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你对佛菩萨真的有信心吗?

你对佛菩萨真的有信心吗?

你对佛菩萨真的有信心吗?

看看这个,对比一下自己的信心




有一个小镇很久没有下雨了,令当地农作物损失惨重,于是大家就到附近的寺院求雨。

寺里的师父把大家召集起来,准备办一个祈求降雨的法会。法会前,法师要找一个最虔诚和最有信心的人代表大众拈香,每个人都表示自己最虔诚最有信心。

人群中有一个小女孩,因个子太小,几乎没有人看得到她,但她也来参加祈雨法会。

就在这时侯,法师注意到小女孩所带来的东西,说:“那位小菩萨是最虔诚的”!于是大家顺着法师手指的方向看了过去。

法师说:“我们今天来祈求降雨,可是整个会场中,只有她一个人今天带着雨伞”!

大家仔细一看,果然,她的胳膊挂了一把红色的小雨伞。每个人都陷入了沉思。

是的,对三宝的虔诚和信心是体现在一举一动中的,我们真的做到了吗?


一个居士由于误听他人介绍,跟随一个知见不正的人修学了两年,被骗去很多钱,后来听法师讲经后才明白自己的处境,终于脱离邪师的控制。每想起这段经历,这位居士就破口大骂,恨得咬牙切齿,抱怨别人导致自己走了弯路,耽误了两年的时间。清净给她讲了《百喻经》中一个故事:

多吃了六个饼子:有一个人,肚子饿了,到饼店去买煎饼吃。他一连吃了六个,觉得还是不饱,就再买第七个吃,刚吃了半个,就觉得很饱了。这时候,他心中很懊悔,用手打着自己的嘴巴说道:“我是这样的愚痴不知节约,如果早知道后头的半个煎饼能吃饱,那么我只要买这半个煎饼就是了,前头的六个煎饼不是多吃了吗?”
我们从小到大,从读书到工作,从埋头造业到学佛修行,看起来好像走了一条曲折之路,其实每条路都是该经历的。过去的错误、烦恼、磨难都是为未来人生积累资源和经验,是一笔不可缺少的财富,也是最终成就的根本。


    同时,所有修行的人,需要从基础五戒十善开始,勤断恶业,修戒定慧多时,才有贯通成就的时刻,不经多时的勤苦渐修,但羡一时的豁然顿悟,正同那个吃饼的人一样,是不可能的。



TOP

信佛,你信得好吗?




前几日,同几位同修“闲聊”,其间,某甲问某乙:“怎样才能判断一个人信佛信得好?”某乙答道:“首先要看他是否吃素了。”某乙认为,吃素是慈悲心的标志,一个信佛人最起码的就是要具备慈悲心,而素食是慈悲心最直接的体现。扶危济困、奉献爱心是慈悲,但是,克服口欲的贪著就很难了,帮助弱者不一定会常常发生,吃饭却是每天每人所必需的,由口欲引发的贪欲就很多,减少口欲的束缚,就可以减少我们不少的不良习惯。吃素可以减少口欲,可以澹泊明智。某乙接着举例说明:一个人可以做许多功课,也可以念许多佛号,但有多少收效呢?不一定很清楚。如果开始素食,就表明心念有所改善,生活习气有所改善,就有助道业的持久与坚定。


以素食来判断是否信佛就好?其科学性、如法性是否具备?笔者不得而知。但,素食的确是信佛人慈悲心很有效的考量。我曾询问许多素食者,他们基本不是在有意节制自己,也不是只从健康方面考虑,更多的出发点是基于不忍生灵被宰杀,很情愿去素食,并且从此不再茹荤食腥。信佛的基本条件(也是为人的基本条件)就是慈悲心,生活上的包容、社会上的奉献、修学上的布施,都需要慈悲做为“原动力”,离开了慈悲心,如何降低贡高我慢?离开了慈悲心,如何可以救苦救难?离开了慈悲心,如何尽人伦守孝道?离开了慈悲心,如何锤炼人格魅力?一念慈悲,即是福田根苗,圣严法师指出:“素食是佛教所强调和鼓励的,如果能够办到的话,这是基于慈悲的立场,不是现代人为了健康和经济的原因。事实上,肉食即伤慈悲,也有损健康,所以,大乘经典如《梵网经》、《楞严经》等都强调素食,严禁肉食。”慈悲是佛教的立场,素食则直接体现慈悲。

关于“怎样判断一个人信佛信得好?”笔者倒认为:主要看这个人改正了多少?改邪见为正见;改邪思为正智;改邪道为正道;改邪性为本性。信佛以后看他不良的生活习气改善了多少,如果还是老样子,不管他功夫下得多么深,也是枉然;如果改恶从善,可以上敬下和,不论他修学什么法门,都是卓有成效。改正、改善从修行中来,修行即包括经教的研读,也包括思想行为的反映,两者缺一不可。修学佛法一是为个人的解脱,二是为服务社会大众,服务社会大众,可以有声有色、有形有势,也可以以自身楷模激励社会大众。当有人很羡慕问你:如何过得这般幸福?你就可以斩钉截铁告诉他:皆因信佛而来!

具体说信佛人好的表现是什么?争执减少了;理解增进了;欲望减弱了;金钱看淡了;愁眉舒展了;笑容灿烂了;助人自愿了;心胸宽阔了……如此方不负佛教徒之名声。

我亦凡夫,很欣赏这样两句话“能征服世界,并不伟大;能征服自己,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改善自己,是自救;影响别人,是救人”。拿什么去影响别人呢?高尚的情怀,慈悲的义举,如法如教的行为规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