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遭遇逆缘时,视它们为虚幻,乃是菩萨的修行

遭遇逆缘时,视它们为虚幻,乃是菩萨的修行

  

  当你碰到不愉快的事情,去思量这是你过去行为的结果,乃是最佳的处理方式。不论你面对什么样的困难,或许现在看起来是悲惨的,但你要提醒自己,相较于未来你可能要面对饿鬼道或地狱道无法忍受的痛苦,你目前的困境几乎微不足道。虽然你正在经历这些困难,但你要从内心深处祈愿,你所有过去的恶业及其业果都被清净,没有留下未来投生饿鬼道或地狱道的业的种子。从这个角度来看,疾病和痛苦一点也不会令人感到不悦。

  你也要记住,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生病的人,并且祈愿你能够承担他们所有的疾病,以及透过你目前经历的疾病和痛苦,他们所有的痛苦和疾病都被耗尽。或者,当你面临物质困窘时,即使你穷困潦倒、一无所有,也要记得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贫困低下,并祈愿他们的穷困能够透过你自身的穷困被耗尽。

  正是这种感受(无法忍受某种即将发生的痛苦的感受)驱使你向外采取行动,来消灭这种感受。如此的企图将永远不会完全成功——事实上,它们将使你陷入一个接着一个的、毫无意义的问题。然而,痛苦不必是无法忍受的。可以肯定的是,痛苦可以是更有益处的;它可以让你发展出镇定面对这种境况的内在宁静。

  举例来说,如果你是人们严厉批评或羞辱的对象,愈努力去避免批评或羞辱,你似乎听到的愈多。最佳的做法是效法过去伟人的圣哲,他们遭遇批评时,不感到气恼,受到称赞时,也不感到欣喜。因为他们能够把所有的声音视为空虚的回音,能够去听所有的批评和赞美,仿佛人们是在谈论一个已经死了很久的人。他们知道,如果去检视念头、认知和感受,会发现它们没有本俱的真实性,因此他们总是能够安住于当下,不失去自制。

  一个女人或许梦见自己生了一个孩子,而感到极大的喜悦。但如果梦中的孩子夭折,她会感到身心交瘁。但事实上,什么也没有发生。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你日常的认知与看法。仅仅因为你相信它们看似真实的真实性,你才会感到悲伤或喜悦。当你观赏一部电影时,电影中的人物似乎真的在打仗、在相爱等,但所有这些事情不是真的在发生。它仅仅是幻想罢了。试着去把所有的喜悦和悲伤视为你正在观看的一部影片,放下你必须努力去避免困境或令人不悦的事物的想法。这将使你的快乐不灭。话说:不论生起什么困境,不要老是想着困境,乃是把困境用于修道的方法。老是想着困境,只会让你的念头激增。心胸狭窄拥挤的人,被充满痛苦、执着与嗔恨的人生所困扰。心灵轻安的人永远不会失去快乐。

  快乐和痛苦全是谎言;

  它只不过是知道或不知道

  如何处理情况的问题。

  强大的情绪或几乎没有情绪,全都是谎言;

  它只不过是你有多坚定地

  来对抗它们的问题。

  如果你在座上修法期间,已经思量了一切现象的空性,那么要在两座修法之间去看现象如梦般的本质就容易了。在此同时,你将感觉到一股无造作的慈悲流向那些不必要受苦的众生;他们受苦,是因为没有觉察到万事万物之虚幻本质。嘉瑟东美说:

  在两座修法之间,

  视一切现象为虚幻;

  它们显现,

  却缺乏任何本俱的存在。

  了无执着地去利益他人,

  乃是究竟菩提心之座下修法。

  修学这些法门的戒律

  I.修学六波罗密

  II.修学经典所教导的四指示

  III.修学如何弃绝负面情绪

  IV.修学如何用观照和警觉来利他

  V.回向功德来获致圆满证悟

佛讲过,哪里有吉祥,哪里也有不吉祥;哪里有佛,哪里也有魔。二者是不离的。犹如大海和波浪,波浪不离大海,大海不离波浪。同样,佛不离魔,魔也不离佛;吉祥不离不吉祥,不吉祥也不离吉祥。我觉得这叫完美。我们天天要吃饭,在这个饭桌上,酸甜苦辣都有才是完美。若是只有甜食,没有其他味道的食物,吃久了一定会腻。

  其实佛也好,魔也好,都是一个念。你觉得是魔就是魔,你觉得是佛就是佛。若是自己有觉悟,佛是度化你的,魔也是度化你的。若是没有智慧,魔是伤害你的,也许佛也在伤害你。

  佛像代表佛的身,佛经代表佛的语,佛塔代表佛的意。通过这些,有些众生造业了,有些众生痛苦了。这是不是佛的问题?这是自己的问题。若是自己有修行,有智慧,魔也可以当作修行的一种助缘,也是磨练自己的机会,魔也来度化你了。所以是佛还是魔,就在于你自己的心态。

