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我们现在最重要的功课是什么?

我们现在最重要的功课是什么?

 
有一位女居士,她学佛以后,还是很苦恼。有一次就说:“我本来就是以前有烦恼,所以希望学佛能够断烦恼。但是好像我学佛以后,觉得烦恼更多了。”因为觉得学佛以后,好像儿子也不听话,丈夫也很反对,然后她就问怎么办?

  我问她:“那你每天怎么做的呢?”“我每天都会早晚做功课,念《普门品》、《弥陀经》,每天还要念一万句佛号。”她就觉得家里人都不理解、不支持。

  因为她学佛,所以她每一天都会要看那些VCD,这个电视机她用了,这个小孩子喜欢看电视也没得看,所以慢慢地儿子对她也有意见。本来以前小孩子早上上学,下午放学,都是她去接送,现在她要做功课,就全部推到她丈夫的身上去了。丈夫工作很忙,觉得也很苦恼,所以对她也反对。她自己觉得好像处处都有障碍,也很烦恼,也不知道怎么办。

  我问她:“那你每一天早晚做功课,还要念佛号,那你做功课是为了什么?”

  她就说:“我宿世无量生有很多的业障,我通过诵经来忏悔。”

  “那么你念佛是为了什么呢?”

  “我是为了将来我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我念佛。”也就是说为过去忏悔而诵经,为未来往生极乐世界而念佛。

  我就她:“那你有没有为现在做一些什么功课呢?”

  她就哑口无言,不知道怎么回答。

  事实上,我们现在最重要的功课是什么?作为在家的信众来说,首先应该是培养好子女,照料好家庭,让周围的人都能够生欢喜心,觉得你不单单是学一些表面的,好像修行的法门,而是整个的身心气质都改变了,更有慈悲心,更有智慧,跟你在一起更欢喜、更开心。这样的话,是应该为现在做的最好的功课。我们学好了普贤菩萨“礼敬诸佛”的法门,要知道,我们周围的人,我们的子女、丈夫、妻子,或者其他的一切人,应该我们都以“礼敬诸佛”的态度来对待他们,因为他们都是未来佛,能够真正地生佛平等,众生与诸佛平等,我们对他们都有这样礼敬的态度,恭敬的态度,这样的话,肯定我们不会起贡高我慢心,不会起分别心,不会去触恼他们。这样是真正地在实践“礼敬诸佛”。

对待自己的亲戚朋友,和自己上班的地方也都要做好,这些也跟我们有很大的关系。

  佛法是特别吉祥,菩提心充满的。很多人学佛越来越糟糕,家里面不团结,金刚道友不团结,亲戚朋友不团结。我以前去过南京,那里的一个人来我的面前说:“现在我的老公跟我闹离婚了。”我就问为什么这样?她说来说去,其实是她做得不好。她说:“我是亚青寺的一个弟子,看了昌根阿瑞上师的传记,学他的样子去做,但是我的老公不行,跟我闹离婚。”我问她:“你是不是想出家?”她说:“我暂时没有出家的缘分。”我说:“你没有出家的缘分,为什么要这样做?”她是上师关注得不够,同时自己的智慧也不够的原因。对孩子也不关心,她有时候上班一回来,晚上不做饭不吃饭,把孩子拉进去两个人一起打坐,这样怎么受得了?这样学佛来影响家庭,就是不对的。

  学佛是来服务家庭的,学佛之后家庭圆满,越来越孝顺,越来越教育好,越来越跟老公和自己的家庭、朋友相处好。因为有菩提心,相处的时候,自己跟其他人完全不一样,我们要得佛果,也要帮助每个人成佛,这样尽力地去做才行。学佛的家庭应该特别圆满,没有吵吵闹闹,没有摩擦的事情。有钱的时候自然开心,没有钱心里也不要有什么压力,知道钱是靠不住的。佛法学好,其他各个方面也可以做很多事,没有钱不要紧,心里有佛就行了。再有钱的人最后临终那天钱也靠不住,没有钱的人最后靠得住的是佛法。

