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钟茂森:蕅益大师说孝道:孝闻说

钟茂森:蕅益大师说孝道:孝闻说

尊敬的诸位大德菩萨,大家好!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蕅益大师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题目叫「孝闻说」,是蕅益大师给我们讲解孝道的道理。

  首先我们简单的给大家介绍一下蕅益大师其人。应该很多净宗的同修对蕅益大师都是非常熟悉,大师他的法名是智旭,号蕅益,是我们净土宗第九祖。他俗姓钟,跟我是本家,祖籍是江苏吴县人。自小就有很大的抱负,以圣学为己任。一开始学儒,受到程朱学派的影响,所以对於佛法有误解,他著书辟佛,批判佛教。到后来他读了莲池大师(净土宗第八祖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之后,知道自己错了,於是把自己所著的书全部焚烧,这是他十七岁之前的事。到后来就发心学佛,到二十岁的时候读《地藏经》,就发起出世志,希望能够出家修行,而且每天念佛。到了二十四岁,有一次听古德法师讲经,古德是莲池大师的弟子,蕅益大师最佩服的就是莲池大师,他是私淑莲池。虽然莲池大师不在了,但是他的弟子古德在,古德法师也是一位有修有证的大德,所以蕅益大师就拜古德法师为师,听他老人家讲经。后来听经的时候,忽然产生了疑情,这禅宗里面非常重视疑情,所谓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不疑就不悟。有疑情,要通过用心的参究才能够豁然大悟。蕅益大师参究,大悟了,在禅宗大悟之后,他就归隐灵峰,在教上下功夫,另外也专精律学,最后他是专弘净宗。所以他老人家是通宗、通教、通律,而且阐扬净土,可谓是佛门的龙象全才。

  最后他示疾,有疾病,因为他自小身体就不是很好,到后来生病的时候,他就立下遗嘱,要求弟子们把他火化之后,把自己的尸骨都削成粉末去布施禽兽和鱼类,跟这些众生结西方缘。后来他的病稍微好了,好了之后,有一天他就趺坐向西,举手而逝,他是坐著往生的,走的时候只有五十七岁。虽然他走得早,但是他著书立说,可以说是著作等身,为我们后世学人提供了大量珍贵的教材。他老人家往生之后,弟子们给他收殓,三年之后把棺材打开,竟然发现大师头发长得很长,把耳朵都盖住了,而且面貌如生,使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所以弟子们不忍按照他的遗愿把他的尸骨削成粉末去喂众生,於是给他建了个塔,就在灵峰上给他造塔。

  大师著述很多,主要分为两大类,一个是宗论,一个是世论。宗论,因为他的一生在灵峰归隐,所以也称为《灵峰宗论》,总共有十卷。世论,就是专门注解经的,经的解释叫世论,我们熟知的像《阿弥陀经要解》,还有大师对《楞伽经》、对《心经》、对《法华经》、对《楞严经》、对《梵网经》,还有律宗的典籍、还有论等等,注解非常的多,总共一百九十一卷,大师著作非常的丰富。

  印光大师非常推崇蕅益大师的《阿弥陀经要解》,印光大师说,即使是古佛再来为《阿弥陀经》做一个注解,也不能超过蕅益大师的《要解》。相传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大势至菩萨对於蕅益大师著作这样的赞叹,我们想想蕅益大师是何人?虽然他没有暴露身分,但是我们恩师上人讲,真的,若不是阿弥陀佛再来,也必定是观世音菩萨再来,要不然当不起大势至菩萨如此赞叹。所以我们相信蕅益大师必定是佛菩萨应化世间,为我们末法众生开启一条修学,尤其是净宗修学的光明大道。他是明朝末年清朝初年的人,在法运来讲已经是末法时代,但是末法时代的刚开始,所以他老人家出现肯定是有使命的。他老人家可以说是通儒、通律、通禅、通教,真的是集大成者。

  我们今天从大师《灵峰宗论》第四卷里头选取出他的一篇文章「孝闻说」,是他老人家为我们开示什么是孝道,从世出、世间两个角度来谈孝道。这篇文章虽然不长,文字言简意赅,但是讲到的理可以说是非常的精辟,对我们学佛人如何落实孝道有著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孝道是世出世间法修学的大根大本,净土宗也不例外,你看净土三经当中,《观无量寿佛经》里面给我们讲到三福,第一福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第一福的第一条,非常的重要。如果我们能够在孝道上扎好根基,我们的修学一定能够一帆风顺。可以说整个圣贤教育,包括佛法在内,统统都是孝道的教育,修学的过程就是孝道落实和圆满的过程。我们今天认真的来学习这篇文章。首先看题目:

  【孝闻说】

  『孝』里头的含义极其深广,孝是因,『闻』是果。「孝闻」是出自於《尚书.舜典》,是讲大舜事亲至孝。我们都知道他在「二十四孝」是排首位的,他的父母要谋害他,但是舜能够不仅智慧的保护好自己,同时用自己的至孝感化了父母,这是有智慧、有德行。如果没有智慧不能保护自己,真的被父母杀害了,这是陷父母於不义,这是不孝。保护自己的同时,对父母又毫无任何的怨恨,任劳任怨,最终能感化父母;不仅感化了父母,我们看到传记当中,感化了邻里乡党,感化了田野当中的大象、小鸟。他的继母要故意刁难他,让他去后山耕田,那个工作量太大了,结果舜毫无怨言就接受,感动得山里的大象出来给他耕田,小鸟给他播种,这是感动天地。

