列为一条重戒,这很值得我们深思。当然,这也不能误解,如看到别人有过失,或看到出家人有严重问题,不劝戒也不反映,认为怕犯戒,这也是错误的。


  总起来讲,学佛就是修心,念佛就是要消除我们的妄想执着,修心的要务就是要折服现行烦恼。我们能用这一句佛号压得住烦恼习气,就不会再造恶业,往生时带业是带旧业,不是带新业,新业是带不走的。我们把烦恼伏住,你的言论,行动就不会造业了嘛!念佛功夫就能成片,也就自然与佛感应道交。如真能这样修行,你就可以得到大受用,将来临终就能安详往生,这是历代祖师大德的教导,我们大家都应当依教奉行。正德厚生  臻于至善  決証菩提。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

正助双修与理事双修

1996年秋季佛七总结讲话

释昌臻



这一期念佛七明天就圆满了。为了便于大家讨论,今天提前总结一下。

通过几天的念佛,大家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对于净土法门,“十六字”纲领,学佛是为了生死,要发部提心,以及念佛的方法和要领也基本掌握了。普遍反应,在这里集中念佛一天,甚过平常念佛一个月。一般的都做到了人在佛堂,心在佛堂,身、口、意“三业”比较清净,妄念大在减少,许多人达到了功夫成片;不少人感应道交,流下热泪,决心这一生一定要了脱生死。

但是,回了家以后,怎样巩固收获继续用功呢。怎查把这些东西落实一日常生活当中,完成修行的任务。今天,想就个问题谈谈我的看法和意见。分三个问题讲:


第一、 要“正助双修”



正,就是正行。净土法门以信愿持名念佛为往生的正行。是成的亲因种子,又叫“亲因”。助,就是助行,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度万行及诸善法皆为往生的助行,又叫“助缘”。

为什么说持名念佛是往生的正行?根据《阿弥陀经》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无量寿经》说,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观无量寿佛经》虽然前十三观讲的是观,但最后第十六观还是归结到念佛。所以唐代善导和尚(弥陀化身,净土宗二祖)说,念佛,持名念佛,是释迦牟尼佛所说救度末法时期众生的唯一法门,应以念佛为正业,他还说:“八万四千法门皆是助行,唯有念佛法门一项是正行。”善导和尚领导大众以念佛为主。他的感化力科不可思议。他上殿念佛,非念到声嘶力竭不可,念得浑身湿。他打佛七,坚持七天不睡觉,站着念,也要念一,二万声佛号。他每念一句佛。口出道白光。

由此可知,持名念佛是往生的正行,我们应该坚信不疑。

念佛是正行,但也要助行帮助。持名念佛是往生的亲因,但也不可忽视助缘。净空法师说:“无量无边法归纳之,不外四摄六度,六度万行皆是助道法,助道很重要,无助道,正道无从下手。”

所以,我们要“正助双修”,当然要紧紧把握信念佛是正行,在日常的修行中应该怎样落实呢?提两点建议和看法:

(一) 在每天的功课中,要相当重视念佛,尤其是要重视专念。专念,就是排除一切干扰,清清静静地专心念佛。当然,行、坐;住、卧散念,也是成佛的因,便这是“远因”。专门安排时间专念,才更为得力,更能感应道交,受用才更大。我建议每天晚功课的内容,不要太多太杂。修净土法门的更不必按照僧人的《早晚课诵集》的内容进行。每天要把念佛名号列在第一位,专念的时间至少要保证一小时以上,通够有更多的时间最好。一个小时可以分次完成。要下决心在这一生中“真为生死”,真正懂得“念佛是正行”,专念的时间要靠自已挤呀,比如养活一点日常事务,少作一些应酬来往,或者少看电视等。专念的时间无如何也会安排得出来的。

(二) 正 确处理利人与利已的关系,这个问题在讲“发菩提心”时已讲过。现在再强调一下。菩提心就是自利利他的心。菩萨的精神就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得离苦。”迷主要贯彻了利他和精神。修净土法门的人,应该发菩提心,因为净土门是大乘法门,就是修菩萨行,决不能当自了汉。

