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楞严经明心见性修学重点之十番显见

四十二页第四行:
佛言:阿难。我说世间诸因缘相,非第一义。阿难。吾复问汝。诸世间人,说我能见。云何名见。云何不见。
从这个地方读起。这个上一次讲到,阿难尊者引用过去佛常说的因缘生法。这在上一次已经给诸位概略地讨论到。这个眼根当中的见性是不需要眼的。而眼根里面的眼识是因缘生法。那么阿难尊者的误会就是见性与眼识混为一谈了。所以才有前面一段的请问的言辞。那么在法相当中说,只讲是因缘生识,并没有说到妙觉明性也是因缘生的,没有说过这个话。现在楞严会上佛所给我们显示的是妙觉性,也就是讲的真如本性。
学佛当然是要以见性为宗,这才是究竟真实法。而我们这一个时代的众生,可以说业障、习气要比起过去时代,显然是重得太多。不要看到我们现在这个生活,由于科学带来的方便,比古时候人福报大。古人晚上没有我们这样明亮的电灯,大家晓得从前点油灯、点蜡烛,没这么亮。这是我们福报比古人大啊。我们现在出门有车,交通便捷,在生活上种种的物质享受,都超过古人了。可是这此东西,说实在的话,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幸福。而是给我们带来的业障。
为什么呢?这个福是比从前人大了,烦恼也比从前人多了。种种分别执著妄想,无法遣除啊。这就是业习烦恼太重了。所以今天我们学佛,确实,除了念佛图个带业往生之外,其他的法门可以说都很难指望。
那么带业往生是大乘法门里面的特别法门。可是诸位要晓得,这个带业是一桩事情,往生是一桩事情,这是两桩事情,不是一桩事情。这两桩事情,我们要以往生为主啊。你看莲池大师在《弥陀经疏钞》里面,对我们的劝勉,全以往生为主。那么往生,诸位想想,最低限度,这也得要念一个功夫成片,才有确实的把握。
如果功夫能成片,这个功夫成片是怎么说法呢?什么样的境界呢?二六时中,这个心里面不起念则已,起念就是阿弥陀佛。这个境界是功夫成片的境界。
那为什么不叫一心不乱呢?因为业没有断掉,就是烦恼没有断掉。假如把烦恼习气那个根本拨除了,这才叫作事一心不乱。我们烦恼习气并没有除掉。虽没有除掉,这个功夫就是不起念则已,起念就是阿弥陀佛,给诸位说,这就有能力往生。
我们这个讲堂里面给诸位讲过多少次了,功夫到这个程度,往生的时候可以预知时至,自己清清楚楚。晓得什么时候走。那么这是到功夫成一片了都有这个能力了,何况一心不乱呢?
烦恼断了这是事一心,智慧开了这是理一心。理一心是破无明开智慧。这是我们讲念佛的功夫上有三等呢。
最大的障碍,不是外面呢,我们在大经里面读过多少啊,外面没有魔障啊,魔障在自己。在什么地方呢?在放不下啦。这是魔障啊。你几时放下,你的障碍就没有了。你的菩提道就通达了。为什么放不下呢?这就是业障习气了。真正做功夫要从此地做。
那我们要是追究其根本原因,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不了解,所以才起分别起执著,造作罪业。如果把宇宙人生的真相彻底明了了,到那个时候,你自然不分别;自然不执著了。所以佛法教学自始至终是以悟为主。这个教育宗旨是叫我们开悟啊。楞严是开悟最好的一部书,古大德常说开智慧的楞严经。
那读了楞严经还不开智慧,那就没法子了。那我们读楞严经,我们智慧开了没有呢?如果不开,那自己得好好反省反省、检点检点,我为什么不开?把这个原因找出来。把这个障碍破除,当然也能跟诸佛菩萨一样,大开圆解啊。阿难在楞严会示现一个凡夫,跟我们的程度啊,差不了多少,示现这样的人。
这一段就是说眼识跟见性混为一谈,这是一个误会。所以,以为这个妙觉性也是从因缘生的。这个误会说实在话,误会得相当深。
那么这些种种名言,对一乘了义佛法来说呢,全属于戏论。佛凡是所说的,通叫方便法。究竟了义是真实法。真实法里面,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啊。而佛说种种方便法是叫我们借这个方便法,去悟入究竟了义的真实法啦。并不是叫我们分别法相,穷究义理,不是的。是领导我们悟入。所以佛教给我们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
什么时候离相呢?即相离相。离即同时,这样才能入啊。离即要是二,那准离不了。离即要是一,就真正地脱离了,才能入境界啊。我们现在最难的就是这个离即成为一,这个很难。真是跟那个开号码锁一样,那个要对得很准呀。我们现在不是超过了;就是不到,总是对不准。没有办法把这个离即对到同时。这一同时就相应了,就是见性了。
我们讲到这个因缘生法,尊者在此地所举的,这个见性举四种缘,是小乘常说的。大乘眼识要起现行,必须要具足九缘。就是要九个条件,眼识才能够生起。那么也可以说他在此地是略说,说了四条,在此地也能讲得通。具足地说要说九缘生法。那么由此可知,小乘人证得罗汉圣果,他的程度还是相当的有限。比起那些外道啊,那是要强得很多。外道是邪因缘,妄因缘。
可是我们说到外道,这一定要注意到,佛门里面的外道。佛门里面的——他外道,与我还没有关系。最怕的是什么?自己是外道还不知道,这个问题就严重了。怎么说自己是个外道呢?外道是心外求法。这就叫外道。
我们问问,我们自己所干的,是不是心外求法?我们有没有觉悟,万法与自己是一还是二。这桩事情有没有搞清楚?能不能直下承当。这是我们讲谈大乘佛法。小乘佛法是心外求法,所以小乘跟大乘一比较,小乘是外道。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搞清楚。先要建立正确的观念。我们这个路才不会走偏差。
在大乘法里面,佛给我们讲,
诸法本空,循业发现。
这两句话都是楞严经上的。把这个一切万法的性质,一切万法的来源,八个字就说得清清楚楚。一切法是什么性质呢?本来空啊。六祖大师说的本来无一物啊,这是宇宙万法的真相啊,怎么不清净呢?心清净,境界清净。境界怎么清净呢?境界是本来空。
这个本来空,不是说过去本来空、将来本来空,现在就本来空。心经里面说得好啊,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啊。异就是两样啊。不异就是没有两样嘛。色跟空没有两样啊,是一不是二啊。所以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我们天天念,几个人会了呢?诸位要会了,心清净了,境界清净了。会了,在哪一个地方不是净土呢?身心境界都清净,比极乐世界还要来得清净。我们天天念,就是入不了这个境界。
为什么入不了呢?这色跟空是两桩事情,两个不能合一啊。我们现在念是这么念呀,实际上在我们境界呢,是色异空,空异色。色不是空,空不是色。我们是这个境界啊。这是我们当前所干的呀。所以我们的心不清净。心不清净,那个境界怎么会清净呢?
