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华严菩萨圣诞的来历

华严菩萨圣诞的来历


    华严菩萨圣诞是哪天?

  华严菩萨圣诞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九。

   华严菩萨圣诞的来历【佛教常识——六波罗蜜】

  一、菩萨之意:“菩萨”是梵语“菩提萨埵”(Bodhisattva)的简称。“菩提”是觉悟的意思;“萨埵”是有情之意,“有情”简单地说既是众生;“菩提萨埵”就是觉悟的众生。觉悟的众生有三种:一者、罗汉--自己觉悟;二者、菩萨--除了自己能觉悟之外,还可引导别人觉悟;三者、佛--自己能觉悟,又可以引导众生觉悟,而且他的觉悟是最圆满。

  二、菩萨之行为:菩萨的行为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菩萨上求智慧使自己成佛,以慈悲心度化一切众生;既是菩萨应学习种种智慧自度,做种种利益众生的事业,引导其他众生也能走上解脱之道。

  三、菩萨之开始:菩萨都从凡夫做起,甚至于我们的导师释迦牟尼佛,过去在行菩萨道时,也是凡夫。凡夫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既是发成佛之心,是修行菩萨道的最初所应具有之心,以此心去救度众生。如果只是贪求成佛之心,没有要救度众生之心,那不等于说是发菩提心。发菩提心要以大悲心为基础,见众生受苦,就会以智慧、悲心救度之,所以发此成佛之心才是真正的发菩提心。如果只是羡慕佛果是至高无上的觉悟,为追求这样的觉悟而发心成佛,那是不想救度众生,只不过是要求个人的解脱罢了,此种心并不是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的凡夫既是菩萨,称为初发心菩萨。初发心菩萨必须发种种成佛度众生之愿望,以此愿望为目标,以完成他的愿望为目的,愿望实现了,就是他成佛之日。

  菩萨要努力实践六度,既是六度波罗蜜,以实现他成佛之愿。

  四、六波罗蜜:六波罗蜜是菩萨的行为。六波罗蜜是古印度话(parami),意思是度到彼岸;另一个意思是完成了事情。凡夫在生死苦海中浮沉,一旦游到岸边,登上陆地就安全、安稳,绝不会再度的在生死海中浮沉,所以称为度到彼岸。佛陀说众生在生死苦海中飘浮,没法游到安全之陆地上,比喻修行者断除了烦恼,就是已经出离了生死轮回,到达没有生死之彼岸,称为波罗蜜。发菩提心者,必须修种种的六度万行,以完成他成佛之愿。六度就是六波罗蜜,也既是所谓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

菩萨尔时复作是念:我当为一众生,于十方世界一一国土,经不可说不可说劫,教化成熟。如为一众生,为一切众生,皆亦如是。终不以此而生疲厌,舍而余去。

菩萨为了一众生,不舍,永远不舍。那菩萨还度其他众生不了?往往有的人问我,说菩萨为一个众生不舍,那就不度其他众生了,不是这样子了,这样解释就错了。我们大家读过地藏经,在一一土,菩萨化无量亿身,一一身要救度教化无量亿众生。那菩萨化身无空无尽的,随着这一个众生,菩萨另一个化身,随着那一个众生。这样的解释。不是菩萨什么也不做了,其他的教化都不行了,专化这一个众生,那理解就错了。菩萨这样子,为一个众生经过好长好长时间,在无量的处所当中,对着一个众生教化,这一个众生如是,为一切众生皆亦如是,那就是普遍的了。菩萨教化众生没有疲厌时候,发烦了时候,没有。为什么呢?他了解众生无生,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菩萨没有,众生有。对一个众生这样教诲,对一切众生都是这样教诲。

我们为什么不行?我们烦恼很重的了,我们也没证得这个境界呢!但是你要发菩提心,学着菩萨,像每位道友都受了菩萨戒了,你就是菩萨呀!不过我们不能尽到这个责任,菩萨责任是我们没尽到的啦。我们对众生不是慈爱,不是救拔,而是讨厌。我们行大慈大悲只是学样而已了。一个说说,一个做的是很少很少的。我们每位道友,都发过大慈大悲心吧?检查一下我们是怎么对待众生的,所以我们成不了佛,也成不了大菩萨,小菩萨也成不到。为什么?我们走的道不对,要走菩提道。对众生,利益众生的时候,莫生疲厌。疲劳了,厌烦了,就舍弃了,舍弃了。舍弃了之后,唉呀,不管别人事,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管那么远干什么呢?退失菩提心,这就叫退失菩提心。