净空法师说:“学不是自了汉。自己一个人关起门来修就就能成就,没有这回事情。要认真修福,修慧呀,这样才能求生净土。不是说别人的事我都不管。你一个人修往生净土,没有这个道理。净土法门是大乘佛法,不是小乘不,示是自了汉能感应到净土的。你要想求生净土,你要跟阿弥陀佛的愿力相应。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是要度尽一切众生的,绝不是自了汉。所以,佛法的修学自始至终就是叫人修福,修慧,而且把修福摆在修慧的前面。因为没有福报,这个修行就会有很大的障碍。所以叫福慧双修,而不是慧福双修,你就晓得修福的重要了。福慧的修学绝对是自己得到的。许许多多的人对这些话听得耳熟了,也都4能说得出,但是他做不到,原因是业障太重了,障碍你修福慧。,所以要明了修是为自己修的,也为一切众生修的。大空不懂得修,就认为我跟别人是两桩事情,这样就把福报漏掉了。”净空法师这段计相当重要.只有在利人当中才通够修福,如果只考虑利已,修不到福。我们要把修福落实到日常生活时,多做弘法利生工作,多为众生做事情,这就是修福。有人为了自己修行,生怕帮别人做事,耽误了自己的功课,这还是不懂得只顾自己,自私自利的人是不可能往生的。有一个根本的道理,利人就是利已。佛教一再强调自他不二。菩萨的心叫做“:同体大悲”。我们与菩萨同体,因为法身是一样的。菩萨的法身就是我们的人人本具的佛性。当然肉体不是一致的,肉身是假的。法身无形无相,尽虚空,遍法界,是永恒的。我们的佛性就是佛菩萨的法身,是一回事,所以说“自他不二”。在利他当中,就包含了利已,因为,利他本身就是一种功德,是在为往生积累资粮。要正确处理好利人利已的关系,首先必须牢固地树立利他的思想。学习菩萨的利他精神,这是基本的。我们作任何一件事情都要从利他的出发,甚至做自我牺牲,根本用不着去考虑个人,在“利他”中自然就包括利已了,当然,我们在起心动念上,不能认为“我利人就我的利益”,这样出发实际上还是为了利已。我们应当把“小我”溶入到“大我”中去考虑,如果不样做,就会把利人的善事、好事变成人天福报,又把自己修到人天乘去了。

平时在家修行,坚持完成每天的功课,当然是正确的。但是,也不宜过份的强调,如果为了做一些弘法的利生,帮助别人的事情,也有可能耽误自己的功课,不要感到厌烦,甚至反感,这样你就把利人,利已对立起来了。我们应该“随级度日”也就是随缘消旧业,不再;造新殃。当然,随缘,是指善缘。

有人问,印光在师一段开示中有这么两句:“只管自己,不管别人”,应如何理解?这两句话主要是对个人反省、修持而言的。我们修持应当是针对自己的缺点。修行,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错误言行,净化自己的身、口、意“三业”。当然,如果看到别的人有错处,出于善心,也不妨真诚地规劝他, 也是应该的。对印光大师这两句话,不能误解为“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决不是这个意思。我们常常说:“未成佛道,先结人缘。”这精神也是“随缘度日”应该注意的。我们对于佛言祖语,骊于在师的开示,不能只从字面去理解,要看他讲话的针对必,要全面地领会其精神实持。这样,才不至于片面地甚至曲解他们的开示,有的同修对宣化上人的一个开示:“承认自己错,不论他人非”,也误认为:凡是别人毛病, 也不是,那也不是,到处散播, 背后议论,这个很不好。有同修有这种现象,所造的口业,你那点念佛的功德抵不住呀!但是,如果出于真诚的帮助别人,或者在时机成熟的时候,或者在一定的条件下,真诚地、委婉地当面指出他的缺点、毛病,关心他,希望他改正。我相信,别人也会接受的,这也是我们应当做的。宣化上人这个偈语,后面还有两句:“他非即我非,同体名大悲。”并不是不管别人,他的错处,就是我们错处,因为“同体”呀,同体大悲,这是以菩萨精神一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凡夫没有证悟到这一点。但是,道理应该明白,而且,必须以这种精神来指导我们的言认论、行动和思想。