楞严经上面的这两句话,心经的四句,十六个字,将宇宙人生,依正庄严,真实相都说出来啦。我们常常念,要常常回光反照啊。佛法里一再给我们说,依文字起观照。我们现在是文字的因缘有了,就是没有观照的功夫。所以不开悟。入不了实相的境界。
那么一切现象界的来源,这个经里头讲得太好了,循业发现。这个话说得实在是有道理。事实确确实实是如此。业力变现出来的。那么这个两句如果说真正体会到了,悟入了,那么就象楞严上所说的,本如来藏啊,妙真如性。
在一切法里面哪一法不是呢?你说哪一法不是如来藏呢?哪一法不是妙真如性呢?佛说因缘生法,他的经义是在此啊。精华在这个地方啊。所以因缘得称之为佛法所宗。我们的法华经讲了这个宗趣通别,宗趣里面第一个就是讲因缘。有几个人能够知道因缘这种精确的义理呢?
我们往往把它看太肤浅了。以浅近的因果来解释,当然也能附合,不是佛说法的本义。不是俱足的意思。纵然是圆教,象华严、法华也离不开因缘啊。
那么阿难尊者表现的就跟我们现前是一样的。可以说执著文句啊。分别文句,而疏忽了义理。不知道佛的意思。佛讲因缘生法,因缘所生法,佛说即是空啊。我们所解的只是前面一半啊,嗯,因缘所生法,后头一句就没有了,就不知道了。
因缘所生法,那个法就是色性。心经里面讲的色呀,这个色不异空啊,就是空啊,我们不晓得这个道理呀。天台大师发明的空、假、中三谛三观,这就说得更详细了,更透彻了。
天台与楞严的关系很密切。在讲经因缘的时候给诸位报告过。楞严经这部经没到中国来之前,它这个经的名字,我们中国人晓得,这个经的名气很大。那个时候交通不方便呢,天台大师就是智者大师,在天台山筑了一个台,叫拜经台。每一天到那里去拜,求感应,希望这部经能早一天传到中国来。拜了一十八年,到他老人家灭度了,经还没有来。
但是人家拜十八年不简单啊。大师灭度之后,这个经必竟是到中国来了。你看我们中国祖师那求法的精神,他怎么会没有感应呢?所以经到中国来之后,由于天台大师十八年的拜求,天台宗的子孙,对这部经看得特别重。所以早期的注解全是用天台三止三观来解释本经里所说的舍摩他、三摩地、禅那。那么这是这部经与天台家的因缘。
天台的思想是空宗的思想。华严是有宗的。但是诸位要晓得,这个空有不是二,是一。你要把它分作二了,那你看我们昨天才讲这个法华经,传义感通这一章,讲这个般若品会呀,法华跟华严是同类的。那么天台跟贤首还能说抵触吗?当然不会抵触的呀。这两部经是一不是二啊。什么时候,我们把法华跟华严看成是一不是二了,你就入境界了。就入一真法界了。那么这两部经看成是一不是二啊,就是心经上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部华严讲的是色,一部法华讲的是空。
在唯识宗里面,讲眼识要俱足九个条件。第一个要有空间。我们眼见色,如果这个物质跟眼睛贴起来了,你见不到了。没有空间了。一定要有空间,要有一个相当的空间。第二要有明,要有光明。没光明你也见不到。第三要有眼根。眼根要没毛病。第四要有境界,眼根所对的境界。第五要作意,作意,我们现在讲你要注意啊,你要是不注意,虽然看到了没见到。从你眼前过去,你没注意看,或者你心里想着别的,在你面前的事物,眼睛对着没看见。可见得一定要注意,就是一定要做意。第六个起分别,有分别。第七个有染净,因为它与第七识有关系。有分别的时候,它与第六识有关系。它有联带关系。第八个条件有根本,它与阿赖耶识有关系。第九个是阿赖耶识里头的眼识种子。这九个条件缺一个,眼识都不生。
诸位要晓得这个道理,你就相信,玄装大师所说的,将那个阿赖耶识,来先去后做主公啊。一个人来投胎,阿赖耶识先来。那么想想,诸位,这个眼识到什么时候才来呢?眼识要到小孩出了胎了,眼睛睁开了,才来。没有出胎的时候没有眼识,它缘不具足嘛。可是阿赖耶识先来了。
你看人死了之后,第一个就是眼睛看不见了,就是眼识先断了。最后才是阿赖耶识去。阿赖耶识离开了,人的身体就冷了,没有温度了。身体还没有凉透,阿赖耶识就没有离开。阿赖耶识离的时候,人身体是冰冷的了,没有温度了。所以来是它先来,去是它最后去。那么这里,我们能看到啊,眼耳鼻舌身前五识的循业发现的事实。
经文讲论到这个地方,现在讲到是见性,见性是带着眼根,所以叫作带妄之真啊。阿难说这个四缘,这是就外境上来说。与外合境,这是因空因明。那么因空因明,因根于内呢,就合五缘,用因心两个字作代表。为什么呢?
根本依第八识是心,染净第七识是心,分别第六识也是心。所以这个四跟九是开合不同。但是这个里面依然少不了这个作意,作意也是相应的心所。五遍行里面的触、作意、受、想、识。这是我们讲四缘跟九缘开合不同来说,免强也能说得起来。
总而方之,阿难会有这个念头,是代表一般初学的人,普遍都有这种误会,那么这是求佛在此地给我们解答。
今天经文里面第一句就是佛答复阿难的。
佛叫着阿难对他说,
说:我说世间诸因缘相,非第一义。
这一句话很要紧。诸佛说法总是离不开二谛的。这个二谛依据,一个就是佛自己亲证的这个境界,就是实相境界,这个我们叫真谛,是依佛亲证现量境界而说的。另外一个说法,就是随顺众生说的,叫作俗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之法,这个依据不外乎这两种。
那么佛说因缘生法就是依世谛。所以说非第一义呀。第一义是真谛呀。佛是随顺世间情识之见而说的。要是依真谛,就是第一谛而说呢,我们也叫作随智而说,就是真正的智慧,般若智慧。
这里面世谛是情见,识心分别呀。这个识就是情识。真谛是本性里面的般若智慧。
但是佛无论是依真谛或着是依俗谛,佛说法是极其善巧,无论寄居哪一边呢,一定能够双显二谛,这是他说法善巧之处。我们要能够认识佛的善巧,这才能随佛的言语开悟。所谓是言下开悟啊。
那么再说真谛。真谛有没有言说呢?没有言说。可是真谛在诸佛与大菩萨也有言说。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天天说法,我说一个老实话,从佛那一边来讲呢,句句话都是真谛。从我们听的人来讲呢,句句话是俗谛。诸位懂不懂这意思啊?
