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智者大师:金刚般若经疏

智者大师:金刚般若经疏




  略释经题。法譬标名。般若幽玄。微妙难测。假斯譬况以显深法。金即三义。一宝中真上不可侵毁。二利用自在摧破诸物。三表里清净影现分明。刚是坚义。谓身命财。身即法身。命即慧命。财即法财。功德助道。用譬三种般若。实相般若理性常住。观照般若破五住惑。文字般若解脱自在。如此三法不纵不横非并非别。成秘密藏。佛三种身亦复如是。实相即法身如大经明金刚身品。观照即报身如金刚三昧破诸烦恼。文字即应身。随机利益普现无边。旧云金刚譬十地后心因圆之位。

今言初心至后即有六种金刚也。体者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是经之正体也。宗者约实相之慧。行无相之檀。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是因。诸相非相是果。此之因果同约实相。用者破执为用。一切封着通名为执。破诸相惑显出功能。亦自无滞即力用也。教相者有五。一摩诃二金刚三天王问四光赞五仁王。广略虽异同名般若。摩诃以广历色心。乃至种智皆摩诃衍。此文略说金刚为喻也。次广解释。言金刚般若此乃摧万有于性空。荡一无于毕竟。甚坚甚锐名曰金刚。智名决断。慧曰解知。万像虽繁物我无相。有为斯绝寂其机照故假名般若。西云跋阇罗亦云斫迦罗。此翻金刚。云是利铁亦名破具。引大经云。佛告迦叶汝今决断譬若刚刀。又云劫火起时一切皆销。利锐者在下为金刚际。又云往古诸佛舍利变为金刚如意珠。今通取坚利为譬。旧云体坚用利。体坚众惑不侵。用利能摧万物。今问体唯坚不利。用唯利不坚。亦应体则不利用则不坚。此乃不坚不利何谓坚利。百论云眼非知意非见。别既非见合云何见。今依中论通此问即无滞义。

今言坚利者不坚不利。假言坚利。如言苦以不苦为义。无常以常为义。空以不空为义。此一例语任运不畏斯难。般若如大火聚四边不可触。岂可定作体用耶。体用因缘不一。不异。体坚用亦坚体利用亦利。既其不一假名义辨。若说体坚即说用利。此是假名义一边之说。离用无体离体无用。用即寂寂即用。无别有无用之体主于用也。亦无别有无体之用主于体也。不一亦不异有因缘故亦可说一说异。为破一说异破异说一。假说一异。令众生悟非一非异秖名此因缘不一不异离断常戏论。戏论不得入即是坚。能破断常即是利也。问何者为般若如是坚利。答一往性空为般若。不断不常不一不异性空毕竟空为般若。万相一无皆悉尽净。大论云般若有三种。实相观照文字。实相即理境第一义谛。观照即行人智慧。智慧鉴此实相。说智及智处皆名为般若。文字能为作诠亦为般若。故云无离文字说乎解脱。一体三名同秘密藏。

问有翻无翻。答翻为智慧。问大论云智慧轻薄般若深重云何相翻。释论七十卷释须菩提五叹不可称不可量无等等无有边如虚空。解不可称句云称名智慧。此是称量檀度。非智慧不能准量。故称名智慧般若定实相。此释不可量何意不可量。欲明佛所得般若明鉴实相甚深穷边极底。菩萨因中智慧不能称量佛果地般若。此是因中智慧轻薄。不能称量果地般若。何得妄引无翻耶。大经云慧有三种。般若毗婆舍那阇那。同一气类随名而辨。约人般若属众生。毗婆舍那一切圣人。阇那诸佛菩萨。就法者毗婆舍那总相。般若别相。阇那翻破相。毗婆舍那翻正知见。此即是总相知见般若翻出离慧即是属众生。众生有慧数故。阇那诸佛十地菩萨。有决断义故。共为一位耳。波罗蜜亦阿罗蜜波罗伽等。翻度彼岸。亦彼岸到亦度无极。此假名无度为度耳。佛已度智慧度名一切智。菩萨未度亦不名度。度时亦不名度。不离已度度未度故。而今言乃度此假名说度。一行度二时度三果度。六度善修满足为行度。三僧祇满为时度得大菩提为果度。彼岸者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烦恼为中流。八正为船筏。又悭贪为此岸佛果为彼岸。布施为河中正勤为船筏。又取相为此岸无相为彼岸。智慧为河中精进为船筏。一往如此。又即生死涅槃俱为此。非生死涅槃为彼。故云远离此彼岸乃名波罗蜜。

又前生死涅槃双非中道为二。非生死涅槃中道为不二。二不二俱为此。非二非不二俱为彼故远离二边及以中道名波罗蜜。修多罗翻契经。经字训法训。常由圣人心口也。次部轴者第一部十万偈。第二部二万偈并不来此土。第三部一万八千偈即大品亦名放光。第四部八千偈即小品亦名道行。第五部四千偈即光赞。第六部二千五百偈即天王问。第七部六百偈即文殊问般若。第八部三百偈即此金刚般若。睿师云并是如来随机之说。般若非称量过诸数量。岂是一多四五之可说。次简前后。言金刚前后者。肇师注云五种般若此说最初又千二百五十人后说大品。大数五千人受化转多故摩诃在后。若金刚在后者。仁王经云初摩诃次金刚。又护念付嘱及得慧眼。未闻此经似宜在后。俱有证据。由人用耳。对机设教广略不同。从得道夜讫泥洹夕常说般若明理一等。若依光赞如来十九出家三十成道。至四十二二月十五日食后。为诸菩萨说般若。次译经者罗什法师秦弘始三年即晋安帝十一年译。又后魏末菩提流支译论本八十偈。弥勒作偈天亲长行。释总三卷分文十二分。一序分二护念分三住分四修行分五法身非身分六信者分七校量显胜分八显性分九利益分十断疑分十一不住道分十二流通分。讲说时别一途开章耳。就此一经开为三段序正流通。序为缘起。说教之前必有由渐。分卫放光雨华献盖等也。由渐既起正教宜陈。缘教相感其犹影响。故有正说。又非止近被一时。乃欲远传来际。故有流通三段各二。序有通有别正说前后二周。流通付嘱奉行通序为五。

