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清静经》: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清静经》: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清静经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道家


《清静经》的全称是:《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是道教炼养术重要资料之一。

道教称老君西游龟台之时,为西王母说常清静经。后经仙人转传,为葛玄所得,笔录而传之于世。即葛玄曰:“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吾今于世书而录之。”

因而《清静经》才成为道教的经典,道士们日常诵习的重要功课之一。


《清静经》教人用清静之道制服欲念,使心神性恢复其本来具有的清静状态。其中也蕴藏着丰富内涵和人生哲理。



一、虚胜实


“看不见的东西要比看得见的东西能量大。”

通常我们大多数人,只是相信我们的眼睛,笃信“眼见为实”的道理,都是实用主义,可是这个世界运行规律的本质,恰恰就是看不见的决定看得见的,而且无形的能量远远大于有形的能量。

《清静经》中说:“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天地日月,山河万物,在我们看来已经是非常宏伟壮观的了,然而这些有形的事物在无形的大道面前,同样渺小。

“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形有相的东西只是暂时的显化,而无形无相的东西,才是本体,是孕育天地万物,生灵万有的源头。

同样,这个道理应用到我们人类社会来说,那就是灵魂的能量大于肉体,信念的力量大于行动。

而且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我们深植于内心深处的信念,往往可以决定外在的行为,而外在的行为才会逐渐形成人的习惯,演化为人的性格,最终决定人的命运。



二、静胜躁


“沉静的人要比躁动的人,更能看清真相。”

人心很躁就静不下来,所以也就很难参透一些世界的底层规律,了悟一些大道的智慧。

《清静经》道:“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

就是说,我们这些俗人,之所以不能像那些真人一样,可以体悟天地大道,是因为我们有妄心,执着与贪求太多,所以就被这些障碍住了,不能看清世界之本来真相。

妄想和执着太多,心里就不清净。心里不清净,就没有足够的定力,维持自己平和的心态,自然也就无法生出静定的精神力量。

在我们生活中,也是这样,往往都是那些话少的人更有智慧,那些沉静的人眼光更独到。

先控制自己的欲望,少些私心杂念,让自己的身心变得清净,然后逐渐就能产生定力,最终智慧才会显现。

一个湖面只有在如“镜子”一般平静的时候,映衬出来的倒影才是最清晰的。人心同样也是如此。



三、精神内敛


“精神内敛”的智慧,就是不断地向内收摄和汇聚空间中的能量,而不是无节制的向外发散和消耗自己的能量。

不论是美丽的风景,还是漂亮的事物,学会让它们平静的映入自己的视线中,将它们收归一处,汇聚到自己精神的海洋。

《清静经》有一段话:“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实际上,这其中“天地悉皆归”就和“精神内敛”有某种异曲同工之妙,让天地万物来归附自己,把宇宙万物纳入自己的心胸之中,使自己的精神可以主宰自己内在以及外在的一切。

做到这一点的前提就是“清静”。

老子说:“圣人可以不出门户,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

能做到如此境界,其实也就是让自己静下来。

从修行的角度上讲,是让自己的身心回归清静,从修炼的角度上讲,是让自己进入“入静”的状态。

一个人,若真能做到如此这般,那么世间一切万事万物的规律,便能了了分明,便能如实的观照世界本来的面目。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