  自己好好学佛,每天抽个时间学佛就行了。出家人就是从家中出离了,出家就无家了,出家了没有什么世俗的事情做,就是每天24个小时念佛,天天做佛法的事,不做就白出家了,不做不行,必须要做。在家人不可能每天24个小时学佛,每天抽出一个小时、半个小时保证质量好好做就行了。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海涛法师:生活智慧语录




  1.当你觉得痛苦的时候,不要再去增加别人的痛苦;当你觉得烦恼的时候,也不要再自寻烦恼。——不会自寻烦恼,是智慧的表现;不增加别人的痛苦,则是悲心的表现。

  2.人生本来就有很多残缺,人永远无法求得圆满。——想要在任何地方都追求完美,就是自寻烦恼!

  3.一个人如果不修行,他会做什么呢?必然不离名、利、食、色、睡,所关心的也不外是子女、眷属、家族、国族——这样的人生和畜生道的众生差别实在不大。

  4.人如果只注重声、色、名、利,等于永远被业力所捆绑。每天满足同样的欲望,重复面临同样的空虚……这样的人生实在是缺少智慧。

  5.世间万事皆无常、变动不定,今日美好的一切生活,也有可能突然会发生转变。知道什么是善见、什么是正念时,就该即知即行,不要再沉溺于俗缘、物欲之中。

  6.《地藏菩萨本愿经》里说,父母造种种恶业,有许多乃是为了养育子女。时下学佛的人,若不知孝养父母,其心有若豺狼。

  7.鸡蛋里挑骨头的批评相当容易激怒他人。有些人会故意激怒他人,再反过来指责对方修养不够;事实上,当自己口出非建设性的恶言时,就已是道德上的缺失。

  8.当我们指责他人思想偏差、人格瑕疵时,除了表面冠冕堂皇的理由,往往也有乘机发泄私人情绪的事实在内。

  9.没有生气不一定代表没有负面的情绪,能够不将负面情绪带给他人,才是真正的修养。

  10.以暴制暴,只会是恶业的因果循环!只有爱心才能真正感化他人,进而改变这个世界。

  11.每个人都是有情众生。面对冲突时,也许以爱心处理不一定马上有帮助,但总比带着恶念结下恶缘来得好!

  二

  1.无论是在亲情、爱情,还是友情的关系之中,引导一个人变得成熟、独立、接触善见,比实际给他财宝更有意义!

  2.人性要透过长时间的对人生及生命的反省、改革、扬弃,并且在待人处世的过程中长期培养淬炼,才稍有转化、成形,趋于圆熟的可能。

  3.浅交、客套、嘻嘻哈哈之往来,自然容易尽兴而少磨擦;与亲近朋友或亲人的相处,才是真正需要彼此了解、体谅、以智慧化解磨擦的人生课题!

  4.能跟人好好相处是非常重要的。所谓的好好相处,不是表面上的诸事圆满,而是因缘圆满。

  5.「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生活中的不顺遂,或许都来自于过去的因果业报之故。我们必须懂得在这些基础上安身立命,并力行善行以制造善果的根苗。

  6.世上没有人有义务对我们好,即使自己的父母亦然。别人对我们好,我们应感恩报恩。

  7.经典的境界是绝对不可小看的。它们之中的每一言、每一句都含有甚深的体验,可能是我们不了解,或是一些甚深不可思议的境界,而不会是佛菩萨们说错了话。

  8.不管是眼睛看到、或耳朵听到一些微小事物,只要我们能从中获得一些启示,都已算是受人之惠,我们应当不忘这份恩情。

  9.他人对我们有恩,我们只管报恩就好,不要去计较恩人的是非善恶——那是他个人的事,我们不要跟他一样就好了。

  10.「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对别人的付出,如果没有什么动机企图的话,那么应该是心甘情愿的事,因此不该寄望相对的报答。若对方有所回报,应以受人恩惠的心态来接受。