如是者佛所说般泥洹时。侍者请问答云。一切经初皆安如是。我闻者亲承金口。而闻事非谬也。一时者言则当理理亦如言。当理得时令人开悟圣不虚说言必会机。故言一时也。佛者大师之名佛者觉义。异凡夫故自觉。异二乘故觉他。异菩萨故觉满。在舍卫者法王行运。应物而游在舍卫城。憍萨罗国舍卫名闻物国。胜物多出此境嘉名远振诸国故名闻物。又舍婆提者昔有二仙。弟名舍婆此云幼小。兄名阿跋提此名不可害。合此二人以名城也。祇树给园者。须达布园只陀施树。共立精舍。广出他经。与大比丘者圣化无秘。听必有俦俱闻如林。可明信矣。应有四众略而不载。比丘云怖魔乞士破恶。千二百五十人者三迦叶一千目连身子二百五十。尔时世尊下明别序。上明通序以证信。今辨别序以发起具上十号故曰世尊。食时者食熟之时。一人家皆有施心易生。着衣僧伽梨衣也。佛观良田区塍命出家人着此服也。持钵执四天王所奉应器。入舍卫城乞食。法身无待何须乞食。天人妙供百味日盈。自行分卫福物之宜。乞食有十利。一见相好二去疾三除慢四为女人监护五天龙从六四天王钵七贫富等八不杂九息谤十常在三昧其实不食。此城纵广千二百由旬九亿家。国南城北精舍在东。自外以适故言入也。食时如法食。众生有此胜智。机缘将发以表般若。着衣持钵衣是被弘誓铠慈悲之心。钵是行钵钵能盛饭。行能趣理即表解脱城。即法性涅槃之城。观五阴舍悉皆空寂。不动如城以表法身次第乞食不越贫从富不舍贱从贵大慈平等故言次第。即表菩萨次第行次第学次第道。行行因缘故为还至本处。本处即一切智处。

历色心观至一切智。饭食讫收衣钵者即是果后无复愿行。无誓故收衣不复进行故并钵。洗足已即是定慧无复垢累。尘沙无明永去。洗水清净故言洗足。敷座者即诸法空为座。四无畏处此说般若也。别序竟时长老须菩提下第一为正说。文又为二。从初至果报不可思议。名实智道重白佛去是方便道。或为后来或为钝根。或可智度善权为菩萨父母。如判大品般若方便两道分文。此经略说亦复如是。就前段中初问次答。问中前述赞次正问。长老须菩提是对扬主。有长人之德夫钜钟虽朗非扣不鸣。圣不孤应影响唯仁须菩提翻空生。亦名善吉。或云东方青龙陀佛。从座起者请业之仪。即事请道侧身避席。袒右肩者隋国法以袒为敬。亦示弟子执作为便。右膝着地屈曲伏从。示无违拒之貌。合掌敛容只肃显师尊道重故。克敬尽恭专一之至。白佛言述赞。希有者佛从前代八万四千岁皆轮王位。至释尊身若不出家。当二千五百岁作金轮王。而能舍位从门乞食。是为希有。此叹身密。护念叹意密付嘱叹口密。又是述赞大品中意。护念即般若实道如母能护念。付嘱即方便权道如父能教诏付嘱。世尊下还蹑前述更起今问。发菩提心者一切智也。总牒指归翻云无上正遍知觉。标心拟向远期正觉。次问住。入理般若名为住即实智。次问降者。方便即权智。如善财言我已先发菩提心。云何修行云何学道。佛言善哉下第二佛答。

初略许次广答。略许中有三一述二诫三愿闻。善哉下述许如汝所说赞请之仪。当理会机尽善尽美诚如所言汝今谛听下诫示听。若不审谛即漏言遗理。诫令谛听言理弗虚。唯然下受旨愿闻。慈诫许说敬肃倾心也。佛告下第二广答为三。初明般若体空无所有。次云何名下二明名空无所有。后忍辱下三明力用空无所有还。就初中更为三段。初正明体相空二信者行深三信受福重。初体相中降心约愿住心约行皆无所有为无相因。法身无色为无得果。问何故。许中前住后降。答中先降次住。互前后者。般若多含义非一辙。若约发心前愿后行广发誓愿。权引于前次入实相以无住法住于妙理。若约修行要须前修实慧次用权道。故有二观次第。前住后降若就证时。权实一心中悟不复前后。今就誓愿中有四心。一广大。二第一。三常心。四不颠倒菩萨发愿普济万物无边旷远。故名大心欲愿与涅槃寂灭极乐故名第一。生死道长众生性多。而诲人不倦名曰常心。不见能所名不颠倒。释大心者横亘四生竖穷三界。四生是能住三界为所在。依[穀-禾+卵]谓卵含藏曰胎。假润称湿欻现名化。若有色即欲色二界。无色即空处。有想是识处。无想不用处。非有想非无想即最上天。我皆令入下释第一心。法不自起因缘故生。但是因缘自性皆空。顺理为解乖宗成惑。惑即生死流转受身心苦。解即累灭苦尽寂然永乐。谓之灭度。小乘涅槃灰身灭智为无余。大乘以累无不尽德无不圆名为无余。生灭观在名有余也。如是灭度下释常心。若有能所即懈息以无休倦。故名常心。度无量无边实无度者。

大品度空品云。度众生如度虚空明众生无毫末可得。只解众生本来无所有即是悟。悟即名度。若有众生可度者。佛菩萨等即得杀罪。于一身理而为论。实无有众生。众生颠倒妄执谓有。今佛菩萨怜愍说法令悟本无所有。名此悟为度。实无别有众生异理而度着涅槃中也。何以故下释不颠倒。以失显德。若有我人可言有灭。但是假名横计人我。执我为非忘我为是。是非既彰得失明矣。大品中具明十六。一我二众生三寿者四命者五生者六养育七众数八人者九作者十使作者十一起者十二使起者十三受者十四使受者十五知者十六见者。此中略明四耳。复次下第二答住问更为三。初辨行次举喻格量后结劝。就辨行中二前标无住为本。依无住本行于布施即住般若中也。娑婆世界宜用檀义摄六。资生摄施无畏摄戒忍法摄。后三但举一檀即摄六也。舍心无吝谓之布施。无相可存何吝之有施为六度之首。尘为生法之机二法皆空于何不尽次菩萨应如是布施下结成住义。施受皆不可得不住相也。正以虚心而施福不可量。理既无量心不应限。称理行施其福弥广。东方虚空下第二举喻格量。理行既显如说而行。其福甚多齐太虚也。但应如所教住下第三结劝也。圣言无谬理不可越。如佛所教安心住实相也。

