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虚云老和尚讲述

虚云老和尚讲述

 蒋中和笔记 蔡日新整理

  二十二日,师开示云:‘修道不难,但能放下万缘,人法双绝,四相皆空,平平实实做去即得。’并举某僧行相为例,其人耳聋,目不识丁,貌极苦恼,由师度脱者。

  二十三日,师开示谓有道无道,明眼人一看便知。并举某某评某邑令、某僧,评某长老之骨为证。

  二十四日,师召寺中四众训话,略谓‘时局日益紧急,生死自有命定,躲脱不是祸,是祸躲不脱,大家毋庸惶惧忧虑,可安心在此,勇猛办道。兹有数事告示大众,望深信而笃行之。一者从今晚起,每日早午斋后及晚香时,齐在祖殿同念观世音菩萨一枝香,一日三次,普为大地众生消弭劫难。二者重要行李收藏起来,寄居男女居士皆装成僧尼模样。三者敌人或匪或盗,万一来此,大家照常安居,毋庸惊恐,和平相待,勿与计较。彼若要东西或粮食,任其拿去,不必与争。’大家听已,皆静心安居。自廿八夕起,全寺僧俗在祖殿齐念观世音菩萨。至三十日,师开示凡三次。第一次讲说举行念观音祈求息灾救民缘起,及观音菩萨本迹与灵感,大略根据《楞严经》。第二次说观音灵感事迹。第三次说念观音之方法:一、至诚利众;二、心口相应;三、反闻念性。

  七月二日,师开示云:‘傅大士曰:“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此物即诸法实相,一切含生所同具,在凡不灭,在圣不增,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若能放下识情,显了真性,即是见性成佛。上根利器之人,一闻即悟,即悟即证,不假修为,说修行都是不得已也。’

  三日,大众急念观音后,师开示云:‘敌人之不退,国难之不消,固由众业所感,亦由吾人平日缺乏道德,临事不够诚心,大家须力行忏悔,具足诚心。’

  五日,师开示云:‘佛菩萨岂要人念?只缘众生障重,佛菩萨指示种种法门。念佛菩萨圣号,不过令众生澄清妄念,彻见本来耳。所谓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妄心,妄心不得不净。盖人如果以一菩萨之圣号,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则当下自与佛菩萨无异。’

  六日,师开示心即是佛,放下一切,立地成佛,平常心是道,要能直下承当,及善于保养道体等等圆顿道理。

  七日,师开示云:‘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要知众生本妙明心,原与诸佛无异,只因无始以来为妄想尘劳百般缠绕,不能显现,所以沉沦苦海,流浪生死,不能出离。诸佛悯之,不得已开示种种修行法门,无非令众生解脱。所谓放下一切,是放下甚么呢?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这一十八界都要放下,其他名利、恩爱、毁誉、得失,乃至一切财物、性命都要放下。总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因为这些都是如梦如幻、如电如泡,无可留恋,执之即成障道因缘。故统要放下,连此放下之念亦无,一放下一切放下,一时放下、永久放下、尽未来际都放下,如此放下干净了、长永了,本妙明心显现,即与诸佛无异。’说毕,并举例以证明之。

  八日,师开示云:‘若明白了如来大意,则只要保养,随时随处,无不是道。若不明白如来大意,则是懵懵修行,随时随处皆有堕坑落堑之虞。’并举鹿足仙人恨天致旱及饮酒贪色犯戒公案为证。

  九日,师开示修行必须无我,以此身心奉尘刹。并举持地菩萨及修滇缅路高山上之某菩萨为例。

  十日,师开示云:‘古人曰:修行有三不足,不足食,不足衣,不足睡。不足食,取止饥不宜过饱,更不能求美味;衣取御寒,宜服粪扫衣,更不能贪求美备;睡取调倦,不宜久睡。盖久眠长愚痴,多衣增挂虑,过饱不便用功。’

  十一日,师开示云:‘修行须别真伪邪正,不然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不惟徒劳无益,且错因果。昔常有人做到坐脱立亡地步,或金骨子成堆,犹被正眼人目为邪魔外道。何况不明如来宗趣,盲修瞎练,背道而驰者乎?所以古人修行必依止善知识,有所发明必经大善知识印可,方为正道。’

  十二日,师开示云:‘古人曰:修行容易,习气难,习气不除总是闲。吾人修行,究竟所为何事?原不过出离生死。但习气是吾人羁绊,若习气毛病未除得尽,生死必然难逃。即如圆泽禅师那样用功,仍不免落入胞胎。今人习气毛病,毫不打算扫除,那里有了生脱死之分呢?’

