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只有你自己才能真正伤害你自己,而不是别人

只有你自己才能真正伤害你自己,而不是别人



  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痛苦是不可避免的。《法华经》上说,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是人的一生无法逃避的七种劫难。七苦无非是来自自身的欲望和他人的伤害,而且跟自身的修养有很大的关系。

  人们对于自身造成的痛苦不易觉察,知道后也容易宽容自己,而对于别人的伤害非常敏感,更是耿耿于怀,不肯原谅。爱至成伤,分手后也难以忘怀,总是感叹:我最心爱的人伤我最深。朋友亦是如此,怎么也想不通:为何最好的朋友伤我最深?

  其实,痛苦的根源在于自己。这个世界,只有你自己才能真正伤害你自己,而不是别人。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你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你爱发脾气,是因为修养不够;你因为别人而痛苦,也是自己修养不深。

  有很多女人以为,分手后的心痛是他伤害了自己。事实或许并不是这样,痛苦仅仅是因为你不再受宠了而已。所以人不应该过多地把责任往别人身上推。其实友情也如此,当你真心地付出时,你希望有更多的最起码也是等同的真诚来划上等号,但生活偏偏是不等号,友情也会有心痛,然后是伤痕。受伤真的没什么,路还是要一样地往前走。

  如果一个人可以伤害你,并不是因为他真的能伤害你,是你给他机会让他来伤害你。为情所伤的男女,不要站在原地傻傻地等待对方回来。人生匆匆,时光易逝。你的人生还有很多重要的、有意义的事要你去做。爱情,不是我们来这个世界的唯一目的,我们不是为了某个人来的。没有什么痛苦是我们不能承受的,没有什么人是我们不能放弃的。有时我们觉得他很重要,并不是他真的重要,而是我们在心里过于依赖他,把他的优点无限地扩大了。

  朋友之间的伤害也会让人心很痛,仿佛能够听到心碎成一片片的声音。关系越近,越觉得伤得深,伤得重,受到的打击一定不会小,甚至怀疑世上是否真的有朋友。朋友的相处,伤害往往是无心的,但也有故意的。我们应该忘记那些无心的伤害,铭记那些对你真心的帮助。至于存心伤害你的朋友,你也不要过于伤心,自古高尚的情感从来就需要卑鄙来浇灌。你也不必流泪,被出卖的情感自此已经与友谊无关。你也不必愤怒,不懂得友谊的人不配获得正直者的怨恨。报以微笑吧,正是这伤害成就了你为人的风范。

  佛说:"宽恕别人可以升华自己,而记恨一个人却是在伤害你自己。"当人在情感中不能自拔的时候,是最容易迷失自己的,知苦、灭苦,贪、嗔、痴都是在伤害自己,丧失自己内心的平和、祥和是最大的伤害。人应该做到心里绝对的清净,这才是人生本来的样子。

  你觉得有多少人伤害过你?有多少次你觉得别人对你不公平?要向前看,原谅他们:这不是为他们而是为你自己,帮你治愈伤痛。当你原谅的时候,你就会以一种崭新的尊敬态度面对周围的人和事,你就能精神抖擞地开始做事。

  还有一些人为自己吃亏而痛苦。两个朋友在聊天,一个说:"我和别人拿一样多的钱,凭什么我就要多干呢?所以,很多我能做的也不做。"他很愤愤不平。

  另一个对他说:"这样就是你自己笨了。在主管看来,你干的和别人一样多,自然也只能拿的和别人一样。你明明比别人强,可是你不表现出来,别人如何知道?如果你做了,主管看不见,那是主管无能。你也就明白你该换地方了,这里不适合你发展。"

  后来,那个痛苦的朋友调整了自己,果然发展很不错。

  有时候就是这样,抱怨其实什么都解决不了。因为,那样不是面对,而是逃避,把一切归结于外部因素,而不是反省自己。如果真的懂得反省,有什么好痛苦的呢?

  其实,一切都在自己的选择。待遇低,可以通过选择来争取;受欺骗,可以通过选择来避免;背叛,可以通过选择来面对……一切痛苦的根源原本都来源于自己,来源于自己的选择。如果你修养够,懂得选择,懂得面对,谁能让你痛苦?