可以身相见不下明愿行皆无相为因。法身无色为无得果。菩萨发心有三义。一化众生二修万行三向菩提降伏明化物。辨住示修行。如来身相即菩提果体若识法身菩提可登。若计性实乖之远矣。举法身明菩提空也。不也下善吉深识法身。故言不可以身相而见。或一身一智或言真应或言法报应皆是明果。若至果理不生不生而般若生理不生不生即法身不可说。习报二果不生不生即报身不可说。慈誓不生不生即应身不可说。如此三身皆不可说。那得以身相见如来。以因缘故。若得道人闻说即悟得见如来。若闻不悟虽说身相即非身相故不可见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非相见如来者。非因非果有因缘故可得言因。亦可言果如非初焰非后焰。不离初后焰即此意也。今只以相为非相非谓遣相别有一非相。若能如此即见如来。颇有下第二明信者。行深文为三。一明行深二释三引证。初有问答。问颇有人能信不答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二初非一佛二多积者能信此经。出家持戒在俗修福后五百岁者。从六百至一千亦云最后五百始有佛法之名。能生信者非值一两佛也。应以如来灭后是其得道之时。如优波掘因缘。若寻其本非一两佛也。净信无所得信也。无相者为净信。五百论师非不持戒不信大乘四依。久植故能信耳。

既得实相净信。如来以种智知以佛眼见。见其一念信得无量之福。如一人以花自供佛。一人以花与他供佛所得福德。问罗汉不能见问弥勒。弥勒云自者毕苦得辟支与他得成。佛是菩萨心故如来知见。般若为佛母佛常眼观。此经及受持者福与虚空齐。非下所测唯佛能知见耳次何以故下第二举二空释成。信者相有三。何以故初标次释后结。此中文隐有纵释反释传释。初列生空有四。我是自在之名。人为宰主之目。众生取续前为义。寿者以接后为能此四同为人。执随用以立四名。广即十六知见取着此见不信般若。次列法空。但有两句法非法也。今言法者说五阴空为法。五阴相为非法。即以阴空为药名法。阴有为病名非法。阴病既除空药亦遣。非法既谢在法亦亡。又持戒为法破戒为非法。次若持若犯并非法。非持非犯为法。是中道义。此信达中道离有无二边。乃信此经耳。以是义故。如筏喻者第三引证。信者行深有六。初举经为证二举菩萨正行。三举菩萨遍行四举往古时事。五举净佛国土六举譬山王。为证第一引经为证者。譬欲济河构筏自运。既登彼岸弃筏而去。将度生死假乘万行。既到涅槃万善俱舍。道法尚舍而况非法。初以善舍恶后则俱舍如来得菩提下第二举菩萨正行为证。

佛问有菩提可得有法可说。不答。无有定法名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无定即是性空解穷相尽谓之菩提。无相故不有。假名即不无。不有不无何实可得。何定可说。应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应既不说真亦复然。离真无应真应不同。由来真不说应说。说即不说不说而说。若知如来常不说是为具足多闻。何以故下释菩提无相可取。诸法空不可说非法即不有。非非法即不无。故不可说。有无并无理之极也。所以者何。理无生灭谓之无为。无为之理众圣同解。解会无为结尽道成。一解脱义同入法性。无为虽一解有明昧浅深差别也。三千七宝下校量。前举虚空此岂不尽。今一念信解复一番格量。积宝多而功薄。四句约而福厚。金玉三千止以养身。一偈虽约妙极资神。爱佛功德七住未忘。妙着难觉宜应虚心也。七宝是事善缘因。天人果报不动不出。故以动出之慧导之得成菩提。一念圆信能导众善。此心为胜。实相能出诸法。法即非法诸法不生般若生也。须陀洹下第三举菩萨遍行。初举四果次善吉自陈。须陀洹此云修习无漏。亦逆生死流亦入道流。不入色尘是逆流。至论在观无逆无入。言不入色者即是六尘。过去无明所感。无明不实所感六尘那得是实。既其不实那得作定有无六十二见计。以不定性故名不入。海为众流之川。菩提神极之渊。始会无生必尽源也理无乖顺何入之有。违理故入六尘。背尘即会于理。下众果类然。

斯陀含云住薄亦一往来。欲界思惑九品已断六品。余三品在故言薄。人天各一生便成罗汉。故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已得生法二空故。阿那含此云不还亦云不来。欲界结尽上界证无学。应云不来。略以无兼不。互文现耳。罗汉此云无著亦曰不生。三界生尽所作已办罗汉称道前三言果。果实通四而独称道者。以得尽无生二智声闻道极。故以道为名。世尊佛说下第二自陈。以己所解验理非虚。心空恒静诤从何起。兰那者寂静行。相尽于外心息于内。内外俱寂何时不静。得名不虚必称实也。兰那此云无事。若自谓是离欲。即是有事何谓无事。昔在然灯下第四举往古时事为证。次明菩萨其解亦同。如来在昔佛所行般若时。非但于假名不入色香等。亦不入涅槃亦不入中道。是故得成菩提。四依齐此明一念。信人降伏其心无我相等。净佛土下。第五一念净信辨其应住以无所住。住于般若而取佛土即是四种庄严。若自严净即是寂光。若论化他即具四土相惑此土秽虚明即国净。严国之义亦在虚心。如是严净土应行檀等生清净心。不住色香其心无住。三番法非法等。一念净心无住之住。即是非因而因而降住等也。譬如下第六须弥山王。此即非果而果。须弥翻云安明四宝所成是十山中一。一雪山二香山三轲梨罗山四仙圣山五由乾陀山六马耳山七尼民陀罗山八斫迦罗山九宿慧山十须弥山。因大故果大。得法性五阴成就法身。故言大如须弥须弥以譬法性色。色大故般若大如山大神亦大。习果既圆报果亦满。法身非身故言大身恒河下第三信者福重。文有四阶一福多二处重三人尊四总结。