佛心如如不动,感应道交啊,所以佛所说出来的全是真谛啊。如果我们用清净心来听,完全悟到佛的意思去了。很可惜的呀,我们的心不是佛心。
刚才讲了,我们没有清净心,我们不是一心。所以,我们听起来的时候是世谛。非第一义啊。佛这一句话,是给我们讲的。
那么我们也可以看作,世尊从华严以后,这是用的方法啊:引识开权。为什么呢?说真实法,没有人能接受啊,所以,再从权小逐步逐步地来,与外道辩论、与凡夫、小乘辩论,这里面许许多多言辞,确实有许多呢,是以俗谛为主。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但是说以俗谛为主,诸位还是要晓得的,并不是佛那个心里头真有分别了,真的有一个佛法,有个外道了。那好,佛这一堕就堕成凡夫了,哪有这种道理的呢?没有的。诸位总要记住,佛心永远地清净,决定没有一念。与外道辩论也好,与凡小辩论也好,决不妨碍他自己的清净心,这叫作佛啊。
我们从经典,从古德的修学,可以体会到,真正的修行人在一切境界里面,不但是为众生破迷、解惑,对自己更是锻练清净平等。这个叫作自他二利啊。怎么样才叫锻练自己清净心呢?说而无说,无说而说,心是清净的。
有说之说就不清净了,有为而为就不清净了。无为而无所不为,无所不为而无为,心清净的。这是对自己所谓的用功,功夫啊。
同时也有帮助别人,这是菩萨行。菩萨行叫作自利利他行。自利就是长养清净心。利他行就是无作而作,无说而说。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啊。
那么佛讲因缘生法,最初是破外道的。因为外道执著一切法是自然而有的。这个观观念是错误的。佛用因缘生法,这个方法来纠正他的错误思想。那么佛一再教给我们如何受持呢?你看佛教我们离文字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
那么阿难的病在哪里呢?就是这三种没离。没有离怎么样呢?执著文字相,执著佛的言说相,心里又还攀缘这个,这又变成病了。诸位想想,清净心里头有什么因缘呢?佛是随便拿这个因缘来治这些病的,病好了,这个药不要啦。再要执著这个又是错误啦。
外道的病在自然生啊。这个阿难的病是执著因缘,不知道因缘是佛权巧方便,用这个方法破外道的,不是叫你执著的啊。怎么可以执著呢?所以金刚经那个话,我们要是懂得了,佛一面说,我们是一面听一面离。离即同时,这才能大彻大悟啊。心怎么不清净啊?心离一桩事情,心就更清净一番。清净里面就生光明,光明就是智慧。所以这个心生无量智慧啊。这是我们那么要晓得的。
可是佛在楞严经上当然还是用的方便法。这个方便法跟过去的方便法不一样了。过去那些方便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都是一个局部的,不是究竟圆满的。今天楞严会上这个方法是究竟圆满。所以它不相同。那么这个我们称为了义修证啊,经题就讲过啊。这个是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啊。楞严经上所讲的目标非常明显地定在这个地方。修证了义是什么?那就是成佛之法。不是成菩萨法,更不是成声闻法。
那么这样大的这个目标摆在前面,怎么可以拿从前那些不是了义目的的那种种的说法,拿到此地来相提并论呢?这就错啦。这个地方还得要交待清楚。什么是了义的修证?什么是不了义的修证?不了义的修证好比一个人身上还带着病,天天都得吃药,这就是不了义的修证。
了义的修证是什么呢?你这个病已经好了,好了,现在告诉你,药要丢掉啊。这是了义修证。病好了,好了还要吃药,那吃吃又吃出病出来啦。这个比喻浅显,希望诸位从这里体会。
那么再看看我们自己,我们现在是病重还是病轻,还是病快好了呢?如果病要是快好了,这就可以走了义修证的路了。了义修证最快速的,是禅是密。现在有不少人是醉心在学密学禅,实际上自己呢,病是重的得不了。重的不得了,他还又想把药丢掉,那只有死路一条啊,不是生路啊,是死路一条啊。所以这个自己一定要晓得。
我们烦恼习气还很重,常常现前,虽然读的是了义经,今天在讲堂里面也听的是了义法门,依然用不上啊。用不上也讲,也有好处。所谓是熏习成种。对于我们自己这个病况能够有所了解。知道有这几个阶段,我现在是在哪个阶段,逐步逐步向痊愈的这个阶段去走,这就很好啊。不至于迷失,不至于发生错误。
善根深厚的人,在这一生当中可以达到这个境界,不是不能达到的。那么诸位要问的时候:我几时才能达到呢?这个是每一个人不一定的。问题就在你用功夫勤、惰。你要勤快,早一天就达到。你要懒惰,那就很难讲。勤惰从哪里看呢?从断烦恼看。你这些烦恼习气,你是不是很快就把它断掉。
断烦恼习气,诸位一定要记住,从根本断。如果要从枝叶上断呢,那个苦头就吃大了,要经历很长的时间,吃许许多多的苦头还断不干净。你象阿罗汉就是如此啊,阿罗汉是最愚钝不过的呀,笨头笨脑啊。你看看见思烦恼,三界九地八十八品见惑,八十一品思惑,他就是一品一品的断。
经典上给我们讲得很好啊,证得须陀桓果之后了,证得初果之后了,还要天上人间七番生死。才能把后面那个八十一品思惑一品一品地把它断掉。大家晓得,人间寿命不长,天上寿命长。尤其是这个色界诸天,寿命更长了。
欲界天,不说别的,忉利天一天就是我们人间一百年,他们的寿命平均差不多是一千年的样子。合到我们这个世间是多少年呢?这样是七番往来还得了啊。何况在三禅天的五不还天,那是第四禅,寿命是论劫算的。他要历这么长的时间才把那个枝枝叶叶搞干净了,但是怎么样呢?根还没有除掉。
所以所他笨啊,真是奇笨无比呀。大乘法里面教给我们的,不必在枝叶上用功夫,把那个根把它拔掉,枝叶不要管它,几天不就枯死掉了吗?这个方法简单呢。
那么根是什么呢?跟诸位说,根只有两种,一个就是分别,一个就是执著。这是在根本上修啊。不分别了,你起的作用就是妙观察。不执著了,起的作用就是平等性。
所以修行纲要是在转识成智啊。转第六识为妙观察,转第七识为平等性,这两个转是在因地上转。这两个一转,阿赖耶就成大圆镜,前五识就成成所作。附带地就都转了。所以真正的根本就是两条啊。何必寻枝摘叶呢?受那个苦头呢?