以上讲的是一个问题,“正助双修”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理事双修。



理,就是道理;事,就是事相(事情的事,名相的相)从净土法门来说,理,就是要明白净土法门的“十六字”纲领,应该明白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这些理论。说事,就是持名念佛。理,是用来指导行动的,所以,必须理事双修,既要明白念佛的教理,原理,弄明白为什么念佛可以往生净土,念佛可以成佛,这是有高深理论依据的;又要至诚恳切地持名念佛。当然,要防止两种偏向,一方面,既不应该执理废事,抓住道理,只谈理,不谈事相,片面的理解,“自性弥陛,唯心净土”。不肯念佛不求往生极乐,致遭落空的后果。另一方面,也不可执事废理,就是抓住事相,不管教理,认为我一天念佛就对了,用不着去弄清教理,这也是错误的,容易走入盲修瞎练。现在想着重讲念佛必须要明理。净空法师说:“教理不明,修行就不得力,说个不好听的话,就是盲修瞎练,一定要懂理,否则不能成就。凡夫终日忙碌,应酬既多,回家又不报心静虑。虽然每日早晚两课,而心中未曾一刻安宁,尽管念佛,妄今依然压倒正念(就是念佛的心);也从不体会到离一切相(就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修一切善法等道理。因之,修行多年,仍然心随意转,自己做不了主,得不到佛法的益处”。确实如此。为什么有人修学佛法多年以的, 竟去学邪门歪道?就是不懂得“心外无法”,而去想“心外有法”,追求神能,这主要就是不明理造成的。

比如,对“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要完全弄清楚,除非你证悟了。但是,这个道理,我们必须深信不疑。这个就是宇宙、人生的奥秘,这是真理,两千多年来,不少大德也是亲证了的,才有那种成就。我们必须明白,我们的自性,就是众生的本具的佛性,就是常住真心,永远不坏,其它一切都是假的,因为都是因缘所生法,有生就有灭的,不是永恒的。这很重要,必须了解。所以说:“万缘皆假(万事万物都是假的)性为真(只有这个本性才真的),智者(聪明的人)愚人失真而逐假(愚蠢的人把真心丢掉了,而去追逐假的,在假的的躯壳上去打主意,费精力)”这完全错了,为什么念佛可以成佛?“阿弥陀佛”三个字,就是无量光,无量寿,就是人人本有的佛性,我们念自性佛,念到结果,妄念去掉了,真性显露了,我们念佛的心就是佛心,所以说“是心作佛”。尽管我们用妄心在念,但是念来念去,妄念逐渐减少了,妄去真显,就是一个“是心作佛”这个根本真理,就抓住了一把总的钥匙,一切佛法的理论都贯能了。我僦就晓得真是“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因此说:“一切唯心造啊!”当然,法所说的“心”,不是维活动没有关系。也不是我们蛱时六根接触六尘而事的都是妄心。佛法所说的“心”是“常住真心”,无形无相,看不见,摸不着,所以不太好理解。但是,我们必须相信,佛陀所开示的是绝对真实的,这个就是宇宙、人生的奥秘所在。这个“常住真心”,不和不灭,不增不减,常住不变的,这个就是人人本具的佛性。我们懂得了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就明了教理了。这个认识不要把它看简单了,能认识到这一点,就是一生成佛的因缘,就是当生成佛的起点。这段话是净空法师的开示。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念 自然就得力了,妄念就能大大的减少。所以,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样,我们念起佛来,就容易感应了;而且,明理的人,往生的品位,也必一能提高。

由此可见,念佛必须明理,明白教理非常重要,千尤不可忽视。有人会说:“我们当然想明理啊,是不识字,文化太低,怎么办?”我建议:我们要有特别是重视听经,听法师(比如净空法师讲的磁带,只要多听,必然能够理解,这并不要好高的文化。只要我们认真听,认真思考,多闻多思,这样,就能逐步的明白佛法的教理了。

以上讲的是第二个问题,学佛应该“理事双修”,不要偏废。


第三,应当用清净心念佛



大家知道,“心净则土净”。土,就是环境。我们内心清净了,外境就清净了。并不是外境清净了,内心才清净。我们凡夫往有这个想法,环境不表净,我们的心怎么清净得下来?这就叫颠倒妄想。根本的道理,是一切唯心造。禅宗大德有两句话:“身在千峰顶上”,这个叫心不随境转。憨山大师说:“境由心生,非由外来”。所以,心清净了,环境自然就清净了,我闪发的菩提心就是清净心,对于修持净土法门非常重要。如果烦恼很多,心不清净,就不可能一心念佛。我们应该做到:“一心念佛,不生烦恼;不生烦恼,一心念佛。”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自力与佛力)。用清净 心除烦恼,是自力修:用至诚念佛,自然也能至诚念佛。要不生烦恼,依仗佛力一心念佛是主要的,根本的。与此同时,也不应忽视靠自力修,放下烦恼,这能促进你以清净心念佛。二者是统一的,要结合起来修。