恒河者是神名。此河长八千由旬广四千由旬。甚深象度皆没沙细如面水白如乳。初言三千不即恒河者自少至多。一恒河为本复数诸恒河。诸恒河之沙三重为数。舍宝多而福少持经少而福多者经之胜用。复次下明处重。一切世间总明处贵。天人修罗略明三善道。供养如塔此云方坟亦名灵庙。尊法身故敬塔为。重经故贵说经处。大品舍利起塔不及般若。何故说处如塔其义实尔。但世人敬塔故令说处如塔是人成就最上下明人尊。法妙人称理故宜然。希有之法是菩提成就即人可贵。如法华说最实事。即是第一义谛最上之法也。若是经典下总明。经所在之处即为有佛尊重弟子。人能弘法即人有法。以法成人即法有人。人法所处理当贵矣。非果而果即为有佛。非因而因即以尊重弟子谓普贤文殊等。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初章竟当何名下第二辨名空无所有。夫条散难究本一易寻会。宗领旨宜正其名。文有四叚初名字空二受持福多三信受行深四佛述。初中有问答问名问持。遵修为奉任弘为持。在三成范请问其轨。佛告下答名答持。名冠题首义已备矣。境慧相从通名般若那要宜别归乎圣心。挈网举目诠合义从名正理显宜应修习。所以者何下释。夫名不虚设必当其实。金刚所拟物莫不碎。此慧所照法无不空即非般若即慧空也。境灭慧忘何相不尽。弘持之旨宜在于此。释中初无所有。二亦无所有而意异故。明不无所有此简性空义。一者性自是空二者破性说空。前有所无空后无所有空。大品云。诸法无所有如是有如是无所有。是事不知名为无明。有所无望前无所有望后。前三藏中说性义皆破。即属破性说空所摄。而此性义前时为缘为有者。今日悉无故言有所无而言无所有。望后明诸法无所有而复有不无所有义。即明如是有故。

经云。不知名无明破性说性空。横论破病一切悉皆洗净。是尽亦尽是净亦净。竖论入道尽复有不尽义。此望道为论即此尽净为道。道有隔凡成圣之用。不同二头三手之无所有。复有不无所有义即是如是有义。若是前无所有一向无所有无所有亦复无所有。后明无所有即是不无所有。无所有名虽同其意有异。就前中初明如空次明如亦空。所以者何佛说般若则非般若。此是如空。既以性空为般若般若即非般若。性空如亦空如来有所说法不。境慧都空复何所说。说不说如不如二智皆空也。三千下是第二受持福多。不无所有。亦二初明微尘不无所有。二明身相不无所有。佛说微尘即非微尘是名微尘故是无所有如是有。大品云不知名无明今明了此。如是有即智慧也。散为微尘合成世界。世界无性故非假名即有。可以三十二相下二明身相不无所有。非相假名身相只以身为非身。不是遣除身别有非身也。亦非遣相别有无相。相无相不一不异。恒河沙身命下说经名已复一番校量。前寄舍财以明胜此寄舍身以辨多。依报易舍正报难损自易之难示化渐也。身命布施不免有生。

弘持四句累灭道成闻说经深解下第三信受。行深有四初须菩提不闻。二余人能信。三善吉闻易四余人闻难深解。悲泣者嗟我晚悟兼悲未闻。愍念一切众生不知此法故悲。闻此法喜故悲深嗟小乘。呜呼自责故悲。不善观空名得慧眼。故尔前虽闻未闻如此降伏应住也。若复有人得闻下第二余人能信。实相者即是非相。若有少相即非实相。故以无相为实相。如来说此而人能信。岂非第一希有。而言生实相者此是无生生也。大品云。色不生故般若波罗蜜生。若解色无生即是无生观智起故般若生也。我今得闻下第三善吉信易。遇佛道成证圣方信何难。生值佛世亲得解悟。解故信之易也。若当来世下第四余人信难。生不值佛而能信如是无相之法斯岂不难。就文更为四。初明信者希有末法时信最可称美。二何以故下释信者由无我相能信此经。若才有少许我人等相即不信也。三所以者何下释无相意。我相即是非相无片许相可得故。其能不颠倒我人等从本以来无一相可得故。其体本来无相即为希有此是反释。四何以故离一切相即名诸佛。相尽解极即是为佛。能离有无毕竟常住。前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佛告下第四如来述成。若善吉自言容可不定。言无我人即是佛者佛今印定如汝所说。是故非虚一往怛愕名惊。心胆怯弱名怖深恶前事名畏。又惊是始行怖是二乘畏是外道。亦初闻经不惊次思义不怖后修行不畏。第一即般若诸度中最为第一。六从后数亦是第一。忍辱下第三明般若功用无所有。然诸法不出体名用。今皆无所有。文更为三。初力用无所有二能如是解仰参佛慧三明福多。

就初中复五。一体无所有二功用三劝诫四引证五举譬。第一体者安耐名忍加毁为辱。既无我人谁加谁忍。故非忍为忍忍为非忍为般若体也。何以故下第二明般若用。以非忍为忍有大力用。初一世忍次多世忍。一歌利此云恶生。王何故忍即非忍引事为证。有苦能忍有忍无苦。既无我人割忍何生。若有人我必生忿恚而能恬然无我明矣。二又念五百世下即多世忍。菩萨知身无所有舍不足难。若有此身舍大难也。尸毗代鸽犹是三藏中事忍。前明有忍无苦今明无苦有乐。有慈悲故无恨无恨故即乐也。应离下第三劝诫。此是般若之中心故须精解。就文又二。一劝二诫文句相参。初劝发心次劝应住后劝修行。前诫离相后诫莫染心施。今即初劝离相。发心菩萨以相尽为极。故宜以忘怀而期心也。不应下即是前诫不应住色。心中离一切相不住声香等也。应生无所住心者即次劝应住般若。般若无相可缘心何所住。若心有住即为非住。住相即心动故非住也。是故下是后诫。令不住六尘行施。还举前宗会以成义理无住故。应忘心而施不住色无财物也。菩萨为利下即是后劝。令为利益而行施。施不望报利益必深也。如来说一切诸下第四引证。证中有三。第一举佛说为证。诸相皆无不见施者我说一切相即非相。不应住相生心行施。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受者亦无。不应化众生而受度也。如来是真语者下第二举能说人为证。真是不伪实是无虚。