我们中国历代祖师一生当中成佛作祖的人多得是啊,阿罗汉怎么能相比呢?所费的时间少,所吃的苦头也很有限,就能成了大功了。那么这也是我们中国佛法的特色。诸位一定要相信。
现在我们可以说国家遭到这样大的zai 难,推究其根本的原因,是我们自己丧失了根本的信心。对我们自己不敢相信,对我们古圣先贤更打了许多问号。相信什么?相信外国人。连个佛学,外国人这么说,这大概是对的。我们中国古人这么说,恐怕都有问题。这真正是悲哀啊。我们中国古人确实有成就,那外国人说得天花乱坠,他有什么成就?
所谓成就,就是分别执著没有了,平等性、妙观察现前了,这是成就。这种是骗不了人的啊。心清净就是清净,污染就是污染。污染的决定是凡夫,清净的是佛菩萨。那么这是我们讲到了义与不了义,这是一点基本的认识。
象阿罗汉那个的修学,权教菩萨六度万行的修学,是不了义的。本经,交光大师讲的舍识用根,转识成智是了义的。而楞严经里讲的修行方法,一个字,说歇即菩提。歇是什么呢?歇分别,歇执著。诸位要是,啊呀,佛教东西太多了,我到什么时候才能学会呀?修学的方法太简单,一个字啊,一个字的法门呢。再简单不过了。
问题是什么呢?你就是不肯歇,有什么办法呢?一天到晚胡思乱想。你自己找自己麻烦嘛。一切万法是,于自于他都不分别都不执著,都不起妄念、不起妄想,那你就成佛了嘛,你本来就是个佛嘛。所以佛叫自性天真佛啊,本来是的呀。楞严经后面佛给我们讲,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为什么?本来是。那么这个话呢我们就说到此地,再看底下这一段,佛叫着阿难,说:
阿难。吾复问汝。诸世间人,说我能见。云何名见。云何不见。
那么这是佛就阿难现前的程度,叫他自己做一番勘验,在境界里面仔细去观察观察,目的也是叫他觉悟。这个世间人说:我能见啊。佛在此地提了两个问题。什么叫做见?什么叫做不见?这个里面的意思,能见是因为什么你才能见。那么见了以后又因为什么而不见呢?那么阿难底下的答覆,纵然不是很完全,但是举一反三。说:
阿难言:世人因于日月灯光,见种种相,名之为见。若复无此三种光明,则不能见。
这一问一答,问答都很恰当。世间人因为光明这才能见呢。日月灯光这是光明的来源,他才能见到种种色相,所以说能见。因什么而不见了呢?如果光明失掉了,在夜晚,在房子里面,见不到月亮,房子里面再不点灯,这就不见了。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这是说明什么道理呢?说明世间人讲能见,因缘生呢。能见因光明而生。不见是因黑暗而生的。都是有因有缘。实在说起来,这是佛举的世间人一般观念。
那么要是据阿难尊者现前这个理解的程度,这样答覆是不及格的。为什么呢?前面一再说明了,这个见性不必依靠明暗呢。在七番破处的时候就讲得很清楚了。见明也是能见,见暗还是能见。可见这个能见的见性并不依明暗为缘。这是见性见。
这个时候,我们也能够勘验自己。我们不是常常搞不清楚吗?我这个见究竟是见性见还是眼识见呢?那个眼识跟见性那个差距,到底又有什么两样呢?你就是一个在有明的时候,眼识。识一定要有明才能见到。见性怎么样呢?不要明也能见到。没有这个明的缘你能见到,你要觉悟,见性见。
刚才我说了,这个见眼识要空间,我这个没有空间了,能不能见?能见。这个时候是什么见呢?见性见。所以说不难勘验的呀。见性是不生不灭的。而眼识是生灭的。
刚才讲了,九个缘里面缺一个也不行,都生不起来。耳识是八种缘生。少一个也听不见。在这个里面我们能勘验出,在自己身心之中哪是性在起作用,哪是识在起作用。我们一般是搞不清楚啊。这个性跟识通常是起联合作用的啊。可是我们分不出来。
把识当作性。那么阿难此地的误会就是把识当作性。从这个勘验,我们能够对见性跟眼识,或者五俱起意识,有了一个概念了。在日常生活当中,你这个修行用功啊,渐渐自己就可以得到门路啦。
我举一个例子,譬如我们这个讲堂,假如讲堂现在把灯都息掉了,诸位瞪着大眼睛看看境界相,诸位想想是不是平等相?为什么平等了呢?没有分别心了嘛。看到每个人都是黑黑一团坐在那里嘛。平等寂相啊。不起分别了,没有执著了。
那个眼识五俱起意识联合起作用的时候,还保持这个相。这就叫功夫。这就是转识成智。这就是转识成智的方法。修学的方法。这就是那个断烦恼从根本上断法。一切境界相了了分明,不分别,不执著,不起一念。心是清净的。
清净心的作用,今天上午,我们在华严经里面读过啊,那个作用是广大无边呢,无量功德啊。不是说没有用了,不分别不执著,那我这个心还有什么用呢?不是没有用的,大用场。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德用,于一切法感应道交。这个我们一般讲是悟后起修啊。
悟后起修就是在境界上修。悟是第一关,对于问题彻底了解了,知道怎么样用功夫了。功夫在哪里用呢?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用什么个功呢?训练自己的清净心。就是在这个里头练无分别心,无执著心,无缘虑心。这个心才叫作菩提心啊。这是真正用功夫啊。
在境界里面,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一天比一天清净。清净当然平等。用在一切事物当中,大慈大悲呀。这个慈悲,跟诸位说是平等的慈悲。为什么呢?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是平等的慈悲呀。就是我们平常讲的,无缘大慈,平等大悲啊。到这个时候,自己的身体与十方诸佛合而为一了,感应道交。
那么在华严经里面讲,这就是入不思义解脱境界,就是入一真法界啦。这个事情不是我们做不到啊。实在是最难的,我们不晓得这个道理,这个是最难的。不懂得这个方法。道理明白了,方法又懂了,换句话说,就是自己肯不肯啦。肯!一步就入进去。不肯,再过阿僧祗个阿僧祗劫,也跟现在一样。
诸位别忘了开经偈里面讲的,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呀。这个无上甚深微妙法是什么呢?就是这个道遇这种方法。不容易遇到啊,不容易听到啊。诸位再想想,就是以我们学佛的同修来说,你在这个学佛的过程当中,你听到过几次跟你说这个道理,说这个方法。
多少学佛人当中,他一生当中有没有听到过一次呢?所听所听到的,念阿弥陀佛就好啊,求生净土啊。怎么念法?不晓得。为什么生净土也不晓得。净土究竟是什么样子也不晓得。稀里糊涂地念就是啦。念比不念好啊。如果就这么简单的话,何必麻烦释迦牟尼佛示现住世八十年,说法四十九年呢?用不着嘛。
佛是天天说这个道理,次次说这个道理。说了四十九年。当然那个时候开悟的人不少。可是经典流传到后世,后世人看经呢,当然比不了佛亲自说。佛亲自说,这个亲自听,契机要深。现在看到这个经本子,契机比较浅。何况我们自己业障又深重。
所以一遍两遍三遍十遍二十遍,还是开不了悟。如果能够在这个会下,我们在一起天天这么说,说上个十年二十年,在我想,我们同学当中至少会有三分之一会开悟。为什么呢?听多了。自自然然地入这个境界了。自自然然养成这个习惯了。这就是所谓:
多闻熏习之功,不可思议。
好,今天就讲到此地。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阿难。若无明时,名不见者,应不见暗。若必见暗,此但无明,云何无见。
这个经文接着前面一段来的。那么世尊在此地与阿难尊者反复地辨别,这个见明见暗这个问题。世间人往往把见明认为是有见,见暗就不见了。我们平时常识都是这么讲的。白天的时候看见了没有?看见了。到夜晚的时候、没有灯光的时候,看见没有?没有看见。这个话实在是颠倒的。没有看见,暗不是看见了嘛,怎么是说没有见呢?
