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认识佛教系例---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1

认识佛教系例---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1

认识佛教系例


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1





資源出處: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仁愛和平講堂-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2004/9/2 日本奈良 檔名:28-05

  主持人:尊敬的上淨下空老和尚,各位電視機前的觀眾朋友們,大家好,阿彌陀佛。我們現在還是在奈良師父下榻的旅館裡,我們爭取時間要再請教師父給我們寶貴的開示。我想請問師父,人與人之間要怎麼樣來相處才不會有糾紛?種族與種族之間要怎麼樣來相處才不會有衝突?國與國之間又要怎麼樣來相處才不會有戰爭?這一切的一切都要怎麼樣來相處才能夠世界和平?師父,阿彌陀佛。

  淨空法師:你問了這麼多問題,實際上只有一個問題,人與人之相處就包括了你所問的一切。這個問題問我的人已經不少了,最早我在新加坡,新加坡有一位部長曾經問過我:法師,你用什麼方法把這九個宗教團結起來?我想這也是你今天所問的問題。我告訴他,我所用的方法是釋迦牟尼佛在大乘經裡面教導我們的「四攝法」。四攝法要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公共關係法,或者說交際法。

  人與人之間要怎麼樣來交際,佛給我們說了四個原則,第一個布施,第二愛語,第三個利行,第四個是同事。四攝法裡面布施跟六度裡面的布施,意思不一樣,六度裡面這個布施主要是度自己。修學大乘的人都知道,一切眾生(我們自己也不例外)無始劫以來染上的習氣毛病很深。這些習氣毛病在佛法裡面講就是業障,不但障礙我們修行證果,甚至於障礙了我們的悟門,也就是我們聽經聞法不能開悟,什麼原因?就是有這個障礙。我們在大乘經教裡面,看世尊當年說法說到一半就有不少人開悟,甚至於有人證果了。最明顯的,我想諸位同學很多人都讀過《楞嚴經》,你們看看世尊在楞嚴會上,《楞嚴經》一共十卷,講到第三卷的末後阿難開悟了,說偈讚佛;摩登伽女證果了,她證到三果,阿那含。為什麼我們今天這部經聽十遍、百遍都不會開悟,證果就更不用談了,這什麼原因?業障太重!

  佛的這個六波羅蜜就是六個修學綱領,其目的是幫助我們消業障,斷惑證真。這個證有兩種,解悟也算是證,所以布施就是教我們放下,萬緣放得下,要把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放下。放下慳貪,布施是度慳貪的,慳是慳吝,貪是貪求,你看哪個眾生沒有這個煩惱?貪而無厭,自己有的捨不得給人,縱然看到人餓死、凍死也不肯施捨,你說這個業障多重!所以,佛在六波羅蜜裡面的布施是斷慳貪煩惱,持戒是斷惡業煩惱,忍辱是斷瞋恚煩惱,精進是斷懈怠煩惱,禪定是斷散亂煩惱,般若是斷愚痴煩惱。佛把我們的業障,業障無量無邊,歸納為這六大類,用這六個方法來斷煩惱,所以這是六度。

  六度是度自己不是度別人的,自己得度之後,幫助別人、勸導別人也修學六度,勸導別人這是天台大師五品位裡面的兼修六度,那是勸導別人、幫助別人,正修六度是自己要斷煩惱,正修跟兼修這個意思我們一定要懂。幫助別人,別人到底有沒有成就這很難講,不過幫助別人決定有好處,縱然他不做,世尊在大乘教裡頭常說「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他只要聽進去了,聽進去阿賴耶識裡面就下了種子,不定是來生後世,甚至於多生多劫之後,這個種子遇緣起現行他能得度,正所謂是金剛種子,給一切眾生做緣。他這一生煩惱習氣太重,他聽了他不懂,他不開悟,他不會依教奉行,他也斷不了煩惱,在這種情形之下,這個眾生總不免長劫輪迴,他造作善業他得福報,三界裡面人天福報;他造的惡業他要受苦報,苦報多半在三途,所以整個六道輪迴就是因果報應,這個事情我們總要曉得、要明瞭。

