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大佛顶首楞严经》

《大佛顶首楞严经》

编辑推荐:
  ● 明末高僧憨山大师说:“不读《法华》,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不读《楞严》,不知修心迷悟之关键。”
  ● 佛在《法灭尽经》上说,末法时代,法欲灭时,“《首楞严经》,《般舟三昧》,先化灭去。十二部经寻后复灭,尽不复现。”于此可知,此经对于正法住世,意义重大。
  ● 《楞严经》无法不备,无机不摄,是一代时教之精髓,成佛作祖之正印。

  出版信息:
  书  名:大佛顶首楞严经
  译  者:[唐]般剌密谛 译
  出 版 社:弘化社
  准印证号:苏出准印JSE-0005472号
  版  次:1
  装  帧:精装
  开  本:16开(200mmX264mm)
  页  码:638页
  正文语种:繁体中文
  排版方式:竖排
  所属分类:图书>佛教经典

  内容简介:
  《楞严经》,大乘佛教经典,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于灌顶部录出别行),简称《楞严经》、《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唐般剌密谛传至中国,怀迪证义,房融笔受。
  《楞严经》是一部极重要的大经,可说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亦不为过。因为此经在内容上,包含了显、密、性、相各方面重要的道理;在宗派上则横跨禅、净、密、律,均衡发挥,各得其所;在修行的次第上,则更是充实、圆满:举凡发心、解、行、悟、证,皆详尽剖析开示——从教令正发心起,经循循善诱的破惑、见真(明心见性)、依性起修(设坛结界、于实际上起正修行),并详细开示了一切凡圣境界(二十五圣圆通、三界七趣众生),令于圣境起企慕、而于凡外得知解,从而不受迷惑、不入岔道;又详述六十位修证(三渐次、干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妙觉)令行者于菩提道上知所趣向;最后更广开示五阴魔境,及其破除之法,俾于菩提道上能克服魔怨留难,所修圆满成就。
  本经的基本结构,可说是“从破魔始,至破魔终”。也就是说,一开始时,佛以阿难示堕因缘,自说神咒破魔;到末了,佛又自说五十种阴魔,教示首楞严行者如何觉知魔事、破魔,作为结束;于其中间,种种破立,皆是以破魔、破邪、破妄为主轴。
  所以略说本经之结构,即是:自阿难示堕、佛入定放光说咒,文殊将咒往救,此即是破魔之始。然后阿难请示修定的方法,因为诚如阿难所自述者,修行若光追求闻慧,定力不足,境界现前时,便把持不住,戒体不保,因而堕落,成就魔事。基于阿难之请,于是佛方便示导,历经七处征心(实即七处破妄),破妄之后“显见”,即十番显见(显示能见之性):“见性”显示之后,再开示五阴、六入、七大、十二处、十八界皆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信解契入如来藏妙真如性之后,如来再教敕与会圣众,向大众开示此如来藏妙真如性之用,亦即令知依体起用,这就是“二十五圣自证境界”,令众生闻如来藏之妙果,而欢喜发心依此修行。开示依如来藏修行,当得种种妙果后,即回头开示因位的修行,详细展示从初发心直至菩提的真修之路

  目录:
  楞严经叙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劝持叙

  本社流通因缘:
  《楞严经》,大乘单译经典,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简称《楞严经》、《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唐代天竺沙门般剌密帝译,共十卷。阐明心性本体,文义皆妙。无法不备,无机不摄。是为学佛之要门。

  (一)普摄群机之经
  印光大师在《文钞》中多有提及此经,赞其为“三世诸佛圆满菩提之密因,一切菩萨趣向觉道之妙行”。
  更释“首楞严”之义:“梵语首楞严,华言一切事究竟坚固。何谓一切事,即心境二法。开而言之,即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也。此一切事,皆如来藏妙真如性之全体大用,本自坚固,了无生,灭,垢,净,增,减之相。而众生迷真逐妄,背觉合尘,若心若境,皆成幻妄,皆是生灭,皆不坚固矣。故因阿难请问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如来于是征心,显见,历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以显示一一皆如来藏,随众生心,循业发现,令其开悟。后又以二十五圣,于二十五法,各证圆通,以实其说。”
  并细释此经摄机之众:“此经为对阿难多闻,及娑婆闻性最利之机,故文殊选择,唯取观音。而净土念佛法门,普逗十方三世一切众生之机,故列于弥勒之后,观音之前,以密示其普逗群机之意。”以说明此经的普摄性。