  同时当时天子是尧,尧帝听闻舜这种纯孝的心行,也被感动,请他出来替国家人民服务,并且把自己两个女儿都嫁给他,请自己的九个儿子跟他做朋友。这些儿女们跟他交往,确确实实都被他的孝心感动,报告给尧帝。於是尧帝在二十八年之后,舜已经为国家服务了二十八年,经过这样的考核,最终将天子的帝位传给了舜。所以舜是「名闻远达,信能充实上下,潜行道德,升闻天朝,尧乃徵用,命之以位而试之也」。闻就是讲他的名声闻达於四方,於是感动了天子尧把他请出来,用他来替国家服务。舜能以孝治天下,真正帮助尧实现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他完全是以自己的德行感来的这分福报。所以《中庸》里面孔子赞叹舜是「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这是讲世间的大孝,他的德行可以能够闻达於四方,闻达於天子,最后使他能够成为天子。

  出家人,修出世道的人,佛法修行人,要尽出世大孝之道,就像佛一样。真正成佛了,这一种名闻是闻於法界,法界中至尊至贵。人间讲天子是至尊贵的,成了佛,那是法界里面最珍贵的,比世间大孝就更高。所以这个孝闻,分世间之孝和出世间之孝,两个虽然境界不一样,但是道理相同,都是用自己的德行圆满自己的孝道,来闻达四方、闻达法界,所以这篇文章题目叫「孝闻说」。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说』,这是文体的一种,也叫杂说,一般都是用来说明事物,讲述道理。尤其是在唐宋以后比较多,像清朝袁枚有一篇《黄生借书说》,这些都属於说事理的。我们恩师上人劝我们要在扎好德行的根的同时,要学习一百篇古文,学习文言。我们也尝试了从这些祖师大德的著述里面选取一些好文章,既学习德行,也学习文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孝闻说」,我把这篇文章分成三个段落,第一段就是第一句话「世出世法,皆以孝顺为宗」;第二段是「梵网经云」到后面「正欲人以戒为孝故也」;第三段是「夫世间孝以朝夕色养为最小」到最后,三个段落。第一段是所谓开宗明义,第二段是为我们说明「孝名为戒」这个意思,第三段是给我们分开世间和出世间法,孝都有小孝、中孝、大孝的说法,一一为我们辨明。我们来看第一段,就是第一句,开宗明义:

  【世出世法。皆以孝顺为宗。】

  刚才我们提到孝,它的意思极其深广。中国的文字都特别有智慧,是智慧的符号,你看一个「孝」字,上面是个老字头,下面是个子字底。说明什么?老一代和子一代合为一体,这叫孝。所以孝的真实义是表一体。我们晓得老一代上面还有老一代,追溯到过去,是无始的;子一代下面还有子一代,延伸到未来,是无终的,无始无终是一体,这是孝。这代表什么?代表自性,时间上讲,无始无终是一体,空间上讲,十方是一体。十方三世一切的现相统统是自性所变现的,所以孝表自性,表宇宙的本体,当然也表本体所现的一切相,谁要是证得自性,才能叫做孝道的圆满。所以孝道也是表性德。

  世出世间法,世法和出世间法,这是讲圣贤的教育,是『以孝顺为宗』的,孝是表自性性德,顺就是随顺自性性德。所以孝顺就表什么?性德和修德不二,性修不二,所谓「全性起修,全修在性」,这是孝顺代表的意思。性德本自具足的,一点都没有欠缺,佛有圆满的性德,我们凡夫也是圆满的性德,没有比佛少一点。但是我们的性德现在没有办法显明,像儒家《大学》里讲的,我们有明德,可是明德不明了。我们的明德跟圣人的明德无二无别,一样的,可是现在我们没有显明它,圣人是能够把明德显明出来。那我们现在怎么办?就要明明德。明明德,第一个明字就是显明,是动词,把我们本有的明德显露出来,你就是圣人了。

  佛法里面讲的也是这个道理,我们统统是具足性德的,但是性德被障蔽住了,它不能显发出来,把这个障蔽去除掉,性德开显出来,你就成佛了。世尊成佛之后告诉我们,「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智慧德相跟如来没两样,跟佛一样的,但是我们现在得不到佛的受用,没有佛的智慧,没有佛的德能,没有佛的相好。原因是什么?因为我们有妄想执著,所以不能现前。现在我们就要修,所谓修,就是去除我们的妄想执著,这些是障碍。怎么修?顺著自性性德来修,最终就能够开发我们的性德,性德宝藏就开启了,我们的如来智慧德相就现前,这是孝顺所代表的意思。

  所以从这里可以得知,孝、顺就是世出世间圣贤教育的大根大本,也是圣贤教育的圆满。假如我们没有成佛,不能成圣成贤,孝道就欠缺,因此说,世出世间法,以孝顺为宗。「宗」是崇尚的意思,如果你查字典,你能够看到它的意思里面讲到,它有重要的意思、有主要的意思,这个宗就是在世出世间法当中最主要的、最重要的宗旨,关键修行的方法,这叫宗。宗也称为修行之要径,我们要通向我们的目的地,那我们走什么路,挑那条最近的路,最快速达到目的地的路,这叫要径、捷径。这个宗就是我们修行的要径、捷径,我们想怎么样成圣成贤,如何成佛,孝顺是捷径。宗也有纲领的意思,就是修行的纲领,所谓纲举目张。我们撒网,要抓住那个主要的纲,纲一拉,这网就起来了。领是什么?领是衣领,提一件衣服,你把领子一提,整件衣服就很顺了。所以这个宗是教导我们如何修行,修行一定是顺著自性而修。自性由孝字代表,修行就由顺字代表,孝、顺,孝是体,顺是用,最终证得一体。这篇文章主旨就是这第一句话。

  后面是蕅益大师为我们开解,为什么说世出世法以孝顺为宗。我们看第二段,第二段是为我们说明《梵网经》里面讲的「孝名为戒」的意思。为什么说孝名为戒,我们来看蕅益大师的文章:

  【梵网经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名为戒。盖父母生我色身。师僧生我法身。三宝生我慧命。是故咸须孝顺。而欲修孝顺者。尤须念念与戒相应。】

  我们先看到这里。大师这里引佛经《梵网经》,《梵网经》也叫做《梵网菩萨戒经》,或者《梵网菩萨戒本》。《梵网经》跟《法华经》、《华严经》三部经,都是被公认的一乘经典,一乘比大乘更究竟,这是了义中的了义。因为《梵网经》流传到中国来只有一品经,只有「菩萨心地戒品」这一品,主要是给我们讲菩萨戒,所谓「十重戒」和「四十八轻戒」,其他的品就没有被翻译过来,现在已经失传了,很可惜。

  《梵网经》告诉我们,菩萨戒,假如能够用一个字总括菩萨戒,这个是什么字?就是孝字。所以《梵网经》里面有经文讲,『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名为戒』。佛教我们要孝顺父母,要孝顺师僧,师是老师,僧是出家人,当然他代表僧团,是三宝中的僧宝。三宝,就是佛法僧三宝,这三宝要知道有住持三宝,也有自性三宝,我们讲皈依三宝,要皈依的是自性三宝。自性佛是觉的意思,觉而不迷,这是皈依佛;自性法宝是正知正见,正而不邪,这是皈依自性法宝;自性僧宝,僧是清净和合的意思,净而不染,这是皈依自性僧宝。真正能皈依这自性三宝,你就成佛了,念念都是觉正净,这是真孝顺,所以「孝名为戒」。菩萨戒讲什么?就是教你孝,孝就是戒。

  底下蕅益大师为我们解释,为什么叫孝名为戒。『盖父母生我色身』,盖是语气助词,没有意思,提起一个开头。父母生我色身,我们这个身体是物质的身体,叫色身,当然它除了物质以外还有精神,精神是由受、想、行、识这四部分组成。色受想行识这叫五蕴,也叫五阴,所以我们这叫五阴身,我们这个身体是物质和精神和合而成。从哪来的?是父母生我们的,所以父母是我们的身的缘,是条件,缘是条件,没有父母这个缘,这个条件,我们不可能有这个色身。色身依父母之缘而起的,我们就要感恩这种缘,所谓「缘之所在,恩德弘深」,父母生我们、养我们,给我们身命,这就是很大的恩德。

  『师僧生我法身』,三宝里头的老师,佛门里头的老师,我们讲有传法的、有授戒的,佛法里面的老师生我们法身,法身是依师僧之缘而起的,更是恩德弘深。如果没有老师生我们的法身,我们永远不能够出离六道。『三宝生我慧命』,我们的慧命得自於三宝,佛法僧长养我们的慧命,让我们这一生能够有机会出三界,永脱苦海。所以对於父母我们要孝顺,对於师僧三宝更要孝顺,父母对我们的恩德是一生一世,老师对我们的恩德是生生世世,果然把我们这一生了脱生死,跳出六道轮回了,这个恩德是无量无边的、无尽的。所以对於父母和对於老师都要有孝顺心。

  如何修孝顺?『而欲修孝顺者,尤须念念与戒相应』。我们想要孝顺父母老师、孝顺三宝,最重要的就是「念念与戒相应」,要持戒。持戒,要念念持戒,不能有一刻夹杂犯戒、夹杂著不善,像《十善业道经》里面讲的,「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这是念念与戒相应。这个戒是广义的,当然包括我们讲的十善戒、五戒,还包括佛对我们一切的教诲、教诫,我们要依教奉行。最根本的戒,我们讲是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是五戒。要持好这五戒不容易,谁能够真正持好五戒,那才叫真佛弟子。

  现在,这是我们恩师讲的,在佛门当中真正能持五戒的人真叫凤毛麟角,这个戒要持得清净,太少了。为什么我们在家、出家的同修五戒都持不好,原因在哪里?我们师父上人讲,因为前面没有基础。基础是什么?十善业道,在家人十善业道都做不了。十善业它叫善,还不能称为戒,这善都没有达到,戒就不用谈了。所谓身三、口四、意三,身体不能造杀生、偷盗、邪淫,口不造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不起贪、瞋、痴,这是十善。我们为什么做不到?这前面没有根。十善的根是什么?十善的根是《弟子规》和《太上感应篇》。《弟子规》教我们修身,教我们礼,教我们伦理道德;《太上感应篇》教我们什么?教我们因果,如果我们不知因果,不可能死心塌地去修善,也不可能持戒精严。所以要持戒精严,必须明信因果才能办得到;对於伦理道德、对於儒家讲的礼也要熟知,不能违犯,这是做人的基础。人都做不好,谈什么作佛,谈什么成圣成贤?所以我们师父强调三个根,《弟子规》是儒家的根,《太上感应篇》是道家的根,《十善业道》是佛家的根,这三根都扎实了才能入道,你才能称为孝顺。佛家强调戒律,所谓「戒是无上菩提本」,没有戒就没有佛法;儒家强调礼,没有礼就没有儒。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所以圣贤之教都是教我们要落实的,要去真干,不是教我们成为讲说之徒,只会说、不能做。我们孝顺,怎么孝顺?佛家讲孝名为戒,儒家也是孝名为礼。《论语》当中就有一章讲到,「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是什么?孔子回答的,孟懿子问的什么叫孝,夫子答「无违」,无违就是不违礼。具体来说就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不管父母生还是死、在与不在,都不能违礼,这不就是讲孝名为礼吗?所以真正克己复礼,才能够以礼事亲。父母在的时候,我们以礼去侍奉父母,不能违礼,违礼就非孝;父母走了以后,我们安葬父母要循礼,遵循礼,每年祭祀父母也是依礼而行。儒家十三经之首的《孝经》,就是告诉我们事之以礼、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就这三桩事,《孝经》就是三句话就概括尽了。

