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入禅之门

在坐禅的时候,一开始要调五事:调睡眠、调饮食、调身、调息、调心。今天重点讲调呼 吸。刚开始在进入数息观的时候,我们可能呼吸很粗很粗,有时候鼻子不通气,呼吸像拉风箱 一样,那个时候就是风,不是息,这是息的不调相。经过一段时间,这个风相会消失,就出现 喘。喘就是我们呼吸出入不均,快一下、慢一下,结滞不通,这也是息的不调相。当每一呼每 一吸之间的距离基本上趋于稳定,只是在呼吸上比较粗,感觉得很明显,这就是气。风、喘、 气这三者叫“息不调相”。息的调相就是息,息是“若有若无,绵绵密密”,出入比较均衡, 而且又没有声音。大家记住这八个字就可以,叫做“若有若无,绵绵密密,为息调相”。

我们要把呼吸调好,把前面的三个不调相逐步地排除,调到息的调相,这需要一定的时间。 调呼吸这种方法不一定只是修禅宗、修禅定的人使用,修一切法门,调息都是一个前提。念阿 弥陀佛也要调息,调息调得不好,念阿弥陀佛就很吃力,心就定不下来。我曾经在广济寺讲过 一次“念佛与调五事”,就是讲把佛号和息结合起来,把念阿弥陀佛和调息结合起来,这个方 法也很有效。我们学净土法门的人不妨试一试,绝对对我们的身心稳定有好处。关于息道观, 我想不能够太细地来讲,下面就讲生活禅。

第四个根本观点就是生活禅。通过这几年的探索实践,我总结出来生活禅有四句口诀,可 能很多人都见过这四句话。这四句口诀是什么呢?第一句就是“将信仰落实于生活”。这是我 们学佛人最重要的一件事。我们往往不能够把信仰和生活联系在一起,往往不能在生活当中去 落实信仰,往往是把信仰与生活打成两截,以为我到庙里去的那一刻是信仰,回到家里就是另 外一回事。在家里的佛堂里是在信佛,上街买菜、待人接物就是另外一副面孔。这就是信仰没 有落实。如果是一个真正把信仰落实于生活的人,那他一天24小时分分秒秒都在修行。所以说 这是一句口诀,对我们修行学佛的人来说,这是最重要的一件事。

第二句口诀就是“将修行落实于当下”。你不要认为只有上殿才是修行,在禅堂里打坐才 是修行,到庙里来烧香拜佛做佛事才是修行,在家里早晚诵经才是修行。如果是这样,我们修 行的时间就太少了,一天24小时,和尚在庙里早晚上殿顶多两个小时,其它的时间怎么办?居 士们当然有一些年纪大的人,一天可以拿着珠子念阿弥陀佛。年轻的人要上班要工作怎么办? 有办法,只要你每时每刻观照自心,每时每刻观照当下,就能够把修行落实于当下。一切从现 在开始,永远都是现在,永远都是起步,你永远都在修行。一天24小时分分秒秒都住在当下, 就是分分秒秒在修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成为一个修行人,才真正能够与佛法融为一体, 才能成就法的人格。安祥禅的倡导者李耕云先生就讲法的人格化,要把法来人格化,那就是说 我们时时刻刻要安住在佛法当中,修行在佛法当中。所以这也是一句口诀,这句口诀很管用。 只要我们能够记住它,慢慢地去落实。一忘记了就提起来,提起来就能够落实。

第三句口诀是“将佛法融化于世间”。佛法不能关在寺庙里,佛法不能跟世间法打成两截, 佛法与世间法不能分家。要晓得离开世间法没有佛法,世间法只要用佛法的观点加以净化、加 以超越,它本身就是佛法。六祖大师有四句话我们大家都背得过,甚至于背得滚瓜烂熟,但就 是不能够去落实它。这四句话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就是说离开世间法要来觉悟佛法、找到佛法,就等于在兔子头上找犄角。兔子本身没有角,它 如果有了角的话就不成其为兔子了。佛法离开了世间就不是佛法了,就没有佛法了。佛法在哪 儿呢?佛法就在平常的穿衣吃饭日用施为等一切具体事务当中。这一点很难理解。我们往往觉 得这不是佛法,是世间法。但什么是佛法?表现出来的东西都是世间法,但也都是佛法。我在 这里讲,大家在这里听,这是什么呢?是世间法,但也是佛法。只要我们用佛法来理解它,就 算将佛法融化于世间了。