  11.稍微对人家慈悲一些,就觉得自己很善良;稍微有一点诚意,就认为善知识指导我们理所当然要倾囊相授,有这样的观念和态度是不对的。

  三

  1.无论出家人或在家人,受人供养都应该要生起感恩心、精进心和惭愧心,而非就得到供养的这件事而自喜,甚至生起贪念。

  2.一件善事的完成,往往是背后有很多人在出钱出力。不论自己走到哪里,都应当感激那些默默行善的人。

  3.即使自己的能力有限、智慧浅薄,然而,行善、助人、修行的脚步却不能停。有多少力量就作多少事,量力而为,尽其在我就是了!

  4.凡夫都活在业里面,活在自己的颠倒梦想里面,其实人的弹性是很大的,不要坚持己见,不要坚持一定要过怎样的生活方式。随缘,一切都好,都安心;不随缘,看什么都不好。

  5.一个不了解人生真义的人,会以为他的痛苦是因为缺少功名、财富的关系,但其实功名利禄虽然能短暂地带来快乐,却无法真正消除生命中的种种痛苦。

  6.上等人安心于道,中等人安心于事,下等人安心于名利物欲。

  7.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很了不起而趾高气昂,或许正反应了人的卑微与无知。

  8.积极人生,谦虚满分;自我 越大,不安越多。

  9.该放弃而不放弃是执着;该提起而不提起是逃避。真正的修行人应具备的心态、真正健康的人生态度,是不执着也不逃避。

  10.在生活中修行,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自己的职场生活、每一份责任与义务、与家人的共处等任何时刻,都能平心静气,有着喜悦宁静之心念。

  11.修行的目的是为了「修」正自己的「行」为,使自己原本略具的善根更加地提升。

  12.不管什么法门,只要你修了以后,感觉自己 越来越快乐,性格越来越稳重,心念越来越集中,以及越来越安详自在,越来越理性、客观,越来越有爱心、同情心,生活也得到了改善,那这个法门对你而言就是正确、有效的真理。

  四

  1.忍辱的定义,不是拼命地忍耐屈辱,而是指即使在受辱的情况下,也能保持内心的和谐与平衡。

  2.忍辱(忍耐与宽容)的本质就是学习避免瞋怒及憎恨。

  3.无论对我们有没有好处,只要觉得这是明显应为的事,就放手去做,不必在乎未来的结果如何。

  4.佛法也包括了对生活的体验,因此倘若单单浸习在宗教的仪轨和经论的思辨中,很难完整地体验到它。

  5.醉心佛法的人,只有当他同时也能将佛法落实到生活中,去调解生活上的诸种困扰和压力时(例如:人际关系、亲子关系、婚姻、感情、事业等等),学佛的基础方称稳固。

  6.懂得佛法生命的人,看电视、看小孩哭,甚至于谈情说爱,都宛如读佛经啊!他能够从里面体验到人生、人性、世间的道理。

  7.佛堂也可能是世俗的地方,家里也可能是成佛的道场,关键在于自己的心态和体悟。

  8.在家众要在安家立业之中修行。无论是亲人、朋友,甚至仇人,我们要视他们为佛菩萨的化身来对待;我们要敬佛如敬邻居、敬邻居如敬佛,不可有取舍心。

  9.透过正念的修行,不执着、不抱怨,心就会变得轻安自在。能以宁静、喜悦,以及一颗坚强、稳定的心,来面对所有障碍,这便是将佛法应用于生活之中。

  10.同时我们要学习放下与布施,这是与人结缘的最佳方式。

  11.透过布施,我们的友谊会更加紧密。更重要的是,无贪的培养会成为解脱的强大力量。

  12.使我们受缚而不得自在的是自己内心的贪爱执着。我们在修习布施之际,同时也是在学习放下。

  13.放下一切我们对事物的成见与期盼,放下对自己根深蒂固的观念执着。

  14.放下对一切事物的观念成见和想法。如此一来,「法」自然会显现。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