  我们再看看《弟子规.入则孝》也是如此。「入则孝」里面从「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这一段,就是父母在的时候我们如何事之以礼。这个是养亲,养亲不仅养父母之身,还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孝经》上讲事亲五致,所谓「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居则致其敬具体落实《弟子规》上头八句,「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养则致其乐是后面一大段,「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这都是讲养则致其乐,养父母让他们生欢喜,这是具体做法;病则致其忧,讲的就是「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刚才讲的事之以礼,这是父母在世,也包括父母有病的时候,我们要昼夜侍、不离床,这都是讲到世间对父母的孝敬,从这里面我们去养成纯孝的心。父母走了之后要葬之以礼,《孝经》上讲的丧则致其哀,就是《弟子规》讲的「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每年四时祭祀,春夏秋冬都有祭祀,所谓慎终追远,常常尽孝思,不忘父母,这是祭之以礼。《孝经》上讲到祭则致其诚,《弟子规》上讲的「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这是教我们孝就是礼,没有礼就没有孝。我们再看蕅益大师文章下面的一段:

  【如曾子云。无故而杀一虫蚁。非孝也。无故而折一草木。非孝也。世孝尚尔。况出世大孝乎。】

  大师对於儒的经典非常的精通,旁徵博引,这里引《礼记.祭义篇》里头曾子的话。曾子,是孔老夫子的得意门生曾参,曾子后人称为宗圣,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圣贤。《礼记.祭义篇》里面有他的话,「曾子曰: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夫子曰: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这就是蕅益大师所讲的,曾子讲无缘无故要是杀害禽兽乃至虫蚁,就是一切众生,这都不是孝,就是不孝,无缘无故去砍伐草木也是不孝。儒家说砍伐树木都要讲究时令,杀禽兽也要看时令,譬如说春天不能杀禽兽,春天是禽兽繁殖的时令,这个时候杀,那是把天德都给损伤了。天有好生之德,孔老夫子讲的,「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虽然儒家没有彻底让我们断杀,但是也要懂得时令,不能随便杀;佛家讲到究竟圆满,禽兽众生不可杀。树木花草、农作物,这个我们虽然不叫杀,叫去砍伐,叫去收割,但是也要按时令,不能够不按时节就断掉了它们的生机,这也都跟仁爱的心相背离。

  孝就是一体的仁爱,连世间儒家讲的孝都如此,都讲到这样的高度,何况出世大孝?那比世间孝就更高了。佛家讲五戒,第一个就是杀戒,杀害一切众生这都是犯杀戒,这就是不孝。杀戒里头不仅包括杀众生的身命,包括伤害一切众生他们的感情、他们的心灵,让他们生烦恼,这都是属於犯杀,这都是不孝。为什么?破坏了法界一体,真正有一体的爱心,怎么忍心让众生因我而生烦恼?这个烦恼不仅包括瞋恚的烦恼,也包括贪爱的烦恼、贪瞋痴慢疑种种的烦恼,我们都不能够让众生起这些烦恼。我们应该帮助众生消除这些烦恼,看到众生起种种烦恼我们於心不忍,这是孝心,这是持戒,持杀戒。底下蕅益大师又讲:

  【以要言之。真能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决不敢犯戒造恶。经言孝名为戒者。正欲人以戒为孝故也。】

  『以要言之』就是概要的来说,『真能孝顺父母师僧三宝』,你就『决不敢犯戒造恶』。真,是慎独;在众人面前不敢犯戒造恶,可是独处幽居的时候,在暗室屋漏当中就敢犯戒、敢造恶,甚至为所欲为,肆无忌惮,那就不叫真,那是假的,那是用妄心,不是用真心,这把自己的法身慧命给折损了,自己的心意就不诚。儒家《大学》强调的慎独,就是为了帮助我们诚意,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了才能有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做到。佛家也不例外,你真能够持戒,你自己可以断恶修善,不令丝毫不善间杂,心地纯净纯善,你自己成就,你能成佛,也同时帮助一切众生成佛。佛家讲一切众生皆是我们父母,你成佛了,才能够帮助一切众生成佛,这是最大的孝顺。

  所以我们要养这个孝心,这孝心是大根大本。为什么我们会犯戒,为什么我们还会造恶?就是孝心不够。所以你要修心有成就,一定要孝心真纯,真的是为父母、为老师、为佛法尽自己的心力,你这才是给父母带来究竟的利益。你修学成就了,超度父母,父母也能成圣成贤。你能够光耀佛门,我们讲的绍隆佛种,弘法利生,你真有孝心才做得到。所以《梵网经》里面讲到孝名为戒,这就是让我们修学人以戒为孝,知道只有持戒这才是为孝,为孝是你做到孝了。你不持戒,孝就没做到,那就是不孝。这个跟儒家《孝经》里讲的道理相通,《孝经》上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不骄,是在上位的人庄严恭敬,特别对下一定是不骄慢,谦恭。为下不乱,是在下位的人以恭谨来奉上,不乱来、不违逆。在丑不争,这个「丑」当众字讲,就是处众的时候,跟大众在一起我们不搞竞争,我们能够跟大众和顺。

