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自我观照

自我观照


当对自己不该掌控的人去插手不该管的事时,就要问问自己,究竟是出于对他人的关心还是出于自己内心的不安和浮躁?如果是出于关心,那么对方不论是否接受自己意见或帮助,自己都不会嗔恨和烦恼;如果自己有嗔恨和烦恼,那么就是自己内心有不安和浮躁!

佛菩萨会随顺众生,让众生欢喜而不起烦恼。反观一下我们自己,是在随顺别人?还是让别人随顺我们?是让别人欢喜还是惹别人烦恼?

欺骗别人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没有人能够做到欺骗自己,我们不论做什么事情,一定不要自欺欺心!

只要眼睛盯着别人的错误,即便巧言舌辩地说出种种道理,自己已经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了;只要用心观察自己的错误,就是做对了。

佛法本是净化自己的甘露、妙药,有人却把它用作战斗别人的武器,开口闭口说别人这不如法,那不如法,真把自己当成大菩萨了?赶快找个照妖镜,照照自己的真实面目,看看是哪个妖魔鬼怪!

有的人看到他人犯了错,立即大做文章,时时拎着他人的错误不放。有位哲学家说过:“犯错是平凡的,原谅才是超凡”。学佛人要学佛的慈悲、宽容。每个人都曾如母般地做过我们的亲人,我们要原谅他人的过失。检点自己的行为,你能保证你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有智慧、都能让上师省心、欢喜吗?如果不是,你又有什么理由挑别人的毛病、拿别人的过错做文章呢?还是先管好自己吧!

如果不重视观察自己的心念,而去记念佛、磕大头的数量,然后增长了我慢,去和别人攀比,你的大头白磕了,佛号也白念了!

人最根本的就是心,所以不管遭遇到什么困难,都不必忧恼,时刻以正知正见观察自心,以平静、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这样才能转逆境为顺境,转恶缘为增上缘,转烦恼为菩提。


我们总是不自觉地给予别人太高的希望和太高的要求,如果别人达不到我们的希望和要求,自己就会烦恼。其实我们应该做的是通过学佛提高自身的素养和品质。

有时候很难承认自己的错误及业障深重,当我们嘴上念着“我的业障重的时候”,心里却往往觉得自己很对,这个时候,自己就把对我们敞开的佛法大门关闭了。


刚开始学佛时,我们愿意找别人的毛病。当看到外人的错误时,我们要学会反观自己,是否自己也存在这样的毛病。如果存在,加以改正;如果没有,则提醒自己不要如此。

修行修什么?就是不断修正自己的心,把贪婪心、比较心、嗔恨心、妒忌心、傲慢心等不好的心念去掉些,把慈悲心、平等心、欢喜心等善的心念增长些。每天都要观察自己的内心,修正自己的内心。

学佛,一不能搞口头;二不能搞形式。口头和形式都是给别人看的,从自己的内心当中下功夫,才是为自己。

我写法语的目的,是让你以此对照检查自身的毛病,并及时改正。如果你以此为标准,不去观察自身反而去挑他人的错误,那就是错上加错。

我们学佛人要改造自己的心灵,净化自己。就是在修法的过程中,首先要改变的是自己的精神境界,而不是改变外面的环境,或是改变其他的人。

时时观察自己的内心,恶念产生时,立即发现它、断除它;善念产生时、增长它,便是最好的修行方式。

我们一出生就瞪眼看世界,张嘴就呐喊,一生中形成了看别人、说别人的习惯。大德们的眼睛只向内看,嘴巴只忏悔自己。

什么时候把看别人毛病的眼睛用来看自己的毛病,说别人过失的嘴用来说自己的过失,挑剔别人缺点的心用来忏悔自己的缺点,才算是刚刚入了道。

我们之所以痛苦就是我们一直想要改变他人、纠正他人。其实,学佛人只有先改变自己,才能有能力影响到他人的改变,你自己都没做好,哪有资格去凌驾别人?

学佛人在听闻佛法的道理时,常常不去检查自我内心的错误,反而加入自己错误的知见,然后就满口道理,去和他人争论个高低上下。

与其去管别人的闲事,不如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与其试图改变别人的想法,不如控制好自己的念头!

自己不但要远离恶友,更要注意的是不要在不知不觉中,自己充当了恶友而不自知。

业障就像覆盖在我们心性上的乌云,把我们原本光明、慈悲、圆满、快乐的心遮盖住了,所以不要忘记常常内省自心、忏悔业障。

在学佛的过程中会出现偏差,有的人认为是出现了魔障,我更觉得是我们的心用错了地方。

我看到很多人物质生活真是太好了,福报真是太大了,但唯独的就是不快乐,为什么呢?因为内心有太多的污垢了,如果不从去掉内心的污染着手,而去外面寻求快乐,那是不可能得到的。

学佛的过程,越进步越要严格要求自己,越要规范自己外在的行为,时时内观自己的起心动念!