  (二)其《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最契净土念佛一门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为念佛最妙开示。
  “诸大乘经,带说净土者,多难胜数。而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实为念佛最妙开示。众生果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以念,岂有不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近证圆通,远成佛道乎哉。”(《印光文钞续编卷下·净土五经重刊序》)
  “大势至念佛圆通章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则知念佛之法,当都摄六根。都摄六根之前,尤当先摄二三根。二三根者,何也。即耳口心是也。将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一句一句,一字一字,口中念得明明白白。心中念得明明白白。耳里听得明明白白。稍有不分明处,即是不真切而有妄想(只念不听,易生妄想)。念佛固要字句分明,不加思索。其他看经亦然。”(《印光文钞三编卷四·净土法门说要》)  
  除此之外,大师更在对弟子的开示中,多有随机指示,反复阐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念佛妙法。故知,“此经为宗教司南,性相总要。一代法门之精髓,成佛作祖之正印”。(明代蕅益大师语)

  附 印光大师开示:
  《楞严》有何不可研究。但须以净土为主。则一切经,皆发明凈土利益之经也。楞严开首徵心如此之难,则知末世众生,犹欲以禅了事者,其为自误误人也,大矣。而况廿五圆通,列势至于观音之前,其主持凈土也,大矣。其发明五阴魔境处,破色受二阴之人,尚有著魔之事。足见自力了生死之难,佛力了生死之易。能如是研究,则其利大矣。凡研究时,必须息心静虑,凝神详阅。则如入大宝洲,必有所得。倘如赶路只图快速,恨不得一下看完。则不但经义莫得。久之或反受病,以致伤气吐血等也。善得益者,无往而非益。甘受损者,无往而非损。楞严一经,实为弘净土之妙经。然未知净土法门者,每每因楞严而反藐视净土法门。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由己未具正眼,以己意会经意之所致也。——《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二《复东舍西客书》

  弘化社倡印流通此经,普愿法界含识,同生净土,共成佛道。

  结缘方法:
  1、在弘化社淘宝流通处恭请:http://honghuashe1931.taobao.com
  2、发邮件至amtf@honghuashe.com(请写清地址、邮编、姓名、电话)。
  3、全国各地佛学院、寺庙、居士林等佛教团体,申请批量免费赠送,请提出申请加盖公章后,发传真到弘化社客服部。

  原书摘录:

  大佛顶首楞严经叙


  首楞严经者,诸佛之慧命,众生之达道,教网之宏纲,禅门之要关也。世尊成道以来,五时设化,无非为一大事因缘。求其总摄化机,直指心体,发宣真胜义性,简定真实圆通,使人转物同如来,弹指超无学者,无尚楞严矣。
  释其名,则一切事究竟坚固,即所谓彻法底源,无动无坏而如来密因、菩萨万行,靡不资始乎此,而归极乎此耳。考其所诠,则谈圆理,以明真性;开圆行,以示真修其性也,体用双彰其修也;因果一契,原始要终,了义之说也。良由诸修行人,背真向妄,不成无上菩提,或爱念小乘,得少为足;或欲漏不除,畜闻成过。故阿难以多闻邪染为缘,浚发大教,而世尊首告之曰:一切众生,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又曰: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斯一经理行之大本也欤。
  由是破七处攀缘,别二种根本,因见显心,因心显见,虽心见互显,而正显在心。如以盲人瞩暗,喻见非眼,屈指飞光;验见不动,印观河之非变,比垂手之无遗。辨于八还,择于诸物;非舒非缩,无是无非,使悟净圆真心,妄为色空,及闻见耳。既悟妄为,尚疑混滥,故又破自然因缘,示见见之非见,合别业同分,指见妄之所生,且以一人例多人切,以一国例诸国,总显器界根身,同一妄耳。自浅而深,自狭而广。虽多方显妄,而所显为真,故又举阴入处界,广及七大,融会入于如来藏性,使悟物我同根,是非一体;妄无自性,全体即真,凡十界依正之相,皆循业发现而已。既悟即真,尚迷循发,故又答山河大地之难,深穷生起之由。譬虚空,不拒诸相发挥;显真妙觉明,圆照法界;一多互应,小大相容;即体即用,非俗非真;至于离即离非,是即非即,则藏心妙性,不涉名言矣。复引照镜狂走,喻妄无因;结责多闻,劝修无漏,通而言之,皆圆理也。
  理解虽圆,非行莫证,故又明二决定义,初审因地发心,伏断无明,为修行之要;次审烦恼根本,意择圆根,为发行之由。于是定六根优劣,令一门深入;击钟验常,绾巾示结,陈二十五圣所证法门,敕选耳根,为初心方便。而又教以摄心轨则,安立道场,遂闻四重律仪,顶光神咒,通而言之,皆圆行也。乃至由三增进,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虽谈证位,未尽行因,下而戒业习于七趣情想,防(禅定)于五阴魔邪,无非行门之事,必期于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始得名为,究竟坚固之证也。然则依究竟坚固之理,立究竟坚固之行,修究竟坚固之行,证究竟坚固之理,楞严教旨,大抵如是。是知教行理三,悉号楞严,了义之说,莫此加矣。
  科经者,合理行为正宗,离正宗为五分:一见道,二修道,三证果,四结经,五助道;谓见道而后修道,修道而后证果。此常途之序固尔。究论上根修证,如发明藏性之后,谓不历僧为祗获法身;请入华屋之前,谓疑惑销除,心悟实相之类,又岂局于常哉。大哉,教乎!夫欲发真归元,明心见性者,于此宜尽心焉。

  时至正二年,壬午佛成道日,庐陵沙门惟则,述于姑苏城中之师子林。



  正文排版页面预览: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宣化上人:《楞严经》是诸经的骨髓


我们为了护持佛法,首先要弘扬《楞严经》,要能背、能讲《楞严经》,并且要依照《楞严经》来修行。

◎一九八三年五月一日晚间开示于万佛圣城

研究佛法要了解经中的义理。佛所说的经典,每一部经都有其真正的义理,并且所有的经典,互相都有连带关系,其中的义理也都是有连贯性的。佛说小乘,说大乘,最后归纳到佛乘上。不论大乘、小乘、佛乘,首先都是教人去除习气毛病,去无明烦恼,去贪嗔痴。你若能把毛病都去除,与经义自然会相合;如果毛病不除,总是不能明白经义的。

现在我们研究《楞严经》,已经把“五十阴魔”和“四种清净明诲”都研究完了,究竟经的真正义理是什么?为什么佛要说这部经呢?你若找到真义,才是真正明白经法;若找不到真义,还算不上真正明白经法。就好像有一个人,你知道他的姓名,还要进一步认识这个人的相貌、思想、行为,才算对他有所认识;你若单单知道他的姓名,而不知道他的相貌、思想等等,这还不算认识。我们研究佛经,亦复如是。

《楞严经》的相貌是大而无外,小而无内的。《楞严经》的义理就好像人身上的骨头,人若是没有骨头,只有皮肉筋血,就不像一个人,也无法站立了,所以《楞严经》是诸经之骨髓。《楞严经》的用途是破邪显正,破一切邪,显真正三昧。若没有《楞严经》,就没有佛法了;有《楞严经》,就有佛法。

我们为了护持佛法,首先要弘扬《楞严经》,要能背、能讲《楞严经》,并且要依照《楞严经》来修行。万佛圣城就是楞严坛场,我们一定要放楞严大光,修楞严大定,成就楞严大智,圆满楞严大慈!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