怎样一心念佛,前几天已经讲过了。今天着重讲一讲怎样放下烦恼的问题。

要在娑婆世界断烦恼极不容易,但我们至少应该做到伏住烦恼,往生才能有把握。净空法师讲《弥陀要解》时说:“不只是念一句佛号就行了,要看这句佛号能不能把妄念伏住,也就是功夫成片。如果能把烦恼伏住,肯定带为往生。阿弥陀佛的常寂光常常照着我们,我们有烦恼就把佛的光明障住了。”可见,除去烦恼,以清净心念佛是何等重要。

净空法师说:“看破,放下,随缘,自在,就是佛。”所以,每个人都应来 认真地检查自己:“到底看破,放下没有?还有哪些没有看破,放下?什么原因?要怎样才能看破,放下?”不能看破,放下,当然不能除去烦恼。要放下什么?当然是放下执着。

所谓“万缘放下”,说是色、声、香、味、触、法。要做到“六根清净,一尘不染”,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不染“六尘”怎样才能够放下?首先要看破,看破“万物皆假”或者叫“万法皆空”(法,就是一切客观事物)。所谓“空”或“假”,就是一切万缘、万法的本性都是空的,都是因缘和合而生,都是变化无常的,缘不存在了,它就不存在了。比如房子,我们眼看好象是有房子的相,但是,它的本体是空的,拆了之后,砖是砖,瓦是瓦,根本就没有房子。如果我们把一切事物都看作是真实的,就会斤斤计较,苦恼无边。知道一切事物是假的,还有什么分别,执着?烦恼是因贪染着而生的,去掉了分别执着,就不会生烦恼了。同时,要看破“世间无常”,世的一切是无常的,苦这人,不净而又无我的。所以佛说:“无常便苦”。看破了“无常”,自然就会产生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心。对娑婆世界的一切一切都看淡一些,自然,自心。对娑婆世界的一切一切都看得淡一些,自然,自私自利,各种贪著心就会大大减少了,烦恼就减少了。

那么,在日常生活实际生活中,怎样放下烦恼呢?具体的道理和方法很多,这里着重提出四点:第一,要把“小我”扩大到“大我”中去,逐步去掉自私贪著心。

自私贪著的病根在于有我。执着于我,是错误的根本,痛苦的根本。一切烦恼归纳之,即产生一个“贪”字。贪欲,为一工祸患之根本。大乘佛法教导我们,一发心就是无我。学佛的目的如果是为了求人天福报,求自己健康长寿,就是执着于我。净空法师说:“凡夫对于身体太重视,唯恐委屈了它,恐怕累着它,不能精进之原因在此。古大德念佛念到筋疲力尽,还要念下去,身体毁灭都可以,佛号绝不间断,身心世界一切都放下。若稍微顾惜自己的身体,还要多活几年,佛号就念不下去了,稍存此种思想,就去不了极乐世界。”

当然,要一下了做到无我,很难办到,我们可以先从少欲知足做起。多欲,是修行的一大障碍,我们应该不求享受,不贪图名闻利养,生活方式越简单越好,生活上过得去就行了,不必费太多的精力。眼前世间种种享受都不是真正的福报,大福报是临终时心不颠倒。聪明的人现在的财、色、名、食、睡都不要,只求临终时不害病,预知时至,佛菩萨来迎,端坐而化,今生才不白活。请诸位同修想一想:我们应当做聪明人吧!

这是放下烦恼的第一个要求,去掉自私贪著心。

第二个要求,心不随境转。

怎样才能破执着?一切境界不动心就行了。净空法师说:“真功夫,什么境界现前不起心动念,不分别执着,一句佛念到底,这才叫功夫, 咱人决定往生。如果六根接触六尘时,还是起心动念,分别执着,这样一天念佛十万声,这一生也很难往生。现前作不了主,你临终时靠不住呀!”

