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无量寿经》要旨怎样才能求生净土

《无量寿经》要旨怎样才能求生净土

净土宗有三经一论:曰《无量寿经》、曰《观无量寿佛经》、曰《阿弥陀经》;一论即《往生净土论》。三经以《无量寿经》为根本,《观经》为演绎此经之观想行,小本乃此经之缩写,《往生论》系集此经之精华。净宗行人,于此大经宜谛观审思,决志修持,必定“万修万人去”。然而今世“念佛人如牛毛,往生者如麟角”,此何故?未读此经,不知弥陀因地愿行,果地成就,及其摄引十方众生往生彼国之慈悲方便故也。试观我国人为何尊重孔子,因人人曾读《四书》、《五经》及孔子家语,识知孔圣伟大故也。又国人为何敬仰关公,因有《三国演义》流传民间,人人知其忠义,遂生恭敬故也。今之念佛行人,少读经教。纵然读经,又只持小本,对弥陀“所行”、“所成”、“所摄”,知焉不详,于是信不真,愿不切,行不专一,又何怪念佛者多,往生者少,辜负我佛一片慈悲,可叹!可叹!今为使诸仁者了解全经意旨,作进一步研究,便生信愿行起见,谨将全经要旨,分作八节说明如次:

一、明信佛智。即对佛的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须生深信,不得怀疑。如经中所说,若有众生不了佛智,于佛胜智疑惑不信,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此诸众生,命终之后,生彼边地,寿五百岁,不见三宝,无由修习善本。故知对佛智慧生疑惑者,为失大利。古德云:“信为道源功德母”、“佛法如大海,唯信为能入”、唯识家说:“信摄善法者”,这些尚属一般理论,若依净土宗说来,只要深信切愿,称念佛名,便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此话乍听起来,似难深信,但细加研究,确有至理,且以此证诸古今往生事迹,历历不爽,此何故?因赅果海,果彻因源故也!此一法门,甚深难测,等觉菩萨,略知少分,其余声闻缘觉以下,难思难议,唯深信而已。故经中说:“是故应当明信诸佛无上智慧”,明信佛智才可得度。

二、广发大愿。净土三经虽均赞净土,可是各有各的重点:《观经》侧重观,小本偏重持名,此经则著重发愿。试看经中详叙弥陀因地--法藏比丘发四八大愿后,历劫修持,而其所行、所成、所摄,无非出自愿海。彼佛以愿力成就一切,摄引众生往生彼国,众生以发愿求生彼国,佛愿生愿,协同一致,如函盖相合,如水乳交融,感应道通,决定有愿必遂。此经说三辈往生,无论上中下辈,均须发菩提心,故知发愿之重要,高于一切,应当处处时时,照顾愿心,唯求愿生西方,成佛度生。

三、一向专念。《阿弥陀经》重一心不乱,此经重一向专念。一心不乱之意,《阿弥陀经》已有详明,今讲一向专念。一向者,约时间和空间两层解释,以时间论,即自始至终,绵延不断也;以空间论,即对准一个方向,绝不偏差也。专念者,专心系念西方极乐世界求愿往生也,经中说: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寿终时,无量寿佛,与诸圣众,现其人前,即随彼佛往生其国。我常听到一般念佛之人说道:“我已念佛几年几年了,总未能得到一心不乱,恐怕不得往生吧!”言下大有无限疑虑之意。一心不乱之境界固高,但不容易念到,而易生退转;若平日一向专念,不问一心与否,亦不问往生品位高下,但尽此一生,一向专念求生净土,当决定得生。永明祖师说:“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这是最稳当最可靠的良策。

四、修诸功德。净土门中,分正行与助行,念佛为正行,其余六度四摄等为助行,念佛固然重要,修诸功德亦决不可少,念佛与修功德就犹如鸟的双翼,很多人不了解念佛法门,以为念佛的人,只要念一句佛号求生西方,别的如布施呀!做功德呀!看经书呀!……种种都不要了,这是天大的错误。我们念佛行人,必须正助兼修,力改前非,若存心诽谤念佛行人,拿此来作攻击的口实,当造无间罪业,不可不慎。试看本经说法藏比丘发过四八大愿之后,亦尝“自行六波罗蜜,教人令行,无央数劫,积功累德”,才得成就庄严净土。又此经说,三辈往生,其上辈中辈者,皆要修诸功德。不过这里所须注意的,即虽修诸功德,仍应一向专念弥陀,才得往生。