  什么叫完美?显得清净的应该有,显得不清净的也应该有;显得善良的应该有,显得不善良的也应该有;显得健康的应该有,显得不健康的也应该有。世上没有完美,想开了、想通了,就是完美。若是想不开、想不通,没有完美。你以分别心去衡量,没有完美,不会有圆满的时候。

  一切都是一样,自己想开一点,想通一点,一切观为清净圆满,本来就是清净圆满。佛也好,法也好,若是能让你提起正念、提起善念,成为你快乐的因缘,那就是佛了。佛也好,法也好,若是都成为你痛苦、烦恼的因,都成为你不喜悦、不快乐的因,那就是魔了。

  众生有各种各样的习气,有一些不同的因缘、不同的示现,这是很正常的。你处处观清净,处处观圆满,处处觉得快乐,觉得圆满的时候,这就是大圆满的境界。所以大家要有智慧,以智慧去看待这一切。这样你无论在山上还是在山下都一样,你就是在净土里,也可以说你就是佛了。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被我视如己出地来关爱的人

  待我为仇敌,

  如母亲爱生病的孩子一般更加爱他,

  乃是菩萨的修行。

  如果你善待他人而期待有所回报,或希望人们仰慕你是一个菩萨,这就是一个错误。这种态度与菩萨的真正发心之间有天壤之别。你不但不应该期待任何回报,当人们忘恩负义时,你也不应该感到丝毫的困扰。你为某个人冒了生命的危险,但那个人可能用怨怼、仇恨或伤害来回报你的仁慈。然而,你只应该更加爱他。只拥有一个孩子的母亲,不论孩子做了什么,都对他充满爱意。当她哺育孩子时,他可能啃咬她的乳头,使其严重受伤,但她永远不会发怒,或爱他少一点。不论发生了什么事,她都将竭尽所能地继续照顾他。

  许多人没有你所拥有的幸运,得以遇见一个上师,因此他们无法脱离迷妄。不论他们的行为有多么恶劣,他们比任何其他人更需要你的帮助和慈悲。你总是要记得,伤害你的人完全是情绪的受害者。想一想,如果他们能够远离这些情绪,该有多么美好。当一个轻率粗心的孩子无礼地对待一个体贴周到的大人时,那个大人不会感到愤怒,反而会试着用大爱来帮助孩子有所改善。

  碰到一个伤害你的人,等于碰上一个珍贵稀有的宝藏。尊敬那个人,善用这个机会来根除你的缺患,在修道上有所进展。如果无法对那些恶劣对待你的人生起慈悲,这是你的心尚未完全转化的征兆,需要更加精进努力地转化你的心。

  真正的菩萨从来不希求回报。他出于天生的慈悲,自然而然地回应他人的需求。因果报应不爽,因此菩萨利他的行为肯定会结出果实——但他从来不有所指望。他从来不会去想,人们没有表现出足够的感激,或人们应该待他更好。但如果某个曾经伤害菩萨的人,后来改变行为举止,走上修行的道路,获致解脱,将使菩萨感到全心的欢喜和满足。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遇到让我们欣喜的事物时,

  视它们如夏日彩虹,

  尽管美丽,但究竟不是真实,

  舍弃贪恋和执着,

  乃是菩萨的修行。

  这么去想是容易的:如果你能够拥有你想要的事物(亲戚、朋友、财产等),你就会完全地快乐。但实际的问题在于,如果你让心追随它天生的习性和偏好,那么它想要的事物会变得很多很多。一个拥有一个朋友的人想要一百个朋友,一个统帅一百个士兵的将军想要带领一千个士兵。

  此外,你拥有的朋友愈多,当死亡突然降临,夺走你的一切,甚至夺走你珍爱的身体时,你必须分离的朋友就愈多。事实上,拥有如此众多的朋友有什么意义?自制和宁静的心,是你所能拥有的最佳朋友——它们或许是严格的老师,却是足够仁慈、显示你解脱道的朋友。

  尽管你获得渴望的事物,却没有什么是可靠的。看看那些富人如何被抢掠、将军如何被杀害、亲人如何被拆散。人们贪恋最丰富的食物和醇酒,杀害有情众生来满足他们对肉类的欲望,即使到最后,它们全都变成排泄物。你可以轻易地把所有时间花在致富之上,来满足你对华服的爱好,以及拥有更多物质的欢乐。就其本质而言,贪恋只会带来烦恼和不满。

  外在世界及居住于其中的居民全都是无常的。你的心和身体只是暂时地在一起——心如同一个过客,身体如同一间旅馆,过客只会短暂停留在旅馆之中。一旦你真正了解这一点,你凡俗野心看似真实的真实性将会消失。你将了解到,对于现在和未来而言,修持佛法是真正充满意义的事情。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