怎样才能做到“不动心”?先要弄清楚一切唯心造的道理,就是一切境界唯心所造,唯是一心(这个心,是指真如心)。我们所见的一切境界,实际上是自见其心罢了。印光大师说:“心造佛国,临终则佛国相现。心造地狱,临终则地狱相现。”所以心存正念,则佛境现前:心失正念,则六道轮回现前。心外无境,境自心生。好象我们做梦一样,梦里的境界都是我们自心显现的。晚上是做梦,实际上我们白天一样在做梦,所接触的环境,人物,还是唯心所现。因为我们的梦没有醒,而执着它,认为这些东西都是真的。一旦你醒悟了,就知道这些都是假的,就是六祖大师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所以说:“心外无法,法外无心。”那么,我们还去执着干啥?!不管什么境界现前,不起分别心,不执着,都如如不动,心就不随境转了。明白了一切唯心造,心不随境转的道理,不要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地,反复多次地去体验。

佛陀教育我们,要“八风吹不动”。“八风”就是毁、誉、称、讥、利、衰、苦、乐、八种境界,“不动”,就是境界现前,都不动心,毁,诽谤你;誉,赞叹作;这是当面的。称,称随你;讥,讥讽你;这是背后的。利顺利,或得利益的事;衰,衰败的事;苦,痛苦;乐,快乐。这就是八种境界。我们在修行上下功夫,做到这八种境界现前都不动心,举两个公案,从正反两方面来说明。苏东破写了一首赞佛偈:“稽首天中天,(稽首,是顶礼;佛,又称为天中天,圣中圣),毫光照大千(佛的光明遍照大千世界),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在莲强上端坐不动)”。这是他被贬之后,一天坐了禅,自己觉得“开悟”了,写了这篇偈颂,很高兴,派人过江,请佛印禅师印证,佛印禅师一看,提笔批了字:“放屁!”因为这不是苏东坡真有的种境界,只是文字般若,并非实修实证。批的字送转过来,苏东坡一看,顿时火冒三丈,觉得竟用如此粗鄙之语侮辱我!立即坐船地江,找禅师讲理。禅师见他来了,笑盈盈地迎接他,说道:“八风吹不动,一屁地江来。”他一下就醒悟了,赶紧回头。这说明了“八风吹不动”要在日常生活中,经过长时间一点一滴的修行,要有实证功夫才能行到受用,当然,在量论上懂得,也很重要,但是只靠这个是不行的。

现代高僧,福建的广钦法师,年青时,曾在福建承天寺后山住山洞十三年,回到该寺,他认为自己福很薄,受不起供养,也不敢住寮房,要 守大雄宝殿,通宵打坐。隔了一段时间,监院和香灯师突然宣布:昨夜大雄宝殿的功德相被盗。僧众好生奇怪;过去无人在大殿住,从未被盗过;现在有人打坐,反而发生了.。于是,对广钦另眼相看,很鄙视他了:你住山洞十三年,其实中说一套,做一套。 而他呢,既不能说明自己未偷,也不早辩未见别人偷,好象自己与此无关,不闻不可,神态自若。过了七天,监院才当众宣布:功德箱没有被盗,之所以说这件事,是为了考验广钦法师,现在看来,他住山洞十三年,确实有真功夫!这真算得上“八风吹不动”,他破了我相,人相,自然就不执着于我了,你们怀疑也罢,讽刺也罢,与我无关,这说明这种功夫,很难做到,但却是完全可以作到的,本来外境是空的,我们肥到讽刺,之所以冒火,认为那个是真的嘛!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从这里下手,去掉种种执着。

我们去掉攀缘心。我们凡夫对过去,未来,现在的东西,都放不下,产生种种的攀缘,因此增加了地无穷无尽的烦恼。对过去的事总爱回忆它,留恋这,惋惜它;对于未来的事总是作种种的悬想,考虑,计划;对当前的事又看不破,放不下,总是挂在心上,这些都是攀缘。过去,未来,现在,叫三世。如果把这三世都断了,就没有轮回了。因果贯通三世嘛。我们把过去心,未来心,现在心都放止了断绝了,就不随境转了,就不受一切事物的影响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内心就清净,念佛就能相应了。