如必当理不诳非妄不异即始终恒一。圣言不谬故宜修行也。无实无虚下第三举所得法为证。寄实以非虚何实之可得耶。若疑我说法非者及能说人亦非者。今我所证得法只自如此心实作此证。不实不虚两舍。无生无灭等例然。故所说如所得非虚言也。菩萨心住法下第五举譬显住相非晓冥若夜游。前举有得为非后明无得为是。若住色香等行施不能得见诸法。若不住法行施如有目日光能得见色。无我三事即不住相也。慧见为目理境为日。万行显别为种种色。诸法本来空。菩萨观心复知其无所有而行布施者。即所见明了。此中先法后譬直说譬耳。当来之世下第二能。如是解即仰参佛说。当来若能受持即为佛悉知见。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如来所见理用非谬明将来宜加勤修也。日三时舍下是第三福多。若能如是信者胜一日三时以恒河沙身之与命布施。分一日为三分故言初中后。施重又多功德弥旷。若于此经生心不逆。福胜前施。施即有限信心无极。何况书写持读诵说但言以信况复弘持也。以要言之下答上无所有。如是有不可思议事也。能知诸法本来无所有而以无所有为有。即不可思议。此文有十。第一经不可思议。理圆道极言即尽美。提宗表实约言之耳。物莫能测不思议也。算数不该不可称量也。荡然无涯无边耳。以要言之略此三句矣。文理平等无所有如是有。非般若为般若非身相为身相皆不思议也。第二为大乘者说为最上乘者说。此经在始便为大乘不为三乘。广运无涯谓之大乘。超三乘之胜谓之为最上。自非其人不谬说也。包含名大无胜最上。如来悉知见者人高道旷唯佛见之。荷担菩提千载不坠。由于人弘任持运行荷担义也。背荷肩担非身而身实相法身。非因非果即是两肩也。

第三何以故下三乘不堪闻不信受乐。小是二乘着我是凡夫着见是外道。不能读诵以失释得也。第四在在处处下。地是无知法处故贵。虽复废言息义此处常有天龙围绕如帝王所居之处。人皆宗重天人供养此处是塔。恭敬作礼香花而散也。第五转障。本有重障习学般若先世重罪现在轻受。止为人轻贱过去重罪即得消灭。罪起由惑福生于解。福解既积宿殃灭矣。第六当得菩提即受记也。累灭解生菩提可登故佛悬记。第七我念过去下明能持经者所得福德胜佛往行。燃灯佛时始获无生忍。今能无所得心而持经者得福胜我。阿僧祇佛所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佛。供养无空过者福德算数不及。心限即福少意旷则功德多也。第八于末世下明若。具说无所得持经所得福。时人闻则狂乱狐疑不信。解通人旷德必无涯。狂乱不信不足明道也。第九义不可思议万行渊深。义能谁测。以无所得无所有如是有无所有为义。以非般若为般若义故不可思议。第十果报不可思议菩提妙果岂有心之所议。如华严经明初发心便成正觉。与微尘法界众生为眷属。故知果报不可思议也。须菩提问下第二周重说。般若或为后来或是为钝根者。文亦三叚。初从问去至福德多明体。次佛可以色身见去至前偈辨名。后如来不以具足相故至寿者见明用并无所有。就体中辨于三假。初受假次名假后法假受是人。人即有名此人之与名有能成之法。三假是立法云何将三假释无所有。三假乃是立法亦是坏法。今欲明无所有故须将来释。若横论破病则实是一无所有。若竖论望道即无所有而不无所有。此三假亦然能成能破故。既言假有竟何所有。既言假有何为而不有。初约释尊因无所有。次约如来果无所有。后约菩萨化他明无所有。就因中更为三。初佛告下释因无所有。

次然灯下引证。后如是。如是下佛述。释中又三。初明得次明失后双释得失。初明发心欲度众生起弘誓愿。我当灭度一切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此明菩萨知众生如有何可灭。若实有众生可度释论云菩萨得杀众生罪。又大品如化品佛语须菩提。诸法本有今无耶。此即责须菩提意。众生非本时有今时无何须慰喻始行菩萨。本自无生今何可灭也。二何以故下明失。若菩萨有我人等相即非菩萨。以失明得理可知矣。所以者何下双释得失。无发心者故知无我即行人空计我有惑。故非菩萨。于意云何下第二引证。证中有问答。初问中即引自昔得记之解以证前说。次今答中无有法得菩提。圣心难测义推可图。得记由于无相。无相之中即无所得也。如是如是下第三佛述如汝所说者。在因时已自无所有故。无所得菩提佛与我记。若见有法则乖菩提。何容得记无法得菩提。是故然灯佛受记无法则会理会理则向极故得记也。何以故下第二是明果无所有。有三义。初明如次证后譬。初即此是果人同如。同如故无所有。诸法性空理无乖异谓之为如。会如解极故名如来也。若有人言如来得菩提下。若有说如来得菩提者。此人俗间语非理言也。实无有法得菩提佛人也。菩提道也。既无人法谁得菩提。无实无虚者是非。既尽则会菩提。菩提之中不见是非。非实即无是非虚即无非也。是故如来说一切法下第二证如来无所有。如来在一切数故。凡夫违一切法为邪。圣人顺一切法为正。正即觉悟故皆佛法矣。