五、至心回向。所谓至心回向,是要你以至诚心,恳切回向所修功德,不是叫你随声附和念念回向文而已的回向。回者回转,向是归向。细分来说,共有四义:(一)回因向果:念佛为因,往生为果。(二)回自向他:己要得度,先发心度人,将所修功德,回向一切众生,共成佛道。(三)回小向大:回小乘自利行归向求愿上品往生,成佛度众。(四)回事向理:将事相的三业念佛,回向于理性的一真法界,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若拿记账来比喻,念佛如记流水账,回向如结总账。印光法师说得最透彻:“回向者,以己所修念诵种种功德,若任所作,则随得各种之人天福报。今将所作得人天福报之因,回转归向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作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以至将来成佛之果,不使直为人天之福而已。”故须将平日一念之善,一行之益,悉皆回向法界。回向时须发至诚心,才有大功德,如此经说:“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其国,即得往生。”故知至心回向,是非常要紧的。

六、唯求往生。唯求往生与发大誓愿有分别。发宏誓愿是广义的度己度人,唯求往生是专一的求生净土。我们平日无论动静语默,时时刻刻,都要检点一心,唯求愿生西方净土,久而久之,自然生起欣求之心,由于欣求往生西方,遂激起厌离娑婆之念。经中佛语弥勒:“人能自度,转相拯济。至心求愿,积累善本。虽一世精进勤苦,须臾间耳。后生无量寿国,快乐无极。”(夏莲居会集本)长与道德合明,永拔生死之本。能作如是想者,对世间名利自然淡薄,亦不生烦恼,可说是获益无量。你们不信,请自己尝试看!久而久之,自会明白。复次能唯求往生者,信愿行三,自然真切。

七、拯济群萌。群萌系包括有情的动物和无情的生物而言。何以能拯济群萌,这就靠以无分别智,行平等慈悲,若有分别心就不能达到平等一例了。佛法教人以平等心行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慈是予乐,就是要人不分亲疏,一律以三轮体空,平等施与欢乐;悲是拔苦,同体大悲者,即是视众生之苦,好像自己的痛苦一样而拔救之。有此等大慈大悲之精神,才能拯济群萌。不但如此,即一草一木,亦不得无故折伤。古有草系比丘故事,说一比丘遇贼,遭贼洗劫之后,被用一根生草系缚,此比丘因不愿挣扎脱逃,致生草断折,宁愿站立终日,由此可知佛教拯济群萌,系将有情无情均包括在内。至于乱杀生灵,教内绝对禁止,昨日讲经时已有详言,今不赘说,实在应有平等普济之怀,这才与阿弥陀佛愿心相应。

八、圆成佛果。《华严经》四十卷最后一品--〈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彼经含意,盖谓证得“智同诸佛”的等觉菩萨,当回向往生西方净土,才能即生圆成佛果。《华严经》广博渊深,系佛为诸法身大士说成佛之法门,素称诸经之王,而今此经却是《华严》之缩影。何以故?试观此经序分中叙此一法门开演之际,十方世界不可称计菩萨摩诃萨一时来会,随喜大法,便可证明所说非妄。又此经常说,十方世界恒河沙佛国无量无数诸菩萨众,皆悉往诣无量寿佛所,恭敬供养,听受经法,得蒙授记。可知此经乃接引上上根器,旁引中下之机,其他各宗竖出三界,需时久远,唯此净宗带业往生,一生成办。若想一生圆成佛果者,于此法门,须力求之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念佛有一百种不同果报,第一种就是阿鼻地狱