这是讲的放下烦恼的第二个要求,心不随境转。

第三,要放下我是非,好恶,不起憎爱心,不取分别。

我们要做到《佛说八大人觉经》里开示的:“不念(不记念)旧恶”(过去曾经有过的恶缘,就是不憎恶人)和“等念怨亲”(就是对爱我者,害我者心念平等,而不生分别心)。而我们夫 是陷入人我是非,好恶,恩怨,造种种的罪业。其实,冤家与亲人是互相转化的,过去生中的冤家对头,往往是今生的亲属,还有,冤家不是别人,正是自己。所以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我们一生当中的苦是谁造成的?是自己的分别,执着,颠倒,妄想,贪嗔痴造成的,这是自作自受,怎么能怨天尢人呢?懂得这个道理,如果人家骂你,做脸色,你就当然不理了,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一切不在意,“是非以为辨为解脱”。这样,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就能做到怨亲平等,能够忍辱。

我们应该从困规律来看待一切,一切都是因缘所生,人人都生活在因果规律当中。有一副对联:“夫妻就前缘,是善缘?是恶缘?有缘方配;儿女(包括女婿,媳妇)皆宿债,或讨债,或讨债?或还债?无债不来。”用佛教的道理来看,不管是善缘,还是恶缘,你都能处理得恰当,不会受化的影响。比如,不懂得佛法的道理,或者不能正确处理,关系再好,并不一定是好事,互相舍不得,最后到了要往生时,去不了呀!不能用佛法来处理世间的恩爱,陷入感情的网络里,只会受拖累的。这种因情爱不断除,是不可能往生的,台湾一位男居士念佛预知时至,中午12点,请亲友来家助念,他已见到阿弥陀佛前来接引,可是他忽然想起还有一包书信,叫人拿来烧毁。谁知他的夫人竟嚎啕痛哭,把他的心哭软了,便对阿弥陀佛说:“我现在往生,我的太太就太痛苦了。”这一下,阿弥陀佛就是见了,他的病相立即出现,一直拖到下午四点才断所,由于被感情所牵,当然不能往生,实在可惜!另一方面,儿女关系坏,并不一定是坏事。“文ge”当中,上海发生了一件事情。一位居士,早年死了丈夫,所晚无依靠,抱了一个儿子;觉得不够,又抱了一个女儿,到了“文ge”当中,期间,儿女都成人了,她长斋念佛,儿女造 的反,把佛像、佛书交到派出所、居委会,天天批斗她,回到家里,儿子夹肉给她吃,她不吃,又去揭发她,说她还在搞封建迷信。她感到太苦了,跑去跞黄浦东。路上,对面来了一位同修,见她神色痛苦,便问她,她如实相告。那位同修说:“你是学佛的自杀能够往生吗?这是你过去生中欠他们的嘛,是来收债的,这反而是好事。如果他们澡这样对你,你以后还想享儿女的福,舍不得往生呀!他们骂你,你不去听,一心念佛求往生嘛!”这一席话点醒了她,回去以后就专心念佛,儿女照样骂,但她听不到骂的内容,还为儿女弄好饭菜。几年以后,有一天,女儿先回来,只见菜篮子还放在桌上,并未做饭菜,到处找人,才发现在厨房里一个烂了背的破椅子上,坐着往生了,这说明不遇到两年儿女,她还往不了生,所以用佛法的观点来处理,人我是非是恩怨,就都能放得下了。

这是讲的放下烦恼的第三个要求,放下人我、是非、好恶、恩怨。

第四个要求,要放下,要入下贪着情爱的痴心。

如何对待家庭在题非常重要,上面已经讲了一些,现在再专门谈谈。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很3难往生,如果情爱的贪痴心重,所以六在六道轮回中出不来了,所以说:“爱不重,不生娑婆,”我们想求往生,如果情有的贪痴心重,就与西方极乐世界不相应,所以说:“情不断,不生极乐”。当然,学佛不是无情的。佛菩萨都是“同体大悲”。我们应该把对亲属的情爱由小扩大,由爱亲属扩大到爱众生,升华到大慈大悲心,才能与佛菩萨相应;不然,到临命终时,对我们往生极乐就会产生障碍。学 的人家庭就道场。2我们应当从家庭的人度起,不过,要把他们引导到经的道路上来,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净空法师对待他的母亲的态度,值得学习,1949年,他离开大陆,1980年,他在香港弘法,接他母亲去见面,母亲说:“我天天都想你,”他答道:“你不要想我,要想阿弥陀佛呀!”这话很有道理, 儿子,儿子想母亲,到最后都死了,永远见不到了,即使再投生为人,又都生在同一个家庭里;但是,已经改头换面,认不得了, 见了等于不见,只有大家都想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母子就永远不分离了。他母亲本来就信佛,后来7信了,逐步提高认识,临终时安详往生,这个才是对母亲最大的孝顺!对亲属的情感,我们应该用个这态度来处理,感情就升华了,把爱亲人的心扩大到爱众生,亲人本来就是众生嘛。我们度众生,就包括度亲人在内。

