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念佛往生,破我执要紧

念佛往生,破我执要紧

我们无始劫以来的修行,为什么没有能修成功?我们修行决定不是这一生一世,无量劫以来生生世世修行,不止一个阿僧只劫,不止三个阿僧只劫,无量个三大阿僧只劫,我们今天还是这个样子,要觉悟!就是有我执。谁修行?我修行!「我修的比你好,我比你用功」,处处都有我,你看糟糕不糟糕?「你一天拜三百拜,我一天拜三千拜,我比你强得多!」不修,好像我执还少、轻一点,愈修我执愈重,修什么?修我执、修法执,唯恐我执、法执还不够多,天天在增加!这个东西麻烦大了。佛门常讲看破放下,看破什么?看破我执,放下我执,看破法执,放下法执,你才有指望。

我们天天在这里念佛、拜佛,在那里诵经,好像是那么回事情一样,结果仔细去研究研究与修行毫不相干,就是我执、法执并没有淡薄一点点,还是那么执著。这就是我们自己修行一辈子、修行生生世世都没能入得了门,原因就在此地。
  
明白这个道理了,就晓得破我执要紧,非常重要。从哪里下手?先从「我所」下手。先把我所放下,比较容易。「我所」是我所有的,所谓身外之物,先把身外之物能看破、能放下,能够淡一点,这就是讲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是我们所享受的。先学,学什么?我自己有多余的,我能够把它放下。我吃得饱穿得暖,我有一栋房子可以遮避风雨,再有多的,把它舍掉、放下,我所有的,我所放下。再进一步,「我」也能放下。《华严经》在「第六回向章」里面,举了很详细的例子,完全讲布施、讲放下,讲七、八十种,从身外之物到头目脑髓,从外财到内财,没有一样不能舍,没有一样不看破的。那就是破我执、破法执,显示出『心源本寂,心体本明』,大光明、大圆满,显示出这个。

处处都有个「我」,你这个迷永远打不破,不管你怎么修,一天十万声佛号,一天磕十万个大头,你所修的人天福报而已,有漏的福报,你出不了三界,你也不能往生!不要以为「我这么用功,将来一定往生」,靠不住!往生虽然讲带业往生,一品惑也没有断,这个话说得没错,你要是把净土三经仔细研究,才晓得你这个念佛为什么不能往生?如果往生是那么简单的,我们过去生中也念阿弥陀佛,早往生了,怎么还到此地来坐在这讲堂呢?早就往生了。

「上心印之语,亦即是如来心心相印之印」,我们要跟佛心心相印。「诸祖以心传心之心」,显宗里头传心,这心是真心,不是妄心,妄尽还源真心就现前。妄是什么?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统统没有了,真心现前。所以真心是本有,不要去找,障碍去掉,真心就现前,去掉一点它就恢复一点,去得愈多就愈明显。

从什么地方去?有源头的,源头就是我。你看小乘须陀洹初果,《华严经》大乘圆教初信位的菩萨,初信跟小乘初果断烦恼是平等的,断见惑。见惑有五种,第一个身见,所以头一个放下,身不是我,你才入门。佛法修行没有别的,就是放下,不放下没入门。

为什么叫你放下身见?因为它是假的,它是祸根,所有烦恼统统从它起来,所有的造业也是从它这来的。头一个叫我们放下身见,第二个叫我们放下边见,边见今天讲的对立,自性里头没有对立,所以对立是假的不是真的。今天科学家讲相对,佛法里头没有相对的,它是一个整体。一体,整个宇宙万事万物跟我是一体,要常常这样想,叫常作如是观。

无论在什么地方,眼见耳闻、身体所接触的跟我是一体,我们心里头的大慈大悲,心里面的仁慈博爱,自然就现前。第三个就是成见,成见也是烦恼的根源,就是我自己的意思,要别人随顺我的意思,我不能随顺别人。成见两种,一种是因上的,一种是果上的,因上的叫戒取见,果上的叫见取见,这两种中国人叫它做成见。

末后一种叫邪见,就是错误的见解,不属于前面这四大类的,所有一切错误的见解归纳起来做为一条,这个东西统统断尽了证小乘须陀洹,大乘初信位的菩萨,真正入门,真正皈依了,你是真的佛弟子,你不是假的,所以你就晓得这入门的条件。

文摘恭录—净土大经科注(第二0四集)**/2/21 檔名:02-037-0204-0204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这一段相当重要,我们要特别留意。因为修这个法门要修『净业』,对於净业这个定义搞不清楚,修行当然就有障碍。什么叫「业」?大师在此地给我们解释,业是在『苦之先』,苦是讲的果报,三界之果报。诸位要晓得,三界统苦,不要以为有乐。如果你以为三界里头有乐,那是你看错了;三界里面没有乐,只有苦。在欲界里面,有三苦、有八苦;在色界天里面,有行苦、有坏苦。纵然生到无色界天,身形都没有了,我们今天所谓灵界,灵界连这个色相都没有了,他还有行苦。所以说三界统苦,这是事实的真相。如果认为三界有乐,那是迷惑。三界的果报叫苦报,这个苦是指三界六道的果报。业在果报之先,造业才会有果报。经里面一再告诉我们,造作善业,有三善道的果报,造恶业,有三恶道的果报,不管是善是恶都是苦。三善道也苦,我们现在人道,人苦不苦?我们今天作人,尝到人的滋味,人苦!诸天,佛经里面讲,欲界天有五衰之苦,色界、无色界天有死堕之苦,死了之后要堕落。
  
这是讲它在果报的苦报之先,而在烦恼之后。没有烦恼就不造业了,烦恼是迷惑。惑、业、苦,业在当中,说了一个业,前面这个惑、后面的苦都包括在其中。佛法并不是单单只讲一个业,说业就是说的惑业苦,这是我们必须明了的。烦恼有很多种类,有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这三类烦恼,特别是见思烦恼,是我们六道轮回造业受报的因缘,我们要特别留意。见思烦恼要是断了,就能够超越轮回。《要解》讲到「五浊恶世」,特别将见浊、烦恼浊这两条深入的来讨论,就是这个道理,这就是见思烦恼。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