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学习菩萨敢于牺牲,勇于承担的精神

学习菩萨敢于牺牲,勇于承担的精神

 
信佛的人虽多,学佛的人却少。而在学佛人当中,真正能够有大心量、发大心、立志向菩萨学习人的更少。

  为什么这里提到向菩萨学习,而不是学佛呢?因为佛陀是菩萨行圆满而成就的,所以我们刚开始学的时候,更要向菩萨学习。学习菩萨的精神、品德、行菩萨道、圆满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这些都是大乘佛弟子生生世世要不断学习的。

  今生我们既得到暇满的人身,又有殊胜的因缘得遇佛法,这是往昔积累了无边的善福。我们的心量不能过于狭隘,每天只想着自己,不论做什么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行点善事,要得到别人的赞叹,获得好的名声,最好全世界人都知道;布施、供养一点,马上期望自己能够财源滚滚;拜佛菩萨的时候,天天虔诚地念着:佛呀!菩萨呀!我这么虔诚地供养你,给你磕头,您一定要保佑我,权高高、钱多多,没有疾病、意外、痛苦,一切都顺利。修点佛法,回向自己的各种利益,自己一切都好;或是修法只为了自己能够快乐、清净、心情比以前更好;不论做什么都离不开先要考虑自己,自己不能吃亏、不能受委屈、自己不能受累、自己不能默默无闻、自己不能......

  菩萨都是敢于自我牺牲,勇于承担一切痛苦的。

  一切众生的痛苦都由我来承担,而我的一切快乐、幸福回向给无边如母的众生,这是菩萨的心量和愿力,所以,菩萨有勇于承担痛苦、艰难的勇气。

  越是磨难、困难、痛苦就越是由我来承担,不给别人,不能推给别人,坏处给自己、好处给别人,包括我们发心把自己供养给上师、三宝,布施给众生,这些都是菩提宝心。

  一旦我们有这样的发心,就要这样做,这不是嘴上随便说说,或是偶尔发个誓言,然后生活中该怎么样,还怎么样,自己还是一点也不能吃亏,转而就忘记曾经的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其实,一旦我们发了弘愿,马上就会遇到考验。

  各种境遇就会来考验我们,看看我们的发心是真是假,会有别人来找我们让我们行布施、别人来磨我们让我们修忍辱、遇到什么事情阻碍我们修法等等,如果你不能做到,或是退失了菩提心,便会不知不觉地遇到种种障碍,自己的心也常常恼乱。这就是违背誓言的果报。

  同时,我们一点都不要担心,因为发了菩提心,自己会真的遇到很多不幸和痛苦。非但不会,自己还会快乐。

  因为你给予众生什么,你自然就会得到什么,这个是因果的道理。

  当我们发菩提心,真心诚意地希望众生能够快乐的时候,自己自然会快乐。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我们的心包含无量无边的众生,所以我们的功德、福报也无量无边,自己会很快圆满一切如意。但若我们每天总是为自己考虑,不能付出一点,那么自己福报很快被耗损,福报用尽,自己就会痛苦。

  而且,如果我们若真能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就会得到诸佛菩萨、善神护法的加持和护持,遇到危险,我们无需害怕、担心,因为有善神护法时刻的保护,我们的身心也会常常的安乐,会身心轻安,很容易入定,佛法也会很快通达。

  因此,我们要学习菩萨敢于牺牲、勇于承担的精神,这是菩萨的发心和愿力。而我们一旦发了弘愿,就要在生活中尽力去做,去实践,行菩萨道。

  别人找我们帮忙,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我们要尽量去帮助,不要推脱,这是在考验和圆满我们的布施;别人来难为我们,不能起嗔恨心,这是在考验和圆满我们的忍辱。

  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外境,有多么的不清净,都要保持自己内心的清净和不动摇;平时多加勤奋,加强闻思佛法,早日成就多闻的智慧;精进修行佛法,证得佛法中空性的智慧。这样,这一世的暇满人身才最有意义,没有空过。

  因此,在《闻法品章》中说:“如果虽然已经多闻,对戒律不加以守持,因未守持戒律而引起他人的嘲笑,那么,这种多闻也是不圆满的。

  如果虽不是广学多闻,但对学到的一点教诲,认真地修持,以戒律来装饰自身,因为这种人持戒清净而得到了他人的称赞,所以他所听闻的这些教诲等也逐渐变为圆满。

  又,另外有些人既不多闻,又不持戒,因为他二者都不具备,所以更引起人人的诋毁,根本没有赞许的地方,因此,这种人最后一无所成。

  又有一批有见识的修行者,广求多闻,尤其对允诺的戒律注重守持,因为他二者都具备,所以得到了很多人的尊敬和赞许,所以,他的这种修持方式是十分圆满的。”

  《闻法品章》:“对佛所宣说的法,应当知其多闻的重要性,也要知道修持禅定的重要性,以戒生定,以定生慧,否则,对承诺所承受到的戒律不加以守持,漠然置之,放逸懈怠,不自检束,就和醉象一样,产生迷惑烦恼,虽然多闻而知其理,也对自己和一切众生都起不了大的作用。

  相反,又有一部分行者对诸善知识所传授的佛法生起坚定的信心,把听到的教诲,以身体力行做取舍,行持忍辱使他人生起欣喜,因自己尽力持戒不曾污染,又以多闻加以修持教诫,最终获得正果。”

  《策励清净心论》:“一天喜欢谈些空话不修行度日的那人,临到死的时候,才知道了修行的重要,但为时已晚、已经来不及了,因上,心生悔恨,产生了难以言表的重大忧苦,这就是平时喜欢谈说空话的过失,占去了修行的机会。”

  又说:“比如,在观赏演戏当中,看戏的某人,学着戏场中的人做舞姿,有人问,你懂得跳舞吗?

  他说,我不懂,就模仿别人。又如,有一人在演讲另一勇士如何征服他人故事的时候,听众的一人以为演讲者也具备这样的才能而问道,你也有这种本事吗?

  此人答道:我没有这样的本领,只不过说说别人的才能而已。

  同样,我们讲述佛法的功德时,别人问,你也具有了这样的佛法功德吗?回答说:我没有真实修持,而是讲述其他善知识的功德罢了。

  如果自己不认真地去修持,这也是平时喜欢谈说空话的过失,说这些无意义的空话而占去了修行的机会。”

  又如:“虽然甘蔗的皮有点甜味,但不够精华,真正精华的甜味在甘蔗的皮内,因此,人们只食其皮,根本尝不到最精华的美味。甘蔗的皮和其他树皮不一样,因其带点甜味,故只食其皮,就得不到真正精华的东西;

  同样,只讲解佛法的词句,不深刻领悟内容,不实际修持,就和食甘蔗的皮一样。若要求到最精华的东西时,必须舍弃表面的东西,要刻苦地、持之以恒地思索佛学的内容,并要努力修持才能成功!”

  以上段落中讲的“过失”表明了闲言闲语所产生的过错,更说明了不实际修持而带来的过患。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