如果不能把佛法融化于世间,以为佛法就在山门里边,或者我们有意识地把佛法关在山门 里边,那样佛法永远不能发扬光大。在传播佛法、使佛法融化于世间这样一个大问题上,我们 做得不够,非常不够!在这一点上,我们要向ji 督教、天主教学习,他们巴不得大家都能够懂 得上帝造人的道理。于是他们就抓住一切机会来传播他们的教义,这种精神实在是可嘉。我们 和尚或者居士,有三个人来问就不耐烦,只是说你好好来念阿弥陀佛就行了,不给他讲道理。 特别是我们年轻的法师们,人家一问多了脸就红了,或者回答不出来,或者不想回答。我们要 改变这种态度、这种做法,否则我们佛教的空间会越来越小。

玉佛寺从过去的这块地一直到新买的这块地加在一起还不到二十亩,就在这块地上面,把 佛法封闭起来行不行呢?不行,一定要让佛法走出山门。但是现在政策有规定,一切宗教活动 必须在宗教活动场所进行。因此,人家来了,我们一定要热情地接待,要热情地弘法,要让所 有来的人都能够闻法欢喜。我们不走出去,人家自动进来,我们要宣传,多印一些经书结缘, 多印一些小册子结缘,你来了我就给你一本。你看也好,不看也好,不管他,只问耕耘莫问收 获。他拿回去总有人会看,即使他拿去扔了也无所谓。你不要以为:唉呀,他把经书扔掉了, 这个罪过还得了!不要有这种观念。因为佛教里有很多东西我们没有理解,比如说出佛身血, 它前面加了个定语叫“恶心出佛身血”。现在我们把经书毁掉了,把佛像污毁了,弄坏了、弄 脏了,啊,不得了,你出佛身血了!把大家吓得要命。实际他是无意中做的这件事,同时他也 赶快忏悔了,就什么事都没有了。我们不要有这种压力,经书尽量地多印,宣传的小册子尽量 地多印,让社会人士能够了解佛法。这既是传教工作,也是一种公关工作,我们要用佛法来做 好这个公关工作。

我记得到我们柏林寺去的人,不管是政府里的人也好,还是其它部门的人也好,来了不问 我们要别的东西,就说你们有什么书赶快给我们准备一点,都是要书。为什么呢?他要了解佛 教。你这个庙修得这么大,和尚这么多、小和尚这么多,你这个佛教究竟怎么回事?你们一天 在这里搞些什么名堂?他不知道,所以他要书去看,要了解。我们也要让人家来了解,欢迎人 家来了解。要多印书,多印通俗的书来结缘,让大家来到庙里既烧香又叩头,而且又得到一本 法宝回去。香港、台湾、新加坡的这些事情做得非常好,它就是一大堆的书放在那里,大家随 便拿。你不要印得太精致了,印得一般就可以,但是也要印得有一定的档次,完全没有档次人 家拿去就不喜欢看,要印那些通俗易懂、契理契机的书作结缘品。这就是逐步地来使佛法融化 于世间。

我也经常讲到,宗教政策规定我们不要到外面去宣传,但是并不限制在寺庙里宣传。政府 给我们这样一个政策,我们就要把它用足用够。这实际上就是在体现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说明 宗教信仰是自由的。人们到庙里来,出家人送一些宣传品,不管是内宾外宾,他们都会非常高 兴的。我觉得这边,特别是作为一个对外的窗口,不妨请人翻译一些英文的资料,比如把玉佛 寺的历史用英文写出来,把真禅大和尚对社会的各种贡献、对佛教的各种贡献用英文写出来, 把佛法的一些基本道理,找几本书,用英文也写出来。印一些英文的东西来让老外了解我们的 佛教,对老外也要宣传,因为老外很关键。他总在说我们的信仰不自由,总在说我们人权有问 题,总在外面攻击我们。我们在这个方面可以做很好的工作,这都是生活禅。

第四个口诀就是“将个人融化于大众”。这是我们每个人要记住的,因为离开了大众就没 有个人。这个道理大家应该说都是能够懂的,但往往懂得道理不等于就能够按这个道理去做。 怎么叫将个人融化于大众呢?我们生活在社会中、在团体中,这个社会像网一样,我们是网里 面的一个小网孔,如果我们离开了这个网,到哪里去找个人呢?我们个人就好像是大海里的一 滴水一样,如果把这一滴水从大海里孤立出来,不到一个小时,这滴水就干涸了。个人是非常 渺小的,只有集体的力量才是无穷无尽的。所以说我们一定要时时刻刻想到我是众生的一份子, 我不能离开众生,不能离开大众。佛都说“我在僧数”,说“佛在僧数”,佛是僧团里面的一 份子。佛说法的时候也有一个比喻,就是说那滴水不能离开大海,离开大海那一滴水就会干掉, 个人不能离开集体,个人离开集体是一无所用。

这是修生活禅的四句口诀。我再重复一遍: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 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

下面还有四句口诀。我们信佛的人究竟信什么?我们都说我们在信佛,往往信的是大殿里 供的泥塑木雕的那尊佛;或者我皈依某个师父,我是某个师父的徒弟,认为这就是信佛;或者 我们修某一个法门,认为这就是信佛。这些当然都是信佛的一部分内容,但并不是全部的。你 要真正全面地来体现信仰、体现正信的内容,应该最少要具备以下四点,就是四句口诀:

第一,“以三宝为正信的核心”。——三宝是我们建立正信的最主要的核心内容。

第二,“以因果为正信的准绳”。——信佛就要信因果,不信因果你说你信佛就无有是处。 在佛教界流传着一个笑话,这个笑话讲得非常的不好,我也非常不喜欢听,但是有人讲。就是: “居士怕因果,和尚怕居士,因果怕和尚。”这个话讲得我们和尚脸上非常难受,说因果怕和 尚,那就是说和尚不讲因果。我希望我们一定要扭转这种风气。我们每个和尚都要深信因果, 做一切事情都要从因果出发。当然居士们深信因果非常好,居士们学佛是从和尚那里学来的, 所以和尚首先要深信因果。这一条一定要做得非常好,我们才能够真正地起到表率作用,才能 够真正在四众当中模范人天。我们做一切事情,就要以因果为准绳,因果是一个标准,是一个 尺度。

第三,“以般若为正信的眼目”。——信仰要有一个眼目,信仰的眼目就是般若、就是智 慧。

第四,“以解脱为正信的归宿”。——我们信佛的人,每个人都希望最终得到解脱。解脱 是什么呢?解脱就是烦恼的超越、对世间的超越、对生死的超越。解脱并不是一定要到另外一 个地方去,而是就在这个地方解脱,当下解脱。我们都到另外一个地方去,这个世间谁来管呢? 苦恼众生谁来度呢?解脱者,超越也。解脱者,净化也。

以上是我们学佛人的四句口诀。今天我们讲最后一课,讲得比较乱,没有什么次序,想到 哪里讲到哪里。最后我想把生活禅简单地做一个小结。

禅修的目的不外是要使我们的痛苦得到止息。痛苦从哪里来呢?痛苦来自无明和迷惑,因 此只要有明、只要有智慧就不会有苦。明是什么呢?明就是觉性,明就是正见、正知、正念。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要不断地培养这种觉性,以观照当下的方式来培养我们的觉性,使这种观 照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我们修行无非就是要这样,做到平常打成一片。打成一片用现代话来 说就是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使之绵绵密密。这种修行方式便是在生活中修行的生活禅。在 我们日常生活中,不断地观照自己身心的实相,对自己的一举一动念念分明,分分秒秒在在处 处提起正见、安住正念、观照当下,这便是生活禅。

在行住坐卧当中能够时时观照当下,使自己的心与佛相应、与法相应、与戒相应,我们当 下便是身居乐土。这种觉性形之于语言,必然是清净语、慈爱语、柔软语,由此而达至我们的 口业清净;这种觉性见之于行动,必然是慈悲道德奉献、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由此而达至我 们身业的清净;这种觉性能使我们的心保持灵明不昧,照破内在的贪瞋痴三毒,养成慈悲喜舍 的心态,成就觉悟奉献的精神,由此而达至意业的清净。勤修三学,化解并淡出三毒,净化三 业,这是我们修习佛法的全部任务,而所有这一切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去落实完成。

佛法不离世间法,佛法的任务就是要净化世间法、提升世间法、超越世间法。同样禅修也 绝不能离开世间法,绝不能离开生活。离开了生活、离开了世间法,禅修的断、证——禅修要 断什么证什么——便成了无的放矢、空中楼阁,没有一个着落之处。所以我们深刻地认识到, 佛教要适应当前的社会,要适应当前大众学佛修行的需要,佛教要契理契机地弘法、利益众生, 必须要调整我们的步伐,大力提倡人间佛教,提倡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的生活禅。

最后,还有我经常强调的做人的四句口诀——这个也是老生常谈——做人有四件事,信佛 的也好不信佛的也好都要重视:一个是信仰,一个是因果,一个是良心,一个是道德。对有信 仰的人来说,这八个字全部要落实 ;对于没有信仰的人来说,起码要讲 良心、讲道德,这是我们做人的起码要求。佛教在这个社会当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什么?我经常 跟人说,佛教对社会的作用就是做人良心的保证。我们这个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有了良心了,我 们的社会就能稳定,就能发展,就能进步。人要没有良心了,我们这个社会的乱象就会丛生, 事端就会越来越多,腐败现象就会越来越严重。所以我希望我们在座的全体僧俗大众,一定要 使佛教充分发挥保证社会良心的作用。

阿弥陀佛!谢谢各位。

附 记

  此稿系门下弟子根据录音整理,为保持口语特点,故多重复,亦多语病。原本想抽些时间 整理润饰,因急着印发给第九届生活禅夏令营营员参阅,故未及一一删正。稿中错谬之处,尚 希阅者赐正,以便修改重印。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