  《孝经》又说,「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如果居上骄慢,就会灭亡,一骄慢就很容易堕落。我们看到唐朝的唐玄宗,晚年宠信杨贵妃,听信小人,像李林甫、杨国忠这类的人得宠,结果最后导致安史之乱,几乎亡国。这是什么?自己骄慢。为下而乱则刑,刑是受刑,在下位的人如果乱来,当然就会受到处罚。在丑而争,处众的时候跟人家争。要知道跟人竞争,竞争升级就是斗争,斗争升级就是战争,人与人之间,乃至国与国之间都是如此。兵就是斗争,甚至是战争,这哪是孝?如果居上而骄、为下而乱、在丑而争,这三个有一样,即使你每天给父母三牲之养,供养父母的衣食很丰富,但是犹为不孝也,这还是不孝。为什么?你这么做,自己身都不保,你怎么能保家?倘若自己居上而骄则亡了,灭亡;或者为下而乱则刑,受了刑罚,坐了监牢狱,做了不法的这些活动,受了判处,甚至是被判决死刑;或者是跟人争斗被伤害,这就是毁了自身,也侮辱了双亲。

  所以《孝经》里面强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是孝刚开始就要做到的,最基础的就是自己的身要保全得好,身体得自於父母,怎么能毁伤?如果造那些不好的业,就容易受毁伤。不仅不毁伤自身,还要不辱自己的双亲。《礼记.祭义篇》就有讲到,「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父母把我们生下来,我们是全身完整的得自於父母,那就有义务完完整整的把它保留到最后,一直到自己一口气断了,那才叫全,这叫孝。像曾子临终的时候叫门人打开被子,让他们看看全身手足每一个部位,问他们:我这身体有没有哪个地方缺陷?弟子们说没有。曾子说:我这个孝就叫做保全了。所以不亏其体,不辱其身,不仅对我们的肉体要保全得好,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德行也要保全完美无瑕。不辱自己的身就不辱亲,这叫全,全孝。

  学佛人也是如此,假如我们不能持戒,这就是侮辱了佛门,让佛蒙羞。人家看不起佛教,我有这个责任,我是不孝。真正学佛人要发心做世间人最好的榜样,所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才是真正孝敬佛陀,孝敬老师。老师不用我们物质上的孝养,只是希望我们能依教奉行,能够光耀佛门,这个是老师最欢喜的,佛最欢喜的。所以《普贤行愿品》里面讲到,一切供养中「法供养最」,法供养当中最殊胜的,第一个就是「如说修行供养」,这个是讲到孝顺佛陀,孝顺师僧三宝。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这一段讲到孝名为戒的含义。底下这一段就给我们辨明世出世间法的小孝、中孝、大孝。我们来读蕅益大师的文章:

  【夫世间孝。以朝夕色养为最小。以不辱身。不玷亲为中。以喻亲於道为大。】

  世间孝道有小孝、中孝、大孝。什么叫小孝?这里讲到『朝夕色养』,这是最小的。『最小』是讲什么?最基础的、最根本的,要是这个都做不到,那中孝、大孝根本不可能做到。那是讲我们的心,凡夫心量小,他能够对自己的父母做到色养,这就是凡夫心量当中做到的孝。《孝经》也讲到三个层次,「夫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这个也是相应,始於事亲就是对自己父母亲做到朝夕色养。刚才我们提到的孝亲五致,「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也就是《弟子规.入则孝》这一章你做到了,这是事亲,这是最基础的,叫小孝。中孝事君,事君是为国家、为人民服务,你做到『不辱身、不玷亲』,自己德行没有亏欠,道德崇高,不玷污自己的双亲,不侮辱门楣,这是中孝。大孝是什么?自己能立身行道,成圣成贤,而且以圣贤之道教导自己的父母长辈同归圣道。『喻亲於道』,这个喻就是知晓、开导的意思,用圣贤之道来开导父母,也让父母成圣成贤,这叫大孝。当然要父母成圣成贤,必定自己先得成圣成贤,所以终於立身这个终是终极,做到了世间讲的圆满的孝道就是自己成圣成贤,同时也能够感化父母成圣成贤。

  我们看第一个色养,这一点现在人做到的都不多。《论语》里面有一段「子夏问孝」,孔子的学生子夏问如何行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讲色难,色是颜色、面色,难就是不容易,用和颜悦色侍奉父母这是很不容易,很难得的。如果说用饮食养父母,有事了就帮助父母去解决,有事弟子服其劳,这是用我们的身体来奉养父母;有酒食先生馔,先生也是讲父母,我们吃的、用的先孝敬父母,让父母先享用。仅做到这个就叫孝吗?曾是以为孝乎,这就是孝吗?当然不算。为什么?能够养父母,服其劳和供养酒食这都是属於养父母之身,可是没有到养父母之心。这色难,就讲到养父母之心,一定是让父母高兴欢喜,我们要和颜悦色,这讲色难。朝夕色养,能够做到这一点,在当今社会已经很不容易。

  我们看到山东卫视「天下父母」做的报导,对王希海这个大孝子做的报导。王希海是二十六年如一日,为他植物人的父亲来服务、来护理,二十多年来,他父亲身上一个褥疮都没长。每次到用餐的时候,他是每一小时给他喂一次,只能喝些流质,植物人不能动,有时候喉咙里有痰,王希海就用吸管把他父亲嘴里的痰吸到自己嘴里吐出来,这个动作一做就重复了二十六年。每半个小时帮他父亲翻身、按摩一次。一早就爬起来,到晚上也不能睡几个小时,不让自己睡太深,怕睡太深了,父亲的需要自己感受不到。虽然他父亲植物人不能动弹,但是他也让他父亲每天做运动,每天散步。怎么散步?把他父亲抱起来,两个脚站在自己脚背上,自己往后退,让他父亲就做走路的姿势,走一个小时,他父亲体重一百六十斤,天天做。我们这次到青岛企业家论坛见到了王希海,我跟他同桌吃饭,向他请教,而且聆听他的分享,在座没有不感动的,都是感动涕零。这个是色养到了极致。