譬如身长大下第三说非果而果。直举人身类上诸法。缘假故长大无性即非身。既非般若为般若者宁不以非身为身耶。若菩萨作是言下第三明菩萨化他无所有 初明化人次引佛说为证后明严土。初灭度众生不名菩萨。元无众生横见众生见。即乖道非菩萨也。何以故下释菩萨自无何有众生二是故佛说下引证无菩萨亦无众生。一切法都无我人也。三若菩萨言庄严佛土者。虚襟进道严土济物。济物之行方便慧也。解空无相谓之为慧。若言我能庄严国土众生可化见惑违道。何名菩萨也。何以故如来说非庄严是名庄严者。无存于化而土自严也。明应住义受假竟。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下。第二明名假无所有。文二初通达无我。既云一切法皆无所有。何名菩萨。今实无一切诸法。而今言菩萨但有其名。今明此名亦无所有故。何名此为菩萨。通达诸法无我等相故名菩萨。真菩萨故。所以能通达无我。二立真解。通达非伪真菩萨也。名假竟。五眼下第三明法假无所有。即上如来悉知见是人。其文又三。初明智慧。次明心。后明功德。法虽多不过功德智慧二种严。心为其体故备空也。此是初明智慧空。智慧虽多不过五眼。旧云肉眼见障内。天眼见障外。慧眼见真。法眼见俗。佛眼通知内外法。

今言但是一智差别说之故有五耳。释论云。法眼知声闻缘觉等法故名法眼。是以知俗名法眼。然此中本明智慧空而直辨五眼。不言其空者意现于后。后既将智体心空。智宁不空。后明功德空。前智岂不空。以前明智有后明功德无。无有虽殊致不乖也。二恒河中去是明心无所有。以举恒沙等来。为欲校量取心明其空耳。如来说心皆为非心。只以非心为心此与前不异。五眼照。理无不周备。举色心收境尽矣。三世不可得说非心名心。何者以三世心无性可得故。可从缘而生心也。三若人满三千七宝布施下明功德无所有。明福有实。此即有量岂得多耶。以无福为福故多也。金玉无性故可积满三千。福德无实则可旷施而多心之无性。惑灭解生也。法假竟佛可以色身见下第二明经名。初名次行。名中有三初身相次说法后福多。色身者法身如空月。色身若水像。世间之色无实可睹。寻其本实即法身也。慧为万善之主施为众行之首。总为丈六金容别则众相。云娑婆随现则为相岂。可一方尽极。我当有所说法下第二明说法又二。初正对上名。道成应出说法化人。谬传毁圣名为谤佛。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故传说法之意向言无说。非杜默不语但无存而说。即说满天下无乖法理之过也。

佛得菩提下第二明习应。有问答前应后习佛人也菩提道也。佛得道故说以示人。而言无法可说未审得道不。答中乃至无有少法可得。相尽虚通谓之菩提。菩提无相有何可得。寂灭无得道之至也。是法平等下结成菩提义也。人无贵贱法无好丑。平等菩提义也无我无人修一切善者即是修义。夫形端故影直声和则响顺。忘我人而修因必克无相之菩提。所言善法者人既不有善何得实耶。善是离恶之名法是轨持之义。三千世界中山王七宝下第三明福多。聚宝有尽妙解无穷。一偈法宝胜无量珍也。我当度众生下。菩提无得为果故以忘言而说。勿谓如来见众生可度。若见有众生则为我见何谓如来。但说假名我耳。非实我。而凡夫者闻说假名不达言旨以为实我。如来说非凡夫者。凡夫不实故可化而成佛也。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下二辨行就。文有五。一正观问二邪答三佛难四领解五佛举正义为释。初以问疑者谓众生是有可化而圣。法身不无可以妙相而期。故问之也。次邪答者。听者实尔用三十二相是如来也。三难。轮王是佛即以近事质之令其自解。四信解。不应。时情谓然我解不尔。五佛举正释者。五色焕眼而非形。八音盈耳而非声。偏谬为邪愚邪隔不见也。若作念下第三功用无所有。即是有不断灭义。有因有果一切宛然。即是般若方便用。论云得般若气分故有居空涉有之用。无复滞阂。

此下去不说诸法断灭就文有二。初果次因。有义虽多不过因果。明果中二。初诫次明有。汝莫作念诫也。勿言诸法一向无所有。故谓不以具足相得菩提。不偏在色声故向言非。非不身相故复言是也。发阿耨下第二明因亦二。前诫后明有。莫起断灭。相尽寂灭故不有。道王十方非谓无。应毕而谢即不常。感至随现故不断体合中道轨物之式。限之一方岂不谬哉。若人满恒沙七宝下结般若成忍。就文复三。初明体道成忍之行无所有。次明体道证忍之人无所有。三明体道行忍之用无所有。以行成人人故有用备明无所有。就忍行中先校量。次若复有人下明成忍之行无所有。忘我则忍成超出故胜也。白佛下第二明体道证忍之人无所有。初明因人不受。后明果人不受。初明因中有问答。乃云不受亦不受。受其报种已名贪着。无存我人邪染何生次若来若去下明果人不受。若言从真如实际中来。善逝自及化人去至涅槃。皆是不解佛所说义。如来道荫之主。世界权应之宅。众生慈育之子。举此三事大旨彰矣。无来无去。故名如来。解极会如体无方所。缘至物见来无所从感毕为隐。亦何所去也。若三千碎尘下第三明体道行忍之用有四。初明碎尘用二碎界用。三碎合相用四碎诸见用。以微尘成世界有合。世界有合故起见。见者即失。谓有此四妄想得者非见为见。乃至非尘为尘为得。此四并是般若用。尘界等是依报。见是正报。合通色心。即此下是碎尘用。善男子并是大行。同华严中说佛说非微尘为微尘。次三千下明成世界用。微尘非实故可碎而为多。世界非有则可假借而成也。三一合相下破一合相。以非合为合故是不可说。只复言是合。此复非复是故假名说合。何为而非合以非合为合竟何有合。