还有,我们要学,一时级法没成熟,亲属不相信,不理解,也是常见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引起很多纠纷,自己产生很大的烦恼,也让亲属诽谤佛法,与我们有很在的关系。那天大会发言,一位同修谈得很好,为了学佛,他比褓姆还累,做了 很多的家务事。这很对,我们的思想,行动感化他们,使亲属知道学佛的人的心量就是不同,任劳任怨。度众和玉是从家里的人度起,要善巧方便,不然好心要办坏事。道源法师在佛七讲话中,提到台湾的一件事情。有位念佛的老太婆很虔诚,喜欢高声念佛,但她的媳妇却很反感,两婆媳经常吵架。一天,媳妇为了一件什么事,心里很冒火,又听到婆婆妈念佛念得很大声,越呼越上火,就冲进佛堂,把一尊很大的佛抓起来摔了。道源法师这样评论:“这是媳妇送到地狱去了,有没责任?可见在家里学佛,一定要注意善巧方便,还要同吃,同住,同劳动,帮他们多作事情,使他们体会到学佛人的心胸,思想境界不同,逐步地被感化了。

 

总起来说,以上讲了三点:一是要正助双修,二是理事双修,三是要放下烦恼用清净心念佛,这三点提供给同修们,去以后具体落实净土法门的“十六字”纲领,巩固收获,继续用功,落实到日常生活中,落实到处理家庭关系,人际关系当中去修行。我们不可能到山洞里面去闭关,修净土法门的,也用不着去,并不影响你的家庭和工作。黄念祖老居士说得好:不仅上班可以修,你上火线也可以修。确实如此,要不受环境的影响,我们的思想、行为、我们的“三业”要在日常生活中逐步达到清净,这完全是可能的。印光法师说:“... ...即家庭便是道场,以父母兄弟妻子朋友亲戚,尽做法眷,自行化他,口劝身率,使其同归净域,尽出苦轮。”我们应该逐步带领他们都能够走这条道路__了生死,出轮回!

最后,引用古德一首偈语:“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度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提出来和同修们共勉!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

正助双修与理事双修

林则徐学佛

释昌臻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著名的民族英雄。他“历官十四省,统兵四十万”(他晚年自刻印章语),其功勋业迹,载于史册,是人们都熟习的。但他一生虔心奉佛并真实履践的事迹则鲜为人知。

林则徐,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清高宗乾隆五十年(1785年),出生于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林宾日以教私塾维生,他自幼即跟随父亲在私塾学习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他聪颖异常,勤奋好学,七岁即能作八股文,十二岁参加府试,父亲因其年幼,让他骑在自己肩上送进考场。主考官看见,笑着对他说:“子将父作马”。他应声答道:“父望子成龙”。主考官对他才思敏捷,出语不凡,颇为赞赏。考试结果,以第一名中秀才。十九岁考取举人。为了谋生,一面学习,一面教书,并曾在厦门海防同知衙门(类似海关)任司书工作。二十五岁考中进士。