  十三日,师开示大众:‘要注意僧仪,上殿合掌当胸,五指并拢,两掌心贴拢,中间不可离开,此为转十恶为十善之义。二足成八字形,身体正直,眼观鼻、鼻观心,两眼不得张大,不得左顾右盼。此等僧仪很是重要,且为除习气之重要事件。’

  十五日,师开示云:‘世间不明佛法之人,往往以善因而招恶果。如各地乩坛常假托佛祖语言劝世,但其中常有颠倒本末、错误因果,致成妄语欺人,或谤佛谤法者,深可惧也。’

  十六日,师开示云:‘吾人念观音圣号,久而国难民灾不能消除。一由众生定业所感,难以移易;一由吾人心未至诚统一,效力不大。望大家从此要至诚恳切,并念念观自在。’

  十七日,师开示云:‘真心为无价之宝,贤愚凡圣、天堂地狱、秽土净土,皆由他造作。佛祖教人显了真心,证自性佛。人能将种种习气断尽,则真心自显,自佛即证。’

  二十三日,师开示云:‘从释迦佛应世起,正法千年,像法千年,像法后为末法一万年。正法时期,闻法悟道者遍处皆是;像法时期,闻法悟道者亦有所在;而今末法时期,人根陋劣,心术浇薄,漫说众人,即出家僧人,亦是有名无实,并且不知出家为何事,根本上谈不到修行,证道者更无一闻矣。佛法至此,那得不衰!真堪痛哭。’

  二十五日,师开示云:‘诸人望我开示,其实佛菩萨及祖师对诸人时时在开示也。每日殿堂课诵各种咒愿,及钟鼓磬锤等,无一非佛菩萨祖师至精至贵之语声。诸人若能耳闻、口诵、心惟、行笃,成佛有余,岂待多说?说若不行,说亦无益。’

  二十六日,师开示云:‘妄念人人皆有,然妄念起时,我自知之。知而不随,是谓不相续,不相续则我不为妄转;纵有妄念起灭,亦不过如浮云之点太虚,而太虚固不变也。佛说一切法皆为对治妄念,妄念若无,则法不必用。然凡夫流浪生死,无始劫来习染已深,若不假佛法修治,则生死无由解脱。但习那一法就要尽此一生习去,不可朝三暮四,徒费心力。’又曰:‘今生能做和尚,皆是过去培有善根,否则必不得出家做和尚也。和尚不是穷苦人做的,若是穷苦人做的,何以乞丐不做和尚?和尚不是富贵人做的,若是富贵人做的,何以未见富贵人去做和尚?有的居士于富贵功名也能放下,也能吃长素,也能打坐,也能礼佛诵经,对佛法也能懂能讲,但要他做和尚则不肯也。足见做和尚不容易,那怕就是一个苦恼和尚,都有他前生的栽培。不过,既已做了和尚,就不可虚过,到宝山空手而回。’

  二十七日,师开示云:‘古人说:人寿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贪名贪利,终身忙碌,为己、为子孙,一到腊月三十大限到来,总是一场空。转过身来,得人身者少,堕三途者多。故吾人今日披得袈裟,实由前生栽培,即当猛省努力,不可轻易放过,必于此生了脱生死,以除永久尔后重苦。否则,袈裟下一失人身,则过去之栽培、今生之劳苦,皆成白费,岂不惜哉!’又曰:‘了则业障本来空,未了还须偿宿债。梁武帝前身为樵夫,以取笠为佛像遮雨,又以鲜花供佛,遂感得做皇帝之报。惟以逼死一猴,致遭侯景之叛而死。虽有菩萨化身如志公等拥护之,亦不能解其定业。虽然罪福惟心所造,了则本来空,故修行人不可不求了脱也。’