仔细去观察啦,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这个见解言语颠倒错乱的,实在是太离谱了。可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没有留意,好象习惯了,大家就这么说了。其实是很大的错误。在佛法里面,它是要叫我们认识事实的真相,不允许有错误的见解;也不允许有错误的言辞。这样子才能够见到诸法实相,就是一切法的真实相。
那么经文前面两句大意是说,都是讲的见性啊。这个见性没有日月灯——那么这就是光明的来源,没有这个明之源;如果我们就叫它作不见。名不见,名是名词,我们就给它一个名字叫不见。要真的不见呢,那连暗也不见,才叫作不见。如果说是虽他不见到明,可是他又见到暗了,那么由此可知,他是不见明相而已。不能说没有见。要说没有见这是错了。这是一般常识。很容易体会到。
在唯识里面讲,眼识九缘生。第一个条件就是明。那么可见得没有明的时候,眼识不生。在黑暗当中见到暗的时候,诸位要记住,那不是眼识见,那是见性见(脱根脱尘之见)。眼识在九缘里头有名,九缘里头离开了一个,眼识也不能生起。从这里就能够体会到见性与眼识有什么不相同的所在?。什么时候是眼识与见性是联手起作用?这是在明这个缘当中,这是见性跟眼识起联合的作用。
没有明的时候,换言之就是没有眼识,单独是见性起作用。这是我们自己能够勘验的呀。而佛在楞严会上,这个经虽然讲得还不太多,这一桩事情,大至呢,我们也能了解一些了。如果要细心来观察,这个里面,境缘确实是相当的复杂。绝定不是一个单纯的。
见明之见,
所谓虚妄眼识啊,
遍计执情。
明暗都能够见,这是阿赖耶的见分,是依他起性。见分如第二月,遍计所执的眼识如水中之月。那么这个第二月就是捏目所见的二月啊。要比起水里面的月影,那要是胜过多多了。
那么说到第二月,就是阿赖耶见分之见,还比较容易体会到。确实见性之见不容易体会。要到真正能见到见性之见了,这才是禅家所讲明心见性啊。才能排的上用场。这是在一切大乘经典里面,希望大家特别留意。学佛就为了这么一桩事啊。法华里面所讲一大事因缘。再看下面经文,这佛再叫着:
阿难。若在暗时,不见明故,名为不见。今在明时,不见暗相,还名不见。
都有一个不见了,明了就不见暗了,那也不见了。暗则不见明了,明那又是不见了。所以说:
如是二相,俱名不见啊。
诸位想想哪有这个道理呢?
若复二相自相陵夺,非汝见性于中暂无。如是则知二俱名见,云何不见。
这个经文好懂,好懂的我们就必多说了。明暗是外面境界相啊,境界相在变化啦,见性没有起变化啦。明来见明,暗来见暗。怎么能说不见呢?
那么在本经世尊前面种种开示,我们应当还能够记得,见性确确实实是脱根脱尘的。明暗是色尘啊。眼是根啊。那个眼睛瞎了,盲人,他也能见。可见得这个见性是独立的。换言之,见性岂是事缘所生呢?这已经就答复明了了。阿难误会见性是缘生的,是因缘生法。我们有事实上种种来证明,见性不是缘生的。这底下就做结论了:
是故阿难。汝今当知,见明之时,见非是明。见暗之时,见非是暗。见空之时,见非是空。见塞之时,见非是塞。
这是就眼前现量的境界,列举出来,让他自己去辨别。能见之性,与所见的境界不一样的。明暗空塞是所见的境界;能见的见性在境界里面是独立的,不为境界所转呢。
境界是缘生的,明暗空塞都是缘生的。凡是缘生的就是生灭法,也就叫作有为法。不是属于缘生的,则是无为法。有为是假的,无为是真的。那么这是讲这一分带妄之真啊。这是说得见性啊。
见性(见精)虽然不是缘生,但是诸位要晓得,在唯识当中讲得很清楚,依就是自己业识变现之物。它是阿赖耶的见分,要比起纯真无妄的妙觉性,还要隔一层。
我们讲见性是要以纯真无妄的妙觉性为目标,决不是止于阿赖耶里面的见性,这虽然是高明,问题还是很多。象这些境界,我们虽然在初学,也应该略知一二。为什么呢?在我们修学过程当中不要发生误会。这一点很重要。
这个阿罗汉、辟支佛他们连阿赖耶的见分也没见到,何况是真如本性呢?佛在小乘经里面所讲的多半只讲到六识。这个阿赖耶跟末那不是不讲,很少讲。那由此可知,阿罗汉的智慧有限呢。大乘法里面常讲阿赖耶识,可是得见性的菩萨才能够明了。
这一门学问,最大的障碍,就是我们自己的妄念分别。这是我们没有法子离开的呀。
在本经,阿难尊者就示现一个例子,确确实实,我们学东西就跟阿难一样,佛这个问给我们讲了,想想又生另外一个问题,枝枝节节是不胜其烦啊。佛也了不起呀。不厌其烦,一桩一桩来解释。那么这个在修学之中就称作渐修啊。那么他是遇到这么一个好老师啊。这老师是高手啊。层层给他剖析。
如果我们遇不到这个高手,几次这个解释还不能懂,算了,这孺子不可教也,那个就难啦。这个佛祖确实不一样,他有耐性,只要你肯学,总不舍弃。以种种善巧方便,诱导我们悟入。这楞严一会,我们就看到佛的教学。再看下面经文:
四义成就。汝复应知。见见之时,见非是见。
这个四义就是讲的明暗塞空。成就是讲,就是用这个四个法子,证明了能见的见性,见与所见的境界,见性不是境界。那么现在也就是例此而议。这是四义成就。那么从这个比喻当中,你啊,复应知啊,佛是说你又应该要觉悟啊。这个知就是觉悟的意思。你要有知觉啊。
