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这是比拜忏还厉害的消业方法,很多人不知道

这是比拜忏还厉害的消业方法,很多人不知道

这是比拜忏还厉害的消业方法,很多人不知道


接触佛法之后,

我们常常会听到

一个词就是“发心”,

发心即是发愿心,

这个愿心简单来说就是

学佛的目标与理想,

是行者修行方向的引导。


“发愿”一词,我们在佛经里常能看到,如《地藏经》中光目女救母,发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愿。又如弥陀四十八大愿,药师佛十二大愿等,也常看到祖师大德强调发愿的作用与愿力的不可思议。

愿力强业力则弱,业力强愿力则弱,两者成反比,进修佛道者,无非为转业力为愿力而努力,那么,如果众生业障深重该如何转化呢?发愿,这是比拜忏还厉害的消业方法。


什么是发愿


通常我们说起“祈福”“祈愿”,都有“希望”的意思,偏向世俗福报;而佛教中的“发愿”则有“发起誓愿”的意思,偏向出世解脱、度众利生,既包括发求佛果菩提之愿,也包括发度化有情之愿。

每位佛弟子,包括佛菩萨在皈依、修行之初都会发下四弘誓愿,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而在修行过程中又会发下各自的愿作为勤勉修行的目标与动力。因此省庵大师曾劝勉学人“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

佛门有句话:愿力大于业力,业力大于神通力。愿之所以能够展现如此强盛的生命力,在于本质上的自性清净。

如何让愿力大于业力?在发愿这件事的认识上,要能明白:任何时候发愿,都不算晚,一切还有回转的余地,于此下定决心,做出改变。



如何发愿


如果我们想从求世俗福报的“祈愿”,转化为求出世解脱的“发愿”,则需要将自己有所求的心,变成对他人祝福的善,再慢慢变成解脱出离的愿。

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先结合佛菩萨的大愿,将大愿拆分为一个个小愿。如发愿“护生”或“善法无尽誓愿学”,就可以先从“每周吃几顿素”“初一十五、佛菩萨圣诞等吉日诵几部经”入手,随着信愿的提升逐渐扩大发愿。

其次,在发愿指向的对象上,可以结合生活发一些方便可行、利济他人的善愿。在《华严经·净行品》中文殊菩萨便为大家列举了140种发愿,包含洗手、穿衣服、出门、走路时可以配套发下的愿,推荐大家自行翻阅《净行品》。



梦参老和尚也曾力劝大众发愿


你要想成佛,要发愿;要想修道,要发愿;要想离苦得乐,要发愿;有了病苦,要发愿;你遇到危难不如意的事情,一定要发愿......

发了愿,这个发愿还有个加持力,十方诸佛菩萨加持你。

你看地藏菩萨在因地一发大愿,多少佛来加持他。咱们也如是,要发愿。



愿行结合


祖师大德常将“愿”与“行”并提,这是因为没有行动的辅助,愿没有力量,也不能持久。经中常赞叹诸佛菩萨的“愿力不可思议”,如众生仰仗弥陀愿力,一经称名即获往生果报。

这样殊胜、不可思议的愿力并非阿弥陀佛凭空得来,而是在发愿后,依着所发大愿的指引,经过累劫时间的行动才在证果后显现出来的力量。

由此可知,要想“所发的愿”有力量,必不离三点:


■一、要敢发愿


就像做乘法,一个再大的数字和有限的数字相乘,结果仍然有限;相反,再小的数字和无穷大相乘,结果也是无穷大。

当我们能真正行菩提道,心中能发出念念为众生的愿,这样广阔的心量所发下的愿自然会变得无限广大。但如果一直担心愿太大无法做到,而迟迟不敢发愿,就像零乘以任何数,始终都是零。

在发愿这件事的认识上,要能明白:任何时候发愿,都不算晚,一切还有回转的余地,于此下定决心,做出改变。


■二、要能落实


所谓“愿不虚发,有愿必行”。发愿之后要能明白,不能仅仅停留在“我希望如何”、“我已经发愿了”,而要付诸行动。

否则,就像有些佛弟子发愿“每天称名万遍,否则如何如何”,但从不去落实,反而以事务繁忙、身体不适为借口一再拖延。虽然发愿比不发愿要好,但若光说不做,岂不是空头支票?


■三、要能坚守


愿力落实到行动中,是一个长时间、强约束、集中性的规范过程,通过改变自己的身语意,才能减少恶果成熟的速度、减少不利条件,有利的因素才能随之加大。

最终结果上,才能“如愿以偿”。有时我们在参加完共修、朝礼名山、或是听闻某位大德开示后,可能会生起精进向道的心,但在热情消退后,又往往无法做到。

这种情形就像试图用运动来减肥,头两周使猛劲,确实减了一点体重,但随着退转放弃,又渐渐变回原来的样子。




以戒为师


愿心动摇该怎么办?佛陀常令弟子以戒为师、以法为师。因为把愿心建立在某个人或某件事上,首先就是不稳固的。

佛陀曾在《杂阿含经》中告诉弟子们要避免五种过患,这里略述两种:

一是当所追随信奉的人犯戒被赶出僧团后,不要因为觉得:“师父是不会有错误的,有错的一定是别人,所以我应该远离那些不懂师父的人。”而不再亲近、学习正确的佛法,也不亲近有德的僧众。

因为不再学习正法, 再加上心中的疑、漏,之前由其他清净僧团所学到的正法也就退转、失去,不再受持。

二是当所崇拜的人舍戒还俗,不要觉得:“那些法一定是有问题的、错误的、偏颇的,师父就是因为看到这些所以才会舍戒还俗。既然师父这样,我当然也要跟随师父舍弃那些错误的教法。”

因为这个缘故,再也不亲近清静僧团,因为不亲近僧团,对于佛法也就一无所知,再加上之前师父舍戒还俗的印像,便否定之前所学得的正法。于是恶业流转,善法退失殆尽。

某一天,当自己的愿心随着所期待的事物坍塌之时,你应该追问的不是:“为什么他们会这样?”

而是问自己:“心中这份信仰真的那么脆弱吗?”由于外在的不完美,而影响到愿心的不坚固,这是非常可惜的事,当你感觉到退失和反复之时,便应该时时提示自己:切莫因环境的不如意,而退却自己难得的发心。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