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怎样“不舍菩萨业”、“不离菩提心”

怎样“不舍菩萨业”、“不离菩提心”

《2014净土大经科注》第151集 2014年12月24日 讲于 香港

  “菩提心”是真心。“菩提”翻作“觉”,菩提心就是经题上的“觉”字。“清净、平等、觉”,“清净”,阿罗汉的心;“平等”,菩萨的心;“觉”就是菩提心、佛心。

  “菩提心”怎么讲法?可以经论合参,《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解释的“菩提心”的体是真诚心。“菩提心”的作用,对自己的,自受用叫“深心”;对待别人,他受用的叫“慈悲心”。对人要慈悲。

  “深心”是什么意思?古德注解是好善好德。喜欢伦理道德,喜欢断恶修善,这自受用。对待别人一片慈悲,“悲”是拔苦,众生有苦,帮助他离苦,这叫“悲心”。让他得到快乐、得到幸福,这是“慈”,这是慈心。总而言之都是一个爱心,真诚的爱心,无条件的爱心。

  大乘佛法——同体的爱心,上跟诸佛菩萨同体,下跟一切众生同体,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自性是真心。所以惠能大师说,“何其自性,能生万法”。“万法”就是整个宇宙,从哪来的?从我们念头生的。善念生出三善道,恶念生出三恶道,善恶念头没有了,六道轮回就不见了。大乘佛法说的常常存菩提心,这个人就是菩萨。

  我早年在美国讲“菩提心”,我是用《无量寿经》的经题,“菩提心”的体——真诚,我用这两个字。自受用,“清净、平等、正觉”,这自受用;末后一个“慈悲”,他受用。我用十个字来解释,容易懂、容易体会,“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真诚”是菩提心的本体,就是《观经》上所讲的“至诚心”。

  “至诚”是什么?真诚到极处叫至诚。自己对自己要清净、要平等、要觉悟,别的我都不要,我只要这个。

  清净,没有染污;平等,没有分别。有分别,就不平等;有染污,就不清净。

  什么是染污?烦恼是染污,经教常讲的“五种见惑”、“五种思惑”是染污。

  “五种见惑”是“身见”、“边见”、“见取”、“戒取”、“邪见”。

  “五种思惑”是“贪、嗔、痴、傲慢、怀疑”,这是染污。

  把这个地方放下,“清净心”现前,阿罗汉的境界;再往上提升,不分别、不分别,“平等心”现前,分别就不平等了;最后再向上提升,“觉”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现前了,佛教也称为“圆觉”,圆满的觉悟,这就成佛了。菩提心是根本,用这个心。

  那什么是“菩萨道”?“菩萨道”就是“菩萨业”,就是“菩萨行”,我也用十个字——“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最后归净土。

 “信愿持名,求生净土”,作为总结,所以我用二十个字叫“不舍菩萨业”、“不离菩提心”。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我们判定一个人到底是不是一个大乘的菩萨,关键点不在于他造了善业或造了罪业,而是他内心当中是不是真实地想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澫益大师说:诸法无性,尽随心转。心为菩提,一切法趣菩提。心为名利,一切法趣名利。

   说我们今天造作一个善业——你或者布施,或者持戒,或者修习忍辱、禅定,我们可以说这样的善业能够成就安乐的果报,我们只能够这样讲。但是这个安乐的果报到底趣向什么方向?这个善业还没有一个决定的方向,诸法无性。这个方向性是谁来决定呢?尽随心转,你的因地发心决定这个善业的方向。

   如果你今天修习善业是为了菩提,心为菩提,一切法趣菩提。你的布施、持戒,乍看之下是一个人天的善法,但是因为你有菩提心的引导,整个都带有菩提心的气氛。

   如果你今天布施、持戒,是为了成就人天的安乐果报,心为名利,一切法趣名利,你整个善业都沾满了名利的气氛。因地有漏,果报自然是有漏的。

   我们可以去思惟一件事情,佛陀在因地的时候修习种种的善业,魔王在因地的时候,他也修习很多的善业。当然我们今天是厌恶魔王,因为他障碍修行人。我们从经典可以知道,魔王在因地的时候,他可也是修习种种的布施,他盖了一个寺庙,他修了很多无遮大会,这当中还供养一个辟支佛,他还奉持八关斋戒,以三种福业的关系生为魔王,享受世间五欲的快乐。

   为什么佛陀在因地的时候修习善业,而这个善业成就佛的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的万德庄严,清净庄严的果报?
同样一个善业跑到魔王的内心当中,善业变成一个杂染的五欲的果报?为什么同样的善业会有不同的结果呢?就是我们因地发心的不同,就是这个善业我们给他们不同的方向,这个善业趣向于不同的结果。

   印光大师在文钞当中也讲出一个譬喻说,说牛去喝水,牛由于善心的因缘创造了牛奶来滋润滋养众生;毒蛇去喝水,毒蛇因为瞋心的关系而把这个水转成毒液来毒害众生。这两个众生同样去喝水,一个创造了牛奶,一个创造了毒液。说是诸法无性,尽随心转。

   所以我们在刚开始修学佛道的时候,一定要先诚意正心,一定要把目标弄清楚,你到底在你的生命当中你想追求什么?这个就是一个关键点。假设我们今天忘失了菩提心,修诸善法,那都是魔业。

   在《华严经》说的,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为什么是魔业呢?你不想追求无上菩提,你修习善法是追求人天果报,你来生召感一个富贵的果报。但是富贵的果报就使令一个人容易堕落。你福报一大的时候,你的业力愈大,你的事情更多,这是你前生所造的善业,变成你今生的障碍。你想要修学佛法就很困难,因为你有太多事情要去忙碌,分心。这个障碍,你修习圣道就是魔业。魔王所做的事情就是障碍修行人,希望大家都不要出离,在三界里面继续地流转。所以我们今天要知道什么样的因缘能够入大乘,并不在于你今天积集多少的功德,而在于你内心当中真实发起菩提心,这是我们第一个基础。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