见见之时,见非是见,
这两句话很重要。这个里面一共有四个见。这四个见字啊,有真见有妄见。真见见到妄见的时候,真见是见性,妄见是指的这个见识。下面云,真见非是妄见呢。这比这个见性见境界啊,是又要深入一层了。
为什么呢?那个妄见也是能见。真见是能见;妄见也是能见。这能见见能见,比那个能见的见性,比外面不能见的境界,这要差很远了。明暗塞空它不能见呢,它是所见呢。这才是大觉啊。
那么这样说,这两句诸位就有了一个概念了。那么什么是真?真到什么程度?要在这一段经文里面来讲,逐渐逐渐讲到纯真无妄。这个十番显见从上来,这个八番都是带妄之真。第九第十这两段,渐渐把那个带了一分妄也要脱掉了。这个两句逐渐逐渐向纯真无妄上走了。
见见,
上一个见,是指的妙明真心呢,我们讲的是本性。本性里面本来无一物啊。哪里还有个见呢?那么由此可知这一个见是方便说。本性有本觉,不得已将本觉说之为真见。只有言辞,决不能执著。我们之所以没有法子悟入,说了一个真见就执著还有一个真见,还有一个妙明真心。
这些名词,要晓得都是废话啦。佛所谓的黄叶止啼啊,要晓得它的用意。我们既不能离开它,也不能执著它。这样才能够悟入。离开它,我们没有依靠,好象行路没有了方向。执著它,它变成障碍,动弹不得了。所以要懂得方便。
这就好比什么呢?第一月。这是真正的月亮。这第二个见字就是阿赖耶的见分,见精明圆呢,犹如捏目所见的二月,是第二月,前面讲得很多了。
所以佛在此地告诉他,你又应该要知道。真见的真性,照见阿赖耶见分的时候,这个真见纯真无妄的,就连阿赖耶的见分都比不上。那么何况眼识那个妄见?眼识之见,现量可以说太小太小了。阿赖耶的见分,这个现量就相当之大了。
我们晓得,十法界依正庄严,那是唯识所变呢。那么阿赖耶的见分,它的能力,也是尽虚空遍法界,它有这么大的能力。可是它是第二月,它不是第一月。为什么呢?阿赖耶里的见分不觉。真性的真见是觉。几时,我们见色闻声,象六祖所说的:一一见中,一一闻中,生无量智慧,那个时候就是你真见在用事了。境界就大大地不相同啦。
这个真见跟妄见,给诸说,是一不是二啊。既然是一,为什么叫作真叫作妄呢?觉的时候叫作真;迷的时候叫作妄。阿赖耶与真如本性是一不是二。觉的时候叫真如本性;迷的时候叫阿赖耶。就是这么回事情。
由此可知,关键就是在迷悟啊。可这个话实在是说得太多。说多也就是为了这一桩事情啊。多即是一啊,是为了这一桩事情。一即是多。诸位果然要想悟入的话,一定要在根本上下手。
象我们中国禅宗所用的方法。我们过去讲过《禅宗集》,讲过《顿悟要门论》。这是禅宗最著名的语录,我们读过啊,都是教我们要从根本上下手。根本下手是什么呢?根本是一,就是不二啊。维摩经里讲的不二法门。这个确确实实是最快捷,悟入的一个法门。
念佛法门就是修这一个法门的代表。你看念佛的宗旨在一心不乱呢,这不是讲一嘛。一心不乱就悟入了。那么我们自己想想,我们是不是在一心不乱上用功夫呢?我们二六时中忙得什么呢?
诸位要是忙着一心不乱,就有悟入的指望。要是欲忙心欲乱呢,这事情就麻烦了。跟诸位说,这一生又要空过了啊。没有机会悟入啦。
佛法对一切众生是平等平等的。绝对公平,绝定没有偏心。诸位想一想,如果要是有偏心,要不公平,你们看看五祖,神秀那一伙人跟五祖三十多年呢,跟诸位说,情同父子啊。到最后传法,传给一个什么人呢?传给一个不相干的人;还是一个没有开化的人;是个野蛮人,又不认识字,来了八个月才见次面,就传给他了。诸位想想看,所以当时那些大众,他们当然不服气呀。
那个经里面虽然没有明说,我们能想象得到,大家都心里面不愤不平呀,怨恨啊。这祖师老糊涂啦。怎么把衣钵传给那个人去啦?所以大家商量才派人去追啊,想把衣钵抢回来。佛法是公平的。神秀大师虽然跟了三十年,没悟啊。为什么没悟呢?没有到一心。还是三心二意。
你看看他呈偈子的时候,又想送去,又不敢送。搞了多少次,最后没办法,贴在墙上。心不一呀,那没入门呢。心里面有疑惑。你看六祖心里面没有疑惑。
所以坛经,我也一再给诸位说,是大乘佛法的纲领,尤其是坛经里面,曹溪原本里头的第一章。那个第一章就是一部完整的经。序、正、流通三分俱足。那是六祖当年在大梵寺一次的开示,一天所讲的,是一个完整的讲记。六祖大师这个讲记最完整的就是这一篇。向后都不是,那是集起来的,是分门别类集起来的。就是第一章是他完整的一个讲记,那就是完完整整的一部经。诸佛所谓上上乘法是尽在里许啊。那一章要是悟了,一切都悟了。
我们在这个里面仔细地去观察,这个悟与不悟就是我们心能不能做到一。怎么叫一呢?在一切法里面都不起分别,心才一。那个心才起分别,就是二心三心啊,哪里能够一呢?诸位要知道,分别是第六意识的功能;分别执著是第七识的事。你要是一切法里面,不分别,不执著,就是转识成智啊。智是从一心里面生的呀,一心才生智慧;二心不会生智慧的。一心是佛法;二心是世间法。一心就是圣人;是佛菩萨。二心是凡夫。这是关键的所在啊。
妄见是什么呢?就是分别,分别见,执著见。在一切法里头生种种见解。这就叫妄见呢。真见里面绝定没有这些东西。所以我们只要把这些东西摆脱掉,象六祖大师一样入一真法界啊。这个是我们的好傍样啊。
