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学佛怎么对待自己?心地一天比一天清净平等有智慧

学佛怎么对待自己?心地一天比一天清净平等有智慧


深心,古人的解释是好善好德之心,也说得很好。我早年在美国、加拿大讲经,跟大家介绍菩提心,我记得我第一次讲《无量寿经》是在加拿大,第二遍是在加州。讲到这个地方,我突然感觉到,这经题上清清楚楚,深心是什么?就是清净平等觉,大家好懂,非常具体。深心是自受用,菩提心的自受用,就是至诚心的自受用。

所以我就用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用这十个字来讲菩提心,大家好懂。深心是什么?就是清净、平等、正觉,自受用。我们学佛怎么对待自己?心地一天比一天清净,一天比一天平等,一天比一天有智慧,觉就是智慧增长,这是菩提心。大慈大悲,这就是发愿回向心。

「具三心者,必生彼国」,这三心你统统具足,你决定往生,语气非常肯定,那是《观经》上说的话。后面是念老在此地做总结,「发此三心,亦即发菩提心也」,发这三心就是大乘教里头所说的菩提心。


「阿含时」。「次十二年于鹿野苑等」,鹿野苑是第一个道场。佛没有固定的道场,完全是游牧的生活,晚上住的是树林,树下一宿,白天是托钵,日中一食,他居无定处。

佛规定晚上在树下休息,只准一次,第二天不能再到这个地方来,要换地方。为什么这样做?怕你对这个环境起贪恋,这个树不错,我天天都来。所以佛不许可,要放下,不要把这境界放在心上,顺境逆境、善缘恶缘平等对待。逆境恶缘修忍辱波罗蜜,不嫌弃;顺境善缘不生贪恋,在生活当中训练。

功夫完全是六根对六尘,无论什么境界都不许可生烦恼,起心动念生烦恼,不让你生烦恼。这就是真干,佛教了之后真干,在生活里面去做到。工作,工作是学习,佛讲经大家学习,学习成了之后也到处讲经教学,四面八方去传教,生活方式跟佛陀完全一样,树下一宿,日中一食,绝不麻烦别人,总是叫人生欢喜心。这种精神我们要汲取。


明心见性的道理亦如是,见性就是在相、作用里头见到体,然后你回头一看,所有一切现相、所有一切作用统统是一体。能现能生是真的,为什么?它不生不灭,所现所生的不是真的。

即使在一真法界还有隐现不同,没有缘的时候,它不现前,什么都没有,所以体不可得。这个要知道,不可得就得放下。怎么放下?不起心不动念,一切时一切处没有起心动念,这个时候叫做照,照见,像镜子,镜子照见,没有起心动念。

明心见性的人,我们叫法身大士,他们用心如镜;我们凡夫用心像照相机,见一个照一个,落印象。过去照相机里头有底片,你照一张里头印子就落下去了,就像落在阿赖耶识里头,落谢种子。

镜子照的时候完全用性照,没有底片,照得很清楚,不落印象,不落印象没有业。落印象就造业,善的印象善业,不善的印象恶业,有业就感果报,善业感三善道的果报,恶业感三恶道的果报。

于是佛法里修行的原理、修行的道理说出来了,会听的人从这里就觉悟。聪明人怎样?不落印象,看得清楚是智慧,听得清楚是智慧,不落印象没有烦恼,那就叫不结业,没有业,这是大乘里头真修行。

不是叫你不看,不是叫你不听,不看不听怎么度众生?怎么能成无上道?重要的,在看又听,他又不落印象。我们跟法身菩萨、跟诸佛如来的差别就在此地,除这个之外丝毫差别都没有。

佛知道不落印象不容易,三种印象,无始无明就是起心动念、分别、执着这三种,三种都是落印象。佛教我们一个方便法,先学不执着,见色闻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要执着,有分别、有起心动念,没有执着。

真正没有执着,你就觉悟了,但是不圆满,这个时候有个名称,称你作阿罗汉,阿罗汉是正觉,没有圆满;功夫再深一点,不但不执着,分别也没有,心里没分别,这是菩萨,比阿罗汉高;再提升一级,不但没有分别执着,起心动念也没有,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起心不动念,这叫成佛。佛法跟修行的方法、证果的方法,这都讲尽了。

文章恭录—2014净土大经科注第45集2014/05/04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