    林则徐早年进入仕途,有缘得闻佛法,即深信不疑,亲书小册经咒,随身携带,虽政务繁冗,坚持课诵,行持诚笃,终生不变。二十余岁时,经人推荐在福建巡抚衙门幕府工作(相似秘书工作)四年。当时任巡抚的张师诚,号兰渚,是一位提倡净土法门、解行俱佳的佛教居士。曾编著《径中径又径》一书,选录有关净宗精辟论述,按信、愿、行分类编辑,简明切要,流传至今,被视为净土宗一本最佳的读物。净宗祖师印光大师,对此书评价颇高,说:“如《径中径又径》一书,采辑诸家要义,分门别类,令阅者不费研究翻阅之力,直趋净土壶奥。于初机人,大有利益。”(《印光大师文钞》复张云雷居士书二)林则徐随张师诚工作四年,深受张的器重,在学佛方面也受张的教导和影响。当时林则徐即发心用蝇头小楷(按:上海佛学书局再版时,系放大影印。)书写《阿弥陀经》等五种经咒,随身携带,终生受持。1998年2月,上海佛学书局再版的《林文忠公手书经咒日课》一书,附录林则徐的曾孙林大任于1933年6月所书跋语,说:“先文忠公早岁以文字受知于张兰渚中丞(中丞为对巡抚的尊称),遂佐其幕府。尝以急促之时,治繁重之务,振笔累千言,精神贯注,略无疏懈,张公叹为奇才。文公忠写经之岁,即张公秉节吾闽(指张在福建任巡抚)之时。当时香火因缘,其详不可得闻矣。丧乱之后,仅存此册,然亦足见其栖心净土,行持无间,迥异寻常者矣。印光法师常谓:‘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敬则致福,慢则获咎。余每诵斯言,辄凛然生寅畏之念。近人写经,往往多破体字,或间以行草。揆诸古德规范,殊多未合。今观此册,笔意矜严,无少怠忽。非恭敬之至,曷克臻此。然则,手泽流传,足为后世法者,岂惟日有恒课,处尘劳而不易;又当将之以诚敬,而无或亵慢,则寂而能感,理有必然。吾侪于此,可不反求诸心而知所勉欤!”

    再看高僧印光大师的一段叙述:“……一日,文忠公(指林则徐)曾孙翔(林翔,曾任原国民政府最高法院院长。),字璧予者。以公亲书之《弥陀》、《金刚》、《心经》、《大悲》、《往生》各经咒之梵册(折叠式装祯)课本见示。其卷面(即封面)题曰:《净土资粮》,其匣面题曰:《行舆日课》。足知公潜修净土法门,虽出入往还,犹不肯废。为备行舆(行舆即轿子)持诵,故其经本只四寸多长,三寸多宽。其字恭楷,一笔不苟。足见其恭敬至诚,不敢稍涉疏忽也。”(见《印光法师嘉言录续编》,第6页)

    从上所述,可知林则徐青年时期,受佛法熏陶,并深信力行,奠定他终生坚持以“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为做人作事准则的深厚思想基础。他尝撰联语为座右铭,一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一为:“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所以,他当年能不顾威胁利诱,不怕判罪杀头,毅然焚烧帝国主义侵略者的鸦片,正是他这种正气凛然的大无畏精神的表现。在流放期间,把个人荣辱得失置之度外,一心扑在新疆地区农田水利工作上,组织开垦荒地近百万亩,提出解决沙漠中水利问题的“坎井”计划。即挖掘深井,再用地下水渠连接井水,形成灌溉网,以避烈日曝晒和沙层渗透。当时人民称之为“林公井”,至今仍惠泽着沙漠中的绿洲。真正做到“以出世无我精神,办入世利他事业”。正如印光大师所说:“详观古之大忠大孝,建大功,立大业,道济当时,德被后世,浩气塞天地,精忠贯日月者,皆由学佛得力而来。……林文忠公则徐,其学问、知识、志节、忠义,为前清一代所仅见。虽政事繁冗,而修持净业,不稍间断。以学佛乃学问、志节、忠义之根本。此本既得,则泛应曲当,举措咸宜。此古大人高出流辈之所由来也。”(见《印光大师嘉言录续编》,第6页)

    佛法认为,利人是善,损己利人是大善。林则徐不顾罢官流放,却为国家民族立下不朽功业。不仅深受人民的爱戴崇敬,甚至在英国伦敦蜡像馆中,仍巍然屹立着林则徐的蜡像,正反映历史的公论。同时,还须指出,因果贯通三世,《周易》所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历史感应统纪》所载此类感应事例,真实不虚。就拿林则徐说,其子孙繁衍,人才辈出,直到今天遍布世界各地的还有300余人。(见1997年6月18日,《扬子晚报》。)其中较知名的如曾任原国民政府最高法院院长的林翔,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的凌青(凌青,原名林墨卿,为林公第五代孙,三十年代参加革命时更名。),香港回归前夕,他写一首题为“庆祝回归,缅怀高祖”的七绝,诗曰:“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国耻家仇今日雪,只缘华夏已腾飞。”(见1997年7月11日,《四川省政协报》。)足证泽被子孙,因果不虚。

    综观林则徐一生,突出体现“忘我利他”的大无畏精神。正如印光大师的评论,其“浩气塞天地,精忠贯日月者,皆由学佛得力而来”,洵非虚语。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