修行中进步的动力来自于内心,自己内心有惭愧心、羞耻心才能改过,才能进步。要是自己内心没有惭愧心和忏悔感,别人说你反而会不满和怨恨。

依法不依人,满身是病的人不见得就不是好医生,会开药方的人不见得每付药都亲自用过。于他语言,随顺不逆,亦不观他,作与不作,但观自身,善不善行!

人们都喜欢拿懂得的佛法道理去说别人,却不愿意说自己,也喜欢让别人去相信,却不愿自己相信。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当谈到「修心」、「调伏自心」时,很多人会带有误解,认为「修持」代表就是放弃俗务、逃避、或「所有事情通通都不用做了」。另外的误解,则是认为修行是在「压抑痛苦」,当心中过于痛苦时,就以修行来压抑等等,这些也都是对于「修行」的误解。

「压抑」并是不正确的修行方式。作为修行人,也还是会有生气、嫉妒等情绪,会有贪心等等烦恼生起的。

但旁人会说:“你都是修行人了,怎么还会生气呢?”这种问法,就如同认为「修行人不可以生气」一样,让行者也会因此有「必须压抑」的感觉,觉得“我不应该生气,不可以烦恼”,并对于「自己还是有烦恼」的状态,觉得很不好意思,或者觉得不可告人,只好装模作样,结果外在看起来很平静,内心却充满烦恼。

这种想法、做法都是不正确的,而且久而久之,是会憋出病来的,哪天暴发出来时,是会一发不可收拾的。因此,修行并非硬生生地去压制住情绪,那样是没有用的。

我个人有一个经验分享。由于我被认证为噶玛巴,大家都会想说,我是噶玛巴,觉得我好像是佛、是神,因此应该完全没有情绪、烦恼,因此如果哪一天我生气的话,他们大概会吓坏的,甚至还可能自我解释说:“喔!噶玛巴其实不是真的生气,只是示现给我们看而已,只是装装样子、装得很生气而已。”

以我自身为例,我觉得其实大家都一样,很多人都对于我们修行人有所期待,觉得我们一开始修行,好像立刻就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很好的修行者了,但事实上,修行没有这么简单,是需要时间的。

以我自己来说,是如何跟烦恼相处、处理烦恼的呢?我其实也花了很多时间,例如「嗔恨」,我花了五、六年时间,学习如何去和情绪、和嗔恨沟通,学习认识自己的情绪,我发觉,很多时候,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其实根本不认识自己的情绪,因为不认识,所以觉得烦恼很可怕,像是个强盗一样。

而「修行」,就是「练习和烦恼做朋友」。逐渐地,就不再需要压抑情绪,而是自然而然地、甚至是很欢喜地就能控制住情绪,处理你的烦恼了,这时,你已经和「烦恼」成为朋友了。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这才是「修行」。


心或意识的本性都是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像虚空一样

这也是最好的方法:在观修之前,首先要明白,所谓痛苦与幸福,都是内心的感受,它不在于金钱的多少,地位的高低,权利的大小。这一结论不仅是佛经里面早就说过的,而且心理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在研究了半个多世纪以后,也得出了不谋而合的结论,并且也有很多数据的支撑。

就像到了夏天,或太阳升起、气温上升的时候,雪人、冰雕都会融化,不复存在。或在有些时候,蓝天上白云朵朵,有些像动物,有些像建筑物等等,但仅仅在一瞬间,所有的乌云都在空中消失无踪,仅剩一片虚空,不留一丝痕迹一样。虽然在尚未证悟的时候,心的现象实在且鲜活,但在证悟心的本性之后,就能现量觉察到,心或意识的本性都是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像虚空一样,附着在心或意识之上的痛苦和幸福也会像云彩和冰雪一样瞬时无影无踪。正可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观修方法:

首先静下来,第一步,是修上师瑜伽。此处上师瑜伽中的上师,是法王如意宝。其他所有上师,都可以包含在法王如意宝当中。观想法王如意宝和莲花生大士无二无别,形象或相貌是莲花生大士,本体是法王如意宝,修完上师瑜伽以后,观想上师融入自己的心。然后静下来,看心的本性。此时一下子就能明白心的本性,从无始以来就是这么清净,从来没有诞生、存在或消失过任何念头,它本来就是这样清净、宁静、安静、光明、空性。此时会感觉到一切都是空性,无论痛苦还是幸福。

起坐以后,在现实生活中,也要知道一切都是如梦如幻,这样无论遇到任何境遇,都会安之若素、游刃有余。

所有的修法都是这样,刚开始的时候,最好能把自己从人群中隔离开来,寻找一个相对比较僻静的地方去修,这样效果会更明显。即使没有条件到安静的地方去修,也应该安住在自家佛堂里面,关严门窗为自己创造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每天坚持闭关一两个小时。这样长期坚持,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当应用娴熟之后,则无论住在吵闹的城市,还是安住在寂静的圣地,内心始终就像住在净土一样宁静祥和,丝毫不受末法时代之娑婆世界的沾染。身处不净红尘,心住清净佛刹。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