  所以世出世法求學貴在開悟,悟後起修,悟了以後不要別人勸,自己就會修行了,用什麼方法修行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瞭瞭,所以貴在開悟。如果要想開悟那得先除業障,這是六度裡面所說的。四攝法這裡頭的布施跟六度布施意思不一樣,你看課程、名稱都叫布施,可是它的用意不相同。從四攝你就曉得攝什麼?攝是攝受,這個攝受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建立良好關係,這個要懂,講攝受大家不懂,跟人家建立良好關係這個大家就懂了。人與人之間,我們建立良好關係;族群與族群之間,宗教與宗教之間,甚至於國家與國家之間,建立良好關係,這叫攝。所以四攝的布施,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請客、送禮。所以這個建立關係頭一樁,你就要懂得中國古人講「禮尚往來」,無論是新的朋友、是老的朋友,你去看朋友總得帶一點禮物,不論多少,表示自己的心意,所以四攝法布施重在這個地方。

  我常常講是多請客、多送禮,這樣子就有機會交流,決不能把這一條教誨看輕了,非常非常重要。佛給我們說四攝法用在家庭裡面,家庭和睦,家和萬事興。特別是用在夫婦,先生常在外面工作,甚至於是每天上下班都能帶一點小禮物回來送給太太,這個禮物範圍就太大太大,不一定重,很輕的,所謂是禮輕仁義重,你沒有把太太忘記;太太出門的時候也得要有一點小禮物送給先生,彼此念念不忘,這當中怎麼會出矛盾!現在為什麼夫妻不和?不懂得這一條。父子之間也要送禮,父親出門買一點小東西回來給兒女,賞賜;兒女出門再買一點小禮物孝敬父母,這重要!不能夠疏忽。你懂得這個道理,你做個公司老闆,老闆出門不忘記他的夥計,現在講不忘記他的員工,會給員工帶一點禮物;那員工要出差的話,他也不會忘記老闆,他也不會忘記他的同事,你說你這個公司行號多和睦,哪有不興旺的道理!所以佛教導我們這個,這不是小事,這是大事。這個事情疏忽了,就演變成不和,演變成矛盾、對立,那才叫麻煩。

  人與人之相處,佛菩薩教化眾生,乃至於古今中外的這些聖賢教眾生,第一樁事情肯定人性本善;在佛法裡面講,肯定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你說這個意思多麼圓滿!肯定人人都是好人。人為什麼變成不善?不善是他沒有受過教育,沒人教他,所以人性本善,我們從嬰兒看起。這一次我們在此地,我們有一位同修她有一個小孩才四個月,每天我們跟他見面,你細心去觀察這個小孩,四個月,你看什麼?看他的人性本善,你去觀察他。這長大了變成不善,那是學壞了,你沒有好好的教他,他學壞了。要知道雖然是這麼小,他張開眼睛,他在看,他在聽,他就在學習,二十四小時不間斷的在學習,那麼他看的是什麼,他聽的是什麼,這關係就太大了。什麼人能留意到?聖賢人留意到。

  中國古時候雖然教育不普及,但是人人都懂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他為什麼會懂得?因為大人都這麼做,父母是這麼做,長輩是這麼做,你走向社會大人也都是這麼做,這從小他就養成了。在家裡面,你看父母,父母孝順他的父母,這個做小孩的看到了,他就學會了。現在的社會結構跟從前不同,現在是小家庭制度,兒女看不到祖父母,這個不好,你這個小孩教孝、教悌,孝是什麼?怎樣跟父母處好,悌是怎樣跟兄弟們處好,他沒有看到。現在一般年歲大的退休的人都進老人院、老人公寓,所以小家庭制度這不是好事情,兒女沒有辦法接受到道德這個教育。所以你看中國古代都是幾代,這三代、四代同堂,壽高的是五代同堂。中國歷史上有個最了不起的福報圓滿的人,這是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在世五代同堂,他的兒子、孫子、重孫子、玄孫五代同堂,所以他自己稱「古稀天子」,自古以來,皇帝是希有的,找不到第二個,大家庭制度。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