大经四句皆不可说。有因缘故亦可得说。今亦无合假说合耳。中论大品皆破合。当知无合今经中说合顺俗假说耳。凡夫贪着其事不知事即理。理无所有即是事无所有。何故非世界名世界。若是实有即应一性合不可分。假众生名一无合可得。假名无体不可实说。疑惑则凡夫贪着故计实。四佛说我见下明破诸见用。凡夫谓诸见决定是见。今佛说非见以本来无所有。诸见非实可改为正。众生虚假从凡至圣。正说意。从发菩提去第三流通叚。非止近益当时。亦乃远传千载。文为二初付嘱次奉行。付嘱又三初正付嘱次校量后方法。始终既毕故指宗劝人。凡欲发心成佛净国土化众生。当如上所说理而生知见也。如是信解者理深未明推信为解耳。不生法相但是虚假非实法也。如来说非法相是名法相。相穷理尽明。其唯如来说言非实故应从信矣。二阿僧祇七宝下校量流通。七宝有竭四句无穷。明以无所得心指经一偈。其福胜彼有所得施。三云何为人下后方法。初标次释。释中有止有观。弘通此经若为方法。须不取法相须如真如。上如是智下如是境。心境符合故得不动。不动空有等法。何以故下一偈明观。观诸法梦幻等。而为人说句偈有真实。及有此假有也。大品十喻一幻二焰三水月四虚空五响六干城七梦八影九镜像十化。此中举六。论本明九然流通方法不出止观故今略举。即止为观故见一切皆空梦幻。即观而止故一切梦等悉如如也。佛说是经下第二奉行流通。闻法欢喜既能信受复如说行说人如法。受者得解。般若真正之法非是有所得断常等法。三事具足说人是佛。一切智人所说之法即中道正法般若无所得法。受者最上乘人久种三多。持戒修福三德斯备。闻不惊怖即能信解。是故欢喜。道蕴圣心待孚则彰。宿感冥构不谋而集。同听齐悟法喜荡心。服玩遵式永崇不朽者矣。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附:智者大师:观心论(并序)(亦名煎乳论)



  问曰。佛经无量。论亦甚多。弘法之人诜诜盖世。听受之众无处不有。是则法雨普津四众。露润利益无边。何所见闻。更何利益而造斯论。答曰。如所问言。佛经无量论亦甚多。是事共知。但弘法之人为利物故多施加水之乳。致令听受之者失真道味。四众转就浇离。致使信心之者渐歇薄谈。将恐深广大法不久停留。众生眼灭失正法利。是以闲生悲伤烦究难忍。不惟凡浅寡闻少见。欲助鹦鹉。奋其翅力。辄承三宝力。欲作斯论也。问者欲知作论者。大意有二。一者自责为诸学徒。二者外诸四众脱能信受亦可传之。略以偈答曰

