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蔡礼旭:不要因为贪一时口腹之欲,任意的杀害牲禽

蔡礼旭:不要因为贪一时口腹之欲,任意的杀害牲禽



【毋贪口腹而恣杀牲禽。】

  这个『毋』,就是不要。不要因为贪一时口腹之欲,『恣』就是放纵,任意的杀害牲禽。『牲』,我们说牲口,牲口就是牛羊;『禽』是家禽,是指鸡鸭,是家禽。其实我们看到『毋贪口腹而恣杀牲禽』,有没有想到《了凡四训》哪一段?「上帝好生,物皆恋命」,所有的万物都是贪生,很怕死亡,尤其死亡前的那个痛苦,所有的人生命都会非常的恐惧。其实我自己之后就是吃素食,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有一次在切柳橙,这个柳橙表面滑,我这刀一时间没掌握那个力度,就滑掉了。本来是要切柳橙,最后切到自己的食指,当时候整个头皮都麻了,痛的满屋子跑,不到一公分的伤口,痛得受不了,现在想起来还痛,这个叫痛入骨髓。当我在那里跑跑跑,我突然想到一幕。所以有时候人学什么东西,因为我的悟性比较差,当时看的时候还没悟到,切了一刀才悟到。我想起什么呢?我曾经看过一个影片,就是看人家杀猪,然后那个刀就直接切在猪的这个部位,然后血就喷出来。我就突然想到那一幕,我说那把刀下去起码五、六公分那么厚的伤口,我这才不到一公分就痛得死去活来,所以从那天开始我就不忍心再吃肉了,因为自己亲身已经深刻感觉那个痛。

  所以再看《了凡四训》这段文,「杀彼养己」,杀牠来吃、来养自己的身体,心里不安,「岂能自安」。因为当牠被杀的时候,「既受屠割」,就被割,痛啊。我记得其中有一幕都是印象深刻:有一只牛被宰,没有断气,那只胳臂被切的还没断,那只胳臂在那里晃啊晃,然后牠自己被铁钩吊着,觉得很可怜。结果被宰割以后,「复入鼎镬」,又放进去煮,而且那放进去煮的时候有时候都还没死。

  恭摘自《朱子治家格言》学习分享

动物跟我们人类一样都有灵知、感觉,它也会痛,也会伤心、难过。西藏有一个猎人,一天早上看到远方有一只藏羚羊,就下意识地赶快把枪举起来,瞄准了这只藏羚羊。他正准备射杀时,只见这只藏羚羊看着他,双膝跪下,这一幕让他很惊讶,但是他还是把它杀害了。射杀完之后,他把藏羚羊剖开来,结果一看肚子里面有一只小藏羚羊。这个猎人突然明白这只藏羚羊为什么要下跪,就是求他饶它孩子一命。这位猎人也是做父亲的,看到藏羚羊为自己的孩子都能做出这样的行为,他很感动也很惭愧,体会到所有的动物都有亲情,从此就把猎枪放下,再也不打猎了。


  还有一个猎人,有一天发现他的猎具夹住了一只黄鼠狼,他走近一看,只见黄鼠狼的皮,黄鼠狼的身体却不见了。这个猎人就顺着黄鼠狼留下的血迹一直跟过去,跟到黄鼠狼的窝里一看,原来这只黄鼠狼是使尽全力把它的皮脱掉,然后跑回窝里,给它的小孩哺乳。当时这只黄鼠狼已经去世了,但它的小孩还在吃它的奶水。一只黄鼠狼在生命攸关的时刻,它的念头还是为了孩子,它那分母爱不输给我们人类。猎人看到这样的情景,从此不再打猎了。我们从这里联想到白居易的那首诗:“莫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我们对动物也要有那一分同理之心,绝对不能因为自己的好恶,而去拆散动物的家。

  动物都有天伦,知道疼惜子女,还会孝顺父母,我们应该彼此尊重,彼此学习。现在有些商人拿些小动物出来卖,小朋友一看很好玩,就买回家去玩,由于不知道它们喜欢吃些什么东西,结果都将小动物玩死了。我们要教育孩子不能去买这些小动物,因为我们愈买,商人就愈抓;我们不买,不法的商人没有利润,他就不会去做这种事了。

  恭摘自蔡礼旭老师演讲集《幸福锦囊集》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