佛陀的教育不只是教我们如何了生脱死,更是教我们如何去包容人,不生计较。

  人生之大事,莫如生与死。人生最难解决的事情,也莫如生与死。生从何来,死归何处?人人怕死,物物贪生,生死难逃避,我们当如何面对?

  人类虽有生命,身体却不能永生。死和生是相对的,这个生命了结了,另一生命的熊熊火光又告燃起。佛教主张生死轮回,死了再生,生了又死,死死生生,生死不已。

  佛教讲生命的流转是无始无终的,人类既来世间生活,就有生命,有生命就有生死。因为无常之故,自然有寒暑冷热,人类有生老病死,山河大地及一切自然现象,都会有变坏的一天。旧的灭去,新的又来。只要我们了知人生与万有诸法互相为缘,互相生成,透悟了这个道理,才能与佛法结合在一起,对于生死也就不觉得可怕,因为生死本来就像世俗的搬家一样,只不过换了一个躯壳而已。

  在罗阅祗城有一个婆罗门,他看见有父子二人正在田中耕地、播种。忽然,有一条毒蛇爬到那儿子的跟前将他咬死,然而那父亲不但不管儿子,反而接着干活,连头也不抬。这个婆罗门大觉惊奇,便上前问他原因。

  耕种者反问道:"你从何方来,来此为何目的"这个婆罗门回答说:"我从罗阅祗城来,听说你们国家多孝养父母、信奉三宝,所以打算来求学修道。"接着,婆罗门又问道:"你儿子被毒蛇咬死,你为什么不但不难过,反倒接着耕地播种"

  耕种者说:"人之生老病死及世间万物皆为自然规律,忧愁啼哭能有什么用呢?如果伤心得饭也不吃,觉也不睡,什么也不干,那不跟死人一样,活着的意义就不大了!你要进城,路过我家时,请替我捎话给我家人,说儿子已死,不必准备他的饭菜了。"

  婆罗门进入舍卫城,来到耕种者的家,见到那人的妻子,便说道:"你的儿子已经死了,他的父亲让我捎话说,准备一个人的饭就行了。"

  那妇人听后,说:"人生即如住店,随缘而来,随缘而去,我这儿子也是一样啊!生是赤条条来,去是赤条条去,任何人都不能违反这一规律。"

  佛说"命在呼吸间。"人无法管住自己的生命,更无人能挡住死期,让它永驻人间;既然这么去来无常的生命,我们更应该好好地爱惜它、利用它、充实它,让这宝贵的生命,散发它真善美的光辉,映照出生命真正的价值。

  佛法的最终目的,是在教人了生脱死。证严法师开示:佛陀的教育不只是教我们如何了生脱死,更是教我们如何去包容人,不生计较。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李山教授在悼念恩师启功先生的文章《启功先生的佛缘与境界》里讲了启功先生的二三事:

  启功不打假。有意思的是启先生还到卖假字的地方去看,据说有位卖字的老太太还说:"这老头儿好,不捣乱!"笔者也曾就"不打假"的事问过先生,先生说:" 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鄙事。像我年轻的时候,学写字,学画画,不过是想有点挣钱的本事,养活我的老母亲。这些人弄几张假字,卖几个钱,也是谋生。何苦跟他们过不去啊!"这是慈悲,也是博爱和宽宏大度。

  启功手写的书稿让人借走了,那位朋友又转手卖人,多年后又流回内地。启先生不但不生气,把它买下来,还打趣地题了诗。说到这件事,启先生淡然地说:"他那时需要钱。"启先生一笔给人写字的酬劳钱,被一位朋友"中饱"了去。事发了,他说是给先生买书了,可书一本也未到先生手。别人很生气,先生只是呵呵一笑:"嗨!他这人没出息你又不是不知道。"与这位朋友,以后该怎样还怎样。

  以恬淡和包容的佛心对待万事万物,这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修行。佛家所谓"平常心是道"和"步步是道场"正是这个意思。学佛要修养到无论发生什么事,心中没有丝毫委屈感。一切都不计较,日常生活中不起分别心,就是修行。

  佛能包容天下事,你要看得很开,放得很下,凡事都很随缘,不生计较。你包容别人,别人包容你;你帮助别人,别人帮助你,这是永远不变的真理。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