  大师将涅槃  慈父有遗属

  四念处修道  常依木叉住

  我等非佛子  不念此遗属

  乘缓内无道  戒缓惧三途

  由不问观心  令他信渐薄

  乌鸦不施道  岂报白鸦恩

  非但田不良  无平等种子

  法雨若不降  法种必燋枯

  各无来世粮  失三利致苦

  大法将欲颓  哀哉见此事

  为是因缘故  须造观心论

  平等真法界  无行无能到

  若能问观心  能行亦能到

  即是四念处  能依木刃戒

  乘急内有道  戒急生人天

  此是真佛子  不乖慈父属

  天龙皆庆喜  一切岂不欣

  能报白鸦恩  普施乌鸦食

  既有好良田  有平等种子

  法雨应时降  法种皆生长

  各有未来资  俱获三利益

  为是因缘故  须造观心论

  诸来求法者  欲闻无上道

  不知问观心  闻慧终不发

  诸来求法者  欲思无上道

  不知问观心  恩慧终不生

  诸来求法者  欲修无上道

  不知问观心  修慧终不成

  诸来求法者  欲修四三昧

  不知问观心  困苦无所获

  诸来求法者  多听得言语

  不知问观心  未得真实乐

  诸来求法者  修三昧得定

  不知问观心  盲禅无所见

  诸来求法者  欲忏悔众罪

  不知问观心  罪终难得脱

  诸来求法者  意欲离烦恼

  不知问观心  烦恼终不灭

  诸来求法者  本为利益他

  不知问观心  退转令他谤

  诸来求法者  欲兴显佛法

  不知问观心  退还大行损

  如此众得失  非偈可具陈

  有此诸得失  无人觉悟者

  为是因缘故  须造观心论

  末代修观心  得邪定发见

  辩才无穷尽  自谓人间宝

  无知者鼻嗅  野孤气冲眼

  举尾共脚行  次第堕坑殒

  为是因缘故  须造观心论

  守鼻隔安般  及修不净观

  安般得四禅  不免泥梨业

  不净谓无学  覆钵受女饭

  设得随禅生  堕长寿天难

  为是因缘故  须造观心论

  依事法用心  无慧发鬼定

  显异动物心  事发坏佛法

  命终生鬼道  九十五眷属

  像法决疑明  三师破佛法

  为是因缘故  须造观心论

  内心不为道  邪谄念名利

  诈现禅坐相  得名利眷属

  事发坏他心  毁损佛正法

  此是扇提罗  死堕无间狱

  为是因缘故  须造观心论

  说法得解脱  听法众亦然

  不知问观心  如贫数他宝

  说者问观心  无说则无示

  听者问观心  无问亦无得

  为是因缘故  须造观心论

  戒为制心马  虽持五部律

  不知问观心  心马终不调

  律住持佛法  解外不解内

  净名呵上首  乃名真奉律

  为是因缘故  须造观心论

  诵经得解脱  非为世财利

  若能问观心  破一微尘中

  出大千经卷  受持读诵此

  闻持无遗忘  心开得解脱

  为是因缘故  须造观心论

  观他修供养  兴显安行人

  密心为自利  猗托以资身

  坏他喜舍善  驼驴以偿人

  若能问观心  即如驼骠也

  为是因缘故  须造观心论

  诸道各有法  了不自寻研

  忽窥[門@俞]释教  动经十数年

  非但彼法拙  亦有谋坏心

  此是迦毗梨  仙圣岂听然

  为是因缘故  须造观心论

  富贵而无道  多增长憍逸

  若能问观心  得真法富贵

  虽高而不危  虽满而不溢

  不着世富贵  心常在道法

  为是因缘故  须造观心论

  贫贱多奸谄  窥[門@俞]造众恶

  现被王法治  死堕三恶道

  若能问观心  即安贪养道

  有道即真贵  无为即富乐

  为是因缘故  须造观心论

  四众皆佛子  无非是法亲

  因执善法诤  遂结未来怨

  若能问观心  和合如水乳

  皆师子之子  悉是旃檀林

  为是因缘故  须造观心论

  年衰身带病  眼闇耳渐聋

  心昏多忘漏  年不如一年

  死王金翅鸟  不久吞命根

  一旦业绳断  气绝岂能言

  为是因缘故  须造观心论

  稽首十方佛  深悲观心者

  劝善谛观察  发正觉妙乐

  稽首十方法  深悲观心者

  劝善谛观察  得真法免苦

  稽首十方僧  若能善观察

  入大和合海  欢喜心无量

  稽首龙树师  愿加观心者

  令速得开晓  亦加舍三心

  今承三宝力  起三十六问

  其门诸细门  对事难可数

  若观一念心  能答此问者

  当知心眼开  得入清凉池

  不能答此问  奈何盲冥也

  少义尚不见  那得行大道

  哀哉末法中  无复得道者

  设令有三数  宁别此问也

  故生悲愍心  归命礼三宝

  作此问心论  令观者开朗

  愿诸见闻者  莫生疑谤心

  信受勤修习  必获大利法

  问曰。何故作此问观心论。答曰。末世数宝贪人本不预此言若禅坐观行之者。但安心鼻隔不净安般。此亦面墙。何可论道。诸有观心入道得定生倒解。辩说无穷。自谓人间之宝。岂知邪慢炽然也。今作此问。若句句不知。何得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法华劝持品。佛说此人难可化度。又常不轻品。威音王如来去世之后。如此人类甚多非一。复次伤念。一家门徒随逐积年看心稍久远。遂不知如此研穷问心。是以不染内法。着外文字。偷记注奔走。负经论而浪行。何不施语言置文破一微尘读大千经卷。念此迷徒随逐累载。空无所获。脱一旦冥目谁复示之。以是因缘悲切转至。故作斯论也。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明四十二字门。初云。若闻阿字门。即解一切义。所谓一切法初不生也。龙树并造中论释摩诃衍论。正意以不生等八不开论端。用一偈释初不生。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今但约观初自生一句。起三十六问。若于观心能答此问无滞碍者。当知此行人六种即中入观行。五品弟子中即是入初随喜心位。故经云。乃至闻一偈。通达无量义。次第如法说。月四月至岁也。论曰

  问观自生心  云何四不说

  离戏论执诤  心净如虚空

  问观自生心  云何是魔行

  业烦恼所系  三界火宅烧

  问观自生心  云何是外道

  诸见烦恼业  流转于六道

  问观自生心  云何是三乘

  拙度断见思  出三界火宅

  问观自生心  云何是巧度

  三乘不断结  得入二涅槃

  问观自生心  云何是别教

  求大乘常果  菩萨断别惑

  问观自生心  云何圆教乘

  不破坏法界  住三德涅槃

  问观自生心  云何为涅槃

  修四种三昧  得真无生忍

  问观自生心  云何巧成就

  二十五方便  调心入正道

  问观自生心  云何知因缘

  起十种境界  成一心三智

  问观自生心  云何知十境

  各成十法乘  游四方快乐

  问观自生心  云何不住法

  入初发心住  及四十二位

  问观自生心  云何成六度

  能得诸三昧  及诸陀罗尼

  问观自生心  云何得六通

  用四种行化  四辩四挂碍

  问观自生心  云何得相好

  成真应二佛  对缘如镜像

  问观自生心  云何具十力

  及四无所畏  内外照团圆

  问观自生心  云何观于心

  能得十八种  不共世间法

  问观自生心  云何得大慈

  大悲三念处  愍众无异相

  问观自生心  云何巧方便

  成就诸众生  严净一切刹

  问观自生心  云何于一心

  庄严菩提树  建清净道场

  问观自生心  云何坐道场

  现四种成佛  赴机无差降

  问观自生心  云何转四教

  清净妙*轮  一切得甘露

  问观自生心  云何现四佛

  四种涅槃相  究竟知无余

  问观自生心  云何知依正

  四土天器同  而饭色有异

  问观自生心  云何于此心

  见一切根缘  通达无挂碍

  问观自生心  云何知悉檀

  无形无所缘  现形广说法

  问观自生心  云何知渐顿

  秘密不定教  一音说此四

  问观自生心  云何知四教

  各开出四门  及一切法门

  问观自生心  云何于四教

  四门十六门  作论通众经

  问观自生心  云何住智定

  普入十法界  广利诸众生

  问观自生心  云何知四土

  用教有增减  普利一切众

  问观自生心  云何知此心

  具一切佛法  无一法出心

  问观自生心  云何知此心

  即平等法界  佛不度众生

  问观自生心  云何知此心

  法界如虚空  毕竟无所念

  问观自生心  云何无文字

  一切言语断  寂然无言说

  今约观一念自生心。略起三十六问。问外观心人及久相逐眷属行四种三昧者。彼观心者若能一一通达。当生心佛想亲近受行如四依也。门徒眷属若于此无滞。是真因行。真是法王子孙。绍三宝种使不断绝。若不能于观一念自生心一一念答此问者。即是天魔外道眷属。为彼所驱驰。方处三界牢狱未有出离之故也。若心不燧欲求勉出者。必堕三乘三恶道坑。自断法身慧命。诛灭菩提眷属。是真破佛法国。已亡大乘家。哀哉哀哉。知大等奈良何也。若观自生心得失如此。观他生共生无因生亦然也。顺相门中爱声色。逆相门中数非数。不肯相遂入泥梨。三界中间难可度。度与不度妙难思。迷情顺相者多疑。不服醍醐无价药。狂心遂涅槃若为。复显相门中说四三。三轮四教从情释。不肯相遂入阿鼻。致使五分寻踪迹。非踪非疏非五分。三谛三观在其中。凡情不能巧决了。盲心执见尽言空。隐相门中形色绝。三四调和十二门。不肯随情起贪爱。若为方便破魔怨。贪爱魔怨是佛母。亦是三身本际深。各各随情立名字。有凡名为五隐相。终日忍饥非节食。终日忍寒非苦行终日少欲不乖贪。终日行慈夺他命。终日畏罪转行非。终日求医弥益病。终日布施更增悭。终日断嗔三毒盛。难思议难思议。

  团团明月无增减  凡情颠倒见盈亏

  纵复回光照西域  于其更理未曾移

  巧用巧妙巧度物  不作怨家不作佛

  法身巧用妙难思  借问定从何处出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