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心住于世间,世间住于心!于此不妄起,二非二分别

心住于世间,世间住于心!于此不妄起,二非二分别

心住于世间,世间住于心!于此不妄起,二非二分别

来源:《宗镜录》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


问。经云。五阴即世间者。一阴名色。四阴名心。云何说内外种种世间。皆从心出。

答。种种五阴。皆从心起。从心现相。名之曰色。经偈云。一切世间中。但有名与色。若欲如实观。但当观名色。色即收尽无情国土。名即收尽有识世间。五阴即世间故。若了五阴俱空。则是出世间。是知世出世间。皆从心起。何者。若意地起贪嗔心。览三涂五阴。罪苦众生发现。意地修戒善心览人天五阴。受乐众生发现。意地证人空心览无漏五阴。真圣众生发现。意地立弘誓心览慈悲五阴。大士众生发现。意地运平等心览常住五阴。尊极众生发现。今所以置前四阴。但观识阴。如伐树除根炙病得穴。则生死之苦芽永绝。烦恼之沉痾不生。又若毗蓝之风。卷群疑而净尽。犹劫烧之火。荡异执而无余。所以一切世间凡圣同居之处。无不悉是自心。如此悟入。名住真阿兰若正修行处。非论大小之隐。不堕喧静之观。所以古德云。处众不见喧哗。独自亦无寂寞。何故不见喧寂。以但了一心故。

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言。汝善男子。当修学者。但有一德。是人应住阿兰若处求无上道。云何为一。谓观一切烦恼根原。即是自心。了达此法。堪能住止阿兰若处。所以者何。譬如狂犬。被人驱打。但逐瓦石。不逐于人。未来世中。住阿兰若。新发心者。亦复如是。若见色声。香味触法。其心染着。是人不知烦恼根本。不知五境从自心生。即此名为未能善住阿兰若处。以是因缘。乐住寂静求无上道。一切菩萨摩诃萨等。若五欲境现前之时。观察自心。应作是念。我从无始。至于今日。轮回六趣。无有出期。皆自妄心。而生迷倒。于五欲境贪爱染着。如是菩萨。名为堪住阿兰若处。是知不悟自心。徒栖远谷。避喧求静。

古人云。举世未有其方。若顿了自心。是真阿兰若。乃至光明遍照。万德俱圆。若不自明。则轮回诸趣。如顿证毗卢遮那法身字轮瑜伽仪轨。释。如来法身观者。先观发起普贤菩萨微妙行愿。复应以三密加持身心。则能入文殊师利大智慧海。然修行最初。于空闲处。摄念安心。闭目端身。结加趺坐。运心普缘无边刹海。谛观三世一切如来。遍于一一佛菩萨前。殷勤恭敬。礼拜旋绕。又以种种供具云海。奉献如是等一切圣众。广大供养已。复应观自心。心本不生。自性成就。光明遍照。犹如虚空。复应深起悲念。哀愍众生。不悟自心。轮回诸趣。我当普化拔济。令其开悟。尽无有余。复应观察自心。诸众生心。及诸佛心。本无有异。平等一相。成大菩提心。莹彻清净廊然周遍。圆明皎洁。成大月轮。量等虚空。无有边际。故知心无际故。犹若虚空。岂存初后。

如华严经颂云。心住于世间。世间住于心。于此不妄起。二非二分别。是以说一说二。是世间语言。立是立非。属意地分别。若顿悟自心。直入宗镜。尚不见无分别。岂特生分别乎。如经颂云。了知非一二。非染亦非。净亦复无杂。乱皆从自想。起不唯世法施为。乃至诸圣作用。起尽根由。皆不出宗镜。故经偈云。刹海无边妙庄严。于一尘中无不入。如是诸佛神通力。一切皆由业性起。如斯妙旨。是现证法门。但初生比信。犹可虚襟。况证入之时。自断余惑。言亡象绝。识灭情消。故祖师云。唯证乃知难可测。起信论云。证发心者。从净心地。乃至菩萨究竟地。证何境界。所谓真如。以彼转识。说为境界。而此证者。无有境界。唯真如智。名为法身。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