离苦得乐是佛陀教学的总原则、总纲领。苦很多,六道众生这三大类的苦统统具足,无明烦恼苦、尘沙烦恼苦、见思烦恼苦,出不了六道轮回。用现在我们这个社会来看,脱离不了三恶道,给你讲真话。为什么?因为你不肯放下贪瞋痴。贪是饿鬼道第一个业因,瞋恚是地狱道第一个业因,愚痴是畜生道第一个业因。你这三样东西不肯放下,你所造的就是三途业习,这个业习就感得三途果报。学佛也不行,念佛也不行,念佛还得你真放下才行,不肯放下不行。慈云灌顶法师,清朝干隆年间的人,大德。这个法师通宗通教,显密圆融,著作等身,日本《卍续藏》收他的注解有二十多种。他平生的著作大概有五、六十种,《卍续藏》里头可能有一半,讲得好。他在《大势至圆通章疏钞》,《大势至圆通章》文字不多,二百四十四个字,比《心经》还少,《心经》二百六十个字,它只有二百四十四个字。

你看他那一本疏钞,也是一本,讲得很详细,我过去讲过一遍,就是用他的疏钞。这个疏钞最后一面,最后一面讲念佛一百种不同的果报,念佛有一百种不同果报,第一种就是阿鼻地狱。我那个时候看到这一句,无法理解,念佛是好事情,念佛怎么会念到地狱去了?我拿著经本去请教李老师。李老师接过来一看:这是大问题,这个我不给你一个人说,我讲经的时候给大家说。为什么念佛念到地狱去?贪瞋痴慢疑没断。说得很好听,外面样子做得很好看,里面心里头都是杀盗淫妄。这样念阿弥陀佛,果报在阿鼻地狱,我们才恍然大悟。第一百条,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上上品往生。这个本子净宗学会印得很多,流通量也不少,都可以能看得到,专门讲大势至菩萨。
——净土大经解演义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念佛法门你真的会吗?



夫无为境界迥绝名言。有漏色心要凭修证真如具含众德。方便而有多门。上自离相平等下至十念称名。总括不离三乘往生冥符九品。有念终归于无念。有生直至于无生。可调一句弥陀群机普应矣。

1.离相念佛三昧无住法门

慈照宗主云。离相念佛三昧者。上根智人悟此深理。常运虚空平等。心无我人众生寿者相。经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论曰。我以计内人以计外众生。以续前为能寿者。以续后为义。既无内外前后执心。则一切诸相悉皆空寂。故经云。知无我人谁受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是名离相念佛三昧。此则见一切众生本性皆同弥陀。既不执有相无相二边。亦无有断见常见之说。由是念念弥陀出世。处处极乐现前。如此念者。无念之念。念则真如无生之生。生则实相故知无念即离念。实相乃无相。无相则无住。无住则入佛境界。此乃无上正真大菩提道。若到此地无修无证。无生死可脱。无涅槃可求。性相俱空圣凡齐等。无佛道可成。无众生可度。无己灵可得。一念无为十方坐断。无一法本有无一法始成。自他互收事理无碍。尘尘具足刹刹全彰。法本如然思议莫及。可谓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

2.天台念佛三昧三观法门

掜不成团拨不开看来看去转

成呆人人若到呆田地三观元

来是祸胎

智者大师云。诸佛教理既明。非观行无以复性。乃依一心三谛之理。示三止三观。一一观心念念不可得。先空次假后中。离二边而观一心。如云外之月者。此乃别教之行相也。又云。破一切惑莫盛乎空。建一切法莫盛乎假。究竟一切性莫大乎中。故一中一切中。无假无空无不中。空假亦尔。即圆教之行相也。如西天伊字三点。首罗天之三目。非纵非横并列。故三观圆成。法身不素。即免同穷子也。龙树菩萨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斯与楞严圆觉经说奢摩陀三摩钵提禅那三观。名目虽殊。其致一也。亦曰。三谛天然之性德也。中谛者统一切法。真谛者泯一切法。俗谛者立一切法举一即三非前后也。含生本具非造作之所得也。秘藏不显盖三惑之所覆也。无明翳乎法性。尘沙障乎化导。见思阻乎空寂。然兹三惑乃体上之虚妄也。由是立乎三观。破乎三惑。证乎三智。成乎三德。空观者破见思惑。证一切智成般若德。假观者破尘沙惑。证道种智成解脱德。中观者破无明惑。证一切种智成法身德。非各别也。非异时也。天然之理具诸法故。然兹三谛性之自尔。穷理尽性。故与禅宗异而非异也。行者念佛之时意根为因。白毫圆光为缘。所起之念。即所生法。谛观念佛心起。即是假名。体之即空洞鉴。此心有如来藏离边显中。若根若尘并是法界。诸佛众生一念普应。即边而中。无佛无念。此乃大乘圆修三观念佛也。可谓无相无空无不空。即是如来真实相。