大菩萨不见众生过。怎么叫不见众生过呢?众生本来都是在过中,就是众生都在罪业当中了。菩萨他不讨厌,他不见你的过,他就找你的好处。你有一念信心,有一点回心转意,向佛菩萨,向三宝,他都不舍弃,一定要度你。不因为难化而不化,也不因为你难度而不度,他没疲厌。因为咱们没证得空性,就是没悟得空理,咱们度众生见众生相。不但见众生相,还挑众生的毛病。他没毛病,没业,怎么叫众生呢?度众生不见众生过,你大悲心才能生得起来。

布施不望果报,布施有个希望,想得果,我看现在的布施,救灾啊,完了还要人登报,声明某某人施了好多呀,这既求名称,又希望果报,布施少少点,想得到更大的,叫贪利养啊,其心不平等。

十行的菩萨,他的心平等的,他没有后悔,没有吝啬,也不望果报也不求名称,不贪利养。怎么样才达到,其心平等,当你帮助别人的时候,或者力施,怎么叫力施,力量的力,举个例吧,看见别人推车上坡,推不动了,上不去,你过去帮助他一把力量,帮他推上去,这叫力啊,这看著也没有什么,这叫捨力,这还有什么吗?无贪求的,但是你心要平等,要会观察,什么是渐施,什么是顿施,这要会观,让他平等无障碍,文中里头有时候不高举,不高举,就是你行为谦下一点,你布施人家财物的时候,你不要认为我很有钱,很骄傲的甩给人家,这就是高举。不高举呢,恭恭敬敬的拿给他,哪管是一块钱,哪管是一毛钱呢,一个恭敬心,不是轻慢心,这两个绝对不同的。在布施捨的时候,没有这个退弱,没退弱就是不后悔,不下劣,不论这个东西值好多钱,要捨就捨了,要供养就供养了。不留滞呢?就是不吝啬的意思,拿起来又想布施,又想供养又捨不得,好像捨了我就没有了,这就吝啬。

不望报,捨的时候不希求,我们好多人供养三宝,希望三宝加被,要回扣给他 ,他不求反倒有,他一求啊,反倒不平等了,希望报,供养三宝,希望三宝加被,希望三宝摄受,希望三宝求成佛,可以呀,你没有这个妄念,没有这个想法,确实得到了,有了妄念了,反倒得不到了,特别是法施,不是法师的师啊,是布施的施,以法布施,说以法布施还希望报吗?有啦,不但有,而且还很多,这怎么望报啊。我们举个笑话啊,我所见到的,给人讲开示,讲开示完了,这居士道友给红包啊,也有不给的啦,不一定啦,给红包,特别我们广东道友,广东道友普遍的都给,但是广东的道友们红包特别少,我就亲自看见法师打开红包,他一丢,我说是怎么回事啊,我问他怎么回事啊,他说你看看他给两毛钱 ,哈哈,我说两毛钱还少吗?他供养就好啦,这里头有很多问题啊,供养者,说明了不要轻心、慢心,不论物质多和少,没关系,但是不要轻心、慢心,要什么呢 ?恭敬 ,供养,供养跟施捨两回事,你供养你师父,不是给叫花子,给叫花子,甩给他就是了。为什么我们供养师父,要跪在那儿,要磕头啊,尊敬心,这是礼节上的问题,但是这个你不望报,不求果报,自然得到果报;求果报,减低了,也得到,但是那个数量就低了,那果报就不同了。

因此,在这个布施供养修行当中,像咱们这个十行菩萨,华严菩萨所做到的,我知道我是做不到的,为什么?没达到体性平等,因为你不称理,不称理就不平等,因为不平等故,有高下,有多少,有大小,有差别了,若心里平等,不论那个事物,不论那个事物尊贵也好,值钱也好,不值钱也好,多也好,少也好,不是在事物,在供养心,在你施捨的心。

华严菩萨所行的布施,他是清净,无为,叫无为施,无为啊,跟那个无畏的畏,两个不同的,跟那个无作、无愿,平等平等,空的,没有能所之相,没有物质的大小,要达到其心平等,无有悔吝,不望果报,不求名称,不贪利养,达到这样情况。
                                【梦老·华严讲堂-文字录入:净圆居士】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