  我自己没有真正深入学佛之前,孝顺做得不够好,后来听到师父上人讲经,知道自己不够孝顺,而且过去做了很多令父母伤心的事情。在一九九七年,我听师父讲《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的时候,就发了九条孝愿,发愿孝养父母,不仅做到「色养」,还要做到「不辱身、不玷亲」,还要做到「喻亲於道」,不仅要做到世间孝,还要做到出世间孝。我自己发的这个愿今天也跟大家分享,主要是请大家多监督我,帮助我去落实。前四条都是讲色养的,虽然是小孝,但是很重要,关键是从这里面我们要养成纯孝的心。

  第一愿是,「我从今日至未来际,对於父母,倾尽所有,乃至身命,以至诚心,礼事供养,昼夜六时,心不间断。若对父母,或因悭吝不舍,或贪利养名闻,不勤奉事,我则名为欺诳如来」。这是对父母色养,而且要做到心不间断,向王希海孝子学习。王希海他有出国的机会,他放弃了,也放弃了成家的机会,从二十三岁开始照顾植物人的父亲,整整到二十六年之后,他的父亲过了八十大寿,八十二岁往生,他对他父亲的色养才叫圆满。

  第二愿,「我从今日至未来际,对於父母种种善愿,尽舍身命,悉皆实现。若生退怯,不愿成就,我则名为欺诳如来」。这是对父母种种善愿,不惜一切都应该帮助成就。如果你问,父母的愿不善怎么办?不善,我们要有义务帮助他转成善,变不善为善,也是不惜一切来成全。

  第三愿,「我从今日至未来际,对於父母,以种种美好柔软言辞令其欢喜,勤事不懈,若对父母以一粗言令其不悦,我则名为欺诳如来」。对於父母我们要和颜悦色,勤事不懈,不能用粗言,不能够顶嘴,不能够用恶口来伤害父母。

  第四愿,「我从今日至未来际,日夜常思父母恩德善行,常生信敬,起教师想,於他人前赞叹父母之德。若於父母伺求其过,生一念轻慢之心,我则名为欺诳如来」。我们日夜心里只装著父母的恩德、父母的善行、父母的优点,不看父母的缺点,不记父母的不善,更不能够对父母有怨恨心,对父母相信、恭敬,像对老师一样。孔子讲「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人行,一个是我,一个是善人,一个是恶人,三个人走在一起,其他两个人都是我的老师。善人是我的老师,我要向他学习;恶人也是我的老师,我要警惕自己,不能够造同样的恶业。这是讲到三人行都有我师,更何况是父母?父母跟我也是三人,父母两位都是我的老师,而且我只看父母的优点,不看父母的缺点,在别人面前只赞叹父母的美德,隐晦父母的缺失。正是了凡先生在《四训》里面讲的彰显祖宗之德,掩盖父母的罪愆。如果对父母还有挑剔的心、批评的心、轻慢的心,这叫欺诳如来。

  我们发了愿,在佛世尊如来像前发的愿,请诸佛菩萨证明。我在一九九七年发了这个愿之后,受母亲的嘱咐,到达拉斯净宗学会拜见恩师上人的时候,也在他老人家面前发了这个愿,请他老人家证明。如果做不到,那就是欺诳师僧三宝,那就大不孝,这是大恶、大逆,将来必定是堕地狱。这九愿里面,前四愿是色养,要做到也不容易,要自己有真纯的孝心,还要祈求佛力加持,念念不忘。自己修德、修慧,断一切恶、修一切善,才能做到不辱身、不玷亲;到喻亲於道,这就大孝,帮助父母成圣成贤,在佛法里面讲成佛。能不能成佛?一定能成佛,因为人人本来是佛,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怎么不能成佛?谁都能成佛。我们如何帮助父母成佛?就是帮助他们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蕅益大师讲过,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真正帮助自己的父母长辈生起对於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坚定的信心、坚定的愿望,求生净土,这你是大孝;你能护持父母长辈往生极乐世界,你这是孝道圆满。所谓「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尘垢是六道轮回,父母能够离开六道轮回,这个孝道才叫做圆满,才能叫成就。

  蕅益大师本人,他虽然是出家了,但是出家是行出世大孝。大师二十四岁出家,二十五岁就大悟,在二十六岁那年他给母亲写了一封信,在正月三日写的信,告诉母亲说,自己在三宝前燃香刺血,刺舌血,用血写家书,给母亲寄回去血书。因为蕅益大师出家的时候,怕自己母亲亲情难割舍,所以没有事先知会母亲,他讲自己是「志在出世,恐母爱情难割,不得不硬却心肠,潜行方便」。他出家的时候,他是为了尽大孝,又担心母亲因为日夜思念自己的儿子,所以在三宝前燃香刺血写下家书,寄回去给母亲,劝导母亲放心,更重要的是努力念佛求生净土。他母亲最后病危的时候,蕅益大师当年二十八岁,回到母亲身旁照顾,四次割股疗亲,最后他母亲还是往生了。蕅益大师痛切肝肺,写了一篇回向文,跟一些同修道友为自己亡母做很多的功德,念经念佛超度回向。我们相信蕅益大师的母亲一定是超升了,或者是往生西方净土成佛去了,或者是至少在天道。