  二十九日,师开示云:‘修行必须识得心。古人云:人若识得心,大地无寸土。要知为圣为凡,成佛做众生,皆是此心。此心不明,修行无益。此心向何处找寻?但能放下万缘,善恶都莫思,一念不生,即真心现前,此心一时现前,时时现前,永远现前,不为尘劳污染,即我是现成之佛。’

  三十一日,师开示心即是佛,放下即成之理,至圆至妙。并举飞钵禅师神通妙用,不可思议。

  八月一日,师开示谓说法者必因有听法受法者而说,若机不相应则不说,说亦无益也。

  二日,师开示:三界不安,犹如火宅,了生脱死,实为重要。非大加忏悔,勇猛精进,刻骨铭心,不容易得到了脱。并广引前生出家苦修、来生得福招堕者为证,闻者悚然。

  三日,师开示云:‘十法界唯心所造,四圣六凡皆是自作自受,大修行人惟愿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余皆不取也。’又详述三界六道轮回事理,苦乐升降因果。

  七日,是日为旧历六月十九日。师开示云:‘观音菩萨于长劫前已成佛,现在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是诞辰、成道、涅磐等日,乃出自香山记,盖观音化身也。’

  十日,师开示云:‘凡情不尽,习气不除,终不能成佛。命根未断,妄念仍起,生死真不得了。故修行非用实在功夫,将凡情习气及命根彻底掀翻不成。’并举释迦佛往劫及因中种种苦行为例。

  十二日,师示众:痛论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一失人身,万劫难复,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之旨。言之痛切,闻者悚然。

  十四日,师示众:‘说一切皆空,理甚明白,世人不悟,迷惑颠倒,真可怜悯。’

  十六日,师开示云:‘学佛一法,亦易亦难。从言教上解悟,此理甚为容易,所谓言下顿悟。如用功得当,即亲见到自己本来面目,亦不为难。但要得到真实受用,不为一切境界所转,随时随地自己作得主张,能够解脱自在,造次颠沛都能如是,那就非年久月深、无明烦恼断尽、习气毛病扫清不可。由事上磨练,确实证悟,此则为难也。又断无明烦恼,除习气毛病,莫若严持戒律;戒律清净,无明烦恼习气毛病自除。若不持戒律,纵修习有成,亦是天魔外道。’

  十七日,师开示云:‘参学者有三要:一者要有好眼目,能辨邪正;二者要有好耳,能分清浊;三者要有大肚,能包容一切。具此三要,参学者方能得实益。否则自己无主,为他所转,未有不上当者。’又谓《心灯录序》记梦事及全书皆只言此‘我’,不妥。

  十九日,师开示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吾人本来是佛,何以佛有无量智慧、无量神通、无量光明,而吾人无之?良由吾人自己不信自己,把自己作贱,所以开的众生知见。无明烦恼、贪嗔痴爱、贡高我慢、欺诳嫉妒,种种迷愚,将自佛盖覆,不得现成。因此,佛制戒律,就是要佛弟子遵守,藉此除却一切习气毛病。习气毛病一除,佛性现前,自然成佛。’

  二十二日,师开示‘放下十八界,独头一真如’之理事,至为详晰。是日,中和于散香后,至方丈顶礼,陈述四根本大愿:一者消灭无量劫罪孽,二者证遍法界三身,三者严净十方世界,四者普度一切众生。四此生志愿——建设新宁远,建设新湖南,建设新中国,建立新世界。师对于根本四愿赞成;对于此生志愿,谓做不到。并说明人心复杂、众生难调,及自古以来兴败成亡、以善因而招恶果,种种情形,意欲中和速了生死,急求出离三界,果有愿再来不迟。