我们现在学佛最放不下的,给诸位说,身见!这个在烦恼里头是第一关。第一关不容易打破,什么都要围绕这个身来想。要名是这个身,要利也是这个身,要怎么样享受也是这个身,身害死人啊。在这个身见里面起无量无边的误会,把虚妄、假的当作真的。
佛给我们讲真实法,偶尔点点头,根本就不相信。所以无量劫来还在生死流转,还摆脱不了轮回。这是我们现前的境界啊。什么时候能够象六祖一样,什么都不想了,心里面干干净净,一丝不挂啊,本来无一物啊,这就入了境界了。这个时候,真见之体就摆脱了妄见了。摆脱妄见就是华严经里面讲的一真法界;就是维摩经里面讲的不二法门;法华经里面讲的入佛知见啊。
这一节经文里面所说的,这是性智不二,所以说名为见。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经文:
见犹离见,见不能及,云何复说因缘自然,及和合相。
见犹离见,是说真见的自体,尚且离见精明圆,尚且不是见分之见,以及见闻之见可及啊,所认说:
见不能及。
这个话要是不能一下子体会过来,这还用前面之个月亮做比喻。捏目所见的二月;以及水里面现的月影,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啊。水中之月跟那个捏目所见的二月啊,都比不那个真月之体啊。这是说:
见不能及啊。
下面是责备阿难尊者。云何,就是为什么,你还要说因缘生或者是自然有,说及和合相啊。到下文,佛又举了一个比喻,比喻什么呢?见与眚。眚就是眼睛有病啊。说:
眼眚之时,眼非是眚,眼犹离眚,眚不能及。
跟这一段这个句子非常相似。但是意思很容易懂。但是见精带一分妄,已经不是因缘自然和合,它带了一分妄了,这一分妄是迷,带一分迷情而已呀,也就是不觉。大乘起信论里面所谓一念不觉而有无明。它是带了一念不觉啊。
那一念不觉不是自然的,也不是因缘的。如果要是因缘,那就不叫妄了,那就真事啦。没有因缘这才是假的呀。有因有缘,这事情就是真的啦,那就不是假的了。非因非缘也不是因缘自然和合有的。那么这是讲这个带这一分迷的见性,带这一分不觉的见性,都是如此。何况纯真,不带不觉的那个真性呢?
真实的见性,在此地也不得以给它安个名字,叫清净实相啊。我们千万不要执著这个名相,一执著这个名相呢,那个真性就又带一分妄了,这个名相就是妄。
所以我们是寻佛的言语,要去悟入。不可以死在句下。不可以随语生解。要紧在此地。
经里面常讲,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啊,譬如真月,不带二月之相啊。即一切法,譬如二月就是真月之体。那么这个:
见见非见之性,亦复如是。
汝等声闻,狭劣无识,不能通达清净实相。吾今诲汝。当善思惟。无得疲怠妙菩提路。
阿难尊者在楞严会上,所示现的是小乘的身份。那么佛陀在这里责备他就是责备二乘权教菩萨,气量太小了,狭劣无识啊。为什么说他气量太小了呢?他们是处处著相,佛过去所说种种教诲,拿现在的话讲也真是好学生啊,多是记在心里头不忘啊。
那我们看看是不是算作好学生呢?老师的教训都是记得不忘。在世间法里面是好学生,出世间法里面是笨学生。世间法普通来讲是好学生,世间法第一等那个教学里头,也不是好学生。世间法,诸位看看礼记学记里面,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你看看你记得再多,博闻强记,不算高明。
可见得世出世间高明的教学,是叫你开悟,不是叫你记得多。说多说少都没有关系。要紧的是开悟。有些人久闻才开悟;有些人一闻就开悟。要紧的是在悟啊,不在多闻啊。我们看看坛经真正是发人深省。
坛经上所记载的,六祖大师见五祖,只谈了几句话啦,这一问一答只三次啊。而问得也简单,答得也简单。就派他做苦工去了,这一做,做了八个多月都没有见过面。第二次见面是隔了八个多月,五祖跟他头一句话就说,我想想你的见地很管用。
诸位想想看,八个月以前谈的几句话,五祖记得那么清楚,那个见是什么见呢?诸位要晓得啊,那是正知正见,那是佛知佛见。我们要是轻意去看过了,那就对不起祖师了。可用,用在哪里呀?用在日常生活当中。
佛知佛见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这个日常生活的境界就是一真法界啊。那么五祖这一句话就是给他证明了、印证了,你已经入一真法界了。所以他那么几句话,言语那么简单,其味无穷啊。你要是细说,说不尽啊。
绝对不是一天到晚在那里博闻强记,在那里研究讨论之流,象神秀大师他们那一帮人,他们那一帮人就是干这个,天天研究,天天在讨论。搞了三十几年还没有入境界,还是障碍。那么这就叫狭劣无识。狭是见地不真,得少为足。这个叫劣啊。既狭又劣,所以叫无知无识。不能通达清净实相,清净实相就是真如本性,就是一真法界,那个名字不一样啊,意思完全是一样的。
那么在这一大段经文,这是末后的这一番,从见见非见,这个四句开始,都是讲纯真无妄。就是指引我们契入清净实相啊。实相就是真性。可是我要说这个真心啊,这两个字很难懂。那么一般人乍听呢,听了这两个字也是随语生解。真心,我的心很真啊,不假啦。实际上心在哪里呢?