3.空观念佛三昧无念法门

空观念佛三昧者。即祖师序云。思专想寂志一不挠。气虚神朗无幽不彻。入斯定者昧然忘知。尘累顿消滞情融朗。非天下至妙。孰能与于此哉。智者大师以空观而荡一切法。故云一空一切空无假无中而不空。入此观者是审实真谛也。今欲令行人反妄归真故谓之从假入空观。盖假者是入空之诠。先观一切法是假。乃至四大五蕴六根六尘六识。尽十方世界山河大地皆无一物。了知虚妄而得会真。故名二谛观。修此者先要摄心静坐。将世间一切虚妄不实境界。尽情扫荡俱不住着惟观于空。故般若经云。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空亦不可得。如是顿入如来宝明空海。性觉真空。即如来藏空性圆明灵光遍照法界性故。如摩尼珠随意出生。如大溟海深广含摄。平等性智名佛知见。可谓诸行无常一切空。即是如来大圆觉。

4.日观念佛三昧专想法门

观无量寿佛经云。佛告韦提希。汝及众生应当专心。系念一处想于西方。凡作想者。一切众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见日没。当起想念正坐西向。谛观于日令心坚住专想不移。日欲没时状如悬鼓。既见日已开目闭目皆令明了。是为日想。名曰初观。行人入此观者须于静处屏绝外缘。正坐摄心谛观日轮现在目前。注心一境凝然寂静。如对明镜自睹面像。心若驰散制之令还。心息住定。即得三昧。可谓海底金乌天上日。眼中瞳子面前人。

5.参禅念佛三昧究竟法门

远祖师禅经序云。禅非智无以穷其寂。智非禅无以深其照。禅智者照寂之谓其相济也。照不离寂。寂不离照。感则俱游。应则同趣。慈照云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常寂常照。名常寂光念佛之人。欲参禅见性但依此法。要于静室正身端坐。扫除缘累截断情尘。瞠开眼睛外不着境。内不住定。回光一照。内外俱寂。然后密密。举念南无阿弥陀佛三五声。回光自看云见性。则成佛毕竟那个。是我本性阿弥陀。却又照觑看只今举底。这一念从何处起觑破这一念。复又觑破这觑底是谁○参良久又举念南无阿弥陀佛。又如是觑如是参急切做工夫。勿令间断。惺惺不昧。如鸡抱卵不拘四威仪中亦如是。举如是看如是参。忽于行住坐卧处闻声见色时。豁然明悟。亲见本性弥陀。内外身心一时透脱。尽乾坤大地是个西方。万象森罗无非自己。静无遗照动不离寂。然后兴慈运悲接引未悟。悲智圆融入无功用行。得生上品名实报庄严土。得一切种智。可谓万古碧潭空界月。再三捞漉始应知。

6.摄心念佛三昧调息法闻

大集经贤护品云。求无上菩提者。应修念佛禅三昧。偈云。若人专念弥陀佛号。曰无上深妙禅。至心想像见佛时。即是不生不灭法。坐禅三昧经云。菩萨坐禅不念一切。惟念一佛。即得三昧。初机修习未免昏散二病。须假对治人天。宝鉴云。凡修禅定。即入静室。正身端坐数出入息。从一数至十。从十数至百。百数至千万。此身兀然此心寂然。与虚空等不烦禁止。如是久之一息自住。不出不入时觉此息。从毛孔中八万四千云蒸雾起。无始已来诸病自除。诸障自灭。自然明悟。譬如盲人忽然有眼。尔时见彻不用寻人指路也。今此摄心念佛欲得速成三昧。对治昏散之法。数息最要。凡欲坐时。先想己身在圆光中。默观鼻端想出入息。每一息默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声方便调息不缓不急。心息相依随其出入。行住坐卧皆可行之。勿令间断。常自密密行持。乃至深入禅定。息念两忘。即此身心与虚空等。久久纯熟心眼开通。三昧忽尔现前。即是唯心净土。