  二十三日,晨起于诸佛菩萨前荐香礼拜,礼辞虚老和尚及大众。出山门时,师嘱云:‘若不赴渝,在家无事,可再来。’余应诺。智慧和尚述虚老和尚异事,云:‘一日,戴季陶居士率男女老幼多人礼和尚于南华寺,和尚以一小壶水轮酌三周未尽,以一叠瓜子遍散诸人不竭。及大众辞出,以烛于大风中照大众,由方丈室出山门,火不熄灭。众皆心异之。’又云:‘某巨室有怪异人,不敢居,旋迎和尚居住,自此无复变异。初来云门时,遇狐跪伏,和尚为授三皈依,乃去。’

  【整理后记】

  虚云法师是近代不可多得的高僧,他老人家的道范久传缁素。湖南宁远蒋中和居士之所记,仅是民国三十三年五月廿二日至八月廿三日一夏,即可令人久读不厌,如同亲承虚老法炙。又因虚老一生事略颇多,而他老寂后无人及时整理(当时之政策亦不容作此等事),故今所辑之虚老语录及年谱,仍恐有疏略之处。为此,谨将宁远蒋中和居士所记虚老的这段事略加以标点,整理付梓,以供虚老研究者一新材料。在整理中,严格依原笔记之格式体例,个别地方需要说明,则略插夹注。

  蒋中和居士事略一时未及查确,蒋氏此笔记后为邱毅居士所保存。一九九二年,邱居士生西,此笔记则落入吾手中,今誊录之时,不昧前贤功德。尤其是文ge劫火有甚秦嬴,邱居士能冒生命危险保存,其精神颇可旌于后世也。

  蒋居士之笔记在记年上用的民国(民国三十三年即1944年),而在记月记日上又是用的西历。今略查实,此笔记所记内容为1944年5月22日(即农历闰四月初一日)至8月23日(农历七月初五日)这段时间的,因所记事迹皆蒋居士所身经目验,故其文献价值弥足珍贵。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一、菩萨

  “菩萨”是印度的梵语,具足说“菩提萨埵”,中华译为“觉有情”,意思就是自觉觉他,自利利他,自度度他,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道理。那么,怎样叫做自觉觉他呢?菩萨自己觉悟“人生真相”,从无始来到于如今,它是没有生死相,没有烦恼相,没有男女相,并且没有山河草木、森罗万像等差别相,如心经上所说:“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至于无智亦无得,”就是这个道理。你我现在之所以有人生宇宙,形形色色等相的,都是从真起妄的幻相,所谓“唯识所变”,如一翳在目空花乱坠;亦若“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也。好象舞台上的戏子,做官发财,讨妻生子,顷刻间变作讨饭化郎!台下人看得认真,代为啼笑!试问剧子原无这些心想,本是个常人,都是假的。菩萨也是这样,一方面彻悟自性本来无生清净,另一方面透视人间诸法,皆是梦幻泡影,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所以自明白之后,发心修行至于福德有余,就要深涉国家社会服务人群,宏法利生,令一切有情,也要觉悟真理,自利益人,这才叫做“觉有情”的意趣。

  二、大悲拔苦

  我们要是真真学菩萨道,必须先要有大悲心,然后菩提心。大愿大行大果,都由此而产生的,如普贤行愿品中说:“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能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这一段文道理微妙,诚为学菩萨者的先河。

  什么是大悲?就是“悲已及人”,了知天人阿修罗地狱鬼傍生,从无始来至于今生,昏迷不觉,造一切罪,生死轮回,苦不可言!由是菩萨起大悲心,欲令胎卵湿化诸众生等,皆要离苦,得究竟乐,故名大悲,如大悲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有求必应的意思。

  三、发菩提心

  有了前面大悲心,才能生出这大菩提心来,佛经中说:“大悲为首,菩提心为本,方便为究竟。”怎样发心?或见众生苦而发心的,或睹佛相好而发心的,如阿难等,或遇善知识开导的,或从经卷而发心的,总之是内心无漏种子淳熟,遇外缘就开发了。所谓量大福大,心大功德大,无论布施一钱,供献一花,燃一柱香,诵一卷经,念一句佛,回向法界众生同成佛道,如大忏悔文说:“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唯以最上乘,发善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叫做发大心。