  在历史上很多这样的案例,像宋朝有一位宗颐禅师,他也是对父母非常的尽孝。他是襄阳人,父亲早死,母亲抚养他长大。后来宗颐禅师剃度出家,参究佛理,了明心性,於是把他母亲接到自己方丈室旁边,搞了间房间,也劝母亲落发剃度,跟著他一起修行,他母亲跟著儿子当然也是愿意,由禅师奉养饮食,这是养父母之身。禅师还劝勉自己母亲念佛,后来他母亲念到无疾而终,安详往生,这个比生天更为殊胜。唐朝有一位宗一禅师,他的父亲以捕鱼为业,最后不幸掉到水里淹死了。后来这位法师为了救他的父亲,出家修行,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修行极为清苦,一双草鞋,一件粗布僧衣过日,吃的东西非常的简单,修苦行,所以佛门中人都称他叫头陀,头陀是苦行僧。有一天他带著行李出山的时候,准备去行脚参方,走了不多远,忽然脚擦伤了,流血,这时候他豁然大悟。这时候他就不要再下山参方,他已经大悟了,回到山上。结果在山上遇到了雪峰禅师,跟他印证,说你是乘愿再来度化众生的菩萨。后来有一天晚上,宗一禅师就梦见他父亲特别来道谢,说因为你出家的缘故,你已经明心见性的功德,对我是一个非常大的超荐,我已经得生天上,特此来通报给你。我们看到真是把自己的父母超荐到天上,甚至超度到极乐世界,这是最大的孝。

  蕅益大师所行的就是最大的孝,这个孝心,他在家就能做到朝夕色养,他能够给自己的母亲四次割股疗亲,这个心虽然是讲的色养,虽然是小孝,但是心是一致的,用这个心来做为自己日后修行的动力,他也能够大彻大悟,成佛作祖。所以修行,孝是根本,《梵网经》里面也讲到,「戒虽万行,以孝为宗」。戒包括如来教诫,所谓六度万行,菩萨戒。菩萨的行持都是以孝为宗的,孝是菩提心的根本。菩萨为什么能够发起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菩提心?因为他是大孝,大孝子,他可以为自己的父母勇猛精进,断恶修善,而他能见一切众生皆是自己父母,所以他能够圆成佛道。只有圆成佛道,才能够真正满度一切众生、度一切父母的大愿。

  出家了,虽然出家,不在家里孝侍父母,但是假如父母没有人照顾,出家人也应该有责任孝养父母。莲池大师《竹窗随笔》里面专门提到这一段,出家虽然叫辞亲割爱,但是对於父母的奉养还是有义务的,出家是受十方供养,自己得到饱暖,怎么能够坐视父母受饥受寒而不管?所以唐朝六祖惠能大师,他也是大孝子,虽然没文化,但是每天砍柴、卖柴,挣点钱来奉侍他母亲,他父亲早死。后来听了《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大悟。有悟了,他就想要去黄梅五祖会下求法。但是母亲怎么办?如果母亲没人照顾,他就不能离开母亲。但是很难得,有些居士、同修见到惠能大师是慧根聪利,知道他将来必有所成,所以安慰他说,你就好好去求法,你的母亲我们来帮你奉养。惠能大师这才放心,辞别母亲,求法去了。包括释迦牟尼佛也是,他出家,因为他父母奉养方面没有问题,他父亲是国王,国王奉养是绝对没问题;他母亲,亲生母亲生他下来之后,七天就往生了;他的姨母把他养大,姨母也是妃子,所以奉养上没有问题。这才能够辞亲割爱,出家修道,行更大的孝。

  莲池大师讲,对於父母能够「服劳奉养以安之」,这是「孝」;能够「立身行道以显之」,这是「大孝」,所谓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这是大孝;如果能「劝以念佛法门」,让父母也能「得生净土」,这是「大孝之大孝」。所以孝子欲报亲恩,莫过於劝父母念佛求生净土。当然要父母念佛求生净土,首先你得让他生欢喜心,他要听你的;他要是对你不生欢喜心,那他也不可能听你劝导。所以色养是前方便、是基础。我父亲原来没学佛,劝他学佛是很不容易的一桩事情,那用什么?用各种善巧方便,对他孝顺,我们工作有收入了,给他寄钱,给爷爷、给奶奶都寄钱,赡养他们,让他们觉得我们是孝顺的,然后我们讲的话他才能够欢喜接受,所以最后他们也学佛念佛,也求生西方。所以色养是基础,不能够忽视。最后喻亲於道,是世间孝的圆满。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我们发了九条孝愿,第五愿到第七愿是喻亲於道。

  第五愿讲,「我从今日至未来际,以种种方便,安慰父母,令其不生忧恼恐惧,於一切境缘皆得解脱。若吝惜身命财物,生一念逃避之心,我则名为欺诳如来」。让父母真正不生忧恼恐惧,必须让他明白宇宙人生真相,他才能够在一切境缘得到解脱,要不然他会在烦恼当中,这是开导以圣贤之道。譬如说父母要是烦恼了,有时候人常常会因为一点事情就想不通,那你怎么给他疏通,让他一下明白了,他也就可能转忧为喜,破涕为笑,转怒为安了。这就是安慰开导父母,让他得到解脱。

  第六愿,「我从今日至未来际,常以种种大乘佛法开解父母,令其欢喜,生起正念,明了宇宙人生真相。若於父母法供养时,遇有障碍,便生退屈,我则名为欺诳如来」。如果说世间圣贤之道也能够安慰父母,使他们得到身心解脱,那大乘佛法是让父母能够真正明了宇宙人生真相,看破放下,生大法喜。我们要千方百计,用尽各种善巧方便帮助父母学佛,帮助父母修学佛道,念佛求生净土,这叫大孝。

  底下第七愿,「我从今日至未来际,护持父母修学佛道,护持父母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假使三千大千世界大火相炙,万刃相加,我护持之愿无有动摇。若不尔者,我则名为欺诳如来」。一定要将父母护送到往生极乐世界而后已,不管有多大的障难,要付出多大的代价,要有多大的牺牲,这个护持之愿不能动摇。你要想想,真将父母送到极乐世界,是让父母不退成佛,有哪一桩事情、有哪一种方式比送父母往生更能尽孝?这是让父母究竟的离苦得乐。什么都可以舍弃放下,这桩事情不能舍,你尽孝就圆满,而且功德是不可思、不可议、不可量。你想想,送一个人往生就是造就一尊佛,有什么功德比这个功德还大?所以喻亲於道,在净土宗落实就是劝导父母求生净土,护持他们临终安详往生。自己真的真正也要努力修学,你才有对於净土的真心切愿,你才能够很好的劝导父母。自己都对净土不信不愿,你怎么能让父母生起信愿?自己念佛功夫都不行,你怎么能让父母念佛念到功夫成片以上?我们再看蕅益大师下面的讲法:

  【出世孝亦如是。勤心供养三宝。兴崇佛事。小孝也。脱离生死。不令佛子身久在三界沦溺。中孝也。发无上菩提心。观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皆我父母。必欲度之令成佛道。此大孝也。】

  世间孝和『出世孝』,讲心地,它是贯通的,都是让父母得益、得究竟圆满的利益为自己的存心。但是具体来讲,对於父母的利益就有不一样,世间孝,利益有局限;出世的孝,给父母的利益是无限的,它也分小孝、中孝、大孝。世间孝,小孝是色养;出世间的孝,小孝也是养,但是是『勤心供养三宝,兴崇佛事』。我们能供养三宝,譬如说弘法利生,护持正法,现在我们常做的流通法宝,甚至自己讲经说法,办种种的佛事。佛是觉悟的意思,佛事是什么?令一切众生觉悟之事。佛教不是宗教,是教育。如何令众生觉悟?要通过教育,我们来教导众生,我们来讲解经论,这些都属於佛事。当然还包括更广义的,任何的慈善活动,像放生、印经、乃至超度的法会等等,这些都属於小孝。为什么叫小孝?因为供养三宝、兴崇佛事里面自己没有真正觉悟。

  要『脱离生死,不令佛子身久在三界沦溺』当中,这是你自己真正出三界,脱离生死,你才叫做中孝。如果我们自己没了生死,还在三界六道中轮回、沉溺,哪怕你做再多的供养三宝的佛事,你做再多的修善修福这些慈善活动,都是小孝。所以《金刚经》里面讲,若有人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这个福德,比起一个人能受持四句偈这样的福德,比不来。受持四句偈是什么?你真正能够了脱生死,你这个功德、福德,比那个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去布施还要大得多,所以自己成就这是中孝。阿罗汉他是小乘,自己成就了,他没有能力度众生,这只能叫做中孝。

  一定要发大菩提心,无上菩提心,度尽一切众生,这叫大孝。为什么?因为一切众生无始以来都是我的父母。这是真的,在事上讲,确实我们轮回无量劫,跟一切众生都有父母儿女之缘;在理上讲也确实如此,众生与我一体,正如父母跟我一体一样,所以确确实实众生皆我父母。所以我要发大愿度尽一切众生圆满成佛,这叫大孝。

  我们发愿,第八、第九愿就是尽大孝,虽然做不到,但是一定要先有愿。

  第八愿讲,「我从今日至未来际,广为他人演说孝道,以身作则,劝令一切众生孝养父母,受持此愿无有疲厌。若不尔者,我则名为欺诳如来」。这是为众生做好样子,这是法供养,首先自己依教奉行,为人演说孝道,要以身作则,如教修行供养,劝导一切众生也来孝养父母,也来成圣成贤,受持这个孝愿。这就是自度度他,里头有小孝、有中孝、有大孝。

  第九愿,「我从今日至未来际,为於父母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求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速成无上正等正觉,圆满孝道」。这一点,自己出三界了,中孝。「再以神通道力,分身无量世界,於往昔世中所有一切父母,以方便智,供养教化,开示正道,摄其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若不尔者,我则名为欺诳如来」。这是讲到发大菩提心,度尽一切众生,也就是度尽一切父母往生成佛,这叫大孝。希望我们大家都落实这个孝愿,这个孝愿不是我自己发明出来的,是诸佛如来师僧三宝如是的教诲。我们再看蕅益大师下面开示说:

  【舜尽世间大孝之道。玄德升闻於尧而为天子。】

  刚才有讲到舜帝,这是『尽世间大孝』,「大孝终身慕父母」,舜做到了,对父母那是纯孝纯善的心,所以他能够成为天子,他德成为圣人。我们能不能做到?能做到。下面蕅益大师又说:

  【今出家儿。尽出世大孝之道。玄德闻於法界。必成无上菩提明矣。】

  『玄德』是讲储藏在内、没有现於外的这种德行,就是讲阴德,阴德很厚很厚,这就慢慢大家知晓了。所以真正修行人不求名闻利养,不希望自己的德行太过彰显给别人知道,而是自然而然,你这德太厚了,大家就能够感知到。实在讲,你的德行圣人都能够感知,佛菩萨都能感知,即使你不显於外,他们都知道,只是凡夫未必知道,佛菩萨就会给这些众生凡夫来讲你的德行。我们现在讲『出家儿』,出家是学佛弟子,事上讲剃头、穿起宽袍大袖,那叫出家,但是心上有没有真出家?所以出家的定义,我们不从事上看,关键从心上看。心上出家,事上虽然还是在家人的样子,但是你心出家才叫真出家人。出什么家?出烦恼家,出六道家,这是『尽出世大孝之道』。出世是出六道轮回,这叫出世,不仅出六道轮回,还出十法界,入一真法界,这是真正的出世。「玄德」是讲到你的德行闻於法界,诸佛如来、一切菩萨圣众统统都知道,你闻达於法界,你『必成无上菩提』。我们就明了了,像世尊他自己出家修道成佛,成为法界至尊,所以有偈子说,「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没有超过佛了,比起世间大孝来讲,出世大孝到成佛,那是最为圆满无上的。我们自己真正修学佛道,发大菩提心,成就佛道,这就圆满孝道。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学习蕅益大师「孝闻说」,今天就讲解到此地,希望我们一起努力依教奉行,圆满孝道。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