7.一想念佛三昧专念法门

大般若经云。曼殊室利白佛言。菩萨修行何法疾证无上菩提。佛言。菩萨能正修行一相庄严三昧疾证菩提。修此行者。应离喧杂不思众相。专心系念于一如来。审取名字善想容仪。即为普观三世一切诸佛。即得诸佛一切智慧。天台十疑论云。一切诸佛悉皆平等。但众生根钝浊乱者多。若不专心系念一佛。则心散漫三昧难成。故专令念阿弥陀佛。即是一相三昧。宝王论云。修持一相念佛三昧者。当于行住坐卧系念不忘。纵令昏寐亦系念而寝。觉即续之。不以余业间断。不以贪嗔等间隔。随犯随忏悔。不隔念不异念。不隔日不隔时。念念常不离佛。念念清净圆明。即是得一相三昧也。可谓是若了一万事毕。

8.六时念佛功德回向法门

远公祖师。东林结社僧俗同修。大智上贤深入禅观。得念佛三昧中流之士。六时修礼净土。回向西方。唐有诗云。远公独刻莲花漏。犹向山中礼六时。凡修此法先于净室。安置佛像香花灯烛随分供养澡浴尘垢着清净衣。每日于日初时。日中时。日没时。夜初时夜半时。夜终时。自对三宝端身合掌。信礼西方每一时。目睹慈容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圣号一千遍。礼佛四十八拜。念西方文发愿回向。每日昼三夜三六时行道。精专不倦志意修持。坚固行愿净业圆成。他日必得中品中生矣。

9.忏罪念佛功德系念法门

大弥陀经云。我作佛时。十方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闻我名号烧香散花。燃灯悬缯饭食沙门。起立塔寺斋戒清净益作诸善。一心系念于我。虽止于一昼夜不绝。亦必生我刹。不得是愿终不作佛。又云。我作佛时。十方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前世作恶。闻我名号即忏悔为善。奉持经戒愿生我刹。寿终皆不经三恶道。径遂往生一切所欲无不如意。不得是愿终不作佛。凡修持者先当严净坛场。烧香然灯广设供养。请一比丘及诸上善人。同坛尊证白佛陈意。绝虑去忧。勿预家事。勿近内人。斋戒修持系念。彼佛名号。一昼一夜每佛一千声。诵弥陀经一卷。如是三次。志心忏悔回向云。我今自忆有生以来造诸恶业。愿此念佛功德。得入如来大誓海中。承佛慈力众罪消灭冤尤释除。三业所生一切诸善。庄严净愿福智现前。愿得临命终时自知时至。身无病苦心不颠倒。如入禅定于一念顷。径生西方极乐国土。见佛接引于七宝池中莲花台上。蒙佛授记得闻经法。顿开佛慧广度众生满菩提愿。可谓水向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

10.晨昏念佛功德信愿法门

在家菩萨奉佛持戒。逐日营办家缘未能一心修行者。须是早起焚香参承三宝随意念佛每日黄昏亦如是。礼念以为常课。如或有干失时次日当自对佛忏说此之法门要且不妨本业。为士者不妨修读。为农者不妨耕种。为工者不妨作务。为商者不妨买卖。晨参夕礼之外。更能二六时中。偷那工夫持念佛号。百声千声志诚为功。期生净土回向云。弟子某礼念功德愿。命终时。径生净土莲花池畔。亲见弥陀宝树行中相逢善友。普为父母师长法界众生同满此愿。可谓积尘成巨岳。滴水渐成河。

11.简径念佛功德十念法门

慈云式忏主云。在俗人尘务忙冗。每日清晨服饰已。面西合掌念南无阿弥陀佛。尽一口气为一念。如是十念但随气短长气极为度。其念佛声不高不低调停得中。如此十念连续不断。意在令心不散专精为功。显是藉气束心也。回向云。某一心归命西方阿弥陀佛。愿以净光摄我。我今称如来名经十念顷求生西方。佛昔本誓若有众生。欲生我刹十念我名。若不生我国者。我誓不成佛。今以十念功德愿命终时心不颠倒。于一念顷生极乐国。闻佛妙法速证菩提。可谓信心如不退。决定礼金仙。



出处:此土著述·第1606部庐山莲宗宝鉴十卷僧普度编集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