  摩诃止观发大心章说:“小乘之极果,不及大乘之初初。”要是使菩提心增长不退,必须严净菩萨三聚净戒,所谓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同时要忏悔业障,这样令菩提心,念念精明,长养圣胎,日新月异,功德不可思议。否别,遇恶缘逼迫扰乱,容易返失,如舍利弗往昔做六信菩萨,被婆罗门乞眼生瞋,即失大心,堕落做蛇五百生,此生遇佛方出家,回小向大,尚有余习哩!

  四、立大誓愿

  我们学菩萨道,要是令菩提心增长不退,必须以愿海来摄持方可,因为从古以来诸佛菩萨历代祖师并及世间伟人,都是由愿力而成就大业的。所谓愿者,希望达到目的的意思,古德所说:有愿必成,有志竟成,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人生宇宙,不可以没有志愿,若无愿望,其行为思想等,都没有标准,犹如垣上之草,随风东西,又同水上的浮萍,漂动不定。所以如弥陀有四十人愿,观音十二大愿,药师佛十二大愿,地藏菩萨累劫以来发大誓愿,度尽一切苦恼众生,然后方成佛道,就是上报四重恩的意思。菩萨既然如此,吾人学菩萨道,亦应如此,这些都是别愿各有不同。“总顾”,即是蒙山施食当中所念:“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菩萨广观众生生死轮迥的苦厄,发第一大愿。又知苦报不能解脱,皆由贪瞋痴等烦恼的招感,故发第二大愿。要灭世间苦集的因果,必须广修戒定慧等无量的法门,故发第三大愿。因为精修六度万行,福慧双运,时至机熟,方成无上大菩提果,故发第四大愿。这总愿人人都要发的,再说到个人的别愿是怎样?我从今生起乃至尽未来际生,愿大地众生,个个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然后普令信受三皈五戒,至于善根成熟了,再以大乘佛法引诱,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同登佛果而后已。这是个人的愿心如此,不知各位的大愿以为怎样?

  五、行菩萨道

  愿海虽然广大深远,若不是行山来填塞他,就成了空腹高心,空中楼阁,毫无受用!比如我一念之心想到杭州西湖游玩,身子不去,终不能亲历其风景。学菩萨道,也是这样。如金刚经须菩提请佛说:“菩萨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答他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句是金刚经的总骨,假使把这句领会了,一卷经文也就明白了。释尊告诉我们,行菩萨道的时候,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意思就是没有能施人,所施物,受施者,这叫三轮体空,其福德不可思量。修行持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亦复如是,这就叫做应无所住降伏其心的道理。此“心”即指金刚般若的妙心,所谓二边不着,中道不安,乃是实相般若之体,如是方名菩萨大行。又这一句曹溪慧能六祖大师当初卖柴时间听到的悟处,从此至五祖请法,更为大悟云:“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本自具足,本不生灭,本无动摇,能生万法!”并有六祖法宝坛经流世,其中有明心见性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从此为东土第六代祖师,故坛经中叫人从金刚经即可成佛的。

  六、证大果报

  根据诸大乘经中,行菩萨道,广修福智菩提宝粮,所谓三祇修智慧,百劫种相好,久修勤苦,乃可得成,至于六度行满,方可因圆果满成正觉,转八识成四智,成大菩提,转二障成大涅盘,所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八不共法等完全具足。佛位上的自证境界,唯佛与佛乃能知之,等觉不知妙觉事,故从略不宣。

  七、结论

  个人因为这几天在法藏寺讲经,心力不足,故对于此题没有大的预备,说不周到的地方很多,请各位扶教,要详细请阅大乘经论可也。前来所说很为粗浅,打动各位耳目,抱歉万分!愿各努力。

  虚云长老讲于上海佛教青年会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