你看看楞严经前面,七处征心,心在哪里?心在哪里都不晓得,这不要说真心妄心了,不管它真与妄,心在哪里?你看楞严会前面七处,阿难在找。找内,内也不是,找外,外也不是,找中间,中间也不是。有也不是,无也不是。
可是这个东西真有,不是没有啊。既然有为什么找不到呢?那么阿难跟释迦牟尼佛在楞严会表演的那一套,就是叫我们觉悟啊。心在哪里呀?尽虚空遍法界无不是啊。所谓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经前面我们念过啊,大而世界,小而微尘,无不是因心成体啊。心是一呀,不是二啊。不是说说,我有个心,他有个心,你也有个心,那是妄心。真心是一。不但一切有情是一个真心,无情也是这个真心变现出来的。所以华严经里面才讲,情与无情同源种智。
要不是一心为理体,诸位想一想,怎么能同源种智呢?这个是事实的真相啊,实相啊。实相本来就是清净的。那么换言之,不清净就见不到实相。
那么由此可知,佛在金刚经上教诸菩萨摩诃萨,那个诸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到等觉,通通包括在其中了。佛那么郑重地来告诫,应生清净心啊。为什么呢?清净心就能证得实相,实相就能彻底地悟解了,大彻大悟了。
那么怎么样才能够生清净心呢?佛又慈悲教给我们,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这个心就是清净心了。那么可见得,我们这个心不清净,就是住境生心,我们生的是妄想心。
心里面有一物,永远得清净。不但是世间一物不能住啊,那个色声香味触法,那个法里面包括着佛法。世间法、出世间法、佛法都包括在其中,佛法也不能住。所以佛才告诫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我们把这一些大经大论摆在眼前,佛是横说竖说,深说浅说,长说短说,无不是说这么一桩事啊。
所以给诸位说啊,一经通一切经通啊。一门入一切门都得到了。现在就是最难的,最麻烦的,那就是如何叫我们心不住在六尘上,这个就是平常讲的放下啦。把六尘放下,六尘包括六根,因为六根是属于色尘。
念佛人常说,放下身心世界,就是金刚经所讲的无住生心啊。那个生的心就是一心不乱啊。一心不乱,你就见到清净实相了。
所以我们一想到自己这一身,就迷了。想到是我明天生活怎么办?跟诸位说,你迷了。觉悟的人决没有这一念,迷才有这一念呢。孔夫子在陈绝粮,释迦牟尼佛三月马麦之报。这试问一问,释迦牟尼佛那时没饭吃了,会不会是担心:我这么大团体,一千多人,没有人供养,这明天怎么办呢?佛如果要动这一念呢,那就是堕凡夫地啦。不但佛没有这一念,佛那一些弟子当中也没有这一念。那么我们行吗?
所以想想,人家为什么悟?我们为什么迷?这个真是要紧关键的所在。人家不要说是没饭吃,他不动心啊,你看僧肇大师所讲的,将头临百刃,犹如暂春风。如如不动啊。他被杀头的时候,头一伸,砍吧,就象砍春风一样,他不动心呀。正是金刚经上所讲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所以他心总是清净的。
跟诸位说,清净心中没有生死。一心里面没有生死啊。生死了啦。怎么是没生死呢?生死不二。他到这个境界了,确实是不二。我们现在怎么样?为什么贪生怕死呢?因为生死是二,不是一。肚子饱,跟肚子饿是二,不是一。什么时候,我们能把这个迷情打破。破了之后,你得大自在,你跟从前完全换了一个人啦,超凡入圣啊。那么这个圣是大圣,这个地位在二乘在权教之上。为什么呢?二乘权教还没有这么洒脱。
你看看小乘,虽然是出了三界了,他不度众生,为什么呢?众生太麻烦;太难度了;刚强难化。算了算了,还是少惹他好,还是做自了汉去了。不惹这个麻烦。这就是心依旧不是真正的清净啊。比起我们,他是清净,他是放得下了,比起那些大菩萨,他还是放不下,他不肯随缘。
所以佛在这段末后说:
吾今诲汝,
这一句话,总包括前面十番显见。不要听了吾今诲汝,就是上面这几句话,不是的。是整个十番显见。这是一会所说的。
当善思维啊。
这个善思维,是说要善自体会。体会,一个迷妄要舍弃;真性,要赶快证取。
妙觉明性啊,
这是真的呀,我们赶紧要取啊。
无得疲怠妙菩提路。
这个无得就是因循苟且,悠悠忽忽。这是众生学佛之所以不能成就的大毛病。放逸不认真呢。不晓得在道上精进啊,天天去搞名闻利养。不晓得了生死,而贪生怕死。这都是把方向搞错了。走入了歧途了。
好象我给你们诸位说过几次,我过去在香港讲经,有些年轻的人要来跟我学,我就告诉他两个条件。他问我是哪两个条件?我第一个条件就是啊,学讲经学弘法第一条件要不怕死,怕死不能学;第二个条件要不怕穷。为什么?走这个路子没有人供养。心里不要求着将来有人供养。名闻利养要放下,生死要看破,人能下这样的决心,一定能学成,那就不难了。
这两个条件不具足,诸位晓得,香港那个地方花花世界啊,诱惑的力量太大了,在那里搞经忏佛事,我们当年在那个地方的时候,普通一个出家人,刚刚出家两三个月就去搞经忏,每一个月的收入,港币大概三千块的样子。你说这个诱惑力量多大?那经忏佛事三个月就行了,就学会了。马上就可以赚钱。攒个一年,自己就可以买一个房子了,公寓房子。搞两年,买两幢,还可以一幢出租,所以香港法师哪一个不是几百万的财富啊?港币几百万的财富啊。富僧啊。不是贫僧啊。从前是贫僧,这是富僧啊。那么你要是学讲经、学教,最低限度要学十年,人家三个月就赚钱,你学十年还未必能赚钱。为什么呢?你要是没有法缘,讲了半天把人都讲跑掉了,哪里能赚钱呢?这是天天准备要挨饿啊。所以我告诉他:“要不怕死,要准备挨饿,才可以学,否则的话,还是搞他们那一套,那还是很现实”。那么这是学佛的先决条件,你有没有这个认识?你愿意走哪一条路子?随你选择。
那么这个地方:
无得疲怠妙菩提路。
该放下的要放下,该取的要赶快取。取得什么?一心,明心见性,取这个。绝对不要起一念,唉呀,这个是有道德的人,他还会挨饿吗?他还会受人瞧不起吗?你有这一念就错了。释迦牟尼佛当瞧不起他的人多得很。提婆达多处处找他的麻烦。六群比丘那是他的学生内部捣乱。外有障碍,佛都如此嘛。
六祖大师得了衣钵,你看多少人要追他,还要杀他。我们的德行能比得上佛吗?能比得上六祖吗?我们今天受这点儿难,算什么啊?这一点苦难都熬不过去了,还想有成就吗?所以这是应当要反省,要检点。
诸佛菩萨祖师大德,不但是研教啊,他一生的遭遇——就是身教,给我们做榜样的。那个时代,人心都厚道啊,还如此。
我们现在,生在这个时代,跟诸位说,人骗人的时代啊,最凶险的一个时代。我们要经得起考验;要真正去抱定一个决心,学一个与人无争、与世无求;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把我们自己的脚跟站住,决不同流合污;宁死不争。这样在道业上就有成就,才能解得如来真实义啊。
好,今天就讲到此地。(十番显见第十番:显见离见  竞)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